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生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5:09

导生工作思路

导生工作思路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60-03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近年来,伴随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兴起,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再继推新,成为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锋专业[1]。但是,由于农业行业研究对象、生产模式以及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农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门类而言还是属于“传统”、“艰苦”与“冷门”专业。根据了解,部分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虽“学农”却不爱农,“学农”却不“务农”,在毕业的择业选择中留在本专业领域工作的比例不高。

为更好对接市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快速适应市场与岗位需求的社会优秀人才,各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定位与需求,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加强学生择业观教育和进行就业指导的主要抓手[2]。因此,如何让以身试教的导师们在农学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选择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务农志农,亟待探索与创新。

一、农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困境

毕业生就业水平是社会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通过市场挑选,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承担岗位任务与社会责任,在社会立足,是评价的焦点。农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农学基础学科的社会评价和学科地位[3]。为更好地掌握当前农学类专业学生择业与入职情况,笔者对浙江农林大学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的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等6个涉农类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去向作了统计分析;抽取274位高年级农学专业学生作了就业意向摸底调查;并对121家参加校园招聘会的农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和评价。

(一)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投身农业

根据近五年浙江农林大学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只有48.7%的学生进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就业;在区域选择上,平均每年有47.1%的学生留在浙江省的中心城市(如杭州、宁波等)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季择业不主动,对就业持观望态度,想等等再说。为了有效促进就业,一头是各地政府大力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和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头是毕业生们在大城市里盲目争抢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的大众化岗位。根据此次调查可知,近五年来农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中真正到基层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很低。许多大学生及家长对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认为从事农业是农民的“专利”,认为干了涉农行业就是当“农民”。还依然把大学定位为象牙塔,依然把大学作为“鱼跃农门”的保险单。

(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提升

根据市场信息和各农业企业负责人的反馈,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形势较好,技术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但在调查中发现,有约80%的企业在选聘时面临一对突出矛盾,导致他们在选择应届毕业生时存在较大顾虑:一方面,多数应届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很难快速适应岗位的技能需求,而且缺乏社会工作经历,单位需要投入一定精力去培养年轻的毕业生;另一面,刚把年轻人培养起来了,过不了多久又要辞职了,企业难以引进和留住好的专业人才。这一对矛盾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热情,对刚参加工作青年人的培养上也出现两难情绪,他们担心用心培养起来的人很快会再“跳槽”。还有46.1%的企业认为部分毕业生求职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能准确展示或者不敢于大胆展示个人的能力,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被遗漏或者埋没。

(三)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主动走向就业市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机制。但大学生就业分层分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中心城市依然是大学生的集聚地,而网络就业创业平台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4]。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在毕业后的区域选择上,约51%学生希望到城市工作。对毕业后是否会从事所学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的工作,只有52.6%的学生表示愿意去从事相关工作,女生比率比男生更低。而且,应届生对就业市场信息了解偏少,部分学生片面强调眼前利益,不能很好把握住一些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机会,导致有岗不就;部分学生人生充满迷茫,无法正确定位,以致错过就业的黄金期。在用人单位评价方面,有61.2%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在工作环境和薪水待遇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企业难以满足相应条件,因此,加剧了农业领域招聘市场的“人才荒”现象。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农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意义

导师是学生学业教师又一种职业称号,既是“导师”,他就成了学生学业生涯中核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成才之路的引导者,应以自己学农、爱农、务农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树立正确的求学观

同寒窗苦读的中学教育阶段比,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轻松、自由,加上形形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沉醉于没有约束的生活,渐渐放松自我,开始自我享受,出现学习懈怠,甚至是否定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成长导师以后,导师一定程度上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教育,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自身求学的成功经历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开拓个人学术视野,积累学术资本等等。同时,学生可以透过导师的专业技能、研究内容与职业抱负,更充分地认识专业,确立个人学习目标,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5]。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同时,新时期大学生多数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平时个人的就业压力不大,就业主动性不强,且到基层就业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再加上,多数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偏重于毕业前的一个阶段,指导内容主要是课堂授课或毕业服务,对学生择业指导不够系统,可操作性不强。然而,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而且单独指导,导师们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现代农业研究,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家长诠释“学农并非种田、学林并非种树”;导师的职业表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方面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师们潜心学术、扎根农业的职业态度激励学生学农爱农,热爱基层;导师一心向农、学以致用的职业成就感染学生学农务农,爱岗敬业。

(三)树立正确的学术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环境的不断开放,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平常除了要潜心教学工作外,还要积极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技术创业等领域不断思考和开展创新试验,进行创新实践,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学生们在求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职业目标等选择专攻领域与个人成长规划方向比较一致的导师,较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创新、基层服务和创业实践等工作中去。导师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给学生设计以兴趣为导向的主体性创新实验和调研活动,安排定期学术讨论与沙龙等,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术抱负,增强综合能力[6]。

三、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创新路径

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大工程。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成长,不仅是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在职业规划设计、适应职场生活、敬业精神培养等做人、谋事方面得到系统提升。因此,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师,要给予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到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指导,既指导学生“做学问”,也指导学生“做人”、“做事”,而这一切仅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导师的职业素养、工作热情、精力投入程度、责任心等对学生的成才引导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做好导师的遴选、培训和考评工作,提升育人效果。

(一)严格遴选标准,规范双向选择程序

1.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在职责明细

中,要量化优秀生导师的任职条件和遴选标准,强调导师要全程参与学生就业与升学指导工作,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行业和专业技术问题时,导师是第一指导者。在素质要求中,对导师知识结构、创新水平和指导模式等方面要提出定性要求,根据要求遴选出导师,并通过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审查后建立“导师库”,将入库导师的简介和研究情况进行公布,为下一步的双向选择做充分准备[7]。

2.明确学生的职责与义务。学校要对即将选择导师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让学生明确他们是学习和责任的主体,要主动做好大学学习目标设定和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责任和学习义务,还要清楚作为导师团队的学员,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导师的哪些工作,应该为“导学团队”的建设做什么贡献。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要登记好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基础、学业发展需求、职业目标等详细信息,建立“学员信息库”,向导师们公布相应信息,并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

3.召开师生见面会。在前期公布双方信息和进行个人初选的基础上,让初选师生双方进行需求信息的补充和前期选择意愿的核实,再次充分征求双方的意愿并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权。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业需求、职业目标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供学生参考;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制订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请导师修正。当师生双方的方案目标一致后,再正式确定“导学”关系。

(二)加强指导与培训,搭建导师与辅导员双向信息交流平台

1.对导师指导方法进行分模块培训。高校导师因为教学和业务工作任务重,平时并不一定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师生交流谈心技巧、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技术、大学生就业鼓励政策、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技术等。每位导师应当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发展需求等信息,选择相应的培训模块和内容。同时,学校等要定期开展优秀导师经验介绍会和导师工作沙龙活动,对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导师传授他们如何了解、发现学生专长,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如何指导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和获得就业成功[8]。

2.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导师和学生在进行双向选择之前彼此并不完全了解,各自信息掌握也不完整,也可能并不完全信任彼此教与学的水平。此时,辅导员就成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互认和关系建立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学生―导师”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开展双向选择时,辅导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等信息提供给教师;另一方面要与任课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研究领域以及育人经历、经验等介绍给学生,让导师与学生通过辅导员的中间作用建立信任,高效指导。“导―学”关系确定后,导师和辅导员间要及时交流和反馈各自所观察到的学生日常表现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职业选择困惑与就业需求,并共同提出指导思路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顺利[9]。

(三)评价标准,实施动态考评与过程奖励机制

1.要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监管与目标管理。学校要成立由学生代表、辅导员、学科教师、分管领导组成的导师工作考评委员会,负责督查“导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对没有正常开展“导学”活动的师生进行通报,长期没有开展指导活动的给予批评警告,直至取消相应身份;对“导学”活动进展良好的团队进行通报表扬和表彰。并且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两次督查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年度导师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2.建立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等效评价机制。育人工作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回报很少,且成果显示慢;而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服务工作是雷声震慑的过程,回报多,显示度高,在工作选择上教师们往往更多投入了后者。如果建立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等效评价机制,将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投入和所指导学生的进步情况等同于教师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成果,则是教师潜心育人的最大保障。在过程考核中,学校要把导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培养和投入进行严密的登记和工作量换算,并把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作为评定导师工作的第一要素。

3.对“导―学”关系执行动态选择与适时变更。导师和学员的关系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养成“一日定导师,终生为导师”的思想。学校要在加强导师工作考评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对在“导学”活动的督查过程中连续两次受到警告的学生或导师进行淘汰,被淘汰的学生需要再修读相应课程,重新进行毕业设计;被淘汰的导师将直接影响当年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岗位聘任等各个环节。学校要及时对不合格的导师和学生进行“导学”名单的调整,做好变更记录。

导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导师这个队伍,通过各种体制和制度,实现导师制在育人工作中的效益最大化,发挥最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使他们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顺利就业,形成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辉.农学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

[2][7][8]何莉.本科优秀生导师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2007.

[3][4]张伟,李鲁华.农科类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

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5][6]杨博涵.本科生导师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

导生工作思路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的难题。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辅导员常规工作职责的重要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辅导员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本人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发现,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大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求职欲望和意识、没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没有求职技巧、没有合理的自身定位。所以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开展相应的工作。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和总结,分享如下:

1 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培养良好就业意识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基础,没有就业意识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这是从很多大学生身上提炼出来的教训。不少大学生进人大学后尽情放松,把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网络、玩游戏、谈恋爱中,毕业时才发现一无所获;有些学生毕业前夕对于求职还无动于衷,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招聘会,个别学生甚至连求职简历都没有制作,那么难以就业是理所当然。

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发挥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学生入校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困难,使之居安思危,在校期间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在学生大四时,要使他们树立起就业意识和积极心态,做好求职准备;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要毫不畏惧地去努力克服。

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3 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授学生以求职之渔

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导生工作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A

高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指导者,其次是咨询员,然后是服务和管理者。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1明确工作定位

辅导员是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有些涉及学生缴费,教务,甚至课堂、宿舍安全保卫管理等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这些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时常成为困扰辅导员进步的最大阻力。辅导员的工作杂而多,甚至超出其职责范围。为此,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该明确和细分。必须明确高职治辅导员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是协助就业指导的工作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

2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2.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学生处的指导,在系领导的指导下,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握好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完善高职学生干部管理体制

学生的日常管理、校园的秩序的稳定有赖于学生干部的参与,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辅导员在教育学生以参与学院和系的建设为荣。干部培养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围绕专业特色来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完善学生团总支、学生会、班团组织的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由学生党总支指导学院团委的架构,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带学生管理。明确党员在学生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总支学生开展工作,呈“网状”发展,一个党员应该是网里的一个结点,下面的团总支、学生会是网线,班级和团支部在网中。这样构筑整个学生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我院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培养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参与各种健康积极的公益活动,使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风、院风建设。通过辅导员们和学生党员干部、团总支和学生会干部,共同策划组织文艺活动,使活动能够秩序井然,节目高质,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圆满成功。通过这个平台使得学生和辅导员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感。

2.3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计划性、长期性等特点必需循序渐进,规范就业指导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总结工作的经验,把就业指导所涉及的工作形成一种有规律性、有步骤的工作日程表。全面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就业前夕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巧。也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定位等。通过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如建立完善的联系网络,就业单位信息库等资料。

2.4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

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面对新生,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提倡一站式教育,讲授关于入学须知、考试规定、日常事务、宿舍管理、学分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信息。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校园路标》、《高职事务办理指南》之类的小册子,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优化新生入学教育的程序。有利于学生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为今后的管理铺平道路。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在《学生手册》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出现的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细则,规范日常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导生工作思路篇(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新一代90后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基本适应了高校的生活模式。绝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事风格也基本定型。[1.2]但是,随着出生和成长年代的向后推移,这一代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事的风格等方面与传统的80后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将研究生群体中的“90后”与80年代末期出生的“准90后”统称为90后研究生群体,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于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群而言,大多是在中学或大学才开始接触电脑,因此主要将电脑和网络视作工具。而90年代左右出生的青少年,由于其接触电子产品、电脑与网络的时间更早,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从多元化的媒体获得大量信息。对这一代研究生群体而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海量化,使得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视野较为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网络发言的快捷性、平等性,他们往往具有积极、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

1.2 个人能力强,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弱

90后研究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因此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当明确布置任务时,他们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由于这一代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习惯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因此较少地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宿舍的同学很少交流或不交流。当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愿积极沟通解决。有的研究生在与导师产生正常的学术分歧时也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应对。这一特点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特别注意。

1.3 积极追求进步,功利思想较强

90后研究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恰逢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群体必然会受到潮流风气的影响。这一代研究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竞争的概念,能够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位,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现今社会竞争中一些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在某些场合倾向于优先保证自身利益,而往往不考虑方式和后果,从而带来负面的结果。

2、当前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学习、科研状况是较为顺利的。但是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年会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学业困难、思想问题、心理疾病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表明在研究生管理上仍然有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类问题:

2.1 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认为研究生仍然是本科生,因此将研究生群体当作本科生群体进行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5]例如有的辅导员在管理研究生时仍然采用命令式管理,指挥学生做这做那,结果往往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有的辅导员采用包办式管理,大事小事都要详细安排。实际上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既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放任式管理

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极端。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由于在工作中发现90后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开展工作,从而误认为研究生已经成人,不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和辅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不过问。这也是管理思想落后所导致的错误方法。虽然研究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研究生在校期间是进一步成长和完善其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其人格素养的阶段,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真正沉下心来,既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抓大放小、不过分追求细节,才能全面良好地完成工作。

3、新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思路

随着研究生群体结构的改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90后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是不适合的。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管理的策略。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提倡引导式管理

90后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居高临下式的沟通或“命令式管理”往往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要将自己定位在与研究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开展工作。研究生的辅导员既是研究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应当格外注重方式方法,尤其需要注重管理中人际关系、激励和授权艺术,摆脱“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想。[3]应当认识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非原则性事务应当以成年人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引导式管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管理。

3.2 提高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面对面谈话”为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的辅导员一人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精力有限,与学生的所有沟通都通过面对面进行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代研究生经常上网、在网络上往往愿意畅所欲言的特点,通过及时关注学生聚集的BBS、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场所,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来的思想动态,比起传统的约谈、走访具有更高的效率。[4]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发现,90后研究生群体对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往往不敢畅所欲言。因此,辅导员通过社交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群体动态,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管理。

3.3 正确引导价值观,破除功利主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建设不断进步的精神文明的历史。因此,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流于功利、实用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5]例如,在传统的观念中,考试作弊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考试中作弊的研究生中,以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为主,甚至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功利的心理使得学生对制度的严肃性缺乏认识,往往为了利益忽略应当遵守的规范。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重点发挥党员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群体中牢固树立遵章守纪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在遵循社会主义法规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下,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更高的需求。

3.4 多管齐下,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90后研究生往往倾向于独自行动,较少与他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消极的“拖”的方式来回避。例如,当学生与导师产生矛盾时,往往通过故意不去实验室、不与导师见面等方式将问题搁置。由于“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和异常行为,因此辅导员很难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当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在某个时间(比如学生论文即将答辩的时候)突然爆发,这时再要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后果比较严重。同时,在此期间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往往较大,长期的不愉快心情积压在心里,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疾病,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针对90后研究生群体的这一特征,为了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辅导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细致的工作来加以预防,重点通过三条渠道来及时察觉问题:(1)与导师建立双向沟通渠道。由于研究生主要工作场所在实验室,与导师联系较为密切,导师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可及时通知辅导员。辅导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导师,共同解决问题;(2)定期与学生干部进行交流,由学生干部及时反映班级中哪些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3)通过QQ、BBS、人人网等网络渠道关注学生动态,从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4、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研究生辅导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在研究生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重点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辅导员的实际行动推动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进步,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导生工作思路篇(5)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导生工作思路篇(6)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导生工作思路篇(7)

中央决定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在新形势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顺应广大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当前,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状况是好的,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在个别地方、个别领域和个别党员干部方面,也存在着违背群众路线精神和要求的问题。突出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实际表现在:少数党员、干部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图虚名;办事不负责、不作为、低效率;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少忧患意识与创新精神;奢靡享乐、铺张浪费。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伤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必须及时全面解决。

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基本原则,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查找并改进“四风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创造文明、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动局面。

2 在高职学生工作中运用群众路线思想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好坏与否,决定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彰显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与否。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明确的社会责任和任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致力于“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更加复杂,工作要求更高、工作对象更多样、工作内容更繁复、工作环境更具挑战性。一是高职学生工作官僚主义盛行。部分学生工作者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对工作常常疲于应付,实效不足。不能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倾听不够、关心不到,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二是高职学生工作面临“安全困境”。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危害,信仰不坚、道德观念滑坡、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影响不断,给高职学生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三是学生工作渗透力不足,工作方式主观臆断,缺乏感召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任务性大于教育性、形式大于实效、个人欲求大于集体利益。因此,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实际问题和困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四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不够科学,不能满足学生工作需要。在配比上的差距,导致一线学生工作者人数不足,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常常疲于应付,工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原则,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生发展成才至上”育人理念,学习运用群众路线思想,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工作模式,优化高职学生工作,促进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是十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 群众路线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3.1 树立“以人为本,学生发展成才至上”的学生工作理念

贯彻群众路线思想,需要学生工作者转变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工作对象上,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高职教育基础价值取向,形成学生工作的向心力,依靠学生,向学生学习,创造学生工作的生动局面;在服务意识上,学生工作者要扮演好管理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重点需要强化服务意识。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3.2 改善工作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工作过程中,必须深入学生工作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高职学生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工作对象的特征和本质,着眼于发掘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行为。鼓励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开放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时代特征与社会形势,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融会贯通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思想交流中,注重传递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

3.3 量化学生工作指标,完善评价考核监督体制

高职学生工作的成效,要以学生满不满意为判断标准,这是践行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的表现。明确学生工作目标和标准,才能有效指导和推动高职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基础上,以项目化、台帐化、信息化将学生工作量化,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此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评价考核监督体系。

3.4 加强职业操守,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学生工作

导生工作思路篇(8)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有了大幅度的完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逐渐的呈现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由原来少数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鼓励创业、双向选择”的当代现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承载着每个大学生的理想抱负,更背负着每个大学生祖祖辈辈的家庭希望。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极少数的优秀大学生能够自主适应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转变,投入到社会人才的广泛竞争当中,从而自主择业。仍然相对较多的大学生面对就业现状显得盲目无主、对工作的对待与选择没有一定的目标性。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一时间广泛被扩大,普遍的高中生在毕业后顺其自然的涌入全国各所高校进行深造,自2003年起,数额较大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日渐普及的趋势而言,至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仍然作为实质性问题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当中。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发展现状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扶持

为了有效加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进展,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同时,我国的就业指导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劳动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等联合形成了一整套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模式。由教育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教育部根据对我国整体就业情况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制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发展情况的就业政策。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推行的相关政策和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对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根据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研究相应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2、社会各行业的关爱与帮助

根据国家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相关就业政策后,社会中不少企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改革的号召,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电话预约面试、网上投递简历求职、毕业生奔赴各地的招聘会赶场等形式,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市场中,由此可以判定,对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近年的实践过程,已经使得企业的参与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3、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和安排

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进一步强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不单单只负责大学生就业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成立就业中心、为毕业生制定毕业推荐表、向所属教育部门提交各种计划、开展大学生就业讲座、向兄弟单位举荐人才等,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任务。各高校不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和培养,更增加了培养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求职技巧以及对就业程序和就业权益的掌握,使得每个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强化的基础上,提前对就业选择和各个环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将自己全面的展示出来,顺利的求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其中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对于任务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该以帮助其完善整个职业生涯乃至未来生活的规划,指导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此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将其作为系统工程而不断建设,要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发展,例如通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手段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国家备选顶用人才的目标。显然,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十分正确的、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仅仅通过本文介绍的两个方面仍然显得不够全面,需要不断的与国内外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全面的目标体系构建,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压力。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实现思路的探索

1、实行就业指导理念的全程化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的具体工作经验来看,实行就业指导理念的全程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结合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特点,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日趋先进、科学。通过就业指导理念的贯彻,直接打破了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一相对传统的观念,将其不断向实用、科学的方向演变。

2、实行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生活,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英语能力、计算机本领培养的同时,应帮助每一位大学生科学的分析与选择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基础,逐渐向创新能力、科技能力等相关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加以培养,最终,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实现一个或多个的不同目标。

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现状和实质国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目标体系的构建及模式实现思路的探索,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十分重要,同时更加需要我们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模式实现思路上的大胆探索,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董平等.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导生工作思路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44-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在1967年首次提出,主要指基于数字化通信技术的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传播媒介。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深刻影响着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对新的资讯传播方式接受快且使用较为熟练,新媒体已成为其获取资讯的主要工具。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给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中,辅导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最直接、联系最紧密,也是最受学生信任的人。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新媒体给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达2.77亿,其中手机网民达2.43亿,可见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辅导员主要通过组织班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一对一谈话等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覆盖面有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更方便、快捷。

1.新媒体密切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联系和交流。限于高校人员编制,当前一名辅导员往往要面对20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如何充分地与学生交流一直是困扰辅导员的问题。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年级和党团组织的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可以更便捷地把信息传递出去;也可以通过QQ空间、朋友圈、微博等信息和传递正能量,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针对单个学生,辅导员可以随时进行关注,与其保持持续的联系,充分了解情况,便于开展工作。此外,新媒体的普及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为方便。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主要通过电话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成本较高,且不便于日常联系。通过建立家长的QQ群、微信群等,辅导员可以将学校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地告知家长,也增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通过新媒体的使用,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交流也更加顺畅。

2.新媒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为主,而辅导员承担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辅导员平时工作任务较为繁重,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体学生。通过新媒体的使用,辅导员可以将日常的座谈会、学习报告会等与学生在网上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学习和交流,从而扩大覆盖面和提升教育效果。针对学生干部和党团员的教育,也可以将线上学习培训和线下交流互动结合起来,既给学生提供了

――――――――――――――――――――――――

* 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4-XZSZ17)

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辅导员再加以适当的督促和指导,则可以使教育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新媒体给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公平分享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机会,使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和自由,但其去中心化和不良信息传播等特点,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弱化了辅导员的影响力

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意愿最强的群体,他们也希望受到平等的对待。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体系的成员,获取信息主要依靠高校信息的主渠道。如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更快获得最新的信息,这使得辅导员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进而给学生产生“不需要参加班级活动也可以获取信息”的错误印象,使学生对网络和手机产生依赖。据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信任网络信息,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这就对辅导员的话语权产生影响,弱化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2.新媒体为不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媒介

新媒体将整个世界密切联系到一起,给人们了解全世界的情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以新媒体为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对于涉世未深、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的大学生来说就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中大量传播,有些不良信息还把自身包装成“心灵鸡汤”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不良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容易轻信甚至被误导和利用。而新媒体的扁平化传播方式使大量信息可以不经甄别得到广泛传播,给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也对辅导员的思想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辅导员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面对当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辅导员应该主动适应,增强自身对新媒体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和影响学生,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1.转变工作方式,建立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使用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可以更贴近学生需求,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当前,教育部主办的辅导员技能大赛也明确把辅导员使用微博的能力列入比赛项目,重视辅导员的博文写作能力。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形势,转变工作方式,学习运用新媒体的知识,利用新媒体搭建学生工作平台,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指导与线上互动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更把指导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指导的全天候、全覆盖。

2.突出主导思想,掌握新媒体话语权

针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点,辅导员应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政治素养。其次,建立与学生管理体系平行的新媒体交互空间,如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建立网上党支部、团支部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线上线下齐推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同时,辅导员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内容进行合理分享,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再次,辅导员要选拔和培养学生骨干,尤其是学生党员,使其成为使用新媒体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掌握新媒体话语权是项艰巨的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工作,还要争取校内各个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新媒体的使用工作。

3.重视文化育人,打造文化新媒体

文化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也是传播校园文化和正能量的载体。高校在自身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积淀,这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各种信息得到广泛传播,弱化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但大学生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继承和发扬校园特色文化方面有着天然的内驱力。辅导员应结合学校的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凝聚和吸引学生。同时,结合新媒体的使用,将校园文化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既方便学生参与,又为弘扬校园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导生工作思路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过去的计划配置转化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对高职学生就业以和分配做出了许多改革,增强了高职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出现了优胜劣汰的形式,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有助于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素质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快速的发展,也不利于在现代化企业中引入先进设备以及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锻炼个人意志以及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对自身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需注意当前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就业指导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随着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日益困难,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生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方法,还要避免出现错误的就业观,不能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要学会要脚踏实地,事实就是,这样才能被企业所聘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才能。我国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目前比较紧缺,所以就业指导不但能帮学生解决自身定位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社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都扩大了招生规模,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自身就业指导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期望。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自身职业期望值过高

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这远远超出我国市场的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许多压力和竞争力。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生由于环境因素和学习基础、自身条件等限制,使得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选择工作的环境,过分追求高工资和大城市的条件,不了解所选专业和可持续发展性,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不符合所选专业的实际性,这也是其就业困难的一大难点。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要认清自身优势,综合考虑,避免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2.2 社会价值观淡化

一些学生只看重经济利益,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过于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给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就业观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这需要就业指导者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

2.3 就业观念模糊,存在从众行为

现在企业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虽然是招聘的主要标准,但企业还是把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再次要有一定的经验与技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和频繁跳槽的现象。

3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新想法

3.1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和软硬件建设

为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团队,我们应该确保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高效、正规、专业方向迈进。具体来看,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搜集、资料整理、就业政策咨询、职业发展规划、面试技巧指导等多方面功能作用;其次就业指导不是某个方面或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部门与院系相关专业人员、辅导员的联系与沟通。在学院内部组成上下贯通、适应就业价值观需求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体化教育结构。

3.2 重视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上一篇: 邮政分公司履职报告 下一篇: 数码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