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17

任职教育

任职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军队任职教育是指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种的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或者具备从事某种(项)工作岗位的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工作指导性和培训目标,并特别强调提高受训者得到某项能力和专项技能,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应工作经验。任职教育旨在提高参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性较强,是一种经验型教学。近年来,笔者参加任职教育的几点体会。

从任职教育承训机构来看,一是承训机构的承训计划不尽合理,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专项性不强,存在广而泛,缺少精而专;二是授课教员部队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不足,在授课时不能针对部队当前实际情况,存在空对空的现象;三是承训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以保障任职培训教育的有效进行,存在教保不能有机衔接的现象。

从选送单位来看,个别选送单位在人员选送时不能按照培训对象层次和要求选送人员,存在送非所学、岗位错位,训用脱节等现象,从而造成参训人员的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个别选送参训单位为了完成参训名额任务,存在随意选派参训人员,导致参训人员有出学差的思想或意识,致使培训失去原定意义。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抓好任职教育工作。

从承训机构讲:

一、针对性研制培训计划和方案。根据培训的专业和要达到的培训目标,及时研制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计划和方案。计划和方案的研制要根据培训任务、目标要求及部队实际来研制,以确保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忌脱离部队现状,随意指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在组织每次任职培训前,首先要组织论证,论证开设培训的重要性、可行性;其次要组派人员到部队调研,组织官兵座谈,深入了解和掌握有没有开设此次培训的必要性;再次是归纳总结,得出定论;最后是根据论证和调研,针对性拟制培训计划和方案。

二、科学抽组教员队伍。任职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任职教育对教员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教员的专业知识理论。参加任职培训的人员大都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或即将从事本工作岗位的,工作阅历和实际经验相比来讲比较丰富,这就对承训机构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力量这一面。授课内容必须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紧密结合部队当前形势和任务,以便让参训者受到启发,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员对部队工作相当熟悉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及经验,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授课水平。师资力量安排科学合理了,任职教育也就成功一半了。如果选调没有一定经验的教员对参加任职教育的学员进行授课,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性和创建性,就失去了培训意义。

三、合理配置教学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保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承训机构,教学设施和教学保障都是系统、完善、配套的,软硬件设施齐全。好的承训机构应是,师资力量结构合理,教学场地设施完善,教学器具一应具全,专业资料储备全面,后勤保障及时到位,文化设施配备齐全。教员队伍的庞大和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教员知识储备量大、结构合理、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和熟悉部队工作,教学活动就会得到最大效能。教学场所,主要分室内和室外,理论教学一般情况下是在教室内进行,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室外或工间进行,自己研学通常是在自习教室或宿舍进行。为了给参训人员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承训机构应该具有设施先进的教室和工间,配有先进的教学影像资料、装备实物、相应模具和教具;图书室或资料室应具备相当份量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训人员查阅和借阅;宿舍应设置合理,以每个房间安排2人为宜;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优化时间分配;做好后勤工作,搞好后勤保障,重点是伙食保障和水电供应;开展好文体娱乐活动和安排好参观见学进程。

从选送单位讲:

任职教育篇(2)

一、军队任职教育理念与院校办学定位的关系

(一)军队任职教育理念

我军任职教育的本质概括地说是指以培养军队指挥、管理等岗位任职能力为核心的军事职业再教育。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军队的职业教育,面向岗位的专业教育,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面向发展变化的增补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和提高胜任特定军事职业岗位的实际能力。任职教育的功能就是增加补缺相应能力水平,使任职教育对象不断适应岗位职能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任职教育的使命是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培养实用人才,促进军事人才从初级到中级、从中级到高级发展,确保我军现代化建设有足够的人才后劲。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在整个国家和军事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包括: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内涵确定、办学目的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办学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院校地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由此而确定的办学治校方略、院校特色、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模式、管理保障、科研方向、考核评价等。

(三)军队任职教育理念与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关系

1,理念决定定位

理念就是思维,思维决定行动,思维正确则行动迅速。理念就是方向,方向明了则直达目标,少走弯路。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其实就是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终极意义的阐述和确认,对院校的办学定位起着决定作用。倘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决策者们对发展任职教育的现实性、迫切性,尤其是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必然影响对本院校与其他院校、以及一切外部联系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理,最终难以实现恰当地办学定位,更难于顾及发展和张扬自身的办学特色,结果必然导致院校萎缩、兼并或淘汰。

2,理念制约定位

思维决定成败。在管理学中,通常把能否为自己所在组织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作为衡量一个决策者水平的重要依据。任职教育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包括从事教学的专家学者,能否对院校在整个军事教育体系中以及在军队院校方阵中所处的位置做出准确判定,其实是对其办校治学理念的最好检验。也就是说,办校治学者希望把任职教育院校办成什么样子,是实现准确定位的前提。由于受原有观念影响,他们给自身院校的定位可能是比较恰当的,也可能是有失偏颇的。是否准确,根本的是受制于对任职教育院校办学的理性意识程度。假如院校决策者对我军任职教育发展前景认识判断到位,就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性地谋划任职教育,就能抓住任职教育本质实施教育,并对教育过程中所有环节做出恰当把握。

3,理念引导定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与时俱进或者超前的教育理念不仅引领院校的发展方向,而且勾画出一所院校的长远发展蓝图。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态、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我军军事教育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必须从我军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转型任职教育,为部队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培养实用人才,这是这一历史时期军事教育必须确立的理念。

二、理念制约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透视

(一)理念滞后

理念滞后就是思想、看法跟不上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节奏。军队任职教育理念滞后是指对任职教育重大意义、发展趋势、特点规律等重要问题感知的结果跟不上现实前进的步伐,被客观地落在后边。通常有以下显现:一是人处任职教育院校,观念仍是学历或“兼容”式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在“学历与能力”“纸上与战场”的交叉地带徘徊,没有完全针对国家高等教育不能够解决的军事人才培养问题、军事人才最终要面向战场、经受战争检验去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二是看不到本院校在整个院校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对未来院校发展建设目标缺乏明晰的规划,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在院校发展上提言不由衷的口号,左顾右盼,疲于应付,上下忙乱。三是院校特色形成缓慢,最终可能在军事教育改革中“出局”。

(二)理念苟同

苟同任职教育,就是对如何实施任职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为了不造成形式上的被动,取悦主管机关和领导,先囫囵吞枣答应下来,然后随流而动。表现:一是没有从确立任职教育理念入手实施办学定位,仅仅从服从命令的天职出发,苟且照办。二是不能尽快实现转型并积极创新发展任职教育,发挥不出院校应有的功能,治校办学长时间处于得过且过状态。三是在学科整合、师资建设、教学模式、优势利用、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举棋不定。四是对任职教育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层次,指导工作的标准不高,院校全面建设不进则退。

(三)理念悖谬

认为大学以任职教育为主是荒谬的,不合道理。表现:一是认为大学是追求学术真谛的场所,以探究真理和传播知识为终极目标,搞任职教育势必把高等教育沦落为职业训练,使教育与训练混淆等同起来。事实上,任何高等教育,纯粹的“学术教育”只是一种理论化状态,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所有高等教育与相应的训练是不可能分开的,军事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可能没有训练,实施纯粹的教育。二是认为军队院校转型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就是把大学办成教导队,院校教育不伦不类。三是认为军事院校属于高等教育,取决于高等教育水准的基本要素是学科和名师,不是“演兵场”和“能工巧匠”。任职教育条件下,难以成就“名师”,更成就不了学术“大家”,充其量只能是个军事职业技能娴熟的“匠人”。总之,认为军队院校转型任职教育是对大学理念的放弃。笔者以为,军事任职教育院校更需要有实际战争砺练的“大将和大帅”,学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人才实际需要,创新学科专业。

(四)理念含混

是指应该把任职教育院校办成什么样子,没有确定的态度和明晰思路,在教育组织管理中自主、主动作为意识不强,随大流,流急则动,流缓不动。表现在院校决策层:对部队人才需求的实际不掌握,对培养人才到部队实用情况调查少,领导办校治学主观臆断,不善于从教育规律和指导理论上研究任职教育特点规律,不善于及时学习借鉴和总结推广适合于任职教育的经验和方法,跳不出固有的教学组织套路,教学模式没有从理念和育人方向上实现转变。尤其是在师资力量的充实调整、课程体系的重组重建、考核评价的改进创新等重要育人环节上凸显不出能力本位。表现在管理层:方法简单,管教分离。表现在治学层:学科专业缺乏创新,课程设置多而杂,与部队实际岗位需要有距离等等。

三、任职教育院校实施科学定位必须确立的理念

(一)我军院校以任职教育为主是时势使然

一是突出任职教育主体顺应军事变革和军事教育发展潮流。世界军事教育实践表明,军队只有把办学主要精力放在办任职教育上,才能突出军队院校服务军队建设的面向。否则,就脱离了军校的本质。我军突出任职教育,正是顺应时势和世界潮流的结果。二是我们有坚持以任职教育为主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军官队伍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可以在依托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任职教育。三是任职教育符合我军发展战略目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不但需要基础知识全面的通才,更需要能在实战中克敌制胜的专才,任职教育正是基于军队这一实际需要而转型的。第四,任职教育成为我军院校主体不可逆转。任职教育体现了军队的本质职能。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兴办任职教育的方向是坚决的、明确的,是不可能反复的。任职教育必然成为我军军事教育的主流。

(二)发展任职教育符合教育科学规律

1,符合教育目的规律

就教育学一般规律而言,人在决定教育活动之先,已经在理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合乎某种需要的人。这种预期的结果或形象,就是教育学中所讲的教育目的。我型任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部队培养具有特定岗位实际能力的人才,符合教育目的规律。

2,符合教育“生产性”基本特征

教育起源于物质生产的需要,未来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军队任职教育,其实是教育生产性最为突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军队院校只有以任职教育为主,才能为部队培养实用人才,部队的战斗力才有保证,才能为维护和平、发展生产力提供战略支撑,符合教育的生产性特征。

(三)理念跟随时代方能引领院校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都不可能永远引领院校经久不衰地永远发展。我军院校在发展早期,一直承担着任职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军事指挥和技术保障人才,面向部队服务非常明确。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我军院校发展迅速,虽将学历与任职教育融为一体,但重点仍是任职教育,这是当时军队和国家发展需要必须的军事教育理念。改革开放后,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干部知识化亟待加强,我军发展学历教育,也是当时形势和需要的办学理念。新世纪新阶段,国民教育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军事变革对军队建设和军事人才、尤其是对军队使命提出了全新要求,军队院校再度以任职教育为主,同样是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必须具备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四)稳定院校决策者有益于办学治校方略连续性

任职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25-01

一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结合重庆市的市情,高职教育也是一支生力军。2012年,5月15日,在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德江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大战略,务必站在重庆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抓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的思想,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推动重庆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他还强调,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彻底消除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打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想桎梏,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高职教育也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自觉遵守高职教育规律,确立适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对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进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教育的特点。

①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规律,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要相衔接,注重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协调,切实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②高职教育要以质量为生命,把掌握技能放在首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实训基地,大力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技能人才。

③高职教育以职业综合素质为主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现场的“高级蓝领”,而不是“白领”。

④高职教育面向民众,解决民生,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不是学科、学术型教育。

⑤高职教育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而不能关门办学,“自拉自唱”,远离现场。

⑥高职教育要适应岗位、职业需要,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技能性,而不能成为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

⑦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强调“通用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任职教育

(1)任职教育的内涵。

任职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辞海》中的释义,任职教育的“任”指任用,“职”指职位。任职教育即指任用个人在从事某个职位前、中、后阶段,为使其适应相应岗位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任职教育在军队院校用得较多,一般认为,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指针对军队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在完成中学(一般指高中)后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职务以及更好地履行职责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2)任职教育的特点。

①明确的目的性。

任职教育必须承担为社会提供“能用”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坚持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教育紧密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任职岗位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这也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坚持市场实际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严格按照需要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构建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任职能力。

②鲜明的针对性。

与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任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突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这要求任职教育必须立足办学定位,使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针对学员岗位需求和公司发展需要,充实学生任职所需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使教育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③明显的层次性。

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等。就士官生来说,士官生不同于本科生,其要突出一技之长,解决第一任职需要问题,教育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另外,由于军事变革对军人要求的不断提高,任职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任职岗位也就需要定期转换,任职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就目前而言,军事院校的任职教育区分为初、中、高三级,针对不同的岗位又分为参谋业务、主官集训、军兵种合成集训等多种形式,走上不同的岗位就要接受相应的任职培训。

(3)高职教育和任职教育的融合。

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坚持学用一致,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搞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中强调的,也是任职教育的重要理念。但是任职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突出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一精髓可以融入到高职教育中来。

通过调查学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发现仅完成了学校制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关内容,对我们踏上社会面对新的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审计方向毕业的到岗位上做的是税收方面的工作,统计专业的出去到了会计出纳岗位等,或者有的同学对某些方法技能不熟悉了,对此,我们可以仿效任职教育。

①增设任职相关的选修课程。我们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主要是任职教育方面的,就类似于平常说的,岗前培训。

②面向大众。我们的任职教育培训课程不仅仅是针对我们的学生,而且可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

③此外,任职教育中还讲到了层次性。是的,我们开设的相关任职教育课程也要考虑到层次问题,不光是基层。就像很多国外的职业学校一样,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不仅学生可以到企业见习,企业里的工人可以公派或者自愿到学校去学习。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对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J].交通职业教育,2007,2

[3] 闵淑琴,对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第3期

任职教育篇(4)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moral teaching staff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phenomena,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 the class teacher to analyze the proposed model of the class teacher to teach moral lessons and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some of the problem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strive to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ell in the reality.

【Key words】Moral teaching; reform; Investigate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教育系统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改革不断深入、质量日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人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教育事业充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这么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能不能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学生德育工作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及学校的首要任务,“要成才,先成人”也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原有德育教师明显不足,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面临挑战,一方面原有师资不足,有时候不得不外聘教师担任德育课授课任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课程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本班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改变以往德育课的任课形式成为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利用班主任承担本班德育课授课任务,能取得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一、可行性分析

1、中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教师。

教师具有基本授课能力,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德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有很多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担任德育教育有于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把握班级动态和学生思想状况,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而且这种改革,可以解决一些老师理论或实习任务重,无暇顾及班级工作的困境。我们知道,德育课本身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生活、哲学与人生等,这些内容都与班级管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做能把德育课程改革和学生思想教育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从一般职业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真正专业对口的德育教师均在兼职岗位,本身工作量大,不能完成全校性的德育课程,而外聘德育课教师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果利用统一时间由班主任讲授德育课程,可充分发挥教学监督和比较作用,在全校课程安排上也是可行的。德育课与班会并举,班主任一周有多一次机会与本班学生交流的机会,这在现在许多师资不足的学校中更有意义,更加能突出和发挥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2、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亟需改革。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授教师已经熟悉掌握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接受德育课程授课,更能利用专业课程改革手段来促进德育课程授课方法,按着德育课要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以《德育》课本为依据,可广泛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比较式、探索式、模拟式多种教学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3、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已经变化。

新版的德育课内容已经改革,对于所有教师(包括专职德育教师)来说都是新内容。由于新版德育课本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更能把握要旨进行授课。德育课授课内容要以国家颁布的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等内容的教育。除此外,在课堂中还要增加心理教育、时事教育、职业实践教育、爱国爱校爱家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新内容的学习,班主任更能容易结合班级现状进行教学,充分掌握德育教学内容,实施德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实践性操作

实施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1、课程任务编排。

由于班主任大多数都是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平时都有自己的专业授课任务,为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德育教学,教务部门编排授课时可以采用学计划、学内容、统一上课时间、统一监督教学实效等同步进行教学,便于教学管理和编排教学内容。

2、授课内容培训。

任职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29-02

任职教育指对即将任职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军队院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对学员进行任职教育,有利于为部队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为军队培养专业岗位人才,从而加快了军队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

一、要加强任职教育教学的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任职教育的核心工作,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学员的发展,也对任职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任职教育院校要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并给予支持和帮助。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实施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要明确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教学目的,优化课程体系,让课程教学与学员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下面以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为例,由于军队学员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一刀切”的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的学员。为了避免在以后的任职教育中出现类似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教学目标。任职教育对于军事院校而言作用非常重要,任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它与培养一线部队军事人才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专业的任职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军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让军队人才培养满足需求,目标明确的课程教学设计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相关负责人员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并严格按照作战需要和岗位内容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

2.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建设。任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对作战能力及岗位的任职方面有严格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任职教育的工作容不得一丝的马虎和懈怠。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常规,以课堂的实用性为主,让学员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锻炼学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于军事教育,如果没有实际的经验,而只知道军事理论,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在实际战争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要灵活多变,要以近期发生的军事事件为教学内容,让学员与社会发展同步,让培养人才的脚步与军队需要相一致,提高学员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1]。

3.增加任职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由于军队与别的工作单位不同,在军事演练中,作战经验比理论更有效。由于任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各不相同,因此,即使任职教育要培养指挥人员,也要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是军人必备的军事素质之一,缺乏实践训练的军人,如同没有拿过绣花针的绣娘,因而在课程设计中,相关负责人员要将课程设计与学员的实际状况紧密联系,既让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让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日俱增,不断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要建设多样的任职教育教学方式

1.任职教育教学要与部队紧密联系。在军队,参加任职教育教学的学员都是国家未来的军备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还有一定的技术操作经验。他们进行任职教育学习,是为了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在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人员要注重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提出一些军队普遍遇到的问题,让大家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大家面临的问题。

2.任职教育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除了学生在常规学校学习受教育之外,任职教育可以称为是第二次教育,但任职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点,学员的年龄、学历、职务层次各不相同,他们的岗位层次和任职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合理高效的开展任职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员的职务层次和学历层次,将学员分成相应的小班级,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而有针对性的授课。首先,将分好的小班级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需要讲授不同的内容。由于学员的任职经历、学历、年龄等各不相同,因此,在分的小班级中,根据培养人才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如果整个班级的知识水平较高,就在课堂中增加教学内容;如果学员的知识水平层次不一,可以采用互相帮助的形式进行课堂授课[2]。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讲”为“探讨”,教学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将课堂变为大家探讨的平台,让学员各抒己见,毕竟他们都是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人员,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让听的学员增长见识,打开思维,教员也能从中获得许多教学素材。

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员队伍

任职教育是为了学员将来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在最短时间能够掌握岗位工作要领。因此,任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非常沉重,与常规学校的学历教育相比,军队对任职教育教员的素质要求更加高。对任职教育的教员而言,不仅要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思维实战经验,并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和研究。此外,教员队伍人员的专业级技能比较单一,他们的知识比较陈旧,有些教员的思维仍处在以前的时代,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一些教员的教学理论与当下的军事实践相差甚远,因而教员的知识无法及时更新。以上种种现象导致教员队伍建设能力不足。为了提高教员队伍的教学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教员进行定期培训。由于任职教育的教员在长时间缺乏实践锻炼的情况下,教学知识逐渐陈旧,经验已经与当前的军事环境不符,不但不能保证任职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将陈旧的理论知识带入课堂,将不利于我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影响我国军事实力。为了对任职教育人员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教员的素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要明确教员的专业及知识储备情况,要严格落实他们的任教信息。并对人教人员按照专业编排,定期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3]。根据任职教育要求,任教人员哪方面还有欠缺就重点补哪方面,对接受能力差的施行淘汰制度,争取让任教人员成为全能型应用人才。并选派优秀的任教人员去国外深造,让他们走出国门,到世界先进的军事院校学习,将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我国。

2.要组织任教人员定期交流学习。由于任教人员的学习途径有限,除了与学员交流学习之外,还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对于当今的军队而言,这些都远远不够。因此,为了增加任职教育教员的知识量,军事院校要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此来增加教员们的知识。不仅要开展教员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而且还要为教员提供广阔渠道,让他们与军事技术人员交流,与前线作战人员交流,从而总结当今战争的主要方面。让部队与院校建立相互关系。并定期让教员参加部队任教实践活动,丰富教员们的部队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

四、结束语

任职教育教学是我国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方式,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任职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任职教育质量,主要从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员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不过,首先要明确这三部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整体而言,对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寇小丽,方蔚.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14,(12).

任职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90-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新常态“,质量”一词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在新常态的牵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行业企业加快增质提升,必然牵动新生产核心要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面对“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力在哪里?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015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文件,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总理的讲话和近年来密集出台的国家新政来看“,优质”“、精品”源于校企双方为劳动者共同培养的负责任的职业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操作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使命。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关键要看市场最需要怎样的企业,企业最需要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们的需要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递升到“生活”及“生命”的更高层面,人们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可以说,重视责任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加强责任教育尤为重要。

1新常态下加强高职责任教育的价值

1.1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

责任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密不可分。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化抽象到内省的过程。而责任既是品质,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载体,是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变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沃尔特•米勒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形式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了,并且也会明白自己所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沃尔特•米勒在《这是我的错》一书中指出,成功的职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责任为主导,他们的优秀职业素养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践行到责任内化的过程。放眼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职教强国除了本身具备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有效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身上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甚至是这些“刻板的职业素养”成就了精品制造的高质量。

1.2构建校企共同的愿景与理念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总是存在差异。学校追求“教育本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企业追求“利润本位”,为生存而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不对等导致校企合作难深入、难持久,往往出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一头热”,企业则偏冷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除了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外,也要重视最根本的两个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融合与利益统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学校和企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人的价值输出与贡献。责任,成为让两者耦合的良好纽带。对于学校发展与企业经营而言,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条,企业最需要忠诚、敬业、做事有办法的员工,学校则最希望建成负责、尽责、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加强责任教育,从内部看有利于培养优质的学生,从外部看则打破了校企之间的认同障碍,打通了价值互通的渠道,构建起“以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法治为准绳,实现双方创新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与理念。

2高职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

高职责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广,分法不一。笔者认为,高职责任教育应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衔接起来。高职责任主要包含学校的价值使命责任、依法办学责任和人才培养责任,反映了面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也包括三个层面。从内涵与机理分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价值使命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质相吸;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坚持依法办学,其依法办学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培养学生爱国、爱岗、爱社会、爱人民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为一体。因此,加强高职责任教育本质上即是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两者内涵一致,范畴相当。从面向学生个体的责任教育而言,高职责任教育应包含四方面:一是爱国责任,体现为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敬业责任,体现为学生对企业是否忠诚、爱岗、对企业和自己负责等;三是诚信责任,体现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是否做人诚实、遵守信诺等;四是友爱责任,体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友善待人、懂得感恩等。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责任既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精华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加强学生四方面的责任教育,有利于校企文化互相融合,协同育人。

3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探索

责任教育是项系统工程,校企之间需要拧成一股绳,在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追求上推进育人工作。文化融合是个重要的平台与手段。所谓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可以从顶层机制建设和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践。

3.1前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实践与成功的模式。然而,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原因在于一部分校企合作并未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人才红利。如传统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少对学生需求调研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培养合作末期显现出“学生对岗位认同感低”“、留不住学生”等问题,这无疑将削弱校企合作的稳固性。要让企业主动参与责任育人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入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优越性设计,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范本。这种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十分强调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进行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等顶层路径设计,建立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机制、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机制等。推进责任教育,基础前提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企业人才培养重要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双向育人的合力。如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定岗双元”为依托,使校企联合育人换发新动力。在每年高考录取新生报到后,企业在学院选人、学生选岗,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形成“学生兼学徒”的双身份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地位,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先天性的机制条件。

3.2核心——推动精神文化融合

推进责任教育,校企之间促进精神文化融合是核心。因上文在剖析责任的内涵与范畴时论述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品质是校企文化的共通点,故可以从这四个角度设计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如下表所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培养“职业人”的责任要素,把企业崇尚的团队精神、质量意识、诚信理念等融入到校风、学风、教风中去,企业文化在渗入校园文化中,也应尊重高校育人的基本属性。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博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校企双方只有互相取其精华,才能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驱动。

3.3环境——推动物质文化融合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润化与熏陶,加强责任教育同时需要校企双方推进物质层面的融合,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环境空间里营造想负责、能负责、敢负责的文化氛围。如围绕爱国责任主题,除了结合时代主题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优秀校友、典型人物等,打造“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故事墙、校友林等,增强文化的可及性与感染力;围绕敬业责任,在校企共建的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体现职业工作特色的场所充分融入质量、安全、创新、执行等文化元素;围绕诚信责任,倡导学生建立无人看守诚信小店,在校园、企业定点布置随手借、随手还的“责任伞”,引导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围绕友善责任,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和礼仪文化环境,在学生社区、食堂、工作室等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基地,主动宣传感恩、奉献、互助、进步的精神。

3.4保障——推动制度文化融合

制度是施行价值理念的保障。校企之间在坚守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的基础上,需要互相吸收各自制度管理的优势,取长补短,融合推进。学校可以借鉴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引入校园管理中,引入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行责任与奖学金、学分挂钩制度。如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文明寝室建设中引入“6s管理模式”,增强责任教育的日常养成。企业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元”,也应吸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个性,主动融入学校的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及育人的相关制度,把制度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结合起来。

3.5载体——推动行为文化融合

职业行为是责任教育的载体,践行责任理念需要校企双方围绕“学生”这个本质对象进行行为文化融合。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活动”为纽带促进双方行为文化融合。如高职院校举办“明责讲堂”,以“明责激励人生”为主题,邀请企业名家、创业星秀、职场达人、能工巧匠等行业里负责、敬业、乐业的人物为学生讲述人生故事,传递责任精神,打通“懵懂的在校学生”与“负责的职业人”之间的模范学习桥梁。又如学校以“磨炼学生精品、质量意识”为目的,组织精品团日活动评比活动、优良学风标兵班集体评选、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分公司形象PK赛、创业创新创效大赛等,帮助学生融入团队、追求卓越。再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大学生职场训练营,以“生存挑战”、“职场磨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活动教育中实现从“要我负责”到“我要负责”的转变等。学生的责任教育只有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许多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融机构建立银领学院,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学生管理机制,建立校企通用的学生礼仪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深圳大学生“创交会”,在创业教育中塑造学生精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罗蒙电商合作,开发基于“双十一”平台的《网络营销实战演练》课程,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在客服工作中培养敬业、诚信、以客户为中心为责任素养。由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使责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各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各自实际与特点,推动校企之间在体制机制设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以培育负责任的“职业人”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任职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70-02

一、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21世纪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目前,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底子差,从小被老师和社会定义为“后进生”,导致很多中职生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且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复杂,单亲家庭造就的性格不健全,贫困家庭给学生带来的自卑心理,富裕家庭出来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这一系列的复杂的因素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目标,精神空虚,不求上进;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还有一些学生从小出生在不健全的家庭里面,性格孤僻叛逆,对父母、教师和他人的关心视而不见,不懂得感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和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思想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经》中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俯首皆是。感恩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德,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起点。一个人拥有了感恩的心,就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就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过他的人,也会主动帮助别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很难被他周围的人所接受。

鉴于目前中职学生德育的不良现状,归根结底就是感恩意识的淡薄和感恩教育的缺失。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担负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感恩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和家人、老师以及朋友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动力。感恩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感恩自己的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开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由近及远,由感恩父母的养育知恩开始推而广之到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直至感恩一切,通过感恩教育逐步扩大学生的心量,放下以前与父母亲人之间的对立,走出孤僻、自傲和叛逆的心理怪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身边对自己“有恩”的人事物,对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持感激恭敬之心,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目标。

其次,从老师和班主任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对于中职的德育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职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实践证明,开展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供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健全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感恩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首先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出来自己与身边的人事物的关系,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树立起诚敬谦和的恭敬之心,从感知、感激父母的养育知恩开始,扩散到感恩爱护身边的一切人事物。

再次,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有利于加强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停留在形式层面,德育课基本上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面记,这种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道德知识的讲授致使德育的效度和信度降低。因此,深入学习和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在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人事物的意识贯穿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为学生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感恩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路径

1.班主任要做好感恩教育的实施工作,开展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中职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提高自身的感恩素养,在学生中发挥榜样的作用;要尽可能利用一切事件去了解学生的心里和情感状况,使感恩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全部学生参加进来,充分调动感恩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班主任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感恩素质和个人魅力,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楷模。班主任要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提高自身的感恩素养和个人魅力。其次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多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故事和心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第二,班主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以情感人。感恩教育应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的桥梁。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经常跟学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班主任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宽容学生的过错,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朋友、家人,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开启者。

第三,在平时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加进来。比如开展名为“念亲恩”、“报师恩”、“感恩一切”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感知和体会为人父母和教师等为自己个人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和师长。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观看传统文化讲座和论坛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上台自己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的氛围。另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义工团体中去,让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感受感恩行动,帮助他人的快乐。

2.与各科任教师联合,把感恩教育融入各科目的教学课程中去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不仅有文化课,还有专业课。可以说,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依托课程,不断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单兵作战,学校要牵头联合各个班的科任教师,把感恩教育写进各个科目的教学大纲,根据各个科目的实际情况,增加感恩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感恩教育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去。如在专业实践的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激国家、学校提供的培训场所,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即使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想要的工作,也必须爱岗敬业。这是责任,也是对社会、单位、学校的回报。在专业的课堂渗透感恩教育,使得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变成了师生情感交流的育人的舞台,不仅大大拓宽了感恩教育的范围,而且增强了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互动的感恩教育协同机制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光靠班主任一个人单兵作战,也不能靠学校一方单方作战。感恩教育要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发挥持续长久的作用,必须要亲师合作。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学校要牵头构建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合作互动的感恩教育协同机制。

一方面,中职学校实施感恩教育一定要重视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支持,在互相尊重、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做好学生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分析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建立学生档案。通过建立学生感恩信息档案,汇报学生取得的成绩,让家长、学校随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情况,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家长应当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同学校密切配合,启发和督促孩子认真接受学校教育,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的“感恩”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比如,父母之间要相互恩爱,要体贴、尊重、孝敬长辈;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与人交往中,要有来有往,有情有义。

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和谐互动机制,使感恩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首先,各级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从政策上引导感恩教育。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与中职学校相应的政策,对感恩教育起到领导和保证作用。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影视媒体、报刊的感恩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对青少年感恩意识形成的指导与宣传力度。再次,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开展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最后,社会用人单位录取学生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要参考学生的德育档案,同等条件下,对品行高的学生优先录取。学校也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团体开展的和感恩有关的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当地老干部、老党员、劳模、英雄给学生作优秀事迹报告等,建立起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任职教育篇(8)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赞誉。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外部责任,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Corporate)作为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品或服务换取收入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竞争,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能够使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是程度高的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备,而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一个企业要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获胜,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在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目标的同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优秀员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国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广、力度大、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方式、成功的经验,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的参与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表现在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双元制”模式在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形成,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其成长、成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过程,主要特征是:私企与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在这种“双元制”下企业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程序的主导。在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来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在中等教育阶段有60%~70%的教学和实践都在企业开展,一般学制为2年至3年半;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则会安排5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一般学制为3年;从学习地点的选择看,企业建立有专门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还配备高科技的教学场所,学生不但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在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也可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各企业都有着完善的培养资料,按照专业类别编写各专业统一的培养计划及规则,例如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就是企业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师资力量上,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用企业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员工隶属于企业,必须要有2至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取得培训师资格,这些“师傅”不但有丰富的经验,也会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2)培训费用主导。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于企业是主要的职业教育受益人,因此一般将学生的培养费用计入企业经营成本,而政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付出的经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3)立法上的主导:企业一旦参与职业教育,就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保障国家、企业、学生的相关利益及教学效果。例如《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等法律和法规,都是企业必须要遵守的。企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受国家干涉,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也以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为己任,逐步确立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新加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新加坡采用的是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本国的国情,较好地适应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目前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工厂即职业教育学校,但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具有企业的某些特质,不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还具有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征,很好的将校园与企业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学习、工作态度,而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也使得教学工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工厂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更好地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3.澳大利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澳大利亚目前采用最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TAFE模式,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也就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基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通常受政府监督,教学质量较高,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TAFE培养模式下,学校教学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是各个年龄段、各个专业背景有学习需求的人。TAFE建立了专业学习包,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函授等多种授课形式,只要学习者进行相关的学习拿到规定的学分,学校就会为其颁发相应结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覆盖面较广,也使得职业教育迅速普及。学习包当中规定的内容由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学者等参与制定,保障了科学性、合理性,也发挥了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TAFE模式同时注重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培训局的监督指导下,培养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

我国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一直在以立法形式推动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地位、作用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都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和要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做出如下规定: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各地区、行业,对职业教育企业责任及参与方面也做出过不少的规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制定了比较有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但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和利好的认知还不够,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落实环节上,企业真正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社会赞誉,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责任,就是协助职业院校共同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在宏观层面上,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有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责任,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等。在微观层面上,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在实现职业教育责任的同时,从职业院校得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优先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借助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借助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工作。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中。

1.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招生。职业院校的招生应实施分类多元化招生。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在招生宣传、新生录取等关键环节让未来的“客户”参与,使企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渗透到学校工作中,让学生入学前对企业人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招生,也有利于企业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推动。

2.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离不开市场需求的调研,只有准确分析和预测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应介入专业调研、新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调整等环节,因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对以上工作的推动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责任。

3.校企共同制订课程内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关键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要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确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4.校企协同实施教育教学。职业院校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场所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做、模拟演练或真题真做环境;企业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厂房、车间,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环节;把某些实训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可担任现场指导师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使教学过程融于生产过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修养,使学生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

5.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肩负起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目前,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还是更注重学历层次,在实践经历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要求和标准,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形成完善的教师赴企业锻炼机制,企业积极开拓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岗位,与学校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6.校企共同开展学生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鉴定和测评,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从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是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否达到职业岗位标准,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以企业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不同阶段,按企业用人标准考核评价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对接度。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重大,但企业还没有完全融入职业教育,没有全面树立这份社会责任感,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使企业正确树立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院校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合作中实现企业人才储备和人才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多维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融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看到企业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银花 褚菁晶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洁安娜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高华、付菊.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特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5,(3).

任职教育篇(9)

作者简介:吴刚(1973-),男,安徽庐江人,武警警种学院水电系机械机电教研室,副教授,技术中校。(北京 102202)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14-01

随着部队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任职教育将成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由于任职教育是在具备一定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后所进行的短期培训行为。因而还伴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教育等特点,其培训理念、办学思路、课程构建、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都将与学历教育大相径庭。因此,探索任职教育有效性是当前部队院校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任职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任职教育是针对具体岗位和特定对象而进行的短期教学培训,要求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在岗位任职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岗位能力往往是能力的综合与集成,绝不是常识的记忆、专业结论的推导、热点问题的讨论。军队任职教育体现岗位指向性、突出专业实用性、注重前瞻引导性。

任职教育有效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员的岗位胜任率、部队满意率。通过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方法的设置使学员依据已有的知识和阅历构建新的认知,激发新的思考,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达到教学讲台与岗位练兵的统一,实现培训为部队服务、为学员发展服务、为岗位任职服务的目的。

任职培训的有效性实施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部队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

任职培训的有效性就是以注重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强化过程调控和目标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学员学习的内驱力和外张力。

二、目前制约任职培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思维理念根深蒂固

由于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相应的思维理念根基深厚,导致在转型上有强烈意愿,但固有意识还是挥之不去。目前的教员结构、课程结构都还保留学历教育的浓厚特色。教育行为上还是笼罩着学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模式规则。例如任职培训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在有意无意地套用学历教育中的做法,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员处在重复昨日情境的状态,难以激发学员的求真热情,无法适应任职教育中能力生成的新要求。

部分有学历教育经历的教员在转型过程中显现出整体素质与任职岗位专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2.任职教育功能要素不准确

一是目前学院对任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还不够精准,培养目标与造就现代化警种警官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学员的个性特长把握不够、对部队发展及需求研究不透,导致发挥学员个体潜能、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服务部队基层岗位的功能有限。

二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不新颖实用。转型后学院的学员大多具备本科学历基础,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必须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构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当前的教学内容还是以学历教育为模板,单一、刻板、陈旧,满足不了学员任职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员队伍结构与任职岗位专业不匹配。首先,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新增学科专业人才奇缺,高水平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教员选调上满足不了需要。其次,部分教员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最后,部分教员经历单一,长期在一个单位、一种岗位上工作,不了解警种部队,缺乏一线部队工作的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对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与素质把握不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不足,培训方式还是沿用武警内卫的那一套,存在训用脱节。

四是教学方法手段与任职教育特点不相适应。按照课堂划分设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方式,以师生两种角色双向互动,教员到学员、学员到教员的信息传递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低级、单一,创新性、颠覆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

3.培训的驱动力不强

部分送学单位对任职教育不重视,将送学指标当做例行任务,不按规定的标准选拔培训学员,只为临时凑数,甚至还存在将平时表现不佳的学员列入培训专业户。

部分部队没有建立训用一致的保障机制,存在训用分离,无法保证培训对象学成之后有位置,导致学员学习的方向性缺失,产生消极情绪和惰性思想。

部分学科专业缺乏高水平的教员,满足不了任职教育中的理论先导性和前瞻性的需要,对部队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强。

4.专业教学能力欠缺

教学能力是需要依托足够的教学任务量循序渐进锻炼形成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理性思考、个人讨论和研究而获得的,而是以足够的教学任务为载体,通过足够的时间、持续不断的教学实践磨砺而成的。唯有教学实践才能提升教学能力,感悟教学理论,形成教学智慧。

三、增强任职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1.对教学的职能定位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教学是教员的第一要务,是学院中心工作的践行者,是形成教学力的主力军。

学校必须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教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是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要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殚精竭虑钻专业、心无旁鹜谋教学的治学境界。

2.打造优质的教员队伍

目前,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经历背景与岗位任职培训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按照任职培训体系优化配置教员,形成优势互补、学科分类科学、结构层次合理的梯型教员队伍结构。走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互动交流的路子,培育名师形成和成长的土壤。

3.创新培训模式

由于院校刚转型,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加之,学校自身积淀浅、基础薄弱。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熬头必须突破常规、大胆改革,以创新的思维和颠覆式的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以服务学员岗位任职、服务部队建设发展为重点,让院校的优秀人才、先进成果流向部队,让部队的宝贵经验、丰富理论注入课堂。

紧扣学员来源背景分类组训,紧贴部队任职岗位需求分层设计,科学构建培训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员开展改进学习方法活动,提倡自主获取知识,将课堂教学同课外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一维教学转向多维教学,真正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不拘一格,能有效提升学员能力素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4.拓宽合作办学维度

科学和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办学治校也必须要突破地域范围。积极拓宽办学合作范围,改革创新办学方式,不拘一格地充分利用国家、部队、企业和民间的有益资源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

同部队建立各类长效、畅通的交流机制,与部队联训,到部队驻训,实行工训结合的育人模式。

联手地方院校,与之进行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享他们的丰富资源和成功经验。建立互派教员支教、帮教制度。不失时机地学习别人的强项与优点,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教学实践中锤炼成长。

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增强专业学科的实践性,促进相关理论成果的转化。

与相关国家部委进行专业对口合作,密切跟踪专业技术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确保专业学科发展或相关研究成果处于领先水平。

任职教育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承蒙组织的信任,让我担任县教育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在这非常的时刻,说心里话是压力多于欣喜,责任甚于欣慰,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深知担任县级教育行政领导这副担子的份量和责任,也清楚它的意义。它饱含着县委、政府的高度信任,寄托着在坐每一位同志的殷切希望。过去的几年,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几任教育局领导班子的扎实工作和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要使全县教育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我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但既然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角色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履行好职责,殚精竭虑干好工作,勤奋学习,不辱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到: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水平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尊重团结班子的每一名成员,做到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取长补短,真心实意地与其他同志合作共事,同舟共济,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出班子的最佳效能。

三、转变作风,重视打造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班子新形象。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狠抓教学质量和日常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教研要效果,努力提升育人水平,执着追求成才效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的教师逐渐成为素质高、教学过硬、责任心强的职工队伍,让质量成为广大教师为之骄傲的资本,让校园成为教师创业的乐园。同时,提三点希望,与全县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勉:一是立足现实,总结经验,转变作风抓管理。面对我县教育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坐的每一位同志要认真分析梳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进一步总结经验,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做好本职工作,一心一意谋求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良策。二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巩固成果促发展。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县“普六”普九“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机遇,打牢基础,巩固现有成果,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三是加强领导,同心同德,围绕教学抓质量。年是贯彻落实”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加快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将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我相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班子人,齐心协力,切实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依法行使行政职能,认真履行职责,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教学抓质量,努力使全县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上一篇: 课程培训总结 下一篇: 社团学期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