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3 03:31:02

数据分析材料

数据分析材料篇(1)

中图分类号: C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建筑材料的市场也随之广泛发展和应用。建筑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基础。因此,只有在施工中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实际建筑材料检测中,不能以偏概全,即不能使用个别建筑材料的测验结果来代替全部建筑材料的测验结果,严格做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通过科学的方式使全部建筑材料处于监测监控之中。

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中,国家相关的质量试验标准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建筑材料依据,通过数据处理后获得代表建筑工程质量特征的数据,客观、全面反映建筑工程的真实质量水平,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建筑材料在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通过分析其常见误差原因和性质,及其结果评定方式,提出以数据处理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材料的合格率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

1建筑材料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分析

建筑材料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可根据误差的性质常分为三种:一是系统误差,二是过失误差,三是偶然误差。

1.1建筑材料检测中的系统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可分为两类:固定系统误差和变化系统误差。固定系统误差是指在检测中始终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偏差,即得到的试验值和实际数据差距不变,如试验机械设备的零点不准和漂移引起的固定系统误差;变化系统误差是外界的环境变化导致的系统偏差变化,如在水泥试验中,一般都会明确规定其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其试验工具也要与室内温度和湿度一致,而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会导致系统误差的变化。有时候试验条件无法达到或消除、试验方法不正确等都会造成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建筑材料检测中可根据其规律找出误差原因及改善试验方法,并引入正值修正测量数据,消减建筑材料检测中的系统误差。因此在发现系统误差时,需要找出其原因和规律,判断测量数据,改进试验条件和方法等,加强仪器仪表的检定,修正测量数据,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系统误差往往不易发现,因此测量对象需要使用几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和检测仪器,从而将得到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数据变化和偏差规律,减小因环境改变等因素造成的系统误差。

1.2建筑材料检测中的过失误差分析

过失误差主要是由于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粗心大意引起的,又称“粗差”。质检人员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容易凭经验来断症,使数据试验值与实际数据相差大,造成过失误差,如数据记录错误、仪表刻度读错等。为防止建筑材料检测中的过失误差,采用正态分布理论,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比较鉴别值和测定值的偏差,使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3建筑材料检测中的偶然误差分析

自然界总存在许多偶然因素不被控制,使测量值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带有随机性质,由于一些突发性的试验因素导致测量结果失误,一般在数据最后一位数字存在差异。如测量某仪器时,因线路损耗而电源电压不稳,影响了测量结果,造成的偶然误差,还有周围环境的干扰,偶然因素是试验人员无法度量的。为有效防止建筑材料检测中的偶然误差,也需要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删除数据误差过大的因素,减少人为误差,减小额外实验工作量。

2建筑材料检测中的数据处理系统

2.1数据处理系统的参数

数据真值与数据误差之和就是数据的测量值,数据误差具有随机性质,是个随机变量,致使数据测量值也变成随机变量。因此数据处理系统具有三个重要的统计参数:算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样本实验一般采用算术平均值,它是样本数据的重要标志,也是样本数据的集中位置,反映了样本随机变量的平均值。通常误差有正数也有负数,通过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后,有效消减了数据误差,找出样本数据的集中位置,消除样本数据中的局部波动,得到与实际数值相应的数据。

标准差又有标准误差、标准离差、样本均方差等称法,通过计算各个测量值的误差,反映数据的分布状况和数据间相对的距离。在数据处理系统中,仅仅知道样本算数平均值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即是了解测量值在算数平均值周围的分布情况和偏差程度,标准差越大,样本的数据分布越离散,反之标准差越小,样本的数据分布就越集中。

变异系数是衡量一组数据的相对偏差程度,反映了标准差和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即是指在两组同性质的样本数据中,若其标准差相同,其平均值的偏差程度也相同,它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反映数据的相对偏差。

2.2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果评定方式

数据处理系统应根据不同的试验对象及其试验标准要求确定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因建筑材料的性质、几何尺寸等不同使试验样本有一定的离散性,因此应正确评价其物理性能,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应的试验标准而定,根据不同的试验对象及其试验标准确定不同的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方法。

例如一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的结果评定方式。第一、砂石颗粒的结果评定方式。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取样本进行两次试验,再取样本算数平均值作为数据检测值,然后进行筛选试验,若筛选值与试验检测值之差高于1%,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检测。第二、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的结果评定方式。根据国家规定的试验标准,取三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件抗压强度的数据值,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不能超过15%,即是说若测试中有两测试值与中间值的差值超15%,则试验无效。第三、烧结普通砖强度的结果评定方式。采用相应的试验标准,取10个烧结普通砖样本,若变异系数低于0.21,则依据算数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评定,但若变异系数比0.21高时,就要按照算数平均值和其最小的强度值进行评定。

3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构和展望

3.1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构

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砂石颗粒、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烧结普通砖强度、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等,根据其不同的试验标准采取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再由子系统进行原始记录、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检测结果、查询数据等模块。

3.2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检测的国家规范和标准在不断更新,在建筑材料检测中数据处理系统中也要做相应的修改和升级。目前,建筑材料检测中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建筑材料检测规范化和标准化,测量信息准确化,从而更好的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服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材料测量的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及其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建筑材料的检测需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科学的技术手段,减少试验各个环节的误差,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取得代表建筑材料质量特征的真值,才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少勇.建材检测中的误差分许与数据处理[J].工业设计,2011(12).

数据分析材料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9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不断增加,新型清洁、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尤为迫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0年公布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共有三十余所高校设立该专业,三峡大学作为第二批次获批建设该专业的院校,于2012年首次招收本专业学生,已经拥有了4年办学经验。

该专业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在试验动手能力及实践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直接体现为《材料制备综合实验》与《材料性能综合实验》两门试验核心课程以及诸多社会实践环节[1]。而作为培养具有较强实验及实践能力学生的理论课程,《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将会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设《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比较有限,而关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以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例,浅谈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笔者所选教材为2008经典版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试验数据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图表示法、试验的方差分析、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优选法、正交试验设计等。主要特点为公式繁多、推导复杂,各章节及知识点之间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难度大,比较容易产生混淆、困惑,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畏难情绪,中途放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试验就是一个简单的做试验的过程,而数据处理,则简单的理解为把得到的数据做成图形。学生所缺乏的在于对于试验设计的理解,没有接触过试验设计系统理论,更不清楚如何将这些理论用于具体试验过程。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及对比发现,先通过一个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例子引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要怎么做试验,要怎么呈现试验结果,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在脑子里面产生一个试验、数据分析的总体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做试验的具体过程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做试验的技巧,从而引出试验设计,进一步系统阐述试验设计思想及方法,让学生对试验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结合试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试验所得到结果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判断这些问题,从而在简单作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引出数据分析的概念。系统阐述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具体方法。

二、以例串点,融会贯通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所涉及的公式、概念繁多,推导公式比较复杂,且相关性不强。以误差为例,所涉及的概念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算数平均误差,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标准差等。若简单的对每个误差进行介绍,给出其公式并介绍其应用条件,学生往往会觉得十分枯燥,且繁多的公式会造成学生记忆困难。对比而言,如果通过一个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特殊情况下体现数据差别的因素,将误差的概念逐层深入,便会使学生对于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算数平均误差、样本标准差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另外,各类误差的检验方法是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重要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及先将繁琐的公式推导,再介绍各种检验的简单应用,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通过对比发现,先系统梳理不同检验的应用条件,使学生形成误差检验的整理框架,再针对各类误差的检验方法单独介绍,往往会使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最终,通过实例,将相关误差检验的应用串起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三、反复强调、熟能生巧

熟练掌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中相关误差检验标准、方差分析等步骤以及具体公式推导过程对于灵活进行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步骤及公式推导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通常比较困难。在此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半途而废。针对此情况,采取反复强强调的方式,通过重复的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最终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坚持学习,给他们明确信息,第一遍没有听懂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有机会重复,只要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最终都能灵活应用。以方差分析为例,在介绍随机误差的F检验的时候,便会仔细介绍F检验的具体步骤,使得学生留下一定印象。在后续章节介绍方差分析的时候,便会指出其本质乃是F检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章节的F检验,通过重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然后,对比F检验,进行扩展,由简入深介绍方差分析的具体步骤。最终,通过实例的方式,将方差分析的具体步骤串起来。实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记忆,也能帮助他们灵活应用所学各知识点。

四、分类引导、多重目标定位

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发现,即使采取一些列教学方法改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与本身课程的复杂性及单调性有关。在此情况下,准确掌握《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基本要求对于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进行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通常,试验设计部分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的试验方法,这部分不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主要难点在于数据分析,尤其是学生通过分析计算来对试验数据误差进行检验或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而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通过EXCEL进行软件操作实施得到结论。相对而言,软件操作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因此,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于能够使用软件操作得到信息,并能从中提出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确结论,这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理解各种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步骤及计算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这也是对学生的高级要求。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入一些较生动的例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单调与鼓噪,使课程本身具有更大吸引力。例如,在介绍课程名称的时候,我引入实验、试验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别及联系,并通过幽默风趣的实例减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枯燥印象。在介绍正交试验设计时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模式,阐述正交实验设计对于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技巧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掌握,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特殊风格及对学生的真诚鼓励,有望显著提升《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数据分析材料篇(3)

∙ 客服QQ:992930161 报告价格:印刷版:RMB 7000 电子版:RMB 7200 印刷版+电子版:RMB 7500 电子邮箱:文章来源:

报告目录

第一章 防水建材相关概述

第一节 防水建材的基本概述

一、防水建材概念

二、防水建材种类

三、防水建材特性

第二节 防水建材的相关概述

一、防水涂料

二、路桥柔性防水材料

三、高分子防水卷材

四、聚氯乙烯防水卷材(PVC)

五、密封材料

第二章 2013年全球防水建材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3年全球防水建材行业发展概述

一、世界防水建材行业增长情况

二、国外防水建材制作工艺分析

三、世界防水建材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全球防水材料企业对沥青瓦标准

五、全球屋面单层防水建材的应用

第二节 2013年全球重点区域防水建材市场形势分析

一、美国

二、欧洲

三、亚洲

第三节 2014-2019年全球防水建材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新材料的应用

二、产品功能的拓展

三、环保产品的研发

第三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建材类防水材料标准

二、环保政策

三、其他政策

第三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3年中国建材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建材行业发展概述

一、四川灾后重建给建材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二、中国建材行业发展重点分析

三、中国建材行业节能形势与任务分析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建材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制约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因素

二、中国建材行业高耗能问题分析

三、建材行业企业问题分析

第三节 2014-2019年中国建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建材行业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型建材产品发展展望

第五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对环境的影响及检测方法

一、建筑防水材料环保问题概述

二、防水卷材与片材对环境的影响

三、防水涂料对环境的影响

四、密封材料及防腐剂对环境的影响

五、VOC的检测过程及原理

六、苯的检测过程及原理

七、游离甲醛含量的检测及原理

第二节 中国防水建材主要产品工艺流程图分析

一、丙烯酸酯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二、聚合物水泥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三、改性沥青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溶剂型)

四、改性沥青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水乳型)

五、防水卷材工程施工流程图

六、防水涂料工程施工流程图

七、其他

第三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产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中国防水建材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二、中国防水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分析

三、中国建筑业对防水建材产业提出的新要求分析

第六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一、中国防水建材市场需求分析

二、中国防水建材市场供给分析

三、中国防水建材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二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销售渠道分析

一、现有销售渠道

二、创新销售渠道

第三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制约中国防水建材行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二、我国防水建材与国外存在着差距

三、建筑防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防水建材行业的主要障碍分析

第七章 2011-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1-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防水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2013年中国防水涂料产业营运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防水涂料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中国建筑防水涂料发展概况

二、中国建筑防水涂料的主要品种

三、中国防水涂料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节 2013年中国防水涂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产业发展不足之处分析

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3年中国防水涂料市场发展分析

一、防水涂料生产状况分析

二、防水涂料市场需求分析

三、防水涂料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2013年中国防水涂料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一、聚氨酯防水涂料

二、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

三、丙烯酸酯防水涂料

四、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

五、水性PVC防水涂料

六、聚氯乙烯弹性防水涂料

第九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其它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市场分析

一、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特性

二、SBS、APP改性沥青市场现状

三、SBS、APP改性沥青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发展分析

一、三元乙丙防水卷材

二、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CPE防水卷材)

三、氯化聚乙烯-胶共混防水卷材

四、聚氯乙烯防水卷材(PVC)

五、其他高分子防水卷材

第三节 2013年中国聚氨酯密封胶行业运行分析

一、聚氨酯密封胶的主要性能特点

二、中国聚氨酯密封胶的发展状况

三、聚氨酯密封胶在土木建筑的应用情况

四、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的发展及应用

第十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区域集中度

二、市场集中度

第二节 2013年重点省市防水建材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一、山东省

二、河南省

三、辽宁省

四、河北省

五、江苏省

第三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竞争趋势预测

第十一章 2013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山东山泰集团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山东东海塑胶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肥城市泰山涂塑帆布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青岛锦绣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山东清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辽宁双利实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八节 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九节 山东宏祥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2013年中国防水材料应用及技术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3年中国防水材料应用与技术概述

一、防水材料应用概述

二、PSBR在改性沥青生产工艺中的应用

三、桥面防水材料及其施工方法

四、隔热、隔音、防水材料的制造方法

五、废旧塑料生产防水材料的安全节能型装置介绍

六、聚合物水泥基复合防水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第二节 高压灌浆防水堵漏新技术解析

一、高压灌浆堵漏简述

二、高压灌浆堵漏原理

三、高压灌浆堵漏作用机理及堵漏技术运用特点

四、高压灌浆堵漏技术运用范围

五、高压灌浆堵漏施工方法

六、裂缝的高压灌注施工工艺流程

第三节 混凝土高压化学灌浆堵漏技术及施工机具材料分析

一、混凝土高压化学灌浆堵漏技术及施工机具材料概述

二、化学灌浆堵漏施工的优点

三、化学灌浆堵漏施工工艺

第四节 密封材料防水工程介绍

一、沥青橡胶防水油膏

二、桐油渣、废橡胶沥青防水油膏

三、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防水工程

第五节 地下空间结构裂缝控制与防水新技术透析

一、地下空间结构裂缝控制与防水新技术概述

二、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三、有害裂缝与无害裂缝

第六节 锐态型钛白粉在卷材涂料中的应用技术

一、锐态型钛白粉在卷材涂料中的应用技术概述

二、卷材涂料的基本性能及钛白粉在卷材涂料中的作用

三、锐态型钛白粉质量指标在卷材涂料应用中受限制原因分析

四、改进锐态型钛白粉应用性能的途径

五、锐态型钛白粉在卷材涂料中的发展前景

第七节 防水建材主要产品的市场技术的介绍

一、SBS/APP 改性沥青卷材生产工艺技术

二、RWB-801铁路桥专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技术

三、改性沥青卷材成型技术

四、自粘改性沥青卷材生产技术

五、系列丙烯酸酯防水涂料生产技术

六、聚合物水泥涂料生产工艺技术

七、热塑性橡胶防水卷材生产工艺技术

第十三章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防水建材发展前景

二、防水建材应用区域前景

三、建筑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新趋势

四、家装防水产品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主要产品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防水涂料新趋势

二、SBS 和APP 改性沥青卷材发展趋势分析

三、高分子卷材发展趋势

四、中、高档防水涂料发展趋势

五、玻纤沥青瓦发展趋势

六、自粘防水卷材发展趋势

七、其它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发展趋势

八、石油沥青纸胎油毡发展趋势

九、沥青复合胎柔性卷材发展趋势

第三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市场盈利能力预测分析

第十四章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新产品带来的投资机会

二、区域供给缺口带来的投资机会

三、灾后重建建材需求量大

四、新材料、新工艺带来的投资机会

第二节 2014-2019年中国防水建材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市场竞争风险

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四、管理风险

五、营销风险

六、其他风险

第三节 专家投资建议

订购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 010-80993963 传真:010-60343813

市场行业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客户

我司的行业报告主要是客户包括企业、风险投资机构、资金申请评审机构申请资金或融资者、学术讨论等需求。

2、报告内容

我司的行业报告内容充实,报告包括了行业产品定义、行业发展现状(产品产销量、产品生产技术等)、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等。对购买者认识和投资该行业起到初级作用。

3、报告重点倾向

我司的行业报告重点倾向主要包括:行业相关数据、行业企业数据、行业市场相关数据等。报告侧重点略有差异,具体情况看报告结构目录。

4、我们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人员组成各高校的知名导师、行业高管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市场调查人员。

我们的团队人员对客户需求定位精准,能抓住项目精华,以合适的文字图表和图形展示项目投资价值。对行业或具体产品的投资特性、市场规模、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结构与主要竞争企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规律、发展机会、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大做强的对策等等。

我司研究员在信息、理念、创新思维上具有开拓性给客户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5、报告数据来源

我司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公司介绍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企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智研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A.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公司于2008年注册成立,是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认证、监管的国内较早开展竞争情报、市场调研、产业研究及专项研究为主的调查研究机构之一,凭借其专业的研究团队,先进的研究技术在此领域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领先地位:

a) 智研咨询的主要负责人多与中央部委、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各行业协会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b) 拥有全国百万家企业基础数据库

c) 全国各地分支网络和严格的调查控制流程,使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d) 超过200多个研究项目的成功案例

e) 研究领域覆盖能源、化工、机械、汽车、电子、医疗等诸多行业

f) 我们很荣幸的为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麦肯锡、通用集团、波士顿咨询、三菱商事、中国农科院、同济大学、三星电子,松下电器、丸红株式会社海尔、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

B. 智研咨询调研(行业研究)说明

a) 行业研究部分智研咨询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研究的方法: b) 通过对厂商、渠道、行业专家,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销售和市场等方面数据。

c) 二手资料收集,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用户调研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d) 智研科信具有获得一些非公开信息的渠道:

e) 政府数据与信息

f) 相关的经济数据

g) 行业公开信息

h) 企业年报、季报

i)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j) 精深严密的数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材料篇(4)

浮空器囊体材料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有单轴拉伸试验方法和双轴拉伸试验方法。目前,单轴拉伸试验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多采用单轴拉伸试验方法进行薄膜材料的弹性模量测试,由于薄膜材料的弹性模量不是常数,如何将试验测得的数据应用到薄膜结构有限元分析中是个难题,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将试验测试结果进行线性拟合,该方法得到的弹性模量将是常数,结构分析时取此常数作为薄膜材料的弹性模量,该数据处理方法不能反映薄膜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弹性模量的变化。

为了考虑薄膜材料真实的应力-应变关系,材料力学特性计算时必需计及弹性模量的非线性特征,即弹性模量的随加载载荷的变化特性。

通过对某系留气球薄膜材料的单轴拉伸试验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该薄膜材料应力-应变函数,并建立薄膜材料的有限元模型,将得到的应力-应变函数应用于有限元分析过程,通过将应力-应变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拟合函数的正确性,为薄膜材料弹性模量测试结果应用于结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弹性模量测试试验

某系留气球囊体材料弹性模量测试采用单轴拉伸试验方法,分别沿薄膜材料的经向和纬向制作试验件,试验件尺寸示意图见图1。

按照一定的载荷比例对试验件进行循环往复加载,并测量试验件的位移,每个试验件循环加载6次,最终得到薄膜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见图2所示。

三、试验结果处理

根据单轴拉伸试验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计算该囊体材料的弹性模量。

用于计算的载荷从10N到载荷最高点,从图2可以看出,除第一次往复循环外,其余5次试验件的载荷-位移曲线重复性很好,故取第2-6次往复循环的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将载荷-位移试验数据通过(1)式和(2)式转换成应力-应变数据。

四、有限元应用及验证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图1所示囊体材料试验件有限元模型,有限元计算模型见图4。

将根据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的弹性模量常数定义材料和根据第3节得到的应力-应变函数以材料场的形式定义材料,对图4有限元模型加载进行计算,1300N作用下变弹性模量的应力计算结果见图5,应变计算结果见图6。不同载荷作用下计算得到常弹性模量和变弹性模量的应力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见表1,应变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见表2。

五、结论

本文考虑薄膜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其弹性模量的变化性,提出了单轴拉伸弹性模量试验结果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有限元分析,应力应变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有限元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数据分析材料篇(5)

中图分类号TB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9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对低温材料的需要也迅速增长。在工业生产中,要求应用低温技术的场合很多,比如将气态物质转变成液态进行存储和运输,或者在要求低化学反应速率的场合等等,低温存储技术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一般来说,材料的工作温度在-20℃以下时就是低温材料。应用最广泛的低温存储技术就是用于液化天然气的存储和运输。本文选择-196℃作为低温存储罐的工作温度。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原始数据来自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工程选材综合评价》一书。

为了更好地说明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本文只从使用性和经济性角度出发,从评价指标体系当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指标,包括低温韧性、屈服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低温韧性顾名思义就是材料在低温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韧性,是低温材料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低温韧性则是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材料韧性的表现。大多数金属的韧性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当达到延性-脆性的转变温度时,材料的韧性发生突变,进入脆化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容器在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和安全使用,对材料的低温韧性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存储罐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在选择材料和对设计结构进行评价时要考虑材料室温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这两个指标,然后对存储罐进行强度、刚度校核。另外要考虑运输中的经济性,希望材料的相对密度不能很大。还要考虑到热应力的影响,这时就要考虑材料的膨胀系数。最后,整体的成本当然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2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主成分分析法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

现假定我们研究的数据是二维的,以横坐标ζ1和纵坐标ζ2来表示。因此每个观测值都有相应于这两个坐标轴的两个坐标值;如果这些数据形成一个椭圆形状的点阵,那么这个椭圆有一个长轴η1和一个短轴η2,因为η1η2,故η1与η2互不相关。在短轴方向上,数据变化很少;如果长轴变量代表了数据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就用该变量代替原先的两个变量(舍去次要的一维),降维就完成了。在极端的情况,短轴如果退化成一点,那只有在长轴的方向才能够解释这些点的变化了。假定我们现在有N个样品,它们散布在椭圆平面内(图1),并且指标ζ1与ζ2有相关性。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些数据投影到不相关的η1轴和η2轴上,

在η1上离散程度很大,这是一个信息量较大的综合指标,可较好地反映出N个观测值的变化情况,而η2上反应的信息比较少,在降维时可以选择忽略。这样

我们就可以选取长轴η1为综合指标,完成降维工作。主成分分析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代表性的综合指标,该指标能较完整地反应原来数据的信息。

3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3.1 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标准化

原始数据给出了8个材料性能的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不锈钢的牌号与评价指标数据

3.2 几种不锈钢材料评价指标主成份分析的计算结果

表2是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出的表格,提取出的主成分所代表的方差(即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和原变量变换为新变量以后的成分矩阵就成为我们进行综合分析的重点。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提取的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或特征值大于1时能较多的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下列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各个主成份的解释的总方差和主成分的计算结果。图2则是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碎石图。

表2 各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

图2 碎石图

表3 成分矩阵

3.3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提取主成分的方法是根据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来抽取的。一共抽取了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的解释方差为52.813%,主成分2的解释总方差为23.743%,解释方差的总贡献率为76.556%,也接近80%,这两个主成分能在76.556%的程度上反应原始数据的信息,说明主成分的提取是合理的。从表3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在主成分1中占比重较大(大于80%)的有三项,分别是室温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和相对成本;在主成分2中占比重较大的只有一项,即室温屈服强度。表3中的正负号表示正负相关性。碎石图能够直观反映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关系。在考虑低温存储罐材料特性的时候只需重点考虑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中涉及的数据指标。

4 结论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降维,将原始数据的多项指标进行整合得到数量更少的主成分,从而删除冗余的数据指标,使得分析更具代表性,也极大提高了效率。在对低温存储罐材料的分析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作用,将多个数据指标降低到两个代表性的主成分。对原始数据中低温韧性和热导率的考虑有所弱化,很清晰地突出了重点数据指标,对成分矩阵中占有比重较大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主成分分析在低温存储罐材料特性指标的分析中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对工程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数据分析材料篇(6)

1 引言

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的过程中,影响最终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这其中包括:测试人员素质、测试方法、试样状态、环境条件等。当前对金属力学性能检测技术的改进集中体现在对实验设备的改进以及测试方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方面,对于试样在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的研究只能局限于样品在测试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但金属构件大多具有比较复杂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尺寸,且其服役条件往往也是极端复杂的,通过力学试验测定的结果作为判据,并不能确切的表征金属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强度行为,因而不能对金属的使用性能做出确切可靠的评价。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进行模拟分析,能够直观对金属材料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分析,不仅能有效的预测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的变化,为金属构件在服役条件的失效分析、确定金属构件的合理设计、制造、安全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还能对改进金属材料测试方法,提高测试精度提供一些新思路,同时也为选材和质量控制提供一些技术依据。

有限元是在连续体上进行近似计算的一种数值方法,它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解决如工程的结构分析、电磁学和热力学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材料力学的有限元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金属只进行了一些较为常见的材料在特定力学条件下的有限元分析,提出了一些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和应力应变的关系。

2 ANSYS有限元模拟与试验室力学性能检测耦合

有限元分析就是将复杂的连续物理对象划分成一个个离散的子域,利用子域建立的近似的函数进行描述;推导求解处理所有子域误差以此来建立整体的分析方程,再通过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处理功能,就可以利用数值求解方法解决任意复杂的问题[1]。

金属材料常规力学性能试验项目主要分为拉伸、硬度、冲击、工艺性能和疲劳试验五方面。现行力学性能检测绝大多数是借助几何形状非常简单的标准试样装卡在普通的力学试验机上,在简单的应力状态下进行力学检测。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力学检测试验,可以使整个试验过程能够直观的表现,并能建立力学检测数据与模拟参数关联的数据库,为模拟金属材料改变自身形状,改变服役条件后进行力学性能模拟分析奠定基础。

2.1 模拟拉伸试验

以模拟拉伸试验为例,国内拉伸试验方法标准为《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主要测定的检测项目为: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断面收缩率以及n值、r值等。拉伸试样在拉伸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四个阶段,试验数据是通过测量作用于试样的载荷F和试样原始标距部分的伸长L计算得出应力-应变图,从而得出相应的试验数据。

ANSYS模拟金属拉伸试验主要分为:建模、设置物理参数、设置加载条件和求解等几大部分。根据拉伸试验的特点,模型可以简化成不考虑夹持部分,将一端圆弧末端固定,而在另一端圆弧末端施加位移载荷,这样既可以缩短计算时间、减少存储空间,同时也可以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如图1。因为金属材料大都是各向同性的,只需要输入DENS(密度)、EX(弹性模量)和NUXY(泊松比)定义即可。加载条件的设置主要以测试材料实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设置。

2.2 模拟数据库的建立

DENS(密度)、EX(弹性模量)和NUXY(泊松比)是表示材料自身特性的参数,其大小与材料本身的状态,例如元素含量,热处理状态等相关,与使用环境,受力状态无关。模拟拉伸试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实际检测结果的耦合,推出不同材料自身的模拟参数(DENS、EX和NUXY),此时这些模拟参数与实际材料的固有参数无关,是使模拟结果与实际检测相耦合的条件,并建立相互关联的数据库,流程如图2。

图2 关联数据库建立的流程图

3 金属构件的应用模拟

近年来,在金属力学性能测试领域中注意力更集中于“服役机件”而不是普通试样,模拟机件寿命试验有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趋势。如英国北海油田开发用金属材料及加拿大天然气管道构件,广泛采用模拟试验来研究金属材料的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航空涡轮发动机的地面模拟试验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但这些金属构件的全尺寸模拟试验缺乏普遍性且实施比较困难(费用昂贵和技术复杂),更多地用于各种关键性构件的模拟测试中。

追踪了解金属材料的后加工形状和使用状态,通过计算机利用ANSYS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已有数据库中的模拟参数,对金属构件进行模拟分析,流程如图3所示,探求普通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所得到的金属力学性能判据与金属制件在真实服役条件下所显示的强度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各种规律性。不仅实施简单,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金属构件,同时也为现实模拟服役条件下金属构件的力学性能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指导。

图3 利用关联数据库模拟真实服役条件下力学性能的流程图

4 结束语

利用计算机模拟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试验,能够直观对金属材料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分析,对未来建立金属材料检测数据库提供视觉素材。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模拟分析,使具有比较复杂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尺寸金属构件在真实服役条件下得到表征。不仅能有效的预测金属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变化,为金属构件在服役条件下的失效分析、确定金属构件的合理设计、制造、安全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还能对改进金属材料测试方法,提高测试精度提供一些新思路,同时也为现实模拟金属构件的力学性能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指导。

数据分析材料篇(7)

因素分析法就是将影响一个整体变量的因素进行因式分解,找出每一个因素对整体变量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目标对象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鉴于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地分析各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所以因素分析法在成本分析中受到广泛的应用。

(一)因素分析法中涉及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 因素分析法中涉及的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是相互独立的。在运用因素分析法时应该对用到的几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涉及到的几个因素中任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变化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才能运用因素分析法。相关性大的几个因素分开计算得出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应单一因素变化引起的目标对象的影响值。

(二)因素分析法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不能过多 因素分析法中用到的因素越多互相之间的干扰会越大,得出的分析结论可能会不很准确。用该方法时,经验的做法一般是因素为2到5个为宜。

(三)使用因素分析法时应注意各因素的替换顺序 按照因素的性质划分因素分析法中涉及的因素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两类因素的替换顺序不同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也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际应用时往往是先替换数量指标再替换质量指标。

因素分析法在计算每一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的影响结果。因为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个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以全面说明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

(四)因素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可比产品成本的比较分析 因素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可比产品成本的比较分析,可以进行当期比较分析,也可以进行累计同期比较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以后的成本改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对于那些新产品的成本分析,用因素分析法就比较困难。因此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两个会计期间产品品种变化不大的企业进行分析,否则产品品种变化过大,可比产品占比重不高,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意义不大。

二、产品成本因素的界定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 目前实务中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比较多,但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外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几乎所有制造型企业直接材料成本都是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因此对成本进行分析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直接材料成本。本文以直接材料成本为例说明因素分析法在成本分析中各因素的影响值。

(二)影响直接材料成本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企业生产成品的直接材料都是外购的,当然有的企业部分材料是自己加工生产的,所以影响直接材料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材料的单价。随着企业技术方面的改进提高生产所需的材料数量也会有变化,材料用量也是影响直接材料成本的一个因素。所以影响直接材料成本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材料单价和材料用量。

三、传统因素分析法计算的分析

(一)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分析举例 在进行两期的比较分析时,不同产品耗用材料品种不一样,最终直接材料总成本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产品耗用一种直接材料为资料,其单位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直接材料的材料用量和材料单价,为了下文建立分析模型,材料用量用Q表示,材料单价用P表示,直接材料成本用C表示。

根据表1中的资料,直接材料成本报告期数比基期数增加了140元,这就是分析对象。显然直接材料成本的上升是由材料用量Q和材料单价P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各个因素对分析对象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传统的因素分析法时要确定各因素的替换顺序的,各因素的替换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采用不同的因素转换顺序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应用传统的因素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

假设Q 0、P0、C0分别是基期的材料用量、材料单价、直接材料成本的数据,Q1、P1、C1分别是报告期的材料用量、材料单价、直接材料成本的数据。

方法一,先替换材料用量这一因素:

第一次替换,Q1×P0=50×8=400(元),用量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400-360=40(元),用量增加了5件导致直接材料成本增加了40元。

第二次替换,保持第一次替换的材料用量报告期的值不变,Q1×P1=50×10=500(元),材料单价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500-400=100(元),材料单价上涨了2元导致直接材料成本增加了100元。

两个因素影响额的和即直接材料成本报告期与基期的数值差额是40+100=140(元),也就是说材料用量和材料单价两者共同变化引起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增加了140元。

方法二,先替换材料单价这一因素:

第一次替换,Q0×P1=45×10=450(元),材料单价上涨2元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450-360=90(元)。

第二次替换,保持第一次替换的材料单价报告期的值不变,Q1×P1=50×10=500(元)。材料用量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500-450=50(元)。

两个因素影响额的和是90+50=140(元),也是直接材料成本报告期与基期的数值差额。

上述两种方法结果显示替换顺序不同产生影响的方向是相同的,即材料单价和材料用量变化都使得直接材料成本有所上升。但是两者的影响额的大小是不同的,很难判断哪种替换方法是更好的,所以就需要对因素分析法的实质进行研究。

(二)传统因素分析法中两个因素变动对目标对象的影响 传统因素分析法在确定各因素对目标对象影响大小时是这样确定的,理论上来说一般变化较大的因素应放在前面,比较容易控制的因素也应适当前置,在实务中由于很难进行判断,因此往往在选取因素替换顺序时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有点误差。下文分析两种不同替换顺序对目标对象影响的实质。

如图1所示,第一种替换方法中材料用量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指的图中Q×P0的部分,材料价格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指图中P×Q0和Q×P两部分。而在方法二中材料价格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指图中P×Q0,材料用量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额是指的图中Q×P0和Q×P。从方法一中可以看出先替换材料用量这一因素,则材料单价这个因素就分担了Q和P共同引起的变化量即Q×P。同理,方法二中材料用量这一因素就分担了Q×P。

(三)传统因素分析法的缺陷 首先,在传统因素分析法中我们只是选择先替换数量指标后替换质量指标的方法,而替换顺序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传统因素分析法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不采用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的原因。其次,传统因素分析法默认第一个替换的因素数量指标承担共同变化影响值。而通过对上面的例子分析,共同作用影响值是由第二次替换的质量指标承担的。这就与传统因素分析法由数量指标来分担共同作用影响值相背离。最后,传统因素分析法不能准确地计算各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值。而引起不准确的地方就是共同作用影响值没有很好地分配到各个指标影响值当中。

四、传统因素分析法的改进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传统的因素分析法并不是很完善,传统的因素分析法并没有解决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分配问题,下面我们对传统因素分析法做一些改进。

(一)各因素的影响值的确定 具体为:

C=C1-C0=Q×P0+P×Q0+Q×P .①

C0=P0×Q0 ②

将公式①右边各项同时乘上公式②,即C0/P0×Q0然后得出:

C=(Q/Q0)×C0+(P/P0)×C0+(Q/Q0)×(P/P0)×C0 ③

提取公因式后,C=C0×[(Q/Q0)+(P/P0)+(Q/Q0)×(P/P0)] ④

显然Q/Q0是Q因素的变化率,P/P0是P因素的变化率。为方便起见我们用m代替Q/Q0,用n代替P/P0则公式④就变成:

C=C0×(m+n+m×n) ⑤

变换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材料用量因素的单一变化影响值由其自身变化率m决定。第二:材料单价因素的单一变化影响值由其自身变化率n决定。第三:两因素的共同影响值由m×n决定。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知道各因素的影响值由其自身变化率决定。如果m>n,则材料用量因素的单一变化对目标对象产生的影响值比材料单价因素的单一变化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值大。同理如果m

另一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知道目标对象的变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单一变化产生的影响值,二是共同变化产生的影响值。从公式④可以看出单一变化因素和共同变化因素的大小都由两种因素的变化率决定。下面来分析一下在共同作用因素中材料用量的变化率和材料单价的变化率对共同作用变化影响额分配上的影响。材料用量和材料单价的变化率决定了共同作用影响额的分配。

假设HQ=m/(m+n),HP=n/(m+n);TQ是材料用量的总影响值,既包含单一因素产生的影响值又包括共同作用因素中属于材料用量应该分配得到的部分。TP是材料单价的总影响值,既包含单一因素产生的影响值又包括共同作用因素中属于材料单价应该分配得到的部分。

TQ=m×C0+m×n×C0×HQ=m×C0×[1+m×n/(m+n)]

TP=n×C0+m×n×C0×HP=n×C0×[1+m×n/(m+n)]

设G=1+m×n/(m+n),则有TQ=m×C0×G,TP=n×C0×G

又已知C= TQ+TP,所以有C=m×C0×G+n×C0×G

材料用量Q的影响程度是TQ/C=m×G/(m×G+n×G),材料单价P的影响程度是TP /C=n×G/(m×G+n×G)。即材料用量Q的影响程度是m/(m+n),料单价P的影响程度是n/(m+n)。

各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比例确定了之后来看一下上面的例题用改进后的方法计算的结果。题中m=Q/Q0=5/45=1/9,n=P/P0=2/8=1/4,C0=360,G=1+m×n/(m+n)=14/13

将以上各数代入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到以下计算结果:

材料用量Q的影响额是:TQ=m×C0×G=1/9×360×14/13=

43.08

材料单价P的影响额是:TP=n×C0×G=1/4×360×14/13=

96.92

(二)改进后因素分析法在多种情况下的推广 为了使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更加通用,下面对因素分析法做进一步的总结,如图2所示:

(1)各因素变化率的确定。把传统因素分析法实质分析图划分成四个部分即A、B、C、D四部分,如图2所示。通过上面例题可以看出不论是成本上升还是下降材料用量的变化率等于Q除以Q0和 Q1中的较小值,材料单价变化率等于P除以P0和P1中的较小值。

(2)各因素对目标对象影响值的实质。各因素变化的情况很多,比如两因素都下降或是一个因素上升一个因素下降。为使得方法能通用以下利用面积来分析。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实质是对图2中D部分的面积进行分配。TQ等于图2中B部分的面积加上D的面积中应该分配给材料用量的部分,TP等于图2中C部分的面积加上D部分的面积中应该分配给材料单价的部分。

(3)共同作用影响值的分配。图2中所示的共同作用影响值是D部分面积。D部分的面积应该分配给材料用量的比率是材料用量的变化率除以材料用量的变化率与材料单价的变化率之和。D部分的面积应该分配给材料单价的比率是材料单价的变化率除以材料用量的变化率与材料单价的变化率之和。

(4)各因素对目标对象影响方向的确定。上述三个方面只是计算出各因素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值,并没有指出各因素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方向。各因素对直接材料成本影响方向的确定方法是,如果某一因素报告期数据比基期数据大,则这一因素就使直接材料成本上升。相反,某因素报告期数据比基期数据小,则这一因素就使直接材料成本下降。

(三)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相比传统因素分析法的优势

(1)不需要考虑各因素的替换顺序。传统因素分析法中各因素的替换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素分析法进行因素替换时顺序选择将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用不同的因素转换顺序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是利用各因素对目标对象影响程度的百分比来确定个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值的,所以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能避免由于替换顺序的问题引起的结果的不准确性。

(2)不需要保持各因素替换的连续性。在传统因素分析法中在计算每一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的影响结果。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个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以全面说明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计算过程只需要考虑基期目标对象值和各因素自身的变化率,不需要考虑各因素替换的连续性,这样使得计算过程简单多了。

(3)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解决了共同作用影响值的分配问题,这一点是传统因素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各因素根据自身变化率的大小来分配共同变化影响值是相对合理的分配方法,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理解起来也简单。

运用因素分析法的目的是用这一个方法来确定各因素变化后对成本的影响大小,改进后的因素分析法更加简单、更加精确,也有利于企业得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对以上例题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因素的影响值大小。材料单价的变化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值要大于材料用量对直接材料的影响值,那么企业就会首先解决材料单价变化的问题,其次就是控制材料用量的变化问题。因素分析帮助企业找到了那些导致成本变化较大的因素,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常金奎、石金花:《因素分析法的实质性分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隋丽:《浅谈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轻工设计》2011年第3期。

[3]杜家龙:《四种因素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企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数据分析材料篇(8)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27-04

Abstract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fairly great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data analysis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he data collection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vocabulary data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will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vocabulary data, inclu-

ding the collection scope, the data kinds and the relative correspon-ding qualities by using the special software An Analysis Tool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Key words English vocabulary; an analysis tool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data collection

1 引言

英Z语言研究中词汇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利用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1]对国内1989―2016年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检索,英语研究类文献中词汇研究文献多达22 600篇。其中英语词汇数据研究文献1989―1998年仅为4篇,1999―2008年增至8篇,2009―2016年则达到25篇,显示出词汇数据分析研究领域发展很快。随着新技术不断地引入和更多研究人员的参与,未来英语词汇的数据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将在语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词汇数据研究是基于对词汇特征数据的分析,往往材料本身词汇数量庞大、变化形式繁多,手工采集数据极其困难。本文简单介绍利用“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采集英语文本中的词汇数据。

2 软件概貌

“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是由南通大学李冬编制[2],软件可以在各类Windows操作平台安装、运行,操作界面简单友好(见图1、图2),帮助文件完整,一般不需专门学习就能操作使用。数据采集操作过程包括导入纯文本文件格式的英语文本材料、设置采集目标模式、运行程序完成数据采集和生成对应的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存放在指定的文件夹内,采用TXT纯文本文件格式,需要标色显示的数据文件则为HTML文件格式。

3 常用数据采集

英语词汇的数据研究依研究目标确定与其相关联的特征数据作为研究基础,采集数据,然后进行直观比较、数学分析,获得科学结论。“英语词汇分析工具”可以采集文本中下列词汇特征数据。

1)形符,又称词符、总词汇量,指材料中所有出现过的单词,包括重复出现的单词,它是观察材料篇幅大小的直观数据。

2)类符,又称词型,指材料中不重复出现的单词(仅字母排列形式不同,如look、looking、looked可看作三个类符),所以可看作不重复的形符,如在教材研究[3]和试卷研究[4]中形符、类符数据的统计。

3)词汇:以原型词为区分标准做统计,排除了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形容词的比较级等变化形式干扰。

4)词汇密度:衡量单位文章信息含量的尺度,反映语篇难易程度的数据[5]。计算采用类符/形符比值(英文缩写为TTR),计算公式:

TTR=(类符数/形符数)×100%

5)词汇覆盖率:用词汇做计数单位,以某个词汇表作为测量尺度,统计文章中词汇在词汇表中数量的占比,依此判断文章与词汇表的关系程度。词汇覆盖率有两种算法,其使用目的也不同。

①材料词汇覆盖率:用于教材可读性或难度的评估,即不同教学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词汇表(如小学词汇表、初中词汇表、高中或大学词汇表)进行教材的词汇覆盖率测定,判断教材的适用性。计算公式:

材料词汇覆盖率=(材料中词汇表所包含词汇数/材料词汇数)×100%

②词表词汇覆盖率:用于试卷知识点的评估,即将词汇表中词汇作为知识点,测定考试试卷的词汇知识点覆盖率。计算公式:

词汇表词汇覆盖率=(材料中词汇表所包含词汇数/词汇表词汇数)×100%

词汇覆盖率测试操作是先将自己的教学词汇表导入软件,创建自定义词汇库文件(图3),然后进行材料的词汇覆盖率测定。

6)词频数据,指某一词汇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又叫频数),对材料中的词汇做词频统计、计算重复率并按一定规则列出称词频表(图4),词频表可以方便地观察词汇使用状况。

7)词汇分级:按词汇的难度对应教学阶段进行词汇分级,如小学、初中、高中……形成系列分级词汇。对材料做词汇分级测定在教材编写和试卷分析中都有实用价值,可以窥视其词汇分布的细微变化(见图2)。

8)词汇表:把材料中词汇转换成原型,按首字母顺序列出,称词汇表。词汇表为研究者审核词汇提供了便利。

4 其他功能

“英语词汇分析工具”功能非常丰富,如自身知识库的修改完善、简易语料库的建设、联网交流等。此处仅介绍两个亦属于数据采集的功能,即人名地名搜索和新词汇的收集整理,尽管它们一般不用于数据分析。

人名地名采集 人名地名研究也是英语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关键词搜索统计(1989年以来)国内期刊发表的人名研究方向的文献有142篇(翻译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和文化宗教研究),地名研究方向的文献有77篇。在长篇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快速人名搜索对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行为性格和语言特点均有帮助。人名地名采集用“其它功能”(见图1),导入小说文本,进入“人名地名搜索工具”,有生成词汇表或文中标红显示两种处理模式供选择,图5是生成词汇表模式处理结果。

英语新词收集 新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发展大背景下,新词汇(如网络词汇、商务新词、科技新词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关键词检索英语新词汇研究文献为520篇,英语新词汇对辞书编辑、翻译交流和英语教学都有显著影响。

在海量的材料中寻找新词汇非常困难,借助“英语词汇分析工具”生词库操作功能,可以大大方便该项工作。软件系统自带5万余条词汇的特征库,在分析识别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不包含在其内的词汇时,自动将其收纳入生词库中,而生词库操作功能是将收集的词汇进行滤除重复、按首字母排序、生成词汇表文本文件。因此,可以把生词库所收集的词汇看作疑似新词的初筛,为英语新词研究提供帮助。

5 结语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空前膨胀,英语数据挖掘和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6-7]。英语词汇的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的采集,本文介绍利用专用计算机工具软件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希望给相关工作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DB/OL].[2016-11-08].http:///.

[2]李冬,黄锦茹,银根,等.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的功能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23-24.

[3]刘瑜,闫磊.海军英语教材词汇分布分析[J].亚太教育,2015(11):162.

[4]周加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词貌特征:基于2006年6月―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3):82-87.

[5]王芳,连天雪.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词汇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数据分析材料篇(9)

材料许用值指的是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材料的性能值的大小,通常用平均值来表示,静定结构表征与超静定结构表征。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中,复合材料的许用值可以采用材料的应变值来表示。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许用值通常是用评估材料的分散性来做研究的,以及环境对材料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确定设计许用值的基础,来对设计分析的模量值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要注意的是,除了模量值之外,其他的材料许用值都不能直接的用在复合型材料中的结构设计中去[1]。

1.2 实验

对于材料许用值的实验,多采用试样级的实验进行,应该适当地考虑复合材料自身的结构特征,包括其铺层设计与材料的厚度、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是否有缺口效应、机械紧固连接有什么程度的挤压破坏等等问题,要对相应的事件数与合理的实验手段相结合[2]。

1.3 实验数据的分析

复合材料相对来说静度强、剩余的强度与疲劳的寿命实验的数据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对统计的分析方式一般采用的是性能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且要根据同级的材料许用值,对复合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数据中与现实的差异性纳入到设计许用值当中去。需要注意在进行数据分析前要先将异常的数据进行舍弃,再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再进行分析[3]。

2 设计许用值

复合材料的结构的研发过程中,设计许用值确定之前要给出研发过程中的设计许用值,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设计分析,确定了几何的尺寸。最终对设计许用值是否用于复合材料中进行审核。

2.1 静强度的设计许用值

静强度的设计许用值指的是在材料许用值的基础上,对更高层的试件进行实验的验证得出的结果。通过对静强度的研究,在静强度的设计许用值的载荷作用下的结构是如何进行限制的,限制值是多少。静强度的设计许用值应该包括拉伸的强度、剪切的强度与压缩的强度三种。

2.2 疲劳强度设计许用值

对于疲劳强度的设计许用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是热的环境下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每种环境的状态进行检测,其中包括高温湿热状态、室温环境状态,大致需要约四个应力的水平疲劳的寿命实验,对应力的水平进行选取,选择最靠近它的疲劳门槛值[4]。

2.3 损伤容限的设计许用值

这类损伤容限的设计许用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成分中还有BVID的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许用值,也就是静强度的设计许用值,这类的设计许用值是为了符合FAR25.305的设计的载荷条件进行分析使用的设计许用值。二是根据最大设计损伤的符合材料结构的设计许用值,也可以叫做损伤容限设计许用值,这类设计许用值是为了符合FAR25.571的损伤容限的程度进行分析需要的设计许用值[5]。

2.4 国内外的复合材料的设计许用值

表1当前主要飞行器制造企业符合材料设计许用值

公司

部件名称

材料体系

拉伸设计许用值

压缩设计许用值

剪切设计许用值

Boeing

B777尾翼蒙皮

T800H/3900-2

3000-3500

2700

5.3

Airbus

A310垂直安定面

T200/913C

2800

2800

Airbus

A320垂直安定面

T300/913C

3200

3200

Airbus

A330、A340外翼

HTA/6376

5000

洛克希德

L-01011垂直安定面

T300/5208

4500

4000

西安飞机研究院

Y7垂直安定面

T300/913C

3200

3200

从数据表格表1我们可以发现,经典飞机复合材料的设计许用值基本都控制在三千到五千左右。

数据分析材料篇(10)

关键词: 动车组;制动盘;材料;仿真;试验

Key words: motor train unit;brake disc;material;simulation;test

中图分类号:U27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30-03

0 引言

国内高速铁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郑西、京沪、武广等高速铁路线和五大城际客运铁路线路等竣工投入使用,国内对时速2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因此时速25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是我国现阶段引进和研发的重要项目。随着高动车组速度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国内两地间的旅行时间,使得全国范围内很多城市之间能做到当天到当天回;然而由于运行速度的提高,对高速列车旅行的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列车安全性问题中,盘形基础制动系统的好坏是能否保证列车按要求停车的最终保障,而制动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零部件之一,承担着制动过程中产生热能量的80%~90%,因此,制动盘耐温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好坏,决定着列车运行的最终安全。现高速动车组制动盘基本全采用国外进口,按国家铁路部门要求急需进行国产化研制。

本文设计了一种高速动车组用制动盘结构,分析了1#和2#两种材料的材料性能,通过利用ANSYS对1#和2#两种材料盘体制动过程温度场、热应力场情况的仿真对比分析,确认适合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盘的材料,为制动盘的顺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1 制动盘结构和材料参数

1.1 结构设计 图1为设计的制动盘三维结构,该制动盘做了通风结构设计,主要有盘体摩擦面和各种不同结构和作用的散热筋,主要保证盘体制动时的通风散热效果,降低盘体制动过程中的温升。

1.2 材料选型 本文设计了1#和2#两种制动盘盘体材料,分别对两种盘体材料物理特性参数进行试验分析。图2为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图3为两种材料线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

2 热分析仿真模型建立

2.1 结构模型 考虑到制动盘在制动过程中受力对称,而且制动盘的结构为中心对称,故采用整个模型的1/12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在边界上施加对称边界条件进行计算,扇形区的两个截面采用耦合结点进行处理,这样处理之后与整个盘体的模型等效,而单元数减低为原先的1/12,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划分后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

2.2 热载荷条件 根据传热学理论,对于无内热源的各向同性材料,其热传导方程为式如下:[1]

■+■+■=■■

式中,T为温度,(K);t为时间,(s);ρ为材料质量密度,(kg/m3);C材料比热容,(J/(kg·K));λ为材料导热系数(W/(m·K))。由能量折算法确定制动盘的热流密度[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列车的制动过程。假设列车动能全部转化为制动盘的热能,则制动过程中闸瓦与制动盘摩擦产生的热量可由如下公式表示:Q(t)=W=■Mv■■-v■■

式中,v0列车初速度,vt为列车制动过车过程中某一时刻速度,t为总制动时间,W为列车动能,M为列车质量。

根据热流密度的定义,热流密度q和摩擦热量Q可表出如下:q(t)=■/S

式中,S为参与摩擦的制动盘面积,即闸片在制动盘上划过的圆环面积S=πR■-r■。

考虑到实际制动过程中,由于存在轮轨摩擦和空气阻力等因素,列车动能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又有一部分热量被闸片吸收;因此,引入转换效率概念η,可得热流密度q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如下:q(t)=-η■

式中,q(t)为t时刻加载于制动盘面的热流密度,(kW/m2);M为列车质量,(kg);a为制动加速度,(m/s2);v0为制动初速度,(m/s);n为每根轴上装配的制动盘个数;R和r分别为闸片与盘面摩擦的环形区域的外径和内径,(m)。

2.3 对流换热系数Hf[3] 对流换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不同,它与材料无关,而取决于流体流动状态、流体物理性质、壁面温度以及壁面的几何形状。根据平面散热问题的传热学理论得H■=0.664■■p■■■

式中,pr为普朗特数;λα为空气导热系数,(W/(m·K));L为壁面长度,(m);u■为空气流动速度,(m/s);v为空气得运动粘度,(m2/s);忽略制动盘温度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则v、pr、λ为定值,Hf只与u∞和L有关。

3 仿真分析

依据有关高速动车组制动技术参数,设计仿真计算轴重15t,制动初速度为300km/h,制动盘初始温度为20℃,进行边界条件以及热载荷的计算,并以此进行1#和2#两种不同材料制动盘在温度场、热应变及应力场等有限元仿真计算,并进行比较分析。

3.1 温度场仿真分析 根据所给已知条件对两种不同材料制动盘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温度场的仿真分析,图5为制动盘各部位节点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6为最高温度时刻制动盘温度云图,图中(a)表示1#材料制动盘,(b)表示2#材料制动盘,下同。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两种材料的最高温度均出现在摩擦面上,最高温度均出现在约制动后80s,1#材料制动盘最高温度约645℃,2#材料制动盘最高温度较低,约529℃;摩擦面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盘体背面温度由于热传导作用升温趋势要缓于摩擦面。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2#材料制动盘在制动温升方面明显优于1#材料制动盘。

3.2 应力场仿真分析 通过温度场分析模型转化为结构分析模型,导入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参数,给有限元模型加以对称边界和位移约束,同时步步加载所分析得到的各时段温度数值,进行制动盘热应力的求解计算。图7所示为两种材料在相同条件下不同位置热应力有限元仿真结果。从应力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两种材料制动盘摩擦面应力均要高于其他部位,1#材料制动盘最高应力410MPa,2#材料制动盘最高应力215MPa,明显小于1#材料材料,这也预示着在相同疲劳强度基础下1#材料比2#材料更易出现裂纹,所以2#材料制动盘的抗热裂纹性能明显高。

4 结论

本文主要设计了一种高速动车组制动盘的结构,并通过制动盘温度场、热应力场仿真分析对1#材料和2#材料两种材料制动盘进行了材料选型工作,经过分析得出结论:2#材料制动盘的最高温度、最大应力均小于1#材料制动盘,具有更高的热容量,符合高速动车组对制动盘的性能和高热容量的要求,是理想的制动盘材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试制和试验验证工作,同时,为高速动车组制动盘的材料国产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 下一篇: 妇联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