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意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03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1)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气清新自然,色调峭拔深邃,它汇聚了凡十一个意象,并以特定的抒情结构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互补型的意象系统,相得益彰。在这种意象状态之中,每个意象除了具有自身的涵义之外,又染上了深沉的整体效果,虚实相生。

一.瘦马意象自身的涵义

我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瘦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是眼睛暴露,皮包骨头,举步维艰,毛色发暗,失去警惕与机灵这些常有的特点了。回顾此马出门时,当然不是瘦马,它当是一匹骠悍健壮之马,否则也不可能陪伴诗人出远门了。诗人在外对胯下坐骑一定会倍加关心,我们只要读读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就不难理解了:“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看到马瘦,既使人想起岁月匆匆,物是人非,又使人感到颠簸在外,鞍马劳顿。由此可见,诗人在抒写这一意象时,是饱含诸多伤痛不忍之情的。诗人捕捉到“瘦马”这一意象,使人能够回味时间、再现空间,从而开拓诗词意境,虽是抒情,却在进行彻底的写实。这写实,堪称绝妙的点睛式的写实。——这大约就是抒情诗最重要的内涵吧!

二.瘦马意象的系统涵义

任何一个意象只要与其他意象一起共同创造主题,如同蒙太奇一样,它必将具有更丰富的系统内涵。《秋思》题目明言写秋,正文却只字未提,但几乎无一句不是秋色,无一意象不含秋韵。秋风萧瑟,草木零落,“枯藤老树”便是见证。马没有野草可饱食了,加之天气转凉等恶劣条件,自然就逐渐瘦弱了。此马瘦了,与人(“断肠人”)不能照看好它很有关系。但“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奔波在外,料自己而不及,马就更苦了。“小桥流水人家”与“枯藤老树昏鸦”,篇首的归巢“昏鸦”与篇末的“天涯断肠人”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看到(也可视为想象)“枯藤偎依老树”、“昏鸦适时归巢”和“小桥流水人家”何其激动啊,他太需要它了,他太缺少它了——这就内在地衔接着、烘托着后面的“天涯断肠人”了。通篇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形成一个互有作用力、凝聚力的意象系统。

马瘦不仅可见出“断肠人”一人之瘦,更可见出有元一代士人之瘦——这是一种时代病。“便做钓鱼人,也在风波里”(马致远[清江引]《野兴二首》),面对外族入侵,他们在艰难地探索前进的道路,在进行一种深邃的文化寻根——每每这个时候,知识分子的心情犹为复杂,整个时代特别容易爆炸出扛鼎之作来,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有元一代士人中无数“断肠人”心灵的投影!

马瘦亦可见出人之瘦,写马实即写人,这种写作方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屈原《离骚》就将自己的情感发展与马的活动融为一体:“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兰且焉止息”,“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再如“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三.瘦马意象的二重心理结构

(1)“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这首小令前三句信手拈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仅以此分析,可得出诗人的忧伤、沉重之情,但作为元代文人的精英,马致远的心灵远非如此简单与脆弱。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2)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一个地铁车站

Ezra Pound/埃兹拉・庞德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梦幻众中面貌;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黝湿枝上疏花。

(周钰良 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活动家,他是英美意象主义诗歌流派的领袖之一。他是这样给意象定义的:意象(Image)是理智和情感瞬间的复合物。所以,意象主义诗歌必须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视觉意象。通过阅读这些具体的文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重现所描述的事物的形象。所有的诗化语言都是一种探索的语言,意象是超越描述性语言的词语。庞德在1914年写道:“不用意象作修饰。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是超越形成语言的词。”同时,庞德等意象派诗人(the imagists)提出了意象派诗歌的三条主要创作原则:要直接表现诸客观事物,反对任何解释说明;要言简意赅,剔除一切无助于表达的词语;要突破英诗传统格律,追求更灵活的节奏。其中,这首发表于1913年的《在一个地铁车站》的短诗可称得上是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全诗仅两行,14个字。初读这首诗,会产生语感的“眩晕”,仅有的两句诗句,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只有两个独立的词组,并无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用了一个分号区别开来,也没有用任何连接词或转接词。让读者不禁要问,第一句中的“面貌(faces)”、“人群(crowd)”,第二句中的“花瓣(petals)”、“树枝(bough)”又与“地铁车站(a station of the metro)”有什么关系?这四个意象组成了一组重叠的意象,究竟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呢?其实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庞德在巴黎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时所看到一瞬间的视觉印象和内心感受。在诗人走出车厢时,突然看到黑压压的人群中有几个美丽的面孔忽明忽暗,或隐或现,是几个女人和儿童的美丽面孔。这一瞬间的美感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搜索枯肠,写了一首较长的诗,但自觉很不满意。半年后,他把原诗压缩到15行,仍觉不够紧凑。又过半年,他终于凝炼出这首只有两行的精巧的小诗。

细细品味这首短诗,我们会发现诗的两行其实是相互依存的。第一行诗是对情景描述,“apparition”一词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既appearance(出现)和ghost(幽灵),十分到位地表现出在车站看到的来来往往的乘客的脸,就像幽灵般若隐若现。第二行用“花瓣”比喻看到的女人和儿童那美丽的面孔,“黝湿的树枝”好比那阴暗潮湿的地铁车站。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两幅画。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庞德在这首诗中没有遵循传统英语诗体,而是借鉴了日本俳句①的形式,并且他的诗歌写作也多少受到充满意象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的小令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意象诗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一开始就托出九个由汉字构成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叠加在一起,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却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这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与游子的孤单落寞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接下来,作者又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为读者勾勒出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被推崇为“秋思之祖”,也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欣赏完这两首中外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意象诗的独特魅力: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只有两行诗句,14个字,却用几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的叠加充分到位地描述了作者的瞬间感受。简短却又精炼,似乎短短的诗句浓缩了大千世界人们所面对的无奈忙碌的都市现实以及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样,马致远的《秋思》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两首短小精练的诗歌,有着不同经历的读者都会读出不同的感觉。

2.色彩与词句相融

在庞德的这首诗中,读者可以看到苍白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树枝”,以及枝上的“花瓣数点”。 有如西方的油画,背景暗淡,笔道粗略,而物体鲜明。庞德认为“这次巴黎地铁站的经历应该付诸画笔,他认为颜色就是那种‘基本的形式’。在归途中,那几张美丽的脸在作者眼前反复出现,直到最后他们逐渐变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作出一幅纯粹表现色彩的斑斑点点的非写实主义的画,但他不会作画,只能以诗代之。庞德花了整整一天来寻找最适合的词语来表达他的感觉,然而他似乎难以找到任何的词来形容那一瞬的情感,因此,诗人试图用颜色词语来形容那一刻并将描述的词语缩小为意象”。而读过《秋思》这首小令后,出现在脑海的是一幅中国的水墨画,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呈现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在读这两首诗时,也许脑海中出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作者精心勾勒出的一幅动人的画面。

3.静景与动景相映

庞德眼中的地铁如黝湿的树枝静静地立着,而枝头的花瓣纷纷绽开又落下;流动的人群中一张张面孔如幽灵般忽隐忽现,动静相映,读者看到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词句,而是流畅的电影片段。《秋思》中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两首诗中没有任何动词出现,但却有动有静,相互映托。

4.韵律节奏感独特

有人说意象诗中只有画面,没有音乐。其实反复诵读,读者会发现庞德的这首《在一个地铁车站》在音的处理上也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在《秋思》中,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而最后一句是散句,这样整曲便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曲折跌宕,显示了从清爽酣畅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而从音韵上来分析,“鸦、马、涯”押尾韵“a”,“家、下”则押尾韵“ia”,这就使得一、三、五句押韵,二、四句押韵,正显示了隔行押韵的古典规律,且平仄相间,韵律辉映。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外意象诗歌的精品,通过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意象诗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隐晦难懂,它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不用长篇词句,只用只言片语,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庞德曾说:“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修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而“诗人的使命不是在欣赏者面前指手划脚地絮叨。而是使一切在意象的呈现与组合中隐身,把‘猜’和‘悟’的自由恩惠给一切人”。这就是意象诗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日本俳句一般有三行诗组成,其中一、三行有三个音节而第七行有7个音节。

参考文献: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3)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4)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5)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千古传诵,被誉为“秋思之祖”,堪称表达旅人悲思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全曲五句二十八字,其深得中国画中写意这种形式的精髓,用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书画一家,这同样要求作者要有凝练的笔触,落笔精准,刻画出含蓄而深刻的意境。该小令廖廖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无限遐想和惆怅的意境,尤其是结尾处“断肠人在天涯”将悲秋的情怀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马曲艺术成就之高已是毋庸置疑,这里想用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另一首作品与之进行比较,以探寻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情绪的特点和本质,借以研究我国文化创作的传统和心理,这首作品是《天净沙・秋》,作者是同为元曲四大作家之一的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仔细比较,两首《天净沙》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选词精炼,同样都是简单意向的罗列,马有“孤村”白有“人家”,马有“夕阳”白有“落日”,马有“流水”白有“绿水”,马有“西风”白有“残霞”,最为相似的就是二人的作品中都有“老树”和“鸦”,两位善于营造气氛的高手都选中了乌鸦这个意向,这不是一种偶然,早在《诗经》里就开始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邶风・北风》中:“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在这之后乌鸦意象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到唐朝,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乌鸦遍体乌黑,没有其他鸟类鲜艳的羽毛;它叫声凄厉,不如别的鸟儿动听,乌鸦的自然生活习性以及神话色彩使得诗人往往把它与自己的某些消极情感联系在一起,赋予它特定的意蕴。在诗歌中,乌鸦往往和衰朽、渺茫、萧瑟乃至奸邪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情感往往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古代民间传说中,乌啼不祥,甚至还有“乌鸦头上过,无灾也有祸”的说法,民间迷信地认为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人们心目中通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马致远和白朴两人所用的“昏鸦”和“寒鸦”,前者暮色沉沉,后者秋风瑟瑟,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不同之处在于,白朴没有停留在秋日的寂寥与悲苦之中,在一片静寞里,作者突然加入一个动态的描写,“一点孤鸿影下”,这种笔锋一转的写法就好比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声写静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哀鸣的孤鸿突然落入视线落入这副静景框内的方式来渲染此前刻画的深秋晚景,以动写静,相映出绝妙的秋意秋景。

最为精妙的是白朴绝不只限于以动写静,他笔锋所到之处不仅仅是“孤鸿影下”,而是更加出人意料地把景色转换到另一个亮丽鲜艳的画面:青山碧碧,绿水清清,秋草荒白,红叶绚烂,黄花明艳。

中国文人自古有借景寄情的传统,含蓄地借着景物来书写自己的际遇和情感,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不是怀才不遇,就是遭人排挤,李白、陶渊明、辛弃疾之类比比皆是,除了“国破山河在”“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的大环境以外,更能激发诗人写出传世作品的情绪便是政治上不能施展其才华的郁郁不得志。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6)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是诗人的宠儿。自然物候变化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尤其是敏感的诗人,更是由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联想到社会、人生、自我。本文讨论的这两支散曲,正是以倍受诗人青睐的“秋”为题材,寄寓诗人观物反思的深切感受。

细观二曲,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曲牌都是“天净沙”,切入的视角也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斜阳暮鸦”,共有的意象有“孤村”“流水”“落日”“老树”“昏鸦”等五种之多,可谓题材相同、体式相同,技巧相近,甚至连用语也相近,从而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可资对读的范本。然而,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极负盛名,被誉为“纯是天籁”,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却知之者甚寡,几乎湮没无闻,其奥妙何在?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两支散曲对秋景的不同艺术处理,我们会从中体味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取向,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迥然有别的美学风格。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作中,诗人的情感和线索结构都较为隐蔽,然而只要我们以诗歌构成的基本细胞――意象作为切入点,进而捕捉诗歌的情感和线索,还是能够走近诗人的感情世界的。

白朴不愧散曲大家,所排列的每样景物都自有特点:村是孤的,霞是残的,烟是轻的,树是老的……从动静上看,村、霞、树是静的,而日、烟、鸦是动的,彼此映衬,既有落日余晖的明亮,又有深秋晚景的暗淡,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天净沙・秋》的叙述视角是从远处的“孤村落日”写到近处的“老树寒鸦”,这显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开篇是充满辉光的“落日残霞”,这种较亮的背景底色,使其后的“老树寒鸦”更似实景绘写。古诗对“轻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苍茫的暮色,二是指村民做饭时的炊烟。如是后一种说法,就有了人的活动,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寻常而恬静的农家生活。自然美景有了人的活动更加充满了生机,也加强了画面所传达的感彩。

马致远以“枯藤老树”起笔,一开始便注入了沉抑不可或解的灰色情结,组织排列的意象对比强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动静结合,冷暖对比,和谐地组合成一幅深秋夕照图。与《天净沙・秋》相反,《天净沙・秋思》的叙述视角,是从眼前的“枯藤老树”写到远处的“流水人家”,这是一种以诗人主体为中心的孤独压抑的叙述视角。在这个叙述视角下,这一意象群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则更显得情深意浓。曲的前句充满了肃杀悲凉的意味,后句则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散发着某种人情味。试想: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走在“枯滕老树昏鸦”的古道上,蓦然间,他抬头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自然界和人生的流水年华,以及那幸福和睦的家庭会给予他多少感慨?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兼之以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作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强烈。写景之妙尽妙于此!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如这两支曲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白朴《天净沙・秋》的“孤村”“落日”“残霞”等,独立地看,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一组意象联系起来,就形成意象群,成了饱含诗人情感的整体画面,这便是意象组合。人们常常把单个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否则,这些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正由于意象和意境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对意象典型化处理的差异,在意象群组合的叙述视角上的不同,就会产生立意和意境上的不同。

白朴的“一点飞鸿影下”,此句在静景中写动,使画面充溢动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炫目之色扑面而来,将秋日胜景写至佳处:青山座座,绿水潺潺,遍地是白草、红叶、黄花,正装点着萧瑟肃杀的秋天,为之增添了些许活气,也使全曲意境为之一新。“悲落叶于劲秋”,传统的咏秋诗作,抒情主人公披秋风、望落叶而反思社会人生,由大自然之秋联想到人生之“秋”,由气温骤降、万物凋败想到人生的时光流逝、盛年不再、老大无成的身世之悲;由天气肃杀、严霜盖地感受到羁旅行役、思乡念亲的凄凉悲怆等等,这就形成了传统的“悲秋”这一大主题。然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却截然表现出作者与传统的悲秋主题背道而驰的立意。

马致远却在继续营造他的灰暗境界,“古道西风瘦马”,诗人为深秋画卷上增添了人物形象:古道尘绝,西风正紧,羁旅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踽踽前行。马致远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结,营造出一种苍凉无边的氛围:古道荒陌,西风凄凉,离家万里,形单影只,人愁马困,日暮途远,这一组意象的推出,既是首句语意的自然延宕,又是悲苦情绪的深层演绎。这是何等的人生苦旅啊!这不正是作者漂泊二十多年感触的凝聚吗? “断肠人”的出现,将全曲推向高潮,如果说《天净沙・秋》的“轻烟”暗示了人的活动,那么《天净沙・秋思》的“断肠人”则直逼人眼,伤心肠断,使得全篇皆化愁痕。“天涯”这里当表示不定处所,使得“断肠人”更具广泛性。它把倦游者的心绪推到了孤独悲苦的极致。

意象的典型化处理不同,营构的意境就不相同,白朴笔下的秋景,远比马致远的亮丽。而且,“落日”比“夕阳”在语言上要轻松些。同是归巢的乌鸦,“寒鸦”是写实,“昏鸦”则写意,消极的情感色彩较浓。还有“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与“枯藤”“古道”“西风”“瘦马”相比照,给人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组景物使人愉悦,后一组事物则令人伤感。同样的自然景观,由于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取舍不同,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是诗人的独特情感,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传递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马致远一生潦倒,浪迹天涯,当悲苦郁结于心,日积月累,无以复加之时,便一朝迸发,遂为绝唱。《天净沙・秋思》之传诵千古正是在于其意蕴深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例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老”“古”“瘦”,下一字便让人觉得愁重十分,最绝处是在“马”之前下一“瘦”字,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其妙在以写马之瘦衬出其人之瘦羸,由路途跋涉的艰辛而隐含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觉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这一点确是表现力相仿的白朴《天净沙・秋》所不及的。

【相关链接】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①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④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隔夜。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孟浩然的诗,其特点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极富美感。本诗也是如此,诗意很简单: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7)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2】

很久没有这样兴师动众的做课了,真的,我毫不否认公开课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过,我还是很庆幸,也很珍惜这次讲课的机会,因为,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感觉,久违了夸张一点讲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味道,此时,我特想尝试一下新课型的讲法,因此,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当然,几经斟酌,我们又决定只讲一首曲《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后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通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1、团结出战动力,团结出凝聚力: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宋昀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老师的耐心指点,有崔玉萍老师的鼎力相助,有王峰军老师的中肯建议……所以尽管还没有达到学校领导,特别是董校长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集体力量的伟大!

2、充分理解了“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

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8)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事件背景:

2019年,响誉全球的广告公司老总(也就是本人),在召开广告联盟会议时,竟多次提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关于此事一家报社一位独具慧眼的总编辑,作出的独家专访.

<<天净沙---秋思>>何以大受赞赏大揭幕

记者:关于上千亿身价的广告公司老总何以大赞<<天净沙---秋思>>.成为社会各

界茶余饭后所关注的焦点,您是否有你独具一格的看法呢?(记者语气缓和.)

本人论道:对于为何大赞这首词,我完全是取决于“夕阳西下“中间“阳西“二

字,本人在阳西出生,虽说阳西没给予我过多的恩情,也没有车水马龙.灯红酒

绿一番繁荣景象,但对于阳西,对于那片永远保留着恬静和自然的净土,我完

全是用我的爱去赞颂的.再者<<天净沙---秋思>>朗朗上口,时常读读有助提

高自身文化修养.(作为一个高级白领,我十分稳重.)

记者:<<天净沙---秋思>>是否还牵涉了商业社会巨大的变迁呢?以下是含有<<天净沙---秋思>>部分制作因素的资料:

你公司策划的某某花木艺苑的广告.著名影视巨星***在一家花木艺苑里徘徊,口中念念有词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方圆百里只此我一家.(明星的选择,明智的选择)......

某品牌化妆品广告中,香港小姐***拿着此品牌的润肤霜,躺在沙滩上,遥指远海的白帆说:太阳高挂,旅游人乐无穷.(有了某某,出门旅行,省事多了)......

还有某服装会上,设计师因为服装主题的响应,采用了枯藤老树.鸟巢等设计元素完美地搭配了夕阳西下的背景墙,形象地反映了秋季服装的主题.使得秋季服饰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本人答道:对此,我表示无语.但是既然我们中国的文化能影响到商业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这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这证明了中国文化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十几年

以前,我们父母的那一辈,很多人都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些

中国的文化,而使得学习中国文化单单成为学生的任务;老干部们闲暇之余的

一些游戏;语文.历史老师的传授民族文化的责任;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的对

象.每一天,都有许多人在接触中国文化,而却没能使中国文化真正地走进我

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振振有辞道,心里有到不尽的兴奋

和激动.)

记者:您说得对.当祖国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时候,的确我们

中国人都应该为此骄傲,从那一刻起,中国也就成为一个漫溢着诗情画意的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9)

一.意象

1.1.意象(image)

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由于古体诗的特殊性,对于有些不易表达的感情,可以借助于某些“象”来抒发诗人的感受。诗人借用这些意象,不仅可以清楚的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物象,还能给读者传达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人的感觉的方式可分为七种: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意觉意象等。

1.2.中英诗歌意象的比较

虽然中英文化中有意象相同的事物,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等,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就会赋予不同的含义。在运用的过程中,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常富含诗人的情感,在对物的客观描述中通常蕴含着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呈现出和谐优美的意境,加之汉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可以将一时一地的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经验。英美诗作中意象则更多的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深邃感情而描写并不优美的形象。

二.《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意象:枯藤、

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等并置,组合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的思乡之情。

三.英译本对比

以下从Schlepp和许渊冲、的的译作出发进行分析。

译本一(Schlepp):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本二(许渊冲):

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关于诗的标题,译文一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译出了诗的形式:Tune(小令),词牌名:”Sand and Sky”(天净沙),给人描绘出一副沙与天空的画面,但是画面比较模糊,“Autumn Thoughts”使读者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秋天对某人的思念。译文二译成“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译出了诗的形式:Tune,词牌名:Clear Sky Over the Sand(天净沙),诗的题目:Autumn(秋思),使读者很清楚的了解这首诗是要写在秋天的,只是“思”字这一关键字没有译出,还需读者读了全诗以后自己体会了。

诗的前三句共九个分裂的意象,“枯”“老”“昏”“瘦”等都给读者一种悲凉的感觉。译文一直接完全直译原诗出现的意象,没有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能够很清楚想象这些意象所构成一幅秋天日落十分的凄凉景象。但对外国读者来说则会感觉比较的混乱,在他们头脑中或许会有画面出现,但只是一些分裂的意象,不会体会到这首诗所想要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译文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了相应的介词、动词,还原了句子结构和时态,把诗句翻译成在我们看来完全直白的句子,易于读者理解。许先生翻译诗时追求“音美、形美、意美”,此诗也不例外,为了诗的韵律,把“over”省略为“O’er”,“Beneath”省略为了“’Neath”,且押/z/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原诗的意象不能清晰地呈现出来。

诗的最后两句有两种理解:一为“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断肠”的主语既可以理解为是诗人,也可以指思念作者的人;一为“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就是指作者了。译文一译为“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文二“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用倒装的形式,“decline”一词可指“太阳落下”,因为本意有“衰退,衰落”的意思,便同时又能带给人一种落魄感;并且“Far,far from home”能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是离家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诗人思念家及家人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化抽象的“天涯”为具体。

四.结语

由于中英意象的意义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把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的候一定要注意翻译方法,切不能只为了形式忠实而不顾译入语国家的习惯,结果反倒令人不解,更别说欣赏中国的文化了。对于诗而言,虽然形式美是很重要的,但内容更重要,译者要在传达内容美的基础上再传达形式美,翻译诗歌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段御苑.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比较与翻译.文教资料[J],2011(2).

[2]海岸.中国诗歌翻译百年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傅浩.说诗解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国春.论古代文学中的夕阳意象.中国文学研究[J],2006(2).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篇(10)

羁旅愁思的意思是: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最体现羁旅愁思的诗就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 满月宴贺词 下一篇: 电力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