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现在时练习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6:09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1)

一、平常学习中反思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任何知识体系都存在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反思,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所学过的生物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北师大版)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时,可以联系前面第四章第二节“生物的器官系统”,让学生知道“根、茎、种子”就是器官,从而再次理解器官的概念,使前后知识联成一体。

二、通过题组训练,反思教学效果

练习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过去,教师普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少,讲练分离,教学效果很差。现在许多教师普遍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特别是初中生物教师,每周每班仅仅两堂生物课,如果不采取在课堂上讲练结合的方式,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现在大家使用的练习册一般是综合题,包含书中本节多个知识点。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从头做到尾,并不会考虑题与知识点间的关系。所以往往题做了不少,学习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无法自觉去融会知识点与题的关系,所以练习效果事倍功半。

题组训练不同于一般练习。一般练习往往是综合性的,一套题中包含许多知识点。而题组训练则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训练,又叫组合式训练。它把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练习组合在一起,形成题组,让学生通过题组训练,掌握重点知识及其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如初一《生物》(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形形的生物”一节,该节有两个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特征。在学生学习完生命的特征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关于生命特征的题组:

(1)填空题: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长( )和新陈代谢。

(2)选择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河流,阳光B.水,空气C.落叶,木头D.病毒,细菌。

(3)简答题:请你分析下面的各种生命现象属于生命的那种基本特征。孔雀开屏,桃树开花结果,蜻蜓点水。小蝌蚪长成了小青蛙。朵朵葵花向太阳。学生通过该题组训练,可以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常常讲完一个知识点,马上让学生练习与之配套的题组,做到讲练结合。如果知识点比较简单,还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后讲解。如果学生能自己看懂,教师可以省略不讲,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考试后通过反思,纠正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

每次考试后,学生、家长往往只是关心考试分数。成绩好者,皆大欢喜;成绩差者,父母往往一顿臭骂,甚至一顿痛打。其实,考试只是对一个学习阶段的评价,并且考试本身也有其片面性,未必真实、全面。所以,考试不是学习的结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事实上,考试后的学习反思更为重要。应该变教师反思为学生自己反思,反思是学生纠正错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所以,教会学生自己反思,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2)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规律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练习时间大约为十五到二十分钟,题量太少,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及基本功的训练;题目太多太长,学生做不完,教师无法当堂订正结果,致使学生对所做题目的正误不清,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心中没数,还会使学生产生见题生“厌”,做题生“怕”的不良情绪。因此设计课内练习时都应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完,使他们在“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角度上,产生一定的成功喜悦感。具体对策是:

1.前置练习题目设计必须充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安排复习,一方面,温故知新,为知识迁移了作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了心理基础,促使他们更有信心学好新课。要使学生能够在见到题目后,立刻联想到该题考查的是这节课中的那个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体现出目标教学的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课本中的练习可直接采用,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改编或自编过渡题、联系题和延伸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巩固和消化所学的新知识的目的。

2.课内达标练习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宜过宽,运算量不宜过大,综合性不要很强,在练习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要紧扣教材,根据教学要求,围绕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以实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能力之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初中数学教学无法回避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对后进生可提出较浅显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对程度好的学生可适量提供难度较大的练习,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刺激他们的进取精神。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解答思考的方法,突破教学之难点。使新知识明朗化,更新了学生原有知识的认识结构。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3)

练习内容要以课标为统领,以教材为蓝本,针对教学三维目标,明确练什么,如何练,练到什么程度,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在吃透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分为一般解题和特殊解题两类策略。一般解题策略遵循一般步骤,最著名的当属波利亚提出的“解题四步说”:理解题意、拟订计划、实施计划、回顾检验。特殊解题策略主要有:画图策略、列表策略、枚举策略、逆推策略、替换策略等。设计练习时,要深挖生活问题中所蕴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进行巧妙的策略训练。如,我国古代《算法统宗》里有一道数学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至其关,要见每朝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大意是:到378里远的某地去,第一天走得很顺利,后来由于脚痛,第二天起,后一天走的路程总是前一天所走路程的一半,这样6天才到达。求每天走多少里。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画图和逆推策略的实用性。

二、练习安排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安排练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技能到技巧,循序渐进。一般在授完新课后,要体现练习的三个层次:模仿跟踪练习(基本练习)——变式对比练习(提高练习)——综合拓展练习(拓展练习)。这种螺旋式递进,要求每次练习应有适当的难度提升。如,学习圆周长公式后,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从正向思维出发,安排圆周长公式的内容和简单正运用练习;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列表或图例形式,安排圆周长公式的逆运用练习;设计圆周长公式的综合运用练习题,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练习形式要体现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力持久性比较弱。为提高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我们要力求练习形式多样化。一是客观性练习和主观性练习并举。从题型上看,可设计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练习,也要设计解决问题等主观性习题。从叙述方式上看,要减少纯文字叙述的枯燥题目,换之以图形、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练习的设计除了考虑答案唯一的习题,也要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二是增设实践作业。要引导学生做社会调查,多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形式。社会调查可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在数学中寻找生活原型。如调查商场在节假日及反季商品打折活动中商品的价格变化,城乡居民的年收入增长情况等。

四、练习选材要体现丰富性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4)

一、引言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获得,练习都是关键的一步,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理论家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练习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强调练习的作用,以他们不同的方式理解练习的作用,特别是一线教师更是将练习作为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必备法宝。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课时计划,每一个课堂教学中,练习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和教学评价的不合理性,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很多教师陷入到题海战术的误区当中,仅仅强调练习的次数,而不重视练习的质量,没有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学生只是生吞了一些陈述性知识,却不能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形成良好的技能,更不用说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故本文拟通过对变式练习的探讨,来探讨如何使教学更适合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少的练习,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形成更稳固的技能,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二、练习的作用

“没有练习学生不可能学会算术,写作或西班牙语,同样,学生也不可能只是通过听讲解就能学会骑自行车”,“在把新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入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练习是关键的一步”。的确,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中,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练习的过程,我们无法想象学生如何能学到知识和技能。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练习是学习和教学的必备环节,“许多知识的保持是通过多次练习和复习而得到提高的(dempster,1989)。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在谈到发现学习的三种类型“运用”、“问题解决”、“创造”时,认为“运用”这种学习类型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讲到的“练习”,可见在奥苏伯尔看来,练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更是强调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他阐述的学习的八个阶段当中便有一个专门的阶段留给练习——作业阶段。他认为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习的内容。在他的其他阶段也不同程度地谈到练习的作用。mary alice qmter等人(thomas h.estes and jan schwab)更是将“是否有练习”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在他们编制的教师自我评估表的九项指标中就有三项是关于练习的。这已足见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

练习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是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教学工作便能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安排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补偿。学生也有了一个自我检验和自我体验的机会,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

三、变式练习研究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到斯金纳的“迷箱实验”,再到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练习一直是重头戏。但是专门针对练习的研究却很少,而从练习的总范畴中分离出变式练习加以研究就更少了。在我国,专门针对变式练习开展研究的,要数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邵瑞珍先生,她在自己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97年版)一书中曾明确提出变式练习的概念——变式就是指概念的正例变化。她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从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最重要教学条件是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的情境中练习”,“练习还必须有变化,只有经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认知策略等才能获得迁移,才能灵活应用,促进这些知识的应用的关键是变式练习。之后,她与她的博士生一起通过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实验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变式练习在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变式练习是学生程序性编码的重要影响因素,“变式的多少显著影响远迁移成绩”,并且与陈述性知识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影响程序性编码。这可以说是目前对变式练习的比较系统和清晰的研究了。而我国另一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朱新明教授则与美国心理学家simon合作,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练习直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机制,形成了示例演练学习理论,并创立示例演练教学法。其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示例演练直接获得产生式规则,不必经过陈述性知识阶段。他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各个单元,在各单元里分三步进行教学:概念学习的示例演练一规则学习的示例演练一解题学习的示例演练。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式练习”教学法,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促使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从而掌握技能。虽说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变式练习的概念,但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质是变式练习在左右着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技能获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各种样例变式,引导学生对产生式的条件部分进行精细加工,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解题技能”。

四、变式练习参与下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模型建构

从以上对变式练习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变式练习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对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它不但是影响技能获得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条件。正如布鲁纳(bnlner)所指出的,早期的多样化训练,是产生理智行为的条件之一,除非学生经历某些变化,否则是难以形成一般编码的l2j206。在布鲁纳看来,一般性编码就是较高层次的规则,而这无疑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程序性知识,或称技能,要形成这样的一般性编码就要进行变式练习。而皮连生认为,技能的获得一定要经过练习这一个阶段,他甚至将技能定义为“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由此我们可知,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变式练习,学生才能将陈述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一步形成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变式练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超越教材所给的信息,充分理解概念、原理和规则,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迁移到新情境当中。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技能的获得分为陈述性知识编码和程序性知识编码两个阶段。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可,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加入变式练习,试图重新构筑 一个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模型,即将程序性知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示例阶段或称匹配阶段,对应于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编码阶段,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时,学生进行浅层加工后直接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示例教学使学生将例题与解题规则匹配,编入到长时记忆命题网络当中,形成陈述性编码。此时学生还没有形成产生式规则,仅仅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当中。第二阶段是一般性练习阶段,或称匹配巩固阶段,当学生熟悉的相似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上阶段知识,并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只是进行一般性的练习,不包含变式练习,只是练习与示例极为相似的情境,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示例与规则的匹配,并初步转化产生式,用于解决熟悉情境的问题。用布鲁纳的观点来说就是学生没有将所学内容转换成一般的形式,尚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规则,还没有形成一般性编码。或者说还处于安德森理论中的转化过渡期,还没有形成程序性编码。第三阶段是变式练习阶段,或称为技能形成阶段,对应于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识编码阶段。当变化了的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中时,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上阶段的较低规则,对新情境进行模式识别并操作,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在此阶段,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变式练习的训练,将所学知识应用与新情境,使他们的陈述胜编码转到程序性编码,形成一般性编码系统。此时学生如果能在上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正确模式识别新情境的话,则直接从陈述性编码转到程序性编码,组合较高层次规则,形成技能;否则将信息反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一阶段任务。

五、模型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对变式练习的研究是为了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变式练习的优势,精心设计练习,促进课堂结构优化。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安排,认真组织教学。根据“示例一一般练习一变式练习”的模式精心安排习题,设计一般练习和变式练习,以利于学生知识获得、巩固和应用。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

第一阶段:出示工程问题典型特征示例,教师讲解它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将工程问题的特征与解法形成匹配。示例: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小时完成,甲乙合作要几小时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因为有了上一阶段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进行浅层加工,将工程问题应用题与它的解法相匹配。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设计2-3道学生熟悉的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这种匹配,并形成较低级规则。如: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小时完成,甲乙合作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如果甲队先做5小时,再两队合作,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练习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就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偿性教学。

第三阶段:设计几道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陈述性知识编码过渡到程序性知识编码,形成技能。如:(1)往水池里放水,如果单开进水管,要8小时将空水池注满;如果单开出水管要12小时将满水池水放完;如果在空水池情况下两管齐开,要几小时才能将水池注满?这也是一种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只是将学生熟悉的情景稍做变化而已,但这样设计,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能就将先前形成的加法定式打破,从而开放他们的思维,然后可进一步设计下组练习。(2)有a、b两辆汽车,分别在相距800公里的甲乙两地。a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10小时,b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5小时,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几小时能相遇?鼓励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答,这样便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在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将工程问题解法的外延扩大到了类似的新情境,将所学知识形成一般性编码,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与示例相似的情境性问题。此时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编码才真正转到程序性知识编码,而获得了解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规则。

六、教学中变式练习设计的方法

宁波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心德先生认为“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例证的变化”,并参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分类将变式练习划分为概念变式和规则变式以及操作过程变式三类。由此可见,变式练习的实质就是把握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适当变化知识的非本质特征,如情境、条件性知识等,也就是知识的正例变化。这样学生不论是在知识的获取还是应用阶段都能更好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形成一般性编码系统,形成更稳固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我们在设计变式练习时除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之外,更要重视设计方法的选择。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如学习“鱼”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辨别鲸、海牛、螃蟹等。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5)

一、引言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获得,练习都是关键的一步,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理论家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练习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强调练习的作用,以他们不同的方式理解练习的作用,特别是一线教师更是将练习作为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必备法宝。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课时计划,每一个课堂教学中,练习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和教学评价的不合理性,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很多教师陷入到题海战术的误区当中,仅仅强调练习的次数,而不重视练习的质量,没有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学生只是生吞了一些陈述性知识,却不能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形成良好的技能,更不用说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故本文拟通过对变式练习的探讨,来探讨如何使教学更适合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少的练习,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形成更稳固的技能,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二、练习的作用

“没有练习学生不可能学会算术,写作或西班牙语,同样,学生也不可能只是通过听讲解就能学会骑自行车”,“在把新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入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练习是关键的一步”。的确,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中,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练习的过程,我们无法想象学生如何能学到知识和技能。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练习是学习和教学的必备环节,“许多知识的保持是通过多次练习和复习而得到提高的(Dempster,1989)。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在谈到发现学习的三种类型“运用”、“问题解决”、“创造”时,认为“运用”这种学习类型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讲到的“练习”,可见在奥苏伯尔看来,练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更是强调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他阐述的学习的八个阶段当中便有一个专门的阶段留给练习——作业阶段。他认为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习的内容。在他的其他阶段也不同程度地谈到练习的作用。MaryAliceQmter等人(ThomasH.EstesandJanSchwab)更是将“是否有练习”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在他们编制的教师自我评估表的九项指标中就有三项是关于练习的。这已足见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

练习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是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教学工作便能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安排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补偿。学生也有了一个自我检验和自我体验的机会,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

三、变式练习研究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到斯金纳的“迷箱实验”,再到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练习一直是重头戏。但是专门针对练习的研究却很少,而从练习的总范畴中分离出变式练习加以研究就更少了。在我国,专门针对变式练习开展研究的,要数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邵瑞珍先生,她在自己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97年版)一书中曾明确提出变式练习的概念——变式就是指概念的正例变化。她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从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最重要教学条件是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的情境中练习”,“练习还必须有变化,只有经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认知策略等才能获得迁移,才能灵活应用,促进这些知识的应用的关键是变式练习。之后,她与她的博士生一起通过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实验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变式练习在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变式练习是学生程序性编码的重要影响因素,“变式的多少显著影响远迁移成绩”,并且与陈述性知识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影响程序性编码。这可以说是目前对变式练习的比较系统和清晰的研究了。而我国另一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朱新明教授则与美国心理学家Simon合作,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练习直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机制,形成了示例演练学习理论,并创立示例演练教学法。其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示例演练直接获得产生式规则,不必经过陈述性知识阶段。他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各个单元,在各单元里分三步进行教学:概念学习的示例演练一规则学习的示例演练一解题学习的示例演练。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式练习”教学法,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促使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从而掌握技能。虽说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变式练习的概念,但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质是变式练习在左右着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技能获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各种样例变式,引导学生对产生式的条件部分进行精细加工,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解题技能”。

四、变式练习参与下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模型建构

从以上对变式练习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变式练习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对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它不但是影响技能获得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条件。正如布鲁纳(Bnlner)所指出的,早期的多样化训练,是产生理智行为的条件之一,除非学生经历某些变化,否则是难以形成一般编码的L2J206。在布鲁纳看来,一般性编码就是较高层次的规则,而这无疑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程序性知识,或称技能,要形成这样的一般性编码就要进行变式练习。而皮连生认为,技能的获得一定要经过练习这一个阶段,他甚至将技能定义为“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由此我们可知,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变式练习,学生才能将陈述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一步形成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变式练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超越教材所给的信息,充分理解概念、原理和规则,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迁移到新情境当中。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技能的获得分为陈述性知识编码和程序性知识编码两个阶段。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可,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加入变式练习,试图重新构筑一个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模型,即将程序性知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示例阶段或称匹配阶段,对应于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编码阶段,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时,学生进行浅层加工后直接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示例教学使学生将例题与解题规则匹配,编入到长时记忆命题网络当中,形成陈述性编码。此时学生还没有形成产生式规则,仅仅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当中。第二阶段是一般性练习阶段,或称匹配巩固阶段,当学生熟悉的相似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上阶段知识,并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只是进行一般性的练习,不包含变式练习,只是练习与示例极为相似的情境,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示例与规则的匹配,并初步转化产生式,用于解决熟悉情境的问题。用布鲁纳的观点来说就是学生没有将所学内容转换成一般的形式,尚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规则,还没有形成一般性编码。或者说还处于安德森理论中的转化过渡期,还没有形成程序性编码。第三阶段是变式练习阶段,或称为技能形成阶段,对应于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识编码阶段。当变化了的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中时,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上阶段的较低规则,对新情境进行模式识别并操作,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在此阶段,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变式练习的训练,将所学知识应用与新情境,使他们的陈述胜编码转到程序性编码,形成一般性编码系统。此时学生如果能在上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正确模式识别新情境的话,则直接从陈述性编码转到程序性编码,组合较高层次规则,形成技能;否则将信息反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一阶段任务。

五、模型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对变式练习的研究是为了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变式练习的优势,精心设计练习,促进课堂结构优化。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安排,认真组织教学。根据“示例一一般练习一变式练习”的模式精心安排习题,设计一般练习和变式练习,以利于学生知识获得、巩固和应用。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

第一阶段:出示工程问题典型特征示例,教师讲解它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将工程问题的特征与解法形成匹配。示例: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小时完成,甲乙合作要几小时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因为有了上一阶段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进行浅层加工,将工程问题应用题与它的解法相匹配。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设计2-3道学生熟悉的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这种匹配,并形成较低级规则。如: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小时完成,甲乙合作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如果甲队先做5小时,再两队合作,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练习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就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偿性教学。

第三阶段:设计几道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陈述性知识编码过渡到程序性知识编码,形成技能。如:(1)往水池里放水,如果单开进水管,要8小时将空水池注满;如果单开出水管要12小时将满水池水放完;如果在空水池情况下两管齐开,要几小时才能将水池注满?这也是一种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只是将学生熟悉的情景稍做变化而已,但这样设计,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能就将先前形成的加法定式打破,从而开放他们的思维,然后可进一步设计下组练习。(2)有A、B两辆汽车,分别在相距800公里的甲乙两地。A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10小时,B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5小时,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几小时能相遇?鼓励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答,这样便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在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将工程问题解法的外延扩大到了类似的新情境,将所学知识形成一般性编码,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与示例相似的情境性问题。此时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编码才真正转到程序性知识编码,而获得了解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规则。

六、教学中变式练习设计的方法

宁波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心德先生认为“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例证的变化”,并参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分类将变式练习划分为概念变式和规则变式以及操作过程变式三类。由此可见,变式练习的实质就是把握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适当变化知识的非本质特征,如情境、条件性知识等,也就是知识的正例变化。这样学生不论是在知识的获取还是应用阶段都能更好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形成一般性编码系统,形成更稳固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我们在设计变式练习时除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之外,更要重视设计方法的选择。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如学习“鱼”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辨别鲸、海牛、螃蟹等。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6)

小学低年级,可省去“教学目标”、“自学指导”,也可把“四个一”改为两次“四个一”,即“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以后再“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如此反复,都是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快乐课堂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精彩导入

三种方式的导入,旧知铺垫、生活情景和单刀直入。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后,教师要通过投影(或小黑板或口述)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小学低年级一般以教师口述为宜。

操作要领:

1.为了让学生看清教学目标,屏幕上的字不要太小。

2.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准确定位,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一般不以具体的目标向学生呈现。

3.目标要准确,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既不降低,又不拔高。

4.目标要具体,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有鼓励性。

5.不要急于切换投影,使教学目标一闪而过,让学生看不清楚。

6.揭示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注意情感投入,诱导学生尽快明确目标。并最好能浓缩为一个词板书于黑板的某个角落,以便学生时刻对照。

二、自学指导

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容易看得明白。小学一年级一般以口述为主。自学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要求等。

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一般而言,教材中有不少是旧知识,新知识不多,因此,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学习简单的小数乘法时,引导学生重点看例题中的列竖式相乘的部分,对加减的部分可省略看。

2.自学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可以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可质疑问难,但不宜边看书边讨论。

3.自学时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8分钟左右),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的完成自学任务;时间也不宜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更正、讨论和当堂完成作业的提前,一定要讲究实效。

4.自学要求。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能做对检测题(一般是自学中的尝试部分)。

学生独学

1.看一看

按照自学指导,学生认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思考如何运用,能够尝试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操作要领:

学生看书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用目光巡视每个学生,关注并确保每个学生专心看书,紧张思维。

2.试一试

看书一结束,通过试一试检测学生看书的效果,一般采用例题后的做一做,因为书面练习最容易暴露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下一个环节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操作要领:

试一试部分一般属于自学提示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学生自学完成后自觉进入尝试练习。练习时,教师要巡视,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搜集学生中的错误并分类板书,思考学生中的错误哪些属于新知识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

四、议一议

学生读书、检测例题后,就进入“议一议”的环节。“议一议”不是指老师在讲,而是“兵教兵”,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议一议”这个环节,让学生能解决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操作要领:

引导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

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自学提示提出讨论题,让全班同学思考,人人参与交流。

2.讨论的内容,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讨论的顺序,基本按自学提示的顺序进行。一类一类地按逻辑顺序讨论,由个别到一般,找到规律,上升为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教师的板书要与学生的讨论密切结合。

4.教师该讲则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教师讲的内容应该是全班同学通过更正讨论,还不会的地方或需要巧妙突破难点的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

5.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够驾驭课堂。做到心中有数,解决问题有法。

五、练一练

“练一练”,即“当堂训练”环节。其目的有三:一是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三是便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课外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更正,进行必要的辅导。

操作要领:

1.课堂作业必须在下课之前完成。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7)

练习的一般功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A.诊断和反馈。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可以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B.消化和巩固。这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迁移,以达到消化的目的。

C.激活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之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而这种感觉又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驱动力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常被人们所忽视。

新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编者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意图十分明确,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这"意图"二字,才可以"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若我们对新旧教材中相同课文的练习题作一对比和分析,则可以发见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减少练习的数量,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并大大增强题目的可操作性。

例如,《小橘灯》一文,旧教材8题,新教材只有4题。同时新教材中使用了许多表示行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动词,并且这些动词的动作还完全是由学生发出的。如新教材中的第三题:"画出文中提及到小橘灯的语句,说说小橘灯与小姑娘的内在联系,文中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而旧教材中内容相似的第二题:"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从这两道题的对比分析中,则会很清楚地了解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

若我们再对新旧教材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尤其是教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作一番整体的比较和分析,则又可发现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探索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旧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而新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整体感悟--文笔精华--语言应用--联想比较。可见,新教材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不仅更加科学有效地实现作业的一般功能和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条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鉴于练习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尤其是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在优化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几十年来形成的固定的处理方法或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教材阅读教学规律,有利于各种阅读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观念要更新

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大部分都是开放型的。同时,学生也要有开放的心态,也须意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再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他们应该敢想、敢说,有独到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灵性,体现其学习语文的个性,并使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得到落实,这种更新后的观念在处理"联想比赛"类题目时更显重要。

例如,《十三岁的机遇》中的第二题:"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学生所写的练习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学生是主人

要坚持学生是完成练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完成练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新教材中,有的题目却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辅以适当的引导。例如,《白蝴蝶之恋》中的第一题(3):"我"为什么感到"失落、怅惘"?"我"的感叹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样的问题让缺乏人生体验的十几岁的孩子来回答,的确是"为赋新词强作愁"。所以,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为学生搭桥铺路、接通思维。

三、时机要把准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8)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了”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难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一般问题由B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由C组学生回答;难一点的题目由A组学生演板,一般题目由B组学生演板,简单题目由C组学生演板;作业难度以B组为基准,和课本上的“B组复习题”或“综合运用”水平相适应;A组适当加深加宽,与课本上的“C组复习题”或“拓广探索”水平相适应;C组与基础练习为主,与课本上的“A组复习题”或“复习巩固”相适应,总之,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前进。课外辅导对A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对B组学生主要是解疑答难,对C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态度和知识缺陷。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2.个别辅导,坚持补差辅导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辅导主要是帮助少数学生(不一定是差生)完成各项课堂活动任务以及解疑答难;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把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特别差(一般是知识断层比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补课,每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要求不要高,会做课本上的习题就行了。例如《有理数》这一章关键是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要利用课本上的习题,反复训练,以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要注意的是有些有“问题”的学生往往胆小,不能主动暴露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察颜观色,加强巡视。当然,补差的关键是补学习态度。不转变学习态度,任何补课都没有意义,而转变学习态度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能够理解、关心、尊重和忍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其次要以鼓励为主,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进步、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多采取倾斜政策;第三、要找准帮助后进生的“切入点”,不求一劳永逸,不要怕反复,如果反复了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岂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

3.精选作业,狠抓落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的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一定要控制好,这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欠。所谓独立完成并不是不能讨论,而是不能照抄照搬,如果拖欠了,要及时补上,不能形成练习的空当。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一般来讲,普遍错误在课堂上集中纠正,个别的简单错误只需批改,带根本性的错误要当面纠正,必要时,要补充练习。

4.题组训练,强化技能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每组2~3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情况可作必要的提示,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难度大的题目,也可先讲后做。在我们做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功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5.单元检测,及时补救单元检测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找一套现存的试卷一做了事,这样最多只能起到一次综合练习的作用。单元检测题要在全面疏理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试卷和习题,精选题目,精心编排。每次检测都要求独立完成,批改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找出有问题的学生,并做好记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普遍问题在纠正后,要安排再次练习,及时进行强化。个别问题布置针对性的个别作业,确保章章清,以求人人过关。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9)

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课堂练习是教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练习要编排合理

编配练习题时,教师要从打好基础、提高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既典型又富有启发性的多种形式的习题,按照系统、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时,要对相应的习题全部认真演算一遍,从习题的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分清习题的主次、难易以及关键所在。一般以“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发展题―思考题”的层次编排为当。

二、练习要方式灵活

小学数学课上,可采用口答、板演、复习提问、书面作业、思考、游戏等方式进行练习。一般来说,数字简单、运算不复杂,又要运用数学概念、运算定律、法则或公式的习题,可采用口答的方式;体现知识技能的具体运用,不复杂,又具有典型书写格式,要求规范化的习题,可由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演算;能作为巩固知识并容易用来引入新课内容的习题,可作讲课时的复习提问;计算较复杂、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广的习题,可作书面作业题;一般条件可变化、思考性强的习题,可作思考题;有趣味、用不同方式能提高学习兴趣的习题,就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三、练习要提高效率

抓练习环节的创新,提高练习效率就要在“精练”的原则下,有针对性的练习、有目的性的推敲练习、有层次的安排练习。以知识为例,精心设计,新学的知识重点练;学过的知识反复练――强化记忆,形成技能;新旧知识综合练――合理搭配,相互渗透;同类知识系统练――串珠成串,归类储存;易混的知识对比练――区分异同,掌握本质;蕴伏知识引申练――引申有度,临界为佳;易错知识设陷练――设陷归谬,深省铭记。

四、练习要开放创新

所谓的开放练习就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一位数的加法时,可设计这样的开放练习:(1)哪两个数相加的和是9?(2)用9、8、7、6分别去加5,怎样凑十?(3)用5、2再配上一个数,使三个数能写四个算式。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篇(10)

数学练习课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二、练习课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老师的练习课有以下不足:

1.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2.层次不清楚。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3.形式单一,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

4.不重视反馈。对练习结果心中无数。

5.使用策略不合理,影响了效率。

三、练习课的基本要求

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题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

四、常见的数学课型的练习设计特点

小学数学课的类型不同,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也就大不一样,当然练习的安排形式也就不一样。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新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内容的课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而又最复杂的一种课型。一般的说,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铺垫题”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由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组成的题目,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另一类是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练习设计的策略是教师紧紧围绕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常见的形式是: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拓展题。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发展”的过程。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应在练习的形式、层次和安排上狠下功夫。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以便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与技巧。复习课并不是把所讲述的内容简单地重复、再现,它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因而在练习设计上,要服从复习课的“查缺补漏、系统、深化、提高”的特点。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练习、归纳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等。

五、要掌握好课堂练习常用的几种形式

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在设计好的课堂练习题上下功夫。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练习常用的几种形式。

1.辨析题。这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设计的练习题。其目的是通过辨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如在教学比的知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列表辨析。

2.对比题。对比题也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而设计的,但与辨析题不同;辨析题侧重于知识内容的细微差别而进行比较,它可以是两类,也可以是三类,或者更多;而对比题则侧重于明显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对照,它一般只局限于两类。如:(1)用一根钢材做8个同样零件,每个零件用去米,一共用去多少米?(2)用一根钢材做8个同样的零件,每个零件用,一共用去几分之几?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分数乘以整数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3.诊断题。这是教师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学习的缺陷而设计的练习,它不同于平时的考试卷,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在掌握过程中还有那些不足,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诊断题的设计非常灵活,在时间和数量上可多可少,如果教师是检查当堂的情况,时间和数量可少一些,如果是检查一个单元或者更多的教学情况,则时间和数量可以多一些。

4.匹配题。又叫搭配题。如:“做45个零件,王师傅过去用5小时,现在用3小时。”

(1)过去与现在所用时间的比 3∶5

(2)现在与过去工作效率的比

(3)现在与过去所用时间的比 5∶3

(4)过去与现在工作效率的比

5.操作题。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设计的练习。该类练习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一定的动手技巧,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它一般适应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指物(重量、刻度、钟表等)、测量、折纸、拆拼、实验等等。

上一篇: 法语教学论文 下一篇: 挑战杯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