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02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54-01

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是我国的公安消防机构审查、核定、验收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验收的主要参考,更是公安消防系统开展日常的消防监督、消防检查及消防执法的技术参照。

一、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概述

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主要指根据《标准化法》及相应的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制定和颁布的,用以确保工程建设消防技术安全的国家性、行业性及地方性的不同标准,这些标准也是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各部门按照《标准化法》法定程序出台的,以规范我国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相关领域的准则及规定,更是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等不同单位及公安消防机构实施工程施工、产品安全生产、开展消防监管的主要依据。

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又名为工程建设消防技术规范,主要是按照《标准化法》制定的,用于保障工程建设消防安全及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强制标准。我国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特别是消防安全规范作为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我国各类建筑物的预防火灾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验收等具体活动中,所有开展工程建设行为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一定要依照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开展工作,严格执行相应规范,这是各个单位及公安消防机构的必须达成的消防安全工作的共识。

二、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条款设置标准未能一致

科学规范的强制性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条款作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在开展工程建设工作时一定要遵守的标准,同样也是公安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必须着重控制的工程消防质量的依据,其条款规定必须严谨细致。但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虽属于强制性标准,但在不同地区的条款设置标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以参考的标准,造成无法有效开展工程建设消防的质量控制工作。其中尤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不同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同一问题的规定相互矛盾

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不同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对同样的消防设施的规定却不一致。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应急的照明灯具及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等对应的备用电源规定其持续供电时间是30分钟,对疏散和应急照明灯具的光照照度则是按楼梯间不得低于5勒克斯、人员密集场所不得低于1勒克斯及疏散走道不得低于0.5勒克斯,且这些规定是强制性条款。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是高过100米的建筑的应急的照明灯具及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等对应的备用电源规定其持续供电时间是30分钟,其他的则是20分钟,而针对疏散和应急照明灯具的光照度只提出了要高于0.5勒克斯的要求,且不属于强制性条文,这就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相互矛盾。

三、提高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统一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设置标准,加强强制性规定

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条文的用语必须统一,我国相关部门可以修订相应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统一设置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强制性规定,避免再次出现各类消防技术标准间的规定互相矛盾,难以操作的问题。在确立和修订相应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条文时,也要注意规范条文用语,尽可能少使用“宜”或“不宜”等意思模糊的词语,以免产生操作不明确问题。

(二)提高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质量

虽然我国《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的第18条规定,审核合格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条件之是建筑总平面布局、建筑平面布置、建筑耐火等级、建筑构造、建筑安全疏散、建筑消防、建筑给水、建筑消防电源及建筑配电、建筑消防设施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必须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条文规定进行,且在第48条明确给出了强制性要求的相关定义,即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中的相应规定。针对部分涉及工程验收的评定规则中的内容必须从严进行审核,审核人员要积极并及时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做好交流和沟通,确保工程能够合格验收。

(三)针对不同的违反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行为要区分对待

对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及违规行为必须要区别对待,即要认真教育,又必须依法处罚,以保障执法公正、公平和分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及违规行为主要分如下情况:一是审核时发现有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的违法及违规行为,则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责令相关设计单位进行整改,并采取措施监督和管理直至其改正违规和违法行为,对有着多次违法及违规行为的设计单位要上报至所在地的工程建设对应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二是在开展消防设计备案抽样检查及验收时中发现有关单位的违法及违规法行为,则必须针对违法和违规行为的较重程度及后果,给予相应的处罚;三是在消防设计抽查中出违法及违规行为,并且是由工程相应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主观或是故意造成的行为,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则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责任单位开展处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在应用及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不同方面科学、具体的分析,选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纠正,以确保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能够得到规范的应用,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庄敬仪.试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几个问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8.

[2]刘江民,王俊.论消防技术标准的溯及力与火灾隐患的认定[J].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7,9.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2)

21世纪是全球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崭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必将创造新的辉煌,消防事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个方面,也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现代化的文明国都,必须有安全、和谐、繁荣、健康、整洁等诸多条件,其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消防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消防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一、消防技术发展现状

1.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消防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先进的消防技术在提高火灾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重要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火灾消防技术从无到有,是实验室研究到理论模型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中国消防技术非常落后的状态,研究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也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消防队伍,缩小了和世界发达国家在消防技术方面的差距。

2.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么对消防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消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提高消防安全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支持。消防技术在社会安全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人们对火灾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火灾发生过程和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并且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消防安全工程学,初步建立了性能化体系和设计系统。

二、在社会发展中对消防技术的新要求

1.注重火灾动力学理论和火灾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消防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火灾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燃烧理论的不全面使得消防技术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要深入研究火灾机理、火灾动力学的理论和火灾风险控制方法,推动火灾科学新手段的开发利用,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火灾过程的计算、火灾后果的科学分析提高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快新的消防技术的发展[3]。进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灭火技术的研究,在这两方面开展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开发出高层建筑火灾智能型的报警系统,可以远距离控制放泡沫的灭火系统,采用现代化的消防系统和消防器材。

2.推进城市地区火灾风险的防御和消防安全保护能力研究。引进发展火灾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城市火灾频发的区域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估,对城市消防供水、站点、装备进行结合,开展城市消防计划、消防供水和消防力量的优化配置等,提高城市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整体水平。运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和现有的消防资源进行合理防护。城市的灭火救援力量要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灭火技术,通过引进最不利火灾规划场地的概念,开发城市灭火救援力量的实用技术软件,把城市火灾和其它灾害事故在等级划分时进行清楚区分,建立一套灭火力量等级出动的新理念。

3.研究开发出新型的消防设施和应用技术。建立城市消防的重点保护地区和火灾四栋报警网络控制中心,和消防指挥的中心地区联网,形成城市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检测、预警和采取措施的综合平台,加强在火灾早期的多信号感知和职能识别技术,火灾探测器的模型,气体灭火系统的评价方法、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程研究和应用。进行建筑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和抗火设计技术的研究,为了有效避免火灾中建筑物的坍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需要进行楼宇系统建筑物的耐火性能评价和抗火技术的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包括:热、力共同作用下建筑物受损坍塌的事先预测、提高建筑物耐火性能的方法和构建对建筑物结构耐火性能的科学评价方法;对防火涂料进行安全性能评估,进行新型结构和新型材料的耐火性能研究;对跨度空间大的钢结构建筑火灾升温模型和抗火设计方法深入研究;对建筑物火灾灾难性坍塌的机理及规律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火灾能力。

4. 开展消防经济学与功能性强的消防工程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在火灾风险与消防投入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利于取得综合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对消防经济学与性能化消防工程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规范的完善的指导性文件、在最广泛程度上寻找科学的评价方法。寻找可以进行性能化研究先进指南和工具,在建筑的耐火性和防火技术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建筑物的零配件,建筑物失火抗火过程的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在建筑物烟气毒性和失火现场排烟技术和消防阻火技术的研究,在火灾原因的调查技术方面,用火灾动力学的理论和现场测量所得的数据形成规律自主开发线性方法、迎着火灭火的方法等等进行原因的判定。建立超大型工程项目进行消防安全的全面设计,在火灾烟气流过程的研究中,重点研究解决三种模拟界面的处理,建立浮力影响、炭黑的生成和输运、热辐射等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满足在新的社会发展状态下人们对消防技术的先进性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要有系统地逐渐地发展消防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消防技术,消防工作者既要从火灾防治的现实实践中总结经验,又要把经验进一步升华为对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加强消防科学技术的实用性,推动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耀勇,吴立志社会发展状态与目标对消防技术的新需求[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 (2) :172 -174

[2] 段方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J].北京消防通讯2011 (3) :85-96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一、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二、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三、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4)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5)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6)

摘 要: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在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出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针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通过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和进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等实践动手环节,构建完善的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 :消防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创新;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X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为高等教育一门独立的专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第一个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荷兰、比利时、韩国、巴西等国都在大学里开设消防工程专业课,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专门的消防教育机构,提供正规化的学历教育,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我国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代初开始培养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当时只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一家高校设置了消防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消防安全的逐渐重视,我国对培养高素质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于2000年设立消防工程专业,2001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国内地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中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0余所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且数量仍在增加。

经过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目前该校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消防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培养消防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培养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1 培养目标

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安全技术,消防政策法规,具有消防安全技术研究、设计、监测、管理和火灾安全评估、控制及火灾事故调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2 培养方案

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方向,后3个学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个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新生进入学校后只进入学院而不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1.3 课程体系

1.3.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等全校统一设置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统计、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

1.3.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专业主干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有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火灾事故调查、电气防火、消防法规、现代灭火技术、消防专业英语、化工企业火灾防护、消防队伍管理与灭火战术、应急救援导论、火灾数值模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心理学、地下工程火灾防护。

1.3.3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是学生巩固、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安排了火灾及烟气蔓延、材料热释放速率的测定、火灾时期烟雾特性的测定、灭火剂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等。

1.3.4 专业实习

消防工程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采用大组参观了解的方式。生产实习采用小组跟班学习的方式,直接参加消防系统的安装施工和调试工作。毕业实习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队,参加消防系统的验收工作,并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1.3.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包含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设计部分是在毕业实习期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单位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中选择1项内容完成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已经具备研究条件,切实可行,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题目,由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完成。专业文献翻译部分是将与消防有关的英文专业论文翻译成中文。

2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较多,如建筑、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传热学、燃烧学等。因此该专业的教和学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1 教材建设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新教材编写上注意易教易学、深浅适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三基三新”(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并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

2.2 多媒体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促进交互式教学;易于补充和提高。

2.3 研讨式教学

开展研讨式教学,以特色课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为例,该课程共计32课时,要求学生先经过“建筑防火工程”、“火灾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32学时中,课堂教学12课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余下20课时,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际建筑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小组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分析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问题,然后提出性能化设计指标和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学院提供的实验室条件和计算机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上机计算、编写报告和社会能力交流等。课程考核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

2.4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2.5 加强实践环节

消防工程实习基地建在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实习分为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环节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紧,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

2.6 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择徐州国际饭店、徐州金鹰国际商厦、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蓝本,进行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 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3.2 培养方式

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有师资和拟引进师资我们拟采用“导师制”、“国内外进修”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以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3 聘请兼职教授

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已聘请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作有关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 结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等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10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类招生,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2)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将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作为消防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

(3)通过实验课、专业实习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学锋.中国消防工程及其21世纪的前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

2 姜学鹏,徐志胜,李耀庄,等.我国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4)

3 傅智敏,黄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与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12)

4 傅智敏,黄金印.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

5 郭铁男,傅智敏,黄金印.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发展现状及学科体系构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3)

6 陈爱平,于春华,陈先斌.“消防工程”专业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7)

(2)具有高级工程师(或相当于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并同时具备下列1和2中各一项条件的人员)(退休人员除外):

2、学历与职业年限:

(1)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满7年的。

(2)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满12年的。

3、专业水平与业绩:

(1)在消防技术岗位上获得国务院或省部级津贴的。

(2)参与消防科学技术研究,获得与消防专业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且排名前7位的。

(3)主编或参编消防技术类专著,并有统一书刊号出版,且本人独立撰写3万字以上的。

(4)主编或参编2部以上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

(5)撰写消防技术论文,并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或在有国际统一书号(ISSN)的国外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且作者排名第1位的。

(6)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5个以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工程消防安全咨询、评估的。

(7)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2个以上县级以上区域消防安全或火灾风险评估的。

4、二类人员

具有工程师(或相当于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并同时具备1和2中各一项条件的人员(退休人员除外);

5、学历与职业年限:

(1)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的;

(2)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满10年的;

(3)取得中专学历,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满15年的。

6、专业水平与业绩:

(1)参与消防科学技术研究,获得与消防专业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的。

(2)撰写消防技术论文,并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或在有国际统一书号(ISSN)的国外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且作者排名第1位的。

(3)主编或参编1部以上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

(4)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10个以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的。

(5)担任设有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满5年,管理业绩良好,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消防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8)

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消防防火工程都在应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以及发展。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中,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深入,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在两个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应用了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防火安全问题进行改善,其次还能够对我国的火灾安全事故起到有效降低以及监督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我国消防防火工程同网络技术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前景,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增多,带来的火灾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目前我国消防防火安全部门针对这一情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的消防防火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消防部门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助推力。根据目前我国消防防火安全事故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火灾安全隐患不仅仅对于我国建筑工程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人民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因此目前我国消防安全部门的主要工作主要就是如何对于消防防火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正是这个背景环境,我国的网络技术逐渐地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安全工程中不断的应用同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作用。下面针对消防防火工程中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1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安全事故的存在

我国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建筑规模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我国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备的长期应用,同时得不到有效的保养问题。因此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应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相关设备的缺乏保养和维护,我国的网络技术在消防防火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了严重的阻力。主要的表现在于网络技术在消防防火工程的应用中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如果网络技术在消防防火工程中的应用不恰当,就会严重地导致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重大隐患。因此这需要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不断地重视以及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由于应用了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及时对消防防火安全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消防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火灾安全事故进行了解和处理,最大限度上减少火灾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1.2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火灾安全事故进行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建筑的过程中,相关的消防防火安全部门能够通过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火灾安全事故的建设施工隐患进行跟踪监督。消防防火相关部门能够通过网络技术的监督有效分析火灾走势的具体发展和动态,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跟踪火灾发生的具体地点以及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这样能够让防火相关人员对火灾的发生进行第一时间的反应。通过网络技术对火灾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跟踪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火灾安全事故分析有两个主要的优点,首先是通过网络技术对于火灾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隐患和危害,其次通过网络技术能够对于火灾救援时间进行有效的节省,这样就能够让我国的消防防火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3在我国的消防防火工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进行防火工作的救援措施

在我国消防防火救援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消防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分析出火灾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态势,根据网络技术针对火灾安全事故的分析能够让工作人员制定多种不同的消防防火救援具体方案。火灾救援方案的布置和落实在消防防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网络技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我国消防防火工程的自动化分析

2.1我国消防防火工程中的火灾预警自动化技术

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火灾报警形式有两种,首先是有线形式的消防报警,其次是无线形式的消防报警。在无线的消防形式中,我们能够根据观察到的消防防火安全事故直接的拨打相应的火警报警电话,相关的消防防火部门会根据火灾的具体情况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和分析,迅速针对火灾情况进行防火预警预案。同有线形式的报警不同,无线形式的火情报警主要有两个报警程序,首先是GPRS程序进行的火情报警,其次是CDMA程序进行的火灾报警。上述的两种无线形式的火情报警在进行消防防火工程的过程中,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两种无线形式的火情报警自动化技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便捷的选择。

2.2我国网络技术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使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消防防火工程应用的时候,主要有三种自动化系统,首先是火情报警的消防终端监控,其次是消防火情的实时监控,最后是消防防火预警系统。消防防火终端预警系统主要就是应用在消防防火过程中火情内部系统的监控,能够有效保障消防人员以及相关居住人员的人身安全。消防防火终端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有效对火情进行全面的以及详细的分析,能够在各个消防防火细节上进行充分的考量,实现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相关人员的有效保护。

3我国网络技术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进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消防队员在救援中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远程控制交换机的使用来交换现场的具体情况。远程控制交换机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电话等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可以更具体地了解灾情现场的情况,通过对灾情情况的把握可以制定符合灾情的救援计划。另一种是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把多个媒体的信息进行交换,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计算机技术可以传递更准确、更详尽的信息,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火灾中的损失。

3.1目前我国消防防火工程在进行的过程中主要的救援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布置的

在消防防火工程网络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火情现场的基本情况不同,导致了救援方式的不尽相同,面临着很多的消防防火救援问题。例如有的火灾现场会有化学药品的残留,这样会造成消防防火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消防防火救援的过程中要针对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消防防火工作的工作质量。

3.2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遇到特殊的情况下,首先的选择应该是网络技术的火灾救援

在一个特殊的火场,相关人员可以使用网络技术的分析系统进行更准确的火灾形势的分析,智能系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开发一个程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救援更有利和更有效的实现。在救援过程中,程序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救援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救援计划将有一个直接影响救援的有效性。

4我国消防防火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

在我国消防防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和有效。首先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保障消防防火工程的工作效率,能够有效保障消防防火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共享,能够更加有效应对火情的出现,以及火情的管控和监督。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通过网络技术,全面了解火灾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下一步判断,这样员工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控制灾难。火灾预警系统包括许多现代报警系统在火灾救援提供更多的指令。火灾报警系统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层次,每一层都有自己的中心网络,在发生火灾可以履行职责和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尤飞,蒋军成.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进展新型消防信息技术和防灭火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02):851-862.

[2]钟文治.网络技术在消防防火和灭火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28-30.

[3]潘孟武.探讨“网格化”消防警务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4,08(20):223-225.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68-02

0 引言

随着新时期建设的稳步推进,消防任务也开始面临转型。消防救援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任何一次救援任务的执行都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此,消防部队的战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打造精锐的部队。

1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意义

我国新时期建设过程中,消防保障工作异常艰巨。现代科技不仅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使消防救援工作的难度增加。所以消防部队应及时开展训练工作的改革,构建新时期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所谓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就是科学划分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的重点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平时和战时训练的不同内容,同时又将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有机结合,引导消防官兵深化理论学习,关注最新进展,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救援方案。

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是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保障。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不仅不可分割,而且重要性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一方面,平时训练涵盖了消防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容细致深入,条理非常清晰。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强调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在平时状态,虽然没有真实的火灾隐情和事故发生,但防患于未然的敏锐洞察同样不可忽视。很多火灾事故的发生就是源于日常防护的疏忽,对存在的火灾隐患没有及时抑制,或是平时训练不够全面,进而酿成灾害。所以平时训练的任务压力并不低于战时训练。消防部队需要利用平时的时间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学习和应用最新的救援技术、分析各种救援案例、反复练习基本功,这些都是发生火灾隐情和事故时快速救援的保障。当火灾发生时,受困者和财产都已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场非常混乱。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后既要对现场展开施救,又要随时和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按照指挥中心的决策行动。如果消防官兵在平时训练中已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风险问题,现场施救的速度必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战时训练是对平时训练的内容综合应用的机会。一次模拟火灾施救现场的训练实际上已将平时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的行动中展现出理论功底的深厚程度、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技战术的科学程度。如果没有战时训练的有力支撑,消防部队很难检验出平时训练中的不足,以及消防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存在的问题。每一次战时训练都对平时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而且新时期建设出现的各种新型火灾救援需求都必须依托战时训练的反复磨练,才能使现场救援水平达到要求,这些都是在平时训练基础上的根本性升华。例如,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不少地区的高层建筑异军突起,但是建筑过程对消防的考虑很多时候并不周全,有的高层缺少裙房,有的应急避难层与当地消防技术装备存在差距。执行此类救援任务就需要在反复的战时训练探索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2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方向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首先应当确立平时和战时训练的主要方向,然后按照科学方向的指导,系统设计相互关联的训练内容。

2.1 平时训练的主要方向

消防部队的平时训练应着重把握指导思想的贯彻、理论知识解读、基本功和技战术磨练、新技术引入、心理素质培育等方向。

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平时训练没有战时状态的高度紧张,所以消防部队首先应从指导思想的宣传入手,引导消防官兵树立新时期消防工作的理念,将时间第一、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铭记于心,用心体会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理论知识解读。不只是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前行,新型救援方法和方案的开发就是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新时期的建设使消防部队所处的环境也呈现瞬息万变的态势,探讨理论的具体应用不可或缺。

第三,基本功和技战术的磨练。战时救援的所有动作、方法、技战术是对平时分组练习的组合应用,平时训练应确保消防人员能堵能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启能断、能测能识、能协同作战;

第四,新技术引入。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人的想象,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同样不能忽视对科技装备的应用。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服务于火灾现场的救援工作,但技术装备使用的熟练程度却是在平时训练中得到实现的;

第五,心理素质培育。火灾发生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逃生欲望,不顾一切逃向出口,但也可能因此造成通道堵塞和踩踏事件,带来更严重的人员伤亡。消防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努力降低受困人员的恐惧心理,以便更好地配合救助工作,提高疏散速度。

2.2 战时训练的主要方向

消防部队的战时训练应把握不同情况的专项训练、综合演练、指挥协同配合等方向,从而将平时训练的内容充分应用,并加强在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

第一,不同情况的专项训练。现代消防工作融入了很多新技术、新设装备,同时救援环境更加复杂,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展开专项训练是战时训练的基础。例如,石油、化工火灾救援、毒气、炸药的爆炸风险排查、超高层建筑、管道救援都需要编制专项战斗方案,明确火场救人与自救的不同方法;

第二,综合演练。火灾现场的复杂程度不是人为所能控制,不同的火灾事故可能是多种救援需求的复合体,消防人员应注重对复杂现场救援的综合演练;

第三,指挥协同配合。在火灾现场,消防人员既要完成灭火任务,又要紧急疏散人群。相对于实物建筑,受困者在恐惧的状态下不能再以理性人衡量,因为火灾对人具有致命性伤害,受困者逃生的混乱、现场财产的保全、救援路径的开辟都需要消防人员时刻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络,并寻求最快的决策和实施方案。

3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举措

遵循以上方向,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应注重以下工作:

第一,合理制定平时和战时训练的课程内容。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既有各自的重点,又应紧密配合,所以培训课程的制定应确保每天训练工作都含有分层训练与贯通训练的机会,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例如,以新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平时训练,在讲述新型登高消防车、拆卸工具、测量侦查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应衔接具体的技术操作训练,然后再以专项战时训练加以夯实;

第二,设计官兵互动探讨的专项训练。所谓官兵互动,就是以消防部队干部和士兵的不同职责作为训练的切入点,深化理论探讨和研究,并在战时训练中加强协同作战。消防部队的训练既要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又要引导部队官兵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研究救援的新问题,开发新方法。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干部和士兵具备更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现场协调配合能力。平战结合的训练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以及作战配合。例如,对于新进入地方支队、大队的消防官兵,熟悉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对现场迎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消防干部应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和消防士兵探讨如何在所属地区范围内寻找到最近的水源、最近的救援路径。消防干部通过和士兵实施互动讨论,引导消防人员认真研究、调研所属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为现场救援的指挥协调铺平道路,因为官兵在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将平时和战时的情况紧密对接,并深入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在战时训练中可以迅速把握合作要领,提高协同作战速度。因此,消防部队应在平时训练中由官兵共同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试验不同救援路径、方案的风险系数,然后在战时训练中分类应用,以达到作战经验的丰富;。

第三,开发多元化的主题训练。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消防部队应增加主题训练模块,集中针对当前时展产生的火灾防范需求展开训练。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具有特殊的火灾风险表现,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不仅要疏散受困者,还要防止化工材料污染产生的威胁。然而很多化工仓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消防部队可依据各类化工产品的不同特性,组织以化工行业火灾救援为主题的训练活动。随着消防官兵对各种火灾类型救助的熟练掌握,部队还可进一步开展复合型火灾环境救助训练,将平时贯彻的指导思想、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战术在战时训练中科学应用,持续提升对应急情况的驾驭本领,培养消防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实施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训练。消防部队为加强平时和战时训练的融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在局域网内组织互动讨论、模拟指挥作战、制作灭火救援预案,并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消防指挥通信。例如,3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实现通信水平的根本性转变。消防部队应关注新型通信技术下的配合训练,如现场施救信息采集与汇报、指挥中心对现场救援人员的调度,以达到最紧密、最迅速的配合效果。

4 结论

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能够帮助消防部队从理论到实践都跨越到更高水平,使思想武装、理论学习与实战运用实现深层次的贯穿,从而为提高各级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及组织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9-02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在消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大量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活动的机构应运而生。作为事关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贯穿于消防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消防技术咨询、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工程技术检测等,其每一项具体的执业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公共消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我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对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实需要及发展空间作初步探讨。

2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2.1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咨询以及消防设施的检测、维修保养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从消防管理层面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消防部门和社会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连接作用,尤其是在转变消防职能、提供消防社会服务,强化社会化消防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1.1强化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承担起社会消防自我管理的职能,有效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近年来,通过依靠和发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实现社会自我管理,使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回归社会,对提高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建立社会消防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统一、有序的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2提升消防部门管理水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对社会消防行为的直接监督、服务与管理导致消防部门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消防管理的低效率、低水平、滞后性等弊端逐渐凸显,社会对消防自我管理的呼声较高,但社会消防力量本身缺乏自我组织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借助具有技术服务、咨询、协调等职能的机构按照市场规则将部分社会职能进行转移,把原来由消防部门承担的大量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交由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来承担。通过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杠杆作用,放大宏观管理的效应,减轻消防监督管理的压力,使消防部门摆脱具体事务的干扰,提高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能力与效率,使消防部门管理社会的水平得到提升。

2.2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在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执业行为毕竟属于市场行为,其执业行为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满足社会化消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2.2.1消防部门监管不到位

由于消防部门人力有限,加之观念、制度、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直接监管,还是自律性监管,都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导致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管理还没有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因此,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显得十分迫切,尤其应该从程序、法治的角度去加强监督,使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逐步建立成熟、规范的行业规则,为消防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2.2消防技术服务行业执业行为不规范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加上自身缺少完善的自律机制,导致执业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始终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信息来源少,对外联络面窄,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信息闭塞、各自为政的状态,执业经验、作业规范和创新能力等均与消防工作的需求和技术水平相差甚远。有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为了追求利益,不讲诚信,不顾职业道德,用不法手段争抢业务,不同程度地扰乱了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秩序,影响了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3消防技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消防技术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普遍存在消防技术服务人员匮乏,专业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尽管有的执业人员接受过相关的消防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消防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均与其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极不适应。如云南省图书馆2007年发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意外喷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该单位消防主管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气瓶间驱动瓶组进行检查测试的过程中违规操作而造成现场39人被困窒息的严重事故,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2.2.4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相对社会消防安全工作的发展需求来说,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缺乏发展的整体规划, 在行业准入、秩序、监督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不够完善和规范,从而限制了消防技术服务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导致行业和地区垄断,成为制约行业规范发展的因素之一。

3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空间

3.1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实需要

新《消防法》规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无论是从事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还是消防安全监测等工作,都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资格。笔者认为,我国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建立相当成熟的体系,消防部门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在此基础上稳步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3.1.1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消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消防工作的法制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现有的消防监督力量和技术手段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国消防设施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近千家。通过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规范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消防安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3.1.2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经济社会竞争中,对高素质的消防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大,但消防执业人员职业素质偏低、技能单一、人员流动性大已经成为制约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是对执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和认定,能更直接、准确地反映该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从事该职业所应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并成为执业人员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社会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因此,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可以推进单位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强化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提升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3提高消防技术服务人员素质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仅仅为73天,社会各行各业开始进入“能源储备”的职业备战状态,职业技能鉴定已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消防技术服务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对执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消防科技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防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制约了消防技术服务的广泛、深入开展。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消防执业人员培训鉴定机构成为迫切需要。通过推行针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业培训、认证和技能鉴定工作,既可以规范消防执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使大批优秀消防执业人员在消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消防安全资源,促进消防事业可持续发展。

3.2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空间

随着近年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逐步发展,给蓬勃发展的消防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着力推行消防职业鉴定工作,为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已成为大势所趋。

3.2.1科学规划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社会化管理方向

政府和消防部门应按照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要求,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合理规划和指导,有计划地整合、优化现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除行业垄断现象,指导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行业准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培育新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如火灾公众责任险、重大火灾隐患论证、建筑消防工程施工监理等,促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方向规范发展。

3.2.2完善消防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应从提高消防执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目标出发,加大消防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消防技术服务人才评价体系,与技术培训、资格认证相结合,健全和完善技鉴定评价体系,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执业准则,保留消防技术服务人才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消防技术服务行业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保障,直接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防安全工作服务。 3.2.3建立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

为完善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提高鉴定质量,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与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积极发挥行业部门管理优势,不断扩大和深化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建立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标准,提高鉴定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鉴定的质量控制,建立评价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维护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常态化。

3.2.4建立和规范消防技术服务执业准则

对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进行资格管理和技能鉴定,并不能满足实现消防安全的需要,为了促进行业的良好有序发展,有必要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执业准则都是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是行业标准和执业准则更能体现法律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自律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在具体的执业行为中贯彻实施标准和准则,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真正达到实现促进消防安全的目的。

3.2.5提升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认可程度

广泛宣传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促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在引导消防执业人员素质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打造成消防技术服务行业执业的“绿色名片”。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消防工作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需要,通过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达到促进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提升城市消防安全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 小学班主任作业 下一篇: 护士三个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