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8:22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

(1)八上、八下、九年级三本教材教学章节的分配不够均衡.八上有26节,八下有20节,九年级有39节.八下节次较少,能否将九年级的第十三、十四章移到八年级下册,初三要进行升中考试,要用时间进行总复习,新课内容可以少点.(2)可能考虑到声速、光速等内容,新教材将机械运动放在第一章.由于这一章有单位换算、运动相对性、速度计算、各地练习册上出现的运动图像等有些难度的问题,一下子就把新初二学生吓住了,认为物理难学.建议八年级上册章节顺序为: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理由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来看,声现象比机械运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内容也相对浅显一些,有老师去年按教材顺序、今年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对比实验,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程度和物理学习的难度,发现上述顺序更适合学生;从各地的天气来看,物态变化放在光学后面学习合适一些,光学的一些实验活动可以在九、十月份在户外完成,物态变化放在十一、二月学习,那时的气温在下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许多物态变化现象;通过调查,我市不少学校就是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的,声速、光速等内容先出现问题不大.(3)能否将第五章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和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顺序对调.第一、生活中的透镜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先研究出规律再谈应用,合乎思维逻辑顺序;第二、学习《生活中的透镜》可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巩固理解;第三、现在的安排顺序只是想第二节为第三节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其实不必要.还可以将《显微镜和望远镜》合并到《生活中的透镜》之中.将“实像和虚像”微调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可以减少一个节次,仍然符合课标要求.(八上25节次)(4)建议将第七、八两章合并,并重新组合顺序:力-二力平衡-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这种安排是把二力平衡一节提到前面,接着学习三种力,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到最后.理由是二力平衡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结合《力》这一节里的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去展开,重点从二力的“效果”和“三要素”去教学,可以不受后面其它力的有关知识的干扰,强化学生对平衡力的认识,在刚开始学习力的知识时就学好二力平衡知识.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力和运动关系,内容也相对独立,放在最后还可以起到对全章内容总结概括的作用,并且避开《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这两个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一块.教学内容相近,学生就不容易分清.这样的顺序更符合思维逻辑,学生可能容易理解接受些.以前教学中,学完二力平衡后,学来学去,还有不少学生判断不出平衡的二个力,大概就是上述的原因吧.(5)新教材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相比旧教材,将“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改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法直接明白,学生一看就懂;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演示”实验符合教学实际;删掉“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也很好,避免误导学生.但我觉得该节内容的顺序不合理,文中先学“惯性定律”后学“惯性”,笔者想原编者的用意可能是将重点落在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观点的否定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了牛顿第一定律,弱化了惯性,学生区分不清惯性和惯性定律两者的内涵,以至于解决有关问题时不能正确解答.物体先有“惯性”,后才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是“普遍”现象,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特殊”现象.能否先“惯性”,再“阻力对运动的印象”后“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一个正常的思维顺序.(6)建议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前二节合并为一章,并移到八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移到第二十二章作第一节,并将第二十二章第四节的《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这部分移到这一节里作为第三部分.将第二十二章第一、四节合并为第四节,内容相近.这样的改动比较合理些.(八下25节次)(7)第十七章第四节单独设置较好,但所选的两个例题不好,这两题相对第二节的欧姆定律,梯度较大,并且例题2的电路图有问题,若滑片滑到了左端就短路了.是否可以用固定的串、并联电路题目分别去替换,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将旧教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内容融合进去.(8)第十八章第二节《电功率》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测量”移到第三节为好.因为第二节的内容过多,前三点一节课都不一定能完成,放在第三节前面,既可以作为测量功率的理论基础,又可以作为这节课堂教学的开篇引入.(9)第十九章《生活用电》单独设置很好,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笔者觉得第三节《安全用电》放在第二节好些,先防触电,再防电气火灾,这样是否顺一些.还有该节删除了人体的安全电压内容,不知是何考虑.有了安全电压值,学生对照明电压危险的认识就不言自明了.另外,第二节的题目《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不够好,能否换为“预防电器火灾”或“电路保护”,旧教材最后一小段内容建议不要删除.用电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2对教材栏目设置的建议

(1)能否保留“阅读指导”,作为该章的学习目标,供同学们自己阅读或者预习时参考.若保留就适当修订和完善一下,有的章节的“阅读指导”不那么准确、全面.(2)对“想想做做”的建议:教材对“想想做做”定义为“以动手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简单易做的小活动,……”,是想通过“做做”再“想想”后总结得出结论,都是安排在教学内容中间,好像不做还不行.可见,“想想做做”归根到底属于课堂学生分组实验.但由于受器材、当节次教学内容、课堂时间、学生在校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想想做做”在课堂上开展不了.可以对“想想做做”进行重新安排:部分简单易行、器材足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继续保留;实验器材不是很足、也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改为演示,学生着重在观察和思考上;还有需要用到生活物品、花时间较多的,课堂开展困难的改为“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内容,留待学生课后去拓展.有的是生活中的现象,可以改为“想想议议”.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要修改下述的“想想做做”:八年级上册第44页的、58页的、60页的纸锅烧水、70页的、94页的;八年级下册第5页的、12页的、33页的、41页的、44页的实验可改为“想想做做”并与上面的合并、59页的、71页的滚摆;九年级全一册第27页的2和3、97页的“亮度相当”、124页的、134页的、176页的.

3对“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的建议

新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相比旧教材多一些,新加进一些实用的题目,但总体感觉比旧教材偏难一些,不知有什么考虑,难道说旧教材难度没有达到要求.(1)八年级上册31页第3题:长铁管到底要多长才行?通过计算至少要36.4米长才行,哪里找得到?就算有铁管,由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不知是否能传这么远距离?此种题的意义也不大,建议删除.(2)八年级上册99页4、5、6题都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三题都属于理解的层次,建议换题.(3)八年级上册102页第4题第二问有些偏难.主要是由于从叙述内容到填空的思维跳跃度过大,建议问题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难度.(4)八年级下册56页第5题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属于“了解”的层次,此题属于理解的层次,拔高了要求,教师的教学难度会加深.(5)九年级全一册157页第2题有些偏难.原题问“为什么通话费就高了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歧义,并且此题涉及的内容环节很多.建议改为上海的一个手机用户如何与北京的一个手机用户实现通话的.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2)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已更名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苏少社)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编写、出版大纲版《美术》教材。2001年,遵照国家新课改精神,组织编写、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9年级)(以下简称苏少版《美术》教材),2002年获教育部立项。2003年第一批教材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并于同年秋季投入使用。该套教材于2005年全部通过教育部审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2011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最新课程标准纲要的精神,苏少版《美术》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下简称苏少新版《美术》教材)。该套教材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送审,并于2013年4月全部通过审定。

在教材推广实验的过程中,苏少版《美术》教材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同。当然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2003年第一批苏少版《美术》教材投入使用开始,苏少社便着手收集有关该套教材的各种反馈信息。针对教材的不同实验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暑期培训、公开研讨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收集一线教师和各界人士对教材的意见或建议。在2011年的修订中,教材在实验区使用了近10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已经经过缜密的甄别。结合教育部最新的课程标准,苏少新版《美术》教材的修订使得本套教材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此外,为配合教学,苏少社出版了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光盘、教辅图书等。

目前,苏少新版《美术》教材除在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使用外,在辽宁、山东、陕西、安徽、江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均有较为广泛的使用。

二、《美术》教材在江苏省内的发展沿革

江苏省的《美术》教材在省内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195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图画科教学参考资料》;196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初中图画教学参考资料》(两册);196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五年制中学图画教学参考资料》;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中小学课本·美术》;1990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1-9年级);199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江苏省高中美术教材》(全一册);2003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9年级);2013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1-9年级)。

60多年来,江苏的《美术》教材,紧跟时代脉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为政治服务,七十年代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向为美育平反,八九十年代融入审美教育。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强调人文、多元、建构、综合。最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科的建设又做了更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调整。从江苏省的《美术》教材的变化,我们能感受到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大致发展脉络。

三、苏少新版《美术》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准确把握修订标准

苏少新版《美术》教材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理论基础,认真贯彻“新课标”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的精神,结合目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课程实施的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美术学科的教育特点和手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教材的适宜性

在教材修订过程中,编写组将一线美术教师吸收进来,认真搜集、整理、分析教材实验和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吸取教材使用地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关于教材修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切实使教材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

3.精心做好教材内容衔接,整体把握教材难度

编写组在教材修订过程中,不仅认真做好本学科教学内容选材、编排与呈现的完善工作,同时还研究了相关学科和本学科其他学段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的横向与纵向衔接。此外,编写组还精选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切实为减轻学生负担做好基础性工作。

苏少新版《美术》教材的修订,在大方向上沿袭了苏少版《美术》教材,同时增加了民族文化的含量,在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艺术优良传统方面做了进一步努力;在让学生积累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更多选择等方面,也有明显加强。

四、苏少新版《美术》教材修订的具体目标

1.重视学生素养的全面性

“新课标”中提到:“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孩子们怎样去欣赏美、表现美,同时还要通过美术教育这个特殊途径,来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个陛,多渠道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合作精神,从而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动手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2.加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课程结构是传递课程内容的重要一环,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在课程结构上比修订前更具有整体性。每一册教材在横向上涵盖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在纵向上,随着学生年龄段的提升,又形成了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依次递进的格局。模块建构合理、有序,有利于教学规划设计,也有利于编写者随着时间推移对教材进行局部的更新和完善。(图1)

3.注重内容选材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在美术方面的呈现博大精深,精彩纷呈,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在修订中加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业比例,并对课程编排的顺序做了调整,为的是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对中华文明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及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

4.实现“双基”总量的可控性

编写组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展的特点及要求,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将“双基”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感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五、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小学部分的基本架构

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小学部分的修订,涵盖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有大的增删,也有小的调整。知识结构的分布情况总体保持了初审稿的精神,经过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坐标系。

1.栏目设置有所增加

苏少版《美术》教材1-6年级部分有“学习建议”“老师的话”“小窍门”“心灵手巧”“猜猜看”“小实验”“小信箱”“知识窗”“抢答题”“奇思妙想”等栏目,这次修订,又增设了“大干世界”“生活中的设计”“访问艺术家”“走进博物馆”“走进民艺坊”“儿童美术馆”“挑战台”等。这样,使原先杂乱罗列、散落各处的单图碎片都有所归属,版面更有条理和秩序感。教材的知识结构经过一番栏目整合,开始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脉络。

2.另编新课

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另编了一系列新课,即:第一册的《火与土的艺术》,第二册的《图画和文字》,第四册的《玉石文化》,第五册的《剪纸、肖像印章》,第六册的《动起来》《换一种工具》《玉石文化(二)》,第八册的《对比的艺术》《图画和文字(二)》,第八册的《火与土的艺术(二)》,第十册的《我拍的小电影》,第十二册的《火与土的艺术(三)》。

3.增加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内容

第六册《怪兽奇想》一课,原课的中国元素较少,修订时加了东周的青铜兽、西汉的玉佩、东汉的怪兽造型铜盒和唐代的镇墓兽,使中西文化的比重在这一课里也取得了小小的平衡。

在第五册《天外来客》一课中,神秘怪异的天外来客也许只让我们联想到关于外星人的影视作品。但这一课让孩子们知道,早在中国古代的岩画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神秘形象,商代的青铜羽人的形象,也晃动着他们的影子。而在现实生活中,外星人形象也被渗入服装设计、家具设计之中,影响到现代雕塑的造型。一个小小想象的话题,一下子扩展成了由来已久并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4.突出重点栏目

新设栏目中最下工夫的要数“走进博物馆”和“生活中的设计”。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可以联系到它的文化渊源和它在生活中的意义。有的课题,如第三册《青花盘》、第四册《玉石文化》、第六册《漂亮的灯》、第七册《老房子》、第八册《罐和壶》、第十册《青铜艺术》等,本身带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自然在“走进博物馆”栏目里有丰富、厚重的呈现。而在诸如第四册《动物朋友》《花儿朵朵》《树上树下》《点线面》《虫虫虫》,第五册《形形色色的人》《天外来客》《对称美、秩序美》《动物明星》《动物装饰画》,第六册《怪兽奇想》,第七册《冷色和暖色》《东》《门窗墙》,第八册《穿穿编编》《鸟和家禽》《鸟的纹样》等课中,几乎所有关于大自然的题材和来自生活、艺术的话题,都在博物馆里古代作品的辉映下,显示出入类审美历程的源远流长,以及经典文化与任何时代现实生活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一栏目的普遍设置,使许多课扩展了空间,增加了文化含量和厚重感,也让许多命题超越一时一地的具体内容,添上了悠久、永恒的色彩。

5.增加教材的可操作性,使之更适合各地教学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现状

教材编得再用心、再精彩,也得切合教学实际,让上课的老师们既合用又感到亲近。小学的美术教材编写,难在既要有其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和审美水准,又不能让学生生畏怕难,而要把一切体系、要求和高度隐含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型之内。在这一方面,本套教材也是从编写伊始就十分重视,并一直努力追求的,也是这次修订的主要目标之一。

六、苏少新版《美术》教材初中部分的基本架构

1.内容架构更完整,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品质

修订前的苏少版《美术》教材在课程结构上存在配置不合理、比重失衡的情况,新修订的教材在课程结构上做了精心布局与调整,具体变化从表1、表2两张表格中能呈现出差别。

苏少版《美术》教材初中部分“欣赏·评述”单元的呈现形式显得“老”,不太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认知要求。中国美术欣赏与外国美术欣赏在课题分配上均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尤其是中国美术欣赏部分,对欣赏知识的交待以及课业设计存在轻重失衡的现象。比如第14、第15册的书画欣赏课程,将书法欣赏呈现在课程里,因课时有限而显得很不完整。“设计·应用”单元的知识呈现显得“乱”,从上面表格的横向与纵向比较里面,能清楚地看出问题。部分课业设计难度较高,如CI设计;“综合·探索”单元部分课业设计则较“空”。(表1)

苏少新版初中《美术》教材在课程内容架构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无论是从整套教材的纵向结构,还是单册教材的横向结构来看,课程设计都较完善。(表2)比如八年级上册教材,“欣赏·评述”单元的中国部分从山水画讲起,接下来的“造型·表现”单元依然是山水、风景等课业设计,最后部分是外国风景画,这些内容形成了—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再比如,修订后的中国美术欣赏部分,按照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等,向学生介绍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并向学生介绍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能力。

在整套教材对课程内容的目录设置上,纵向、横向布局互相兼顾,保证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化了不同单元之间知识点的联系。(表3)

2.选材注重优秀民族文化,中国味更浓

苏少新版初中《美术》教材在修订中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业比重,并对课程编排的顺序做了调整,为的是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对古老的中华文明有更多的了解,并有利于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

选材加强了民族性,集中体现在“综合·探索”单元中。我们用“经典魅力”来给这些课业进行定位,“经典”是它们共同的目标。比如八年级上册《盛世·汴梁》,是美术学科与历史等学科的综合,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题材,从《清明上河图》的图例开始进入,介绍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文化,达到一个综合的认知概念。八年级下册《园林·探幽》是绘画与园林建筑艺术的综合课型。以苏州园林为主线,课程设计从苏州园林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开始,进而介绍园林的元素,并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九年级上册《敦煌·千年》是美术和文物保护的综合课。介绍敦煌壁画,以及与之相关的美术文化,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九年级下册是语文和美术的综合课,将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改成课本剧,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来制作道具、服装及其他舞台美术用品等。以上这些课业设计,可以说是对中国本土经典艺术的一种别样的欣赏、解读方式。选用的作品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从而使教材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3.完善单课结构是修订后教材的重要特色

单课结构的完善是修订后的新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修订教材对相应的课题与内容安排进行了——检查与推敲,分别为每课确立了较为恰当的呈现方式和创意特色,按照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拓展目标组织单课的教学。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为例,本次修订在保持本套教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优化。在教材的五大板块中,“设计·应用”单元每册安排为三课,共计18课,各册均匀呈现。包括七年级上册中的《花的变化》《图案之美》《装点生活》;七年级下册《多变的颜色》《重复的魔力》《奇妙的墙》;八年级上册《蓝白之美》《体味泥土》《放飞希望》;八年级下册《美丽的书》《张贴的画》《一目了然》;九年级上册《身边的器具》《霓裳之舞》《最亲近的家具》;九年级下册《可爱的家》《公共艺术》《城市客厅》。在各册每课文学性标题的背后,体现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并按照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学科要求,分层次展开、有序递进。即在七年级的初中低年级阶段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八年级为“平面性应用设计”,九年级为“产品与空间环境设计”。这个基本框架满足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要求,这样的课业设计使单课结构获得了较大的完善。

4.降低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苏少新版《美术》教材调整了课程的难易度,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难易度适中的知识坐标系,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修订教材填补了原教材中显得单薄的知识点,如“设计·应用”单元《花的变化》《图案之美》《美丽的书》《张贴的画》等课,都对原有知识点做了增补和丰富。其次,降低了一些课程的难度,删除或修正了与学生知识层次不吻合的内容,如删除了《奇妙的肌理》《打开的喜悦》《角色游戏》《生活中的标志》等课,同时,将原教材中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的《整体形象的设计——CI设计》改成学生每日都能接触到的《一目了然》。

“欣赏·评述”单元以革新呈现方式来降低教材的难度。对美术知识点的介绍,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在东方文化情境中认识东西方美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本教材修订过程中,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在课业设计上,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

中外美术欣赏部分在课业设计上,强化了让学生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的要求,并做出具体规定,还提供了相关案例,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提供了多种去美术馆、博物馆的方案,并提供了诸多与欣赏教学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能从课后的拓展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5.加大选择性,给教学留下较大空间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3)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4)

八年级下册“力的平衡”一节中,探究实验后得出结论: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对于这个知识点,我启发学生找到关键的字,然后很自然的就得到了“一等”“一反”“两个一”,“同时”作用平衡力(“一等”指力的大小相等,“一反”指力的方向相反。“两个一”指的是同一个物体、同一条直线)。学到八年级下册“杠杆”一节时,在处理“正确画出力臂”这个难点时,指导学生理解“力臂”后,得到:“一找支点二找线,然后再做垂线段”,教学效果甚佳。

二、画出图像。顺利编写

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实验探究后得到了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的光的折射光路。启发学生观察光路中角的关系及角所在的介质,得出“折射光路角好找,空气之中有大角”。即发生折射时空气中的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都比其他介质中的折射角或者是入射角大。教材接下来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先是学生动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结束后,教师板图凸透镜成像,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把知识编成顺口溜:“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焦外近焦像变大,焦内远焦像变小。”(“一焦分虚实”是指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大于焦距成实像;“二焦分大小”是指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焦距成缩小的像;“焦外近焦像变大”是指物体在焦点以外向焦点靠近,像会越来越大;“焦内远焦像变小”是据体在焦点以内离焦点越远像越小。)九年级下册的“家庭电路”,关于电灯的正确连接先画出电路图,写出“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火线接在开关上,通过开关进灯头”。

三、对比知识。记忆深刻

八年级上册“神奇的眼睛”,学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时,这个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容易混淆。为了对比两种情况,师生合作编写了“后凸老花眼,近视像靠前”。(老花眼即远视眼,“凸”是指凸透镜,“后”是指视网膜的后方。也就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对比远视眼,近视应该戴凹透镜。)

四、总结规律,逐渐成型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5)

复习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同时这一环节的教学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条理化的梳理,此外,借助复习教学的实施来备战中考也是当前复习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而当下的初中物理复习之中依然存在着借助题海战术开展训练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乏,也很难获得高效的复习成效。那么,该如何开展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一双重目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简要论述。

一、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中考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所以,深究考试题目的根本,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基础知识,要在夯实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之中首先就要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即夯实基础,并且搭建起知识的脉络体系才可以更好地调动所储备的知识。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立足基本从而更好地迎接总复习教学的其他几个环节。

而要在复习教学中夯实基础并且构建知识体系,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每一个知识点,分章分节对知识进行梳理,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网络复习。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不会遗落任何一个知识点。并且教师可以采取先章后册,先分册后总结的方式开展复习教学。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中进行复习教学,主要就包含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三个特征分别于发声体之家的关系

3.噪声的防治: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的控制方法

4.回声定位

5.声音的其他用途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细化的深入复习,再依次对其他章节开展教学,最后在八年级上册所有章节的复习完成后再一次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和知识脉络体系的构建。

二、抓住弱点、突破难点

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网络式、地毯式的复习是为了扫除学生还存在的知识盲点,但是任何一门科目、任何一个知识的学习都必然会有难易之分,也会有重点与次重点的区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以及复习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抓住弱点,突破难点”的方式实施复习教学。所谓抓住弱点就是抓住要抓住学生在复习之中还存在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复习教学,也就是要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复习要求来进行深化的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复习进展情况一般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以学定复”。

例如:

1.定期的考核

2.师生交流

3.学生将自己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写下来交给老师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下一步的复习教学指导方向。例如:

学生反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是指“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这个内涵理解不是很到位,特别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的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在下一步的复习教学中进行调整,给“牛顿第一定律”留下一定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所谓“突破难点”则是指教师根据历年来的中考特点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划定哪些内容属于复习教学的难点。然后再进一步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或者是讲练结合力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难点知识点拿下。也争取让学生尽可能在复习之中就对这些知识的难点有一个了解并及时解决。

例如:在历来的考试之中,“力与运动”这个部分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一情况对“摩擦力、重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并且配合相关的习题:

在运动场上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其中表现出的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C.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D.跳高运动员跳过杆后从最高点落向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弱点,解决考点中的难点,并且赢取复习教学的胜利。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考是一个综合考察,这便意味着这一场较量不仅是对学生的知识考察,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其他能力的考察。

所以,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扎实程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减压,让学生以一个轻松地状态迎接复习教学的实施,也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则要注意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考场应试能力以及综合反应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获得复习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打赢中考物理复习这一仗从而赢得中考的胜利。

【参考文献】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6)

①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层面上。

②初二阶段喜欢物理的学生多于初三阶段的,主要原因是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致。

③初中阶段男生和女生在物理成绩上差不多,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好于男生。

④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愿意甚至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⑤大多数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对物理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

⑥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

⑦绝大部分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探讨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⑧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记忆和做题上。差生上课既不认真听课,也不记忆,做题主要靠抄袭答案。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的拓展和发散思维能力。

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与老师交流多的,学习成绩基本都可以,不喜欢老师的,物理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现在我们再重点分析到初中毕业时,物理学得很糟糕的那部分学生,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①基础太差,有些学生没有哪门学科是考试能考及格的,就连家人和自己都放弃了,所以无论你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②半途而废的,就是开始学得很好,但是中途到某个环节遇到问题了,自己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问题,而是退缩了,从此成绩越来越差。③有些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涉及到计算的就不会,数学底子薄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④与老师交流不足,甚至有隔阂,因为讨厌老师所以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⑤个性比较懒惰,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得过且过的。⑥可能因为家庭不和,交友不善,沉迷网络,早恋等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导致后期自暴自弃的。

搞清了学生的原因,再来研究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就不难总结出学初中物理好的学习方法了。翻开初中物理课本,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以人教版课本为例,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学的的是声现象,介绍了声的产生、声速、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控制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简单,这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入门很快,也给了他们信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光现象,第四章的物态变化难度都不大。即使第五章里介绍的电现象有点抽象,但也不是很难。可以说,八年级上册课本没有十分难学的内容。八年级下册课本介绍的是电和磁,由于涉及到电和磁的运用,另外还有计算,所以难度有所增加。九年级物理是全一册课本,涉及到的主要是力学部分知识,总体难度不大,不过像密度、浮力、机械效率部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八年级的声、光、电与物态变化这几章之间基本就没有联系,而九年级的密度和力之间也没有多少联系,至于后面所占篇幅较大的重力、摩擦力、浮力、杠杆和简单机械部分都属于力学内容,也算是独立的系统。虽然八年级的电与热、电与磁,九年级的能与力之间有联系,内容也较为简单。另外,初中物理更注重的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少之又少。例如九年级物理中,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只需说明用什么方法就可以,而不需要具体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而且大部分以演示实验为主,需要学生去自己探究的不是很多,所以说初中物理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即使要动手探究的也不是很深奥,需要发散和拓展的地方就更少了。

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我们总结一下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第一,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了,我们才能知道课本中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有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需要自己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的,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习有了目标。

第二,课堂认真听讲。课堂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且老师有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快,这就需要我们打起精神,全神贯注的去聆听老师的讲解,如果遇到重点内容,或老师补充的内容,或自己没有听懂的内容,要快速的记录下来,好留到课下解决。

第三,课后复习巩固。新课之后,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巩固,该记忆的记忆,不懂的内容抓紧时间问老师,另外还要进行适量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8)

1.内容精练,难度适当。

从内容看,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重点,降低了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去掉了以往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像气压带、风带等问题,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总的来看,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即掌握那些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难度的降低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收益,内容的缩减,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时间环境,可以让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设计创新,引入独特。

新教材每章题目页都以几个问题作为引言,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这种引言既点明了每章的学习内容、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例如:如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设计的引言是:“你会运用地图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你知道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吗?”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励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图形多样、紧抓学生心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对他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课本中图像内容和篇幅的大量增加,使图像成为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如有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类图、素描图、景观图、曲线图、柱状图等,地图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图像配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其中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自己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4.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

本教材除知识外,还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如读图、分析的能力,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如根据图形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去留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在使用新版地理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新教材在全国的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我觉得新教材仍然存在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内容的组织,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有些基础性知识介绍篇幅太少,把学生能力估计过高,很多内容学生不理解,造成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有些常识性的知识应在教材中介绍,放在文中“注”的内容中亦可。

2.新教材体现了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构模式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结构模式转换。但是,就整个能力培养这条线索来说,层次或者说梯度还不够明显,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知识体系有由难向易的趋势,让学生感到地理很难理解,影响对地理的兴趣,影响以后内容的学习理解。

3.教材中的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表现在图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以前的地理教材增加许多。但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功能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对每幅图量的控制、图与文的配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像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节中农牧业分布与气候关系部分,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没法下手,显得无所适从。另外,建议在七、八年级教材最后分别附录世界和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

4.新教材版式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图幅的大小如何适应文字排版的格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版空白而又不影响美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5.有些知识严重滞后,有些知识和实际不符,其实在再版的时候完全可以换掉。比如八年级上册“列车时刻表”的知识,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中的风向标符号和实际应用不符,“中国气象在线”网站的名称早改了,让学生觉得教材很不严肃。

6.教材中有些知识前后不一致,让学生产生歧义。比如七年级上册P89出现“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下册P15出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下册P16又出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别说是学生,老师也迷惑。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9)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八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0)

一、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上看,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物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二、分析比较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学习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精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四、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当我在指导《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五、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六、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又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有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

上一篇: 生命教育论文 下一篇: 汽车电子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