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索道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3:16

林业索道论文

林业索道论文篇(1)

一锤定音之后,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很快进入“整合”程序。收购易、整合难,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将这一考题交给了新任总经理孙祥林。这是一位从斯道拉恩索集团成员企业走出来的老帅,之前担任可恩索中国董事总经理,而他的事业版图也始终围绕着家乡浙江。2011年8月,一纸调令,即将步入“知天命”年纪的孙祥林,离开了家乡,北上至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大本营河北省迁安市。“我不能辜负公司的信任”,这是孙祥林给我们的解释。

履新已过大半年,当我们见到孙祥林时,他连连称“已经很适应”。执掌新帅印的他,显然已经融入了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发展,与我们一起回顾那起行业注目的收购案,盘点整合过程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企业下一步的走向,声音低沉却语气坚定。

收购 进驻亚太包装市场

“那是一朵奇葩”,这是孙祥林对被收购前的正元国际的评价。

诚然,在迁安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城市,将包装企业做强绝对算得上“非主流”,以至于只要说“去包装厂”,出租车司机就能准确地将你带到正元国际的大门口。正元国际就是在这里生根长大,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收入逾9亿元的包装集团,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麦当劳、必胜客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均为它的客户。

这朵奇葩也吸引了斯道拉恩索集团的注意,据孙祥林回忆,早在2006年双方就有所接触。作为一家以造纸起家的全球领先企业,斯道拉恩索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开疆拓土也始终围绕着造纸行业,此番接洽包装企业,是否意在进军包装市场?“包装是斯道拉恩索集团已有的重要业务,此前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孙祥林向我们解答了这一疑问,在收购正元国际之前,斯道拉恩索集团已经在欧洲的8个国家设有20家包装企业,拥有一个强大的包装业务基地。

相比较欧洲市场,斯道拉恩索集团在亚太地区开展包装业务可谓“姗姗来迟”,与正元国际长达三年之久的谈判,也可以看得出斯道拉恩索集团进驻亚太包装市场的深思熟虑。发展纤维包装是斯道拉恩索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相信基于纤维的包装业务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斯道拉恩索集团在欧洲市场的包装业务发展得风生水起,2011年,包装事业部的销售盈利能力是所有事业部中表现最好的,然而斯道拉恩索集团一直保持着全球视野,开发新的市场成为其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出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斯道拉恩索集团的市场调查显示,到2015年亚太地区的纸包装市场规模将超过北美。“不早不晚”,在孙祥林看来,斯道拉恩索集团进驻亚太包装市场正当时机:中国消费品市场增长快速,社会对包装产品的理念和意识正在逐步提高,比较容易接受斯道拉恩索集团相对成熟、高端的产品理念,“太早进入,其实不见得是个机会”。

正元国际为斯道拉恩索集团进驻亚太市场提供了跳板。“正元国际的产品和市场符合斯道拉恩索集团的发展路径”,正元国际面向消费类电子、食品等行业的客户定位,与斯道拉恩索集团在欧洲已有的消费品包装业务出现重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更为关键的是,正元国际不仅在中国和印度同时拥有生产基地,还在韩国设有服务公司,这有利于斯道拉恩索集团迅速进入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全球消费品包装业务增速最快的市场。而正元国际也期待能够利用斯道拉恩索集团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市场资源及跨国运营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借机打开欧洲市场。这是一次难得的市场机遇,双方一拍即合,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成立。

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是斯道拉恩索集团在亚太地区的首家包装企业;孙祥林,是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首位总经理。这个职位的分量,孙祥林也在心中默默地掂量过。

整合 实现平稳过渡

经过紧张的交割工作之后,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进入整合阶段,孙祥林的挑战来了!“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情况与我在可恩索时碰到的情况很不一样,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9亿元的大企业,况且刚经历收购这一巨大变化,每位员工必然会重新考虑自己和公司的未来,心里难免会产生浮动。”从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孙祥林当时的焦虑。

“他们为什么派我过来,就是考虑到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身为中国人,又在斯道拉恩索集团成员企业工作多年,深谙中外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孙祥林相信他能够扮演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之间的枢纽角色。然而,两种企业文化的碰撞还是给他上了现实一课。

收购完成后,斯道拉恩索正元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不少管理者为外籍人员,“之前开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了,现在还得说英语”。不同的文化理念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分歧,诸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之前正元国际也有相关部门在负责,只是这一部门在企业管理架构中层级偏下。孙祥林上任后任命的第一位管理人员便是EHS(环境、健康与安全)部门经理,“刚开始会有人不理解,怀疑这么做是不是必要”。不过EHS经理上任以来,公司至今保持着安全生产无事故的记录,打消了不少人的疑虑。为了加强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每周一孙祥林都会组织管理人员召开电话会议,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共同讨论,“虽然我在管理国际化团队方面经验不足,但是我会争取通过沟通,让他们的意见形成统一。”

相比较管理团队的“换血”,收购之后,一线员工基本保持不变。为了稳定员工情绪,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成立不久,就从一线员工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加薪,“这关乎员工最直接的利益,大家都很高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于斯道拉恩索集团倡导的这一理念,孙祥林深以为然,并从细节入手,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在餐饮方面,取消待客用的小食堂,增加大食堂饭菜种类,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一起用餐,拉近彼此距离;职工文化活动室重新装修一新,增加、电视、台球、乒乓球等设施,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强化员工对斯道拉恩索集团及其成员企业的认识,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还分层次、分班组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使他们对集团的发展历程、行为准则、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等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收购之后,企业要在黄金100天内做好流程优化,减少沟通摩擦,否则一旦员工情绪起来,就算之前制定了很多套方案,可能都会无法落实。”在稳定全体员工的基础上,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组建了整合小组,推出整合工作“百天计划”,一系列整合工作全面铺开:将设计师和销售团队整编在一起,使客户的要求能够迅速反映给设计师,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引进意大利、日本、芬兰等国家的设备,告别传统的手工操作,节约劳动力成本;合理规划仓库资源,将现有仓库合并,减少重复消费;规范商业行为,杜绝送礼、吃回扣的现象等。

在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整合过程中,斯道拉恩索集团总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前前后后来了几百人次,对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尽管孙祥林称他对于管理国际化团队的经验并不充足,但斯道拉恩索集团国际化的力量让他受益匪浅,“现在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答案。”

“持续改善”,孙祥林强调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在正元国际原有的土壤上精耕细作,“正元国际是家非常优秀的企业,我们并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来的制度,而是在其基础上不断强化、优化。”

经过百日攻坚,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整合工作初现成效,“对客户的吸引力明显加大了,自动化水平正在提高,管理更加规范化”,斯道拉恩索集团的进驻给企业带来的改善显而易见。然而,孙祥林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斯道拉恩索集团送来了资金、技术、经验、方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还应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竞争中去,争取成为斯道拉恩索集团的核心竞争点。”

站稳 寻求市场着力点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正当行业期待着孙祥林将如何点燃这三把火时,他的回答却让我们略感意外,“我现在的任务不是点火,而是灭火”。

欧美债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客户市场也感到了“风寒”,“他们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终端用户市场的变化,使孙祥林目前迫切需要找件过冬的“棉衣”穿,“不去考虑实现多大的增长,先站稳了,站稳才能发展。”

抱着“寻找棉衣”的念头,孙祥林的步履迈得略显谨慎。他首先想到的是捂紧钱袋子,“不开公司不知当家难,仔细看看账目,千奇百怪的费用什么都有”。削减不合理开销,将固定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是孙祥林“省钱”的第一步。在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采访时,我们在员工中听到了关于裁员的议论。孙祥林证实了这一说法,“走万里长征路,需要一支精干的队伍”,收购之后,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购入国外设备,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于是调整、精简员工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任务。除人力成本的节约外,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还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做文章,“这是一笔很大数目的支出”。孙祥林已经开始动员市场部、技术部等为减少原材料采购成本支招了。

除了省钱,孙祥林也在寻找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站稳市场的落脚点。“正元国际是家很有实力的企业,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首先要能站得上去。”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选择了相对稳妥的发展路径,即从盘活正元国际的优势资源入手。

“一站式包装服务”的商业模式是正元国际立足市场的精髓。孙祥林直言,“一站式包装服务”这一商业模式并不难理解,就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到生产、仓储、配送的全程包装服务,以及从储运包装到销售包装、从内包装到外包装的全套包装服务。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将继续秉承“一站式包装服务”的模式,“只是同为一站式,提供的内容就大不相同了。”例如:斯道拉恩索集团在纸张原材料领域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实践案例,能够通过原材料为改进包装提供支持;斯道拉恩索集团拥有强大的设计团队,丰富的设计案例构成的数据库资源能够在斯道拉恩索成员企业之间共享,大大增强了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设计能力;为了增强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将仓库建在客户的家门口,每隔三小时送一次货(快的时候每隔一小时送一次),保障了对客户的及时供应。

除“一站式包装服务”的商业模式外,开发国际大客户是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站稳市场的另一个支点。先前,正元国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斯道拉恩索集团在欧洲的包装市场也是全面开花。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充分利用双方的销售渠道,“有些可能是斯道拉恩索集团在欧洲市场的客户,收购之后,他们在中国的公司自然也就成了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的客户”。为了保持销售渠道的畅通,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针对高端客户,在设备选型、原材料选择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并广纳贤才,“有些员工就是从客户公司跳槽过来的,他们充分了解客户的企业文化,能够主动提出完善意见”。“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就能做到”,这是孙祥林为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定下的要求。

通过整合原来的优势资源,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迅速站稳市场脚跟,实现平稳过渡,2011年销售额与2010年相当。这一成绩固然可以让孙祥林松口气,不过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只是天然的优势,市场还得靠自己去开拓”。

发力 谋求多点布局

“企业如果原地踏步,就只能等着把人饿死了!”孙祥林迫切需要寻找撬动市场利润的新支点。

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在国内的工厂集中在迁安和东莞两地,作为配套服务行业,孙祥林总感觉距离客户太远,有时候甚至鞭长莫及,“包装产品受运输限制,不可能运得很远。”为了扩大产品覆盖面,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在东莞工厂投资500万欧元,扩大在南方地区的势力,“目前东莞工厂的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希望通过此轮投资能够使其销售额翻一番。”孙祥林透露,华东将是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下一块投资热土,2012年3月,负责上海地区业务的市场总监已经到任,“尽管华东地区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我们相信只要产品有价值,客户会跟我们走的。”

林业索道论文篇(2)

人类要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森林的收获和利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片面追求机械化和经济效益,把获取木材作为采伐的唯—目标,无计划、无保护性的采伐,对森林造极大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何把生态的理念植入森林采运,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的运用森林资源是我们当代林业工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不仅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次升华,同时也说明了生态建设对于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1.森林生态采运

森林生态采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森林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伐区区划和设计、山场作业及组织管理等森林经营活动,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以达到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的目的。森林生态采运可归纳为:选择合理采伐方式;选择合理集材方式和工艺类型;设计适合当地条件的机械设备选留母树和保护幼树幼苗;伐后及时更新;合理布设林道网等。

2.森林生态采运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陈陆析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生态型森林采运”这一新概念。1986年,中国林学会森林采运分会组织了“以森林生态为基础的 森林采运”学术讨论会。此后,陆续开展了对生态型森林采运的研究。

我国林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进行一些采集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的方法逐步由定性描述深入到定量分析采运作业对林分生态因子(土壤、水、气候等)的影响,其中对采集作业机械刘林地生境破坏的研究最为集中。如赵秀海比较了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集材对集材道土壤硬度、孔隙度的变化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土壤隙度和土壤硬度的变化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史济彦等分析了不同的采伐和集材方式和迹地清理方式对水土流失和更新苗木的影响;蒋洪翔研究了拖拉机集材方式对保留木影响。卢伟等(2001)研究了采伐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我国南方也开展了一些生态采运方面的研究,如粟金云对森林采伐更新诸问题进行了研究;周新年对影响伐区作业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周新年等研究了不同采伐、集材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张正雄等分析了伐区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邱仁辉等研究了森林采伐作业自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等等。

2.2国外森林生态采运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采伐作业对森林环境影响的研究陆续有过报道。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2.1机械和作业方法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采运作业对土壤因子的作用较为明显,因而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采集作业系统对林地土壤的扰动。近年来,各种作业系统对林地土壤的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等的影响有较多研究。此外,还有—些关于伐区作业对生物多样性及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

2.2.2生态型作业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在山地林区为减少生态破坏,集材方式提倡采用索道集材或畜力集材,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小,能保留幼树,无废气污染等优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畜力集材不失为—种经济且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的集材方式。

2.2.3考虑生态的林道网建设的研究

国外在分析不同作业方式及设备对林地生境影响的基础上,对林道网建设如何满足生态经济原则作了探索。Eugenio et al利用经济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模拟林道修建的空间决策,并对亚马逊河盆地中呈鱼骨状分布的两种常见类型道路进行了模拟研究;Axel et al用动态规划方法,以林道修建工程费、更新费、集材和养护费、集材时间、贴现率和集材量为变量,建立最优道路等级模型,并用于英国Hardwicke岛上林道网的研究。

3.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生态采运存在的问题

3.1.1部门重视不够,科研经费投入少

在计划经济时期,为适应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国家在森林采运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国家在森林采运科学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3.1.2研究创新欠佳,研究方法不完善

我国对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都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林分而言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不够,研究也不系统。虽然对各种集材方式的适用范围、集材效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仍存在于理论阶段。在实际应用中,面对可采伐量的减少及采伐方式的转变,很多林业生产单位仍沿用传统的集材方式,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高效率、低成本、环境破坏度小的集材方式和集材设备。历来木材生产只强调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忽视采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森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3.1.3资源利用转向,作业系统研究慢

从森林资源状况和木材生产实际情况看,伐区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企业木材生产量在下调,林区富余人员在增加,森林形态变化很大。目前仍没有研制新的人工林集材机械设备,对既保护生态环境又高效的人工林作业系统的研究滞后。

3.1.4木材物流落后,生态环境破坏大

传统木材物流以资源驱动来寻求发展,漠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木材物流观念落后,以自营物流为主,导致木材物流发展滞后,且对木材物流的运输优化研究较少。传统的林道网建设仅凭经验,缺乏科学理论数据的支持,不合理的林道网密度和道路施工严重影响林道两旁树木的生长,以及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林道网等林地物流基础设施的修建及木材采、集不当造成土壤侵蚀、地力下降等,严重破坏林地生态环境。

3.2生态采运研究对策

3.2.1正确认识我国森林生态采运技术

要求在森林经营中实现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的转变,正确认识采运技术的双重性。采运生产的积极作用是指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结构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其消极作用是指盲目的采伐会导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及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把生态采运技术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表现形式,把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生态采运技术的指导思想,在森林经营中贯彻实施生态采运技术,有利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3.2.2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

森林生态采运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众多,因此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和森林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适用的采运技术。从理论上不断研究、探索,使之形成—整套理论体系;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实践,以便完善理论体系,丰富实践成果,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采运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3.2.3建立森林生态采运评价指标体系

林业索道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6-01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怎样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森林采运技术不但是改善森林资源质量,有效加快森林树木生长速度的手段,而且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人工元素之一。为了能使森林采运技术和林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创新新型森林采运技术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发展的新标杆,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朝着更加环保,合理以及先进的方向进步。

1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理论研究

1.1 采伐方式和设备

森林采伐技术主要分为几种方式,譬如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以及低产林改造等等几种,采伐技术的选择使用主要根据当地的林业环境条件来做安排。

1.1.1 择伐

这种森林采伐方法采取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出现争议,存在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的情形。

1.1.2 皆伐

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是林业部门经过研究和论证总结出来的方法,包括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必须适应的10个条件和不能适应的5个条件。

1.1.3 采伐机械设备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中运用采伐机械设备,说到底就是提高森林采伐的速度和效率,一个方面来讲不仅可以提高森林采伐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提高采伐工作的效率,而且在森林树木的保护上,能够避免立木的砸伤率和对留木的保护。

1.2 集材形式,设备以及工艺

1.2.1 集材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前期对森林没有节制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原始林面积的存续量急剧递减,而人工培植的树林又进入培养繁殖时期,根据这种情况,我国的林业专业科学工作者研发出许多集材拖拉机,索道设备等等集采设备用于森林生态采伐。

1.2.2 集采方式

普通的集材的技术主要聚焦点在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对于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几乎没有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森林生态理论随之出现,关于集材作业费用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森林的生态采伐研究中取得重大的成果[1]。

1.2.3 集采工艺

传统的集采工艺譬如伐倒木,原木集材工艺等等类型,不仅加大了集材作业的费用成本,而且导致林业土地的土壤中的涵养含量以及成分结构等等发生质的变化,而往往此方面的研究数据缺失。

1.3 布设林道网

当前,人们对于林道网的安排设置方法,林道密度的计算,道路等级的确立以及林业道路的弃养等等一些问题,研究的方面主要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对于林道网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却知之甚少。

2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遇到的问题

2.1 技术研究创新性欠佳,研究方法不全面

我国对于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阶段,而且都是对于一些特别的林业基地来说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创新性缺失,并且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对于很多生态采伐理论还只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时期,譬如集采方式的适用范围,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而在实际的采伐过程中,许多的林业企业依然延续使用老套呆板的采集方式,不从实际出发,选择使用一些具有高效率,低费用以及对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集采设备和方式。完全只在乎对于林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忽略森林采运作业的不合理性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由此,该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质的创新森林生态彩云作业技术,成为林业从业者不断摸索和研究的目标[2]。

2.2 森林资源的利用转向,采伐技术作业系统研究缓慢

我们可以从实际的林业的资源现状和森林木材资源的生产情形来观察,一些林业作业伐区内出现了很大的改革变化,很多林业企业木材的生产总量在逐渐下降,林业工作伐区内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更为严峻的形势是,林业企业并没有创新人工林的集材设备更新,对于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的和保护稍显滞后。

2.3 木材物流速度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大

以前普通的木材物流仅仅考虑森林资源的输送来发展自身,忽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引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木材物流主要是以自身单独物流为主,由于其木材物流理念滞后,不仅导致木材物流行业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猛增,而且对于木材物流的实际运输方式的科学合理化研究很少。传统不合理的林道网密度设置和道路施工已经对于林道两旁的树木生长,森林的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以及林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巨大威胁,甚至由于木材采集方式的不科学性造成林业土地的土壤的侵蚀,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严重破坏林业整体的生态环境的系统。

2.4 林业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成本过低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多,林业政府部门在森林生态采运的科研投入上几乎没有贡献。导致林业生态采运技术相对落后,发展缓慢。

3 森林生态采运的分析对策

3.1 开展跨学科的互补以及攻关研究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譬如,林业,水文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以及生态学等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理论和实践,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3.2 正确认识我国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的整体质量以及加快森林树林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应该避免由于盲目乱砍乱伐导致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分汲取和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3]。

3.3 建立森林生态采运评价标准体系

不可否认,森林生态采运终归是一项人工活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就必须构架一套森林生态采运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期来减少森林采运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套体系由一级和二级评价系统组成森林生态评价系统,同时在体系评价过程中遵循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采运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和林业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求林业行业从业者不断去创新和实践,在夯实的森林采运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更加高效和完善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和方案。

参考文献

林业索道论文篇(4)

二、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林业索道论文篇(5)

二、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林业发展的观念目前,林业工作者在林业开发与管理理念上存在落后问题。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大林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林业从业人员与可能成为林业建设者的人们认识到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森林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的观念。不再以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林业林业人员要督促自己加强学习,了解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林业发展技术,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林业工作。2.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只有具备了一个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才能指导句容市的林业工作有条理的进行。因此,应当对自身的林业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的林业发展规划,使未来的林业发展工作有规划可依。在规划当中,要确立起林业发展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对工作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制定。其次,要将整体规划分成不同的小规划进行实施,减小目标实现的难度,激发林业发展的动力。3.打造地方特色上文当中提到,句容市的条件十分适合乔灌木树种的生长。因此,应当明确当地林业发展的特色,从改变传统的体制与技术开始,将句容市的地方特色林业推向市场。从区域性的林业开始做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绿色林业品牌。以此将林业发展社会形象打造完成,为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林业索道论文篇(6)

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类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为了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业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对其林业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论题。

一、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在林业改革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林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当人们对生态、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已经成为了现代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部分,发展成为现代林业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从某一种程度来看,林业没有生态文化体系的支撑,将是一个缺少文化内涵的现代林业。

近年来,我国接连推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这些政策、策略的推行和执行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在现代社会,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从以往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等物质和文化生态并重发展、共同建设的现代林业,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林业改革数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当前,林业建设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并重的新局面,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个全新的时代,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一个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从这一层面来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了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林业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因此,林业生态文化以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为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林业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推动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因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应以先进的生态建设为先导,要以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大力开展林业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品牌,并与各种文化相结合,做好林业产业与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之间是的衔接,全面建设林业生态生态建设。如果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林业生态文化就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精神食粮”,足见生态文化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日前,林业主管负责人在全国林业厅会议上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推动我国林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新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求。”所谓的六大体系包括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其中生态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人们尚未清楚认识自然、看清自然环境对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同时,生产活动中大多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过度地从自然中索取以过度消费掉自然资源,应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索取和消费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此可将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分为陈生态文化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生态文化导向机制

1、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就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实现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经济杠杆、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工具支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倡导环境保护、节约减排。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为人们生活提供向导。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通过社会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专栏,及电影、戏剧、文学等形式弘扬生态文化,宣扬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正面引导社会大众,让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真正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效果。

3、市场导向

所谓的市场导向,是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经济工具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消费,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执行市场准入机制与认证机制,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二)生态文化驱动机制

1、政策驱动

政策驱动,就是在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下,利用产业政策所产生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倡导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此渠道拉动生态文化体系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驱动积极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就是运用国家税费杠杆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按照“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生产者消耗资源、能源的成本,让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激励驱动

激励驱动,就是要求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利于保护环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产业发展,并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索取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三)生态文化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

法律约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置于环境保护之下,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达到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效果,推动林业改革。

2、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将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思想素质等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增强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并肩负起这份责任做些对环境保护、生态维持有益的行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了家园,全国政府、团体、社会、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接到社区、学校等,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这一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理,利用补偿制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补偿机制初行,可在各地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切实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补偿制度,可采用对口援助、经济补偿等形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逐步实行,补偿对生态环境贡献者,进而形成良好的机制。

四、结论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探索,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林业改革与建设是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前提,林业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积极发展好生态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林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生态文化在建设上的规模水平,健全与完善林业法规体系,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呼木其勒图. 生态文明与现代林业浅析[J]. 内蒙古林业. 2011(08).

[2] 贾治邦.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 生态文化. 2007(05).

[3] 范明祥,魏红侠. 生态文化在推进河北林业建设中的实践[J]. 中国林业. 2007(19).

[4] 郝燕湘. 森林公园: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J]. 中国林业产业. 2007(10).

林业索道论文篇(7)

 

人类社会迈入新的世纪,全球展开了信息技术革命,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地爆炸性增加。论文参考网。除了广播、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之外,又出现了国际互联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新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同样使农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网络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了农业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农业信息从业人员,应掌握更多的从当前网络中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下面从六个方面说明如何在当前网络中进行农业信息获取。

1、使用专业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农业信息,就必须用到专业级的搜索引擎。我国目前现状,农业信息的获取还很困难,特别是急需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企业、部门、农户,他们通过综合搜索引擎,并不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农业领域现有各种网站近十万多个,涉及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农垦、乡镇企业及其它农业部门。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搜索一个准确的农业信息是农业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于中文农业网络资源研发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实现农业信息的精确搜索是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发展方向。

在专业农业搜索引擎方面,有些网站已经走在前列:

世界范围:(1)农业冲浪(http://www.agrisurf.com)。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提供大约20 0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和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 Ceres Online

http://www.ceresgroup.com/col/

专门提供农业信息。其搜索功能连接到了农业产业的其它专业人员。日历数据库列出了几百个即将到来的农业活动,气象图提供了世界各地天气情况以及热点信息。论文参考网。

(3)AgEconSearch

http://agecon.lib.umn.edu/

AgEcon搜索收集,索引包括诸如农业,食品供应,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及广义的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全文。

国内相关搜索引擎:

(1)农搜http://www.sdd.net.cn/

农搜农业专业搜索引擎的研发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工程”经费的资助。

(2)搜农http://www.sounong.net/

中国搜农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资助下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也是第一个面向我国农业企业、农民大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农业通用搜索与农产品供求、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新闻等专题的搜索服务。

(3)http://so.ag365.com/365农业搜索

(4)http://www.chinanong.com/华农在线-中国农业信息搜索引擎

(5)http://www.086ny.com/soso/超农网农业搜索

(6)http://www.3nss.com/Portal/Default.aspx三农搜索网

2、除了农业搜索引擎外,网络中农业信息获取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智能浏览器。

使用专门开发的面向农业信息获取方面的智能浏览器,可以借助智能浏览器的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快速搜索、精确搜索,过滤无关信息,提取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信息提供服务。

3、使用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为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传统的农业专家系统在现今的网络条件下变的不适用。现在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为:在线农业专家系统及实时智能专家系统。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系统已经上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1)http://www.esa.org.cn/index.asp

广西智能农业信息网,提供作物类、瓜果类、蔬菜类、畜牧类、兽医类和水产类等六类十九种在线专家系统。

(2)http://www.nbnky.gov.cn:4000

宁波农经网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了蔬菜病虫害专家系统、河蟹养殖专家系统、家兔养殖专家系统、海水养殖系列专家系统、网箱养鱼专家系统等二十八种在线专家系统。

(3)http://www.hebaic.com.cn/index.do?templet=er_zjxt

河北农业技术推广网、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专家系统,提供金丝小枣栽培专家系统、养牛管理专家系统、无公害番茄专家系统等三十余种在线专家系统。

(4)http://zjxt.hzagro.com/

农业专家系统.net,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农办主办提供了水果干果、蔬菜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八大类七十余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5)http://202.107.249.147/

丽水市农业专家知识系统,提供了花卉苗木、食用菌、笋竹、蔬菜、水产、中药材、其它等十类八十五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4、进行农业信息智能分析。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是应用智能化技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分析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中的分析对象, 进行智能化地信息自动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判别等的过程,可模仿、代替专家,解决农业中波动分析、风险识别、早期预测、效果评价等诸多问题。目前农业智能分析技术在我国已投入实际使用。

(1)农业部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通过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及时动态地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解决了依赖实地调查、手工记录、数据上报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不足。针对数据和信息源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农业系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定期对粮、油、果、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市场行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2)中国农科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构建了全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分析预测模型体系框架,开展了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分析预测。利用网络抓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市场波动的隐性信息。论文参考网。并建立了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库,能对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5、使用专业农业网站、专业农业论坛、专业农业交流圈。

传统的专业农业网站及专业农业论坛仍然是广大农民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基于新兴的WEB2.0技术组建的专业农业交流圈能大大增强访问者之间的互动也迅速发展,大有前途。

国内专业农业网站及农业论坛:

(1)http://202.127.4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

(2)http://www.zgny.com.cn/

中国农业网,农业企业的商务信息平台。

(3)http://www.chinabreed.com/

中国养殖网,最大畜牧行业门户网站,提供养殖、饲料、养猪、养鸡、养牛、 养羊、家禽、兽药、特种养殖及畜牧机械相关信息。

(4)http://www.aweb.com.cn/

农博网,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示范项目,以“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为涉农人群提供农业资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论坛以及农业人才服务。

(5)http://www.12582.com/

农信通农村信息网,涉农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肥、饲料、农机等价格行情,农民工招聘、就业信息;食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信息,是城乡互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综合展示窗口。

(6)http://www.feedtrade.com.cn/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为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原料贸易、饲料添加剂及畜牧养殖企业提供全面的新闻、行情、价格和分析预测等信息资讯服务。

(7)http://www.yuanlin.com/

中国园林网,提供园林绿化苗木资讯,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苗木工程,园林绿化设计 ,等方面信息,为相关园林绿化苗圃企业提供商铺,是园林绿化,苗木园艺的专业园林绿化门户。

(8)http://bbs.aweb.com.cn/

中国三农论坛,博览天下农事,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

6、除了以上信息资源外,专题讨论组、电子论坛等也可以方便地为相同科学领域的农业专家提供交流空间,这也是当前网络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不同搜索引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对比》,刘艳华、徐勇。《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08期.

[2]《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严方。《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索道论文篇(8)

不仅是园林建设中存在这种不顾自然条件而随心所欲的做法,现在的一些开发区的建设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明明这个地方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却千方百计把它开发成工业小区,从而使地方上的一些农民失去休养生息的大片农田;明明那个地方适宜植树造林,却硬要开垦成农田,从而使一些地方水土流失,频繁地发生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种种后果告诫人们,发展经济必须结合各地的实情,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这是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对苏州园林池沼设计的描述。“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它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也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别出心裁的雕饰。不难发现,凡是“天然去雕饰”的地方,都是人间仙境,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和桂林山水等景点,每天游人如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景点开发的旅游业,还是发展经济的开发区建设,都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更要讲究“天然去雕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本文原始得分:95)

林业索道论文篇(9)

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挣脱出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首先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曾经有过光辉的思想和独特的创造,这不仅表现在建立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而且反映在对于建国后由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创新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一度丢弃了这一理论创新,而基本“照抄”了斯大林体制,采纳了苏联模式,因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对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放弃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领土广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1]依据这一理论,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将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2]

在写成于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纲领。毛泽东以此教育全党,中国革命就是将要建设并通过这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这一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深入人心,建国后就是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新社会。当时的青年团,其名称就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就是要让青年一代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确定的五星国旗图案,就是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然而,到1952—1953年前后,人们被突然告知,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要进行“三大改造”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几十年来,这一直是关心我国发展道路的人们所萦怀于心的。

现在,这一问题已基本清楚,并且也可以公开谈论了。这一巨大转变,就其外因来说,是受斯大林的压力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就其内因来说,是由于我们革命者常有的革命急性病。我们自身的急性病问题,人们是比较清楚的,而对于1948—1950年间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共和毛泽东当时所遭受的来自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强大压力,人们至今往往还不甚了了。

这种强大压力是同在斯大林指使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的批判、攻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苏联为适应与美国对抗的需要,弥补共产国际解散后所空缺的活动,同时也为加强约束、控制东欧各国党,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由于南斯拉夫共产党坚持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制订适合其具体国情的政策,也由于在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中,南斯拉夫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不甘心做苏联的经济附庸等原因,苏南关系迅速恶化。苏联领导人为迫使南斯拉夫屈服,对南共采取了强硬蛮横的高压政策。铁托不肯屈服,进行了顽强抵制。这样,斯大林便于1948年3月从南斯拉夫撤走了所有的苏联军事顾问和教官。接着,联共(布)中央又致函铁托,全面指责南共领导人及其内外政策,进一步恶化了苏南关系。1948年6月,苏联通过情报局在罗马尼亚召开第三次会议,进一步对南斯拉夫施压。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会议在联共(布)代表的操纵下批判南共及其领导人铁托“反苏反共”,指责其走上脱离社会主义的道路。会议甚至把铁托打成帝国主义的“间谍”,并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造成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分裂。在此情况下,从1948年六、七月起的一年间,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撕毁了同南斯拉夫签订的一切贸易和经济协议,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封锁。斯大林和共产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采取的这一系列行动,都源于铁托的独立自主和坚持走自己道路、抵制苏联模式的行动。斯大林这样做,其用意也在于杀鸡给猴看,震慑一切敢于违迕苏联道路和模式、企图独立自主的东欧国家和其他党。

此时,刚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正面临着建国后一系列建设问题的中国共产党,也从批判铁托事件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因为解放战争及其以后时期的毛泽东,也曾为斯大林所不信任,被斯大林怀疑为“铁托第二”。毛泽东在事过七八年之后,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讲到此事时还说:“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1949、1950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3]很显然,这“压力”就是指1948—1949年斯大林指使共产党情报局大反铁托和制裁南斯拉夫,而给毛泽东和中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斯大林在二战刚刚结束、试图维持同美国的同盟关系时,曾要求东欧各国根据大国协议,建立本国的多党联合政府,维持人民民主政权,而一当发生苏美对抗、出现冷战局面时,又要求东欧各国建立共产党一党政权,结束人民民主阶段。而这时,斯大林无疑也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同样的要求。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把“人民民主专政”解释为“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宣布:“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同时,还表明,“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4]实际上,这就是毛泽东和中共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最初回应。

后来,由于我们自己也急于进入社会主义,所以,如果说最初是由于斯大林施加压力而使我们采纳苏联模式的话,那么后来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5]于是,毛泽东放弃了他自己提出的光辉思想和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理论,中国开始迈入一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6]这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成了一个全面移植苏联模式的时期。

二、开展“大跃进”运动,实行赶超发展战略

我们都知道,1958年中国展开过著名的“大跃进”运动,倡导“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却很少有人知晓,“大跃进”并非中国人的创造,“大跃进”一词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语词汇:“большой скачок”,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报刊上是频繁出现的,因为当时苏联就是在进行实实在在的“大跃进”,苏联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也是在大力提倡“大跃进”。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无论就词源而言,还是就实际发生的事件来说,实际上都源于苏联。但“大跃进”一词是怎样从苏联引进中国的,又是由何人最先在中国使用的,这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十分有趣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苏联确确实实是在30年代进行过“大跃进”。斯大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随后在各条战线上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特别是斯达汉诺夫运动,实施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跃进”。斯大林采取“大跃进”方针,是他赶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大林在论证超速工业化时强调:“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7]这种由于落后而急于快速发展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这一说法也颇有号召力,因此,在民众中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响应。

先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按照苏联计委的建议,对五年计划提出了最低和最高两个方案。最高方案的任务指标高出最低方案约20%。1929年5月,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作为法律文件通过了这个最高方案。按照该计划方案规定的指标,在5年间工业品产量扩大180%,生产资料生产增加230%,农产品增加55%,国民产值增加103%。这个速度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在清除“右倾”反对派以后,1929年12月,斯大林号召“五年计划要四年完成”!计划指标又向上作了大幅度调整,提出:每年度基本建设扩大1倍,生产量增加30%,黑色和有色金属、汽车、农业机械和生铁等品类的生产,必须比原计划多生产1倍。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项目──库兹涅茨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则要比其原设计能力提高3倍。这在当时就被称之为是一个工业化的“大跃进”(“большой скачок”)方针。[8]

至于30年代的各种劳动竞赛,最有代表性的是斯达汉诺夫运动,都是在“大跃进”的方针下进行的。由于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和机器设备的实际承受能力,往往违反科学蛮干,这种生产“大跃进”不仅造成产品次品率很高,而且造成机器设备的严重损坏。实际上,苏联当年的“大跃进”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工业“大跃进”就失误更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非但没能达到斯大林调整、提高了的控制数字,就连最初的“最高方案”也没达到。工业发展速度反而从1928-1929年度的23.7%,降低到1933年的5%。“欲速则不达”,这是苏联当年“大跃进”就曾得出的教训。

在开展“大跃进”运动,实行赶超发展战略上,我们是学习了苏联模式的。在1957年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毛泽东根据苏联15年“赶美”,也提出了中国要15年“超英”,这样在1958年便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这种赶超发展模式上的相似、相同,是十分明显的。只是中国的“大跃进”比之苏联,速度更快,提出进入共产主义的时间更短,也更具全民性,规模更加空前,同时其破坏性也达到了更加惊人的程度。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连续不断的思想政治运动发展到“文化大革命”

苏联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即随着社会主义的愈接近胜利,阶级斗争就愈加尖锐。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从1928年“沙赫特事件”批判“暗害分子”(特指资产阶级专家)起,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止,苏联大大小小的意识形态批判运动,除苏德战争打得最激烈的1941-1943年外,几乎不曾间断过。实际上,在这20多年间,苏联经历了三个意识形态批判和斗争的高潮期。一个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意识形态的“大转变”时期。这期间,主要展开了政治上对布哈林经济理论的大清算,在经济学中展开了对鲁宾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在哲学界展开了对德波林及其学派的批判,在史学界开展了对斯卢茨基和《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的批判,在文艺界展开了对“拉普”的批判。另一个高潮期是30年代中后期,这是意识形态的“大清洗”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在史学界批判了波克洛夫斯基学派,在文艺界批判了形式主义,而这期间主要是集中对“大转变”时期被批判过的各学派、团体、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骨干分子,进行了总清算、大清洗和刑事、行政处分。第三个批判的高潮期,是从1946年到1952年的战后初期。这期间,联共(布)中央分别就《星》和《列宁格勒》杂志、电影、戏剧和音乐作出了一连串决议,分别在文化艺术界的这些部门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批判,特别揪出了一个所谓“反爱国主义的戏剧家集团”。还在哲学界批评了亚历山德洛夫的《西欧哲学史》,在生物学界批判了摩尔根生物遗传学,此外,还进行了语言学批判、法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等。

在中国,对这一思想政治批判运动模式的借鉴和学习,是不言而喻的。在我们这里,提法是“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从建国之初批判“武训传”,发展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其间,思想政治运动的不间断性和连续性,完全不逊于苏联。这是目前我国中年以上的人们都亲身经历过的,无须赘述。

四、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所提供的经济思想、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晚年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给1951年举行的全苏经济学讨论会所作的总结,这也是对苏联国内外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全面阐述,是斯大林经济思想和苏联经济模式理论的集大成者。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程从战前就开始编写,并四易其稿,但均未被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所接受。战后,学者们又继续工作,数次对书稿进行加工、改写,最后于1951年4月完稿。1951年11月由联共(布)中央邀集,在马林科夫主持下就该书稿举行了全苏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联共(布)中央第一次试图借助于广泛的学术舆论,分析苏联经济制度的规律问题。讨论会初期,在马林科夫的倡导下,会上出现了罕见的爽直而大胆的言论,不少学者就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问题、价值规律在苏联起作用的性质,以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原因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动力问题等等,打破教条主义和僵化理论,发表了创见。看起来仿佛透出了一线理论突破的希望,然而奇迹没有出现,斯大林很快对讨论会作出了结论。《关于1951年11月讨论会涉及的经济问题的意见》,变成了他对苏联政治经济学一言定鼎的“权威”意见。该《意见》和此后斯大林的三个文件加在一起就汇集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

公允地讲,斯大林在这部最新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是有一些新观点、新提法的。他改变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应的观点,承认两者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但斯大林只承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只承认物质利益和价值关系对劳动者积极性的有限影响,他严格限制它们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不同意讨论会上一些经济学家的创新见解,不支持他们主张积极利用商品货币杠杆的革新要求。

斯大林也过高估计了资本主义内部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而对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最后胜利盲目乐观,对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过分自信,因此他的一切战略出发点都放在同帝国主义不可调和的斗争上。由此产生了必须保证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要求,由此也产生了继续保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不可能以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因此他压制了在讨论会上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极利用价值规律的学者的意见,坚持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尤其不能扩大到生产资料范围。

斯大林上述关于经济问题的意见,被一些理论家推崇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斯大林这部经济著作的全部论点被当作经典,再次成了用来衡量全部社会科学著作的最高标准。与此相应,持有创见的经济学家却被指责犯了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有人被指斥复活“托洛茨基、布哈林、波格丹诺夫的观点”,有的甚至被打成“敌对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分子”。

对斯大林的这部著作,毛泽东直到晚年都“相当赞成其中的许多观点”[9],并多次向全党推荐,“试图搬斯大林,继续对一些同志作说服工作”[10]。这可以说明毛泽东对斯大林经济思想和苏联体制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由此可见,一直到1978年,我们全党上下都是基本接受斯大林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内外发展战略、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理论的。

我国有学者认为,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起,我国就开始突破苏联模式。这种看法似乎对毛泽东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估计过高了一些。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在这年2月召开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赫鲁晓夫“揭开盖子”暴露出苏联问题的情况下,对我们自己问题的一个反思。这个讲话只是要求“必须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不要像苏联那样“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但强调“还是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严格计划,这就是说,国民经济有计划,按重、轻、农的次序发展并没有变。另外,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等问题上,只是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纠正了我们自己的某些倾向,但还是在计划经济的圈子中转,并没有进行什么体制上的变动。因此,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做了一些微调,还没有同苏联那套模式拉开大的距离。

固然,从《论十大关系》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意探索适合中国具体条件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这就有了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按毛泽东的说法是,提出了我们党的“总路线”。不过,这看似中国特点的道路,其实质是苏联模式的演化和变体。如前面所述,“大跃进”,赶超战略,这本就是源自30年代的苏联;大炼钢铁,是全民倾其家底大搞重工业,实际上是从《论十大关系》的后退;人民公社比苏联的集体农庄更“大”、更“公”,是源自斯大林崇尚“大”、“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只是“大跃进”受挫,遇到三年严重饥荒,才不得不较大幅度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次序,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也更加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

但是,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全会上又提出了“念念不忘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这实际上没有摆脱斯大林“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窠臼。这又为发动“文化大革命” 直接作了理论准备。

因此,我们说毛泽东直到其晚年并没能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思想的束缚。真正突破苏联模式的禁锢并与之发生实质性决裂,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是邓小平。

五、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参与中共中央最高层决策,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种种曲折内幕十分了解。在三年困难时期又同刘少奇、周恩来并肩,为迅速克服困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殚精竭虑。由于勇于探索,敢于打破教条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作为“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在多年的煎熬中,在长期的实践和深刻的思索中,他切实地感受并认识到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消极影响,因此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他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几个月,他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机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11]在1985年8月接见姆加贝时又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2]第二年9月他在接见波兰领导人时又继续这个话题:“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13]他还讲过这样的意思:制度最重要,制度好,可以约束不好的人;制度不好,也可以让好人走向反面。他进行改革思考时,从一开始就是从我们与苏联的体制、模式、制度层面上着眼的。他强调说,我们国家“从苏联来的”“机构体制”,“是一种落后的东西”,“苏联模式僵化了”。这“僵化了”的、“落后的东西”,显然都是指斯大林的苏联体制模式。所以,邓小平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可以说基本上是加以否定的,难道邓小平讲的这些,有“三七开”的含义吗?毛泽东对斯大林及其体制模式讲“三七开”,是上世纪50—60年代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可能充分认识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弊端,更不可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的那套做法,而邓小平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到了斯大林和苏联体制模式的弊端,否则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改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突破并基本否定了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在这个时候,难道还能把“三七开”的评价继续强加于邓小平吗?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年后的今天,还继续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50—60年代的认识水平,那不是显得太落后了吗?

而且,继邓小平之后,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主张,这进一步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摆脱了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真正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一天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然而,改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当我国的改革进入目前关键时期,出现第三次大争论的时候,却有人在斯大林问题上大做文章,认为斯大林仅仅是“不够民主”,苏共仅仅存在“作风”问题,全然不提作为斯大林和苏联问题要害的体制模式问题,这是令人大惑不解的。如此回避邓小平明确指为“落后”、“僵化了”的苏联体制模式,也无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这一事实,而一味为其评功摆好,不知其中到底用意何在。

一切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过程,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路线是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实质性突破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应该不加分析地肆意颂扬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

参考文献

[1][2][4]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626,632-633,1369-1370.

[3][9][10]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2,435,436.

[5]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9-140.

[6]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17.

[7]斯大林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37-38.

林业索道论文篇(10)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公安教育中的特色教学手段,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森林公安教学参考案例数据库的建设实践,总结分析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方法并具体描述了构建过程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为相关院校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公安院校;教学;案例;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8-03

基金项目: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科研基金项目(LGYB201415)成果之一

1 引言

教学参考信息不仅能够作为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改良教学方法,借鉴新颖资料的重要保障之一,也能够帮助教师整理开发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理论和经验,是成功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资源保障.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引申和深化课堂内容的重要渠道和资源保障.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会将过去案例与当前问题相联系, 利用类比推理进行问题的求解.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利用案例法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延长记忆时间,多达普通记忆的六倍,并能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周期缩短三分之一以上.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对真实、典型且具有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的事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论述,总结观点和经验,达到启示理论、拓宽思维、丰富知识的目的.该方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郎代尔教授首创,该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怀疑精神以及象律师一样的法律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1]

基于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对应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必须要依托大量的案例作为实施教学的保障.由于公安信息资源大都具有的保密性和出版物难以搜集的原因,因此公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网上提供的公安专业信息资源非常少而且零散,查找起来很困难,给公安工作、教学、科研带来极大不便.通过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的公安专业特色,技术先进,方便实用,参考价值大的专题教学参考案例数据库,能有效的组织分散的各类案例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公安教学提供参考信息源,为教学科研和公安基层单位提供信息保障.

2 公安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警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公安院校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公安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依靠特色资源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保障不断开展和完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图书馆与部分公安院校图书馆联合开发建设了公安期刊全文数据库、外国警察原版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了基于馆藏的公安法律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外报刊题录索引数据库等;湖北警官学院图书馆建设了警察史研究专题数据库、李昌钰博士专题库、公安新闻简报数据库等;江西警察学院图书馆研制开发了中国公安报刊资料检索系统(CPIS)数据库;江苏警官学院图书馆建设了学院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公安科技信息库、警察学网络资源资源导航库、公安电子图书库、公安视频资料库等;广东警官学院图书馆开发了警学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数据库、教学参考书全文数据库;铁道警官学院建有铁路公安特色数据库等.

3 森林公安教学参考案例库建设的主体优势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图书馆是该项目的建设主题.,其资源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在在同类型院校中处于较先进的水平,目前馆藏图书62万册,电子图书160余万册,电子期刊近3.3万种,各类数字资源总数近50个,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其中公安专业图书近20万册,所订购专业期刊及其电子版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公安及相关学科期刊种类,订购了国外公安学科核心期刊杂志,建设了千兆局域网,组建了服务器集群,存储系统净容量16TB.图书馆网站提供7×24小时/周数字化畅通服务.图书馆团队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积累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大量经验,自主开发了图书馆门户网站、手机短消息服务平台、学校招生查询系统、新生报到登记管理系统、图书馆多媒体点播系统、研究和开发了“森林公安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调度系统”,建设了消防专题数据库,参建了江苏省高职高专教学参考数据库等多个项目.这些建设成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硬件和网络环境的保障,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启动环境和测试条件,并有利于项目在校内的应用模式和以后校外用户的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向更大规模的推广奠定基础.

4 森林公安教学参考案例库的建设实现

4.1 建设系统软件的选取

该数据库采用了清华同方开发研制的“TPI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平台”系统软件进行数字资源加工和科学管理,这也是CALIS中心推荐的专用软件之一.该数据库要求成果具有高安全性、高质量、具备友好界面和强大完备的检索功能检索功能强并要求维护方便快捷.“TPI”系统是基于全文检索数据库做为核心内容,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C/S架构,采用了典范的的基于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能够对各类文本、图像以及多媒体资源集中管理,提供电子书加工服务、基于全文的检索服务和网页动态系统,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数字信息开发平台.适合本项目以内容管理为核心的数字资源解决方案.

4.2 案例资源的整合搜集

森林公安是我国公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行业公安的特殊定位在工作内容、方法、模式上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属性,因此森林公安案例文献也相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

4.2.1 案例资源选取原则

(1)实用性原则.案例选择要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助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联,一期建设选取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涉林案件、野生动物保护案件、野生植物保护案件、森林消防案件作为建设重点,之后逐步推进其他类型案件的案例建设;

(2)典型性原则.案例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能够集中反映一类或一组案件的规律特点,重点选择典型性案件作为同类案件代表,注重大型案例和小型案例结合、难易结合,能够让教师根据课程要求选取相关难易程度合适的案例,在清晰讲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同时可以相得益彰的提升和拓宽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时也要考虑适应教师、学生、基层干警等不同信息用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

(3)准确性原则.虽然教学案例主要用来讨论、借鉴、参考,并非直接的的解决方案,但案例的准确性仍是一个关键,不能让错误的案例误导用户.同时所选案例大多来自于真实的公安机关工作实践,对于学生上岗工作后的角色转变和适应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岗位需求具有和今后工作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4)保密性原则.部分案例是来自于公安一线的真实案例或密级资料,因此属于保密范围的信息应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保护,不予公开.

4.2.2 案例资源搜集渠道

(1)本馆实际收藏的印刷型文献记载的案例.主要包括印本图书,纸质专业期刊、学报,灰色文献(内部讲义、研讨会论文集、内发刊物、密级资料等)等收录和记载的各类型典型案件侦破经过或案例评析等信息资源.

(2)公安机关提供的典型案例.主要是包括学校教师深入森林公安机关挂职锻炼、业务实践、研讨交流等带回的相关案例和学校举办各类公安培训班学员带来的相关案例以及项目组深入一线公安机关调研取得的相关案例资源.

(3)商业数据库收录案例.一是大型数据库群组中数字化期刊、报纸、会议论文收录的相关案例资源,二是专业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案例资源,如《北大法意》、《汇法网》、《北大法宝》等.

(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网站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法院网》、《找法网》、《法律快车》、《法律界》、《纵横法律网》、《国家律师联盟网》、《110网》等均有典型案例报道和评析,可检索、下载、整合利用;二是散布于其它网站的典型案例报道和评析,如部分政府机关网站、各地市公安网站、消防网站、林业网站等,可检索、下载、整合利用.

4.2.3 案例资源的引入与加工

(1)印本文献的数字化.印本文献主要是馆藏图书、期刊、报纸、论文集、内发资料、灰色文献等纸质文献资源.可以利用“TPI”系统的电子书加工模块,对纸质文献进行页面扫描、利用图像处理和OCR文字识别功能以及书页压缩打包等功能处理,形成数字化文档.“tpi”系统软件同时提供对图像的深度加工处理,如比例、显示、灰度、倾斜度等,并以PDF格式文件导出.[3]

(2)数字资源的加工整序.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文献资源,如本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专用数据库中的电子文档、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经搜集整理后的电子文档要根据具体格式应用TPI文档转换工具,结合其他格式转换工具,统一转换为PDF格式文件.

(3)建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结构要结合教学需求、文献特点、学科分类等综合考虑,有针对性的建立数据库相应字段类型和相关属性.本项目中设置基本字段如下:题名、责任者、

关键词 、摘要、文献类型、文献来源、URL、案件类别、时间、法律依据(是否提供)、案件评析(是否提供)、密级等字段.

(4)文件的标引、分类、检查.首先将整序好的文献资源导入软件平台,之后可以利用“TPI”系统的元数据加工工具逐一开展数据的标引、分类和质量检查工作.“TPI”元数据加工工具与检索服务器可以不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因此可以进行远程分配任务,多机器同时工作以提升工作效率.标引工作是重中之重,是数据库检索功能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高标准、规范化、重核查.本项目建设过程中选用“CALIS”和“JALIS”特色库建设管理相关数据规范和著录细则作为标引规则,以确保规范可靠.在标引工作实施中,要求著录人员认真分析文献内容,对应业务细则把握好

关键词 、学科分类等要素,确保标引的准确性.[4]在文献分类流程中,项目组根据不同读者需求的特点,建立了多形式的数据库分类及导航系统,可从案件种类(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处罚案件)、文献来源种类(图书、期刊、报纸、灰色文献、网络资源)、专业类别(涉林案件、野生动物保护案件、野生植物保护案件、森林消防案件等)等多个层面建立相适应的分类导航系统,满足不同需求读者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文献资源.

(5)数据库与服务.“TPI”系统平台内容管理与工具提供多达13种不同类型数据库界面,可适应多用户个性化检索习惯.本项目我们采用了用户比较熟悉的“CNKI”模版,它可以将界面分为“概览区”和“细览区”.森林公安教学参考案例数据库为动态实时,采用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用户可以浏览、导航、检索、下载.数据库检索提供多字段检索服务及全文检索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案例资源的题名、责任者、

关键词 、摘要、时间等多种检索途径,同时根据需求确定了概览页面和细览页面显示的内容,对初级和高级检索界面也进行了友好界面的设置.系统可以实时记录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日志,可以根据需要,对日志进行分析.日志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有数据库、帐户、IP段等等,并显示各种分析结果.

5 结语

专题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人、财、物多方投入的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繁琐的工程,本项目建设时间较短,目前边建设边投入使用,以争取为更多用户服务,因此在一期建设中项目组优先选择了具有我校专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的案例先期进行,之后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先急后缓、先小后大的原则,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持续开展案例数据库的建设.其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建库周期,今后我们要积极筹措争取更多经费资助,保证数据库设备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数据库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借助森林公安教学参考案例数据库的建设推进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进一步保障教学科研需求,不断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变兰,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上一篇: 采购管理办公室 下一篇: 法制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