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4:59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1)

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敝化,如果能够把自己国家富有个性的文化展现给世人,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实际上,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力图通过打“文化牌”来展示和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但是,这张文化牌怎么打、打什么,却是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韩流”中的韩国电影就不惜余力地弘扬、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就试图通过近年来拍摄的―部分韩国电影研究、探讨韩国电影人是怎样通过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也是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来对韩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的。

一、《春香传》(2000年,导演林权泽)

《春香传》是韩国朝鲜王朝时代最著名的说唱体爱情小说。18世纪开始就以说唱形式在民间演出过,这部小说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共有六十多种不同的版本。比较完善的脚本是由著名民间文学家申在孝(1812--1884年)所整理。小说分上下卷。至今仍广为流传。被誉为韩国的《红楼梦》、古朝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深获韩国人民的喜爱。

《春香传》在文体上具有“说唱文学”的特色,“说”的部分用叙事笔墨写成,“唱”的部分用韵文写成,体裁近于中国的古代“词话”。《春香传》在思想上、爱情主题上与反对封建门第、反对封建暴政主题完美融合。在艺术上,情节扣人心弦、充满尖锐深刻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都生动出色,而且大量地运用民间歌谣、俚语以及中国著名的古典诗句。

《春香传》被改编成歌剧,多次被拍成电视尉和电影,并且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韩国都拍摄过。在今天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的为数不多的电视频道中,电影《春香传》是获准播映的传统保留,节目。近年还有由韩国导演尼尔森一申(NelsonShin)执导,朝韩合拍的动画片问世。韩国根据《春香传》拍摄的电视剧《豪杰春香》在中国内地也引起过观看热。2000年由韩国导演林权泽(IM Kwon-Taek)又一次将《春香传》搬上了银幕,并成为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

影片非常鲜明特色就是以韩国清唱“Pansori”(盘瑟俚)贯穿始终,用这种民间艺术的形式来渲染气氛、掀起高潮。这样做,既符合《春香传》说唱传统,又利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弘扬了民族艺术,使这种在现代生活中濒临困境的民间艺术形式扩大了受众,在大银幕上重新焕发了青春,且和影片内容非常切合,在影片叙事的一波三折中加上“Pansori”(盘瑟俚)的哀怨苍劲的曲调使影片古色古香的风格呈现了独特的色彩。

“Pansori”(盘瑟俚)于1964年12月24日被韩国政府制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号”。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韩国民俗艺术之一的民俗乐“Pansori”(盘瑟俚)发源于韩国朝鲜王朝中期的全罗道地区固有的曲调,具有400年的历史,是由1名说唱艺人根据一名鼓手的打击旋律用说唱的形式向观众和听众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Pansori”(盘瑟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说唱艺术,它形式上像中国的评书,将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通过歌唱、说白、表情、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来描绘复杂的剧情,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却十分艰难。据说,学习“Pansori”(盘瑟俚)的艺人常常需要到瀑布边练嗓,开始时人声常被瀑布声掩盖,但经过多年苦练后,声音便可以超越瀑布,适合“Pansori”(盘瑟俚)唱腔的朗朗之声在瞬间获得。

据记载,朝鲜历史上曾有过12部板索里,但现存的只有5部:《春香传》、《沈清歌》、《兴夫歌:华容道》、《江陵梅花打令》、《淑英娘子传》等。

《春香传》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林权泽这部电影中的“Pansori”(盘瑟俚)演唱者,是韩国第5代“Pansori”(盘瑟俚)传人赵尚贤,其声音沉郁苍劲,表演内敛深沉,极好地演绎了电影的曲折情节,也表现出“Pansori”(盘瑟俚)和《春香传》中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魅力。

二、《醉画仙》(2002年,导演林权泽)

韩国影片《醉画仙》是导演林权泽又一部弘扬韩国文化的巨作。描述了韩国画家张承业的一生,像梵高等西洋画家一样,张的一生是艺术家对于绘画的追求与世俗趣味的碰撞、是内在的追求完美的冲动与表现形式的挣扎;贫苦出身、天才盖世;出入于高门贵室、却不懂人情世故;流连于酒肆勾栏、到头来孤家寡人……但张承业潦倒的一生,却为朝鲜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开创了有别于中国画和日本画的韩国画系。影片记述的画家的生平故事,使观者不禁深深被感动。其中涉及了不少十分珍贵的史料,以及展示韩国十九世纪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

影片对意境的营造颇具匠心。其中不仅将韩国春夏秋冬鲜明四季勾勒的美轮美奂,还将韩国传统的淡雅与东洋画派的明艳糅台到一起,包括描摹男女情事、士太夫阶层的生活情趣,都一如张承业笔下的暗涛汹涌、活色生香,与大自然灵肉相通,精雕细琢的良辰美景。最终张承业的归隐江湖不知所终,透过片尾那个刚出窑的陶罐、一叶扁舟,让人回味不已。

如果影片仅仅是将画家张承业的艺术家狂放描写得恰到好处的话,这部电影说不上是经典,关键是在于影片中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张承业的痛苦是来自难以对自我的超越。韩国的文化和艺术本来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可以说,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自1443年(世宗25年)世宗大王创制韩字以来,韩国的学者、文人有意识地减少对中国文化的依赖,特别是到了现代,韩国努力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尽最大力量发展和体现本民族文化和艺术,表现出独立和自我的文化姿态,千方百计地区分和界定和中国文化的异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意识,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张承业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超越自我,为追求自我超越不惜自我放逐。其实这要超越的是来自中国画的画风,要创造的是韩国绘画的民族特点;要超越的是中国文化的浓重背影,要展现的是韩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导演利用张承业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确实开创了一代画风),用电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导演自己乃至韩国知识分子、民众对民族文化独立的诉求。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引起韩国观众共鸣的原因所在。

该片一举夺得了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林权泽是继王家卫、杨德昌之后第三位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令韩国电影再一次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林权泽获奖后的感言是: “我一直在努力将韩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通过电影带向全世界,你们的肯定令我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更加无比热爱。”他的影片证明了这一点。

三、《王的男人》(2005年,导演李俊益)

电影《王的男人》是由舞台剧《》改编而成的。该舞台剧曾经在韩国获得很多的荣誉。该舞台剧讲述了假面舞剧艺人孔吉沉迷于权利与金钱,失去了自己本质,后来为了重新找回原来的自我重新努力的过程。

影片由韩国导演李俊益执导,甘宇成和李俊基领衔主演。在片中两人饰演一对相爱的民间杂耍艺人长生和孔吉,因演出讽刺燕山王和爱妾绿水的戏居肝而引祸上身,被朝廷缉拿。燕山王为孔吉的美貌和才华所动,将他和剧团留在宫中,成为取乐王的男宠。残暴成性的王因戏迁怒众臣,大开杀戒,而失宠后的绿水对孔吉也怀恨在心,设下陷阱欲除之而后陕,皇宫内弥漫着腥风血雨,孔吉和长生也身不由己的成为这场风暴中的牺牲品。

《王的男人》获韩国第43届大钟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最佳剧本奖、最佳摄影奖;第29届黄金摄影奖金奖,第42届百想艺术大赏最高荣誉奖。作为第9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上的“特邀嘉宾”并捧得了评委会大奖。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2)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3)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4)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5)

[2] 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2014(6):1.

[3] 梁健,陈莉.情感教育思想的中国近现论溯源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38.

[4] 唐孝祥.中国近代美学的四大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

[5] 王云亮.当代中国画理论及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78.

[6] 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2.

[7]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33.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6)

大学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高校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1.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面旗帜,才能牢牢占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阵地,才能把握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新时期开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1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既非复古亦非排外,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化使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并且日益紧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趁机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此,高校必须坚守先进文化阵地,发挥高校教育优势,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牢固构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支柱。

1.2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信念,实现崇高理想的首要环节。

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他们必须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思想素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是高校教育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1.3大学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对个人成长而言,大学时期可谓成才的关键期。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的精神动力,磨炼思想意志,树立艰苦创业的信念,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科学成才。

2.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跨越古今,深深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应该突出高校的教育功能,立足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构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

2.1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责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宣传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有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阅读材料,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2.2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它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然而,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时间很少,对传统文化经典掌握不足,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向全体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2.3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区域文化是构建和充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其基本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比如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吴越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高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这一纽带,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2.4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载体。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板报、休读点等校园文化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开辟网上民族精神教育新阵地,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仍然是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阵地。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达到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的目的。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开辟各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专栏,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手段,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重要的是以“区域文化”为桥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手段,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整合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7)

2.正确面对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各种思想和理论,一部分知识分子将中国落后全部归咎于千年封建专治统治下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对国民性的质疑和悲观情绪,他们主张否定传统、全盘西化,而一部分人则对国学誓死捍卫,排斥西学对中国的进步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将现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有机结合,如何对中西先进思想文化进行正确地剖析和借鉴,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

3.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困难而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斗争环境极其艰难和恶劣,如何做到在艰苦的岁月中革命红旗不倒,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局面,这都促使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广泛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去鼓舞革命者的精神和斗志,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实际情况,在探索中难免经历一些挫折,中国共产党最终意识到在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的理论教条和别人的现成经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华传统民族精神融合起来,统一广大民众思想认识,弘扬和培育具有优秀民族传统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民族精神,才能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领导者,其精神世界的演变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是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作为大背景、以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为主线的。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文化到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始萌芽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以青年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坚持实事求是的岳麓校训,主张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信奉“心忧天下”的传统爱国主义,追求“明德、新民、至善”的“大学之道”;另一方面初步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启蒙,接触了解了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精神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理论。通过“五四”运动大浪淘沙的历史洗礼,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毕生的信仰而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建党行列,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为日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原理及方法改造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做好了准备。

第二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我解放的革命斗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28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敌人、不同的斗争环境,坚持民族的大局和人民的立场,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承担了民族的历史使命,作为人民尊重认可的民族领导者,与强大的“三座大山”为代表的民族敌人开展了长期的英勇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个伟大社会成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阶段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时代的主旋律。期间尽管经历了一些探索的挫折,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集体的智慧,正确分析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改革开放的出路,树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纲领,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培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以自身模范行动创新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先后涌现出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以及以孔繁森、郑培民为代表的时代的先锋、社会的典范、人民群众的楷模、实践创业精神的标兵;在研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科技突破和“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奋了国人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伟大历史任务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

(一)明确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通过新文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曾经也寄希望于改造国民性来解决民族危机,但意识到仅仅凭借少数知识分子运用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无法从中国社会凝聚力量,带动中国形成统一社会思潮。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示,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社会之后,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之所以暮气重生,就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压迫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的自由遭到扼杀,从而使民族精神缺乏生机。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新的民族精神的注入是不可以依靠以往“士大夫”作为实践的主体,相反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才是这场变革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原理,提出由中国共产党来代表中国的广大民众,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般规律和认识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之后深刻地反思了传统民族精神,对建立新的民族精神充满信心。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亲身参与革命实践之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对所要建立的新民族精神有一个理论上的完整论述、一个清晰的理论勾画。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鲜明特点,即他不是以一个理论家的身份来影响历史,而是一个实践家的作为。在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各种理论的试金石,也是其文化选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各种理论和主义,只要是实践需要的,都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拿来应用于革命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改造这些理论和主义,把它们上升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方法,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理论认识培育的一个基本看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孕育于其革命实践过程之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千锤百炼而成,它一旦破茧而出,其实践性和革命性就相当彻底,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广大的民众之间,使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总结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场、原则和观点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培育民族精神既不是用西方现代精神来压倒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用中华民族精神来抵制西方现代精神,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一切为中国现实需要服务,即“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又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史内涵来丰富与培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紧密结合。首先,在对待传统民族精神的问题上提倡“古为今用”,“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所以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必须做出历史的分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要善于借鉴历史上的教训,如说过要进京赶考,但不要学李自成,便是通过对农民革命实践失败例子的分析和借鉴,从而使自身有所警醒而不重蹈覆辙。其次,在民族精神的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倡“洋为中用”,只有解决了批判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问题,才能够推进新民族精神的建立。对此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对立与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基本原理,指出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形态,因此对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要作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要认识到东西方不同文化都具有各自的长短,关键是要取长补短,而不是互相排斥。

三、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启示

(一)立足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指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先进思想理论的武装和引导。“一个古老的民族转衰为盛,重新崛起,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有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的、由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己经成熟起来的领导核心;其二是有一种代表时代进步潮流,能够凝聚和统一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精神。”首先,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探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境界。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摆脱民族压迫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践证明都没有成功。以康有为之言,就是没有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其实就是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适时的培育。但辛亥革命的结果却昭示人们:即使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保障,也无法培育出时代需要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先进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思想,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进行了民族文化的批判,从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完成了民族独立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再批判,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8)

1.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3.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4.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5.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6.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7.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8.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9. 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0.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1.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13.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4.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16.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17.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18.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1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0.我 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热门篇】

1.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2.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3.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4.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5.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6.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7.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8.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9.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1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11.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2.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3. 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14.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5.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6.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7.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18. 纵有金山银山 , 难买文化遗产。

19.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 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经典篇】

1.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4.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5.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6.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7.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8.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9. 留下历史, 保护古迹。

10.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11.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2. 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13.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4. 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15. 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6.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17. 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18. 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19. 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0. 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1.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标语

3.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9)

用失当的方式弘扬民俗,是对受众的漠视与伤害。那些观看“杀年猪”的孩童,心中将会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这又会对他们漫漫的人生长路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所谓的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粗暴之举,使我联想起近年流行的“苦读”一词,其所折射的,不也是一种扼杀孩童个性、一味功利学习的价值取向吗?而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是呀,如同读书,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应以受众心理为最初的起点!若非如此,我难以想象,当下这类愈演愈烈的看似一片好心的“文化填鸭”会对无辜的受众造成多少困扰和伤痛。

用失当的方式弘扬民俗,是对民俗自身的伤害和破坏。且不说此次的“杀年猪”事件,还有许多民俗正经受“保护者”的迫害。湖北长阳土家文化韵味悠长,如今那文化香却不如往日动人。哭嫁的礼俗被引入风俗旅游的演出项目中,本是弘扬民俗文化之举,却因过于商业化和互动化成为许多观众的笑料;巴山舞也是如此,本是老一辈嬉笑共舞的美好风俗,却因操之过急且缺乏引导地进入校园,沦落成学生开玩笑的谈资。我们是时候反思与悔过了,不当的弘扬民俗的方式反倒会使我们离传承文化的初衷渐行渐远。

用失当的方式弘扬民俗,是对已经足够浮躁的社会导向又一次的重创。大数据显示,互联网时代以来,网友这类冲动行事盲目迎合“主流”的行为已不在少数。阅兵时因“汹涌的爱国热情”批评晒子的范玮琪,站在“偷盗有罪”的制高点上“人肉”逼死少女……其间反映的,是人们对唯恐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惶惶和社会心理在强大舆论力下的悄然扭曲。玉带山小学此举,怕也是弘扬民俗文化的正确导向下急于求成的一个败笔吧。没有结合具体情况的响应号召之举,抹杀了美好引导的本意。

传统民俗文化,很美。只有心怀“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善意,悉心选择正确的方式,才是挽留这缕古风的良方。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51-02

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国民价值取向的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高校必须要把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做到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精神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发展,时代的发展将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碰撞,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被提上日程,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现实挑战。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基础性地位,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和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培育,离不开教育工作。教育必须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不断地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需要。

3.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稳定之中,他们朝气蓬勃,勤于钻研,目标远大,但缺乏社会阅历,处事冲动,缺乏恒心,好高骛远。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条件下,使他们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判断,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当今大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还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高校的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二、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问题。

1.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系统性不强

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专门系统的民族精神教育,缺乏与之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教材,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学习还相对的零碎、杂乱,这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部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核心缺乏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结构不完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很难把民族精神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激荡,大学生由于不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深层原因,有可能会对西方的价值观产生向往,出现价值选择的困难。所以有针对性的和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切实加强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应有的内容。

2.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贫乏

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院士说过,他的博士生如果不过《老子》《论语》关就休想带博士帽。但是,高校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民情教育,“北师大副校长郑师渠认为,历史教育为爱国主义的弘扬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承接面,如果没有这个承接面,后面的一些教育大多数都要落空。”[1]就目前大学教育而言,仅有历史专业的学生开设历史课,不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平时基本不接触历史学这门课,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民情的教育上,高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国情和民情的教育,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主要是通过网络,新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了解是片面的,不系统的,这对民族精神传承和培育是不利的。

3.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两课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方法和手段也很单一和机械,没有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进而将民族精神进行内化,也没有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出现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说教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没有实际的效果,实效性不强,这也是部分高校教育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形成以培养意识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把民族精神教育真正的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任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注重通识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学术独立教育的教学。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把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历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来不断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抓住国庆六十周年,港澳回归、申奥成功等重大的节日和历史事件这个有利的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必须要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必须要有重点的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首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爱国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祖国最高利益为最高职责,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形成了自强不息,崇尚气节、报效祖国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对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增进民族团结起到重大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相结合,用爱国主义凝聚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其次,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传统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民族精神的养成,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将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3.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渠道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更是离不开网络。网络以其信息的广泛性,开放性,便捷性,丰富性,前沿性,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绝大多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所以建设好网上民族精神家园,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渠道,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不断的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所以要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用网络来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红色网站”,引导大学生读经典,开展党史纪念专栏;二是在校园网站上,设立各种类型的主题讨论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三是通过不间断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如建立地域网页,开设民族精神教育专栏,使大学生及时、全面、深入了解党中央的重大决定和重大会议精神。四是利用好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重要时机,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网上直播更能体现和振奋民族精神。五是建立网络聊天室,讨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从真实事件中明辨是非,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五年级下学期教学 下一篇: 质检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