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识梳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19:38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

抓好初三英语考前的复习工作,是提高学生中考成绩的根本保证。由于初中英语三年所学的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复习时间短暂,要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把学生三年来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优化复习策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做到:“有机整合”复习内容,“科学梳理”各类基础知识,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所谓“有机整合、科学梳理”,就是指将初中阶段三年所学的知识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学科内容特点,结合中考要求,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将要点、难点、考点等知识点科学梳理、一一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了解重点,熟悉考点,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一、“整合、梳理”的作用

1.通过“整合、梳理”,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复习掌握,使所学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通过“整合、梳理”,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3.通过“整合、梳理”,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英语语言表达的规律,找到英语学习的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梳理”的做法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整合梳理应从基础知识着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框架结构和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语音基础知识、单词、词语、句型、语法、情景对话和情景应答,等等。

1.语音基础知识的“整合、梳理”。语音基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基础不实,难建大厦。因此,语音基础知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极为重要。语音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音标、读音规则、音节、单词重音等,通过“整合、梳理”复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有关语音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音标和基本的读音规则,获得通过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能力,为进一步复习英语单词打好基础。

2.单词的“整合、梳理”。将初中所学的单词按照词类分别归类梳理。通过集中分类梳理,可以发现初中所学的单词词汇量最多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第三是形容词,第四是副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是词汇中最基本的词汇,数词、介词、连词的数量都不多,冠词只有两个,感叹词数量也很少。单词集中“整合、梳理”后,复习时可以从词汇量少、切容易复习掌握的词类冠词、连词、介词、数词、代词入手,进而复习形容词、副词,再复习动词,将量大词多的名词放在最后,做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稳步推进。单词复习时,将单词拼读拼写同词类词法结合起来,进而将课本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通过这种复习,在使学生掌握了单词的拼读拼写的同时,又将词类的用法和课本的复习结合起来,实现三步推进,使学生达到能写、会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进一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形成能力,实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同一类的词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梳理”,如形容词。形容词按其表示意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表示颜色的,表示情感的,表示人物相貌的,表示思想品质的,表示能力的,表示性质特征的,还有褒义、贬义的,等等。再如动词,动词可以细分为表示动作和表示状态的,延续和短暂的,表示各种运动的,表示心理活动情感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整合、梳理”,学生极易掌握,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3.词语的“整合、梳理”。词语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英语中出现一定量的词语,其种类主要有介词短语、短语动词、动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其它一些词语,按照词语的类型和构成进行整合、分类进行梳理。通过“整合、梳理”、集中分类,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词语构成的规律、常见词语的类型,如短语动词的构成有五种类型:动词+介词(look for)、动词+副词(put on)、动词+副词+介词(look forward to)、动词+名词+介词(take care of)、be+形容词+介词(be famous for)。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英语词语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掌握和使用词语。

4.句型的“整合、梳理”。句型是语法的核心,学好了句型就掌握了语法,这充分说明学好句型的重要性,掌握好句型有助于学生认识英语句子表达规律,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初中英语出现了一定量的句型,如“spend time doing something――花时间做某事”、“stop doing something――停止做某事”、“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很想做某事”、“remember to do something――记住做某事”等。这些句型形式固定,重点突出,造句功能强,可以举一反三。通过对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型进行“整合、梳理”复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了解英语表达的方法,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

5.语法的“整合、梳理”。语法教学对于学好英语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语法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学会正确的表达,同时在考查中,语法内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复习和单词同步进行,通过“整合、梳理”复习,可以使学生对单词做到能写、会用,实现一步两得。句法主要包括句子结构和用法。根据初中教学要求,将所涉及的句法进行“整合、梳理”,重点有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本结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意义、构成和用法,还有常用时态、基本语态等,通过“整合、梳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英语句子结构的规律,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和特点,从而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的提高。

6.情景对话和情景应答的“整合、梳理”。能够实现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教材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对话的教学内容,如就餐、问路、谈论天气、购物、打电话、看病就医等,通常一个话题安排在不同的部分进行教学,知识点分散,不便于全面地复习和掌握。如将同一话题的相关单词、词语、句型、句子进行集中,通过“整合、梳理”,加上一定的训练,就可以避免语言点的分散,减少学生复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效率。情景应答通过“整合、梳理”,便于学生掌握各种情景应答的方法,提高会话应答的能力,减少答题中的失误,提高成绩。

三、整合、梳理的要求

1.“整合、梳理”一定要坚持以标为纲、以本为本,领会课标,研透考纲,内容不能偏离课标、超出课本,脱离考纲。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2)

关键词 知识框架;温习线索;点拨引导;自主训练;梳理习惯

思想品德作为初中生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不管是单元检测、期末考试,还是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卷子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假如学生复习是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复习,那往往在答题时脑海里出现一片盲区。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框架,达到纲举目张的宗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呢?

一、践行建构理念,理清温习线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只有大胆践行建构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的让学生把握知识框架,才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内容简洁、明了,但还是教师命题的主要依据,“理在书中,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在复习时,自觉地梳理好教材知识点,以利学生夯实基础,在考试时有备而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时,启发学生总体勾勒教材的框架结构,弄清各课题、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使更多的学生做到线索清晰、目标明确地复习。许多学生通过归纳、演绎和总结,轻松的理清了教材所呈现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当大部分学生明白了“四个领域”和“三个层面”是纵横交错关系,那就成功构成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框架。

二、教师点拨引导,启迪学生梳理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格言强调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而学生在梳理思想品德知识框架时,同样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其实,学生积累的目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不管什么知识,最终都会落实到运用上;而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的的过程就是运用,即: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去辨析、探究和历练,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解题能力。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巧妙点拨,避免学生盲目梳理知识点。譬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鉴于学生首次尝试梳理知识框架,就重点强调知识梳理中的常规操作步骤:

首先,让学生晓得梳理知识并不是把上课时的教师的板书全盘抄录下来,而是针对每一课题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点罗列得更加简洁、更有科学化体系。譬如,在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时,我针对新生刚跨入中学之门的陌生感,就启迪学生在与自我发展、与同学教师、与学校生活的关系中,从道德、法律和心理角度,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点击知识要点,不断感悟每课、每单元的主干知识。具体把握三大环节:其一,合理把握重难点。由于重难点是教师命题的重要范围,因此,要求学生在梳理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务必做到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假如对教材内容均衡用力,那往往造成实践的浪费,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其二,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所谓关节点,就是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节点;考点就是考试可能检测到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点。为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为网络,从而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其三,正确区分各知识点的异同。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点分散,内容概念也繁多,其中,不少知识点和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他们在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因此,学生梳理知识时,要进行比较其异同,准确掌握相似的知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八年级18课《民族情民族魂》中指导学生严格区分以下有三个意义类题目: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假如不进行归类区分,一旦考到此类题目就会混肴不清。

三、强化自主训练,养成梳理习惯

三国演义中马谡是一个理论上纸上谈兵的“高手”,但在实战中是一个地道的“侏儒”,结果发生了弄得身首异处的惨剧。我们在引导学生在进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时,一定注重学生的自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梳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3)

二、情景营造,实现化学复习的有效氛围

化学的复习需要有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学生需要有整块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换句话说,就是首先需要构建初中化学复习的教学氛围,这就是需要情景式教学来营造.例如:在苏科版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我们介绍了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是有着自己的不同颜色.教师可以将整个苏科版教材中涉及到化学物质颜色的内容都梳理出来,这种系统化的复习可以进一步构建学生对化学物质颜色的有效记忆,达到最终的认识结构构建的目的.然而这一部分的复习需要情景氛围的营造,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在进行化学物质颜色的梳理和总结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红色、绿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方框,当提出一个化学物质之后,让学生说出其颜色属性,然后将其投入相同颜色的方框里,这样可以实现更加形象、具体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对初中化学物质颜色认知结构的构建.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的,就将它们放置在红色的方框之中.这种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上更加接受这一部分认知结构构建,达到最终的化学复习目的.

三、构建概念图,梳理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将一系统相互关联的化学知识点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厘清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是我们进行初中化学复习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对化学知识点认识结构的构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复习之中.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这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的气体收集的方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肥料有哪些,可燃气体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初中化学复习的时候认真梳理,学生需要仔细掌握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比较细、比较杂,教师需要进一步构建这些知识之间的概念图,不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知识点都与“三”有关.初中阶段化学方式收集气体的方式有三种,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氮、磷、钾,也是三种,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可燃气体还是三种,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另外还有很多初中知识点与“三”有着联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概念网络图,实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构建出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复习掌握相关的初中化学常识.

四、引导学生思考,延伸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化学的教学之中,对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也是同理,需要进一步引入学生对化学复习过程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达到复习效果,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复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使用探究性的复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经过积极地思考,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延伸.比如,有这么一题:

医学上常用双氧水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学为了测定一瓶医用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双氧水69 g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 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9.04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生成的氧气为g.

(2)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催化作用;0.96.

(2)设该双氧水中含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32

x0.96 g

68x=320.96 g,x=2.04 g.

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4 g68 g×100%=3%.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4)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必要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授课实践,提升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初中化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是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教材的施行,初中历史的知识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历史成为了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项难点科目。由于课本知识的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历事件、历史人物又多,而初中时期的学生整理、汇总能力有限,众多的知识点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汇总,根据历史知识的时间性特点以及事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帮助他们建立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学习策略。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梳理学习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时间梳理策略一、初中历史时间的梳理方法

时间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属性,想要了解历史发展状况、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历史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历史教材采取的基本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来进行排版教学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容易掌握。但是在后期的复习时期,由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相似性,就会导致学生的时间体系混乱,比如很多学生会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梳理工作,以便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有效掌握。笔者认为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因为历史课本是按时间来进行延续的,所以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顺序性是教学的第一位,比如我们常见的中国历史年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就是历史时间顺序性特征的一个证明,是中国古代历朝发展的一个顺序表现。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历史时间是连续发展的,每个历史时间点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隋朝前后虽然只经历了从公元581年—618年37年的时间,但是它在历史的发展、延续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隋朝,那么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再次是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某个时期是辉煌的,而某个时期则会是暗淡的,某个时期是强盛的,而某个阶段则会是衰败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的曲折构成的,所以就要学生认识到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历史的阶段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二、初中历史事件的梳理方法

与时间相同,事件又是历史知识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于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掌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注意事件背景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者文化背景下,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会各有不同,例如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则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就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正是英国飞速发展的一个主要背景,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不注意这些知识点,就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又比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教会长期的教育垄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而旧制度的衰败则引起了新思想的发展,比如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就是在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衰败的时候出现的。

二是要注意事件经过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了解事件的背景起因之余,更需要我们对于其事件的经过进行梳理。在历史事件经过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素法: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二是阶段法: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比如在我国,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这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1966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期间经历了,经历了化运动;1966-1976是时期;1978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6)

1.融会贯通单元复习,及时纠错,合理补充在单元复习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情况,捕捉单元复习中学生的理解难点;在期末复习时,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本学期不同单元的知识内容,帮助其理解不同单位的知识重点和理解难点;另一方面核查不同单元复习的复习结果,记录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变化,并予以及时的纠错和合理补充.

2.扩充完善期末复习,有效调整,适度重组启发学生对不同单元复习内容进行相关性思考,梳理本学期所有知识内容的结构框架,将其纳入初中数学知识内容结构体系之中,在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架构方面的重组和调整.另外,注意不能过多地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之外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回顾,避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和知识内容混淆产生反面作用.

3.尊重不同复习思维,开放心态,理解差异在期末复习过程中,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整理思维,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框架形式,教师应以开放心态对待学生期末复习知识整理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真实表达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体验,个性表现消化知识的方式路径,当学生的思维水平体现局限或者困惑时,持以尊重差异的态度予以有效指导.

二、期末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数与式知识的复习整理”为例

1.学习现状“实数”单元复习是学生对实数整体性的启蒙体验,“二次根式”单元复习是学生对代数式结构化的初步认知,由此,学生已基本具备“数与式”复习梳理的基本条件.考虑不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性,在本节复习课之前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回顾“实数”与“代数式”的单元复习整理结果,促进学生主动融入“数与式”知识期末复习情境之中.即使学生对“实数”和“代数式”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整体性认知,但是复习课是对“数与式”宏观层面结构性的梳理过程,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结构性认知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以最直观的知识体系结构图作为切入点,以“数与式”共有的数学规律和研究路径作为线索,启发学生对“数与式”进行纵向、横向的沟通梳理.

2.教学目标(1)基于概念、性质、运算法则等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数与式”知识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初步认知.即“数与式”的知识,不仅具有知识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具有研究方法结构上的共通性.(2)通过“数与式”研究路径上的纵向梳理与知识结构上的横向梳理,启发学生体验知识块之间梳理沟通的方法结构.(3)设计综合应用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与式”知识内容梳理沟通的价值和重要性.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7)

有些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功利心特别强,不愿意花时间记忆和背诵,而是瞄准中考题型,拼命做题。结果是时间没少花,考试成绩却没有提高。这是为什么呢?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储备的,不扩大知识的积累而单纯地重复机械化的做题,只能造成成绩原地打转停滞不前。作为初三学生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英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单词、词组和语法及句型,它们之间相互的关联,其中词汇是基石。词汇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词汇量不足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写作也会捉襟见肘,词不达意。

词汇的复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初一、初二已学单词和初三新单词的学习。学生们要合理安排好复习和新授的关系。在学新课的同时就要复习初一、初二已经学过的单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学情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人名和地名、初一初二较为生僻的单词可以不做要求。这样就可以把精力更大程度上投入到常用词语的复习上。每大周可以插入1―2个单元的复习。这样在初三上学期就可以将初一、初二的单词词组复习一遍。复习词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和筛选自己较为薄弱的词汇,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朝诵晚记,一定要掌握。另外,单词的复习也要采用各种方法,手眼并用,让大脑兴奋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可以和同学合作,先用单词造句,或者把单词变成用首字母提示填空的题型,交换练习,互相提高;也可以把所要重点记的单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天早晚播放,利用听觉刺激大脑;还可以通过复习课文来复习单词。这样在文中理解单词对单词的含义理解的就更为深刻,也就更加深了印象。

二、掌握方法,注重知识的梳理

随着知识不断地输入大脑,语言点的越积越多,这时就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安排方法,分门别类,对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系列化的梳理。

1.对单词、词组知识的梳理。

对词汇的梳理主要就是指掌握了某个单词的读音、含义和写法的基础上对其用法进行的知识归纳。可以一个单词为基础四处辐射、广为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拓展英语知识的空间。

方法一:纵向归纳,主要是就一词多意现象进行归纳,如:以run为例:

作不及物动词vi.

a.跑,奔He runs quickly to catch the bus.他飞快地奔跑以赶上公交车。

b.竞赛;竞选[(+for)]Will he run for monitor?他会竞选班长吗?

c.(车、船)行驶(机器等运转;进行The machine runs smoothly.这台机器运转正常。

d.流,淌;滴;(墨水等)渗开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as she told us about her sufferings.她给我们讲她的苦难遭遇时,眼泪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e.变(成),变得[L]The river is beginning to run dry.河水开始干涸起来。

作及物动词vt.

(1)使跑,使奔(2)参加(赛跑、竞赛);同……比赛;使(马等)比赛(3)驾驶,开(车)She ran the car off the road by accident.她意外地把车开离了道路。(4)经营,管理They have their owm right to run the affairs.他们有自己的管理权去管理这个事务。另外,run还可以作为名词来使用。

方法二:横向联系,主要是通过一个单词或短语联系于此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如:The students tried their best to pass the exam.与try one’s best相近的词组还有do one’s best;make a great effort;make the most of等。

2.对语法、句型的梳理。

语法的梳理可以通过句法和动词进行。句法:要分清楚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以及它们的不同种表达方法。如:What a beautiful girl ! 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 !找清句子成分。动词:要能清楚动词的时态、语态、第三人称单复数等问题。找清楚它们之间的变化、区别和联系。对动词的考查是近几年以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作为中差分的一个点,动词用法错误为一大错。语法知识的梳理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线,辅以课后自己的梳理。课后要读懂语法,背诵例句,并做相关配套的练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语法知识的复习整理应该先以正面感知为基础,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再做练习,不能通过做习题来复习巩固知识,这样就背道而驰、适得其反了。因为练习毕竟是片面的,不能覆盖整个语法知识体系。

三、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8)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理科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中小学十二年的科学教学体系,应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在这“合-分”一体的体系中,六七年级的科学课程是第一阶段综合教育的后期,九年级化学则是第二阶段分科教育的前期。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理清两门学科的相关主题、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并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比较,是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抓手。

2 内容和要求的梳理

2.1 确定共同主题

初中科学和化学是以各自的主题编排的。化学学科是以分科知识确定单元主题的,而科学学科的主题是融合型的,它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基本结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综合的基本线索,以跨学科领域确定主题的。也就是它们确定主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确定共同的主题呢?就必须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及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编排共同的主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共确定了七个主题: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能源、水、空气、溶液、金属。

2.2 理清学习内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有些内容还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那么在梳理时,怎样在共同的主题下,来编排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呢?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原则。

2.2.1 核心知识梳理原则

有些主题的知识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如主题“水”,其中水的分布、水的含量、节约用水等知识,由于不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对此没有进行梳理,以确保梳理内容的精炼化。

2.2.2 分散知识整合原则

有些知识分散在几个主题中,为了便于两门学科的比较,我们将分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如主题“空气”,我们把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知识整合到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中,这样就和科学学科的主题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比较。

2.2.3 知识点编排原则

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各自的主题有差异之外,其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是不同的,为了使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方便对照,我们采用了按知识点编排的原则,这样避免了按某一学科编排的不足。如“实验探究”主题,我们按知识点分成:了解实验室、实验技能、实验设计。

3 明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相互关系

3.1 明确教学要求

科学学科与化学学科有许多主题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内容主题下知识点内在的发展性。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各自的要求,并且以比较清晰的方式把各自的要求呈现出来。这里我们以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例说明该主题下两门学科所对应的学习内容的各自要求[1~2],见表1。

3.2 明确学习内容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科学与化学的内容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3.2.1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递进的关系

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3.2.2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对接的关系

如:溶液

3.2.3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补充的关系

如:水

3.2.4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完善的关系

如:金属中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与化学学科相关内容的要求不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符合“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使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成为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

4 教学建议

在理清了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后,如何很好地进行两门学科的衔接教学呢?

4.1 注重知识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知识,就要做到认知要精准,理解要到位。如科学“溶解”一节教学中,对溶液的组成,我们只要求掌握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不必掌握。对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是初步学会,还没有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程度。

4.2 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梳理和比较更多呈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在具体的衔接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衔接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例如初中科学和初中化学都有“溶液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内容,内容也十分相似,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见表2。

4.3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最后还要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上。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注重化学课如何衔接好科学课,至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化学课的衔接做好准备研究较少,所以要做好化学与科学学科的衔接,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对各自学科和衔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要认真研究,通过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以“物质的溶解”一节的整体设计为例,说明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由图1可见,科学课设计每个活动时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化学课设计教学时,对科学相关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在原有学生能力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实验技术,将学生易混淆、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注重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衔接教学才能接得准、接得顺、接得好。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语言障碍。相对于白话文,文言文存在着表达习惯、句法和字词特有的差别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先跨越语言障碍。

一、教学思想定位要精准:紧扣标准与学情

作为学习经验、资源优势的拥有者,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深入研读文言文的能力,扎实而科学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因此,教学思想的定位必须精准,丝毫不能存在偏差。

1.标准为绳

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过度人文化的倾向,甚至有“字词句翻译那是学生的事”的论调。备战高考,对于文言基础知识,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似乎引领无术,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一窘境,不妨再次审读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1)文本选择宜浅不宜难。文本难度要以学生能借助必要的学习辅助,相对独立地学习为标准。事实上,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初步阅读,如果资料再充足一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抵达文本核心。(2)学法上强调文言性,注重文言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强调阅读实践,强调吟诵。可见,我们应该扎实展开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采取最为有效的策略,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障碍,决不可好高骛远。

2.学情为本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尚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忽略了这一基本事实,一味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推给学生必然形成文言文教学的短板。再者,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尚不能使他们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他们更容易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自上而下的讲授法也加剧了这一心理反应。这就是教师执教文言文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要到位:扎实梳理与积累

1.自主排查,提出难点

学生的自我建构是意义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充分让学生借助现有资源,独立自主地咬文嚼字,发现字词句理解上的难点,这种方式是最为务实、最个性化的解决问题之道。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廊腰缦回”一词初读时不理解其义,但经过查证即排除了这一小小的障碍。有的学生对“钩心斗角”一词产生了疑问:与现代汉语中的“勾心斗角”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查资料,但只能得到基本的解释,心中的疑问还没有解决。在课堂交流环节,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一难点,最终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成语“勾心斗角”的“勾”无“金”字边,其意与“钩心斗角”完全一样,只不过如今演绎成贬义词了。这是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情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一方面必须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以互通有无,补缺补差。

2.巧妙梳理,以我为主

对散乱的文言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梳理,但是梳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梳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发现和美妙的感知,是探索、求证和结出成果的体验。梳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个性化的归类、记录(图表式、卡片式、书签式等),与他人合作、分享等,贵在巧妙;梳理的过程必须有学生自始至终的存在,有一定的格式,有重复认知的习惯,有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彼此提问等,即以“我”为主。

比如典型整理法(以下例句省略):

典型词――而:(1)表顺承;(2)表转折,却;(3)表并列,又、和……

典型句(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

“巧”还要注意上下勾连、左右联系,将不同文本中相同的词整理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及时补缺补差,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初一地理知识梳理篇(10)

语文知识广博而复杂,要想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融汇整合,要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和梳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进入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的难度增加了,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难度除了字词的字型复杂以外,字词的意义更是变得多样而复杂。在课堂上,如果字词教学还是停留在小学时期的简单认知上,引导学生读上几遍以后就不再处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因此,从进入初中开始,就要让积累每课的字词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要进行巩固,教材中的所有字词,甚至包括文言文中的基本字词,都要求学生反复摘抄积累,可以通过练字的方式让学生养成积累字词的习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字词练习,如,做练习册上的练习时要首先让每课的字词过关;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学生整册书的字词的掌握情况,把字词的积累作为学习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常常把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作为重点进行练习,却把对错误字词的纠正放在次要的地位。孰不知,一旦忽视了字词在文章中的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不当的字词得不到纠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上产生缺陷,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常常因小失大,因为错字连篇,用词不当,影响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要科学地引导积累

(一)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

积累的第一捷径是大量的阅读,各方面语文知识的积累都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第一,是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从字词句到整段整篇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第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累,学生通过阅读可获得丰富的精神内涵。第三,是阅读方法方面的积累,通过各种文本的阅读,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方法。最后,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从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学生可以学到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识。

背诵是阅读积累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背诵要在阅读鉴赏获得理解之后再进行背诵。背诵也是阅读鉴赏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是为了巩固积累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滋养。

(二)通过表达交流积累。

在积累中,表达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生活素材、文化常识,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积累,就离不开大量的表达和交流。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是因为有丰富的阅读积淀和厚实的生活积累,才让苏轼信手拈来写出妙笔生花的锦绣篇章,但是这种卓越的言语智慧,更离不开表达交流的生活实际。

通过表达,可以找出积累的欠缺之处;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积累中不足的方面。而反过来,积累又同样促进了表达和交流,在积累中表达的技巧娴熟了,在积累中交流得更加充实融洽了。

三、学生要用高效的方法积累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一)注重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二)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三)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

(四)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我们都知道,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更应该加强记忆、积累、感悟,而理解、运用是积累以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结合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语文素养如培养(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更不必说创新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小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0-09-01.

2.高兴卫.怎样指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J]教育导刊.2004.

3.李原.初中语文精彩字词在学习中应用.中华教育资源网.

上一篇: 村官基层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 教师节标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