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7:30

农行工作思路

农行工作思路篇(1)

一、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不断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

1、认真组织各支部20__年中心组学习。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上,以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支部中心组学习,重点引导各支部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上下功夫,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全年工作思路,完善发展措施,加快安全发展,为xx农发行的全面起飞助力。

2、加强对学习贯彻情况的督导检查。根据市分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对各支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重点是各支部对十七大报告和新的学习情况、讨论交流开展情况、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情况,以及在20__年工作思路中,结合本行实际的具体贯彻情况,确保学习贯彻活动能紧密联系实际,取得实效。

3、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知识竞赛。“五四”前,举行一次由各支部青年党员和群众参加的知识竞赛,以十七大报告和新为主要内容,重点检验对十七大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以及十七大明确的目标任务的理解程度。

4、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成果展示。“七一”前,结合半年工作总结,根据各行经营绩效和学习贯彻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各支部进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成果展示评比。树立1-2个经营绩效好、自身建设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有实效的先进党支部典型。同时与相关部门配合,对各支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成果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向建党87周年献礼。

二、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要求,切实加强全行党建工作。

1、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7月份,在全行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项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辅导报告、请专家上党课等形式,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深刻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行党员干部头脑。

2、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一是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对各行《支委会工作规则》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支委分工负责制,严格按照支委工作规则议事决策。二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支部书记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确保支部组织活动正常化。三是发展党内民主,规范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四是完善党员发展制度,积极发展青年党员,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考察,优化党员结构。五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试点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

3、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十七大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违风廉政案件处罚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个人廉政档案制度。

三、履行好组织部门责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继续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按照市分行《“四好”领导班子创建考评办法》,运用量化指标,加强对各支部创建活动的考评,将“四好”班子创建工作纳入县级支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挂钩考核,重点抓好培养典型单位的创建工作,力争典型单位的创建工作通过省分行的认定,创建经验在省行交流。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一是积极开展支行领导班子情况摸底调研,掌握班子运行实际情况,对各行领导班子建设提出建议,供市分行党委决策参考。二是根据市分行党委安排和民主测评结果,认真做好县支行领导班子后备人选的考察选拔和班子调配任免工作。

3、强化对县支行领导班子运行监督。一是通过每月的行长会议、业务分析会、半年经营绩效考核,掌握了解各支行领导班子执行市分行党委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基础管理、业务拓展和风险防控方面的情况。二是组织好各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时掌握

各支行领导班子及成员主要工作落实、班子团结、民主作风情况。三是加强对各支行班子及班子成员的目标责任考核,及时掌握各行班子与班子成员的民意支持、群众满意度及整体评价。

4、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一是认真做好县级支行领导班子及成员民主测评工作,积极运用民主测评结果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二是加强年度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成员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与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挂钩。三是认真及时地做好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

5、完善干部梯队建设,储备后备干部资源。一是健全后备干部民主推荐制度,按照德才兼备和干部年轻化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青年同志的培养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青年干部纳入后备干部梯队管理。二是完善后备干部民主测评和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和评价考核,实行“能上能下”,动态管理,优化干部梯队建设。

四、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经营绩效考核机制。

1、全面实施员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根据总行和省分行的统一部署,从1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套改后的事业单位员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基本工资执行国家规定、活工资在总量调控下全行统一比例进行分配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基本薪酬制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2、完善县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省分行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和争先创优考核办法,修改完善xx市分行县级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在稳定基础工资的前提下,绩效工资向经营业绩较好的县支行倾斜、增量的经营绩效奖金、超计划利润奖金等向一线倾斜,拉开收入分配差距。

五、建立员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1、建立员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上级行的统一部署,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完善具体考核评价指标和标准,制定下发《xx市分行员工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细则》,配合员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员工岗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上级行的统一部署,对现有固定职工推行聘用合同制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总行制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岗位设置管理意见》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业岗位管理暂行规定》,切实规范岗位设置及管理,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3、规范市场化用工秩序。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总行和省分行关于市场化用工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xx市分行社会化用工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我行市场化用工的招聘、派遣协议签订、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4、积极做好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按照省行《关于进一步做好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合理安排老干部活动;建立组织部门与退休干部联系制度,及时掌握退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协调解决困难,有效疏导矛盾,积极引导退休干部为农发行的改革发展发挥余热。

六、以操作层面为重点,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1、抓好总行财会专业持证上岗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根据总行的考试方案,提早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责任落实到条线管理部门、落实到县支行、落实到部室负责人。改进培训方法,坚持学考结合的原则,加强培训效果检验。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辅导,做好教材征订和考务工作。

2、确定20__年为业务培训年,扎实开展全行业务培训。一是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计划制定工作,按照市分行党委确定的培训重点,结合培训需求,会同相关部门详细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二是以操作层面为培训重点,加强信贷、财会主管和财会一线人员的培训,将培训责任落实到各县支行、各部门负责人。三是针对业务经营中操作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强化现行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和总行的四个暂行处罚办法为,对培训效果实行学分制考核,建立每个员工的学分档案。四是采取更加务实的培训形式,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行授课,走出去参观学习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管理的经验和现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七、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管理服务水平。

农行工作思路篇(2)

随着农行完成逾8000亿元不良贷款剥离及注资,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为农行的成功上市铺平了道路。农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以前的银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都是最后不良贷款交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农行这次的不良贷款,是由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建立共管帐户,财政部委托农行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置机构进行清收。对于农行而言,加快财政部委托不良资产的处置,既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拓展收入来源,加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农行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深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方面:一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整体的不良资产解决方案,提高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三是有利于通过整合当地多方面信息资源,以及在金融、财务、司法等领域的资源和其它各种社会关系资源,依托专业清收队伍,以专业技能和操作手段,提高了资产处置的力度;四是有利于集约经营管理,节约清收费用和人力资源。

不利方面:一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我国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往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已经显现,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放缓,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赢利能力明显下降,客户现金流趋紧,不利于贷款清收;二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客户心态会发生变化,存在逃废债倾向;三是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四是虽然近年来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执行难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政策性放款如供销系统、公共事业单位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资产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委托资产质量低下,清收难度大。损失类贷款占比较高,经过多年的清收,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依法清收等等,剥离的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很大。

二是地方政府保护。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制等诸多原因,导致职工上访事件增多,地方政府为保持稳定要求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资产时要做好稳定工作,结果造成在执行企业资产时难度很大,执行不下去。

三是存在逃废债现象。由于农行股改不良资产剥离,经过媒体等报道,目前,贷款客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存在拖、赖债等现象,所以在清收过程中要比剥离前付出更大的精力,采取更强更有力的措施。

四是剥离的个人客户笔数较多,金额较小,分布区域广,管理和清收难度较大,缺乏更为有效的清收措施。

五是贷款正常维护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而预期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权衡,也是一项难以抉择的现实选择。

三、资产处置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我行的资产重组和财务重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稳步推进IPO融资上市,业务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结合总行制定的3510战略目标,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资产处置全过程,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平衡,致力于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确定我行总体工作目标:即最大限度收回不良资产,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

管理目标: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不良资产抓降、监测、控制有机结合,实行客户、风险管理、资产处置等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快资产处置工作职能转变,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变以往的事后补救式被动管理为事前、事中风险隐患的预防。

人员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处置专业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选聘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专职负责委托资产处置工作,同时配备懂经营、会管理、理念新,道德水准高的管理人员。

经营目标:实际剥离的委托不良贷款,在充分尽职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形成真实可信的估值结果。通过尽职调查和估值,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定价依据,研究个案处理办法,制订全年乃至今后三年的处置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当前资产处置工作重点:

1.制定处置工作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即将出台的委托资产处置相关制度、办法,结合我行委托资产实际状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必要的细化,研究探索委托资产处置的有效模式。

2.落实处置工作责任制。委托资产实行分户到人,双人管户原则,明确主要责任人,负责分管客户的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和债权的日常维护。

3.了解掌握客户资产现状。认真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全面的债务分类和回收可行性分析报告。深入了解与债务关联的可执行资产状况,对委托处置客户进行分类排队,确定潜力客户、一般客户、无效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使资产处置方式、方法更接近于实际,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4.确定处置清收工作重点。处置工作优先放在处置周期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上。一是对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限制企业采取坚决措施,防止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对上述企业造成冲击,导致资产迅速减值,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二是借股改之机存在逃废债侥幸心理的客户。三是产权制度变革、借款主体资格变更,特别是政策性破产企业,避免企业变更或破产造成债权的终结。

5.加大处置工作力度。分别采取依法清收、领导包大户、责任清收、减免表外利息等有效方式,集中人力、法律、费用等有效资源,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

四、资产处置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结合剥离后的工作,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和各单位的管理责任,树立大风险管理观念,实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2.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资产处置考核约束措施,制定不良资产监测考核细则,强化监测职能,严格考核。

3.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原经营行的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协调原经营行与委托资产处置经营部的协同工作,对已落实还款计划的委托资产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悬空债权承债协议进行落实,使其有实质性的进展。

4.加强资产风险防范。强化监管、强化检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以人为本,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加大监管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行客户寻访双人及登记汇报制,收贷收息客户到行,内外勤分离;抵债资产收取审查、审议审批程序化;处置项目审查审批制,通过市场寻价、合理评估,处置损失认定适当,严格处置方式,坚持公平的市场运作,确定拍卖保留底价,对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或邀请招标,协议处置实行“阳光”操作。对我行的实物资产权属情况进行重新确认,特别是防止抵债资产产权过户风险和看管风险,杜绝接收后资产因管理造成的人为减值。

5.注重贷款时效维护。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使我行的到期未到期债权始终置于司法保护之下。及时向债务人或担保人发催收通知书、律师函等形式延续诉讼时效保全债权;密切重点行业产权制度变更,争取最大限度获得破产债权的清算额度,避免企业破产成为我行债权的终结日。

6.加大以下几种委托资产的清收力度: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行为或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有可变现资产暂未变现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保证人有能力和有资产的。

7.加大诉讼执行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委托资产进行处置清收。组建诉讼案件管理团队,实现对本行委托不良资产诉讼案件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已涉诉的客户进行梳理,区别已胜诉在执行、已胜诉未执行、已起诉尚未判决等情况,加强与县区两级法院的沟通,尽量加快判决及执行速度,尽早处置,取得清收效果。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资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制定项目处置预案,在充分论证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确有必要诉讼的,果断诉讼,力争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快执行。强化诉讼时效管理,明确时效管理责任,建立诉讼时效台帐,采取各种催收措施保证诉讼时效的连续,维护我行的权益。

8.对政府干预形成的或有公务员参预形成的委托资产采取向借款人单位发函、公开曝光等措施,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其还贷。

9.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老陈欠贷款的解决途径,使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五、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清收政策,根据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贷款方式出台包括减免息、打折、打包、拍卖债权等清收政策。

二是建议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使资产处置效率高、收益大。

三是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资产处置工作,对财政担保的不良贷款由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资金偿还不良贷款,同时对其他政府或企业贷款财政部门也可协调清收工作。

四是建议在严防道德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加快处置抵债资产措施,对于抵债手续存在瑕疵、自然贬值速度较快(厂房、车辆、原材料等),不再深挖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最大程度地减少这部分资产损失。

农行工作思路篇(3)

随着农行完成逾8000亿元不良贷款剥离及注资,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为农行的成功上市铺平了道路。农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以前的银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都是最后不良贷款交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农行这次的不良贷款,是由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建立共管帐户,财政部委托农行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置机构进行清收。对于农行而言,加快财政部委托不良资产的处置,既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拓展收入来源,加速自身 发展 的需要。

一、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农行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深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方面:一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有利于 企业 提高 经济 效益;二是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整体的不良资产解决方案,提高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三是有利于通过整合当地多方面信息资源,以及在 金融 、财务、司法等领域的资源和其它各种社会关系资源,依托专业清收队伍,以专业技能和操作手段,提高了资产处置的力度;四是有利于集约经营管理,节约清收费用和人力资源。

不利方面:一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我国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往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已经显现,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放缓,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赢利能力明显下降,客户现金流趋紧,不利于贷款清收;二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客户心态会发生变化,存在逃废债倾向;三是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四是虽然近年来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执行难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政策性放款如供销系统、公共事业单位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资产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委托资产质量低下,清收难度大。损失类贷款占比较高,经过多年的清收,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依法清收等等,剥离的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很大。

二是地方政府保护。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制等诸多原因,导致职工上访事件增多,地方政府为保持稳定要求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资产时要做好稳定工作,结果造成在执行企业资产时难度很大,执行不下去。

三是存在逃废债现象。由于农行股改不良资产剥离,经过媒体等报道,目前,贷款客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存在拖、赖债等现象,所以在清收过程中要比剥离前付出更大的精力,采取更强更有力的措施。

四是剥离的个人客户笔数较多,金额较小,分布区域广,管理和清收难度较大,缺乏更为有效的清收措施。

五是贷款正常维护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而预期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权衡,也是一项难以抉择的现实选择。

三、资产处置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我行的资产重组和财务重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稳步推进ipo融资上市,业务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结合总行制定的3510战略目标,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资产处置全过程,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平衡,致力于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确定我行总体工作目标:即最大限度收回不良资产,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

管理目标: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不良资产抓降、监测、控制有机结合,实行客户、风险管理、资产处置等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快资产处置工作职能转变,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变以往的事后补救式被动管理为事前、事中风险隐患的预防。

人员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处置专业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选聘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专职负责委托资产处置工作,同时配备懂经营、会管理、理念新,道德水准高的管理人员。

经营目标:实际剥离的委托不良贷款,在充分尽职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形成真实可信的估值结果。通过尽职调查和估值,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定价依据,研究个案处理办法,制订全年乃至今后三年的处置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当前资产处置工作重点:

1.制定处置工作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即将出台的委托资产处置相关制度、办法,结合我行委托资产实际状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必要的细化,研究探索委托资产处置的有效模式。

2.落实处置工作责任制。委托资产实行分户到人,双人管户原则,明确主要责任人,负责分管客户的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和债权的日常维护。

3.了解掌握客户资产现状。认真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全面的债务分类和回收可行性分析报告。深入了解与债务关联的可执行资产状况,对委托处置客户进行分类排队,确定潜力客户、一般客户、无效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使资产处置方式、方法更接近于实际,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4.确定处置清收工作重点。处置工作优先放在处置周期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上。一是对受国家宏观 经济 政策限制 企业 采取坚决措施,防止 金融 危机、经济衰退对上述企业造成冲击,导致资产迅速减值,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二是借股改之机存在逃废债侥幸心理的客户。三是产权制度变革、借款主体资格变更,特别是政策性破产企业,避免企业变更或破产造成债权的终结。

5.加大处置工作力度。分别采取依法清收、领导包大户、责任清收、减免表外利息等有效方式,集中人力、 法律 、费用等有效资源,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

四、资产处置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结合剥离后的工作,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和各单位的管理责任,树立大风险管理观念,实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2.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资产处置考核约束措施,制定不良资产监测考核细则,强化监测职能,严格考核。

3.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原经营行的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协调原经营行与委托资产处置经营部的协同工作,对已落实还款计划的委托资产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悬空债权承债协议进行落实,使其有实质性的进展。

4.加强资产风险防范。强化监管、强化检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以人为本,加强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 ,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加大监管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行客户寻访双人及登记汇报制,收贷收息客户到行,内外勤分离;抵债资产收取审查、审议审批程序化;处置项目审查审批制,通过市场寻价、合理评估,处置损失认定适当,严格处置方式,坚持公平的市场运作,确定拍卖保留底价,对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或邀请招标,协议处置实行“阳光”操作。对我行的实物资产权属情况进行重新确认,特别是防止抵债资产产权过户风险和看管风险,杜绝接收后资产因管理造成的人为减值。

5.注重贷款时效维护。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使我行的到期未到期债权始终置于司法保护之下。及时向债务人或担保人发催收通知书、律师函等形式延续诉讼时效保全债权;密切重点行业产权制度变更,争取最大限度获得破产债权的清算额度,避免企业破产成为我行债权的终结日。

6.加大以下几种委托资产的清收力度: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行为或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有可变现资产暂未变现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保证人有能力和有资产的。

7.加大诉讼执行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委托资产进行处置清收。组建诉讼案件管理团队,实现对本行委托不良资产诉讼案件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已涉诉的客户进行梳理,区别已胜诉在执行、已胜诉未执行、已起诉尚未判决等情况,加强与县区两级法院的沟通,尽量加快判决及执行速度,尽早处置,取得清收效果。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资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制定项目处置预案,在充分论证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确有必要诉讼的,果断诉讼,力争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快执行。强化诉讼时效管理,明确时效管理责任,建立诉讼时效台帐,采取各种催收措施保证诉讼时效的连续,维护我行的权益。

8.对政府干预形成的或有公务员参预形成的委托资产采取向借款人单位发函、公开曝光等措施,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其还贷。

9.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老陈欠贷款的解决途径,使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五、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清收政策,根据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贷款方式出台包括减免息、打折、打包、拍卖债权等清收政策。

二是建议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使资产处置效率高、收益大。

三是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资产处置工作,对财政担保的不良贷款由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资金偿还不良贷款,同时对其他政府或企业贷款财政部门也可协调清收工作。

农行工作思路篇(4)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党的传统作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在于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对人不断的引导、教育、激励以及鞭策,去有效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1]。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工程中,还要需谨记与人保持尊重、关心以及帮助,从根本上消除职工的思想杂念,从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当中,促进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效率以及服务水平。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的关系

1.1 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的相关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其中可从两大方面去分析:其一,两项工作的服务对象相同。基于我党提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明确表明了任何活动的开展都不能对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同时,公路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二,两项工作的受众相同。作为这两项工作的实施后的承担者,都为公路建设职工。公路管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公路建设职工作为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份子,自然也将受其作用,进而对公路建设职工的日常生活关怀可有效地推动公路行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在实质上也存在着相似之处[2]。每一行业所造就的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依据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找出工作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发展。

1.2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有效地处理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人际交往矛盾。例如在分配方式的调整过中,仅仅依据物质利益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与沟通作用,帮助广大职工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拒绝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有利于职工认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c长远等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现实意义所在,是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2.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 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强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公路建设单位与有关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3]。此外,在建设单位内部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所受的支持不够,也造成了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精神建设的局面。

2.2.部分政工人员素质偏低

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导致整个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部分政工队伍的知识水平低下,理论陈旧,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2.3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落后

在农村公路建设单位当中,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向来都只注重谈论形式主义,空泛的言论毫无工作实际作为支撑。在对职工的教育方式也十分落后,缺乏创新,仍旧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方法,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始终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只要求职工大公无私,却从不考虑职工的个人需求,很难引起职工的心灵共鸣。

3.当前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外界因素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原有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国家对于公共交通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其中就包括农村公路的建设,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对于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有来自这几个外界因素的挑战:

3.1 不良文化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信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相互交融碰撞,也逐渐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一部分不良文化思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带来一定的腐蚀性,从而提高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3.2 物质利益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人心,利用利益去刺激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虽然会收到一定成效,但这种过于追求利益的管理模式容易给职工造成“金钱至上”的心理暗示,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所以,当这种物质利益上与工作过程相挂钩,则会引发很多矛盾,从而造成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内部的矛盾,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3.3.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当中,农村公路职工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各类文化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影响着职工们现有的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4]。

4.改进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经过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遭遇的挑战,唯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才能够顺利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4.1 结合公路行业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公路建设企业想要进行深度改革,则急需开展对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公路建设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充分考虑与公路行业的特点相结合。

公路是国家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其社会效益。通过不断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公路职工明白公路作为人们出行的必备设施,要时刻将社会效益摆在最前,将最好的公路面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公路行业实质等同于服务行业,不仅仅为人们提供出行的设施,还需要展现公路员工良好的服务意识,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公路服务进行重点解读。

公路行业中各部门的作业较为分散,不同职工之间的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讲究一定的手段与方法。选拔一位职工接受程度高的基层领导干部,使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这样一来,才能为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说服力,促进公路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让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则必须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大部分职工人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提高职工的凝聚力,促进农村公路的发展。

4.3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式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5]。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理想信念进行持续的培育,提升工作中的效率与竞争力。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应摒弃传统枯燥的说教式的模式,创新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适当地穿插时下的热点新闻,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其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公众号等形式,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学等理论,去传达思想政治工作,找寻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与内容。

4.4.坚持以人为本

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在面对职工提出的问题时,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上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满足职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让建设职工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有效的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向前发展。

4.5 提高政工队伍人员的个人素质

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不y看出,在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政工队伍才是关键核心,其中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应有相应的提高,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去实现。此外,还可对政工队伍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打造更有说服力的政工队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紧跟时展的潮流,对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重要,可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并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凝聚力,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福.搞好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村公路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J].吉林农业,2016,(19):126.

[2] 刘加祥.高速公路职工思想动态及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浅谈[J].经营管理者,2014,(15):328.

农行工作思路篇(5)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的关系

1.1 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的相关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其中可从两大方面去分析:其一,两项工作的服务对象相同。基于我党提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明确表明了任何活动的开展都不能对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同时,公路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二,两项工作的受众相同。作为这两项工作的实施后的承担者,都为公路建设职工。公路管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公路建设职工作为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份子,自然也将受其作用,进而对公路建设职工的日常生活关怀可有效地推动公路行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管理工作在实质上也存在着相似之处[2]。每一行业所造就的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依据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找出工作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发展。

1.2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有效地处理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人际交往矛盾。例如在分配方式的调整过中,仅仅依据物质利益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与沟通作用,帮助广大职工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拒绝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有利于职工认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c长远等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现实意义所在,是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2.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 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强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公路建设单位与有关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3]。此外,在建设单位内部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所受的支持不够,也造成了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精神建设的局面。

2.2.部分政工人员素质偏低

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导致整个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部分政工队伍的知识水平低下,理论陈旧,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2.3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落后

在农村公路建设单位当中,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向来都只注重谈论形式主义,空泛的言论毫无工作实际作为支撑。在对职工的教育方式也十分落后,缺乏创新,仍旧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方法,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始终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只要求职工大公无私,却从不考虑职工的个人需求,很难引起职工的心灵共鸣。

3.当前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外界因素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原有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国家对于公共交通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其中就包括农村公路的建设,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对于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有来自这几个外界因素的挑战:

3.1 不良文化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信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相互交融碰撞,也逐渐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一部分不良文化思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带来一定的腐蚀性,从而提高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3.2 物质利益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人心,利用利益去刺激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虽然会收到一定成效,但这种过于追求利益的管理模式容易给职工造成“金钱至上”的心理暗示,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所以,当这种物质利益上与工作过程相挂钩,则会引发很多矛盾,从而造成农村公路建设职工内部的矛盾,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3.3.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当中,农村公路职工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各类文化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影响着职工们现有的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难度[4]。

4.改进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经过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遭遇的挑战,唯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才能够顺利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4.1 结合公路行业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公路建设企业想要进行深度改革,则急需开展对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公路建设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充分考虑与公路行业的特点相结合。

公路是国家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其社会效益。通过不断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公路职工明白公路作为人们出行的必备设施,要时刻将社会效益摆在最前,将最好的公路面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公路行业实质等同于服务行业,不仅仅为人们提供出行的设施,还需要展现公路员工良好的服务意识,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公路服务进行重点解读。

公路行业中各部门的作业较为分散,不同职工之间的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讲究一定的手段与方法。选拔一位职工接受程度高的基层领导干部,使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风格,这样一来,才能为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说服力,促进公路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让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则必须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大部分职工人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提高职工的凝聚力,促进农村公路的发展。

4.3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式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5]。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职工的理想信念进行持续的培育,提升工作中的效率与竞争力。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应摒弃传统枯燥的说教式的模式,创新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适当地穿插时下的热点新闻,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其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公众号等形式,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学等理论,去传达思想政治工作,找寻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与内容。

4.4.坚持以人为本

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在面对职工提出的问题时,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上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满足职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让建设职工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有效的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向前发展。

4.5 提高政工队伍人员的个人素质

农行工作思路篇(6)

由于“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总揽全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一把手有一条清晰、准确、科学的工作思路。所谓工作思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目标的总体设想,包括过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可行。然而领导工作思路的形成,不是领导者或少数人凭经验、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文人”编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必须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三个代表”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省、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农行工作思路篇(7)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党的历史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以人为本,通过引导人、教育人以及鞭策人来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职工消除思想杂念,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从而推动农村公路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1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1当前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1.1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强 目前很多农村公路的单位和部门都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且职工参与度不高,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开展。另外对于单位内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的支持度也不够,所以在农村公路管理中存在着注重抓经济,忽视抓精神建设的现状。

1.1.2政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甚至很多政工队伍还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很多政工队伍本身水平低,知识陈旧,所以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1.1.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落后 在农村公路的很多管理部门里,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广泛的形式主义问题,不注重工作实效。而且在教育方式上非常枯燥,更多是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方法,缺乏创新,和当前的新形势存在着严重脱节,更多体现在喊口号的层面,要求员工大公无私,却忽视员工的个人需求,这种宣传效应显然很难引起共鸣。

1.2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国家对公路交通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农村公路规模不断扩大,在这背景下管理难度也会成倍增加,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2.1不良文化的侵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一些不良思想就会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从而对职工产生明显的腐蚀性,因此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1.2.2物质利益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过分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导致职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利益上的矛盾,进而加深了农村公路内部的不和谐。

1.2.3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思想的转变,农村公路职工的自主意识不断强化,特别是来自国外多元化文化的冲击,都会对职工思想造成明显冲击,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冲击这些员工的固有价值体系,这样在思想工作中就很容易面临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进而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

2完善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只有通过创新,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才能够有效推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2.1从意识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只有从全局的观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片面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对于部门发展没有意义的错误想法,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武装职工头脑,才能够让职工在工作方面拧成一股绳,进而提升其凝聚力和竞争力。

2.2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宝贵的传统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用事实说话来解决和分析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党的方针和政策,积极实践党的重要思想工作理论,从实践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党的优秀思想,注重核心问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彻底杜绝讲空话,走形式的弊病。

2.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在新的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对工作方式要进行创新,才能够符合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农村公路职工的理想信念的培育,以及科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式、灌输教育模式,要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引用当前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进行教育,通过交流和互动不断改革创新职工的思想。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以及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并运用社会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理论,来探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2.4坚持以人为本,精神、物质两手抓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和理解职工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职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让职工能够全身心的投身在工作中,进而促进职工业务的全面的发展。

2.5注重政工队伍自身素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位,关键还要看政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队伍是其重要核心,对此需要关注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发政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有效的培训来不断增强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政工队伍的完善发展。

农行工作思路篇(8)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落后、农民贫困一直是我国最基本最现实的国情。如何解决好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问题。所谓农民问题是指广大农民为维持生存、谋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主要涉及如何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以及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三个方面。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高度关注农民问题,努力探寻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和办法。他在解决农民问题的探索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在加强对农民教育问题上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民素质问题也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这是个体农民生存发展的前提。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和自身狭隘保守的思想意识是农民问题积重难返的内在原因,因此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问题。为此。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提升农民素质。

毛泽东主要通过在农村建立层次较低的各类学校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开展各种政治运动来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统率文化教育。

为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广大农村掀起大规模扫盲教育运动。并亲自制定“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字”的扫盲标准。为了把农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1958年开始他便提倡半工半读。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一些农村办起了简易小学、农村中学、共产主义大学等各种各样的半工半读、半农(耕)半读学校,半工半读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通过扫盲教育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半工半读学校教育,提高了农民的识字率,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生产第一线的人才、科技需求问题。但这种层次较低的非正规的学校教育模式却无法快速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加重视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从阶级主体的角度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农民,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他看来,农民经济是分散的。既是生产者又是小私有者,落后守旧的意识浓厚,这就需要很长时间和细心工作才能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强调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在农村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特别是以“清政治、清组织、清阶级、清思想”为内容的。四清”运动,目的就是清理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因素。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过一些“左”的偏差,脱离了农村社会的实际和农民的思想实际。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毛泽东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来统率文化教育。建国以后,毛泽东把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与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问题合并起来作为一个问题来思考。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结束后,毛泽东逐步用思想政治教育来统率文化教育。国家除了开展扫盲以外没有为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制定专门的政策和措施。这就使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同时也导致农民文化素质无法得到较好提高。

 

二、在改善农民生活问题上的思路与对策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使广大农民都富裕起来,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是一切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解决农民问题的初衷和政策目标和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致的。他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为此。毛泽东倾注了巨大精力和心血探索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和道路。总的来说。毛泽东解决农民经济问题的思路是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公有制水平,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采取群众运动的形式,来实现共同富裕。

建国以后。毛泽东将他过去一贯主张并行之有效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他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试图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状况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显然力不从心:只有改造个人私有制的小农经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所有者的合作经济。才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他强调指出,“我们应当积极地热情地有计划地去领导这个运动。而不是用各种办法去拉它向后退”。农业合作化实现后,我国农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的事实更坚定了毛泽东进一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公有化程度的信心。因此,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滋生急躁冒进情绪的毛泽东就违背自己原先提出的尊重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于1958年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行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达到使农民快速地从均贫走上均富的目的。

众所周知,这期间以及整个“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大行其道,政府的行政职能得到强化。群众运动愈演愈烈。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其结果是农业生产发展长期滞后,很大一部分农民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三、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的思路与对策

农行工作思路篇(9)

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因此,邓小平对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建设问题非常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并且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即“走自己的路”,“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初步成功,显著地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3]由此可见,邓小平确认,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

邓小平之所以明确地强调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者和“总设计师”,对于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谋略,他首先从战略指导的高度上考察问题,把它们同思想路线直接联系了起来。而这又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在当时之所以那样贫困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犯了农业合作化过早过快,否认个体经济和市场体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生产活动干涉过多等体制、政策和领导方法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造成的。而这些错误都有着深层次的思想路线上的根源。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猖獗,抛弃和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缘故。因此,邓小平站在思想路线的高度上,在改革初期便多次明确地强调指出,要恢复和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早在1979年7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就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4]这就是说,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必须从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要考虑广大农民的文化思想水平和素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确是指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得以不犯和少犯工作上的错误的重要保证。而“走自己的路”,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合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而得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5]。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必须以改革求发展,通过改革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出路”。而这条新的“出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为农民谋出路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此,邓小平本人更是深有体会。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对外宾的谈话中感言:“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效果之所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显著,邓小平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由于改革使亿万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有了决策和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感悟,所以邓小平断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走改革之路。邓小平在1988年5月18日同外宾的谈话中强调说,即使改革有风险,会出现曲折,“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8]。总之,在邓小平看来,解决农业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改革,“走改革这条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也就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对于什么是“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所说的“自己的路”,是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之路。而这条道路,是邓小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明”而提出来的。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9]这条出路在哪里?邓小平接着指出:“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0]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家庭承包制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出路”。而农村工业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找准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和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路”。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国家70%-80%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只有一两亩土地,致使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所以,邓小平对于中国农民的重大发明“乡镇企业”,对于他们所探索和开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他在这次讲话中接着强调说,“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1]邓小平在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强调说,改革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2],而是农民的创造。邓小平告诉人们:只要进行改革,下放权力,给广大农民以自主权,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完全能够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村建设之路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信农民、依靠农民。

而农村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城镇化。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高度关注和肯定了农村城镇化这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3]邓小平在这里把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基础上形成的一大批乡镇称之为“新型乡镇”。因为它们同传统的农村乡镇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征,是现代化的乡镇。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之路。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在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之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4]在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农村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看作是具有经济必然性、合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而是中国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邓小平提出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这条“必由之路”快20年了。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也就是新型乡镇化的确是中国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当地工业的主体或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而以大批中小型乡镇企业为基础形成和改造过的新型乡镇则星罗棋布,成为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农民的新的居住地,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之,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工业化、城镇化热潮,使中国农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巨变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所以说,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沿着邓小平探索和指引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之路和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走弯路,不能很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但是,勿庸讳言,近些年我们有些地区的农村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邓小平指引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没有严格地贯彻他的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未能继续沿着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前进。突出表现为有些人认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因而提出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设想。这些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由于他们无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农民占总人口80%的这种特殊国情,试图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同时,误把农村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从而把农民、农村城市化视为普遍的规律,从而认定中国的农村也不能例外。由于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邓小平提出的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偏离了他提出的实行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盲目照搬西方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老路,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结果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80%以上跳出“农门”,尤其农民中有文化有头脑的“精英”们更是几近全部离开了农业与农村,致使我国的农业成了“老小农业”,农村成了老人、小孩与娘子军居住的地方,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不顾大中城市有限的接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大批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结果原来的“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出现了新来的“三城”问题,即一是在城市里出现了“贫民窟”化的苗头,也就是城市居民贫困化的苗头;二是“三农”问题“城郊化”;三是城市环境劣质化。首先从我国城市化的“贫民窟”现象来看,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据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蓝皮书《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在谈到对在京364.9万暂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欠佳时坦言:近些年,进京从业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加,这些较低层次的流动人口多落脚在简易廉价的违章建筑中,这些流动人口又催生了一个次经济圈,由此形成了流动人口在饮食、零售、医疗、教育等方面自我供给、自我服务,在生活运转上自我维持的低层次生存圈,结果初步显现了在印度、巴西等一些国家多年来十分头疼的寄生于城市的“贫民窟”特征,或者说“贫民窟”化的苗头。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政府现行管理体制与财力统筹功能不足,因而短时间内无法克服这种“贫民窟”现象。而北京所出现的贫民窟化的苗头,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其他大中城市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三农”问题“城郊化”这个方面来看,问题也同样比较严重。这里所说的“三农”问题城郊化,是指过去在农村中存在的“三农”问题,今天也同样存在属于城市范畴的郊区农村。北京蓝皮书也确认这一点,它认为,目前北京存在着特殊的“三农”问题,如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郊区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由此使失地农民日益增加,而各类房地产公司等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农民从中得到的极为有限。同样,城郊地区出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北京一地,其他城市也很严重。据有关材料显示,近些年,由于大中城市面积成倍扩大,占用农业用地日增,城郊农村失地农民人数已多达4000万至5000万之众,仅上海市就有100余万。这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手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陷于贫困境地。至于城市环境质量劣质化,或者说日益恶化则更为显著。一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过多,致使居民出现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人口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迫使有些城市把敞开的城门又关起来了,或者对外来人员进城加以限制。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三城”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的缘故。而这又是由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偏离了邓小平农村建设的思想和所指引的正确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与方式不当的结果。因此,要解决新的“三城”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原有的“三农”问题。实践证明,这必须以邓小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的思想为指导,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而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的问题,主要靠它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邓小平把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批建设小型新型乡镇”看作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出路”,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新型乡镇,并且把它们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能在农村而不能在城市,只能主要靠农民自己而不能靠其他人来解决,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提出必须走改革之路,通过改革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便由他们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领会并把握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这一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对这些年在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偏差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高我们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坚定地“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两个飞跃”,二是“中心课题”。

所谓“两个飞跃”,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6]他还接着强调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7]这些重要的讲话,既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办法的新的探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飞跃”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为了“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和整个农村要在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5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18]可见,农业、农村经济由低水平的集体化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两个飞跃”的重要内容;三是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继续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条“必由之路”。

至于所谓“中心课题”,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重要设想,是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到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时提出来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邓小平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课题”,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1]至于这里所说的“将来总有一天”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也就是大概在什么时候把共同富裕问题提升到我们党和国家“中心课题”的地位,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2]不言而喻,在今天,我们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切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因为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而且农民的贫困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与他的三条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他所包括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言而喻,这是继续走改革之路,“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则是开辟和坚持这三条道路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亿万农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亿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也就是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富裕。而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因为“无工不富”,只有走上这条“必由之路”,才能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实际上“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是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丰富和发展,与后者一起形成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理论。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注释:

[1][2][3][5][6][7][8][9][10][11][12][13][14][16][17][19][20][21][2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3,237,95,237,

农行工作思路篇(10)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10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计划完成16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40个增加到56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2003年已完成208.7公里,到2004年底共完成552.6公里,占总里程的69%。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50个,占规划目标的89%。受益人口增加近38.73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2004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8.32亿元,设计划总规模396.2公里,计划竣工343.9公里(***至省界52.3公里为3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至***、***至***、***至***、***至***等6条通乡公路,总计253.3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7条总计142.9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2005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134.3公里,分别是***至***42公里、***至***10公里、***区至***5公里、***至***46公里、***至***19.3公里、***至***12公里,计划总投资32268.4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2005年将建设8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上一篇: 美术与生活论文 下一篇: 门诊护士季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