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47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篇(1)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写作特点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 荷塘月色

2.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3.荷塘月色读书心得3篇

4.荷塘月色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荷塘月色教案篇(2)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朱自清 《荷塘月色》

1.课前准备

(1)结合地方特色(扬州),扬州有一个景点――荷花池,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游览荷花池”路线,准备好导游词,成文后上交。

(2)资料查询:①荷花的各种寓 意;②荷的功用、形态、习性、栽培知识;③历史赋予荷塘的人文底蕴。

2.教学过程

(1)各小组交流比较“游览荷花池”行程安排的策划。

(2)模拟导游: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导游,戴上导游证,手执队旗,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听完后大家评价线路的设计和导游词的设计是否合理。

(3)交流体会:请“导游们”说说, 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导游。

(4)由荷花池的荷花切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以学生准备的导游词和朱自清笔下对荷花、月色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以突出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撰写导游词时多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导游词的艺术性。

(5)课后作业:将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优美描写以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游荷塘”导游词。

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专业”,凸显“语文”。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模拟学生专业实训场景,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成功结合,效果较好。课例虽然着眼于学生的专业,但始终在努力彰显着“语文”味儿。通过创设做“荷塘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提高了听、说、评的能力。同时又成分利用了扬州地方旅游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扬州旅游文化,感悟荷花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立足“主动”,激发学生兴趣。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写作欣赏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是知识、技能、能力等的主动获得者。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及课堂上“模拟导游”、相互评论等实践活动,体验到了主动获得资料、创意表达、角色表演所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知识面宽,针对不同的问题共同解决,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比较轻松自由,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同学善意的笑声和帮助中逐一改进。在活跃、欢笑的课堂氛围中,口语交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又一次得到提升。

荷塘月色教案篇(3)

课件架构思想来源于教案,而有深度的教案则来自对教材的精心钻研。精心钻研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度吸纳与修炼的过程。有些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精心钻研教材后组织教案,而是急急忙忙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课件,然后下载修改,节约了时间,却被限制了思维。借鉴可以,一味地“拿来”或者堆砌,何谈因材施教,何谈个性化的教学呢?

所以,教师只有先对教材精心钻研,理出教学思路后,才可知教学过程中需要课件进行辅助讲解的节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因为教材的讲解终归是要结合学生状况进行施教的。这样结合资源和思路,恰切组合,才能思路清晰,架构合理。

二、课件氛围的营造

课件氛围就是总体的调子,即整个课件从头到尾给人的总体色调和其他效果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和课文给人的感觉相一致。

例如,我们制作《荷塘月色》课件的时候,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考虑色调及效果:一是夜晚的黑色,二是月光的白色,三是铺满荷塘的荷叶之绿色,四是荷花的白色和粉色。笔者制作这个课件,起初的时候准备将课件总体色调设定为夜晚的黑色,但考虑到黑色背景会使播放效果不佳,于是将课件的整体色调定在了荷叶的绿色上。因为月光有朦胧之美,于是在组织精选荷叶荷花图片后,又给每个图片叠加上一层磅值很大的柔化边缘的白色透明文本框,这时候荷塘月色朦胧精美的特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依据荷花的颜色将文本框设定为白色或粉色柔化效果(如图示)。此框架下的《荷塘月色》课件使所有看到的老师都赞不绝口,在课堂演示时,学生的反应更是惊叹不已。

三、课件标题的添加

给每个PPT页面添加标题,可以使PPT总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具有逻辑性。

为使教学环节衔接顺畅并节约时间,标题尽量与页面同步出现,不提倡进入页面后再显示标题的动画效果。因为当进入一个新的页面后,师生为了等待标题动画完成而使教学过程瞬间卡壳的感觉总是不好,且从时间计,多个标题动画单独出现的时间累加,对于争分夺秒的课堂教学也属于无谓的消耗。如果必须增加标题动画效果的话,各页面的标题动画可以采用同一效果,这样课件总体感觉起来不会凌乱。

另外,标题的文本框和字体最好修饰一下,因为既然是标题,自然要醒目一些。

四、课件动画的设置

PPT课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达到教案要求的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动画效果当然也是为实施教案服务的。不过,一些喜欢钻研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将自己沉浸于课件动画的花哨设置上。

动画的使用是不能够过度的,即使一个总体色调氛围很好的课件,如果经常更换使用跳跃感的动画,也会使人产生破裂或凌乱之感,并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连贯性产生负面影响。

如,大部分叙述性词条或提问式词条的出现效果,使用非常平稳效果的“淡出”进入已经可以达到要求了,为什么还要使用“回旋”进入呢?那些跳跃性的动画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脱离文字内容本身。

其实,动画效果给学生脑海里的着重值是逐渐增加的。举个例子,在连续性的“淡出”进入后,使用横向出现的“擦除”进入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变化。而“擦除”是没有弹跳或破裂效果的,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发生我们不想要的过大的跳跃。

另外,动画应尽可能和关键词汇表达的意思相符。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在讲解“泻”字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透明度为60%的、以纯白色填充的、经过了50磅柔化效果设置的文本框铺满页面,再增加一个向下的动作路径或使用“自顶部”的“飞入”就达到了效果(如图示)。

笔者在完成《荷塘月色》课件后曾开玩笑地说:“使用这个课件的老师应该在讲课时大汗淋漓。”因为制作这个课件,倾注了笔者大量的心思,笔者沉浸其中,绞尽脑汁完善能力以内可以处理的部分和些微细节,它就像一个即将诞生的婴儿使笔者充满了演示和讲解它的兴奋与期待。

荷塘月色教案篇(4)

一、中职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通过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中职教学,其方式多种多样,其问题来源也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努力营造一个自由的、多元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并有不同的探究结果,以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奠定基础。

(二)实现教学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此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人生体验,使其在参与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从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教学质量获得实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学教学模式是随时代潮流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为主,将外在知识转变为内在知识的方法,而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则是从一般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演变而来并以阅读教学为基础。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主要部分,将研究性教学应用于课文阅读中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四个步骤,以江苏版中职语文教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研究问题

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且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并探讨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真正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实效。在确定问题时,教师应当对每位同学的问题给予关注,通过借鉴与综合的方式确立研究的课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对《荷塘月色》全文的诵读,学生能够根据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月色中所表现出的心理语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领悟作者的真实情感,探讨隐藏在对话背后的人生哲理。

(二)制定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

第一个步骤完成后,教师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每组设定为4至6人,每个小组针对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月色中所表现出的心理语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制定出不同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并设计出以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准备研究所需的资料与研究可能的结果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方案。在信息的收集与筛选过程中,老师也可进行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拨,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此类散文类似的故事,通过了解散文其中的含义,探讨《荷塘月色》所表现的真实情感。

(三)小组研究得出讨论结果

小组的探讨研究是学习课堂中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对于与此则散文类似的故事有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及点拨下,对荷塘月色的景色、对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月色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提出自己的想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可通过准备卡片的方式,每一张卡片上写出形容作者心情的词汇,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找出支持数最高的形容词,并对此展开讨论,分析大部分学生选择此类形容词的原因。

(四)交流学习成果,互相平均总结

研究的总结与评价由老师来完成,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肯定。在对作者描写荷塘月色时产生的心理感受进行分析,可以做出总结性的评价,作者通过描写月色下荷塘的风景,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使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由此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告诉自己应当努力学习、工作,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总之,在中职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中,不仅要重视研究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做出评价,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拓展其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缺陷及不足,争取在下一次活动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亲近,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将满怀热情投入至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参与语文探究活动,使之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对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梅.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学刊,2012,(12).

[2]朱雷.研究性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2,(01).

荷塘月色教案篇(5)

在《荷塘月色》文本中,朱自清的妻(此指武仲谦)的表现颇令人费解。武仲谦在文本中出现两次,即开头的“迷迷糊糊”和结尾处的“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独自“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朱自清独自一人走着“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阴深深的、怕人的、幽僻的路,妻没有相陪。妻在文中出现,仿佛陌路人,岂不令人不解?

清华园的美世人皆知,民国教授的待遇无人不羡。身处其中的朱自清,美景在旁,却“心里颇不宁静”,独游荷塘,何故?历来解读《荷塘月色》的文艺评论家们为此找的原因多是:1927年发生的白色恐怖事件,让朱自清内心郁结。文艺评论家们总是习惯于从社会背景去找寻原由,从阶级情绪出发探寻事件背后的真实。而唯独不愿“委身下蹲”,看看走路时究竟谁光脚谁穿鞋。

朱自清在《择偶记》一文提到,妻子是个乡村医生的女儿,朱自清和武钟谦像从前的人一样,是通过盲婚哑嫁结合的。作者在《给亡妇》中写道:“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朱自清对妻子的不珍惜甚至不满在《给亡妇》中多处可见:一、妻子连续喂乳四个孩子,体弱不堪受累,朱自清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干涉。二、第一年朱自清在北京的时候,家里来信说妻子待不住,常回娘家去。他动了气,马上写信责备。妻子覆信解释,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从此他再没给妻子写过信。三、妻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却烦躁。后来妻子患了肺病,本可以安排疗养,他却以妻子“舍不得钱”和“丢不下那份儿家务”为由推搪,把妻子送回老家,直到妻死去。

朱自清的生活以灰色基调为主,难见明快,诚如朱光潜在《敬悼朱佩弦先生》一文所说,朱自清“至性深情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自己在《论无话可说》中也说,“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能否这样理解,由于妻只是一个为孩子和家庭活着的生育机器和老妈子;由于妻没有像陈竹隐(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齐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那样的才情,无法真正进入朱自清的世界,夫妻之间缺乏心有灵犀的情感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独自一人苦闷地夜游荷塘。荷塘在特定时段成为朱自清排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二、“意恋”生活的灵魂自留地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指责朱自清描绘女性意象“浅俗轻率”,“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说这是作者的一种“意恋”,“甚至流于,是压抑了欲望之浮现”。 余光中的指责虽然有些过头,却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朱自清在荷塘边浮想联翩的原由。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是荷塘上的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白’”。 朱自清独游荷塘,自赏风月,耳中飘荡的是歌舫的清音,眼中浮现的是亭亭的、出浴的美人。满纸不是就是歌妓,文中所引之词也逃脱不了艳词《采莲赋》、《西洲曲》。朱自清荷塘边的观感与宋朝的杨万里迥异,与传统士大夫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大有不同。为何?答案或许就在朱自清《女人》一文中:“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现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由此看来,如果不是朱自清对女性情有独钟,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何以会在《荷塘月色》中创造出众多女性形象?

据吉林师范大学杨朴先生考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杨朴先生在《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倘使杨朴先生的立论成立,那么,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女性怀有一种“神爱”的观念深入朱自清灵魂深处,荷塘俨然成为朱自清的灵魂自留地。

荷塘月色教案篇(6)

二、高中语文情感价值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课文导语是教学工作开始的前期准备,是教师开展情感价值教育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课堂上,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导语的作用,根据导语内容,创设与课文情感相符合的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课文《荷塘月色》的导语是“大家都见过荷花、莲叶。或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荷花热烈的美;或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荷花清洁的美……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月下的荷塘,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索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这一段导语不仅可以描绘出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中。

荷塘月色教案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的,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高中语文的探究式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景。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探究情景呢?

一、山穷水尽,激发探索欲望

先把学生带入山穷水尽的情景之中,再告诉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他们以强烈的欲望去探索那柳暗花明之处的这一村。让我们把时空切回到《陈情表》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环节:

提供背景:首先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导入向子期所思的嵇康被杀的这样一段资料:“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嵇康生活的时代──司马氏统治的晋朝是一个政治黑暗的高压时代。(2)、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拒绝做官。(3)、拒绝的形式是“答书”。(4)、拒绝的原因是“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

推出事件:同样是在晋代,公元265年,被晋所灭的蜀汉亡国之臣李密被晋武帝拜为郎中,李密不就,又拜为洗马,李密还是如嵇康一样拒绝做官。其原因之一是要在家供养祖母刘氏,之二是认为做官如履薄冰而不屑做官,之三是因怀念蜀汉不服魏晋而不愿做官。这不屑与不愿之情几乎又与嵇康相同。而更使我们担心的是李密竟然也用嵇康拒绝做官的形式给皇帝写信。

提出问题:时代相同,情形相同、拒绝做官的形式也相同,所不同的只能是李密之信内容的不同了。那李密该如何写作这封信,才能摆脱噩运呢?请代为构思。

刹时,教室里凝重得如李密行刑时的那一刻。一封信,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谁能构思,那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然而柳暗花明之处就有那《陈情表》,这自然激发了学生去研读《陈情表》的强烈欲望。

二、峰回路转,激活探索思维

庞海波先生在《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一文中阐述:如何才能引发学生以创造性思维去探索问题,“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涨落,就是系统对稳定状态的偏离。”涨落分为内涨落和外涨落。“内涨落对形成创造性思维是关键”,而外涨落与内涨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峰回路转式的情景创设,正是创设了外涨落去促发思维的内涨落,促成学生以创造思维的形式去探究问题。让我们把时空切回到《荷塘月色》的第二课时:

首先提问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荷塘月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美,语言的美和荷塘月色的美)――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美的回忆。

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文章4、5、6三个小节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升华学生心中的美感。

就在学生欣赏完配乐朗诵而尚未睁开眼睛时,我作了这样的小结:“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色,像朦胧的梦幻,又像缥渺的歌声。如诗如画,意境深远。朱先生笔下的清华园里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实在是太美了。”――这就完成了对“荷塘月色”美的定位。

“那么,朱先生写作《荷塘月色》时,清华园里荷塘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各位睁眼看世界”:(推出幻灯片)

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他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据说原来不过是一塘死水,周围长着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见黄岳州、茅宗祥主编的《新编中学语文教案》第133页。

峰回路转,课堂一片哗然,学生的感情产生了极大的涨落。我特意安排两分钟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在哗然之中膨胀自己的涨落之情。然后推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如此残败的荷塘描写得这么美?课堂迅速变得沉寂而凝重。是啊,既是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写得这么美呢?正是这峰回路转,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去积极探讨问题。

三、移景唤情,融化探索情感

荷塘月色教案篇(8)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授业解惑的重要时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需要进行再三的审度,而提问环节又尤为重要,作为引导和检验学生吸收教学内容情况的环节,每次提问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主要是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

学生一般会对有疑问的部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符合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好奇心理,而老师恰当的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探索心理,激发他们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自主学习动力,使学生对原本呆板教条的课本材料变得兴趣盎然。

2.发散思维

现在我们教师都清楚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不光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这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都繁重复杂,不仅要考虑到课程进度还要为学生的吸收状况担忧。而有文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使教学环环相扣,不拖沓不冗长,就需要执教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思维,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课堂考察

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活跃气氛

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总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注意,课堂上经常看到分神的学生,他们身在班级但是思绪已经不知去向,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适当的找出一个问题引导他重新走进教室,回到正常的学习思维上来。

5.承上启下

有的时候教学任务不能在一个课节内完成,就需要分课时进行,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调整,学生难免出现暂时性遗忘的状况,此时进行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其一可以检查一下学生课后的复习状况,其二也是为这节课的进行做好思想上的铺垫。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问无效”的状况

提问不能脱离课堂内容,老师在进行制定教案的时候,没有针对教学目的进行相关问题的选择,而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提出的一些“搞怪离奇”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状况时而出现在当今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哄然一笑,提升了些许注意力,但是这种走过场费时间的无意义问题却造成了教学态度不严谨的状况发生,需要老师尽量避免。

2.“提问脱节”现象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过程,老师一定要把握住这点。有的老师不注重教学连贯性,“想当然”的进行课堂提问,学生思维都在跟着课本的某一环节进行的时候,老师却为了检验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突然的提出一个与本教学不相关的问题,三百六十度的转变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周转迟钝,摸不着边,教学缺乏逻辑性和衔接性。

3.“提问优先”现象

学生、家长乃至一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式:先优后差,先前排再后排,先班长再委员。造成课堂提问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在一个平等的生存空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光局限在一部分孩子身上,所有孩子都能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掌握,才是看一个老师课堂提问技巧的关键所在。

4.“走马观花”现象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课堂提问的目的,前文已经做详细解读,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孩子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落实教学目标。可是有的教师在遇到孩子吞吞吐吐不能回答的,或者回答错误的情况下就擅自打断发言,另行找人回答或者自己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是缺乏耐心、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快马加鞭”,这样的做法无形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丑化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1.问题要寓教于乐

“教学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目的,教师常在上课起初阶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目的是以有良好的开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学家安纳托·弗朗斯说的,可见,课堂趣味性对学生学习质量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案例,进行详细解读。

课堂之初可以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有着怎样的认识。配合以教学插件进行展示荷花图,与学生共同欣赏。用相关资料充实课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趣味性。我的经验是,配图中放几幅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用清华学府的神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讲述曾经发生的过往:“1927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这样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自然不会遗忘校园里最美的一瞥,他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荷花图。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走进清华,品读这优美的文字。”

其实我说的这些话与课文都有直接的联系,不仅为稍后的课堂教学买下伏笔,又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课本的平面延伸到现实的立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中无非就两种情况:见过或者没见过。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能力。

2.问题要主题鲜明

教学时间有限,就四十五分钟,如何巧设问题,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性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做到具体、明晰、表述清楚,不能让学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最主要的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争取做到没有无效提问,每个提问都有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应落在实处,一语中的最好,并要切中要害。

还拿《荷塘月色》做例:所有的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故事背景的把握,其中几个关键词:,“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其实这些背景知识都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线索,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个进行课堂介绍,然后针对这些背景资料提问:“作者为何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字呢?”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联系到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问题恰到好处地既解释了中心思想,又阐述了故事背景,又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荷塘月色》的课文内容,一举三得。

3.问题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的学习不能始终是被动的,要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情的去想象,博弈在有范围的教学教材中,同样的课文在不同的老师教案里却有着不同的定义,《荷塘月色》就是这样,在对作者的感情分析过程中,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妨在这里对学生放手,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在如何思考这件事。“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提问: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还能创作出如此唯美的荷塘月色图呢?

4.问题要具有灵活性

提问要有灵活性,一个呆板的老师教育不了思想处于蓬勃发展的孩子,提问灵活性与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判断:

提问方式是否灵活。老师可用多种方法来提问:“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个人——集体,小组——小组,小组——整体,小组——个人,先提出问题——后点名提问,先出提问题——然后进行抢答,先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方式灵活多变,就看老师怎么把这双边关系灵活调动。

评价是否灵活。学生回答问题之后需要老师给予一个答复,而学生毕竟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团体,我们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要适时适当的纠正,也允许他们脱离主题,但要适当的拨乱归正,不应该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样的话就很难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共作了。

问题是否灵活。有的课文比较深奥,教学任务比较艰巨,可是既然是课业安排就需要我们去做更好的完善,能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考验一个老师能否把握灵活提问的关键,提问不能太肤浅也不能太深奥,灵活的变更,即便设计了过深的问题,也要用适当的手法去弥补,例如提供补充性的话、辅的话、或者提示性的动作等等。

5.问题要具有逻辑性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准为基础,提问要“由表象到内涵”“由文字到内心”“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范围到具体”等逻辑性强的问题或问题链。问题链,顾名思义,是一连串问题最终解决主要问题的过程,具体操作办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通过这种链式提问,问题与问题间都有必然的关联,并且能在持续的提问中不断深化推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其实已经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是此时进行中心思想的表露多少会让学生感到唐突,我们就要通过另一处的描述来进行递进式提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表明了作者的真实心境,我们不妨在此处对学生发问,为何作者此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他是否逃离了现实的心态?另外,“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为何他的思想转变如此之快,到底有什么内心活动发生呢?

荷塘月色教案篇(9)

为了讲授《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阅读过一些评论文章,不是越读越清晰,而是越读越糊涂,只好向专家们求教。 《荷》文有多种解读,我只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人生感伤”与“国事忧虑”。 持“人生感伤”的专家,提出很多理由,我归纳为三点: 第一、 朱自清不关心政治,他写《荷》文,不是针对“四·一二”事变的。 王家宏在《人生的忧伤虽轻犹重似淡还浓――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再商榷》中肯定,“朱自清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见《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刘勇民还引用朱自清的研究生王瑶的话予以证实:“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模糊的背影》,载《读书》1999年第11期) 第一、 朱自清当时正处在家庭困苦、父子矛盾的时期。 刘勇民分析说:“1927年,朱自清先生的家庭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的父子,(继)母子、婆媳等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损失,才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同前)封先勇还对朱自清与妻子武仲谦的关系作了一番探讨:“‘妻’对‘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为举止‘形同路人’,‘我’苦闷不宁,独自漫步荷塘,‘妻’却全然不晓,‘独自享受睡眠’。因而‘我’虽没有直接表达对‘妻’的不满,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满和责备’”。(《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载《名作欣赏》1998年第2期) 孙绍振教授肯定他的研究生邢娜妍的研究成果:“《荷塘月色》的苦闷不是政治性,而是伦理性的。”其理由是:朱自清1920年北大毕业,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七十元,寄一半回家,为节省计,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庶母(父妾)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私交,朱的薪水直送家中。朱接出妻儿,在杭州居住。1922年暑假,回扬州,与父母没有和解。1927年暑假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因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超出平常的自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见《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第三、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表明他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 读到这些专家的论述,我感到茫然,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只好录下以下事实材料,向专家们求教,究竟哪些是真实的? 第一、 朱自清是“五四”先锋,“三一八”勇士。 据《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2期所刊资料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投降卖国的行径。会上通过了北京大学代表许德珩起草的宣言,喊出了“外争,内除国贼”的口号。会后几千学生举行示威,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北大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范鸿颉、高君宇、许德珩、朱自清、罗家伦、傅斯年等一直站在运动的最前列。 七年以后,也就是写《荷》文的前一年,朱自清已经是清华大学教授,“五四”精神仍在他身上闪闪发光。1926年3月18日,他又一次参加北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游行,是两千名游行请愿者之一。他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遭遇卫兵的“枪林弹雨”,侥幸从死人堆里逃生。他在惨案后的第五天,以其亲历者身分写了《执政府的大屠杀记》,这是给段祺瑞执政府的判决书。这里抄录两小段: “清华的指挥第二次叫声刚完,我看见众人纷纷逃避时,一个卫队已装完子弹了!我赶忙向前跑了几步,向一堆人旁睡下;但没等我睡下,我的上面和后面各来了一个人,紧紧地挨着我。我不能动了,只好蜷曲着。” “这时已听到劈劈拍拍的枪声了;我生平第一次听枪声,起初还以为是空枪呢(这时已忘记了看见装子弹的事)。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经进行!”(林非主编:《朱自清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89页) 朱自清1926年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勇士,怎么说他第二年就变成了不关心政治的人?说他相信国民政府怀疑共产党也许是真的,说他不关心政治不能令人信服。 第一、 朱自清夫妻恩爱、父子情深。 朱自清独自出门观赏荷塘月色时,妻子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哄闰儿睡觉,正在履行当妈妈的职责。朱自清夫妻关系如何,众所周知,有他自己1932年写的《给亡妇》说得明明白白:“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无论日子怎么坏,你连一句怨言也没有……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说朱自清夫妻关系“形同路人”,恐怕没有依据。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朱自清同父亲的关系,确实一度紧张,这在《背影》一文中反映出来了。但是,他们父子矛盾在1925年已经和解了。1925年8月朱自清北上到清华担任教授,10月他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这里朱自清泪流满面,于是写下著名的《背影》,这标志着他们父子关系的和解。《背影》已经公之于众,事过两年,父子矛盾又从何说起? 第三、《荷》文结尾不是向往而是忧虑。 朱自清由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而且因为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感到失望。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于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句至关重要,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又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惦着”,查字典,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综上所述,朱自清在荷塘边不平静的心情,确实是对国事的忧虑,而不是什么人生感伤。他也许当时分不清是非,这也正是他苦闷的原因。他是否以荷花自比,也是可以考虑的。

荷塘月色教案篇(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代表着我国二十年代白话散文的最高水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甚至可以说,这篇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叙事抒情散文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荷塘月色》篇幅很短,但内涵极大,它仿佛一朵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使人们可以从中观照一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的碾压下、挣扎,颤慄和痛苦的灵魂,使人们至今读来仍感到惊悸和震憾。由于《荷塘月色》通篇曲笔,所以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不少人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深刻、复杂的主题似乎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发掘。只有这样,才可以拭去一些左的或右的灰尘,使这块剔透晶莹的碧玉更以其妩媚诱人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感动和净化今天新一代读者的灵魂。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不显。”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沿讨”。

多年来,有一个十分普遍的说法:《荷塘月色》“反映作者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自《荷塘月色》被选入各种教材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接受的几乎就是这样一种观点。根据这个说法,青年们的头脑中也许还以为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革命者,至少是党的一位情者呢,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不合情理的,有出入的。

《荷塘月色》一文最后标明: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日,九凉清华园”。在中国革命史上,这个时间确实是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之后;但当时的北京是北洋军阀统治,而当时北洋军阀还是的一个“对头”——“北伐”的对象,把生活在的“对头”统治下的朱自清先生说成“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岂非南辕北辙!

朱自清先生不是共产党人,晚年才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反帝民主战士,他当时对于远在南方的“四·一二”,对于革命转入低潮等等,似乎有过关心,但不十分清楚。所以,他在《荷塘月色》中的不满情绪,不是针对“白色恐怖下的严酷现实”,而是针对当时北洋军阀反动黑暗的统治。头年三月,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九月初鲁迅被迫出走厦门;写作《荷塘月色》的前两个月,被残酷地害死于北京街头……这些就是当时北京的政治气氛,就是《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朱自清先生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直接地、鲜明地表现了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佐证。

硬说《荷塘月色》一文不满“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目的是美化朱自清先生,拔高《荷塘月色》的主题;这个起点搞错了,对作品的主题显然会越谈越远,现在纠正这一点,绝不是丑化朱自清先生,或贬斥《荷塘月色》,而只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样才可以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上边,我们从写作背景分析《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我们根据朱自清先生选择、使用的材料来分析其主旨所在。

《荷塘月色》劈头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忽然想起”荷塘,“忽然想起采莲”,最后“到底惦着江南”。全文的思想脉络大概如此。那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呢?这正是主题所在,所以人们都说这一句话是全篇的“文眼”。而要想搞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就得搞清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为什么“到底惦着江南”?

《荷塘月色》尽情赞美,讴歌荷花,大有用意。众所周知,屈原爱荷花,《离骚》有云:“制度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这里,“荷花”、“荷裳”都表现了作者一种高洁的品德。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直截了当地歌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中国古典文学很造诣的朱自清先生浓笔渲染,尽情歌唱荷花,用意十分清楚。

如上文所述,朱自清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十分污浊黑暗的。而且,这个污浊、黑暗的环境对朱先生的压迫又是十分沉重的。文章第三段中写道: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正是作者不愿说的话不愿做的事,但环境逼迫他非说不可,非做不可。这是违心的,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讲,自然是莫大的痛苦,当然要“颇不宁静”了。那怎么办呢?——“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荷塘,寄托在荷花,就是要表现一种不满现实,不愿同流合污,而要坚守节操的思想感情。

不过,作者所推崇的,追求的这种正直、高洁的处世态度,在当时社会里能有多少人欣赏呢?在反动统治下,随波逐流,为黑暗势力大唱赞歌的人,不管他们是“树上的”还是“水中的”一个个飞黄腾达,平步青云,而超尘脱俗,坚守节操者遭遇的只是穷愁潦倒,无人欣赏。所以在“咏莲”的最后,作者愤怒地喊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从而拓开了文章的下一层次——“忽然想起采莲”。

既然“莲花”在作品中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那么,“采莲”即指对这种高洁品格的欣赏态度。作者不满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节操,保持高风亮节;但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地社会上没有多少人欣赏这种“过人头”的“莲花”。被冷落,受压抑,这是作者思想中的又一层痛苦,是“心里颇不宁静”的又一个原因。

那么,希望在哪里呢?出路在哪里呢?作者继续求索,于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如何理解“江南”?现在一般的分析文章都没有引起重视,这恐怕是个很大的缺陷。因为“惦着江南”是作者思想,求索的制高点,是《荷塘月色》主题的核心。说不清“惦着江南”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没有说清楚《荷塘月色》的主题。

有些研究者开始注意“惦着江南”这一层意思,但解释成“思念家乡”,这是错误的。朱自清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对绍兴,朱先生“只去过两回,每回只住了一天;而我家里除先母外,没一人会说绍兴话。”显然,作者对绍兴没有多少感情。所以,如果说朱自清先生在不满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之后,“惦着”的居然是这样的“江南”,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其实,“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表露出作者在“北国”和“江南”之间的抉择,实际上,是对现实和理想世界的抉择。这是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又是对他所生活的现实的否定。当然,作者的理想世界是局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多少带有民主主义的格调。

这就是“惦着”的含义,就是《荷塘月色》所追求的思想制高点!面对黑暗的现实,被冷落、受压抑,朱自清先生当时没有奋起抗争,而是竭力去寻找一种“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的“乐土”,用朱自清夫人的话来说,他这是“采取逃避的方法”。

不过,“惦着”也仅仅是“惦着”,不是决心,只是牢骚;不是行动,只是幻想。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总是软弱的,他们不可能真正粉碎现实的牢笼,挣脱束缚自身的思想枷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不存在“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的“乐土”。所以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曲折的精神求索之后,摆在作者面前的仍然是现实——

猛一抬头,不觉正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上一篇: 初一英语教学总结 下一篇: 化学与环境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