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1)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2011年7月,我院院长与上级主管部门-昆明市卫生局签订了为期2年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2012年,结合相关“精神病医院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与使用强度”等要求,医院院长又与我院临床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二、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医院成立有由院长任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同时医务、临床医学、药学、临床微生物室、门诊、护理、医院感染、医院信息化、监审、病案统计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从组织机构上保障抗菌药物在我院有效、合理的使用。根据本机构规模及临床具体情况,设置有临床微生物室、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感控人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为医师、药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三、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等规定,通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讨论,筛选出我院10种共14个品规抗菌药物品种目录,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

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及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严格限定,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保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

四、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

1、全院年度使用抗菌药物共10个品种14个品规,金额合计435319.23元,占年度用药总金额的1.77%。其中门急诊科使用抗菌药物共8个品种9个品规,抗菌药物金额13194.72元,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3.03%;住院部使用抗菌药物共10个品种14个品规,抗菌药物金额422124.51元,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96.97%。

2、全年出院人次4422人,平均住院日

58.2天,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含出院患者)共178人次,感染率4.03%。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

1、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178/4422=4.03%,符合“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5%”的规定;

2、本机构设有门诊科,未开设急诊科;门诊全年调剂处方43192张,抗菌药物处方296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0.69%,符合“精神病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5%”的规定;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3.91,符合“精神病医院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5DDDs以下”的规定;

4、本机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只有美罗培南注射剂(0.5g)1个品种1个品规,仅限住院部使用,其DDDs为53.5,故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53.5/10064.41=0.53%;使用强度即该药的AUD=0.02;

5、住院患者限制使用级抗菌药共计5品种6个品规,DDDs为6790.50,由此

住院患者限制使用级抗菌药使用率=6796.50/10064.41=67.53%;

使用强度AUD=6790.50*100/4422*58.2=2.65;

6、本机构无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等相关诊疗项目。

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因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尚无好方法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及使用适宜性评估等;对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用趋势的分析,也做不到及时、准确及前瞻性。

七、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医院临床检验科定期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医院2012全年细菌标本送检率为16.98%;感染控制人员加强监查督导工作,药剂科按月向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

以上即为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情况,尽管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在这一年内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的送检率等工作均未能很好开展,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积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38号)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要求,巩固成果,持续改进,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有效控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2)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上海仁济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少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

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上海仁济医院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这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功能。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这套系统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成熟的信息化软件

上海仁济医院利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依照卫生部的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进行了有效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医院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

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专家声音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范启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3)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卫生部在2004年就下达了一系列法规,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零售药店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然而限售令未见成效,失败关键问题在于80%的抗菌药物销售来源于医院,而这些法规条例对各级医疗机构制约力差,可操作性不强,并未遏制住抗菌药物日益泛滥的趋势。

“治标要治本”,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卫生部宣布2012年9月将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本次方法中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抗菌药物控制系统软件的

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提升抗菌药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1. 软件设计思路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医院应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见图1)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见图2)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见图3)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见图4)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2.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为达到医院灵活主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开发了三大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

(1)三级管控功能:根据医院医生的三级设置住院医师、主治医生、主任副主任医生分别对应抗菌素的三级设置非限制、限制、特殊,严格控制对应设置;针对抗菌素联合使用的情况进行跟踪,要求医生在联合使用时必须输入使用原因,进行联合用药的事后跟踪;特殊类型用药需要进行会诊申请,审批后方可使用;

(2)围手术期控制功能:第一,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了控制,在输入抗菌素药品医嘱时以患者当前的情况组织允许使用或申请后可以使用的抗菌素规则。科室、手术切口、手术部位、各种特殊情况(如:出血量大于1500ML,年龄大于70岁等)可以任意组成一个限制或允许使用某些抗菌素的规则。第二,启用围手术期规则,需要医务科规范使用电子手术申请单。

(3)处方规则功能:在原有4.0处方规则基础上增加“并且”的规则功能,如设置外科的主任职称的医生可以允许使用的药品列表等等这种组合条件的规则;支持挂号类型、医保类型、职称、科室、职工代码、诊断任意两个或多个条件的组合规则。

(4)联合用药控制功能:可以配置上限抗菌药物品种数,当超过指定品种数时须经过审批。

(5)统计分析:目前提供卫生部要求标准的查询统计分析报表,应根据医院实际查询需求定制查询格式,只要数据库中保存了数据,与客户确定了查询口径后即可统计出数据。

(6)控制工作流配置:提供一个平台对当前抗菌药物控制情况的管理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开启关闭相关模块抗菌素的控制要求,目前针对门诊医生处方录入、住院医生站医嘱录入,手术申请单,出院带药,小处方录入等涉及药品录入的模块应灵活控制。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特点鲜明

系统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一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

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

系统使用效果明显

随着卫生部加大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医院积极响应并迅速部署应用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仁济医院的抗菌药物监管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1. 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有效监控

医院对临床医生进行严格分级,对于符合资质的医生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对于越级使用的申请进入严格的审批流程;对于急诊及病房夜间使用授权越级使用24小时。

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

通过知识库的建立,医生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做到有理有据;针对联合使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和申请使用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必须经过有药师参加的用药评估会诊,没有通过评估的申请通过软件严格禁止使用。

3. 手术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使用得到有效控制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4)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医疗质量荆楚行”、“三好一满意”、“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等专项活动,紧紧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逐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全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四、活动内容

(一)健全组织,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直医疗机构要在原来专项治理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卫计委2014年工作要求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要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二)全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继续加强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重点对抗菌药物品种(特别是排名在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加强管理,同时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常态监督。对不符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指标要求的(沿用2013年指标要求)的要加强干预。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临床药师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处方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干预制度,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占药品用量的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40DefindeDailyDose)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县直医疗机构要定期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为临床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要重点落实。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要将医生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在院内进行公示,通过公开监督等方式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县人民医院要在试行临床药师制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推动责任落实,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安排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导,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等工作。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今年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临床药师制工作,并在2015年能全面推行。

4、县直医疗机构要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全面清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品规数量,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5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4个品规。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不超过30种、县妇幼保健院不超过25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继续严格实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品种和品规。各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目录要向县卫计局备案。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采购使用。

5、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特别是县城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用管理工作。县卫计局医政医管股、县卫生监督局要在平时监督检查的过程中把民营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要加强培训、检查并提供技术指导,对不参加培训、拒不接受检查和拒不落实整改措施的医疗机构要予以严处。

6、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力、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合理应用意识。通过开展人员培训、专题讲座、对口支援、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用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等。要加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教力度,广泛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意义。

7、部门协同,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疗机构要组织医务、感染、药学等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要将处方点评制度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相结合,纳入医师定期考核重要内容,认真考核,严格奖惩,推动医师合理用药,规范诊疗。建立不合理用药警示谈话、通报和公示制度。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5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各医疗机构应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加强监管,建立杭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体系

县卫计局和卫生监督部门将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专业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将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资格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疗机构应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疗机构,县卫计局和卫生监督部门要根据监测检查情况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并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将召集医疗机构第一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或追究责任,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

五、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纠阶段(6月30日以前)

各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和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二)督导检查阶段(10月20日前)

1、专项检查。县卫计局将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2、重点抽查。县卫计局和卫生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抽查,特别是对有患者投诉的要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严肃处理。

(三)总结交流阶段(12月15日前)

2014年12月15日前,各医疗机构要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报送县卫计局,县卫计局将适时通报督导检查情况。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是保障患者得到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株、降低医院感染率、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又是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专项治理行动,建立“一把手”责任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任务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覆盖,确保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前,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随着其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6月起制订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水平。本人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强化合理抗菌药物管理作初步总结,现报告如下:

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1.1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制定和施行相关管理,建立管理网络:我院设立专门的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等考评奖惩制度[1]。并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应用“定期定点”模式实施专职药师查房制[2]。由督查小组筛选每个月疑似不合理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按科室和个人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成表,上交医疗专家组。由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点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督促各科室改进。药剂科负责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门诊和住院使用金额和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排名,并按照每个月使用金额排名首位抗菌药物药品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情况严重的交予用药督查小组,用药督查小组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另外,药剂科还应在临床作好密切监测和药学宣传。比如,“克林霉素针剂”门诊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经调查因不做皮试,经验性地应用于一般外伤和急诊病人,我院启动预警机制,并督促临床合理性地针对适应证应用。

1.2实行分线管理: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要求,将我院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分线管理。结合HIS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管理,我院程序自行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医师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高级职称可使用所有抗菌药物,中级职称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初级职称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从药品库存和系统程序上控制。

2,普及管理知识,强化医护人员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将我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则和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药物应用方面,结合临床ADR监测,每季度编辑一期医院《临床药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按照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科室内对各类抗菌药物特点、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的学习讨论,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思想。

3,强化对病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病人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药师能够通过电话和咨询窗口,就病人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和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病人正确地配合医生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我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强化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环节控制,以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就医人群的医疗费用的目的[3]。并按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涵“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价格适中”,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监测、分析、评价抗菌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后的疗效,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使单病种中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5,效果

我院2年来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领导重视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条件,HIS系统自动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三级使用;通过不同层面、反复的不合理处方点评和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执行,督导临床医师主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警示谈话、知识培训、科室通报和处罚等手段,督促临床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达到管理的目的。

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应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医院各科室应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参加、主动协调和沟通医、药、护、患关系,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6)

【Abstract】 The main core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ntimicrobial dru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n our coun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lso exist, but regional core strategies are mainly prescribed limit, pre-authoriza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ntibiotics intervention feedback.Good management of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timicrobial management has a good effect,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antimicrobial agents, allowing mor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resistant, reduce medical costs and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protection of life and health of the patient safety.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is in under a special stat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this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ediatrician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ediatrics; Physician; Antimicrobial agents;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7

我国于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第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办法”实施后,其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及管理规范,且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中[1]。从医师角度来看,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并提出对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及药师要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及规范化管理培训,待医生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并提出各个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需指导本机构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到临床抗菌药物管理。

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据“办法”规定,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并根据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耐药性等分为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及特殊使用级[2]。其中非限制使用级为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实为有效、安全,同时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较低;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实为安全及有效,同时对临床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价格较昂贵;特殊使用级:具有以下相关特点且需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存在严重或明显性不良反应、需严格控制或不宜随意使用、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缺乏疗效及安全性等相关资料、价格昂贵[3]。如非限制使用级为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或预防感染人群的首选药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选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如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或免疫低下伴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等,此时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限制使用级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根据药物适应证等情况综合考虑[4]。在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接受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临床需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严格掌握好药物使用适应证,并经医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且由医院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并做好记录,然后再由于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生开取处方[5]。据“办法”规定,各医疗机构需建立及完善好各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会诊咨询常规[6]。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生可越级使用高于自身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但仅可使用1 d的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用药指征,同时需于1 d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手续,如需连续使用则必须有相关会诊流程。

抗菌药物的出现不但给人类生产及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对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价值。随着抗菌药物地不断深入研究,抗菌药物种类也逐渐增加,随着临床抗菌药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增加,使细菌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7]。当细菌一旦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其将难以恢复对其的敏感性。所以面对耐药性的严峻形势,需积极开发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是最佳的途径[8]。目前较多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需特异的病原菌诊断则可治疗较多细菌感染,然而过度经验性用药则会导致高耐药菌产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已经实施抗菌药物管理,且全球各国、各地区对临床抗菌药物分级及分类办法存在异同[9]。我国香港地区于2003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其将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纳入临床限制性使用级,从而对本地区细菌耐药控制起到积极效果。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按照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这与非限制和限制及特殊使用级分级基本相同[10]。但不管如何分级管理,其主要强调感染治疗中药物使用的先后顺序,但事实上临床主要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使用,对于临床严重性或耐药菌感染者,其并不一定选择一线类抗菌药物治疗。良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或避免耐药菌产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其还可避免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经较多抗菌药物分级实施研究发现,通过限制不合理或滥用抗菌,并大力提倡静脉-口服转换治疗,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如正确选择药物和疗程及剂量等,从而减少临床耐药菌产生及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同时还可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1]。

2 从儿科医师角度认识抗菌药物

对儿童人群来说,感染性疾病对其健康产生严重性威胁,同时也在小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各个科室均可发生感染疾病,因此正确、及时、规范诊断及处理感染性疾病对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对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初始治疗不同病原体所致感染疾病均凭经验用药,待治疗48~72 h后则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患者病情转归来评估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及疗程均为经验性用药[12]。我国目前有关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较少,同时也缺乏不同年龄和机构对感染性疾病等治疗的相关资料[13-15]。大多抗菌药物都是借鉴国外或成人临床试验结果,目前尚缺乏有关儿童抗菌药物的代谢及与动力相关的指标评价。对于儿童人群来说,其体格及器官功能等均处于逐渐发育阶段。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来说,其解剖、生理均存在一系列快速及连续性地变化,且其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对药物排泄较快[16]。但由于儿童人群肝肾功能不成熟,因此如果使用抗菌药物不当,极易发生严重性中毒及不良反应,从而危害小儿生命健康。对儿科医师来说,其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明确患儿是否发生细菌感染,且需分清感染与定植,要合理地分析,并预测病原体,掌握细菌耐药性等。同一类抗菌药物间的差异较小,因此需感染学专家来为患儿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17]。按照国家卫生部办公厅3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常见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表》的要求,对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实施了药学干预措施[18]。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手册,并发放至全院医务人员,然后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监管[19]。全院每月均对各科室病历进行调查,并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同时需将调查情况进行公布,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科室限期整改。实行严格奖罚措施,对整改不到位或无整改者均给予处罚,并降低考核评分。

3 讨论

我国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不但可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及会诊制度建立,同时还可组织经验丰富的抗菌药物使用医生与药师及微生物人员来共同承担医院抗菌药物会诊工作。落实和贯彻好该“办法”相关内容,并组建相关抗感染管理及治疗团队,同时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医师、药师等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从而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减少对儿童人群的伤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洁,符明龙,雷伟娟,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在某三级医院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8):730-732.

[2]丁玉峰,杜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述评[J].中国药师,2013,16(8):1228-1232.

[3]郗君.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19-720.

[4]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1,22(30):2785-2787.

[5]刘伟,郑继海,宋辉.九家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后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0):142-143.

[6]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553-3557.

[7]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

[8]张超.学习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2,24(2):280-281.

[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执业药师,2012,9(6):3-8.

[10]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2稿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2,23(21):2002-2005.

[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36-240.

[12]董平,孟现民,许寅,等.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J].上海医药,2012,33(19):3-6.

[13]陈志东.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药师职业定位的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15):36-39.

[14]罗敏.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2):182-184.

[15]郝翠红.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127.

[16]陈维,余卫国,史海波,等.Meta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11,6(3):232-234.

[17]李志业,冀建伟.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在头孢西丁的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3,12(10):113-114.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R4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01-02

【Abstract】It’s a very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method that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to be promo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also a very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an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antibacterial medicines management system in one of grade two integrated hospital, analyzed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use system for antibacterial medicines managemen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achieved a networked informational and intelligent antibacterial medicines management, it provide a strong safeguard for management office effective audit and decision making, reduced effectively for abuse of antibiotics and improved the level of reasonable use of antimicrobial medicines in hospital.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The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原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细化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都有积极意义。然而,临床抗菌药物管理仅靠制度和人工干预是不够的,无法实现对抗菌药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实时有效地监控管理。因此,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引入使用,整合医院现有的HIS、手术麻醉等信息系统,从这些系统中提取相关诊断、时间等信息要素,从而真正实现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网络监控和智能提示,达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目标,有效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二级医院基于信息管理系统(HIS)为基础的抗菌药物管理信息系统(AMIS,Antibio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为研究对象,调查统计系统使用前后2年内同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HIS系统实现了对抗菌药物进行权限管控,将抗菌药物的分级与医生的职称相关联,在医嘱录入时根据医师职称进行控制,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主治医师可以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主任/副主任才可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如紧急情况需要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只能由上级医师授权开药。然而,已有的系统无法做到环节控制和及时干预,抗菌药物滥用普遍,距离合理用药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通过高度集成的医院信息平台,引入抗菌药物管理系统(AMIS),实现合理用药的动态监测。

AMIS的引入实现了抗菌药物管理的三级管控,在此前的医师权限控制基础上,实现对门诊医生站、病房医生站在医生下达处方、医嘱时进行抗菌药物等级的权限控制;如紧急情况需要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可使用紧急通道或经过上级医师审批,并填写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的原因及用量等情况,紧急用药只限临时医嘱,而且24小时自动停药,同时医生站中还嵌入合理用药系统,对临床医师开出的药品是否合理、是否有配伍禁忌等进行提示。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并提取包含门诊处方用药监控、住院用药监控、抗菌药物处方分析等在内的大量报表。通过这些报表可以让医院的相关职能科室及时、快速、准确地掌握医院目前抗菌药物的监管情况。为管理手段的具体化、细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管理部门可以行驶监管职能,做到从源头预防,在过程中规范并及时纠错。

1.2方法

基于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引入,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并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出台了院内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设定各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诫勉谈话等进行干预。本研究通过阶段性统计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门诊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比例等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进行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2 结果

2.1门诊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2012年统计门诊处方共计117654张,其中抗生素处方数为57508张;2013年统计门诊处方共计127026张,其中抗生素处方数为57059张。半年度同期统计指标逐月对比可知,门诊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48.79%(2012年度)下降到44.92%(2013年度),见表1。

2.3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分析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4.30(2012年7-12月)降为63.45(2013年7-12月);DDD(Defined Daily Dose)值由119.15(2012年7-12月)降为109.92(2013年7-12月);住院手术I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48.6%(2012年7-12月)降为37.6%(2013年7-12月)。住院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DDD值对比表也可看出,同期多数科室DDD值下降,只有一个科室有所上升,见表3。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

AMIS系统未引入使用之前,由于医生自我约束能力水平不一,受经济效益的驱使等,使患者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想要的抗菌药物,直接导致了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也有可能造成真正需要抗菌药物的病人因为当班医生的权限问题而无法用药。此外,权限较低的医生比较容易获得高级权限医生的开药权限,使得权限控制功能失效。药物的合理性使用在“事中、事后”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数据指标无法有效提取,指标单一、不深入,不利于结果统计和问题回溯,无法为管理方提供有效依据,医院在此方面的管理决策缺乏支持,也无法进一步持续改进。

AMIS引入后实现了对抗菌药物进行“事先,事中,事后”的实时有效监控,事先确认基础权限能否开具抗菌药物;事中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理由,是否越级,用药时效性;事后抗菌药物使用结果报表分析,从行政手段进行深入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为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某院将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医院工作计划, 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比例、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并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职务聘用、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某院在查询系统中根据各类人员不同的工作职责,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查询模块,科主任可通过报表了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还能跟其它科室进行比较,跟院部年初下达的任务指标进行对照;职能科室可在线实时监测,并定期在院周会上通报医嘱/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做到及时纠错,行使监管和考核职能;院领导可了解整个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各科室的药品比例指标及完成情况,与上一年的对比情况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人工干预的方法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有效地杜绝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1】。

3.2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依然严峻

某院是一家二级综合医院,AMIS系统于2013年5月实施,7月实现全面运行,到目前系统使用仅仅半年多,成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笔者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发现,抗菌药物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需要解决。根据卫生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而统计分析某院2012年3、4季度和2013年3、4季度数据可知,尽管抗菌药物管理系统使用后,同期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然而都高于甚至远高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可以说各项指标均存在严重不合理现状。尽管有其他方面原因影响,但是系统引入带来的效果依然有待时间上和管理上的突破。

3.3问题

3.3.1系统局限性

AMIS系统在抗菌药物选择用药的适应证、药代、药效学的管理尚未体现;围手术期用药选药及开始时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干预方法。接下来我们要持续引入院感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同时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和研究,才能更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临床用药指导,实现医学、药学与管理的协同发展【2】。

3.3.2 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席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问题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干预医生的操作过程,实现了从行政干预到信息化干预的转变。但是信息化的另一项重任是提取出有效支撑管理的数据,让管理数字化,剔除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加强管理的不足,实现管理的长效机制。管理就要靠制度的合理性和细化约束性,某院在AMIS系统实施的同时,尽管出台了系列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等规定,然而,事后的处罚不力或者不处罚,也是抗菌药物相关准则无法深入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将抗菌药物管控措施的实施与绩效考核,行政考核等挂钩,才能将制度落到实处。

4 结论

某院引入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使用已实现初步成效,尽管系统的实际运行时间较短,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其已成为某院临床医学和药学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系统的引入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监测和指导应用,增强了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项专业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临床医学、微生物学、药学、流行病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来进行抗菌药物管理是不可能的,只有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信息监管功能和监管机制,使信息系统成为职能科室行使干预的有效手段,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效地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经济、安全、合理、有效【4】。

参考文献:

[1] 程雪松.应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福建电脑,2012,(6):148-149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8)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2011年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2011-2013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2010年和2014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2.2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表1数据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品种由2010年的55种降为2014的50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4.36%下降至18.16%。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角度看[8],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限制级为主,非限制级为辅,特殊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不足5%,2014年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

2.3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 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消耗按DDDs高低排序前十位见表2。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有重要比例,2010年和2014年排名前5位中头孢类即有4种(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在2010年和2014年均位于前5名之中;而从分级管理的种类来看,主要是以限制级抗菌药物为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及大环内酯类使用累计DDDs相对较少。从药物利用指数结果看:2010年有四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的药物剂量存在不合理;整改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明显减少,仅头孢曲松的DUI>1。

2.4 门诊处方合理性评价 对2010年和2014年随机抽取的361张和68张不合理的处方进行不合理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整改活动后门诊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但总体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基本相同,其前3位原因分别是β内酰胺药物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药物剂量不正确、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三日用量。见表3。

3 讨论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活动整治活动方案,在全国组织并实施。本院药事管理组织积极响应,加大了抗菌药物滥用治理力度,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现活动已开展3年,本次对本院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研比较结果提示,整改后本院加强抗菌药物品规管理,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处方权,抗菌药物品种较前减少,现有50种品种;整治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14%,符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值也较前下降,从各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看,2014年非限制级别的使用比例较前上升,而门诊特殊使用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稍有下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以头孢菌素为主,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有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及耐青霉素酶等特点[9],排序越靠前,说明用量越多,这些药物在抗菌药物中地位重要[10]。通过统计发现,整改前后累计DDD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变化不大,而整治活动后药物利用指数几乎都不超过1,提示药物使用的剂量基本合适。

但通过对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分析结果显示:整改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数较前已明显减少,但仍存在许多普遍问题。不合理用药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用药,由于β酰胺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大多半衰期都较短,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因此正确用法应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将一日量分次给予[11],而不是通过增大每次剂量,以达到增加血药浓度T>MIC的目的。因此规范β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应控制单次用药的剂量,尽可能一日分次用药以增加其抗菌效果。(2)药物剂量不合适,多为β内酰胺类药物的单次剂量偏大。(3)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3日用量:门诊对抗菌药物处方加强对抗菌药物治疗用药,特别是预防用药疗程的管理,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4)整改后仍存在一定数量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多处方使用阿奇霉素,这是因为阿奇霉素有抗菌谱广,疗效好,适用人群范围广及不易过敏等特点[12]。而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13],此时更应该增加抗病毒药物使用的频率。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多采用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比例不高,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联合用药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相同种类的药物使用重复,如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两种都是β内酰胺类制剂,合用后会相互争夺靶位而出现拮抗效应,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交叉耐药性。这种现象在2014年的抗菌药物处方中基本不见;但仍存在是联合用药过程的重复用药现象,如头孢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的方案,由于头孢西丁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类似于二代头孢,但兼有抗厌氧菌作用,原则上无需再联合奥硝唑抗厌氧菌治疗。

抗菌药物在治疗与预防各种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抗菌药物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是最突出的问题[15]。自2011年本院开始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较2010年规范许多,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仍值得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实行、推进,为促进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的合理用药目标,一方面,需要医院要坚决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应当经常监督检查,对无充分依据滥用抗菌药品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医生及药师要拟定正确合理的药物方案,要根据药物本身的医疗疗效特点,结合患者症状、药敏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减少和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Louie J P, Bell L M.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for common infections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resistance [J]. Emerg Med Clin AM, 2002, 20(7): 69-91.

[2] Teng C L, Shajahan Y . The manage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 Med J Malaysia, 2001, 56(9): 260.

[3]刘娟,张巧玲,林碧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医院感染[J].海峡药学,2010,12(7):41-42.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 2011.

[5]卫生部召开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工作会议[J]. 中国药房,2011, 22. (44): 4207.

[6]谢{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11-912.

[7]齐薛红, 娄小娥, 吴美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业, 2002, 11(9): 57-58.

[8]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1.

[9]晏梨,田静.昆明市某“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2,9(3):217-219.

[10]赵欣欣.我院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4):3779-3781.

[11]赵志刚.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500 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78.

[12]苏平菊,王岳.阿奇霉素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95-1296.

[13]罗文基,林子玲,黄汉.本院门、急诊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分析[J].今日药学,2011,21(3):194-19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9)

抗感染药物占医院用药的比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1%,但在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中所占份额依旧位居各大类用药首位。2011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近4年间第3次出台类似的文件,既说明国内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严重,也说明对前2次文件的出台没有引起重视,执行力度不大。而在2011年8月以国务院法制办的名义再度征求意见,更说明推行实施之难。深信在严管3年之后会给医院用药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而相关药品的使用频率变化将直接影响制药企业有关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希望有关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1相关政策和有关推行措施[1]

1)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OTC)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

2)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内唯一的官方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3)200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

4) 2008年4月15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5)2009年3月23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2011年4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卫医政疗便函[2011]75 号),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7)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至2011年9月5日。与2011年4月卫生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加强了对基层用药的约束。

2曾内部征求意见的有关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几个版本的比较

2.1新老版本相同点

1)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2)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3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被排除在目录之外)。

2.2新老版本不同之处

1)取消了新上市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制。

2)明确了抗菌中药制剂不在分级管理范围内。

3)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目录抗菌药物,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须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开展抗菌药物静脉注射。

4)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新版规定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相关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老版本为半年)。

2.3彻底去除的内容

1)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收入比例不得超过西药的20%。

2)医疗机构的中医师经培训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后,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

3)社会药店坐堂执业的中医师不得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等。

2.4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变化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应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不得少于1年。

4)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申请。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二、三级医院使用品种数仍有限制。

6)删除一些硬性指标,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50%、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15%。

3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分析

3.1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总体分析[2]

为了能更透彻地分析全身用抗感染药在样本医院中使用的变化,笔者特从2004年开始统计分析。因为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颁布《关于降低24种抗感染类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5年9月公布《关于降低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6年8月公布《关于制定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短期频繁3次降价的目标直指抗感染药。而卫生部在2008-2009年又连续2次颁布《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应对抗感染药在医院的使用有所遏制。

图1为全国22城市样本医院购药金额统计。从2004-2006年抗感染药的增幅小于药品购入总金额的增幅看,说明降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感染药大类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自2007年起出现明显下跌趋势,但2007-2009年与药品购入总金额增幅相差无几,说明不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收效甚微,而且有新的抗感染药进入临床使用并取代了降价品种如头孢替安、头孢孟多等。抗感染药大类占药品总金额的份额在24%左右徘徊,2010年为23.24%,尚属于平稳下滑的态势[3]。但据2011年上半年最新数据统计,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虽随着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下降而下降,但同比增幅只有4.21%,占总金额的份额也只有21.69%,均跌入历史低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少样本医院对卫生部的《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持观望之态或在某些省市因开始实施管理办法而减少了抗感染药购入量的缘故。

3.2上海样本医院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

上海地区医院的用药无论是水平还是品种等都一直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药品集中采购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特检索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样本医院处方数据库,藉此说明由于各地疾病谱与用药习惯有所不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目录由各省市自主制定是非常正确与可行的。由于上海地区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融入了大量的合资药,所以在二、三级医院的品种统计上就出现了这些品种购入金额多、使用频率高的特点。相信统计这些数据也有助于国家政府部门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推进与实施。

3.2.1按医院等级分析品种

按3个半年度分析,前20位药品占抗感染药品总金额比例除头孢西丁、头孢地尼等品种有所增加外,其它变化不大,只是位序稍有变化;在二、三级医院所占的比例变化也不大,说明已被医师与患者所熟悉与认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他啶5个品种属于非限制使用的品种,能进入前20位说明这些品种在临床上仍有其治疗价值(表1)。

3.2.2抗感染药物按类、按供应医院治疗部门统计

数据采集部门将抗感染药物分成24小类,笔者将其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情况按门、急诊与住院治疗三部分统计,发现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变化(表2、3、4)。

4分析与讨论[4,5]

4.1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及思考

4.1.1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有些品种垄断性很强,比如头孢噻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伏立康唑、替考拉宁等品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品种都不是生产企业当家或主打品种,所以对这些企业乃至整个医药企业影响面不会很大。但从总体上分析,对专门从事抗感染药物生产的企业冲击颇大,应该考虑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在做好市场销售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药品创新的问题。

制度的出台实施使国产抗菌药物处于不利地位。从临床使用效果来看,外企的药品确实有优势,而且比较明显。除去利益驱使,医生从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上出发也愿意选择它们的产品,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也有这样的需求。看来,国企提升药品质量乃是根本。

4.1.2对于药品流通环节的思考

我们认为对于属于基本药物中的抗感染药物,应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考虑到这些药品都属于医疗保险甲类目录品种,由国家社保部门“买单”,所以能否考虑定点生产、集中配送?而其它抗感染药物由于经各省市遴选后品种会有略同,因此,我们认为有配送条件的生产企业可以自行配送;若委托医药商业配送,希望委托通过新版GSP要求的、有相当规模的、具备一定物流基础的、在各省市中标的医药流通企业。

4.1.3对临床使用环节的影响与对策

在这次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目录中,波及样本医院临床使用面极广。对医院来说,虽目前还处于“以药养医”时代,但建立和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是需要医院来贯彻执行的。“以药养医”是加速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诚希望此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能彻底杜绝部分医生因收取药品回扣所致乱开抗感染药物处方的见利忘义行为。

4.2应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销售策略

1)努力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符合USP、BP、EP、JP等标准是获得市场的关键。

2)有产品独创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市场价值。

3)已严重依赖抗菌药物的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药物创新是必须的。

4)抗菌药物的营销方式将从模式逐渐发展到学术推广。

5)学习外企在抗菌药物销售上的经验,业务拓展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一场为期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多方监督和努力,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需要药品监督部门加大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品种的检测;需要生产企业及时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出更多的好药;更需要对老百姓加强健康教育,彻底摒弃滥用抗菌药物的恶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这是所有真正关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人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白 云,干荣富. 政策导向对医院用药市场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8):508-509.

[2] 徐培红,干荣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新政解读及其对医院用药品种结构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8):67-71.

[3] 干荣富.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上海医药,2010,31(9):398-40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10)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增加,滥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1];据近五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洲、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的总量中,抗生素占30%-40%,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药物[2]。如何使抗菌药物应用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医疗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各级医院管理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准则的一种部门规章,根据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与使用原则》、《新药、特药审批制度》、《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考核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各级管理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2加强宣传

宣传是传播知识、信息的直接途径。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季度举办药讯简报一期,宣传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细菌谱与细菌耐药情况,介绍新药、特药作用机理、用法与不良反应及各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排名前十位药品名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通报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及药敏试验执行率等情况,让医务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有一个整体及动态的认识,不断完善检查与治疗方案。

1.3注重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3]。抗菌药物虽然在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威力,但抗菌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致病、致畸、致残、致死等,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与导致细菌变异等问题,要使全院医务人员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相关知识,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每一类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知识、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相关内容,从而全面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以指导实际。医院科教科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相关知识纳入医务人员继教培训范围内,使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达到不断了解与掌握的目的。如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应用知识讲座、处方点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举办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知识讲座,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的责任意识。

1.4 加强督导与考核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院质量督察管理科等多部门每月定期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对检查情况及时认真进行汇总分析,对出现的问题以反馈表的形式反馈到相关科室,责令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到个人进行整改,且与当月绩效考核工资挂钩。同时以上各部门专职管理人员不定期下科室随时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处于随时监控的状态。

2 效果评价

通过加强各项管理,该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下降,微生物送检率在不断上升,具体情况见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与微生送检情况 (%)

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率 微生物送检率

2009

74

54

2010

63

58

从上表可看出,通过各部门联合管理,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逐年下降,微生物送检率在逐年上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是各级医院的管理重点与难点,如何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只有机构完善、制度健全,同时只有充分贯彻制度、落实制度,才能使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

3.2抗菌药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才能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3.3 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督导管理措施执行,才能使管理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管理者要贴近临床、贴近实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才能达到质量持续改进之目的。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 护士实习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 商品营销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