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0 20:39:47

统计工作论文

统计工作论文篇(1)

一、目前我国统计工作现存的不足之处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正确看待统计工作的问题上存在有一定的误区;统计工作,由于统计方法、手段等的不合理、不完善,造成了统计性误差的存在;统计数据的真伪,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为地虚报或瞒报的成份。

二、存在于统计工作中的“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多年以来,我国存在着“GDP为王”的一股考核风。由于受到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指标的影响,许多基层干部出于无奈,不得不故意虚报统计数据,来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同时,其主管部门对此也处于无奈的窘境。第二,某些地区、部门、行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瞒报统计数据,以达到少缴、甚至不缴国家规定必须缴的一些规费、税金,从而导致了国家的相关规费、税费的大量流失。而这些地区、部门、行业,却因此而得到了大量的不当收益。目前,最典型的就是企业在交纳社会统筹时,故意瞒报、少报本单位的人均工资总额,从而达到少缴社会统筹基金的目的。第三,虽然我国的统计工作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统计工作中的统计方法、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三、针对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数据误差”应对的策略

1、加大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力争使每一位统计参与者,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都要了解统计工作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错误的统计信息会给国家的经济工作带来深重的灾难,努力提高他们对统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得到他们对统计工作的支持。

2、对目前干部考核中一些片面强调GDP增长的业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长期以来,统计工作中存在着“以数字论英雄”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现象。有鉴于此,中纪委曾经严肃指出,要清查在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中出现的“统计数据的腐败现象”,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虚报现象的不正之风。

3、完善统计工作中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统计方法,从而在源头上来遏制问题产生的基本动因。必须对我国统计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统计工作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必须承认,我国和国际上的先进的统计工作、统计方法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我们必须虚心向国外先进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成效。比如,我们在采用统计工作中的普查的方法的同时,采用西方大量使用的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这样一些方法,来弥补在普查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干扰的部分所带来的“数据误差”。在现实工作中,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已经相应成立了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其隶属关系不在当地,因而可以免受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加大《统计法》的宣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知道《统计法》存在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大多对统计工作漠不关心,这就必须加大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统计意识深入人心。二是《统计法》出台后,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开展声势浩大的普法宣传,使老百姓,特别是党政官员们感觉到统计工作是有法可依的。其次,必须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一定要依据《统计法》的要求认真处理,从而来形成一种氛围,使那些心中有“妄想”的官员们不敢再有所图。再辅以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综合考虑每个党政官员们所处的工作环境、自然资源等多种因素,真实、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遏制住不正之风的存在,根除“数据误差”。

5、努力提高我们统计从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统计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试想,如果一个统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不太了解,我国统计工作的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

四、结论

必须还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来带动统计工作的正确发展;并通过统计工作的正确发展,反过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充分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工商、税务、财政、审计、人事等各相应单位的数据共享,使得上面所述的虚报、瞒报者无处藏身。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查出虚报、瞒报的同时,去引起、带动职能部门对其进行专项调查,从而使得统计工作真正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同时服务于党风廉政建设,服务于人民的需要。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最终,统计工作会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统计工作论文篇(2)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政府统计网站为宏观决策考虑的多,为企业服务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网络,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统计工作论文篇(3)

由于新型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体系建立才两年,各个方面的基础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统计调查单位还很有限。目前的能按时报送资料的单位还只有50多家,主要是原有的国有综合性大中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当然这些企业作为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核心企业部分,所反映出的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增长与发展情况,基本可以代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基本走势,但由于其单一的国有性质和综合性特点,无法完整地反映市场经济形式下,我国多种经济类型共存,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流通领域,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流通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特征。此外,在现有统计单位中,还缺少轻工、纺织、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流通企业,也影响了行业统计在品种范围方面的全面性、完整性。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快拓展统计调查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企业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不愿意提供企业统计数据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在我国国境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我们广大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认真学习《统计法》、严格遵守《统计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做遵纪守法的好企业。要按照《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next]规定要求,依法报送统计调查资料。

我会将配合国家统计执法部门,在适当的时候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进行《统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凡有不按

《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规定要求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都将依法进行处理。

二、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现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是近两年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重新调整建立起来的。两年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在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统计测算的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生产资料流通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与效益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各种分析报告材料等,已经成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研究,了解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重要依据,不仅在相关材料、报告、文件中大量引用,而且在制定有关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时,也经常用来作为依据资料并征求我们意见。我们许多企业领导也是将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林峰同志接下来还会向大家作更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问题是由于企业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统计工作队伍不稳,统计工作人员变动大,统计工作安排得不到保障,统计报送渠道不畅,报送不及时,资料数据不完整,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生活待遇低下等多种不利情况,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我们希望,各单位领导与负责人能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确保统计工作经费的落实。统计信息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相当经费支撑的,必须设法给予保障;要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安排建立统计台帐,及时完成统计报表资料收集、填写与报送工作,要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要进一步扩展统计监测内容,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将统计工作推上新高度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目标,是要建立“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其中所谓准确,就是统计监测所反映的情况、现象、趋势等要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及时,就是监测反映要迅速、灵敏,苗头一出现,行情一变化都要能立即作出反映;全面就是统计监测的对象要广泛、监测的品种目录要丰富多样。目前不仅我们的统计调查单位还偏少。统计指标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企业统计只有购、销、存三个业务统计指标和十几个财务统计指标。品种统计只有20多个规格品种,范围还不够广泛,数量还很有限。价格统计是另外一套体系,与企业统计没有有机结合。从统计监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要求看,没有一定的统计监测数量,无法进行科学分析,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进一步增加统计调查单位,扩大统计监测品种数量范围,提高统计监测的时效性

四、要尽快开展重点物流企业的经营情况统计调查工作

从国际上500强企业中的流通企业情况,沃尔玛等商界强豪都是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完美结合的典范,发展现代物流成为其统领商界关键支柱。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想长期立足,并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也毫无例外地要向国际企业看齐,做好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理念的引入还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情,不仅各方面认识还有限,而且有关现代物流方面的统计信息指标数据更是严重缺失,总体状况不明,企业状况不清。政府有关方面在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常常处于没有数据依据的茫然状况。

组织、实施、开展物流统计工作,也是我会承担的政府行业统计职能之一。为尽快解决目前我国物流统计数据严重缺失的问题,根据联合会领导布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已组织力量初步研究设计出包括社会物流总值、物流总成本在内的宏观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统计计算方法,并初步测算出91年以来各年的相关数据,目前正在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指标的范围、计算方法等,这些指标的确立,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物流统计的空白。同时,为掌握我国物流企业基本情况,反映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状况,便于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制定安排,便于与国际物流行业的交流与比较,我会正在与国家统计局等研究协商,计划从2003年开始,对年营业规模在1亿元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交通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批发、包装、配送、邮递以及其他专业物流服务的重点物流企业进行统计调查,有关统计调查方案正在审批之中,一埃通过,将联合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重点调查,适当的时候还要开展普查。在此先向大家打个招呼,请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认真配合我们做好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工作。

统计工作论文篇(4)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即时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目前较为突出的有:一是从上世纪80年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非公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非公经济统计出现一系列困难。如:三大行业中对非公经济的划分困难,特别是股份合作,联营企业的经济划分;部分私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财政制度不健全,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统计调查,业主在税务面前所上报数据和向上争取资金所报的数据出入较大,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和统计报表不一致。而当统计部门向业务进行核实时,企业业主却不予理解,还会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统计对非公经济不支持。这一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给统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二是农业统计中反映当地种植业主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价格上有出入。如:漾濞县的大蒜种植,其价格实际在1550元/吨以上,不能将其视为综合类蔬菜种植,按价格320元来计算产值。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有人戏称“统计法”是“豆腐法”。

二、漾濞县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漾濞县的统计工作,在各级统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基层统计工作薄弱,队伍不稳定

由于基层统计员调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是新的统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二是部分领导对基层统计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领导从思想上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觉得统计工作可有可无,统计是“闲职”,是数字加加减减,不就是每月几张报表,无关紧要。有的领导同志还不懂得反映客观规律的主要手段是统计,还缺乏利用统计资料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意识;三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太重。有的乡镇统计员仅有一人,但身兼数职,一直承担“双肩挑”或“三肩挑”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影响了统计信息的质量;四是基层统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难度大,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五是统计单位机构不健全,人员设置不合理。很多单位把统计归并在会计科或办公室,大部分是兼职,很少有专职统计员,更缺乏一个综合协调人员,各自分散地执行专业统计,造成多头对外,数字打架,数出多门,口径不一,重复劳动;六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有的统计员业务刚熟悉就被调换掉了,有的是刚培训完又被调换掉,培训没有换的快,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新;七是有的统计员本身觉得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想起来没干头,干起来没劲头。尽管上级部门已明确了要求,基层变动统计人员要征得上级统计局的同意,但由于人事权在基层政府部门,所以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

2、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近年来。统计工作经费的紧张,已十分突出,就县级而言,中央及省州的拨款80年代至今增加甚微,但现实中的物价因素,办公成本,所承担的工作量已远远超过了以前,因而县级财政总体处于保机构工作运转状态,难以增加工作经费。

大多数基层县乡财政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才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和机构运转,因而也就没有多余的财力来增加经费。因而基层统计经费只减不增,连一些必要统计调查都难以开展。每次机构改革对统计部门不是撤并机构就是减少编制,造成结构不合理,与其它部门相比统计队伍从数量到质量整体下降。多年来,由于经费紧张统计部门很少对下级进行业务培训,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极大的降低了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发挥。

3、行政干预太多,依法治统,依法兴统的法制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统计法》虽然颁布了二十多年,云南省也制定了相应统计管理条例,但由于实施的范围较广,对象又主要是各级领导机关,所以在执法中难度较大。加之,近年来各种项目繁多的考核奖惩责任制,在肯定成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的产生。使统计信息失真。

4、对GDP的过分关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包括绝大部分领导缺乏对GDP的具体含义及其核算原理的认识,只强调比较其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其核算方法,这样就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目前对GDP的增幅及内涵的认识偏差、对统计数据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解决基层统计工作的对策

针对统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矛盾,问题及原因。这即受客观原因(全国依法治国刚起步,经济体制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受主观原因(统计理论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各社会阶层需要;统计队伍素质低,变化大;社会对统计重视不够,经费不足),当前必须在正视现实和矛盾的前提下,要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来配套推进统计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首先,领导者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使用数字的领导是不会工作的领导,不重视统计的领导者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其次,统计人员应树立以统计服务质量求生存的观念。克服消极思想,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阻碍统计事业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所以必需下大力度,真正地解决好领导的认识问题,这样统计工作实施起来就有了基础。

2、狠抓培训,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增加统计经费,确保统计功能的发挥

首先,提高基层统计队伍。一是应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使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有声有色;二是用政策的方式规定哪一级统计人员应参加哪些生产、经营和决策活动,应享受那一级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从政治和物质上提高其地位;三是基层领导人员要支持统计人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四是统计人员要树立信心,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用自己优秀的工作来提高地位,相信“有作为就一定会有地位”;五是认真抓好培训工作,特别是职称考试工作、计算机技术和英语学习鼓励统计人员全脱产和半脱产培训,使统计人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队伍素质,稳定队伍,增强动力;其次,增加经费投入。目前,在基层,特别是经济欠发地区,地方财力只能保工资发放,做好上述工作只有依靠中央增大统计业务、事业费来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因此必须,一是从上到下争取统计经费,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建立专项经费;三是积极向各部门筹措资金。这样,在开展统计工作中,就不会产生,经费紧张的状况,就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统计信息的质量。

3、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统计法,依法治统、依法兴统。

一是应加强统计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活动,使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都能了解统计法;针对县、处级以上管统计的领导干部,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对各级统计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以上的途径使大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应加强执法检查,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乡镇企业产值,人口出生、计划生育、小康监测等指标要定期检查。统计也要打假“拧干数字水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对违法案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从重从严从快查处,特别是对违法单位和单位领导查处后要在新闻界公开曝光;四是要成立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真正从组织上保证落实好。只有这样统计才能有了法律保障。

4、完善统计制度及核算体制

统计工作论文篇(5)

企业统计是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统计工作愈来愈重要。施工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搞好统计工作,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各级管理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然而近几年来,一些企业统计工作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明显减弱,企业管理者重生产、经营,对企业统计不重视,企业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岗位被合并,统计人员精简较多,许多企业专职统计人员减少。但统计工作并没有减少。统计的主要仟务,一是为工程项目决策和检查执行情况提供依据;二是为编制工程施工计划和检查施工进度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三是对工程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因此,除了统计部门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一的统计制度要求,结合本单位(项目)管理实际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外,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领导往往只关心已完工程进度和工作量(工程量)的统计,而对原始记录不齐全,计量方法不当,报表填写不规范等现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出现统计的数据前后不一致,报表填写一人一个样式,由此造成的对工程施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对检查工程计划的完成不能提供可靠依据,甚至于工程成本无准确核算而不能如实反映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统计人员的设置要有相对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许多人认为统计工作就是抄抄写写、加减乘除,填几张报表,没什么专业性和连续性,把统计工作简单化,这是不对的。《统计法》第24条规定:“统计人员应有执行统计任务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建筑专业统计指标是围绕建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而设置的一套相互配套的指标,即建筑产品的统计,包括用实物数量反映的产量值统计;用价值量反映产值统计和建筑产品质量统计;因此现代化的统计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是难以胜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如实的反应产量完成情况;就不可能对产品质量有正确的统计,导致产值统计的不准确性。土木工程施工通常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施工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因此,需要工程统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而统计人员的频繁调动,显然对统计工作不利。

三、要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指将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一般规章制度管理转变为规范管理的形式,形成一个科学的工作流程。其基本特点为原始记录、台帐和报表的形成必须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统计核算与综合统计机构必须有资料供应和反馈关系。

3.1原始记录是基层单位利用一定的表格或文字形式对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直接登记和最初记载,是指未经过加工整理的各种表格、卡片、帐册单等第一手材料,其内容反映了施工管理经营和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填写时要按规定要求内容如实填写,数据真实可靠,各类人员签字齐全,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3.2统计台帐是基层单位根据经营管理和核算工作的需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将原始记录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登记,系统地积累资料,并定期进行总结的帐册。其作用一是能使建筑业基层单位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档案化;二是能清楚地反映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有利于领导研究施工趋势和规律,以便随时进行指挥调度;三是有利于检查建筑施工企业各类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

3.3统计报表是收集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调查的一种形式。即由基层企业通过表格的形式,按照同一规定的指标和内容、上报时间和程序,定期地向上级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和重要经济活动情况特定的统计报告制度。

统计工作论文篇(6)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统计工作论文篇(7)

二、“工作室系统”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并不断加强专业工作的意识,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和内容,发展和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探索形成的规律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转移能力。

(二)选择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在实际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课程内容选择,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的“做”的目标。我们试图研究课程内容的改革。具体课程内容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老年人设计的民间艺术家,教师,硕士,形成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项目工作流程重构,然后根据教学规则认知重建的几个项目任务,根据工作过程一步一步的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团队完成任务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工作。

(三)组织实施课程

“工作室系统”项目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将关键目标。构建高校之间的前提下“工作室系统”项目课程教学,是项目的主要来源。每个工作室都必须有一个或多个业务作为依靠。在现实中或模拟教学环境专业的地方将实现项目教学任务。

(四)评估和评价的课程

项目教学的检查和评价,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工作室系统”项目的重要性,教学能力评价的社会检验标准,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各种形式的定量和定性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统计工作论文篇(8)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统计工作论文篇(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统计工作论文篇(10)

第一方面是与生产资料流通密切相关的行业与产业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工业生产加速增长。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5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7.2%,增速比上月又加快0.9个百分点,也高于3季度16.6%的平均增速,呈现加快增长势头。1-10月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2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1-10月累计,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67亿元,同比增长30.2%,比去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8.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4.1%,房地产投资增长31.3%,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外贸出口增长强劲,利用外资快速增长。10月,我国外贸出口额40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6.7%,增速比上月加快5.4个百分点,也高于3季度32.3%的平均增速,呈现出加快的强劲增长势头。1-10月累计,共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48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在利用外资方面,尽管非典对外资进入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7、8月份表现更加突出,但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经济增长强劲等因素,使得外资流入中国的步伐如故。1-10月份,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87亿美元,增长3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6亿美元,增长5.8%。货币供应持续高速增长。1-10月份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为25332亿元,同比增长77.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5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受生产快速增长和价格明显上升等影响,2003年以来企业利润大幅增加。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28亿元,同比增长49%。

第二方面是生产资料市场持续旺盛,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快速增长,其规模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高。二是市场供需在加速增长的同时保持基本平衡的格局。三是价格明显攀升,结束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下降态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今年1~10月,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是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资料供需在加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基本平衡。32种主要生产资料资源增长18.5%,需求增长19.5%,市场保持了基本平衡。在需求大幅上涨的拉动和成本上升的推动下,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7.5%,比年初上升5%。不仅上涨明显,而且涨幅之高,也是1994年以来所没有过的。

第三方面是,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营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总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据对全国近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1-10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净额1386亿元,同比增长35.4%,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额19.6%的增长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实现商品销售利润累计同比增长23.34%,也是近几年来所没有过的,但与工业生产行业49%的利润增长率相比,增幅差距在1倍以上,表明当前经济发展的效益重点在向生产环节倾斜。此外,浙江物产集团、天津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上海物资集团、广东物资集团等部分企业,销售总额已经超过百亿,2002年就已经跨入国内500强企业的前100强行列之中。说明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通过建立新型工商关系、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经营思路、把握市场机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上所描述的情况,既是广大从业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样也是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在内的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不怕困难,辛勤统计的成果。同志们的工作十分辛苦,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领导,向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2004年,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情况走势分析,专家普遍认为发展环境总体要好于今年,国民经济经过连续三年提升将进入繁荣阶段。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仍将继续呈现旺销格局,市场价格可能高位趋稳,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能否继续把握机遇,巩固和提升企业经营规模,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搞好统计信息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下面我想就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要树立统计法制的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典范,全力支持行业统计的发展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统计要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同时更要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政府服务的最终结果,仍然是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服务。

由于新型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体系建立才两年,各个方面的基础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统计调查单位还很有限。目前的能按时报送资料的单位还只有50多家,主要是原有的国有综合性大中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当然这些企业作为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核心企业部分,所反映出的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增长与发展情况,基本可以代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基本走势,但由于其单一的国有性质和综合性特点,无法完整地反映市场经济形式下,我国多种经济类型共存,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流通领域,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流通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特征。此外,在现有统计单位中,还缺少轻工、纺织、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流通企业,也影响了行业统计在品种范围方面的全面性、完整性。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快拓展统计调查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企业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不愿意提供企业统计数据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在我国国境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我们广大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认真学习《统计法》、严格遵守《统计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做遵纪守法的好企业。要按照《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规定要求,依法报送统计调查资料。

我会将配合国家统计执法部门,在适当的时候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进行《统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凡有不按

《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规定要求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都将依法进行处理。

二、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现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是近两年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重新调整建立起来的。两年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在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统计测算的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生产资料流通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与效益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各种分析报告材料等,已经成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研究,了解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重要依据,不仅在相关材料、报告、文件中大量引用,而且在制定有关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时,也经常用来作为依据资料并征求我们意见。我们许多企业领导也是将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林峰同志接下来还会向大家作更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问题是由于企业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统计工作队伍不稳,统计工作人员变动大,统计工作安排得不到保障,统计报送渠道不畅,报送不及时,资料数据不完整,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生活待遇低下等多种不利情况,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我们希望,各单位领导与负责人能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确保统计工作经费的落实。统计信息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相当经费支撑的,必须设法给予保障;要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安排建立统计台帐,及时完成统计报表资料收集、填写与报送工作,要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要进一步扩展统计监测内容,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将统计工作推上新高度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目标,是要建立“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其中所谓准确,就是统计监测所反映的情况、现象、趋势等要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及时,就是监测反映要迅速、灵敏,苗头一出现,行情一变化都要能立即作出反映;全面就是统计监测的对象要广泛、监测的品种目录要丰富多样。目前不仅我们的统计调查单位还偏少。统计指标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企业统计只有购、销、存三个业务统计指标和十几个财务统计指标。品种统计只有20多个规格品种,范围还不够广泛,数量还很有限。价格统计是另外一套体系,与企业统计没有有机结合。从统计监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要求看,没有一定的统计监测数量,无法进行科学分析,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进一步增加统计调查单位,扩大统计监测品种数量范围,提高统计监测的时效性。

四、要尽快开展重点物流企业的经营情况统计调查工作

从国际上500强企业中的流通企业情况,沃尔玛等商界强豪都是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完美结合的典范,发展现代物流成为其统领商界关键支柱。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想长期立足,并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也毫无例外地要向国际企业看齐,做好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理念的引入还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情,不仅各方面认识还有限,而且有关现代物流方面的统计信息指标数据更是严重缺失,总体状况不明,企业状况不清。政府有关方面在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常常处于没有数据依据的茫然状况。

组织、实施、开展物流统计工作,也是我会承担的政府行业统计职能之一。为尽快解决目前我国物流统计数据严重缺失的问题,根据联合会领导布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已组织力量初步研究设计出包括社会物流总值、物流总成本在内的宏观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统计计算方法,并初步测算出91年以来各年的相关数据,目前正在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指标的范围、计算方法等,这些指标的确立,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物流统计的空白。同时,为掌握我国物流企业基本情况,反映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状况,便于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制定安排,便于与国际物流行业的交流与比较,我会正在与国家统计局等研究协商,计划从2003年开始,对年营业规模在1亿元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交通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批发、包装、配送、邮递以及其他专业物流服务的重点物流企业进行统计调查,有关统计调查方案正在审批之中,一埃通过,将联合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重点调查,适当的时候还要开展普查。在此先向大家打个招呼,请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认真配合我们做好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工作。

上一篇: 物流园考察报告 下一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