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训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52

保险实训报告

保险实训报告篇(1)

在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真正起步的标志是银行保险产品的出现。随着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断加强,银行保险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最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对提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满足个人多元化理财需求、提供投资渠道以及拓宽保险公司经营渠道,扩大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产品种类的不同,保险公司一般支付给银行2.5%~15%的手续费。由于收益丰厚,自2002年邮政储蓄机构开办保险业务以来,各家银行业机构纷纷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保险业务进展迅速。以济宁市为例,截至2008年末,济宁市10家银行业机构中已有8家554个营业网点开办保险业务,占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总数的75.4%,年均提高9.8个百分点。委托业务品种原来由1家保险公司的1种产品发展到29家保险公司的65种产品。

依托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点多面广的优势,保险业机构保费收入持续攀升,银行业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也随之走高。2008年1~10月份济宁市银行业机构保费收入12.45亿元,比2007年增长48%,达到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的35.24%;实现手续费收入4686万元,比2007年增长67%,手续费收入占到中间业务收入7.83%。有的人寿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量占比高达60%以上。

保险业务隐含洗钱风险

保险业务存在制度缺失风险

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有关保险业务双方应当履行哪些反洗钱义务,目前主要依据银保双方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但是,几乎所有银保双方签订的《保险业务协议书》都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双方在反洗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没有建立有关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没有明确划分银保双方客户身份识别责任,对必须留存的客户身份信息也没有制度性要求,银保双方在办理保险业务时只是简单履行经办、复核及核报等程序,多数没有尽职地去审核客户身份信息及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存有一定的洗钱风险。

保险业务存在履职真空风险

一方面,保险业机构认为反洗钱责任在于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普遍认为,在保险业务中自己不直接面对客户,对客户真实背景不了解,加之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都是银行客户,保险业机构无法也不需要重复识别,更谈不上做出有效可疑交易甄别。另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认为保险业机构是主要责任人。银行业工作人员普遍认为,保险业务只需按照反洗钱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报告可疑交易、提供客户身份信息,至于对所销售保险产品的可疑交易报告属于保险公司职责,加之银行代销人员对保险产品本身的可疑交易特点不了解,难以对有关可疑交易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银保双方相互依赖导致保险业务面临履职真空风险。

保险业务存在违规操作风险

银行、保险机构配合不默契、违规操作、管理松懈等诸多薄弱环节,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温床。一是业务交易资料移交不及时,蕴藏着洗钱隐患。银保之间交易资料移交、保单核对不及时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没有开通“银保通”的机构,开出的保单一般要等到保险机构计算手续费收入时方能核对并进行交易记录移交,时间最短的1天,最长的达1个月,延误了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甄别、上报。二是客户身份资料保存不全,难以对客户开展尽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代办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时,只审核投保单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所等个人信息以及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对留存20万元以上的大额交易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而对投保人的职业、投保动机、资金来源、财务状况等情况一无所知,无法有效进行客户尽职调查。

保险业务存在人员技能欠缺风险

保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业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和素质。从反洗钱角度来看,客户身份识别方面与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委托协议规定,银行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对保险业务人员均负有培训义务。但据调查,大多数保险业机构均未对银行保险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银行业机构尽管开展了反洗钱知识培训,但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人员范围偏窄,培训内容缺少保险业务洗钱

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培训不到位导致银行人员对保险业务中洗钱风险的防控不到位。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保险业务法律法规。做好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工作,首先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为此,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或者出台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指引,明确规定保险业务双方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

健全委托机制,规范保险业务的管理。保险业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测、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在委托银行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时,应制定相应的合同规范文本,并自上而下与商业银行总行签订全面的委托协议。协议不仅要约定双方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保费结算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明确反洗钱管理义务,明确双方反洗钱培训、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的职责,确保保险业务双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保险实训报告篇(2)

一、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1、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规定的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

2、公司系统中以后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类别中的压力管道分为三种:长输管道、公用管道、工业管道,其中公用管道中压力范围在1.6~100Mpa,且公称直径≥200mm的燃气管道属于重大危险源。

二、重大危险源控制要求

公司是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与控制全面负责,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全面负责。

1、建档备案: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立管理档案,在每年3月底前将有关资料报送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申报登记备案。

2、报告与核销:对本单位新构成的重大危险源情况向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申报登记备案;对于已经不再构成的重大危险源的,也要到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及时核销。

3、重新评估: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在生产运营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安全评估结果要及时报告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

4、资金投入:单位主要负责人(投资人)要落实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5、人员教育:对本单位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其熟悉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6、信息告知:要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应急救援和逃生措施等信息告知周边单位和个人。

7、安全评估:至少每3年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届期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安全评价并符合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要求的,可以不必进行安全评估。

8、设施管理: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牌,并加强对现场检测监控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9、检查、检测:要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以及重要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检验、检测;并做好记录。

10、隐患整改:要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立即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责任人、期限进行整改。

三、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应急救援

1、应急预案:要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应报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备案。

2、应急设施:应明确指挥中心的位置、设施、通讯方式、物资场所,列出应急设备清单,描述与武警、消防、卫生、防疫机构的关系及抢险已具备的基本设施,描述现场及随身携带的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及使用人员和保存场所,列出可用于抢险的个体防护装备和保存场所,列出与有关机构应急联防签订的互援协议。

保险实训报告篇(3)

(1)自查自纠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此次自查自纠,我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通过对文件的学习,使公司员工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反洗钱工作,以及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利用各种培训、工作会议等机会、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反洗钱知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宣传,认真组织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普及反洗钱知识,提升公司广大员工、保险人和社会公众的反洗钱意识。

(2)自查内容自查情况

 1、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工作。严格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识别客户身份,了解被保险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2、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了解客户身份、业务和交易信息,结合客户洗钱风险分类,客观、审慎评定洗钱风险等级,持续进行客户风险等级跟踪评价。除此之外,提高客户交易的检查频率,根据不同客户分类级别采取措施对客户进行识别,并就此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进行管理。

3、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识别报告工作开展情况。严格执行大额和可疑报告制度并根据实际制定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反洗钱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其他基础工作情况。我司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组长,将反洗钱工作职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在工作会议上向公司员工及合作伙伴进行了宣导,保证了制度的执行效果。

5、按照上级公司的要求定期登录公司反洗钱监控报送系统,对总公司提取的可疑交易待确认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确认,确保数据质量。

(3)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作

按照分公司在全辖开展“反洗钱宣传月活动”的相关要求,我司工作人员对前来投保的客户发放返洗钱宣传资料。

二、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计划

本次反洗钱自查自纠工作覆盖到各险种、自查时间为**年*月*日-**年*月4日,自查时间跨度**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经报表调取系统内的所有已决案件(剔除农险)共计***件: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件、健康险***件、企业财产险**件、意外险**件、责任险**件,针对上述案件进行自查发现:内控制度有漏报现象、公司员工的反洗钱综合水平有待提高。整改措施:1、完善反洗钱内控制度,杜绝再次出现内控制度漏报现象;2、我中心支公司加强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将反洗钱知识测试以及实际工作中反洗钱操作结合在一起,纳入年终考核中。

三、下一步反洗钱工作开展

***年*月*日以后的案件严格按照反洗钱方案执行,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发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加大反洗钱宣传培训的力度,确保全体员工树立应有的反洗钱意识,掌握必要的反洗钱技能,增强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感、主动性;在工作中,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切实打击洗钱活动。

特此报告

保险实训报告篇(4)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中心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责任人,从而确保监测报告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初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一)、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工作。加强对临床医生、特别是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每年进行食源性疾病培训,培训要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明确工作范围任务,把好监测工作关口;3、完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水平;4、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按照方案要求开展日常工作

我中心要求各临床医生按照方案认真实施,严格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报告系统,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工作,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增强发现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敏锐性;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立即向辖区卫生局报告,辖区卫生局核实后在一个有效工作日内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保险实训报告篇(5)

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提出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有广泛而深刻的借鉴价值。

一、COSO报告内部框架综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的COSO报告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包含的要素,报告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认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经理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项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是迄今对内部控制概念最完善的定义,也是对内部控制研究的又一次飞跃。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或错误记录的态度;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达到合适的管理层;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等。

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气氛,影响该组织中人们的内控意识,因此,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管理层识别和分析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系统处理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等。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如对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进行业绩评价;为保证业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控制;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而进行的实物控制;为减少错误或舞弊等而进行的职责分离等。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信息系统提供包括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的报告,作为经营和控制企业的依据。信息系统不仅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有关信息,还要提供与企业制定决策有关的外部信息。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报告的控制。

(五)监控

监控是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进程,即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包括内部审计和与单位外部人员、团体进行交流,以保证内部控制按设计执行并随环境的变化而改进。

上述五个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整体,它们构成对处于变化中的环境做出动态反映的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比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更加完善。从内容上看,内部控制框架在控制环境中增强了对全体员工的诚实、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的要求,添加了风险评估这一新的控制要素,将会计系统改为信息与沟通以扩大单位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的内涵。从结构上看,内部控制框架阐明了各项控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规划控制活动要以风险评估为依据;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要以信息与沟通为载体;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受到有效的监控。与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COSO报告更强调对企业进行动态控制。COSO报告的提出使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并推动了整个内部控制实务界的发展。

二、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

(一)重视内部环境

控制环境不仅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也影响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保证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促进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环境不够完善。如企业治理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制约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环境的重视。

1、加强董事会建设。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首先应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应完善现有董事会结构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制衡和决策作用。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应由不同人员担任,企业应适当增加外部董事。董事会可下设审计、薪酬委员会等独立委员会。此外,还应增强监事会的监督权,尤其是对企业重大的经营活动的监督权。监事会成员应熟悉企业经营情况,应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2、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企业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在培养自身文化时,应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趋于一致。企业文化的规划要贴近企业实际,与企业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让企业文化不断地在员工中灌输和强化,最终被员工所理解与接受,并转化为员工行动努力的方向和自我的价值取向。

3、健全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内部控制效果。企业内部的权责分配体系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是构建组织结构的重要方面。因此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权责分配,流畅的沟通渠道以及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有助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为了稳定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地说:第一,企业应激活选任机制,完善的招聘与选拔制度,科学设岗,严格考核,在竞争中优化企业人员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二,制订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要与奖金分配、岗位调整、职务晋升、培训教育挂钩,对员工考核的指标首先是员工为企业做出的工作业绩;其次是工作能力;再次是员工的发展。三个方面是统一的,共同目的是员工的发展和企业价值的共同体现。第三,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工作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计划,建立起合理的培训流程、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措施以确保培训取得实际效果。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减少在绩效评估中人为的偏差;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企业在风险意识淡薄,很多国有企业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应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为加强风险控制,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即使发现影响工作目标的主要风险,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借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覆盖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顺畅信息沟通渠道。运用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等手段,通过进行内部分析、研讨与访谈、过程流动分析等技术,量化风险指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活动在实务中的应用,重点是要加强企业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从业务程序中入手设计内部控制有利于加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准。

企业应在构建合理的业务循环模型基础上,分析该业务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同时应寻找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由于关键控制点可以从总体上透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明确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四)优化信息与沟通体系

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因此国有企业应建立设良好的集团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要能够按照内部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地做到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实时传递,使员工明确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在执行任务、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全面及时地收集政府机关、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决策层。流畅的信息,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时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做出风险反应,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监督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台后,企业应要求各部门对照内部控制标准开展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初步检查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再监督。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拓展内部审计的责权。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扩展其责权,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等,实现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军勇.中国企业文化的国际化[J].企业文明,2006(7).

2、王玉琳,王净净.论企业文化的整体性与个体的自适应性[J].系统科学学报,2007(10).

3、金键.以目标管理实现绩效考核[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6).

保险实训报告篇(6)

2.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享受政策的企业实体、个人的认定和凭证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完善操作办法,优化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严格执行就业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支出项目、支出标准、申领和审批程序等,用好管好资金,充分发挥政策效益。

3.强化就业援助。以精细化、长效化为目标,规范零就业家庭、灵活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就业困难对象的登记认定,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

4.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设立专门窗口提供就业服务。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全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5.稳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减化手续、降低门槛,努力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进一步加强审核监管,强化风险防控,加强贷后指导跟踪,建立和完善“贷得多、用得好、收得回”的良性工作机制。

6.强化创业服务。加强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服务队伍、规范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为各类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

7.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等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相互联动机制,扩大政策、信贷、培训、服务促进创业的效应。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乡镇、街道、园区、社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三、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8.积极参与重大项目人力资源招募工作。进一步挖掘招募资源,完善招募方式,强化后续管理服务,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9.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技能就业。

10.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工作平台为依托,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地人力资源状况,定期向社会空岗信息和供求分析报告,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引导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实现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与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信息对接,促进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11.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创新培训方法、实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的经验做法,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12.抓好职业培训规范管理。认真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逐步建立完善培训档案、数据库及查询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补贴资金的审核管理。

13.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把返乡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城镇失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及农村“两后生”预备制培训作为重点,整合培训实训资源,打造培训品牌,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

14.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继续规范培训标准,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培训机构认定、师资选拔等,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五、全面推进失业保险工作

15.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发放。以非公单位、私营企业和农民工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为重点,努力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规范缴费基数的核定,加大清欠力度,确保保费应收尽收。依法及时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16.规范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严格按照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方式,全面实现“统收统支”,做到统一缴费基数核定办法,统一基金管理和使用,统一编制基金预决算,统一确定待遇项目及标准办法,统一业务流程。

17.落实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操作程序,加强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衔接,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8.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严格按照《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管理办法》和人社部《关于切实做好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管理办法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失业保险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审核、保管与维护、查询与使用,加强保密和安全管理。

19.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管。开展失业保险基金专项检查,重点督导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预防在征缴、管理和待遇支付各环节出现新的问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稽核工作制度,扩大稽核范围,严格执行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基金支出使用程序,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做好失业保险基金预决算工作,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确保预算执行及时、有效、均衡和安全。

20.加强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加快基础数据清理,全面使用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软件失业保险模块,确保失业保险联网数据的上报。

21.提高失业保险业务经办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失业保险工作精细化水平。

22.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工作和失业动态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以扩展失业动态监测范围为重点,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和方法,做好数据审核、汇总、分析及上报工作。

六、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23.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全市统一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集中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充分就业。

24.加强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信息监测。扩大就业失业登记的覆盖面,规范《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提高就业信息监测上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年末就业信息监测上报数据达到20万条以上。

25.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公开工作。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市场按季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加强对职业供求信息的分析,上报及时准确,实现分析报告质量有较大提高。

七、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26.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软件,努力推进市、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联网、数据共享,并通过业务专网报送数据。建立完善公共招聘网。

27.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确定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流程。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场所建设、网络建设。

28.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就业服务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综合调研、专题调研。在全市开展优秀调研文章评选活动。

29.加强统计工作。全面执行就业、失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做好数据收集、汇总、分析、上报等工作,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统计任务。全面启用失业保险统计报表软件,逐步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就业服务统计制度。

30.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强化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重大活动的宣传,不断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和舆情导向能力。做好政务信息采编和报送工作,总结、交流、推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

31.加强维稳工作。牢固树立全员、全程维稳理念,强化主动维稳意识,加强信息研判,加强对就业、失业保险不稳定因素的排查,确保“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可控”,维护社会稳定。

八、不断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保险实训报告篇(7)

实习目的:通过办公实习了解保险行业及其营销运作状况,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的商务和营销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操作能力与分析思考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并积累一定的社会处世经验。

实习地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荣昌支公司

实习工作总结报告:

今年暑假,我有幸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荣昌支公司进行了为期40天的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现在我就对这40天的实习做一个工作小结。

在中国人寿荣昌支公司,我先后接受了保险业基本理论和中国人寿新推出的险种——万能险的基本条款及规定的培训,参加了了关销售万能险的产品会和不同形式的客户联谊会参与听讲新人培训会与每周例行的大小型晨会,参与保险人换签合同的各项流程处理事宜,接待保险业务员及为其制作、打印各种险种利益的演示表格,辅助个险销售部及组训室的其他同事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等。通过,为这些各种形式的工作参与,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实用知识搜集整理,主要是:

(1)保险搜集整理以及保险行业的现状,使我对保险有了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认识,理智的判断,也激发了我对金融学的深化了解和欲学以致用的兴趣。

(2)通过对已知资料的分析和与同事们的交流,提高了自我的思考认知能力,通过对保险业的现状的研究和前景的科学预测,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职业取向的思虑,帮助了我在大学期间进行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

(3)对职场有了初步、真实、贴切的认识,明确了努力和改善,通过与同事们和众多的业务员的交往、接触,学到了珍贵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处世经验,交到了几位可以虚心请教的长辈朋友,感谢他们对我的指导、教育和思想启迪。

(4)电脑办公的实用知识与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强化了我对扩展知识搜集整理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欲望。

(5)勤奋、踏实、认真、负责任做事风格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以上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当然,以我个人之见也发现了一些小的问题,如保险人考核制度不够健全,保险业务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出勤制度不够完善,分工不定期不够明确等需要改善。

保险实训报告篇(8)

案例二:重大疾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是只保若干种特别的重大疾病的保险。所谓特别的重大疾病,就不是一般的重大疾病,其中多数疾病,都能很快置人于死地。

产品设计不诚信

案例一:投资型保险,保险的投资往往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投资,其回报,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回报。但投资理财保险中,经常没有清晰、全面、公正的说明。

案例二:三年、五年返还型保险。这类保险,可以让人们三年或五年领取一次钱。许多购买者在购买时,往往误以为有非常高的回报率。但实际上,这类保险,根本没有那么高于其他保险的回报。保险产品设计者设计此类产品时,应用了普通人对金融知识欠缺而产生的思维“误区”。

招收人员不诚信

案例一:保险公司在招聘推销员时,经常列明不招收有从业经验者,理由是建立更好的企业文化。但实际上,保险公司这么做,往往还有一个不能直说的目的。对于保险推销员来说,推销保险,经常要从身边最近的人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展业先斩亲友”。显然,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从业经验,通常就已经展过了亲友的业。

案例二:招收所谓储备经理、理财顾问等等。许多保险公司招收推销员不说是招收推销员,说是招经理、招顾问。显然,一般人理解的经理、顾问不会是推销员。但在许多保险公司,却美其名曰储备经理、理财顾问等等。

案例三:入职培训。有大量的人在入职前被许以若干的底薪,然后才答应培训。但实际上,人们交过培训费,参加培训后上岗时才发现,所谓的底薪,是以立刻完成任务为条件的,销售任务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完成,根本没有保底薪金。

销售过程不诚信

案例:推销员不如实告知免赔责任,夸大保险功能,不告诉消费者可以十日内退保,将保险投资储蓄功能夸大,将保险与银行储蓄进行不恰当的比较,谎称越小买保险越便宜等。(谭笑)

追踪报道:

“最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是保险霸王条款,而是保险的不诚信。”昨日,针对中消协公布的寿险和车险方面不平等格式条款,长期从事保险维权工作的谭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中消协的指控,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认为,“中消协的指控只是个别公司的情况,并不能反映整个行业,其中有些反映了保险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但也有些片面。”

曾长期从事保险案件研究的邦信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牟子建也指出,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务角度看,中消协对保险的指控并不能完全成立,这些条款的内容是保险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消费者产生这样的看法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对保险缺乏了解。

保险实训报告篇(9)

“中央企业与社会责任”栏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栏目创建首期,我们选择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它将每一项风险都拆分为指标,嵌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当中,用精准的数据管理着这个庞大的航运集团,正在从一个先进管理体系认证方法的追随者成长为创造者。把全球契约和GRI的要求当做自己的准则,每一个中国企业都应该成为这样的经济细胞。

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有700多个指标等待员工去完成、总结、上报。他们每天会登录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平台,记下工作的完成情况。其中仅节能环保室的指标就有99项,燃油单耗、办公室用电量、雨水收集、废水使用量、办公室节纸,无所不包。这些指标最后会变成一个个精确的数据,成为各项评估的基础和参考。

这就是中远集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直观展示,像数据加工流水线一样,每个员工都把自己镶在了链条的不同环节中。

中远集团从1998年开始运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决策和管理行为,经过10年的发展,建立起了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在接受本刊采访中,中远集团战略发展部经理马欣迎详细介绍了中远集团做量化管理的初衷和实际效率,打造“数字中远”以及中远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独特道路。

建立管理体系才能防范风险

“社会责任不光是外部要求和内部需要,而且是企业内部规律的必然选择,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风险成了最大的特征,风险也就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变动,原先的企业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了。”马欣迎在谈到中远集团的管理改进意识时表示,在现有阶段下,社会责任的风险会凸现出来。

中远集团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主要的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的竞争。从过去的主要是技术、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社会道德的竞争,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奠定了现代社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新标准,所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中远集团开始了管理层面的改进和创新,从单一内控向全面风险管理发展。1996年开始,实行ISO9001、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管理之后,又经历了全面质量管理、对标等阶段;2003年开始做AS4360风险管理体系,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密切跟踪。COSO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问世后,中远集团将其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主线。

“现在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思路和方法。”马欣迎说,原先单纯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都是单一的风险管理,COSO内部控制框架出来之后,中远集团开始转换角度,酝酿把这些单一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中远集团原先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做出了《中央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风险分为五大类: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运营风险。

“原先我们认为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例如员工管理、反腐败等,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内部问题了,利益相关方开始关注我们,所以我们把外部关注的这部分从运营风险中分了出来,归纳变成了社会责任风险,单独进行管理。”马欣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目的,风险管理是贯穿始终的要求。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逻辑框架:“创造性继承管理体系模式、设计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履行全球契约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以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整合体系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为主线,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方法,将中远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纳入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决策过程和行动,形成指标化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强化对流程和程序的管理。”

于是,中远集团和所有二级公司开始全面实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与战略和日常运营的融合。

把GRI指标要求用于管理

“整体管理体系是按照GRI的要求来设计的。”在马欣迎看来,GRI不仅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出了要求,而且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应该成为企业的关键流程指标和全面风险管理指标。

全球契约的实施意义在于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风险。“必须要把全球契约引发的思维改变,变成我们新的企业管理的新理念,进行流程再造,把它所有的要求放到日常管理、落实到员工的工作当中,只有在日常运营当中,才能产生指标。落实行动之后,才能有数据产生,运行完体系之后才能有结果,结果才能综合为报告。”马欣迎详解了其中严密的逻辑关系。建立像财务年度报告的管理体系,在这一逻辑之上,变得迫切,而且合情合理。

中远集团首先完成了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里包括GRI要求必须披露的过程指标、管理性指标、结果指标、用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等,以及满足国资委和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机构的规定与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汇总、分解并进行分析,拆分为700多项指标,这些指标全部要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通过可持续发展信息平台将指标发放到各个部门,让每个岗位去执行。具体的操作则是借助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平台,登录这个平台后,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所管理的指标。各个部门承担的指标有所不同,例如节能环保室就要负责99个指标,是中远集团内部指标最多的部门,而有些部门只有两三个指标。

每一项指标都在流程里得到落实,最后将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结算,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我们现在已经积累了6年的数据,可以分析大致的趋势,如果没有这个可持续发展管理平台,那么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会没有连续性。如果不进行管理创新,仅仅写出报告,那么就不能满足全球契约的要求。”马欣迎认为,作为企业管理700多项指标其实还远远不够。

六西格玛量化管理

2002年,GRI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更新为G2版,魏家福总裁认为其给出的报告框架对提升企业管理很有意义,于是要求中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跟踪最先进的研究方法,给出中远集团使用的可行性报告。然而2003年出来的结果却是中远集团无法按照GRI的要求来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因为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中远集团也缺乏数据。于是魏家福总裁决定向GE公司学习,先做六西格玛,找到所有的数据源,学习用数据说话。六西格玛是一种流程改进工具,通过对流程的某一个环节、产生因素的数据进行改进,提高流程效率、降低差错率,能够找出流程当中的关键性指标,是企业管理当中比较现代的工作方法。

在改进中,中远集团发现原先的管理主线脉络不是很清晰,而所有的管理成效都取决于对风险的认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企业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它都是存在的。”马欣迎坦言,中远集团开始把历史上发生的所有状况全部找出来,然后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应对重大不可接受风险,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管理,加以防范,把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虽然不能被完全消除,但是可以把波动降到最低点,保证收益的持续稳定。在公平和持续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资源。

中远集团找到了1500多个风险事件,按严格的风险评估方法,从岗位风险、流程风险进行分类评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数据分析。结论显示:2007年,由于中远集团处于市场高位,所以首要风险就是市场波动风险;其次是汇率和金融风险。现在这两个风险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能量得到释放,资金风险等级提高成为最高的风险了,提出了“现金为王”的策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风险是变革的风险,要实施机遇管理。

每年的风险排序是不一样的,对风险事件的评估最终会形成数据和频谱图,得出精确的各类风险概率。比如2009年变革风险评估值的风险概率值3.18,影响程度是7.55,评估结果是风险偏高。

中远集团在整个经济危机全过程中的表现,检验了风险管理的效能。魏家福总裁在全球智库峰会上演讲时指出:“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之时,我们就成立了由本人担任组长的专题研究小组,该小组很快制定出来了应对危机、防控风险的重要决策。包括2008年1月份,我们就自动取消了126条新增散货船造船的计划。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防患胜于防火,防灾胜于救灾。我们的提早行动为应对危机赢得了积极和主动。”而后经济危机时代对中远集团来说,则是要抢占并抓住机遇。魏家福坦言,“冬训的目的是择机进行反周期的操作,我们也在同时进行了认真跟踪研究,伺机‘抄底’。”

从2003年决定用GRI的要求来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两年的努力,中远集团于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远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COP典范榜。当时还只有250多项个指标,2006年扩展延伸到了270多项,2008年则拆分到670多项,2009年进一步精确化达到了700多项。

“如果没有量化指标,就没办法跟先进的企业对标,那就不知道跟别人的差距在哪。”马欣迎说:“回头来看,很多地方还需要继续完善。随着联合国全球契约和GRI的要求不断提高会推动我们,向企业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迈进。”

新闻链接

《WTO经济导刊》为医药百强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培训

2010年1月29日,《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中心与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医药百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培训”,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友智主持培训,《WTO经济导刊》主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副主任于志宏为参加培训的企业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专题培训”,劳氏质量认证公司进行了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认证方面的情况介绍。

保险实训报告篇(10)

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劳动强度大、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受作业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大等行业特点,影响安全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突发事故频发。如何应对工程施工中的突发事故,是令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头痛却又必须解答的难题。为此,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选择投保建筑工程险来转移施工安全风险,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笔者认为,投保工程险固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建立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对从业人员加强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和舆情控制的日常教育,投入少才收效大,才是为企业和职工投的“高性价比的保险”。

一、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把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原本是可以做到的,而现实情况往往却是因为对突发事故的处理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扩大、负面影响不可控。常见现象有:

1. 不知如何应对或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故。事故发生后,当事人缺乏避险逃生常识而受到更大伤害;现场人员手忙脚乱,对事故应急处理和抢险救援杂乱无章,因而错过了最佳抢险救援时机,或因处理不当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原因分析:一是对工程施工突发事故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没有建立应急预案;二是虽有应急预案,但由于施工项目负责人心存侥幸,认为突发事故不可能真的在自己项目“突发”,建立应急预案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造成预案本身不完善、不科学、不可行,在突发事故中并不能真正起到应急的作用;三是由于项目施工负责人迷信“越谈事故越生事故”的说法,“忌讳”谈事故而没有在现场从业人员中进行广泛宣传教育,造成当事人对避险逃生常识不知晓、对预案内容不了解而在事件发生后不知所措;四是事前没有对应急预案进行认真演练,事故突然发生后使当事人情急之下手忙脚乱;五是虽然有过演练,但因人员流动频繁致使参与演练的人员不在现场、而事故现场人员又没有参与过演练。

2. 不能按要求正确报告事故情况。现场人员不向任何人报告情况而对事故自行进行处理,造成因处理不当而扩大事态;或是往各处打电话乱报告、直至打“110”报警;或是向上级报告时不能如实、准确说明事故情况而贻误抢险救援时机。

原因分析:一是现场人员怕外界知道发生事故或已发事故的严重性而有意瞒报或虚报;二是因为对突发事故处理程序不了解而不知要报告或不知道向谁报告;三是知道要报告但因不了解报告要求和报告程序而不能如实、准确地报告事故情况。

3. 有意扩大事态。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直接打电话给新闻媒体报料,或向各处打电话让更多的单位或人员知道发生了事故,甚至有意夸大事故情况。

原因分析:一是单纯为获得新闻媒体的“报料费”而向媒体报料;二是怕发生事故单位对事故低调处理而得不到期望的经济赔偿,有意扩大事态,以求在善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4. 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故情况。在回答事故调查人员的询问和接受媒体访问时,不是客观地叙述事故情况,而是加入了个人的猜想和主观评判,影响调查人员和媒体对事故判断的客观真实性。

原因分析:当事人在事故中受到惊吓,在心理上放大了事故的危害性;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相互之间议论时,自觉不自觉地掺入了个人的主观臆断和猜想,以讹传讹,造成叙述失真,与事故真相出入过大。

二、建立应急预案,加强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变“不可控”为“有可为”

从以上现象和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许多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完善应对措施而减少或避免的。所谓“灾难无情人有情”,发生突发事故实属无奈,但如果事前加强从业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知识的日常宣传教育,把事故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把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却是大有可为的。

一是要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随着国家各级安全监察部门对工程施工安全检查力度的加大,绝大多数施工项目都建立了工程施工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为保证应急预案在突发事故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应急预案时,必须本着“珍爱生命,对企业负责、对从业人员负责”的态度,针对每个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施工环境、气候特征、施工特点、人员情况等实际,认真研究、反复论证、科学评审,确保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实用可行,且便于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和实际操作。

二是要对从业人员广泛进行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大政工”的作用,采取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分层次、分类别在施工项目所有从业人员中进行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和避险逃生防护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其一,针对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可通过开展趣味知识问答、应急逃生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全体从业人员在思想上强化掌握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对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其二,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生产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发生事故后必须依法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紧急救援,打消其侥幸心理,主动自觉地把应急预案建立好、落实好。同时,要强化工程施工突发事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抢险知识和技能、综合协调等内容的培训,以增强他们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其三,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和职工,尤其是对项目施工第一线、突发事故的高危人群――协力队人员,要强化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避险逃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避险自救逃生知识外,明确发生突发事故后第一时间要向谁报告、如何报告。如此,让所有从业人员明了于心,做到有备无患,才能保证事故发生后抢险救援工作的及时、有序、有效实施,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要定期对参建全员进行应急预案交底和演练,让预案真正起到应急的作用。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施工企业也是如此,施工人员的频繁流动,尤其是协力队伍人员的频繁更换,既给项目施工生产增加了安全隐患,也给项目进行应急预案交底和演练带来很大困难和不便。为保证应急预案交底和演练不留盲区,就必须定期对项目全体在岗从业人员进行预案交底和演练,或者演练时留下视频资料,以“流水席”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观看达到培训目的。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让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不断改进和优化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同时,把应急预案流程和接受事故报告人员的联系电话在宣传栏中或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进行张贴公示,让现场从业人员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和要求,以及事故发生后及时、如实报告的重要性和瞒报、虚报的危害性,一旦发生突发事故,知道应该向谁报告、如何报告,确保突发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能迅速进入预案实施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三、做好突发事故舆情控制的日常宣传教育,减少和避免盲目报告及不实宣传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说到突发事故的舆情控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事故发生后指定专人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故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负责地应对外界的询问和调查,避免不了解事故真相的人以讹传讹,提防别有用心的人有意夸大事实、扩大事态,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对于从业人员日常的宣传教育。

从前面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突发事故处置不当、事故负面影响扩大,往往是当事人对处理程序不了解、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知不足、没有意识到自身不负责任的言论将对企业和自身带来后果的严重性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后的舆情控制常规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对突发事故舆情控制的日常宣传教,讲明道理育,晓以利弊,以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态扩大和负面影响。

上一篇: 麻醉医学论文 下一篇: 卫生保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