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07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

一、引言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z-Mainttari)、汉斯・弗密尔(Hans 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一个翻译理论分支,是“迄今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译学流派”(谭载喜,2004:255),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劲旅”(杨晓荣,2001)。该派理论自1987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译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据考证(卞建华、崔永禄,2006),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译员培训,我国学者对其引进除综述、评价外,借鉴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翻译批评和翻译策略研究,而运用到翻译教学则少之又少,相关论文论著寥寥无几。本文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出发,联系高校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这一特殊群体翻译教学的意义,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翻译功能,重视译者的社会性,符合理工科英语翻译教学期待。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因此又称为功能目的论。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其对教学的意义,因此下文将分功能派理论和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两部分来阐述。

(1)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翻译对等论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其产生预示着翻译理论从静止的语言学研究类型向重功能、重交际的翻译分析途径转变(Munday,2001:77)。四位代表人物中,尤以弗密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和诺德的功能主义途径(functionalist approach)著称。

弗密尔在同行赖斯的基础上发展了“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Vermeer,1996)。其论述也早于曼塔里的“翻译行为论”,但两者可以说是同一理论,都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行为。原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协商,作,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译文。“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1)目的原则。弗密尔(1996)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相应的目的而产生,为特定的目的而服务。翻译的目的涵盖了时间、地点、环境、交际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译文接受者考虑了进来。(2)连贯原则。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必须在目的语读者的环境中是可以理解的。翻译的任务即在已知目的语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得出一个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有意义的译文。(3)忠实原则。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和源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在“目的论”看来,翻译是把之前的信息(源语文本)再现(目的语文本)。那么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目的论”的这三大原则是按等级排列的,目的原则居首,语际连贯又重于语内连贯。另外,弗密尔还认为,翻译的本质主要由目的和委托/要求(commission)共同决定,在衡量翻译行为时,充分(adequacy)比对等(equivalence)重要。

弗密尔目的论的一大优点是它允许同一原文在不同的目的下可能存在不同的译文。但也正是这一点受到了一些学者批评,认为目的理论对信息来源的原文本重视不够。诺德、弗密尔的弟子,在老师及几位功能派前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功能翻译观,探讨了以翻译为目的的语篇分析理论,把原文分析列入了理论范畴。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主要立足于翻译培训,认为功能主义途径的三方面对译员培训十分有用,即翻译要求,原文本分析和翻译问题的分析(Nord,1997)。这三方面也正是诺德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目的论”和“功能主义途径”理论的阐释打开了翻译理论的新视角,使翻译理论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译员培训,因此在翻译教学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见解(杨萍,2008:121-122)。首先,它强调译者的社会作用。翻译被看成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着手翻译前,译者须充分领会翻译目的和委托/要求,在发起人,委托人,原作者,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使用者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其次它还主张翻译要首先明确译文的功能,然后才是源语文本的分析,这实质上可归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即翻译前,老师先让学生明确翻译在目的语使用和文化层面的预期功能,如译文的受众,译文文本的传播媒介,译文生成的动机,译文文本接受的时间、场合等。这样做是因为交际情景可以决定文本的语言和非语言特色,而清楚地了解译文文本的使用场合和应达到的目的与高质量译文的产生息息相关。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功能派翻译理论对高校理工科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启示。

三、对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教学的认识

“翻译教学”,或“翻译的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学者,尤其是翻译方向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教授罗选民(2002:56-57)对其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翻译的教学”是大学生翻译教学的通用术语,由“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组成,前者针对的是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本文探讨的对象将缩小到理工科专业学生。

“理工科专业学生”涵盖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翻译教学作为他们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意义十分重大。事实上,不论是他们在校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学生毕业后在公司从事相关工作,涉及外事联系,合同翻译等,无处不见翻译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理工科专业学生感慨,“语言就是力量”(Language is power.)。对英语,尤其是翻译学习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我国高校学生人数总和中占绝大多数,其中有一部分在学习阶段,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成绩外,也奠定了夯实的语言基础。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通晓英汉双语且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前景十分可观。

理工科学生的英语翻译教学十分重要,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相比(更不用提英语专业),尽管理工科学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这一群体的英语底子相对薄弱。传统翻译教学的“金科玉律”,即严复的“信达雅”只是美好愿景,难以企及;其二,高校学习的目的之一即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因此,鉴于理工科学生日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更注重效率、效益,这也反映在翻译上;其三,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面临的翻译社会性更强。无论是国外学术文献还是工作中技术资料的翻译,目的都十分鲜明。因此,翻译时,译者应在构成翻译这一行为的各要素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综上所述,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被赋予了一些特殊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四、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学科,不是英语学到一定水平可以自然掌握的(蔡基刚,2003:61)。因此随着大学英语教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高校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加强基础英语的教学外,开始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笔者于今年上半学期承担了学校理工科专业大三英汉互译(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选修翻译课动机,采用了德国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期末考查成绩和笔者对部分学生的调查证明课堂效果较为明显。下面将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总结如下:

(1)注重翻译理论的讲授

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传统的翻译课基本围绕翻译技巧讲解,老师认为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因而在课上往往避而不谈。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独立开展翻译实践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他们无法从本质上认识文本,进而不能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策略,往往事半功倍。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胜任高质量翻译的任务。

(2)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

国内传统的翻译课一直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具体说,即上课时老师先讲授翻译技巧,联系一些独立的词、短语、句子来阐明技巧的应用,然后再回到篇章。而且篇章的分析一般重点放在原文的风格,作者的语言偏好等内在因素的说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原文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把翻译限制在语言层面,忽略了翻译的社会性,忽视了真实条件下翻译的特征,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实用教学的目的。而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不足,能督促译员在影响翻译行为的各因素间进行协调,最后得出有效译文。

(3)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文化”不仅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它也反映在语言上。在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的语言或语言的喜好倾向都不一样。刘学明(2006)教授通过自己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习惯用法上如综合语和分散语、聚集和流散、形合与意合等十二种宏观差异。只有真正掌握了两种文化,并能在两种文化的语言习惯用法中游刃有余才能译出好的译文。

(4)要在翻译教材、译文评估标准和方法上进行改革

在翻译教材方面,目前我国翻译教材繁多,但专为理工科专业学生设置的几乎没有。现有的很多科技类翻译教材也往往遵循传统的编排模式,重微观技巧,例证不新,涉及面较窄;理论常常与译界最新观念脱节。其次,对学生译作的评估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态度。传统的翻译评估一直遵循“纠错”模式,老师和学生注意到的只是个别语言层面的错误,而忽略了从宏观翻译目的和功能出发来考虑译文的充分性。功能派学者认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译文目的功能失误,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下决定功能的各因素失误,文本失误及语言层面的失误,而这四种失误的严重性依次降低(Munday,2001:83)。由此可见,在强调译文“充分”多于“对等”的理工科翻译教学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固有的翻译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改革,以使定性评估能更好地反作用于翻译实践。

五、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主张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传统的“求信论”并不矛盾。恰当地将译文“充分”标准应用于理工科类翻译实践事实上也就是对原文的忠实。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能在双语间自由转换且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仍很匮乏。因此,今后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大翻译人才培养的力度。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我们要重视教学改革,在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加强传统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

[3]Vermeer,H.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M].Heidelberg:TEXTconTEXT,1996.

[4]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于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6]刘学明.汉英习惯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8]穆雷.中国的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2)

从人类有了语言交往,翻译就产生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关于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翻译理论和众多翻译学派。其中,目的翻译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近年来,该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和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撰文介绍目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总结了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翻译目的论理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尤其是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现今的翻译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传统的翻译教学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出参考译文,结合译文讲解技巧”。翻译仅被视为一种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语码转换,这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学生过于重视对等,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造成了交际活动的失败。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多数学生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翻译水平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局面。

二、策略

1.明确目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翻译目的论

认为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译文功能目的论。功能目的论反映在教学上就要求学生明白翻译的预期目的,目的不同则翻译策略也不同。翻译有确定对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体现译文的功能性,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给出读者满意的译文,满足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

2.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英语专业本科生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基本围绕翻译技巧讲解,老师认为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在课上往往避而不谈。更有不少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无需给本科生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书本上的各种翻译技巧也无法熟练应用,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问题,翻译课中除了进行翻译实践方面的训练之外,还应注重选择实用性强的翻译理论进行讲授,以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翻译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效果。翻译的跨文化性决

定了其根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的传达。如果脱离文化背景,语言错位,信息载体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熟悉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单纯掌握两种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使学生着眼于翻译的整体功能,充分考虑译文交际情景,优先解决语用和文化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生毕业去向选取合适的翻译资料,培养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随着国际间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当前的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把目的翻译理论引进翻译教学是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这对于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院级课题结项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探索。项目编号:2011008.

参考文献: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3)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4)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特点 借鉴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

。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6)

【基金项目】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0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5-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新增加了许多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院校――就占了极大的比重,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尤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这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处于“中间地带”,其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综合类或研究型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计划,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翻译,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和特点。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翻译教学既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需,也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技能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更是他们未来工作时的立身之本。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培养出复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笔者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课程定位与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程的建设,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定位与设置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还是提升翻译能力?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翻译课程的定位举足轻重,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我们应重新审视英语专业本科中的“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的分界最早是由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1988)提出,该主张在国内得到众多学者支持,并作为专用术语在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2011)中得到更为清晰全面的阐述――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翻译活动,一般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语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而“翻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两者对于译文的要求也不同。

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据统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听说、读写、翻译的基本技能与雇用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42和0.83,由此可见,翻译能力高于听说和读写能力,是雇佣单位最为看重和认可的能力之一,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大纲要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以翻译教学为主,教学翻译为辅,着重加强学生翻译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并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翻译课程,既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初级课程,又是巩固其英语基本功的高级课程,应处于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建议在高年级开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翻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知识课程,教学内容需涵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翻译课程的文学文本翻译及各类翻译理论的教学,应用型高校翻译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据调查,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翻译占翻译总量的95%以上,从实践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包含经贸、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法律翻译等不同类型的非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出“以满足市场要求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注重实用型,偏重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文本,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可以商务方面的应用文本翻译作为教学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商务领域文本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商务英语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翻译工作。

从理论层面来看,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内容 “包括人们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由于语言文字及文化上的差异,英汉同类型文本在体裁、格式及语域特征等方面大相径庭,译文若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目的语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如何调整、重组及改写译文?与之最为契合的是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的文本具有信息性和引导特征,这决定了这类体裁是以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为主要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要服从于译文交际功能的需要,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和客户的要求,采取摘译、编译、译述、综述、评述、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策略进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教学方法也应摒弃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实中的翻译项目作为教学实训模块,或让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在岗翻译实训,了解工作流程,积累翻译经验,在实操中发现自身不足和弱项,完善自我。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翻译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课外实践学时,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

国内翻译专业硕士点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成立较晚,学校较少,导致高校多数翻译教师来自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于翻译领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授课多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学质量一般。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注重实用性,不仅要求教师来自于翻译专业,最好同时兼顾另一专业,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成立专门的翻译课程的教研团队,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使翻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结合区域特色,重视地方需求。例如,我们武汉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各位专家指导,实地调研,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更名为《商务翻译》,旨在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湖北地区,立足武汉城市圈,着重培养学生在贸易、金融、投资、外事、旅游、汽车、体育等领域翻译方面的工作能力;建议翻译教研团队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开发更多的类似翻译工作坊、任务型教学、计算机翻译辅助教学等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要建设一支高品质的翻译教学团队,除引进合适的优秀人才外,第一,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研读翻译理论,特别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加强教学专业水平,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发展;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翻译机构进行实训、实习,熟悉实际翻译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丰富自身的翻译经验和教学内容;第三,和其他高校联合,并和企业加深合作,聘请翻译教授和资深翻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讲学,或做专题讲座。“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通过以上方法,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改善翻译课程教师专业不对口,翻译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丰富翻译课堂,加快翻译课程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建设,结合翻译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对翻译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巩固其英语基本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应注重非文学文本翻译后的功能对等;最后,提出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团队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Snell- 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3):80-83.

[5]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1):9-14.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李祖军,司继涛.地方高校转型中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3.

[8]苏奕华.英语毕业生招聘态度的定量研究与翻译课程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81-183.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特点 借鉴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

[1] [2] [3] 

显的地方。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8)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has been discussed for many years in mainland china.some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 however , still have some false perceptions in this regard. as they teach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t the levels ranging from undergraduates to postgraduates , such false perceptions may affect adversely their teaching. therefore ,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our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translation practice , translation teaching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翻译教学从新时期以来逐步繁荣,除外部因素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之外,翻译学的发展是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而翻译学的发展则得益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从上世纪60 年代以后进展迅猛,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纷纷涌现,翻译教学开始受到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 年有关保护翻译人员和改善翻译人员生活条件的文献中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 :96)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翻译人员的培训,许多大学设立了翻译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授予合格的毕业生翻译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参阅柯平鲍川运,2002) 。

我国的翻译研究繁荣于20 世纪80 年代,与翻译教学几乎同时起步。1987 年“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可视作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队伍的第一次大检阅,因为出席会议的100 多名代表绝大多数是大专院校的翻译教师以及他们所带的研究生,还有少数职业翻译中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队伍主要是由这两部分人组成,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一开始就与翻译教学关系密切。

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翻译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敏锐的学科意识、方法论意识、自觉的理论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挑战和创新意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意识也需要注意培养,如充分占有资料的意识、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对话和宽容的态度等等) 。翻译教师只有注意将自己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里重点讨论理论意识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翻译教师都对翻译理论的重要意义有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翻译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这一认识中包含了几个问题: 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②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③翻译教学的层次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2002) 已经有长文专论,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故此不赘。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如杨自俭、许钧、谢天振、朱纯深、王东风、潘文国、张南峰等) ,本文只稍加补充并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

多年来,一谈到翻译理论,总有人提出资格问题,即什么人才有资格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也就是学术身份的合法性问题,甚至强调只有那些翻译出版过大量文学作品的文学翻译家才有“资格”谈论翻译,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里,没有人要求从事理论研究者必须首先从事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取得研究资格, 也无人坚持要求实践家必须研究理论。有能力既从事实践又研究理论固然是好事,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愿意并有能力为之,此其一。其二,翻译实践既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包括其他文体的翻译,如科技、政论、法律、实务等翻译。

在当今社会里,文学翻译在所有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文学翻译实践不能替代其他文体的翻译实践, 文学翻译家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对其他文体的翻译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尽管文学翻译作品比其他翻译作品容易出版并得到流传, 但是,没有或很少出版文学翻译作品不等于缺乏翻译实践。其三,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翻译研究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高校翻译教师,而翻译教师几乎人人都从事翻译实践,担任各种口、笔、译工作,翻看各校外语教师的成果目录就不难看到,外语教师都不缺翻译成果(暂不论质量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 ,他们评职称、报奖项、申报学科点时都有大量的翻译成果,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对翻译实践一窍不通。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这些人“有了实践才可谈翻译”的“标准”来看,也没有什么人“不具备翻译研究的资格”。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从事翻译研究的真正资格倒应该是接受过严格的理论研究方法训练。再说,如果自己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出版了大量作品,也不一定就能跻身翻译家的行列,而总结提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最后,经常有人从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译作中挑出一些错误,并以此证明“理论无用”,或理论研究者没有资格谈论翻译,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一个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翻译是正常现象, 何以见得自己那种理解和翻译就是最佳版本呢? 优劣应由读者去加以判断。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再优秀的翻译家,也难保证自己所有的译作百分之百正确无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如果从其译作里挑出几个硬伤就断然说该译者翻译能力不行的话,恐怕就找不到翻译家了。擅长从别人译作中挑错并以此证明自己高明者,就敢保证自己的译作十全十美、没有硬伤吗? (这里还涉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态度问题,在此不谈。)

诚然,的确有的理论研究者动手能力不如职业翻译家, “眼高手低”,这也不足为怪。一个人的10 根手指还各有短长,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会齐头并进。举例来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但语言学并不能帮助小孩子学习讲话, 甚至无法让所有的语言学家自己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语言研究者不善言辞的并非罕见,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反倒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民间艺人和一些老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讲起话来却不乏机智幽默。这难道就可以证明语言学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学家没有讲话的资格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食家和营养学家不一定会亲自下厨, 是否就没有资格评论厨师的手艺呢?反过来,天天在家炒菜烧饭的家庭主妇对美食的门道大多也谈不出一二来。只知埋头搞翻译实践,而不善于总结提高,就算翻译了几百万字,充其量也只是个翻译匠,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更不用说获取所谓谈“翻译理论”的资格了。

有人指出翻译理论无用论的根据是理论与实践有距离。

不错,理论与实践之间确有一定的距离,不仅如此,这个距离还是必不可少的。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孙艺风和谢天振都有详细论证。理论与实践中间隔着经验,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一部分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而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或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义,另一部分则推演出具有认知意义的更高层次的理论,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翻译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从事翻译活动具有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规律有所认识,或对翻译现象作出预测。如果只满足于经验层次, 翻译实践就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止步不前, 或一直在主观经验里徘徊,难于提高, 往往陷于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局限。所谓“当局者迷”,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出“庐山真面目”,缺少客观的参照,缺乏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理论与实践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比较清楚、公正、客观地认识实践中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者有必要与他感受到的事物在真正的意义上保持距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使研究者在思想和验证之间、理论想象和研究方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平衡并非意味着妥协性的折衷主义,而是为了在平衡中建构起系统性的翻译理论。保持距离也并非意味着逃避,而是为了更客观、更冷静地审视翻译。”(傅敬民,2002) 因此,理论与实践有距离并不等于理论就没有用了,相反,这样的理论往往用处更大,更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的传统译论,之所以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就是因为满足于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当翻译实践快速发展以后,原有的经验就不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导致“翻译理论无用”论,其实“无用”的并非真正的理论,而是已经过时的经验。认清这一点对于翻译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指出各自的意义和局限。

对理论本身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有人认为,理论的特征或者说本质属性就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种(曾利沙,2002 ;钱冠连,2002) ,或者可以分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两种。功利性或有意识性即指上文所说的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非功利性或无意识性则指那些对实践具有间接指导意义或者对世界具有认知意义的理论。也有人认为,理论有两个来源,一种理论来自于实践,还有一种理论来自于公理,既由前一种理论或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经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因此,理论是分层次的,微观层次的理论对实践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中观层次的理论可以描写和解释现象,宏观层次的理论则具有再造理论的功能(杨自俭,2002) 。更有人认为,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六大功能:认识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方法论功能、批判功能和实践与检验功能(侯向群,2002) 。

具有描写和解释功能的理论一定是“马后炮”,事件发生之后才去描述和阐释;具有认知功能或不需证伪的理论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预测某些尚未发生的事件。具体到翻译理论来说, 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一部分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某些翻译现象,还有一部分理论则可以提出一些假设,做出某些预测,加深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深化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甚至可以由此推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 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理论的层次性,把微观层次的理论误作理论及其意义的全部,就会一叶障目,得出片面的结论。“有些理论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思考过程,如想象、推测或者思辨。理论未必完全来自于实践性经验资料,因而翻译理论不能仅仅当作是翻译实践的附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反映。翻译理论可以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翻译思考过程,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一个与翻译实践乃至具体性翻译研究相对的学术过程。”(傅敬民, 2002) 作为翻译教师,认识到理论的层次性更加重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部分理论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同时如果自己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就可以发挥理论的“再造”功能,一方面不断反思并设法解决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在翻译研究中做出新贡献,这也为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治学和人生态度。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实用性,翻译界更是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然而,如果只看到并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忽略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会限制我们的研究视野,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说过,中国的数学虽然在历史上曾取得过一些成就,但由于中国的数学家过于重视应用而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很难对国际数学界产生影响,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会太大,不像阿基米德定律那样能持久地得以普及。目前中国的数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太讲求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应用科学,更应该重视基础科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乐思教授也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基础科学,就好像一个人只有身子,没有脑袋(《文汇报》,2002(8) :14) 。翻译研究也有同样的问题,过于强调能够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忽视对翻译基础理论的研究,导致翻译的地位一直不高,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这一过程历经20 年而进展缓慢艰难,跟我们自己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无关系。一个人没有脑袋如何生存? 一个学科没有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作支撑,如何能自立于学术之林?我国内地的翻译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部分: 外语专业专科和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人数最多) ,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培养,还有非外语专业各级学生公共外语学习中的翻译技巧、翻译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以及目前尚未普及规范的职业翻译在职培训。作为翻译教师来说,从事任何一类教学,都应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密切关系,并能结合理论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翻译实践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除翻译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外,其他的翻译教学都以教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知识为主要内容,似乎不需要直接讲授翻译理论,但是,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把翻译理论融会贯通在技巧和知识的传授中,会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译,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尽快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对于翻译方向的学生来说,翻译理论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区别只是根据不同的年级,翻译理论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应掌握的理论内容不同而已。本科生只需了解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可,研究生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例如,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则要学习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翻译学基本原理、中外翻译实践简史、中外翻译思想沿革、各种翻译流派产生的背景、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及区别、翻译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这里还要呼吁,我们的翻译教学急需制定一套相应的、专门的教学规范,包括各级各类翻译教学的基本大纲、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必读书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 —87》中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生更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没有不学习理论的理由。如果我们的翻译教学只满足于单纯讲授翻译技巧,那也不用读什么本科生或研究生了,三年专科就够了,何必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不妨试试,教师和学生通过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是否可以对学生有所帮助。有的翻译教师做过试验,给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授翻译课时,在不教授任何翻译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证明,仅一次短文翻译实践,传统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翻译技巧,学生几乎全都能无师自通,而且运用自如。教师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翻译实践,针对典型个案,随机插入相关的理论分析,如语言学的意义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衔接理论,文体学有关变异和常规的理论、文论中的陌生化和文学性理论、文化研究中的民族身份理论、修辞研究中的隐喻理论、美学研究中的言语美理论等等,有效地解决了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翻译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而且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还提高了对理论的兴趣。也有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讲文本对照,给硕士生上课也是讲文本赏析,给博士生上课同样还是谈文本分析,而且他们的讲授并不结合什么理论,就是对照原文和译文,一词一句一章一节地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讲翻译技巧和翻译经验,学生从本科生读到博士生,都跳不出同一个文本的单纯的词句对比,接触不到任何理论,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不是文本对比研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只读文本不学理论,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文本对照、文本赏析或文本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简单的原文译文对比能看出什么问题? 有多少指导意义? 没有扎实的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没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训练,学生如何具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可能是生来就有的,只能是后天培养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任务。从高等教育史来看,现当代的大学理念与传统的大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学不是单纯积累知识和传播知识、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的机构, 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丁学良,2002) ,教师和研究生都必须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和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翻译专业教学必须包括翻译理论的传授和训练,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学教育不是传统中小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简单延伸,研究生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生教育时间和方法的简单延伸,决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灌输知识和提高实践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必不可少。

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之间,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 不仅仅是教育时间量的积累差异, 而且是教学理念本质的差异。

研究生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 扩大学术视野,培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把学生引入本门学科研究的前沿。否则的话,按照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按照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研究生,会留下潜在的隐患,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后继队伍严重先天不足,难以承担翻译学建设的重任。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研究生们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所在学校的翻译教学是否重视理论的讲授,是否重视科研方法的培养。一部分研究生将来会从事职业翻译工作,接受过起码的理论训练,他们就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或者通过研究总结、归纳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对同行或后人有所帮助。另一部分研究生会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 不仅自己可以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教师本人对翻译理论持排斥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讲实践不讲理论, 他们指导的学生论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吗? 他们的学生如何才能站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上? 这些学生的研究如何才能具有新的见解或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这些学生就算拿到学位,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我们的翻译教学,难道就仅仅满足于一年毕业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翻译事业发展的重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说的翻译人才不仅仅包括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职业译员,更要包括翻译教师、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管理人员。上述人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方法训练,才能担当得起各类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翻译管理工作。学习翻译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翻译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快更有效地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翻译理论,才能认清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清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自己工作的社会文化价值,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因此,翻译理论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绝对离不开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

文的编写格式.

[2 ]傅敬民. 试论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关照[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9) .

[3 ]丁学良. 什么是一流大学[j ] . 中国大学教学,2002 (4) .

[4 ]侯向群. 翻译理论有用吗? ———论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

[j ] .“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年会”论文.

[5 ]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 ] .

中国翻译, 2002 (4) 、(5) 、(6) .

[6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让·德利尔著.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988.

[8 ]孙艺风. 理论·经验·实践———再论翻译理论研究[j ] . 中国翻译,

2002(6) .

[9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

研究[c]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a] .

译学新探[c]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1 ]杨自俭. 关于译学研究的一些想法[a] .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研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9)

作者简介:王璐(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5-02

21世纪各国间的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对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鉴于就业市场的需要,近几年来众多院校开始建立翻译系、翻译专业或开设翻译方向的课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它们严重制约了翻译教学水平和翻译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为了引起翻译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这些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翻译教学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本科的翻译课有一个十分有益的讨论,即翻译课有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分。为了优化课程设置大多教学者都赞成将两者区分开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根据翻译教学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充当外语教学辅助手段的教学翻译。其重点在于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第二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实际翻译能力,其目的是培养专业翻译工作者。第三类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是为非外语专业并且将来不以翻译为专职工作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教授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大学本科非翻译专业的翻译课程,都应属于教学翻译。在南京翻译教学研讨会的综述中黄忠廉等学者明确指出,“在大会上大家基本上规范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界限。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最近一二十年间,国内各大翻译学研究杂志陆续刊登与翻译教学有关的文章,并不断呼吁要给“翻译教学”足够的重视。客观上说这些文章帮助澄清了一些翻译学上混淆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师生对“翻译教学”的推崇和对“教学翻译”的偏见,导致本科教学阶段过分侧重翻译教学。

本科阶段过分侧重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仅仅通过本科阶段的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首先,在各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仅仅像听力课、写作课一样,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分配的学时有限。其次,学生实践的机会有限,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无法转换成实际的技能。再次,大多数学生的双语能力达不到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由于外语表达方式不恰当造成诸多笑话和错误,翻译课变相成为语法课或精读课,达不到真正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合格翻译人才不应寄托于大学本科外语教学。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他人的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是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相反,硕士生才是各个行业中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为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提供师资和科研人员。我国也应重新定位硕士生的位置,应该将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硕士生阶段。在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间,本科阶段应重视教学翻译,大力提高学生对于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完善教学方法

在传统意义上,本科阶段翻译课程涵盖了诸多类似内容,如翻译理论的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翻译实训练习。这种翻译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但其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基本上把学生物化为可以灌注的容器,可以编程的计算机,认为学生掌握了翻译技巧就等于具备了翻译能力;同时误导学生特别期待翻译技巧,以为那是一条学习翻译的捷径。这些所谓的翻译技巧有利于帮助人们在理论上认识翻译现象,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却是非常有限。一切所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都是出于目的语表达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变通的手段,由此笔者可以推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上。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再辅以写作和翻译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两种语言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而应重视阅读的作用。

另外,学生在接受翻译任务时对于翻译材料的背景、要求以及受众人群等因素一无所知,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学生而言,翻译任务主要的难度除了体现在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表达水平上,翻译的困难也与译者的知识能力水平、翻译目的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做任何翻译尤其是应用翻译之前,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译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即事先主动阅读大量与翻译材料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熟悉相关领域的词汇和表达法,弄清翻译的背景、受众等诸多因素,主动预测翻译问题,计划翻译策略,做好翻译的前期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专业知识困难和技术性困难。

三、切实提高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认为,中国市场专业翻译人才的实际缺口高达90%。与社会需求相悖,许多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却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结果不但导致许多翻译专业毕业生出了校门又入校门,社会翻译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致使许多翻译教学从业教师素质与国家要求严重脱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办(2007)11号)中第九条曾作出要求:“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笔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30万字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当承担过不少于20场的口译经验。但现实情况却是大批翻译教学从业教师长久以来受限于外国语言和文学的教学环境,实际经验较少,与社会的实际翻译需求脱节,教学视野狭窄。许多翻译课的教师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从事过应用翻译的实践,也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和进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知识,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很难对翻译文本做出适当正确的评论。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为教师进入业界实习、掌握第一手理论研究数据和翻译实践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尽可能接受一些翻译任务,这样可以使教师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所需。其次可以效仿香港高校的翻译系/专业的做法,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专职翻译做兼职教师,教授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法庭传译、经贸翻译等实用翻译课程。应用翻译师资必须是另行打造的,因为完全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内部的自我培养和调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四、开设国学课程和“杂学”课程

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内高校外语院系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了外文,锈了中文。而翻译起码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外语水平过关只达到要求的一半,另一半的要求是译者的母语也要达到同样的水平。鉴于外语院系学生的弊病,我国各大高校本科阶段为学生开设了汉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修养,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但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除了开设汉语课程,还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和“杂学”课程。

我国外语教学目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倾向,即将外语从其所属国家的文化和人文传统中剥离开来,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纯粹放在语言本身上,根本不顾及外语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观念。这种学习语言的状况让人担忧,这种教学会教授“苍白外语”,至少是没有生命力的外语。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大批学外文的学生对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学习、了解汉文化之际,这个现象简直是一个令人无法解释的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使他们做翻译时“知己知彼”。因此本科阶段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开设国学基础方面的课程,弘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各高校还应对学习翻译的学生开设一门比较“厚实”的杂学课程。教师如果把翻译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的欣赏和翻译,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据有关学者统计,文学翻译只占现在全部翻译总量的不到百分之一,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社会生活、对外宣传、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包括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等等。翻译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翻译全才。精通翻译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外语背景、熟悉语言文学之外,还应对农业科学、经济学、哲学、传播学、法律、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态势、科技词汇、修辞手段、文体形式、表达方式等有适度的掌握、了解和研究,也就是说做翻译的人应该是“杂家”,应具有杂学知识,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学生开设一门“杂学”课程。

五、结语

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需具备三种能力,分别为:第一语言能力,即本人驾驭母语的能力;第二语言能力,即本身熟练掌握目的语语言的能力;第三超语言能力,即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说明翻译工作不是任何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胜任的,语言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培养译才的道路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只有切实关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和完善的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其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1997,(2):6-10.

[2]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68.

[3]Dollerup Cay.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126.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35-70.

[5]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

[6]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3):36-40.

[7]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8]林璋.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外语研究,1997,(3):61-63.

[9]许钧.应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4.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篇(10)

一、翻译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主要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块组成。语言与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提高外语水平还要提高母语水平,具备一定的双语转换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主要指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能,掌握职业译者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拥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一般场合的口笔译工作;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核心课程有外语精读、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汉语基础知识、古代汉语、现当代汉语、汉语写作等;翻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核心课程有翻译概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等;通识教育的核心模块则是语言学概论、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

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可以划分为基础(大一和大二)和专业教育(大三和大四)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打好双语基本功、具备良好的双语运用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阶段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翻译技能,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适应各种场合的基础翻译。

建设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是要将本科阶段割裂出来,而是要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基础阶段进行,然而在这个阶段与更高层次的硕士教育培养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翻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的翻译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没有经过真正的翻译实践,往往是照本宣科,根据参照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英汉对比讲解,将翻译教学变成了教学翻译,将翻译课上成了语言课,学生并没有学到相应的翻译技巧,对于接下来的翻译实践也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二)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各大高校所采用的翻译专业教材都各不相同,可以说从全国所有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中没用任何两所学校采用完全相同的教材,这不仅说明目前翻译学科还没有一套高质量的成型体系的教材,也说明目前市面上相关的教材不多并且参差不齐,长此以往,会更加难以把握翻译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测试方式传统老旧

衡量大学外语教学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衡量英语专业教学可以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然而对于翻译专业教学的衡量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没有相对权威的考试参照,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出题。在评卷时,由于翻译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答案,教师只能是依照参考译文和主观意志进行评卷,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检验,此外,翻译课程的测试也往往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闭卷测试,这种测试方法学生对译文不能仔细推敲和认真校对,难以发挥学生真正的潜能。

二、翻译专业硕士(MTI)阶段教学现状

翻译硕士的培养目的是具有专业的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招生对象为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同时也鼓励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具有一定翻译实践经验的人报考。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和复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入学后一般分两个教学阶段,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主要是翻译理论和各方向的翻译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有学生的翻译理论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中的互动性,研究生二年级为准备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在毕业时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领域所需要的高级的翻译工作,然而其与本科生翻译教学的衔接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源良莠不齐

前文已经提到翻译硕士的招生对象鼓励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报考,这就说明翻译硕士的生源良莠不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难以保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来进行深入的学习,此外,很多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那么在专业翻译的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实用的翻译课程太少

翻译的活动涉及到政治、法律、医学、科技等诸多方面,然而目前很多院校在硕士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却注重翻译理论的学习,对于实用性的翻译学习只涉及到一小部分,学生在遇到实用性的文体时,对于术语不知道如何翻译,造成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轨。

(三)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授为主,缺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环节,学生很少能参与到翻译实践中,虽然课后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但是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翻译成果也没有相对标准的评价,因此学生的翻译作业只能是纸上谈兵,翻译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此外,由于翻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实操能力没有提高。

(四)各阶段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产业的发展脱节

从整体上看,翻译市场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翻译产业链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翻译教学,然而现在在我国并没有完备、立体的翻译产业链,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翻译培养模式。可以说,我国的各阶段的翻译教学还处在语言技能的提高、翻译技能的训练、目标文本的处理等基础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与翻译公司合作也很陌生,这种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培养方式难以实现翻译行业的发展。

三、如何做好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翻译硕士的教学衔接

翻译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了解翻译的基础理论,掌握口笔译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翻译工具,在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之后,能够翻译时政新闻类和一般难度的政治、经济、文学、社会等文本;翻译硕士方面,在设立翻译硕士开始,教育部就曾明确地规定翻译硕士是属于专业型硕士而不是学术型硕士,因此,翻译硕士的培养就要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文学、法学、商务等各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做出质量较高的翻译作品,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这就无法区分两者在培养层次上的差别,可以说学习完翻译本科就没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或者是由其他专业直接进入翻译硕士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一体化上的断层,为了建立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本科阶段低年级注重语言教学,高年级注重翻译技能的训练

一名合格的译者首先就要具备坚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因此在翻译专业的本科基础阶段,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学习,学生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大量阅读一定量的文学、商务、法律作品,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相关知识;高年级阶段侧重翻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同时要涉猎大部分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术语,最终使学生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工作。

(二)本科阶段高年级阶段开设相关选修课和实践课,为学生选择未来职业方向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最终是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如果只注重语言和翻译技能的学习,培养出的只能是语言的学习者或者是翻译理论家,因此,在翻译专业的本科阶段高年级可以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可以开设相关的实践课,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市场的需求,了解自身学习上的差距。

(三)提高硕士招生生源质量,加大语言考核难度

上一篇: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下一篇: 药品经营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