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18

存储技术论文

存储技术论文篇(1)

2.MFDSS体系得到实现的基础

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多协议文件系统(MPSFS)的建设。MPSFS系统从性能角度看,保留了分布式文件系统本身的灵活性优势,并且在并发访问管理以及安全性方面都有很大改善。从技术角度看,MPSFS系统除了提供文件的存取接口以外,更为重要的在于采用存储卷实现存储。存储卷中包括文件目录结构以及其固有的存储模式,对应的进一步包括元数据结构、操作接口、功能函数集以及对于空间的利用优化算法和数据结构。在MPSFS工作环境之下,能够实现面向不同的用户区分提供不同的存储访问视图,因此在油田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权限身份控制更好的数据管理机制。除此以外,MPSFS还能够实现更为完善的用户身份认证,具体是通过相应的专用认证服务器,来依据内部的多个证书文件来实现对于身份的确定。

存储技术论文篇(2)

2云存储未来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存储将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多家供应商把不同类型的搜索、技术和云存储的应用程序相结合,提供一系列的企业数据服务,使得其更好、更安全。云存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未来发展的安全性、便携性和兼容性等。

2.1云存储的安全性

现在安全问题是用户都在关注最有潜力的云存储。传统的计算机用户都适应了这样的机器上运行安装软件,增加对“云”的发展机会,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高智能产品不断出现。然而,云服务的开发是基于真实、快速的网络,因此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了良好的“云”技术服务,为发展带来了机遇。安全和自由是个人用户的存储空间的根本要求,但同时会带来不安全,由于用户自己担心数据传输可能被截获或更改,因此使用者不放心把他们的隐私和重要文件放进去。对于用户的敏感信息,如账户名、密码应受到保护,其中,因为安全问题一般通过电子邮件和CRM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云存储现在也是在一些较大的文件传输,数据共享,以及音乐文件的收集。

2.2云存储的便携性

便携式数据存储也是一些用户需要思考的事情。有很多大型ISP承诺提供的本地存储相媲美的优良传统数据便携性的解决方案。构建私有云,或VPN,是部分一些企业用户的云存储,尤其是对设计的要求,合资公司的分支机构的大型项目中,除了云存储作为云计算平台提供存储资源,可以使用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而且还可以保护不同站点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促使更好地完成工作。便携的特点可以帮助用户转移为他所选择的任何媒体,甚至是专门的存储设备中的全部数据。

2.3云存储的兼容性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能使现有业务系统转移到云平台,尤其是企业,一个小错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因为他们有限的容忍错误能力。因为不同云服务提供商的接口是不同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兼容性问题。云和云之间的沟通问题,但还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将不能够将数据迁移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传统的ILM没有部署到市场上的云计算平台。这些都需要现在能够部署云计算平台,采取适当的存储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的部署往往发现后续扩展,往往只需要最低的成本最低的扩展存储介质,它提供了传统的云计算平台的整体性能无法相比的优势。

存储技术论文篇(3)

1存储与备份技术的高效性

1.1高性能多源下载过程

(1)服务器根据相关信息返回存储需要下载文件的Slave的具体信息;(2)根据文件大小和Slave的负载状态,选择合适的Slave建立socket连接对文件进行分块下载;(3)下载完成后把各个文件块合并成为原始文件。

1.2静态下载

在静态下载中,不考虑备份文件的大小,服务器的负荷量,采取统一的模型进行下载。算法如下:(1)得到备份文件所在服务器的个数n,以及每个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2)得到文件的总大小size,按照文件分割算法,把文件分割为n块;(3)与每个服务器建立连接,从每个服务器上下载一块文件;(4)下载完成后,把所有文件块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文件,存储在备份介质上;(5)保存备份文件的相关元数据信息;(6)文件下载、备份完成。

1.3动态下载

在动态下载模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动态决定文件是否分块进行多源下载,以及文件块的大小,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备份效率。对于没有冗余的文件,只能从一个节点上下载。对于较小的文件,使用单线程下载;对于较大的文件,可以采用多线程下载。对于有多个冗余的文件,可以动态选取从负荷量较低的节点进行下载。伪算法表示如下:

首先定义如下变量:文件大小阀值Tl,当文件大小大于Tl时采用多源下载;节点标准负荷T2,若节点负荷大于T2,则节点处于重负荷状态;文件大小size文件冗余数n。

算法表示如下:

if(文件没有冗余)

{

无须分块下载,可以采用多线程从存储文件的节点上下载文件;

}

else{

if(文件大小size<阀值T1)

{

无须多源下载,从存储文件的节点中选取负荷最小的节点,下载文件;

}

elsel

得到存储文件的n个节点的信息;

从n个节点上选择负荷小于阀值T2的节点,节点数目为m;

利用文件分割算法把文件分割为m块;

与选中的m个节点建立连接,从每个节点上下载一个文件块;

下载完成后,把m个文件块合并成为完整的文件;

把文件存储在备份介质;

}

}

2存储与备份技术的一致性

2.1锁和快照技术

锁就是当进行数据备份时,对需要备份的数据加锁,此时禁止对数据进行修改。由于备份时禁止对数据的修改,锁技术对数据的可用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到系统的效率。快照就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生成原存储系统的瞬时映像,该映像生成之后,备份就可以根据该映像来进行,而不用担心数据的不一致性。快照技术的实现有两种方式:更新复制方式和Split-mirror方式。更新复制技术就是当进行快照时,并不立刻复制数据,只有当数据发生变化时才进行复制。Split-mirror是使用和主存储系统一样的快照存储系统,数据同时保存在主存储系统和快照系统,此时快照系统就可作为备份数据。

2.2在线备份

在分布式文件访问平台中,存在着海量的文件,文件的信息较多,若把文件的信息逐个复制则要浪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对系统的可访问性造成影响。WAFL文件系统使用了更新复制技术。当创建系统快照时,并不立刻复制所有文件信息,而是创建新的快照根节点,它与原文件系统根节点有相同的信息,文件系统中根节点的子节点也为快照根节点的子节点。此时以快照根节点为根节点生成了一棵快照树,它和原文件系统树除了根节点以外,其余部分相同。当文件信息需要修改时,创建新的节点,把文件信息赋给此节点,并把节点作为快照节点插入快照树中,同时修改原节点的信息,具体分为以下情况:

(1)修改文件信息:当对文件的基本信息进行修改时,如更改文件名称等,此种情况下比较简单,伪算法如下:if修改文件)

{

创建新的节点作为快照节点;

把原节点的信息复制到快照节点;

把快照树中指向原节点的指针指向快照节点;

快照节点儿子节点的指针指向原节点的儿子节点;

修改原节点的信息;

}

修改文件信息具体过程如图3:

(2)移动文件:当把文件或者目录从一个目录移动到另外一个目录下时,具体伪算法如下:

if移动文件)

{

创建新的快照节点;

把原节点的信息复制到快照节点;

复制原父目录的信息,添加到快照树中;

把快照树中指向原节点的指针指向快照节点;

快照节点儿子节点的指针指向原节点的儿子节点;

复制新父目录的信息,修改子节点,添加到快照树中;

修改原节点的信息,把原节点移动到新的目录下;

}

移动文件过程如图4所示:

(3)新建文件:当新建文件时,具体伪算法如下:

if(新建文件)

{

创建新的节点,并给节点赋予相应的文件信息;

在文件系统树中找到节点的父目录;

if(若父目录己经创建了副本),

{

把创建的节点插在文件系统树中父目录节点下;

}

else{

父目录创建副本;

副本赋予相应的信息;

父目录副本儿子节点即为父目录的儿子节点;

快照树中指向原来父目录的指针指向副本;

新建节点插在文件系统树中父目录节点下;

}

}

新建文件过程如图5所示:

2.3备份的实现

在创建好快照树之后,就可以进行在线备份。快照树保存的信息就是开始备份瞬间所有文件的信息,进行在线备份时,首先从快照树的根节点开始,逐个访问节点,按顺序对快照树进行遍历、备份,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可以在备份的同时允许对数据进行修改,不影响用户的访问。

3存储与备份的可靠性

在分布式系统中存储着海量的数据,数据量大,备份的时间较长,在备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情况或者发生意外的中断。因此备份过程中需要随时记录备份的进度,这样在备份发生错误或者异常时,下次备份能够在上次备份的出错点继续进行,实行断点备份,而不用重新开始备份。断点备份过程中,使用日志表来记录备份过程,把每次备份的信息写入日志表。日志表如表1:

3.1伪算法

if(日志表为空)

{

无须查找断点位置,直接开始备份,备份时把每一个文件的备份信息添加

到日志表;

}

else{

while(日志表尚未查找完毕)

{

对于表中每一项,查找此项对应文件在树中的具置;

if(此文件尚未备份完成)

记录此文件,即为断点位置;

}

当日志表查找完成后,即可得到未备份完成的文件;

从断点位置开始继续备份,并把文件备份信息添加到日志表;

}

本次备份完成后把日志表清空

名称定义

ID文件独一无二的ID

TYPE备份类型,可以是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量备份

STARY_TIME开始备份时间

FINISHED是否完成

ISFOLDER是否为文件夹

PARENTID文件父节点ID

3.2算法复杂度

若日志表中的记录个数为K,文件总数为N。则对于每一个记录项,要查找其在文件树中的位置,当前一个记录项查找到时,由于遍历的顺序性,后一个记录项可以从前一个的位置继续向后查找,这样,可以保证K个记录项查找次数为K,也即为O(n)。当备份发生错误或者中断时,通过此算法,能够在相当少的时间内,找到断点位置,下一次备份时可以直接从断点位置继续进行,实现断点备份,保证了备份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牛云,徐庆.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联峰,刘乃安,张玉清.P2P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存储技术论文篇(4)

­1 引言

存储虚拟化作为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之一,已经有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在实际引入策略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却很少。IT系统规划和设计人员在面对具体的存储虚拟化建设项目时,常会觉得无从下手:

存储虚拟化技术和产品这么多,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不同虚拟化技术的适用场景是什么,有哪些限制条件?

存储虚拟化的效果到底如何?

本文将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存储虚拟化的引入和推广添砖加瓦。

2 存储虚拟化三种技术的对比分析

存储虚拟化是在主机和物理存储之间创建一个抽象层,实现对所有存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从而屏蔽物理设备的复杂性,并提供自动精简配置、自动数据迁移等扩展功能。典型的存储虚拟化技术按照实现层面不同,分为基于主机、基于存储网络、基于存储设备三种方式,如图1所示:

三种技术的实现原理如下:

(1)基于主机的存储虚拟化:通过在连接存储设备的主机上安装逻辑卷管理软件(客户端软件),实现存储虚拟化的工作,经过虚拟化的存储空间可以跨越多个异构的磁盘阵列,典型的产品是Veritas Storage Foundation。

(2)基于存储网络的存储虚拟化:此方式主要通过在存储域网(SAN)中添加虚拟化引擎,实现异构主机对异构存储设备的虚拟化管理。该技术根据数据流向又分为带内(In-band,业务数据和控制数据通道共用)和带外(Out-band,控制数据走专用的通道)两种。典型产品有IBM SVC等。

(3)基于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此方式主要通过在存储控制器上添加虚拟化功能,将存储设备的容量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LUN),实现多个主机系统的虚拟化管理,典型产品有HP EVA阵列等。

三种技术都能够做到异构存储系统整合和统一数据管理,也各有优劣,如表1所示。

3各种存储虚拟化技术的适用场景分析

根据主流存储虚拟化技术的优劣势,对存储虚拟化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并总结,具体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基于存储网络的虚拟化适用范围最广,可作为一般情况下的首选。考虑到该方式所采用的虚拟化管理设备实际为X86服务器,可靠性较低,建议配置双机。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可以使服务器的存储空间跨越多个异构的磁盘阵列,常用于在不同磁盘阵列之间做数据镜像保护。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适用于已有“机头”的场景,对其他厂家的兼容性仍有待验证。

4 存储虚拟化功能测试

4.1 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选用适用性最广的基于存储网络的虚拟化技术,测试产品是IBM SVC和HP SVSP两种,测试的主要内容如表3:

4.2 测试结论

(1)HP SVSP:一共测试15项,通过13项

测试结果:HP的虚拟存储对于旧的存储支持一般,另外在测试镜像异常断开后不能自动恢复镜像,因此这两项案例测试未通过。在性能上和虚拟化前基本可以保持一致。

(2)IBM SVC:一共测试15项,通过15项

测试结果:IBM虚拟存储设备安装过程比较简单,识别阵列比较顺利,测试案例的测试过程比较顺利,配置界面操作比较简单,兼容性比较好,性能上在随机读写方面有一定优势。

除了功能测试外,还选择了5个应用场景进行了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的业务场景进行虚拟化前后的性能数据对比,发现在虚拟化后的性能并无太大的下降,对实际业务的影响非常小。

测试结论(仅针对本次测试):从业务支持角度来说,虚拟化实现了统一的存储管理和分配,在合适的虚拟化技术和合理的虚拟化规划基础上,不会产生性能瓶颈,并且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可以实现性能提升。

5 结束语

存储虚拟化作为云计算实现的主要基础技术,正在从理论研究走向落地实现。本文从存储虚拟化实际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出发,研究了主流技术的特征及其适用的场景,并通过实际的测试对虚拟化功能进行了验证,为存储虚拟化的发展提供了快速判断的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存储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代社会,计算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事物,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计算机都随处可见,计算机技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在最初的阶段,所涉及和被应用的领域也不是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需要运行的程序和需要存储的数据在有所增加,进而就需要计算的作出相应的完善。基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加快的需要和对信息存储量的增加的需求,计算机需要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有关软件和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大部分工作的基础都是用于数据的处理,处理数据量在增大的同时,数据的价值也在逐渐的提高。数据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实体,自由存储,也不属于其他任何的有关系统之内,就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并且,数据在被处理的过程中,有着共享性的特点,也是一种存储和保护的有价值的实体财富。由此可见,对数据的存储设备的研究开发和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信息存储技术的研究也是一项有着极高价值的活动和行为。

1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必要性

计算机数据是计算机主要运行的数据基础,计算机的需要量很大,自然对出具的处理和存储能力的需求就非常大,不难得出结论,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意义重大的研究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1数据存储技术是大数据时代的时代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产生的量非常大,数据产生的手段也非常先进,同时数据获取的手段也是多渠道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面对大量的数据,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就自然而然的有所升高,大规模的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数据量也在呈指数级的上升趋势,可以说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目前被称为是“大数据时代”。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大数据时代,顾名思义数据量是很大的,那么每个单位就需要一种可以处理大数据的程序和工具。在这样的趋势下,在未来的发展中,这样的势头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数据量的增大,原有的数据处理的系统必然会在这时出现无法满足目前大量数据的需求,这样现代的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事件了。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的数量的变化,都是这个时代对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要求,计算机技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方便了信息的管理

现在的社会的节奏非常快,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生活中是这样,工作中就更是让人手忙脚乱,在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信息和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在逐渐的增大,那么对信息的处理工具和程序的要求自然也在提高。可以存储大量、复杂种类信息的载体就是当前环境所需要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好的信息存储的系统,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信息的质量,就会为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现代计算机存储技术的诞生,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存储带来了方便,可以保证大量的信息可以有空间存储、按照种类的不同分类存储、根据信息的使用频率分别存储等,这些对于信息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存储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为信息的管理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的技术支持和手段,为信息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3保障企业内部数据安全

现在的社会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会有很多电脑办公的环境和情况,就是一种依赖计算机运行来处理公司一些事务的情况,那么计算机的的效率就对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情况下,使用电脑办公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化办公已经是一个主流的形式,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依赖计算机,其实就是依赖计算机的对数据的处理,既然是这样,对计算机数据存储的需求就有所表现。现在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多,那么也就是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出现的非常频繁。数据量大,就非常容易出现数据之间无法明确任务,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就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避免这种数据安全性受到威胁限制。

2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的有关技术

面对与日俱增的数据量,为了满足这样的数据量的存储需求,多种存储技术应着需求在逐渐的发展起来,各种技术有着各自的存在理由和各自的发展优势,下文分析几种技术的详细原理和应用。

2.1磁盘阵列技术

磁盘阵列是由一个硬盘控制器来控制多个硬盘的连接,在读写的过程中,多个硬盘同时进行,降低了在读写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提高了技术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磁盘阵列技术主要针对的寸处对象是计算机的硬盘,磁盘阵列技术是目前很多领域应用的技术,主要是利用数据组的形式来作为磁盘,配合着数据分散排列的设计,有效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一个硬盘连接多个硬盘,进而多个硬盘一起进行读写的程序,不难理解,在对数据进行读写的过程中,效率是非常高的。磁盘阵列技术在对数据进行存储时的存储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以保障,并且该技术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高的。

2.2 NAS技术

NAS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数据存储的服务器,有单独的存储处理核心,CPU、内存、操作系统等,也常被称为是一种网络附加的存储技术。NAS技术通过网络把文件系统和存储系统连接在一起,控制器来运行和维护文件系统,判断文件的流向。在使用的过程中,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互相分离,也就是说NAS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单独个体。由于独立性,当有一个设备或系统出现不能正常运行的状况时,不会影响其他的系统的运行,不会因为以处的故障而影响整个存储系统的正常工作,是一个比较适合应用于大范围的技术,而且应用起来更加方便。

2.3 SAN技g

SAN是一种存储的域网络,是网络存储技术的核心,企业在业务系统方面的核心部分,可以借助于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的数据访问方式,这是SAN技术的好处所在。对于SAN技术而言,相关联的存储设备可以通过效率高的连接设备与多种服务器进行谅解,这种配置对于所有设备而言都可以进行连接,也就是在服务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纽带。SAN技术可以满足多客户同时运行的需求,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应用性能的稳定性。随着自身存储容量的增大,SAN还可以允许用户独立增大自身的存储容量,不仅可以很好的存储数据,还可以实现对存储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SAN技术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存储设备和数据的管理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SAN网络中,不再是某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设备可以连接,有效的提高了存储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2.4云存储技术

云存储是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话题,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常见的应用,比如,我们自己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百度云,就是一种云存储的技术应用。云存储,就是通过集群技术、网格技术等系统功能,把网络中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使之协同工作,一起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可以说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储的技术手段,但是可以说是技术的结合体,也是一种技术的手法的表现,毕竟达到了存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存储的效率,而且数据存储技术的结合使用,满足了不同类型数据存储的需求。

3存储技术的选择使用细节

存储的技术有很多种,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在选择存储自己的内部数据信息的过程中,也不是盲目的选择的,而是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选择的理由,下面就是技术在实践的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3.1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多种计算机数据存储的优势已经明确,但是在选择和具体的使用中,还是要非常注意一些问题的。在选择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企业内部数据存储的要求,是否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的,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对自己的情况加以明确,确保做出的决策可以为企业内部数据的存储带来好处。

3.2使用者要了解该技术

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和水平,那么前提一定是对技术有所了解,明确技术应用前的准备,以及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果,使用者不了解技术,就盲目的引入应用,比较不好的情况就是技术的核心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不可以为企业提供方便。使用者要明确各种存储技术的特点,确保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该技术的操作得心应手,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想的技术引入的结果。

3.3使用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是一种固定的技术手段,有多重表现形式,如果应用到自身的数据存储系统中,每一个企业的数据存储的原有实际情况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要完全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对该技术的认知来思考技术的使用,而是要顺应技术的需求,调整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确保技术的应用可以真正的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科学合理有效存储。

4总结

在现代这个科学技术发达、计算机应用普遍、计算机数据量极大的社会环境中,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高效性、可靠性等重要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话题,当然技术的使用也成为了技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内容。现代计算机存储技术的有效合理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部分问题。计算机存储技术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汇总,已经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结构,保证的信息的存储安全、独立,提高信息存储量,保证了数据存储的目的实现。在以后的环境中,对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仍然是一个重点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贺丽萍.现代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探析[J].船舶职业教育,2013,04:61-63.

[2] 姚晓毅.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技术探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0:63-68.

[3] 雷磊,王越,孟粉霞. 计算机数据安全存储技术及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4:33-36.

[4] 白亚光.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93-94.

存储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P391.9

1 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概述

所谓的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是指改变物理存储实体与存储逻辑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1]。不仅能够将二者进行分离,同时还能够将不同存储设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抽象层的形式将其放置在物理存储设备和访问设备之间的客户端中,这能够有效的降低存储的难度,将计算机的存储功能简化,同时还能够将各种不同存储设备的优势集中到一个整体之中,使抽象存储层具有更多的功能。

2 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构成

2.1 计算机主机的存储虚拟化

计算机主机的存储虚拟化,是指在主机上安装能够实现虚拟化模式的特定软件,使主机能够具备提供与存储网络和存储资源之间相互分离的存储空间,并且这一存储空间是基于一个服务器范围之内的独立的组成部分。主机的存储虚拟化能够同一个单一的服务器来对多个磁盘进行浏览,并且需要逻辑卷管理软件来对主机虚拟化模型进行管理[2]。

2.2 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

由于主机的虚拟化是建立在同一服务器对不同磁盘的浏览基础之上的,就促使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应该实现多个不同的服务器对同一个磁盘的浏览。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是建立在列阵控制器的基础之上的,能够将一个磁盘的阵列容量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存储空间,并且实现列阵的缓存、整合、数据恢复等功能[3]。

2.3 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

计算机主机虚拟化和计算机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都是通过“一对一”模式来进行存储的,应用的范围较小,这就提出了一种范围更加广泛的“多对多”存储方式,即将存储模式建立在多个服务器对多个磁盘空间的浏览基础之上。基于此,就产生了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虚拟化模式,即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而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又可以分为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两种模式。带内虚拟模式是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二者之间的通道上建立起虚拟化的存储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难以实现存储的最优化。这也是人们将存储的眼光放置在带外虚拟存储模式上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实现带外虚拟存储的同时还要求实现这一模型的可信性[4]。

3 可信理论概述

所谓的可信理论,是指在保证硬件结构和操作系统二者的安全性前提之下,实现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保证存储虚拟模型的安全性的一种理论技术。简单来说,可信技术就是指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和方式来完成的设备行为[5]。将可信技术综合而形成的平台被称之为可信平台。可信平台是实现信息和信息接收的主要途径,是由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综合在一起,并且建立在可信模块TPM之上的,融合了安全系统和密码技术,被作为整个计算机信息存储系统的核心结构。

4 基于可信计算的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实现

4.1 环境自识别模块

如图1所示,为环境自识别模块(ESR)结构图,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环境自识别模块包括策略的定义和执行模块,以及扫描模块三部分。首先,扫描模块是用来为服务器中的通讯软件提供配合的,主要功能是将安全信息收集之后再将其传输给策略定义模块。其次,策略定义模块是指对扫描模块中传输过来的安全信息进行风险性定义的一个模块,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策略定义模块中设置一个对风险进行评定的措施表,能够对安全信息的风险系数进行分析,并且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第三,策略执行模块,简单说来就是指一种将扫描模块和策略定义模块中给出的任务进行执行的一种模块,并且通过对通路的控制将执行任务发送给存储设备和多个服务器[5]。

4.2 环境自识别模块的设计

首先是准备阶段的设计,要将信息作为风险评估的目标来进行评价,并且是在一定的风险范围之内来进行评估,并且根据信息的不同来确定进行评估的方法,将可信性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和依据。随后进入到威胁识别的阶段,这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阶段,整个服务器的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对威胁的识别。威胁识别能够对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威胁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危险的系数,不仅能够找到危险的来源、确定危险的属性,同时还能够对威胁出现的频率进行复制。最后是风险计算的环节,通过环境自识别模块中的风险解决措施表中的应对措施对风险值进行计算,将风险的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6]。

4.3 对虚拟化控制器启动的设计

达到存储虚拟化网络的可信性的目的,建立可信根是基本,因为可信根是作为整个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的基础的,通常选取TPM来作为可信根,并且在开机时就能够实现对可信根的建立,这就凸显出开机启动在建立可信存储虚拟化模型中的重要性。在启动时,程序首先要进行上电的自检,之后再执行程序,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就能够建立起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之间的通讯通道,这时,基于可信计算的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已初步实现。接下来的可信工作,主要是通过TPM芯片来完成。

5 总结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能够总结出,计算机存储的虚拟化技术中将以实现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因为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具有更好的系统性能,同时也是得益于其良好的扩展性能。实现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将会给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给计算机用户带来更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迪,孙海龙,郑礼全.基于网络存储虚拟化技术的海量GIS数据存储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11(23):308-31.

[2]孟晓,那文武,朱旭东.一种采用外带虚拟化技术的网络存储系统[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11(15):45-56.

[3]那文武,孟晓,柯剑.BW-VSDS:大容量、可扩展、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网络虚拟存储系统[C].第十五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会会议论文集,2008.

[4]刘朝斌.虚拟网络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极其心能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2011,11(15):69-78.

[5]林伟兵.智能网络存储系统(INSS)存储虚拟化技术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1,5(01):88-96.

存储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1

The Network Storage Study on Storage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Tan Jia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storage area network storage area networks,and various types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discusses the technology-based storage area network topology and network storage structure of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this storage structure.

Keywords:Storage area network;Network storage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工作、生活当中所需要存储的数据就其规模而言已经可以称之为海量数据,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对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快速、有效以及安全的存储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并为理论界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存储域网络技术特点

存储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简称SAN)是通过专用高速网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相互连接的专用存储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存储技术。可采用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简称FC)、IP/Ethernet、InfiniBand互连技术分别组建FC-SAN、iSCSI-SAN和InfiniBand-SAN。

(一)FC-SAN

基于FC的SAN应用方案是当前使用最多,产品最为成熟的SAN技术。FC-SAN主要由磁盘阵列、FC-Switch交换机和主机光纤接口卡等组成。FC-SAN存储系统主要具有技术特点是通过高速光纤通道与使用可伸缩的FC-Switch网络拓扑结构为SAN内部任意节点之间提供多路可选择的数据交换,并且由高速交换机处理设备访问的网络拥塞,使得增加连接设备的数量不会对各个设备的访问速度产生影响。

虽然FC-SAN的性能很优越,而且其可扩展性也很好,但是由于受到现有的光纤传输方式价格昂贵的约束,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IT界又进一步研制、开发了基于普通IP协议和以太网的SAN存储技术,即IP存储(IPS)。这种技术是将SCSI协议映射到TCP/IP协议上,使得SCSI的命令、数据和状态可以在传统的IP网上传输。

(二)IP-SAN

由于IP-SAN存储技术采用潜在不可靠的IP网络传输数据,加之网络环境不安全,iSCSI存储要求采用多种安全措施以提高IP-SAN存储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数据访问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通常采用的安全方法主要包括KRBs、SPKM、SPR(远程安全密码)以及CHAP(握手认证协议)等。

(三)InfiniBand-SAN

InfinBand是一种新型的I/O体系结构,这种技术将I/O系统与复杂的CPU/Mem分开,采用基于通道的高速串行链路和可扩展的光纤交换网络替代共享总线结构,提供了高带宽、低延迟、可扩展的I/O互连,克服了传统的共享I/O总线结构的种种弊端。InfinBand技术不仅可用于服务器内部、服务器之间以及集群系统的互连,还可用于存储系统的互连,组建基于InfinBand的SAN。

InfinBand-SAN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可伸缩的Switched Fabric互连结构;由硬件实现的传输层互连高效、可靠;支持多个虚拟信道(Virtual Lanes);硬件实现自动的路径变换(Path Migration);总带宽可随IB-Switch规模成倍增长;支持SCSI远程DMA协议(SRP),实现高速、低延迟的远程DMA传输,一次传输量多达4K Blocks;具有较高的容错性、抗毁性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RAS),同时支持热插拔。

三、存储域网络技术存储

(一)存储域网络存储的拓扑结构

基于存储域网络的网络存储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主机总线适配器、网桥、路由器、光纤、集线器以及交换机等,各部件遵循连接协议进行通信。

主机是通过主机总线适配器与存储设备相连接,FC、SCSI和ESCON的设备通过网桥相连,而SCSI总线和FC端口之间的数据转换则是通过路由器完成的。集线器在存储域网络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在传统网络中所起的作用是类似的,服务器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FC集线器对存储网络进行访问。需要注意的是,集线器端口较少,一般是7-12个,共享100Mbps的带宽,但在同一时刻内只允许两个节点可以相互通讯,因此集线器非常适合较小的应用场合。FC交换机是存储域网络拓扑结构逻辑上的中心。交换机可以和集线器配合使用,组成网络互连结构,并且能够满足各个端口之间以满足带宽相互访问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系统的性价比。

(二)存储域网络存储的技术特点

1.提升了主机系统的存储带宽。

存储域网络的环路带宽能够达到200MB/s,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主机系统的存储带宽。而且由于大量的数据存在于高速的存储域网络存储缓存当中,减轻了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带宽压力。

2.通过存储域网络实现对大数据量的访问操作。

在存储域网络存储系统当中,只有少量的控制信息需要通过TCP/IP网络进行传输,而大量的数据是通过存储域网络进行访问的,因此极大地节省了TCP/IP网络带宽资源。

3.硬件设备采用冗余结构。

存储域网络架构支持Active/Active和Active/standby,所有硬件设备都可以采用冗余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存储速度与安全性,并且提高了数据访问速度。

四、结论

当代社会对于存储系统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性能、动态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和开放性等众多方面的需求,对现有的存储技术提出了挑战,存储器件和设备这一级无论做得多好,都难以满足网络和企业存储的多种需求,这就需要在存储系统结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存储技术论文篇(8)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硬件平台中的第一层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这既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和困惑,又使其无论在教学、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教学难点

1.理论性强

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时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往往难以理解,学习时有较大难度,大部分学生有一种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很容易陷入疲于记忆的状态,忽略了对课程各部分间关系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因而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学习效果见效不快

很多学生对学后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兴趣较大,如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学会了便很快可以就某个问题编写程序上机运行,颇有成就感;而对诸如操作系统这样原理性强,实验要求高,设计一个操作系统又不现实的课程,一些学生因感觉学习后效应不会立即显现而对课程重视度较低。

二、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是目前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设计思想、技术和算法都可以推广和应用到大型的、复杂的系统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因此,其教学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开发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发展研究动向。

三、课程知识体系设计

鉴于以上课程教学难点,教师若能从繁杂抽象的理论中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将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有纵、横两条主线,纵线主要指操作系统各功能的设计思想、处理机制,横线主要指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可按纵、横两条线展开,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来设计。其中知识模块代表特定学科子领域,可包括若干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代表知识模块中的不同方向,可包括若干知识点;知识点代表知识模块中单独的主题,是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1.纵向功能线

本文的纵向功能线是从资源管理功能出发来设计,通过基于操作资源管理功能的知识建构,学生能明确所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层次、位置、关系。此处为使结构更清晰,按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出发的纵向功能线细化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六个知识模块,由此设计的纵向功能线知识结构如下:

(1)进程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进程概念、进程调度、进程互斥、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进程死锁各知识单元。进程概念包含进程特征、进程状态与转换、进程控制各知识点;进程调度包含调度时机、调度算法、调度过程各知识点;进程互斥包含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临界资源与临界区、临界区使用原则、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各知识点;进程同步包含信号量同步机制、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读者与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各知识点;进程通信包含忙等待策略、睡眠和唤醒策略、消息传递策略各知识点;进程死锁包含产生原因、必要条件、解决途径各知识点。

(2)处理机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分级调度、调度算法、算法评价各知识单元。分级调度包含作业调度、交换调度、进程调度各知识点;调度算法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进程调度算法各知识点;算法评价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评价、进程调度算法评价各知识点。

(3)存储器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功能、存储管理方案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功能包含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内存共享、内存保护、内存扩充各知识点;存储管理方案包含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各知识点。

(4)设备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并行技术各知识单元。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包含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控制方式各知识点;并行技术包含通道技术、中断技术、缓冲技术、分配技术、虚拟技术各知识点。

(5)文件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文件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存取控制各知识单元。文件结构包含文件逻辑结构与文件存取、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各知识点;文件存储空间管理包含空闲文件目录、空闲块链、位示图各知识点;文件目录管理包含文件目录形式、文件共享与保护、目录检索各知识点;文件存取控制包含文件存取控制方法。

(6)用户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命令接口和系统调用知识单元。命令接口包含脱机控制命令、联机控制命令知识点;系统调用包含设备管理类命令、文件管理类命令、进程管理类命令、存储管理类命令、线程管理类命令各知识点。

2.横向技术线

操作系统知识点看似繁杂,但究其原理,在对不同系统资源功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重要方法和机制进行贯穿式的横向技术线,可使被条块分割的教学内容有效关联起来;通过横纵交错的连接,可使看似离散的知识有稳固而紧密衔接的结构。从操作系统四种重要实现技术出发的横向技术线包括中断技术、共享技术、虚拟技术和缓冲技术。当然,有些技术在其它相关课程中已有介绍,也可看出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由此设计横向技术线知识结构如下:

(1)中断技术知识模块是实现程序并发执行与设备并行操作的基础,它包括中断类型、中断优先级、中断事件各知识单元。中断类型知识单元包括外中断、内中断知识点;中断优先级知识点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规定;中断事件知识单元包括进程创建与撤消、进程阻塞与唤醒、分时时间片、缺页中断与缺段中断、I/O操作、文件操作各知识点。

(2)共享技术知识模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途径,它包括处理机共享、存储共享、设备共享、文件共享各知识单元。处理机共享包含进程的并发执行;存储共享包含外存储器共享、内存储器共享知识点;设备共享包含SPOOLing系统;文件共享包含便于共享的文件目录。

(3)虚拟技术知识模块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面向用户的逻辑单元,使资源的用户使用与系统管理相分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方,它包括虚拟处理机、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方法、虚拟设备、虚拟文件各知识单元。虚拟处理机包含多进程管理;虚拟存储器包含地址转换、中断处理过程、置换知识点;虚拟存储器方法包含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各知识点;虚拟设备包含设备共享;虚拟文件包含文件共享。

(4)缓冲技术知识模块是异步技术的实现前提,可大大提高相关资源的并行操作程度,它包括存储管理缓冲技术、设备管理缓冲技术、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缓冲技术包含快表;设备管理缓冲技术包含硬缓冲、软缓冲、SPOOLing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井知识点;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包含记录成组技术、文件表的打开。

四、课程知识体系操作

知识体系的设计显然要有必要的操作作为支持才能使其与学习者间进行互动,形成交流并达到知识的内化。依据上述的知识体系设计,该课程教学可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操作,一是以“核心拓展”的方式进行纵向功能学习,二是以“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横向技术综合学习。

“核心拓展”方式中核心指六大知识模块,它们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系统的具体实例以讲授方式进行,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算法一定要以具体实例加以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可采用将多次出现的具体技术单独提出来,讨论哪些功能应用了该技术。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总结一项技术,然后以小组宣讲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加深技术对功能的应用。

通过这两个步骤的操作,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便可以横、纵两条线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培养学生从离散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创造条件。

存储技术论文篇(9)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硬件平台中的第一层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这既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和困惑,又使其无论在教学、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教学难点

1.理论性强

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时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往往难以理解,学习时有较大难度,大部分学生有一种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很容易陷入疲于记忆的状态,忽略了对课程各部分间关系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因而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学习效果见效不快

很多学生对学后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兴趣较大,如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学会了便很快可以就某个问题编写程序上机运行,颇有成就感;而对诸如操作系统这样原理性强,实验要求高,设计一个操作系统又不现实的课程,一些学生因感觉学习后效应不会立即显现而对课程重视度较低。

二、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是目前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设计思想、技术和算法都可以推广和应用到大型的、复杂的系统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因此,其教学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开发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发展研究动向。

三、课程知识体系设计

鉴于以上课程教学难点,教师若能从繁杂抽象的理论中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将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有纵、横两条主线,纵线主要指操作系统各功能的设计思想、处理机制,横线主要指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可按纵、横两条线展开,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来设计。其中知识模块代表特定学科子领域,可包括若干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代表知识模块中的不同方向,可包括若干知识点;知识点代表知识模块中单独的主题,是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1.纵向功能线

本文的纵向功能线是从资源管理功能出发来设计,通过基于操作资源管理功能的知识建构,学生能明确所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层次、位置、关系。此处为使结构更清晰,按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出发的纵向功能线细化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六个知识模块,由此设计的纵向功能线知识结构如下:

(1)进程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进程概念、进程调度、进程互斥、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进程死锁各知识单元。进程概念包含进程特征、进程状态与转换、进程控制各知识点;进程调度包含调度时机、调度算法、调度过程各知识点;进程互斥包含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临界资源与临界区、临界区使用原则、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各知识点;进程同步包含信号量同步机制、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读者与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各知识点;进程通信包含忙等待策略、睡眠和唤醒策略、消息传递策略各知识点;进程死锁包含产生原因、必要条件、解决途径各知识点。

(2)处理机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分级调度、调度算法、算法评价各知识单元。分级调度包含作业调度、交换调度、进程调度各知识点;调度算法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进程调度算法各知识点;算法评价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评价、进程调度算法评价各知识点。

(3)存储器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功能、存储管理方案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功能包含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内存共享、内存保护、内存扩充各知识点;存储管理方案包含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各知识点。

(4)设备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并行技术各知识单元。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包含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控制方式各知识点;并行技术包含通道技术、中断技术、缓冲技术、分配技术、虚拟技术各知识点。

(5)文件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文件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存取控制各知识单元。文件结构包含文件逻辑结构与文件存取、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各知识点;文件存储空间管理包含空闲文件目录、空闲块链、位示图各知识点;文件目录管理包含文件目录形式、文件共享与保护、目录检索各知识点;文件存取控制包含文件存取控制方法。

(6)用户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命令接口和系统调用知识单元。命令接口包含脱机控制命令、联机控制命令知识点;系统调用包含设备管理类命令、文件管理类命令、进程管理类命令、存储管理类命令、线程管理类命令各知识点。

2.横向技术线

操作系统知识点看似繁杂,但究其原理,在对不同系统资源功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重要方法和机制进行贯穿式的横向技术线,可使被条块分割的教学内容有效关联起来;通过横纵交错的连接,可使看似离散的知识有稳固而紧密衔接的结构。从操作系统四种重要实现技术出发的横向技术线包括中断技术、共享技术、虚拟技术和缓冲技术。当然,有些技术在其它相关课程中已有介绍,也可看出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由此设计横向技术线知识结构如下:

(1)中断技术知识模块是实现程序并发执行与设备并行操作的基础,它包括中断类型、中断优先级、中断事件各知识单元。中断类型知识单元包括外中断、内中断知识点;中断优先级知识点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规定;中断事件知识单元包括进程创建与撤消、进程阻塞与唤醒、分时时间片、缺页中断与缺段中断、i/o操作、文件操作各知识点。

(2)共享技术知识模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途径,它包括处理机共享、存储共享、设备共享、文件共享各知识单元。处理机共享包含进程的并发执行;存储共享包含外存储器共享、内存储器共享知识点;设备共享包含spooling系统;文件共享包含便于共享的文件目录。

(3)虚拟技术知识模块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面向用户的逻辑单元,使资源的用户使用与系统管理相分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方,它包括虚拟处理机、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方法、虚拟设备、虚拟文件各知识单元。虚拟处理机包含多进程管理;虚拟存储器包含地址转换、中断处理过程、置换知识点;虚拟存储器方法包含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各知识点;虚拟设备包含设备共享;虚拟文件包含文件共享。

(4)缓冲技术知识模块是异步技术的实现前提,可大大提高相关资源的并行操作程度,它包括存储管理缓冲技术、设备管理缓冲技术、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缓冲技术包含快表;设备管理缓冲技术包含硬缓冲、软缓冲、spooling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井知识点;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包含记录成组技术、文件表的打开。

四、课程知识体系操作

知识体系的设计显然要有必要的操作作为支持才能使其与学习者间进行互动,形成交流并达到知识的内化。依据上述的知识体系设计,该课程教学可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操作,一是以“核心拓展”的方式进行纵向功能学习,二是以“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横向技术综合学习。

“核心拓展”方式中核心指六大知识模块,它们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系统的具体实例以讲授方式进行,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算法一定要以具体实例加以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可采用将多次出现的具体技术单独提出来,讨论哪些功能应用了该技术。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总结一项技术,然后以小组宣讲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加深技术对功能的应用。

通过这两个步骤的操作,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便可以横、纵两条线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培养学生从离散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创造条件。

存储技术论文篇(10)

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体制、粮食物流组织和对策、粮食物流技术等粮食物流的某个方面或环节。但是在把握粮食物流现状、优化物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2 仓储型粮企物流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对于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仓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由粮食的仓储管理、装卸搬运、加工、物流装备管理以及系统信息化管理等多种要素构成(孙淑生,2006)。粮食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具有一般系统管理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由于粮食自身的特性,使得粮食企业物流系统还具有结构复杂、目标众多、实时监控性高等独有的特征。

3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标

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化管理与优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粮食物流的合理化配置,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完成粮食实体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运动。系统的管理与优化对规模适当化、运送及时化、库存合理化、费用最小化等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4 国内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物流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全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调查表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2006年以来开工建设和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42个,计划总投资468亿元。从已开工部分项目投资构成分析,以企业自筹为主(约占90%以上)。按主要建设内容为粮食储存库、码头、物流中心和综合园区、其他(批发市场、加工仓储设施等)分类:以粮库建设为主的项目共114个,计划总投资57.5亿元,已完成投资14.5亿元,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2%(何黎明,2008)。粮食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起来,向着先进的模式发展。

但是在迅速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仓储型粮食企业还处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储阶段,智能化设备实施应用相对缺乏,与国外先进企业逐渐产生运作效率上的差距。同时企业在储粮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着差距,尤其体现在仓库的合理布局上。配送过程中,出现了配送费用高、配送时间长、货损严重等问题,而且缺少安全性高的集装箱汽车配送。详见图1:

图1 粮食集装箱运输比例

5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综合把握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5.1 物流设施缺乏有效规划

在粮食储存仓库建设中,基层粮食收储企业的现有仓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近半数仓房出现了屋面漏水、屋檐垮塌、墙体裂缝、地坪返潮、晒场破损、仓房四周水道堵塞严重等隐患,长期下去既影响粮食安全储存,又容易发生仓房倒塌事故。仓储机械数量虽多,但老化失修严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过去配备的一些仓储机械设备已显得陈旧,功能欠缺,严重制约了国有基层粮食企业的收购保管工作。在运输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国内粮食运输与配送缺乏有效统筹规划,运载工具不一,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企业的发展。

5.2 物流技术缺乏有效改进

国内粮食仓储企业在物流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尤其缺乏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由于技术欠缺,国内仓库建设类型稍显单一,容量不大(见表1);基础研究薄弱,一些新的粮食储藏技术缺乏科学支撑。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库推广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仍缺乏过硬的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储企业,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新仓型、新设备、新技术,带动和指导我国粮食仓储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主要粮食大国仓容系数比

5.3 物流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在库存控制和管理上,国内企业普遍储粮数量过大、成本费用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每年国家仅多余粮食的保管费用就要多支出100多亿人民币,巨额的开支无形中使我国仓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价格的竞争优势。见图2:

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储存时间长,品质陈化问题突出。在管理层次上,粮食储运与流通脱节,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不能使各个环节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仓型选择、储运作业、配套装备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大多企业虽然都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大多停留在数据整理这个单一环节,不能将整个物流系统有效的组织起来,缺乏作业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5.4 专业人才缺乏有效培养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现有近200万人,绝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不能满足粮食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建的粮库多数配备了仓储机械设备、检化验仪器、现代储粮装备和与之配合应用的新技术,这些装备和新技术的科技含量高,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安全、经济、有效、科学地用好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仓储企业缺乏大量的物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理论又精于操作的专业物流人才。

5.5 政府政策缺乏有效完善

发达国家依法管理粮食,并根据时展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进行强化监督。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或亟待完善,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法律法规不但是提高我国粮食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适应WTO规则和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上一篇: 专业化工论文 下一篇: 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