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3:46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篇(1)

1 为掌握设备运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经济运行,必须搞好运行分析。

2 定期分析,出配电班长组织,供电所长及配电班人员参加,每月线路巡视后进行。

3 专题分析不定期进行,由供电所长组织,县局主管生产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

4运行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线路及设备隐患、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缺陷。

二、分析线路及设备的异常运行。

三、分析设备绝缘降低原因。

四、两措执行情况。

五、分析事故原因、存在问题、对策。 六、电能质量和配电网经济运行。

七、各种装备的运行情况、产品质量、改进意见。

八、配电网备种运行方式下保护存在的问题。

设备管理制度

1各运行单位应使用合格的配电设备及机电产品,采用新设备应是省级以上鉴定通过的产品。

2 高压配电线路

一、高压配电线路:(变台)的变动,应由供电所提出申请后报县供电局生产主管部门审批。

二、用户专用户出口或T接在农电部门所管配电网上的线路变动,由用户提出申请征得供电所意见后转县供电局生技科审批。

三、不准在农电部门所管线路下方架设广播通讯线路。

3高压开关

一、分歧线路开夫的变动,主干线和联络线的分段,联络开关的变动,供电所提出申请报县供电局生技科审批。

二、严禁局外人员操作局管开关。

三、各供电所应备有一定数量的合各开关,并应有专人保管.

4 配电变压器

一、凡新投入的变压器应采用低损耗系列产品。旧变压器改必须符合辽农电供用字(1985第78号文件要求,各种试给项目齐全合格。所有变压器投入前必须具备出厂及交接试验合格。

二、变压器检修必须由县供电局认定的厂、所进行。

三、配电变压器的调整,由用户提出申清,证得供电所同意后,报县供电局审批.

四、县供电局应备有一定数量合格的变压器.

设备评级制度

1 为掌握配电设备的技术状况,评估配电设备健康水平,各运行单位每年秋检结束后对所辖设备评级一次。

2 设备评级必须按标准进行,由线路巡视人依据现场检查对照标准提出意见,由班长组织全班人员讨论,并汇总有异议时刻现场核对,所长市核后报县供电局生技科审核同意后,返回供电所记录备案.

3 设备单元划分

一、 配电线路单元:以每条线路划分(分歧线较长超过:公里的另设单元),包括分歧开关或柱上油开关等元件。

二、配电变压器、(变台)单元,以每合变压器变合划分,包括跌倍开关、避雷器、接地装置等元件。

4 设备评级办法

一、设备按其完好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与二级为完好设备,三级为非完好设备。

二,评定一个单元的等级时,以单元主要元件,综合技术状况为准。一个单元的元件中,同时有一、二、三级者,应评为二级,同时有一、二级者,应评为二级。

三、完好率、完好设备与评级设备总数之比称为设备的完好率,以百分数表示。

(1极+2级)设备数

完好率=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x100%

(1级+2级+3级)评级设备总数

5评级标准

评定设备等级的原则,一级设备是本单元的设备质量工艺水平均合乎规定标准,技术性能良好,无紧急重大缺陷,一般缺陷每公里不超过2件。二级设备是本单元内设备基本良好,无紧急重大缺陷,一般缺陷每公里不超过5件。三级设备是本单元无紧急缺陷,重大缺陷每公里不超过2件,一般缺陷较多,有影响安全运行的可能。

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1 设备缺陷是指运行中设备发生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定者。

2 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缺陷、重大缺陷、紧急缺陷三类。

1)一般缺陷

一般缺陷指对设备近期运行影响不大的设备缺陷,一般可列入季度或年度检修计划中予以处理。如轻微的部件锈蚀,轻微的电杆裂纹等近期不影响安全运行。

2)重大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设备能在短期内坚持安全运行,但必须在处理前加强监视的设备缺陷。重大缺陷一经发现,必须由主管线路运行部门的技术人员、专责人进行复查鉴定,由其提出具体修复方案及期限。

3)紧急缺陷

紧急缺陷是指严重影响安全运行,设备缺陷严重程度随时都可能导致线路出现事故的缺陷,紧急缺陷一经发现,必须尽快予以解决或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巡线工发现紧急缺陷后,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井采取安全措施,如停电等,主管部门及线路专责人接到汇报后,应立即通知值班调度员,组织人力采取措施尽快进行处理。

3 缺陷的管理

线路设备的管理是提高线路运行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做好缺陷的记录、分类及其他管理工作。

1)缺陷的记录与整理

缺陷管理首先要做好缺陷记录工作,巡线工进行巡视发现缺陷后,要及时做好缺陷记录,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各条线路情况的技术档案了解其运行状态井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可以通过查询缺陷记录发解缺陷从发现、发展直到发现故障的过程,从中找出设备劣化的规律。缺陷记录是巡线工的工作记录本,通过记录情况可以考核备巡线人员的工作优劣,另外可以利用缺陷记录作为历史资料进行事故分析,分清各级责任。

运行管理篇(2)

在众多运输领域,管道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管道运输在我国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管道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因为所运输的物品多是高压、易燃、易爆品,这些物质对公共安全有一定的危害,具有高危险性的特点,属于危害特质物品,所以说,只有全面保证管道安全运输,才能切实保证所经过区域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自然环境影响也会减少,要想确保管道安全运营,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强化管理层次,保证输送油气更加可靠稳定。

1 管道运行中的安全隐患

1.1 管道建设中完整性管理不到位

管道运输在我国时间并不长,其发展是随着经济建设而不断壮大发育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建立,才促进了管道建设不断完善,可以说,我国的管道运输能力整体上还存在施工技术不高、管理维护落后的现象,一些管道原始信息资料不齐全或缺失的问题,成为制约新老管道更替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给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 管道材质存在缺陷,施工操作不当

管道运输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施工材质是安全运输的关键。但目前,大部分管道在材质选择时,并没有经过科学的检测与计算,整体材质质量不佳、施工质量不过关、焊接技术有缺陷,所以说,管道投入使用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管道出现次生损坏,影响了正常运输效率。

1.3 恶意破坏打孔盗气屡禁不止

由于油气运输中途长,需要经过不同的区域,管理难度加大,一些在利益驱动下的个人和集体,不择手段的盗用国家资源,非法打孔盗气事件不断发生,不但影响了供应质量,还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给管道安全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我国,统计数字表明,每年出现的盗油盗气问题已占到油气管线破坏率的40%以上。

1.4 沿线第三方“无意损伤”

为了保护管道安全,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其中严格规定了在管道周围从事可能危及管道安全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是管道沿线附近的房屋及树木依然存在,使管道周边形成巨大的占压空间、安全距离不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方破坏主要出现在城市附近,随着农转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城市外延得到扩展,城市整体规划增加了范围,城市、道路建设和在役管道出现了复杂的相遇交叉,产生交叉影响,这就导致了第三方近距离施工时会引起无意破坏的问题,管道多数埋在地下,地面施工时,机械会对地下管线造成压力,对管道形成重压力的碾压,使管道出现损坏,部分工程施工人员整体安全意识淡薄,施工方法不得当,没有在施工范围形成保护,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使管道形成破损,严重的还会酿成恶性安全事故。而在管道的沿线,农民群众进行土地翻整的时候,也会出现破坏,群众在管道周边挖沙、取土、挖塘、修渠、堆物均给管道造成破坏,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 管道保护的几点措施

2.1 用法律武器防止人为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下简称《管道保护法》),于2010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次立法进行石油天然气管道规范与保护,利用法律的武器,能够有效保证油气运输安全,使管道企业维修养护有了根本依据和法律保障。

2.1.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管道保护法律意识。要充分做好法律宣传工作,这是有效保护管道的最佳措施,更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在强大的宣传压力下,能够有效的震慑犯罪分子行为,全面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和全民保护意识。《管道保护法》的宣传,一定要有效有针对性,特别是要在油气管道经过的村镇城市进行,通过设立警示牌、标志桩,注明危害行为和保护常识,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定期通过专门人员的走访与宣传,向广人民群众做好宣讲管道保护安全常识及法律法规等。在重点路段还要紧密联合当地公安部门,通过定期或临时的联合检查,保证管道运输安全。全面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安全宣传,提升社会全民保护的舆论氛围,增强群众保护管道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1.2 履行管道保护义务,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管道企业负责管道整体的运营与维护,是管道安全运输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在措施方法上,一要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定,同时合理组织实施,在管道管理中主动接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督与管理。二要全面保证施工的质量,根据标准规定做好工程建设,对管道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施工时,做好预算投入,从源头上切实确保管道安全。三要不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保护,保证各段运行良好,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对重点区域路段进行排查与整治,通过日常监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新改造,对不符合运行需要的区段做好更换与停工检修,直到满足运输需要。企业要做到监护到位,对丢失破损的桩位,要及时补充、扶正,增加安全警示牌在管道圈占处设立明显标识,便于群众确认与企业检修。

2.1.3 建立协作配合机制,筑牢企地联防网。对管道经过的路段,做好企地联动工作,形成联合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管道安全运行。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加强与乡镇、村基层组织的密切配合,与乡、村签定管道保护联防协议,形成沿线乡、村联防,做到处处有人护、时时有人管的管理机制体系。

2.2 加强应急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2.2.1 建立应急预案,将灾害降到最低。要想防止事态扩大,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预案中一定要严格责任和义务,对生命、环境、财产等做出明确界定,确保公众秩序和社会稳定。

2.2.2 强化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地演练是必要的程序,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协调能力,可以在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安全检查、专项检查,在检查中进行各类别应急救援模拟演练,提高操作能力。如果发生事故,一定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入抢修。

2.3 加强管道完整性管理,提高管道自身防御能力

完整性管理理念是当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对管道建设期间开始引入完整性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为管道维护提供资料,使后期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数据充足。

2.3.1 采集前置,提前排除隐患。油气是通过长输管道进行输送的,管道大多数是埋地敷设,而隐患则不容易发现。只有在管道建设时,就开始通过采集,获取有用信息、确认数据类型,才能保证管道使用后的安全。管道失效原因主要是管材缺陷和安装缺陷两种情况,要对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严格采集,留存好制造商、日期、年限、壁厚、等级、涂层、焊接、管段、埋深、附加设备、周围地形等信息。动态数据包含损伤、线路调整、水压试验和设计压力等,为后续完整性管理提供可信度高的原始数据。

2.3.2 控制质量,延长管道寿命。强化施工环节质量控制,能够全面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质量主要在管道防腐、焊接和环境敷设三个重要节点。只有把完整性管理贯穿于管道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性”。

3 结束语

天然气管道保护是能源安全运输的重点,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防责任、全面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才能在运行中做好风险评估,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运行管理篇(3)

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已建成263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X108m3/d,此外还有1849座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污水处理厂不仅要建得起,建得好,而且要运行管理好,结合我公司近几年对CASS工艺运行管理体会,浅谈成都温江科技园污水处理厂CASS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 1成都温江科技园污水处理厂简介 成都温江科技园污水处理厂是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全额出资成立的成都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以BOT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新桥村,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设计。设计日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占地54.25亩,建筑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5000平方米。 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科技园区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采用先进、成熟的“水解+CASS+过滤”的深度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离心脱水一体机方式。污水消毒采用先进可靠的紫外线消毒方式。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臭气采用先进的活性氧方式进行除臭处理。 污水处理厂的关键设备潜水泵、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污泥脱水一体机、紫外线消毒设备采用进口产品,其余设备采用国内品牌产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厂设计有中水回用系统,用于生产工艺系统和厂区绿化。 2厂内工艺介绍 污水厂采用水解池+CASS+纤维滤池过滤的深度生物脱氮除磷工艺,CASS系统由4组生化池组成。 每组生化池分别由生物选择区、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主反应区组成。每池运行的周期由进水曝气阶段、曝气阶段、沉淀阶段、滗水阶段组成。 每池标准运行周期为4小时,即是进水及曝气2小时,沉淀1小时,滗水1小时,并且根据污水厂进水浓度的变化可对运行周期时间进行调整,四组池通过时间上的错时运行,达到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工艺状态。 单池内通过污泥及混合液在各功能区中的内循环,达到脱氮除磷目的。3CASS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 3.1CASS池系统设计 CASS工艺是利用选择、厌氧和主反应区的不同功能,进行生物脱氮除磷,同时去除SS和BOD5。本厂CASS生化池1座4格,每格平面尺寸L×B=44.20×25.00m,总高度6.5m,有效水深5.7m,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化池由选择区、厌氧区、配水区和主反应区组成。 生化池采用渠道配水,进水由设在每格进水口处的电动调节堰门控制,出水采用旋转式滗水器,池底设置微孔曝气器。选择区进口设电动调节堰门1台,堰宽5.0m。池内设2.0kW潜水搅拌机1台,以防止污泥沉积。为满足主反应区的配水要求,选择区设在每格反应池中央。 厌氧区布置在选择区两侧,以便向主反应区配水。每侧厌氧区内设3.5kW潜水搅拌机1台。配水区宽度2米,底部设配水孔,向主反应区均匀、平缓配水。 主反应区内每格设1978个刚玉微孔曝气盘(每个供气量2~4m3/h,氧利用率>25%);回流污泥泵1台(流量333m3/h,扬程4米);剩余污泥泵1台(流量68m3/h,扬程5米);旋转式滗水器1台(滗水量最大2350m3/h)。反应池出水采用集水渠,渠内设置滤池加药混合池,采用折桨搅拌机,叶片直径800mm,功率4.0kW。CASS生化池设置曝气用单级高速离心风机,3台,2用1备。单台风量:Q=115Nm3/min,风压:P=0.67bar,风量调节范围:40%~100%,采用出风口导叶调节,配套电机功率:N=160kW。 3.2CASS池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 3.2.1鼓风机的设计和运行 本厂风机在使用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喘振停机的情况,分析原因是由于CASS工艺曝气的特点是间歇曝气,且池内液位在进水曝气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虽然本厂通过对萝茨和多级风机进行了比较,最终采用了效率高达85%并且风量可调整范围较大可达40%-100%的单级高速离心式鼓风机,和传统A/O等工艺相比,在两个池子相互切换曝气或进水液位升高时或随着季节性进气温度的升高,会使风机出口压力过高而容易出现鼓风机喘振而停机的情况,且经常喘振会影响风机的使用寿命。因此风机的出口风压选择时应在正常计算的基础上考虑300-500H2Omm的富裕量,或对风机喘振压力传感器设定保护值每考虑300-500H2Omm的富裕量范围。 3.2.2曝气设备的设计和运行 目前曝气设备的种类许多,而在污水处理厂中应用较多的是管式和盘式曝气器,尤其是刚玉微孔曝气器因性价比较高在连续曝气的A/O等工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用于间歇曝气的CASS工艺中所见报道还较少,我厂从2008年开始使用刚玉微孔曝气器,到目前为此,运行正常,但曝气器在设计和选择上应注意以下两点,刚玉微孔曝气器一定要加装止回阀,防止CASS池在沉淀和滗水过程中大量的中进入曝气器和管道中,大大增加风机出风口处的管道压力,而使风机无法正常启动和运行。 在曝气盘底部的每一环状塑胶管道上一定要设置冷凝水排放管道,并在CASS池曝气开始时打开冷凝水排放管阀门排放管内积水,以保证风机及曝气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3.2.3滗水器的设计和运行 滗水器是CASS工艺的关键设备,一旦滗水器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生产运行.而且在滗水过程中由于滗水器的排水量是一过变量,因此对滗水器一般设置5个频率段进行变频器控制,频率的变化范围为12-50赫兹为宜以满足工艺的需要。 3.2.4根据进水水质的浓度,改变运行周期,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p#分页标题#e# 污水厂设计进出水水质CASS工艺由进水曝气阶段、曝气阶段、沉淀阶段、滗水阶段组成。每池标准运行周期为4小时,根据运行的经验在主要进水指标CODCr小于350mg/L时采取每池运行周期为3小时,完全可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而且提高污水处理量可达到33%,如果主要进水指标CODCr大于500mg/L时,则如果从工艺的调整无法满足出水达标,那可延长每池运行周期以保证出水达标。 3.2.5滤池设计和运行 对CASS工艺而言,滤池的选择和设计尤为重要,由于CASS工艺滗水时水量大小不稳定,特别在滗水末端时由于工艺状态及水面的扰动可能会带泥并对出水水质SS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CASS工艺时一定要选用设计滤池并通过调整滗水器变频器频率保证在滗水末端时较低的滗水速率,以保证出水水质的要求。 4结论 成都温江科技园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厌氧水解、初沉一体化反应池/CASS生化池/D型滤池/紫外线消毒/除臭的出理工艺,该工艺具有处理水质浓度高且浓度波动大能耗省运行成本低污泥量较少,出水水质好投资省等优点,近年来污水厂进水CODCr、BOD5、SS、NH3-N、T-N和T-P平均值分别为420,150,260,28,35,4.2mg/L,pH值为7.3-8.5,污水处理厂出水CODCr、BOD5、SS、NH3-N,T-N,T-P平均值分别为30,8,10,2,5,0.5mg/L,达到和优于设计要求,运行成本费用仅为0.59元/m3。(不含设备大修和折旧费用)对于每一种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都有相应工艺设备的选择,只要我们熟悉了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就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及不同的进水水质进行动态的管理,把污水处理厂运行好、管理好。

运行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91-01

1、变电运行管理对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在对变电运行进行管理时,主要是为了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因此,在对变电进行管理时,需要对众多的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变电站通常会出现较多的异常和故障,在对变电运行进行管理时,也是一项非常枯燥复杂的工作,使工作人员很容易出现不耐烦以及松懈的心理状态。当发生变电问题时,轻则会对电网运行造成影响,重则甚至会对整个电力系统以及人员安全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加强变电运行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电力系统和电网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2、提高变电运行管理的方法

2.1 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于变电工作来说,就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对于员工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来说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培训来不断地进行学习。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的素质才能更好的进行变电工作。员工一定要有足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客户们认可。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以后再遇到类式的问题做铺垫。

2.2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人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变电运行流程、管理流程等方面,并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熟练的掌握管理制度。其次要保证各项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准确全面的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思想中,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当变电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时,能够有人可查,有人负责。最后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变电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工作人员也要以前工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总结,对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完善。

3、电网安全运行

3.1 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管理

变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其相关的影响因数很多。在众多的影响的因数之中,线路老化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在我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对于老化陈旧的线路进行及时的检查,检修,如果有必要的情况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对于变电设备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监控,对于设备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的加以监控,并且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保证变电设备工作的顺利的进行工作。变电设备只有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才会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3.2 提高运行方式的管理水平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运行方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对电网运行的实际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尽可能的提出多种运行方案,运行方案要在最大程度上具备科学合理的特点。另外,在每个运行方案中,对各个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设定,从而保证电网运行能够达到最好的安全状态。首先,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对电网运行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保证电网运行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其次要规范运行方式的管理工作,并针对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后要加强防范工作,在日常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进行多种事故演习工作,确保电网工作的安全运行。

3.3 提高继电保护工作

电网安全运行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继电保护,继电器保护在保护电网安全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要电网能够很好地安全的运行,我们就必须在继电器运行管理这一块下功夫。我们的继电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电网即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继电器的引导下也能够暂时的保证工作的稳定有序的进行工作,由此可见我们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继电器的保护与管理,是变相的提高我们电网的工作效率。

运行管理篇(5)

管网测压就是供水管理部门采用人工或依靠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实施对供水管道压力的一次性调查或经常性的实时监测。为保证城市供水的科学性,做好管网测压工作十分重要。

1 做好测压点的位置的选择和数目设计

测压点布置的数量和位置,依据目的不同而略有差别。合理布置测压点的位置和数量,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而且可以更好的为达到布置目的而服务。合理布置测压点应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能为调度中心提供监控信息,实现供水管网调度的优化。通过测压点传输的信息,分析供水管网日常工作时的压力分布情况,从而监控供水管网的工况。当管网中某点压力出现剧烈变化时,往往反映出异常事故的发生,从而为调度提供辅助决策。

(2)能为供水管网模拟系统提供校核数据。通过测压点的监测信息,可以用来评价供水管网模拟系统的精确度,为管网水力模拟计算的参数值提供校核数据,从而为实现供水管网的优化调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做好周密细致的测压准备工作

为保证测压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先必须做好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

(1)对市区各主要干道的消防栓进行全面普查,根据管网分布情况,选取了若干数目的消防栓作为测压控制点,并对消防栓进行维修,确保消防栓能随时启用。

(2)在选取的测压点上实行一点一人责任制,要求测试人员要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工作内容清楚,责任要求明确,按时、如实地准时读取数据和做好记录。

(3)选择和安排好测压时点。测压时间应在白天或晚间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决定。正确的做法是于测压当日的某个小时时段至少测取5个数据,即每隔15分钟做一次测度记录。

3 做好数据的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工作

管网压力值是重要的供水管理参考依据,做好测试数据的后续统计分析工作,得出规律性的统计指标特征值对于适时调整供水运行方案,保证安全供水,同时也兼顾实现管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各个供水区段因地理位置、供水需要量和供水设备能力的不同所需的供水压力也不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具体的分析,要围绕实现保障供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和避免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减少中小事故发生频率等目的来设置统计分析项目和得出分析结果。

4 运用好测试统计数据,调整好供水系统和供水方式

测压是为给水管道运行管理服务的。运用好测压数据和统计分析的一些特征值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一个供水辖(或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节水与节能的运用。其思路是,既要保障供水,又要避免水资源和电力的浪费。做法是:测试出供水辖区内终端用户保障供水的最低水压(临界值),以采取合适的供水模式和供水压力。设置好适度的供水水泵的功率、转数和电机的变频范围。这样才使得既达到了满足保障供水的需要,又节约了水资源和能耗。而对于个别终端用户在用水高峰期在最大水压的情况下也得不到供水,这时可采取多段供水模式,即利用高位水箱储备供水模式,也就是提前在供水充足期就用建在高处的水箱把水存储起来,以实现用时的供水。

(2)在直接供水模式下,做好实时监控,以便做到合理操作供水和及时发现故障。

第一、做到自动控制水泵的流量和运转。当市政管网供水不足或用户用水量大于市政管网供给能力时,辖区管路里会出现负压(真空)现象。为了抑制负压产生,可另在水泵电机稳流补偿器中设置液位控制,当低于低位时,水泵停止工作,避免了水泵的空转,以节约电费和水泵无谓的磨损;也可通过压力传感信号的反馈,采取限制变频器,使水泵不超量取水,而当市政管网供水满足要求时,系统恢复正常;还可以直起变流量恒压供水泵,待供水满足要求后,系统恢复正常

第二、建立供水视窗监视系统。采用最新的供水视窗系统,将各压力测试点的现场管道压力和各泵工作状态、实时压力、变频频率、多种故障显示、修改运行参数、系统参数全部在视窗相应的画面(页数)显示出来。以利于水泵看管人员更直观地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和实施具体操作,可大大提高了操作的随机性和适应性。

第三、安装语音报警系统。供水管理部门可增设远程语音报警功能,当管道出现泄漏、压力突然改变时,触发报警设备发报警拨信号到值班处,语音通知管理人员进行及时到现场查看与检修,以免影响正常用户用。

运行管理篇(6)

【关键词】污水处理 信息化管理 自动化

伴随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型城市逐渐开始发展为大中型城市,城市人口剧增,城市建筑及对应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健全中,人口增加带来了污水排放量的持续增加,进而使得污水处理需求不断增大。基于这一背景设计出系统的污水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就成了提升污水排放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污水处理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介绍

污水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具体是指污水处理内使用信息化管理设备开展自动污水处理的管理过程。借助信息化技术,最终获取信息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最佳污水处理方案,随后结合自动化的高效和快速等特点,实现污水处理。在企业生产过程内,污水处理是生产内的一个重要工序,由于成本问题,企业通常会选择花费最少的资金,并且有效实现污水处理,设计污水处理系统中,应该本着经济、环保、适用及高效的原则来开展方案设计,针对处理工艺的内外环境变化对处理过程存在的影响,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合适的处理方案,进而自动化处理污水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来有效控制自动化,确保污水处理可以高效、有序的运作。

二、信息化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原则、结构和功能

(一)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首先要开展总体设计,随后采用分步实行的方法来完成。要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多个部门信息共享,要先规范信息技术的标准;整个系统要将满足工作业务需求当成首要目标,防止盲目的追求新技术;系统需要驯兽信息安全标准,保证稳定、持久运行;整个系统的设计还要有灵活性以及可扩展性,方便应对企业管理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不断更新。

(二)系统结构

该系统的生产运营和管理工作共有2各部分,SCADA系统基础数据库,存储现场采集的工艺数据,发出控制信息,实时调度生产;MIS系统基于SCADA系统基础数据库进一步补充数据,并且实现二次分类规整,形成各种生产报表,开展设备、成本、安全和部分等多项管理。信息化管理结构可见下图1:

(三)系统功能

生产运营模块主要是收集每小时的进出水生产工艺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依据不同存储保存在数据库内,其统一数据存储并解决其他功能模块的调用及加工数据需求。该模块可以按照需要自动的生成日、周、月报表等,并且对生产状况做出数据分析,为污水处理工艺调节展开科学有效的指导。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厂设备的种类较多,信息过于复杂、涉及的人员和岗位太多,处理流程太过复杂等。其中包含了厂商管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设备类型参数管理、工作和保养计划的提醒等,同时还将管理过程均纳入到标准流程控制内,多个部门展开有效协同,实现设备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充分为设备资源的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安全管理模块主要有生产设备、劳保等使用安全,该模块内,对各车间和设备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实现有效规范,并且在严格的流程下有效控制以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

部门管理中包含了员工的培训、学习和考核计划等,此外还有生产和劳保用品的购买。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是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某污水处理厂内的运用

按照以上设计方案,在某污水处理厂构建生产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计算机实现生产处理、数据管理,进一步的集中数据和规划管理,从而开展分析和预测,实现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智能化,使得生产控制达到精细化和节约化,不断优化工艺调度,达到制度化的日常管理,促使服务的人性化和规范化,为污水处理厂从集约化创新运营模式转变提供信息基础保障。

该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2015年初完成设计并投入运行,按照设定的工艺流程,分析进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动,及时发出生产运行指导,在一台鼓风机在高导叶运行下出现供氧不足时,系统提示开启多台鼓风机以满足工艺设计要求。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后得知,鼓风机的资源获得了合理整合以及利用,并且鼓风机运行参数具体的细化至每一个部件,在某一部件温度超标之后系统将会立刻出现提示,并且及时开展现场处理,有效避免鼓风机的跳停,对存在故障的鼓风机还能很快的调用其历史运行数据分析出故障原因,有效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四、小结

综上可知,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污水处理厂完整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集成与决策统一,不但有效降低了工作量,并且极大的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各部门业务流程,加强员工安全、责任一是,实现生产运营的安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运行管理篇(7)

关键词:

电网;风险管理;电力系统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在迅速发展之下带动了方方面面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运转中,电力资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现如今如果脱离了电力资源,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会危及社会的正常发展。随着电力资源作用的日益增大,以及人们对电力资源需求的增加,电力企业不得不加大电力资源的供应,也就使得电网的结构愈加庞大复杂,电网的生产改造工作也越来越频繁和分散,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为了加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从而有效的识别各类电网风险,就需要对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有效预防电网事故的发生,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这一概念简单的来讲就是采用相关的方法来研究风险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有效的对策去防范以及应对,以此提高安全性能。电网运行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只有确保电网安全高效的运行,才能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然而在电网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1.1监督体系不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电网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电网的管理可以更加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电网管理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电网运行风险监管系统的不完善,使得电网系统的安全性有所降低,难以保证电网的正常以及稳定运行。

1.2缺乏行之有效对策予以应对

造成电网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一般主要以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经济原因、设备故障灯多个方面引起的,在电网的运营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有些危险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然而有些危险在避免不了的时候,如果发生则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改善,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做到这一方面。

2电网安全运行的风险特点

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电网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特点。

2.1风险的产生具有连锁反应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受到诸多风险因素干扰,其中某一因素一旦转化为事故,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也会产生连锁反应,诱发其他因素转变成更大的事故,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对电网的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2风险后果危害大

电网运行受到科技因素的影响开始走向智能化以及自动化之路,不同区域之间的电网联系的更加紧密,但是正是由于这一趋势的存在以及扩大,电网运行会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3电网风险管理建议与策略,以此促进电网的安全运行风险管理

在电网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电网安全运行,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使用好的、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有利于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如何对电网的运行进行风险管理呢?文章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与研究。

3.1健全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机制

对电网的运行进行风险管理,其实就是电网管理者对电网运行中所产生的数据采取识别、分析、定级以及监管等方式,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判断来采取合适的措施或方法,以此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在电网系统中要建立以及健全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机制,而这一机制的成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管理者要对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所有风险进行虚拟假设,并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应对方式的标准操作程序,为日后风险的出现做好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总合各方面的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做好有效的控制手段,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3.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做好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还需要提高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如果电网运行中出现不稳定因素,而且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一旦引发事故势必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电力企业要提高安全意识,重视电网的调度工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做好电力运行的风险管理。与此同时,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要以开放式为管理原则,将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系统予以透明化,在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中采用开放式管理制度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和评价,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电网管理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促进自身的发展。

3.3在电网安全运行中采用智能化风险管理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对于社会行业的发展,技术这一因素的发展都给这些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电网管理中往往都是以人为管理为主,但是人为管理也存在诸多弊端,很容易引发不可挽回的事故,因此,在技术的作用下,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可以采用智能化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而且在实际的操作、管理中也可以避免发生更多的误差,减少人力管理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使得管理人员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解放,更精确的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4结束语

电网安全且稳定的运行,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电网运行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普碧才.局部电网运行方式调整方案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6(04).

运行管理篇(8)

三峡电站地处全国电力联网的中心,输电范围覆盖华东、华中、广东和重庆等十个省市,是作为我国跨大区电网“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不仅可以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同时促进了全国电网的互联,为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三峡电站具有的快速启停机组、自动调整负荷的良好调节性能和最高可达1200万千瓦的调峰容量,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者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建国际一流水电厂的目标,坚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精益生产管理,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峡工程实际的水电站运行管理新路,形成了三峡集团电力生产的核心能力,为特大型水电站的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自2003年三峡首批机组投产以来,确保了三峡电站的安全运行稳定,发电设备主要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为华东、华中、广东和重庆等地区提供了的安全、可靠、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坚持创建国际一流电站的目标

三峡工程的重要地位,要求其运行管理必须具备一流的水平,以确保枢纽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枢纽运行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很好满足枢纽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各方对枢纽运行的要求;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并行的长期性,要求自电站投产开始即要具备较高的运行管理水平,以适应首批机组投产至右岸地下电站完工长达10年的边建设、边运行的格局,保持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在三峡电站投产之后,三峡集团要从700mw巨型水电机组运行“零”经验为起点,迅速掌握三峡机组的运行管理技术,逐步形成大型水电站运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000年初,三峡集团决定成立三峡电厂筹建处和三峡梯级调度中心筹建处,人员主要来自葛洲坝电厂。三峡电厂筹建处在三峡集团公司电力生产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进行了深入设计,并开展电力生产准备工作。针对国内老电厂存在人员多、业务杂、效率低的弊病,原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李永安同志提出:三峡电厂的建设要实现三峡工程一流管理的目标,要按照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符合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向;不办社会职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现有资源。

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结合集团公司赋予三峡电厂的管理任务,三峡电厂筹建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确立了三峡电站投产初期管理上达到国内一流标准,并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三峡电厂成立之后,制定了十年“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规划。在三峡电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目标。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同志和总经理陈飞同志大力推进三峡工程运行管理“创国际一流”工作,多次指导三峡电站的创建一流工作。三峡电厂和三峡梯调中心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坚持将“创国际一流”作为三峡电站运行管理长期努力的方向。

三峡电站追求的目标是成为“管理先进、指标领先、环境友好、运行和谐”的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形象的水电站,要在长江水资源综合效益发挥中具有关键骨干作用、在全国电网互联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峡电站始终处于最优可控状态,电力生产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安全生产、设备技术、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运行管理能力

三峡电站运行管理从筹建准备到首批机组投产、再到全面投产和稳定运行的过程,既是逐步探索巨型水电站运行管理规律的过程,也是国有发电企业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提升能力、争创一流的过程。

(一)建立高效运行管理的生产组织体系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理原则,进行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资源优势。三峡集团公司将大水电的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全部安排由长江电力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承担,让其发挥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主体的责任。长江电力内部设置梯调中心、三峡电厂和检修厂分别负责三峡电站的运行调度、电站运行与维修、大型检修与技术改造任务。其中,三峡电厂负责全部三峡发电资产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二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定编,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峡电厂确定了领先国际同类电厂的定员标准,按照人均管理装机容量50mw进行定岗定员,由此控制三峡电厂的总定员人数为450人。为实现该目标,在对国内外多家水电厂进行调研分析后,三峡电厂打破了传统的分工和岗位设置概念,将部门分工的“专业化”与员工岗位设置的“多能型”结合起来,专业化的深度和综合型的宽度兼举并重,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工作乐趣和发展空间。在将全电站运行管理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的过程中,部门分工避免业务交叉、职责重叠;设备管理部门按设备系统清晰划分责任界限,而不是按专业进行分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协调。同时,持续推进“学习型电厂”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优化生产方式,控制定员并实现管理目标。根据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电站运行管理的特点,三峡电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调整运行值班方式、实施诊断运行模式等措施,达到少人高效的管理目标,实现了在左岸电站对全厂实行集中监控,右岸电站少人值班,地下电站、电源电站和泄洪闸无人值班。

(二)建立先进的运行管理系统平台

为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和可靠性,三峡电站开发建设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主要由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和设备状态监测及趋势分析系统(cmd)组成。

一是联合开发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通过cscs,三峡电站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够实现水轮发电机组、泄水闸门远程自动化操作,并具有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等重要功能。

二是联合开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三峡电站通过引进企业资产维护(eam)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先进管理软件,并结合三峡电站的管理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建设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形成了一个“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财务

管理为核心、以设备管理为对象、以工单为中心载体”的电力生产erp系统。与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的互联,涵盖了电站生产经营业务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物资管理、财务与成本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及可靠性管理、计划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电能营销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是建设设备状态监测及趋势分析系统(cmd)。三峡电站跟踪状态检测技术的发展,安装了水轮发电机组、变压器、gis主设备的振动、摆度、气隙、局放、气体分析和sf6气体泄漏等在线监测装置,建立了机组电气量与非电气量的趋势分析系统和发电机定子水冷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与长江电力机组远程在线监测诊断系统互联,为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预测状态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和潜伏性故障,进行状态诊断与维修决策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运行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峡电厂将与国际标准接轨作为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分别于2003年、2004年相继建立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形成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科学辨识危险源和编制管理方案,逐步完善了以管理规范、设备规程与作业指导书为重点的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并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了对电力生产和三峡电站运行的风险控制。

通过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的过程控制并完善标准执行的评价机制,明确设备运行、维修、物资供应和技术管理等环节的过程控制标准,促进规范化管理,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控制与预防的能力。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改进作业工艺、创新管理方法等各种有效措施,使生产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采用关键工艺和关键工序的节点控制(w、h点控制)等有效方法,加强标准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实现生产作业过程中质量、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对标准执行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实施标准制定、执行、评价和完善的闭环管理,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质量,防范安全风险,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四)实施“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创新生产准备管理模式

针对三峡电站装机数量达34台之多,持续10年之久的边发电生产、边接管新机组的特殊情况,在三峡新机组接机过程中,创建了“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三峡生产准备管理模式,在电站建设过程中,三峡电厂作为运行管理者与建设管理者(安装商、设备供货商和设计与监理单位)形成紧密工作伙伴关系,三峡电厂通过制度安排和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参与工程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设备监造、安装监理、现场调试、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同时将各项生产准备、运行管理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从安全运行以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前进行工程运行管理所需的技术转移,以最终用户的角色与设计方、建设方在各个环节共同把好质量关,将影响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聚合施工、设计、监理等相关各方的力量,确保新机组投产初期稳定运行,努力实现“新机组投产达标”、“首稳百日”。在促进了机组提前投产发电的同时,更实现了发电设备安全运行渡过“初生期”。

(五)实施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水电联合调度,创新调度管理模式

为充分发挥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努力探索三峡水库形成后,新的水位条件下水资源利用及梯级枢纽发电、航运、生态综合调度规律,三峡集团创新梯级枢纽调度管理模式,实施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水电联合调度。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利枢纽视为功能和效益互补的整体,实施统一调度,同时将水库调度与电力调度紧密结合,从功能简单的调度向注重社会、安全、生态、经济等效益的综合调度的转变。

三峡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具有“机构统一、同台值班、水电互动、科学决策”的特点。三峡梯调中心作为三峡工程防洪、抗旱、补水、航运、泥沙、生态、发电调度的技术支撑部门和统一的日常调度机构,按照国家批准的《三峡梯级调度规程》,并辅以与之配套的三峡防洪应急调度预案、调度联系制度、运行方式管理制度、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确保水电联合调度科学规范地实施。同时,梯调中心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三峡通航管理局等防汛、电力、航运、水文和气象等部门及时沟通协商,探索库容和汛限水位的安全有效利用途径,充分利用中小洪水资源,顺利完成4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调度。

三 坚持精益生产管理,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在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三峡集团坚持推进“精确调度、精益运行、精心维修”的精益生产管理,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变任务型管理为效益型管理。在保证三峡工程和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基于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依靠管理科学与技术进步,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创造价值,通过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一)精确调度,“调好每一方水,发好每一度电”

为准确预报流域气象与来水情况,三峡集团与国家、地方气象部门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文气象课题。同时,在长江上游干流布设了587个水雨情自动遥测站,建立了覆盖三峡上游近6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水库水情遥测系统,努力提高水情预报的精确度。借助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和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结合来水预报和电网负荷的需求,梯级调度中心编制发电计划,并根据防总和电网调度指令实施动态调整。梯调中心每天都要对水情预报、发电计划、水位控制准确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考核,以保持较高的水能利用提高率,使水资源的利用始终处在最优状态。

(二)精益运行,确保三峡电站安全稳定高效

一是规范运行管理,确保发电生产的安全。三峡电厂实施“零违章作业、零质量缺陷”双零目标管理,确保杜绝运行人员误操作、重大设备缺陷漏检,通过运行人员对所管辖的机电设备、泄洪设施的实时监控、运行方式的制定及巡回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正确处理电力系统和设备异常,确保设备处于最优工况下运行,保证发电设备、泄洪设施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二是实行推行联合值班,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三峡电厂实施了运行人员与维修人员“联合值班”方式。由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共同组成的on-call组协助当班运行值班人员完成运行操作、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共同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对设备和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推行诊断运行,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控”。利用在线监测和趋势系统,由技术分析人员结合生产的实践经验,每日进行设备特征数据分析,确定设备关注焦点;每周或月进行关键指标分析,确定设备日常运行方式;开展年度设备性能分析,确定设备的检修策略。对可能影响三峡电站安全运行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辨识出运行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异常征兆,提前发现重要设备的运行缺陷并及时处理,有效控制了发电设备强迫停运。

(三)精心维修,确保发电设备健康可靠

一是建立设备维修评估机制。按三峡电站设备缺陷或

异常管理流程,通过epms系统对设备状态施行日常评估,或者通过由技术专家和领导决策层构成的评估组对设备进行集中性检修(c、b、a级)评估,按照检修评估标准,科学诊断与评估设备状态,确定合适的检修项目与时机,避免设备欠修或过修。

二是优化检修计划。三峡电站以预防性检修项目为基础,依据设备状态的诊断与评估结果,优化检修项目;合理调整检修时间和工期安排,优化检修计划安排。

三是建立基于epms的检修项目实施与评价体系。利用epms系统检修项目管理模块,生成检修计划和作业技术与质量管理集成文件,实现了检修项目全过程的进度与成本控制、资源管理、协调配合、项目评价等的全数字化与标准化管理。检修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增减、资源冲突、检修进度等都可通过系统进行全程监控。

四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保证检修质量。通过建立项目责任制,设置项目经理,使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责任到人;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设备检修的过程控制,形成检修项目制定、进度安排、过程实施、检修项目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闭环控制。

(四)降本增效,提升电站运营管理水平

结合长江电力实施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不断完善三峡电站统一归口费用预算管理的措施,建立了有效的预算编制、申报、审查、考核机制。在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营的基础上,层层分解预算指标和管理责任,严格控制支出。坚持规范招标,强化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公开招标比例,引导充分竞争,降低采购成本;建立了集中的物资管理模式,实施与供应商战略合作和批量协议供货等采购方式,利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pms)和电子商务系统(ecn),为保证物资管理业务活动规范、高效地运行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企业资源管理工具和商务运营平台;强化了项目预算的考核,提高了项目资金利用率。

运行管理篇(9)

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科学技术和新技术在电厂企业的综合应用和推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带动和国外电厂企业先进以及高效运营管理模式的熏陶,再加上国内对电力企业的要求改革的期望的冲击,因此电厂企业在运行管理模式上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另外那些电厂投资主体也对电厂的生产运行和管理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标准虽然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慢慢走向趋同,其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生产率水平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因此电厂企业如何管理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以适应电力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各电厂企业都在能力寻找最优化的运行管理模式。

一、我国电厂运行模式的沿革和现状

我国电厂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一般分为单厂制和多厂制两种情形,单厂制是指单一的电厂企业,多厂制一般是由多个电厂企业联合组成。

1.单一电厂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前后,由于受到国家设备、技术以及一些地理条件的制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很多电厂企业都采用的是单一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关于老电厂和新电厂的名词是起源于1996年的《关于新型电厂实行新管理办法的若干规定》,但在实际中,老厂和新厂的区分不是十分严格,一般认为是九十年代初期以后建立的电厂都认为是新厂,1992年以前建立的电厂都统称为老厂。

2.老厂管理模式

在电厂老厂建立时期,很多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一般都是边发展边摸索,并无直接经验,这种固化的管理模式沿用了很长时间,如葛洲坝电站,它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老厂,因此它的管理体系在当时的老电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葛洲坝电站的运行管理单位就是葛洲坝电厂,它的管理设备一般有枢纽水工建筑运行与检修、220kV开关站运行与检修等。该电厂一直采取四级管理模式,即总厂、二级单位、车间、班组,其组织结构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制,在运行管理制度上一直采用“两票三制”以保障电厂企业安全生产。在设备维护方面,一般有定期检修与维护、巡回检查以及设备运行等方面。

3.新厂管理模式

新电厂企业采取单厂制的管理模式,相对于老厂来说不多,只有那些有特殊功能或者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电站。与老电厂企业相比,新电厂企业在组织机构以及人员配备上趋向于精简。新电厂企业在管理上,每年都要制定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包含各部门的详细生产指标,每周有周会制度。同时大力推进网络技术,形成了专业数据、文件管理等计算机化的局面。同老电厂企业相比,新电厂企业实行高标准、高自动化以及高可靠性的管理模式。在运行管理上,新电厂企业一般不配备大的维修人员,一般采用ON-CALL值班等。

二、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和运行管理模式的特征

1.方向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并完善电力监管体系和电力结构调整与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在国内逐步实现用户对各供电企业有选择权的模式。在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下,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厂网分开、产权重组;建立市场、竞价上网;售电放开、用户选择;完善法规、强化监管;配套实施、促进发展”的措施和途径,逐步完善竞争开放的电力市场以促进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电厂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点就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最终降低电价并可靠供电,在电力市场上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当然在进行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时候不能离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也即是依据“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电力企业改制和完善现代电厂企业制度。

2.运行管理模式特征

现代电厂企业在运行管理模式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大都数企业实行无人值守,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点,并确保电厂设备的安全可靠地运行;第二,在管理上实施机构和人员精简,降低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并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管理难度;第三,电厂企业实施运行和维护一体化,作为电厂的生产人员,其职能变得多样化,他既是运行人员又是维护人员,这样对电厂企业能够培养一专多能和一员多职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四,在电厂企业生产现场采用多种管理方法,包括5s管理、目标管理等现场管理方法,这对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节约费用成本减少浪费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使企业生产现场秩序井然,安全性有保障等;第五,对同一个区域的电站群实行集中化管理,对其组织进行统一调度运行,充分把本地区的宝贵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使整个地区高效率地多发电,同时发挥多个电站之间的人力资源的协同效益。

三、完善运行管理模式思路

1.提高电厂员工培训机制和福利保障措施

在电厂企业的生产中,运行和维护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对电厂运行设备的安全直接负责,因此这些员工的技术对电厂的正常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厂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如果负责的员工对其掌握不好回直接影响到设施设备的运行,最终会影响到电厂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并完善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为电厂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在员工完善培训机制的同时,要注意改善员工的收入以此来激励员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要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员工收入的提高牢牢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2.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并确保安全

电厂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明确设备的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等相关环节的控制标准,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以及企业的风险和预防控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有些电厂企业推行诊断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等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企业发展中一些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措施。因为安全管理是电厂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企业上下都应该参与其中,只有实现了安全管理,才能发挥电厂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加强设备维修和技术监督

电厂设备的运行状况往往是安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员工在工作中要互相监督,交接班时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确保把安全工作做在前面,这对企业运行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技术监督方面,要不断提高员工设备维护质量,对企业的运行管理专员,要求每天到生产第一线,在检查设备状况的同时还应做到与运行维护员工的沟通和督促。

运行管理篇(10)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用来加强水库的稳固性和管理工作等,在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重建设、轻管理 ,加上投入不足 ,当前水库工程工作还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问题 ,影响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亟待加以解决。

1 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大型水库453座、中型水库近 3000座、小型水库约8.3万座。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水库兴建的年限较长,水库相应的配备设施已经老化,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生产需求。目前,我国的水库运行管理方式主要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所有的水库建设工程完成后派出专门的监管小组人员对水库的度汛、防洪、供水、发电、设备维修检测等安全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第二种则是在水库设立管理部门,在水库的建设运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水库的管理与检测。前面的管理模式主要的管理目标是达成水库预订的安全性目标与经济效益,不能长期对水库实施监督与管理。第二种管理模式则是采取实时监控的方式随时对水库进行全方位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水库的安全系数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加强了。使得水库能够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完成预定的目标与效益。但是由于当前的人力物力不足,水库早期建设时原材料及工程质量差,导致当前水库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人们去解决。

1.2 水库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很多水库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在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水库的建筑材料与施工质量自然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因此,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水力冲刷和外界环境的破坏,很多水库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而且水库作为储存水源、拦截水势及水力发电的主要载体,一旦出现问题,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力的瘫痪,一旦在此期间发生洪涝灾害或者汛期到来,水势将会大幅度增长,没有水库的拦截,很难保证水库周边地带的居民房屋不会受到水灾的侵害。水库如此重要,但是往往却不能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因此我国很多水库在运行的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各个地区的管理机制不同,就会导致各个社管部门无法达成有效的统一管理意见,在水库的运行管理上存在很多歧义与偏差;其次是水库移民的问题,由于水库的特殊功能需要水库移民,但是管理部门却不能有效率的将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合理安置,导致水库运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再拖后,这也是但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2 相关水库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2.1 水库安全运行的管理

水库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抗旱,发展农田水利灌溉,这些是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如何有效的对其进行管理,保障水库安全,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大多数水库都建在早期年间,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影响,水库的工程建设治疗往往都很低,加上多年的水库运行损耗和坏境的侵袭老化,导致水库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而且水库管理涉能部门多,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不同,不容易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因此,切实采取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模式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因此各个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水库管理部门的职能,特别要赋与水库管理部门具体的管理手段,争取工作主动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促进水库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还要明确小型水库责任主体,明确补助范围和方式,确保水库管理经费落实,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保障水库正常运行和防洪安全。

2.2 水库度汛的管理

我国很多地区常年都处于强降雨气候,大量的降雨就会造成雨水积多,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出行安全。水库具有蓄积雨水的功能,在面临汛期来临时,为了保证不影响水库周边人们的安全,就需要水库专门负责度汛工作的管理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周密部署来对各类型水库进行防汛工作。但由于水库建筑年限已久,很多设备和设施都已经老化,因此水库抵御大洪水的能力还是很低的,有时也会对度汛工作带来一些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水库的负责人员设立专门的度汛管理部门,密切监视水势的变化与天气的降雨情况,如果面对巨大的暴雨或者洪水时,就需要提前做好防汛工作的严密部署,领导全程监视落实安全责任制,指导度汛人员如何做好防汛工作,而不是只走一个过场。

2.3 水库水力发电机组维护的管理

水力发电机组是水库的核心设备, 它的运行状态将直接关系到水库运行的安全。对发电机组进行定期检修维护是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水力水电设备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对设备的质量管理、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设备上传数据的准确性及设备的应急报警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只有将水库水力发电设备的检修工作能够合理的安排与进行,加强提高设备的使用技术,严格执行设备的检修管理,确保质量和工期,就能使得检修后机组性能指标达到预定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检修工作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只有检修工作有计划的进行,才能保证水库水力发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这样才能将水力发电机组状态检修管理落实到实处,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水库运行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只要做到强化水库日常的监测管理,认真做好水库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汛期信息的交流和上报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为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基层党组织建设汇报 下一篇: 师范生实习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