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11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篇(1)

研究设计

基于相关的文献,本文在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准则变化的虚拟变量与各影响因素变量的交叉变量,来检验上述研究假设。由于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则变化程度相差较大,本文将资产减值细分为流动资产减值和非流动资产减值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根据研究假设可知,如果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能够显著遏制上市公司的“扭亏”和“大洗澡”盈余管理动机的话,那么模型中的β2和β4系数应显著为正。

变更管理制度篇(2)

每一个单位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有签证和设计变更的产生,这些直接对建筑产品的成本息息相关,怎样才能更好的控制签证和设计变更的产生,以及更好的做好签证和设计变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本文谈谈其管理制度和流程。

1.目的

加强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开发项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工作。

3.设计变更内容、格式要求及流程

3.1设计变更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3.1.1设计变更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优化,需要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及发包单位项目部的确认。

3.1.2设计变更的主要类型:

由于设计单位的施工图出现错、漏、碰、缺等情况,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发包单位改变建设标准、结构功能、使用功能、增减工程内容,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发包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其他技术措施等,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销售部门、客户服务中心、业主要求提出变更,而导致做法变更、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3.1.3所有设计变更审批表必须使用公司规定的标准表格,并明确以下内容:编号、工程名称、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部位或范围、变更的内容做法及原因说明、增加的工程量、减少的工程量、相关图纸说明。

3.1.4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均应对设计变更单进行编号,并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双方都应设置设计变更事项的单据交付记录,即交付对方单据时要求对方签收,接受方不得拒签。

3.2设计变更办理一般流程:

3.2.1经办人在填写设计变更审批表时,若因本专业变更导致其它专业需要一同变更的,应发相关通知。(如因墙置改变导致水电管线移位)

3.2.2预算人员在对变更费用进行估算时,应对措词不清,结算时易引起分歧、纠纷的变更单退回,要求提出部门表达清楚,不致引起歧义。

3.2.3一般来说,现场工程师确认时只需要按照相应的设计变更文件确认完成或未完成的事实,而不需要确认具体的工程量。但当无法根据设计变更文件直接计算出工程量,或者相应设计变更文件的某条或某几条只完成一部分时,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现场工程师应直接在设计变更单中确认相应的工程量。

3.2.4对于造价调减的设计变更,发包单位现场工程师要及时跟踪、落实、核定减少的具体数额,并与承包单位形成书面记录,防止因漏报而给公司造成损失。

4.现场签证的内容、格式要求及流程

4.1现场签证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4.1.1现场签证的主要类型:

因设计变更导致已施工的部位需要拆除(需注明设计变更编号);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未包含在合同中的各种技术措施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变化、地下状况(土质、地下水、构筑物及管线等)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减,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发包单位在施工合同之外,委托承包单位施工的零星工程;

合同规定需实测工程量的工作项目;

4.1.2所有的现场签证审批表都必须使用公司规定的标准表格,并明确以下内容:编号、工程名称、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部位或范围、变更签证的内容做法及原因说明、增加的工程量、减少的工程量、相关图纸说明。

4.1.3关于临时用工的签证事项,双方应在签证通知单上洽商确定以下问题: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工日。

4.1.4所有现场签证单只有加盖发包单位专用章或发包单位公章才能生效,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也应加盖有效印章。

4.1.5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均应对现场签证单进行编号,并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双方都应设置现场签证事项的单据交付记录,即交付对方单据时要求对方签收,接受方不得拒签。

4.2现场签证的一般办理流程

4.2.1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工程师在签证前必须认真核对签证工程的施工时间、工作内容、发生原因、发生工程量、工日数、机械台班数以及签证所发生的费用应由何方负担等。特别是对发生原因的交代应详细、明了。

4.2.2对于措词含糊容易引起纠纷的签证,现场工程师在签署时应征求预算人员意见,预算人员审核重大签证费用也应避免用词不准在结算时造成经济纠纷。

4.2.3签证内容完成后,工程师应避免签署类似“情况属实”或“工程量属实”等模糊性内容,而必须确定实量后签字确认完成或未完成的事实或者工程量、材料材质和规格、工日数、机械台班等。原则上监理工程师不应直接在签证上签认有关单价或总价。

4.2.4如果签证单附有交工图纸,则监理及项目部工程师应审核图纸是否与实际施工结果相符,并在图纸上签字确认,此时可以不对工程量进行确认,由预算人员人员按照图纸核算工程量。

4.2.5项目工程师对签证单上直接签定的工程量的准确性负责。

4.2.6如签证单涉及到隐蔽施工、金额及其它事后不可复核的项目时,则应由项目部工程师及预算人员人员共同现场认定。

5.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办理时间的规定(包括图纸会审及施工组织设计审批流程)

5.1正常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单,应提前5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现场工程师按照表格汇报给工程部及总工处,应由有效签字人共同签署完成,并由预算人员做出估价并获得审批后,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后,才通知承包单位开始实施。特急类(指如果不立即实施将造成更大损失的签证)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可以先实施再由预算人员做出估价;如属隐蔽工程及事后不可复核的工程,则必须要求承包单位在隐蔽部位覆盖之前或拆毁前提出预算并由项目部工程师会同监理单位对工程量进行核实。

5.2监理、现场工程师应在变更签证内容完成后的5个工作日内在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单上对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进行说明。

5.3图纸会审流程:由施工单位中标后在接到图纸7个工作日之内,提出图纸中的问题,由现场工程师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各单位进行会审,并提前2天通知工程部及总工参加,并将现场形成的图纸会审纪要,必须在5个工作日之内返回工程部一份。

变更管理制度篇(3)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42-03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在此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问题,容易发生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基于此,按照合同约定,承发包双方代表可就合同外的责任事件作出相应的签认证明,这就是现场签证。现场签证管理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重要的工作,且施工时间越长,其发生的概率越大,管理越难。在建设项目投资全程中,项目施工阶段的资本投入占总投资的比重最大(如图1所示),可见,强化现场签证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对项目施工阶段乃至整个建设项目运行过程的投资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价值工程的内容

从工程投资的视角看,现场签证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建筑行业中,常用价值工程法(Value Engineering)控制成本。价值工程主要是从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费用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用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并获得最高价值[ 1-2 ]。其公式为:V=F/C

式中:V――价值系数;F――功能系数,现场签证的必要功能;C――费用系数,签证的寿命周期成本。

上述三个系数的任意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工程法进行成本控制会产生多套方案,其核心任务就是找出并确定最佳方案(如图2所示)。图2说明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总能找到一个最低点Cmin,此时功能达到最适应的水平。

由此得到启示,在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成本管理中,首先,对现场签证的实质进行分析,找出并剔除不合理及过剩的功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价值。其次,确定影响现场签证管理成本的因素,并分析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受制度体系、设计过程、现场管控、合同管理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如图3所示)。若成本控制出现多个方案,还要从方案的可行性、准确性、经济性等角度进行验证,选择最佳控制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对现场签证进行成本控制,控制的并非签证这个行为,而是签证的必要性。因此,从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实现成本控制,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投资成本,而是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管理效果和效益。

(二)价值工程的应用

某写字楼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几项工程变更,其引起的成本变化及功能评分与价值系数如表1、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特大暴雨造成停工的价值系数约为1,说明由此工程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加接近于实现此功能的最低成本,是比较合理的变更,应予以签证;合同以外零星工程的成本系数小于功能系数,说明该工程变更存在功能过剩;而擅自修改施工图内容及隐蔽工程验收造成的价值系数小于1,说明这两项工程变更造成了成本偏高,签证时应谨慎处置,适当控制。

二、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在结构上把握,建立成本管控体系

一是建立成本管控体制。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耗时长、环节多、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成本管控效果、严控工程变更数量、规避不合理变更、提高签证的经济效益,可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建立层次分明的成本管控组织体制,各主体按比例承担工程的收益和风险,从不同角度发挥优势,推进现场签证环节的成本优化。

二是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量变更是可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变更。因此,为提高现场签证的成本效益,应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与方法,突出事前成本控制的作用,在成本控制目标制定时,逐步分解量化责任目标,把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现场每个环节、部门和人员,根据责权利划分签订相应责任书,达到规范管控的目标。

(二)在源头上控制,严格设计管理过程

一要确保图纸设计深度。图纸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有近60%的变更是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给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带来极大的障碍[ 3 ]。基于此,在设计施工图时,要严格按照设计程序和标准,规范设计行为和质量,严禁人为压缩设计时间,避免边设计边施工,确保达到设计深度和质量要求后再施工,从而降低设计修改概率,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二要完善设计变更制度。有些学者认为现场签证的成本控制就是减少甚至杜绝变更,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设计变更在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较为普遍,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变更制度体系,以落实设计变更检查制度,检查是否按设计组织施工;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新技术、材料等事务,要及时检查由此引起变更的可靠性及必要性;建立设计变更问责制度,剖析设计变更的原因,对可规避的变更要追究设计单位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要加强设计变更审核。施工过程中,有些设计变更是难以避免的,但有些人为造成的变更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因此,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合理确认签证,将直接影响到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具体来说,审核设计变更通知书的完整性,明确变更的原因、签发时间、签名印章等相关手续;审核设计变更的真实性,规避随意更改设计造成的成本控制风险;审核设计变更的经济效益,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综合权衡变更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后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要科学评估设计变更。为避免口头变更和随意变更现象的发生,在现场签证执行前,先要对施工工期、造价以及变更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主要从变更的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权衡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设计变更一旦没有通过评估,要想执行生效,其变更通知书就必须由监理、设计、建设和施工四家单位共同签字,且要加盖公章。

(三)在制度上限制,完善工程合同管理

一是审慎合同条款。工程变更的主要参照对象就是施工合同,合同条款的科学严谨与否,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工程变更率及现场签证的数量,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合同环节的重要性。因此,要做好现场签证的成本控制,必须审慎合同条款,完善合同内容,在合同签订前,全面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合同,细化合同条款,力求合同精细明晰。

二是控制合同变更。如前文所述,工程变更无法完全杜绝,要想确保成本最优,就必须合理控制合同变更。在合同中设置约束条款,制定变更标准与条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规避或严控不必要的变更签证,防止其无限扩大,从制度上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对难以控制的工程变更,要谨慎审查其变更情况、原因及内容,及时将内容补充到合同里。

三是强化索赔意识。在严控变更数量的基础上,成本控制的另一途径是强化索赔意识,这就需要熟悉合同索赔程序及内容,对发生的合同违约事件,要及时提出索赔,办理好相关签证手续,做好现场原始资料采集,争取使变更引起的损失得到补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四)在措施上约束,加强工程现场管控

第一,增强现场成本控制意识。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归根到底还是一项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从思想上重视成本管控,并落实到行动上[ 4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现场签证管理规定,认真审核承包人提出的变更请求,做好应对措施方案的比选,辨清责任主体,做到不随意签证,不弄虚作假,从施工技术和技术经济层面上做好签证的确认。

第二,严控现场签证发放范围。项目实施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变更都能进行签证,现场签证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及筛选。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应严控现场签证范围,对设计变更通知书、招标说明书、定额等明确规定不应签证的项目,坚决不予签证;对存在虚假、不必要变更及存在争议矛盾的项目,要坚决不予签证。

第三,明确工程变更签证权限。工程变更签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达到成本控制的最优价值,必须做到权限分明、审批严格。应建立专业分工明确的签证制度,根据专业的不同,授权专业技术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实施现场签证。除此以外,根据签证费用的大小,明确各类项目签证人员的审签权限,建立多层次的签证审批制度。

第四,健全现场签证审核制度。现场签证对工程投资控制影响极大,有时签证单的一字之差,就可能引起总投资的大幅变化,给工程结算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变更时必须符合签证范围,且数据准确,内容真实,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签证审核制度和程序。可由聘请的专家检查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检查现场签证的签认程序及手续,对有关合同变更的条款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尽可能控制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数量,实现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成本管控。

(五)在执行上配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一是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特性。施工合同的价格调整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其专业性并非短期的培训能够掌握,必须由造价工程师这类专业人才来完成。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提高成本管控力度,必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造价工程师,负责工程变更签证的审核和签署,实施工程造价管理。

二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都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在现场签证的审核把关中,一个小举动都可能给工程造价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除具备造价师的专业性外,还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严格按章签证,不弄虚作假。

三、结论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受内外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发生在所难免。做好建设项目现场鉴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降低不必要签证概率,对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开林.工程变更全过程管理[J].会计之友,2013(6):40-43.

变更管理制度篇(4)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1-0008-05

20世纪末,各国政府转变了各种管理控制方法,包括组织结构、财务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例如,很多政府进行分权、私有化活动等,并引入产出和结果导向的计划与控制、顾客导向、引入竞争、质量模型和多维度绩效评价等。所有这些改革即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本文关注其中与政府会计有关的一些改革。

新公共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功能主义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增加政府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为了理解政府会计变革,不能从单一的视角去理解(Hopwood andMiller,1994)。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会计变革,包括引入的各种原因、变革的过程和效果。在分析组织和变革过程时,制度框架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维度(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

一、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变革

新公共管理(NPM)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而使它更有效率和效益,并且在传递商品和服务时更具有经济性(Hughes,1998)。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概括为:向职业化管理转;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衡量指标;更加注重产出控制;实行部门分权;引入市场机制,强化政府内部竞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强调资源运用上的克制和节约(朱仁崎、彭黎明,2003)。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8个方面: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政府指导职能(赵景来,2001)。德国学者GemodGnming指出,新公共管理的确凿无疑的特征至少包括20种(朱仁崎、彭黎明,2003):削减预算、VOUCHERS、绩效责任、绩效稽核、民营化、顾客观念、分权化、战略规划,管理、生产和供应的分离、竞争、绩效测评、管理风格变革、签约外包、自主管理(弹性)、审计的改善、人事信息管理(诱因)、使用者付费、政治和行政的分离、财政管理的改善、技术的更多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和政府的内部管理。从与政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说,宏观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和微观层面的公共部门管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将对政府会计信息产生更多的需求。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其信息来源不仅包括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包括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也间接的来源于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更依赖于政府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财政收支管理和公共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绩效管理等,这要求政府会计能够提供有关预算、成本、绩效等信息。新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故政府会计的新公共管理需求观是站在政府管理者的立场上,他们需要政府会计信息为其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源,履行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因此,他们需要管理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各国政府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投入和过程,政府通过财务预算和管理程序来控制。采用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是在20世纪末的政府革新。这是由于各国面临预算赤字,在社会任务和政府功能上出现危机。随着新公共管理的推进以及应计制在政府会计的逐步推行,各国引入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如预算和中期与年度财务报告。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一)制度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变控制是为了提高绩效,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但组织变革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效率和效益,组织内外环境和制度也对管理变革起到重要作用。而制度理论强调社会结果和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如规则、知识、权力、利益、标准、特定群体和社会的习惯)对组织的影响,组织也反过来影响它。相对于功能理论,制度理论拓宽了组织的范围,考虑了组织环境。

旧制度经济学关注组织形式和它们的特征,尤其是效率,也关注制度的影响和其它社会和文化方面。通常,旧制度经济学表明“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因素。制度理论不仅关注组织,也关注组织内的个体,即制度理论关注经济角色、社会文化问题、个人和组织、环境和它们的相互影响。总之,制度理论的范围很广。

社会制度经济学没有关注改革的原因和经济效率与效果。社会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模仿(为什么一些组织跟随趋势、模仿其它组织、为什么存在变革的固定模式与同构组织)。该领域的学者认为变革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的规则与预期,例如为了满足外部法律的规定。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绩效衡量的影响、竞争逻辑、进行变革的理性原因等。这表明组织及其个体关注社会理性和社会效率,也表明制度经济学关注理性和效率概念,包括社会和其它问题。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Houwarrt(1995)认为,当新公共管理被引入时,新公共管理被作为各国政府应对环境变化的一个工具,如预算压力(经济因素)等内部因素、预期和正式规则(如外部制度)的外部改变。内部管理者不满足于传统、阶层制、投入导向工作方法等,也是一个因素。

如前所述,制度观也认为财务困境、正式规则、预期组织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管理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使组织更加企业化和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而且在面对新的内外需求时显示出敏感度(做好准备或漠不关心),或者正式完成新的需求和预期。另外,制度理论关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一旦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仅影响组织的效率,而且影响内外预期、组织和个体的利益与习惯。

Bum和Scapens(2000)基于旧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个政府会计变革框架(scapens,2006)。他们定义规则(roles)、惯例(routines)和制度(institutions)作为解释会计变革的基本概念。在他们的框架中,规则(rules)是正式陈述程序,而惯例(routines)是实际使用(Bums and Scapens,2000)。Burns和Scapens认为,会计背景下的规则作为正式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被写入操作手册,而惯例是实际使用中的习惯和会计实践。规则通常不会经常改变,只在某些时候改变。但是,惯例作为日常工作方法的改变可能逐步改变。惯例的改变可能来自于现行工作方法的经验、规则的改

变或社会压力要求改变(来自于组织内外不满足于某种实践和绩效,社会价值的新发展,某群体增加相对权力,或其它组织内外制度的改变)(Oliver,1992;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虽然惯例可能受规则影响,但惯例在某些方面通常不同于正式规则。一个正式规则的改变并不必然意味着管理者、其他员工的实际思考和工作方式将马上按照规则进行。在可以观察到的实际思想和行动改变之前需要一段时间。

Burns和Scapens认为,制度规范了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程序。反之,制度也是日常行动和工作方法的结果(Bums and Scapens,2000)。制度使组织趋于稳定,或者趋同于某一组织,但它们不是不变的。广义的社会制度构造了组织的外部制度环境,而特定的内部制度规定了内部制度环境(它与外部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内部制度环境包括各种实践,如各种被长期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惯例(Scapens,2006)。组织文化是内部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强烈影响参与者的信念、价值观和实践。

惯例植根于组织的历史,被相对稳定的制度定型,可以预期,惯例通常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改变。但是,当一个组织或其环境经历了一个巨变时,如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革,某些惯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转变,这可能是因为员工知道组织的生存面临危机(Scapens,2006)。

制度理论和Bums和Scapens的框架可以作为分析和理解引入新公共惯例后会计的变革过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会计改变过程,包括引入的原因和效果,制度理论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框架来分析政府会计变革。制度分析也可以显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的效果与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倡导的相一致。

迄今为止,有少量的实证研究用制度理论解释政府会计的渐进式变革(Nor-Aziah and Scapens,2007;Ter Bogt,2008)。制度理论(如社会制度理论和Burns and Scapens的框架)能提供一个基础来理解和分析政府引入新公共管理导向会计变革的原因、变革的过程及其效果。它主要通过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会计变革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经济因素和其它制度影响在引入会计变革中是否起重要作用。(2)如果起作用的话,哪些作用来自于执行正式会计系统的主要变革。(3)从长期看,这些变革是导致了组织功能的更加企业化,还是它们引入只是为了遵守外部环境中的法律规定,因此其效果主要是象征性的。

三、政府会计变革的原因

旧制度理论认为经济的和其它制度原因可能导致组织改变。社会制度主义者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模范、外部法律等。Btog(2008)详细讨论了会计变革的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很难严格区分组织会计系统的改变与其它新公共管理变革,如引入新组织结构、质量管理、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他们认为大多数变革实际上相互作用,也是政府长期变革过程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认为会计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组织的经济效率和效益(Bogt,2005)。20世纪末的各国预算削减,导致了各国引入增加效率和效益的各种技术。除了经济合理性,社会,政治合理性要素也对引入变革起重要作用,例如,为了将来拉选票和获得政治支持。引入变革也是社会、政治和政府部门绩效的结果。由于很多投票人对政治和政府丧失信心,或不满足于政府绩效,导致了20世纪末很多西方国家投票率的急剧下降。这将加速变革,尤其是引入分权和产出预算以及相关的计划和控制文件。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社会原因导致变革,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例如,在某种程度上,引入某些变革是受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一种时尚或趋势去跟随新思想,担心被其它组织的同事认为是一个落后者,或来至于外部咨询者的建议,或来至于经验教训。

四、新公共管理下政府会计变革的影响

会计变革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影响只是逐步可见,需要一个过程。本部分讨论引入一些主要会计变革的影响,如应计会计、产出预算、绩效预算和基准。

(一)应计会计

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应计制意味着政府会计人员需要一些额外的培训来适应这个新系统。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逐步从传统的现金制转向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系统,使得编制资产负债表成为可能。而且,要求年底报告应付和应收数额也使计算应计支出和应计收入成为可能(Bac,2002)。

严格地说,引入应计会计到现存系统基本上不冲突,也很难引起严重问题,尤其是因为通常引入应计会计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变革。组织继续关注财务信息而不是产出和结果,这意味着受托责任过程没有根本改变(Bog and Helden,2005;Mol,2006)。

由于应计会计的引入是一个渐进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出其效果。但总体而言,应计制有利于经济决策制定和组织功能的实现。应计制是一种更企业化的方法,首先它具有财务意义,但逐步地它将渗入组织的一般管理和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没有应计制的引入,就不可能编制产出预算并提供信息给活动和产出的单位成本。在应计制下,能获得预算和作业成本的及时记录。

(二)产出预算

在新公共管理导向下,很多国家在20世纪末引入产出预算。以前的研究认为产出预算及其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中期和年度报告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最初,新公共管理思想看起来很吸引人,但细想起来很难执行。新公共管理很可能是一种好的思想、一种实用主义和企业化的方法,但在政府中实行并不容易。绩效衡量,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难执行。但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有利于计划和控制,尽管它只是提倡产出导向。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利于部门和活动的成本结构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财务预算和报告的质量。在产出导向下,很少有组织超过他们的预算和支出不足;即使他们超支,中期报告也会提醒他们。这表明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助于改进组织的财务管理。产出预算能使政府会计人员更多地关注产出和绩效,有助于定义任务和明确责任结构,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企业化。新公共管理和产出预算也影响会计实践,尤其是组织文化(从投入和过程导向变成产出导向)。另外,产出预算的引入通常与分权相结合,分权后组织层级更少,灵活性增加。分权组织的任务、产出和结果导向和透明度也将逐渐增加。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文化将逐步改变,组织制度也跟着改变。

编制产出预算也将影响非财务人员。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员需要预算和控制信息,也参与到生产这种信息。这主要是因为预算和控制信息在本质上并非严格的财务信息,而是内容导向。这意味着生产和解释预算及控制信息不再是财务人员的专利,内容导向的雇员也开始关注财务信息。

总之,引入产出预算意味着市民服务和政治家的活动(如定义和讨论政治领域的内容)已经逐步变得更加关注。比以前更频繁的是,特定政策领域正考虑更广的政策项目内容。在有些领域,更多的政府人员开始参与产出预算。

(三)绩效预算和基准

绩效衡量、新公共管理、引入产出预算和基准密切相关。事实上,绩效衡量是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引入所有这些会计技术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它与会计和会计变革的技术方面紧密相连,将改变组织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也评估和控制管理者的活动。

有些政府管理者反对绩效衡量。但大多数管理者认为绩效衡量很重要。基准提供了一个相对绩效标准。而且,如今绩效信息的收集采用平衡计分卡或者质量模型(如INK模型和EFQM模型)。很多政府管理者担心政府绩效衡量的恰当性,这确实不是新技术能完全解决的。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基准能逐步提供更有效的可比性绩效信息。基准能提供计划和控制信息,并提供一个相对绩效。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和绩效的透明度。

政治家更需要关注绩效信息,因为他们要直接面对公众和媒介的评论。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很多政府越来越关注绩效和绩效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基准使绩效信息逐步在控制政府组织和提供更透明的信息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入产出预算也有助于政府实行绩效导向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将影响内部制度,也影响外部制度。很多政府开始关注信息的透明度、绩效和绩效信息,开始将工资水平与绩效评估相连。这不仅出现在组织的高层,也出现在组织基层。

新的和现存的绩效信息将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改进和正视这些信息将增加它们的使用,这将促进更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发展。而更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通过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也促进绩效信息的使用。

五、基于制度理论分析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会计变革

旧制度理论及其代表如Greenwood和Hinings(1996)认为经济和其它制度因素将导致变革。经济问题如预算压力,在引入各种会计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多改变被引入是因为它在其它地方获得了成功,看起来更加现代化,这是某些利益相关者所预期的或者被强制要求的。很多因素,如在社会制度经济学中提到的模仿和外部法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制度理论和Burns和Scapem(2000)框架,各种会计变革可能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如预算削减和有义务引入应计会计和产出预算,也可以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改变影响引入各种管理改变到组织革新,包括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当执行新的会计系统时,可能出现某些技术难题,这说明宣布一个规则的改变和只是纸上谈兵时相对容易。

组织的参与者是否能完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改变,如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将改变惯例,很多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新的会计系统和信息在刚开始或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使用。根据制度理论,惯例持续的表现为日常经验和发展的结果的轻微改变,但它们植根于组织的价值和传统。

经过一段时间,惯例能够制度化,因为它们变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例如,制定了组织内外的思考方式(Hopwood,1990)。各种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和作为制度一部分的惯例。各种政府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由于政府及其绩效可能显著的影响外部制度,价值和预期将会改变。由于政府的低效和不灵活导致了内部的不满足,内部制度将改变。制度的改变将刺激规则和惯例的改变。而内外价值的改变通常是逐步发生的,而不是惯例的剧烈的大改变的结果。

惯例的稳定性、改变的渐进性和组织历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新规则,如新会计系统,已经引入但没有很好的理解,或者生产的信息被认为是无用的(例如,由于系统的不完全,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由于人们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新会计系统的信息可能很难用于控制组织,参与者继续使用现有惯例。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抵制改变。很多政府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决策和控制继续基于传统的投入和过程导向信息(Scapens,2007)。这些传统的工作方法来至于文化和以前的关注投入和过程的培训。另一个导致继续使用旧系统的原因是新会计系统的规则还没有与其他规则和系统(如绩效评价系统)保持一致。但是,惯例在多年后将逐步改变。这将增加实际绩效信息的使用、服务导向、根据产品和效果思考(Modell,2004)。这些发展可以认为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想保持一致的变革。

变更管理制度篇(5)

引言

企业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正是伴随着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更调整,对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变更研究是企业管理会计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与竞争压力的相关性以及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与企业的分权程度、企业规模和企业的组织能力的相关性等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的理论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管理会计理论预测管理会计实务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

1 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构建与变更

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是企业得以正常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复杂的控制系统,在权变研究文献中,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这几个术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虽然这几个概念严格的来说不能等同,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实践活动如预算的编制、生产成本核算等信息的归集、分类与分析等,强调管理会计的技术性;而管理会计系统则是指系统地利用管理会计实现组织目标,即把管理会计系统视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强调它和企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及其与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性;管理控制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它不仅包含管理会计系统,而且还包括人事或家族控制等其他方面。但是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理解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权变理论对它们的影响。

1.1 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可选择性

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可选择性是指从允许选用的管理会计原则和方法中选出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可能性。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者,因此对于财务会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及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相对而言很弱。而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国家或其他管理机构并没有制定强制性的规范,相对而言,管理会计的可选择性自由度比财务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要高得多。此外,从技术上看,假如我们能够对一系列管理会计基本概念作出严密的定义,再通过恰当的思辨过程。即可得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这种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同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单映射关系,从而使管理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且内在一致的完美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企业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可选择性问题了。但是,理论与现实往往会产生背离。现实中的管理会计是存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非理想条件,企业须时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因此,从技术因素考虑,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必然具有可选择性。

1,2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的含义及内容

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也不能例外,应当随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变更。国外将变更定义为在给定时期内变更被接受的程度,或者变更被整合到企业经营中的程度。这一定义要求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不仅有变更,而且变更还要被企业所完全消化接收并运用。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很难测量企业对所有变更的接受程度,并且任何一种测量标准在不同的变更类型之间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被定义为在一个具体的时期内企业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中变更的数量。

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内容具体包括:

1,2,1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中的新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子系统的应用。比如说,新的考核评价系统的应用等。

1,2,2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中新的方法的采用,即管理会计方法的变更。例如,预算方法由固定预算改为弹性预算方法等。

变更管理制度篇(6)

从主体方面讲,参与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社会企业和政府这三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单位。从客体方面讲,成本差异、制度竞争以及路径依赖的“惯性”对我国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影响相对较大。

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

诺斯认为:“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媒介,并且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②什么是组织,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教育组织。这些组织作为制度实施管理、变迁的主体,起着关键的作用。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高校为管理主体的模式,高校作为教育组织,由校方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把物业管理和育人整合起来。

半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以高校和社会物业管理公司为管理主体的模式,一方作为教育组织,一方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两者考虑的事项不同,对于某些模糊的管理区域存在产权不清的情况。如何协调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育人目标与成本目标的统一问题成为这一模式的难题。

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以社会物业公司为管理主体的模式。物业公司作为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和服务机制,首要考虑的是成本利润等生存问题,而我国的物业管理层在管理水平、思想教育、沟通交流上经验不足,缺乏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社会化管理模式尚不成熟。

从三种模式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有效组织的要求,更适合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多且杂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半社会化的双重主体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化管理模式,更能兼顾管理对象。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获得制度变迁的收益,必然要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新制度设计的成本,即用以探索、研究、设计等形成新制度的成本;实施成本,它是指该制度方案确立后具体组织实施成本;摩擦成本,它指新旧制度转换之间摩擦或减少变革过程中阻力所需的成本;随机成本,它是指制度变迁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和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成本。

首先,我国90%以上的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一种完全崭新有效的高校管理制度出现,所以,新制度的设计成本必然很高。

其次,在新旧制度转换之间,高校宿舍管理权被市场决定,让市场竞争来决定管理权的所有者,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制度内的成员只想获得制度变迁的好处,而不为制度变迁支付成本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搭便车”等问题,增大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影响人们对新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在管理权的竞争中,当政府或高校管理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放权时,难以避免“权力寻租”,高校内部知情机构或人员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取额外的利润。

最后,以物业管理公司为管理主体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作为市场上的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微观经济理论表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规模的约束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此时它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提高价格,即提高住宿费用和管理费用,而住宿应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提价对“销量”影响小,而学生的负担会因此加重。二是企业因边际收益递减选择退出该市场,相关的沉没成本较高。

所以,从成本上看,传统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在我国更加明显。但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潜力巨大,现实中呼声很高,而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监督、管理、实施等问题。

四、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诺斯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③

“路径依赖”使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变迁的阻碍变大。传统管理模式缺陷渐显又根深蒂固。传统的管理模式,宿舍就是单纯的宿舍,学生发挥作用小,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学生对宿舍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意识不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学校专业的人员配套少,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大管理成本。而半社会化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对较高。管理方也会根据经营需要在满足住宿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提供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在服务质量上更好。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半社会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更具优势,与国外剑桥等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类似,渐渐成为高校宿舍制度变迁的大趋势。但对传统管理模式已有基础条件的“路径依赖”依赖,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改变,路径依赖体现出来的弊端,即导致一种有效率的制度难以冲破固有制度的束缚。

五、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竞争

除了我国常见的三种高校管理模式,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也会对我国的高校住宿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住宿学院制度与我国高校宿舍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基本实现了学生教学机构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分离。“社区”管理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生活的质量,也保障了有足够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在探索一种有效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过程中,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给我们在探索中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全球化时代,制度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制度差异对成本水平、效率影响很大,那时制度选择就变成了一种竞争性选择,会迫使无效率或效率差的制度进行变迁(创新)。相比而言,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的管理效率和体系的完备度都较优于我国的管理模式。

六、结论

以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理论知识为切入点,分析高校管理模式(制度)的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探索我国高校管理制度变迁的难点和新制度或制度转轨的趋势所在。从实际情况和“路径依赖”和管理层面的保险思想,现阶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不现实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看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制度变迁趋势。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吸收和借鉴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提倡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学生宿舍的物业化管理,既借鉴一般性物业管理的通常做法,努力向物业管理行业看齐,又要研究学生宿舍的特点,努力探索学生宿舍的物业化管理新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变更管理制度篇(7)

1 引言

工程变更的原因多种多样,工程变更引起的造价工作也是复杂的,变更对造价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应对各种变更进行有效识别,通过不同控制方法,设定不同的变更处理流程,有效地控制工程变更。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变更作为一项关键因素,管理不好往往将导致工期延误,难以控制投资。工程变更进一步导致的工程索赔,合同纠纷和诉讼,加剧了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冲突。但是,由于建筑产品的独特性能和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任何建设项目,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工程变更管理和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变更,包括项目的变更,数量变更,进度的变化,建筑的变化和其他条件。变化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由雇主发出的订单变更,由于设计错误和设计图纸必须修改、实施的新的技术和知识需要更改方案或计划,环境的变更,政府规章或要求的变更等。引起工程变更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2.1 设计变更

拟建项目施工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提出,最后由设计单位补充或更改发出工程变更订单的形式,可以归结为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包括范围十分广泛,是工程变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设计变更包括:由于计算错误下发的工程变更,遗漏或不足的设计发出补充通知设计,业主、承包商或监理方所提出的设计的优化调整。

2.2 施工措施变更

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施工境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向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施工措施的变化在施工合同履行中可能全过程存在。

2.3 条件变更

施工过程中,施工条件没有达到业主按照合同约定的或者发生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工程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如业主承诺交付的施工图纸没有及时完成,致使工程无法继续;业主提供的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发生断水或者断电情况,导致施工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特大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致使工程停工。

2.4 计划变更

施工过程中,由于上级的命令,技术或运作上的需要,发生时间顺序的改变或者原定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如工程施工中,根据工程的进度,部分项目需提前竣工,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计划变更。

2.5 新增工程

施工过程中,业主往往增加施工项目建设规模或者安排的建设内容是原招标工程量清单之外的。

3 工程变更的管理

为加快工程变更处理进度、缩短时间周期、尽量避免或减少变更对工程实施的影响,工程变更可实行分级管理审批制,即:先按变更项目的种类、工作量大小划分为一般变更设计、重要变更设计、重大变更设计等3级;在实施中再根据所发生的变更等级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3.1 一般变更设计

一般变更设计在项目实施中最为常见,也必然会发生,但它涉及规模较小、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变化不大,往往可由监理工程师在与设计代表会审后直接批复,报项目业主备案。

3.2 重要变更设计

重要变更设计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发生的涉及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投资变化较大的工程变更。它由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代表)及项目业主提出审核意见后报项目法人主管单位(地市级)审批。

3.3 重大变更设计

重大变更设计是指超越上述重要变更设计规模的、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以及地(市)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上报审批的工程变更。它涉及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与工程投资变化都大,必须在监理、设计单位、项目业主、地(市)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省级主管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处理。

4 现阶段建筑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缺少对建设项目工程变更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变更往往存在项目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把工程的实施阶段作为控制的重点,对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以及项目建成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实际上,绝大多数实施阶段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项目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质量不高,只有管理和控制好项目前期的决策和勘察设计质量,才能根本的控制好实施阶段的工程变更。所以要加强全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抓起,降低工程变更的频率和程度。

4.2 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变更管理职能失位

各类工程变更往往内容繁多,情况各不相同,很多业主和监理方的项目管理机构缺少高效、科学地应对。对于如何受理工程变更、如何准确计量工程量以及如何商定变更价款,项目管理机构往往组织职责不规范明确,没有确定的岗位职责和法定的处理程序,盲目处理工程变更,也做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工程变更处理后的效果。

4.3 对工程变更缺乏有效的评审比选

项目各参与方往往对工程变更的技术、经济、进度、安全、质量等诸多因素缺乏综合评审,没有进行有效的价值分析或者是多方案比选,结果一些没有意义的工程变更得以发生,或者是工程变更方案本身就是个错误的方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4 未能建立起合理的责任考核制度

大多数建设项目对工程变更管理的绩效没有进行科学的考核。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工程变更时没有管理的压力,也没有对工程变更进行控制的动力,造成工程变更管理的失控。结果是我国建设项目“三超”现象无法控制,投资大大超出。

5 工程变更的处理原则

在处理工程变更时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严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加强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必须明确工程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任意变更。除非确实需要,才根据工程变更分级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并严格遵循部、省各有关规定。二是各级工程变更设计的管理与审批必须以确实需要、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利工程进展、节约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兼顾建设各方利益等为基本原则。三是工程变更项目不得将同一工程细化分解成多次、多项小额工程变更设计上报审批。四是在工程变更设计过程中,不得相互串通作弊,不得通过行贿、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工程变更设计的审批,杜绝工程变更设计中的各项腐败行为。五是提出变更设计申请时,必须随附完整的工程变更设计资料,即申请报告、变更理由、原始记录、变更设计图纸、变更工程造价计算书等。六是对于工程变更设计,驻地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把好第一关,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数据、资料严格审查所提工程变更理由的充分性与变更的必要性,合理、准确地做好工程变更的核实、计量与估价,切实做到公平、合理并按规定程序正确受理。七是为避免影响工程进度,工程变更的审批应规定严格的时间周期,一般在7~15d内批复。八是工程变更设计经审查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根据批复下达工程变更令,承包人应按变更令及批准下达的变更设计文件施工,并相应增减有关工程费用。

6 建立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由于工程变更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巨大,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工程变更的控制办法,如程序控制、强化监理制度以及加强投资决策者对投资的管理和引导等。但由于工程变更的复杂性,对工程变更的控制还应该从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多方位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系统控制流程。

6.1 业主方控制流程

业主方工程变更内部控制流程中,各个部门要各负其责。可以由工程部负责受理工程变更建议书,初审工程变更建议方案,包括确定工程变更的种类、决定是否属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重大的工程变更。对于一般工程变更,工程部既受理工程变更的审查同时也要受理变更建议方案的审核。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重大的工程变更,工程部则在初审合格的前提下提交设计部。设计部门的任务是进行技术性评审,主要评审工程变更方案是否可行和先进。设计部技术性评审完成后一般提交合约部。合约部的任务是经济性评审。经济性评审进行的环节包括测算或复核工程变更方案成本,比较分析工程变更方案实施前后投资额的变化以及工程变更对进度的影响等。销售部可以进入价值性评审环节,主要是比较分析工程变更方案实施后的功能改进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系数比较,选择系数较大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业主方总工程师最终审要的工程变更。对于重大工程变更,应该进入业主方董事会进行审查。如果重大变更造成规模和标准超出原批准范围时,则应报原项目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确定。工程变更实施完成后,合约部进行价款的中间结算和合同价款及进度调整。同时,根据对工程变更进行效果评估实施奖罚。

6.2 承包商控制流程

承包商提出工程变更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原图纸提出变更,引起设计变更;二是对已确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提出变更,属于施工措施上的变更。第一种情况往往是承包商考虑自身利益或从顺利推进工程角度提出的,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及设计各方应认真分析审核,善于识别,有针对性地按照合同条款和相关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

第二种种情况既可能是承包商自身原因导致,也包括业主、不可抗力或第三方原因引起的。对因承包商自身原因导致的,在满足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或减少的工程费用不予调整。对因业主、不可抗力或第三方原因引起的整,据实结算增加或减少的工程费用。

7 结语

工程变更是造价变化的主要根源,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项目的造价动态信息,达到主动控制造价目的,使不致发生工程做完、结完帐才知道工程已经突破预算的事情,各级领导在事情并未发生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把超投资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工程造价就得到根本性的控制,整个工程管理也将从粗放式管理进入一个科学管理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卫栋,黄黎荣.工程变更的控制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1,(05).

变更管理制度篇(8)

2设计管理的目标

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进行项目目标控制,即质量、投资、进度目标控制。通过设计管理使设计质量、工程投资、设计进度满足项目的整体合理要求。在业主技改团队的领导和项目管理单位的策划下,通过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实现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早期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工程进行中正确处理和控制设计变更以及与设计相关的其他问题,最终配合业主实现整体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

3设计管理的工作程序

设计管理应在业主方技改团队的领导下进行。设计管理单位负责协助业主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服务和竣工验收各环节的设计要求、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设计资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做好业主和设计单位之间、专业咨询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就设计难点和技术课题的推进开展技术协调工作。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提交业主代表,由业主代表召集有关各方(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包括甲方、设计管理方、项目管理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供货商等),协商讨论后形成会议纪要,由业主签发,下达给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设计管理单位协助业主督促和检查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执行。对各阶段的设计需求、设计成果等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编制目录供查阅。做好各类与设计有关的会谈、洽商的记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朔性。定时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项目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4造价控制管理

设计阶段是投资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动态控制,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各种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投资部分进行分析,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推广标准化设计,使工程设计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用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等理论对设计阶段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使施工图预算控制在概算内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对设计投资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审核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包括项目运行维护费);在设计阶段审核项目的施工工艺合理性、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可能性;审核限额设计(包括各专业限额设计成本控制)的落实情况;以性价比指标优化设计方案或调整项目投资指标;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沟通等。

5进度控制管理

对设计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审查设计单位所编制的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设计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一旦发现偏差,及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以加快设计工作进度,同时控制设计质量,使设计错误和变更不发生或少发生,尽可能使设计图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规定时间提供,从而使工程项目在拟定的进度目标内实现。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和设计特点,协助业主编制合理的设计进度计划,并协助业主检查和督促设计进度的落实。审核设计人员提出的详细设计进度和出图计划,并监督执行。研究分析招标采购、施工进度及分包合同结构,与设计人员协商,使设计进度满足招标采购和现场施工要求(及时提供招标图及技术条件)。通过提请业主召开设计协调会等有效手段,讨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设计人员的困难,督促设计出图进度。根据设计特点和要求,及时提醒业主确认有关设计条件,协助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分析可能影响设计进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设计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设计文件提请业主尽快组织审定,及时解答设计人员的提问及其他事宜。进行设计进度跟踪管理,并提交各种进度控制报表和报告。

6质量管理

设计管理的质量目标是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满足业主要求、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符合施工(安装)的实际要求,设计质量达到项目总体目标要求。质量管理重点是:在方案设计阶段,重点审核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及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标准;初步设计阶段,审核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施工图设计阶段,重点审核是否满足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着重对设计输入和设计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a.确定项目设计要求和标准,参与分析和评估项目使用功能等问题;b.审核设计是否符合业主对设计上的特殊要求,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c.审核设计图纸(含说明)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有关设计规定要求和标准,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d.对设计各系统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优化意见;e.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各专业设计之间有无矛盾;f.组织设计文件协助业主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报批工作;g.协助业主做好施工阶段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的管理,对各类变更提出技术决策建议;h.参与设计方案讨论和优化、各设计阶段初始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协调会议及设计方案汇报和设计配合。加强过程管理。

7设计的优化控制管理

设计优化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前期狠抓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工作计划的事前控制;后期狠抓各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文件)审查验收的事后控制,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优化的前期控制内容是:明确设计的原则和要求;采用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的相关原则,做好合同相关条款的细化;要求设计方提供图纸设计工作流程、审批原则等;深入调研和总结烟草行业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充分做到取长补短;重视和积极参与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优化在设计文件审查验收阶段应重点抓好“推行新技术”和“设计挖潜”。设计管理单位应注意采用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运用项目管理的“施工图剖析法”,从设计图纸上深入挖潜可节约的投资。

8设计变更的管理

设计变更控制的原则是确定变更性质及分类,严格控制被动变更,正确处理合理变更,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做好设计变更后果的预测和处理。设计变更主要分为:业主提出的变更;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在明确变更类型的基础上,设计变更的控制应从设计变更数量和具体设计变更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主要内容为:控制并减少设计变更数量;严格每次设计变更的控制;严格履行设计变更控制的审批程序;落实设计变更结果的责任承担;严密跟踪设计变更的结果,记录、备案、归档(纸介表单及电子文档);认真总结设计变更的经验教训。

9设计的组织协调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包括:a.协调设计单位与相关设备制造商间的关系,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提出建议;b.协调设计单位解决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c.做好勘察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技术协调,使勘察任务书和勘察成果符合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d.协助业主协调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关系;e.协助业主处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设计文件的审批事宜、将确认审核意见及专家咨询意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督促其逐条落实;f.联合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图设计的交底,审查施工图交底会议纪要;g.根据同业建设经验和项目特点,协助业主梳理重大技术课题,开展专项课题,及时参与调研和论证,协助业主形成技术创新成果。

10设计跟踪服务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做好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a.项目核心团队要设立专责人员,负责联系设计单位工作。b.组织设计单位对项目各相关方进行培训和现场设计讲解。c.组织实施设计信息管理。d.组织设计方参加工程竣工现场验收。e.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服务工作进行考核。f.按月、季度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11设计信息及资料管理

11.1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合理分类、编码,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促进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文档系统,以客观记录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知识管理奠定基础。

11.2基础资料的获得由设计管理单位负责搜集解决国家、地方及行业设计管理、设计规范及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等。

变更管理制度篇(9)

2设计管理的目标

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进行项目目标控制,即质量、投资、进度目标控制。通过设计管理使设计质量、工程投资、设计进度满足项目的整体合理要求。在业主技改团队的领导和项目管理单位的策划下,通过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实现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早期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工程进行中正确处理和控制设计变更以及与设计相关的其他问题,最终配合业主实现整体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

3设计管理的工作程序

设计管理应在业主方技改团队的领导下进行。设计管理单位负责协助业主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服务和竣工验收各环节的设计要求、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设计资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做好业主和设计单位之间、专业咨询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就设计难点和技术课题的推进开展技术协调工作。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提交业主代表,由业主代表召集有关各方(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包括甲方、设计管理方、项目管理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供货商等),协商讨论后形成会议纪要,由业主签发,下达给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设计管理单位协助业主督促和检查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执行。对各阶段的设计需求、设计成果等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编制目录供查阅。做好各类与设计有关的会谈、洽商的记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朔性。定时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项目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4造价控制管理

设计阶段是投资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动态控制,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各种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投资部分进行分析,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推广标准化设计,使工程设计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用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等理论对设计阶段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使施工图预算控制在概算内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对设计投资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审核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包括项目运行维护费);在设计阶段审核项目的施工工艺合理性、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可能性;审核限额设计(包括各专业限额设计成本控制)的落实情况;以性价比指标优化设计方案或调整项目投资指标;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沟通等。

5进度控制管理

对设计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审查设计单位所编制的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设计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一旦发现偏差,及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以加快设计工作进度,同时控制设计质量,使设计错误和变更不发生或少发生,尽可能使设计图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规定时间提供,从而使工程项目在拟定的进度目标内实现。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和设计特点,协助业主编制合理的设计进度计划,并协助业主检查和督促设计进度的落实。审核设计人员提出的详细设计进度和出图计划,并监督执行。研究分析招标采购、施工进度及分包合同结构,与设计人员协商,使设计进度满足招标采购和现场施工要求(及时提供招标图及技术条件)。通过提请业主召开设计协调会等有效手段,讨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设计人员的困难,督促设计出图进度。根据设计特点和要求,及时提醒业主确认有关设计条件,协助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分析可能影响设计进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设计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设计文件提请业主尽快组织审定,及时解答设计人员的提问及其他事宜。进行设计进度跟踪管理,并提交各种进度控制报表和报告。

6质量管理

设计管理的质量目标是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满足业主要求、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符合施工(安装)的实际要求,设计质量达到项目总体目标要求。质量管理重点是:在方案设计阶段,重点审核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及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标准;初步设计阶段,审核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施工图设计阶段,重点审核是否满足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着重对设计输入和设计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a.确定项目设计要求和标准,参与分析和评估项目使用功能等问题;b.审核设计是否符合业主对设计上的特殊要求,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c.审核设计图纸(含说明)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有关设计规定要求和标准,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d.对设计各系统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优化意见;e.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各专业设计之间有无矛盾;f.组织设计文件协助业主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报批工作;g.协助业主做好施工阶段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的管理,对各类变更提出技术决策建议;h.参与设计方案讨论和优化、各设计阶段初始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协调会议及设计方案汇报和设计配合。加强过程管理。

7设计的优化控制管理

设计优化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前期狠抓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工作计划的事前控制;后期狠抓各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文件)审查验收的事后控制,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优化的前期控制内容是:明确设计的原则和要求;采用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的相关原则,做好合同相关条款的细化;要求设计方提供图纸设计工作流程、审批原则等;深入调研和总结烟草行业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充分做到取长补短;重视和积极参与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优化在设计文件审查验收阶段应重点抓好“推行新技术”和“设计挖潜”。设计管理单位应注意采用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运用项目管理的“施工图剖析法”,从设计图纸上深入挖潜可节约的投资。

8设计变更的管理

设计变更控制的原则是确定变更性质及分类,严格控制被动变更,正确处理合理变更,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做好设计变更后果的预测和处理。设计变更主要分为:业主提出的变更;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在明确变更类型的基础上,设计变更的控制应从设计变更数量和具体设计变更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主要内容为:控制并减少设计变更数量;严格每次设计变更的控制;严格履行设计变更控制的审批程序;落实设计变更结果的责任承担;严密跟踪设计变更的结果,记录、备案、归档(纸介表单及电子文档);认真总结设计变更的经验教训。

9设计的组织协调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包括:a.协调设计单位与相关设备制造商间的关系,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提出建议;b.协调设计单位解决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c.做好勘察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技术协调,使勘察任务书和勘察成果符合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d.协助业主协调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关系;e.协助业主处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设计文件的审批事宜、将确认审核意见及专家咨询意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督促其逐条落实;f.联合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图设计的交底,审查施工图交底会议纪要;g.根据同业建设经验和项目特点,协助业主梳理重大技术课题,开展专项课题,及时参与调研和论证,协助业主形成技术创新成果。

10设计跟踪服务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做好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a.项目核心团队要设立专责人员,负责联系设计单位工作。b.组织设计单位对项目各相关方进行培训和现场设计讲解。c.组织实施设计信息管理。d.组织设计方参加工程竣工现场验收。e.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服务工作进行考核。f..按月、季度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11设计信息及资料管理

1.1.1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合理分类、编码,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促进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文档系统,以客观记录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知识管理奠定基础。

1.1.2基础资料的获得由设计管理单位负责搜集解决国家、地方及行业设计管理、设计规范及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等。

变更管理制度篇(10)

(2)我国在法律法规及管理方式上未对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进行系统全面的划分,这一情况给了个别工程可趁之机,为逃脱针对水利施工设计变更的质量审核与经济审核,其通过混淆概念来获取额外权限,并利用权限对工程施工设计内容进行任意更改,从而达到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殊不知,这种作法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将给工程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当前,由于我国水利施工变更管理制度既缺乏有效的制约功能,同时在落实上也存在力度不足的现象,部分水利施工单位为求方便及获取更多利益,便利用变更管理上的不足,以“先建设,再审批”的名义,借设计变更之由刻意逃避其本该严格遵守的水利施工工程常规审批制度,继而肆意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导致工程还未审批,其相关项目内容已经先一步建设完毕。这种情况不仅使变更管理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给水利工程项目的后期施工设计变更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基于上述现状,如何完善和改进制度成为我国水利施工变更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水利施工变更管理

水利施工变更可对工程产生的影响有3个方面,即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性及工程效益,而要在紧跟施工进度的前提下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就必须严格遵循下述标准。

(1)是变更管理的要点,该要点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在确定变更类型前,应详细思考该种变更可能对水利工程的总投资、总体效益、预定工期、施工质量与安全性产生的影响;二是施工变更主要针对的是正处于新建、扩建或改建阶段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故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仍缺乏完善的变更管理方案,但可以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借鉴对象决定管理模式;三是保证变更类型与工程管理机制的相融性,并在此前提下将各管理层的作用与权力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变更成本的最小化,推进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

(2)是变更管理类型的划分。为实现变更的有效管理,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将水利工程变更划分为一般施工变更与重大施工变更;重大施工变更包括重要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重要建筑物结构类型、工程布置、整体布局、工程规模、开发任务及设计标准等可对工程安全性、进度、效益与投资带来重要影响的施工变更;除此之外均为一般施工变更。

(3)是重大施工变更的判定标准。在对水利工程执行重大变更前,应从地质环境、水文条件、布局、投资、工程规模、建筑物等级、设计标准、机电与金属结构等几个指标确认更改方案,以明确工程资金投入是否达到预算标准,建设方案与施工布置是否对施工安全性造成影响。

3水利施工变更管理完善对策

由上可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发展,水利工程已拥有一套程序明确、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健全的施工变更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一体系仍存在种种不足。接下来,笔者即结合自身经验,就如何完善水利施工变更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3.1重视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变更管理

绝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自身缺乏完善的施工变更管理体系,因而通常是将大中型工程作为参考对象制定管理方式。然而近年来,随着小型水利工程数目呈上升趋势,这种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小型水利工程对细节的要求,而细节内容的忽视往往会对报建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为最大限度确保施工变更报建的准确性,必须严格遵循施工变更规定,以施工工序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施工变更对策并彻底落实,从而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变更的管理力度,实现准确性的提高。

3.2以现实为依据制定变更管理方案

施工期间发生的任何变更均可对工程的安全性与质量造成影响,而脱离实际制定的变更管理方案势必会给工程带来严重问题,因而如何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可行性高的变更管理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为充分满足水利工程在建设方面的要求,应实施基建管理程序,严格控制水利工程前期施工质量;其次,为消除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安全隐患,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应于施工前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施工期间的每一道程序均根据施工标准来执行;最后,为进一步加强变更管理的实施力度,应分配好施工部门与建设部门各自的职责,以避免管理疏漏或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3.3提高勘测设计质量

勘测设计既是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质量的可靠保障,又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要避免预防设计过程中出现缺漏问题,减少变更次数,就需要不断提高勘测设计水平,优化勘测设计质量。为此,勘测设计单位应加强与各参建方,尤其是投资方与业主的协调交流,同时遵循工程的各项硬性标准,防止任何人为方式的施工变更,并形成牢固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应确保水利工程技术与资金的正常投入,保证勘测设计周期的合理性,通过完善理论设计与加强基础工作控制来实现勘测设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 高二生物知识总结 下一篇: 开业致辞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