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0 06:18:44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而没有父母陪伴,其缺少亲情的呵护与温柔,这些孩子一般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能力弱、厌恶学习等。由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用爱心、诚心教育学生,关爱学生。

一、保持童心,倾注爱心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同时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如此方能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填充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心灵。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一般很难享受亲情,他们渴望无微不至的关爱。由此,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时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贴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倾注爱心,让留守儿童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系与爱护,如此能够有效地消除留守儿童的孤僻,使其融入班级集体中。比如,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关心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互动等,以此填补留守儿童所渴望的亲情。

二、树立信心,要有爱心

教师不仅要有爱护留守儿童之心,同时还要为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难以有效地关心孩子,而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长辈对孩子难免溺爱过多,这也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较为任性,无心学习。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以此树立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信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如此才能有效地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学习。如此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耐心与爱心,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多表扬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营造爱的学习环境,将爱的暖流不断地灌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中,以真情感化留守儿童,并以此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笔者对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策略的所有探究,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较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倾注爱心,诚心对待留守儿童,能够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2)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获取金钱的同时,却将子女留在家里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这些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正值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生活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吧,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也给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切实可行的方法,用真诚的爱滋润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温情,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那如,何当好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呢?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班主任要深入实际,及时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了解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因此,班主任们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详细地留守儿童教育计划和工作方案。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方案,真正把学校和班级建设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其次,班级里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交流。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班级留守儿童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务工详细地址、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或监护人的详细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其次,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确保建立起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最后,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父母反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他们座谈、交流,征求他们对学校、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要求和建议。另外,班主任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或面临棘手的问题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并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愿望,鼓励他们积极上进,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班主任要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找到温馨的“家”

班主任是一位亲人的角色,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觉得有“家”的感受,得到有“家”的温暖。“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留守儿童大多数年幼无知,正需要亲情的关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亲情的缺乏和隔代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没有亲近的亲人可倾诉,有的我行我素,如脱缰的野马;有的沉默寡言,变的自我封闭。因此,班主任要转换角色,不但要当一个好老师,还要做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参加农村劳动,一起做饭,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经常家访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睡,辅导他们的学习,帮助处理“家务”,解决实际困难,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用诚挚的爱心,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爱来贴近学生,天凉了告诉他们要多穿衣服,天热了要告诉他们及时更换,病了多唠叨提醒其按时吃药,违纪了和他们面对面谈心,带给孩子爸爸妈妈般的亲切关爱,这样他们有苦可以诉了,“心结”打开了,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情感寄托的空缺,排解他们心中的疑惑、自卑、愤恨、焦虑,让他们孤独的心灵进入爱的港湾,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3)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二、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4)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笔者对本班学生做了调查,感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业失教。部分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学习习惯差。如孙昊、彭典成这两位同学。

2.心理失恒。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抱怨、自卑、焦虑,有的甚至沉迷网吧,行为失控。王金朋同学看上去精神头很差,体质也很弱,焦虑常在他身上肆虐,小小孩童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

3.亲情失落。留守儿童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温珍妍同学是个很文静的女孩儿,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做买卖。虽然远在他乡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视频,想方设法使孩子感觉生活充实,为孩子报了古筝学习班,说是为了不让孩子孤独,但是从孩子的日记、谈话中,经常流露出伤感和对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的同学的羡慕。情感的小船经常飘飘悠悠,让人牵心。

由于少数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强,比起一般儿童,他们对父母少有依赖性。同时,由于少数留守儿童承担生活劳动量超出了范围,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报纸上还经常看到,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这部分儿童安全失保、生活失助。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如生活安全问题、煤气、火、开水、电,还有人身安全,约有6%的留守儿童生活贫困,衣食住行等方面缺乏照顾,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二、针对留守儿童特点制定的活动措施

1.倡导全班学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

2.在儿童之间开展“手拉手”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

3.在班级教师中开展“每月一访”活动。

4.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组织留守学生开一次座谈会。

7.关注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们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调查、了解,对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帮互助活动,增进学生团结协作、克难奋进的精神,学会关爱留守儿童。

3.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编排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班级荣辱感和凝聚力,使留守儿童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

活动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阶段,制定活动方案。

本阶段的活动使班级其他同学初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不易,理解了留守儿童平时有些让大家不易理解的行为,如温珍妍同学的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胆小,焦常帅同学的调皮不守纪律……

第二阶段:分组活动,相互交流,收集可取资料进行整理。

在本阶段的活动中,学生更是了解到焦静蕾同学为什么看上去那么抠门、王金朋同学为什么那样的瘦弱……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关心帮助这些同学的愿望。

第三阶段:全班交流,成果展示,深化主题,进一步推广。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5)

留守儿普遍的心态是认为自己缺乏父母的爱,过去在学习上是个失败者;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心境中,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妨碍学习进步。因此,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这是关爱的关键所在。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1、调适心理状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消极心态的严重危害性,主动地接近老师和同学,敢于讲心里话,正视自己。同时,老师应该努力营造班级健康、乐观、向上的集体氛围,让集体对他们产生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事实证明,在良好的班集体中,留守儿的消极因素易于消除。2、唤醒自尊情绪。留守儿的自尊情绪在考试中遭受打击,总感到在同学们面前低人一等,抬不起来来,长此以往,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唤醒学生自尊情绪的秘诀在于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自豪,增强信心。3、磨炼意志品质,留守儿往往意志薄弱,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认识到家庭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克服困难的唯一办法是凭自己的顽强努力,也许当初正是由于意志薄弱导致学习落后,所以如今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与精力是正常。解决他们心理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成功的一半。

二、运用情感激励,促使奋发向上

1、课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他们,尤其要真诚地关注他们听课的反应,并据此作相应的调整,切不可冷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同时,教师要以情动情,达到师生间心与心的相契,情与情的交融。当全体学生情感奔放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兴趣、热情、思维、参与均可达到最佳状态。

2、课外:留守儿因成绩差,往往较害羞,他们在课外见到老师总是十分为难,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时,教师应该主动与他们联络,给予微笑与鼓励,使他们消除顾虑,乐于主动接近老师,从而自觉地在学习上多下工夫。另外,老师在课外可寻找机会,与之促膝谈心,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介绍给他们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他们分析讲解,使他们及时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只要教师付出爱心、苦心、耐心、恒心,那么高尚的师德必能催开情感激励的花朵。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设计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可以用稍加夸张的语气肯定其正确之处,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听讲、思考时也兴趣倍增。对答错之处要以惋惜的语气加以纠正,但切不可让全体学生觉得这些问题是专给留守儿准备的。

2、设计稍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在他们回答前即可作些解题的铺垫或暗示,使他们的思维循着正确的思路展开,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应注意的是,当他们作答时,教师的语气要亲切,表情要松弛,提示要中肯,表扬要热情。

四、加强个别辅导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当今社会建设者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日益繁重,压力不断加大。他们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空闲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能够给予老人及子女们的关爱和照顾便越来越少。于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新生词语所代表的两大人群开始频繁走进我们的视线。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我们从不应因任何因素而忽视对他们的关爱。

一、走近“空巢”与“留守”,认识问题与现实

所谓”空巢老人”一般指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他们其中的许多人更是因常年独自生活而产生心情郁闷、孤寂、愁眉不展等心理失调症状。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人数的只增不减。毋庸置疑,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过着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远在他方,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与教导。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不止一个留守儿童。他们中的有些人与人缺乏沟通,内心渴望亲情,教育、安全、生活等方面都缺乏保障,非常容易造成内心自卑、性格柔弱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走上自暴自弃、犯罪的道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常常把暮年的老人比作夕阳,把青春年少的孩子比作朝阳。但是却忽略了,这二者事实上都是片刻的风景。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有限的,孩子们的童年因为迅速的成长也是短暂的,你会蓦然间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故去,已然长大。无论是爱父母还是爱孩子,爱来不及等待。

二、寻找症结所在,把握引发“空巢”与“留守”问题原因

一类社会问题的浮现是社会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巢”的空,孩子的守,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匆忙中不停地反思,不停地修补与完善。深入分析空巢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会发现,首先传统的家庭观念为此埋下了思想祸根。“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了老人们在思想上对儿女的过渡依赖,极易引发老人们在子女离巢后心灵上的落差,内心郁结。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当今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小,引发了子女无力分身赡养老人的问题。再次,当代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所受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弱,敬老、尚老观念日益淡薄,缺乏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经济方面来看,当今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为谋取生计,维持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涌向城市,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进城打工谋取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费等;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虽父母离乡孩子留守在前,但亲人、学校、组织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缺乏关注,同样是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但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极具哲理,“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不要怨恨他们的一无所有,因为父母们所有的成就就是有了我们,我们未来所有的成就就是父母们有了我们。”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父母安享晚年,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尊严就是我们人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它将比任何事情都证明我们的能力。

三、全面出击,努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创建美好未来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共同的一代人。两个群体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单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公民自身、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做出努力与改变。

就老人自身而言,他们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做好子女“离巢”的心里准备。并发展兴趣爱好,建立宽广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为人子女而言,理应坚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心去体贴父母,倘若真的无法在老人身边加以陪伴,那么更应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顺应时代,调整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台,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实实在在地从细节出发,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应当主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以尊老敬老为己任,回报辛苦的国家建设者,回报社会。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疏漏、关爱上的缺乏以及心灵上的荒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仍旧高度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带领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方便留守儿童住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政策O篱,适当调整人口管理制度,解决打工子弟入学问题,并且分担教育成本,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等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收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机制体制方面取消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所面临的鸿沟。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成长环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负责,更是对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付出辛劳的的父亲母亲们最好的回报。

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直击他们所面临问题的本质,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缺少本应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群体――这个社会中的中年人,这个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这种联系看似有趣的巧合,实则却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有关户籍、升学等不合理的配套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上孝父母、下养子女、挣钱养家三全其美,是值得整个社会认真深入思考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在我国走向全面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这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更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更需要从心底出发,将温暖与关爱努力传递。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更需要我们敢于承担。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7)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现状

1.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很多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父母的爱,是他们无法真切感受到的。偶尔的电话联系,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亲情的缺失。往往让他们的感情无处寄托。找不到谈心的人,很多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都只能自己一个人体味。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玲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彤心理。

2 .价值观扭曲,不求学习

少数“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生活费,生活困难,影响正常学习。与之相反,有些孩子盲目攀比摆富,花钱如流水,一旦要花的钱供应不及时,便会小偷小摸,有的走上犯罪道路,影响社会安定。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并没育多少文化,但照样挣根多钱。念书对一些孩子来说,变成了无所谓的事情,迟到、逃学、不交作业往往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3.道德危机,恶性循环

有的留守儿童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有人称这些孩子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久。这些人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二、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措施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加强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括上和心理上的关注;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家长和学生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

留守学生家长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

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休闲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公安、司法、工商和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括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各级政府做好带领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

要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手段,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岗位。使农民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5.解决“留守儿童童”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问题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父母和子女分离的问题。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8)

在我们的童年,物质还不那么丰富,我们没有五颜六色的玩具,我们没有光鲜艳丽的新衣服,我们也没有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零食,但是,不管我们是生于富庶之堂还是贫寒之屋,每当我们回忆起我们的童年,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起幸福满足的笑容。但是现在的留守儿童,他们幸福吗?

目前留守儿童面临以下社会问题:

1.情感心理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的访问中,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想念爸爸妈妈,希望爸爸妈妈回家”,甚至还有孩子哭着说道,“不能陪我,还不如不生我。”是啊,每个孩子都想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渴望关爱,渴望得到照顾。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习问题

小孩子,本来自学能力都还没有培养成,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培养,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没人管。学习差了,爷爷奶奶是不管的,学习好了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认可与表扬。很多孩子,渐渐厌学,逃学。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同样需要精心呵护养育,才能成才。

3.生活问题

一般将孩子忍心留在家里的,都是比不得了,实在是在农村找不到生计才会远离孩子到他乡去工作。这种影响直接到了小孩子身上,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4.社会关爱不足

自家孩子没人疼,其他人家的关爱就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时候,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收到他人的关爱反而收到了歧视。而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是满足的寄托与希望。明天也是他们的。这已经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虑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都要关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整个问题,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目前的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受到的待遇很不公平。拿我们恩施州来说,3-5岁幼儿有112677人,其中在园的43768人,在园率仅为38.84%。而那些不在园的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而师资力量方面也是很匮乏的,目前全州有幼儿教师2794人,专职人员1646人,专科653人,本科50来人。而农村,没有一个本科学历的幼儿老师。这个数字与沿海地区相差甚大(上海的大专以上占60%以上)。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做更多的投入在幼儿教育事业上,也需要更多有志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做更多的动员与社会的支持,如师范院校可以更多的招收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社会拿出相关补助来鼓励他们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而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满对孩子的热爱,给予孩子,特别是留守的孩子们更多的关注与关怀,可能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关心,一句表扬,都会让孩子觉得快乐,幸福。尽可能地多做些帮教活动,比方说有时候跟她讲讲悄悄话,一起看看录像,倾听他们的倾诉,要多跟孩子交流,要多做游戏,让孩子们多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之间的冷漠自私。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批评的口吻,多表扬,多鼓励,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自尊心又是很脆弱的。这是份崇高的职业,我们要默默地,微笑着,鼓励着,给他们帮助,教他们成长,像春雨滋润幼苗一样,润物细无声,用博大无私的爱去关怀他们。

从工作实际来讲,必须切实做到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家长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好他们。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卷。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逐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生活,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还要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城市守信,遵纪守法。

最后我真切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用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在农村地区,可以像城市一样,建设一些幼儿活动中心,这样即使没有幼儿园,至少有一个让孩子在一起的乐园,这样也方便照顾管理,安全方面也更好保障,还能让孩子们在群体的交流中体验儿童应有的乐趣,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许这是个比较天真的想法,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关怀这些孩子,全社会都关心他们,哪怕我们不能提供父母的关爱,但是我们的这点关爱,也会让他们体会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他们的明天也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蒋曼曼,岳红娟. 家庭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1(02)

[2] 庄莉,杨琳莉.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以广西贺州市富川县走访调查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9)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情况等。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同时班级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材料。

二、熟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真情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活动。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对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优先照顾留守儿童

(一)因材施教。班主任教师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优先照顾。一要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二要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要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多方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多方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联系,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班级也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0)

【中图分类号】G635.1

引言:由于隔代长辈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溺爱的教育方式,而且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思想观念都过于保守,儿童正处于思想成长期,观念新潮喜欢追逐潮流,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所谓的“代沟”。正是因为这种“代沟”的存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而酿成留守儿童转变成了“问题儿童”。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存在单靠留守儿童的长辈们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另外一种力量,也是对留守儿童认知塑造具有决定意义的学校来完成。

那么班主任又该如何做到为留守儿童撑起那片爱的天空呢?

1.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薪资较低,且长期打工回家频率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仔细计算然后通过邮寄等方式将钱送到家里。

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长的阶段,每天的伙食,不断变大的衣服尺码和鞋子尺码,许多东西叠加在一起很可能会超出父母所给予的生活费。

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秉持着留守儿童就是自己的留守儿童的心,无私奉献,雪中送炭,不求回报,只是为了留守儿童的将来。2013年4月,我所带的183班有一名叫小勇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可是近来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后来通过交谈才知道他是因为交不起中考报名费。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作为班主任的我毫不犹豫地帮他交了有关费用并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全心全意地投入中考复习中,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和家长,终于不负众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班主任给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也会无形中更喜欢班主任,甚至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学生更爱学习和更加懂得感恩了。

2.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只是他们的一种标签,但他们更是学生。既然是学生,成绩就是他们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成绩也往往是他们心理郁结的重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退步时给予鼓励告诉她们,进步时给予奖励。当然,对于成绩的关注不可过度,毕竟学校不仅仅是需要成绩的地方,更是要教育学生如何成长如何成人,如果因为成绩而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了。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个健全的人格,是身体和心理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在教育留守儿童的时候,也要注意从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积极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沟通教育,防止小的心理问题而铸成一个问题儿童。不过心理问题大多都是阴性的,又该如何做到防微杜渐呢?

1.性格孤僻内向.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关爱,和长辈亲属或者父母朋友多有亲疏感,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问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沉默不语,久而久之抑郁成性,因此而出现性格孤僻内向的现象。

2.存在过度自卑感.儿童时期也是存在攀比心理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去依靠和无助,相对于其他有父母照顾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甚者直接丧失上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3.产生对长辈的逆反心理.由于爷爷奶奶错误的教育方式,以过度溺爱来以期培养一个德智体美的留守儿童,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再加上二者在世界^和方法论上的不同,更容易产生分歧,而爷爷奶奶难以及时纠正,因此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对爷爷奶奶的逆反心理,进而扩大到所有长辈的逆反心理。

4.对其他人产生仇视心态.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劳作,而且挣取的只是微薄的收入,因此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根除,而且长期积郁的话,甚至会导致对比自己家境优越的同龄人产生仇视心态,久而久之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安全的事件。

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开导和教育工作,总得来说共有以下几点做法:①利用周末或者课业之余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正能量的青春电影,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乃至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②注意观察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出现异常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劝导。③鼓励留守儿童多多参与学校的公共活动,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④不定期进行家访,做到家校联动,时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防心理问题的恶化⑤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沟通,适当给予留守儿童以必要的帮助。

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为留守儿童搭建一座风雨无阻、温馨适宜的美丽家园。

4.正确的教导留守儿童

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早发现,更需要早解决,将酿成苦果的种子消灭在萌芽期。但是由于留守儿童们的心智发育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也不一样,所以要求我们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切勿使用暴力和体罚,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①如果留守儿童说谎,欺瞒家长和班主任怎么办?切勿采取辱骂和殴打的方式,而更需要轻声细语询问留守儿童撒谎的原因,及时告诉他撒谎的后果,并劝导以后不要撒谎。

②留守儿童之间爆发冲突,并造成一定的损伤怎么办?注意不要区分谁对谁错,这样只会加深双方的隔阂,更不利于留守儿童之间的团结。而是要同时开导双方,分析打架的坏处,让二人冰释前嫌快乐相处。

③留守儿童心情低落想念父母,这种时候就需要班主任付出自己的父爱(母爱),让他(她)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处处充满爱,条件允许可以让留守儿童和父母进行视频通话,或者拨打电话,调解留守儿童低落的心情。

④留守儿童进步的时候要加以大力鼓励,比如奖励一句话“很好,祝贺你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期待你下次更进一步!”短短的一句话就可能清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心理阴影,并让他更有动力再进一步。

5.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教育留守儿童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校联系,共同用力,才能搭建起留守儿童成长的坚强后盾。

作为一名当代学校的班主任,就应该牢固树立留守儿童就是自己的亲儿女,不管他们遇到什么问题,自己力所能及之内的都可以帮助解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蒋平 - 《理论观察》 - 2005

上一篇: 初中班级管理 下一篇: 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