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6:30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1)

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唐代成为国教,并达到鼎盛时期。什么是道教?“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1]

二、李白与道教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统治者尊崇道教,以道教为正宗,重道士,甚至有陈希列这样的道士被提拔做了宰相,同时还修建道观,开设道举,收集编印道家经典。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李白同样受到严重的浸染。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在巴蜀创立五斗米教的,并在蜀汉传道30余年。[2]李白的家乡绵州昌明县西南40里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胜地。李自从小就接受正统的道教,“五岁诵六甲”中的“六甲”就是道教术语。《神仙传·左慈》中云:“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3]李白常与道教人士交往,追随道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感兴》)20岁与东严子,元丹丘等著名道士交游,与东严子同隐于岷山之阳炼丹,并养奇禽千计。25岁畅游江南名山大川,尤其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素以幽静闻名天下,有“青城天下幽”之誉。自古以来,不少羽客、隐士来此结庐居住,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此设坛传道,此后青城山上道教宫观逐渐兴起,有许多美好的羽化升仙的传说发生在此。42岁游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中。45岁赐金还山后便索性授符入道。

李白结交的道士很多,从其诗文中可以约略知道有:东岩子、丹丘生、元演、司马承桢、紫阳先生、盖寰、高尊师、参寥子、贺知章等。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道士有三位:一位是司马承桢;一位是元丹丘;一位是贺知章。司马承祯是重玄学证仙派的代表。上承“上清茅山派”[4]的形神双修传统,借助庄子的理念来阐发他的养生理论。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序》中明确地说:“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虚,归根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足见其崇庄之心。由于对庄子重“心”意趣的重视,司马承祯特别强调“心”对人生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心之奥妙,不可思。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只有经过不断地遣滞、修心功夫,去掉心中的污蔽,显现心中的本性,“道”才能从心中再现而出,而这就是成仙。司马承桢在江陵见到李白时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后来李白的行为举动处处往“仙风道骨”这个方向强化,可见李白的修仙追求、成仙信仰,与司马承桢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称元丹丘为“异性天伦”,与元丹丘的交游,几乎贯串了李白的一生。可谓“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他还在其他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元丹丘脱俗的道士生活、高雅的情趣,影响了李白,使李白在感情上更加贴近道教;更有道士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这都激发了他对仙道的追求,最终在辞京还山后,正式加入道教,成为一名“身在方士格”的道士。

三、《梦游》意象透道教文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由东鲁南游吴越时,作为给东鲁诸公的临别诗。它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把道教的斑斓存想编织成离奇的艺术创造。盘点此诗的道教文化根砥,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此句描写天姥山、赤城山和天台山。这三座山的地形地貌奇特,从地理文化看,附着诸多道教文化。天台山一带晋宋以降向以道教洞天福地著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把道教宫府列为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洞天中第六赤城山洞、第二十七金庭山洞,福地中第十四灵墟、第十五沃州、第十六天姥岑、第十七若耶溪等,皆在天台山区域内。孙绰《游天台山赋》反映天台一带当时即是所谓的“仙都”,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与道教有关。李善引顾恺之《启蒙记》注:“天台山,列双阙于青霄中,上有琼楼瑶林醴泉,仙物具备”来解释天台的道教仙都气氛。另外,天台山还是那些道教文化的头面人物经常出没的场所,如《南岳魏夫人内传》载,西王母曾率众仙临诣天台:“九微元君龟山王母、西域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子乔并降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各命侍女,金石发响。……”葛洪《抱朴子》认为,合金丹大药,炼八石气英等,凡飞炼神药必人名山,大、小天台山即为精思修饵其药之地,因为山上有神,皆生芝草,有道者登之可得神助。由上看来,天台山在道教文化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阆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阆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道教把它们画成碧波洪涛浩渺,烟雨云霓飘忽的样子,让人虔诚相信它们既宛在目前又飘忽恍然。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洞天”。“洞天”是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道出了神仙即是道教的理想人格。道教的基本宗旨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

“日月照耀金银台”中“金银台”是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吞鱼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李善注说:“《汉书》,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据此,“金银台”当仙人所居之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此句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云笈七签》中写郑思远仁及鸟兽,曾喂养幼虎,公虎前来投奔,他下山便以虎为坐骑。后一相识牙痛要以虎须止痛,郑思远示意,老虎便乖乖躺下,让他拔取。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句不是梦中呓语而是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诗中神奇诡谲的车骑仪仗,其实是仙人出行时司空见惯的鸾舆随行,如《登真隐诀》说三昧真人“乘云龙车”,《白羽经》说太真丈人乘“白鸾之车,驾黑凤”,张衡《西京赋》说“总会仙倡,戏豹舞黑。白虎鼓瑟,苍龙吹篇”,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此句是描写西王母率领众仙的盛大典礼的瑰伟场面和隆重气氛。

诗中最后还提到了“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5]

四、析《梦游》一诗之独特

道教的“仙境”说和“洞天福地”说,这是李白一直所信仰的,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很好地表现出来。李白对神仙一直有着一股浪漫的幻想,他坚定地相信神仙世界的存在,而李贺虽然也信仰道教,在诗中也表现出道教文化,但是他本质上对神仙是怀着一种全然否定的态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总是身处仙境与神仙直接接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刻画出来的意象跳跃大,交错现实、神话、历史。这些都是与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少有诗人与李白一样,完完全全继承了道教所崇尚的洒脱精神、出世的思想。李白的求仙访道,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而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线索来看,李白游仙天姥梦幻的破灭,这正是李白思想中道教文化与儒学文化力量的冲突,《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表现了诗人想通过云游道教胜地、追随仙人来排遣从政不能、建功无望的失落,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一种“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道教思想相互碰撞。在李白的文化人格建构中,儒家文化入世建功人格巨大而无形的力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整合的道教文化出世游仙人格之间,发生着隐形的剧烈冲突,道教文化人格所渴望的蓬瀛、金阙、王母梦幻瞬间即被摧毁。然而李白的儒家人格和刚正性格又与俗世权贵的市侩人格和谄媚性格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犹如雷鸣闪电般,迸发为极度悲愤的旷世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正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他人之处。

五、《梦游》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出了道教文化中“出世”、“自由”、“玄幻”的思想精髓。

道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人格观念,主张返朴归真,在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中体验“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追求自然造化,致力于对自然宇宙的本体探索,企图超越尘世,超越自我。

道家重旷达,崇飘逸,尚清远,讲玄幻,常以奇思妙想引人入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奇妙的神话世界。梦境中的天姥山雄奇高峻,神奇瑰丽。诗人梦见自己在朦胧的月光下,一夜千里飞跃镜湖,见半壁海日,听两岸猿啼,空中鸡鸣。景物一步步变幻,幻想一步步加浓,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仙境:虎跑龙吟,声震岩泉,雷鸣电闪,石门中开;天风浩荡,日月耀闪,各路神仙纷纷了然而降。很好地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出世思想境界。

道家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主张摆脱“物役”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位置,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即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观。道家文化的这种理想人格又恰好触及了李白诗歌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观照在其游仙诗中体现了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遒劲灵活的笔法、飞动飘逸的气势、绚丽耀眼的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他对“至乐”的道家思想人格的追求和神仙世界的向往。特别是一些和仙家相联系的色彩语言频频出现,诸如紫霞、紫殿等,这是他潜意识中蕴藏的长期积淀的得道成仙意识的一种释放。诗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风骨中,所包含的正是道家所提倡的与他人互不相争,淡然、出世的傲然态度。《梦游》诗正是为了排遣入市无门,治国无望的无奈与失落,利用道教理想,描绘出的一幅仙人胜境,想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超脱,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一种保存天真、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M].中华书局点校本、第一册:264.

[3]李长之.李白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116.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2)

游子吟读书心得1今天,我把《游子吟》背会了,我制定假期背会二年级上册全部课文的计划完成了,我很开心。但是,妈妈问我:你知道《游子吟》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吗?我摇摇头说不太懂。

妈妈一句句给我解释: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出发前,老母亲一针一线,都是缝的很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做儿女的也报答不了母亲那似海的深重恩情!

听了妈妈讲解,我想起来妈妈五一带我去郑州方特乐园玩时,下了大雨,我和妈妈的衣服都湿了,晚上吃完饭到宾馆,妈妈让我躺在被窝里,妈妈去给我洗衣服,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等到半夜醒时,妈妈拿着吹风机在给我吹衣服……,我想:等我长大了,把自己挣得钱都给妈妈买好吃的,好好爱妈妈。

我爱我的妈妈。

游子吟读书心得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看了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呢?它就是我国古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手上拿着针线,为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儿子即将上路,她一针针细密的缝着,想着儿子在外迟迟不归,又担心衣裳不结实会坏。说像小草那样的子女心意,能报答慈母那春天阳关般的恩情呢?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浮现出孟郊与孟郊母的情景。

这首诗是多么感人啊!孟郊,众所周知,他的身世是多么可怜,他的生活是多么贫寒。我觉得我们就是小草,母亲就是阳光,她每天都用光照亮着我们,让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能看清前面的路,让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走向前途和未来。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你竭尽一生的心意,也报答不了他们对你的爱。所以,我们要体谅父母,多帮助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读书心得3星期六的下午,我读了一首诗,名字叫《游子吟》,读完以后我思绪万千。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我5岁那年,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姥姥家。我二姨带着我的表妹迪迪也去了。我们三个是5岁、4岁、3岁。一个比一个大一岁,玩起来谁也不会让谁,谁也不会照顾谁。就在我们玩的高兴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推了我还是我跑得太快没站稳,反正我就是摔倒了,头撞在了屋角上。我哇哇的哭着喊着妈妈。妈妈飞快的跑过来,只听见妈妈说呀怎么了,头破了,妈妈二话不说一手捂住流血的头,一手抱起我就往村卫生室跑,血滴了一路,妈妈也吓坏了。

现在想想,真不知道妈妈当时怎么那么大的劲啊,抱着我就想飞起来一样。这是妈妈的爱在支撑着妈妈吧。现在,我终于知道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一定要常常帮父母做家事,分担父母的辛劳,长大了一定要孝敬我的妈妈。

游子吟读书心得4母亲,一个多么伟大而温馨的名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我读《游子吟》之时,便不由得想起我的母亲来,每逢放学回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想起家里有母亲的笑容,有母亲为我做的好吃的。每当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的心也在思考,母亲对子女的恩德报答的完吗?自从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就照顾我每一衣,每一食。冬天怕我冻着,就千方百计的让我穿暖,每吃一顿饭,总要关切的询问:“吃饱了吗?好吃吗?”等等。《游子吟》虽然是一首短短的诗文,但是它体现出来的却是母亲对儿女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女对母亲恩德的报答。

母亲在孩子的心中总是最慈爱、最美丽的!

游子吟读书心得5今天,我读了孟郊写的《游子吟》。

这首诗描写了母亲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衣服,表达了孩子要对父母有孝心。

在学校,老师就好像我们的妈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深夜,我仿佛看见,老师还在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我们已经睡了,她还要为明天的上课内容而准备。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答老师的“三春晖”。

游子吟读书心得6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非常感动。想起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却从没有要求回报。就像我的妈妈,每天为我检查作业签字,陪我上英语课,她从不说累。

所以我今后要好好孝敬妈妈,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做个有用的人,不让妈妈伤心。

妈妈,您辛苦了,我爱妈妈。

游子吟读书心得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几乎都知道,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特别深。

因为两个月前,我的胳膊摔断了,妈妈和爸爸整天忙着照顾我。

从这件动人的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儿女的享受是无限的,儿女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游子吟读书心得8今天,我读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明白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道理,它表达了慈祥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护、关心和牵挂,这博大的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区区小草似的儿女之心怎能报答得了。

母亲每天为我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等,非常辛苦!作为孩子,我们应听从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读书心得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幸福的,母爱是珍贵的,世上没有比母爱更加珍贵的了。孩子出去了,母亲还细心地一针一针帮孩子缝衣服,这首诗的含意太令人感动了,我一直都没有忘记,每次翻开课本时,暖流就在我心里流淌。

母爱无处不在,小时候,母爱藏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躲在书本里,读着它,顺溜溜;离家后,母爱藏在牙刷里,刷着它,悠思绵绵。

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伤心,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对我们的爱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却是海洋。

我在母爱中成长,要感谢爸爸妈妈,我想我应有一颗感恩的心、善良的心,去报答爸爸妈妈。

游子吟读书心得10曾几何时,这一首诗深深地打动我的心弦。曾几何时,我为这首黯然下泪。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人们所赞颂。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正如这首诗所说的寸草新怎能报答阳光给它的温暖呢?为人子女,我们很少时间能够照顾母亲,而母亲却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照顾我们,教导我们。一句唠叨,一声愤斥也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上学记得小心骑车啊!”“天气变凉了,快加点衣服吧!”……每个星期回家,母亲总是一遍又遍地对我说着这些话。起初,我总觉得很厌烦,而现在却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回到学校再没有听到妈妈的唠叨反而不习惯。每次我的衣领没翻好,妈妈总会温柔得帮我翻好,然后再来一句“大个女啦,还让妈妈担心?”每当我的鞋子脏了的时候,母亲总会赶紧帮我洗干净,而每当我说自己来的时候,母亲总是那句对白“小孩子,什么都不会干,你去玩吧!”每当我听到这些熟悉的话时,我的鼻子就像PH值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向妈妈撒娇:“妈妈,你如此对我,我长大后应怎样报答你呢?”妈妈总是爱怜地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好孩子,你好好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就是对我的最好的报答。”啊,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超越世上一切凡嚣的最纯洁的爱!

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好好地孝顺母亲,别让她操心,别让她劳气,让她老人家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3)

中华诗词是文字洗炼含蕴丰厚的文学精品,对提高师生文学素养,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普通话讲用水平,促进语文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中华诗词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具有和谐的韵律,工整的格律,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诗情画意,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诗词可以美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而中华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诗词进校园可以让中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可以以其超常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总之,让诗词进校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有人说,语文太难教了,可是,虽然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我仍然觉得,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其实充满乐趣。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怎样设计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诗歌是诱人的玫瑰,有“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正可以借助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的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第一单元课文都是诗歌,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熏陶。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学习时我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教学,而是先把注意力引向诗歌,大家都很喜欢诗,谈起诗来津津乐道,但同学们说的都是我国的古诗词,看得出他们小时候都背了不少古诗,可是问起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就都哑然了,普遍反映有距离,太深奥。于是我抓住时机给他们介绍新诗,大家来了兴致,争先恐后说诗,连打油诗都想起来了。这样学生会积极参与,同学们对语文,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课外摘抄是语文老师喜欢布置的一项作业。如何让学生抄有所用,如何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摘录,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每周我都给学生规定抄录的范围,内容要求,为了配合诗歌教学,我布置学生分专题抄录了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有时,按照主题抄录,有时按照体裁抄录,有时按照时代抄录,在反复摘抄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诗歌,学会了分类学习,比较学习。积累,这是第一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4)

一、“诵进去” 量身定做的盛装

晨诵,就是带着孩子们在黎明时分与儿歌、童谣、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师幼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悄悄拨动心弦,让孩子们在晨诵里寻找快乐;悠悠奏响串铃,让孩子们在晨诵里编织美丽;重重搭建鹊桥,让孩子们在晨诵里绽放自我;点点创设乐园,在晨诵里感受美好。

(一)拨动心弦 在晨诵里寻找快乐

“弦”――兴趣启发

朱永新教授说:“亲爱的孩子,请你放松身心,融入诗歌之中,把诗里的欢乐、思念、伤感、奋进等一切情感,用你的声音读出来。”于是新教育晨诵开展以来,读童谣成了我们每天最快乐的事,童谣贯穿着童年,处处留下踪迹。妈妈在耳边轻唱的儿歌,与小伙伴做游戏的童谣,它以短小活泼、朗朗上口、意趣稚拙、想象丰富吸引着孩子们。

随着新教育晨诵课程的引入,为我们解开了新的思路,探寻以主题为主、结合了儿歌、童谣、经典古诗的复合课程,这使晨诵活动更有系统和层次。我们组建团队按照读本结合年龄段,在原有课程中又一次开展了细化,进行了交流,我们坚持每月一个主题,每日一诵。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和小蚱蜢拉手,跟小蝴蝶舞蹈,同小黄鹂歌唱,与小荷花拍照……一首首儿歌、童谣、古诗吟诵在每日的清晨,孩子们快乐的情绪舞动在一个个金色的黎明。

(二)奏响串铃 在晨诵里编织美丽

“铃”――时间保证

“小伙伴们,晨诵时间又到了。”每天晨间活动以后,音乐一奏响,小喇叭广播里就会响起充满爱的呼唤,于是每个活动室里就会传来欢快的吟唱声。我们每月固定时间用一首童谣来“开启”黎明,为孩子们的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后师幼集中在操场进行晨诵幼儿园园诗,开启了一周的仪式。园诗意义深远,带给孩子一种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的精神。你瞧,让晨诵唤醒的不止是黎明,还有孩子们的笑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每天固定的15分钟晨诵时间开启了美好,我们还将边角时间串联起来,游戏中、午餐前、散步中、起床后、离园前的边角时间也进行吟诵,吟诵内容是晨间吟诵的巩固复习,也可以是幼儿已有经验所感受到的,主要带着幼儿读读、编编、积累。生日赠诗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期待的一种晨诵形式。幼儿喜欢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老师精心选择一首诗进行改编,把幼儿的名字嵌入其中,然后让全班幼儿一起朗诵给他。这首诗一定是当下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所以具有“唯一性”。情境诵诗是在特别的日子或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儿歌、童谣、古诗来诵读,如安全日朗诵《安全儿歌》、粮食节里吟诵古诗《悯农》。不知不觉地,孩子们在玩玩具时、上楼时都会从口中流淌出欢快的儿歌、童谣。于是把有限的时间串成一串,它们串成了孩子们的美好一天,就在这每一天里,孩子们吟诵的不仅仅是一首首小诗,而是一辈子的诗。

(三)搭建鹊桥 在晨诵里绽放自我

“桥”――展示平台

晨诵活动给孩子们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孩子们驰骋在经典文化的海洋里。晨诵活动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童谣串串烧”中孩子们积极准备;“古诗擂台”中孩子们处处争先;“我当晨诵小老师”中孩子们大胆表现;“阅读节”中孩子们精彩演出;完美教室展示中孩子们自主自信……我们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孩子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四)创设乐园 在晨诵里感受美好

“园”――环境渲染

幼儿园的环境对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晨诵活动的深入,环境的渲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班开辟了“语言角”“漫画屋”“晶吟诗苑”“故事通道”等区角,让幼儿吟诵的儿歌、童谣、古诗通过漫画、图片等形式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在无形中融入他们的具体生活。看,幼儿园的大厅有亲子童谣创作的展板,走廊上有孩子们创作的环保儿歌,阅读室里有孩子们的古诗配画,处处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二“诵出来” 倾情打造的盛宴

新教育晨诵强调让诗歌“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在音乐、美术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歌,丰盈当下的生命,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感悟,激发热情、健全心智,在日积月累中积淀底蕴,创造出幸福、明亮的精神状态。听,孩子们在游戏吟诵中玩得有滋有味;看,孩子们在诗情画意里绘得多姿多彩;瞧,孩子们在歌舞演绎中演得活灵活现!

(一)游戏吟诵 玩得有滋有味

童年是生命中的五线谱,幼儿是这五线谱上最活泼可爱的音符,而幼儿在游戏中最能迸发出童真童趣。诵儿歌就是做游戏,诵出儿歌所蕴含的趣味,诵出儿歌的音乐性,伴随着节奏游戏变速合诵,或一问一答,或加入衬词,或两两结对边玩边诵,使整个游戏富有节奏感,幼儿兴趣盎然。如边念童谣边玩游戏“拉大锯”,如边念儿歌边玩体育游戏“顶沙包”;边念儿歌边玩节奏游戏“我的头我的肩”。还可以根据内容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幼儿边玩边诵,乐此不疲。孩子们玩的很多游戏都有很强的韵律感,都可以加入古诗吟诵。如把古诗吟诵和拍手、踏脚、拍肩等奏游戏结合起来;跳皮筋本身就是伴有童谣的,我们把童谣换成古诗,孩子们照样玩得不亦乐乎;还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如“切西瓜”的游戏,孩子们用古诗吟诵来代替其中的儿歌。把游戏融入到晨诵活动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唯有能被孩子的兴趣感动,才能真正在他们的生命中活起来。

(二)诗情画意 绘得多姿多彩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每一首儿歌、童谣里都描绘了特有的意境,在晨诵活动里我们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图画表达与创造相结合的办法,让幼儿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而孩子们也透过画来表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晨诵古诗《江雪》时,老师引导幼儿:天上下着大雪,老渔翁家里没有吃的,只好自己驾船来钓鱼,可是天很冷鱼儿都躲到很深的江底了,老渔翁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怎么办呢?幼儿立刻在江面上画了几条大鱼好让老渔翁钓,使老渔翁不至于挨饿受冻。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5)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6)

【关键词】

古诗 音乐美 语言美 意境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短小精悍,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无处不体现出它的美。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低年级的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刚刚识字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古诗所蕴藏的美,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无疑对教者是极大的挑战。

一、激趣导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1.故事导入。低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我就是引用了关于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的故事,孩子们的年龄正好跟骆宾王作这首诗时的年龄一样,对骆宾王产生了羡慕之心,同时对骆宾王作的这首诗也想一睹为快,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心理。

2.以画导入。低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我在教学《江南》时,展现了一幅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感受画面之美,从而激起孩子们读诗的强烈愿望。

二、反复吟诵,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低年级的孩子较小,还不能很好的吟诵,那么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诗词的节奏。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教师指导孩子们诵读时,可以辅以手势、动作,让孩子们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就能更好地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要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增强孩子们的语感、增强记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触景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有的古诗中的内容理解有一点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孩子再现诗中的情境。

1.动手创作,画出诗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描写景色的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动笔画简笔画,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进入了自由的空间,乐在其中。如写景的古诗《江南》、孟浩然的《春晓》等都能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2.进入角色,理解诗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根据古诗内容去表演一下,孩子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古诗,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在教学《悯农》第一首《锄禾》时,可以让学生回想夏天太阳炙烤大地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会干什么?再比较一下农民伯伯,从内心感受农民的辛苦,从而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道理。然后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进入农民的角色感受农民的艰辛。由于孩子们对第一首诗理解的透彻,所以再学习第二首“春种一粒粟”时就显得轻松了许多。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强烈的差异却带给孩子很大的震撼。如果此时给学生讲一讲有关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讲一些让人心酸的小故事。让孩子扮演李绅,你看到这些会说什么?想什么?再补充几首《悯农》的诗,对诗的内容就能更全面的理解。

3.联系生活,学会运用。根据诗人的描写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如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后,我就创设:中秋节到了,远在广东的妈妈非常想念家乡,它就吟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吟起来;熟读了李绅的《悯农》后,我会创设:中午我们吃饭时,有饭掉在了桌上,老师会提醒我……(生读)我看见弟弟在玩米,我对弟弟说……(生吟);熟读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我给学生创设:我生病了,妈妈焦急地带我去医院看病,真可谓是……(生吟后两句诗)

四、创编故事,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颇受情绪、兴趣的影响。情绪、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低年级的古诗多较为浅显,如果让孩子为所学的古诗创编儿童诗和儿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7)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国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尤其是诗歌具有感情激励,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安排古诗文,是让学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古诗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能力。

1 初读诗文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拼读生字词。如王冕诗《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维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茱(z抽)萸(yu)”,《学弈》的“缴(zhuo)”……熟读诗文为理解诗准备。

2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了解字义,在释词中要着重理解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区别的词,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学弈”中“非然也”的“然”指“这样”。同时强调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晖”指“慈母之恩”。其它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词,如《七步诗》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飞将”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进而明白全诗内容

句是由词连成的,完成了对字词的理解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连词成句,现代汉语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单纯用“对”,“不对”来判断,只要语句通顺,能说清诗意,就应该肯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释和词语手册可连词成句,“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园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绿,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阳晒干”或直译,用这种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连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诗文的内容了。

4 感悟诗文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虽在整册阅读课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文景观,而且还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情操有着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感悟作者写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帮助。

如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再读诗文,指导背诵

朗读和背诵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诗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所以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指导背诵。读诗,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从整体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变化,感情比较明朗,欢快的诗,读起来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稍快。读诗,还要注重节奏,停顿,一般说来七言古诗每句为四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画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画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五言古诗每节为三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画法,如“白日/依山/尽”,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画法,如“危楼/高/百尺”。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吟诵进一步感悟诗文内容,便于记忆。

6 结合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8)

我制订了每天进行吟诵的计划,每当“满目青山夕照明”时,我便开始了一天的吟诵课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诗燃起了我的一腔爱国激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人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雄浑开阔的意境,在全身心投入的吟诵中映入眼帘。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9)

一、多法吟诵体味诗意

古代诗人讲究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古诗词的吟诵中,字斟句酌、揣词度意,将自己满腹的才情与感情融入其中,古诗词才注入了诗魂。在现代社会,学生由于很难见到这种“古色古香”的吟诵方法,并且因为年代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于古代的吟诵有着距离感。笔者结合现代教学的手段与古诗词义,在所执教的班级中进行了多种方式吟诵的尝试。

方法一:原汁原味,还原吟诵

古诗词的特点在于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因此,最普遍的办法就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来吟诵古诗。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先做示范,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吟唱一番,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吟诵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经过几遍示范和自己的实践,大部分学生都会掌握一些基本的要领。比如,学生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该读得缓慢一些,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慢慢升腾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吟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引导他们真正进入诗中,品味出诗的情韵。这样学诗是很有趣味的,能让学生依稀领略到古诗词的风范,较好地理解和还原古诗的意象。

方法二:绘声绘色,方言吟诵

事实上,古人作诗,都是边吟边作,并且用自己当地的方言吟诵,这也是为何有些古诗词看起来并不押韵的原因。我班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个学生来自绍兴,特别擅长用当地的方言吟诵古诗,笔者仔细倾听,发现绍兴方言能够较好地诠释古诗中的平、仄发音,而且较好地保留了古音韵,甚至有些用普通话不能较好区分平、仄音的诗句,用绍兴方言一念,便能绘声绘色、朗朗上口。比如有一次,笔者给了他一首同样来自绍兴的诗人陆游的诗《示儿》,他用绍兴方言念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笔者惊喜地发现,他在念“元”“空”“不”“同”“无”以及“乃”字发音都是采用浓重的绍兴方言的浊音,听来尤其入耳。很多学生纷纷仿效,一时之间,方言吟诵风靡一时。

方法三:朗朗上口,对韵吟诵

由于古代诗词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在诵读的时候,常常会和学生对读。有一次在上语文园地的时候,笔者突发灵感,给学生拓展阅读了一首名为《渔翁对韵》的古诗词,以下为节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笔者发现这首古诗词对仗十分工整,学生在课外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对着读,又将这种方式套用到其他古诗上,在这种游戏式的古诗词熏陶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不少。

二、唱读古诗妙趣横生

古代诗词不但可以吟诵,还可以谱曲和演唱。不但可以学古人吟唱,还可以用现代的方式谱曲演唱,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

方法一:旧词新曲,古色古香

现代的少儿歌曲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歌曲是按照古代诗词谱曲而成的,比如《静夜思》《咏鹅》《春晓》等,不但有少儿歌曲,甚至很多成人歌曲,也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如《月满西楼》《虞美人》等,很多学生在未学古诗之前,便已经学会了唱这些歌曲,并对诗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候,笔者将现成的已谱成曲的古诗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优美的歌声中愉快记忆,为古诗词的背诵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10)

一、 蟋蟀――从自然界中的昆虫走向审美意象

“蟋蟀”最早出现在《诗经・豳风・七月》中,“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段文字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先民们从昆虫的活动中感知季节、安排农事。但诗歌本身是反映奴隶受贵族压迫,虽终岁辛劳,却依然饥寒交迫。“蟋蟀”在这里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人们自然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并没有丰富的文学内涵。

《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诗中以蟋蟀起兴,感叹岁月飞逝,而时光易逝的感慨则来自于蟋蟀自野入堂这一自然现象。如此,蟋蟀这一随季节出没的昆虫便被赋予了人文色彩。

蟋蟀文学内涵的产生,与《诗经・唐风・蟋蟀》有关,但更明显地体现在宋玉的作品《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作品中,秋天的萧瑟景象与失意贫士的悲凉内心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幽静的深夜中哀婉的鸣叫声,越发显得孤单凄凉,自此,蟋蟀的悲秋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个长期传统。蟋蟀鸣而天下知秋,“悲秋”现象使得古代吟颂蟋蟀的诗人大多无法摆脱这一审美移情心理。

“蟋蟀”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时内涵就丰富得多了。《明月皎夜光》之七“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诗文中的“促织”指的就是蟋蟀。诗歌以悲秋起兴,从美好夜景中,抒写客中独步的忧伤,那“美好”也会变得“凄凉”。这个起兴和下文相联系,蟋蟀成为全诗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已经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东城高且长》之十二“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人在作品中写到“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在这里“蟋蟀”的感彩更鲜明,它会“伤局促”,成为了凝聚诗人感情的意象,具有审美价值。

后世的诗词中,蟋蟀的形象更是频频出现,成为蕴含深远的文化意象。西晋文士潘岳的《秋兴赋》、唐代李白的《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贾岛的《客思》、杜甫的《寝夜》、宋代王安石的《西风》、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杨万里的《放促织赋》、清人纳兰性德的《虞美人》中,都有蟋蟀的身影,兹不赘述。

二、 古诗词中蟋蟀的文化意象内涵

蟋蟀意象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延展的过程中更趋丰富化,定型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悲秋之情。寒风乍起之时,声声哀鸣的蟋蟀更容易使人陷入莫名的悲伤中。楚人宋玉《九辩》中“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是蟋蟀悲秋的较早体现,失意的文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小虫的哀鸣声中,更显悲凉。西晋文学家潘岳在《秋兴赋》中亦有“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的诗句,闪亮的萤火虫和哀鸣的蟋蟀共同构成秋夜的画面。到唐代以后这类作品尤其增多,张随《蟋蟀鸣西堂赋》:“岁云秋矣,秋亦暮止。西堂寂听之时,蟋蟀寒吟之始。纷稍稍以惊节,洞阂院岫。”诗人先写随着秋季的到来,蟋蟀开始鸣叫起来,到处充满它们连续不断的鸣声。紧接着就以蟋蟀的鸣声为由头,过渡到悲愁与感叹:“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

蟋蟀并没有感情,不懂喜怒哀乐,鸣叫是它的自然属性。只是夏去秋来,黄叶随着寒风落地,蟋蟀们的鸣声四起,总会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的无限忧思。蟋蟀的这种感人力量,既来自于与之o密相连的季节秋天,也与蟋蟀本身有一定关系。早秋的蟋蟀,叫声清澈嘹亮,能给人以美感。但到了晚秋,蟋蟀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声,变得有气无力,给人如泣如诉的感觉,难免让人思绪万千。

2、生命之忧。“蟋蟀”意象具有浓烈的生命意识,这在《诗经・唐风・蟋蟀》中已经凸显,这一内涵为后世作品所继承,成为蟋蟀意象的又一主流内涵。王令的《和人促织》更侧重对年华的更迭之悲。“秋虫何尔亦匆匆,何处人心与尔同。梦枕几年悬客泪,晓窗残月破西风。人思绝漠冰霜早,妇叹穷阎杼柚空。更有孤砧共岑寂,平明华发满青铜。”再如王安石的《西风》:“少年不知秋,喜闻西风生。老大多感伤,畏此蟋蟀鸣。况乃舍亲友,抱病独远行。中夜卧不周,恻恻感我情。”蟋蟀的鸣声更易触动老人敏感的神经。

3、思乡之苦。独在异乡为异客,蟋蟀鸣叫最易唤起秋季寒夜游子的思乡情绪。唐代诗人贾岛的《客思》是一首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俱全的悲秋思乡之作:“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再如宋代杨万里的《蛩声》:“山行我已厌征尘,夜语谁能伴老身。桑有暗蛩同店宿,被渠告诉却愁人。”旅途漫漫,长夜难耐,本想以蟋蟀为伴,怎奈蟋蟀的哀鸣更添愁肠。

蟋蟀是乡愁的化身,直到今天,蟋蟀鸣声所引起的乡愁依然萦绕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现代台湾诗人洛夫曾做《蟋蟀之歌》,在蟋蟀的鸣叫中,诗人梦游到了家乡的万水千山,把浓烈的乡愁凝注笔端。流沙河的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更是激起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鸣。

4、故国之思。相比游子个人的思乡之情,吟蛩也能抒发对故国远土的怀念。例如杜甫的《寝夜》:“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故国初离梦,前溪更下滩。纷纷毫发事,多少宦游难。”家远身孤,白首无成还宦游在外,独处在天冷水寒的秋夜,听着蟋蟀的哀鸣,感概着归家的愿望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渐行渐远,昔日的报国热情也日益减退。在这里,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了家国的抱负和情怀。同理的还有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5、相思之愁。在思妇题材的古典诗文中,一般离不开对蟋蟀的吟鸣。比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跃然纸上。再如南宋汤惠休《秋风》:“秋风袅袅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他人相思君相忘,锦衾瑶席为谁芳。”秋风萧瑟,蟋蟀在堂,声声哀鸣不禁勾起了思妇的相思之情。类似的还有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阈写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轻吟之下,独守空房的思妇会想起远在他乡的丈夫而倍感孤独,失恋的男女也会因忆起往日的美好时光而愈益伤悲。

6、友情之和。送别知己,遥思故人,赋诗一首是文人间最好的情感寄托。蟋蟀悲秋与友情唱和也因诗歌紧紧联系在一起。刘禹锡的《秋夕不寐寄乐天》便是将自己的心事倾诉与远在他乡的白居易:“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深秋之夜,门帘暗卷,厅堂冷清,只有孤独的萤火虫零星地泛着点白光,屋前台阶下吟蛩声声倾诉着哀思,秋雨将至,整夜倚窗无眠,此情此景只有白先生能明白。诗人以此来表达二人的同心相知,心有灵犀。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菩萨蛮・和夏中玉》也是诗人少有的抒写友情的诗作。“与君欲赴西楼约。西楼风急征衫薄。且莫上兰舟。怕人清泪流。临风横玉管。声散江天满。一夜旅中愁。蛩吟不忍休。”词的上片交代了此词的写作背景,西楼、急风、薄衫、兰舟这些物象都传达出离别之意,作者因担心自己的牵挂不舍和担忧之情会增添友人的伤悲,只是临风吹箫,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漫天的箫声中,旅夜无眠,唯有吟蛩长鸣为伴。

需要注意的是,蟋蟀的种种内涵常常相互交织出现,如悲秋之情常与思乡之苦、生命之忧结合在一起,思乡的羁旅之愁又会延伸到故国之思等等,这是由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象征性特征决定的。

三、 考题链接

(2014・山东桓_二中4月检测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上一篇: 高二语文学习总结 下一篇: 软件综合实训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