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05

实验课教学论文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前,我认真研究课上所需实验器材,做出一个制作实验器材所需材料清单,拟定制作实验器材的合理步骤,用于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课上,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反复研究实验器材的制作。在沟通交流中,趁机对学生做制作指导。把制作器材安排为当天的家庭作业,为第二天的实验课做准备。在同学们对制作器材的好奇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比如学习《日晷》一课,要求大家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我指导学生完成材料清单、制作步骤后,安排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同学们都很好奇,都很有兴趣。

第二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制作的日晷来了,还互相讨论着日晷的作用。我一看,他们制作的日晷精美极了,大小不一。包括制作的材料,刻度线的划分,晷针的形状也各式各样。我夸奖了同学们后,同学们就缠着我问制作这个日晷起什么作用,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就给学生仔细地讲解了日晷的作用以及日晷的演化,还有现存的几个著名日晷。同学们学到知识后,都争先恐后的想用自己制作的日晷去太阳下试试。我又指导学生在太阳下测试日晷与时间的关系,晷针影子与太阳位置、高矮的关系。至此,《日晷》一课基本完成,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通过自己制作实验器材,不少学生还能自觉地用所学知识在课后作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问。

迁移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学生在制作器材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刻理会器材本身所代表的科学含义,更多的迁移到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上。

比如《正电与负电》一课中,我让学生从家中找废旧的丝绸、毛皮以及小巧的橡胶、玻璃制品等。课上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同样兴致高昂,都说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前就没有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没有用心去想事情的原委。有同学说:“我身上总会粘上一些草屑,挥之不去,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在干活时衣服和草屑摩擦而带电,吸住了草屑。”有同学说,平时梳头时头发总是会被梳子带走,原来也是摩擦带电啊!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他们说是从他们制作的器材摩擦中带电想到的。可见,正是因为他们亲手准备的、他们熟悉的材料启发了他们,让他们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激发了他们对生活中科学的热情,他们能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他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研究,就能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制作大量的实验器材,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有的同学不知所措,眼睛看着别的同学,笨手笨脚的亦步亦趋,常常弄翻了水杯,弄坏了器材。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自觉、自主、顺利完成实验。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大量的自制实验器材的制作,让他们手上的技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做什么事都不再毛手毛脚。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制的实验器材,能够清楚地对器材进行操作,也能清晰地了解器材的特征、作用等。能够更加明白实验的内容与目的。在实验中也会更加注重一些微小的细节,去发现一些器材的不足与改进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2)

在对关节运动的实验教学中,以现场观摩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动作过程中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肌肉的工作规律以及人体运动器官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分析关节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为什么关节在运动时各肌的运动要协调?在分析肱二头肌的功能时,让同学们示范正握和反握的效果,为什么正握的难度大于反握?用这些与同学们平时运动中息息相关的例子来讲解,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记忆。凡能在活体上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寻找、触摸,以感知、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1]。

1.2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直观的人体各器官的大体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授课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在分析人体运动时,必须明确动作的姿势及其变化过程,才能说明关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幅度,才能探讨骨骼肌工作与运动变化的规律,对关节运动做出正确的评价[2]。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利用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现人体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3解剖实验课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学习观察标本、辨认结构、互相讨论,老师巡回辅导,最后根据对巡回辅导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巩固学习法:利用实验课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同教学内容有关的电教片,加强对解剖学的认识。

1.4充分利用实验室,解决学生对认知的不足

根据学生所需,安排好实验室的利用时间,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时数不等。技能不强的可以反复操作,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可以重做实验。如在学习骨骼部分时,骨性标志非常多,难以记住,让学生反复观察、触摸,提高了学习效果。

2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2.1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时要注重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焦虑,因一些学生一开始对实验室环境较难适应,对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解剖学实验课中要融入人文教育.

2.2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在观看标本或分组观看标本时,学生要通过分工合作做到人人动手,由浅入深,逐步辨认,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和胆大心细的人文素质。

2.3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善实验室环境,加强通风,完善设备,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认识到在标本上学习是解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为进行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考试方法的改革

3.1实验考核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3)

(一)跳出教材,增强实验的综合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这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化的综合实验,不再将实验课作为基础医学的附属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将典型的临床病例引入其中,通过实际临床病例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实验课跳出了教材,将三门独立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融汇成综合性的实验,既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而学生在实验中并没有实际操作可以借鉴,在操作上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自己又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鉴于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在实验操作之前,先给学生一个题目,如诊断实验中病理反射检查,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病理反射检查知识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概念、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等,接着再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操作步骤、检查方法以及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只需在旁给予一些正确的指导即可。如此,学生便能在自己查找资料、看网络视频以及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成功完成实验,其信心必然增,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地分配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讨论,完成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在合作讨论中,课堂气氛活跃,小组成员通过彼此的合作,发现、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完成实验课题,从中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而且在小组合作中,成员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完成试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次实验的看法,可以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的收获等方面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总结,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四)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实验课教学如果太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调动不起来,而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实训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两个学生,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病人。表演之前,教师单独告诉这位“病人”的病症,让“病人”根据病症的外部表现,进行相应演示,而“医生”则要根据“病人”的表现和描述来诊断他(她)的病。在这个游戏中,扮演病人的那位学生的表演肯定会引起啼笑连连,而在“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时,其他学生肯定也在思考,这种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4)

(一)基线资料。随机抽取我校2015届中专护理专业3班为X组(n=40),4班为Y组(n=40)。X组男女比例1颐39,年龄范围是:20~24岁,平均年龄范围是(22依1.7)岁。Y组男女比例2颐38,年龄范围是:21~23岁,平均年龄范围是(22依0.9)岁。本组研究中,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二)方法。两组均以护理教学为教学主题,4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演示、显示模仿”的教学模式。3班采用综合教学法。(1)自学讨论:教师告知学生实验课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2)纠正问题:上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对于实验课的整个授课过程进行认真辅导。(3)轮流模仿练习:分组让学生对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模仿练习,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2]。(4)多次练习:课堂中,学生要对实训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并进行角色互换。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前的评估、物品准备、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5)评价总结:实验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强调。(6)技能考核:课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纠正存在的主要问题,促使学生尽快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三)评价指标。教学效果:主要从理论与操作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操作积极性、自学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四)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教学效果)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数据有明显差异,即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X组的教学效果远比Y组的优,差异显著(P<0.01),详情见下表。

三、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变化,人文护理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已经广泛开展,增强了护生与患者间的沟通能力,促进了护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适应当前医疗模式的新变化,对护理教学方法以及护理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有助于学生学习护理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综合教学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3]。综合教学法带有一定的感彩,具体场景形象生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本组研究数据表明:X组的护理效果远比Y组的优,差异显著(P<0.01)。综上所述,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进行综合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晓雯 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5)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良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同学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的重要途径。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完成,而诊断学有大量教学活动在医院中进行。这就成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1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2]佣拐锒涎д嬲晌俅惨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点,就一定要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3.1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

缭诖笱Ф昙毒涂枇俅惨窖迪胺矫娴目纬痰取*ぁ糞THZ〗4.3.2增加临床实践的学时数,带教老师最好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4.4实习课分组不宜过大。搞好诊断学的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临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4.5目前检体训练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主要是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管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动手。

4.6多进行病历讨论教学带教老师选择比较典型的、难度适中的病历,让学生根据病历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分析讨论,提出完整诊断和诊断依据。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基础。

4.7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投资建立临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区投资建设了实训中心。如果能够建立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那会更好。

笔者认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应建设:

(1)模拟病房:下设心肺听触诊训练室,腹部检查训练室,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和五官检查训练室,急重症抢救训练室,病患处理训练室。

(2)模拟门诊:使用SP(标准化病人)[4]进行教学,并建立为SP的模拟候诊场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见习面临新的困难,如病人和主管医生不配合教学、病历不易查阅等。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增加课时及交叉轮转教学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教学的矛盾,对保证临床见习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室: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静脉插管术等),利用模拟人进行训练。

(4)多媒体学习、评估室:利用现有诊断学课程网站,建立多媒体学习中心,同时建立网络化的训练评估体系,对每位训练者进行评估。

当然,这些不是简单的设想所能达到,需要再努力。

4.8开设临床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临床基本技能为医学重要桥梁课程,也是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开课条件,可选择资深诊断学方面内、外、妇产科、儿科等专家教授,辅以护理、影像及计算机方面教师担任,再根据需要从临床抽调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为学生训练和老师示教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基本技能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拟听触诊训练就是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的实例,只是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9多开展诊断学技能比赛诊断学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了技能训练检体诊断的方法,并且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诊断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临床实习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操作内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实习前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以便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回顾性复习,到临床实习阶段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

5总结

本文对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6)

举个教学实例: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是一位教师的数学实验课,学校是学生来源较差的普通校。课程在每人一机的计算机教室进行,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需要在课堂填写的数学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练习与作业。开始,教师在相连的电视屏幕上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然后教师讲,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几何画板”上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教师详细交代了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填法之后,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实验。首先学生被要求作ABC与DEF,接着学生按实验报告中的要求测算∠A与∠B的度数,用鼠标调整角使这两个角相等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后又测算出两个角的度数并调整角使之相等。在学生观察出此进两个三角形相似之后,他们又按实验步骤的要求测算各边的长并验证对应边是否成比例。与传统课堂不同,所有的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进行、观察,之后填写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后进行交流,所有同学都能用数学符及文字语言表达他们得到的结论。教师在组织了大家的将就之后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了表扬,并要求学生用当堂等到的结果画两个相似三角形。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积极,当堂有好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现出了不同位置的相似三角形。

这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他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听教师讲“现成”的几何,而是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知识。“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怀练习”代替了过去的“听讲-笔记-练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于引进计算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同时经过从学的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的过程也变得有趣多了。

首先,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实践表明,通过实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比过去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同时由于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他们不仅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次,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得可爱有趣了。人们普遍认为数学之所以学,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而这正是数学的优势。正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它才能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也才能在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正由于数学语言和推理的严谨,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从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时都要求助于数学。那么数学就非得板起严肃的面孔,使人敬而远之吗?数学就不能深入浅出,使一般人容易理解吗?现在计算机创设的数学实验似乎开辟了这样一条新新路。通过“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理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现及完善过程,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述,从具体到抽象,从说明到证明。一切都是在学生眼前发生的,抽象得易于理解,严谨得合情合理。

关于开放探索性问题,需要提供一个便于学生装探试环境,有时又需要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有了计算机情况就和传统教学大不一样了。提出同一个问题:“顺序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效果就比过去灵活的多。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可以在屏幕上给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它在运动的过程中忽而是凸四边形,忽而是凹四边形;四边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为问题可以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的条件将导致何种结论。又如正方体的截面问题,在屏幕上我们问:“设想一把无比锋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物体砍下去,截面是什么图形?”给学生留出猜测的时间之后,让学生装操作计算机。计算机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对此动态模拟的图景,显示出不同形状的截面,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关截面的问题。

当然数学并非一切都要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有的可以通过演绎推导,有的还要通过教师讲解才能领会的更深更透。哪些适宜学生自己上机实验?哪些只需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就可以了?哪些根本无需实验?这需要认真研究。引入数学实验并不等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的关系还是那句老话: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光提数学实验是不够的,不必需强调“交流”,在实验基础上的交流。最终学生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解到应用,这就必需把数学作为语言符号化的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因此“口头”到“笔头”的表达与交流必不可少。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机智的解题策略设计、对学生规律性错误的分析、对数学美的诠释都是宝贵的这些并没有被数学实验所取代,但只是在交流中这些才成为学生的需要,也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实验与交流的完美结合突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这里既有教学的个别化、小组的相互促进协作学习,又能利用全班集体环境的优势。在这个模式中,从实验到交流的各个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十分突出的,只不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而且更需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坚实的数学功底和精湛的教育艺术。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是21世纪对数学教育的最重要的需求。

提要:本文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数学实验课“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

关键词: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启发性实验课堂交流抽象性与严谨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7)

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对化学实验了解得往往不多,虽然对实验项目兴趣浓厚,有迫切进行实验的欲望,但对实验的机理、内容和安全知识却是知者甚少。传统的安全教育安排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安全知识,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师在讲并不表明学生一定在听,由于多种原因,能完全掌握安全知识的学生较少。台湾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实行的是安全教育结合化学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教育和考试,并把通过安全考试作为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必要条件。安全教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可选择选修安全教育课和网络教育等不同方式。在考试前往往还会安排进行一次集体授课,请专业的实验室安全人员来进行讲解。对于缺考或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会安排重修和考试,直至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在安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来访的资深教授也要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通过安全考试,否则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们传统的实验安全教育也有自学和集中授课环节,但往往缺乏的是安全考试制度。进行安全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安全学习的效果,同时把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必要条件,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避免了传统安全教育方式中学生可听可不听的懈怠局面。台湾清华大学在授课方面也尽可能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教育方式来提高安全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实验室灭火知识时,重点强调需要沉着冷静,及时判断火势大小、原因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局部着火,顺手用湿布、沙子等材料盖灭;火势较大时,依据着火原因和火情使用适宜的灭火器材;火势无法控制时,及时断电关气,迅速离开并立即报警。在讲解使用灭火器材时,可以把常见的各类灭火器向学生展示,同时用示范的方式给大家进行演示。通过这样的系列课前安全教育与考试,让每名学生都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这不仅保障安全教育的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

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教育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课前的安全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内容。这也给学生造成误解和思维定势,认为安全教育只是走过场,对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也产生不在意的心理,因而易于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在日常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台湾清华大学采取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措施。例如在每间实验室门口都有危险提示标志,说明该实验室可能产生哪些危险,同时也提示禁止在该实验进行不恰当行为(如吸烟、带入磁性物体等)。每个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危险试剂、药品都需要进行登记和专人保管使用,在实验室门口醒目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放有该实验室使用的危险药品的性质和预防、处理措施的资料,不断提醒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时刻进行规范操作和安全处理。他们还专门成立环安中心来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设施维护工作,往往每学期有多次的安全检查。相比之下,内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实施则相对不力,有些安全检查流于形式,这是需要认真改进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我校在进行每项化学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不仅要对实验机理和实验过程进行预习,而且需要查明实验中每一个用到的试剂与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特性(MSDS)[10]。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安全事故。为了能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安全觉悟,我们计划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安全监督。学生相互进行实验操作监督,对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提出安全意见,不仅使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而且让他们时刻具有安全意识,同时也改进了实验室环境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毕竟学生的经验尚浅,教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引导,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教育效果。学校提倡在实验前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安全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实验室以往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安全处理方式。例如在使用金属钠的实验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实验室中金属钠着火是否能直接用水进行浇灭?”进行讨论。这样不只是教师直接灌输关于金属钠的安全知识,还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了解金属钠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正确掌握用砂土隔绝氧气而灭火的手段。当然,如果在确保安全条件下用少量金属钠为学生进行教学演示,将能取得更直观的教学效果。这些安全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强化,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上强化正确的安全理念和掌握实验安全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综合能力。

课后安全评价巩固安全教育效果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9)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但是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更改。学生的总目的就是高考,一切在高考制度下,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高考成绩。这样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教育不自觉的就向“高考指挥棒”制定的目标靠拢,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为了考试才实验,老师也是为了升学率而开实验课,实验课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观念陈旧、老套,实验教学工作就难以开展,课程的改革就更加谈不上了。

(二)实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的教学离不开实验。但是在高中这个即将进入大学的关键阶段,很多实验只是文本形式,生物实验也不例外。很多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多实验只流于演示实验的形式,学生没有经过亲自动手体验,自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有抽象的印象。这样下去,学生虽然可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是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沦为考试的机器,教育体系也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较为缺乏

开展生物实验的教学就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器材,但是现在,在有些欠发达地区,实验设施并没有得到完善,很多高中生物的实验器材呈老化状态,有些易耗品如试管、烧杯等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多的实验用具和药品,原材料也很缺乏。由于实验没有纳入高考的考试范围,没有以具体的分数来衡量,导致学校领导的忽视,进一步导致资金问题得不到落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尽管国家做出了极大努力,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加强管理,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四)学生实验能力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在高中阶段,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区别,再上学生初中实验教育的各有不同,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较薄弱,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出现了差异。有的学生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很难将知识消化,这就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这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度。

二、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状况的对策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提高对于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高中生物教材的很多实验都用文字的方式叙述了,但是实验的开展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学校没有开学生实验的条件,那么教师就应当做实验演示。因为只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教育是不可取的,难以加强学生的印象。所以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抽象艰涩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快速发展。

(二)增加实验教学课程,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目前的实验教学课数量较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只能严格按照课表的课程规定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较短,达不到以实践学习支撑理论学习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划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这样的话,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学生都全心全意的投入实验,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实验应当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一部分。经过了长期锻炼,学生应当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是以实验的方式来考核,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部分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的优势,使得整个考评体系更加完善和公平,达到重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验设备

高中实验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幅投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生物实验的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验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学校必须取得国家政府已经教育部门的支持,大幅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如建立大型的生物实验室、配备实验的仪器设备,购买实验用的药品等等。此外,应该请部分老师作为固定的实验员,配合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通过种种努力,是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迈向新的台阶。

实验课教学论文篇(10)

1.1实验仪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大部分民办高校受经费制约,物理实验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实验仪器陈旧、紧缺,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甚至出现实验课上多名同学共用一套仪器的情况。这样的物理实验课,已经与其初衷背道而驰,无法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伴随着教学设施资源不足困境的加剧,部分民办高校中出现了大学物理以及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课时数量被一砍再砍的严重局面,更有甚者,个别院系片面强调专业课而索性停开物理课,使得部分高校的物理教育被边缘化,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冲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缺失,进而产生恶性循环,此种状况令人担忧。

1.2实验内容陈旧单一

据了解,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者居多,分层次教学还未普遍实施。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时间限制过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远远不够。部分实验之间重复较多,许多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训练,实验设计缺少整体观念。再加上实验器材的封闭性,学生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重复性的验证实验,不利于学生个性与创造才能的发挥,从而抹杀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质,不能体现物理实验应当具有的探索性精神[2]。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表明部分民办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未能将其置于本科教育体系的应有地位。同时,上述问题的持续存在且无明显改观迹象的现实,也为从事大学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敲响了警钟,昭示民办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民办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要以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不同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修正改革方案,逐步实施。笔者经过对任教的郑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从分层次教学和信息化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设想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学生群体分析

学生成绩存在差异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民办高校主要是“三本”院校,位于本科高校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学生入学成绩不甚理想,有的学生偏科严重,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有的学生属于高考中发挥失常。总体来看,学生的起点差异性较大,有的学校理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占到了80%左右,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贪玩厌学,学习效率低下,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但另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普遍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适度的引导下,能够发挥他们的优势[3]。分层次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层次差别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与学的针对性,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要根据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2.2实验类型的分析

传统的物理实验是按照力、热、电、光进行分类的,分类方式略显生硬,相互之间较少联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基础型实验偏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对较少。一方面,不同的实验类型适用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另一方面,在实验课程中,分层次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也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各自的学习乐趣。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改变单一的传统的实验形式,开设多种层面的实验项目也是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分层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4]。

2.3分层次教学与信息化的具体实施

根据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为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笔者对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条件进行了整合。同时,为了增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信息化手段,以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体系。

2.2.1完善实验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条件下,我们整合、精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物理基础,结合物理理论课的开设情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取分层次多模块教学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资源,我们整合并精选了实验项目。通过开发实验项目、建立学生助管机制、大力推介实验室建设成果等措施,在确保基础性实验体系能够保障基本教学需要前提下,我们按照学科进行模块化设置,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平台。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所开设的实验中,基础性实验约占总题目的60%,综合性实验题目约占总题目的30%,模拟实验约占总题目的10%。通过分层次地开设实验项目,加强了实验的针对性,由易到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试验方法,给予其进步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选取原则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对实验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独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2.2.2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拓展书本知识

在保证完成物理实验基本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允许学生在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我们采取此项措施的初衷,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遗留一些没有解决的疑点难点,课后经过思考讨论后再到实验室尝试一遍,效果会更加明显;二是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良或者拓展,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这类实验通常并没有具体的课本指导,需要学生自行翻阅资料进行思考,或者是与课堂实验内容进行对比来寻找合适的实验方法。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实验套路,遇到问题师生双方进行探讨,因而师生都得到了提高,效果非常显著。我们还帮助学生将实验原理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结合生活需要完成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如利用热敏电阻与电桥法制作温度计,制作目前非常流行的VR眼镜等。这些活动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较强的趣味性,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实践表明,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适度运用这些方法,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发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高校学生网络利用率极高,根据调查,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的大学生约占76%。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打开了大学校园的围墙,而且打破了大学教室的四壁,大学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共享是互联网络存在的核心价值,网络上大量的优质资源对我们的教学是一个巨大的补充。电磁学是经典物理的一部分,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都得益于电磁学的研究成果。然而,电磁学理论抽象、枯燥,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很多电磁学现象,受安全因素、成本因素及物理现象的可视化因素制约,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呈现出来,很多教师对此深感困惑,不断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JAVA语言,结合电磁学理论开发出一套操作便利、可视化程度极高的远程模拟实验程序,经过我校教师的实际体验,认为效果良好。目前,我校已经运用这一远程模拟实验程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电磁学经典问题,远远超出了常规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2.2.4利用“手机+”,拓宽第二课堂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互联网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更是引起网络资源量爆发式的增长,极大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已经变为现实。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这是他们借助移动终端获取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往往自控能力较差,稍有放松就极易沉溺于虚拟世界,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同学每天除了睡觉时间,手机从不离手,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对于手机的这个负面影响,我们不容小觑。我们要认识到智能手机的正负两面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合理利用学生每天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习惯,将智能手机打造成网络教育的平台,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随着我校校园无线网的成功覆盖,利用无线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成为现实。我们借助于手机开始尝试第二课堂教学,组织师生录制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校园网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学生只要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打开校园网上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在课前提前了解实验内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利用网络。而在微信平台下,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3结语

实施分层次教学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是克服传统授课方法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解决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等问题。同时,信息化教学的辅助,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校近几年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结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延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平台。如何进一步完善分层次教学,挖掘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更好的对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学结构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作者:苏明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春玲,王宁,王照平.民办高校物理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现状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86-188.

上一篇: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