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搞笑小品剧本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2:12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1)

对于赵本山的批评,其实是拿他现今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确实退步了。较之今年晚会上的其他小品,《功夫》还应算是最好的。无论是获得二等奖的《装修》、《浪漫的事》,还是获得三等奖的《魔力奥运》、《祝寿》、《男子汉大丈夫》,与《功夫》相比,无论包袱还是作品结构都远远不及。可见,赵本山获得一等奖是在矬子里拔将军,他的这个小品一般,而别人的更一般。

实话说,早就看腻了赵本山那张脸,小品《功夫》毫无新意,相比之下针砭开会八股文的《汇报咏叹调》和《笑谈人生》比之好得多,《装修》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但挖掘不够深,笑料较少。较差的应属《男子汉大丈夫》和《浪漫的事》。牛莉去年在那个叫什么“洗脚”的小品里头当着亿万观众的面和黄宏又是捏脚又是“老公”、“老公”……的叫得观众浑身起鸡皮疙瘩,今年还是故技重演,拿肉麻当有趣,一点儿不含蓄。“浪漫的事”本来立意还是不错的,对于大多数人到中年,不注重保鲜爱情,追求浪漫的中国夫妻很有启发意义,只是蔡明当着婆婆的面回忆初恋时光叫婆婆“阿姨”的情节虚假得叫人无法陪她入戏。最差的小品非《祝寿》莫属。说《祝寿》最差,并不仅仅是指这个小品无聊、缺乏创意和笑料,而是从这个小品的诞生到堂而皇之登入春晚,反映了国人的两大劣根性,即虚荣和造假,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一个战斗老英雄过80岁生日,为什么不满足于平静温馨地和自己的儿孙度过,非要一个上任不久、连面都没见过的局长来祝寿?这不是虚荣是什么?而为了满足老父亲这份虚荣心,儿子不惜欺骗造假,找人冒名顶替,最后骗局揭穿了,可是在“百善孝为先”的大义下,这种触犯法律的行为通通可以一笑置之。

不忍心为了搞笑写剧本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春节晚会上,王景愚表演了哑剧《吃鸡》,第一次把小品这个陌生的名词带给了全国观众。

1984年春节晚会演出了小品史上第一个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的小品——《吃面条》。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小品。然而,就在春节晚会开播前的两个小时,这个作品还没有通过审查。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幕布后面站着,不知道能否上台演出,干着急。正在巡视场地的晚会总导演黄一鹤走了过来,说,“你们上吧,出了责任我负责。但是必须按照我们审查过的那个,不能再加东西了,如果再加,我也有妻儿老小,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小品的历史被这样一个偶然事件改变。后来,陈佩斯在回忆文章里记录了这件事。他说黄一鹤说这句话的时候含着眼泪,感觉好像挺悲壮。

这一台晚会,让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两个名字家喻户晓,他们也成了喜剧小品的代名词。此后几年间,他们是春节晚会的常客。他们的出色表演在全国掀起了小品的“全民普及”运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品发展成一派繁荣景象。1987年,小品《产房门前》在春节晚会中的成功,让全国观众认识了来自西北的郭达。1990年,黄宏、赵本山带着东北小品进军北京。而1989年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则代表了京津小品的成就。小品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成名的神话。

“1990年是关键性的一年,一颗颗炸弹爆炸了。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郭达的《大米红高粱》、赵本山的《相亲》,都在同一年。此后就形成了定势。演员也锁定了。”时任文艺中心主任的邹友开回忆。

从这年开始,小品逐渐取代相声成为晚会的第一主角,成为电视收视率的关键。邹友开说,“当时,一个综艺性节目必须有一个好的小品,一个综艺性晚会应该有两到三个让人记得住的小品,如果春节晚会有三分之一的小品成功,整台晚会就成功了。”

赵本山的第一个小品是1988年的《如此竞争》。1990年他在春节晚会主演《相亲》。这一年他33岁。紧接着,演了《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这个从小和盲二叔相依为命的东北汉子很快成了小品一号人物。

据一些圈子里的导演说,赵本山后来每次出场费是20万元,他给自己的编剧何庆魁100多万元买房。很多人说他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创作班子。实际上,很多人,也许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时代——时代选择了小品,又选择了赵本山。

“赵本山的小品逐渐取代了陈佩斯等话剧演员的小品,把一种最民间、最本土的艺术变成了中国主流的大众文化。这是因为他的小品更好地释放了经济改革进程中带来的焦虑感和压迫感,他给了我们一种没有重负的娱乐方式,最直接地宣泄了我们的欲望。”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这样分析赵本山的成功。

但是,赵本山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他已经连续十几年上春节晚会了。他感慨,“就我来说,每年都得上春节晚会,不上还不行。我衷心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新人把我们盖下去,免得我们在台上晃得那个闹心。我把春节晚会比作战场,宁可战死也不能当逃兵。最后战死了,我就下去了。”

“没有新人,重要演员十几年没有变,观众每一年看到的都不是新面孔。同时,许多重要的演员和创作人员转移了,出现了断代。”春节晚会前总导演金越说。

2002年春节,由赵本山主演并执导的电视剧《刘老根》问世,很快位居央视收视榜首。赵本山摇身一变,成为电视剧导演。范伟也说:“对着电视镜头,感觉比演小品要自信、自然。”

陈佩斯、黄宏、郭达、蔡明……大腕们纷纷转移自己的事业,离小品远了。

除了演员,创作者也陷入难堪的境地。作为赵本山创作班底的重要成员,崔凯创作了很多部春节晚会的小品,但现在他感慨,“哀莫大于心死”。他说,“早前创作小品有很多社会抱负,有激情,现在不想搞了,因为不忍心为了搞笑写剧本。”

崔凯说,“写一个春节晚会小品剧本可以获得5000元至6000元报酬,用同样的精力写电视剧,可以挣几十倍的钱。”这样的收入和权益维护是创作者不满的。

赵本山身后一直有一支阵容强大的编剧、导演群:李忠堂、崔凯、张超、乔杰、张惠忠、李春明、何庆魁等等。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离开小品。

金越说:“全国范围内能写出像样小品的人不超过10个,而这些人现在又不愿意写了,创作成为小品最大的问题。”

“为什么讽刺就这么难?”

2004年1月4日晚,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颁奖晚会上,赵本山的学生在演出时,因“格调不高”被“赶”下台,老师赵本山说了一句,“我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但也别这样,让人家演完再说啊。”这被认为向中央电视台叫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在北大学者张颐武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娱乐事件,也是影响大众文化走向的标志性事件。

但对于小品的发展来说,赵本山的另外一个言论更值得注意。2004年,他在长沙担任金狮奖第四届小品大赛评委会主任时,不客气地说:“央视的春节晚会快把相声、小品逼进死胡同了。”

连续这么多年和春节晚会打交道,他最清楚春晚怎样把一个演员捧为明星,也最清楚春晚是怎样“逼”小品的。

“为了上春晚,不断改动自己的剧本,这是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创作编剧崔凯说,春节晚会对于剧本的要求是:3句台词一个小包袱,10句台词一个大包袱。30秒钟让观众笑3次。节目时间最长不超过10分钟。

“这不符合艺术的规律。为了搞笑而搞笑,笑成为第一标准,小品成为搞笑的手段,流于滑稽,所以春晚小品是格式化的。”崔担心,由于春晚框住了创作,小品正向滑稽剧、闹剧的方向发展。

“对小品不能太急功近利。我看过三十多个国家的表演,搞笑是没有位置的。”崔凯很肯定。

“看赵本山小品常常哈哈大笑,笑完了,还得骂他,毕竟小品不是搞笑的技术,不是乐不可支,前仰后合。如果春晚一味追求搞笑,会成为艺术的大弊。”薛宝琨说。

“为什么讽刺就这么难?”崔凯感到困惑,在他看来,“讽刺”是小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但现在不能用,这妨碍小品发展形成独立的艺术样式。

崔凯说,春节晚会的小品必须通过六审。六次审查就是一步步加快节奏,搞笑,以及保证主题正确的过程。

赵本山也隐约表达过自己的不满,“十几分钟完成一个故事,过程中还要笑,很难的事,我现在也很累,不好弄。讽刺很难,总和乡长过不去,只能自嘲。”

“既然限制这么多,小品就应该回到小剧场表演。”不少人这样建议。他们认为春晚那么大的场合,不适合小品。中国剧协副主席阎肃赞成这样的看法。 “喜剧真正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赵本山接受一家报社记者采访时就这样说。

如果说赵本山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担忧,那么宋丹丹的离去则显得更为决然。1993年,和黄宏演完了《秧歌情》,宋丹丹毅然宣布:从此告别喜剧小品,不再参与小品的演出!

宋丹丹解释当时的离去,是因为狂妄,“觉得自己应该得奥斯卡,应该可以演悲剧、演喜剧、演美的、演土的、演洋的,不愿意被小品束缚住。”另一方面,她看到,“小品由于形式的局限,一定会走下坡路。它太短小了,10分钟,各种因素导致它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有一天会有另外的形式替代小品。小品实在太难了,所以我提前不演了。”但她后来还是几次食言。

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演员、创作者、理论研究者都和宋丹丹一样,对小品的将来忧心忡忡,甚至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焦虑感。他们提到演员的问题、剧本创作的问题、提到春晚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们也考虑到大的环境因素。

客观的原因是,电视的时代变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电视的“综艺时代”,当时,小品的平台除了各种晚会,还有《综艺大观》、《周末喜相逢》、《曲苑杂谈》等栏目。

现在电视已经进入了“真人秀时代”。小品随着“综艺时代”的鼎盛而流传,目前也随着它的消逝而冷淡下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前总导演金越说。他还记得,当时《综艺大观》的收视率达到30%,在现在看来是天文数字。

作为创作者,崔凯也感觉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创作,为了娱乐而娱乐,不能寄托思想性,让他感觉没有高尚感。

中国剧协副主席阎肃说,不必把小品拔高,每年一定要求若干个有质量的小品上春晚,这是有问题的。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2)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51-01

一、《大笑江湖》“笑”不解千愁

《大笑江湖》是由朱延平执导,宁财神编剧,赵本山,小沈阳主演的一部贺岁档动作喜剧。电影于2010年底上映,率先开启今年贺岁档的高潮。《大笑江湖》的宣传词是“一笑解千愁”,可是不认为这部贺岁影片有什么可值得笑的地方,多半是嘴角抽动几下的无奈之笑。影片不像是环环相扣的精雕之作,反而让人觉得粗俗邋遢。原本宁财神的剧本还不错,可是却让导演拍成了一部山寨喜剧。

之所以跟“笑”较真,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名字为《大笑江湖》,宣传词为“一笑解千愁”,请来的是赵本山和小沈阳等颇有喜剧色彩的班底出演。结合了许多喜剧因素在内的这么一部影片,方可让观众大笑收场。在今天贺岁档有望成为给力之作。自2008年春晚小沈阳一夜红于大江南北后,出演《三枪拍岸惊奇》之作,这次又出演《大笑江湖》先不问影片好坏,仅是小沈阳一人就积累了固定的观众群体。加上这些名人可稳住票房。制片方通过精心布局的宣传骗取观众的票房后,看过此片的,都认为《大笑江湖》的确是部粗俗之作,并不像宣传那样“一笑解千愁”反而是“笑未解千愁”。

二、叙事结构混乱,剧情支离破碎

《大笑江湖》呈现出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导演在影片中刻意的添加拼凑了许多粗制滥造的小品式情节和其他影片中出现的经典片段或者场景。使这部原本很经典的电影成为了一部不折不扣的山寨电影。拍出来呈现给大家,并

没有让观众感到导演和编剧的用心。而是感觉情节混乱,剧情支离破碎。

片中的 “拿来主义”和“广告片段”都可以说把《大笑江湖》推进了山寨剧中。如卖假药的:“口气大,是因为上火了,牙龈发炎”之类。这些不再是当今这个年代的笑点了,经过周星驰的无厘头,大家似乎觉得这些因素过时了甚至有极度的烦感和无奈,观众丝毫不会因为情节前后的反差而觉得好笑。笑编剧的无知和导演没跟上潮流的创新。至于“拿来主义”:先从影片的台词上来看,书摊商人:“新书上市抢先看,狄仁杰巧断焚尸案,赵氏孤儿青蜂侠,非1非2飞子弹”。这些看上去很搞笑顺畅的台词,似乎还存在着一些浅薄和刻意。小沈阳在船上被打劫的那一段,整个概念和匪徒的模式都像照抄《天下无贼》。诸如《卧虎藏龙》玉娇龙自杀的恶搞段子,人物和故事逻辑又混乱。片中对各种经典的恶搞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在奉献了十足笑料的同时,过多的模仿秀使得剧情略显孱弱。

三、山寨笑点过于刻意老套,不可笑

(一)过多的方言,没有重点。方言的确是喜剧片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过多频繁的是用就失去了主次和重点,是观众产生试听疲劳。赵本山、程野、小沈阳说的是东北方言,白胡子老头讲的河南方言,吴宗宪讲的陕西话,仨凤凰说的也不知道是四川话还是武汉话。

(二)土洋结合的很无奈。影片中在各种方言中时不时的冒出几句洋文,刚开始让赵本山翻译的还别具特色,如“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愿力量与你同在”的意思。河盗运用本土化的翻译为:“别太放肆,没什么用。”这个就很像影片角色所为,也很像本山大叔所为,能是观众得到点共鸣。像是可后来,英语频繁出现,又没表现出什么深刻的意义,什么“I will be back”和 “I?don't?wanna?see?you?again!”其实这些洋文加在这里,略显画蛇添足之意。没有成功制造出土洋反差的笑点。

(三)笑点大多是说出来的。影片的许多笑点过于老套山寨。还有一些小品式的套路,如赵本山的台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天抢劫,不许不给,谁要反抗,让他见鬼。”这典型的押韵打油诗的词经常在小品里出现。还有河盗:“老大,我初吻没了。”河盗(赵本山):“别说了,你赚这么大便宜还说什么呢,你命里就不该有这个。”通过这句台词大家多半能想起赵本山在演小品时的神态举止。本山大叔的搞笑还为脱离小品元素。喜剧中许多让观众大笑的笑点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从影片情节配合演员的表情举动中,一刹那悟出来。一种只有意会不需言传的境界。有些时候很好笑的事情讲出来就不是那么好笑了。相比冯小刚式的幽默,这点做到就很成功。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3)

这个清秀女孩看上去既不像毒舌犀利的小S,也不像搞怪耍宝的谢娜。相反,她说起话来有板有眼,挺严肃的样子。樊含笑199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州,父母都是公务员。她从小就聪明、懂事、有礼貌,是个标准的乖乖女。然而,樊含笑对“笑点”的感觉很突出――老师布置同学们写随笔,她总能写出“又雷又搞笑”的文字,在全班传阅率最高,大家看后都大笑不止,觉得特有趣。

2010年夏天,樊含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因为备考,学校断了寝室内部的所有网络,游戏、电视一律“封杀”。一天,室友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移动硬盘,里面藏了不少“古代”的电视剧,例如《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等等。大家刚开始还嫌片源太老,没想到越看越喜欢。

考试结束,樊含笑也成了“老片”的忠实粉丝,开始上这些老电视的论坛和贴吧,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大家聚在一块儿截屏讨论,玩得不亦乐乎。剧迷们凑在一起聊天,总是会互相调侃吐槽一下剧情。樊含笑说,别看自己长得清秀,却是个充满滑稽细胞的人。她冒出一个想法:利用电视剧的镜头,重新编剧情和台词,做成配音视频,让大家娱乐一下。

花了几个晚上,她终于将第一个剧本《新白娘子传奇系列――淮秀帮洗发水风波》制作了出来,然后在网上找了两位小伙伴配音:“贫尼法娟。吾心本慈悲,执法不敢违。有钱大家赚,何苦自相逼啊。”“我只知道有一天,你会拿着淮秀牌洗发水来替我娘洗头!”经典的《新白娘子传奇》变成了洗发水广告,尽管视频长度不到5分钟,但是一经推出,效果火爆。

樊含笑非常开心,很有点儿成就感。从此,樊含笑在读书之余经常兴致勃勃地颠覆一些经典影视剧剧情,配新的台词。一些有兴趣的网友也聚集过来,参与编剧、剪辑、配音等工作。

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还珠格格――小燕子紫薇考公记》《情深深雨蒙蒙――你买到车票了吗?》等作品。为了在江湖上“扬名立万”,樊含笑给自己这个专门做创意配音的网络团体取了个有趣的名字――淮秀帮。她自封为帮主。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小时候特别爱看电视剧《戏说乾隆》,觉得剧中赵雅芝饰演的程淮秀这个角色符合自己的审美。

樊含笑写的台词都非常有趣。比如在《年度荧屏大盘点――四爷很忙》里,她如此调侃:“生活就像四爷,不是你换台就能逃避的。你看或者不看,四爷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你换或者不换,四爷还在那里,不来不去。”

在《夏季坑爹巨献――减肥!减肥》里,她的话更是诙谐幽默:“5月不减肥,6月徒伤悲,7月被晒黑,8月男友没,9月路人雷……”

由于这种“恶搞”和“吐槽”风格很受年轻人喜爱,时间不长,“淮秀帮”就在网上有了一批铁杆粉丝。

在吐槽中传播正能量

“淮秀帮”的作品不光只有搞笑,还有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考公务员、国内抢盐潮、电视剧穿越成风、海归与张绍刚的冲突等,这些都是他们调侃的对象。

就拿点击率相当高的恶搞《还珠格格》或《新还珠格格》的系列视频来说,林心如饰演的紫薇一脸悲情,原本的剧情是在说情情爱爱,经过“改造”后,却是带着哭腔说:“每次看到老奶奶摔倒在大街上,我就知道她摔得好痛苦,我的心也跟着好痛苦好痛苦。我们那么疼爱老人,怜惜老人,怎能忍心让他们这么痛苦?”接下来,紫薇上前一步握着丫鬟金锁的手,继续说:“你是漱芳斋的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她要是讹你,尔康会用霸气的鼻孔鄙视她。要是打官司败诉了,皇阿玛会微服出巡为你讨回公道。”

画面一转,容嬷嬷面目狰狞的特写出现,她粗着嗓门说道:“你是坤宁宫的人,看到老奶奶摔倒了你就去扶,她要是讹你,你就说认识容嬷嬷,容嬷嬷会一针一针扎死她。要是打官司败诉了,皇后娘娘会亲自在小黑屋候着她。”

樊含笑说:“我们对调侃对象没有恶意,只是希望给大家带来欢乐,也能让大家反思一些东西。”

很多大学生对这段台词都印象深刻:原以为学历是张火车票――博士是软卧,硕士是硬卧,本科是硬座,专科是站票。不料,等火车到站后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在另一部“淮秀帮”配音作品《坑爹的谣言时代》中有一个小片段,林家栋问:“志伟啊,我看到一条哈士奇,贼大。”曾志伟说:“秋生啊,跟你讲,小林看到一条狼。”黄秋生说:“华仔,你听说了吗,小林今天被不明的野兽追踪,转身一看,尼玛好大一只老虎。”刘德华说:“伟仔,跟你讲一个超级大新闻,你还记得小林吧?他在马路上和一只老虎打了起来,那叫一个惨烈……”最后,梁朝伟报警:“阿sir,最近满大街的狮子、老虎、野豹,你们怎么不去管?什么,我造谣?大家都这么说,不信拉倒!”

无间道的电影画面,紧凑的剪辑,逼真的声音,这是在吐槽前一段时间微博上盛传的把哈士奇当成狼打死的事件。在片尾,“淮秀帮”模拟周星驰的口音做了总结:“谣言如猛虎,如何来打虎,还看唐伯虎!要制止谣言传播,我们不逃避、不掩盖,把大家想知道的真相公之于众,做个透明的真相帝。”

这样的恶搞不低俗,这样的吐槽不愤青,樊含笑就是想表明:恶搞有度。我们更关心社会,要传播正能量。

慢慢地,“淮秀帮”越搞越大,许多怀着热情和天赋的85后90后的网友加入进来,其中不乏非常专业知名的配音演员。如今在百度百科里,“淮秀帮”有了另外一个解释――“Y Show Club”(语音创意秀)的音译。

一部作品的诞生,通常要经过好几个步骤:确定主题、撰写剧本、分配角色、合成视频、推广。樊含笑是“淮秀帮”的金牌编剧,几乎每个作品都出自她手。“每次创作新本子,我就像躁郁症发作似的,半夜三更给伙伴们打电话,求鞭挞,求灵感。”基本上每回都是对方耐着性子听完她的咆哮,然后无奈地挂断电话。此时,樊含笑的脑子清醒无比,那些颠覆性的笑点,就在一念之间迸发出来了。

樊含笑还是“帮内”第一剪刀手。在团队建立之初,所有后期制作都是她通宵达旦一帧一帧地剪出来的。“工作工作,三百六十行,都是工作狂,拳头颈椎响,低头泪千行。”这是“淮秀帮”在一期吐槽职业病里的一句台词,说的也是她自己。

一部剧的完成往往需要10多个人的配合,以及数天时间。物色配音人曾经是最头痛的问题,现在却成为他们对比其它同类恶搞视频的优势。

比如小U,只要出现《小时代》的镜头,女王顾里是她,女神南湘是她,女汉子唐宛如还是她,往往一幕戏里所有女声都被小U一个人包了。在《2014年的十大关键词》里,她还模仿天后王菲唱起《匆匆那年》,真是惟妙惟肖。

樊含笑他们推出的新视频,都会得到网友的盛赞,除了对才华的评价外,大家最惊讶的是他们能做到惊人的音画同步:“天哪,这简直跟原声一模一样!”其实,这些视频的配音都是“淮秀帮”成员自己配出来的,而且录音设备参差不齐,有人租用录音棚,有人用专业的USB声卡和话筒,也有人用笔记本电脑自带的声卡录音,甚至还有人直接用iPhone录音。

陈凯歌、李冰冰主动求“虐”

樊含笑是个90后女孩,她很熟悉这一代人的成长需要什么元素。“淮秀帮”的第一笔生意是在《经典伤不起》之后,一家网络视频网站找到她,为了推广一家独家播放的电视剧,给了樊含笑好多电视剧的花絮,希望她能剪辑配音成一个新的视频。当时,樊含笑试着报价2000元,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她知道自己亏大了,后面至少还要加个零。

有创意的商业植入也是“淮秀帮”出品视频的一个特点。由樊含笑执笔的《高温联播》是一个由商业定制的配音视频,后来单集作品单网点击次数破两亿,还获得土豆映像节最佳搞笑视频、爱奇艺最佳配音作品、56盛典优秀PGC等奖项,被《中国新闻周刊》称为“网络时代的公益吐槽”。

5年来,樊含笑已经出品了100多个配音视频。为了吐槽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复播的搞笑视频《大头娘娘和小头皇帝》,在腾讯视频上被点击了6000多万次,微博上被转发了30多万次。一夜之间,中国蓝、芒果台、安徽卫视、CCTV……一连串的综艺节目纷沓而至。她和助理的手机、QQ、微信24小时待命,每天电话接到手软。

在“淮秀帮”制作的配音视频《三角演义》里,刘青云、古天乐和张家辉等明星直接参与了“商业演出”,他们在片尾甚至开口感谢“淮秀帮”。因影响较大,加上‘淮秀帮’形象极佳,所以很多明星都自动找上门来求“虐”。李冰冰微博上说:“感谢“淮秀帮”的朋友在《翻滚吧,地球》给我一个亮瞎片尾的机会。”导演陈凯歌则转发视频并求“导演篇”。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4)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33

2009年,一部由爱情公寓网站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爱情公寓》,在获得高收视的同时也令网站的品牌力大增。该剧围绕一个名叫“爱情公寓”的出租式青年公寓,讲述了公寓内七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之间所发生的形形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这部网络投拍的电视剧凭借充满网络特色的语言和借鉴自美剧《老友记》的经典桥段迅速走红,成为2009年电视剧的一匹“黑马”,挤进了暑期档全国卫视电视剧前五名。这部被认为是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剧集在2009年的夏天创造了收视奇迹,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其抄袭美剧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视剧的成功,第一季的热播效果让第二季的制作提速不少,在大家的期待中,第二季于2011年1月24日在各大卫视播出。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加入了更多恶搞的元素,在第二季的前期宣传片中就有一个恶搞宣传片,足以见恶搞在第二季中所占的比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爱情公寓2》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恶搞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语的一个流行词汇“くそ”,读作 kuso,“くそ”作名词意指粪便、或眼屎耳垢等分泌物;可以做动词,有“排泄”的意思;还可以做感叹词用以咒骂,约接近中文的“该死”、“可恶”、“他妈的”等,它主要是表达和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1]这个词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中国后,意义也逐渐拓展。在2006年以前,恶搞也许只被少数人所了解,但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掀起一股恶搞风潮之后,“恶搞”这个词才慢慢走入了大众的视野。随着各种恶搞视频、恶搞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的传播,恶搞俨然已经成了一种颇受争议的大众文化现象。学者徐福坤在《新词语“恶搞”》一文中给恶搞下了定义:“人们以调侃、幽默、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2]纵观恶搞,其类似于“恶作剧”,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反映了人们追求快乐与释放情绪的心态,绝大部分青年都以一种健康、无恶意的方式进行恶搞,是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一、戏仿——对经典的脱冕

戏仿,parody,又名戏拟、戏谑,最早被作为论辩的修辞格使用。“戏仿”是戏剧的一支,自古就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中国和罗马等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模仿他人的作品,在其中置入原文本的元素,从引用的元素与新元素之间的反差引发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巴赫金看来,戏仿是“语言对语言的模拟,它包含了不甚恭维,不太严肃的成分,有开玩笑、戏谑、逗哏、调侃的性质。”[3]戏仿常常把有名的,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文本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产生一种解构、颠覆经典,躲避、冒犯权威的狂欢体验。它与狂欢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巴赫金就认为狂欢化与戏仿密不可分。而在《爱情公寓2》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身的叙事性和审美退居其次,而识别和期待一个又一个戏仿,一次又一次在“恶搞”中狂欢,成为观影的重要来源。

《爱情公寓2》中很重要的的恶搞方式就是通过戏仿的手段对大家所熟知的经典进行脱冕,进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约翰·邓普在《论滑稽模仿》中,把滑稽模仿的具体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描述平凡琐屑的事物,借不同表现风格使其升格,一类描述庄严的事物,以相反的表现手法使其降格。”[4]这有点类似于巴赫金在分析狂欢文化时所说的“加冕”与“脱冕”,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有一些仪式,其中主要的仪式就是笑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加冕与脱冕是西方狂欢节中的一项仪式,在狂欢节的娱乐活动中,人们把一个小丑打扮成国王的形象,更换着装,戴上面具以象征改变地位和命运,对其进行加冕,但这个国王并不是至高无上、受崇拜的对象,相反,所有人都可以对他进行嘲弄、辱骂和殴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颠覆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完成的。

《爱情公寓2》第十四集《断网,所以穿越》中,恶搞了很多大家看过的经典影视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黑客帝国》、《越狱》、《无间道》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影视艺术,而是在“降格”和“矮化”后博取大家一笑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本身就和大众有一种距离感,而且这种距离感已经在大众心理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而恶搞的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这种距离感,从而使大众享受这种急速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刺激和,如此也就完成了对经典的脱冕。比如第十四集中,就戏仿了《色·戒》中易先生给王佳芝买钻戒的桥段。原来的电影中是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买钻戒的时候发现自己爱上了眼前的这个男人,于是轻声对他说“快走”,易先生冲下楼梯钻进车里,这里所要表现的是爱情的伟大。而在恶搞《色·戒》的桥段中,却有了别样的演绎。逸先生带秦小墨去买钻戒,秦小墨看到鸽子蛋那么大的钻石后情不自禁地对逸先生说“快买,快买”,可逸先生在看到钻石的价格后,飞奔下楼钻进车里逃走了。在这里,原来神圣而伟大的爱情被降格为一种貌似低俗的金钱,于是,观众在这样一种对经典的脱冕中感受到了刺激与。正如巴赫金所说,把神圣的东西变为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和玩笑的对象,首先从虔诚和严肃性的沉重羁绊中,从诸如“永恒的”、“稳固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这样一些阴暗的范畴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与之相对立的是欢快而自由的看待世界的诙谐观点及未完成性、开放性以及对交替和更新的愉悦……[5]

二、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人们急切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娱乐的东西。恶搞者疯狂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制笑的素材,名人、文化经典、历史、严肃重大事件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被制成各种形式的恶搞文本,供人娱乐消费。那些受迫于生活各种压力而不得开心的普通大众,终于在恶搞文本中寻回了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种笑是肆意的、毫无遮掩的、畅快淋漓的、狂欢式的。而巴赫金最富盛名的狂欢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恶搞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

他的狂欢化理论体现出强烈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众意识。他指出狂欢式的笑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在狂欢节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在狂欢节上,人们不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按其观念,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都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6]

《爱情公寓2》作为情境喜剧,其重要目的就是制造笑声,博观众一乐。而“笑”是“狂欢”的最高原则,在“笑”的戏谑与欢呼中一切的神圣与崇高统统消解,人们在笑声里体味对上层统治阶级的颠覆与征服,以此实现暂时的自由与平等。恶搞作为一场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节,它的狂欢式的笑也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不管你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娱乐的心,有一种释放压力与情感能量的冲动,你都可以参与到恶搞文化中来,制作、传播和欣赏恶搞作品。当然,由于制作恶搞视频和图片需要掌握一些软件操作方法,所以可能没有办法达到人人都能制作的程度,但是参与到欣赏过程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肆无忌惮的开怀一笑却是人人都可以的。《爱情公寓2》上线仅仅3天,pps超过6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优酷在线播放超过960万次,排名电视剧首位。“爱情公寓2”一词在百度搜索风云榜以近20万的搜索优势荣登榜首。[7]从电视到网络,从现实中的口耳相传到虚拟网络的社区讨论,它给大众营造了一个狂欢的广场,人们在这个广场尽情欢笑、尽情狂欢。在恶搞的嬉笑怒骂中,每一个受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与自己看不到的其他“同伴”们实现一次次精神上的大众狂欢。恶搞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娱乐狂欢的世界,给人的是“一种暂时摆脱了压力和束缚,人性得以释放的自由感;是人与人平等相处,亲昵接触,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获得力量和信心的现实感;是脱冕神圣,战胜阴暗的严肃性和恐惧之后的欢。这无疑是一种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怪诞感、滑稽感、喜剧感”。[8]

恶搞在一定程度上让身处各种压力下的大众体会到了狂欢化的笑带来的宣泄和轻松,但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恶搞所带来的担忧。理论上说,强大的颠覆力意味着强大的创造力,但如果只是一场“大众的狂欢”,曲终人散,没有值得咀嚼的余味,那这样的颠覆也必然是短命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迷失在网络恶搞的低俗之气中时,《爱情公寓2》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颇具“小清新”感觉的恶搞,每个搞笑故事背后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关于友情、爱情的真谛,于是,狂欢化的笑背后又多了另一层的深意,带给我们感动、领悟和思考。

注释

[1]参考仓石武四郎、折敷濑兴:《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318 页。

[2]徐福坤:《新词语“恶搞”》,《语文建设》,2006 年第 8 期。

[3]参见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6 页。

[4]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项龙译,昆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 页。

[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见《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6]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见《巴赫金全集》第 6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 页。

[7] http:///news/201103/news-10086.shtml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5)

陈静的“开心笑吧”小吃坊很快开张了,门口的招牌上印着几行大字:凡进本吃坊的顾客,只要讲一个无伤大雅的有关恶作剧的笑话,或者做一个恶作剧,逗大家开怀大笑的,就将免费提供饮料和食品!

这幅奇特的招牌和装修清新浪漫的小吃坊很快吸引了许多顾客,开业第一天,一对男女来到店里,男青年笑眯眯地说:“请大家跟我朗诵一首诗好不好?‘暗石竹,暗石大春竹’。”众人不明所以,跟着他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男青年说的是:“俺是猪,俺是大蠢猪!”大家乐坏了!从而男青年和他的女朋友获得了一顿免费的丰盛午餐。见此情景,许多人跃跃欲试,但大部分顾客现场发挥不太好,只能乖乖掏钱。一个月后,陈静盘点了一下,竟然净赚了8000元!

随着小店的红火,陈静的灵感也多了,她想,既然这些恶作剧笑话那么逗人喜欢,如果把它们收集改编成笑话或短信息,投给一些有此需要的报刊或网站,是不是也能创造效益呢?从此,陈静每晚整理白天顾客自编的恶作剧笑话,然后寄给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没想到采用率极高,而且每条最少有10元稿酬,半年后,陈静从中获利两万多元。她喜滋滋地想,真有意思啊,恶作剧也能帮自己赚钱!

其实,恶搞不但能赚钱,还能带来爱情。一天,一个小伙子来吃饭,让陈静帮他点一份午餐,陈静捧着一盘红辣椒、油条和螃蟹过来了。小伙子说:“这午餐怎么这么特别?”陈静笑嘻嘻地说:“我看你的鼻子像老油条,眼睛像红辣椒,眉毛像两把刀,走起路来两边倒,好像螃蟹要昏倒!就把这份午餐送给你吧!”小伙子笑了,他问陈静:“如果我是骑马的,你可以叫我‘马夫’;如果我是驾车的,你可以叫我‘车夫’;如果我是管账的,你又该叫我什么呢?”“账夫!”陈静一喊出,马上觉得不对劲,脸一下红到了脖子根!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6)

@ 老晃微博:

跟着笑了半小时,然后就开始累了。故事和人物,没法让人入戏,搞笑就隔膜了。看周星驰不会,周星驰很懂张弛,笑的地方你尽可笑,哭的地方,你也会真感动,感动一小下。可那一小下,其实很重要。喜剧是难写的,在我看来,电影分两种:电影和喜剧。我不敢写喜剧,喜剧要更多的谦卑和虔诚。

@ 图宾根木匠:

《分手大师》问题当然有,但没觉得低俗下流,也没觉得笑点有啥不堪。发现很多男性讨厌《分手大师》,当然文艺男文艺女一般也批评激烈。不过身边不少女观众反倒很推崇,她们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文化类工作,品位也不可谓不高,她们普遍评价《分手大师》“搞笑感人,乐而不俗”,跟男性批评者的观感截然相反。

@ 闪灵爱:

《分手大师》的内核,本身有一副完好的囊胚,它所呈现出贱精喜剧的讽刺功效,打成功学的脸,替穷人扇巴掌,与其说是投观众所好,不如说这似真似假,时哭时笑,又癫又闹般无序的狂热,分明是今日社会之照妖镜。只是落在戏剧改电影层面上,欠梳理打磨,视听化和表演的掌控上,本可以有更理想的方案。

@ 方聿南:

邓超热衷于手舞足蹈地犯贱,东西方谐星外加一串精神病们齐齐上了身,以脱线、跟犯贱的路数博得观众欢心,这当然是可取的。但问题在于他居然在后面转走人情路线:节操已经碎了一地了,何必捡起来,又拼不回去,既然贱了,就一贱到底,向《王牌大贱谍》看齐,岂不美哉。又要耍贱,又要立牌坊,只成就半场娱乐。

中立代表中肯

@ 从此心安:

这是个“阳春白雪黯淡、下里巴人盛行”的时代,有学识属性的高冷艺术品早已不是潮流,鬼畜属性的作品才是王道。邓超的贱是时代的选择,否则也不会有那么高的票房。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支持邓超无下限耍贱,而是说时尚这东西风水轮流转,严肃艺术没市场必然需要鬼畜作品,当人们厌倦了毫无内蕴的娱乐,严肃艺术自然也就回潮了。所以没必要贬斥,当然也没理由褒扬,这一切都只是时代需求,仅此而已。

墨云归:

邓超和俞白眉把喜剧理解成“贱”的行为,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把好笑定义成喜剧成功的凭证,则是中国观众自我堕落的标志。“好笑”就是好电影吗?在电影院放郭德纲的相声我也会笑,但能因此说郭德纲的相声是好的喜剧电影吗?更何况《分手大师》我确实没笑!就像有人说的,邓超的表演就像既丑且贱的密集型年会表演。

人“贱”不爱

陆天明:

邓超说自己就是要贱,其实是在用自贬自嘲掩饰作品的不足。周星驰的那些小人物不贱吗?但那种贱是对社会不公的观照与贬斥,没有精神上的半点污浊。但《分手大师》则是从人到精神再到作品都充斥着贱,整个就是靠黄段子拼凑起来的,不断与性暗示。这种洒狗血的东西,只要纯粹让人笑就够了?邓超分明是在卖身糟蹋自己,《分手大师》也是30年来最恶俗的电影。

郭连凯:

邓超想极力复制《泰》的神话,不惜在电影里多次无下限地男扮女装搔首弄姿,这种贱并没有他自诩的那种喜感,反而是媚俗低俗恶俗,给人隔靴挠痒之感。但邓超显然很嗨,面对夸张票房说“公映的‘贱’量只有剪掉的一半”,让人哭笑不得。总之,这是一部只需要在电脑上看两遍预告片就能足够了解剧情的电影,与其进电影院伤害健康,还不如省下票钱买烟来得实惠。

@王小锤:

从没见过在娱乐圈混迹多年还要这么折腾的。邓超真拿自己是吉姆・凯瑞合体周星驰,用“贱”证明一件事:并非演员做得好就可以去拍电影。可是我得承认,影厅现场反应的确热烈,以至于我都开始怀疑我的智商,但20分钟离场后我明白了:某些人的悲哀就在于人多钱多还脑残,明星们贱贱的表演都能满足其空虚的神经。这帮人能不能别再自以为了解观众?

上官静娜:

邓超男扮女装大跳钢管舞的视频在网上大火,肯定让他误以为这就是观众品位:越贱越没有下线的东西,大家越是喜欢看,于是就饬了这么个贱到没朋友的《分手大师》。正因为邓超的思路不正,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有人在玩了命地捅你,却始终碰不到你的笑点。这就是邓超为满足自己犯贱发疯的欲望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各种段子,浪费我的电影票!

犯“贱”有理

邓超:

这是部庸俗的喜剧,就是要人“贱”人爱。因为我是喜剧工作者,我诚实地为它服务。其实这个“贱”背后有很深刻的意义,它象征了自嘲:要想贱,首先你得有个姿态,敢黑自己吗?很多人连自黑的勇气都没有,但我有。外界不是老传言我跟孙俪要离婚嘛,那好啊我自己来,我让孙俪在电影里对我喊离婚―这就是我的“贱”。

Erotical:

邓超这次真的是贱到没朋友,实在是太赞了,我喜欢!如果能放弃一些耍酷的镜头,多些更贱的元素,相信他能成为下一个周星驰!至于那些批评邓超太贱的人,何必装的那么清高?喜剧电影本身就有反传统的意味,目的就是让大家笑出来。如今生存压力这么大,掏几十块钱在电影院能看到邓超卖力耍贱让我们笑,这还不够?

左永右:

贱是喜剧的其中一种形式,吉姆・凯瑞也有过类似表演。比如说王晶的喜剧电影,就很下贱,但也有很多受众。我不排斥邓超这种贱兮兮的表演,演员毕竟要寻求突破,我觉得这是好事。这还是文化的问题,我们太端着,在很多问题上喜欢做卫道士,所以注定会活得很累。我倒很羡慕邓超,能把体内的小释放出来,这点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木雕禅师:

这年头,连赵本山、小沈阳和宋丹丹这些春晚常客都能被大家说成是“低俗喜剧”的代名词,大家还能有什么喜剧?拍喜剧难,拍纯粹的喜剧更是难上加难,看到邓超浑身是“贱”地使劲儿挠你的胳肢窝,你还生怕憋不住笑了会让别人看低你。何必活得那么累?追求“贱”不也是人们求乐的一种尝试?放下所谓的品位与修养,看看邓超耍贱又何妨?

黄歪歪: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7)

笑声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透过笑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文化秘密。

喜剧的效果就是笑声。何为喜剧?经典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诠释。亚里斯多德认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是暴露滑稽事物的可笑之处。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外在形象压倒了内在理念,表达了理念内容的空虚。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喜剧是丑力求自炫为美时表现出来的滑稽。鲁迅认为: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马克思则侧重于从历史发展规律的大视野中透视讽刺性喜剧的本质,他说: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

诸家所论,尽管立场不同,视角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都很注重喜剧的外在艺术形式背后的思想内容、道德意识,或者说,很注重喜剧的内在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喜剧的表面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对喜剧的经典式理解,学者们把喜剧看作是美的一种类型,是以滑稽、背理的形式来引发人们的笑声的一种艺术。他们把喜剧性艺术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没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没有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喜剧。

由于把喜剧看作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一个审美范畴,当然也就需要强调它的艺术效果或美育意义、一般说来,喜剧的美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通过滑稽、背理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人生,省悟社会人生,调剂社会人生,社会人生,超越社会人生,让观众在笑声中认识生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笑声瓦解社会人生的压力,获得超越社会人生的勇气、愉快与智慧,培养积极向上、旷达开朗的心胸与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喜剧的这种意义内涵与美学要求去对照文化史,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符合标准的经典性例子。例如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成语寓言属于喜剧作品,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与关汉卿的《望江亭》属于喜剧作品,卓别林的相当部分电影属于喜剧作品。它们都能让我们发出笑声,并在笑声中获得知识、教益与启迪。

然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传入、生根、发展、壮大,以致现在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一些经典美学概念造成了冲击,使它们再难以用精神导师的身份去引导文化价值取向。喜剧就是其中一个。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娱乐制造者制作笑声的目的与手段变得让传统喜剧理论无法解释,观众发出的笑声似乎也不总是具有美学意义。

何谓大众文化?一般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商业性文化,它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以迎合或刺激大众的感性需要而获得大量消费者为经营手段,以文化商品的面目出现,具有模式化和流行化的特点。正因为大众文化是以获利为根本目的的商业性文化,所以尽管其中不乏有艺术性的作品,但从整体看很难避免庸俗化倾向,所以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大众文化“实际上指一种与多数人的较低文化水准相适应的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带有较多的自然性、粗俗性”。以此为据去观察当今影视世界,港台地区的娱乐产品几乎的确是大众文化的一统天下了:例如香港生产的大量涉足低俗素材的噱头片,例如港台某些著名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选秀节目。演员们与主持人们几乎是不择语言、不择动作,极尽搞笑之能事来争取观众的笑声,这些“文化产品”连最起码的道德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意蕴、思想深度、智慧启迪了,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制作笑声――粤港方言叫“搞笑”,并在观众本能的笑声中收获大量利润,而观众之所以接受它们也仅仅是为了消费笑声与消遣时间,此外别无所求。也许,仅仅是为搞笑而搞笑还是笑声之外能给人以一点什么,是喜剧与搞笑区别之所在。显然,拿传统的喜剧定义无法诠定搞笑搞出来的这种笑声,这种笑声也不愿接受传统喜剧定义的约束。传统喜剧向来较为严肃、高雅的笑声在这里碰到了另外一种笑声,这种笑声正在中国市场经济的糜烂土壤上拼命扩张、蔓延,大有全面夺取经典笑声权力的风头火势。

但大陆的文化版图毕竟要复杂很多,因而大陆文化中的笑声也复杂得多,这是由大陆的文化底蕴、社会环境与政治色彩等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以几个影视个案来观察大陆娱乐圈中的笑声,来分析大陆笑声的结构与构成要素。

如何分析电影《举起手来!》的文化性质?从主题看,它讲的是我国北方农村的劳动人民与八路军战士共同抗击日本鬼子的一段喜剧化的故事,似乎应该定性为主旋律电影。但据影片的主要制造者称:这是一部商业艺术片,目的就是要让观众笑翻,要使它成为一部好票房的影片。既然具有主旋律色彩,笑声当然应该符合经典美学要求;既然是商业片,便要按市场规律制作笑声;同时又是艺术片,还得让笑声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该片在这三方面的融合上还是做得很成功,无论是亚里斯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鲁迅还是马克思的经典喜剧观点,都能完全接受《举起手来!》这样的作品。只不过稍有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说”嫌疑,以致有观众担心会不会误导青少年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8)

从80年代开始,我国电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1986年《龙兄虎弟》创下3500万港元票房,1989年《赌神》突破4000万港元,1992年《审死官》达到5000万港元,而到了新世纪,2001年《少林足球》更是达到6000多万港元,2002年《英雄》全球票房1.77亿美元,2010年《让子弹飞》票房达到了6.76亿元人民币,而3年之后《泰》和《西游-降魔篇》双双突破12亿大关,不禁为之惊叹。国民不是没有钱,而是有没有好电影让其掏钱去看。

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取决于很多因素:剧本、导演、演员、技术、档期、经济因素等等,但是纵观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以及最近几年内地卖座的电影,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奏快和搞笑。节奏快比如人物对话速度比较快,景别转换比较快,镜头切换比较快,故事紧凑等。搞笑电影或也可称为喜剧电影。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拍出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必须抓住这两个方面。

一、搞笑电影占主流

首先从香港说起,香港20大卖座电影中,有10部是周星驰主演的,而成龙、洪金宝、许氏兄弟的电影也多是令人捧腹的打斗动作,因此,搞笑才是主题,要想电影票房好,就得把观众逗乐。再从内地来看,90年代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缔造了贺岁片这一概念,但是到新世纪后票房冠军却并非搞笑类电影,虽然有《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小成本大回报的作品,但与票房冠军的距离相差甚远,直到2013年《泰》《西游-降魔篇》的出现才让搞笑电影重新登顶。也许因为时隔两年没有优秀搞笑电影的出现,观众都把情绪宣泄在了这两部电影上。

搞笑电影之所以更受人喜欢,因为其充分体现了电影“娱乐”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人的压力。香港相比内地工作节奏更快,黑社会也比较猖獗,以往在英皇的统治下生活有压力,所以对搞笑电影的需求更大,看完电影后哈哈一笑,可以暂时让人忘却烦恼。当然,如果单纯的搞笑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周星驰的电影表面搞笑,实际上都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他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但是也许由于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领悟力和洞察力,不知不觉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出来,比如《九品芝麻官》中反应的官场、官员善变的丑恶嘴脸,《喜剧之王》中跑龙套非人的境地、大牌明星则高高在上的感觉,《少林足球》中将中国足球裁判的黑哨、操纵足球比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泰》中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忘记了家庭,忘记了友谊,搞不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了。当然,周星驰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有打斗的场面,而且动作设计的都非常漂亮,这也是给影片加分的重要方面。《泰》虽然打斗场面少,但是王宝强那惊鸿一腿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地虽然也有不少喜剧电影出现,但大都粗制滥造,内容肤浅,不值一提。

二、节奏越来越快

学术界普遍达成共识将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有动物奔跑、人的动作,人物对话等,外部节奏有镜头移动、景别转换、镜头切换等,不管怎么划分,这两种节奏都有快慢之分,因此本文将节奏又分为快节奏和慢节奏。快节奏指动物奔跑的快、人的动作快、人物对话快、镜头移动的快、景别转换的快、镜头切换的快。慢节奏则相反。另外,笔者还将情节的推进作为判断的标准,情节推进快也即情节紧凑的为快节奏,情节稀松的为慢节奏。情节紧凑就去掉了可有可无的片段,也就减少了尿点。把该要表达的主题表达出来即可。这就是为什么续集一般都比第一部差的原因,因为主题已经在第一部里表达完了。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多卖钱还凑集数,更是大大偏离主题,这样的电视剧必定是烂片。景别的多少也是一个因素,景别多,一会儿是高山流水,一会儿是荒野沙漠,一会儿是豪华大厦,一会儿又是贫民小屋,观众就没有厌烦感。景别少,就三点一线,公司―餐厅―家里,就变成了电视剧,缓慢冗长,毫无惊喜可言。

不同的国家地区电影节奏不近相同,欧洲的电影比较舒缓,香港、美国的电影较快,内地的电影较慢。香港电影大多是枪战片功夫片,所以打斗多,打斗多自然节奏就快,早期香港的武打片还一招一式的,到徐克、程小东时代就不同了,打斗动作很夸张很炫,速度非常的快,早已不是“中国功夫”了。香港电影在20世纪影响巨大,不仅对内地,也对东南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电影大多描绘的是英雄、科幻、西部牛仔、特工等,因此打斗动作也多,节奏也很快。除了动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话快,台词非常的自由,尤其是黑人角色,可以说是“喋喋不休”,甚至“口无遮拦”。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依然霸占着世界电影市场,对各国的电影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票房排名前列的电影绝大多数都出自好莱坞。

本文所讲的快节奏的电影更卖座,只是相对来说,并非绝对。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文艺片都是慢节奏的,所以文艺片只叫好不叫座,经常会看到这类电影在国外得过什么奖什么奖,但是票房却平平。慢节奏的电影也有卖座的,比如《十面埋伏》、《无极》,票房都过亿,但是这两部片子口碑都比较差,《无极》2个多亿的投入都抵不过一个馒头的分量。《十面埋伏》还好一些,起码画面还算漂亮,其实张艺谋的武侠片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也就是画面色彩的运用了――说实话,画面非常的漂亮唯美。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节奏会越来越快,大卫・波德维尔在其文章中指出,好莱坞在1930――1960年间,大多数影片只包含300――700个镜头,到80年代则达到了1500个镜头,后来甚至达到了2000――3000个镜头。《泰》镜头切换就非常快,1秒钟的镜头非常多。李相在其文章中用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快节奏的奥妙:观众只消充分满足感官的享受,无需做深入的思考,从而可以沉溺于影片制造的奇观之中流连忘返。

当然,一部快节奏的电影也并非处处都快,当慢则慢,比如表现感情的时候,一部好的电影还要能够调动观众的感情,让其为剧中人物的行为感动。再者说,电影中还经常会用到慢镜头,以突出表现某个精彩的动作,这是吴宇森早期的电影惯用手法。

快节奏电影之所以更卖座,笔者认为原因有:一是看电影的大众更多是年轻人,年轻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缺乏耐性,更喜欢节奏快一些的东西。二是快节奏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人们要想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快速的浏览,因此,微博火了,博客沉没了。三是快节奏的电影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只有不断的切换镜头才能锁住人们的双眼,换句话说,影片只有多亮点才能让观众少尿点。

综上,一部电影要想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就应该抓住两条主线:一是“搞笑”,二是快节奏,让影片动起来。如果二者相结合,无疑是“最佳拍档”。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9)

冯小刚 京味顽主

喜剧风格:剧情多为小品集锦式,台词“贫”而京味浓厚,喜与现实“调情”。

代表作:《大腕》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虽不是票房最高的一部,但却是冯氏贺岁喜剧巅峰作,电影用反讽的手法对广告赞助行业进行十分入骨的揭露。就冯小刚自身及作品而言,又有难能可贵的自嘲成分在里面,联系最近《非诚勿扰》的满目广告,不禁让人苦笑。而电影对“房地产”“网络泡沫”等社会现实的直接切入,显然昭示这个《大腕》不一般。

经典场景:彪哥演练缅怀送别泰勒,高潮时来了一句:我们中国的演员已经集体补过钙了。

经典台词:成功人士,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周星驰

无厘头喜剧宗师

喜剧风格:早期将无厘头的癫狂耍至极致,后期加强动作和特效的作用。

代表作:《喜剧之王》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喜剧之王》属笑中带泪,是周星驰作品的转折点。早期无厘头式的疯癫得到收敛,在电影中更多是其生活原色的再现。电影带有明显的周星驰特色,小人物的卑微、善良、真诚等,具有自传性质――当一个人在书写自己的时候,一定是最真诚的。周星驰正是凭着这股真诚与对电影的狂热追求,修炼成一代喜剧宗师。

经典场景:电影开始,尹天仇面向大海喊出:“努力!奋斗!”

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刘镇伟

全能恶搞大师

喜剧风格:恶搞与混搭是其拿手好戏,百无禁忌,尤其擅长时空穿越题材。

代表作:《大话西游》系列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关于《大话西游》系列的盛名,对很多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电影取材自古典名著《西游记》,通过无厘头的形式重新演绎,荒诞热闹之余,转世爱情又让人唏嘘不已,后期又被内地的象牙塔学子解构,誉为后现代的划时代杰作。如里面那段告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与唐僧狱中的“only you”必将流芳百世矣。

经典场景:至尊宝惨遭十三娘戏弄,裤裆数次“着火”,被践踏得“不成鸟样”。

经典台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彭浩翔

香江新怪咖

喜剧风格:香港新一代开山怪,玩转黑色幽默,常反讽现实,制造出绝妙的戏剧效果。

代表作:《买凶拍人》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彭浩翔银幕处女作。大环境下金融危机,杀手也未能幸免,顾客是上帝,于是乎上演了“You Shoot, I Shoot”――杀人二人组,一个拍,一个杀,实乃黑色幽默的反讽翘楚,用荒谬怪诞喜剧的手法去解构黑道片,还有对于经典电影的戏仿与人物角色的现实“冲突”。如今大批港人北上淘金,彭浩翔愈成了纯正港片品质的保障。

经典场景:比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还要厉害的“杀人现场”的一段录像。

经典台词:、、都不接,我只接杀人。

宁浩

黑色幽默操盘手

喜剧风格:多线索的故事结构,黑色喜剧的疯狂本质,还有调侃现实的机巧劲。

代表作:《无人区》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堪称划时代的华语喜剧电影,以一块石头牵引着各方势力,演绎了一出精彩连连的疯狂好戏,该片的叫好叫座成就了宁浩,连同三年后的《疯狂的赛车》,让宁浩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疯狂系列品牌,而多线索的叙事,黑色荒诞,地方方言等成功元素甚至成了衡量喜剧的重要标杆,亦捧红了郭涛、黄渤等一批特色演员。

经典场景:徐峥饰演的潘肖跟两个卡车司机在无人区的路上较劲,最后被俩人合伙揍了。

经典台词:我要不是警察,我揍死你。

阿甘

山寨喜剧代言人

喜剧风格:之所以选择阿甘,是因为他对喜剧的拼贴恶搞,显尽了国人山寨狂欢的野蛮劲儿。

代表作:《高兴》

开心指数:

关于电影:《高兴》改编自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破烂王和按摩女的“民间传奇”。阿甘大胆使用歌舞片的形式进行包装,尽显“过火”本色。而对于网络亚文化,山寨语法的大量使用,让电影更与时俱进,贴近观众。另外对于现实的“委婉”揭露,显示出导演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不是一部快餐电影。

经典场景:杏胡、刘高兴等人恶搞“春晚”,施展奇技,大秀山寨歌舞。

经典台词:你把我打击了。

朱延平

低俗至极的宝岛特色

喜剧风格:宝岛屈指可数的商业导演,被喻为“台湾王晶”。

代表作:《新乌龙院》

开心指数: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篇(10)

(二)

小品,自文章体裁来。鲁迅说,“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尔后,小品又被用在戏剧,主要是话剧的小型专题训练上。再后,乃至摄影小品、美术小品、音乐小品、舞蹈小品等等渐渐辐射开来。共同之处,无非取其规模的“小”。而我们今天偏好者众的,自然是舞台艺术之戏剧艺术的微型作品,且多指带有喜剧性的小品表演。无论从二人转“化”来的,还是从喜剧“缩”来的,也无论是滑稽戏衍生的,还是戏曲异变的,都源自戏剧的母胎。为此,欲做小品的,至少该对戏剧的abc有个大体的了解。或换句话说,你的小品作品起码得有“剧”性。得有人物,得有起码的情节,得有发生——发展——高潮的节奏和韵律。这就不是没有人物,没有动作,只有一堆俏皮的“嗑”,歇后语的“哏”,带方言方音的话所能完成的。

喜剧小品有其自身的表演形态和表现手法,正如戏曲的“唱念做打”和相声的“说学逗唱”。它以“说”(台词)、“表”(表演)为骨,以“唱”(包括舞)、“学”辅之。它的“说”里,有话剧的台词功,方音方言的模仿功,曲艺意味上的贯口功,相声的包袱功,还可能有其他为时尚生活因时出现的各种功夫。它的“表”,囊括着“学”、“唱”,但以戏剧表演为其基,演员所长,才华绝艺,尽可为之所用,是一个庞杂而宽广的开放体系。但无论如何,它最显著的核心特点是它的喜剧性,而喜剧性里又偏重于笑的效果。

(三)

有人说:“小品(当然是特指喜剧小品)是笑的艺术。”这几乎成了艺术圈内约定俗成、人皆认可的论断。于是,写本者挖空心思找笑,表演者尽其所能搞笑,“笑不出众死不休”成了小品创作艺术追求的铁律。成功与失败,精品与庸品,都在这里显出分际,其实这却是一个不大不小、似是而非的误区。

观众之得意小品,是为了感受快乐,享用快乐。快乐是健康身心的有效补品。但需要快乐、享受快乐,不完全等于需要笑和享受笑。笑因其可见可闻,故此常常被当作检验快乐的衡尺。而笑作为心理抒发与外射的特征,只不过是一个表层现象,而其深部实质上是一种幽默的心理现象与展现。

笑有不同的笑品,那些被“胳肢”出来的无奈的笑绝非上品;而会心的、因的期待得到满足所急剧喷发出来的笑,才可能进入上品之列。我们将那些久演不衰、交口称赞,以至尽可上口的优秀小品作品,与那些过目即忘、了无留踪的庸常之作相比照,就会懂得笑有笑品的道理。

笑不是廉价可搞的。引人发笑的原因如康德所言,“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新杨白劳》之债权人与负债人的角色颠倒,《卖拐》之正常人到残疾人的无理转化,《主角与配角》之人为换位,都洇透着这种荒谬与背理。人们大都有这种心理体验:常常自认为比别人先见性地识破了笑话或背理情节的结果,当笑的结果尚未爆出时,心里先已期待自己的先见之明将被证实。有了这种心理积累,及至“包袱”抖出,正中所料,或大出所料,即足获。或是得意地开怀,或是幽了自己一默。小品的经营,正是利用观众的这种心理,或将悬念抛出,仅瞒住角色,让情节顺流而下,经过层层剥笋的营造过程,最终揭出谜底;或在悬疑未果时,将观众的揣测引入歧途,在其洋洋自得以为必中我鹄时,来个大出意料的终局。这样的艺术经营,岂是些许现成的滑稽性的歇后语和顺口溜所能承担得起的!

话说回来,以笑声为作品优劣高下的终极评价,将小品锁定为“笑的艺术”,虽有似是而非之嫌,但是,笑又确实是一种审美评价,只是当我们经营这种审美对象的时候,应该了解它的深部底蕴,或者叫做深层境界,那就是幽默。

(四)

笑与幽默常被混用,这是因了幽默一词的难于界定。我们可以因不同场合、不同问题、不同层面,随机而又权宜地使用着这种概念,但是对于从事小品创作者,不可不对幽默做一些深入的体悟和涉猎,也不可不对笑与幽默的关系做一些深层的对比和思索。

如果说喜剧性是喜剧的生命,那么幽默就是喜剧的底蕴,而笑便是喜剧的表层审美评价与征兆。

上一篇: 骑行安全责任书 下一篇: 体育健康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