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5:31

体育思想

体育思想篇(1)

中图分类号G811.80

J.J.Rousseau''''sPhysicalEducationthoughtsin《EMILE》

HanSuyan(ChengduInstituteofPhysicalEdeucation,Chengdu610041)

AbstractJ.J.Rousseau''''sthoughtsonphysicaleducationin《EMILE》stillpossessanimportantresearchvalueforthepracticallifeanditwasstressedinthethoughtsthattwoimportantrulesforphysialeducation,thatis,thepositionandtheage-stageinthepedagogy,andthe

returningtonature.

Keywords《MEILE》J.J.RousseauPhysicalEducationthoughts

***

让一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杰出思想家,现代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创始人。《爱弥儿》(又名《论教育》)是他的重要著作,其中不但阐发了他的哲学、伦理、宗教观点以及政治思想,而且集中阐发了他的体育思想,因而为国外体育史研究者所重视。笔者对该著作进行过一段时间尝试性探索,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以就教大家。

1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卢梭看来,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1),它可以导致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这一种教育中,体育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

1)体育可以增强智力。卢梭指出:“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敏慧,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喊叫,让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2),也就是说,体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2)体育可培养人的意志。卢梭认为对于青少年“要训练他们经得起他们将来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击,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3)也就是说,要磨练青少年意志可以通过体育途径。

3)体育可以培养优良道德。这是卢梭从古代欧洲教育家的体育观点中吸取的养料。他让爱弥儿去亲自观察社会,在体育活动中体察人类的苦难和艰辛,因此,“爱弥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力去做,而且希望比别人做得好:赛跑时,脚步要跑得最轻快;角斗时,体力要比对方强;工作时,技术要比别人巧;游戏时,要玩的比同伴们好,比同伴们熟,他不想胜过别人则已,如果想胜过别人的话,他就一定要使他优胜的地方能够从事实的本身一眼就看出来,而不必等别人来评判”4),这就是爱弥儿在体育中培养出的求实精神。

2两个重要的体育原则

在卢梭的体育观念中,有两个十分突出的原则,即年龄分期原则和回归自然原则。

年龄分期原则是卢梭年龄分期教育观在体育领域的延伸。他是使体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人的一生的成长是分为具有本质差别的各独立发展阶段的,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期都各有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卢梭看来,教师悉心研究这些特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老师的意图在体育方面获得自然的、均衡的发展,而决不要加速这种发展。

卢梭以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将整个教育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按其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儿童期,他认为应侧重感觉力的发展。“强行灌输儿童不能理解或是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加以曲解的知识,尤其是身体锻炼方法和适当的卫生保健知识,只能产生偏见成见。”5)童年期,则应侧重观察判断力的发展。以做游戏、抛雪人、跑步等体育活动来培养观察判断的能力。“为了进行选择就需要观察……他们就要练习好好地看,好好地用眼力去测距离……以致他一看就知道有多少距离,其准确的程度同测量师用测链测量是一样的6)。”这是在跑步中培养出的观察判断能力。只有到少年时期才应侧重体力的发展。从事羽毛球、体操等项体育活动,都是发展体力的好方法。“打羽毛球,可以锻炼他的眼睛看得准,手打得稳;体操可以锻炼灵巧和保持平衡。”7)成年时期应侧重道德教育。通过旅行、划船等体育活动来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以给这个青年人的心中投下博爱的种子”。8)回归自然原则是卢梭体育思想的又一原则。“遵循自然,跟着他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从而使人“回到自然状态”,这是卢梭自然体育思想对待身体发展问题的基本态度,是其思想方法的“核心”。它以所谓天性教育理论为基础,表面上信奉上帝——神,实质上把上帝撇开,让人自己主宰自己,让人考虑自身的身体发展问题,这预示着人类将把自身的身体发展纳入社会性实践的轨道。卢梭认为自由是天性,身体的活动发展和完善是天性需要的,所以“我想运动我的臂,我就移动它”,“我想移动我的身体,我就移动它”,此外,必须“保卫自己的生命”,“自我保存仍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卢梭最痛恨腐败邪恶的社会对人的天性的残害,在他看来,体育应脱出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身体率性发展。

卢梭的回归自然应是“自然状态”下的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不应只求心智发展而使身体衰弱,也不应叫身体与心智都处于衰弱之中。他认为,“身体活动愈多,他的心灵愈机敏,他的体力和理性是一同增进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率性发展的自然人,也是必然的身心调和发达的人。

他又进一步认为,只要以自然为师,“健康和体力就会日渐增进……就是达到身心共同发达的途径。这途径使人有哲学家的理性和劳动家的身手”。又说,“身体锻炼和手工”相结合,“在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感觉以后,你也曾锻炼了他的心智和判断力了……四肢和心智的应用,联合为一”9)他归结道,“教育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

卢梭正确论述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认为“身体的发育永远是走在心灵发育之前的”。不仅如此,卢梭的“自然人”是体力与“心力”、身体锻炼和手工劳动相结合的,身体与心智、感觉与判断力“联合为一”的协调发展的人。

3重视手工劳动

从《爱弥儿》中,我们看到卢梭对手工劳动的重视。

在他看来,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的影响的,是手工业者”。10)他认为,手工业者所依靠的是他的手艺,是自由的,他曾这样对爱弥儿讲,“你要记着的是,我要求你的不是才能,而是一种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做的时候是动手而不是动脑,这种手艺虽不能使你发财致富,但有了它,你就可以不需要财富”。11)这是针对贵族式的教育制度而言的,以免受教育者在遭到突然打击时无从应付并丧失生存手段和勇气。他认为,每个人,无论是贫是富,是强是弱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否则无异于偷盗、流氓。这种观点反映了自然人实质上是培育独立的小私有者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相当的民主性的。

当然,选择手工劳动也是从活动健身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凡是呆在房间里做着的职业,都是败坏身体的”12)他所要求的职业必须身子灵便,手脚灵活,能毫无困难地做各种各样的姿势,长久地做动作,最后选定做木工,这种工作使身体有足够的活动量……后来的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们以及菲斯泰洛齐的教育中还可以看到卢梭这种思想的影响。

4余论

卢梭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卢梭的自然体育原则是以年龄为分期准绳的,这种分期法是继夸美纽斯之后再度采用的,由于夸美纽斯教育学说被人暂时遗忘,因而按年龄分期的体育原则,实际上是由卢梭的再次强调才得以推行的。这也是卢梭对体育和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

卢梭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即服从自然法则,让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这也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在夸美纽斯的遵循自然的法则被人忽视一个世纪以后提出的,使得同时代的人耳目一新,并且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欧洲体育。卢梭的体育观点是整个反封建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个部分,是同封建主义的教育原则完全对立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不少体育家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以卢梭学说为依据的,德国的博爱主义教育与体育受其影响颇深。

但是,由于卢梭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也有他的不足。

卢梭把身体发展的4个阶段割裂开来,把教育内容绝对化、单一化,把体育、智育、感觉教育在成长阶段上分先后,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

卢梭力求使人“归于自然”,从而十分推崇鲁滨逊式的教育方法,然而,“自然人”摆脱不了职业、阶级、社会地位、感情交流等社会因素、情感因素的制约,正象鲁滨逊若没有海上漂来的物品、“星期五”和科学知识,则难以想象他的生活一样。这使卢梭常常在论述中处于自我矛盾之中。

卢梭没有把体育纳入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更没有将体育的发展身体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却以培养基于个体生产的手工业者、耕种者为目标,从而用非阶级的至善至尊,率性发展和抽象的人本主义主张,来阐述当时的体育问题。

体育思想篇(2)

1.1.1“礼”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礼”包含了自远古以来对人的行为的各种社会性的规范。就其本质而言,“礼”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社会性形式。因此,“礼”成为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没有“礼”就不成其为人。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代礼的制度“,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礼制的教育中,也有丰富的体育内涵,这充分显示了孔子的体育道德观。孔子不但讲“礼”,他还极为重视“仁”。在他看来“,礼”是人的社会性的外部形式,“仁”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内在根基。他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失去了仁的“礼”是没有意义、价值的,它会成为一种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形式。那么,如何来提高人的内在本质的修养,孔子认为应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其中也谈到对体育道德的重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道德礼仪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培养更高素质、更全面的人才。

1.1.2“乐”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乐”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以行“仁”为个体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因行“仁”而体验到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快乐,这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就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在《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孔子对“仁”与个体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实现的关系最为明确的说明。孔子认为,把这种“乐”和“仁”的思想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最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累了,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团结互助、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这种“寓乐于教“”劳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来甚至是当今社会学校体育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1.3“礼”和“乐”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六艺”教育中的礼和乐,既包含了道德礼仪的教育,也有体育和美育的成分。而礼中的礼射,乐中的乐舞,则是更接近于体育。孔子教育实践中的礼、乐、射、御诸教,往往是相互渗透、一起进行的。《礼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此处的艺,是指“六艺”;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说如果不提倡含有文体娱乐活动的“六艺”,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以致不能胜任学习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除“藏”、“修”之外,还得“息”、“游”,即学习生活要有张有弛。《论语•述而》亦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学习的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六艺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礼乐教化”,就是凭借礼乐对人们从思想品德到身体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既能让人健身习武,陶冶心情,愉悦身心,又重在练习,使人在练习中掌握技能而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这就是孔子以“六艺”为教的意义所在。总之,孔子的“礼”“乐”“仁”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影响非常之显著。

1.2重视“成人”之教育“成人”是孔子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新概念。当他的学生问起怎样才算“成人”时,孔子说:“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概况性地列举了藏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高尚品德,卞庄子的勇猛果敢和冉求之艺,认为兼备了这四个人的长处,就算得上是“成人”了。“知”“不欲”“勇”“艺”即“成人”必备的条件和素质,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成人”教育中的勇和艺,就与体育密切相关了。“文之以礼乐”是这四种素质要受礼乐的规范。孔子说的“仁”“知”“勇”,大抵相当于萌芽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这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准备去从政或做官的知识分子应该“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像有专门用途的器物,只具备某种单一的品格或技能,而应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1.3注重“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体育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西周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孔子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客观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去“修身治国平天下”,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儒家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理念。儒家思想中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教育的全面普及性,是指无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聪明或者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教育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给予每个人成才的机会。“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受教育的群体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更多人素质的提高。这两大思想同样在现代体育教育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结合他们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他们当中无论是富二代还是家里比较贫困,聪明或愚钝,都应当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样对于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1.4儒家思想能够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彰显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解放其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当中,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对其学习行为的禁锢,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自我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有指定性的自主选择的学习行为,能够有效地修正与填充学生自身素质体系的建构,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净化教学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氛围,凸显出强制与无奈,对于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更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营造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净化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学思想消极因素得以消除,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净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3)增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构建师生友好关系。和谐是建立在双方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教学的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之体验与感悟来自于教师真挚的情感付出,进而对教师产生尊重与信任,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和谐教学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能够彰显师生地位的平等,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师生间的芥蒂,达成彼此间的心灵交融与情感互动。全新的师生间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烘托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提高保障。

2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2.1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体格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仪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文人的地位很高,加上科举选士,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思潮。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思想和行动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受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者对体育课不重视,体育教师也得不到重用,极大地削弱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2.2男尊女卑思想制约着女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思想对女性是比较轻视的。《礼仪》中有“妇女有三仪”“三从四德”的枷锁完全束缚着女性的言行举止,女性和男性一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越轨,就会遭到谴责。宋明理学片面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鼓吹“三纲五常”大肆宣扬妇女的“三从、四德、七出”的条律,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往往不备受教师的关注,常常被忽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女生没必要运动这是符合常规的,更不要说要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去教授学生,这就极大的削减了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制的情绪,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2.3“礼”作为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道之道,齐之以礼”,“寓德于体,以礼行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把德、礼的观念植于体育伦理之中,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历来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其发展无疑会相对的集中于道德的方向。如果我们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来看,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只能流行于形式上的提倡。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和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儒家思想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于冒险、改革创新以及对于理论的创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都不是很成功,每当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总是尝试在几个点,而且实施不了一段时间就停止,这与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思想紧密联系,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用它来解决一切当前面临的所有困难与挫折,应是最佳的方法了,所以说我们现代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良好场所,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思想篇(3)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2.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的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3.注重榜样教育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思想篇(4)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精心设计、寓教于乐”。

体育思想篇(5)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07-05

体育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并最终形成独立的学科,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体育的现代学术发展与更大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影响息息相关。自文艺复兴以来,身体练习就越来越受到改革派教育家的重视,地位不断获得提升,并最终演化为明确的“身体教育”,而被纳入到近代教育的总体体系之中。

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的“体育原理”自诞生以来,就担负起指导体育认知与发展的基础理论重任,而作为正式课程进入近代中国学校,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受美国影响甚深。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体育学的早期发展与美国体育学的发展可说是亦步亦趋。所以,审视近代中国体育原理的变迁,就如同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近代体育学科的发展,从中也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美国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 近代中国体育原理从日本主导向美国主导的转变

“体育原理”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的课表中还没有“体育原理”,至1925年许禹生、刘芸生创办北京体育学校时,“体育原理”已出现在课程设置中。其后,便普遍出现在国内各个体育专业的课程表中。可惜的是,这些早期的体育原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今天无从查找。

目前有据可查,最早类似体育原理的著作为1912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徐福生编译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这是一本以技术见长的旧式体操原理书籍。我国第一本相对正规的《体育原理》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此后民国期间《体育原理》的出版出现过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颁布,以及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成立的影响,体育发展被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而备受关注,由此引发了我国近代第一次体育学术发展的高潮。第二次则是抗战胜利后,社会出现暂短稳定,体育学术的发展再次进入上升期。

民国时期的体育原理书籍,无论是徐福生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还是江良规的《体育原理》,结构上都相似,这说明了体育原理的编纂实际上存在一个看似松散,却又不得不依附的写作规范与框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体育被广泛视为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尚未成长为具有独立领域和特质的学科。正如宋君复在其《体育原理》的第一章第三节中所述:“体育为普通教育之一部分。”吴蕴瑞、袁敦礼…也在其书中指出:“体育为教育之一种形式与方法,不能离教育而独立。”所以,体育原理实际上主要是以教育原理作为蓝本编写的。

在指导思想上,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经历了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向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这一转变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为界点。表现在形式上,则是从体操向体育的转变。

我国早期体育思想受日本影响很深。徐福生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实际上是日本早期体操原理的中文简译版。其基本结构仍然遵循赫尔巴特学派由目的而手段的基本思维模式。该书出版之际,正值我国大量从日本借译西方学术的阶段。当时体育是“身体的教育”(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的认识仍然占据主流。后来,随着教育思想整体向杜威实用主义的倾斜,体育界对体育的认识也开始向“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Educ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认识过渡。

这一过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麦克乐的体育思想为主导,宋君复的《体育原理》是代表性书籍。第二阶段则主要以威廉姆斯的体育思想为主导,吴蕴瑞、袁敦礼,以及方万邦的两部《体育原理》为代表性书籍。

1.1麦克乐体育思想与宋君复的《体育原理》

宋君复的《体育原理》是一本带有科普性质的体育理论书籍。该书是作者就任于沪江大学期间所完成。实际上,这是一本美国体育原理的简化本。作者在序言中也说的非常明白,书的完成获得了包括麦克乐、巴格女士、麦口台博士的大力协助。

翻阅宋君复的《体育原理》,麦克乐的影响随处可见。该书对体育并无明确的界定。体育仅仅被视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与文化的特殊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在保证获得足够的精力之余,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品性与人格。这些观点都与麦克乐对体育的诠释如出一辙。不但如此,该书还多处大段摘录了麦克乐的论述,如第三章“体育对于政治之影响”,实际上完全脱胎于麦克乐的《体育与德谟拉西克》。

在谈及如何获得体育目的的时候,宋君复特别强调要“依学习原理顺次进行”,来“发展技术”。在教材选取上则注重“自然式运动”,如篮球;而反对“人工式运动”,如瑞典式柔软体操。而在描述各国体育制度的时候,一方面指出德国、瑞典和日本的体育均带有很强的军国民主义特点,另一方面将美国体制同名于“青年会制”,称其“保留日尔曼与瑞典两制之健身术,一方面舍弃其过重形式与军纪化之部分,复加以英美少年之游戏与健身术……是一个适当之混合制度。”

这种注重体育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的严密配置,重视教学的阶段性,强调技术的熟练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教材的选取上偏重于自然体育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也都是麦克乐一向提倡的体育思想。而将美国体育体制简而称之为“青年会制”,则更加显现出麦克乐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总干事的身份对其产生的影响。

1.2威廉姆斯体育思想与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等的《体育原理》

耶西・F・威廉姆斯是美国体育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将其视为现代美国体育理论主要的奠基人,但也有人对他的学术观点与行事方式大加批评。但无论如何,他对美国体育,乃至于世界体育的影响之大却不容置疑。他的体育思想受杜威影响至深,坚信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认为体育本质上就是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的,完成人的全面社会化的教育;所以,他提倡“全人教育”,注重参加各种身体活动所能带来的各种社会价值。他曾于1923~1940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的主任,期间培养出无数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的袁敦礼、方万邦、吴蕴瑞等人。实际上,威廉姆斯领导下的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系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美国近代体育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

由于长时间受欧洲体操教育影响,美国早期体育带有浓厚的身心二元论色彩,强调体育的核心是其所

具有的矫正性和治疗方法性。深受进步主义思潮影响的威廉姆斯,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美国学校中广泛施行的形式主义体操教育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不合时宜,甚至不切实际。

在威廉姆斯看来,(体操是)建立在对美国青少年的特点、特性和需要完全陌生的一组思想之上的人造练习,并且取得了那些认为体操是矫正错误、获取健康和促进纪录的人们的认同。

威廉姆斯认为体育的主要目的不单是获取健康:“……体育完全不应当是为了健康的目的而组织的。它是一个教育活动。将体育课程说成是‘身体的福利工作’,缺乏对获取健康以及体育的教育价值的正确评价。”

威廉姆斯认为,尽管当时美国体育中的体操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经由美国人改造过的美式体操,但欧式体操教学长久以来积累而成的陈旧思维与各种弊端已很难改变。形式体操对于体育达成其教育目的从根本上是有害的。体育应该是“全人”的教育,而跑步、打球、游泳一类“自然体育”是履行这一职责的最好手段。因为,无论竞争、追逐、跳跃,甚至敌意,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应该是通过身体来进行的教育(Education Thmugh the Phvsical),它的目的应该是协助人在整体社会中的发展。所以,威廉姆斯一再强调,教育的功能,以及体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为儿童将来在民主社会生活做准备。体育作为教育,必须要培养具备充足知识与思想的,最能适应生活,同时最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公民。“体育应该奉献自己来表达处于社会主置的思想和需要,以及美国人民的意志,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完善的思想,去认识到更为合适的需要,去拥有更为崇高的决心。”

为此,威廉姆斯公开批评带有军国民色彩的体操教育,呼吁民众参加自然的、带有休闲性质的运动;鼓励美国民众支持子女在学校参加社交舞蹈等其他身体活动的课程㈣;签名反对美国政府在某些教育机构开展军事训练的做法;公开反对使用闹钟、洗冷水浴和过分健身。

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的体育思想深受威廉姆斯的影响。这在他们的两部《体育原理》中得到体现。

首先,不同于宋君复,在吴蕴瑞、袁敦礼和方万邦的书中,对体育原理的概念做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吴蕴瑞、袁敦礼在第一章就道出了体育原理的“原理”,是为了“将许多驳杂、表面上不相关或无明确意义之事实,解释之、引申之或归纳之成为一种定律式的说明。”同时,原理是“于实施或解释此事物时,能引用之为指南针,为判断是非曲直之根据。”故此,原理必须要根据事实,而不仅仅是事实本身。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效力。不但如此,原理还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进行检验。然后,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原理所具有的时效性,“在科学进步如此神速之日,则今日所据以为是者,明日或即为非。”

方万邦在其《体育原理》中也指出,体育原理作为一门“原理”,必须要根据事实而获得。体育原理的创设离不开事实,而是根据胚胎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人体机动学、社会学等基本科学的事实而创设。同时,也承认“体育学术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

其次,在探讨体育的概念问题时,两本《体育原理》的作者都赞同,体育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所以,吴蕴瑞、袁敦礼定义体育为“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而方万邦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身体大肌肉活动为工具而谋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由此也引出体育是“全人”教育的概念。为此,方万邦指出体育的目的是要谋求“‘整个’儿童的发展”,以便将他们培养成为“健全的现代公民。”因为,体育作为完成教育目的的工具,只有在其训练成效对人生的其他方面产生效用的时候,体育才有价值。而吴蕴瑞与袁敦礼。也指出,体育作为教育“视儿童为一整个机体,一切教学均影响学生之各方面。体育自早即根据此原则实施。”

对于体育的目的,吴蕴瑞、袁敦礼指出:“体育既入教育之轨道,体育与教育同进退,体育之目的,即随教育目的为转移。近代体育目的之演进,大率由此。”然后,他们从机体之充分发达、技能与能力之培成、品格与人格之培养3个方面对体育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而方万邦则在其书中指出体育的目的可以从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体育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获得“发达”。文中还专门列举了《教育部颁布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所定之体育目标,与威廉姆斯所设定的体育目标进行对比。

尽管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3位先生都赞同体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在身体、心理与精神上都健全的人。而体育的目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相应的社会状况来进行设定,同时还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身为自然体育的倡导者,3人均对体操作为早期体育课程的主体表示异议。这与威廉姆斯对于美国学校中广泛施行的形式主义体操教育的强烈反感如出一辙。

从以上关于体育的概念、体育目的、体育理论的定义、对体操的认识等方面的叙述中,反映出威廉姆斯对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

2 麦克乐与威廉姆斯体育思想的异同及其在中国的折射

在美国,麦克乐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威廉姆斯。在人体测量学与竞赛规则设定、运动组织制度的规划等方面,麦克乐甚至略胜一筹。

两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倡身心一元的体育教育,且都是自然体育的崇尚者。尽管如此,两人在体育目的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差异。在麦克乐看来,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人的身体。所以,他非常看重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威廉姆斯则认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体育来帮助人获得有益于民主生活的社会价值与技巧。

实际上,威廉姆斯认为,强调身体练习对精神的强化作用,虽然也套用了“通过身体的教育”的表述,但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二元论的影响。也就是说,麦克乐的体育思想实际上介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间。而这一思想上的区分在宋君复与袁敦礼的著作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宋君复“强健之精神,常寓于强健之身体中”的说法,明显受麦克乐的影响。因为麦克乐认为,人尽管是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但身体在全部中要占相对大的部分。而袁敦礼则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只是“经验派所论断,而近于副现象之二元说,与近代生命唯一――机体唯一――之科学观念不同”,并指出这种认识是一种中和了二元论与一元论的狭隘论断。这一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麦克乐与威廉姆斯在体育思想上侧重点的不同所造成的。但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别恰恰显示出体育从“身体的教育”向“通过身体的教育”转型时所发生的思维过渡。而袁敦礼对此的准确把握显示出中国体育学人所具有的学术敏锐度。

实际上,麦克乐与威廉姆斯认识观点上的不同,不光体现在有关“身―心”关系的命题中,也存在于两人对于健康与体育的关系的阐述上。

麦克乐认为体育的职责之一就是改善学生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来说,

今天的体育面临着两个机会……第一个是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确实改善。”他始终相信,在维护人的健康方面,体育具有预防人心理与感情不稳定的作用。同时,如前所述,麦克乐认为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对身体的发展。在麦克乐关于健康的诸多论述中,始终使用“健康(Heahh)”来形容“身体性健康(Physical Well-being)”。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宋君复对于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身体健康,“故健康云者,必吾人之各种器官发展得其宜,且不互相抵触之谓也。”

不同于麦克乐,威廉姆斯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的质量(Quality of Life)”,这一质量使人“最好的活着,并最好的进行服务(to live most and to serve best)。”他认为,健康绝不仅仅包括良好的身体、心理与情感状态,它还包含一些诸如自我克制与自我控制的价值。而且,健康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最有可能获得完满生活的途径;人如果想获得健康的生活,必须将健康的原理与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否则就没有价值。所以,他并不认为维护学生的健康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职责。而体育以外的其他活动,特别是娱乐休闲类的活动才是消解现代生活的压力困境的良方。

威廉姆斯的这种实用主义体育思想打破了长久以来以健康为至高目标的体育发展路径,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以一种更为清晰与理智的认识区分开来。诚然,体育与健康教育有相互重叠的区域,但两者绝对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也不可能完全相互取代。

所以,健康是一个不可测量的质量,将体质与健康或者身体舒适视为同义词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一看法与当时很多体育教育家,如F・罗杰斯(F.Rogers)和麦克乐大相径庭。罗杰斯等认为,通过人体测量学、力量指标测定、心血管效能测试,人们可以测量身体的舒适度(physical fitness),也就是健康程度。

从健康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争论,麦克乐等人所持的是一种带有明确医学倾向性的定义方式。在他们看来,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这一定义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明确的手段和指标来迅速说明问题,但它的最大缺陷是被动的假设健康是一种可衡量的稳定质量,由此使人们的注意力都倾向集中到各种机能失调时所表现出来的体征,却忽视对稳定状态的分析,最终导致研究的重点发生偏移,同时也忽略了对健康的社会性与心理性认识的关注。

而威廉姆斯所坚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性的定义方式。他认为体育具有促进健康的功能,但这不意味体育可以代替健康教育,且体育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定义健康应该以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参照,且此定义过程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获得修正。

体育思想篇(6)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不断的追求,特别在工作压力加大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健康管理更是备受人们的重视。人们为了加强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对于各种方法都跃跃欲试,其中,体育运动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将有利于养成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抵抗力终将有所提高。

就目前的体育改革情况来看,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那么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大学体育的主导思想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

1.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概指人们在其一生中所受到的所有不同的培养。终身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是均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时间上来说,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都体现在空间上,终身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关于终身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对知识、理想和人格的辩证统一出发,涉及智力、政治、审美、身体等众多方面,有着多种教育形式且要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和协调发展。除此之外,终身教育提倡对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均给予一定的尊重,而且人要能够自强自立并不断地发展自己。

2.终身体育

终身教育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虽然终身体育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不管在以前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一个人从自身出发,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并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且在其一生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从而终身受益。此外,全民性、科学性、终身性和民主性是终身体育的四大重要特征,对于进行终身体育的人而言,他们的体育锻炼将会持续一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应当融入终身体育中去,实现这三者的结合。

二、大学体育和终身体育之间的关系

1.终身体育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涉及极为广泛,而大学体育只是终身体育中的一个环节,且主要集中在终身体育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这样一个重要作用

在大学体育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到的体育教育和之前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正规和全面,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密集性。由此看来,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在这个时段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事实上,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在进行终身体育时应当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于小学体育,其主要是以培育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教育目标,而中学体育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体育则是以发展体能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同时加强对于其体育意识和独立健身能力的培养。

3.大学体育教育关系到终身体育的实施

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采用选修的形式,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在运动领域和项目上进行适当的扩大,最终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为学生以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技能以及具备终身体育本领打下了基础。

4.终身体育最终就是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

大学教育明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体育可以和终身体育混为一谈,它始终要和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

等协调配合好。

三、如何将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1.科学建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以增加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培养道德意识为目标进行的,它要求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过程与终结评价、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考核。如此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促进学生特长发挥的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信心和希望,是真正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调动学生对于大学体育的积极性

在大学体育的全部体育活动中,学生发挥着一定的主体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绝不可以忽视。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时,那么他们对于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表现的自觉性就愈强。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时,学生自身的能动力量便可充分得以发挥,而且学生也会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众所周知,大学体育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对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对教材、教师、课的类型和密度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相信在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也更合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加突出。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由于大学生之前生活和受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在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均不相同,如果仍然一味地对全体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策略是不可行的。教师必须采取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整体学生的体育技能都有所增加,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必要的时候可采取区别指导的方法,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所在,从而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对所学项目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领的掌握学习中去。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形式,带动所有学生集体朝着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努力。

体育思想篇(7)

2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之间的关系

终身体育锻炼对人的一生身心健康,良好的习惯的形成都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中老年时期的健康长寿及儿童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应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学体育教育工作必须以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使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习惯、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根据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少儿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针对性明显不足,特别是心理上学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兴趣。显然,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必须依存于中学体育。中学教育阶段学生身体质量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日趋成熟,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中学体育对终身体育培养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学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充分利用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这是终身以锻炼求发展,维持和增进健康。也就是说,终身体育观培养使学生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促使其养成坚持锻炼、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第二,中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关键环节。终身体育观形成的重要体现是中学体育培养了中学生健身的良好习惯。受教育者在踏入大学前一个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学体育教育。因而,终身体育实施中的特殊环节是中学体育教育,为大学乃至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体育思想基础。第三,中学体育是培育终身体育观的最佳场所。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中学体育的关系以及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如果不重视学校体育,将中学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那么,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

体育思想篇(8)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矗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的依据和实践意义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语)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

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

体育思想篇(9)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语)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

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

体育思想篇(10)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观念及理论的不断发展,其所包含的终身体育教育得到应有的发展。作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最佳场所和最有效途径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我国现有的学校体育存在一些不足,如体育教学观念滞后:过于强调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未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中职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最后的驿站,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体育锻炼习惯都有基础、指导的重要作用。

1.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他方式都更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中职体育教学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的语言刺激,促进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学生“要求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的愿望强烈,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

2.开展“开放型”教学

通过“开放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开放型”教学需要教师在思想和时间上进行“开放”处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更愿意学习。“开放型”教学建立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上。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而开展“开放型”教学有利于教学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考核学生时参考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采用模糊量化法这种方式进行考核。比如,教师在讲解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垫球数进行汇报。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往往统一要求,而不考虑学生的特殊性。相比较而言,“开放型”教学更注重放宽限制。以往在开始正式体育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排成纵队慢跑三圈,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分散跑。在跳远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对于跳杆高低和起跳点的限制,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这样做考虑到了教师的意愿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3.根据教学指导思想、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选用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指导思想、目标是选用教学模式的首要因素。因为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立的。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无论是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身体素质能力,还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发展和认识为主体,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观点。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后,体验体育课成功的喜悦。学生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制定学习目标,逐步克服体育学习的难处。在单元结束时,都需要进行体育学习后的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有效建立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强化体育教学效果。

4.体育教师的技能应向“一专多能”性转变

体育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学习的项目增多,这样一个教师必须教授多个项目,学校体育课才能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使他们向一专多能性转变。例如,健美操专项教师可以在短时间通过自学,很快掌握形体舞蹈之类,他就可以进行形体舞蹈教学:乒乓球专项的教师,对网球、羽毛球有一定的共性,同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修学习,那样就可以教授网球或者羽毛球了。

上一篇: 歌唱比赛活动总结 下一篇: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