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5 09:58:11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1)

无数勋章感动省委书记

2011年元月4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范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复退军人。当他走进李文祥家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李文祥当年戴着少尉军衔的画像,衣服上缀满了勋章:济南战役二等功勋章、淮海战役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时一等功勋章,李文祥家中还有一张张荣获“战斗模范”称誉的证书,其中一张还有叶飞军长的签字……

面对眼前这位获得无数勋章和证书,却又安于清贫的老英雄,卢展工大声称赞道:“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

左邻右舍不知的战斗故事

省委书记走了以后,李文祥的左邻右舍都非常惊讶,村里这位个头不高,80多岁还下田干活的老大爷,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翻开我军军史就能发现,李文祥参加过的战役都非常激烈。

1948年9月,刚参军不到一年的李文祥就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济南城坚墙高,城门口密布着敌人3层火力网,一拨拨攻坚的战士倒下了。紧要关头,李文祥参加了敢死队,顶着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不少战友牺牲了,李文祥幸运地冲到了城门下,“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战役结束后,李文祥获得了第一枚军功章。随后,李文祥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徐州太平庄战斗中,已是副班长的李文祥带领战士阻击敌人四天四夜,嚼麦籽喝冷水,没叫一声苦。在陈关庄战斗中,他手持炸药包,带领全班战士一举炸掉了隐藏的碉堡,确保了大部队前进,他因此荣立一等功,他所带的班荣立特等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他作战勇敢,从普通战士干起,一直干到班长、排长、副连长,并在渡江战役中火线入党。

捺下血红指印回农村

1956年,已经是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公司保卫科,成为一名保卫干部。同年,他和一位温柔贤惠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

1962年,党和政府发出了支农号召,李文祥听说后带头报了名,并毅然咬破手指,捺下了鲜红的指印。就这样,李文祥回到家乡。没钱盖房,村里有两间又透风又漏雨的破庙,他和妻子清扫了一下,就住了进去。

李文祥的老家地处黄河故道,盐碱化严重,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他向村里提出改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想法,并主动担任村里的“稻改队长”,带领全村群众引水开渠、掏粪积肥,全力推行稻改工程。

他们第一年修好水渠,第二年试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74岁的农民张文斌至今仍记得当年吃上大米饭时的情景,他说:“那会儿,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乡亲们忽然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感觉就像做梦。”72岁的老会计陈玉文说:“我们村种植水稻逐步向全乡,甚至全县推广。现在,范县的大米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了,李文祥功不可没。”

扶贫济困苦了自己

如今,李文祥一家6口人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生活水平属中等偏下。是李文祥不会发家致富吗?不是,回乡50年,李文祥凭着自己的劳动,本来也能过上好日子,可他却乐于助人、甘愿清贫。

本村董春季双目失明,和七八十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不能下地劳动,日子拮据。李文祥一直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从1965年到1985年董春季去世,李文祥是这一家最亲的亲人。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2)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战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民将地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不过,残酷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锻炼和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杨靖宇。

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嗯,因为我知道的这几个英雄事迹。有的没有留下什么名言。但是还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的。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比如江姐。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科学家献身祖国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3)

一条水泥路直抵刘厂镇王家庄自然村。从村口路旁写着“英烈故里”几个鲜红大字的青色巨石后进入村里,村道两边多块字画彰显着红色文化基地的气氛。车停新修小广场上,一块写有楚图南题“碧血千秋,英烈万古”的展画特别显眼,巷道左边雪白的粉墙上多块红色文化字画引领游客沿巷道而上,其中一块由族人题的《名门颂》,“美西贡爷荣膺坊,香泉惩匪建民团,复生德三王馨廷,一门三杰华夏扬。”洋溢着族人的荣光和骄傲。再往前行,一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农家院落进入眼帘。

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牌匾,两边是“先驱精神永在,英灵浩气长存”的行书对联,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进入大门,门内两边“碧血千秋,英烈万古,革命先驱永垂不朽,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永保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云南革命火种的播火者,一门三杰誉满大地”字幅在彩灯的辉映下,门内整个通道火红。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为小花园的传统院落,我四下环顾,两层土木结构,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建筑风格平实而雅致。我在想,在十八世纪末,先驱就在这座院落里先后诞生;就是在这座院落里,烙下了三烈英杰童年的印记,十九世纪风云激荡的一二十年代,还是在这座院落里,三英烈从这里走出,成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立下了卓著功勋的革命英烈,被誉为“祥云人民的优秀儿子、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我们在对先烈的崇拜和景仰,满怀着亲情与激情,默默无闻守护着烈士故居,传承着先烈精神和伟大业绩,集接待、清洁、保安、解说、导游、义务管理工作等为一身的退休老师王式雄的导领下,参观整个故居的展览。

整个故居展厅庄严肃穆,主要由“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一门三杰誉满大地”、“永恒的纪念”和“媒体影视厅”五部分组成。

先进入“媒体放映厅”,我们认真观看王复生、王德三的简介记录片,看着一幕幕真实记录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王复生、王德三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富强,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献身精神和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王式雄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故居情况。故居2003年开始对外开放。2004年中共大理州委组织部、祥云县委正式将故居确定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并修建了故居前的小广场。2009年,故居被审批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故居,村间道路路面硬化,完成广场及巷道的青石板铺面,故居环境修旧如旧,庄严肃穆,兼具了博物馆的功能,成为全省范围内保护得最好、设展规格最高、展出文物资料最全的英烈故居展馆。

然后王式雄老师带领我们分别走进各个展厅,依次讲解介绍英烈事迹的史料。

第一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王德三(1898-1930年),名懋廷,又名正麟,祥云县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大理、昆明求学,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为陕北地区共产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云南旅京学生进步组织“革新社”主要负责人。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期政治教官,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临委书记。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当选为第一任书记。同时任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31日,王德三和他的战友张经辰、李国柱、吴澄一起,昂首阔步,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把满腔热血抛洒在云南的土地上。时任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的罗章龙,缅怀英烈,在其《忆云南诸英烈》一诗中,赞誉王德三:“德三在昆明,意气盖滇南。蒙自铁轨上,个旧锡矿山。滇池与洱海,久战不知艰。” 费炳同志在《祭德三诸先烈》一诗中讴歌王德三:“少怀壮志走千山,一腔热血祭轩辕。传播马列扫腐恶,唤起工农开新天。”

王德三孜孜求学,矢志救国。陕北播火,燎原西北,笔戎相加,燃起云南的革命烈火,血沃高原,魂系桑梓。王德三是我党早期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祥云人民的骄傲,云南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他的精神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的英名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为党的事业碧血丹心垂青史,高风亮节启后人。

四合院正厅门上方“华夏英杰,一门三雄”的烫金字闪闪发光,前面柱子上“为民族解放兄弟共捐躯丰功伟绩垂青史;留浩然正气民家颂英杰革命精神启后人”的对联,昭示着整个展厅内容的中心。第二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的展厅就设在这里。

王复生(1896-1936年),原名王濡廷,乳名正懈,字涵万,化名王甄海(振海)、郭其英、郭毅,笔名曾用廷、比庵、更生、日生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从边远的云南考入北京大学法国文学系。“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实践,使他意识到自己旧我彻底决裂,并特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改名“复生”。他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云南旅外青年进步社团“云南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将大量革命新思想、新文化传回云南,他还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走上革命道路。

王复生北京求学,投身革命,陕北拓荒,参加建团,为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身负重任,回滇“倒唐”,蜚声北满,浴血丹江。1936年8月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时年仅41岁。

王复生是中共的早期党员、抗日的先锋战士、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

在王复生烈士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从中学到大学时的思想言行,反映了烈士由一个莘莘学子发展为中国共产主义播火先驱的心路历程。著述不仅文采激扬,字里行间浸透着感人的亲情挚爱,倾诉着忧国忧民,追求光明的革命情怀,洋溢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第三部分“一门三杰誉满大地”,介绍了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一门忠烈,可谓书香传家。其祖父王榛,字美西,为前清贡生,被誉为“德冠儒英”、“滇西人瑞”而称道乡里。一直在家乡设馆办学,深受地方尊敬,他治学有方,治家甚严,孕育了王家后代良好的品行和学业根底。其父亲王之溎,字香泉,为清末庠生,豁达开朗,他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所以,他先后支持三个儿子外出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里经受锻炼和考验,才使三个儿子先后走出土碱地,走出祥云,走出云南,乱世求学,寻找拯救国家振兴民族的方略。

祥云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和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祥云县就有20多位先进青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马列主义传播和党建工作。这些先驱中,同胞兄弟王复生、王德三和王馨廷就是著名的代表。

王氏三兄弟在短暂的人生中,为追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建立新中国,他们走南闯北、舍生忘死,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王复生与妻子郭焕章相濡以沫,王德三爱妻子马冰清爱到她每一根头发丝,但他们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天下,奔走于大江南北,留给人们的是听之动容、读之泪下的动人故事。

第四部分“永恒的纪念”。在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上,王复生、王德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不惜洒尽自己的鲜血,为建设新中国开辟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云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在他们的引导下,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用难以想象的抗争精神,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民族的独立,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夺取了新中国的革命胜利。

王德三、王复生烈士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理想与事业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他们用生命铸造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高扬的旗帜!他们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的挺立,把忠骨化作丰碑,以一种精神,在人们心中获得了永生。留下的,是后辈无尽的追忆、缅怀和敬仰。

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一门三杰的真实一生,王式雄老师走家串户,访遍了王家庄王氏家族中知晓烈士弟兄及家庭往事的长者,了解史实,撰写了全面介绍烈士弟兄童年生活及家庭百年悲欢离合史《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专著,也在故居为参观者纪念收读。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4)

一个人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边有人的那份孤独。英雄,遂成历史陈迹,独留一袖清风,挥于天地之间。

奇迹,何为奇迹?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绿意,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豪迈,还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收获。奇迹多勤,所谓的奇迹,不过是那些普通人的蜕变,不过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所炼就的,并不是所有人从一出生就能拥有显赫的背景,有时候,决定我们人生的,是用勤奋和努力灌溉成功花朵的付出多少。曾经有一位十一岁的小男孩向泰勒牧师许下誓言,他一定将《马太福音》近十万字的字一字不漏地背下来,结果,他做到了,并且,做到的全班只有他一个,他本来的名字并不亮眼,但因为他独一无二的人生成就,他“昆尔.盖茨”的称谓才影响了全世界,“微软帝国”是他的奇迹,是他无数的小奇迹而衍生的奇迹王国。

一个人的背景有一面,一面是无法选择的出身,一面是可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蓝图,奇迹,逐逝时光岁月,独冢下一个灿烂花园,千姿百态,驰于光明之途。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5)

忆三国,英雄迹。献宝刀,谋董卓,挟天子,令诸侯,白门楼,损吕布,战仓亭,破本初。煮酒论英雄,大宴铜雀台。只恨当初疑华佗,不肯破头颅。回忆英雄,谁能忘记曹操那三国时的雄韬大略?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你是中华儿女的不屈!收二川,摆八阵,六处七擒,五丈原前。去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爻神封,水面偏,能火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闻。

回忆,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旁,华夏儿女也因你们而骄傲!

回忆,回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共同去见证他肩负人民使命去刺杀秦王的那一幕壮景。回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长河中,去感受他那宁死不屈的铁血丹心。回忆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去分享他那“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

回忆英雄,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民百战不竭而又前赴后继的英雄,才得以有了华夏儿女的太平。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6)

我们国家有太多的英雄和好人。沈战东又一个英雄的名字,从同是28岁的山东英雄孟祥斌到优秀村支部书沈浩再到河南的沈战东。我们一路怀念,一路学习,一路敬仰。他的离去给亲人、朋友、战友,给千千万万关心他的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他的精神却在神州大地长存,他的精神鼓舞我们继续前进。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沈战东亲属和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他三推婚期,两次赴疆,自始至终冲锋在前、拼搏奉献……沈战东,20__年1月30日零时30分许,年仅28岁的郑州援疆特警沈战东,连续工作24小时后,在乌鲁木齐驻地备勤岗上猝然离世。那一天,是沈战东和战友们援疆的第206天,也是他和新婚(来源:文秘站)妻子婚礼后的第55天。“我们要继续战斗在维稳第一线,全力完成维稳任务,这也是战东的遗愿”2月3日早晨7时,乌鲁木齐的天还没亮。在郑州援疆特警指挥部驻地,战友们举行了隆重庄严的仪式,送沈战东同志魂归故里。大家身着单薄的作训服在寒风中列队肃立敬礼,沈战东的同学兼战友冯鹏飞捧着他的遗像走在前面,沈战东的妻子王晖抱着他的骨灰盒走在后面,骨灰盒上面盖着党旗。这位来自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的维稳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如何学习他的品德?他做事情也许很平凡,但是却用去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和幸福。他是不幸的,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为之奋斗的精神将永远为后来人所传承下去,他的灵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慰!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7)

寻找格萨尔的足迹

在藏族历史上,无论是民间,还是僧侣文人当中,一直存在着格萨尔究竟是神还是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争论。在这里所谓的“有形”和“无形”都是一种佛教术语,按照佛教的观念,神灵和鬼怪都有“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方式。由于《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具有神奇的本领、无敌的力量、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在民间产生了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于是便产生了格萨尔究竟是神还是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争论。对于《格萨尔》这样一部产生在远古时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的英雄史诗来说,产生这种争论和疑惑并不奇怪,是很正常的。这种争论和疑惑,在关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印度两大史诗的讨论中都曾产生过。

由于荷马史诗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大的声誉,由于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个城邦如果被看作是荷马的故乡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因此,在欧洲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很多城邦都争说本地是荷马的诞生地,起初是7个城邦争说是荷马的诞生地,后来是11个城邦,再到后来发展成更多的城邦都争说本地是荷马的故乡,各自都拿出不同的证据用各种办法加以论证,有关荷马的传说也就越来越多,荷马的传记也出现不少,流传较广的就有七八种之多。

在藏族关于格萨尔的传说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人们争论的不是史诗的作者,因为史诗的部数太多,篇幅太大,内容太丰富,流传太久远,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作者。大家争的是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的故乡和他征战过的地方,即使是那些绝对不可能是格萨尔故乡的地方,也争相传说有一些关于格萨尔活动的遗迹,并由此而引以为骄傲和自豪。除遗迹之外,格萨尔传说还产生了另一个亚文化效应,就是很多人自称是格萨尔或他的某一个大将或英雄的后代,并以此为荣耀。

阿须草原――格萨尔的诞生地

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古老文化的黄河和长江源头,普遍被认为是格萨尔的故乡,是格萨尔降临人间、并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地区。

民间传说,今天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阿须草原是英雄格萨尔的诞生地。《格萨尔》的《英雄诞生》之部里说:

“要说觉如的出生地,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茵茵草滩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左山矛峰似红岩。”

阿须草原的牧民们认为,史诗里描述的情景,与阿须草原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完全相吻合,连地名也完全相同。这片草原就叫作“吉苏雅格康多”,山谷里有两条小溪流到草坪上,然后汇合成一条河,经过绿草如茵的草原,缓缓地流向远方,这正印证了史诗中关于“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茵茵草滩如铺毡”的描述;草坪后面,有两座石山,遥遥相对,也印证了“两岩相对”的说法,碧绿的草原,犹如铺上一条硕大无比的草绿色的毡毯,真是“茵茵草滩如铺毡”。在当地群众中间,也流传着类似的民歌,还有很多关于格萨尔幼年时代的故事。

在阿须草原的中心,有一个形似青蛙的巨大岩石,相传格萨尔就诞生在这个地方。民间传说,格萨尔诞生时,天空祥云飘飞,草原上出现了彩虹,苍龙在太空舞动,发出撼天动地的巨响,出现了各种祥瑞的征兆。当郭母临产时,腹痛难忍,她从帐篷爬出,挣扎着爬上一块形似青蛙的巨大岩石,两脚用力蹬踩,以减轻疼痛。由于用力过猛,竟然将巨石蹬裂,劈成两块,蹬裂的岩石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

在这巨石的一侧,清晰地印着3岁大小的孩子裸身的痕迹。相传格萨尔刚一诞生,就有3岁孩子那么大,他从母亲的怀里跳起来,背靠岩石,眺望远方。头部、后背、臀部和小腿就印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当地群众对这种传说深信不疑,把它当作圣地来崇拜,经幡林立,嘛呢石高垒,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后来,传说是格萨尔的兄长岭国大英雄嘉察协噶后代的德格岭仓土司,为纪念英雄格萨尔,在巨石旁边修建了格萨尔庙。这就是格萨尔庙最初的起源。据说格萨尔庙是与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同时建成的,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格萨尔庙主楼有两层,一层是大殿,正中有铜铸的格萨尔骑马征战像,十分雄伟壮观。格萨尔塑像后面是岭国大将威尔玛的13个保护神,它们依次为:大鹏、青龙、雄狮、猛虎、野驴、野狼、灰鹰、花鹞、白胸罴、白肩熊、金蛇,野牛、长角鹿。正中左右两边塑有岭国信仰的12大佛。格萨尔铜像的两侧耸立着岭国的30位英雄。还有珠牡、梅萨等13位妃子的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是根据史诗中的描述塑造的,能够充分显示每个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庙内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展示了格萨尔一生光辉的业绩,堪称是一部《格萨尔》画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此外,这座寺庙里还有许多岭仓土司家长期珍藏的与格萨尔有关的宝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传说是格萨尔使用过的朱红印章,传说格萨尔使用过的“如意成就”藤鞭;格萨尔和岭国大将使用过的头盔、宝刀和长矛等各种兵器;被称作智慧老人的绒察查根的家谱;英雄年查阿登使用过的宝剑以及格萨尔的岳父丹巴坚赞的胸饰等等,都被当地人视为珍贵文物。

现在,在巴伽活佛主持下,正在当地筹建“格萨尔博物馆”,这将是又一个重要的“格萨尔”文化工程。德格被认为是格萨尔故里;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里有深厚的“格萨尔”文化底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那里建立“格萨尔博物馆”,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德格地区“格萨尔”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8)

时间又拉回到7月2日凌晨,南通通州建总集团位于烟台开发区的第十分公司突发火灾。生死关头,28岁的副经理周江疆挺身而出,两进火场,救出了10名员工,自己却不幸牺牲在火海之中。这位南通小伙子,众人眼中的“高富帅”谱写了一曲人生短暂却激昂的青春乐曲。

时间再拉回到7月3日下午5时,长沙娄底孙水公园有一家三口里游泳溺水,路过的27岁小伙子邓锦杰毫不犹豫下水救人。一家三口获救,邓锦杰不幸遇难。可一家三口获救上岸后马上离开,甚至以“关我屁事”来进行躲避,惹起巨大民愤。7月10日,良心发现的一家三口终于来到邓家,向着邓锦杰的遗像叩首致歉。

这一段日子里,令整个社会动容洒泪的还有广州、福州的两位“托举哥”。尤其是福州为救轻生跳江女子而不幸罹难的男子,时至今日,仍无人知晓他的姓名和身世。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还保持着救人时向上托举的姿势。

7月10日,又有两位救人英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两位青年人当晚在福州闽江公园沙滩边看到2名少女突然走进江中,眼看着就要被江水吞没,他们立即跳入水中营救。救人后,两位英雄选择了默默离开。当地记者辗转找到其中一名下水救人的青年,他名叫李国强。

这是继最美女教师吴丽莉、最美军官沈星、最美司机吴斌之后,涌现一个接一个“80后”“90后”的英雄,这是中华大地奏响的一曲又一曲新时代的赞歌。

英雄已逝(伤),浩气长存。他们的光辉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鼓舞向上的力量;他们的不朽精神,是我们民族骄傲和时代最宝贵的财富。热情颂扬英雄,不仅是对他们行为的推崇肯定,更是让英雄的事迹发扬光大、辉映千秋,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9)

他是最纯真的钢铁战士。从华野到三野,从军9年,参加6次战役,还有大大小小的战斗无数,挥戈横扫大半个中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荣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等称号,戴上了解放奖章。

如此赫赫战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最纯真的中国革命精神,正是有了无数个李文祥那样的革命烈士,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独立和一片新天地。

他是最纯正的村干部,干了大半辈子的村干部,如今家里生活水准在全村还属于中等偏下;到现在还是抽一元多钱一包的香烟;自己掏腰包请人为村里淘井抗旱……李文祥老人宁愿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受委屈,也要大公无私地带领全体村民社员摆脱饥饿与贫穷,过上温饱小康的幸福生活。在中国广大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能有几位这样的村干部,把村集体的这碗水端得如此公平公正?

他是最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心向祖国和人民。“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却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率先报名主动请求“下放去当农民”。然而,他却从不后悔当了50年没有任何待遇的农民:“后悔啥!革命分工不同,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大地上若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共产主义战士,必将是党之大幸、国之大运、民之大福也。

他普通平凡,但精神强大。“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他的精神,感动了亿万国人。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10)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58-01

一、网络成为报纸典型人物报道线索富矿

2011年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其中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的刘丽当选。回朔有关刘丽的报道,最早见诸于2008年12月8号《海峡导报》的《洗脚妹6年资助上百贫困生》一文,记者吴勇义事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新闻线索就来自于网络:刘丽在厦门小鱼网收集旧衣服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进而才有后来的深入采访。随后,刘丽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并被崔永元、鲁豫等采访,最终获评“2010感动中国人物”。

其实像刘丽这样的典型人物的“成名模式”在近年的典型报道中并不属于个案了。如“西安最美女孩”熊宁、“温柔一刀”四川女交警胡灵、“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这些新时代的典型人物,都是先由网友最先发现,采用在互联网上或发帖或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起了传统媒体的注意,进而引起全国其他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深入挖掘,最终形成这些典型人物家喻户晓的这一新时期报纸典型人物的传播途径。

由于互联网的急速普及和技术优势,照相机、尤其手机照相、摄像功能的普及技术,加之受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受众”们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接受传播,而转身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竭力自己发现新闻,传播信息,陈述意见,形成舆论,成为传统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线索来源。

二、报网融合实现典型人物报道的多媒体化

近年来,中国媒体已开始了媒介融合的探索,其中多媒体数字报纸作为集合图文、视音频于一体的数字报纸,成为报网融合时代的新创举。比如,金华日报社在当年的孟祥斌报道中,既充分发挥了网络这一优势。当时面对感人的英雄事迹和持续升温的论坛热贴,该社决定打破一般记者现场采写进行报道的传统宣传模式,以事发现场网民上传的有关孟祥斌舍身救人壮烈牺牲事件的各种场景、素材为基础,整理、核实并进行补充滚动报道,在当日第一时间了《震撼!通济桥一女子跳江,一军官舍身救人,壮烈牺牲》的报道,与当天电视报道这一事件的时间相比,提前了6个小时。

与此同时,金华新闻网将论坛设计成一个和首页专题《向最可爱的人致敬!――论坛网友泪别孟祥斌》互通的报道平台。根据这一特点,网络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事件发展态势,该专题通过300多篇不断更新的原创报道和上千篇转载稿件,从英雄速写、镜头笔记、走访部队等各个角度对孟祥斌事迹进行了即时、海量的报道,不仅成功塑造了孟祥斌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丰满形象,还把少数网民对110救援不力、市政设施不完善的对立情绪成功地转化到对英雄的学习和深切怀念上,有效地引导了网上舆论。

网络新闻的超链接特性,又使得孟祥斌的报道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的确,随后源源不断“涌来”的众多网络新闻媒体和无数网友,不断还原当时的情景,更加丰富了孟祥斌的光辉形象。

三、网络扩大典型人物社会影响

这里首先介绍一组数据。2010年7月15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

在互联网时代,偏好独立思考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对于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参与不仅仅限于线索提供者这一角色,他们通过各自的个人宣传平台,如博客、论坛、微博等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对本就符合自己“胃口”的“最美”、“最帅”典型人物通过互相转载、广泛讨论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名誉度,真正做到了这些典型的家喻户晓,最终实现了感动人心,洗涤心灵,促发向上,共建和谐的典型人物报道的应有之意。

上一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 单位季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