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54

讨论式教学论文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1)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2)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3)

安全科学既具有自然科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一名合格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化工安全、消防安全、防火防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建筑安全、通风工程、道路安全、灾害学、监测监控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法规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第二,实践性。

安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运用所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去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从事安全技术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检测与监测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讨论教学法在安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常用的安全工程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标准化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体教学法和标准化实验法,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事故案例,印象深刻,但此三种方法仍旧是由老师单一地向学生讲述,教学过程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注意力很难长久维持,但讨论式教学法能避免这种缺点,并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深厚的兴趣。

2.1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针对课堂中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泛谈式议题。

基于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由小组内部交流,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后,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归纳整理。

第二,探索式讨论。

这是集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对于“提出问题”,学生处于期待情景,老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习需要集体凝聚力,在探讨式讨论中,个体在同伴的帮助下,促进其产生有感染力的行为和竞争性的努力。该方法可以集思广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辩论式研讨。

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该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更关注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发展。

2.2讨论式教学法适用范围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案例较多的学科更加适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案例较多,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积极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上对安全工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3讨论教学法的运用

第一,泛谈式议题。

安全工程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比如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对于安全与危险的关系、安全检查表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展开泛谈式讨论。通过讨论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再通过讲授方式向同学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探索式讨论。

针对安全系统工程关于可靠性问题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章节可以通过探索式讨论,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常见的可靠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引出可靠性、安全性、风险性、可靠度等相关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人的可靠性分析。对于故障模式,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故障模式分类,引导学生探索故障模式、原因、机理及效应等。

第三,辩论式研讨。

此方法与上述两个方法相比,讨论内容比较深入。对安全系统工程中事故分析和事故件分析,可以用此方法。通过分组让学生激烈讨论事故树的定量分析的计算方法,是运用最大割集,还是运用最小割集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每个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计算过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再举两个不同的例子,让同学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情况下哪种方法更简便。

2.4讨论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产生专业课学习的深厚兴趣,培养读“活书”的能力。

第三,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知识产生、发展,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54―01

讨论式教学法,是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引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途径。在语文课中组织好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就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课前精心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统筹安排。围绕教材及教学目的,找准重点、难点、疑点,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起点行为等,精心设计预习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阅读教材,在课中利用充足的时间来细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这是课堂讨论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前告诉学生按设计好的要求去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为课中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设计师,能否创造出课堂讨论的最佳情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达到深化语言文字理解、启发思维方向、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讨论理解课文,教师调控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应当采用“讨论”的方法。他说:“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学生讨论学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如下形式:1.同桌讨论;2.前后桌讨论;3.小组讨论;4.自由搭配讨论;5.全班集中讨论交流等。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将参与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就要避免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差生当听众的现象,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要让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教师设计问题时就要有层次,使人人有事可做,使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四、引导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能力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5)

2003年秋季,眉县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革新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有县域特点的“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二、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改革陈旧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要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由此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并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主导课堂活动。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学科本身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三、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程度。

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2、以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的两个两位数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之和,由老师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学习。

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如图的“小屋”,然后提问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

(二)探究交流,深化认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如在负数的引入、同类项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视图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获取上,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前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这样坚持下去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时,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发展性,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由他们说出是怎样“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类比,形成知识体系。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应用的过程,实则是转化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到“用数学”这一高度,以便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模型”这一工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师生形成共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6)

顾名思义,讨论式教学法中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围绕某一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讨论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是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同时,讨论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是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等多重灵活形式。许多教育家都曾表示:讨论是最有利学生发展的方法,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将学生从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众所周知,传统的讲述法一直占据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长久以来,其对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着讲述着和示范者,教师在主动地教,而学生在被动地学,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明显,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因此在长期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课堂气氛总是处于低迷的状态等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而讨论式教学不仅仅能够一举改变传统讲授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是全面实施高校民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英国文学简史》课程的特殊性

《英国文学简史》是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也是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掌握英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这门课程较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英语这种媒介来传达文学范畴的内容,而由于学生匮乏的文学知识和较低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加上教师采取非母语授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像是教师一个人表现的舞台,学生们只能作为观众被动地观看。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鲜有共鸣,更不用说互动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对此苦不堪言。可见,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应抛弃传统的讲授法,并突显实施讨论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后,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这些准备活动掌握一定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地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彻底打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尴尬的教学环境。

三、讨论式教学在本课程中实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科学的分组是实施的前提为了让班级上的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讨论机会,同时也为了确保讨论的效率和质量,科学的分组是优质、高效讨论的前提。教师可以按照2-6人一组的单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而如何科学的、人性化的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必须深知武断、错误的分配往往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不仅没有发挥讨论的优越性,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破坏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分配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成绩、性格、人际关系、性别等种种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均衡合理的分配。由于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和拘束感,在分配时,教师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朋友关系,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熟悉适应后,再做进一步的调整来达到最科学的分配。

(二)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是实施的基础对于《英国文学简史》这门课程来说,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应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事物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讨论、发言,提出自己有见地的看法与观点。因此在实施讨论之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指导学生学会对所读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以便于在课堂讨论中有话可说,从而保证讨论的持续性和质量。反之,如果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马虎对待,那么讨论就只能沦为形式,草草结束,无疾而终。

(三)准确、恰当、有价值的问题是实施的关键在经过大量、充分的准备活动后,学生们对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毫无疑问,这已为下一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否让讨论真正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否让讨论有成果、有意义;能否让讨论式教学法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设置了什么样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具体、准确、启发和兴趣等因素,只有选对了问题,才能保证讨论的顺畅和质量。以《英国文学简史》这门课程为例,如果教师要讲授莎士比亚这个英国大文豪的相关内容,那么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莎翁的背景资料,包括图片、文本、视频等,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通过学生的组内外的讨论及提问来达到对课前准备的检查和验收,同时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而讨论的问题也应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位英国文学巨匠的了解与认识。

(四)良好的讨论气氛是实施的保证不难发现,良好、热烈的气氛是有序实施讨论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同时这种活跃的气氛也需要教师适时的、积极的引导。首先,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上。面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新意的发言,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思维方式上以及认识问题上的缺陷与不足,教师要宽容、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引,来逐渐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了良好、有序、融洽的课堂讨论气氛。其次,教师的指导还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本门课程也是如此。当然,学生们积极踊跃的课堂表现和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是每位教师最期盼的教学状态,可是一旦过了头,如学生在讨论中与组内外成员交头接耳,课堂行为肆意涣散等,不仅让讨论效果不理想,更会让课堂陷入无政府状态,这时的讨论,即便进行下去也会流于肤浅,徒具形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讨论习惯与规范,才能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的讨论氛围,达到传递知识、交流情感的目的。

四、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积极的、活跃的、与传统的讲授法相对的新型教学模式,深受各大高校的喜爱与推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而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将学科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课后让学生牢记课上的知识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长久以来,学生没有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挑战和怀疑,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往往造成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讨论式教学法一举打破了这些束缚学生成长的壁垒,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破除“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思想,杜绝“一言堂”行为。同时,更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师应注意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解决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改革,在实施初期,必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比如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讨论过于肤浅、个别学生不够积极活跃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各个问题,并在当下或在下节课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在课后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症结的所在,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此外,教师还应多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沟通,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知晓学生的感受,以便做出及时的修改,保证讨论式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7)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8)

1.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 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 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问题性对话贯穿教学始终。此外,长期以来在 我国初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的谈话法,也属于讨论式教学法。特别是在提倡素质的今天,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讨论式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以及问题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的课堂,使得讨论式这种共同参与、给予主体更多机会的教学法有了用武之地。

2.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困惑

2.1 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时难以转变。我们初次运用讨论式教学时,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课堂特别清静,生与生间根本不愿讨论,他们自己看自己的书,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害怕讲错,很难实现生与生间的交流。

2.2 生与生讨论时流于形式。刚开始让他们讨论时,他们虽从师之命,小声地讨论,但只是简单地交换各自的答案,更有甚者,只是利用机会在讨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题外话。

2.3 在师与生交流阶段,学生回答问题不太情愿,不太主动。

2.4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话题扯得太远,课堂气氛虽然热闹起来了,但教师不太好控制局面。

3.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的策略

3.1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增写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内容和要求》里增加了"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增写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志也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十分迫切的。讨论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讨论法的前提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允许多角度思考问题,其中包括允许奇思妙想,甚至是奇谈怪论。所以,运用讨论法,教师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做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培养合作意识。优化合作氛围教师适当调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一种尊重与快乐的感受,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9)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讨论式教学论文篇(10)

大学语文以学习运用语言为载体,加强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课程目标,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为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应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争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本文笔者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其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讨论式教学法没有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通过设立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换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将预先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来积累素材,在课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学生可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全班讨论,最终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每个同学都享有表达自己见解和对他人的发言予以评价的权利,为了能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发言能予以准确的评价,同学们必须要摆事实,提论据。因此,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和讨论的全过程中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并不断提高。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健全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课堂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它既有别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角度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虚心学习的精神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思想交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此外,在争论中各抒己见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现代师生关系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能得以交流。学生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其各自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思想走入了认识的误区,可以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正确的观点,教师予以肯定评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无疑能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所示:

由此不难看出,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因为讨论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如果设置的问题不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定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大学语文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定关系到讨论是否能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优劣。那么应设置什么类型的问题呢?笔者拙见:(1)综合性问题(2)矛盾型问题(3)假设型问题(4)求异型问题。总之,既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拓宽思维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2.面向全体,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才是唯一的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而,教师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机械的教育对象是完全错误的,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能忽视任何个体。

上一篇: 行政许可论文 下一篇: 办公室人事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