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7:05

衍生品设计论文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

二、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特点

对于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的设计不光要对其产品造型进行考虑,同时也要配合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视觉系统设计等,形成企业系统化的设计。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不仅要符合红木产品高贵雅致的特质,也要兼具强烈的设计感。

1.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色彩的选用

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色彩应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色调的选择可以相对稳重,根据产品本身的红木材质种类进行判断和选择。鸡翅木、酸枝木和花梨木等红木材质,根据其纹理的不同、木质色泽的不同,选定合适的包装色彩和材质纹理,使其余料衍生品与其包装设计相辅相成。

2.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包装设计材料的选用

红木余料衍生品的包装设计还需要从包装材料上考虑。其包装材料的选择范围很广,各类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和复合材料等可以作为主要包装材料,各类涂料、黏合剂、捆扎带、印刷工艺和材料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材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都可以成为红木工艺产品包装设计的利用对象。在红木家具生产余料再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红木材开料和裁板留下来的余料板材用作包装材料的一部分,不仅使包装设计与产品本身有所呼应,而且可以体现红木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包装结构和材料工艺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2)

(一)红色旅游文化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文化衍生品概念

由某种或某一类别的文化衍生或延伸出来的产品,即为文化衍生品,它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文化衍生物的特征。

二、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缺乏重视

市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机构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理解缺乏认识,尚未树立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概念,缺乏完善和健全的理论体系指导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更没有制定出一套翔实的设计方案来促进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设计。

(二)产品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性

该市的红色旅游产品类型缺乏多样性,同质化、同类化现象较为严重,像像章、名人像章,来自武汉、义乌等地的奇石、玉石、弹弓等普通工艺品在其他景区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商品无论是在设计理念、材质、包装、特色等方面来看,缺乏设计感、美感、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且做工粗糙、工艺水平差,多是机械化生产,没有手工艺的味道,严重扰乱了红色旅游产品的销售,拉低了景区品味和档次。

(三)产品缺少红色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销售的产品没有体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内涵,缺乏地方特色,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事迹、人物等来设计,缺乏感染力,无法体现特殊的红色精神,造成消费者缺乏购买欲望。

(四)缺乏专业性生产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意识不足

该市目前没有专门从事红色旅游衍生品开发和设计的企业,只有几家工艺品生产公司,且大部分产品与红色文化无关,企业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不够,设计与创新研发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三、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民族的即世界的”,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本土化特点和民族化风格融入到红色文化衍生品中,才有利于形成别具一格的高端化、品牌化产品。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做到物美价廉,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也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起着宣传和保护作用,有益于开拓国内、国际化市场。

(二)提高衍生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多元文化的运用

企业首先应该打破格局、提升眼界,确保有专业的人员利用高科技提高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其次,进行多样化的研发,同时注入多元文化和艺术内涵,这样会给红色文化衍生品带来附加的价值,使之更受欢迎。再次,政府可以搭建红色文创产品征集大赛平台,吸纳众人之创意,进一步提升该市红色文化衍生品的档次和品味。

(三)提高设计水准

企业应除了有计划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从事设计研发或者衍生品改良外,也可与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地方院校合作,成立相关的设计部门,共同研发红色文化衍生品,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四)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相关设计人员要理清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分清产品的主次,以便按照严格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来生产、销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红色衍生品的个人定制化生产和销售网络化趋势出现,生产企业应该加强与电商合作,专设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网络销售平台。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货币市场波动;贷款行为;广义矩估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04310

随着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银行在信用衍生品市场中的对冲行为与其贷款行为的关系逐步引起了学界与实务界的重视。目前中国银行持有的衍生产品数量有限且品种较为单一,以利率互换合约为主,主要包括隔夜拆借利率互换、定期存款利率互换与回购利率互换,均属于总收益互换型信用衍生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远期合约(主要是外汇)。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成熟,信用衍生产品对中国银行行为的影响也不够直接,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与银行贷款行为之间的关系尚未被深入研究。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出发,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银行的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行为与贷款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化、货币政策调控直接化、银行业务同质化的特征,货币市场波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1-2]。货币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有可能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甚至有可能会掩盖其他因素对贷款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探讨对冲行为与中国银行贷款行为的关系时,有必要同时考虑货币市场波动对贷款行为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对冲行为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Merton定性指出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进行对冲一方面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避免了一些不谨慎的贷款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对冲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带来了额外的流动性,从而使银行能够扩大贷款发放额度[3]。Santomero 和Trester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同样认为对冲行为对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4]。Instefjord基于几何布朗运动与贝尔曼方程建立理论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在信用衍生产品对冲的前提下,存在一个使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贷款比例[5]。Norden、Buston和Wagner指出银行通过信用衍生产品对冲将信用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从而扩大贷款发放额度[6]。Boz和Mendoza指出对冲行为带来的金融市场多样化、额外的流动性、过度自信的市场氛围导致了美国信贷规模在危机前的迅速扩大[7]。Nijskens和Wagner指出商业银行在利用贷款信用衍生产品进行对冲的同时,实际上扩大其表外的贷款发放额度[8]。Dewally和Shao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认为银行持有利率衍生产品会掩盖一些贷款行为,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不透明度[9]。Papanikolaou和Wolff指出高杠杆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实际上刺激了银行的表外贷款行为[10]。国内学者关于对冲行为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李勤首先以综述形式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且阐述了对冲行为在中国银行实务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11]。刘雷定性地阐述了信用衍生产品在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对冲套期保值的原理、对冲套期保值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绩效的影响[12]。钟升概述了信用衍生产品的定义、对冲套期保值的原理,同时指出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减少实际资本需求数额从而影响贷款行为[13]。陈娜综述了新巴塞尔协议条件下信用衍生品的资本缓释作用,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对冲可以扩大贷款总额[14]。倪勤从实务角度阐述了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进行对冲的流程,以及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贷款管理[15]。马孝先、郑萍和公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得出结论认为衍生产品配置数量与中国银行财务绩效正相关,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16]。邱兆祥和许坤将是否持有信用衍生产品作为虚拟变量对贷款损失与不良贷款额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得出结论认为持有信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贷款损失与不良贷款率[17]。

将货币市场波动与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均考虑为银行贷款行为影响因素的外文文献并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ero构建的理论模型,其将货币市场波动作为衡量系统风险的变量,得出了在存在货币市场波动的条件下对冲程度提升会导致贷款额增加的结论 [18]。近年来有一些国内文献从实证出发探讨了货币市场波动对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潘敏和张依茹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得出结论认为货币环境风险与商业银行的资产性风险承担行为(主要为贷款行为)负相关[19]。李菁和黄隽则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货币波动因素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20]。

以上文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对于对冲行为的衡量没有切合对冲的实质,现有文献中常见的以信用衍生产品持有额(仓位)衡量对冲行为的做法与对冲行为的实质并没有必然联系;其二,现有的文献缺乏对于中国银行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行为的理论描述,外文文献的理论模型往往又不适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为了克服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首先基于合理假设定义对冲程度变量,建立一个能够描述对冲、货币市场波动与银行贷款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得出理论结论与推论;随后,依据理论模型的结论与推论进行实证建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一阶段GMM方法与两阶段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探讨回购利率互换合约、定期存款利率互换合约、隔夜拆借利率互换合约这三种现阶段主要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货币市场波动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得出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模型构建

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看,以信用衍生产品持有额(仓位)衡量对冲行为在理论上并非完全切合对冲的实质,而从实务看,中国银行间市场信用衍生产品的明细交易仓位数据并不可得。因此需要改变以衍生产品的绝对数量衡量对冲行为的一般思路,从更切合对冲行为实质的角度出发衡量对冲行为,同时建立理论模型描述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行为、货币市场波动与银行贷款总额的关系。

(一)模型假设与定义

假设1:假定银行只持有贷款、无风险资产和一种特定的信用衍生产品。银行拥有的总财富水平Qt,无风险资产的数量为Qf,信用衍生产品数量为Qd,贷款总额为Q,Qt=Q+Qf+Qd。任何情况下信用衍生产品数量不能为负,即空头信用衍生产品头寸不能大于多头头寸。同时假定任何时刻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与核心资本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假设2:银行持有的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Rf,银行贷款收益率为R,结合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央行规定及利差较大的现实,R>Rf恒成立。Rf与R独立且均服从正态分布。

假设3:银行贷款收益率R可以分解为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系统性收益Rs和受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影响的非系统性收益Ri,即R=Rs+Ri。

假设4:模型中的特定信用衍生产品的多头年化收益率为Rd,且服从正态分布。根据约翰・霍尔的观点[21],Rd与Rf及Rs独立,Rd与Ri不独立,其意义在于说明信用衍生产品只能对冲商业银行自身的非系统性风险。

假设5: 假定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多头)不存在超额收益,即E(Rd)-rf≤0,此假设本质在于持有信用衍生产品只能用于对冲而不能通过持有衍生产品本身获得大于无风险收益率的套利收益。

假设6:银行的效用函数设定为:U(W)=W-1/2ρVar(W),其中W代表银行资产的总收益水平,Var(W)总收益的波动程度,ρ代表银行贷款行为的风险取向。结合中国银行贷款行为的一般情况,假设ρ>0,即中国银行贷款行为是风险规避的。

定义1:定义对冲程度变量为r=cov(Rd,Ri)/Var(Rd)Var(Ri),即为一段时间内系统性收益率与衍生产品收益相关系数,且其令取值范围r∈[-1,0),当r-1时,对冲程度提高,即该变量绝对值越大(取值越小)对冲程度越高。令该变量取值在[-1,0)的范围内,原因在于即便信用衍生品收益率(多头)变动与非系统收益率变动正相关,仍然可以通过持有衍生产品的空头实现对冲变量定义范围在[-1,0)主要是考虑到对冲的本质,即金融衍生产品的多头与空头均可以实现对冲。在实证中的变量设计则与定义略有不同,原因在于衍生品收益率与非系统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不是每一期都为负数,对于为正数的则全部处理为负值,即认为持有空头,特此说明。。

定义2:定义均衡状态下的贷款总额Q为银行的贷款行为变量,假设3中提到的系统性收益率在报告期内的方差Var(Rs)为货币市场波动变量。

(二)模型构建与求解

根据上述假设与定义,考虑到Rd与Rf及Rs独立性条件,可以将银行的总收益W1和效用水平U(W1)分别表示为: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

结论1: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随信用衍生产品对冲程度的提升可能出现“单调递减”、“先减小后增大”和“减小―增大―减小”等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四)货币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

将式(4)对Var(Rs)求偏导数,即可以得出货币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

(五)基本理论模型的扩展与推论

上述结论1和结论2都是在较强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合近年来发达国家银行的信用衍生产品对冲对其贷款行为的实际影响,可以认为银行贷款行为风险规避的假设有可能需要放宽,即假设6中的ρ

推论1:对冲流动性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处于风险偏好的状态,且不同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风险态度的影响有差异。

推论2:在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情况下,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货币市场波动可能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信用衍生产品对冲程度的提升可能使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出现“单调递增”、“先增大后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等三种变化情况中的一种,货币市场波动与商业银行贷款总额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

选取回购利率互换、定期存款利率互换、隔夜拆借利率互换这三种中国银行间市场主要交易的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需要强调的是,三种衍生产品的对冲程度变量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回归模型中,即分别讨论三种衍生产品对冲程度对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考虑到静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GLS估计法在时间序列样本不足够长的情况下参数估计结果会存在偏倚,因此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首先采用一阶广义矩估计法(1-stage GMM)估计出一个反映大致影响的结果,随后再引入两阶段广义矩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广义矩估计法(2-stage GMM)估计出一个更能有效反映具体影响的结果[22-24]。需要指出的是,两阶段广义矩估计取不同的两阶段广义矩工具变量时的参数估计结果存在差异,选取给定形式下统计学意义最优的参数估计结果作为该形式两阶段广义矩估计的结果。

(二)变量设计和数据来源

变量设计如表2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参考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做法,引入商业银行的杠杆比例作为控制变量。所有变量均取季度数据,数据样本时间段从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三季度,原始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所有原始数据均进行X11标准的季节调整。衍生产品收益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原始数据取(%)为单位。

(三)实证模型设定

根据理论模型结果,可以将实证模型设定为线性、U型和三次型三种形式。另外,考虑到动态建模的要求以及数据样本的特征,必须要考虑一阶序列相关的情况,因此在一阶段广义矩估计中需要引入残差的一阶自回归项,在两阶段广义矩估计中需要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由此可得如下基本模型形式。

(四)面板单位根检验

根据沃尔特・恩德斯的论述[25],主要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认为在给定检验形式下,所有被解释变量在同一性单位根原假设与独立性单位根原假设下都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所有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均是平稳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将各个变量的水平值放在一个模型里建模,不需要再进行差分,上一节列出的实证模型形式是适用的。

(五)回购利率互换衍生产品对冲程度、货币市场波动对贷款总额影响的实证研究

对回购互换利率衍生产品对冲程度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认为在一阶段广义矩估计的结果中,模型2具有最优的显著性程度,其所有参数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且其矩条件可以被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为一阶段广义矩估计法得到的最优估计结果。模型5在两阶段广义矩估计的结果中具有最优的显著性程度,其所有参数估计均显著,且其矩条件可以被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为两阶段广义矩估计的最有结果。模型2与模型5均为二次函数型模型形式,综合分析各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认为贷款总额与回购利率互换的对冲程度呈正U型关系(数值上),与货币市场波动负相关。

(六)存款利率互换衍生产品对冲程度对贷款总额影响的实证研究

对存款互换对冲程度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如表5所示。从一阶段广义矩估计的结果看,仅有模型1的所有参数估计都是显著的且具有可接受的矩条件,不过其DW值落在了不可判别域内。在两阶广义矩估计的结果中,仅有模型4的所有参数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且具有可接受的矩条件。综合分析,可以认定线性模型是可接受的,即贷款总额与存款利率互换的对冲程度(数值上)、杠杆比例负相关,与货币市场波动正相关。

(七)隔夜拆借利率互换衍生产品对冲程度对贷款总额影响的实证研究

对隔夜拆借利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一阶段广义矩估计得出的各个模型均不显著;在两阶段广义矩估计的结果中模型5的各个参数估计结果均显著,且具有非常理想的矩条件,因此模型5是适用的。可以认为贷款总额与隔夜拆借利率互换的对冲程度呈倒U型关系,与货币市场波动正相关,与杠杆比例负相关。

(八)实证结果分析

从对每种衍生产品对冲程度建模的结果看,不同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行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不尽相同。

从回购利率互换对冲行为的实证结果看,银行贷款总额随着其对冲程度的提升先减小后增大(正U型关系),符合理论结论表1中情况3的描述。在利用回购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条件下,银行贷款总额与货币市场波动负相关,符合理论结论2的描述。除此以外可以发现表4中模型2与模型5的杠杆比例的参数估计结果均显著且符号相反,该结果表明在采用回购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前提下,杠杆比例对银行贷款总额的影响明显受到其他解释变量的干扰。

从存款利率互换对冲行为的实证结果看,银行贷款总额随对冲程度的提升而增大(负相关关系);在利用存款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条件下,银行贷款总额与货币市场波动正相关。该实证结果与推论2的描述相符。作为控制变量的杠杆比例在此前提下与银行贷款总额负相关。

从隔夜拆借利率互换对冲行为的实证结果看,银行贷款总额随对冲程度的提升先增大后减小(负相关);在利用隔夜拆借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条件下,银行贷款总额与货币市场波动正相关。该实证结果与推论2的描述相符。作为控制变量的杠杆比例在此前提下与银行贷款总额同样呈负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一系列合理假设,直接从信用衍生产品的对冲程度出发,建立理论模型描述对冲、货币市场波动与中国银行贷款行为的关系。理论模型相比于现有文献最大的突破在于从信用衍生产品收益与非系统性收益相关性这一本质出发,定义了信用衍生产品对冲程度这一关键变量,不再使用信用衍生产品的绝对数额来衡量对冲行为的强弱。基于一系列假设条件的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对冲行为与贷款行为的关系并非简单线性的,银行贷款总额随对冲程度的提升可能出现单调减小、先减小后增大、“减小―增大―减小”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在信用衍生产品对冲的前提下,货币市场波动与银行贷款总额负相关。放宽假设条件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还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推论:其一,信用衍生产品本身的性质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待贷款风险的态度,对冲流动性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可能会使银行贷款行为趋于风险偏好;其二,在商业银行贷款行为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银行的贷款行为将会更加激进。一方面,该理论模型得到的基本结论较为清晰地描述了在中国银行一般经营原则下,对冲行为、货币市场波动对贷款行为可能存在的影响;另一方面,放宽假设条件后的推论与外文文献提到的情况相契合,能够解释发达国家银行的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行为在次贷危机形成中的作用。

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在利用回购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前提下,对冲程度的提升引起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先减小后增大,货币市场波动与贷款总额负相关;在利用存款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前提下,对冲程度的提升引起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增大,货币市场波动与贷款总额正相关;在利用隔夜拆借利率互换进行对冲的前提下,对冲程度的提升引起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先增大后减小,货币市场波动与贷款总额正相关。回购利率互换对冲行为的实证结果符合基本理论结论描述,而存款利率互换与隔夜拆借利率互换对冲行为的实证结果则与推论的描述相符,总的来看实证结果证实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利用存款利率互换与隔夜拆借利率互换进行对冲时银行的贷款行为是风险偏好的。考虑到存款利率互换与隔夜拆借利率互换都是用于对冲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衍生产品品种,因此可以认为外文文献中提及的单位贷款流动性风险敞口减小刺激银行采取更为激进的贷款政策的情况同样出现于中国的银行实务中[1-2,6-7]。相关监管部门需要意识到,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对冲流动性风险很可能会使中国银行采取风险偏好型的贷款行为。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信用衍生产品对冲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务中,但是其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导致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诱因同样存在于中国银行的实务中,即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对冲流动性风险有可能会刺激银行采取激进的风险偏好型贷款行为。结合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的风控水平,现阶段中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尚不适合推出以资产变现为主要目的、能够通过对冲为银行带来大量短期流动性、交易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总的看,信用衍生产品对冲行为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影响较为复杂,在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将来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参考文献:

[1]江曙霞, 陈玉婵.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 2012(4):1-16

[2]徐明东, 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 2012(7):48-62

[3]MERTON R C.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 19(4):461-481

[4]SANTOMERO A M, TRESTER J.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bank risk taking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8, 35(1):25-37

[5]INSTEFJORD N.Risk and hedging: Do credit derivatives increase bank risk?[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5, 29(2):333-345.

[6]NORDEN L, BUSTON C, WAGNER W.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bank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markets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4, 43:130-145

[7]BOZ E, MENDOZA E.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discovery of risk, and the US.credit crisis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4, 62:1-22.

[8]NIJSKENS R, WAGNER W.Credit risk transfer activities and systemic risk: How banks became less risky individually but posed greater risk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1, 35(6):1391-1398

[9]DEWALLY M, SHAO Y.Financial derivatives, opacity, and crash risk: Evidence from large US banks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3, 9(4):565-577

[10]PAPANIKOLAOU N I, WOLFF C P.The role of onand offbalancesheet leverage of banks in the late 2000s crisis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4, 14:3-22

[11]李勤.信用风险对冲技术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 2002(7):54-60

[12]刘雷.金融衍生工具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13]钟升.信用衍生工具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4]陈娜.我国商业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D].成都:四川大学, 2007

[15]倪勤.信用衍生工具下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J].新经济, 2014 (14):43-44

[16]马孝先, 郑萍, 公伟.中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绩效比较[J].金融论坛, 2013(2):73-79

[17]邱兆祥, 许坤.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J].当代财经, 2014, (12):47-56

[18]KERO A.Banks’ risk tak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acroeconomic risk [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3, 53(2):112-124

[19]潘敏, 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 2012(10):57-65

[20]李菁, 黄隽.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检验――基于GMM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 2014 (12):57-66

[21]约翰・霍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 [M].第8版王勇,索吾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41-50

[22]ARELLANO M.On the testing of correlated effects with panel data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3, 59(1):87-97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75-06

熊明良(197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财务会计。(四川成都610065)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掉期和利率互换等。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多达1 200余种,而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产品组合已不计其数。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从无到有,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表1反映了近几年的利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

可以预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迅猛崛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从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美国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会计监管的实质是博弈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研究各个理性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对衍生品公司与会计监管部门双方决策进行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来源

季小琴认为会计监管是一项制度安排。一般认为会计监管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冲突;二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各方利用各自信息优势谋取私利,造成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而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状,使得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经济管制理论等共同支撑起会计监管的理论。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委托关系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风险偏爱的不一致性等四个方面的非均衡性,使得委托人的既定目标不能充分实现,为减少这些非均衡性给委托人带来的成本,客观上必须要求有一协调监控委托经济的管理体制以促进其成本的降低,增进委托人利益,而会计监管实际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中监管与激励的博弈过程,多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导致会计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并能实现最大限度地缩小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歧,保证委托关系的协调运行,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二是公共利益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那么由大众选举出来的政府理应代表大众的利益,至少应该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监管也就应该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标,这样当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政府出面监管可以克服市场缺陷,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俘获论。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从监管机构本身的实际行为和动机来考察,认为政府虽然是由社会大众选举产生,但很多政府要员、立法委员都是在一些利益集团的“帮助”下选举出来的,所以他们被选举成功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代表着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那些垄断势力、有巨大垄断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所以,俘获论者认为既然已经成为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获的政府”,那么他们的监管就理所当然地会有利于生产者。四是经济监管论。该理论是在第二、三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监管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受益,任何集团都可能是监管的受益者。至于谁受益,取决于不执行监管时谁受到的损失更大,其政治实力和社会余额(利润和消费余额)如何分配。

(二)决策依据:成本效益评估

进行成本效益评估的目的是期望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确定被分析对象的实际价值。宏观和微观活动都受到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且经济利益是企业选择违规操作的根本动因。企业可以看做是“理性的经济人”,它是否选择违规操作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人对守法与违法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以及对风险偏好的程度。基于对成本效益的评估,如果违规的收益大于成本,任何企业都会选择违规。实践证明,在不存在任何外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是有动机从事违规操作行为的。理论上的会计监管的成本收益关系见图1①。

由图1可以看出,成本曲线向右下滑的曲线说明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初期,由于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政策不合理、监管的手段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监管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力度逐步增大,信息质量逐步提高,监管成本开始下降,至b点取得最大的成本收益差,监管效果最高。越过b点后,继续加强会计监管,监管成本升高,监管的收益也同时增加,但成本的增加值明显高于收益的增加值。到达c点时,监管的成本和收益相等,越过c点后监管的成本将大于收益,此时将会造成监管得不偿失。因此,针对监管成本效益的这种特点,我们应该把监管成本、效益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都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适度的会计监管才能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管的决策依据就取决于对监管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基本假设

1.该博弈分析中只考虑两个参与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被监管者(即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经营与衍生品业务有关的法人和自然人,统称为衍生品公司)和监管者(如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

收集。5.博弈双方的行为结果。对于监管者来说,监管与不监管将有四种行为结果:监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监管,可能被举报,也可能不被举报。对于衍生品公司来说,将有三种行为结果,即:不违规,获得正常收益;违规,可能被查处,也可能不被查处。

6.博弈策略组合中变量的设定。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本文对博弈策略组合中的一些变量作出规定:设s为衍生品公司守规操作所获得的正常收益;c1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时被查处后的处罚金额;c2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u为会计监管部门的正常效用;g1为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工作失职而受到的处罚,包括罚款、批评、降级和失去公信等;g2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违规操作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g3为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违规者所付出的监管成本,一般有g3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前提假设,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模型如表2。

另外,假定监管者查处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成功概率为α,衍生品公司的违规行为被社会公众检举的概率为β,它们由社会环境、证券、证券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衍生品公司成熟程度等外在环境决定。令p=c2-s,q=c1-s。其中:p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得逞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即比不违规操作时多获得的效用;q表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与不违规操作时相比的效用差异。可以把(p+q)近似地看作是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则双方博弈模型可转化成表3所示。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设计,本文分别分析4种纯策略达到均衡的可能性及其达到的均衡的条件:

1.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不监管,不违规)。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状态,但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要使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采取违规行为不能够获取比不违规行为更多的效用;对于会计监管部门来说,他们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成本太大,而收益又太小。

2.会计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仍然违规(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α(p+q)>s和u-g2+αf>u-βg1,或α<α*=p/(p+q)和αf/(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会计监管部门监管时的效用大于不监管时的效用。显然,这种均衡是最不理想的,要想避免就必须加大对违规操作者的惩罚,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使其满足α>α*=p/(p+q),从而使得(q+p)越大,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区域越小。

3.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衍生品公司违规(不监管,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p-β(p+q)]>s和u-βg1>u-g2+αh,或β<β*=p/(p+q)和αh/(g2-βg1)<1

其经济含义是: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效用大于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得的效用,监管者也不愿意监管,因为监管会使其效用减少(奖得少罚得轻)。

4.会计监管部门勤于监管,衍生品公司被迫守规(监管,不违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u-g3>u-βg1和s+p-α(p+q)0和α>α*=p/(p+q)

其经济含义是:在监管人员的失职处罚大于对守规者监管的成本的条件下,监管人员会竭尽所能地进行监管;在监管人员竭力监管和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的情况下,衍生品公司觉得如果违规操作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不违规操作合算。

(二)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

如果同时满足条件β<β*=p/(p+q),αh/(g2-βg1)>1和α>α*=p/(p+q),则该博弈会陷入“监管者监管衍生品公司不违规监管者不监管衍生品公司违规监管者再监管”的被动循环之中,这样博弈的均衡解将是混合策略。

假定衍生品公司以概率ω选择违规行为,会计监管部门以概率υ选择监管行为,我们分别分析会计监管部门和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

1.会计监管部门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监管者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衍生品公司违规概率ω,则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期望收益e(υ=1)为:

e(υ=1)=ω(-g2-g3+αh)+(1-ω)(-g2-g3)

会计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期望收益e(υ=0)为:e(υ=0)=ω(-βg1)

衍生品公司违规最优概率就是要使会计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效用无差异)。即e(υ=1)=e(υ=0),解ω(-g2-g3+αh)+(1-ω)(-g2-g3)=ω(-βg1)

得:ω*=(g2+g3)/(αh+βg1)

这表明衍生品公司以小于ω*的概率选择违规时,监管者不进行监管的效用将大于监管时的效用,监管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将是不进行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大于ω*时,监管者的最优行为是选择监管;当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概率等于ω*时,会计监管部门无机可乘,不能在博弈中占上风,从而监管者对监管的态度将变得无所谓。

2.衍生品公司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我们通过考察衍生品公司的预期效用,来反映他们的最优行为选择。给定会计监管部门选择监管概率υ,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期望收益e(ω=1)为:

e(ω=1)=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

衍生品公司选择不违规期望收益e(ω=0)为:e(ω=0)=0

同理由:e(ω=1)=e(ω=0),解υ[α×(-c1)+(1-α)(s+c2)]+(1-υ)[β(-c1)+(1-β)(s+c2)]=0

得:υ*=[βc1-(1-β)(s+c2)]/[(β-α)(s+c1+c2)]

此式表明在监管者的监管概率小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违规操作,以谋取非法所得;当监管概率大于υ*时,衍生品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违规操作,合规经营;当监管概率等于υ*时,衍生品公司选择两种策略的效用相同。

四、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建议

(一)模型的政策含义

从纯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会计监管的最理想均衡(不监管,不违规) ,即会计监管部门采取不监管策略,而衍生品公司却能够自觉守法不违规,但这种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均衡状态。而相对满意的均衡(监管,不违规)则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尽量使其达到均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另外两种均衡(监管,违规)和(不监管,违规)的出现。

从混合策略的均衡分析可知,这个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是:(ω*=(g2+g3)/(αh+βg1),υ*=[βc1-(1-β)(s+c2)]/[(β-α)(s+c1+c2)]),这说明博弈均衡时衍生品公司违规的最优概率为ω*=(g2+g3)/(αh+βg1),则会计监管部门的理是随机地进行监管和不监管。同样会计监管部门最优监管概率为υ*=[βc1-(1-β)(s+c2)]/[(β-α)(s+c1+c2)],则衍生品公司的理性策略是以一定的概率在违规与不违规中“随机游走”。这决定衍生品公司将以ω*概率为判断标准选择是否违规,会计监管部门将以υ*概率为判断标准实施监管。

收集。(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效率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会计监管博弈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监管效率:

1.根据纯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我们认为在监管中如果只重视对违规者的惩罚而忽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失职行为的查处,效果是有限的。会计监管机构和人员作为政府的人,一方面受政府委托对市场实施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惩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规者及其投机操纵行为固然必不可少,但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却更能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在会计监管制度设计上,从严监督监管者与严惩违规者并举不失为更优的选择。这是因为s越大,投资者违法行为空间越小。同时,要想促使监管者愿意监管,必须提高查处成功后的奖励h,并加大对监管者的失职处分g1,同时设法减少监管代价g2。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加大对此监管失职的处罚,是促使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违法行为较少时,监管者进行主动监管的投入较大,效用较低时,加强行业监督能有效地降低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2.在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分析中,注意到ω*的大小由g1、g2、g3和h确定,而υ*的大小由c1、c2 、 β和s确定,而在这些因素当中,除c2 (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以外,其余因素会计监管部门均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变,使其朝着有利于监管效率提高的方向变化。由此,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工作中,可以考虑: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均衡概率ω*,来改变监管者选择不监管行为的区域,由于ω*与g2和g3成正比,与h和g1成反比,而最直接最容易操作的是改变h和g1。显然ω*是h和g1的减函数,当h和g1增大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小,当h和g1减小时,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变大。会计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概率ω*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要想降低ω*,就必须对监管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理论上ω*应控制在监管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点。因此,在监管工作中,我们应该设法降低稽查成本,加重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罚款金额,提高稽查人员的素质,以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证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均衡概率υ,来控制衍生品公司选择违规行为的区域,由于υ的大小与c1、c2 、 β和s有关,而最容易影响的变量是β和s。显然,β越大,s越大,υ越小,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表明社会监督环境越完善,监督能力越强,衍生品公司违规操作被查处后的处罚越重,违规操作所能够获取的暴利越少,衍生品公司就越没有选择违规操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对于违规行为,应加大揭批力度,强化公众对违规行为的舆论监督,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揭批使其形象受损,降低其在公众中的声誉,从而扼制其违规的冲动。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5)

一、动漫产品衍生的过程及其互动性特点

动漫产品衍生的客观必然性,是原创性动漫产品达到利用极限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消费心理所必须实现的客观实在。最为根本的动漫产品,即动画和漫画作品,再也没有比这更为原创性的了。迪士尼设计制作的动画产品,以及同时代其它公司设计制作的动画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就已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功,其动漫产品及开发在动漫发展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一时间,文化主流生活将人们的情趣和视野拉向了动漫文化生活时代,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当时技术有限,又不能够迅速生产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这一文化成果的共享,面对此种难题,人们苦思冥想,最终以某种或某几种媒介来进行动漫文化的传播。

从动漫产品衍生的过程来看,产品的分类及其特点表现为:第一类产品为包括剧情在内的衍生产品,比如图书、录像制品等,它们的制作权主要是有授权单位以授权的方式制定特定的公司生产制作,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面对的社会群体比较广泛,在盈利上也较为可观;第二类产品为简单动漫产品形象经过授权以后,由指定公司生产的印有某个动漫形象的产品,诸如衣服、鞋帽,家用产品、文具,以及相对简便的交通工具等,这些产品在市场和社会中广泛流传,这种嫁接在一般产品上的动漫衍生产品,事实上,动漫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从商品变为一种类似“商标”的文化元素,现在这类产品大多由公司主动设计而不经过任何授权单位的授权,也就是说,现代产品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行设计某个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并将其直接印在产品之上,或作为产品标志,或作为公司文化元素标志,来进行商业运作;第三类产品就是具有动漫文化因素的主题性建筑,例如动漫主题公园,这样的主题建筑一般是群众娱乐,休闲型的场所,带有大众化文化因素,因此,它是吸引游客的好场所,也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理想境地。这种将动漫产品衍生与休闲、旅游文化等相结合在现代表现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具有时代特征。

二、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因素分析

动漫衍生产品是在动漫核心产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品,它的核心因素依然存在于核心文化内容之上。动漫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播,以及商业效应决定了动漫产品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核心文化衍生出来的外延因素,外延因素是构成产品价值的真正元素,如果没有外延因素,就不成为外延衍生产品。针对核心与外延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是为了诠释动漫作品原创者如何通过动漫衍生产品来与消费者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互动。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核心因素

动漫产品生来就是以美术方式表现的视觉文化产品,所以,它的核心因素就是其核心价值因素——审美。它的核心因素是通过制作者的设计制作,以及在传播时消费者的视听消费(也就是欣赏)来实现的。当然,动漫衍生产品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这些因素,在制作者和消费者看来这种核心因素是必须的。动漫衍生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核心因素实现的可能性,并将核心因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当一个消费者身临其境参与动漫衍生产品消费时,他的参与就如同创作者一样,不仅会对剧情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场景等进行实时分析,而且还会针对影响结果的过程做出调整,以便影响结果。这种因素的获得恐怕在动漫原创性产品消费中是无法体会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漫衍生产品在核心因素的展现上取决于设计者创造美的能力和受众审美的能力。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外延因素

动漫衍生产品之所以要继续衍生,不仅仅是产品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产品外延的扩大。动漫产品外延的最大益处就是满足了广大产品消费者对产品消费需要的渴求,因为动漫原创产品在现实操作中已经达到利用的最大限度,而消费者需要该产品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根本满足,相对于该产品的原创性产品在现有条件下并不能达到这种要求。这不论从消费者方面还是生产者方面都受到限制,于是一种变换形式,主要是传播媒介形式的动画产品就自然衍生出来了。

以生产者生产动机与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互动性为共同支撑点的动漫产品衍生成为客观必然。事实上,互动性衍生层面对动漫衍生产品分类与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一致的。动漫衍生产品的文化因素是在动漫原创产品的核心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因素。在动漫核心产品诸如漫画、动画卡通、网络、影视等有知识产权的原创人物、动物和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基础上,进一步了它的传播媒介介质;以图书、录像形式为媒介来传播的动画文化因素,从一个更加广泛的层面上拓展动漫的受众群体,那么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显而易见了。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谋而合地意识到这种产品的衍生应该渗透到生活、工作和学习文化领域,于是,动漫简单形象的被授权产品产生,它们包括装饰有动漫图案或卡通画的衣服、鞋帽、餐具、文具、玩具,以及交通工具等。这些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构成动漫衍生产品更加丰富的文化因素。但是,这些文化因素的开发利用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仍然没有足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一种更为永恒的文化因素被动漫产品的衍生所覆盖,那就是动漫主题公园类型的“产品”。实质上,它也是进入市场的以消费为导向的产品,它以无比的文化潜力吸引着对动漫感兴趣的观众或游览者的目光,直至将他们的消费吸引过来。

三、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供需互动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品都是设计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的结果,如果失去这种互动,不仅设计生产者的事业不能进行,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也同样不能及时满足。客观上讲,设计者、生产者的设计生产目的与动机,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是完全一致的。也只有这样,设计与生产才能实现。对于动漫产品衍生的互动性探求,就是对广大消费者群体消费心理的探求。在此,最简单不过的,就是设计生产的动机,它是设计生产者欲想更多地能够及时抓住消费者心理需要,设计生产处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便赢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从广大消费者的性格出发,并结合消费者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明确消费者在社会、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需要来发掘动漫产品可以衍生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直接切入消费者的家庭或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收入、持家的风格,以及消费者求得朴素民风和节欲的消费观念,以及重人性情感和求大同的消费动机等等。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也同样包括人们追求时尚的猎奇心理,以及讲求个性与追求个人表现的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因素,最终决定了设计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动漫产品衍生中进行互动,以及如何互动。

四、动漫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特征

动画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实则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者和生产者与动漫衍生产品消费者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中介,它起着联系设计、生产和消费桥梁的作用。如果从消费者一方分析,主要是它的文化功能在消费者中勾起的消费欲望。同样,对于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者而言,它们必须与消费者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这便完整构成动漫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的内容。

从动漫衍生产品的概念和内容上分析,它引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特征是复杂和丰富的,它包括,动漫衍生产品对人们具有生活性、真实性、审美性、趣味性以及猎奇性,与在文化表达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性意义,这是第一层面上的心理特征。还包括一种强烈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聚集的归宿感,即归属性,作为动漫图象也往往与其它产品不同,它利用图像的固有特性可以唤起使用者的情感,促使使用者产生触景生情的效果。但作为产品,还必须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产生必然的联系,消费者的经济购买力最终决定了产品价值的实现。

结 语

动漫产品的衍生并没有停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媒介和载体的丰富,动漫衍生产品所折射的文化因素还十分广泛,人们对动漫特征风格的进一步理解还没有得到彻底开发,所以,动漫产品的衍生体系并没有停止其完善的脚步,同时动漫衍生产品体系的完善必将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聂欣茹:《资料动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骏祥、程季华:《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3. 孙立军:《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4. 王方华、吕巍、陈洁:《企业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 王传东:《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

包头市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设计

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不仅仅是指根据博物馆文化而设计出的商品,也包含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这些创意衍生产品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能够实现文化的再创造。包头市博物馆位于包头市的市中心地带,馆藏十分丰富,兼备收藏和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基础功能渐渐弱化,只有不断开发相关的创意衍生产品,才能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播。

1包头市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方法

1.1设计主题的确立

创意衍生产品设计主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来源。一是根据博物馆经典藏品形成的设计主题,这类设计主题是根据博物馆中的某一个藏品而开发的。这些藏品通常是博物馆的经典展品,也是某一地域文化或历史时期的代表物品,或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如在包头博物馆现有的历史文物中有代表性的、体现各个时期的文化及历史故事的展品有:“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品古柄石刃刀、骨针,秦汉时期的黄釉陶尊浮雕纹饰,王昭君出塞画像和昭明镜,隋唐时期的彩陶俑(唐三彩),明清时期的“大威德金刚”、美岱召大殿、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三娘子壁画等。二是根据藏品的艺术设计风格形成的设计主题,这类设计主题既可以是由某个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发展而来,又可以是由某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发展而来。无论哪一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发展历程中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三是根据地域文化形成的设计主题。地域文化是以自然环境、城市景观、风俗人情为标志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彰显着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成为本土化的特色标志。包头是北方的重工业城市、历史上的水旱码头和货运集散地,是具有鲜明西北特征的城市,如赵长城、秦长城、水旱码头、五当召等历史标志都可以成为产品设计的元素。

1.2设计步骤

博物馆的创意衍生产品设计虽然强调设计上的艺术性,但是更多的是对文化的要求。由于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其对文化信息的传播。在产品的设计上,既要尊重地方文化,又要尊重当地民族文化,将文化贯穿于设计的始末。创意衍生产品设计可以分为以下4个步骤。一是对背景文化的研究。通过研究现有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古迹,了解地域文化的特色,掌握文化的表现形式,以便于更好地将文化渗透到产品中。这里通过深入了解包头市历史文化发展沿革、草原文化演进过程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方面,探寻包头市博物馆衍生产品的设计思路及设计灵感。例如,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包头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便利的独特条件,成为内地通向新疆、蒙古、俄罗斯等地区的畜产、皮毛、粮食的集散地,号称塞上水旱码头。这样独特的历史演进过程成为了众多设计灵感的源泉。二是设计构思。将纪念性、地域性、艺术性、新奇性与时代特征等因素整体地融入产品设计当中。设计构思就是设计概念产生和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种设计方案、草图描绘、效果图表现等的不断完善,设计师原创的构思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将有利于产品设计更加趋近于设计主题。设计构思是阶段性成果的体现,仅代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能否实现还需要后续步骤的证实。三是产品设计。按照设计构思制定设计方案,确定制作工艺,完善产品的细节。这个阶段设计师会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科学仪器、行为科学等理论,推断出未来产品所具有的性能和技术指标。例如,基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进行的公园景观缩微模型设计,模型中主要由漂浮式蒙古包建筑构成,配合蒙古族特色图案形状的码头,充分展现了包头市东河区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昔日水旱码头的繁荣景象,成为了包头市文化宣传展品中的一件艺术作品。四是交流与评估。通过系统的设计检查来确保设计项目最终达到设计目标,及时排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设计质量,最大程度降低产品开发风险,以专业的角度审视产品,在保证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使产品既满足文化上的创新,也满足审美上的要求。其中需求评估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一阶段需要确保设计定位的正确性,明确体现产品特点的重要需求要素。例如,水旱码头缩微景观产品设计中,消费者对它们的需求重点是要鲜明体现出包头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它的纪念性和良好的外观展示性也非常重要。

2包头市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

2.1突出包头市地域文化特色原则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很多地区都推出了博物馆衍生设计产品,但这些产品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不具备应用价值,也失去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博物馆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认真分析博物馆的特色,将这些特点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游客在旅游时都希望能够买到具有特色的产品,如果产品没有突出地域的特点,很容易让游客失去购买的欲望。包头市历史文化悠久,博物馆的馆藏也十分丰富,为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产品的设计中,要挑选博物馆中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进行衍生设计。如根据包头市博物馆中陈列的阴山岩画,设计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产品。在包头市博物馆中阴山岩画藏品数量丰富,形态各异,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在阴山岩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岩画也被称为艺术的画卷,因此这些岩画作为博物馆中的特色展品之一,曾被评为文物精品。在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中,可以从这些古老的岩石中寻找灵感,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产品。这种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包头市的文化特色,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展现产品的使用价值,赋予其文化价值。主要特点为引用了岩画的元素,表面为凹凸触感,边框为金属材质,背面刻有包头市博物馆馆名及标识。根据包头市博物馆的历史古钱币为原型,赋予钱币古铜质感,突出了博物馆的历史印记。以小型配饰作为依托,宣扬民族特色文化。采用八卦行图、甲骨图文等元素,既可以丰富配饰的美好寓意,又能够代表包头特有的青铜币文化的特殊历史时段,表达了包头原有的商品贸易经济和晋商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的深远意义。

2.2消费者需求细分设计原则

由于游客年龄和爱好上存在差异,对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对于低年龄段的儿童,可以为其设计文化图册,展现草原风情。由于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对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过于晦涩的设计反而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在设计中要结合儿童的特点,为其设计具有观看性的图书或彩绘画册。将草原上的美景体现在图画中,帮助儿童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化。对于艺术爱好者,可以增加设计中的艺术元素,将艺术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如元青花是包头市博物馆中的重要展品和首要专题,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设计刻有元青花图案的梳子,并配以相同图案的包装盒,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游客的购买欲望,使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对于青年游客,可以强化现代感和时尚性,针对其这一需求,可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钥匙链。Q版昭君钥匙链及包装设计见图5,以包头市博物馆藏画“昭君出塞”为原型,造型可爱乖巧,金属材质,便于携带,适合年轻游客使用或作为具有包头特色的小礼物馈赠给亲朋。

2.3创新产品的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品也在不断进化,现有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就为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创新,成为创意衍生产品设计中的重点。例如可以变换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包头市的历史名人有很多,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其中之一。在以往的设计中,该人物往往都是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在创意设计中,可以变换这种形象,尽量体现设计上的人性化。例如可设计吕布玩偶,将人物的萌态展现出来,提高游客的购买欲望。也可以将文化渗透到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上,如设计出印有“天降单于”字样的亲子装,并配以醒目的颜色。结合包头历史和蒙古族文化,以蒙古战车形态、祥云图案、蒙古族文字、昭君形象等元素,设计成家居用品挂钩,既能够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又可以使文化得以更好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筷子属于必需品,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筷子的设计中,可以有效地扩大创意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用不锈钢作为筷子的材质,在制作过程中,对其进行中空防烫处理,为了避免筷子在使用过程中过滑,可以在其底端进行花纹雕刻。最后,在筷子的顶端融入包头市博物馆中的元青花元素,将包头市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筷子设计中,不仅使筷子具有美观感,而且还能对包头市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效传播。

3包头市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意义

3.1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由于博物馆的建设规模较大,而游客的游览时间有限。很多游客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参观,对文化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游客可以将富有纪念意义的产品带到生活中,通过这些产品回忆起博物馆中的相关展品,逐渐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博物馆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源,让游客对地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博物馆的参观中,很多游客都抱着逛景点的心态进行参观,忽视了对文化的了解,这种现象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能够使游客在游览景点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加深对博物馆的印象。

3.2有利于文化的宣传

由于博物馆建设上的特殊性,导致宣传工作很难开展,虽然相关展会的举办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是游客往往来自于较近的地区。博物馆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游客只有深入到博物馆内部,才能真正感受到其文化上的内涵。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改变了这一现象,能够加大文化的传播力度。由于游客来自于不同地区,对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游客将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带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也赋予了文化新的意义。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能够使静态的展品变为动态的文化,在更多的人群中流通,并通过游客的活动将这些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对文化宣传十分有利。

3.3带动经济的增长

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设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增长。首先,创意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游客通过购买产品了解相关文化,当地通过产品的销售来提高经济收入,并通过加强产品的创新形式,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通过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了解当地的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传播出去,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收入。

4结语

博物馆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能够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博物馆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中,要针对游客的特点,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提高设计的针对性,使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突出文化上的创新性,使产品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真正让游客的游览形式从“逛”景点转换到“品”文化,更好地完成文化的传播。

作者:杨思凝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余隋怀.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J].包装工程,2011,32(2):37—39.

[2]王国彬.展陈设计中交互式博物馆的理念剖析[J].包装工程,2015,36(8):26—29.

[3]陶金鸿.比较视野下的博物馆艺术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6):74—76.

[4]杨煜.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J].文物春秋,2010(2):62—66.

[5]刘小云.论当代公共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艺术百家,2014(5):313—315.

[6]邢志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与产品[J].艺术百家,2014(1):18—22.

[7]沈飞,李栋.将文化与创意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伦敦地区博物馆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3(4):94—97.

[8]王睿.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7)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

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20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

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见图1)。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

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

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 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23个类别,共计268个品种(见图2)。

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

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1/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

2.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

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20年,目前已有70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16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3 000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9大类共795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法国卢浮宫的艺术衍生品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艺术珍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官网上的艺术品商店售有海报文具、珠宝、目录指南、装饰、DVD、儿童用品、时尚配饰、雕塑8类,共计2 235种商品。由于藏品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先进,卢浮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品质精美、品类丰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借鉴(见图4)。

卢浮宫在开发高中低档衍生品的品类和数量上是比较均衡的。其中,高端商品珠宝依托于丰富的馆藏品,制作精美,极具异域风情。复制品中,雕塑的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分为古代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埃及艺术、亚洲艺术。时尚配饰是独立于珠宝和装饰的一个特色品类,与法国的时尚产业紧密相关,是法国非常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依托于法国文化和地域的特点虽不可效仿,但这种开发衍生品的思路值得借鉴,因为文化艺术资源毕竟是艺术衍生品的命脉。数量最大的目录指南,则反映出卢浮宫每年庞大的游客数量。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美术馆、尤伦斯当代

艺术中心、上海证大艺术超市,发现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格局是:博物馆依托于文物级的藏品进行开发;美术馆依托于所收藏的艺术品进行开发;画廊依托于已授权或签约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开发;艺术超市由于没有重量级的藏品,倾向于创意品的开发,走平价路线。整体来看,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衍生品的数量少、品类细分度差、雷同感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超市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设计、开发、营销到展陈的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深度较浅;三是国内艺术衍生品授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不尊重艺术品的知识产权,而侵权常给艺术家带来名誉、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使行业雪上加霜。

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途径

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围绕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细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系统地回答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

分析艺术衍生品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衍生品“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们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六大价值需求,即收藏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实用价值。因此,在产品开发初期,应依据这六大价值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艺术衍生品的品类:仿真品、装饰品、纪念品、礼品、奢侈品和日用品。这六大价值分别对应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仿真品的收藏价值、装饰品的审美价值、纪念品的情感价值、礼品的馈赠价值、日用品的实用价值、奢侈品的身份价值(见图5)。遵循价值分析推导出产品品类,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关联,可保证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有的放矢,避免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这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创新与深度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搞清楚“为什么”不仅可以保证短期开发的明确性,也可为长期产品的开发摸索出一条规范的路径。从“为什么”开始的设计思路,可保证设计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2.艺术衍生品的品类细分

在对艺术衍生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艺术衍生品的品类进行细分。品类细分是艺术衍生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研究进行到艺术衍生品品类细分时,艺术衍生品的雏形就已经呈现出来(见图6)。通过对仿真品的收藏细分、装饰品的载体细分、纪念品的情感细分、礼品的用途细分、奢侈品的材料细分、日用品的功能细分的研究,艺术衍生品呈现出巨大的开发空间,许多可以延展的领域一目了然地出现,有效地回答了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艺术衍生品的系统模型

艺术衍生品“怎么做”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性问题。当前国内市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衍生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与缺乏系统模型有直接关联。艺术衍生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会出现品类上的狭窄和造型上的雷同,而且这种不求创新、一味相互抄袭、追求短期商业价值的行为,会导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系统模型(见图7),这

个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丝丝入扣的关系,有着相对严密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个模型推衍出的艺术衍生品具有生成感,这种生成感可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品质,提升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这一系统模型可为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建立关联,使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成为可以系统推导出来的严密流程,即从“无形”的动机、观念到具体的概念、要素,进而形成“有形”的原则、策略、标准,完成动机生发――观念产生――概念导出――要素形成――原则建立――策略形成――标准制定等。以不同的动机作为核心,可以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观念、要素、原则、策略、标准,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进行整体性思考,以保证之后的实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4.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主要由以下四步构成(见图8)。

第一步是市场调研。其目标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了解是艺术衍生品市场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可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购买力、商品需求结构、消费人口结构、消费者购

图8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买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等进行调查,摸清消费者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动机、对现有艺术衍生品的意见、潜在的消费需求等。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确定产品概念、品类、功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和展陈营销,保证艺术衍生品的良好开发。

第二步是产品定位。定位过程是一个对现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在未知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定位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灵魂,好的定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呈现产品的利益点、凸显产品的特点。通过产品定位,可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品类、价格、人群、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三步是设计制作。这是一个将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产品的过程。要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设计概念,进行反复的设计探索,寻找对应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不断通过草案优化艺术衍生品的外观、颜色、细节、语义、功能等,协调多种设计元素的冲突,将复杂的概念协调为简单的产品表

达。之后,运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具体的产品制图,根据制图,完成产品模型的打样,进入生产环节。

四、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

艺术衍生品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等,而艺术衍生品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概念创新问题。创新的原点在哪里?

概念创新既非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也非绝对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两者的思维突破。概念创新的基础虽是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这些都只是条件,不足以达成概念创新,概念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赖声川认为,“创意所需要的智慧,是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4]。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本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在赋予物体形态之前,必须首先赋予物体以精神,然后用材料和形态将其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发挥“转化”作用,将自然界的材料按照设计构想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新的功能。为了完成这种“转化”,创新设计的思维必须寻找未转化前的原点。原点是设计的“根”,是进行创新最根本的素材;原点是创新的灵魂,其价值在设计中是必须保留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变它的呈现状态而已。以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衍生品的原点是艺术品的原型,文创产品的原点是思维的原创,旅游纪念品的原点是特色的原地(见图9)。原型、原创、原地是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部分。

作为艺术衍生品,衍生品原点的价值是其核心的价值。原点价值有三个属性:稀缺;非物质;无价。无论是狭义上具有艺术品原型的衍生品,还是广义上具有艺术感的衍生品,都具有这三个属性。优秀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当下呈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灵性,正是这种灵性的存在使得艺术品原作成为了稀缺、非物质、无价的物品。因此,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中,要通过设计语言的转化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并尽力保留艺术品的灵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艺术衍生品的欲望。稀缺性可使消费者趋之若鹜地渴望拥有;非物质性可使衍生品在延展中得到自由诠释;无价性可为衍生品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要进行艺术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

德国著名学者W.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本身并

不具有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复制时所参照的物品,是这种稀缺的物品所具有的灵光让沉溺在物质泛滥世界中的人们在对这种特殊物质的复制品的占有行为中,稍稍脱离了物欲层面,赋予了其精神追求的属性。[5]

创新是从原点出发、以当下的审美意识和需求重新造物的过程。对艺术品原型的“转化”,从视觉上直接提取其图像、色彩、肌理进行再设计,是最常用的创新方法。但要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必须寻求衍生品的价值突破。可从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上实现突破,从商品开发的角度梳理产品功能,从功能需求的角度细分产品类别。

2.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

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领域,基于原创的“跨界”整合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产品的体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原有以功能定位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需要一种新的物质载体出现,以整合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品位,给人们带来纵深的产品体验。

“创意是一种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的能力。”[4]跨界整合意味着突破,其最核心的突破不仅是物与物的连接、场域与场域的融合,而且是观念、概念、思维、方法、感觉、状态、立场的转化。思维层面上的跨界,能够带来概念的创新,在原发状态基础上生成极具原创感的产品。

3.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无论是历史文物、建筑遗产、文化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形成的稀缺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的深挖,是实现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地域资源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从价值层面寻求地域的独特元素,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组合、提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传统的生活理念,为现代文明带来传统的观念,通过造物来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实现艺术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本文关于艺术衍生品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概念创新、原点创新的层面而展开的,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媒介创新并没有涉及,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1]

林雪.艺术衍生品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服饰:理论版,2014(7):232.

[2]金磊磊.艺术衍生品的定义与分类[J].大众文艺,2014(21):117.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9)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71-02

Effect of 3D Technology on the Design of Print Art Derivatives

QUE Tian(Chongqing Publishing Group,Chongqing 40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on the design of art derivatives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art derivatives, an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s a new technology,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design of art derivatives in the concept and all aspects.

Key words :3-D printing; UCCASTORE exclusive merchandise; design concept; production cost

Internet :.cn

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繁荣,艺术文化产业也相应的兴起,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都开设艺术商店,出售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大众化普及的一种方式,艺术衍生品既有艺术作品的个性特征,又必须符合大众消费商品共性的属性。这种双重性也给艺术衍生品的设计、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在低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艺术的个性和大众商品的共性特征,成为艺术衍生品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在当下以大众化、批量化为主要特征的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业制造业很难满足艺术衍生品的个性化需求,而以个性化、精确化、新奇廉为特征的新兴3D打印技术正好弥补和解决了艺术衍生品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3D打印技术

3D打印的萌芽来自于18世纪欧洲的雕塑艺术,随后在20世纪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86年Charles Hull 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也正式标志着3D打印的诞生。在随后的时间里,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3D打印技术越来越多的开始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用途。3D打印,顾名思义其打印出来的并非平面,而是立体的三维实物。他的工作原理同传统的打印相同,不同的是传统的打印只停留在二维平面之上,而3D打印则是“由快速原型机在X-Y平面内通过扫描形式形成工件的截面形状,而在Z坐标间断地作层面厚度的位移,最终形成三维制件。”①这种打印技术建立在物体3D模型数据之上,通过3D打印机将数据模型转化为具体实物。

(一)个性化特征

由于3D打印“基于3D模型数据,采用与减式制造技术相反的逐层叠加的方式生产物品的过程,通过电脑控制将材料逐层叠加,最终将计算机上的三维模型变为立体事物”②。对于机械化大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是以部件为基本单位,通过部件的组合(组装)形成产品,3D打印则以材料作为基本单位,通过不同材料的叠加形成三维立体,因此3D打印设备可以单独的完成产品从计算机3D数据模型到生成实物的过程,而流水线生产则需要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才得以完成。当以材料为基本单位时,产品的形体就得到了解放,形体不在依附于产品结构,可以自由的发挥,产品设计师甚至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趣味去设计外观,更加的突出了3D打印个性化的特征。

(二)精准化特征

3D打印设备依据计算机“G代码”从横截面将粉末、金属、液体等材料一层一层叠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打印出的物体根据打印分辨率的高低来决定打印物品的精细度。而现在的“3D打印机的分辨率已经达到600dpi,每层厚度只有0.01mm,即使在模型表面存在文字或者图片也能够清晰打印,比较先进的产品可以实现每小时25mm高度的垂直速率,相比早期产品有10倍提升,而且可以利用有色胶水实现彩色打印,色彩深度高达24位。”③也就是说3D打印横纵分辨率已经可以和激光打印媲美,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3D打印可以做到极高的精准度。

(三)设计即生产

以3D模型数据为基础的3D打印增量制造系统,在打印过程中每个层次都是与已经设计完成的3D虚拟模型中的层次相对应的,只需要制作出虚拟数字模型即可,然后将材料人工或者自动的通过3D打印机拼接起来形成三维立体成品,不会因为制造技术的局限而导致设计观念的无法实施。在这种模式之上,3D打印几乎可以打印所有形状的物品,真正做到了设计到生产的无缝衔接。

二、 3D打印技术与艺术衍生品设计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与商品的结合体,是艺术小众与大众生活链接的载体,它的出现让艺术从小众层面走入服务于大众生活,使其本来的价值在大众化推广中得到增加,其中也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艺术影响力。随着普通民众对艺术关注度的提升,艺术衍生品也成为“艺术未来趋势的一种重要形态”。④当下的艺术衍生品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艺术家作品或者作品元素印制在日常用品表面,作为外包装图式,如印证艺术家作品的服装、明信片、被子、手机外壳等等;第二类是以艺术家作品为原版的版画复制品;第三类是以动漫、影视中人物形象制作的立体形象。前两种类别对于艺术背后价值的开发还是停留在低端的图式复制,而第三类开始使用和突显艺术衍生品独立价值,但由于当下生产制造技术的局限性⑤,造成了艺术衍生品的生产成本变高、不确定性增强。有些衍生品更需要精工制造,这也使得批量化生产变得难上加难,因此有些立体实物类衍生品多采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这些都是当下艺术衍生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个性化、精准化、“设计即生产”为特征的3D打印技术正好解决了艺术衍生品设计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一)对艺术衍生品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衍生品作为商业产品的一种特殊种类,其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工业化以来形成的批量化大生产方式之上,这也意味着像传统的产品设计一样,消费者的差异性在设计中无法体现。这种模式下,对于艺术衍生品设计师来说,在衍生品设计之初就形成了符合批量化生产的设计观念,这样极大的限制和约束了设计师的思路。以雕塑衍生品为例,通常的设计模式是先预设适合消费者需求的雕塑尺寸然后进行生产,这对于厂商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销售风险,而对于消费者只能在既定的尺寸范围内进行挑选,这样的模式下艺术衍生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处于束缚的状态。而3D打印技术则可以根据消费者对于尺寸的要求来调整衍生品虚拟三维模型,从而打印出完全符合消费者心意的雕塑。这种模式下,衍生品设计就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量身订做,真正以人为本。

(二)对艺术衍生品设计流程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和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需要在设计的早期就加以解决,以免造成反复设计,这样极大的加大了设计周期和难度。同样在艺术衍生品设计过程中,只能通过抽象的二维平面图作为可视化媒介进行设计讨论,而3D打印不需要工厂机械加工就可以直接打印出三维立体的概念模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概念实体模型精准的修改和讨论,这将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缩短了研发设计周期。

(三)对艺术衍生品细节设计的影响

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现在大部分艺术衍生品结构和形体都非常简单,而这恰恰牺牲了艺术品巧妙精致的结构和外形,不能让原艺术品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得到完美的再现,这也使得当下的艺术衍生品始终处于一种低端的制造,只是对图式的二维复制,比如在现成品上打印二维平面作品。但3D打印的出现,则为衍生品的精细设计提供了可能。3D打印技术“增量”方式使产品成为一个整体,不在是传统的部件组装,这种一体化使得艺术衍生品的形式可以更加的复杂奇特,并且3D打印极高的打印分辨率使得设计师不必担心成品生产问题,可以注重细节的设计。

(四)对艺术衍生品产品生态的影响

3D打印的成熟和兴起,艺术家不再需要专门的艺术衍生品设计师和制造商,而自己就可以提取作品中的元素进行设计,建立虚拟模型,通过3D打印设备就能制造出成品,这样人们会看到更多优质创新的衍生品。另外当下的艺术衍生品都是以设计师自我为主导,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只能是被动的选择。3D打印使大批量生产转化为小批量个性化制造,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从被动选择转为自我设计,消费者可以参与到设计中,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现成实物。这样整个衍生品设计生态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

总结

从宏观的产品设计的层面来看,3D打印技术必将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式,开启产品设计新纪元。而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衍生品,3D技术将从设计观念、设计流程、设计细节、设计生态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艺术衍生品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创新,更加的凸显出艺术衍生品个性化的美学特征。

注释:

① 郭振华,王清君,郭应焕.3D打印技术与社会制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4):64-70.

②张楠,李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影响[J].机械设计,2013, 30(7):97-99.

③郭振华,王清君,郭应焕.3D打印技术与社会制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4):64-70.

④白晶.浅析艺术市场中艺术衍生品的产业化运作[J].大众文艺,2012(10:284-285.

⑤当下产品制造业机械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出现两个局限性特征,一个是产品的成本会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另一个是产品预设型的生产,只能通过预测受众和销售情况进行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 郭振华,王清君,郭应焕.3D打印技术与社会制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4): 64 - 70.

[2]张楠,李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影响[J].机械设计,2013,30(07): 97- 99.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衍生品市场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Bodnar等(1995)关于美国非金融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调查报告显示:35%的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其中大规模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比重达75%,中等规模企业使用比重为30%,小企业使用比重为12%;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在对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综述中指出,我国也有不少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然而,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既具有风险管理功能,又具有投机功能,因此,衍生工具运用的效果如何,成为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衍生工具运用效果的研究尚缺乏一致性的结论。有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Guay,1999;Bartrametal.,2011),也有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并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Hentschel&Kothari,2001)。我国目前缺乏关于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发生了中信泰富等一系列衍生品投机事件,从而使得我国学者对衍生工具的作用和性质产生了争议。我国企业的衍生工具投资到底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投机动机?使用衍生工具是否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以及不同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这些仍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衍生工具的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能够获悉企业衍生工具运用情况,因此,本文以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背景,在潜在风险敞口样本中,检验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和风险管理效果;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使得他们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衍生工具在这两类企业中运用效果的差异。

采用倾向因子打分法(PSM)和差分模型控制内生性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波动性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衍生工具;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后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管理现金流波动的效果不明显;衍生工具对企业盈余波动性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与国内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利用文本搜索方法首次获得完整数据,并考察衍生工具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其次,首次探讨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差异,拓展了相关研究的视野。最后,在衍生工具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使用衍生工具是套保动机还是投机动机的文献讨论,丰富了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研究,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假说发展

随着衍生工具市场的繁荣,衍生工具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动机的理论主要有以MM定理为理论基础的无关论、放松完美市场假设条件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Tufano,1996)三种。无关论认为,企业不具有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在完美市场假设条件下,给定投资策略,企业的融资决策是无关紧要的,公司资本结构并不会影响企业价值。Smith&Stulz(1985)证实了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企业确实不具有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认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是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现金流波动性,降低期望的财务危机成本(Smith&Stulz,1985),减缓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Stulz,1990),从而增加企业价值。Géczy等(1997)研究表明,有更高增长前景和更多融资约束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并且衍生工具能够降低现金流波动。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则认为,由于股东和管理层存在冲突,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在衍生工具决策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会根据自身的薪酬计划进行判断(Bodnaretal.,1995)。

中国学者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的研究,侧重于衍生工具基本理论的介绍和企业价值方面。如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回顾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献;阳和赵阳(2007)阐述使用衍生工具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和实证方法;郭飞(2012)实证检验外汇衍生工具的价值溢价效果。这些研究并未回答衍生工具的作用机理。本文将从衍生工具对企业现金流、盈余波动性影响的角度,回答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现金流波动性高的企业会选择使用衍生工具。究竟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不能减少企业风险?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是否影响企业风险和如何影响企业风险进行的实证研究尚无一致结论。部分学者认为衍生工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如Guay(1999)以新的衍生工具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使用衍生工具后,企业的总风险和特质风险减小,但是市场风险没有显著的变化;Allayanis等(2001)利用S&P500非金融企业,研究发现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显著降低;Bartram等(2011)采用国际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衍生工具能够降低企业的总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另一部分学者对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提出质疑,如Hentschel和Kothari(2001)认为使用衍生工具企业与未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风险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Jin和Jorion(2006)研究油汽生产商的风险管理活动,发现油气价格与风险管理不存在显著关系。国内关于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赵旭(2011)以28家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使用衍生工具能够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曹玉珊(2013)以60家使用衍生工具的公司进行抽样研究,发现企业使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非常微弱。中国已有文献都是对部分上市公司的抽样研究,且尚未有一致结论,有待完整数据的进一步检验。

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使用衍生工具会影响企业风险。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是解释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Tufano(1996)认为公司冲突的程度将影响风险管理的态度。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情况,管理层具有企业大部分控制权,容易产生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李增泉等,2005)。内部人控制会导致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增加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主观随机性(Bodnar,1995),进而影响管理层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和管理效果;王志诚和周春生(2006)认为我国特有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发展如下假说: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效果存在差异。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最终控制人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通过文本搜索的方法处理上交所与深交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得到企业衍生工具使用情况。①本文的样本期间为2007年至2011年。以2007年为起点是因为自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才开始使用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风险敞口及形成原因、风险管理目标、计量方法、金融工具类型、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使研究能够获得较为详尽的衍生品信息。因为金融类企业既是衍生工具的提供者,又是使用者,它们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可能与非金融类企业不同,所以剔除该类企业。由于无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缺乏使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因此研究锁定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首先,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潜在外汇衍生工具风险敞口的两个标准为:(1)如果公司存在境外收入,认为该公司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否则认为无潜在风险敞口。(2)确认资产负债表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是否等于0,如果不等于0,就认为该公司涉足跨国经营,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郭飞,2012)。如果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一个,则认为该企业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敞口。其次,Purnanandam(2008)发现潜在商品衍生工具风险敞口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所以本文通过观察行业商品衍生工具的使用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潜在商品风险敞口,如果某行业内使用商品衍生工具的企业比例大于等于10%,则认为该行业所有的企业都具有潜在商品衍生工具风险敞口。最后认为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和其他衍生工具的企业,也具有潜在风险敞口。通过以上方法,剔除样本中无潜在风险敞口的观测值,从而得到潜在风险敞口样本,共计4165个观测值。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所有的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1.企业风险的衡量本文的因变量是企业的风险水平。Bodnar等(1995)对美国非金融企业就使用衍生品目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7%的企业使用衍生品是为了管理现金流波动性,28%的企业是为了管理会计盈余波动,5%的企业是为了管理资产负债表波动;这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最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现金流波动性。Hung等(2005)认为,现金流波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从而导致管理层采取会计调整手段来降低风险。企业盈余可分成经营性现金流和应计利润两部分,盈余波动反应的信息包含现金流波动所反映的信息,但是管理层可以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平滑(Barton,2001),所以,企业盈余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与现金流波动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现金流波动和盈余波动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风险水平。由于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具有较强的时间粘性,为了缓解时间趋势对结果的影响,借鉴(Dhaliwaletal.,2011),本文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计算公式。2.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1)运用衍生工具动机模型为了检验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具体模型设定如下其中:DFI是哑变量,如果企业当期使用了衍生工具,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STDCFOt-1表示企业上一期的现金流波动性;STDEARNINGt-1表示企业上一期的盈余波动性。如果α1的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现金流(盈余)波动大的企业当期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衍生工具;如果α1的符号为负,说明上一期现金流(盈余)波动小的企业当期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2)风险管理效果模型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和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为了缓解内生性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倾向因子打分法(PropensityScoreMatch,PSM)。首先构造一个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根据该logitstic回归估计后的倾向打分配对。其中:DFI是哑变量,如果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如果α1的符号为正,说明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性大于未使用的企业,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有投机的动机;相反,如果α1的符号为负,说明使用衍生工具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性小于未使用的企业,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用于风险管理。DFI*SOE则是表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差异。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衡量,因为大公司更有动机使用衍生工具(Bodnaretal.,1995;Guay,1999;Bartrametal.,2011),规模经济会影响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控制公司规模。LEV为公司的财务杠杆,我们用企业的长、短期贷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衡量,Smith和Stulz(1985)认为,当财务困境的成本影响到公司价值时,对冲可以增加杠杆公司的价值,对冲可以较少财务困境的成本;为了降低企业选择衍生工具和选择资本结构之间的潜在同步性,选择控制LEV。GROWTH为企业成长性,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进行衡量,Froot等(1993)认为,高成长性企业更容易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控制了GROWTH。ROE为净资产报酬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LLOSS为哑变量,用来衡量企业是否发生亏损,如果企业当年净利润小于0,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Smith和Stulz(1985)认为,降低股东和管理层风险偏好不同产生的成本是公司使用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动机,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影响其风险管理的强度,所以我们控制了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公司治理特征会影响公司采取的风险对策,大股东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积极性来监督管理层是否处于自利动机来选取风险管理策略(Tufano,1996),所以我们控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OWNERSHIP)、董事会规模(BOARDSIZE)和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ING)。BIG4为哑变量,如果公司年报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公司治理机制好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行为存在更强的约束,所以我们控制了事务所规模(BIG4)。

四、结果分析

(一)单变量分析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Δ%STDCFO均值为0.164,说明t+1年现金流波动率与t年现金流波动率相比,平均增长16.4%;Δ%STDEARNING均值为0.281,说明t+1年盈余波动率与t年盈余波动率相比,平均增长28.1%。BIG4的均值为0.084,说明有8.4%的样本公司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SOE的均值为0.545,说明样本公司中54.5%的公司为国有企业;LLOSS均值为0.079,说明样本公司中7.9%的公司亏损;MSHARE均值为0.034,表明样本公司管理层持股水平为3.4%。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表2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动机的回归结果。第一列结果表明,STDCFOt-1的系数为5.556,并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上一期现金流波动性大的企业在当期选择使用衍生工具的概率更高。第二列结果表明,STDEARNINGt-1的系数为1.205,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前期盈余波动性对企业当期是否选择使用衍生工具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控制变量方面,SIZE、BIG4、LEV、MSHARE与DFI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大、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经四大审计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衍生工具,与Haushalter(2000)等的结果一致。SOE与DFI显著负相关,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可能性较小。表3为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一列结果表明,DFI的系数为-0.147,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显著降低现金流波动增长率。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检验,第二列结果表明,DFI系数为-0.207,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使用衍生工具的非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显著减小;DFI与DFI*SOE系数的联合检验不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并没有显著降低;DFI*SOE的系数为0.101,不显著,说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能够显著降低现金流的波动,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与现金流波动显著负相关负相关,这一结果与Hentschel和Kothari(2001)一致,说明使用衍生工具对大公司的现金流波动影响比较小;t-1期现金流波动(STDCFOt-1)与现金流波动显著负相关负相关,说明前一期现金流波动会显著影响当期的波动。第三、四列是衍生工具使用对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三列中DFI的系数为0.031,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第四列中DFI系数0.061,统计上不显著,DFI*SOE系数-0.050,不显著,说明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都对盈余波动没有显著影响。总之,上述结果表明,在我国现行阶段,非国有使用衍生工具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有效降低现金流波动性。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有效控制盈余波动性,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要求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可能会引起盈余短期波动性的增加(Choietal.,2015);另一方面,盈余中不仅包含现金流信息,还包括应计利润信息,当企业在使用衍生工具时,盈余管理的水平也发生变化,两者对盈余波动性的影响相互抵消,从而造成不显著的结果。

五、敏感性检验

(一)差分模型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在主检验模型中,控制变量都选用的是水平值。在敏感性检验中,我们进一步采用差分模型,将模型(3)和模型(4)中所有控制变量都选择t年与t-1年的变化值,排除外在因素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检验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的影响。表4为衍生工具对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影响的差分回归结果。第二列结果表明,DFI系数显著为负(α2=-0.201,t=-2.10);DFI和DFI*SOE联合检验不显著,DFI*SOE系数为正(α3=0.173,t=1.62),说明非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能够降低企业现金流波动,但是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改善现金流波动性作用不显著,结论基本与主检验保持一致。第四列结果显示DFI系数为负(α2=-0.201,t=-1.46);DFI*SOE系数为正(α3=0.276,t=1.37),与主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与盈余波动性之间关系不显著。

(二)全样本检验由于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企业更可能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所以在主检验中,选择潜在风险敞口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在敏感性检验中,我们进一步把样本扩展到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论基本与主检验保持一致。六、结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是近年来国际财务管理领域争议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话题。从理论上来说,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动机———对冲或投机,现有实证研究尚未一致结论。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使衍生工具的研究可以获得更为详尽的数据。本文以2007—2011五年间具有潜在风险敞口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研究什么类型企业会选择使用衍生工具,发现前一期现金流波动性大的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概率更高;其次,研究衍生工具使用和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非国有使用衍生工具确实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而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改善现金流波动性;最后发现企业衍生工具使用与盈余波动性之间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盈余短期波动性和盈余管理行为双重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结论说明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更多是基于现金流波动性方面的考虑,部分回答了关于使用衍生工具使用动机的争议,验证了衍生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曹玉珊,2013:《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财经理论与实践》第185期。

阳、赵阳,2008:《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第11期。

郭飞,2012:《外汇风险对冲和公司价值:基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9期。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2005:《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第1期。

上一篇: 思政教学督导工作计划 下一篇: 薪资管理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