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自我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07

输血自我总结

输血自我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 R714.2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165-02

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是危及人体生命健康的常见急腹症,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手术止血和快速大量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目前,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休克型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同时术中配合自体血回输,快速有效地纠正休克,又可节约血源,避免或降低输血风险,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采用腹腔镜手术配合自体血回输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2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因休克型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年龄18~42岁,平均28.3岁,停经35~82 d,腹痛至手术时间1~70 h,所有患者有停经史、下腹痛、阴道出血及休克症状。尿HCG阳性或血β-HCG异常,B超示盆腔积液及盆腔包块。腹腔镜穿刺阳性(避免血液污染,禁用后穹隆穿刺术),完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开通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注晶体扩容,纠酸,吸氧,拟行腹腔镜探查术,通知手术室准备3000P自体血液回收机(我院正使用)。

1.2.2 术中自体血回输方法取平卧截石位,气管插管全麻术,消毒铺巾,脐穿刺,形成气腹后置腹腔镜,了解腹腔出血情况。右麦氏点穿刺5 mm置吸管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腹腔积血吸入自体回收机,经离心清洗,净化浓缩,直接回输给患者。同时左侧对应麦氏点穿刺置分离钳夹住出血部位,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操作。

1.2.3 手术方法患侧输卵管切除术14例,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10例,患侧输卵管挤压术2例。

1.2.4 病理诊断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型14例,流产型4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型6例;输卵管伞端妊娠流产型2例。

2 结果

2.1 输血情况

总出血量为1 500~3 200 ml,血流回收总量为46 800 ml,经离心、清洗、净化、浓缩后获得红细胞总量为24 700 ml,平均950 ml,共节约血源24 700 ml,均在术中就开始输血。休克症状很快得到纠正,仅2例(血>3 000 ml)术后当天加输悬浮红细胞3 U,血浆200~400 ml。

2.2 手术前后血液变化

见表1。

2.2.1 术前与术后第2天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术前WBC异常升高,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由表1可知,术前及术后WBC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和PLT术前及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天血WBC、Hb和PLT

与术前比较,*P<0.01

2.2.2 血绒毛促性腺激素的变化术后第2天查血绒毛促性腺激素下降>50%,术后2周复查均恢复正常。

2.3 疗效

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以其手术时间短、术中血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损伤少等优点,已被广大妇产科医生及患者接受,但治疗由异位妊娠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一直有争议。主要因为此类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麻醉手术风险增加,但对于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来说,有合适的麻醉及先进的监护措施,以及配套的自体血回收机,仍可选择腹腔镜手术,加上快速有效地进行自体血回输,使休克得以纠正,而且镜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包括肝缘下和肝脾间的上腹部凝血,又不影响手术的进行。

3.2 自体血回输

自体血回输通常指回收手术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经血液处理、治疗仪采集、抗凝、过滤、离心、洗涤、浓缩后重新回输给患者。它有着许多的优点:a.可解决血液短缺的困难。b.无输异体血反应,并发症少。c.能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疾病,尤其是常见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血清性肝炎、黑热病、梅毒等。d.不产生对血细胞蛋白、抗原等血液成分的免疫反应。e.无需检验血型及交叉配血,无输错血型之误。f.解决特殊血型(如Rh阴性)病例的供血问题。g.红细胞活动较库存血好,运氧能力强。h.使不接受异体输血的者亦能接受。i.提高大出血时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手术中患者血过多、过快、血液供应不及时或因血液缺乏造成的患者生命危险。j.操作简便,易于推广。k.节约开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不失为解决患者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l.减少血库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休克型异位妊娠自体血回输的适应证:①妊娠<12周且胎膜未破。②内出血时间≤72 h。

总之,我院通过对26例此类患者的临床验证说明,腹腔镜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术中配合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输血自我总结篇(2)

【Abstract】 Objective:To master the infection of HIV/AIDS,syphilis,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B within the scope of our hospital,for providing a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blood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and to estimate the Xinjiang region of HIV/AIDS,syphilis,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B infection by our hospital infections through the calibration of two influence factors on distribution of north Xinjiang and south Xinjiang and the national.Method: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syphilis specific antibody of 1560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HIV antibody was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e test for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Then,the infection rate of each examination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rough sex,region and ethnic group,the infection situation of Xinjiang region were estimated using related epidemiology.Result:Syphilis,HIV/AIDS,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B infection rates in selected sample data of this study were 1.41%,0.13%,2.82% and 8.78%,four inspection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of syphilis,HIV/AIDS,hepatitis C and hepatitis B infection rates in Xinjiang were 1.47%,0.199%,2.87% and 9.96% through correction of the regional and ethnic factors.Conclusion:Check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can intuitively grasp the infection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pathogens,through the related factors in Xinjiang region adjusted conveniently estimate the disease prevalence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Inspection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Viral hepatitis type B; Viral hepatitis type C; Syphil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9

近年来,经血传播性疾病明显增多,加强血液及制品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已越来越受到医疗行政部门的重视。为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和科学性,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高了血液来源的质量,而输血者输血前的检测,对于临床的安全用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输血前、术前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初筛的检测,对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避免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导致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院以实例研究的方式对2014年全年156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取得一定的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560例受血者,其中男844例,女716例,年龄3~85岁,所有患者均是首次接受检验的病例。

1.2 方法

1.2.1 仪器 选择Addcare ELISA 400全自动酶标仪检测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四个检查项目。

1.2.2 试剂 乙肝检测试剂选择三维生物工程;丙肝、梅毒和艾滋病检测试剂选用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

1.2.3 检查项目 输血前4项检查: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本次研究中输血前4项检测的阳性率 本次1560例检验的患者中,4个骨科和3个脊柱外科的人次占总人次的83.67%,也是医院主要输血的几个科室。梅毒、艾滋病、丙肝、乙肝阳性患者人数分别是22例(1.41%)、2例(0.13%)、44例(2.82%)、137例(8.78%)。

2.2 不同性别患者输血前4项指标检出结果比较 由结果可见,不同性别的患者在乙肝、艾滋方面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在梅毒、丙肝方面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南北疆患者输血前4项指标检出结果比较 结合本次研究来看,南疆患者562例(约占36.03%),北疆患者998例(约占63.97%),南疆患者中乙肝检测阳性者占15.12%,北疆患者为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汉族人群与少数民族输血前4项指标检出结果比较 结合本次研究来看,汉族患者952例(约占61.03%),少数民族患者608例(约占38.97%),艾滋病、梅毒、丙肝和乙肝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通过新疆男女比例、南北疆人口比例及民族差异因素校正出新疆地区输血前4项检查梅毒、艾滋病、丙肝和乙肝的患病率

2.5.1 男女比例因素 本研究中男性患者844例(占54.10%),女性患者716例(占45.90%),这一数据与本地区男女人口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男51.3%、女48.7%),所以,对于这一组的数据不需要进行校正便能够很客观地反应出本地地区男女的患病率或检出率。

2.5.2 南北疆人口比例因素 本研究中南疆人口562例,大约占36.03%,北疆患者998例,

大约占63.97%,这一组数据资料与本地区的人口构成(南疆人口比例53.44%、北疆46.56%)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必须要进行校正,校正方法以乙肝为例,南疆乙肝阳性患者校

正人数为:562×53.44%×15.12%/36.03%=126.03,北疆乙肝阳性患者校正人数为:998×46.56%×

5.21%/63.97%=37.85,校正后的乙肝总患病率为(126.03+37.85)/1560=10.51%。结合研究数据经地区校正后,梅毒、艾滋、丙肝、乙肝感染率是1.41%、0.19%、2.83%和10.51%。

2.5.3 民族比例因素 本研究中汉族患者952例(占61.03%),少数民族患者608例(占38.97%),这一组数据资料与本地区的人口构成(汉族人口比例40.6%、少数民族59.4%)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必须要进行校正,校正方法以乙肝为例,汉族乙肝阳性患者校正人数为:952×40.6%×8.72%/61.03%=55.23,少数民族乙肝阳性患者校正人数为:608×59.4%×8.89%/38.97%=82.39,校正后的乙肝总患病率为(55.23+82.39)/1560=8.82%,经过民族因素的校正后,梅毒、艾滋、丙肝、乙肝感染率则是1.44%、0.196%、2.76%和8.82%。

2.5.4 新疆地区校正后总患病率 从本地区总患病率的最后确定可以看出,地区分布和民族差别是对总体患病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南北疆组中,北疆患者占总人次的63.97%,与新疆地区人口中所占比例约46.56%的差率为17.41%。民族组中,汉族患者占总人次的61.03%,与新疆地区汉族人口所占比率约40.6%的差率为20.43%,两差率之差为3.02%,即相比之下,民族的差别对总患病率的影响比地区对总患病率的影响大3.02%。因此若以两者校正后的患病率产生均值:梅毒:1.43%;艾滋:0.193%;丙肝:2.79%;乙肝:9.67%。以此为基点,则得新疆地区乙肝的总患病率约为:9.67%+9.67×3.02%=9.96%;同上校正,最终考虑到南北疆地区和民族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输血前4项检查的患病率分别如下:梅毒患病率为1.47%、艾滋患病率为0.199%、丙肝患病率为2.87%、乙肝患病率9.96%。

3 讨论

随着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输血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屡有输血感染病的报道,因此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为严重的就是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1-2]。为了减少通过输血传播疾病国家采取了坚强有力的举措,比如杜绝多年卖血行为,大力开展无偿献血规定血站对采集的血液严格检验,强行对输血者输血前传染病的检测等。虽然目前的技术手段和条件不能对有些“窗口期”的病毒检测出来,但是近年通过输血感染疾病比率大大下降[3-4]。

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来看,为了能更深入探知某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疾病发病率,患病率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大工程[5-7]。由于单位个体的能力有限因此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到,医院输血患者的组成不仅数量大而且构成十分繁杂,而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但是这种情况就很类似一个缩小的随机抽样群体。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医院的检验信息来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和评价,这样得出的数据和资料将会更具科学性和便捷性。

本研究将1560例患者的输血前梅毒、艾滋病、丙肝和乙肝的感染率分别是1.41%、0.13%、2.82%和8.78%,通过新疆地区男女比例差异、南北疆人口差异及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差异这三个因素的校正后,最终反映出新疆地区输血前4项检查的患病率分别是:梅毒患病率为1.47%、艾滋患病率为0.199%、丙肝患病率为2.87%、乙肝患病率9.96%。其中,乙肝患病率与我国总体患病率为10%左右较接近,丙肝患病率也与我国总体患病率3%左右接近,新疆地区的梅毒的患病率比我国总体患病率有显著的升高。

由此可见,住院前可能已有部分患者感染乙型肝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使得医护人员在日常的诊疗行为中均存在职业暴露风险。通过检测,既能够发现潜在感染源,对各个威胁最大的人群进行特殊护理,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并为患者的诊疗提供帮助,又有利于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加强自我防护[8-9]。

对输血前的患者进行检验,归根到底来说是为了规范临床输血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可以说这是医疗卫生水平所必然推动的结果之一;其次,充分掌握患者在输血前时有上述提到的几种疾病,检查的结果也能够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进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笔者也切实的体会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10-11];再者,从研究中还可以看到由于社会人群与受血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受血人群更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可以将其作为社会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如果要对上述感染性疾病进行范围比较大的流行病学研究时,如果不具备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实施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如果使用各地区医院的这种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就能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结果[12-14]。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输血前4项的检查完全可以发现受血者输血前感染传染病源的状况,为及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试验依据,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发出强有力的信号[15],其记录能区分是输血前还是输血后传播疾病,为防止医患纠纷、查清各环节的责任提供了原始证据。

参考文献

[1]潘优敏,谢珏.6421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0,773.

[2]姚仁南,陈玲,陈娜云,等.27 779例患者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6):652-653.

[3]唐满玲,李见红,吴莹,等.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3):259-260.

[4]陈萍,姚健,刘红,等.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科室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14-16.

[5]艳丽.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47-148.

[6]孙媛媛,刘建忠,陈方祥,等.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0,39(2):233-235.

[7]丁海明,柯培锋,周华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12):1771-1773.

[8]陈德娟.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血清5项感染性指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4):355-357.

[9]韩选伟,胡同平,张文兰.10 68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患者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71-72.

[10]周丹.2009-2010年我院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93-94.

[11]李凤春,张亚军,李小梅,等.4352例患者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117-118.

[12]艾书娥.2680例输血前、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93-94.

[13]林华峰,孙红艳.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病指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220-221.

输血自我总结篇(3)

当前医学领域,手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急救手段经常被使用,而对于普通的外科手术来说,一般在手术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因此,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安全性则成为了普通手术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能否成功、及时、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患者体内,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院选取的100例患者中有78例接受了输血,我院护理人员对患者输血后的情况时刻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护理。笔者通过我院的实践调查讨论研究关于普通外科手术的输血问题[2],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其中,有78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在78例进行输血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45例,女性患者共33例,患者年龄在20~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7岁。78例患者均进行了普通外科手术,并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在手术中进行输血的患者共67例,术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共11例。

1.2分析方式 由护理人员对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接受输血的患者的状态进行记录,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24h内要时刻对患者的状态保持观察,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患者在普通外科手术中输血问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3]。

2 结果

在接受输血的7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过调查,该患者接受我院输入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600ml[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为1.28%。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所患的病症为肝癌破裂出血,经过我院急诊以及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后对患者进行干部分切除手术,该手术为手术中输血的手术,患者输入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总计600ml,其中悬浮红细胞为5U,冷沉淀凝血因子为16U,患者进行的输血量占人体内总血量的0.76%,该名患者在手术中输血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身体上出现片状荨麻疹,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逐渐消失,而除该患者外,另外77例患者在输血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总体来说,在普通外科手术中进行输血是较为安全的。

3 讨论

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对患者进行输血无疑是十分寻常的,而若是输血准备做的不足,则很可能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的是患者在进行输血时或在接受输血后,被输血人产生了血液方面的新疾病或因输血而导致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异常表现[5]。

由于输血关系到人体的安全健康,因此,输血使用的装置均应经过反复消毒且封存在真空袋内,避免设备出现污染等情况,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当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后,患者轻则出现身体不适,产生血液疾病,当输血不良反应严重时,很有可能威胁患者自身的脏器,甚至严重时可招致患者身死。当前我国的医学技术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普通外科手术中的输血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着,由于对输血安全认识的不断加深,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的注意程度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因输血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不断下降[6]。

在我院普通外科手术进行的输血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也说明了我院在输血的安全性方面做得较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在输血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用实际数据证明了自体输血在众多输血类型中的优势地位,在我院进行的此次调查研究中,78例患者所采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均是滤除亚甲蓝光化学灭火病毒以及包细胞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血浆[7],因为血浆自身进行了严格的消毒,这将会大大地减少在对患者输血的过程中大大地降低细菌的出现,严格的消毒有效地控制了因输血而导致患者出现的血液疾病等,并且,它还能够将白细胞所引起输血的不良反应想到最低,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虽然我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方面完成的较好,然而,仍然有可能出现失误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首先要考虑输血的必要性,当输血处于可输可不输的情况下时,尽量减少对患者进行输血,以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若是患者在手术中失血过多,要根据患者情况,必要的话则应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一切操作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主[8]。

笔者认为,首先应观察患者是否有输血的必要性,当确定患者必要输血后在对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减少患者的输血总量,有效地降低患者在输血中可能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综上,在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输血时应首先选择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对于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庆,徐双梁,廖娟娟,等.430例普通外科手术输血安全性的临床分析[J].2012,14:50.

[2]王丽,曾丽红,易亚萍,等. 滤除白细胞输血降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5):1168-1169.

[3]周柏发,孙波,杜雪冰,等.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血型患者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2):77-78.

[4]张丽丽,黄亚绢,李志强,等.前置胎盘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安全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265-267.

[5]欧文闻,陈传贵,蔡茵莎,等.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04:297.

输血自我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62-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操作。为不断巩固提高护理业务技术水平,我们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训练,均取得良好效果。下面将我们多年来总结掌握的静脉输液方法和操作技术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 静脉输液药的配置 配置静脉输液药前,必须认真、仔细核对所用的药品,经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配置,配置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输液反应发生。

2 如何进行排气 排气时把滴壶下端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药液流入滴管1/3时关闭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溢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药液呈滴状流下,绝不能呈线状流下。因呈线状压力大,可将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静脉输液血管的选择 1、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的人,血管比较好选,输液能顺利进行。2、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血管较细小表浅、皮肤下脂肪少、弹性差、皮肤松弛,穿刺比较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的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进针时要快、要稳、要准,宁浅勿深。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要对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可自然放松,放松优于握拳。放松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特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3-0.5cm处进针,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慢慢进入少许,用3条胶布固定(目前都使用合格的输液贴)。3、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会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也不会减慢。我们通过上百例逆行输液观察,未见局部肿胀及其它不良反应。

4 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化。2、现在都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患者要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快的害处,可导致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发生。当患者明白了滴速快的不良反应,会自行把滴速放到正常滴速。

输血自我总结篇(5)

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救治危急病重患者生命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举措。它可以补充患者的血量,提高血液的供氧率,对提高患者生命体征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5月年~2014年5月收治入院的ICU输血治疗患者进行抽样调查,抽取50例ICU输血治疗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呼吸衰竭,贫血等症状。

1.2方法 按照比例输入成分血,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分别输入一定量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然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治疗效果 输血前1h及输血后4h,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并着重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2]。

2结果

对50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后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都有好转。输血治疗病情好转的患者有39例,占总人数的78%;病情无变化的患者和死亡的患者共11例,占总人数的22%。见表2.1

3讨论

血压和呼吸是生命体征的两个重要部分,而且这两者都和血容量也有重要的联系。血容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患者自身的血压高低,并且血容量的高低也同时影响了血液的供氧程度,供氧是否充足将直接导致患者的呼吸情况。因此,血容量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中已经必不可少了。我们发现,对ICU重症患者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之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比容以及凝血酶时间都有明显的好转。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对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措施[3]。

对于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输血的过程中或者是输血后的24h之内,被称为"急性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也可以发生在输血完成之后的数日、数周或者是数月,被称为"迟发性输血反应"。①急性输血反应的不良后果可以给患者造成?急性血管内溶血(伴有发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呼吸窘迫、休克、焦虑、少尿血红蛋白尿、DIC);?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功能衰竭、心率加快、血压降低、休克、呼吸困难或窘迫等);?败血症。②迟发性输血反应的不良后果有:?输血性传播疾病(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和Ⅱ型等);?迟发性溶血反应(伴有发热、黄疸、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等症状);?输血后紫癜。

对于急性输血反应,处理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采用生理盐水输注保持静脉通道通畅;②如出现呼吸苦难及时给与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③为了防止肾功能衰竭,按医嘱给予利尿剂④核查血液标签并且送检。对于迟发性输血反应,我们可以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在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同时,医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筛选献血人的血液质量[4]。

在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时候,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三查"即:查血液的有效期、查血液的质量、查血液的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患者姓名,对患者床号,对患者的住院号,对血瓶号,对血型,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对血液种类,对血液的剂量。"一注意"即:注意观察输血后患者的身体反应。而且在给患者进行输血的过程前后一定要遵守"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的制度[5]。

总之,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输血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进行输血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应对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发现输血给患者带来的危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最大的力量来救治患者的生命是每一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黄淑清,董清松.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127-128.

[2]魏晴,邓熙,彭春秀,等.危重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9,04:416-417,422.

输血自我总结篇(6)

为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现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8359例输血前患者5项血清传染性指标检测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住院及门诊患者8359例,男、女比例正常分布,年龄0~92岁。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送检。

1.2 试剂与方法 HBsAg、抗-HCV、抗-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抗体采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阳性者用ELISA法确证,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抗-HIV初筛试验采用酶联双抗原夹心法,试剂购自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出现阳性结果则送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生化速率法检测,正常参考值为

1.3 仪器 日立7080生化仪;KHB ST-360酶标仪(上海科华);TYPE ST-36W自动洗板机(上海科华)。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8359例标本总阳性为2081例,占24.89%,其中ALT 627例(7.5%),HBsAg 1020例(12.20%),抗-HCV 96例(1.15%),抗-HIV阳性64例,后经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阳性32例(0.38%),TRUST阳性164例(1.96%),经ELISA确证阳性为142例(1.69%)。

2.2 不同年份输血前五项阳性率见表1。2007年阳性总数为419例(26.31%),2008年阳性总数为656例(24.97%),2009年阳性总数为858例(24.88%),2010年1月~3月阳性为148例(21.39%)。

表1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输血前五项检测初筛及确诊阳性检出情况(例,%)

年份总数ALT(>40u)HBsAg抗-HCV抗-HIVTRUST抗-TP

20071592103(6.45)237(14.88)15(0.94)0(0)33(2.08)31(1.95)

20082627171(6.51)366(13.92)35(1.33)8(0.31)43(1.64)33(1.26)

20093448307(8.89)348(10.17)41(1.19)21(0.61)75(2.18)66(1.91)

2010(1~3月)69246(6.62)69(10.92)5(0.72)3(0.46)13(1.83)12(1.73)

合计8359627(7.5)1020(12.20)96(1.15)32(0.38)164(1.96)142(1.69)

3 讨论

3.1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因输血感染某些疾病的例子时有发生。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输血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避免给医院带来医疗纠纷,也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原则,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查是非常重要的[2]。输血前后病原体检测包括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等[3]。

3.2 通过对8359例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HBsAg和抗-HC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20%和1.15%,与文献报道HBsAg感染在10%~15%之间[4]、抗-HCV阳性率0.51%~3.9%[5]相近。ALT高于正常值为627例,占7.5%。虽然ALT并非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的特异性指标,但可从侧面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如肝炎等疾病引起的肝损伤等。ALT检测作为丙型肝炎的替代试验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但

作者单位:530001广西南宁市第八医院检验科

仍有其他已知或未知的肝炎病毒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HCV“窗口期”和HBV隐匿性存在的风险:丙型肝炎感染早期ALT升高发生的时间大大短于ELISA法检出抗-HCV的时间,通常检出抗-HCV的时间约70 d,而检出ALT升高发生的时间约在2周~2个月;对于HBsAg阴性的慢匿性HBV感染者而言,有时ALT也会不正常[6]。我国是一个HBV感染的高发区,而医源性感染传染性疾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输血前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非常必要,不但可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感染,也可以为医疗中的举证倒置提供依据。

3.3 8359例受检者中有164例(1.96%)TRUST初筛阳性,后经ELISA法确证阳性患者142例(1.69%),阳性率高于有关文献报道的1.10%[7],假阳性率为13.4%,说明TRSUT法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与文献报道一致[8]。由于TRUST法是检测TP患者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是TP筛选试验,易受某些传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如麻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造成假阳性[9]。因此对TRSUT法初筛阳性标本需进一步用TPPA或ELISA法进行确诊试验。

3.4 本研究中抗-HIV初筛阳性64例,后经广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32例,阳性检出率为0.38%,明显高于全国人口HIV平均感染率0.05%[10]7倍多,这可能与本院就医患者流动性大,某些人员从业复杂有关。从表1结果来看,抗-HIV阳性例数逐年增加,阳性率也逐年递增,说明HIV在我国感染流行的形势不容乐观。性传染疾病正逐渐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由大城市向小城市以及农村,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AIDS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已有近百万人感染。HIV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1]。因此,加强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扩大筛查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减少因输血或其他引起的医疗纠纷,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可提醒医护人员加强个人自身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01.

[2] 葛冰磊.1204例患者输血前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4(7):115.

[3] 王全立.中国的输血安全管理.中国输血杂志,2009,22(9):705-709.

[4] Lai CL,Ratziu V,Yuen MF,et al.Viral hepatitis B.Lancet,2003,362:2089-2094.

[5] 付涌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873-874.

[6] 季阳,王迅,郑忠伟,等.重新评估献血者ALT检测的意义.中国输血杂志,2009,22(7):521-522.

[7] 陈善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输血及手术患者梅毒抗体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42-143.

[8] 武建国.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相关问题.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316-320.

输血自我总结篇(7)

输血作为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替代性支持治疗手段,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血液制剂种类也不断增加,输血的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1]。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引起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对于较严重的输血反应,如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处理,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摆在众多临床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2005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发生输血反应的80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以探讨输血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选择我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80例,患者分布在手术科室、内科、肿瘤科、血液病、妇产科等。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0~68岁,平均47.8岁。

1.2 试剂与仪器 ABO标准血清及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筛选细胞、谱红细胞、抗-D、抗-C、抗-c、抗-E、抗-e血清、1%木瓜酶溶液均由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ABO定型试剂为长春生物制品所生产;Rh定型试剂、抗球蛋白试剂均为进口试剂;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A型和B型标准红细胞由本室自制;细胞洗涤离心机则为日本进口仪器。

1.3 检测方法 利用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根据文献[2]的方法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分别对患者的ABO、Rh血型进行复核,对患者的红细胞、血清进行直接抗球蛋白实验、抗体筛选、抗体鉴定,用盐水介质、间接抗人球蛋白介质、酶介质进行相容性实验。同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选择反应阴性的供体血小板输注。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与分布情况 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中,发热反应(体温在输血后比输血前上升1 ℃为输血发热反应)41例,占总数的51.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等)28例,占总数的35.0%;溶血反应(胸闷、呼吸困难等)6例,占总数的7.5%;其他(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血循环超负荷反应等)5例,占总数的6.3%(见表1)。

2.2 血清学免疫检测 在对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免疫检测中,共10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12.5%(10/80),其中7例为血小板抗体,2例为Rh血型系统抗体,1例为ABO血型系统不规则冷抗体。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其大致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类型。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血循环超负荷反应及非心源性肺水肿等[3]。其中以发热和过敏反应最常见,据国外文献报道,该类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0%~37.0%[4];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40%[5]。随着临床成分血的应用以及血液制品中白细胞的有效滤除,减少了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而由Rh血型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在临床较为多见,常发生在输血后的2~10 d内。

发热反应系多次输血后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或血小板溶解而释放致热原所引起。通常认为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复输血,患者体内产生多种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进而导致临床过敏反应发生。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中,发热反应41例,占总数的51.3%;过敏反应28例,占总数的35.0%,两种不良反应占绝大多数,并且主要发生在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中,使发生输血反应的机会增加。而溶血反应主要是因血型配合禁忌,或输入了红细胞已被破坏的血液,比如血液的保存超过有效期或血库保存血液的温度不当,在室温内放置过久等均可引起。以上几种不良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中常见的副作用,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观察,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本组血清学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共10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12.5%,这表明不能达到血型完全配合性的输血是导致临床免疫性输血反应严重的主要原因[6]。而血型的配合性输注,使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匹配与相容,是避免发生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根本保证。这就必须对受血者以及献血者进行全面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包括正确的ABO定型、Rh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免疫性抗体的筛选,联合使用多种检测技术(凝聚胺法、酶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等),以提高血型配合型输血程度,为患者找到在免疫血液学方面相容的血液成分。另外,国内学者赵秀萍等[7]利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成分血液中的白细胞等,也可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基本操作,确保临床的输血安全是最终目的,要提高输血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全面、充分认识输血的风险,了解降低风险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才能将此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同时,需要在输血前对患者及献血者做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利军,韩明清,吴新花.输血反应的紧急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32-133.

[2]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220.

[3] 王学谦.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23(3):242.

[4] Vo TD,Cowles J.Platelet washing to prevent febrile reactions to leucocyte-reduced transfusions[J].Transfus Med,2001,11(1):45-47.

[5] 何安聪.316例输血反应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3):43-44.

输血自我总结篇(8)

严密的逻辑性是任何一门理科的共同特征,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的一门也不例外。但是在初中阶段,生物作为非中考科目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甚至是老师的忽视。课时少、内容多是一件令授课老师比较头疼的事情。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仅仅教授一下课本内容就算完成任务,有些甚至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记忆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这样不仅使本学科内容没有让学生好好理解掌握,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总结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难,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难理解,而是在记忆时很容易混淆和遗忘。如果按照常规性讲解,学生当时就有可能弄得满头雾水,过后记忆清晰就不太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房室瓣和动脉瓣。左心房负责收集来自肺内的血液;左心室将来自肺的血液泵至全身;右心房收集来自身体其他各部分的血液;右心室将来自身体其他部分的血液泵至肺;室间隔可以防止心室内血液的混合;房室瓣与动脉瓣是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在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结构与功能相对应。有什么样的功能就要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必定也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我先给他们展示猪心脏,让他们对心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有很多肌肉构成。然后再问他们心脏是实心还是空心?他们凭常识知道,心脏是运输血液的,但是到底心脏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呢?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这时候再给他们展示心脏模型。打开心脏模型,他们自己可以看清楚心脏其实是具有2个两两相连的腔(4个相对独立的腔)构成。进而可以让他们思考这些腔叫什么名字。我以房屋进行举例:我们住的是房子,房子下边的是地下室。那么心脏的4个腔,上边的叫什么,下边的又叫什么呢?学生很机灵地回答,上边的是心房,下边的是心室。我再问他们: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各叫什么,他们也会很容易地说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名字。所以简单的心房与心室他们通过自己“起”名字就会记住了。

输血自我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90-01

现阶段,部分国家采用风险评估模式对输血传播疾病进行残余风险的评估。通过残余风险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有效筛查的方法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使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提高[1]。而我国属于HBV的高发区,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能够给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将对我院血液中心检测的数据进行HCV、HBV、HIV的残余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06-2013.06期间我院205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29.7±7.6)岁。按照献血的次数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初次输血:未有输血史,并且在此阶段只有一次输血者,共126患者,平均年龄(27.5±8.3)岁。多次输血:在此阶段输血,并且此阶段的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者,共79例患者,平均年龄(29.8±9.4)岁。

1.2输血者血液的筛查与确定

(1)血液初筛。应用EIA双试剂对血液中抗-HCV、抗-HIV以及HBsAg进行筛查[2]。

(2)确证试验。采用RIBA试剂、Western blot的方法以及中和试剂对任何一项双试剂检验中的反应性的血液标本予以检测。

1.4残余风险的计算

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FTD)=P(FTD)×WP/LTR。P(FTD)指初次输血者病毒的阳性率。WP指某种试剂对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时间(天)。LTR指病毒感染之后持续感染的时间(天)。

(2)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RD)=P(RD)×WP/I。P(RD)指多次输血者的血清阳转率。因为多次输血者会定期输血治疗,前一次输血合格的输血者,再一次输血的时候血清中病毒指标转阳,所以多次输血者的阳转率等于多次输血者的病毒指标转阳数与多次输血者的人数值比。I指多次输血者血清阳转的平均间隔时间(天)。

(3)总输血传染病毒的残余风险(R)=多次输血者比例×R(RD)+初次输血者比例×R(FTD)。

1.5采用EIA病毒后残余风险的评估

在此过程中对145份输血标本进行了EIA检测,其中EIA初筛抗-HIV、抗-HCV、HBsAg为阳性的3份、阴性有44份。其平局结果的合理性及正确性已得以验证。同时计算采用EIA后,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

2结果

初次输血者共126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63(2/126),抗-HCV的阳性率为1/126(1/126),抗-HIV的阳性率为1/31(4/126)。多次输血者共79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79(1/79),抗-HCV的阳性率为1/40(2/79),抗-HIV的阳性率为1/13(6/79)。经残余风险公式计算初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2、1/12、1/321。多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41、1/23、1/324。多次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与初次输血者相比残余风险较高。HCV、HBV、HIV总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4、1/14、1/322。通过EIA后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是1/313、1/21、1/106。

3讨论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输血者保证血液质量管理,血液检测新技术的推行,相关输血政策的法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使用EIA对HCV、HBV、HIV检测的残余风险各是1/34、1/14、1/322。其中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由于加大了多次输血者的体检和输血质量监测,能有效增强血液质量,减小输血的残余风险。HIV的阳性者绝对数量较小,个别阳性输血者的增多对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应加大输血者的体检健康要求,宣传血液安全知识的力度,在输血前指导输血者认真如实阅读血液健康咨询表,避免有高危行为生活方式的人只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能够有效减小血液风险。并且进一步加大标本量也能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总之,密切加强多次输血者的检测力度,增强输血时血液质量健康的要求和血液安全的规范,倡导输血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积极采用EIA后,输血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明显降低。对血液质量具有保障作用,减小输血时的残余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憬惺.中国输血传染 HIV、HCV 和 HBV 的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25):924-925.

[2]陆祝选,邱昌文,商昌友.南宁地区献血者 HBV 感染的检测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3,4(26):366-367.

输血自我总结篇(10)

作者单位:463000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输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是抢救危重患者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此而引发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同时发生。因此,血源性医院感染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减少医疗纠纷,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了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包括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妇产科、内科、外科、血液科、肿瘤科、感染科3612例输血前患者,男1676例,女1936例,平均年龄32~76岁。

1.2 仪器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博赛2010型酶标仪和BiocellAW201型自动洗板机,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结果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1.3 检测项目及方法 采集空腹受血者血液3 ml,分离血清后,用速率法(正常值:0~40 U)检测ALT;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试剂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初筛抗HIV阳性按规定程序送省疾控中心做确认试验。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且均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并设临界值对照作室内质控。

2 结果

(表1,2)。

表1

3612名受血者5项指标不合格结果

n阳性率(%)

HBsAg61216.94

抗HCV170.47

抗HIV30.08

抗TP631.74

ALT48013.29

总计117532.53

表2

5项传染指标中2项以上不合格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ALTn不合格率(%)

+不合格1323.65

++80.22

+不合格60.17

++80.22

++不合格40.11

++不合格30.08

++30.08

1644.54

3 讨论

近年来,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不断见诸于媒体,原因在于输血前没有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2000年卫生部颁发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明确指出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按照这项输血技术规范出台措施执行,有利于医患双方均处于合理的地位。

本次统计结果表明,受血前HBsAg阳性率为16.94%,抗HCV阳性率为0.47%与相关报道略有差异[1],抗HIV阳性率为0.08%高于有关报道[2],这说明我区是HIV高发区,患者在住院前就感染了HIV。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1.74%,说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作为梅毒初筛试验,检测的是非特异性抗体,与TPPA法、ELISA法相比检出率较低[4],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需进一步提高。本次统计可见受血者输血前5项传染指标出现异常所占的比例较高,2项以上不合格也占相当比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严格器械消毒和灭菌,避免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熟悉,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总之,做好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身体状况,辅助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对患者、医院和采供血机构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为临床提供疾病诊断依据[5]。

参 考 文 献

[1] 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等.受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4.

[2] 李伟,楚中华,马现君,等.7862名受血者输血前5项血清学标志物检查.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21.

上一篇: 阅卷申请书 下一篇: 幼儿园安全教育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