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25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篇(1)

道德危机使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这此危机包括家庭破裂、贫困、种族不平等、隔离、愤世疾俗、新闻媒介中暴力与性的泛滥、实行主义以及贪婪等等。在美国,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尽管道德危机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于青少年却更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应该成为其保护者和道德支柱的家庭本身就处于放任堕落之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应有的家庭,他们的邻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街道是一个充斥暴力之地”。

美国儿童保护基金组织在1996年12月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现有近100万儿童无人照管甚至饱受和虐待,约50万儿童没有亲生父母照顾,而是被人领养,近1/7的儿童缺乏健康保险。近年来,由于家庭生活、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差别、贫富差别等方面的问题引起青少年吸毒、犯罪现象已经达到创记录水平。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项报告说,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犯罪而被捕的人数猛增到14.7万多人,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冷漠、不信任、愤世疾俗和不诚实正在取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而成为解释青少年品格的名词。

二、美国公众对品格教育的支持及CEP的成立

品格教育日益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尽管多数主要的教育团体反对在课堂上传播有关宗教信条,但同时又认为,传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公民美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最近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0%的公众认为他们的社区会同意在公立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90%多的公众支持公立学校向学生传授诚实(97%)、民主(93%)、对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的接受(93%)、爱国主义(91%)、关心朋友和家庭成员(91%)以及道德勇气(91%)的观念、(PhiDeltaKappan、October1993,P.145)。对于让学生培养一种较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感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自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对学校领导人态度的综合报告显示,74%的学校领导人认为非常迫切;25%的领导人认为相当重要;只有1%的领导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同时还有70%的公众和51%的教师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orEducationPartnership简称CEP)于1992年3月成立了,1993年2月联合成为一个广泛的、无党派的、并自称是非盈利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联合体。她的主要任务是联络各地的品格教育组织,提供咨询服务,推广各地在品格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影响国会和政府。在这一组织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法律,在全国12个州进行品格教育的试点工作。CEP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以此作为创造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美国社会的一种途径。CEP执行主任约翰·马丁先生说,CEP希望与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努力使品格教育成为公立学校的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力度。

尽管CEP的主要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该组织同时认为,影响青少年的这些问题也是对整个美国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更广泛的反映,正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一文中所讲的那样,这些问题“很少有哪些问题仅仅是政府有责任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学校有义务解决的”。因此,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践行优良品格,共同加强美国的公民和道德基础,从而使今后更多的美国人对实现美国理想充满希望。

CEP认为,品格教育是一项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品格的长期的过程。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照公平、诚实、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行事。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每个公民不仅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作为个人和公民还要对社会承担责任;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维护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体制;良好品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持续的教学、示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形成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所有的社区、学校、宗教组织和青少年服务机构应尽的责任;创造一个文明、互助的学校社区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品格教育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更为文明、充满关心的社区。

三、关于品格教育的途径: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场所,12%的被调查者认为品格教育要由学校和其它社区合作共同进行,其余的认为品格教育应由教会和家庭承担。一些学校的品格教育是通过公民课和社会课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的,主要强调基本的宪法原则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其他的学校则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广泛磋商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学校是把品格教育渗透到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另一些学校则是从特别安排的伦理课和价值观念课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训练。一些学校开发了自身的品格教育资源,另一些学校则是利用其它学校和团体已经开发出来的资源。许多学校把提供社区服务作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品格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已日益得到学校认可,这就是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提出的,用于学校和其它团体开展品格教育和评价其效果的11条原则:

1、品格教育使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优良品格的基础。

品格教育坚持一些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尊重自己和他人等,以此作为形成优良品格的基础。学校的义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倡和坚持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模仿这些价值观念;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在校人际关系的基础,等等。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学校要通过品格教育向学生说明,以上这些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有利于公众利益,有利于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对人们的权力和义务做出解释。学校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念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2、品格必须包括思考、感受和行为。

品格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认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的行为。优良品格是由理解、关心、按照核心伦理道德观念行动几个方面构成。品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知道“善良的东西”,并据此价值观念行为。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从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促进作用。

“有意识的”和“积极的”态度是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不是简单地等待机会的到来。“广泛的”态度则是指利用学校各方面因素教师的示范作用,纪律约束,学术课程(包括有关、酒精以及性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学校环境管理,与父母的关系,等等,作为学生品格培养的机会。

4、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

学校本身必须体现优良品格。学校必须朝着美国追求的那种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要帮助学生养成依靠成人和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愿望和成为一个善良人的愿望。教室的日常活动同学校环境的其它所有部分一样(如走廊、自助食堂、操场和校车),必须渗透诸如关心和尊重他人、责任感、友善、公平等核心价值观念。

5、学生需要通过表现道德行为来养成自己的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学生需要多种多样的机会把责任心和公平等价值观念应用到日常交往和交谈中。要紧扣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课堂上如何取得一致?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工?操场上如何减少斗殴现象?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加深对公平、合作以及尊重等要求的理解。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门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门课程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并帮助他们成功。品格教育和在校学习不能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相反,二者必须是一种强有力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在一所充满关心的学校里,学生如能感受到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喜爱和尊重,他们会更加勤奋学习,并取得成功。相应地,如果学生在校取得了成就,他们会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做人的价值。

由于学生在能力、兴趣和需求方面各有不同,所以这门帮助所有学生取得成就的课程必须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属于高精尖。尊重学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去探究学生固有的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

随着学生优良品格的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义务感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在道德判断上属于正确的事情。学校在对待纪律的态度问题上应当努力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固有的义务,尽量少用外部的奖惩手段,因为这些手段会使学生忽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真正原因。对于违犯规章的学生,要给他们以悔过自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对规章的理解,并在未来的行为中自觉遵守这些规章。

同样,在学术课程中,也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人人有责从事品格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格教育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里有三项工作要做:

第一、学校全体员工,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顾问、教练、秘书、自助食堂工人、操场辅助人员、公共汽车司机等等,都必须参与有关学生品格教育活动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所有成人必须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帅,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影响。

第二、约束学生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各项规则必须同样适用于对学校社区全体人员集体生活的约束。如果学校的员工在交往中不践行尊重、公平和合作等道德观念,那么,他们很难做到把这些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第三、学校必须提供机会倾听全体员工有关道德问题的反映。学校要经常询问以下问题: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正面的品格建设的实践?还有哪些产生负面作用的道德实践学校还没有提出来(比如学生间的相互欺骗行为,成人不尊重学生、随地扔东西等)?学校目前遗漏了哪些重要的道德实践(比如学习上的相互合作、学校和社区服务、以及向来自不同种族、民族集团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学习的机会)?学校哪些活动是与已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发展一个相互关心的学校社区的愿望相背的?对这些问题的反映是发展学校道德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9、品格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双重道德领导。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必须要有领导(包括一位校长,另一位行政官员,一位榜样教师),而且是要支持这项活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最初应有一个品格教育委员会(或几个类似的支持团体,每个团体在品格教育中都有所侧重),负责品格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执行。以后这个委员会的功能就由学校正常的管理机构来承担。学生也应当参与到道德领导的角色中通过学生管理、学生间冲突调解、跨年龄指导等等途径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10、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生品格教育活动。

必须声明:父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次,学校应当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采取切实措施,就学校在学生品格培养方面的目标和行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取得支持。为了建立学校与家庭间的相互信任,在制定品格教育计划的品格领导委员会中应当体现家长的意愿。

最后,学校如果能够得到商业、宗教机构、年轻人的各种组织、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介的支持的话,那么在推动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方面,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将会更加有效。

11、评价品格教育应当评价学校的资格、学校全休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以及学生的优良品格的表现程度。

(1)学校的资格:包括学校的文明化程度如何?这一点可通过向学生测试如下问题的满意程度来解决:该校学生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学校(教室)像家庭一样温暖吗?

(2)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品德教育篇(2)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品德教育篇(3)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妥,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空间广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使课顺利进行,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并且严格地执行,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品德教育篇(4)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就是学习的主导者,也就是学习的主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由于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在初中道德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也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师对道德教育认识不全面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不是外界直接刺激来获得的,很多情况都是在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沟通下共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品德课堂中道德教学老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很多都没有全面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学中也就没有重视,没有健全的道德知识体系,对道德的概念也十分模糊。由于教师在对道德知识方面的模糊也就导致道德教育的困难增加,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思想品德道德教育观念不健全

教师对初中教学很多都是本着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就导致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观念都没有发展健全,对于老师教学也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实效。随着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老师的思想也要不断转变,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增加新思想,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很多时候会感觉学习的无聊,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牢记,应付考试,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安排,不会特意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教育水平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进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聘请道德教育的专员人员,通过道德专业教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道德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学者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更深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在道德教学中要提高创新理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其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服从,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与能力进行获取。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形成道德意识的时候需要从抽象的法律现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在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学习中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做准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特殊性,没有语文课那么多优美的诗句,也没有历史课那么多典型的实例和传说,也更没有地理课那么丰富的图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提高兴趣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精心地准备课堂,然而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学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有效性的相结合。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初中生道德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这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充分地利用课堂和媒体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的认识,分清是非帮助学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品德教育篇(5)

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品德教育本身,这就如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育本身。无论是一般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人类所设想出来的工具,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品的健全发展面设出来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完关人品,是为了人品的潜在可能的、圆满的充分发展和实现,那么品德教育即是促成此目的的重要因素。受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发展的影响,品德教育开始重视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所忽视的。因此,所谓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和实践优秀人品与德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学校教师运用适当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与人格特性,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生活习惯与反省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公民。①在这样的定义下,品德教育代表着更广泛的德育意义,与传统道德教育有所不同。传统的道德教育着重道德行为,实施方式多半单调且以训诫为主,面新的品德教育理念却是强调伦理核心价值,与道德推理历程并重,实施方式以多元民主与启发为主。所以,当前学校品德教育的推动重点之一除了转化既有教育精髓外,还应撷取其他优秀经验,着重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关注的是人类,包括个人的、团体的、人类整体的、生活的福社和尊荣。品德的核心是人类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对错、好坏,这些核心原理在逻辑上存在于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有品德,一定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来看,看他在所参与活动中的表现,这意味着品德教育的进行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所以,品德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指的是我们一生当中必须要参与和经历的重要特定情境。

品德教育虽然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共同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及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被视为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被赋予较高期待。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有品德与生活课 ,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有关道德教育的科目,这些课程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除了受升学主义影响,德育不受重视外,这些课程往往是以教书的方式进行。在教书的过程中,没有把要教的东西,如对人的尊重,容忍,关怀等具体地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以勇敢为例,学校品德教育不是单纯教学生成为一个勇敢的人,面是教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或具备让特定勇敢行为产生的勇敢品德。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应先教导学生在某一特定场合中能展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例如挑战权威,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和特定情境与行为有关的勇敢品德。只有透过有效的学校品德教育,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产生学习的迁移,把他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其他类似情境,如从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转面形成见义勇为的品行。在其他品质培养上,如诚实、勤勉、虚心、孝顺、仁爱、正义以及恭敬等方面也应如此。

关国强调品德教育应同时教导道德推理历程与德行表现,并且注重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启发与社群意识的塑造。②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关国开始推动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模式,尝试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关国一直在探索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实施模式,由此提出品德教育全方位实施的6E教学法,包括典范学习,启发思辨,劝勉激励,环境塑造,服务学习和追求卓越。在这一新品德教育综合型模式的影响下,建构道德社群,营造品德本位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被提出并展开了探索③。品德本位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强调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性,要求不仅彰显民主精神与兼顾文化差异,同时也应符合新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关键。台湾地区从2005年开始推行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有关的专题研究项目④,总结归纳出一些原则与心得⑤。本文将对这些经验与方法进行分析、吸收、借鉴,以供未来品德教育实施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内涵与原则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实施模式,强调将学校品德教育融入校园整体文化的营造中。有研究者认为,应引导并协助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道德社群,并营造品德校园文化,使得学校全体成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在对话、沟通与共识凝聚的过程中,建立学校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并规划出校园优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目标。这样的理解,强调了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特点:品德教育需借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方式形成,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中被赋权表达,逐步培养思辨、沟通、批判的能力,以及具备当代品德核心价值的个人素养;学校应努力建设富有正义、关怀与正向参与的优质校园文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扮演德行模范和良师益友的角色,共同为品德校园文化的营造面贡献心力;品德教育需以学校具体需求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借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落实多元渠道且进行深度实施,并与社区、家长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以共同营造整体校园文化。

品德教育的实施,特别强调民主过程、多元参与、统整融合、创新品质和分享激励五个原则。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突显的精神包括:品德教育兼具内容与历程,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面且不可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包括思辨、沟通、批判等;品德教育是公民社会塑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局限在个人修养或家庭伦理,面且关注公共领域的道德基础与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等;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参与配合,但仍以校园为基础和主导,促成理想与实际的联结;品德教育并非学校附属课程或外来课程,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层面,可与学校既有的诸多课程与活动加以融合统整;品德教育结合校园的实践来推动,可避免由上面下的政策管理模式的强制推动。

(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历程与策略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弹性,但通常都包括预备、执行、评价、推广与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具体面言,预备阶段,实施要素包括组成推动品德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与协调中心,凝聚核心小组共识,筹办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执行阶段,实施要素包括定期召集核心小组会议,将品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品德教育的经验学习,以及成人品德方面的良好身教。评价阶段,实施要素包括进行参与对象的问卷前后测评以及观察访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核心小组的研究与反思。推广与持续发展阶段,实施要素包括整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资料库或网站资料,将品德教育纳入学校生活的常态。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策略可分为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三类。正式课程,强调品德教育必须能够融入各学科/学习领域,即有效品德教育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理论课程学习,透过阅读、研究、写作、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等多元的教学途径,教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以及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做出智慧判断、推理与沟通等。例如各科/领域教师可激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求知兴趣,培养达成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如自制、勤奋与负责等,以发展其未来的职业良知。语文教师可借由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沟通,数理教师可借由推理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判断,体育教师可借由活动促成学生的合作负责与良性竞争等。不同的层次可有不同的非正式课程设计。例如班级层次,教师可运用班会等学生自主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如何做决定与负责任,以及彼此关怀,进面建立民主教学的环境,使学生由遵守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动机与潜能,对学校核心价值有所认同及承认。年级/学校层次,教师可适度运用道德纪律,借由学生道德推理与被赋权的方式建立学校规则,使其了解规则的价值与重要性,发展其道德推理、自我控制与尊重他人的能力,进面愿意遵守规则,面非以外在奖惩迫使学生遵守。学校、社区层次,学校可提供多种机会给予学生,使其觉察他人的需求,养成协助与关怀他人的意愿与能力,为学校或社区服务,使品德教育的范围越出教室或校园。潜在课程则是强调校园软、硬件的周全规划与精心设计,共同提供与营造品德校园文化。硬件方面,借由班级、校园的环境参与布置,使学生欣赏、爱护与认同校园环境,进面产生集体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功效。软件方面,借由创立学校道德文化,积极建立关心社区群体与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得教职工与学生知情意行一致,产生对学校的集体感、认同感以及尊重、合作的气氛等。

品德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54-01

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缺乏的是对青少年心灵的感染,同时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穿透力……教育教学应该靠感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教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我们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呢?本人从大学毕业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农村中学的思品教育教学工作。下面,我以个人观点浅析一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和德育教育,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思品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加深认识,提高课堂实效性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否落到实处,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我们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情感和情境因素是重要的方面。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这样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加强自身体验,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讨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去总结、领悟,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其效果会更好。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又如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有效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使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敞开心扉,充分启动内驱力,自主地接受所渗透的内容。其次,我们要以情施教,态度真挚,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而易于接受所渗透的内容。最后,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情理交融,老师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所渗透的内容。

二、思品教学中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母亲节的到来,布置给妈妈洗脚的活动等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某校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经常上网,开展“中学生上网利弊”的辩论会等等“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我们的学生。一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作专题讲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课教学,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我们老师必须经过精心准备,做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实践证明: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情绪,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既使学生学到了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营造了一个师生双赢的局面。

三、思品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勇敢的去战胜;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大胆地去展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可以秉承上下求索的精神,创设多种活动情境,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情景模拟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从而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品德教育篇(7)

二、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知识内容都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就为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奠定了物质基础。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更喜欢以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耳提面命的说教方式来渗透德育。我们要能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和知识背景来进行启发、引导和渗透,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我们打开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会发现各个栏目都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进行设计的,这里我们就选取《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为例: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容易急躁和冲动,如果我们以宣讲和说教的方式,肯定不能获得学生的思想认同。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小例子来进行引导。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终被诸葛亮气得他吐血而死。我们也经常见甲同学一时着急不注意踩到了乙同学的脚,乙同学可能就一时暴躁给甲一拳,这样就引发了恶性斗殴。而如果乙同学善于控制情绪,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原谅对方,那肯定就能握手言和成为朋友。这样以生动的例子就让同学们认识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双赢,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一线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宣讲知识,更要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榜样,给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德育标杆,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时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四、注重实践体验,完善德育体会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认为德育渗透也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感化上。我们还要设置教学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来完善德育体会,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比如我们学习《难报三春晖》时,因为许多同学们都没有对父母表达过爱意,所以我们可以组织让同学们给父母洗脚的“回馈父母恩”做起,在现场《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让同学们通过切实的行动边帮父母洗脚边回忆父母的点滴恩情,许多同学眼睛湿润了……这样的活动可能不喧闹,但是已经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本文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分析与总结。

品德教育篇(8)

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为人师表的举止,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崇拜乃至模仿行为。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教室,直奔一个学生而去。我见势头不对,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歹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们拉走。 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教师高尚的道德,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爱关心等方面,无论是教师那认真的态度还是精湛的造诣,对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教育,这是教师师德在课堂上的体现。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学习上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二、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七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八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自然环境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九年级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通过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品德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品德教育篇(9)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品德教育篇(10)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体育教学比较直观。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

一、在体育教学中,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

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体育教师应在“寓教于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都有好动爱新鲜的特点,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另外,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思想健康。

三、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相当重要。例如,在100米的跨栏跑教学中,过栏技术是一个难点,按照一贯的教法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技术要领,做示范动作,学生也是当然肃目立听,可当轮到学生练习时,一个个上蹦下跳。一蹋糊涂。教师只好再集合,再示范,这样一来,徒然浪费很多时间。老师累得直喘气,学生还是掌握不了要领。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根据学生心理害怕特点,先找出原因,再教他们怎样克服这种恐惧感。同时,指出电视录相中的运动员在跨栏的上下栏动作,怎样做才能省时省力又不减速,然后又让学生自己找出难点、症结,以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边练习边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克服了心理障碍,并练得高兴,获得成功。因此,也培养了学生果断、机智的勇敢精神。最后,老师的示范动作就会起到关键作用,使学生恍然大悟。

四、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

表率示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上一篇: 演讲与口才 下一篇: 申论工作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