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8 02:39:21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活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性活动。

2.搜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感人故事。

教学程序:

一、激感,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活动,体验了盲人的生活,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生交流感受。

师小结:同学们多么幸福啊,我们每天都用眼睛感受着光明。可是盲人呢?他们看不见蓝蓝的天,看不见白白的云,更看不见鲜艳的花。他们的眼前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但是就有这么一个盲童用她独特的方式触摸着绚丽多彩的春天,感受着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了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三、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布置自读,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出来,仔细读一读,抓住句子中安静最让你感动的动作或词语与安静进行心灵的对话。方式是:把你的同桌当作安静,你围绕句子向“安静”提出问题,请“安静”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2.集体反馈

【预设一】: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抓住“极其准确”,比较“准确”和“极其准确”的不同,感受安静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2)抒情:假如你就在旁边,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

【预设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问:安静的哪个举动让你怦然心动?(生读句子说理由)

师随机点拨:

(1)竟然:

①你从“竟然”中读出了什么?结合学生的问答相机指导朗读。

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灵涌起了许多感想,你能说说吗?

(随机板书:创造奇迹)

(2)神奇的灵性

(师解释灵性的意思)

①请大家快速连读课文2、3两节,看看安静的灵性是怎么来的?

(这神奇的灵性来自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神奇的灵性来自于她在花丛中的穿梭;这神奇的灵性来自于她对小区环境的熟悉;这神奇的灵性来自于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②由于整天的流连,凭着对花儿的喜爱,凭着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安静得到了这份神奇的灵性,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让我们来听听一位盲人女作家的切身体会吧。

出示课件,教师配乐诵读:

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银桦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我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感觉着小鸟快乐地跳跃/我将手指慢慢地深入小溪/感受着清凉的水从我撒开的指尖流淌……

③指导朗读:这份灵性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读出心中的感动!

【预设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腾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时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这段话中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预设四】:张望

1.师问:

(1)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呢?(随机结合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2)那么安静又张望到了什么呢?此时她的眼前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机板书:缤纷世界)

2.刚才我们共同感受安静张望到的缤纷世界,而课文中用了一句特别优美的句子来写出安静这份美好的体验――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这条美丽的弧线会是什么呢?――五彩缤纷的弧线告诉安静的就是飞翔,此刻安静心中的飞翔概念该是怎么样的呢?――飞翔是快乐的、飞翔是自由自在的、美好的、充满希望地、随心所欲的……

3.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讨论:安静用什么在触摸春天?用什么来创造这个缤纷的世界的?此刻,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盲童?(板书: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小结:安静就是用她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到了春天,让自己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2.安静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课件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虽然残疾但却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大家看看他们是谁?课件提示:贝多芬、千手观音、张海迪……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2)

首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听音乐、看视频、展课件,发挥学生个性,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自然之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视频,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界乃至自然界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再听录音故事《狼与鹿的故事》,引起学生思维,理解“若无其事”“极不情愿”“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等句子的含义。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身临其境,不仅丰富了见闻,激发了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而且受到了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相机引导、学思结合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和多向发展。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对“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平之花”指的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和平容易被破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用具体事例说明世界并不太平,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参与,

激发他们维护和平的责任感。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3)

平面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超市里各种食物的包装到各类书籍的装帧,都无时无刻的体现着平面设计,从我们认识的平面设计来看,视觉占据了设计的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如今视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平面中老套的点、线、面排列组合,加上缤纷色彩的搭配,以及绚丽的电脑视觉效果等等,已经让人们感觉到视觉疲劳。这样看来平面的设计不能再局限于平滑的材质上,由此,设计开始通过触觉触发人们对设计的一种新的认知,通过运用自然材质或人工材料的辅助设计手段,使人们首先通过触摸欲望来进行认知,从而增加设计的魅力和诱惑感。

一?触觉的内涵与意义

1. 触觉具有无法代替的真实感

它利用物体的质感和肌理,通过触摸的方式将信息准确地转达给大脑,使人们在触觉的作用下更加细微的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有效的辅助视觉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准确的、细腻的、完整的呈现。

2. 触觉具有亲和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触觉,触觉具有一种亲和感。素不相识的人通过第一次握手,即触觉感受,立即会拉近陌生人的距离,加深彼此的印象,并且增加亲切感觉。同理,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融入触觉设计,可以激发设计的诱惑力,使人们通过触摸各种材质体验出不同的质感,对设计对象加深了解和认识。

二?触觉在书籍装帧中的作用

通常意义上的书籍往往只是在纸张上设计文字和图片的版式,即在颜色板块上排列字体、插画、摄影等元素,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电脑制图来吸引人们的视线,但这种形式的设计只依靠视觉语言会给人们造成短暂的视觉疲劳,由此设计师将触觉融入书籍装帧后,开辟了书籍装帧的新篇章。

在缪思设计工作室设计的《Buried》(埋)一书中,虽然封面只有Buried这6个英文字母,但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设计师把每本设计出来的书埋在了摄影地附近的土里过段时间后再挖出,通过时间和天气的变化每本书都不同程度的沾满了泥土渍,还有些封面干脆就被泥土腐蚀了一些。这种设计理念通过天然材料附着到书籍上,使封面出现了天然的肌理效果,通过触觉来感受质感的一些固有特性可以激发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心理情感,在触摸的同时感受不一样的书籍享受。

在乔治.德.米特里为德布瓦默尼设计的The Conversation(对话)中,封面分别用石板、装帧布、金属钉来组合装订成一本书。整个书给人的感觉简洁工整且具有一定的庄重性,同时用石板作为书籍的封面,这样的岩板设计会带给人们回归自然感。这本书的概念是“有机”,读者与书籍交流第一步就是触摸,通过岩板的封面设计传达“有机”的概念,带来一种触动人心的感受,进而增进阅读的欲望。

三?触觉在包装中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人类的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常的包装设计多采用文字、摄影、水彩或卡通图画等表现形式,其目的都是让人们直观的通过视觉认知商品,在产品种类越发繁多的今天,二维平面设计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触觉渐渐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与视觉有机的互补。

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的肌肤,猕猴桃汁在包装上采用植绒技术将纤维固定到纸上,通过人工材料的加工使包装的质感与原型及其的相似,看似水果的机理又偏偏是一个方形果汁盒的样式,让人们不禁想伸手触摸一下。简单的仿水果肌理设计,完美地体现出流畅的自然外形,使其从突出产品自身功能,强烈地冲击人们的眼球,即使是盲人也可以通过触觉来认知这一产品的特性。

服部一成设计的带尾巴的礼品卡,这一设计将包装盒上面粘贴一个人造毛皮的尾巴,人们触摸着尾巴的同时,也会在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这种触觉感会给不同人生阅历的人们带来好奇、愉悦,甚至是震惊的心情,毛绒尾巴的出现也给礼物增加了趣味性和神秘感。

四?小结

无论是在书籍装帧还是包装设计,都与受众人群直接接触,不同材质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运用自然材质和人工材料,使设计由二维转变为多维设计,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和结构相结合,通过触觉使人们与平面设计产生互动,形成交互式的情感互通,从而体现出超越视觉的特殊感知。触觉的融入使平面设计增添了活力,体现了功能主义与有机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平面设计开启了新的历程。既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设计元素,又要在传统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探索新路,大胆挖掘现代材料的表现力。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创意与材质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愉悦感,通过触觉扩展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绍强.书籍的触觉设计[J].装饰,2007,(8):49-51.

[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 里弗斯(英)著.苑蓉译.书籍创意装帧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次印刷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4)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因此,导课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

例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歌曲唱的是哪个季节?板书“春天”。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学生自由说)春天在同学们的眼中真美啊!(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片),它生机勃勃、多姿多彩。那你们是用什么方式发现春天的美呢?(学生自由说)是呀我们可以用明亮的眼睛观赏美丽的春色,用鼻子感受花草的清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触摸春天》中的主人公安静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摸到了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安静的心灵,细细地体会她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会采用单向知识传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因此,教??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方法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我讲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时,课前我叫学生用一个饮料瓶装一些水,以及一些石子,然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个乌鸦的头饰,在课堂上创设和课文中一样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到讲台上尝试乌鸦喝水的过程。

三、变提问为激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时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教材中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地方,在似乎没什么疑问或学生易阻塞之处确立好提问的角度。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我会提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会问:是因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这些是理解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去想、去问,学生又问出“沉默”和“可贵”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层层质疑中难点便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之,“点将不如激将”。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提问的同时,适当运用“激问”的艺术方法去引发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的更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广泛应用。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最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海底世界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成群结队的鱼,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个神秘的、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另外再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享受。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五、利用文体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5)

一、在磨课中反思,找准有效切入点

教学设计时,考虑因素很多。从激趣导入到引导感受,再联系已有知识,课件也一改再改。自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很完整了,眼前似乎也展现着一幅幅灵动生趣的创意作品。然而,课堂上,我发现犯下“异想天开”的错误,没有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下的粗纤维图片,让孩子们欣赏找感觉;接着出示两组变化的点和线,让学生交流自己将选择哪组表达。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中,由于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学生越扯越远,没有达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预定效果。教学环节费劲费时,课堂没有实效。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要紧密联系生活,多给学生感知、感受的机会。摸一摸找感觉,感受体验触觉本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触觉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上,而非设计反其道而行的方法――从“视觉”入手表达“触觉”。

接着,把教学环节设计调整为让学生带来铁丝球,一摸二想三尝试,最后再归纳自主探究的学习经验。整堂课教学设计以“玩”为主线,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创设感知、体验、领悟的教学情境,在玩中学在乐中画,在实践中提高,找准教学方向、找准有效切入点,事半功倍。

二、在游戏中感受,获取抽象画语言

在教学中创造性开发课堂,首先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游戏入手;目标侧重于在游戏中感知、感受触觉,在欣赏中获取点、线的绘画表现语言。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深受学生的喜爱,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打造了有效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课堂上,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粗糙的麻线编织和光滑的鹅卵石,分别装在两个精美小袋子。让两个孩子上台来做“摸一摸”游戏,获得触觉之后在黑板上试着画一画。台上的两个学生在游戏中其乐融融,台下的学生充满好奇,神情专注地观察着、思考着。接着让全班学生赏析两位小伙伴的画,猜猜摸到什么材质的物品,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学生从直线判断出表达的是光滑的,从直线交叉发现了表现粗糙,初步获取抽象画的语言,达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发现用同样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物品触觉之后,引导欣赏艺术大师作品,从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抽象画《春如画》作品中,自主探究发现点、线在抽象艺术中的运用。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到已有的知识点:彩线连彩点、疏密、长短、粗细、前后等。学生获取了抽象画语言,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赏析课文范图,谈谈喜欢的画面,说说点、线、面色彩的运用。整个教学环节,学习氛围犹如玩故事接龙游戏,层层递进乐淘淘;在师生互动中归纳板画点、线、面色彩的而丰富变化美,教学相长。

三、在玩乐中体验,生成抽象画艺术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抽象画语言积淀之后,设计第二个“玩乐”场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得玩”,摸一摸带来的铁丝球,再试一试画一画摸到的感觉。这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似乎胸有成竹专注画起来了,有的若有所思还在摸着似乎还在找感觉,有的用胳膊碰碰边上伙伴,应该是想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学生作业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表达刺刺的感觉,有的直接用折线,有的用平滑的曲线圈圈再加折线,有的用短直线排列表现等不同方法,富有新意。

第三个游戏“猜意图”把课推向有效生成,目标侧重于点、线的组合与运用。通过展示作业让学生猜一猜小作者运用的点和线意图,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猜测意图游戏中,学生把点和线在画触觉中的运用,赏析得头头是道,每位交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际,引导他们认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表达的也不一样;同一个人摸同样物品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感觉也不一样……

最后,教师在玩“橡皮筋”中,在乐趣无穷中引导生成抽象画作品。课堂上,我拿出一条长橡皮筋通过折卷成团,故弄弦虚在台上摸着、想着,把学生逗乐了。板画示范中,我采取的策略还是师生共同探究,边“折腾”橡皮筋边问学生用什么线和点表示,在学生各抒己见中,选取其中一部分发言,再引深补充示范。示范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特地若有所思再摸一摸,变魔术一样掏出橡皮筋断了的截面,引领学生发现并在思考触觉又发生的变化,由此再展开奇思妙想,丰富画面的触觉感受与构图表现。教师起起伏伏卖关子教学,富有创造力的示范表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作业异彩纷呈,全班没有两张相同点、线组合的作业,也没有一个孩子用具象的方法表现摸物品的触觉,一幅幅颇具“大师风采”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教与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后的几点思考

整堂课以引领学生游戏、探究、发现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美术紧密联系生活的课标精神,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师生更和谐发展。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悟最深的一是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热情与智慧,让每个学生把优势和潜力淋漓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二是教学上紧跟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把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管从我们生活的哪个角度切入,不管表现的内容是新奇还是平淡,一定要努力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发现、认识和理解,才能实现“巧妇有米之炊”。三是平时教学中针对有疑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立足“小、近、实”的目标,进行小课题研究,日积月累教学必定有更喜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6)

现如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特别注重告诉孩子要上课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倾听的时候,就会有思考,也会从别的同学那里学来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表现欲望特别强,却不能认真静心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发言,也就是没有倾听的意识。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和同学的想法,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思维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因为笔者目前所带的班级是经过重组的班级,课堂倾听习惯很差,开始插嘴的多,后来做小动作的多,小组合作时相互影响,能够真正认真倾听的人很少。于是,我自2013年9月开始展开了关于《小学生课堂倾听习惯的养成》的微型课题研究,让倾听的好习惯能贯穿整节课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了课堂倾听“五策略”:一、精彩导入引倾听;二、交流互查督倾听;三、品悟激评促倾听;四、延伸拓展助倾听;五、反馈PK验倾听。接下来我将用《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案例具体解读利用“五策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的经验做法。

一、精彩导入引倾听

刚打上课铃,学生注意力还处于分散状态,兴许还停留在下课玩的皮筋上……教师得通过精彩的导入环节,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倾听注意。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出示了“春天”这个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几个同学的描述,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争取能比上一个发言的人说得更美一点,这样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心自然拉进了课堂,课堂倾听开始了。

二、交流互查督倾听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倾听往往不能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将下达的学习任务具体明确,让他们易于操作,通过倾听找出同伴的不足,并监督完成,再加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愿意给别人当“老师 ”,在体验当老师的乐趣中,他们的倾听能达到最佳境界。在《触摸春天》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导学提示:交换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纠错;再让学生根据提示完成预习检查;随后快速开火车认读生词,并提示看谁听出毛病,学生在体验“当小老师”的游戏中,锻炼了倾听的能力,夯实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品悟激评促倾听

课文的品读是中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因为课文的重难点将都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学生的倾听就显得尤其重要,听懂了,重难点突破了,作业会了, 语文素养提高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因此,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去探究挖掘文章里的细微之处,咬文嚼字,帮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破除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的维持。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花繁叶茂”、“整天”等体悟句意,进行学法指导后,我出示导学提示,思考:安静在她喜欢的春天里创造了哪些奇迹?(1、默读三、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2、 品读句子,提取一些关键词说明画句子的理由。3、小组交流。)细读第二段,由词语直接过渡到课文,通过“读”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安静对春天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教师评价语的恰当运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善于倾听的能力。例如:“同学,你就是这个春天里的月季花,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很美很美的春天,遗憾的是中间藏了一丁点儿小刺,‘春’是翘舌音……”。紧接着扣准一个中心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囊括了三、四自然段中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挖掘安静虽是盲童,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主题。因为有了之前的学法引导,加上激励性的评价语,同时找准了一个中心问题引导思考,环节丝丝入扣,学生的思考带动了倾听,倾听后的思考是已经有了深度的思维了。

四、延伸拓展助倾听。

这一环节一般是学生弄懂问题后,为升华主题设计的对教材进行补充的内容,我出示了张海迪、海伦 .凯勒事迹介绍, 将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加以延伸填空 ――“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敖老师有……,敖老师可以创造……”“窗外的小鸟有,窗外的小鸟可以创造……”“大家有……,大家可以创造……”,倾听一直在继续……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7)

语文是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执教《长城》一课时,我制作了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及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的劳动场面。通过文本、图片、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二、注重朗读 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阅读的方式很多,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急于讲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而忽略了朗读。课堂上,阅读方式单一,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以至于厌倦了语文课堂。只有不断地变换阅读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鲜,不断激发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首先,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然后,同桌互相评价朗读、齐读、表演朗读等。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多次朗读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方法。多种方式的朗读,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通常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已成了习惯。但是,如果让学生把他们思考的和自己说的写出来就很难了。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锻炼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等练习,已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当学完课文最后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体会闰土当时的心情,然后,我让学生续写,写一写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时的场面。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写得各有特色,效果很好。当学生总结了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来突出人物特点时,我又让学生写一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然后读一读,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学生们兴趣十足,认真地写,认真地读,认真地猜,既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质疑 激活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少,认知水平还较低,也就决定了他们质疑的局限和程度。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和文章表面上,得不到深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培养他们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题提出问题。他们反复读着课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是谁触摸春天?怎么触摸?应该用眼睛看春天,怎么会是摸呢?摸到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种种疑问,走进文本。当他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又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样,他们又提出了许多疑问:安静抓到蝴蝶后为什么又放了呢?“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等等。我并没有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多次阅读再组内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好。

五、拓宽阅读 积累运用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8)

一、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

如班上的一位学生,因家庭搬迁到外地,他中途转学。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欢送会,大家致欢送词。此外,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第一册教材《找春天》一课,教师就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2.把学生从生活带入课堂

又如学习《可爱的小动物》,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动物园里或亲友家、邻居家问一问,走一走,看一看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哪些动物让你喜欢。不伤人的小动物可以摸一摸,记住它们的样子、颜色,它们爱吃什么,它们的生活习性等。通过走、看、问、听、摸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感性认识,为课内口语交际作好铺垫。上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录像,看后提问:“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有趣吗?谁能把你课前看到的动物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见过什么动物,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它们长的什么样子,怎样生活的(可以加表演)。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口述所见所闻的小动物后,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小动物,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子等,这些动物都很可爱。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这样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说起来,思维异常活跃。

二、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仅局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大力组织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实践。

1.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

如第八册《交流物品,谈感受》,设计教学时,我注意设计:一是演一演,师生互动交际。设计教师当记者,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采访示范;学生展示交流物品的样子、特点、来历和喜爱的原因,通过示范使学生交际时心中有目标,行为有准绳。二是说一说,生生互动交际。设计学生小组按要求开展交流活动的环节,让学生想想相互介绍,想想到评价,再从中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参加全班展评活动。

2.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9)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有位学者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准确、恰当地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途径。认真设计每一个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班的孩子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笔者一直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根据从事幼教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探析,觉得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话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友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

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提出问题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时,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有利于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他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地问:“它遇到了谁?”

再如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篇(10)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般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像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天下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气的灵性所折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

3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拓展月的,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界“中的内容。

2全般交流:“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回有这样的发现。

3请全班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上一篇: 经济效益论文 下一篇: 共建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