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8 21:12:54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1)

一、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中,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热爱中国共产党,与党中央和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立场始终坚定。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2)

主办:德育处、团总支、学校工会

协办:行政办、教科室、总务处

三、评选对象:所有师生和最美家长

四、名额限制:

1.教师类:(1)行政1名

(2)各级部教师3名

2.学生类:每个级部推荐2——3名

3.家长类:本期评选的最美家长(已完成)

五、活动主题:说感动故事  树美丽榜样

六、评选标准:

(一)教师类:

1.有强烈的大局意识,一心为集体,克服个人困难,如抗疫中深入疫区,担当志愿者;团结同事,乐于助人,为学校、为社会干实事,干好事,如抗疫期间参与区上录课。在学校重大活动以及重大创建中积极参与,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2.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关爱、尊重、激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具有感人的故事,具有崇高的师德,具有敬业的精神,代表了全校教师集体的先进性; 

3.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创造精神,敢为人先,带动大家,服务团队,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注:本年度已经取得各级评选表彰的不在参选

(二)学生类

1.年度“自强不息”人物。面对家庭的贫困,或面对自身的疾患,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能够以巨大的勇气接受挑战,自强自立。

2.年度“领袖”人物。敢为人先,积极上进,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或精神品质,在同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动作用。

3.年度“学霸”人物。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

4.年度“增光添彩”人物。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

5.年度“爱心”人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对长辈的孝敬方面有突出感人的事迹;不计个人所得,尽己所能付出爱心,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积极参与组织各种爱心捐款、帮残助困等活动。

家长类(已完成评选):

七、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级部为单位按名额和标准选拔报送报候选人(教师、学生)事迹材料到名单到德育处余璐(5月30号前)。

第二阶段:德育处按评选标准,组织评委对提名候选人的事迹材料进行审议,评出X名感动校园人物(6月5日前) 。

第三阶段:各级部完成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的教师和学生视频制作(6月20日止)

第四阶段:颁奖典礼(初步拟定6月26日下午)

八:展示方式:

1.1000字以内事迹材料+颁奖词(50字以内)(交给余老师),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3)

与校本教材相辅相承的是校本课程《中国梦・十中梦》的开设。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将书本上的文字,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间,记在脑子里;同时,又可以用比书的容量更大的图片将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再者,课堂上的视频功能、音效功能更是校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扩充和形象化校本教材的目标,在备课时,每个革命史迹,任课老师都做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让史迹充实起来;同时,选取与史迹相关的人物,对人物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途径,补充相关的史料,知识面得到拓展,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也更热爱我们的广州。比如说补充康梁的故事、《辛亥革命》的电影、中央电视台“辛亥百年之人物故事集”、电影《秋喜》有关海珠桥的片段等资料。

由于我们的准备十分充分,所以,在我们的校本课堂上,学生们总是能在老师细致精彩的讲述中,不断地回放那一段段逝去的历史、一件件(一栋栋)历史的遗存,一张张曾经鲜活的脸,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爱国主义教育淋漓尽致,也润物无声,社会责任感也日益增强。

除了阐述学校周边的革命史迹的《中国梦・十中梦》,我们还编订了两本校本教材:校史课《桃蹊觅踪》、小红楼(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历史《红楼溯往》,也开设了与此相关的校本课。这两本书的内容均与周边革命史相关。我们的学校建立之初即名为“兴华中学”,它的建立、发展史就是一本广州教育人士爱国救国的探索;讲述校园内小红楼的校本课程《红楼溯往》,更是近在咫尺的革命史迹――它是陈独秀在1920年所创办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宣讲员的“广东省最早的党校”,它所体现的广东共产党员对社会的责任感,足以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资源。它们就在身边,他们就在这里奋斗,这种精神感召力、影响力一定会更大,触动更深。所以,我们的校本课堂里,讲述着学校百年历史的大事、重要人物,讲述着小红楼里的陈独秀、谭平山、谭天度等,学生们通过这些史实故事,了解了十中,了解广州,了解共产党,也更爱十中,更爱广州,更爱党爱国。

二、走进革命史迹,在考察中再现本区域革命史校本课堂

1. 考察革命史迹,感受革命精神

每学年上完《中国梦・十中梦》后,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区域革命史迹,将校本课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对革命先烈的精神有更深的感受。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4)

一、校史研究的内涵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校史正是这一面明镜,更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清晰而真实地记录着一所学校的过去,见证着学校发展壮大的现在,更铺垫着学校美好的未来。目前,校史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界及史学界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要求所有“”以前建立的高校编写校史之后,各高校掀起了校史研究的高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学府先后成立了校史文化研究会或研究机构,着力推进校史的编写和研究工作。

笔者认为,校史研究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道路上,不断总结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治校的道路,科学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建校过程和发展历史的真实再现;二是对学校师生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教化;三是对学校历史底蕴和精神文化的提炼。

二、公安院校校史研究的重要性

1.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全国公安院校共34所,主要为当地公安机关培养合格的警务人才,属于行业办学。据统计,公安院校一是办学历史悠久,创建的时间大多在1949年前后,与共和国同龄。其中以山东省最早,1946年创办的山东省警官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警察学校。二是办学过程复杂,几乎所有的公安院校都经历了中等普通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普通专科学历教育、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等过程,几迁校址,数易其名。因而,公安院校尤为需要一个载体对其历史进行记录、传承,而校史研究就是这个不可缺失的载体。通过对史料的掌握,探究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还能通过对本校历史的研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理论研究。

2.是教化育人的重要平台

长期以来,公安院校着眼于公安人才培养大计。公安机关特有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忠诚教育和警察意识培养。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空洞、教条的说教方式早已不被学生接受,取而代之的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于心的隐性教育,校史研究就发挥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编写校史、举办校史展览、组织学习学校历届英模的先进事迹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忠诚奉献、英勇顽强的职业精神,无疑是最生动的教育教材。

3.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是所有公安院校都在积极努力的目标。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公安院校软实力的核心。校史是一种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是自建校以来形成的校舍面貌、环境设施等物质文化和学校办学传统、价值理念等精神文化的总和。因而,校史研究与公安院校软实力息息相关,对学院历史发展和办学经验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宝贵经验,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以校史研究推进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1.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基础层面的文化,是指主要通过感官可以直接触及的外在物化形式。校史研究可在校园环境、规划布局、内外陈设等方面入手,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建立校史馆

校史馆是一所学校历史的浓缩,更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展示,公安院校应将其作为重要项目来建设。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安院校相继建设了校史馆(校史陈列室),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修建了公安大学原校址纪念馆,建设了团河校区校展厅,在木樨地校区占地1300平方米的校史馆也于2013年10月成功落成。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中,公安院校应利用具体的实物、丰富的图片、翔实的数据等直观生动地展示学校创办、变迁、发展的轨迹,真实记录学校的办学历史,突出展示学校丰硕的办学成果,让校史馆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教育与学校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此外,公安院校还应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校园网同步着手建设数字校史馆,透视学校历史、寻找警察影响足迹,使其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宣传的重要平台。

(2)建设校史景观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也应反映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公安院校应基于本校实际,着力建设能够反映学校历史、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史景观。如四川警察学院以泸州起义遗址为红色文化元素,建设了“党史浮雕墙”,同时以学院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功臣和烈士为忠诚警魂育人素材,设计并建成了“英雄墙”,构建了独具四川警院特色的红色文化和英雄文化景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设了公大英模墙、公安大学师生承担国家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纪念碑等。湖北警官学院将历届校友捐建的“母校”标志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泉、羊羔跪乳雕塑等建成了感恩文化园区。建设校史景观是公安院校延续历史、传承警营文化的一条便捷之路、必由之路。

2.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操作层面的文化,是学校运行的所有规章策略,是学校实践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与改革创新的具体行为。

(1)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活动

校史研究能有力地促成文化认同,实现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感召与行为约束。公安院校可结合校庆、教学评估等重大活动拍摄校史纪录片,制作校史画册,在新生入学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激发师生员工重温历史的自豪感和走向未来的使命感,进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另外,学院还可举办各类专题成果展,如湖南警察学院在启动申本工作10周年之际,举办了“十年辉煌―2003―2013年学校发展成果展”,真实、全面地再现了学校十年间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突出、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历程,广大师生从中受到激励和教育,成为学院特有的校史校情教育活教材。

(2)开设校史文化课程

公安院校可学习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开设校史选修课程,将校史作为生动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校艰难的发展历史,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不断涌现出来的杰出校友等,以史育人,以史励人。还可邀请见证学校发展的退休老教授及杰出校友进行现场讲座,邀请校区建设者带领学生参观老校区进行现场体验等。让学生在了解校史、解读校史、拓展校史中激发“爱警、爱校”情怀和回报母校的责任感,并全面构建学校优良的警风、校风和学风。

(3)编纂校史、大事记、年鉴

公安院校要重视校史的编纂工作,需成立一个专门从事校史编撰工作的团队,积极收集、整理、研究本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对学校的历史进行扒疏剔抉,编纂成册。校史编纂须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做到史实准确得当、史料翔实丰富、史论独到核实,如实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变化。如中国刑警学院在学校65周年华诞之际,对原有院志进行修订完善,出版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院志(1948―2012)》和全景记录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先进事迹的《警院之星》。此外,公安学院每年还应做好年鉴和大事记的撰写工作,认真记录学校当年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并收集学校的重大活动照片、学术科研成果、先进事迹材料和各种荣誉证书等,及时记录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师生感人事迹。

3.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层面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根本,主要包括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师生价值观念等。

(1)挖掘大学文化精神

大学精神并非一朝一夕铸就,而是在长期的岁月积淀、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一所学校的历史就是孕育这所学校精神的沃土,也是解读这所学校精神密码的钥匙。因而,公安院校应当追根溯源,从文化根基校史资源入手,充分挖掘大学文化精神,呈现大学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蕴含其中的校风、校训等,进而以大学精神为动力源推动整个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校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一所学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全校师生,进而形成学校自身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公安院校在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校史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将校史作为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以史明志、以史明鉴,让师生员工深刻体验、理解学校文化,自觉保护、实践学校文化,让校园文化与学校历史薪火相传,并将学校文化作为自身的坚定信念,最终凝练深入师生心灵的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校史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承担着“存史、资政、育人、宣传”的重要使命。各大公安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将校史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确保其长期化、专门化、科学化,并以校史文化为中心点和生长点,大力推进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春梅,梁敬芝,万静.浅谈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谭红,刘黎黎.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四川大学校史展览、历史文化长廊与校史文化选修课评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

[3]张艾利.校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12,(1).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5)

侦破命案是刑侦队伍的头等大事。多少年来,xx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兼刑警一中队中队长任xx凭着“拼命三郎”般的拼劲儿,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不破案不罢休,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几年如一日,任xx无怨无悔地奋战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最前沿,先后直接和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上千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打掉犯罪团伙150多个,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300余万元。其中平遥“6.29”涉外抢夺案、“7.31”系列诈骗案,均被市公安局评为“精品案件”。任xx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办案能手”、“十佳刑侦民警”、“优秀共产党员”等。2011年又创佳绩,仅用20分钟就成功破获一起杀人焚尸案。

2011年7月25日13时32分,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昭馀镇西关村大队斜对面的旧房子着火,救火时发现门口有一具被焚烧掩埋的尸体。指挥中心迅速指令刑侦一中队处警。任xx到现场后,经勘查分析认定,该案是一起典型的杀人案,现场有伪装的迹象。他在向局领导汇报的同时,迅速带领民警展开侦查。任xx发现离现场不远处有点滴的血迹,还有拖拽的擦痕。凭多年的侦查判断,杀人现场应该不远。于是他果断组织民警封锁现场,控制所有出口,对出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并循迹追踪。查至最后一家后,任xx让民警将院内人员全部控制审查,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晓东,并在其租住的房间内发现了血迹等物证。经现场突审,王晓东交待了故意杀人焚尸的事实。至此,案件成功告破。

2017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事迹申报材料(二)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高等学校,知识人才密集,规模相对较大,环境相对独立,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办学传统、积淀的文化底蕴等校园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承和弘扬价值。建立高校校史馆是当前高校一个颇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高校校史馆是以高校档案部门馆藏档案为主,辅以能反映学校发展历史、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的照片、手稿、实物等各种史料,通过整理加工,以一定的主线将其以陈列、展览等形式对校内外长期开放的场所。

一、高校建立校史馆的意义

1.是展现高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

校史馆记录的是学校的创设、变迁、发展的经历,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记载了师生员工不同层面的活动,其内容翔实、记叙生动,完美地展现了学校的成长,是学校最可宝贵的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是学校应倍加珍惜、传承永续的精神财富。知史可以明鉴,治国如此,治校亦如此。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淀,校史馆的存在彰显了学校的文化韵味,留存的大量影音资料生动而真实地丰富了学校的历史积淀。

2.是高校培养学生“兴校、强国”的基地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们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联。可以说高校的办学历史就是一部师生员工投身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史,是教职工以校为家、献身教育、孜孜不倦的育人史,是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刻苦攻读的报国史。

人们总是对和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些人、事和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联系密切,因而倍感亲切。利用校史馆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更自觉地向树立的榜样看齐,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具有重要意义。

3.是高校档案馆藏史料再利用的重要途径

校史馆的建立离不开充足的史料支撑,高校档案部门筹建校史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能够为校史馆提供可靠的历史文字资料、珍贵照片和实物。而校史馆的建成,对于充分挖掘档案馆馆藏资源又起着巨大的作用。校史馆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体现档案的历史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展览形式提炼、加工档案馆藏资料,改变校领导、教职工对档案馆的利用方式。其颇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档案开放展示形式,是开放档案的又一窗口,既深入地发掘了档案的实用价值,又使档案工作获得重视和支持。

二、校史馆对校园文化传承的独特功能

1.具有很好的实物档案功能

校史馆兼有陈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的双重功能。校史馆里保存陈列的物品大都是学校的实物档案,具有很好的档案价值。

实物档案是校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规划、模型、师生自制教具等可以使师生对学校在不同时期、不同年度的规划、教学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过去、指导当前并以此来探索将来。各类荣誉证书和奖品记录了学校不同时期获得的荣誉,能让后人得到更直观的鞭策。不同时期的档案,反映不同时期的内容,有的还具有历史文物保存价值,而且从实物档案这一层面,反映了学校发展和变迁的真实历史风貌,同时也为撰写编研校史、大事记、年鉴、组织沿革、重要会议简介等专题性材料提供了依据和凭证。

2.具有很好的导向及示范功能

校园中互动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别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校史馆是展示高校信念的桥头堡,短短几十、上百幅展板、历史实物,浓缩了学校的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它可以展现学校的发展史,以及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前辈们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赤诚为祖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品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史馆内的名人展区中,名家大师们治学严谨的事迹比比皆是,所展示的教材、手稿、论文、论著、成果、证书等,高度汇集了他们毕生的优秀成果,那一项项教学科研成果,一排排奖状和奖牌,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直观生动、真实可信,凝结了优良传统和良好校风,体现出的独特精神内涵,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促使师生从中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3.具有很好的对外接待功能

校史馆大量图文和独特的展览,吸引着八方宾朋。尤其是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校友回校,校史馆都是必到之处。校内院系部处也会将参观校史馆、了解校史与本单位政治学习和学生教育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校史馆还承担了大量的接待领导嘉宾、外国友人、校外机关团体、社团组织、有意愿报考本校的高考生和家长等任务。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展览,充分宣传了学校,使来宾亲身感触到学校的辉煌成就,也零距离感受到大学精神,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获得深化。校史馆也因此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接待基地。

三、办好校史馆应多措并举

1.注重硬件建设,突出本校特色

校史馆的馆址选择,馆内设计,无疑是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很多学校选择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房子作为校史馆的馆址,房子本身就有故事,就是一部校史的缩影。

笔者所在高校校史馆选择了建于1934年的原国立中山大学一座教学用房作为馆址。据记载,它是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所设计,三者建筑风格完全一致。该楼共有三层,总面积5294平方米,中西合璧,雍容大气,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馆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丰富的校史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达到古典建筑与现代化展示手段的完美结合。这座校园内最古老的建筑,在华农人的精心梳理打扮下,于2009年11月8日华农百年校庆的前夕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学校史馆。作为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和校史教育基地,它以独特的建设风格、丰富的史料、吸引着八方宾朋。

2.丰富馆藏,多形式现代化进行展示

在建立高校校史馆时应以馆藏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深加工等形式,挖掘出能真正反映高校发展历史、发展特色的资源。校史馆涉及建筑艺术、陈列设计、历史档案、图片处理、文物保护、消防安全以及展馆的有效利用等等,是综合艺术的有机组合。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校史馆,即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配以“多媒体”和“背投电视”等现代的展示手段,借助展板、展架、灯箱的展现,多彩造型的设计,以声、光、电的结合辅助图片和文字,从多种感官给参观者以大的震撼和欣赏力,也留下深刻的印象。校史馆内物品和史料的陈列必须以观众的个性为依托,找准校史馆主要的参观者,踏踏实实地根据这个主体个性需求确立校史馆陈列的主题、选择展品资料、设计陈列形式,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宣传校友典范,树立学习榜样

每个高校都有杰出校友,对于各高校来说,分布于各行各业的校友们,是一个与社会有密切联系、对母校有特殊感情的群体,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是学校发展中完全可以依赖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使校史教育更加鲜活、更加丰富、更加有活力。可以考虑在校史馆内单独辟出“杰出校友专区”,大力宣传校友的优秀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友的成材事迹,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校友是学长,是不在编的老师。校友的创业历程、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等是在校大学生的极好教材。同时校友们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力宣传,激励在校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积极进取,树立“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信念,利于学校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校友本身也是一个鼓舞。

4.建立网上校史展馆,扩大学校影响力

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构建校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将校史资源数字化。宣传学校历史,展示现状,征集校史,介绍名人的生平事迹、卓越成就,开设校史育人栏目,以实现校史编研和育人活动的数字化。同时,建立网上名人纪念馆,介绍名人的生平事迹、卓越成就,利用名人制作纪录片,广大师生可以直接观看和查阅相关资料。网上校史馆以其独特的形式提供资源共享,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校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进而更好地发挥它的文化教育功能。同时可以让校友们和外界人士跨越地域,及时关注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5.提升校史编研能力

近年来,高校普遍兴起的史馆陈列热,足见历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为社会所接纳和承认。校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反映学校办学历史,展示学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艰辛历程,凸现前辈学人教育救国、当代学人科教兴国、莘莘学子成才报国的主线,以史为鉴,昭示后人。高校应该结合具体实际,鼓励相关机构人员研究成果,培养在党史、校史方面的专家。编撰校史纪念册和名人纪念册,以展现老一辈科学家创业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与丰硕成果,使校史资源走出库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7)

G242

校史是一所学校的成长记忆,以其可靠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通过对校史资源的开发,使广大师生了解学校的校风、校情和校训、发展轨迹、优秀文化传统;感受学校在发展壮大中取得的成就;继承学校人文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初他们的爱校热情,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因此,校史的研究和完善对于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史,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学源传统、精神动力。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历任校长、办学理念、杰出校友、师生事重大活动、校风校训等诸多方面。校史文化就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是校史传承的链,。就存在形态而言,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相一致。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指导,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以校园精神为基础,通过校园内所有成员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史文化和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文化现象,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缺失了校史文化的校园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自身的特色,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着校史文化的内涵。

二、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校史是学校校园文化的起源和重要载体,是每一所学校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是可见的、有形的,并刻在师生员工及校友的内心深处。校园文化是教育教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管理人员和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营造育人环境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其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部分是的建设,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应当使校史馆成为教育、宣传、激励、凝聚学校学生的场所,对在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

(二)校史馆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校史馆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规划变迁、所取得的成就,从内容来看,校史馆中蕴藏了丰富而典型的史料,老照片显示了不同时期的校园全貌、教学科研成果;历届毕业生、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建功立业的图片资料、为校争得荣誉做出功业的奖状奖杯等等,能让后来者对学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荣誉感,增强学校凝聚力、激发师生的激情,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使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让后来者得到更直观的感受和鞭策,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校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校史馆进行校史编研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校史馆是一所学校收藏、研究、陈列、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学校文化的摇篮。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史馆的建立。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不仅宣传学校的发展历史,辉煌成就,还有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校史馆与校史的编纂工作是分不开。校史编纂是校史馆的灵魂,它不仅仅记录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和积淀的过程,而且还保存了学校所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以及在这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因此,要想建立好校史馆一是要成立一个专门从事校史编撰工作的科研团队,对学校的档案进行梳理,编撰成册,及时记录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师生感人事迹。校史馆建筑特色要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体现文化氛围。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去,强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在机构、人员、经费上要落实,为校史馆的完善打下基础。要培育一批专人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建立校史馆及对校史编研工作的开展,呈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蕴含的校风、校情、校训等,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举办校史专题展览,普及校园文化

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是一部爱国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人物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这几年,部分学校借助校庆,举办校史专题展向学生宣传本校发展的辉煌轨迹和历史沧桑,主要包括重大校园活动、社会各界的关注、杰出校友的学术贡献和社会业绩等。把本校的学科建设、办学传统、大师风采、办学精神、历史名人、校友事迹、校风校训等做成展,每一幅展板后面都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成为特有的校史校情教育活教材。此外,让学生跟踪采访当今工作在不同岗位,取得杰出成绩的校友事迹,让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杰出校友,和他们分享学校生活趣事及求学经历,登在校报上或出刊成册,不仅能更好地丰富校史专题展,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爱校情感,这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体现。

四、结束语

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要求是办好校史馆,将校史馆建设能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会更有生机,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学生宣传、教育、激励、凝聚的作用。在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下,校史馆以它独特的魅力,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启迪。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因其独有的价值而受到重视。受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幼儿园也启动了园本课程开发工程。园本课程资源是园本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前提与支撑,对于创建幼儿园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指出:“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同时,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材料,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根据《纲要》精神,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适应新教材改革,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园本教学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尝试利用大自然和人文历史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农村幼儿园现有的办园水平,结合当地农村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手工操作使用和人文体验,既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又切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习惯和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西部农村的幼儿园,科学有效地利用西部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既是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经济、有效办好农村幼儿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构建西部农村幼儿园的园本艺术课程。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它们以自然美的形态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因此,西部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西部农村广袤的山川、星罗棋布的河流、沙漠、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绿荫如织的森林与草原资源优势,让农村幼儿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培养他们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情感。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所以,老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幼儿接触自然、领略自然。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仔细挖掘当地自然环境的教育要素,精心设计有利于儿童接受,有益于培养他们高尚情操、提高他们认知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通过参观、现场讲解、事例穿插、动手操作,达到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和家乡美好风光的目的。

二、挖掘农村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资源,渗透地域人文关怀。

西部地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璀璨文化;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世世代代从事生产生活的农牧文明;有着被称为“绝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资源大多渗透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之中,这为西部农村幼儿园开展园本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各具特色的农作物种植、锄草管护、收获打碾;千姿百态的花卉草木发芽、开花、结果;各种各样的家禽走兽的生长、繁衍;世代传承的人文礼仪、睦邻友好、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文化都是构建特色园本课程的良好素材。幼儿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整理当地的人文资源,如开展田间地头的农作物种植、收割现场参观活动,让儿童通过参观、参与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的习惯;聘请当地一些有声望的民间艺人参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通过现场演示、儿童参与分享,让儿童体验民间歌谣、秧歌、社火、皮影、戏曲、绘画、剪纸、泥塑、手工制作、雕刻、书法、民间音乐、民族服饰、传统习俗、节日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情绪情感。

三、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历史遗迹,让人文积淀走进园本课程。

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欣赏价值,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人类历史文物、先民遗址。世界奇迹的古长城绵延万里,古老的城墙和碉堡分布于西部广大农村的崇山峻岭;保家卫国的古战场和关隘随处可见,记载着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脚步踏遍西部的土地,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这些都是开发西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幼儿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整理当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实际和教育要求,带领儿童就近参观周边的历史遗迹,通过英雄故事的讲解,激发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和对古老文化的崇尚;通过参观有代表性的民居和古老建筑,培养他们崇尚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邀请一些老红军、历史遗迹管理人员和英模人物的亲属走进校园,为儿童讲解相关的亲身经历和历史传说,通过气氛熏陶,真实事例感染,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达到传承祖国灿烂文明与实施富有特色园本课程的双重目的。

总之,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构建园本课程不仅符合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实施,而且能调动起教师工作的激情,也符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社会人文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适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园本课程要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自然和历史,感知自然和人文关怀,观察自然和历史遗迹,注重通过对自然生活环境和历史积淀的认知,培养幼儿保护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明的意识。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幼儿园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办园理念指导下,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杜长娥.把握编写思路――创造性使用新省编教材[J].幼教园地,2005,(1).

[3]连平.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与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4]鲁艳.校本课程:要领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5]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6]王喜海.“园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J].幼儿教育,2004,(9).

[7]郑三元,姜勇.论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兼议园本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8]覃兵.园本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9]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9)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素养为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重点,以“推荐身边好人,比学高尚品行”为主题,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推荐身边好人,学习身边好人,在全校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行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参选范围和标准条件

1、参选范围:全校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凡一贯模范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感人道德事迹、群众赞誉、社会形象好的个人均可参选。

2、标准条件: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种类型,具体标准如下:

(1)助人为乐类:长期主动无私地帮助他人,坚持帮助无血缘关系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群众高度赞誉。

(2)见义勇为类:未成年人要“见义智为”;教职工在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法进行保护和援救;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义务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特大案件作出贡献;在抢险救灾中,奋力排除险情,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3)诚实守信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履行承诺;从事教学和服务工作坚持优质规范,享有高度信誉;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实心做事,即使遇到困难,仍坚持信守承诺。

(4)敬业奉献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提高服务质量、劳动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干一行、爱一行,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优质,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5)孝老爱亲类: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事迹感人,群众颂扬。

三、方法步骤

推荐评选活动坚持师生为主体原则,使推荐评选过程成为师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1.宣传发动。制定下发活动方案,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阵地和手段,广泛宣传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目的要求、标准条件等,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2.基层推荐。各科室、各年级组要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召开民主推荐会,采取书面推荐、口头推荐等形式,积极发动师生发现推举身边好人好事。以年级和行政后勤为单位,各推荐1—3名候选人(每个类型只能推荐1人),推荐身边好人需填写推荐表,并附1000字的好人事迹材料(用纪实性语言,不要空话套话,一律用第三人称),提供2寸标准照片及生活照片(有电子版)。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将事迹材料及照片发至邮箱:。

3.公示投票。身边好人候选人将在校内进行公示,接受师生评议、监督。

4.综合审定。学校成立身边好人评选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评选组根据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一中身边好人”3-5名并予以表彰。

5.向上推荐。在学校评选的基础上,对事迹典型的师生向县文明委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好人评选。

四、表彰奖励

凡被评为学校好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工作要求

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篇(10)

[作者简介]刘芳(1975-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教教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通双融’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255)和2013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YGJ13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23-02

一、前言

近年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地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徐州工程学院在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出“双通双融”的新教学模式,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鲜活案例贯通与融合,在层面上与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贯通与融合,从而形成了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并做到广泛参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徐州工程学院在思政课中的实践,深入探索如何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地方特色资源,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人指出地方文化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因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资源形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也有人说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市、县范围内的文艺人才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同文化发源紧密联结的文化设施、资金等。笔者认为运用于思政教学的地方特色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地方物质文化,如历史遗址、遗迹、村落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档案馆、地方企业和民间资料等;二是地方精神、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如地方民俗、地方文化品牌、地方企业文化等;三是地方现实发生的事件和有影响的人物事迹等。

二、地方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与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依据。中共中央于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二十五条也要求“全社会都要支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这些文件表明,国家明确要求各单位包括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进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2.资源依据。一是地方特色资源的亲和力强。地方特色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思政课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二是实践可操作性强。面对既熟悉又从未深究的地方文化,学生可去查阅地方资料,观察周围生活,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让学生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考察、调查、体验,操作起来既经济又简便易行,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是停留在有名无实的状态。三是形象直观生动,方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自身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目标依据。“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从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将地方特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贯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爱家乡与爱祖国在情感上是一脉相承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高校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和学校所在地的第二故乡都有着特别的情感。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对家乡这些触手可及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识,由家及国,从而激发起对国家的热烈情感,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地方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与融合的策略

1.地方资源进教材、进课堂,内化为理论教学。强化案例教学,建设地方案例教学资料库,弥补现有思政教材的不足。

徐州工程学院针对思政课程教学要求,从革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三个方面,从徐州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取案例,提炼编写,制订成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同时收集、编写徐州地方案例,剪辑、下载课堂辅助教学视频,设置针对课程案例教学讨论辩题,从而形成地方案例教学的丰富资料库,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徐州所拥有的丰富教学资源。

在案例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洋务运动时,以徐州利国驿煤矿和津浦铁路为例,分析民用企业的发展,让大学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触摸历史。意识到历史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书本知识,而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行为,使本身空洞的理论讲述落到具体可查的周边的人和事上。

注重穿插式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求,灵活穿插与之相关的本土人物和本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地方志、地方史料、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或者历史与现实中比较热点的重大问题等,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带动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这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课堂的主要方法。

2.多参与,多体验,外化实践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教育者的观点和结论就没有生命。所以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重视地方实践基地建设。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悟教学内容,形成情感共鸣,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努力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四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地方民俗馆;人伦教育基地――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现代化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市规划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型企业集团、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国防、法制教育基地――地方驻扎部队、地方检察院。第二,突出实践主题的精心设计。好的实践主题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如设计“马庄的过去和现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第三,强调实践方式的多样提供。根据实践内容和学生主体情况不同,应提供多种实践路径,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躬行体验式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地方资源的各种物质载体,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史迹文物面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研究创作式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以地方资源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创作活动。欣赏娱乐式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文艺作品和开展文艺活动,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受到地方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第四,强化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促使学生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就要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徐州工程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和军营,参观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并将课外学习心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实现小课堂到大课堂的转变,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校园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广泛宣传,特别要加强地方资源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构建地方资源成果网络教育的平台。总之,使地方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让广大师生在体验式、情景式、渗透式的地方资源运用的教育教学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

第一,以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纪念主题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举行祭奠活动。第二,通过地方文化的“走进来”与学生的“走出去”,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1)“走进来”一是在学校网站和学校社团刊物上开辟地方文化特色栏目,诸如历史名人研究、文化遗址、地方山水文化、文学名篇等对地方文化进行推广;二是邀请地方有关人士来校讲学报告,宣传地方文化;三是组织社团成员搜集记录地方文化,整理相关历史文献,采集本地区有价值的民俗与乡风,适时举办图片资料展,让学生对地方文化有更感性的认识。(2)“走出去”是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和调研活动。如徐州非物质遗产传承和两汉文化演变情况调研、徐州现代企业文化调研等。

四、地方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与融合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也具有地域特征。因而我们在运用地方资源时,不能仅就事论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要能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将一时一地之事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整个中国的视野下来分析。地方资源应与其他思政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实践育人体系,共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2.适度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必须运用得宜,如果运用过多,时机不当,便会本末倒置,严重脱离教学大纲,而且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文化资源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服务于教材大纲。教师对于地方案例、录像和图片等使用的时机和方式要准确恰当,要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由于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学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客观性原则。在使用地方文化资料时,一定要秉持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不能因为对家乡的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任意夸大,文过饰非。在将地方资料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争取做到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

“双通双融”就是以课堂和实践教学为支撑、以校园文化为舞台、以实践基地建设为龙头组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感的地方资源,促进了理论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拉近了广大同学与社会的距离,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贴近实际,育人工作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 价值工程论文 下一篇: 公司理财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