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4:19

脸谱教案

脸谱教案篇(1)

一、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注入兴趣能量,激发幼儿学习剪纸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幼儿在教学开端就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情”和“趣”上下工夫。活动中可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声像手段,提供美丽的图案,吸引人的声音,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愉快地、自然地参与活动。如“剪京剧脸谱”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链接音乐功能,播放说唱脸谱的音乐,幼儿头戴色彩鲜艳的京剧脸谱,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他们自编自演的京剧舞蹈(如图1所示),使整个活动的开始激情洋溢, 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京剧脸谱的兴趣。

二、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导幼儿获得丰富的表象经验

表象是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剪纸教学中,丰富的表象是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的基础,运用电子白板互动功能,可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表象经验,使幼儿在亲自感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改变了教师教、幼儿学的形式,变成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如在“剪京剧脸谱”活动第二环节中, 可充分运用白板的图片链接、放大等功能,使幼儿获得各种京剧脸谱的表象经验。通过幼儿亲自触摸图片,使脸谱图片放大,加强了幼儿对京剧脸谱特点的认知和分析,打破了运用单调的图片欣赏方式获得表象经验的形式。

通过运用互动游戏观察脸谱图片,使幼儿在眼观画面、耳听音乐的情景中加强了对脸谱特点的认知,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更加调动了幼儿探究脸谱的兴趣。

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互动游戏中使幼儿主动学习剪纸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互动性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将静止、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幼儿理解知识点,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剪京剧脸谱”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幼儿的探索感知认识脸谱对称的特点。课程运用递进性的游戏,很好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

1.运用对折脸谱的互动游戏,感知脸谱对称的特点

在活动中运用了电子白板图片翻转功能,引导幼儿认识京剧脸谱对称的特点。把脸谱图片分成两半,运用图片翻转功能,引导幼儿尝试把两个半张脸谱进行对折和重叠,幼儿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了解了脸谱花纹对称的特点。

2.玩拼脸谱游戏,巩固认识脸谱对称的特点,检验幼儿学习效果

在白板上呈现许多半张脸谱,运用白板图片的可拖动功能,让幼儿在白板上玩拼图,拼出完整的京剧脸谱,使幼儿进一步掌握脸谱对称这一特点。在游戏过程中,针对幼儿的不同能力,游戏分为了两个层次,从拼一个脸谱到拼多个脸谱,使幼儿在细致观察中,进一步巩固和认识了对称,检验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3.玩拼摆花纹游戏,进一步巩固对脸谱对称特点的认知

运用电子白板图片可拖动功能,引导幼儿把认识对称的经验迁移到设计脸谱过程中。在白板中呈现了各种花纹,引导幼儿拖拽花纹设计对称的脸谱。幼儿通过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以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脸谱知识,巩固认识了对称的特点,使幼儿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4.玩找对称轴的游戏,主动探索剪对称花纹的方法

寻找对称轴是剪出京剧脸谱对称花纹的关键。因此,可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使幼儿能够认识并正确找到对称轴。幼儿通过在脸谱上画出对称轴,从而了解脸谱对折的方法,为剪出对称的图案打下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对称剪的问题。

幼儿在玩拼图、翻脸谱、设计花纹等与白板的互动游戏中认识了脸谱对称的特点。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掌握了活动的重点,调动了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打破了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隐形指导环境,拓展学习空间

幼儿在剪京剧脸谱的过程中,运用白板的图片播放功能,循环播放京剧脸谱图片。在播放过程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筛选,为自己设计脸谱花纹进一步丰富表象经验,为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和隐形积累表象的环境。幼儿在无意识的观看中又建立了新的表象经验,创设了隐性教育的指导环境,不仅为幼儿了解脸谱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更为幼儿大胆创新剪纸花纹奠定了基础。

同伴间的互助、分享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充分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功能,更能引导幼儿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在幼儿剪纸结束后,把幼儿剪好的京剧脸谱照下来,在白板上进行展示,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分享同伴剪脸谱的图案,不仅使幼儿在分享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自信,更学到了同伴剪的京剧脸谱花纹,扩展了学习的空间,了解到更多设计京剧脸谱的方法,从中也感受到分享剪纸经验的快乐。

脸谱教案篇(2)

忽如一天成被告

邹加敏是湖南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2003年从新西兰学成后就一直在湖南大学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业余时间他成立了高汉公司,公司旗下经营的“矢量中国”(vectorchina)图形设计网站,提供专业的矢量图形下载。早在2005年,邹加敏就在网站上上传了一套京剧脸谱矢量图。这套图片数量为113幅。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有老幼之相,又有忠奸之性,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自从这套图片上传于网站后,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最高纪录达到了近两万次之多。没想到正是这套图片,给他惹来了一场不小的麻烦。

邹加敏告诉记者,2006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内蒙古画家赵梦林的律师,指称由于矢量中国的网站上擅自上传了该画家的113幅京剧脸谱作品,故而侵犯了画家赵梦林的著作权。突如其来的这个电话打破了这个青年教师原本宁静的生活,邹加敏挂断电话后,一时竟有些慌张。他赶紧登录矢量中国网站,一张张点开京剧脸谱图片,回忆这些资料的来源。他隐约记得这些照片是他在一次网络搜索中无意在他人的网站上发现的,当时他从该网站上复制了这套图片,再经过归纳整理后上传到了矢量中国。至于究竟是哪一个网站,由于时间已过了数月,他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来了。他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有大量京剧脸谱的免费下载资源,而自己当时使用的那个网站,竟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杳无踪迹。不过邹加敏忽然想到,既然免费资源大量存在,其著作权一说就显得有点牵强。为了向记者证明所言不假,邹加敏当场就在电脑上用“京剧脸谱+图”关键词进行了查询,只用了0.071秒,就搜出了18.9万篇相关网页。由于网上有大量免费同类资源可获取,邹加敏并没有将那个陌生的电话放在心上。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告上了法庭。

临摹说PK独创论

庭审双方激烈辩论

对于法庭审理的过程,邹加敏仍记忆犹新。在法庭辩论阶段,对方律师首先出示了一本由画家赵梦林撰写的美术作品《京剧脸谱》,并指出,这本书于1992年由朝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京剧脸谱272幅和部分京剧人物造型,全部由赵梦林独立创作。律师指出,由于赵梦林对该书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因此,邹加敏在其主办的“矢量中国”网上,未经赵梦林许可,就擅自使用《京剧脸谱》一书中的113幅脸谱作品的行为实属侵权;不仅如此,邹加敏还以每幅30点的价格供设计人员下载使用,既未署名又未支付报酬,更是侵犯了赵梦林的署名权、复制权、许可他人使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而被告邹加敏显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向记者指出,作品是具有独创性并反映某种人格的智力创作成果,它是著作权产生的前提。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就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而按照我国著名著作权法专家刘春田教授的解释,所谓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一件作品的完成是该作者自己的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邹加敏向记者举例解释到,比如当年深谙绘画之道,艺术表现手法已出神入化的青年画家张大千,动辄以临名画、制赝品捉弄收藏家,其赝品之逼真,令人匪夷所思。但无论张大千的绘画水平多高,他所临摹的作品,也只是复制品,是一种技巧性的临摹,并不属于独创性的智力成果。

同样的道理,邹加敏认为,画家赵梦林书中绘制的京剧脸谱只是对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面部特征的复制,而并没有体现画家本人独有的创造;虽然书中的京剧脸谱是由原告自己独立绘制完成,但这仅仅只是体现了原告具有绘画这种技巧与才能,决不能说这种脸谱作品的著作权就归赵梦林所享有。

究竟是临摹还是独创?双方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那么,京剧脸谱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究竟是否具有独创性?京剧脸谱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吗?是否应该收到著作权的保护呢?

细数民间艺术作品

京剧脸谱受保护吗

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实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具有一个相当严格的学术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包括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音乐形式(民歌、民间器乐等)、动作形式(民间舞蹈及戏剧等)以及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绘画、雕塑、工艺品、编织品等)。它具有集体性、长期性、变异性、继承性的特点,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如剪纸(窗花)是民间艺人通过社会群体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项特殊的文化历史的艺术,符合民间艺术的特点,属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范畴。依据这个观点,京剧脸谱作为中国民间生长发育,又经代代传承而来的艺术形式,显然应该归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

那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呢?对于这个问题,邹加敏与画家赵梦林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采访中,赵梦林向记者展示了他所创作的脸谱图案。他翻阅着积累多年的创作资料侃侃而谈道:“目前中国民间散布着许多像他这样执著于搜集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同样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在著作权法或地区性著作权条约中明文规定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已超过40个国家。另有一些国家,其著作权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也无明文排除。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也可认定提供这种保护。

此外,赵梦林认为,在京剧脸谱作品的创作中,他的创作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其中,最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在他所创作的《京剧脸谱》一书中,收录京剧脸谱272幅,均为正面画,不加头饰和髯口。这一点正是他与其他画家所绘制的京剧脸谱最为显著的不同。为了向记者说明情况,赵梦林从书架上取出几本脸谱资料,例如,2003年由田有亮所编绘,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脸谱丛书》中,京剧脸谱或左八分或右八分均加头饰和髯口;又如,2000年中国书店出版《脸谱钩奇》,系傅学斌编绘,该书中脸谱为左侧八分加头饰。赵梦林告诉记者,这两本资料只是沧海一粟。事实上,在众多的京剧脸谱资料绘本中,只有他所创作的脸谱图案均为正面画,不加头饰和髯口。因此,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包含着他的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理应享有著作权。

而对此问题,邹加敏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京剧艺术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的结晶,京剧艺术中的表演者其脸部造型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民间艺术家对创造、丰富这些脸部造型作品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些散落于不同朝代且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才是这些京剧脸谱作品的真正作者。而原告赵梦林只是转换了京剧脸谱作品的载体形式,将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转换为了以纸张作为载体的平面形式美术作品,并没有体现出赵梦林本人的创作与设计,因此他不能享有这些脸谱作品的著作权。既然如此,自己在网站上上传这些图片的行为又怎能算得上侵权呢?

2007年9月20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原告赵梦林虽然是《京剧脸谱》一书的绘图者,但不能说他对该书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京剧脸谱谱式和色彩表现方式享有著作权,因此原告赵梦林关于被告邹加敏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他人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据此,驳回原告赵梦林的全部诉讼请求。赵梦林不服,提出上诉。2008年2月25日,在法院调解下,邹加敏同意赔偿1万元了结此案。■

背景链接

脸谱教案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93-01

一、思考问题

1.如何使学生对戏曲中的相关知识“脸谱”,对它乐学善学

2.怎样用“拓展训练”校园化的实践研究,在音乐课上用好、用妙

二、案例描述

1.课前准备及导入

在课前请5名男生和2名女生根据歌曲《唱脸谱》编排几个戏曲造型。课上邀请了这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唱《唱脸谱》,营造情景教学的氛围。之后播放京剧《铡美案》片段《包龙图坐打开封府》,要求学生观察其中有那些乐器,并仔细观察包公这个人物的脸谱,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渐纳入学习的轨道。在片断中出现了一种打击乐器:板鼓。学生们只知道是鼓乐器,但具体什么类型,就不得而知。这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板鼓的渊源及其在京剧伴奏中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2.展开学习

特地邀请美术教师现场传授学生脸谱知识。在传授脸谱色彩所代替的寓意中,讲清了每一种脸谱都有主色调,一般由三种色彩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脸谱,随着媒体课件资源的不断闪现,教师讲清人物脸上色彩的含义时,并用一句概括性的话加以评定。

3.拓展游戏

这是本节综合探究课中最闪亮的乐章。游戏一:积木舞美,这个游戏趣味性很强,通过把魔方式的脸谱打乱组合,检验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游戏二:脸谱运用畅想,整个流程采用接龙,将六个小组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座位上的学生不断传递纸条,上下互动,将课堂气氛推到了最高潮。同学们的想象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很广。游戏三:脸谱戏剧表演,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完成的脸谱作品做为道具,自编、自创、自演。表演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相声、小品、戏曲等。

4.小结部分

小结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族艺术是无尽的宝藏,我们一定要珍惜它,爱护它,发扬它。由此,整个课题的寓意得到彰显。并完成学生知识学习自评表,通过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反思与研究

1.总体评价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喜爱程度和掌握程度。从学生的自评表中看出,有9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很有趣,有86%的学生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以,这堂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

2.教学方法

就问题一“如何使学生对戏曲中的相关知识“脸谱”,对它乐学善学。”来说,发现利用知识的综合来接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课堂中美术教师的参与,这是从来没有的,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了“艺术”。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大学科,从理论上来说它们似乎是两种殊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但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往往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问题。

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和片段的形式,穿带具有脸谱艺术的服装,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熟悉的色彩和流畅的歌声,从而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京剧脸谱中,不同的色彩能代表不同人物性格,不同的造型代表不同人物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观看了各种京剧人物脸谱画面,启发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意识到色彩能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然后通过京剧录像,观看京剧《铡美案》,让学生具体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是京剧脸谱、包公黑脸的内在含义、京剧的背景音乐等等。再通过设计问题,为什么京剧演员要用不同的色彩来画脸谱,从而导入到本课的教学重点脸谱色彩。由于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这种视听结合的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看出,当音乐走进美术,旋律与节奏,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通过幻想和想象亲临其境。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3.“拓展训练”校园化的实施

“拓展训练”中通常由五个学习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和应用。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开端,亦是基础。有了体验后,学生要与其他体验或观察过活动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观察结果,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人探讨、交流。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加以整合,以帮助队员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学习及生活中。其实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这个学习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有部分学生《唱脸谱》的表演场(体验),一起学习脸谱知识(分享),拓展游戏“积木舞美”的进行(交流),脸谱运用的畅想(整合)到最后利用脸谱作为道具的表演(应用),就是完整的学习练拳,一环紧扣一环。课堂中掺插拓展训练活动是把“传授式”与“活动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间情感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4.存在不足

脸谱教案篇(4)

精心收集、整理出来的千多个不同风味的《川剧脸谱》,最近被北京学苑出版社作为国家“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非物质传统文化保护《中国戏剧脸谱川剧脸谱》画册正式出版。为此,

我们再次选发介绍他的《川剧脸谱》,供读者欣赏。

川剧是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湖南、湖北边境广大地区的地方剧种,是中国戏剧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剧脸谱是川剧艺人根据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其面部的各个部位以不同色彩绘成的谱式图案,作用在于展示和强调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长期以来,川剧表演艺术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脸谱均由演员自己绘制,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

川剧脸谱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是川剧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我的见识所及,对川剧脸谱的表现形式、表现能力,表现效果,作 一些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用色定调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的。

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彪悍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

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褒贬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例如,包拯的黑脸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大红脸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武忠诚、信义必守。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为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画一笔白,则表现他为人猜忌阴险的特征。项羽黑白分明的脸上勾画七星北斗、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西楚霸王得天威曾为一代枭雄和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

动物图案使用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的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骏,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这样,演员嘴的张闭刚好表现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

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取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

霸儿脸

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川剧角色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特点。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口条,一般以鼻为界,只画脸的上半部分。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角色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霸儿脸。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情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脸。《菠萝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张飞的儿子张苞开黑霸儿脸。牛皋的儿子牛通开白霸儿脸。他们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气盛。

文字脸

川剧脸谱中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舞台上。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形式。

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霜儿脸上就草书了一个“虎”字。人们常说“脸谱就是招脾”,文字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变脸、扯脸、擦暴眼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种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

例如 ,《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口条也由黑变白。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仓魔要追食书生宁采臣,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地展现了青儿的法力和陈仓女魔的凶恶残忍,渲染了演出气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 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 演员用 “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探情》中的新科状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来索命,此时演员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现王魁丧魂落魄的丑态。《坐楼杀惜》中,为表现宋江瞬间突然升起的杀人之念,演员也用了“擦暴眼”手法。

我生长在重庆市合川区,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交汇处。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是川东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人墨客多汇于此,旺盛的人气催生了川剧的繁荣。据考证,合川有“戏窝子”之称,明末清初,川东北部分地县的戏班子就常来此地驻演交流。清乾隆年间,合川的川剧演出进入鼎盛时期,上演剧目繁多,名角辈出。

脸谱教案篇(5)

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整合发展,是美术课的总目标。从过去的,以美术学科体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单一学科的设计转变为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采用新奇多变的情景交融的手段,让兴趣贯穿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的精心设计有创意和教学主题至关重要。

例如:《彩泥光盘卡通脸谱的制作》这一主题的构思是在上一次《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方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针对3-4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及造型基础。本次活动主要对学生进行色彩在人物性格表现上的运用。这是一个难题。如何突破,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我认为京剧脸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是学生能否接受,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于是我带着京剧脸谱的图案深入学生中走访调查。学生们被京剧脸谱的图案吸引了,非常好奇,非常感兴趣,这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只要学生不排斥,有好奇心,我就能把京剧脸谱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如果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真的能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得到传承,那将是一件大好事。就这样教学主题'脸谱'的基本创意就诞生了。那么用什么材料来表现呢?在纸上用色彩画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可取,但常见。还有没有更新奇的呢?于是我想到了用彩泥。彩泥既能恰当的体现着色用途,又能使学生亲手拿捏,激发学习兴趣。经过比较,彩泥为主要材料就这样确定下来了。那用什么做底托呢?可以用纸板、木板、塑料板等材料,但是,制作出可用形态,太复杂 很难完成。如果从环保意识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也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采用了废旧光盘,其坚硬能托起彩泥,其形状酷似脸型,这是理想中的材料。原材料定完了,需要用什么方式表现呢?用写实方式学生们做不到,学不会。如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就使问题简单化了。于是《彩泥光盘卡通脸谱的制作》这一主题的完整创意诞生了。

二、重视情感教育,是创造'乐学'的基础

情感意志原理表明,"情感和意志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节情感"。"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1、教师身心健康,有人格魅力,使学生有亲切感。

在美术教育中,要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从中获得乐趣,教师的情感及精神面貌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教师的情感和精神风貌具有直接的感染力,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感染力的作用更为突出。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积极地教学情感(表现于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就好像给学生服用了兴奋剂,是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如果教师萎靡不振,其情绪就会使学生紧张、压抑。教师苦教、困教、强行教;学生苦学、困学、厌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令人沮丧的气氛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被扼杀了,剩下的只是机械的、麻木的模仿。与其说让学生接触美术,还不如说让美术远离学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可在教学互动中,引起情感共鸣。

2、注意心理沟通,建立良好情意,使师生合作有协调感。

尊重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前提,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智慧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在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实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主要途径有教师用启发性和激励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绘画,使学生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组织信息交流,以知促情,以情导知,建立良好师生情意,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协调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师生共同参与,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有愉悦感。

美术本身是十分有趣的,学生若对它不发生兴趣,其责任在教师。如果教师只知道采用"听讲式"教学方法来进行美术教学,学生的艺术兴趣不可能再说教或逻辑推理中产生。如果我们尝试运用一种"参与和体验"的艺术教学模式,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尽可能的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更多的机会,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没有参与,学生就产生不了艺术审美体验,也就不可能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教学的审美育人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必须强调参与性,人人都动起来突出让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的共同参与。

例如:在《我们的养鸭场》教学中,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有错误的"鸭子",学生们看后说:"这那是鸭子呀?""老师,鸭子不是尖嘴而是扁嘴的!""老师,鸭子的脚蹼画错了!"……在学生给教师挑错的过程中,教师逐个改正,学生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紧接着教师问:"我们办一个养鸭场好不好?"大家说:"好!"教师说:"养鸭场不能只有这一只鸭子,那怎么办?"学生们说:"我们每人添一只吧!"于是学生们每人画了一只形态各异的鸭子。然后把同学们画的鸭子都贴到黑板上,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上池塘、太阳、赶鸭子的小男孩,学生看后高兴的拍起手来。这是教师播放"小鸭子"的歌曲,学生们大声跟着唱起来:"合作社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每天早上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对着我嘎嘎嘎的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这节课就在欢乐的乐曲中结束了。

4、创设教学文化环境,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学生就会感到满足,因此成为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开展自评、互评的活动。开辟美术园地,举办优秀作品展览,进一步扩大影响面,使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参观欣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显示才华,发展自我。

三、启发式的提问是促使'乐学'的催化剂

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教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学生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愿望。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变化多样,防止形式单一。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一种是综合性的问题,他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加工制造灵活运用,这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彩泥光盘卡通脸谱的制作》一课,首先展示上节《人物面目表情表达方式》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接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①"刚才大家认同比较好的几幅作品中,它们都好在哪里?"②"人物面目表情是通过什么的变化来表达的?"③"那么人物性格能不能在人物面目上表达出来呢?"这样在新旧知识连接点处设问,巧引妙传,自然的导入新课,突出了就知识向新知识的渗透。课堂提问,有的放矢,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在教师的耐心启发引导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重视创新思维教育,促进'乐学'的积极性

1、用课件展示京剧脸谱百态图谱,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极具魅力的脸谱引起了学生及大兴趣。可京剧脸谱是怎样表达人物性格的呢?它主要是京剧里男演员的脸部彩色化妆。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他通过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图案,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人们能目视外表就可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们分辨一下图中那个脸谱像英雄?那个像坏人?哪个性格刚烈?哪个阴险奸诈?你喜欢哪个?你讨厌哪个?……("我喜欢那个红脸的他像好人!""我讨厌那个白脸的他像坏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样画脸谱?"然后老师顺势根据课件脸谱图分别介绍描绘着色的揉脸、勾脸、抹脸、破脸的基本类型及不同色彩代表的不同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这样得到了普及。

2、启发式思维训练

①情境启示训练:对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东西更容易使他们激起思考,引起联想。例如:《彩泥光盘卡通脸谱的制作》活动中,在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其表现手法再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脸谱,并用卡通形式表现出来。

②功能挖掘训练:我们常说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就是人们在某种东西消失了原先的功能情况下,找出它"还有什么用"的潜在功能,使其得到新的利用。这就叫"功能挖掘"。如:教师问学生"废旧光盘能干什么用?"学生答:"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做杯垫"、"可以做书签"、"可以做脸谱底托"……就这样把学生引导到使用材料上来。这种训练即为培养了扩散思维能力,又进行了环保知识教育一举两得。

3、想象力扩展训练

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扩展训练,如:教师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或材料进行脸谱制作?"学生们回答:"塑瓶脸谱","葫芦脸谱","布艺脸谱","陶土脸谱"……鼓励学生废物利用,经过自己动手加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脸谱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审美,体验创造,增强环保意识扩展课堂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实践训练

用课件演示具体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方法即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5、艺术融合教学法

融合法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一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其他艺术课程或该门课程的其他方面内容。以便有效的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彩泥光盘卡通脸谱的制作》的教学中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表现方式;在《我们的养鸭场》中使用了音乐……。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把多种艺术形式同为一体,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几点体会

脸谱教案篇(6)

脸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作为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人类,靠天吃饭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认为自己不会也不可能依靠自己战胜一些自然灾害,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神鬼的崇拜也很浓烈,因此,脸谱主要应用在节日庆典的活动中,如社火。而如今,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在一些村庄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作为早期的脸谱,主要是描绘鬼、神,也因此,脸谱主要应用在节日庆典上。早期脸谱的表现形式为面具。夸张的五官主要为想象的天神恶鬼的形象。结合自然界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形象,以及艳丽的颜色和奴隶制人类的丰富想象里,设计和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点的面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脸谱艺术与中国戏曲的结合,出现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当时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黑色:黑色最初也是用来表示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的皮肤黑,随着包拯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经过延伸后,黑色脸谱一般用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以及性格直爽刚毅而勇猛的人物。

红色:红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有血性,多表现正面角色。其实,红色脸谱最初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而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这样推而广之,就开始用红色表忠勇,并为忠勇良将、有道神仙勾画红色脸谱。

白色:白色有粉白和油白之分。京剧中常常用白色脸谱来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如三国戏中的奸雄曹操画粉白脸,表明其奸诈多疑。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绿色:在京剧脸谱中,绿色脸谱一般用来表示勇猛、莽撞、暴躁的人物,与黑色脸谱有相近的用意。此外,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也勾画绿色脸谱。

蓝色:在京剧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含义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有时候也表示人物的阴险、狡猾。

紫色: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中间色,其表示的象征意义也介于红黑之间,一般表示肃穆稳重,刚正威严,富有正义感。有的人物在小说、戏剧中描写为紫色脸膛,所以就给他们画紫色脸谱,也有的人物勾画紫脸是为了表示他的相貌丑陋。

黄色:在京剧脸谱中,用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彪悍或凶暴残忍,所以黄色脸谱一般用于勇猛而暴躁的人物。

金银色:金银色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用来表示神仙的金光普照,鬼怪的青面獠牙;有时也用金色脸谱来表现将官的英勇无敌,以增加其威仪。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东战场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都夜叉,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脸谱教案篇(7)

1 京剧脸谱简介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造型的一种表现手段,一般采用“油色”或“水色”直接在脸上化妆,即“涂面”化妆。因化妆时需按角色来分配图案和色彩,不能随意勾画,有着约定俗成的谱式,故叫作“脸谱”。其中,京剧脸谱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一个脸谱体系,也是用色最多的,是中国戏曲脸谱的代表。按京剧行当来划分,净丑又称花脸,就是一般所说的脸谱。京剧脸谱以其夸张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首先,从整体的形的角度来看,京剧脸谱是椭圆形的,与面具一样,没有对耳朵进行化妆。从具体的形的角度来看,京剧脸谱有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六分脸(又称老脸)、十字门脸(包括蝴蝶脸)、花碎脸与歪脸、神怪脸、丑角脸(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里划分的依据是脸谱图案的形状),八个谱式有着各自相对固定的图案和色彩。其次,从色彩的角度来看,“主三色”即黑、白、红,还有黄、绿、蓝、灰、紫、金、银等。通过揉色和抹色的方法,夸张了前额、眉、眼、鼻、口、下巴的肤色,突出了面部的骨骼、经络、肌肉纹理。再者,因为脸谱作为舞台美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属于整体的,所以一开始就须提笔挈意,一笔一勾,皆求传神达意,直到完成“象”。

2 京剧脸谱与中国古典美学

2.1 京剧脸谱之“圆的意味”

圆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同“通”,“通”同“易”,“易”相生,所以一切又回到了《周易》。黑格尔认为,“‘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表明‘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易经的卦象‘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但是,它‘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黑格尔持着批判的态度,他发现了《周易》里存在着两组对比十分强烈的矛盾双方:思想的抽象化与表达的具体化,纯粹的范畴与观感的形式。因为具体、直观、感觉,体现的是概念、思辨的对立面。与西方哲学追求真理不同,中国哲学不存在本质的、现象的两个分离的世界,而是以“道”为最高的目标,“道”不离器。到了孔子,圆的精神就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联系得更紧密了,“兴”“观”“群”“怨”,既是《诗经》的解读方式,也是人生的一种自我体悟的方式,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而老庄所追求的关于圆的精神则更倾向于“大”“无”“道”,即对《周易》的一种回归;最后,外来的佛教禅宗的流入,在“道”的范畴之外,带来了“空”“境”。

2.2 京剧脸谱之“形神兼备”

流光溢彩,合乎法度,与中国书画同源。“道”是笼统的、宽泛的,在戏曲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是难以演绎的,所以需要流光溢彩的粉饰以及一定的法度规范。在脸谱造型中,非常讲究笔意、笔锋,讲究骨骼、经络、肌肉、纹理等,与中国书法讲究用笔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在脸谱上面,一个点有深重、清浅之分,一条线有粗细、疏密之分,有着丰富的可塑性,不禁令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甜美的精华。”(李泽厚《美的历程》)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家翁偶虹先生就认为勾画脸谱的线条,讲究笔锋和笔意:第一要笔锋犀利,第二要笔意流畅。一笔一勾,要能勾出人物的“神”,画出人物的意蕴。人物的“神”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特点等。除了笔意生辉,京剧脸谱还有图案化,运用象形化的文字,图案化的特征,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中国美学感性的一面。只是,丹青无彩不动,还需要色彩。

3 京剧脸谱的传承与异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对京剧脸谱已经有了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及其在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基本印象。形成这种认识和基本印象是我们走近京剧脸谱的首要前提,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历史依据的。在“五四”时期,由于这方面的缺失,曾经导致了一些人对脸谱(当然京剧脸谱也包括在内)产生了误解和质疑。胡适认为脸谱是没用的、该扫除干净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下等把戏的遗传”,其中以钱玄同的观点最为偏激,他甚至称脸谱为“粪谱”。但是,真正的厄运是十年浩劫。“寓褒贬,别善恶”是京剧脸谱谱式化、图案化、格式化的最初目的之所在,人脸只是作为载体:脸谱给了观众最直观的符号信息,有时候甚至无须通过戏文、表演等其他的信息传递,观众就可以知道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品道德。关于脸谱的异化,程宇宁先生在其论文《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中较为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我们常常忘记面具是我们获得自由的工具,而将其视作人们内在世界的外部流露,继而心甘情愿地将支配权交给面具,或者反过来徒劳地追求所谓的人格的表里如一,追求一辈子如一瞬间的完美。”程宇宁先生在这里提到了面具(脸谱)与自由的关系,把作为艺术形式的脸谱与真实生活中的人物面貌对应起来,显然混淆了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如此一来,脸谱也就与表现自由失之交臂了;与自由失之交臂,也就是与艺术渐行渐远了。

4 京剧脸谱与大众审美

然而时下,当京剧脸谱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元素被广泛应用时,即意味着艺术的胜利,脸谱所表现的内涵越来越自由化、多元化了。脸谱以自身独特的美学韵味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卸下了舞台人物角色的春秋粉墨,与时尚同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颇具一种后现代、超现实的美学色彩。另外,在脸谱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历程中,民间工艺美术已大量采取脸谱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两者的结合即使在今天高度产业化、复制化的时代潮流里仍然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艺术魅力。这些都与京剧脸谱的高度概括化和符号化相关,而借助现代高速信息的数据转换,与传统舞台上在脸上勾画的不可复制性相比,数据化、平面化的京剧脸谱具有更深远的生命力。脸谱本身是一种化妆艺术,当它与国际彩妆相接轨,在T台上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时,令人置身其中,不禁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国际化脸谱,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譬如说色彩在每个国家和民族里都有着各自的禁忌,所以也许性格忠义暴躁的张飞脸谱在中国是黑的,在欧洲可能就是白的,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调和与相融,也许才是真正考验京剧脸谱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2] 栾冠桦.角色符号――中国戏曲脸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 于长澍.中国京剧脸谱宝典[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4] 于得祥.京剧脸谱(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5] 成联合.圆融审美学导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6] 欧孟秋.菊潭清响[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脸谱教案篇(8)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些品质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特色。在动画作品中,正是有了这种特色,才能够提高作品的辨识度和感染度。也只有拥有这种本质的作品,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拥有自己稳定的受众群体。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造型方面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公众认可度,其所代表的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的系统。动画造型亦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京剧脸谱拥有自己成熟的造型系统

京剧的发展历史只有200多年,但是脸谱的发展史则长很多,关于脸谱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如面具说、文身说、涂面说等。总而言之,脸谱经过几千年的进化,终于汇聚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符号化的艺术,即京剧脸谱。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剧脸谱形成了一套自有的造型套路。而京剧脸谱的造型,主要就是两方面:色彩、结构。

(一)色彩

在京剧中,相对于语言,色彩更能直观迅速地传达信息。角色一亮相,观众便可根据他脸上的色彩判断出他的性格、年龄等一系列信息。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在色彩方面也有所体现。孔子就把色彩分成四类: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而这些颜色又与封建礼教相结合,被赋予了政治内涵,用于约束人们的着装。在当时,君子的礼服是红色。百姓们只能穿紫色、天青色、青赤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到了秦朝,由于严酷的治国制度,黑色的深沉、威严受到帝王们的推崇。在汉朝,绶带的颜色则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皇帝为赤绶,相国则绿绶,公、侯、将军则紫绶。唐代以后,黄色成为了帝王的专属颜色,其他人不得擅用。在这些朝代,颜色并不是以人们的审美判断来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和符号象征,规定和约束着人们的生活。

这使得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熏陶下,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了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京剧脸谱色彩则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色彩应用系统。如黑色多象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代表人物包拯;白色则象征虚伪阴险、奸诈邪恶,代表人物曹操;红色象征正义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等。

(二)结构

除了色彩,京剧脸谱的结构同样鲜明地反映着人物的性格、地位。在京剧脸谱中,对结构自然也有一套固定的套路。

根据我国的审美取向,对于图案的审美大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精气神韵;2.理想浪漫;3.虚无空灵;4.委婉含蓄。总而言之,即是讲究自然流畅、“神似”高于“形似”、含蓄自然的习惯。除此之外,汉语谐音、象征、暗喻等手法亦被大量使用。

而在具体实践和运用中,又有如下几个特点1.具体题材,抽象运用。在脸谱眉毛的绘制上,有蝠形眉、柳叶眉、火焰眉等。又比如典韦的脸谱中,眉间画有他常用的双戟。2.对称与均衡是构图的惯用手法。在京剧脸谱中,大部分人的脸是对称的,如包拯、关羽等。3.繁复求变,乱中有序。在脸谱绘制中,图案大多复杂,但并不是简单的图形罗列,而是将之有序组织,疏密结合,做到整体统一。

二、京剧脸谱严格遵守规律而又不失创意

京剧之所以能够传承,跟其延续方式是离不开的,即“刻模子”一样的教育模式,徒弟需严格按照师父的套路去表演,平时与师父生活在一起,观察师父的一言一行,表演的时候更是需要分毫不差,几乎不能具有自己的人格。即使要创新,大都需要在学成二三十年后才能够有自己的风格。

虽然脸谱有固定的格式,但是脸谱往往由扮演者本人来绘制,他们既要遵循脸谱的一般格式,又要根据自己的脸型和五官分布、自己的艺术审美取向以及艺术造诣对脸谱进行创作。在无数次的勾画下,很多大师就有了自己对角色的见解和认知,譬如刘曾复、翁偶红。这样,既保证京剧可以原汁原味地传承,又能够补充新鲜血液,新一代的艺术家所创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不偏离传统脸谱创作模式的精品。正是这样严谨的继承系统使得京剧脸谱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又能够不失创意。

三、动画造型方法对京剧脸谱的借鉴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们已经在探讨中国动画的民族之路了。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无论是从用色还是造型上,都大量借鉴了京剧脸谱元素,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之后,先后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动画作品,如《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京剧脸谱的影子。但是为什么像《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只是昙花一现?究其根源,无非是当年的动画大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开创新的动画风格上,而忽略了对一种成功风格的深入加工。殊不知,动画作为一种多人协作的产物,它需要的是工艺和技术方面的保障,需要固定的套路来规范它,这样才能保证动画风格的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致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遇到外来动画的冲击,本土的动画人就迷失了创作方向。

结语

京剧脸谱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是因为它传承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诉求,它信手拈来的色彩象征和符号暗喻,是对中国几千年的色彩应用和图案变化的总结。动画对于京剧脸谱的借鉴,不应该是简单的元素拼接,而是对于我们民族审美的正视与反思。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的动画风格。

参考文献:

[1]刘曾复.京剧脸谱图说[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班坤.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脸谱教案篇(9)

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 “生”、 “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主要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戏曲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但是,这种大胆和夸张,又不是随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脸谱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戏曲脸谱的分类,通常采用谱式与谱色两种分类方法。

谱式分类

从脸谱的章法构图看,有各种类型人物的谱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中的曹操为白整脸。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其最基本的谱式是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晁盖、马谡、关胜等。

花三块瓦脸: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典韦、曹洪等。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为“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僧道脸: 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渔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色彩多用白、红两种。如刘瑾、伊立等。

神怪脸: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牛魔王等。

象形脸: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如孙悟空、白虎等。

丑角脸: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

谱色分类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

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等。

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

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如金派《连环套》之窦尔墩。

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

戏曲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艺术。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装饰。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脸常用“漆黑的脸”、“红红的脸”、“脸色焦黄”、“面色苍白”等,如果勾画脸谱的话,就分别用黑、红、黄、白等颜色夸张地进行表现。鲜艳的纯色就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取形”也就是讲究章法,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来。通过“取形”来达到“离形得似”。取形的方法和样式很多,例如眉窝的勾法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飞蛾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多种。这就改变了眉的自然形态,使其成为图案化的“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脸谱教案篇(10)

二、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面部表情。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物形象特征的感性认识。本课是具体落实从表现人物特征的过渡课,它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发展和延续,同时又为以后学生刻画更为细致的形象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学生状况的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绘画面貌变化最大,他们已从意向期近似概念的画法逐渐改变为画具体的事物。由于我校学生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他们较早地具有了写实的眼光,开始追求真实和具象。但手法却缺少低年级儿童的大胆、泼辣的作风。虽然他们开始追求工整细腻的线条,但有的线条却缺少肯定。因此在四年级学生已有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直观、新颖的东西,并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与他人合作的欲望,结合井冈山小学“和谐合作创新”的教学特色,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学习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和绘制脸谱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美术课标和学生的实际绘画能力,确立了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了解脸谱的知识和绘制脸谱的方法步骤。

难点:绘制有个性和贴合人物的京剧脸谱。

五、教法、学法及教学技能媒体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谈话法、观察比较法、游戏活动、讨论法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头、眼、耳、四肢,使其多方运动,从而营造一个学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和谐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想、说、看、画、玩的和谐氛围中共同创造出生动的脸谱,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本课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通过自己亲自制作的脸谱袋、脸谱色盘和相关课件等等来辅助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

六、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重难点及本课自身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环节

我使用课件设置悬念导入,请学生边看录像边想录像里演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环节

为了使学生对脸谱有初步的了解,我选用学生熟知的水浒当中的人物的脸谱。很自然地切入本课的教学。并通过学生释题,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导师”地位。接下来,我采用“自学讨论法”,运用看中质疑——说中解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促学升华”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脸谱的特点是彩绘脸谱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其特征,我自制了脸谱袋,使学生清晰地识别不同种类的脸谱,明确脸谱的种类与特点,为绘制脸谱做铺垫。另外随后我又展示出自制脸谱色盘,展现色彩和人物性格关系。直观的教具迎合了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绘制脸谱的欲望。

结合人物性格绘制有个性的脸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结合绘制进行交流,并请学生总结出绘制步骤,加深印象。最后我将落实到彩绘两字,也是本课的亮点,即鼓励学生大胆畅想不同工具、材料以及不同表现手法绘制出的脸谱。同时为增加情景效果,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播放说唱脸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绘制出风格各异的脸谱。

(三)结束环节

最后,我以“游戏活动”的方式结束本课教学,即师生在音乐伴奏下,模拟一次小型京剧演出。从而延伸所学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国粹的魅力。升华了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彩绘脸谱

角色——谱式——颜色——绘画步骤

时间分配:导入2’,新授13’,学生作画20’,结束3’。

上一篇: 元宵晚会节目 下一篇: 小班感恩节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