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用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43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1)

1引言

图书馆是每个国家和各个院校都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1],它克服了传统图书馆依赖纸质存储,收集、分类、检索等工作繁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缺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含了传统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的数字信息,还有丰富广泛的电子文献、网络资源和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2,3]。如何对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以便于管理者的管理和用户的使用,对于真正使数字图书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并开发一个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以实现对数字图书馆中多种信息高效、便捷的管理。

2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2.1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化

数字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完善,重点构建图书馆基础平台和优化图书馆信息管理资源是管理员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和标志。

2.2数字图书馆管理标准化

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与研究的另一重大内容就是数字图书馆管理标准化,其指的就是对用户和管理员图书馆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交换,对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同时也实施统一的规范化措施进行处理。这种标准不仅可以借助标准化的指导促进数字图书馆管理质量,同时也为现代化发展中的电子图书馆管理发展奠定了相应的设施基础和理论。

3软件的总体设计

3.1需求分析

软件的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普通用户可以通过注册拥有默认的一定权限,也可以对自己的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管理员则负责管理普通用户的角色、权限和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要对数字图书馆中包含的所有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和管理,用户可根据各自的权限对其进行查询、添加、删除、修改、收藏、评论、下载等操作。用户可以在网上实现私下或公开进行信息交流,并同时通过局域网和外网进入软件操作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分享,另外用户可以给管理员留言或提出改善的建议,软件使用的信息记录可以被用户和管理保存和隐藏,但是管理员可以对软件使用者进行信息监控,防止非法人员肆意破坏然见程序影响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的正常运行功能。

3.2软件的设计

根据对软件的需求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可将其分为用户管理、数字图书管理、电子文献管理、音频管理和软件管理等5大模块,通过对这些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和实现来完成整个软件的开发,实现软件所需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数据库是整个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的基础,通过需求调研和功能分析,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最终形成相对应的数据表,主要有用户信息表、用户角色表、用户收藏表、图书信息表、图书分类表、图书分卷表、电子文献信息表、音频信息表、评论意见表等。每一个大板块下有很多小版块等快捷功能方便不同用户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3.3开发工具简介

本软件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开发平台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数据库设计采用SQLServer2008,开发模式采用MVC框架,运行于B/S架构之上。

4软件的实现

在完成需求分析和软件的设计之后,就要采用相关技术将其实现,通过对上述5个模块分别实现并将它们进行整合来实现整个软件的功能。用户管理模块: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1)用户的信息维护,指用户可以自主注册并管理维护自己的使用信息和资料信息,界面有英文版和中文版两种;(2)用户收藏,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或面进行收藏喜欢的或要下次继续访问的资源,方面用户和管理员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及阅览;(3)用户评论,用户与管理员及其他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也可发表其意见或评论,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在线讨论和给管理员留言。数字图书管理、电子文献管理和音频管理等3个模块: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不同用户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数字图书信息、电子文献、音频文件进行查询、观看、添加、借阅、归还、修改、删除、收藏、评论、下载等操作。每个操作将会触发MVC各层之间的调用或传参,分层的架构有利于代码的维护和复用;收藏操作的实现还采用了Ajax技术,利用了其异步性。软件管理模块: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员管理用户信息并分配用户相应的角色,以及赋予各角色的权限;统计数字图书信息、电子文献或音频文件等的阅览数、下载和评论数量。定期还可以实现软件的更新和软件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布,帮助用户和管理员实时了解和掌握软件使用状态。另外安全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软件管理模块有反病毒和拦截等信息功能,一旦有任何不良情况出现可以自动反馈给用户和管理员,帮助用户和管理员管理和维护软件,实现用户和管理员对软件的正常运行[4]。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开发和研究的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软件包括用户管理、数字图书管理、电子文献管理、音频管理和软件管理等5个模块,实现了对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图书、电子文献、音频和图片等信息资源的管理,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优点,且本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全面,方便使用,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磊,林小娟,王贤,高海燕,余洁.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述评[J].图书馆,2012,06:77-83.

[2]李贺,毛刚,李琳.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3,10:5-15.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2)

[分类号]G250.7

Web2.0时代,Blog、Wiki、SNS、RSS、标签等的应用,使每个用户都有了主动参与建设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随着用户间交流的增加,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互联网上得以延伸和扩大。

1 社会网络及其主要理论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其中个体或者组织是节点,连接他们的社会关系是线,点与线的连接构成了社会网络图。

1.1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通过信息手段将一些有关联的人与人、人与资源聚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社会化软件利用了这一理论,典型的如Blog、Wiki、IM等,它们将人与人、人与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中的社会关系,QQ用户在中国就是一个互联网上最大的社会网络。一些图书情报服务机构中,已经开始利用社会化软件提供服务,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e划通。

1.2弱连带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带理论指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强连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小团体,而与此人不紧密或者间接联系的社会网络(弱连带关系)却可能给此人带来更大范围的信息资讯。了解社会网络中的这两种联系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提供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有很大帮助。

1.3并行生产理论

并行生产(Peer Production)的意思是通过汇集分散的投入和努力来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它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产业中的人力成本。

1.4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中的那部分“冷门商品”(misses)就是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数字图书馆中的很多资源,正是位于长长的的尾部部分,这部分尾部的资源不一定不是精品,数字图书馆在推荐服务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部分资源和热门资源结合在一起推荐,用户可能在这种推荐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卓越、当当,Amazon等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2 社会网络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利合作行为、信任机制、通过社会协作形成的聚类等,与实际社会中非常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社会网络在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已有一些应用,如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南加州大学、印第安那大学、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爱荷华大学等,主要集中在在线资源评论、学科建设、服务评论和社交网络等方面;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利用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嵌入功能,将社交网站Facebook和MySpace、网络相册服务Flickr、SMS短信咨询、IM即时通讯、Twitter、Blog等服务集成到本馆的一个页面上来。国内的徐媛媛等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引文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直观揭示出群体的引用状况与结构并分析出群体联系的紧密程度;刘心舜等也指出,图书馆合作(2.0)就是图书馆社会网络。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知识服务空间,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更为用户提供了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平台。在用户的交流中,人际网络在这个空间中逐渐形成和展开,因此,帮助用户建立交流和协作机制,发现相似用户群,形成虚拟知识团体,进而针对团体和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非常有意义。

3 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

综合分析上述社会网络理论,可将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关注的重点放在,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对用户和数字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组织,把用户的特征和关联表示出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出知识团体;把知识客体(各种数字资源)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识别出知识库(知识客体资源库);最后,将有关联的知识团体和知识库结合起来,让用户直接面对最需要的资源。

3.1基本思路

分析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社会网络关系,发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知识团体,并建立基于用户的知识库和知识团体库,进而利用知识库和知识团体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推荐服务。

要构建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推荐服务模型,需要:①确定知识团体。假设使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数用户都会通过Blog、图书(数字资源)评论、BBS等方式发表自己对使用过的资源的看法,与其他用户交流,也会利用图书馆搜索引擎检索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利用标签描述和收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那么通过这些途径,就可以显性和隐性地发掘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处理,找出数字图书馆平台上面具有强连带关系的用户,形成若干知识团体,知识团体的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可记录到知识团体库,对该团体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纳入到该团体的知识库(如Blog上的精品文章、数据库中的精品资源),通过这样的处理,每个知识团体的信息需求特征非常明确,因此,数字图书馆可以为每个团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推荐;②不同团体不同背景的用户之间往往能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从而启发新的思维,这种弱联系一般存在于小团体和小团体之间,它可以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提供桥梁,对用户拓展思路,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发现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担任桥梁作用的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有很大帮助;③确定知识团体内部关系网络。根据不同知识团体内的个体间关系,对他们的评论和推荐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影响知识团体内的用户。在一个团体内,可以通过发文数量和文章质量等因素确定团体内的核心人物(如该领域的专家),核心人物权威性更强,他的评论和推荐影响力更宽,所以权重设置大一些,次核心人物权重低于核心人物,以此类推;④分析知识团体与知识团体之间的联系,找出存在的弱连带关系和承担联系的关键个体,分析他们可能的信息需求;⑤除上述思路外,还可以利用六度空间理论,围绕每个个体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分析,例如,一度空间内的关系对个人来说是最紧密和最重要的,因此他们的评论和推荐权重大于二度和三度空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方法,分析清楚知识团体和知识库的内外部关系后,可利用并行生产理论和长尾理论为用户提供具体的服务。例如,亚马逊公司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机制(collaborative filtering)就是并行生产理论的体现,这一机制记录用户所有浏览和购买图书的行为,

并利用这些行为数据为亚马逊公司的其他顾客推荐图书;利用长尾理论为用户进行组合推荐(推荐一些跨专业或位于长尾尾部的精品资源)。

3.2社会化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有两类研究方法,一类是围绕特定的参考点展开的自我中心网(egocentric)分析,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个体与哪些人有联系以及联系的强度;另一类是以整体网络关联模式为对象的社会中心网(so-eiocentric)分析,主要研究的是群体中不同角色的关系结构,掌握群体中的社会网络分布情况,区分网络中不同地位的角色。具体分析时,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2.1自我中心网分析 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每个用户作为一个节点,分析该用户与其他用户的联系。根据弱连带理论,测量关系强弱有四个维度:一是互动的频度,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关系强弱是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关系强弱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性变量。

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分析的难点在于,无法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通过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因此,在设计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时,除互动频度外,其他几个维度的指标设计相对较困难。互动维度(权重0.5)主要通过Blog发文和回复、BBS、站内信、即时聊天等途径进行分析;感情力量和亲密程度(权重0.3)可以通过联系人分类(用户将联系人到不同类别中,如同事、好友、一般朋友等);互惠关系(权重0.2)可以通过专业或兴趣爱好的相似度来衡量。表1可用于测量A与其他用户的联系强度:

3.2.2社会中心网分析 社会中心网分析可用于发现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存在的知识团体及每个知识团体中的成员角色。当部分成员的交流和联系会明显多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知识团体。

在社会中心网分析中,可通过点度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分析,考察各节点的相对中心度,找到局部中心和整体中心,进而围绕中心进行聚类,划分出各知识团体,确定其中的关键人物及每个成员的角色。

由于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存在若干知识团体,因此,我们考察局部中心更有意义。如果某点有许多邻点与它直接联系,我们便说该点是局部中心点,图1中的A和1分别是两个局部中心,围绕他们形成了两个知识团体。A和I是这两个知识团体中的核心人物,还有若干次核心人物如B、C,F在这里担任了连接两个知识团体的桥梁,他的存在使两个知识团体有了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用户行为跟踪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利用UCINET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社会网络结构。

3.3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

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包括用户管理、数字资源、Blog平台、评论平台、检索平台、标签平台、其他服务几大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①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用户注册信息,维护和更新用户个性化信息,生成和管理知识团体库;②数字资源模块用于管理和维护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生成和维护数字资源集;③Blog平台用于管理注册用户在该平台上的文章,生成和维护Blog资源集;④评论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数据库资源、其他用户的Blog文章)的评论,生成和维护评论集;⑤搜索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的简单和高级检索,生成和维护检索集;⑥标签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的标签标记和管理,生成和维护标签集;⑦其他服务模块提供系统帮助信息和管理员维护功能。该模型如图2所示:

具体服务流程:①用户登录进入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系统根据用户身份识别用户所属知识团体,提取用户特征值;②根据用户特征值,查找符合用户的知识库资源(包括Blog资源集、评论资源集、搜索资源集、标签资源集和数字馆藏资源集),生成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推荐相关资源和服务,包括:同一知识团体内其他用户访问最多的数字资源,评论最激烈的Blog文章、使用最频繁的检索词,收藏最多的资源等;③在用户的使用中,系统自动记录用户行为(查看过的B1og文章,评论过Blog文章和馆藏资源及其具体评分,使用过的搜索关键词,收藏的最新资源及使用的标签),这些用户行为特征又会影响知识库的构成(具体由知识过滤模型计算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库的形成和知识过滤模型的构建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知识库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用户使用记录得到,知识过滤模型建立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提供推荐和服务。

3.4用户知识过滤模型构建

用户第一次登录时,系统需要初始化用户信息,归类用户所属的知识团体。由于没有用户的使用记录,可以通过用户填写的个人资料(如专业、兴趣爱好等)进行归类。如果用户允许,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邮箱联系人地址信息(很多社交网络如豆瓣网、天际网都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快速形成用户的社交网络(1度空间),归类用户所属知识团体。

由于用户所属的知识团体可能不同,因此,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用户的价值也可能不同。知识过滤模型会计算每一个数字资源对用户的价值(通过Blog文章或馆藏资源的点击数量,用户的评论和打分,搜索关键词、收藏和标签),从而构建起知识库。图3以用户评论对一个数字资源价值的影响为例,给出了一个计算数字资源价值的方法(属于知识过滤模型的一部分),最终向用户推荐排名靠前的数字资源。

具体过程如下:①用户登录后,会首先判断用户所属知识团体;②当用户查看某一数字资源时,其他用户对该资源的评论会影响该资源对此用户的价值。这里,不同用户的评论对该用户的参考意义不同:与此用户属于同一知识团体的用户评论价值大于非同一知识团体的用户评论价值,同一知识团体内关键人物的评论价值大于一般成员的评论价值,因此,k1>k2>k3;③资源得分大于事先设定的推荐门限时,向用户推荐该资源,否则,计算下一资源的得分;该资源被推荐次数大于事先设定的门限时,将该资源放人相应知识库,继续计算下一资源。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3)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Internet早期信息交互时代、信息化网络WEB技术协议时代、WEB网络架构的升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发展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终端、PDA终端,通过3D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接入数字图书库的模式,为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1.1资源建设与共享

资源建设与共享始终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数字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数字化、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资源、特色数据库、知识库等。

1.2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种类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存储和传播的越来越多,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端且多样化,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因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汇集了各类型的研究性学术信息资源,专业的各学科人才与尖端的信息技术,具有合作、资源共享的条件,如同一单位,用户覆盖面更广泛。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集中高校的各项优势,多方协作的成果。通过图书馆联盟成员机构的合作与共享,改进了信息组织的策略,减少了资源存储功能的浪费,保证了数字资源的及时更新,实规资源共享服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消除信息障碍与壁垒,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1.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对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活动中用户、数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活动的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对用户要以信息服务人员为纽带、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保障、以信息服务工具设施为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集成化、个性化为一体服务的工作模式。

2.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与走向

资源是一切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更是重要系统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以信息、文献服务为主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为重要。

2.1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类图书馆独有的资源将在信息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近几年发展中越来越突出,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文章来看,从早期的思考、构想、规划的研究开始,已经进入实际特色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论文主题的集中度有了明显变化,谈建设经验、建设案例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如各类高校图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同学科的特色库建设、不同行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等,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各类图书馆将会把建设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项目。

2.2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机构的目标,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研究早期较为集中于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组织等领域,后期对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的研究比重在加大,特别是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越来越多,“知识服务”这一关键词在近几年进入高频关键词中。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用户在数字环境与信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将出现较大转移:共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移,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等待服务向推送服务转移,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这些转移必然引发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对服务模式重新探讨,服务技术和手段要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几年,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研究将会大量增加。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是以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

2.3有关知识产权问题逐年减少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的图书馆模式,是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管理和服务转变到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服务,这必将带来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量数字环境下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在初期会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成熟和许多知识产权研究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不会像初期那样面临大量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将逐年减少。

3.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

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关键技术、以及项目实践等方面,成为近年来图书馆情报学科中前沿和热点领域。

3.1引文情况分析

引文分析是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文献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引文分析可以间接发现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也可以体现出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被引论著作做分析是对论文引用情况的内容分析,被引论著的引用频次,可以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从而获得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向。

从被引论文所载的刊物,多为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其中《中国国书馆学报》有6篇被引,其他刊物相对平均。被引用论文的研究主题,主题有:1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策略,2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及未来走向,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些研究主题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此,借助CSSCI数据对被本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进行统计。以第一作者为被引作者的统计源,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来自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在被引频上也排在前列。分析引文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著作,查找文献时的检索方向,并可以指导读书阅读与推荐书目。

3.2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人机界面与跨界检索:架构的适应性、可用性是人机界面研究的热点。用户通过采用不同的设备与不同的互动模式来获取信息服务,获取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用户所处的使用环境。

对信息检索界面风格、终端用户检索、查询形式、结果反馈和浏览等基本界面问题,以及用户界面指南、界面工程技术等用户界面工程的热点、跨界信息检索问题进行讨论,对未来的信息检索界面设计所应采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3.3内容注解与个性化服务

将使用者的工作方式整合进数字图书系统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进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应当成为包括促进智力产品生产的一种工具。注解服务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有效互动的有效方法。注解不仅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同时也为改善协同工作实践提供了共享与传递思路的方法,注解在读者之间建议了桥梁,促进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处理,提供注解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框架。该框架利用webservices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4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机制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4)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管理事业的一大进步,它能克服传统模式下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服务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多个难题,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现结合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对其数字管理模式下的用户管理与读者服务方式作详细论述,具体如下。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图书馆,即Digital Library,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信息分布式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工作时能将各种信息加以存贮,然后为用户提供供给。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是能对各种信息,各种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然后存贮。与传统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类似,数字图书馆在运作时同样涉及到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四部分,不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存储、检索与利用效率更高,且这四大环节的操作者为数字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能将大量的信息资源转换成数字信息存贮在计算机内,使其从分散状态变成集中状态,方便用户对信息获取;数字图书馆也是一种办公环境,它具有虚拟性、信息更新快速性特点;还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服务,它的依靠基础是网络,能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满足时市场需求的数字化信心产品,实现图书馆经营。总而言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既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水平,又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模式与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管理不同。比起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内部储存的信息资源量更多,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人的信息使用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同类别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数字图书馆采用团体购买方式对用户进行管理。在团体购买模式下,用户获取图书馆的授受权之后,可以在馆内自由检索,自由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资源。与传统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相比,该类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且不受地域、空间限制,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团体购买型用户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是图书馆新型管理理念的体现

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维系用户与图书馆的良好关系,通过统计用户信息检索量等方式来了解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以此改进图书馆的现有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关键在于,抓住潜在用户,将潜在用户变为现实用户,同时牢牢稳固图书馆与现实用户的关系,尽可能的将其转变成长期合作用户。数字图书馆现行所使用的用户管理方式能将传统图书馆模式下的“内视型”用户关系转变成“外视型”用户关系,通过完善产品服务,吸引用户眼球两种方式在,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从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来看,该管理方式由于融入了新型管理理念,变得更加重视用户关系。

2、现已形成一种新的用户管理机制

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已经将,改善用户关系列为了图书馆用户管理工作重点,即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宗旨之一为改善用户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点,图书馆开始迎合市场需求,对图书馆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完善馆内现有资源信息,以方便用户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利用信息共享方式吸引用户,增强了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喜爱。这种基于用户需求、个好的用户管理模式,能切实加深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推动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以强调说,改善用户关系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一种新机制,其发展具有必要和必然性。

3、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是一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战略

对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来说,用户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图书馆只有抓住了用户,深化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图书馆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所以说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战略,且利用该战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能变得更加稳定、快速,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能实现长期性。

三、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与变化

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与传统图书馆不同,它在传统图书馆用户服务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环境发生了变化

比起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环境以“馆员、馆舍、馆藏”三大要素做基础,以印刷品做主要信息载体,服务环境具有客观性、实体性。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载体形式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其读者服务环境为网络,并不具备实体性性质。所以从服务环境来看,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较之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

2、读者服务模式走向集成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开始向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以用户为中心是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的特征。以用户为中心适宜按用户的要求去组织服务和资源,按用户要求理解、设计有关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按用户的特点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它是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传统图书馆面对各层次的用户只能提供统一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则是针对每个人提供专业性的针对特定每项任务提供的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先进性技术特点,使其成为了现代化图书馆的主流发展趋势,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在用户管理、读者服务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本篇文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特点以及用户管理、读者服务模式变化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数字图书馆应用优势的结论,希望得出的结论能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5)

摘 要:在数字媒体充斥的时代,用户在数字媒体终端分享知识、分享观点、分享商品消费等,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生活方式.承载着各种信息数字媒体如何在同类型的媒介中获得更多的用户体验,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将情感化设计运用于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用户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在情感上获取更多的体验.

关键词 :数字媒体;界面;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88-02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离开了它,就会造成很多的不便,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不是单纯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涉及多种不同的学科如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视觉设计、美学、消费者心理学、数字媒体技术、语言学等学科.最后通过各种数字媒体终端,以媒体界面形式展现给消费者.根据界面设计不同的分类,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和情感交互两个方面的需求.如何在名目繁多的媒介中获取更多用户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运用情感的设计原则,将文化情感元素巧妙的建构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给用户带来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如归属感、自尊感、自我认同感.

1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是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人性化、情感化体验为出发点;以传播文化为主体;以图形、色彩、文字、动画、图像等元素来传播特定的信息,是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媒介.而情感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在数字媒体界界面设进行交互体验的时候,不同风格的界面设计会给用户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的研究理论中,从设计的角度把情感因素分为本能、行为、反思三种.本能情感因素是用户对于事物的本能反应,是情感加工的起点,也是用户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行为方式在事物的外观直接获取的相关信息;行为情感因素是用户经过通过物品的使用,在物品功能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反思情感因素是用户对于物品的外观形象或对该物品使用后的整体印象,在反思情感因素的作用下,用户根据自己的体验,会对物品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反思情感因素会抑制用户的本能情感因素或行为情感因素对于物品的情感体验[1].本能和行为情感因素是所有自然人的共同特性,这种本能与行为的情感反映对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在国内外大多数与儿童相关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在色彩和设计表现元素的选用上都会充分考虑儿童的情感因素.在儿童的世界里,所看到的色彩是明亮、鲜艳、轻松的,所运用的设计元素动态二富有童趣的,来弥合儿童认知天性.反思情感因素的特性更多反应在社会人当中,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存地域、文化背景等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在情感反应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一个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运用传统文化中金黄色龙纹视觉元素,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所感受到是尊崇、敬畏,在情感上更多是民族自豪感;反之,其他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用户感受到是视觉元素本身的形态与色彩,是单纯的形与色激发的情感反应.

正式由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用户在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反思情感因素会存在着差异,设计师对于界面设计的预期与用户在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的感知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要获得更多用户在情感上的认同,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遵循用户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文化元素的象征性和代表性,使得用户在交互使用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创造出本土地域的文化语境,在实现查询、浏览、交互等资源的同时,来满足用户情感上的需要.如同消费者在品牌的选择上,无论从“皮尔卡丹”到“路易威登”,还是“Hermes”到“Versace”获取的不单纯是这些奢侈品的物质价值,而是在这些品牌背后所蕴含蕴含时尚文化象征意义.当用户不仅仅因为使用功能更因为其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而选择一个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便意味着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与用户间的长期纽带建立起来了.

2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人服务,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也不例外.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作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人的需求,为用户设计出合理的、易于用户使用的、个性化的数字媒体界面为目的.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体现,做到了人性化设计,也就是实现了情感设计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运用技术手段,以艺术化方式呈现给用户,既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也满足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将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运用于界面设计,并贯穿于人机界面设计的始终.能够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设计,就可以长时间的把用户留在媒体中,如“腾讯QQ”“微信”等社交媒体,它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在这里用户可以使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咨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反之,一个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设计,人性化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设计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继续关注的欲望,在新鲜感过去之后,也就放弃该媒体的继续使用.

2.2 审美性原则

数字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数字媒体中获得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浏览网页、查询资料、互动聊天、娱乐游戏等是极其丰富的,当人们打开互联网媒介界面时,图形、色彩、文字的设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审美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认知的直接感受,不同的事物用户会感受到不同审美感受,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是能够让面对事物时会产生美的享受,这种感受正是审美对象基于人对形象与情感的结合[2].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贯穿于用户的审美活动之中,界面设计师以设计神情愉悦的审美事物为出发点,来满足用户在视觉和情感上不同的审美诉求.

2.2.1 形式美

一个“有意味的形式”,都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都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如对比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等.形式美感的变换是基于人的感觉与知觉而存在,用户在数字媒体上交互获取相关咨询时,还在视觉上欣赏到了愉悦的画面和丰富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时巧妙运用形式美法则,可以让冰冷的机器在用户面前成为情感体验的乐土,让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图象、文字元素与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的主题在形式完美融合.

2.2.2 艺术美

艺术是感性的,富有美感的,是符合一定视觉审美趋向传达和表现.不能将数字媒体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隔离开来,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也需要艺术美,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正如古语中说的那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设计师通过对界面情感化设计,将用户稳固于某一个媒介,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好用、易用之外,要将设计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呈现给用户具有艺术美感的的界面设计.用户的体验与设计师创造有用的、符合用户多层次需求的界面设计出发点是一直的.界面设计师通过技术与艺术设计创造激发用户情感体验[3].

2.3 多样性原则

不同用户群体,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感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情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情感形态呈现多样化,因此情感化设计必须是包容性的设计.用户本能性的情感感知是长期在社会实践所积累的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层次的用户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用户在数字媒体界面中交互过程就是的感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用户通过本能层情感和行为层情感的激发,与自身的生理、心理、行为的反思进而获得更高层次情感体验.

2.4 情境融合原则

用户在数字化、虚拟媒体界面中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视觉查看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与信息产生感受交流,这种感受与情感的交流正是界面设计主题的内容通过色彩、图形、文字、图像等元素,呈现出来的视觉语境.让用户在视觉语言中产生联想,使用特定的文化情感元素进行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引导用户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反应,让用户在某种特定主题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反应.在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显示,情境对于人的行为有这很大影响[4].特别是在情境决定论中,情境被置于主体地位.不同的情境会对用户有着微妙的心理感受.情境环境是愉悦的、严肃的、悲伤的等等,都能够对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5].当用户通过数字媒体界面进行交流互动时,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文字、图像、动画等等设计元素将满足数字媒体主题要求的同时,也将界面设计营造成了一种情境,用户心理在这个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此时的界面设计与用户的情感体验进行很好的融合.因此,情境融合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进行情感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数字媒体界面在审美观上有着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用户社会阅历、知识结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等等,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师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使用相关设计元素营造出与用户产生情感交融的语境,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知差异,最大限度的把用户留在情境之中,长时间的使用该媒体,接受该媒体的相关信息[6].

3 结语

数字媒体界面中聚集着各种各样为主题服务的视觉元素,如色彩、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底纹背景等等,各种视觉元素承载着这主题信息的某一个方面,来实现数字媒介传播信息、交流互动、商品销售、娱乐游戏等功能.它们构成了整个数字媒体界面.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情感设计原则巧妙的从界面设计中体现出来,主动营造出特定情境氛围,让用户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7].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界的大势所趋,也是每个数字媒体开发者的初衷,只有通过大量的用户使用或关注该媒体,这个媒体才会有存在的价值.除了媒体自身的实用用功能之外,运用情感化设计的原则来指导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情感体验有着重要意义[8].“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恰当运用情感化设计,既提升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的价值和品味,也给用户带来情感上的启迪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20.

(2)王亚美.社交网站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3(06).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2、31

(4)(美)Stephen P,Anderson.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9.

(5)(美)Philip G.Zimbardo.Robert L.Johnson.Ann L.Weber.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6.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6)

 

1.2 传统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组织和技术基础

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选择、组织、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数字图书馆必须借助于这些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加之有效的改进和发展,才能将网络上海量的、无序的数字资源组织为高度有序的、便于用户查询的可用资源。组织、整理和导航网络信息资源,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标引等工作都离不开传统图书馆分类、主题、编目理论的支持。

1.3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基础

传统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掌握信息资源组织技术的人才,他们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主力军。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繁多,哪些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哪些是不健康的不该选择的资源,数字图书馆应对哪些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利用,把哪些数字资源馆藏化,这些需要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图书馆馆员来精心筛选;在图书馆现有的大量馆藏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他们数字化,这也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选择,而如何把网络上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序化,怎样组织网路上的信息资源,这也需要具有丰富编目经验和检索经验的图书馆员。

2. 数字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 服务空间、业务水平、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均有质的提高。数字图书馆能把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扩展,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将大大高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2.1馆藏建设的发展

馆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本保障。。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馆藏的宏观结构上,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是馆与馆之间相互独立并且有明确物理界限,而数字图书馆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其馆藏由馆内的数字馆藏和馆外其他信息机构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同构成,表现为多馆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联合馆藏。以馆藏质量来说,传统图书馆往往由书刊采访质量来确定,所评价的标准是馆内所拥有文献的本身。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的评价不仅仅以一个图书馆所实际拥有的馆藏为标准,而更侧重于对存取质量的评价,即图书馆在整个信息活动中为用户提供选择信息的能力。以馆藏发展目标来说,传统图书馆馆藏发展是收集用户当前所需和将来可能需要的全部资料并在本馆加以存贮,但面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研究兴趣、经济状况”这三种变化的挑战,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将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收集资料转变为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来提供信息。

2.2 工作方式的变化

2.2.1采访工作的变化。图书馆员可以足不出户获得出版信息、征求用户的文献需求意见反馈,完成定购、付款等一系列采访工作。采访工作的经费预算包含越来越多的网络费用。

2.2.2业务外包方式的发展。将馆内工作委托从事分类编目的专业机构,把贴书标、条形码以及其他加工业务承包出去: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方针、任务确定选书范围,然后列出清单由专门的书商负责采购;专业数据建库,可选择由数据库生产商购买,或者请专业机构为完成。

2.2.3流通工作的变化。信息流通网络化,从借阅流通到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的提供信息。传统图书馆一般是通过馆内或馆际流通来实现信息的随时传播和获取。一本贮藏在数字图书馆里的书,可以被不同地区的多人同时利用。不再有借、还的处理,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了新的飞跃.

2.3服务方式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的运作方式是信息存储、加工和管理,工作方式是手工作业、是集中的,业务机构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其业务流程通常设有采编部、阅览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等部门为一种固定等级模式,以往主要注重以手工检索卡片进行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开发与服务;现在虽多辅助以电子数据库检索方法,而数字图书馆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换利用和共享。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方式是分散的,打破了图书馆业务机构设置的传统格局,是根据用户需要去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利用相关技术建设资源库,以提高用户需求信息的保障率。服务从文献到信息,从借阅到参考咨询,更加注重了以机器的智能化为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与服务。因此,以创新为最终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是图书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

2.4 服务对象的变化与服务创新

数字图字馆实现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的广泛化,从为到馆读者服务到面向全球读者提供网上服务,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到馆读者服务,读者群单一且数量有限,并且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而数字图书馆打破了读者数量和类型的限制,面向全球读者提供网上服务,服务对象广泛化,实现了读者的全球化。同时,读者管理实现了从流通管理转变到权限管理。。在传统图书馆,对读者利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流通手段来管理。。而面向全球读者的数字图书馆,对读者的管理采取了权限管理,在保护知识产权、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享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用户可以不同程度地、合法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

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长期共存,优势互补

3.1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荣。一是馆藏资源的不同:传统图书馆以集中的印刷载体文献为对象,数字图书馆以分布式数字信息为对象,以网络资源和服务为主体,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载体化”和“固化”的,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是“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二是服务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以图书馆和资源为中心,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务,而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模式,为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即传统图书馆是静态的,数字图书馆则是动态的。

3.2恰恰是两者的不同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不能互相替代,而是必须互补共存。数字图书馆将弥补传统图书馆的不足,同时,传统图书馆则仍将发挥数字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尤其要强调传统图书馆不会被取代,因为:传统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藏书和提供阅读场所,它作为设施和建筑还有文化象征的作用,担负着文化交流,营造文化教育气氛,凝聚文化气息的使命,它是读者与信息、读者与馆员以及读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凝聚了人的思想情感,这是数字图书馆不能替代的。传统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不可取代。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献数字化之后都优于文献原本,如古籍、档案等,由于历史或特殊要求等原因,载体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保存体。无论数字技术可以多么精确的再现原件,都再现不了历史遗留在文献载体上的价值。

4. 数字图书馆促进传统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4.1 数字图书馆促进了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读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动态化态势,信息资源海量,更新快,单凭任何一个传统图书馆自身的力量,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根基的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避免重复。为了使网络信息资源更加全面、充足和系统化,减少重复和浪费,就要求传统图书馆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地区、全国基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去,加强协调与合作,建立和开发互不雷同的信息产品。为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健康发展,要求我信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建设思想,务必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在选题上要注意特色,如地方特色或专业特色。

4.2 数字图书馆促进了图书馆员的素质的提高

数字图书馆要求馆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操作基本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员应有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好地掌握开发工具和手段,并具有不断掌握新信息的素质。作为服务于信息传播机构的数字图书馆员有责任和义务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使混乱的信息有序化,复杂的信息简单化,臃肿的信息浓缩化,达到有效利用信息的最终目的。数图书馆员还应了解自己的用户,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检索技能以及宽阔的视野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适当取舍,为用户提供“精品”而优质的信息服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图书馆员要想为读者快速提供全面、准确的网上信息,或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除了需要网络、计算机检索技能外,更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0月.

[2]张俊玲.论数字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J].图书馆,2007,(2):88.

[3]曲盛.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5,(2):13~15.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7)

 

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资源、现代技术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体,是图书馆在印刷文献和数字文献双重环境下,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将系统和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形态。复合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字文献已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纸质文献面临冲击与挑战。如何把两种类型文献优化组合,使其合理使用,是本文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载体与形态的优化整合

在信息传媒体多样化、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和人们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既需要用手工检索的方法来满足信息需求,更需要用网络检索技术与方法来检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因此从多渠道多载体来满足用户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要。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信息载体多样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各种载体的劣势与缺陷;其次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用为中心,不断调整两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其三是从满足用户信息多样化需求出发,在满足用户一般纸质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尽量用数字文献满足用户网上较深知识内容的需求。

二、信息内容与结构的优化整合

根据数字信息资源载体的收录范围、利用率和价格等,确定纸质文献的收藏重点。由于网上文献数字库种类多,内容涵盖面广,加之价格较低优化整合,检索方便。纸质文献阅读方便,方式灵活,但在检索方面不如数字文献。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一是从总体结构上,对于使用率高的科普、学习类和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献,宜收藏纸本;对学术性强,两种类型利用率都高的文献,以数字文献为主,纸质文献为辅,经费宽松的图书馆也可都订购;对于利用率不高且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以订购数字文献为宜,以此减少重复和复本量,增加收藏品种,提高文献保障率。二是保持传统图书馆收藏的优势,对于专利文献、技术标准文献、考察报告、学术论文、会议文献等类型文献以收藏数字文献为宜,因为这些文献不是图书馆收藏优势,并且均有比较系统完整的数字文献。

数字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对数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主要文献数据库的收集原则和收录范围,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然后选择文献数据库。图书馆对馆藏的优化重在节约经费,用有限的经费购置尽量多的文献,减少重复,提高保障率。因此图书馆只能根据对数字文献数据库的分析进行选择。当开发商能按用户的选择向用户提供数字文献时,图书馆再根据用户需求和利用率,更经济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数据文献的馆藏结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信息资源报导的优化整合

信息资源报刊的整合主要是馆藏各种类型文献目录的统一,整合的原则是将两种录融为一体,整合为目录,建立馆藏文献总目录,另建立专题书目数据库。总目录分为纸质图书、期刊,或数字图书、期刊等,进而按学科、类别划分,从简整合,重新加工整合。如果图书馆人力、财力较充足,可将两种类型文献通过目录整合为一体,注明载体形态、学科类别以及馆藏情况,用代号区分。打破载体、类型界限,以专题目录报导。网上购买了使用权的数据库,可以设在总目录下,通过链接、指引等方式向用户提供,同时对不同类型数字文献进行专题开发与整合优化整合,建立专题目录与索引数据库。目录整合的意义在于:一是方便读者通过目录选择利用纸质文献或数字文献;二是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向用户提供专题化信息;三是通过网络远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信息资源加工流程的整合

加工流程的整合一是指馆藏,二是数字文献、纸质文献要改变传统加工程序,建立以利用为前提的加工流程。对于到馆文献,首先进行简单加工,提供用户利用,经过一个时期后,图书馆再对其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流程能够极大地提高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扩大纸质文献的影响,是对传统加工流程的变革。对图书馆来说,数字文献加工流程的整合,主要是指数字文献书目的整合和报导的提速,在向用户提供数字文献资料时,做好文献报导工作和各种书目数据库的整合工作。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8)

 

1.2 传统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组织和技术基础

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选择、组织、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数字图书馆必须借助于这些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加之有效的改进和发展,才能将网络上海量的、无序的数字资源组织为高度有序的、便于用户查询的可用资源。组织、整理和导航网络信息资源,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标引等工作都离不开传统图书馆分类、主题、编目理论的支持。

1.3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基础

传统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掌握信息资源组织技术的人才,他们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主力军。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繁多,哪些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哪些是不健康的不该选择的资源,数字图书馆应对哪些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利用,把哪些数字资源馆藏化,这些需要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图书馆馆员来精心筛选;在图书馆现有的大量馆藏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他们数字化,这也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选择,而如何把网络上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序化,怎样组织网路上的信息资源,这也需要具有丰富编目经验和检索经验的图书馆员。

2. 数字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 服务空间、业务水平、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均有质的提高。数字图书馆能把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扩展,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将大大高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2.1馆藏建设的发展

馆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本保障。。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馆藏的宏观结构上,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是馆与馆之间相互独立并且有明确物理界限,而数字图书馆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其馆藏由馆内的数字馆藏和馆外其他信息机构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同构成,表现为多馆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联合馆藏。以馆藏质量来说,传统图书馆往往由书刊采访质量来确定,所评价的标准是馆内所拥有文献的本身。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的评价不仅仅以一个图书馆所实际拥有的馆藏为标准,而更侧重于对存取质量的评价,即图书馆在整个信息活动中为用户提供选择信息的能力。以馆藏发展目标来说,传统图书馆馆藏发展是收集用户当前所需和将来可能需要的全部资料并在本馆加以存贮,但面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研究兴趣、经济状况”这三种变化的挑战,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将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收集资料转变为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来提供信息。

2.2 工作方式的变化

2.2.1采访工作的变化。图书馆员可以足不出户获得出版信息、征求用户的文献需求意见反馈,完成定购、付款等一系列采访工作。采访工作的经费预算包含越来越多的网络费用。

2.2.2业务外包方式的发展。将馆内工作委托从事分类编目的专业机构,把贴书标、条形码以及其他加工业务承包出去: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方针、任务确定选书范围,然后列出清单由专门的书商负责采购;专业数据建库,可选择由数据库生产商购买,或者请专业机构为完成。

2.2.3流通工作的变化。信息流通网络化,从借阅流通到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的提供信息。传统图书馆一般是通过馆内或馆际流通来实现信息的随时传播和获取。一本贮藏在数字图书馆里的书,可以被不同地区的多人同时利用。不再有借、还的处理,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了新的飞跃.

2.3服务方式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的运作方式是信息存储、加工和管理,工作方式是手工作业、是集中的,业务机构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其业务流程通常设有采编部、阅览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等部门为一种固定等级模式,以往主要注重以手工检索卡片进行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开发与服务;现在虽多辅助以电子数据库检索方法,而数字图书馆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换利用和共享。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方式是分散的,打破了图书馆业务机构设置的传统格局,是根据用户需要去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利用相关技术建设资源库,以提高用户需求信息的保障率。服务从文献到信息,从借阅到参考咨询,更加注重了以机器的智能化为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与服务。因此,以创新为最终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是图书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

2.4 服务对象的变化与服务创新

数字图字馆实现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的广泛化,从为到馆读者服务到面向全球读者提供网上服务,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为到馆读者服务,读者群单一且数量有限,并且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而数字图书馆打破了读者数量和类型的限制,面向全球读者提供网上服务,服务对象广泛化,实现了读者的全球化。同时,读者管理实现了从流通管理转变到权限管理。。在传统图书馆,对读者利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流通手段来管理。。而面向全球读者的数字图书馆,对读者的管理采取了权限管理,在保护知识产权、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享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用户可以不同程度地、合法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

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长期共存,优势互补

3.1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荣。一是馆藏资源的不同:传统图书馆以集中的印刷载体文献为对象,数字图书馆以分布式数字信息为对象,以网络资源和服务为主体,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载体化”和“固化”的,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是“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二是服务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以图书馆和资源为中心,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务,而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模式,为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即传统图书馆是静态的,数字图书馆则是动态的。

3.2恰恰是两者的不同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不能互相替代,而是必须互补共存。数字图书馆将弥补传统图书馆的不足,同时,传统图书馆则仍将发挥数字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尤其要强调传统图书馆不会被取代,因为:传统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藏书和提供阅读场所,它作为设施和建筑还有文化象征的作用,担负着文化交流,营造文化教育气氛,凝聚文化气息的使命,它是读者与信息、读者与馆员以及读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凝聚了人的思想情感,这是数字图书馆不能替代的。传统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不可取代。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献数字化之后都优于文献原本,如古籍、档案等,由于历史或特殊要求等原因,载体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保存体。无论数字技术可以多么精确的再现原件,都再现不了历史遗留在文献载体上的价值。

4. 数字图书馆促进传统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4.1 数字图书馆促进了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读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动态化态势,信息资源海量,更新快,单凭任何一个传统图书馆自身的力量,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根基的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避免重复。为了使网络信息资源更加全面、充足和系统化,减少重复和浪费,就要求传统图书馆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地区、全国基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去,加强协调与合作,建立和开发互不雷同的信息产品。为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健康发展,要求我信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建设思想,务必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在选题上要注意特色,如地方特色或专业特色。

4.2 数字图书馆促进了图书馆员的素质的提高

数字图书馆要求馆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操作基本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员应有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好地掌握开发工具和手段,并具有不断掌握新信息的素质。作为服务于信息传播机构的数字图书馆员有责任和义务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使混乱的信息有序化,复杂的信息简单化,臃肿的信息浓缩化,达到有效利用信息的最终目的。数图书馆员还应了解自己的用户,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检索技能以及宽阔的视野帮助用户对信息进行适当取舍,为用户提供“精品”而优质的信息服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图书馆员要想为读者快速提供全面、准确的网上信息,或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除了需要网络、计算机检索技能外,更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0月.

[2]张俊玲.论数字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J].图书馆,2007,(2):88.

[3]曲盛.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5,(2):13~15.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9)

1 概述

在“中国知网”数字出版超市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分别提供针对机构与个人的个性化服务,即机构数字图书馆与个人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最重要资产,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等部门读者服务的最重要手段。普遍而言,除图书之外,其它资源如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年鉴、工具书等都已转为以网络服务为主。同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理论、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模式趋于成熟,建设具有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功能的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从简单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向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中心的转变,形成了全方位支持科研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平台,也使图书情报部门具备了支持各行各业管理决策的能力,从而根本上转变了本行业的社会角色,极大地提升了行业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2 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模式

2.1 机构数字图书馆 机构馆可以按需选配数字超市出版的各类资源,可将本单位所有个人馆选配的资源合并,筛选后作为机构馆资源,或添加到机构馆已配置的资源列表中。可将本单位自有数据库资源到机构馆中,实现机构馆内单位自有资源的跨库、单库检索,与机构馆联通的个人馆可以选配机构馆内的单位自有资源库。机构馆选配资源后,可以在网上自动生成订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直接网络支付。机构馆可以对本单位订单进行统一管理,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可对本单位个人馆进行管理。机构馆可以按IP范围、工作证号等各种自动方式进行审批,也可以人工审批。对于本单位部分经常需要变动工作环境的个人馆,可以申请获得漫游服务。

2.2 个人数字图书馆 个人读者可以直接免费使用本单位机构馆的资源,或者通过个人馆免费使用本单位机构馆购买的所有资源。在个人馆中,读者可按学科专业建设学科文献馆;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主题文献馆,主题文献馆可以实现内容每天自动推送。通过桌面版个人馆软件,将个人馆中最新内容自动更新到个人计算机中,并与读者本地计算机内的文献统一整理建库,实现个人馆资源与本地资源的跨库统一检索。同时,读者还可随时进行个人学术影响力评测;及时联系自己的学术社区;跟踪有关的科研项目;了解最新学术趋势、学术动态,发现新的研究动向。

3 结论

3.1 个人数字图书馆开创了个人使用数字资源的新局面。个人用户可按需订制资源、检索平台、功能、情报服务,按需配置显示模板和显示方式,个人馆提供了超越一般的资源订阅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研究的空间。在资源方面,平台支持对数据库专辑、学科专业、整刊资源、以及各种类型单篇文献的定制,使用户可以按不同需要定制网络出版总库的资源,在个人数字图书馆建构个性化资源馆。个人馆默认包含了功能强大的检索平台。用户可对馆内文献使用多种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并通过文献出版统计报表了解馆内各专业文献的出版现状和每日新增文献。用户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检索平台的资源及检索方式做个性化配置。

3.2 用户可定制学者、机构、学术出版物、科研项目、检索式、投稿信息、学术论坛、学术趋势等,个人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个性化服务栏目,个人数字图书馆全面超越传统的web rss定制功能,个人馆根据用户的定制自动推送一系列相关的情报信息。个人馆也可以全面满足用户学科调研及情报分析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推出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栏目。个人馆中的每个栏目都提供了多种显示方式,它能全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不同类型的个人馆并选择个性化的模板。

3.3 个人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个人馆)可以按需定制出版平台出版的各类资源、功能和服务,它是为用户个性化需求而创建的数字图书馆。选择个人馆显示模板和各栏目显示方式,能引进、个人计算机上的自有资源和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创建自定义栏目来完成这些项目。

参考文献:

数字化用户论文篇(10)

0引言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要着重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人机交互、资源、技术、服务等之间的协同发展,以此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使得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资源的发展需求。

1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图书馆的人机交互研究具体是指机器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研究的历程主要是指人机之间的理论以及技术。人机交互理论具体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计算机人类方面的工程学理论,在60年代提出人机共生的相关理论。在60年代末期,建立了有关人机交互的相关系统,从而也就拉开了人机进行交互的序幕。在进入70年代以后,英国大学开始设立人机交互研究中心,随着学术界领域不断发展并进行拓展,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了不同版本计算机人机工程学的研究[1]。由此可以看到,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相关理论内容是不断完善的,从原来早期的计算机人工工程学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紧密结合。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机交互也成为其研究的重点,进入21世纪更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方向,过去几年在人机交互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多的领域和机构都开始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美国的一些学校[2]。人机交互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数字图书馆与人机交互的发展从早期的相互交互,到中期语言方面的交互,到后期的文本交互,然后再发展到当前的文本、图像以及音视频等的交互,在未来也可能会产生思维与心智之间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数字图书馆也开始进行人机交互理论的相关研究,整体而言,一是用户信息之间的交互以及行为方面的研究,对用户的信息交互意愿进行了解,可以对其中的情感元素进行分析,还要注重对移动搜索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元素进行研究[3]。此外,还有人机交互质量之间的评价和相关研究,对图书馆的人机交互理论、方法、模型进行相应的评估研究,对图书馆的微交互、智能交互等方面进行研究。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中软硬件资源已经不是其障碍,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机交互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用户的需求,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相对缺乏创新型的人才,与当前的人机交互理念不够匹配,缺少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4]。为此,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要明确其目标,以此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

2当前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

2.1系统存在缺点,关键信息捕捉不足

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要能够根据其主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看到在计算机、智慧城市、图书馆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借鉴当前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中的特点,提出人机交互系统中的方法,克服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所存在的缺点,为用户提供较为友好的交互界面,并不用掌握特殊的检索操作方式,以便能够快速地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5]。

2.2缺乏展示平台,服务不足

相关文献显示,很多图书馆对交互或展示系统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图书馆对于人工交互系统都处于相对尝试的阶段[6]。一些相关的领域都开始对人工交互进行研究,并没有相对完善的整合系统进行展示、交互。

2.3宣传不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作为服务性的机构,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服务类型,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宣传和相应的服务。传统的横幅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图书馆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选择LED滚动条、大屏幕、触摸屏等对信息进行展示[7]。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信息的展示需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很难做到有效的整合,这就导致对信息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对信息的管理和分类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中要注重引进新的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与交互,构建一套对各种设备、业务进行管理的系统,以便能够将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实时地发送给读者,提供与读者进行互动管理的平台,即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一定的服务,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进行充分互动。

3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路径

3.1完善体系框架,提供人机交互体验

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人机交互是其关键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的体验。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在人机交互方面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就给人工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从原来传统的无交互到现在的关键词、文本交互,还有可能为用户创建更加独立的虚拟空间。引导用户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氛围与图书馆之间构建相应的联系,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和具有感知程度的人机交互体验[8]。当前不同领域、模式都存在人机交互模式,为此,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要注重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梳理。无论信息技术与外界的环境如何进行变化,人机交互技术依然是输入、反应、输出等模式。也就是用户对数字图书馆提出信息检索要求,数字图书馆做出反应,以此为用户提供信息等。在功能实现层面来说主要是前台、后台等内容,其中,前台主要是为了接收用户的信息,并根据结果向用户反馈相应的信息,后台主要是对用户输入信息进行处理,以此得到用户想要的结果。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技术主要指前台、后台的工作。前台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指灵活、多样化以及具有个性化的信息输入方式,例如语音、视觉、心理层面。后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资源进行整合,建构相关联的知识网络。

3.2强化人机交互技术体系的业务,完善管理服务平台

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技术发展已经有30年,但是从输入设备以及方式方法的局限性来看,人机交互范式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也就使得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地位[9]。当前随着人机交互理念、思想等的不断变化,最终不断优化数学图书馆的用户交互模型。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模式的发展从传统模式逐渐走向现代、单一模式,其中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对信息的融合利用,这个模式当前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军事、航天以及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人机交互可以说就是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用户界面是对人机交互进行应用的桥梁。传统信息环境氛围下,人机交互主要依赖于键盘、鼠标等文本的输入以及输出方式。但是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图书馆在外在形态上不再是仅仅局限在传统资源整合方面,而是与当前互联网、虚拟技术等技术相结合起来形成当前图书馆发展新的模式。在当前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机器以及利用文本语言输入的方式,而是要能够在没有鼠标以及键盘外在输入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人机交互。但是当前由于受到外在物理以及信息技术等环境的影响,这种理想的情况很难实现。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图书馆在软硬件方面的设施不断完善,加之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个性化服务,会实现以上各项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智能化人机交互目标具体来说是通过更加自然、灵活以及智能的方式,将用户的需求通过用户界面进行接收,然后转化为数字图书馆可以接受以及理解的方式,以此输出用户能够理解和获取的信息资源方式,在人机交互环境中给用户以信息反馈。一方面智能化的输入体系能够对用户的心理感知,以行为、语言以及动作作为信息输入方式;另一方面,智能化的输出体系可以通过用户的多种方式进行接收。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为最近几年的多种识别系统,例如语音、视觉、情景等的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或者技术方面的支持,也可以基于手势、混合、识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3.3丰富人机交互技术体系内容,满足多元化服务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技术解决了如何应用更加自然、直观的方式进行交互,在人工智能环境下获取用户的意图或行为,以此获得相关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通过多元化反馈的方式使得用户能够感知更多的内容。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利用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智能化服务的方法,以此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机交互也变得无所不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用户的需求[10]。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除了要具备传统技术体系,还要能够对外在的服务环境进行表达,强化用户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性,以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4优化人机交互智能环境,提供多元化支持

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主要包括3种,第一是技术环境,也就是人机交互所需要的网络技术、模型库等软硬件资源环境。第二是进行应用的环境,也就是人机交互推广、应用、服务的环境。第三是管理环境,也就是人机交互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环境。以上环境都为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对以上环境的设置,可以认识到人机交互发展的未来形态应该是向人工化、智能化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将服务机制、自主接入等相互融合,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拓展丰富,为用户提供更加广泛和优质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4结语

智能化时展下的数字图书馆要能够认识到人机交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信息资料,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能够紧跟时展不断优化人机交互技术,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月琳,张昕.数字图书馆交互评估:从理论构建到工具开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2):59-70.

[2]毕强,马卓,李洁.数字图书馆微服务交互情境功能与用户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55-60.

[3]闫希敏,李月琳.关键成功因素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交互评估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6(10):24-32.

[4]李月琳,梁娜,齐雪.从交互维度到交互功能:构建数字图书馆交互评估理论模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66-82.

[5]徐芳,金小璞.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交互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8):115-119,134.

[6]乔金.视线追踪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2):123-127,136.

[7]龙朝阳,胡灿,徐军华.德国康斯坦丁大学融合图书馆的创新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8(23):90-95.

[8]黄奇奇.数字图书馆人机交互界面评价与比较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145-146,148.

上一篇: 大学生三走活动总结 下一篇: 大学生艺术团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