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4 13:56:14

招贴设计论文

招贴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影响

在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2)p8,都可以看作是广告的雏形形态,都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然而,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招贴画(POST)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广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招贴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招贴的产生则以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1)p87。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招贴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招贴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招贴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招贴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作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4)p68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3)p72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入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5)p68,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招贴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2)p21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1)p24。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4)p68。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4)p35。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可深入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艺术的要求。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至于“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无论是“伤心”、“寒”、“凉”,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绯寒碧”的说法(6)p24。这些心理因素,色彩的联想是由于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应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一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给人多么充实而深刻的含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设计招贴画时很好的借鉴吗?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美学观对我国现代招贴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2、李砚祖:《造物之美》

3、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装饰》2003第4期)

招贴设计论文篇(2)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第二,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第三,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第四,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第五,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招贴设计论文篇(3)

2联想思维的概念与作用

联想是审美过程心理活动中的一种,是心理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同时联想思维作为一种扩展性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之一。联想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指有联系的想象,从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或者将某一种事物的某一点与另一种事物的相似点或者相反点自然地联系起来。其精彩之处在于研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联想思维简言之就是从一种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例如红色联想到激情和青春以及战争等,而由战争联想到枪支鲜血等等。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巴甫洛夫说“联想就是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是联想产生的关键因素。事物和事物之间差距越是关联性不强,越是风牛马不相及,联想的效果就越好。在招贴设计中运用联想,能加深主题的意境,丰富画面的艺术性,突破时空间隔,创造有趣的意味。通过联想,人们在接受招贴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实了内心世界,体会到更强烈的美感,从而与招贴设计者连成一体,共同通过联想过程产生美感共鸣,从而加深对招贴的认识和记忆。但联想又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以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前提的。联想的广义、深度和设计者实践经验以及感知程度、积累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在展开联想的翅膀,同时又要放开心中的层层框架枷锁和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之本性,才能在思维的广阔空间里自由翱翔,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创意性非常强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分类及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联想思维有很多形式,可归纳性地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简单联想是指单纯从表面的形式上去追究联系,把具有相似形态或者相反形态的事物进行联系,利用事物的形态进行时空形态间的联系,如用古代传递信息的烽火想到现代的手机等通讯工具。所以简单联想中就包括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细分下去就是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特别指形态相似的联想,比如图1中通过女人的腿和丝绸的柔滑这一形态上的共性来诉求丝绸高品质的效果,女人腿和丝绸都具备相似的笔直挺拔的形态,同时具备柔滑纤细的机理特征。另外如通过盘子联想到月亮、饼、乌龟壳、皮球等,这些事物之间有着类似的形态特点,都是圆形的。类似联想中包括象征和比喻中的几个方面,象征和比喻可以是从形态上进行修饰也可以从内在意义上进行修饰,这里仅指从形态上进行修饰的象征和比喻,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文学作品中的借喻就属于这一类。比如说:“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在这里作者将月光的白色与霜的白色、山势的曲线与蛇行的曲线,进行类比联想,于是用霜白比月光、银蛇比喻雪山。接近联想重在强调一种时空关系的联想,从同类事物在不同时空阶段出现的不同形态进行联系,表现的是一种时空关系的接近。如图2通过综合不同历史时段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得到创作灵感,招贴通过四个亚洲国家独特的艺术形象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部,四类艺术形象与人的面部特征和五官非常相似,通过面部五官这一平台把四个不同的元素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亚洲艺术节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招贴设计过程中接近联想思维也表现在用传统的手法表现现代的事物,或者用现代的手法描述传统的概念,这种创作手法在后现代主义招贴设计中应用广泛。对比联想也称相反联想或者矛盾联想,对比联想思维是从一种事物引导与它相反特征事物的联想或者从一种事物的正常轨迹推导其逆向轨迹的联想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常态的设计方法。比如简单地从水想到火,从荒漠想起绿洲,到著名的子弹反向行走,福田繁雄通过一颗子弹回到枪管的图案很直接地反映出制止战争的主题,招贴让人一目了然又回味无穷。对比联想是一种反向思维,是向事物相反或者相对的方向发展延伸。复杂联想在思维的深度上要比简单联想更讲究内在联系,是从事物内部意义上进行联系的探索思考。复杂联想是“由见到某种事物而联想到它的意义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由此又称为关系联想或意义联想。”其中包括因果联想、夸张联想、种属联想(如通过猫想到老鼠)、生态联想(如通过虫子想起叶子)、象征联想(如通过玫瑰想到爱情)、依存联想(如通过脚想起鞋子)、配套联想(如通过筷子想起碗)等。

4联想思维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规律

上述的几种联想方式并非是独力的、分割的,而是相互联想的,一张招贴设计作品中可能包含多种联想方式,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中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不是特定的,而是产生不同的联想,但是他们却共同遵守着联想的四条规律。在招贴设计创作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枯竭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要通过联想思维来做出相关作品但却处在想象力的真空之中,那么从联想的规律性出发就可以开启思维宝库的钥匙,顿时会思如泉涌,这在招贴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了联想的规律。

1)对应规律。

是通过一种物质所对应的人文属性来进行联想。如前面所讲的玫瑰对应的就是爱情,这是由传统承接下来的文化。过节就要送礼品,这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商业招贴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原理,在逢年过节之际就会做出“节日送大礼”之类的大型商业海报。比如福田繁雄在做制止战争的海报时候就通过战争来对应联想枪支弹药,这是一种从属的关系,然后再用一种反向联想很好地表达了招贴的主题。

2)接近规律。

是将形似或者义近的事物加以类比而产生的联想。当人们对一个事物进行感知时可以引起和它在形态或者意义上相近事物的想象,通过这种直观的想象来进行联想,比如通过形状的接近或者色彩的接近等方式进行联想思维,让两个不同的形体结合在一张招贴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趣味。当然在招贴设计中,想得越怪异越好,但是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因为联想的属性中存在客观性。

3)对比规律。

是对该事物性质或者特点完全相反的事物产生联想,旨在通过某些事物在某一种共同特性中具有较大的差异让人产生引起联想,如:黑与白,冰与火等。这种鲜明的对比是引人注目,因而在招贴中应用较多。例如:某些牙膏、化妆品等商品招贴为了强调本商品的作用功能,常以用了此商品的前后状态作对比。如反对皮草公益招贴中为了揭示人杀动物的残忍这一主题,可以通过联想到动物杀人这一一反常态的凶残性来更生动的表达主题。还有如某饮料招贴中也有如人在沙漠中的干渴状态与喝了消暑饮料的状态对比,使人倍感饮料的诱惑,等等。

4)因果规律。

是通过在逻辑思维上产生因果达到联系,如早上看到地面潮湿,会想到可能是夜间下过了雨。再如回家看到家里一片狼籍会想到家中被盗。在招贴中常用这种因果关系揭示某种商品可以满足消费的某种需要,把商品观念和需要观念联系起来,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如某自行车针对其青少年消费群做的招贴,即是先调查出当代青年具有一种长大成人,想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强烈愿望,然后通过这一特点,做了口号为“独立,从掌握一辆自行车开始”的招贴,取得了较好的商业效果。

招贴设计论文篇(4)

二、简明

简明:海报讲究简洁明了。简单、洁净、明白、清晰,可以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言语中。“我们中国人的心,其实是一个混合的概念用现代科学的话语来讨论,中国古人说讨论的心是智商、情商、灵商的结合体心正则笔正”(钟孺乾《绘画迹象论》)把水墨融入招贴设计是靳先生的独创,是靳先生招贴设计的又一“迹象”元素,“笔和墨描画呈现的浓淡效果,使人感到东方魅力的跃动。水墨“迹象”已经成为靳先生海报创作的最为重要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汉字》系列可谓将中国水墨迹象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和谐

和谐:招贴讲究画面的统一呼应,整体划一,视觉上给人美感舒适。“画如其人,这是常言。以个体而论,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就有什么样的迹象,这是事实。”(钟孺乾《绘画迹象论》)在香港、澳门回归的招贴设计中靳先生采用纸船、花瓣、水墨等不同的迹象元素的结合,表现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促进两岸文化艺术的沟通与交流,体现中华民族“和”的精神。《自在》系列海报中,饱含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行”“坐”“睡”“吃”和鞋履等迹象元素,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人生之真谛。

四、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海报的规则,使得画面更具生动活力。《勇破成规》中“尺子”成为了新的迹元素则被赋予了更深沉的含义,“尺子代表规矩和保守而“破尺”表达了靳先生对青年人勇于创新的鼓励和希望。招贴中的尺子是靳先生对“迹象”元素的不同应用“点石成金”的魔棒,还有光碟《世界33人双海报邀请展》(1997),极为现代的科技象征,在那个年代不予考虑的“迹”元素,也被运用到先生的设计中。也许这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前所未闻的迹象大荟萃。”

五、夸张

在《如意》和《跨越中西》中,靳先生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迹”元素,构成夸张不同的象,表达更深的涵义,引人深思。“单个的象是基本相同的,风格大都来自迹的差异和画家(设计师)精神状态以及学术差异。”

招贴设计论文篇(5)

现今的视觉设计标准在我们看来仍是以欧美等西方的设计为衡量标准,而且中国大部分的设计群体,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设计师和在校生,大多还是崇尚西方的文化设计潮流,有的甚至盲目跟风,对我们本土的文化特色“淡然处之”。在外来文化大规模的进军下,中国现代招贴设计充满了西方视觉设计语言。西方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符号“匮乏”现象十分突出,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现代招贴设计的过度“西方化”现象。

(二)招贴设计缺乏传统特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民间年画艺术对于我们现代招贴设计的重要性,也有很多设计师等专业人员呼吁将我们优秀的民间木版年画文化精髓与现代招贴设计相结合起来,做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招贴设计。但在当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的设计作品虽然表面具有传统年画元素,但其更多的只是将传统年画元素毫无意识的拼加、叠凑起来,以为那样就能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如此一来,其作品自然不能传达出民间年画的气派与神韵。因此,民间木版年画元素与现代招贴设计相融合还需要一个过渡、一个过程。招贴设计的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民间年画亦是其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进程。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传统年画中的很多形象元素并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喜好,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理解、深思、再创造的过程。

二、民间木版年画对当代招贴的意义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不仅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也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重视民间木版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多。重新认识并研究年画特色的同时对当代招贴设计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为招贴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华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无论人事朝代如何更迭,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依然绵延了数千年而未被淘汰,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成果的体现,更是我们现在与过去交流沟通的“艺术桥梁”。我们知道“单纯化的构图,强烈的形式感”,是现代招贴设计的重要特征。而年画艺术的题材之广、寓意之深、图像之美为招贴设计提供了广阔丰富的素材资源,只要运用的得当、巧妙就一定可以使传统年画达到现代招贴的艺术形式,且可以通过招贴将所表达的意义、底蕴升华的传达给每一位受众。如设计师史亦群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主题海报》,它是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背景而创作的,设计师从民间年画中选取了“麒麟送子”这一传统元素“,麒麟送子”在民间年画中寓意“多子多福”,将“麒麟送子”元素进行重新创作制作出了黑白木刻的效果并用在招贴中可谓是“中国味”十足。招贴不仅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民间年画造型的艺术美感,更使招贴的主题升华的传达给了每一位观众。民间木版年画中的“麒麟送子”元素就为《中国第一届艺术节主题海报》的设计充当了很好的素材。它是将优秀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元素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得到了非常好的表现效果,创造出了具有“中国风”的招贴设计,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二)符合本土审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年画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生活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各方面的缩影,也是本土审美观念、审美习惯的体现。加强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我们在做招贴设计时以我们的年画文化、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对其进行适时的改良,开启蕴藏无限财富的民间年画艺术宝库,开拓艺术视野,寻找分析我们年画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研究并挖掘年画中的特色并将其与现代艺术构成方式巧妙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我们的传统年画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使招贴设计符合我们自己的“口味”,符合我们本土的审美习惯,从而达到招贴“广而告之”的真正目的。

三、招贴借鉴传统年画的创新方法

民间年画与招贴设计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呢?如果将民间木版年画中的元素进行分解重组,同时用年画上的造型方法来设计招贴,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年画要素的分解与重构

年画中的要素大致有年画的图形、色彩和文字,而图形、色彩、文字三元素在招贴中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使招贴借鉴年画要素中的优点,相信会使招贴的整体效果表达得更好。

1、年画图形的分解与重构

现代招贴设计受西方包豪斯与欧普艺术的影响,在图形上多采用几何形与人工形,以简洁、高速、直线、理性为标准。而中国民间年画的各种图形造型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使人觉得其乐无穷,妙趣横生,其创作时是以感性为主而不是理性。假如将年画的图形分解、重构,重新思考,让中国式的造型与西方现代构成理念相结合,使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从而使招贴设计既有对现实的提炼概括,又具有现实的生命与活力。如:《年画表情》招贴作品,招贴汲取了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中门神的元素,是在年画图形的基础上重新分解重构而设计的。作品截取保留了门神的面部,通过对门神面部表情的各种夸张、变形、卡通化处理,使传统“严肃”的门神呈现出种种新奇、搞怪的表情,颠覆了人们心目中门神“威严”和“勇猛”的形象。招贴不仅用到了传统民间年画元素,而且结合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手法,将年画进行重构,使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产生了丰富的联系,它既达到了招贴的目的又充实、丰富了现代招贴设计的语言。

2、年画字体的分解与重构

文字是招贴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项。我国的汉字源于象形字,在传承悠久的文化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西方的未来主义设计是以字、字图的结合形式为主,假使我们打破招贴设计中的汉字一贯书写方式与结构,使汉字图形化,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汉字文化,又可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使宣传的内容得到强烈体现。如陈瞻教授设计的“囍”字招贴。将“囍”字分解重组,采用民间年画“花团锦簇”的花纹元素拼成了繁体字“囍”。它由上下两个“囍”字与“囍”字的倒影构成,囍字中间还暗藏了“60、09”两个数字,正看倒看都是同一效果,与上方下方对称的“喜”字构成了一种镜像美,巧妙而完美地表达了2009年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

3、年画色彩的分解与重构

当招贴中图形、色彩、文字三种元素初呈现给受众时,受众对招贴设计印象好坏的第一感觉是由色彩运用的好坏来决定的,其次才是对形体和图案的判断,由此可见在多种视觉语言中色彩的重要性。民间年画在用色上以高纯度色彩渲染气氛,用对比色来刺激视觉。是意念造型的色彩语言。色彩之间的关系在大小,形状对比中得到平衡,画中几乎全是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使其极富有视觉张力。它不同于印象派的光色绘画,它不以天光,不以固有色,不以理论体系来作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情感、五行观、阴阳观、八卦观为基础来用色。招贴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将年画中的那种夸张、饱和、主观融合于创作之中,打破原有的理性和“小心”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性夸张之美,从而为现代招贴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二)对年画造型上的借鉴

民间年画中出现的意象造型特征是年画造型中的一个很重要亦很常见的原则,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就是“不求形似,只求神似”,改变人的正常比例。同时受汉唐绘画之风的影响,再加之夸张变形的处理形成了“头大身子小”,头占身体比例的三分之一的特征。招贴设计中的表意性传达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招贴设计中可以科学合理地学习年画中对主体物底蕴、神韵的表达重于对具体形的表达,随心所欲的表现需要体现的特征,这种特征的浪漫表现如果找寻其源头的话,它应源于原始艺术。这种原始艺术正是人本精神的抒发与体现,而这种体现正是我们招贴所不断追寻的目标。

招贴设计论文篇(6)

ヒ弧 中日地域文化的分析及其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1.地域差异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ト毡臼歉隼钟谘习外国先进经验国家,也最能够把外来的先进经验和本土国情相结合,建立自己独特文化体系。 日本的招贴设计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日本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进行贯穿融合,继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招贴设计与众不同,极具特色。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将日本的设计分为两大类: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地域特点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双重性与日本人的地域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日本的地域环境中有三个方面对日本的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日本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覆盖,缤纷变换、千姿百态的森林文化对日本人的美学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日本人对生命之美有着独特感悟,形成了日本人和谐淡然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对海洋的好奇促成了日本人冒险与征服的欲望,形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性格和对壮美的精神追求。此外,悠久的农耕文明,也使得日本人有了追求自然崇尚天成的美学思想。

ブ泄五千年历史的方方面面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首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孤立。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日本这个岛国,中国深居内陆,相对封闭。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平和温顺的国民性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计白当黑”充分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想象和联想,注重作品的意境和作品的象征意义。

2.独特的民族文化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ト毡久褡宓牡ヒ恍允沟盟们非常重视团体的协作,可以在稳定的前提下,兼具灵活的特点。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方面可以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在进行设计时又可以融入现代设计而不失民族特色。日本人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的特点形成了其优雅、恬淡、和谐的审美情绪。然而日本人对武士道精神的崇拜又形成了其蛮横、激越、狂放的审美情绪。日本人对传统神道、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了其淡然、纯净、内敛的审美情绪。这些民族文化特性促使日本的设计在传承了地域文化的同时,迅速与现代设计接轨。

ブ泄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儒家、道家和禅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其“仁学思想”,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道家主张“无为”,认为美在于超越功利的自然无为,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佛教的“禅宗”则崇尚“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宇宙合一的精神。总之,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天人合一”。清朝时期朝廷闭关锁国,拒绝接受外界的先进文化,致使中国的设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若在现代设计中将地域文化以形象化的方式和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定能成为中国招贴设计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ザ、以靳埭强与福田繁雄招贴设计为例解析地域文化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ハ愀郾晨恐泄大陆,面朝南海,既是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又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其设计相对于内地有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分析探讨地域文化对招贴设计的影响,现把中国香港和日本的两位着名设计师,近乎同一时期的两组招贴设计作品进行比较,以探究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招贴设计所包含的不同的文化情愫,

分析其设计作品的优秀之处。这两件作品都是迎合了 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的极富现代感的设计作品。现从创意、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这两组作品进行分析,以便得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寻求其设计成功的相同之处,希望对设计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ァ兜生》是中国香港着名设计师靳埭强为一个设计博物馆开馆而作的招贴作品。招贴是以现代摄影的豆子形状的石头与水墨形态的嫩芽组合而

成,石头代表着历史与永恒,是博物馆的象征。豆子(石头)发芽,象征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即博物馆的开馆。从创意上讲,这件设计作品饱含了中国地域文化特色。首先,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选用石头作为博物馆的象征,这正是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石头崇拜,石头在中国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石头被视为孕育万物的神灵之物,这恰与博物馆的内涵相契合,也反映了中国的古典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从表现手法上讲,《诞生》从色彩表达上采用了黑白的设计,形式上采用了传统水墨与现代摄影的完美结合。作品运用中国水墨元素进行创作,传统水墨笔法自然,抒情,讲求意境,注重图案的象征含义,这正是中国典型地域文化特点的体现。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系列海报是日本着名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作品。招

招贴设计论文篇(7)

二、旅游招贴的设计定位

1.通俗易懂

武汉市国际旅游节的招贴属于典型的文化类招贴。旅游招贴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宣传品,针对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设计中不可过多的带有设计师个人情绪的表达,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尽量利用通俗易懂的画面来传递主题信息。

2.强化主题

旅游招贴因其特定的地域特点和特定的主题对设计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武汉市国际旅游节已有多年成功举办的经验,每年都不同的主题与宣传口号,自2006年开始,武汉国际旅游节连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十大旅游品牌”。近年来有“缤纷世界,相汇武汉”、“精彩武汉,和谐江城”、“精彩武汉、魅力江城”、“文化武汉、欢乐江城”、“大江、大湖、大武汉”等活动主题,每年的活动中又有选择性的侧重于烟花、花车、魔术、热气球等项目。因此在招贴设计中一定要以表现当年的主题和重点活动为重中之重。

3.文化传播

招贴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传达信息的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招贴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传播了精神意识,企业或组织机构通过公益招贴来向大众宣传一种思想文化、一种道德风尚、一种行为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方式。它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对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艺术审美

招贴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一种实用艺术形式,它以经过艺术表现手法处理后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招贴起源于绘画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吸收了它们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招贴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其创意需要符合人类的审美观,在传递信息和观念的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大众审美意识和美化社会环境的责任。招贴设计作品要想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就要重视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画面优美、制作精良、创意非凡的招贴作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在完成其传播的功能性之外,自身的艺术价值也受到社会的认同。

三、设计表现

旅游招贴最主要的功能是将个性化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受众目标。可以通过各类表现手法组织图文的构成,以及有针对性的利用色彩要素,强化信息传达的目的。在招贴设计时,对信息的处理必须简明和准确,力求在极短的时间里抓住观众的眼球,使人一目了然,从而高效地传达信息。

1.摄影表现

摄影和图形一样,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其视觉表现力比文字更直接,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自从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在1839年共同宣布摄影术发明之后,摄影就同时具备了商业和文化的双重功能。照相机能够真实、准确、高效地再现眼前的一切,纤毫毕现地展现出被摄对象的结构、质感、色彩等特征。今天,数字化已经占据了摄影技术主流地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摄影的理解方式与观看态度。随着摄影表现手段的不断丰富以及创作理念的革新,招贴作品的创作已经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招贴设计师以先进的数字摄影技术为支撑,将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理念融入到了数字化摄影之中,以此进行招贴设计的创作。其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地获取图像,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配合数字摄影技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摄影图像的探索与表达。当通过数字摄影获取的图像能够作为招贴设计中的主体元素被设计师自由的再次创作的时候,数字影像更容易表现出比绘画图形真实、直观和生动的特点。它能获得极为逼真的细节,也可以是多重风格的体现,还能够借助后期的处理合成,表达出惟妙惟肖的创意效果。摄影的直观性与精确再现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表现烟花和魔术这类题材,在设计中利用大量的武汉本地照片作为素材元素,结合计算机处理,将本不是同一时空的照片融结成一个画面和谐的场景,把黄鹤楼、长江、烟花、游船、人物、等场景根据画面需要,巧妙地合成在一起。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工具,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够高效率地给我们提供许多的设计可能性。计算机是当今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工具,利用其优势结合设计师的创意,是现代招贴创作的主要手段。

2.色彩表现

色彩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其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的色彩喜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这众多的原因与背景,当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很好地在色彩方面进行人群、产品、需求等不同的研究与定位,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也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例如橙色能够代表了欢乐、给人甜味的感觉,红色则是热情洋溢的;绿色使人心情舒畅。一幅好的招贴作品应该有一个色彩基调。2006年武汉国际旅游节的主题是烟花和花车,色彩基调定位选择橙色;2012年武汉国际旅游节的主题是魔术,色彩基调定位选择紫色。橙色给人欢乐,紫色具有强烈的神秘感。橙色和紫色的基调都吻合了主题的需要。在招贴设计的初始阶段还要先考虑到招贴最终的载体,以适应新媒体的需要。如果是纸质载体就需要首先设定为CMYK的色彩模式,如果最终是在电子显示屏上则需要事先设置为RGB色彩模式。

3.动态表现

招贴设计中的动感式构成经常采用个体元素的倾斜、波动、透视、放射等形式,或多种视觉形态的重复与渐变来表现。重复是指以不同主次的相同形态、颜色、大小的反复并置,渐变是指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逐渐地改变,包括形状渐变、位置渐变、方向渐变、色彩渐变等。重复与渐变的应用可以获得强烈的运动感和秩序感。动感式的版面构成,无论是单体元素的动感表现还是多个元素的重复和渐变应用,都会打破画面的均衡感,带来强烈的运动感。招贴设计中的动感式构图适合表现运动、活力、幽默等主题。在2012年武汉国际旅游节的招贴设计中就强化了画面动态的表现,在人物大小比例上形成对比,人物方向上线条上形成错落,主标题文字的渐变式样投影采用的是斜线方向,这些刻意的动态设计都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招贴设计论文篇(8)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

1.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

2.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

3.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

4.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

5.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招贴设计论文篇(9)

二、藏与露

根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中国人倾向于用含蓄的方式表现艺术作品,我国古代的诗人和画家常采用含蓄、隐晦的手法来追求诗作和画作的弦外之音。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又如司空图《诗品•含蓄》中所讲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藏与露便是表现这种艺术境界的最好方法。当然,藏和露是相辅相成的,藏少露多称为浅藏,而藏多露少称为深藏,浅藏和深藏给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浅藏给人留下相对明显的线索,引导观者顺藤摸瓜找出主题,深藏更多的是需要观者通过联想获得其幽深的意境。设计师靳埭强为世界环境日画展所做的海报《美的回响》,以毛笔和水墨蜻蜓为线索,直接引出画展的主题,属于浅藏;采用深藏的手法表现“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画面以毛笔为莲,配上飞舞的蜻蜓,尽管周围空无一物,却令观者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荷塘中,表现出大自然万物融合的意境。作品既体现了主题,又有一股悠然的神韵弥漫于画面。招贴设计若能够讲求含蓄,善于处理藏与露的关系,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引人寻幽探“境”,则更能吸引人。

三、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涉及的范围极广,诗词、绘画等都会遇到虚实关系的处理问题。如清代书画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生妙境”,唐代张怀瓘形容王羲之的用笔是“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二者都十分讲究空白的运用。所谓虚,也可以说是无,或者可以说是空,如空灵、清空,多少有一些飘然于物外的东西,给人飘忽无定、空泛感,不易被感知。所谓实,可以说是有,或者可以认为是实在,比较有形、具象,容易被感知。在诗词和文学理论中所谓“求空必于其实”或“善用其实”深刻地揭示出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相因而生,相比而显”。如一张白纸上无所谓虚和实,但即便加上一个点,画面都会产生虚实变化。现代招贴设计常采用画面空白和虚空间的处理,成功的设计作品应该有实有虚,虚实交融。设计师如果一味忽略虚、表现实,会让观者失去想象的空间,进而感到索然乏味;有意留白和巧妙配置虚空间,反而给人一种“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感觉。招贴中的虚不仅可以突出主题,凸显主体的个性、品质,释放更多的实,还可延伸主体的形象,创造出形真趣远的意象空间,耐人寻味。

招贴设计论文篇(10)

在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广告的雏形形态,都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然而,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招贴画(post)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广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招贴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招贴的产生则以本世纪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wwW.133229.cOm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人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招贴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招贴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招贴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招贴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榴’,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以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构图上‘针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硫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冰”主题招贴艺术展中,‘冰—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多幅画的要求,正像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胜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招贴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硫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上一篇: 银行三季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 静疗科室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