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55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2)

(二)动态管理性原则。大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之外还会接触到许多的人和事情,这就使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容易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学校要对这方面进行完善,妥善的要求大学生学习有关诚信方面的有关知识,对于有不诚信思想的学生及时进行补救和更新他们的诚信意识,只有在这样的动态管理的原则下,学生才能长久的树立诚信意识,把诚信观念放在心里。

(三)学生参与性原则。诚信档案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监督者,诚信档案的建立归根到底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还需要所有学生的操作和参与,学生要申请建立诚信档案,在拿到自己档案的时候要承诺和签字,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诚信档案的重视,让学生们能在诚信档案中更加的诚信守信。学生为自己建立诚信档案,不是为了束缚自己,为了在社会上生活而建立,而是让学生明白这是自己的一个信誉问题,是优于别人的一笔资产和财富,要鼓励学生珍惜、维护自己的诚信档案,诚信建立档案就等于诚信做人,让学生们自觉的成为诚信档案建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四)公开教育性原则。诚信档案建立的直接目的是监督和教育。学生的诚信档案应当在不涉及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尽量的向社会公开,这样可以做到全社会对此进行监督,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加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诚信档案作用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建立诚信档案之前还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建立诚信档案的重要性。开展诚信教育也是加强校园诚信建设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3)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诚信”问题得到重视,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等都有相关论述,但是阐述最多的是儒家。在儒家思想中,诚信被看作是“立国之基、为人之本、交友之道”。在《论语》中,孔子虽未明言“诚”,但他对信的强调实际上已将“诚”的基本内涵表达出来。对于“信”这个字,根据资料的搜集和查阅,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38次,可见,儒家已经把“信”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孔子一生所主张的诚信道德价值。

一、孔子的诚信思想

孔子与其弟子们主要从为人立身、交友之道、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

(一)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信”是。修身之根本。他将信与恭、宽、敏、惠共同列为“仁”的五种美德,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往、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并且认为诚信是君子完美品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缺之不可。

(二)诚信是朋友交往的基本原则。孔子在人们杜会交往的品德方面,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关系作为“五伦”之一,是人的一生中数量相对较多、较松散,也较易于变动的一层社会关系,因而在朋友关系中必须坚持诚信。

(三)诚信对国家治理的根基作用。孔子在理政治国方面,强调“民无信不立”。孔子在回答子贡问政时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一个国家可以去兵、去食,但不可以去信,否则这样的国家很难生存下去。可见孔子在这里将“信”视其为理政治国的第一要务。

二、大学诚信失范的表现

众所周知,大学是社会机构的主心骨,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理应成为诚信风尚的引领者、诚信建设的示范者。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大学内涵品位的体现。其中诚信文化是大学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石,因此应当将“诚信”作为大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去。

虽然我国倡导大学诚信文化建设,但多数还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作为,笔者认为其中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社会层面来说,我国诚信体系尚未健全,诚信文化发展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受社会整体诚信风气影响,目前我国大学诚信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第二,从大学管理手段层面来说,没有形成诚信文化建设的系统格局,诚信教育依靠单一的教诲引导方式往往使得诚信文化建设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导致动力不足,最终降低教育有效性。第三,从主体意识层面来说,大学教师由于受外在利益的驱动,严重丧失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盲目追求金钱和职位晋升,从而导致了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等现象的泛滥;同时大学生诚信整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学生中间大量出现的诸如违反校纪和校规、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替考、论文剽窃等诚信缺失现象,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大学生的形象。

三、孔子诚信思想对大学诚信文化建设的启示

据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截至2013年6月21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尽管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会各具特色,但是,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又有共性,共性就是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把实践诚信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使命。根据上文所说的大学诚信文化建设中几点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强化和完善。

(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诚信教育原则,营造诚信氛围。比如设置诚信教育专栏、诚信道德名言警句牌等;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教育舆论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板报、网络等校园媒体,引导诚信舆论、树立诚信榜样、发扬诚信事迹。

(二)在校风建设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做到风气惠人。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用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和修养取信于学生、影响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灌输;大学生应积极投身于诚信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名家讲座、名人访谈、学习身边道德模范等活动评估自身诚信道德水平,在认识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

(三)把诚信落实到具体教学课程中,诚信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开设入学诚信教育课,考前整风纪律课,传统诚信美德扩展课,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加入诚信教学案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加入就业诚信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授,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四)必须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例如建立诚信档案、设立诚信考评体系、健全诚信评价机制等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监督个体行为,对失信行为严格惩罚,绝不姑息,利用强制性的约束力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从而有效降低不诚信现象发生的几率。

虽然孔子的诚信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但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只有让大学成员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成员对孔子诚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才能使大学成员努力完善自身,向着更加健全的人格发展。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让诚信走进大学,让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每一位成员的学习、生活之中,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整个教育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厦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梁堂华.从《论语》看孔子的诚信思想[J].船山学刊, 2009(4).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展开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事风格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文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华.诚信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戚志林,杨敏.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5)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0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12-03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W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榇笱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01

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更直观了解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于2016年5月至7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5份,回收率为95.8%。其中,学生发放500份,收回482份;教职工发放100份,收回93份。问卷主要从诚信意识、诚信教育、失信行为、诚信缺失的原因、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调查独立学院的诚信状况。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得出师生对诚信文化的认识大体一致,在极少数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

在对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上,绝大部分师生对诚信问题都很重视。70.5%的学生对诚信问题很重视,23.5%的学生一般关心,但也有5%的学生觉得诚信与否无所谓,1%的学生甚至逃避谈论这类问题。而95%的教职工很重视诚信问题,5%对该问题一般关心。可见,学生中,还是有极少数人对诚信问题不够重视,诚信意识不强。

在对失信行为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失信最严重的是人际交流方面;而大部分老师则认为是考试方面。可见,在多数学生看来,相比考试中的失信,人际交往中失信行为更加普遍。

在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师生认为学校对诚信文化建设重视度一般,希望学校开展更多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并表示会有选择地参加。可见,师生们都期待营造更加诚信、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诚信缺失原因的调查中,学校师生认为自我诚信意识低和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相应的宣传教育,受到身边家长、老师和朋友的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也有极少数师生认为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针对以上造成失信的原因,师生们认为可以通过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失信的惩罚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等方面来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

笔者在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我国独立学院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对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如下:第一,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张莉莹在2008年撰写的《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一文中做了调查统计,独立学院学生对诚信重视和关心的比例只有56.67%,Q而在笔者2016年的调查中,独立学院学生很重视诚信的有70.5%,一般关心的有23.5%。第二,独立学院总体诚信情况和普通高校相差不大,大部分师生是遵守诚信的,但有关调查显示,基于独立学院办学方式的不同,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环境良好,学习上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努力。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独立学院学生道德自制能力相对较弱。

总之,独立学院逐渐重视诚信教育,诚信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师生的诚信认知有大幅度提升。但要在校园内产生诚信文化效应,消灭一切失信行为,还需要对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原因。

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诚信环境建设薄弱。在学校网页以及校园的宣传栏、橱窗等媒介上未能长期深入涉及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制度、诚信事迹等诚信专题的传播,相反,在一些醒目的地方有许多不诚信的广告,如考试包过、英语四六级答案等。

二是诚信教育建设力度不够。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会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并进行考试,设有考勤制度,制定了考试作弊取消授予学位的资格等制度,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还是会有学生违反校纪。此外,学校教师教风不严,也会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调查老师看到学生作弊的做法时,有54.9%的老师选择制止作弊行为,但不向学校报告;有35.6%的老师选择制止并向学校报告;有9.5%的老师选择只是提醒注意,大部分老师没有采取最为严厉的制止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是诚信制度建设不完善。虽然独立学院针对诚信缺失问题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但仍无法完全杜绝失信行为,使学生的诚信行为得不到认可,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影响诚信文化的发展。诚信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执行力度不够,诚信监督机制不到位。

2.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笔者主要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方面分析。

在社会原因方面,社会大环境不诚信思潮和行为的负面效应是诱发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社会上的道德冲突会影响师生的道德选择,比如“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会歪曲诚信美德的本意,容易诱导大家违背诚信原则,阻碍了诚信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原因方面,独立学院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强,有些只注重诚信教育的形式,却未能跟踪教育的效果。而且,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理论说教,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家庭原因方面,部分家长诚信教育观念不强,看重成绩而忽略品德教育。有的家长自身存在失信行为,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家长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纵容或帮助子女做出不诚信行为的情况。此外,也有一些家庭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方法不当,效果不明显。

在个人原因方面,少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有些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理性思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行为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做出违背诚信原则的事情。R也有极少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不足,知行脱节,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明知是不诚信行为仍选择背离诚信。

3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信文化建设要以提升诚信理念为先导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品德修养,并且推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其次,教师要自觉提高诚信教育认识,如参加有关诚信的科研活动,关注国内外诚信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等。最后,在提升学生诚信理念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进行宣传,开展与诚信相关的活动,如诚信征文、演讲等,对恪守诚信、道德高尚的学生予以表彰,对存在失信行为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

3.2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前提

目前,独立学院总体诚信状况为一般,大部分师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少部分容易失信的师生重新树立诚信理念。这需要扩大诚信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硬件设施上进行诚信宣传,如建设诚信主题类的景观、诚信雕塑,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等。另一方面,营造诚信舆论环境,在学校网页、公众号等现代媒体传送身边的诚信故事和感人事迹。最后,不断改善诚信教风和学风环境,学校教师要严格执行诚信文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在日常生活和考试中做到诚实守信。

3.3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加强诚信教育为重心

独立学院的教职工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在课堂上,思政课老师应该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对学生三观的进行正确引导。另外,笔者认为,管理者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可以尝试走进课堂,将诚信教育理念更加直接地灌输给学生。在课外,也要深化诚信教育,充分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在校内外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诚信文化的活动,使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诚信文化的启发和教育。

3.4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完善诚信制度为保障

独立学院的诚信制度作为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要积极响应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善。我国已经逐渐加大了诚信方面的立法力度,如2015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是犯罪行为。因此,学校应加大诚信普法宣传,使师生信仰法律,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

在学校诚信管理制度上,除运用现有的诚信管理办法外,还可以单独设立与诚信相关的管理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填补诚信管理中的空白。另外,建立师生诚信查询系统,方便个人和组织获取诚信信息,也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这就需要有合理、公正的诚信评价机制,比如学生德育分的计算,老师思想品德的考核等都需要更加明确、有效的评价机制。

总之,独立学院的诚信文化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要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注释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诚信危机、秩序混乱、道德滑坡等矛盾突发期,政府、企业、个人都已深深感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巨大腐蚀性和破坏性,急切盼望诚信的回归。为此,党的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刻总结与梳理我国诚信问题的研究脉络,对推进社会诚信理论的发展、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对诚信内涵的基本解读

对概念的确定和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纵观专家学者的研究,学者对诚信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思想基础,即我国古代对诚信的定义及西方对诚信的定义。学者们对诚信含义的理解已经兼具伦理、法制和经济内涵。

(一)我国古代社会对诚信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诚信的伦理内涵有系统的阐述,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中。认为它由“诚”和“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他要求人要讲真话,吐真言,真诚的待人处事。诚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唯物主义的意境,如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认为,“诚”是沟通天人的重要范畴,是天经地义的事,天道以其诚能化生万物,人思诚能有真正的道德行为。“信”指信用、信任,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信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人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也把信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为政的要求。虽然诚和信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可以互训,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诚者,信也。信者,诚也。”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合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

(二)西方对社会诚信的理解

在西方社会,诚信问题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诚信在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社会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美德,更将其作为一种资本,认为诚信是一种财富。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富兰克林曾举例说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英镑可以为他带来100英镑的利益。德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也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他无数次强调的一个信条就是:“信用就是金钱”。社会契约论者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然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其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 “守约是人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有约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 [1] 在这里诚实守信更有了法律效力。由此可见,诚信在西方天然地与财富和法制相联系。

(三)诚信内涵从一维向三维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诚信含义的理解已从传统一维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一个集经济准则与法制准则和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概念。诚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私法(民事法)为保障,以市民社会中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所体现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是对契约、法、规则,以及自身人格的忠诚和信誉的保证。” [2]具体说,诚信就是公民和法人在交易过程中对自身责任的履行。同时,诚信作为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当事人违反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对此均有明文规定。这既是对我国传统诚信概念的发展,也是对西方诚信概念的借鉴,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社会失信的原因:道德论-制度论-转型论

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伊始,诚信缺失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目前,就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流是讲诚信的,但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失信行为。随着“彭宇案”、“唐骏学历造假”、“华南虎照”、“躲猫猫”等一系列危害社会诚信事件的出现,社会失信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其背后的深刻原因,目前主要有道德论、制度论和转型论三种论述。

第一,道德滑坡论。道德滑坡论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巨大利益的趋势下,诚信被人们遗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原有的义利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理念被挤出了交易舞台,交易行为在观念上和精神上都出现了自我约束的真空地带,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淡薄”。[3]也有学者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4],“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不为人性设置底线,更多肯定人性向善的本质,强调道德的约束是有缺陷的。” [4]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人性便会滑向深渊”。诚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本身具有人文性、内在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相应它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 因此,人们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改变自己原来诚信的初衷。这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自律,做官要有官德, 经商要有商德, 从医要有医德, 老百姓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坚持道德论的学者都充分肯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信道德规范应该成为促使人们诚信的重要准则,号召重振德性雄威。

第二,制度论。赞成制度论的学者认为,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 “制度供给不足”“对当前我国政府来说,在处理某些经济问题时,政府会发现并无现存的制度或规则可参考,行动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大,甚至对同一经济问题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从而产生政府被动失信行为。” [5]姜正冬认为,“一个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是法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较快到来, 我们既来不及建立比较完备的新法制体系, 也不具备操作这种体系的主体队伍, 这就使与新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缺乏必须的基础和条件, 诚信缺失也就成为必然。”[6]包兴荣从社会潜规则这一现象入手,引出制度缺失导致诚信缺失,首先他认为,“社会潜规则盛行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5]因为潜规则的滋生必然引发诸如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做局等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大面积出现。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潜规则”是依附并潜在于法律制度之内的规则,本质是私欲的扩张和法外权利的追求。而正是法治不健全给私欲膨胀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第三,转型论。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用不足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 [7]宋玉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内容,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日趋成熟,但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未形成,在这期间会出现空挡期,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各种道德观,人们容易误入歧途。[8]冯仕政认为,“中国社会的信任面临结构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9]这个转型过程巨大而深刻,涉及文化、价值、心理、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因此是十分艰难的。当前的“诚信危机”正是这种艰难性的表现之一。从根本上说,诚信危机是由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需求空前增加,与此同时,从传统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系统型信任的转型却很艰难,以旧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人格型信任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以某种抽象的制度规则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系统型信任仍未建立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的立信和授信过程发生较为严重的混乱。

三、重建诚信社会的理论依据

就目前而言,学者们认为重建诚信社会主要依据三种理论

一是“博弈论”。“博弈论”倡导者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并没有与牟利相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诚信经济,因此诸多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诚信。赵振增、王浩 利用博弈论“囚徒困境”对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一个对不诚信惩罚不足的社会,相互不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对不诚信进行有力惩罚的社会,相互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10] 郝晓敏认为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11]因此,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和舆论指责等成为构建诚信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李更生也认为利益博弈类型的差别是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同时又提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针对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学者认为构建诚信社会要以制度为先导,“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12]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是“人本论”。“人本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出现失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没有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应该从“经济人”的地位出发,通过外在的机制约束和教育使诚信变成内心的道德律。王忠福、郭萍倩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地位。因为市场经济和利益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市场经济和“经济人”的本性相吻合, “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解放。”[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屈永华也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个人权利保障无力, 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使得信誉机制难以形成。”[14]而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15]自利是“经济人”生命个体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天性, 本身无谓善恶,“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16] 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诚信建设必须以“经济人”地位为出发点, 通过信用监督、激励、惩罚、教育机制来改变信用选择的成本- 收益因素, 将诚信转化为内在的利益需要, 由他律走向自律, 否则任何脱离实际的“道德人”假设都会因诚信的动力不足而失败。

三是文化依托论。文化依托论认为,“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既是一个制度的完善问题,又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培育诚信主体要以文化作依托,而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配的新型文化制度,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出路。”[17]也有学者指出 “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 [18] “建立诚信社会, 更有赖于国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信用意识, 一句话, 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 [7]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既需要新闻媒体的力量也需要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全民诚信意识的提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既需要法的外在约束, 也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整。” [19]

四、社会诚信研究的若干其它问题

一是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的缺乏不仅使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而且会严重地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20]有学者认为:“只有自觉地把诚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保驾护航”工程来对待,诚信建设才有可能更加有效、更有质量,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18]

二是社会诚信与政府诚信建设。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政府诚信建设对社会建设的导向作用,强调“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有学者指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21] “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政府诚信建设是突破口。”[20]还有学者对其原因做了阐述,以为“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把持着社会上的公权力,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进程的加快,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府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18]

三是社会诚信与社会资本构建。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更有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关系”。因为“市场机制要求行为者必须依靠自我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关系网络对资源的配置不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只是使资源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 [22]因此,社会资本的构建必须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普遍意义的诚信和合作观念。同时应挖掘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因素,促进市场主体的合作和诚信的发展。

四是社会诚信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诚信、信任交互使用,并使诚信的含义有所延伸,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山东师范大学刘启营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此作了区分。“信任是个复合词,信,即相信。任,即,任用委托。指对他人或社会团体的一种信任并敢于委托的态度。表明主体对他人的可靠、忠实、诚意具有坚定的信念,毫不怀疑,它强调客观状态。而诚实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主观状态。从诚实与信任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诚实是建立社会普遍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每个人诚信的行为结果。”[23]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诚信建设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关于诚信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会诚信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诚信文化理论的挖掘,学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对社会诚信建设影响研究不足等。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其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典型案例和重大社会事件的重点研究和探析,增强研究的现实性,推进理论向实践积极转化。其二,重视舆情对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力。其三,注重多种学科,多重视角的综合研究,借鉴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70.

[2]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0.

[3]张力化.浅谈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长白学刊,2011(2).

[4]吕乃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J].艺术百家,2012(5).

[5]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6]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俞萍. 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J].吉林大学,2007(4).

[9]韩震,王树荫,郭建宁,竹立家,仝林远,冯仕政.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10]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J].理论视野,2010(12).

[11]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2]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

[13]王忠福,郭萍倩.从市场经济主体信用选择的影响因素看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4] 屈永华.社会诚信、交易成本和个人权利——和谐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5]王林燕.中国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文化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诚信观与西方“经济人”假设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16]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07- 136.

[17]张中文.培育诚信主体是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J].理论导刊,2007(8).

[18] 刘增芝,周颖.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0(6).

[19]王宏伟,徐仲伟.论我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与诚信法律制度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

[20]郭长军,李润红.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2).

[21]卢岚.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与出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9).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8)

一、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时代意义

诚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它对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有决定作用,与民族的自强、社会的进步也息息相关。个人诚信淡漠则无法立足社会;国家诚信缺失则无法跻身世界。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个人诚信的提高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伦理精神,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诚信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核心的价值。

2.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诚信为重点,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而诚信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教较多,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上不够具体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则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实现了有的放矢,为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诚信是大学生立业成事的前提,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不可否认,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通常表现为:考试舞弊、伪造贫困证明、简历注水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外,还与目前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视不足,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有关。因此,应改变高校传统的“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道德素质的教育”的不平衡局面,真正实现“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4.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缺陷,亟需完善

目前,对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但在方法和力度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多,实践薄。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上,主要集中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研究,以及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上,而对诚信教育的可行性、方法性、策略性的探索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制度有,执行难。尽管高校针对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台了一些管理规定,但在工作中能否严格、公正的执行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再次,形式固定,方法单调。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课堂教学的说教来达到目的显然不切实际,开发更多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诚信教育体制就显得颇为重要。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担负着振兴民族,发展国家的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于个人、于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和谐校园,将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师生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所言:“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在校园内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对个人而言,诚信校园文化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浓郁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2.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诚信楷模作用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与个性发展。高校应加强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在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宿舍管理等诸多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中,应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课堂内外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榜样和典范,用诚信的品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在高校诚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3.提升“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除了校园文化熏陶和教师榜样力量之外,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因”。“道义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引导学生将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要求,恪守诚信;帮助学生学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让学生学会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者。

4.优化形式,丰富载体,力求诚信教育的多样性、实效性和连续性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提高诚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拓宽课堂教育渠道。高校除了发挥“两课”教学在加强诚信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还应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去。二是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诚信教育活动,因材施教,如在低年级学生中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团日、党日活动,启迪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高年级的学生中组织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真正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自觉按照诚信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深入研究和挖掘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体系中的实效。四是利用网络媒介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通过主题网页或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互动的诚信教育活动,完善反馈机制,为诚信教育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以此增强诚信教育的连续性。

5.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约束机制

高校在诚信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约束机制,这是大学生诚信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新生入学时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毕业时将其融合到公民诚信档案体系中。通过将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与全社会的诚信档案系统接轨,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和诚信氛围的营造,以此为基础在全社会推广普及,点亮社会的信用之光。此外,还必须严格制定和遵守档案管理使用制度,严格限定业务操作规程和使用权限,保证大学生诚信档案安全、合理使用。

(2)构建诚信褒扬奖惩机制。诚信的奖惩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奖励制度,使守信的学生在学校的诚信表现与记录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二是惩罚制度,针对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网络道德虚拟等现象,学校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惩罚,并进行针对性的诚信教育。

(3)完善诚信监督体系。高校诚信教育需要构建一套立体式、全方位、全过程的体系,其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舆论监督是公开性的,强化舆论监督的力度,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宣传诚信行为的正反面例子,对于扬善惩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是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协力构筑一个有效的诚信道德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依靠高校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高校发展的蓝图规划建构大学生诚信道德平台,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贯穿到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把诚信道德建设融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9)

诚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是人类文明的无形资产,是伦理道德建设的底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建设更是社会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党的十报告中,“诚信”二字被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更加凸显了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新领军者,必须肩负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有意识、有能力、有作为地担当起青年应尽的使命。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命题,是引领校园文化风尚的切实主题,也是探索知行合一形成长效机制的时代难题。以笔者所在的天津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有着50多年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近几年注重在诚信文化建设上全方位、多角度、合众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特别在诚信教育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上取得一定成效。

一、集中宣传、统一部署,不断巩固和传承诚信教育工作成果

当代大学生有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不容忽视的另一种现象是,在责任意识、合作精神、恒心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完善。特别是在校园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欠贷不还、简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是关乎国家事业、民族未来、社会稳定以及校园和谐的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师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一体化”育人理念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让校园修身文化成为大学生立德正行的人生追求。因此,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党委定位明确、思路明晰,各有关部门形成共识、齐推并进,对学生而言教育为主、管理为促,重在实践、内化于心。

在诚信教育中,天津师范大学一直坚持有定位、有目标、有策划、有落实、有宣传、有总结的“六个有”的原则,确保诚信教育做深、做透和做实。一是有定位。学校在策划阶段时,就其定位成一个全校型的品牌活动。二是有目标。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诚信文化与责任意识养成、倡导学生践行诚信行为,让学生能够对诚信文化及诚信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能够将个人诚信意识自觉、逐步地转化为诚信行为。从而使诚信教育与责任意识有机地结合,有效地促进和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良校风学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优化。三是有策划。无论是学校开展的活动,还是学院的特色活动,学校都做了科学的策划,有系统宏观的活动构建,也有具体明确的创意、主题、口号、项目和相关安排。四是有落实。对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都在工作小组的统筹部署和安排下扎扎实实地做好。五是有宣传。学校高度重视活动的宣传工作,每年的诚信教育活动均在校内外各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六是有总结。活动每做完一步,学校都对“诚信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召开了天津师范大学“诚信教育”总结会,通典型代表发言、座谈交流、专家讲解、成果展示等环节,各基层学院的师生分享经验,相互学习,不断巩固和传承诚信教育的工作成果。

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努力开拓和丰富诚信教育活动载体

天津师范大学将诚信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协调诸多教育主体和各类资源的密切配合,注意结合大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活动载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形成体系与制度。

(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天津师范大学每年开展的诚信教育宣传月活动,始终秉承“突出主题教育,深化服务内涵”的工作目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是诚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师范大学每年均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主题报告;此外还积极联络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资助、征信工作调研,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资助诚信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针对应届毕业生,每年集中开展“诚信季”主题教育,特别是针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专门召开“毕业还款工作大会暨诚信教育宣讲会”,为贷款学生答疑解惑,宣讲诚信还款。专题讲座令诚信教育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也更为突出。

(二)组织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诚信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诚信教育若只停留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则其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将理论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大学生文明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进而保证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和教育效果的长久作用。天津师范大学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多年来,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通过开展“主题文化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舞台剧、征文、演讲、图片展、评选诚信自强之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诚信文化,宣讲诚信事迹,倡导契约精神,不断丰富了诚信教育活动载体,同时形成了自身的实践教育体系。

(三)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宣传引导

除传统的教育宣传模式外,不断与时俱进,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针线的重要宣传手段。为此,天津师范大学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4月,该校学生处联合校党委宣传部在师大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和“天师勤读”微博、微信平台共同发起了“我眼中的诚信”主题讨论,充分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优势,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倡导诚信文明、学习诚信榜样、践行诚信文化”的热潮。新颖的宣传方式得到了该校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短短一周内,各媒体平台便累计收到话题回复一千余条,进一步拓展了诚信教育的宣传载体。今后,新媒体、自媒体等活跃于青年学生群体之中的媒体平台,也必将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宣传媒介。

三、改革创新、勤于探索,致力建立和健全诚信教育体制机制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教育活动,在丰富教育手段,拓展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是推动诚信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动力和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诚信品质,指导受教育者如何养成诚信之德,并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做一个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都诚实守信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大学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有着特别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该校于2011年启动了诚信文化课程建设。作为一门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诚信导论》课由十位校内外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为学生“讲授诚信知识、解读诚信内涵、传承诚信文化”,与此同时,广大基层辅导员全程听课、辅助教学,并实践讲授。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连续4年,该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7%以上。课程建设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使诚信教育在规范化、专业化、长期化的体制机制建设道路上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与社会征信系统相呼应,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将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经济活动情况、个人行为状况记录存档,成为诸多学校考核评估学生诚信状况的基本依据。天津师范大学的各基层学院也分分探索创新,建立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的诚信教育机制。其中,该校数学科学学院的“诚信银行”建设便是其中的代表,且收效显著。数学科学学院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熟悉的银行运行模式结合起来,建立了“数学科学学院诚信银行”。他们巧妙运用银行的投资理财形式,从“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建设、奖惩机制建设”等几方面入手,通过模拟“诚信银行”的实际运作,使学生理解个人诚信“自负盈亏”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6月.

[2] 罗成翼,黄建美,刘镇江.开设“大学诚信教育课”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10)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了解与掌握学术道德规范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学术诚信方面的制度主要有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2009年颁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然而,根据“首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①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以致研究生群体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违反学术诚信。

二、美国RCR教育计划

RCR 的全称是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意为负责任研究行为。该计划最初是针对整个学术界的科研诚信问题提出的,面向对象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科学研究院以及管理机构。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出的RCR教育目标,RCR教育的内容涉及9个方面,即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科研不端行为,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科研合作等9个专题。美国为了在研究生院学校中推进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制定了一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即RCR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由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并由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1]。随后,美国各高校也开始意识到RCR教育的重要性,部分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经具备RCR 教育的相关网络教程、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美国通过实施RCR 教育计划出台了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构建起立体式的学术诚信监管系统,开展了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了严厉处罚。通过这些全方位的防范和监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保证了美国学术诚信建设的长期和良性发展。

三、 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我国研究生群体中的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从长远看,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其学术诚信建设将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RCR 教育计划,通过推行相关的制度规范、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营造学术诚信氛围以及实施严厉惩罚来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1. 以制度为支撑

美国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文本依据,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专门制度。2004年,教育部颁布第一部学术诚信方面的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该文件界定了学术诚信的评价标准。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2013年施行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为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提供了规范清晰的条文准则。虽然上述几部文件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一定支持,但要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除了制定明确的学术诚信标准并严格实施外,还需对与该制度相关的一些配套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改革研究生研究成果评价制度。高校应该改变将研究生文凭与论文数量挂钩的现象,对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学术思维、研究能力等实施综合评价,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制定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研究生需要参与的讨论、论坛和报告等,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教授等权威人士的点评,传授给研究生正确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再次,高校还应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平台,尽量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例如,小至研究生自主举办的各级学术讲座、网上学术交流区和学术论坛,大至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学术活动等。

2. 以组织为依托

美国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设立起一个专门机构。2007 年3月,我国科技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组织开展调查工作,这是我国在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科技部的此项举措,在学校内部构建诚信管理办公室,用于接受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2]。专门机构的设立,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提供了规范化渠道和正规受理部门,也是加强学术诚信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 以宣传为手段

美国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时刻接受到“学术诚信”的熏陶。有鉴于此,我国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氛围的营造。

首先,我国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三个关键时期,即学生入学时、考试前和毕业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学术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比如介绍并引进“诚信誓言”制度,张贴诚信教育方面的海报,以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等。其次,还可以根据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将其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必修课。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安排有关学术诚信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等;在授课形式上,可以采取统一授课、专门讲座、小组讨论等;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和个人体会等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安排,使研究生从理论上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同时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使研究生从实践上懂得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按照学术道德和规范进行学术研究。

4. 以严惩为警示

美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惩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大学必须对学生考试作弊,找“”论文或代考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对学生采取作业不及格、课程不通过甚至休学或开除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研究生队伍,营造“干净”的学术环境。

上一篇: 乡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下一篇: 融资担保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