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33

组织教育论文

组织教育论文篇(1)

(二)互助合作,创立民间社会组织在创建幸福社区活动中,街道办事处(主要通过社会事务科)、社区学院、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三者互助合作,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组建社会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主要的作用是培育群众领袖骨干、组织活动以及参加各种比赛等,聚合了有着相同爱好兴趣的人群。社区学院的优势在于其汇集了一批不同学科与技能特长的教师队伍,能够根据不同圈子的学习需求,选聘合适的教师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不同圈子的学习需求与素质提升。创建幸福社区的责任单位之一是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快乐运动站”的创意就是社会事务科主导的。快乐运动站组织的各项活动,社会事务科都协助申请经费,支持各社团参加区内外各项比赛。同时,该科还经常联系协调社区所在居委会认真落实综合评估,并指派专人辅导各社团撰写组织章程,协调推选负责人,热心引导和协助社团逐步规范管理等,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建设。简言之,社会组织的创建经历了三个环节:首先是通过项目组的沟通,初步形成爱好者的聚合,组建共同“学习圈”,这是基础;其次,就是对有着相同或相近爱好的学习者,进行培训提高,这是维系共同学习圈中的人群能够经常相聚的前提;最后,就是社会组织的创建,也就是把临时的团队转化为固定的社会组织。

二、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一)城市化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很快,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并且还在加快。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区又有什么变化呢?三十多年来,地无论东西南北,城无论大中小,都在成片地建设着住宅小区,这些小区就是当前城市里社区的主要形式,也就是新社区。这种新社区与改革开放以前城市里以单位为主体的社区以及农村里以村落为主体的社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新的社区居住的成员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比较陌生;所谓小区的物业管理基本上是只管物事,不管人事;小区里有大量的出租屋,住着不同类型的打工族,还有相当一些房子居住着空巢老人。在这样的小区中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系,治安情况存在诸多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转型,社区的治理也必须要转型,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应该逐步成为一种大趋势。杭州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汪国新教授曾经说过“现在很多地方有的只是居民区,而没有社区,因为真正社会学上的社区需要文化认同感”。这在某种层面上说明我们的社会治理还存在缺位的现象。

(二)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社会管理”的表述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治理是各种机构或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多方面的总和,调解不同利益主体并相互合作实现目标的持续过程。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也包括各种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达成的非正式的制度。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是不同人们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与融合、促进邻里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

三、运用社会治理理念推进社区教育的作为

组织教育论文篇(2)

2要正确的掌握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特点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高校是作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主要阵地。各高校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的基本要求,认识并结合高校内党员的活跃思想、高层次的知识、开阔的思维、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等优势,以便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以便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知识的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使各高校中党组织成为学习型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纳入整体的工作规划中,以便于加强指导和服务,从而引导党员干部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以及生活的方式,党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以便促进工作,再通过工作而促进学习。高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的党员要牢固的树立全员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要做到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管理的专家,而且还要将学习的政治责任作为第一要求、将理论学习作为第一要义,尽可能的多学、深学一点,从而进一步的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提升理论素养及学识的水平。

3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主要思路

3.1在党内建立良好的学习团队,以便于引导党员作全面系统的学习典范。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标志和组织形式,同时还是发展组织中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党内的成员是否能进行很好的团队学习将直接的决定着基层党组织创新的成败。所以,要不断的鼓励成员进行团队学习,并要赋予组织成员学习以群体意义以及团队形式,以团队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达成共同的目标。各个高校中的学院、系、所、中心、教研室、实验室,以及众多的课题组等,是创新要素中相对集中的组织单元,因此这些行政单元构成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团队学习形式。因此要建立好这些行政团体的党内学习团队是建立整个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工作。

所谓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团体的学习组织。要正确的处理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学习关系,尤其是强调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要努力上升至团队的层次,以便于形成团队的互动、互促、互进的有效机制。首先,要健全校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党员学习等学习制度,重点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主体教育培训作用。其次,要培养团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校内举办相关的辩论、讲座,成立相关的学习小组、学习和技能的竞赛等,以鼓励学生自由的思考、交流,从而更好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第三,积极的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加强对资源的共享,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大交流的范围,从而形成开放化、网络化、平等化的团队学习的格局。第四,坚持以学习促进学习,尤其要着眼于实际工作中的重难点和热点等问题,有效的结合教学实际,以开展主题实践、结对共建、服务基层等活动,拓展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用结合的动力。

3.2要科学安排好党员的学习内容使之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高校存这样的问题:忙于事务、以干代学、轻视学习的现象。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任务过重、工作的实践较多、时间比较紧张等,从而对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内容不够规范、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以及学习要求不具体等。因此要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安排,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要进一步的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理论建设是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创新理论的学习。

3.3坚持长效管理机制并建立学习保障机制

组织教育论文篇(3)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以上下等级控制为基础,以权力控制为特征的“垂直单线型”的模式。它强调制度与权力的等级控制,促使职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效率。但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使企业走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道路,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学习型组织结构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方向。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于1965年发表《企业的新设计》,运用系统学原理构想未来企业组织理想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在分析世界一流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在《第五项修炼》中全面阐释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框架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学习型组织的关联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公有制企业)组织管理中的传统优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党与工会等对职工思想的统一领导与关怀,对于提高企业凝聚力与社会责任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未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首要工作。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管理范畴,二者有着密切关系。学习型组织应该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框架之中。学习型组织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都主张不断学习新的思想和观念来提高组织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的职工——“人”,二者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目标是一致的。

二、当前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容、方法、结构上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中企业制度与文化的急剧变革的要求。主要问题有: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消极被动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企业竞争意识的加强,企业决策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经济利益上面,企业党组织与工会等部门的职能被淡化、形式化,导致工作消极被动。企业具体思想政治工作滞后化,经常把工作做在“问题发生之后”,“做某人的思想工作”,出了问题想到了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解决纠纷与矛盾的途径之一,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企业对职工的前景引导与激励,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够在这些方面担负起领航的责任,就无法把职工的愿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就无法完成企业发展的责任,也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落后于时代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归口到党组织与工会等机构,没有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范畴中,职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某些领导与部门的事情。很多企业不存在“思想政治的学习”,只存在思想政治的“说服与接收”,职工在对待思想政治问题态度被动,学习提升意识淡薄。一方面,忽视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立,企业的思想学习成为“饥一顿、饱一顿”的应付状态与临时状态,没有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学习计划及制度不适应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框架结构,没有融入企业的组织创新、绩效管理等工作当中,没有形成与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共成长的企业思想成长动力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纳入到企业科学发展的机制中,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否则就容易成为一种活动的形式而已,成为解决矛盾的临时措施。最终也不能纳入到企业的管理框架之中。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机械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走进职工的心灵,形成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机制。但是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把职工当成工作的主体,职工还处于被吸引、被感染、被说服的位置,这样的教育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发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说教的味道太浓,学习过程中政治味与大道理过多,枯燥的文件学习与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求,无法步入不断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价值观、思想境界、信念、是非标准、道德情操等内容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但如何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目前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方面是“目标多,要求多,方法少”。这些目标远离员工,“虚、空、高”,导致员工产生“厌食与排斥”反应。在今天的社会,人的成长除了道德素养、政治品质外,还取决于他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应对变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解决目标问题,更要解决途径和方法的问题。

三、在学习型组织框架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

学习型组织强调企业建立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和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该组织有以下特点:有共同愿景、乐于不断学习,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到学习型组织框架当中,才能够赢得生存的空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任务中寻找自身的责任,从责任出发重建自己的工作内容、方法与机制。

1.构建企业职工共同价值观

学习型组织以企业成长目标为中心,构建企业、职工、社会共同愿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构建起职工与企业、社会和谐的成长目标,确定企业共同的价值管理,让职工围绕基本价值观进行自我提升与学习。美国著名的强生公司《我的信条》作为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为强生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典范。强生的发展与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共同价值观密切相关。它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和规划,同时把企业目标中包含的价值观演绎为各个方面的主导理念,用学习型组织所强调的使命故事、实际案例来诠释引导,逐步达到以理念来指导、规范行为的境界。所以,要构建共同价值观,就要把构建职工的共同愿景与团队意识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企业围绕基本价值观开展活动,积极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形成共同的愿景目标,尽量实现员工自我的超越和发展,最终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企业团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激情;把价值观融入到企业规章制度中,严格要求员工,学会认识自己;定期开展活动,员工进行思想交流,相互帮助和理解。

2.突出职工的主体性与自主力

学习型组织框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破过去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当成是领导者的责任的观念,提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实现职工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强调事物发展中内因的作用。学习型组织管理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通过一个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企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一流的员工队伍,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自我超越、激发创造性的过程。组织的责任是创造环境,营造氛围,建立机制,确立导向,通过外部环境激发员工内在力量。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自主管理需要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自我超越首先要认识自我;其次要学会自己确立目标;第三要学会自我检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使用学习型组织框架,转变那种员工只是执行者、被教育对象的局面,促使员工及其所在的团队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领导,自我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成员间相互的交流和帮助,通过反思、反馈和共享,使员工之间能够共同探讨真理,开展思想互助,进行现身说法,集思广益,形成员工自己教育自己的有利局面,使自律和他律能在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3.改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组织教育论文篇(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所规定的课程之外所受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不相同,但在育人功能卜常常相伴交织,相互补充。

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坚持课程改革,在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活动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的“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课程设置实施滚动式的修改,促使隐性课程有机渗透

(一)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机整合及内容的补充专业理论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它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中,我们把“学前科学教育方法”“学前社会教育方法”“学前艺术教育方法”“学前健康教育方法”“学前语言教育方法”,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进行了教学整合,体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专业理论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比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英语证书、计算机中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以突出实践教学能力为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人校开始就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随着专业理论知识广度、深度的推进,在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进行为期九周的毕业实习,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二)选修课程数目的增加及内容的调整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此确定选修课课程的种类。选修课中必选课和白选课相互交叉,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可以作为必选课;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可以作为自选课。这样对培养学科交叉型的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例如,2003、2004级的选修课有五门:音乐欣赏、手风琴、书法、美术欣赏、奥尔夫音乐。2005、2006级的选修课为七门,增加了多元智能和环保教育两门教法课。2007级在原有的选修课基础上又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这种在选修课中渗透隐性课程的做法,促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达到了良性互动,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得以良性互动,进一步使隐性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二、运用多维结构教学方式,促使隐性课显性”化

(一)课程教材的选择,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根据上一学年的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效果来变更不同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在授课内容上,教师不断地把最新成果以滚动式合理安排、补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短缺状况,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编写了体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学科专用教材。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建立了“情景与互动式”教学,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如“自主解决问题式”“案例一归纳式”等,实施“掌握知识一形成技能一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法”课时,教师采取的是仿真幼儿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组织讨论,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动中学”。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在学生互相配合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时,从根本上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圃竺竺!星!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团结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展能力。在讲授“学前教育科学教法”时,教师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把“主题网”设计引入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分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归纳总结——图表形成——实际论证,形成幼儿园活动内容“主题网”。这种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夯实实践教学,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见习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岗前职业隐性教育。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与幼儿接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理念,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并践行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制订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活动等。实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幼教的前沿信息,对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和课程特色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努力方向,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性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以对错论英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再拘于一种形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可以从是否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有较强的参与能力,是否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否思维活跃等评价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一改“以对错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二)避免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注重强化学生的个性从个性中发现学生的才气,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潜力,鼓励创新,把学习当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渗透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在评价中,教师要贯穿评价内容的前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独特的教育科学眼光和超前评价视角。教师的评价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掌握和运用隐性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使高职学前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应该是新世纪教育创新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组织教育论文篇(5)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最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组织教育论文篇(6)

作者简介:蔡宝田(1948-),北京市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书记,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高卫东(1966-),陕西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39-04

近年来,见诸于报刊和杂志的有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比比皆是。然而细读起来,却发现作者们对学习型组织内含的理解和创建的方法与途径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管理理论,是当代最前沿的管理科学;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属教育范畴,是教育理论;还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既是教育理论也是管理理论,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其成员实现终身学习,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特别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与第五项修炼中的提法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一种是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另一种是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一、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也是当前国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主流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彼得・圣吉,代表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一)产生背景

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探讨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企业再造方面,掀起了一波波企业改革、再造的浪潮。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在信息、知识社会条件下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的新特征,组织的学习,智慧的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图通过持续的学习使组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用组织学习带动组织文化建设,带动需求激励,带动制度建设以使组织整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以提高员工和团体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手段,以解决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企业整体协调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管理观念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飞跃,因此有人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革命。

(二)理论基础

彼得・圣吉创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佛睿思特创立的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功能。

佛睿斯特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组织信息化、系统开放化、坚持组织学习、上下级从属关系变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组织内部结构关系等。以此思想为基础,彼得・圣吉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发展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彼得.圣吉也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管理大师。

(三)概念内涵

何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对此并没有下过一个完整、清晰、明确的定义,只是在这本书的不同章节、段落,对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点或属性做过一些论述。例如:“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人像系统思考者那样看问题,并逐步发展自我超越和学习如何共同合作、摊出和重新建构心智模式”。

显然,我们是无法根据以上片断性的论述,拼合出一幅学习型组织的完整的图像的。事实上,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这本书中所着力回答的是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问题,而不是学习型组织是什么的问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所著的权威的《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下了一个明确而简单的定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于变革能力的组织”。

斯蒂芬.P.罗宾斯归纳了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点: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摈弃旧的思维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5.人们摈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如果考虑到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斯蒂芬.P.罗宾斯对学习型组织所下的定义和学习型组织特点的概括还是比较准确的。

(四)目标指向

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学习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的管理变革、促进管理观念和管理架构的改变。

(五)创建模式

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创建模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学者米克珂柏的“一体化模型”,“瑞定模型”,沃尔纳“五阶段模型”,“圣吉模式”等。从实践来看,“圣吉模型”操作性强,易于借鉴。目前,我国创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所采用的主要模式有:1.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为核心,开展创建工作;2.以组织的战略提升、管理创新、文化重塑、激发员工潜力和学习动力等组织管理运作的程序和内容为主线,结合五项修炼的思想改革组织。

(六)实践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改造企业组织,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据调查,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自1994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文版出版后,我国就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热潮。1996年,“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和“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等开始进行探索,成为中国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20多个省(市)和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回顾其历程,大体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自行摸索和民间团体帮助创建学习型组织阶段,时间是1996年至2001年;第二阶段:政府推动和组织理性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阶段,时间是2002年底至今,侧重点是总结经验、确立试点、总结经验、树立榜样。

二、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这个派别虽没有什么代表性的著作,也没有代表性的人物,但在当前社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其主要的代表。

(一)产生背景

学习型组织源于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局部与整体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已有近60多个城市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摆到了重要议程。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进程中许多城市都做出了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正是由此,才使得学习型组织建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可以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提出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二)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见于教育文献。196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被正式启用,并得到许多成员国的赞同并确定其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对终身教育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人生“教育期――劳动期――退休期”的生活模式,提出了人的一生从生命之始到生命之终都要不断学习,接受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终身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理想教育体系。

学习型社会一词最早是一种教育哲学范畴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他在对以往教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社会应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其含义是“学习型社会除了指提供个人生涯不同阶段的成人教育外,它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此概念提出后,受到了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肯定,并在其所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作了权威性的概述,即“学习型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该社会里,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社会层面看,应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到得广泛的普及和认可,社会能提供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学习的内容和场所。其二,从组织层面看,社会的各类组织都积极推动学习活动在本组织内的开展,形成学习型组织。其三,从个体层面上看,社会所有成员都能自觉地将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实践活动。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学习型社会定义为一个能够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

学习型社会理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提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目标。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社会的各种组织必须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即转变为学习型组织。

(三)概念内涵

目前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我们将其界定为:“能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的组织,即可称之为学习型组织。

其主要含义包括:

1.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和教育作为促进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手段的组织。

2.学习型组织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学习制度,并能够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与学习机会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培训和学习,形成浓厚的组织学习氛围的组织。

4.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将学习与工作有效融合在一起的组织,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组织要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关注的焦点是组织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目标指向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组织内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开展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是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是学习型社会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上的所有部门都承担着教育的职责,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五)创建模式

目前对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还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这种学习型组织建设,起点低,理念陈旧。但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因为在当前社会中,还有大量的组织没有担负起应担负的教育职责。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个体企业,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并为真正开展起来,职工的学习权力还没有得到保障。就目前创建工作实践而言,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做指导,以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全员学习为主线,以建立组织内教育制度为基础是其基本模式。

(六)实践探索

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许多组织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热潮中来,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单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展开培训活动;有的单位在创建过程中,把更新学习观念、创新学习方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把握,在思想上树立起了学习是更重要的工位、工作是更有效的学习的“大学习观”:有的单位强调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强调学后升成“新知识”,通过持续不断的创建,将职工的学习行为转变成组织的创新能力。

近期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意见》,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主要经验必将为其他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

从理论的起源、发展、内容、概念等多角度考察,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两种学习型组织理论虽然同样探讨组织的学习问题,但他们的学科属性不同,分别隶属于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他们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所用的概念体系也不完全相同。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组织教育论文篇(7)

近年来,见诸于报刊和杂志的有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比比皆是。然而细读起来,却发现作者们对学习型组织内含的理解和创建的方法与途径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管理理论,是当代最前沿的管理科学;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属教育范畴,是教育理论;还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既是教育理论也是管理理论,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其成员实现终身学习,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特别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与第五项修炼中的提法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一种是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另一种是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一、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也是当前国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主流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彼得·圣吉,代表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一)产生背景

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探讨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企业再造方面,掀起了一波波企业改革、再造的浪潮。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在信息、知识社会条件下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的新特征,组织的学习,智慧的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图通过持续的学习使组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用组织学习带动组织文化建设,带动需求激励,带动制度建设以使组织整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以提高员工和团体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手段,以解决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企业整体协调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管理观念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飞跃,因此有人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革命。

(二)理论基础

彼得·圣吉创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佛睿思特创立的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功能。

佛睿斯特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组织信息化、系统开放化、坚持组织学习、上下级从属关系变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组织内部结构关系等。以此思想为基础,彼得·圣吉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发展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彼得.圣吉也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管理大师。

(三)概念内涵

何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对此并没有下过一个完整、清晰、明确的定义,只是在这本书的不同章节、段落,对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点或属性做过一些论述。例如:“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人像系统思考者那样看问题,并逐步发展自我超越和学习如何共同合作、摊出和重新建构心智模式”。

显然,我们是无法根据以上片断性的论述,拼合出一幅学习型组织的完整的图像的。事实上,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这本书中所着力回答的是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问题,而不是学习型组织是什么的问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所著的权威的《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下了一个明确而简单的定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于变革能力的组织”。

斯蒂芬.P.罗宾斯归纳了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点: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摈弃旧的思维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5.人们摈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如果考虑到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斯蒂芬.P.罗宾斯对学习型组织所下的定义和学习型组织特点的概括还是比较准确的。

(四)目标指向

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学习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的管理变革、促进管理观念和管理架构的改变。

(五)创建模式

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创建模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学者米克珂柏的“一体化模型”,“瑞定模型”,沃尔纳“五阶段模型”,“圣吉模式”等。从实践来看,“圣吉模型”操作性强,易于借鉴。目前,我国创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所采用的主要模式有:1.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为核心,开展创建工作;2.以组织的战略提升、管理创新、文化重塑、激发员工潜力和学习动力等组织管理运作的程序和内容为主线,结合五项修炼的思想改革组织。

(六)实践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改造企业组织,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据调查,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自1994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文版出版后,我国就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热潮。1996年,“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和“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等开始进行探索,成为中国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20多个省(市)和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回顾其历程,大体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自行摸索和民间团体帮助创建学习型组织阶段,时间是1996年至2001年;第二阶段:政府推动和组织理性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阶段,时间是2002年底至今,侧重点是总结经验、确立试点、总结经验、树立榜样。

二、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这个派别虽没有什么代表性的著作,也没有代表性的人物,但在当前社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其主要的代表。

(一)产生背景

学习型组织源于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局部与整体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已有近60多个城市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摆到了重要议程。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进程中许多城市都做出了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正是由此,才使得学习型组织建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可以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提出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二)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见于教育文献。196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被正式启用,并得到许多成员国的赞同并确定其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对终身教育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人生“教育期——劳动期——退休期”的生活模式,提出了人的一生从生命之始到生命之终都要不断学习,接受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终身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理想教育体系。

学习型社会一词最早是一种教育哲学范畴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他在对以往教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社会应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其含义是“学习型社会除了指提供个人生涯不同阶段的成人教育外,它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此概念提出后,受到了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肯定,并在其所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作了权威性的概述,即“学习型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该社会里,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社会层面看,应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到得广泛的普及和认可,社会能提供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学习的内容和场所。其二,从组织层面看,社会的各类组织都积极推动学习活动在本组织内的开展,形成学习型组织。其三,从个体层面上看,社会所有成员都能自觉地将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实践活动。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学习型社会定义为一个能够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

学习型社会理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提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目标。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社会的各种组织必须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即转变为学习型组织。

(三)概念内涵

目前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我们将其界定为:“能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的组织,即可称之为学习型组织。

其主要含义包括:

1.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和教育作为促进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手段的组织。

2.学习型组织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学习制度,并能够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与学习机会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培训和学习,形成浓厚的组织学习氛围的组织。

4.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将学习与工作有效融合在一起的组织,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组织要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关注的焦点是组织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目标指向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组织内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开展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是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是学习型社会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上的所有部门都承担着教育的职责,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五)创建模式

目前对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还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这种学习型组织建设,起点低,理念陈旧。但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因为在当前社会中,还有大量的组织没有担负起应担负的教育职责。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个体企业,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并为真正开展起来,职工的学习权力还没有得到保障。就目前创建工作实践而言,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做指导,以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全员学习为主线,以建立组织内教育制度为基础是其基本模式。

(六)实践探索

组织教育论文篇(8)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沿着一定轨道向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运动的演进系统,是一个诸要素功能的状态、关系的无限多样性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动态有序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本质上是自组织的”。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的反复实践中发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是教育客体按照教育主体的指导自组织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被组织、自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文明成果有着组织的巨大功劳,人类从一开始就把组织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面对人的教育活动,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活动、思维、认识、行为形式。

“组织”既可当作名词(organization),又可当作动词(organize)。本文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维、认识、行为中的组织,属于动词性使用范畴。作为动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是指安排思维认识、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化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教育主客体共同确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联系的一系列活动,建构活动、思维、认识、行为的沟通渠道和协调系统,通过各种媒体传播经过整序的各种信息,营造相对持续、稳定的政治环境,建立一个规范的活动、思维、行为秩序,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有如下特点:()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有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完整的价值体系、理论体系;()有精心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构和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制约;()受教育主客体思想认识水平、能力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意味着两种过程:第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性活动使思维、认识层次上升,并指导行为上水准的跃升过程;第二,是同一组织层次中或同一组织水平上思想政治活动、行为、认识、思维复杂性的增长。当然,在实际过程中,这两种过程总是呈现出交替作用的情形。

组织是一个总概念,按照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应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组织方式,一种是被组织方式。(P.)同理,按照认识、思维、活动、行为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方式也同样应该划分为自组织和被组织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是通过教育主客体自己的活动、思维自发、自主地走向认识、行为组织的一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被组织”则不是教育主客体自身的自发、自主的思维、活动过程,而是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活动、思维,走向认识、行为的组织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和被组织是组织的子概念,其关系如表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可以明显的大于他的非组织的功能,产生组合效应。然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常把组织和被组织的概念混为一谈,而忽略了被组织、自组织概念是同属相同量级的一对范畴,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组织特性的研究。由于这一忽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主、客体只注重以被组织的形式开展或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轻视了教育主、客体的自组织,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对于施教信息大多处于被动、呆板、机械的灌输和接受状态,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被组织、自组织的含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表 组织、自组织、被组织的概念关系  

总概念

组织

含义

思维、活动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化的过程

二级概念

自组织

被组织

含义

组织力来自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力来自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内部的组织过程

主客体外部的组织过程

典型

如黄继光在周身被大火吞

如听领导传达中央有关文

  

噬的情况下仍然以坚定的

件,其中的所有与会者都

  

爱国信念支撑着自己,一

是被组织地传达或听取报

  

动不动,直至献出生命。

告,组织力来自中央。

  

组织力来自黄继光自身。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组织与自组织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组织与自组织各具特点:被组织是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施教信息与载体的组织,而自组织则是教育主客体对自己已有隐性信息的组织;被组织侧重对施教信息的组织,是教育主体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客体积极思维、提高认识的过程,自组织则是拥有信息的教育主、客体自发地从思维(即思考)到指导社会活动(即行为)的自主过程;被组织是由外在控制的,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影响过程,而自组织的动力是内生的,是由内而外、由低级向高级的内化过程;“被组织受工业时代线性和机械的组织理论的影响,讲究静态、精确与可控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自组织则受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影响,追求动态、模糊与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作为同属相同量级的一对范畴,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他们同属于组织,具有组织应有的所有属性;其次,在任何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维、认识、行为中,我们都会看到既有自组织也有被组织,被组织过程中总是蕴含着自组织,自组织过程中也回避不了被组织;再次,自组织与被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转化。如,听有关方面传达中央文件,是一种被组织的活动和行为,传达者可能仅仅读读念念而已,也可能认真传达,并加以阐述;到会者可能认真听讲,细心领会,也可能开小差,打瞌睡,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活动、思维、认识、行为上的被组织、自组织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定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概念有着严格意义上的不同,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却不一定每时每刻都有明确的界限。如,同样作为教育客体参加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都在认真的参与,不同的教育客体会出现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有些人表现

   

得积极主动,有些人则表现得消极被动。关键是,即使都表现得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由于思维、认识的活动形式是隐形的,其中多少程度上是被组织,又有多少程度上是自组织,也是因人的个性而异,因人的认识水平而异,因人的能力而异。

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动、行为的被组织,大多以相同的方式出现。如:人们到会听报告,参加政治学习,按照要求传达文件精神,按照通知精神参加某次活动,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动、行为的自组织,在不同场合、地点,不同责任、分工,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有时表现为领导、组织,有时则表现为合作、服从;有时表现为积极、主动,有时表现为配合、被动;有时表现为各抒己见,有时则表现为保持一致。作为活动、行为中的自组织和被组织,其界限较易于判断,教育主体在活动中自组织的程度较高,尤其是具有创新的活动设计,教育主体的自组织程度更高。教育客体在活动中被组织的程度较高,但在活动中每个教育客体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自组织。

思想政治教育中思维、认识的被组织是上一级教育主体向下一级教育主客体灌输、发送的施教信息的汇集,是下一级教育主客体暂时的思维和认识,只有通过他们的自组织,上一级教育主体的施教信息才可能部分乃至全部内化为下一级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认识,才能指导下一级教育主客体组织、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决定他们在各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和实践。作为思维、认识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与活动、行为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相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则更显重要,更为复杂。作为教育主、客体,在活动、工作中,当思维、认识自组织或被组织成与上级精神相一致时,即使同等客观条件,受教育主、客体自身素质的限制,仍会在活动、工作中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同为教育主体,都领会了上一级党组织的精神,但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活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却苦于缺少办法和对策,表现平平。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组织与自组织的特点、联系与区别,对于教育主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规律、研究工作方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被组织、自组织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启迪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和被组织,作为一对概念范畴,对于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自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演化中选择和形成的优化的进化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的活动、思维、认识、行为是自组织进化呢,还是被组织进化?如果我们知道自组织与被组织的优劣,我们了解自组织的方法和被组织的方法,就会自觉地运用和遵循组织演化的规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在长期演化中选择和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P.)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探索的试错式演化的过程中,也正在证明着自组织演化优于被组织演化方式。然而在我国,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被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被组织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从幼儿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老年。事实证明,这种长期的、大量的完全被组织、缺乏自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有效性、适应性、持久性等重要组织特性都不够理想。一些受党教育几十年的干部甚至是高层干部在临近退休时出现腐败问题,退休后修炼法轮功问题等,足以证明这一结论。

、运用自组织方式转化按照被组织方式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中总是避免不了也不可缺少以被组织的方式去开展工作,如何才能运用自组织手段转化这种已经按照被组织方式建立起来的组织呢?也就是,如何将被组织转化为自组织呢?调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些被组织的活动、思维、认识、行为,在其起点以被组织方式被组织起来后,通过一定的调节改造,改变为以自组织方式运行是可以的、可能的,而且只有这样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坚持下去、深入下去。反之,一些一直以被组织方式运行的活动、思维、人事、行为,则在演化中期组织程度越来越低,无序程度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不好。

事实上,的确存在以被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自组织方式运行良好的情况。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配置,大多是上一级党组织的决定。这是一个典型的被组织的例子,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被组织的,是在遵循了干部配置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被组织的,只是后续过程存在着被任命干部自身的自组织,但凡前期被组织得好,后期自组织得好的干部队伍就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人民群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也是一个前期被组织、后期自组织的范例。孩提时代的人们并不知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经历和接受了一系列教育后,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对社会和世界的不断了解,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注重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成为人们的共识。

进一步研究运用自组织手段转化以被组织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条件下运用何种方法,如何进行有效的被组织与自组织间的转换,从而取得最有价值、最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系统中存在着局部被组织的情形

在任何一个自组织的大系统中,对于不同的子系统而言,一旦形成自组织后,即形成一种特定的演化方式,子系统都必然受到这种演化方式的制约。(P.)就好比大江东去,有哪一个水分子能够在总方向上不顺流而下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是如此,党中央制定了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地方各级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受到指导、支配、控制和组织。关键在于,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形成,不管地方各级党委主观态度如何,都必然受到影响、指导,即在自组织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局部被组织的情况。

自组织中存在的被支配和役使情况与被组织作为整体中的子系统被支配、役使的情况完全不同。自组织中的子系统被支配和役使是一种规律性的支配和役使,一种无形的影响性的支配。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种行为本身完全是自组织的,董存瑞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有这样的壮举,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而被组织中的子系统的被支配和役使则是总系统硬性的、非规律性的、有形的支配和役使。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意味着创新

科学家已经认同自组织是复杂性的特征之一。因为,通过“组织”,特别是自组织的方式演化,系统才能发展出原来没有的特性、结构、功能,这就意味着复杂性的增长。而复杂性的研究被认为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自组织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如果被研究透彻或有所突破、有所进展,就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性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借助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组织的规律、特点,对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视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与世界复杂性增长同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教育论文篇(9)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采取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制度建设、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与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将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完善。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论文网

近年来,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单位6000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然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一些职业教育集团虽然轰轰烈烈地成立起来,但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功能和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速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毕业论文

现就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论文

一、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作文 /zuowen/

目前除个别职业教育集团外,我国建立起来的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均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是一个非法人组织。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这就使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还不是一个法律上认可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本身没有公章与帐号,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集团紧密度的程度来看,由于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身份,成员单位加入集团或开展某种合作,都是由成员单位与牵头组建方单位之间签定协议,构成一一对应的契约关系。这类协议的甲乙方关系不是成员和集团之间的关系,成员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是难以界定的,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的紧密度受到局限。二是从行使权利的角度来看,集团的一切操作规范的法律有效性都只能通过某个成员单位(大多是牵头单位)的法人地位来实现的,在集团对外开展各项活动例如联合招生与企业缔结校企合作协议时,只能以某个成员单位的身份而不是集团的身份来行使权力,导致权利的局限。三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看,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导致了运作的随意性。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强化其管理与运行,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快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毕业论文网

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主要在集团成员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中介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在民政部门注册,授予职业教育集团社团法人身份,将职业教育集团纳入社团法人的管理框架之中。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也可以将职业教育集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使其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义务的独立法人单位。例如,河南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在民政部门成功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该集团的性质是以河南机电学校为依托,由同类型职业学校(含职业教育中心)和相关企业联合,自筹资金、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教育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该集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河南省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教育厅。该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为理事长。该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自觉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年度检查。 论文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职业教育集团的各项工作需要通过集团下设的工作机构来具体组织与落实,因此,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的健全。目前,应重点加强以下一些组织机构的建设: 论文网

(一)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办事处) 论文

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是负责集团日常工作组织与落实的重要行政机构。集团秘书处工作能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决定着集团工作的好坏与集团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有相当多职业教育集团的秘书处设在集团牵头学校内,与牵头学校的相关机构合署办公,并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集团秘书处的工作由牵头学校的相关人员兼职负责。由于牵头学校工作人员本身有大量本职工作要做,分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集团秘书处的工作,导致集团秘书处形同虚设,从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派专人负责集团秘书处的工作,以便使集团秘书处能够有效发挥组织、联络、沟通的功能与作用。 毕业论文网

(二)健全各类专业性委员会 毕业论文网

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集团成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要使职业教育集团所提供的这些潜在的功能和好处转化为现实的合作行为和效益,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下设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由这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筹划、组织与管理工作。专业性委员会的建立也为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搭建起广阔的组织平台,有利于调动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成员单位领导的事情,而是广大普通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能够参与的事情。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内已建立起了若干专业性委员会。例如,河南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在内部成立了两个专业性委员会,一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企业用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职业教育集团还没有在集团理事会下建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负责承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集团的大量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由集团秘书处来承担。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保障集团专业性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调动集团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积极性。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因此,我们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成立若干专业性委员会。这些专业性委员会隶属于集团理事会,主要负责就集团内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向集团理事会提供咨询建议,并在集团理事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毕业论文

(三)建立经营性实体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由于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本身还是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组织自身既没有公章,也没有账户,更无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就给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上的这些困难,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由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一个隶属于职业教育集团的经营性实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些经营业务由这个实体具体承担。以这个经营实体经营利润所得作为职业教育集团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一个隶属于集团管理的经营性实体——北京市酒店旅游管理培训学校,该学校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法人为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董事长。这所培训学校依托集团成员单位,面向集团成员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开展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非学历培训,所得收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行经费。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经营实体,首先使集团成员在契约联系的基础上,加入资产联系,这有利于密切集团成员单位的关系,使职业教育集团由松散的联合体走向紧密的联合体。其次,也为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的经济往来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对外经营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三,职业教育集团经营实体的有效运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因此,我们认为,在职业教育集团尚未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经营性实体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

三、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制度建设 毕业论文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由多个法人机构联合建立起来的多法人办学联合体,集团成员在职业教育集团这个组织平台上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办学合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集团章程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根本制度,相当于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多法人办学联合体的“宪法”。但是,集团章程的具体实施还需要一系列专门性的具体化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都制定了集团章程,但是保障集团章程具体实施的专门性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在职业教育集团内还尚未形成以集团章程为基础与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集团理事会会议制度、集团信息沟通制度、集团财务公开制度、集团成员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协调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质量考评制度等等。 论文

四、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毕业论文网

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需要稳定、充足的经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论文

(一)建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一定管理费的制度。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机构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及其下设办事机构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为集团成员提供某种公共服务。作为享用这种公共服务的集团成员,理应为集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买单”。因此,按年度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应当成为集团成员应尽的义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的管理费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集团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论文网

组织教育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教育组织;管理理论;批判;范式

在探讨教育组织管理问题时,批判的立场和观点是一种重要的探讨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根据库恩的“范式观”,可以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的并持续至今的各种教育组织管理的批判观点统称为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以下简称“批判范式”)。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育组织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组织管理”定义为“运用组织的权力,通过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和过程”。教育组织管理,指教育管理者通过运用组织的权力,协调教育组织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

范式是由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共有的信念和较为一致的研究模式。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指教育组织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在对教育组织管理活动中遭受的挫折和困境运用反思和批判的方法进行揭示和分析、力图实现教育组织管理观念和实践的变革时所共有的信念和所遵循的较为一致的研究模式。

二、批判范式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1.批判范式的思想基础

批判范式的主要思想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些学者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武器,猛烈抨击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而建构起具有整合性和辩证色彩的批判范式。以哈贝马斯为首的继承者对批判范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的观点以及“技术旨趣、实践旨趣和解放旨趣”三种人类旨趣的论述对教育管理的批判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我国学者张新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批判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在理论研究的任务方面,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最主要的是否定,即否定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证实它们是不真实的,必须彻底破坏之。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实证主义将一切现存的东西当成“事实”加以接受,这实际上起到了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而解释主义虽然强调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但缺少否定性。二是在完成任务的工具上,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实现否定的主要手段是批判。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以它对科学、文化、合理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广泛深入的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上,社会批判理论认为,两者不仅不可分离,而且由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压抑,因而,主客体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除了相互认识和理解外,更关键的是要实现相互的改造,以求得相互的解放。

2.批判范式的方法论

批判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人们实际遭受的挫折与困境,然后根据情境对其苦恼境遇进行分析,包括当事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分析阶段之后,需要对当事人进行一段教育(思想的批评),错误的理解被其他的理解所替代,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对象的真正利益。最后是设计一个改变原有情境的社会行动方案,并对行动结果进行评价。批判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社会干预是研究的必要部分,而且社会变革的过程是受到特定政治指使的。伯来布鲁克抓住了批判研究方法的政治本质,他指出:批判研究“关注解放——从压迫和耻辱中获得社会阶级的解放,从阻止理性的理念中获得整个社会的人民的解放”。批判研究的社会干预向度一般由两个变革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教育阶段,研究者要挑战参与者对其境况的理解,并揭示他们被压迫和处于不利境地的情境。适合于这一过程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人们熟悉的正式学校教育形式,而是一种对话。批判研究者或者试图怀疑研究对象所接受的某种意义、动机和价值观,或者研究对象已经感到是问题做出反应、反思和批判。

如果参与者接受了批判观点,并具有谋求变革的愿望,研究者和参与者就可以联手进行第二个过程,即社会行动的阶段,着手纠正处于不利境地的原有问题情境。批判研究不是理想主义的,因为它认识到,理解上的变化并不能改变物质境况,行动和观念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批判研究的起点都是解决受压迫和生活条件差等问题时如何产生和延续的,有些批判研究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贫困、异化和社会冲突的状况;有些批判研究主要是用哈贝马斯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念来解释教育管理问题,他们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其对社会问题及社会变革的理论做出非物质性的解释。对那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多的批判理论家来说,经济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那些受哈贝马斯影响较多的人来说,要形成服务于普遍利益而不是特定利益的社会,关键是通过交往理性回归生活世界,以造就协调一致的社会形式。

三、批判范式的基本主张

批判范式所关注的内容涉及教育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试图通过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和解释主义的现象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构建一种反思的和批判的教育组织管理范式。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组织管理应当作为一门道德科学

批判范式认为,传统的教育管理研究常常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福斯特指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他说:“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作为一种对社区良好的追求……。”可见,教育管理应当是一种批判的道德实践,致力于改革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因素。

批判范式认为,学校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改革也不是某个个体的行为,而应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人平等广泛参与的共同事业。在他们看来,教育管理者应是价值观的代表,既是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价值观的主人,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就是提出批判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只是对社会规范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而且更关注人间正义、道义、平等和公正,以促进真正民主的实现。福斯特指出,学校管理人员要提出批判的价值观,就要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正视和处理各种道德两难问题。

2.打破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实践的变革

批判范式认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任务是质疑并挑战主流的管理观念,反思和批判实证主义和强调价值中立的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主流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主题之上的,它摒弃管理的情感和价值维度,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百余年来,教育组织管理理论对这种主流教育管理观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偏爱。实证主义和技术理性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石。福斯特指出,这种理论将“大量的人类事务从真理王国中排除了出去。价值、伦理和道德成为了一个简单的断言和偏爱。……它不容许对人类价值问题作任何详尽的探究,宣称关注这些问题从科学上看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合逻辑的。”

批判范式为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构想现实的方式,以及通过个体的相应行为而推动社会变革的途径。批判范式倡导批判和反思,根本宗旨是使人们被习惯束缚得太深的心灵真正放飞。它尝试把技术旨趣、实践旨趣和解放旨趣整合起来,以设想一种新的教育组织管理理论范式,但“批判理论并不刻意追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而更看重人们为此付出的精力和代价。批判理论并未提供任何特定问题的现存处方,而只是表明,思想观念本身才是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批判理论并不提供现存的公式,而只想通过反思各种思想来捕捉发生变革的各种线索。”

3.教育组织管理理论是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构成的一个整体

批判范式认为,传统的单向度的教育管理理论亟待改变,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具有三层目的:发展基于经验的、非实证主义的组织管理研究;进行意义的解释;以及对那种生活在社会结构之中的个体授权或者不授权的可能影响进行评估。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批判理论所说的经验兴趣、诠释兴趣和解放兴趣。”

福斯特指出,组织管理研究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新的三层面模式。层面之一是,通过描述可感知的现实以及经济的和政治的结构,对组织管理展开经验研究。层面之二是,理解个体的建构以及对现实的解释。社会现实是共同创造出来的,要发现事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必须探究和理解。层面之三是,仅有描述和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突出批判性反思。福斯特主张,应把对组织管理的描述与解释,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审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因为,只有批判性审视,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局观点和一种并非简单地观察现实处境的目的意识。

4.重视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分析

批判范式认为,主流教育管理科学,对文化、政治、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不够。如教育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企图将理论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等背景剥离开来而制造一种超时空的规律,这种做法毫无根据,因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之中的,组织管理理论必须回答人与组织管理、社会是怎样互动的这一重大问题。福斯特认为,“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永远不受质疑,那么,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就将永远维持老套而难得更新,这势必使我们的教育和学校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因此,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则将管理实践与相应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批判范式对学校文化作了严肃的思考,坚持学校管理要建设民主的学校文化。该理论认为,在20世纪末,学校管理的支配观念仍然是市场竞争和新管理主义,而不是学校民主化的提升。学校教育中也没有事实上的组织民主,学校管理人员处于领导层,等级制度(科层制)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因此,批判理论主张,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反思自己在学校中增进民主价值观和民主实践方面的角色,把民主及其诸如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作为学校组织管理的基础,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为实现民主的学校文化而斗争。

5.重视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

批判范式主张对学校组织管理活动进行根本改造。批判理论认为,学校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重建,会引起学生和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和批判,并激发出不同的观点,这使他们的异议将不再被忽视和压制,有利于实现民主化的学校组织管理。

在批评理论家们看来,当代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对本真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管理科学不是教育管理科学论所主张的那种泛泛而论的“共相”式科学,而是真正的“教育”管理科学,那就势必关注本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校管理中,哪些人获得了成功?哪些人却被拒之于成功的大门之外?学校组织管理活动中,学校是怎样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的?社会及其文化是怎样通过学校教育而再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下层阶级的子女容易成为下层阶级儿童的父母?为什么学校无法冲破阶级再生产的循环呢?批判范式认为,以上问题在学校重建中应居于中心地位。

四、批判范式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批判范式形成以来,吸引着许多研究者参与其中。但批判范式仍是一个松散的研究共同体,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它提出了改革教育管理实践的承诺,但对批判研究项目的评论表明,许多批判研究的项目缺乏社会行动,批判研究者没有兑现把批判研究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承诺。虽然批判范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但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新框架,它在试图整合以往的各种组织理论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也作出了可贵的创造性探索,为教育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为教育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创造了条件

教育组织管理研究通常易受到实证兴趣、技术兴趣的指引,研究者津津乐道于“做了什么”、“怎么做”这类问题,而对“为何做”、“不做又如何”一类的问题关注过少。教育组织管理研究原本是为组织中的人服务的,现在却限制了人的发展,成为规限人的尺度,人成为组织管理理论利用的工具和改造的对象。鉴于此,批判范式提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质疑、反思、批判,在于帮助人们从日常之见、烦琐事务、规章条例、职业习惯等束缚中解放出来。批判范式对于受常识、习惯桎梏太深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解放意义。

2.激发了研究者反思组织管理理论学科性质的兴趣,增进了研究者对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本质的认识

我国学者通常将管理学定位于科学中的应用研究。人们将管理学建成一门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愿望极其强烈,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愿望更多地只是停留在信奉层面,而没有从行为上真正着手构建。而批判范式断言组织管理理论是“道德科学”,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思考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的学科性质,使我们无论愿意与否都得冷静面对组织理论与管理科学到底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抑或是人文科学、价值科学这类最基本的问题。

3.促使研究者从宏观的角度去关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上一篇: 中秋情人祝福短信 下一篇: 三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