时间管理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21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1)

一直以来,我对时间管理的概念存在一定误解,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为每件事情安排时间。通过培训学习,我才明白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利用时间。时间管理一方面要确定该做哪些事情,按照怎样的顺序完成这些事情,另一方面还要决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通过事先的规划与时间掌控,降低时间安排的变动性,为进一步执行时间管理奠定基础。因此,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要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而非“一刀切”式的为所有事情平均分配时间,也不能按照事情的先来后到进行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应付各种事情。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2)

拥抱互联网,紧跟大数据。

2. 做时间的管理人

——“学习与行动”心得体会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珍贵的、稀缺的资源,它不能再生,也不能被储存下来东西,因此必须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利用每天有限的时间完成足量的工作任务。时间管理好的人,是时间的主人,否则就是时间的奴隶。时间管理好的人,应该是一个忙而有序、忙而有效的人。所以自己通过培训和学习,明白了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时间的管理人,能够自由掌控和把握时间,做到得心应手,而不做时间的奴隶,被时间所束缚。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3)

我们经常说不清楚今天一天都做了什么,经常忘记接下去准备做什么。经常考虑的是,只要我把安排的工作做好,我的时间管理就应该不错了,这都是无计划、无主次的工作方式,只会让自己工作的更累、更辛苦,甚至毫无头绪。

造成我们累和苦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计划,计划必须要详细到可以量化、执行的程度。做计划时,需要对自己有个充分的估计。不要妄想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计划制定好之后,剩下的就是严格执行。不能抱怨任务怎么这么多,如果在制定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可利用的时间。除非完全没有执行这个计划的能力,否则不要轻易对计划进行大的调整,那等于是对制定计划时智商和判断力的否定。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4)

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生存能力。对大学生而言,要立足于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重视各种技能[1,2]的培养,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与时间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推测时间管理对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近年来,“时间管理”已成为心理学、管理学等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Britton、Macon等学者对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的探讨开创了心理学家对时间管理的研究[3]。我国学者黄希庭等通过对时间管理的研究,提出时间管理倾向这一新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是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人格特征,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三个维度。现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成就、自信水平[4]、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5,6]等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时间管理倾向与积极情绪(如满意、幸福等情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7,8]。而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者大多在积极情绪、自信水平、学业成就方面表现良好。因此,学者刘建平等推测并证实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提出开展卓有成效的时间管理培训能够作为间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9]。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时间管理上的研究,且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也十分贫缺。因此,进一步探求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重庆大学城高校的300名同学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86.67%。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44人。

2.调查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使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测量被试的时间管理倾向。该量表共44个题项,分为3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维度、时间监控观维度和时间效能感维度。量表按5点等级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得分越高,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也越高。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量表

使用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量表测量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该量表共20个题项。凡是单数号题回答,是:-2分;无法肯定:0分;不是:2分。凡是双数号题回答,是:2分;无法肯定:0分;不是:-2分。将各题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总分从-40到40。根据总分将被试社会适应能力分为5个等级: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73。

3.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剔除数据不完整及不合格的被试,共得260份有效问卷。

4.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时间管理倾向及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特点

5变量的描述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男生(平均分分别为5.66、145.81)比女生(平均分分别为4.19、143.72)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理科生(平均分分别为5.17、147.21)比文科生(平均分分别为4.97、141.26)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平均分为4.84,属于最差组的阶段),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也不是很高(平均分为144.65)。

2.时间管理倾向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学科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5因变量(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与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与2因素(性别与专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时间监控观在专业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性别与专业对于时间管理倾向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及低分组被试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分析

将被试按造时间管理倾向总分进行排序,取高分段的27%作为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被试,低分组的27%作为时间管理倾向低分组被试,共得被试140名,其中高分组与低分组各含被试70名。依照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分组所得高低组对被试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总分的平均分进行t检验,表3结果显示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高分组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低分组被试。

4.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

对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皮尔逊极差相关检验,两者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力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442(双侧检验,P

以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对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回归模型,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式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36.146+0.872*时间效能感+0.148*时间监控观。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能感(P

三、讨 论

1.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学科等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男主外,女主内”等一些传统的思想与风潮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盛行,社会现状似乎对于男生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去接触社会、人际等各方面,加上男、女生先天存在的气质、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可推测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生强;同样,理工科专业与社会的需求具有更为直接的关系,且理工科专业的运动性质及其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动手性等以及文理科之间的不同的课业负担与任务,可推断理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文科生强;从表1中可知,这些推断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在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虽然男女生和文理科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原因可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男女生在受教育水平、权利及受重视的程度上是相等的,社会对于男女的要求也基本相同,且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文理科中没有太过于明显的差异,大学男、女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几乎相似,所融入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在质与量上没有相互区别。

2.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学科等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无论在时间管理的总体情况上,还是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论与刘建平[9]、蒋湘祁,王珏[10]、狄敏[11]、张永红[12]等人的调查结果相符。当今社会对男生和女生的要求基本相同,比如对时间进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求职压力使得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而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跟个人工作绩效和能力等相关紧密的人格特质和能力,对于男性和女性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因此差异不显著。但Macan[13]等人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时间管理行为量表的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行为上比男性更擅长管理时间;国内研究者研究发现时间监控感中的计划、反馈性两个子维度及时间效能感中的时间管理效能子维度上差异显著[14],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可能与研究工具、被试性质、专业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相关。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时间监控观的专业差异显著与研究结果[4]相同,但是时间管理倾向及另两个维度专业差异却不显著,这与刘建平的研究结果一致。专业差异不显著可能的原因:调查取样在专业上代表性不足,虽选择重师与重大两所偏文与偏理的学校进行施测,但是并没有严格选择具有典型的、区别明显的文理科专业进行测试,而且施测的范围比较集中,覆盖面小;并且现在大学的许多文理科专业之间的区别并不大,有一些专业甚至于文理科均可纳入。但是有学者研究[15,16]却显示时间管理各维度的专业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3.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

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且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显著,社会适应能力各组在时间管理倾向、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上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时间管理倾向能力越高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也较高。时间管理倾向作为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人格特征,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是从时间管理的整个过程来区分的,作为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而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运筹和利用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能力的估计,是个体在时间运用上的自信心,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研究中进一步地回归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即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明显而直接的预测作用,说明如果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及自信水平不高,就可能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好坏,在训练中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培训。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总体上并不乐观,因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间管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训练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针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学者蒋湘祁、王珏等研究[10]提出,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的时间规划,增强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学校开设时间培训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通过遵循SMART法则(S—明确的、M—可度量的、A—可实现的、R—结果导向的、T—时效性)制定恰当的目标,依照PDCAR法则(“P”代表计划、“D”代表行动、“C”代表检验和调整、“A”代表重新开始、“R”代表记录和备案)来调整执行时间计划以及明确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时间控制观;通过增强大学生自身意志力和参加团体辅导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等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由于本研究的仓促和局限,仅仅初步考察了重庆大学城的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大学两所学校(且被试样本量较小)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此次研究仅从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而并未涉及从时间管理倾向的个体认知及人格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如何产生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今后的研究可对这些方面加以考虑并要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样本种类、样本量,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推广性。

四、结 论

1.本研究在总体上验证了学者刘建平等对于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在于,本次调查研究得出时间监控观在专业性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对于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2.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时间监控观在专业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差异显著,高分组被试社会适应能力上显著高于低分组被试,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4.针对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时间管理训练,可以作为一种间接改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在训练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

参考文献:

[1] 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2):10-11.

[2] 张梅.谈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2):7-8.

[3]丁红燕.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古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4):51-53.

[5] 江君.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04-105.

[6] 范翠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99-104.

[7] 涂涛.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04).

[8] 陈世民.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压力与焦虑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60-662.

[9] 刘建平,熊月娥.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29(3):70-71.

[10] 蒋湘祁,王珏.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 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8,(6):213-215.

[11] 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567-568.

[12] 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154-155.

[13] Macan,T.H.,Shahani,C.,Dipboye,R.L.,& Phillips,A.P..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Correlations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ress.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760-768.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5)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1]。班级作为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要求,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一、实施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1.实施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复杂,瞬息万变。要适应这种社会发展形势,每个社会个体就必须具备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这就要求现在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特别是自主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班级作为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在这方面理应承担重要责任。

然而,传统师控式的班级管理方式往往过多地强调班集体良好秩序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甚至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教学秩序,要求大家牺牲自己的个性,在行为上与班集体保持高度一致,并对违纪的学生实行惩戒。很显然,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进而削弱班级管理的效果。另外,在该管理方式下,学生消极旁观,班级管理的所有事务几乎都落到了班主任身上。这使得班主任整天被繁琐的班级事务所累,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钻研教学。其结果是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大受影响,教学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学生的发展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既可以让班主任从琐碎的班级事务中腾出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又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实施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增强教育管理效果的需要。

传统师控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虽然在规范学生行为、维护班级教学秩序等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却难以做到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将外在的纪律和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很多接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管理的中学生纪律观念仍然淡薄,就是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效果不佳的明证。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该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不注重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单纯依靠老师外在的控制与纪律约束,难以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而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就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才能够使他们真正地将外在的纪律和规范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教育管理境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阶段的青少年逆反心理、从众心理、好胜心理及独立意识都很强。他们渴望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而独立。而且,在很多事情上,他们与父母、老师的看法存在分歧,父母、老师的想法有时候会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接受。故而,他们不愿意与父母、老师交流。对于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甚至非常反感。但同学之间的情况就大不一样,相近的年龄,相似的人生阅历、知识背景、文化层次使他们在兴趣,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比较接近。因而,他们之间较之亲子、师生之间更容易交流,更容易达成心理共识,在决策上更容易达成一致。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着一种很强的从众心理。在这种从众心理驱使下,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同学的意见,同伴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往往更容易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让他们自己对班级事务进行决策,形成的决策自然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并得到贯彻执行。对此,我深有体会。

调换座位是一件特别劳神费力的工作,要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爱好、性别、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和成绩差异等诸多因素,还要私底下做相关同学的思想工作。即使如此,排出来的座位也未必人人满意,未必有利于班级的后续管理。基于此,和其他班主任一样,不到万不得已,我绝不调换座位。

参加“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项目后,基于项目实证研究的需要,我开始尝试把调换座位这件事交给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处理。出乎意料的是,班委会通过班级QQ群讨论产生的座位表很顺利地得到全班认可。从此之后,我便将其他日常班级管理事务也逐步交给他们处理。结果也都不错。学生们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还让我在很大程度上从琐碎的班级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

二、实施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特点为他们进行自主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和归属感需要的支配下,人们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希望获得向别人展示自己才能和力量的机会,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树,以得到他人和社会高度的评价,实现自我价值,等等。[2]中学生在这些心理需求的影响下,表现出既自尊又感性的心理特点。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希望获得家长、老师及同学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及控制而独立。而且一旦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极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别人的面前,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威。中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特点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所以,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既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利用这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并自觉地遵守班级纪律,从而使班级管理的效果得以增强。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及其多年学校学习生活经验为其自主管理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同龄人认同,渴望被关注,渴望表现。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们乐于接受。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意志力、自制力、人际交往能力及事务处理能力,还有对班级管理的了解和认识都得到了加强,这些都为他们的自主管理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魏书生、李镇西、王立华等老师的班级自主管理成功经验,也佐证了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是可行的。

三、有效落实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措施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是参加“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的实证研究以来,我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所带的班级班风学风良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行为习惯好、成绩进步大,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在自主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所带的班级每年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1.激发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热情。

激发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热情是有效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在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之下,学生本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生专注于学业的进步,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不高。他们对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心存顾虑,不愿、不肯在班级管理工作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利用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班级自主管理工作,帮助有顾虑的学生及家长打消顾虑,并让那些不愿参加班级管理活动的学生也认识到参加这项活动对于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营造宽松的班级自主管理氛围。

营造宽松的班级自主管理氛围是有效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条件。营造宽松的班级自主管理氛围,宽容对待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允许他们在探索中成长,使学生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真正放开手脚,全身心地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班级自主管理实效。

3.适当指导。

适当指导是班级自主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由于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中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会比较简单片面,因而,在处理班级事务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甚至走极端的情况。例如,没有原则地过度地迁就友人,或者完全不讲情面,等等。尤其是当碰到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如果得不到班主任的帮助,他们很容易“跟着感觉走”,结果很可能败坏班风,激化同学之间矛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而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班主任就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4.及时微调。

对于因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到学习成绩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来到学生的身边,共同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引导学生调整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帮助他尽快重建信心,使学生学习工作两不误。对于个别学生实在是无力兼顾学习与工作时,班主任要及时微调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适当减轻该生工作负担,或者建议该生承担其他的可能更适合他的管理工作,以求班级的每个学生都不会轻易放弃锻炼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也不会因此而荒废学业。

5.及时肯定。

及时肯定学生的自主管理工作表现是激励学生完善自主管理工作的推动力。当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取得了成绩时,班主任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和他们一道分享取得成绩的经验,以增强他们自主管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6)

近半个世纪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社会组织与成员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契约的交易关系。契约原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以界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合同等正式契约不同,是未成文的非正式契约,如承诺、互惠等,对于组织与管理者赢得员工的忠诚,改善员工与组织关系,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建设等领域。 

心理契约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在探讨心理契约概念的同时,也对其结构提出了很多理论。有的侧重于契约内容特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因素提取,得出二维和三维因素两种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契约结构。我国心理契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而关注心理契约与学校管理的人更少,因此,研究心理契约在教师管理与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Psycho1ogicalContract)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对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内隐的、没有明文规定出来的各自所怀有的各种期望,有的清晰些,有的则比较模糊。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首先运用心理契约概念描述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心理契约之父”的莱文森(Levinson)认为心理契约是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是组织与员工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 

大量研究揭示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等特性。这是因为心理契约是个人的主观感觉,而每个人对自己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体验与感受有很大差异,心理契约还会因工作环境、个体心态的变化而不同,双方的期望也会随员工在组织内工作时间的增多而增多。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组织与成员双方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不断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国外研究者还发现心理契约主要体现在交易、关系和团队三个方面]。交易维度是指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方面的交互关系,可以用工资、奖金等经济价值度量;关系维度是比经济利益更为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包括忠诚、责任、福利保障、专业发展等;团队维度则是指员工能够组成一个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遵循特定规范要求的集体.每个员工都能积极从事角色职责以外的工作和任务,主动为他人的事业发展承担责任。中国学者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主要由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构成,即组织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发展空间等。员工则遵规守纪、尽职尽责、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等。 

二、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约 

学校和教师之间除正式的聘任契约外,也存在着规约双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心理契约。上述研究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前提。 

通过宣扬办学理念和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学校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教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自律、尽责,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校工作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师也总是通过提教学建议、参加教职工代表会议或其他活动,关注并期望学校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希望得到预期的报酬与晋升,希望民主参与权得到尊重,以至获得个人职业与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等。 

相对于地方一般居民和其他职业的从业者而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论是从学历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来看,都属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知识群体,追求并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在关注个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还特别在乎高质量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个人名利也较为淡泊,在与学校的心理契约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个人价值与追求的诉求表达与处理方式总是比较温和。一般情况下,教师没有尽职尽责或出现违背契约的言行时,会得到学校给予的明确的降职、降薪甚至开除等处分;而学校违背心理契约,教师发现自身地位、待遇等与学校承诺不一致时,管理者的改革措施与解释缺乏说服力时,个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教师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奔走的并不多见,其问题与要求很难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与补偿,只能以时间的流逝或自嘲淡化自己对学校的失望和愤怒情绪。因此,如果学校在管理中过于依赖规章制度、合同条款或质量控制等外在制约因素.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管理绩效既不现实又不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甚至有教师认为这样的管理是对自己人格和修养的侮辱。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分析心理契约的管理效应,认真履行学校对教师心理契约的承诺,提高教师满意度.对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建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模式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摆脱过去那种通过制度管理教师、通过经济手段制裁教师或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思路,站在尊重教师人格、满足教师期望的角度考虑激励措施,把学校的组织目标与教师的人生意义、职业目标统一起来,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1、建立符合学校、教师特点的心理契约。研究表明,挑战性愿景使组织成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会提高成员对组织以及组织管理者的心理认同度。学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教师是社会成员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精神追求的群体。学校管理者应该针对学校教学科研、养成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内容与要求建立不同的教师团队,分别赋予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期望,结合其热切追求的共同回报,引导他们产生趋同于学校的心理期望,建立既符合教师自身价值追求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校发展愿景。这样的学校愿景不仅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认可与尊重.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与实现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易于引起教师的心理共鸣、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可以有效提高并持久保持学校凝聚力,使教师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

2、加强沟通、保持期望的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学校和教师的期望都在随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管理者必须理顺学校信息反馈体制,建立健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沟通是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接受,是知识型组织成员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各自掌握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管理者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创造一种开放的沟通环境使教师能够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想法,表达自己的失落感和满足感。如果教师们能够顺利地表达内心情感并得到理解与认可,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误会和成见.就能更好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因此,又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各种会议、文件等方式向教师表达学校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希望和要求,并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教师自身的诉求,随时了解并掌握教师个体及群体对学校的合理期望.实现教师与学校双方期望的协调统一和默契,保持双方期望在动态中的平衡。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69-01

1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特点

空中交通管制以维护正常的飞行秩序、保护空中交通的畅通为目的,通过对航空飞行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和有力的后勤保障进行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最主要的特点是根据行政区划进行范围界定并且实行“两条主线、三级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就是以空中交通管制的资源管理,如人、财、物等和空中交通管制的技术标准与系统运营的管理业务为主线[1];实行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局三级管理的体制。

空中交通管制作为一项综合的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空中交通管制员通过无线电的信息交换实现管理,这就使得管制员的工作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责任重大。空中交通管制是为了保障飞行器和人员的安全,因此管制员的每一个指令的发出都必须根据当前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管制员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的制裁。

(2)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较大。空中交通管制员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来实现与飞行员的信息交换,为了保证这一过程中的沟通顺畅,对管制员的交谈就有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管制员的发音必须标准、通话形式必须规范。

(3)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时间要求较高。由于管制员的交通管理工作负荷较大而且责任重大,因此必须保证管制员的精神状态饱满,不能超负荷工作。我国法律严格规定了某些管制工作的工作时间,对于塔台、区域管制室值班的管制员连续值勤的时间不得超过6 h;直接从事雷达管制的,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 h,两次工作的时问间隔不得少于30 min[2]。

2 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来源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于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1)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本身。第一,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在工作上负荷较大,特别是在加班、轮班等情况下直接增大了管制员的工作负荷,管制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对出现情况的判断并发出正确的指令更是比较困难。第二,随着近些年来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飞行器的数量更是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各航空公司的航班安排上出现相对集中的情况,无疑会增加管制员的工作强度,带来更大的压力。第三,空中交通管制难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当大雾、暴雨等极端天气出现时,对飞行器的安全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时就更加考验管制员的应变能力,同时空地对话的更加频繁也会造成管制员的压力更大。第四,如果由于管制员的原因受到飞行员的投诉,轻则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重则会对管制员做出更加严厉的处罚,这往往会影响管制员的心理,以至于失眠、酗酒、发脾气等行为失序情形出现。

(2)空中交通管制的制度。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时间具有明确的规定,每日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 h,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 h;在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每日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 h,对于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劳动者能够享受带薪休假。虽然劳动法严格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但是空中交通管理专门的法律却没有对管制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具体的说明,所以我国有些管制员的实际工作时间每月都接近200 h,例如上海区域管制室的工作人员,在白天连续工作14 h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晚间的工作需要还要留守1/3的管制员直到第二天交班,实际的工作时间达到了24 h,这对于管制员的身体和心理是双重的打击,难免会加重管制员的心理压力。

(3)管制员的人际关系。管制员的工作一般都是由班组内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的,良好的同事关系对于管制员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人际关系和谐就保证了良好的团队的氛围,在出现情况时大家会共同应对;相反,如果和同事的关系差,这就会引起团队内的不信任,当出现问题时大家会相会推诿最终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使管制员感到身心俱疲。同时上下级关系处理得好会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工作效率提高有帮助,如果上下级之间缺乏交流 往往会使之前的积怨越来越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对管制员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

3 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缓解策略

(1)自我压力管理策略。首先,管制员应当增强自己交通管理的信心。空中交通管理的强度较高,当面对突况时管制员必须保证有充分的信心去应对,这样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紧急情况,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职责。其次,管制员一般都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处理各种空中交通问题,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往往会带到生活中,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所以管制员要学会各种精神放松的技巧,运用深呼吸、体育运动等进行放松,并且可以定期的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以防止管理员的压力过大。

(2)制度压力管理策略。空中交通管理作为一项十分系统的管理工作,对于管制员的精神状态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专门的制度法律加以完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管制员过长时间的工作会引起疲劳,从而对管制员的心里压力产生影响,因此在制定管制员工作时间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采取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小时的方式,并且缩短值班时间、合理进行分工、调整人员数量等。

(3)人际关系管理策略。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舒缓管制员的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交通管制员的工作往往需要精神的高度紧张,所以轮到休息时他们会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对于同事和上下级的交流很少。对此,管制员需要创造和上下级以及同事的交流机会,这对于工作压力的缓解很有帮助。同时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能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消除工作不被认可引起的心理压力。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8)

情绪管理,是指对于群体个体对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当前情绪管理被应用在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做好情绪管理对于企业和教育来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点当着学生的发展基础,而班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对其进行全面管控,促进班集体有效成长,将成为学校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班级建设中,学生情绪将会影响直接对整个班集体建设产生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学生时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事物认知较为冲动,因此教师做好班级理首先用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与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育并非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于情绪难以全面进行掌握,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常常由于学生难以控制情绪,形成打架斗殴等事件,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建设,对班级管理造成影响不良影响[1]。情绪管理隶属于心理学范畴,能否管控好自身的情绪其与自身的情商也存在巨大的关系,情绪管理最基本形态有四种,其中包括拒绝,压抑,替代和升华,拒绝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防御形式,而压抑则是情绪努力逐渐的过程,替代则是指将情绪进行转化,运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致使最终对情绪管理得体。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明白情绪管理的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情绪管理方式传授给予学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便于最后更好的建设整个班集体,减少由于情绪失控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情绪管理可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

情绪复杂多样,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思想观念逐渐独立,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则要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由,而当学生面对所发生事件时,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因而出现众多矛盾,长期情绪受到压抑,将会使得学生心态逐渐扭曲,直至发生恶性事件[2]。因而教师应尽量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抚平学生激动心理状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尽量开导学生,以便于及时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合作,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而当前无论各阶段教育中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故进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情绪管理并非为过分抑制情绪,而是在了解情绪后,及时进行自我调剂,防止事态扩大化。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帮助班级进行建设[3]。因此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通过对学生情绪进行管控,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渐使得班级形成一种向心力,班级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

(三)情绪管理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领航者,在管控中应传授学生一定的情绪管控方式,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调节学生情绪,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情绪与状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在学习中,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并逐渐对班级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班级合作,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以便于形成合作式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建立团结合作精神,提升班级整体建设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情绪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其班级成员的情绪控制和调节,避免对其个体成员出现情绪过激和与班级群体成员间不一致的状况。班级管理实质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性格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个人的性格在情绪上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而对情绪管理的提高,可以使得个体成员在情绪中始终处于可控范围,降低其剧烈变化的外在表现,消除其存在的内在表现,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整体综合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9)

1、工作自我管理。

工作上要有适应能力及创新思维。因为我们是流动性工作性质的单位,而且对于科技类档案移交的要求,要随业主统一规范来定,那么就需要我们有随时适应能力,有些老方法不可行时,还需重新因地制宜的制定新的方式。

2、时间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实质上就是时间管理,时间的稀缺性体现了生命的有限性。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最终表现在时间管理上,表现在能否科学的分析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节约时间,进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自身职业价值的最大化。把自己的日程工作安排记在脑里或写在备忘录里,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找时间规律(找业主相应部门签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时间灵活度,这样会使你按时赶到工作地点,实施工作计划;合理调整工作任务。从而快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情。

3、物质自我管理

我是从事资料管理的,当各专业所有资料及图纸收到一起时摆放得井井有条,领导或同事要查阅时,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查找到所需资料。以避免不能轻易地找到所需资料而放慢,甚至中断工作。造成影响到下步工作的进行。最好把总的文件柜及图纸目录按专业及类型固定地放在文件夹内(也可用颜色分类),或把它们收集在标有日期的日记簿里,以便能迅速地找到。

电子版的目录也要做好保存,以便随着变更做更正。也就说把你自己工作上辅助工具准备齐全。

4、沟通自我管理。

有专家研究表明,70以上的管理工作是在沟通中完成的,70以上的管理问题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见沟通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沟通的含义,掌握信息发送、信息接受的技巧,善于倾听并积极反馈,才能在与业主、领导、同事等人际交往中争取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这一点由其对资料管理的我来说特别重要,我深有体会,如果没有和同事,及业主相关部门沟通好,处理不好相互间的关系,有些事情特别的难办,甚至不好办。一些签证要我们去给业主方相关部门签办,如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一些事情就会停办,影响工作的进行。反之,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考虑为你提供帮助。而且,对上级主管和业主来说,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必须一向很好,这样,偶然一次当你迫不得已说“不”的时候,他们也能给予充分的理解。真正的体现了事在人为啊!

5、健康自我管理。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做好自我管理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睡眠和合理而健康的日常饮食,这是保持良好身体状况的必要准备,也是为公司服务好的前提。

6、情商自我管理。

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些人简单地将情商等同于人际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管理者只有在认识自己、控制情绪、自我激励的同时,了解别人、接受别人并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条心得,年轻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吃了不少苦,后来才慢慢明白只有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才能达到自身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共赢。其实这种关系我们要是利用好了,就会发现给自己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了相关的变化。

7、情绪自我管理。

喜欢并善于解决问题,冷静的处理突发事件。当在工作中出了问题时,不会恐慌得坐立不安,也没有为最坏的情形吓倒。我们要敢于面对,要考虑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现在要做什么,以及今后怎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良好的准备对你保持冷静极有帮助。

时间管理心得体会篇(10)

活动一:时间成语

目的:营造温暖、安全的班级团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聚焦心理辅导主题。

步骤:

各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名,要求名称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成语,如“光阴似箭”、“闻鸡起舞”、“一寸光阴一寸金”、“分秒必争”等。然后各小组以自己的成语名称为主题,全体成员用动作展示此成语的含义,并大声喊出小组名称,如:“我们是‘只争朝夕’小组”。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起始,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紧张,或有某些期待。因此,起始阶段需要采用一个简短的游戏活动导入辅导主题,以便营造安全、友善、互相支持的班级团体氛围,使学生活跃起来,能够公开地讨论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帮助学生做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起名的过程也是小组暖身的过程,小组成员在友好的气氛中逐渐放松心情。无论学生起什么名字,做出什么与时间相关的成语动作,辅导教师都应表示尊重,不打分,不去评说哪个更好,而是以接纳的态度欣赏他们的作品。教师评价的结果,犹如制造了一个比赛的氛围,会导致小组间的紧张竞争,评价较低的小组学生会情绪低落,班级团体气氛由此遭到破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如“刚才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展示各有千秋,下面我们欣赏第三小组的展示,欣赏他们的特色,看看小组成员是怎样友好合作的”。教师的示范会促使学生学会去欣赏、接纳他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进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活动二:近期最重要的事

目的:学习优化时间管理,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

步骤:

教师指导语:

我们每天是怎样度过的,我们忙忙碌碌,语文、数学、英语……我们一天有好多功课要做,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时间运筹的重要法则即是分清事件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效率。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切忌每样事情都抓,切忌平均分配时间。有效时间管理者会为自己的待办事项制订先后顺序。“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你能够做到吗?现在每个人写下本周要做的最重要的5件大事,然后做下面的练习。

第一步:删除5件事中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并写出理由。

第二步:删除剩余4件事中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并写出理由。

第三步:删除剩余3件事中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并写出理由。

第四步:删除剩余两件事中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并写出理由。

做完之后与小组成员分享:在删除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最舍不得删除的事是什么?为什么?

辅导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小组分享。特别是分享删除的过程,有些学生会很纠结,难以取舍,如,明天语文、数学都要考试,要优先复习哪一门?各自用多少时间?与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与学习的过程。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会开阔思路,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做的练习,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中。如每晚在熄灯前制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制定的计划表应简单明了,写下我们明天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并标明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次序。

活动三:生活馅饼

目的: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

教师指导语:我们选择了优先要做的重要事情,你能够把它完成吗?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天24小时,你如何分配这24小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24小时?多少时间是你自己能够掌控的?多少时间你无法控制?可控,也就意味着我们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可控,如同“脚踩香蕉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意味着你被别人或事情拖着走。现在我们来制作自己的“生活馅饼”。

1.以一天24小时为生活馅饼,按照自己一日时间的分配情况来分割馅饼,看看能够分割成哪些饼块。然后看看自己的馅饼,哪些时间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将不可控制的馅饼块涂上颜色。

2.与小组成员交换馅饼,看看别人制作的馅饼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讨论如下问题:你一天的时间够用吗?哪些事情使用了较多的时间?哪些事情被忽略了?是否需要对你的馅饼分割作重新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涂色的不可控制部分进行思考,看看自己能否将其减少。

3.小组成员一起制作小组“理想馅饼”,然后小组长代表小组在班级团体展示自己小组的馅饼。

画“馅饼”的时候,似乎是在做游戏,但是,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整理与反思每日生活的过程。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讨论的主题,如针对浪费时间的学生,引导他们讨论如何使时间使用得更合理、更有意义;针对没有计划的学生,引导他们讨论与思考如何有计划地生活;而对于生活太单调的学生,讨论的主题则应是如何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进行娱乐、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制作小组“理想馅饼”时,小组成员会各持己见,出现争执。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生活安排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不是要求大家取得一致意见,统一按照一个“生活馅饼”的时间来生活,而是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交流,获得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不合理时间安排,学会有计划地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管理自己。所谓的“理想馅饼”,只是指大家公认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何处。小组在讨论中应当考虑,如何增加可控制的时间部分,减少不可控制的时间部分。

活动四:“今日事今日毕”

目的:评估与分析时间计划表的实施效果,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学会有效控制时间。

步骤:

教师指导语:我们常常看到浪费时间的现象是“拖拉”。许多人常以“等等再做”,“今天没时间,明天再说”等为借口,把应该及时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拖拉,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是时间管理的大敌。拖拉的危害是很大的,拖延的人总是生活在应做而未做的工作压力下,焦虑不安,心情总是不愉快。拖拉并不会省下时间和精力,反而会造成任务的堆积,拖到最后不能再拖时,往往使人为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心力交瘁,疲于奔命,这不仅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也白白浪费了前面许多宝贵的时间,拖拉实际上会让人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我们应克服“拖拉”不良习惯,及时有效的完成任务,“今日事今日毕”,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我们做练习。

现在到了你制定的时间计划表中近期目标设立的最后期限,请回答:你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如何实施的?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流近期目标的实施情况。

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制定计划应具体、细致,太粗的计划等于没订计划;计划必须执行,否则会流于形式。因此,计划要有完成某项任务的最后期限,以便我们集中精力去做某事,并监督自己完成。对制定的计划要有适时的检查和评估,以保证计划按时保质完成,并且保证各阶段目标、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留出机动时间以应对突发事件;公开自己制定的计划以展示自己的决心,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活动五:我的休闲时光

目的: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注意劳逸结合,维护身心健康。

步骤:

教师指导语:充分利用时间并不意味着马不停蹄地学习与工作,适时的休息会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我们应该科学地使用大脑,劳逸结合,无论多么繁忙,都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睡眠时间,使自己恢复体力,保持健康,这样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每天的学习中。此外,我们要给自己留出娱乐、体育锻炼、与朋友交往的时间,使自己能够调节身心,释放紧张与压力,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休闲活动。

1.小组交流:每位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及休闲时间。如喜欢的锻炼身体活动、喜欢的娱乐活动,周末及假期如何度过等。然后每位学生谈谈每周自己用多少时间与家人或朋友、同学交谈,通常在什么时间交谈。

2.小组交流:当自己感到学习紧张、压力大时用什么方式来调节。

上一篇: 新人培训保险总结 下一篇: 优秀企业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