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3:14

工业分析与检验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1)

一、技能大赛简介

(一)技能大赛的发展

2006年首届技能大赛在江苏常州工程职业学院举行,原名化学检验工赛项,在2012年教育部列为首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类赛项,到2016年已经举办10届20场,举办情况见表1-1,由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参赛的队伍在逐年递增,可见这一赛项受到全国各个级别的职业院校的重视。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可分为2个部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后者在最后的比赛成绩中占有较大比重,比赛以2人组成的团体形式展开,最终成绩以2个参赛队员的各项成绩之和。

(二)技能大赛备赛

我院技能大赛的备赛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选、备赛省赛、备赛国赛。初选阶段,我们主要针对本院化工专业的在校生进行宣传,对有意向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的测试,坚持“鼓励参与,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第二阶段,将初选中挑选出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种子选手,重点培养。准备参与省赛的选拔,由于能够参与比赛的只有2名选手,在这一轮中,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实行淘汰制,轮轮竞赛,让选手在每次模拟比赛中提升实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心理素质。同时,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还要给选手讲解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应对措施;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坚持“集中训练,各个击破”的原则,针对参赛选手的各项弱点,提出应对措施,逐个击破,最终提升选手的整体水平。

(三)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

技能大赛所设考试内容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旨在引导职业院校教育向职场要求靠近,这一点在实操比赛环节尤为突出。从2006年第一次举办技能大赛以来,实操的考试均为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内容上稍有更新。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仪器有检测面广泛、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等特点,因而在很多企业中都被广泛应用。技能大赛实操部分评分标准来源与企业试剂生产,在此基础上,更标准、更细化。可以看出在技能大赛中,无论是比赛内容还是评分标准都来源于企业,同时要求更高。

二、技能大赛的启示

(一)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化

分析实验中涉及的玻璃仪器的种类及要求较其它实验而言更多、更高,而技能大赛中实操考核部分就是考察选手对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规范性和流畅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技能大赛的举办更像是无形的指挥棒,督促着参赛院校的授课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同时要将各项操作细化,最终在标准化、细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整体实验操作水平,为技能大赛提供更多优秀的选手。

(二)提出了“理-实”一体化的实验教学理念

传统的分析实验都是在基础实验室里完成的,教师会在学生开展实验之前进行简单的讲解,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忽略了理论,只会简单的重复实验步骤。而选手若想在技能大赛的实操部分获得高分,除了熟练得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外,还有具备临场应变能力。这个就需要选手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上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要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和过程中,将原理讲深、讲透,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理论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应当将这种理念贯穿与整个实验技能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技能大赛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2)

1.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实训技能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运用,毕业后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考核方式单一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绩评定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没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一般由任课老师主观给出一个分数,期末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考卷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结果,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1.3教师综合技能还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大学学科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本科院校走入高职院校后,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的应用明显不足,不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只重视理论的讲解推导,而实验内容比较少甚至没有,进而学生也更热衷于学习理论性强的知识,对动手实践没有热情,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对策

2.1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结合企业的现状,贴近市场,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相关课程可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如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实践训练课时,每门课程可开设相关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在每学期还安排几周校内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耐心指导。通过训练,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耐心、信心都大大增强。

2.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

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除了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应对实践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只以实习报告定成绩,要对实验过程综合考核。监考老师全方位跟踪学生,根据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计算的准确度与精确度等对学生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落到实处。

2.3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分析检验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实践运用。目前,我院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既可以胜任理论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企业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下厂矿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兼任教师,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动画、图形、声音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分析天平的使用时,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很难看清楚,可以把相关视频资料重复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先进仪器和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将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技能。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可以与企业接触,向企业和社会展示自己的技能,使企业了解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在我院举办的“冠捷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规范操作,熟练地掌握技能,这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明显的好处。

2.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推行“双证书”教育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3)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4-02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进行分析检验,从所得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来判断其品质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实际应用上的一个分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之称。随着河池市矿冶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中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已有10年的办学历史 ,2004年招收第1届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高职大专生,2005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改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确立了“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以河池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需要为主的办学理念。自2004年办学以来,为了满足河池市矿冶工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先后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的改革。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严格按照广西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背景

河池市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矿藏,已探明的有锡、锑、锌、铅、铟、铜、铁、金、银、锰、砷等43个矿种205处。锡储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铟产量居世界前列,锑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铅、锌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二。河池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具有河池特色的有色金属工业做大、做强和做好,冶金、选矿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由于河池市属贫困山区,人才奇缺,不少企业新建或扩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加上人才外流严重,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大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在生产中,要降低生产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等,都需要工业分析与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分析检验数据作依据,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开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校虽然有几所,但与矿冶有关的并不多,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颇具特色的专业。

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同时坚持“知识本位”,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河池市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了“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操作过程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结合河池市矿冶工业特色,组织专业调研队伍深入厂矿生产一线和聘请企业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需求及相应职业能力,形成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并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和开发课程,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解决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高低与否,课程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它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由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还是按照学科构建。当然学科课程也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等优点,但从目前高职生就业情况来看,技能是第一位的。显然,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职生的培养。因此,要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生产相适应,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充分了解专业与行业现状在基础上,以“素质核心,能力本位”为课程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邀请冶金、化工企业相关专家全程参与,通过对河池市的矿冶企业的认真调查,学院确定将矿石分析和冶金中控分析两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分别采用由冯忠伟教授主编的《矿石分析》、施先义教授主编的《冶金中控分析》。制定并完善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及相应的试题库。

五、研究生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在适应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职教师资建设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培养、引进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如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实践技能不高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企业中具有一定学历基础且技能优秀的人才来校进行定期培训或举办讲座,通过再培养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水平;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注重科研工作的推进和教学研讨会的开展,促进校企人员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等。通过以上措施,学院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层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建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具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实践应用能力较强、教师素质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

六、“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

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密切相关,不仅能准确、直观的体现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能反映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工作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同时取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将专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结合起来,促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两个体系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院特有的办学特色。目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的证书考试有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高级)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证书。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成了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严格依照培养高级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贴近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的办学思路,逐步完善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实践所需的仪器设备,塑造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工作场合相一致的职业环境。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设有基础化学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工业分析实训室、破碎选矿实训室、中控分析实训室、冶金技术实训室及仪器分析实训室等主要实训室。设备方面增添了电子分析天平(15台)、示波极谱分析仪、硫份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微波消解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中大型仪器。另外,学院充分利用学院位于有色金属之乡,靠近生产企业的优势,按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华锡集团凤凰矿冶分公司等企业。

总之,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要求,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丁文捷,栾崇林.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J].广州化工,2006(2)

[2]张小康,张正克.工业分析[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8

[3]万琼.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27)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化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社会上需要更多既懂理论又具备娴熟操作技能的分析检验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为了使技校生尽快地适应岗位要求,我们应对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进行改革,以达到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技校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工业分析、有机分析等专业技术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化学结构式、反应方程式等枯燥繁杂的内容。由于高校的扩招,技校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基础差,缺乏数学计算、抽象思维、表达和推理能力,厌学情绪较强,使得理论课难以推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的“二段式”教学。教师如果整堂课都给学生讲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那么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则“似懂非懂”,只能“死记硬背”,就不利于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时,积极性虽高,但因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实训结束后也不知道该课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想提高学生的系统综合技能也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结果是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专业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的现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操作技能。

三、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

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研究开发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的要求,将理论教学与配套的实习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教学模块。全部教学内容分解成四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分为各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又分若干课题模块,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实训与理论的比例控制在7∶3。

四、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我校培养分析检验人才的规格。表1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说明与相关课程。

在校期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取得分析专业相关工种1―2种技能操作等级证书。

五、建设一体化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技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突出技校教育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再根据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

2.编写一体化教材。

传统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适应技校教学的需求。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坚持:(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专业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2)教材应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紧跟时代。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强调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们参考了有关的杂志、期刊,对《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课程进行了合理取舍,使教材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3.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

为了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我校构建了校内一体化教室(即仿真教室和实训车间构成一体)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训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功能配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是改变过去教室和实训室的功能。在分析检验实训车间旁设置仿真室,学生可以先在仿真室内学习理论,再在该室进行模拟分析检验练习,最后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分析检验训练。二是建立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分析检验岗位能力的培养。它是校内一体化教学的延伸,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来培养企业所需的分析检验人才,学校则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不足,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4.一体化教学安全管理。

“无规不成矩”,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同时动用了许多教学设备。因此,一体化教室应在明显位置挂置“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前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防止出现安全问题,离开教室时应及时对当天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六、一体化教学实践

1.分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分组。每组以5―6人为标准,采取成绩好坏相搭配,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在实习中仪器设备、材料的检查,本组考勤和任务完成的情况,等等。

2.教学演示。

一体化教学是先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实训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如电光分析天平、移液管等)是学生在高中化学从未接触和操作过的。如果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会因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增加教师的讲解难度和授课时间。教师可以先设疑,再用探究法对实训课题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教师演示的动作必须规范。

3.讲解。

教师在进行演示的同时,应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来讲解课题,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时,先复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用法,再用对比法讲解分析天平。把新知识依附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中,使新知识更具稳定性。

4.实训。

在系统讲解课题后,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进行练习,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教学,使全体学生都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软锰矿中MnO%含量测定模块中,由于反应影响因素多,操作步骤繁琐,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操作,教师在几个小组之间巡回指导,教会学生判断样品溶解完全的方法、温度的控制等细节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习伙伴和引导者的身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讲评、重复练习。

教师对每天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误区,纠正操作错误。通过第一次实训练习和教师的讲评,学生讨论小结,反复进行规范操作练习,强化操作技能。当每个学生都过关,才能进入新课题。

6.评价与反馈。

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对每个课题都要填写实践报告,并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再由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课题的操作技能考核(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等等)。根据考核结果、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给出综合性评价。自评能帮助学生反思技能训练;小组评价能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评价能给学生提出技能训练改进意见和指出发展方向。在评价中,教师应以褒奖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结语

现代企业提出了产品“零缺陷”的理念,在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中,分析被喻为化工产品生产的“眼睛”,分析检验工提供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起着监督控制作用。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化工产品分析检验工作。一体化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5)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药物医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1-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 能够从事原料、中间产品检测、工艺过程监测及最终产品检测等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分析检验工作常规手段的仪器分析,成为分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工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将仪器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基于工作情境的《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3,4]。我们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一线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能力与职业要求分析,从而确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实践与课程考核均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实现的。

一、教学方法

(1)教学场景设计:课程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测试中心,教师担任测试中心主任,学生的角色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资料员、化验员和项目组组长。学生以每4~5人成立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均负责测试中心的分析检测项目。

(2)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二、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确定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半学期项目化教学共选择了五个项目,这些项目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确定的。五个项目的安排顺序是理论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综合性逐渐增强。既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突出了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掌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单元的设计

我们以一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完成作为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这种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是: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时间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确定演示、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

(3)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践等过程。

(4)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

本次课标题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铬

教学

目的 掌握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条件;会熟练使用比色管。

教学

五、项目方案实施

在项目组组长的主持下,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黄一石.仪器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6)

一、教学方法

(1)教学场景设计:课程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测试中心,教师担任测试中心主任,学生的角色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资料员、化验员和项目组组长。学生以每4~5人成立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均负责测试中心的分析检测项目。

(2)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二、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确定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半学期项目化教学共选择了五个项目,这些项目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确定的。五个项目的安排顺序是理论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综合性逐渐增强。既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突出了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掌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单元的设计

我们以一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完成作为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这种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是: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时间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确定演示、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

(3)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践等过程。

(4)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

本次课标题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铬

教学

目的 掌握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条件;会熟练使用比色管。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7)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准确定位于培养石油化工行业高素质的化验分析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石油化工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千亿产业群之一,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拉长在湘石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本专业的定位适应湖南石化产业“十二五”战略发展要求,满足了全省石化产业和岳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如何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我认为应突出“特色”二字。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由长炼职工大学、长炼职工培训中心、湖南长岭石油学校和长炼技工学校的分析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出身于石化企业,石化行业背景深厚,校企融合度高;二是石化产业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本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湖南石化职院坐落在岳阳市云溪区这一湖南省石化产业基地腹地,毗邻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分公司、岳阳云溪化工园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深入企业,感受石化企业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素养。本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湖南石化分析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具体而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石化职院的办学母体——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简称“长炼“)的联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做到“资产运用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形成“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加强学院与企业、地方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有效运行,本专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平台。该平台使本专业学生方便在长岭地区企业实习和就业、共享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的高技能人才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同时,学院还将与地方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公司等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 创建“工学结合两主体、校企合作三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兼融“知识本位”,充分结合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生分析检验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的形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依托办学母体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及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两主体”育人,继续深化已有的“2+1”、“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学校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应每年对岳阳、湖南省和国内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各进行一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撰写年度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区域企业,依托行业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监控等,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加强对企业分析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3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建设“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8)

前言:我国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在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技工类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只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典型任务来选择课程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只在十几分左右,文化课素质偏低十分不利于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相符

3教学内容与工业发展实际不相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再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2]。

三、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对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掌握,能够胜任工业产品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食品分析和检测等多项相关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不能只是照搬化工专业的课程,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与本专业关联较少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应该将重点放在与工业分析和检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上,比如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等,对于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强,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并且与工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经常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4]。

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抽象概念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5]

4强化实践教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也更严格,所以要加强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高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40

[2]吴春燕,施先义,蔡敏,韦后明.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24-26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9)

中图分类号:TE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52-01

按照煤干馏的不同终温,将煤的干馏划分为3个干馏类型。干馏温度大于900~1000℃称为高温干馏;700~900℃范围内称为中温干馏;干馏终温在500~700℃范围内称为低温干馏。煤的低温干馏始于19世纪,在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低温焦油加工生产厂的工艺过程与高温煤焦油加工生产厂完全不一样,德国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将低温焦油加工成战时用燃料,而当时焦炉生产的高温焦油在加工量上相当于低温焦油加工量的42%。

适合用于低温干馏的煤是无粘结性的非炼焦用煤,如褐煤或高温挥发分烟煤。由于廉价的石油冲击,使低温干馏工业处于停滞状态,而一些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至今仍停留在常年操作生产中。若能通过回收低温干馏煤气和焦油,使低温干馏产品能找到较好的利用途径,并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将会具有很好的竞争力。单一的煤低温干馏已经不多见,低温干馏过程比煤的气化和直接液化简单得多,加工条件温和。但从能源以及化工资源考虑,低温干馏和低温焦油加工还得到一定的发展。我国这类煤种储量丰富,是发展低温干馏的基础。煤焦油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大部分为价值较高的稀有种类,是石油化工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在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今天,煤焦油化工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提供多环芳烃和高碳物料原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非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主要是酚类,粘度大,低温焦油是极其复杂的有机化合物,350度前馏出量在50%。在石油化工中煤焦油化工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是炼焦化工的大宗产品,在提供多环芳烃和高碳物料原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性碳氢化合物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及其衍生物)、萘(α-、β-甲基萘及其衍生物),屈 、茚、芴、苊、蒽、菲、芘等。碱性化合物中最多的是吡啶(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喹啉(异喹啉)等。中性含氮化合物有苯并咔唑、氰化苯、吲哚、咔唑、氰化萘等。

构成焦油主要元素有五种:C、H、O、N、S。作为炼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化产回收产品,基本上由烃类和非烃类有机化合物组成含量高达40%。煤焦油是一个组分上万种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已从中分离并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余种,低温焦油,暗褐色液体,密度小于1,有时接近1。焦油中含氮化合物具有碱性或中性。含氮化合物约占焦油的1%左右。可分为两类中性---环上带氧的化合物:①; ②酸性---在侧链上带氧化合物,属于类的酚有三种甲酚和六种二甲酚的同分异构体等。

主要有噻吩、硫杂茚、苯并噻吩等。含硫化合物一般不到焦油的1%。上述化合物中,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5%,其中包括苯、二甲苯、萘等174种中性组分;酚、甲酚等63种酸性组分和113种碱性组分。此外还有极少量其他元素和稀有元素。低温焦油也是用蒸馏、洗涤等方法分离成各种燃料油、酚类、沥青等。含氧化合物中的酚类是酸性化合物,其中又以碳氢化合物为主体,是组成焦油的最主部分。

工业分析与检验篇(10)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工作标准的,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性质的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近些年,随着我国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生产操作技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在进入实物实验室之前,头脑中只有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进入实验室后感到无从下手,操作不熟练、效率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衔接不连贯,很多学生已将实践教学前所学理论知识遗忘,这种情况下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不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这种先理论后实践,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对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不利,也对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不利,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近年来,很多中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课程开发了大量的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差些,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精密、昂贵,导致实训教学经常是人多机少,单纯的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很难明确技能操作要点,学生很难有机会独立的、反复的进行一些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演练,学生技能水平得不到显著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难满足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强,是中职学生区别于其他院校学生的根本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迫切要求实训教学进行重大模式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应性。

二、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整个教学环节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有机融合,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单独实施。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货任务,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虚实结合是指在课程教学实施工程中将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与真实的设备操作项目相结合,以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与真实实训操作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训练有机融合,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及专业实训室实施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虚拟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虚拟训练对装置、设备、工艺流程及操作产生一定认识后再进入真实操作阶段,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由于各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校自身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受专业实训条件的影响,在实验实训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限时间内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操作,而还有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和看,这些旁观的同学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和富有有效性、安全性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将虚拟训练与真实操作相结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实训条件的局限,减少了硬件投入,利用虚拟仿真环境与实体互动,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降低了错误操作设备对仪器的损坏和对人身的伤害。

三、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具体应用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虚拟仿真训练和实际操作带动知识的学习,以知识教学指导实际动手操作,我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从认知学习对象开始,进入真实实训室,先熟悉仪器设备基本结构,形成感官认识,明确学习内容及实训项目,然后,根据实训项目,进入仿真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学习演练,学生身临其境的熟悉整个实训过程,并且反复练习不熟悉的实验环。经过虚拟实训练习后,进入真实实训室学习,通过分组或独自操作,掌握实训仪器设备,完成真实实训操作环节,并出具真实实训检验报告。教师的“教”是渗透在虚拟实训系统步骤操作演示和真实实训环节中对学生的操作指导,学生的“学”和“做”是体现在仿真实训中的反复练习以及真实实训对接项目的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是由虚拟实训操作考评系统打分成绩和真实实训结果及教师实操考核成绩共同体现。虚拟部分实现学生的操作过程考核,真实实训实现学生岗位技能考核。合理的应用信息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将仿真实训教学环节、学生仿真实训训练环节及仿真实训考核环节与真实实训教学、真实实训考核相融合,弥补实训教学中难以实现的自主训练、反复练习、过程考评,形成一套适合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技能人才、提升人才质量的虚实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四、结语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有效的、有机的将仿真与实操相结合,改革了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并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下一篇: 施工员转正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