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21

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36-03

大学生就业是指从事与大学生价值身份相符合的社会劳动,能创造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现,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一些过时落后的就业观,树立顺应时势、符合当前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择业方式,才能消除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逐步的缓解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实现高校良性就业的局面。

一、传统的就业理念及观念的延伸表现

大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则以成才为目标。作为学生这个就业主体,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为顺利实现就业而持有的态度和所做的准备。社会作为一个综合体,涵盖了多种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吸纳人才有机链条当中的一环,有就业期望、就业岗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与此同时,就业观念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制约,又受到就业主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整体。甘肃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就业观念对高校仍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理想化精英就业观念。②传统终生就业观念。③被动择业就业观念。④跟风随大流就业观念。

二、顺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多因素综合效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就业定位不实际、行业欠公平等都影响就业。目前全国在校3000万大学生,这些在高校储备的人才力量,将为经济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今后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增加,所以供求结构的矛盾在短期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①地区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好于落后地区,拿西部相比,总体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数量有限,越是老少边穷的地区越无法吸引人才。②需求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目前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很旺盛;政府及事业单位、国家公务人员的需求相对处于饱和状态。③行业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行业确定了就业的分布去向。目前,就业增长最快的为IT产业、竞争性强的企业、某些垄断性的行业。就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来说,加入的门槛很高,基本上是内部子女优先录用的原则。大部分人才需求和就业相对集中在人员密集的服务行业,对普通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浪费之嫌。④专业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高校的扩招致使学科专业泛滥,有几名法学教师就可以支撑起一个法学专业,场地、实验室、资料室都无从谈起,因而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经过调查,目前就业最差的专业大都是文科性质的,比如:法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生物工程、新闻、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以上的不平衡分析和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总体是供大于求,大多欠发达地区又吸引不到毕业生,这确实需要政府政策的强力引导,也需要高校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高等教育背景的转变。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同以往阶段,高校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更多的学子进入大学学习,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和毕业生都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趋势的新型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就业模式的转变。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呈现出了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即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毕业生也可自由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在就业政策上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关注,使大学生实现新的就业观有了理论上的指导,也具备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总体来说,就业模式的变化,行业处于主导地位,就业处于服从地位。

3.吸纳人才渠道的转变。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整体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有限。传统的吸纳人才渠道的变化,使就业的理念、思路也要适应形势的变化。

4.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受甘肃工资结构的影响,预期薪酬明显下降;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出现的“冷热不均”现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受行业的限制就业呈现性别差异;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社会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高校就业难等问题的突显,使就业形势由原来的较为宽松转为相对严峻,每位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新型就业观念

政府应政策性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学校也要策略性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和做法。积极融入支援西部行动、青年创业计划等,实行跨省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而言,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积极参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管理类等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培训;通过“前创业教育”提高自己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转化能力和责任意识。

1.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树立平凡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建设者,不应自视为人才,而应该把自身看作是一名具备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所有的毕业生一开始都是致力于服务性、基础性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这既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必经程序。当选择一个岗位,开始做底层的工作,就是为以后的发展积蓄经验,获得实践的真知,得到上级的认可,担当一定得责任,逐步获得提升。以平凡劳动者的身份,低姿态寻找就业岗位可获得很多就业机会,因此,每位毕业生应珍惜和把握这样的就业机会,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视觉应转向西部和边远地区。甘肃高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很多大学生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自己就业的信念。西部和基层的广阔天地,急需要血气方刚的青年大学生,那里会让大学生们大有作为,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再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社会经济成分中占有很大比重,大学生要顺应时势,把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作为重要的选择。民营企业也急需人才,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了在高校招聘人才的力度,开出的条件也十分优厚,除了各种保障和保险以外,经过一定工作年限以后,还可以参与企业分红,这对高校毕业生也具有吸引力。

2.提前谋划,实施主动出击的就业观念。要教育每位在校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压迫感。现在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设立了机构,开设了课程。大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拟定阶段学习计划,并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量身定做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对学生最终的就业大有裨益。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通过精心准备、提前谋划,掌握就业主动权,实施主动出击的就业观念。为避免信息不对称,高校的就业推荐信息也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据了解,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走出校门,南上北下,四处奔走,为求职带来了很大机遇,和过去偏安一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3.对个人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有个性特点的就业观念。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尽管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在市场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体现创新力必须在个体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这就决定了必须尊重个体的首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这部分大学生思维敏捷,思路超前,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能够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从已经毕业走向社会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有些大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于原来所学的专业,但是,照样也凸显了成就,主要得益于在大学里面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无论干什么工作上手都很快。所以,根据个人兴趣,培养有鲜明特点的就业观念,同样能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2)

我国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否得到很好地解决,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调整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首先是招生与就业难以及时迅速地实现全国性结构调整。当前虽然不少省份已将招生计划和就业指标挂钩,但仍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不少前两年的热门专业,由于一时就业形势良好便大量扩招,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质量鱼龙混杂。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性的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域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大城市为主的少数地区,而对到西部地区就业态度冷淡,就业比例低。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

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也已经连续出现数年。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就业目标明确却缺乏变通。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毕业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但有部分同学对薪水、单位类型和工作地点做出了明确规划,如非公务员不可、非沿海发达大城市不可等等,导致错失许多中西部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

(二)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求职时的目光停留在外企或其它效益好的企业,更多关心假期长短、工资多少、福利待遇等。

(三)出现了“过渡型”的就业趋势。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预备将来出国或者继续考研深造,而把毕业后先就业作为过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支教等有保研或者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选择保研等项目。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积极因素针对当前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就业观,培养良好的择业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发展蓝图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就业,加强就业政策、创业指导、生涯设计规划、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3)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自行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一些新的趋势,并提出了新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领域多元化。随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择业领域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首先是专业的多元化,大学生能更加理性地以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使冷门专业和急需人才数量增加,专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去二三线城市、西部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比例不断增加。此外,参加 “村官”、“三支一扶”、“特岗”、“选调生”等大学生下乡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使就业领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二)追求职业寿命和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择业价值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一种新趋势,由原来的看重稳定、追求薪酬转向注重职业寿命和发展前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现代服务业中的营养师、配料师、化妆师、色彩搭配师等新职业相继产生,一些旧职业被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注重职业寿命,或者说职业发展前景。

(三)职业生涯规划成就业指导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转向。因此,高校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也逐渐将被“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四)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国外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即自由职业者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法国巴黎,自由职业者比例占到30%至40%。而我国,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注重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张扬个性、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者增幅较大,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应该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共同的话题,完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将是我们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新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意义和态度的根本体现。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能指导毕业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就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就业观:

(一)调整就业观与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的权利,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逐渐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成为目前就业的主要模式。所以,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以外,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走好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定位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并积极的进行定位调整。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要有“生存危机”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要在首先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所选择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等等。

(三)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求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社会的优质资源,大学生更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这是新一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能力。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认清现实,调整自身的就业观,把就业期望值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

(四)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应积极响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强化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将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回报社会、创造业绩的就业切入点。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4)

就业观念,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未来职业的认知、评价和选择的一种看法和态度。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求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首先就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观念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正确就业观念的确立,是大学生主体学习认知和实践体验的结果,是家庭或学校教育在其头脑中不断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他人或社会认可的过程。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一方面为了顺应一些大学生急着抢“饭碗”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为了尽快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曾经要求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即先积累工作经验,再谋求新的发展。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志向和就业岗位是受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影响和制约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旧的就业观念。这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对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却给用人单位带来了麻烦。有的大学生刚刚就业,就忙着择业;有的上班一两个月,刚刚做熟了手上的工作就离岗;有的到处打短工,不停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这种“跳槽”频繁的现象,令用人单位措手不及,造成企业的替换成本增加,甚至不愿意花本钱培训员工,这既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角度强调“先锻炼,后发展”。

“先锻炼,后发展”符合育人目标

高校教育不同于技能训练和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最近国务院通过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要求和目标。而这一教育目标不是仅仅在学校里就能实现的,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后期的职业教育、岗位磨练和环境熏陶。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靠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锻炼的行动。

“先锻炼,后发展”对于处在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立足于锻炼,着眼于发展。按照新时期人才素质的要求,只有人自身全面的、高素质的发展,才能成长为高水平的人才,尤其是面对高科技发展与竞争的未来时代,只有将人文、自然、信息等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相结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担当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每一个大学生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那一天起,就要规划好未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始终按照“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的目标要求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先锻炼,后发展”符合用人导向

我们党一直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干部的方针,特别是坚持将艰苦的环境和岗位、急难险重的任务作为检验优秀人才的“试金石”,通过有意识、有重点的培养和锻炼,使一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要求,近年来国家每年都要选拔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官”,而且这已成为党培养人才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制度,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有的地方组织部门每年还专门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物色一批“选调生”,有意识地派到基层,进行跟踪了解。经过几年培养锻炼,将表现优秀者选拔到机关或直接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不少地方从党政机关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还有的地方特别注重从优秀的基层干部中招考公务员,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不惜增加编制,虚岗待聘。这些措施对加强基层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在基层和一线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正确导向,是培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传承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创新之举。因此每一个有志于成长成才的大学生,首先要熟悉了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用人政策,主动顺应用人导向,确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观念,积极投入人才培养的各项社会实践,努力创造条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先锻炼,后发展”符合成才规律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不例外。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内因基础条件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使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才有基础成长为一名自觉执政为民的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王伯祥、沈浩等人民群众衷心爱戴的好干部,都是在基层这个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的。李源潮的讲话道出了在“基层摸爬滚打”对干部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先锻炼,后发展”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这对于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林大学文学院79级的王永利,1983年毕业后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赤城县,一干就是25年。他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县长,为家乡人民的幸福贡献了一生,被当地群众誉为扎根家乡的一棵白杨。王永利献身基层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只有深入基层,扎实锻炼,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人生价值;只有深入基层,扎实锻炼,才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才会知晓民生疾苦、关注群众安危冷暖,真正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深入基层,扎实锻炼,才能增长才干,提高本领,打牢为民执政的根基。大学毕业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党和政府号召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先锻炼,后发展”的成才之路,这既是为了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大学毕业生只有到困难的地方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和锻炼,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本领,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先锻炼,后发展”,是大学生必须确立的就业观念。

“先锻炼,后发展”符合社会期待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毕业后社会提供的各种工作岗位同样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知识学习,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实践锻炼。“先锻炼,后发展”,既是成才的规律,也是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社会效益和财富的增长就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实现的。所以“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最符合社会的期待和需求。这种期待具有以下内涵:

“先锻炼,后发展”,就是要肯“深入”。基层一线是大学生毕业后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深入基层一线工作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环节,是锻炼自己、缩短适应期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要克服获得大学文凭再到基层一线是大材小用、浪费资源的思想,正确定位,乐于并勇于深入到中小企业和乡镇街道,深入到车间、田头等基层一线去就业工作,为自己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5)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相当高,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二)存在认识不够,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能坦然面对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首先是担心过多: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则会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其次是自信不足: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再次是眼高手低: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巴菲特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四)存在等、靠思想,对找工作较消极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靠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二、就业观念分析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参照,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大学生应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变化发展,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骄子”转变为“平民百姓”,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就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问题。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院系、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非正常现象。

一、就业动机方面

部分学生把未来事业成功与否、个人幸福与否全都寄托于就业的成败上,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专业是否对口,从而产生了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这就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与之相反,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需自己费心,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就业知识和能力缺乏,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当就业受挫时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就业期望值方面

很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但仍不能理智而现实地面对就业问题。一种是期望能选择稳定的职业,一劳永逸;一种是期望自己一就业就获得高职高薪,没有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三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四是期望就业的单位一定与专业对口,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人尽其才,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作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将就业渠道变得狭窄。

三、价值取向方面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出发点往往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同时,在地域选择上,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而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在单位选择上,轻视中小企业单位,热衷于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在岗位选择上,不愿从基层做起,从艰苦的工作做起,而是要求职位体面、待遇高、条件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每个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毕业生个人的要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建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活动既是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职业能力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又是人们通过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谋生的手段。就业观念不同的人,二者的比重是迥然不同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真把握自己,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把求职的期望值调适到与自己能力和素质相当的水平上;要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避免从众心理,避免理想主义,克服依赖心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中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自主创业,终身学习,同时积极面对市场化条件下的挑战与机遇,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及“双选”观念。大学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才能找到与自己天赋和个性最为相符的行业和职位。

其次,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保持良好心态。充足的信心是带着我们飞越重重困难的翅膀,乐观的心态是帮助我们抵御失败挫折的盾牌。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求职失败,万不可因此自卑,而是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再次,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的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而且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最后,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大学生一入校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例如指导学生做好求职简历,搜集若干成功的学生求职简历,精选其中优秀简历进行再设计,以供学生借鉴;用报告、讲座的方式提醒和指导学生,写一份极具个性的简历;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和企业。就业教育能使大学生及早找准方向,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做一个合格、有用的新型人才。

(二)加强就业指导,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择业技巧指导、创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全方位打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调整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最后,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带头克服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要确立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琰,任化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性误区及其应对策略.天中学刊,2009.6,(3).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7)

2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2.3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2.4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3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8)

2.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

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ZHENG Xiaoga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Employment is an end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and living at university, and is also a new start in life. In this paper, it's introduced the effect of some traditional views of thought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part of the student entangled with the profession, and the main wa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tc.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employment; private enterprises

思想观念是实际行动的指明灯。不同的思想观念成就了千差万别的结果,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今年近七百万大学生要毕业,而当下经济发展速度趋缓,趋于理性。随着国家对国内房产市场的调控越来越紧,而在国外,欧盟对中国的工业产品包括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制裁使得相关产业都受到影响,经济结构在不断地被调整及作自我调整,目前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点,经济市场疲软,今夏气温偏高,却迎来了大学生就业的寒潮。

1 传统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一名硕士研究生“死要死在编制里”的悲壮言语,道出了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二零一三年初,哈尔滨环卫系统招聘工人,除大量本科生外,二十九名硕士研究生应聘,在网上引起热议,显示出畸形就业观,值得人们反思;(2)在欧美,工程师、律师,教师,艺术家是令人尊敬、羡慕的职业;而在前苏联,据调查;一流大学生入航天系统工作,二流学生当教师,三流学生造日用品。而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几千年来根深蒂固;(3)一些大学生重理论轻技术。在当下社会,不少人看不起当技术工人,而他们却是民族工业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4)部分大学生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企,权力集中,生产节奏快,由于自负盈亏,为节约成本,在员工的社会保障方面不够完善,职工福利跟不上,加班加点很平常,霸王规定较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劳动纠纷,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人们对民企存在偏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一些超大民企如联想、华为、雨润、国美、三一重工、哇哈哈、吉利等公司管理规范、科学,创新能力强,员工的福利待遇较好,年产值在几十亿到几百亿不等,创造了无数的民企传奇,许多大学生在民企建功立业。民企的社会形象、社会信誉度在不断提升;(5)人们对失业保障望而却步。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已经相当普及,但随失业率的上升,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进一步丰富、完善。目前,失业保障申请较麻烦。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失业者遭人歧视、冷落、羞辱、刁难。他们在申请失业保险金时所需手续烦杂,填各种表格,按指纹等,失业保障不完善,办理手续繁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及后顾之忧,影响社会安定团结。而此项工作在国内部分地区,比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陕西神木的全民医保,江苏张家港、香港等地的失业保障制度相对较好;(6)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手续烦杂。一些大学生刚出校门,有热情、精力、知识、想法,但缺资金。国家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有许多资金支持,政策优惠条件,尽管政府和银行积极协调,可往往贷款时间长,条件多,渠道不够畅通,受众面小,使一些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胎死腹中。(7)大学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学是引导学生做学问的地方,以塑造独立人格,培养自由精神,探究科学知识为己任,然如今大学中弥漫着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曾有一名校教授告诉自己的学生,几年后如没有挣上个几千万就不要见他,在网上引起热议。(8)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目前大学学费偏贵,尤其在农村,学费所占农村普通家庭收入的比重过大。一些农村出来的学生背负着全家期望,既有动力,同时心理压力大,大学的奖助学金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有一定缺口,使的部分学生难以安心学业。

2 当代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

远大目标型:抱定远大目标,有强烈事业心,坚持不懈,不重名利,只求发展,不畏艰难,历经挫折、困难,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知难而进,终成正果;返璞归真型:高校毕业,不迷恋大城市、高新、白领,志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事农林牧副渔产业,扎根基层,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跟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走乡村规模化发展道路,成功例子枚不胜举;漂流蜗居型: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及大学城周边,既是部分打工者的主要居所,又是有志青年磨练意志,奋发图强的场所,许多专升本、自学考试者,考研族、创业者等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们青春追梦、实现梦想的足迹;网络族:借用现代科技,通过网络交流、沟通、交易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尽管足不出户,但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虚拟网络实现了人生价值;从众效应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别人上市他赶集,应了一句广告语: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求稳心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一直是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求稳、求安逸的心理向往,网上 “死要死在编制里”的事例,再一次显露了中国大学生热衷国有体制的鲜明特色。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中国民企和国有单位相比所欠缺的一些福利点和需要,这有待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更趋完善,再平衡。只有当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时,人们便无“后顾之忧”,更加显示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紧随市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活力,更能吸引大学生就业。当然还有急功近利心态型等等。

3 部分学生还在纠结专业是否对口

专业对口是情理之事,无奈或自主选择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似乎是学非所用,实则是社会现实之需。大学专业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在揭示事物规律的法则上有相似性。掌握了解事物规律是根本,在大学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据调查,大学生工作后专业不对口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在当今社会改行或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调整自己所学专业已经较为普遍。许多人由于有扎实的文化基础,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做自我调整,其中不少人在改行之后依然是行业的佼佼者。前一阵,西安华商网做了一次调查:让大学生重新再选择一次专业。结果出人预料,许多人重新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专业。可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在不停转变。学生高考时所报专业和自己上了大学后现实的专业差别很大。许多人在选择专业时由于时间短,结果所选非所要,如同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选错了专业如同人啃少肉的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市场引导有它的合理性,市场缺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有它的时限性,这几年缺的有可能过几年又饱和了。真可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市场似乎是专业选择的晴雨表,没有一成不变的热门专业。除市场引导外,国家保留了一部分基础专业,这些看似没有市场的专业有着它难以替代的价值,是科学产业链的一环,不可或缺。许多专业人士、名家名流,所从事的专业并非对口。受各种因素影响,所用并非所学,但所学定有所用,专业知识是基础,定在潜移默化起作用,但能把爱好兴趣和专业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了。

4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出路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事业上,大学生应有自己的“事业梦”。只要积极深入社会,深入市场,了解其规律,钻研提升相关专业技术,努力拼搏,终会苦尽甘来。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大趋所势,进入民营企业是大学生未来就业的主阵地。目前我国公务员人数在七百万左右,另加事业单位人员,数目庞大,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精减公务员,精简、合并国家有关机构迫在眉睫。今年政府将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就是一个例子。鼓励吸纳民营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比如铁路、通讯、能源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随着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发展民企是必经之路。民企已由原来的作坊式一步步更新换代,规模扩大,管理规范,技术提升,其在国计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服务业,旅游,商业,包括社会中介机构,物流等行业需要规范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发展空间大,能极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农村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近几年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及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其医疗卫生,学校及生活设施的完善使得农村生活一样令人羡慕。农村分田到户的经营模式逐渐向集体农庄经营模式转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劳动效率的提高,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许多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涌现出的种植,养殖大户不计其数。就业线路图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乡村—县城—大城市的就业路线逐渐在变为大城市—县城—乡村。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曾有家电产品下乡拉动内需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只要激励措施跟上,农村不失为大学生一条就业之道。

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的培养有所脱节。尽管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兼职现象增多,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社会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参与度还不够,缺乏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精神。绝大多数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观念篇(10)

二、数据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现阶段,中韩在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业问题是两国现阶段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显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待遇、工作环境、稳定与否、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如就业倾向性、可持续发展、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引导和宣传、就业观念等。

(一)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就业形势预测的对比分析

就业形势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侧重于研究主观愿望对就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大学生在就业形势预测上,持不乐观态度的韩国99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远远高于中国的30.80%。由此可见,韩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更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心程度比中国大学生严重。而在非常乐观和非常不乐观两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要略高于韩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很强,对就业很有信心。第二,通过假期的学习或者是实习,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比较了解,就业准备上会更到位。第三,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部分学生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就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学生就业的决心和信心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就业会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但在比较乐观和一般乐观这两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预测上差别不大。

(二)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侧重点的对比分析

当前就是这样一个“供需矛盾,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因此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更侧重工作的稳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较稳定而长久的工作。而韩国大学生更侧重“就业为先”,从工作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解决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由此可见,韩国大学生的想法更务实,更能适应目前韩国国内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在对我国208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关注父母家庭的学生有39名,占总人数的18.8%,高于韩国8.0%,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目前这批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业空间较大,父母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尤其不愿意孩子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些生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而韩国则不一样,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据韩国1993年的人口调查统计,韩国家庭大都是2个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侧重于兴趣爱好的,韩国高于我国10.6%,高出9.2个百分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和“科技立国”的楷模。韩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所以韩国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愿意从事与专业对口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韩国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是对大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自主创业、薪资待遇、发展潜力这三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中韩两国都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不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倾斜,而且资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慢慢趋于理性,就业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培训升职,都不再视为就业的刚性需求。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就业渠道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越来越多,早已改变了以前报纸期刊招聘、现场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企业和学生能够实现双向选择。表3中韩两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数据统计表从表3整体来看,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韩国大学生在兼职实习方面,是所有就业渠道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占总数的21.20%,这与韩国政府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有很大关系,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外,韩国政府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新人,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求职,占调查总人数的20.10%。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职渠道,网络求职有其自身的特点:快捷灵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职位明确、成功率高,这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求职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在上门求职方面,韩国大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6%,而中国只有17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韩国大学生就开始提前找工作了,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鼓励高校聘请大学生担任助教或者实习研究员,给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就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大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成功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7%,明显高于韩国的10.3%。高校的根本职责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的国内高校来看,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强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专门网站,及时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三,鼓励在校教师和毕业校友利用自己的资源,搭建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第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条件允许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就业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利用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达到就业目的的,我国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韩国,这与各国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虽然韩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持不乐观的态度的人数更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韩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就业侧重点方面,韩国的大学生更为务实、灵活,本着“就业为先”的原则。而我国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稳定性和待遇两个方面,所以偏向于选择报考公务员、医生、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公司,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韩国的岗位实习帮扶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为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开拓了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丽莉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郑夕春.创业人才素质与品质结构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3.

上一篇: 分户申请书 下一篇: 初中地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