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化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3 00:24:41

林产化工论文

林产化工论文篇(1)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林产化工论文篇(2)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林产化工论文篇(3)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林产化工论文篇(4)

一是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今年10月,市局组织召开岳阳市第六届林业科技论坛,我局通过林学会通知各会员,先后有22名会员撰写了林业论文参赛,其中,高工黄展鹏同志的《论平江县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意见》与《平江幕阜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的探讨》分获一、二等奖,工程师胡满花等撰写的《平江县古树名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入选论文集。通过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林学会成员充分体现了研究发展平江林业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县林业发展方向及林业科技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是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今年4月,我局党委研究,在南江林业站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试点工作,主要是对林政、营林、林业财务及森林公检法等四线人员进行林业业务和政策法规考核。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10月,局党委通过下发文件,决定先在全县27个乡镇林业站开展此项活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县林业站407名林业职工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练兵活动,在林业业务的各方面能切实得到提高。

三是办好林业培训班。12月1日,局党委召开全县林业工作技术人员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培训班,全林业系统38个场站的主管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主管领导到均参加了培训,森林资源培训是我县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硬件指标。目前,各单位均已确定了一名专职森林资源档案员,来加强资源建档,确保森林资源的有序使用。

通过全县38个基层林业单位的纵向发展,局林技推广站、林学会等8个林技股室(单位)的横向沟通,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二、内抓外引,推进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年我们在内抓各项林业建设的同时,向上级继续争取了油茶低改、丰产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主要推进了油茶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三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一是油茶丰产栽培。“巴陵籽”和“德字一号”油茶是我县油茶产业开发的优良品种,自1992年开始,我县采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繁育苗木4056万株,先后被推广到江西、湖北等4省43个县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696工程造林。今年,我县继续加强丰产选优栽培,先后在童市镇等地建立高产基地360亩,建立优良无性系苗圃11个,义务培训林农油茶嫁接技术6次,因此项致富的林农由去年的62户增加到78户,每户平均建有油茶嫁接地10亩左右,估计此举可直接提供优良无性系苗子,450万株,可造林500万苗,目前,童市林业站与局产业办积极帮他们找销路,局信息办还将其油茶苗信息免费到县局网站上。

年内,油茶产业科技推广方面我们还继续推进两项实事,一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合作在童市镇建立的油茶良种试验园建设,历年共引进70多个优良无性系,设立98个对照,经过11年的观测,摸清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无性系、不育系等的遗传性状、生长指标、产量,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产途径,该课题今年内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市林科所在时丰建立的基地建设,该基地是今年局为进行油茶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及优良无性系推广而建立的,基地面积共200亩,省林科院大兴安岭在江西、贵州等地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观察油茶同一高产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从而选育出最适应本地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最终达到高产目的,目前,该试验基地已完成整地工作,计划年前完成造林。

二是速生丰产林栽培。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我县被定为南林范围,上级指定我县为幕阜山区速生丰产林基地。一年来,我们利用工程及社会造林,通过在三阳上坪建立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先后繁育并提供优质杉苗100万株,马尾松切根苗80万根,桤木苗80万株,意杨扦插苗25万株,营造岳纸基地近5万亩,退耕还林及长防林工程4.6万苗,95%以上面积的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今年,我县通过多方争取,于5月份建立全省首家森林植物医院,此院在服务全县80万林农的同时,也可对全县57种病虫害对症防治,如今年7月,临长高速公路平江段18公里路侧绿化通道患发杨扇舟蛾,该院在确诊之后,冒着高温酷暑,用高压喷雾器,烟雾机对其进行了药物防治,一周后,绿化通道再现绿色,给高速公路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林产化工论文篇(5)

一是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今年10月,市局组织召开岳阳市第六届林业科技论坛,我局通过林学会通知各会员,先后有22名会员撰写了林业论文参赛,其中,高工黄展鹏同志的《论平江县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意见》与《平江幕阜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的探讨》分获一、二等奖,工程师胡满花等撰写的《平江县古树名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入选论文集。通过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林学会成员充分体现了研究发展平江林业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县林业发展方向及林业科技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是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今年4月,我局党委研究,在南江林业站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试点工作,主要是对林政、营林、林业财务及森林公检法等四线人员进行林业业务和政策法规考核。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10月,局党委通过下发文件,决定先在全县27个乡镇林业站开展此项活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县林业站407名林业职工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练兵活动,在林业业务的各方面能切实得到提高。

三是办好林业培训班。12月1日,局党委召开全县林业工作技术人员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培训班,全林业系统38个场站的主管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主管领导到均参加了培训,森林资源培训是我县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硬件指标。目前,各单位均已确定了一名专职森林资源档案员,来加强资源建档,确保森林资源的有序使用。

通过全县38个基层林业单位的纵向发展,局林技推广站、林学会等8个林技股室(单位)的横向沟通,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二、内抓外引,推进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年我们在内抓各项林业建设的同时,向上级继续争取了油茶低改、丰产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主要推进了油茶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三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一是油茶丰产栽培。“巴陵籽”和“德字一号”油茶是我县油茶产业开发的优良品种,自1992年开始,我县采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繁育苗木4056万株,先后被推广到江西、湖北等4省43个县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696工程造林。今年,我县继续加强丰产选优栽培,先后在童市镇等地建立高产基地360亩,建立优良无性系苗圃11个,义务培训林农油茶嫁接技术6次,因此项致富的林农由去年的62户增加到78户,每户平均建有油茶嫁接地10亩左右,估计此举可直接提供优良无性系苗子,450万株,可造林500万苗,目前,童市林业站与局产业办积极帮他们找销路,局信息办还将其油茶苗信息免费到县局网站上。

年内,油茶产业科技推广方面我们还继续推进两项实事,一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合作在童市镇建立的油茶良种试验园建设,历年共引进70多个优良无性系,设立98个对照,经过11年的观测,摸清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无性系、不育系等的遗传性状、生长指标、产量,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产途径,该课题今年内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市林科所在时丰建立的基地建设,该基地是今年局为进行油茶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及优良无性系推广而建立的,基地面积共200亩,省林科院大兴安岭在江西、贵州等地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观察油茶同一高产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从而选育出最适应本地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最终达到高产目的,目前,该试验基地已完成整地工作,计划年前完成造林。

二是速生丰产林栽培。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我县被定为南林范围,上级指定我县为幕阜山区速生丰产林基地。一年来,我们利用工程及社会造林,通过在三阳上坪建立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先后繁育并提供优质杉苗100万株,马尾松切根苗80万根,桤木苗80万株,意杨扦插苗25万株,营造岳纸基地近5万亩,退耕还林及长防林工程4.6万苗,95%以上面积的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今年,我县通过多方争取,于5月份建立全省首家森林植物医院,此院在服务全县80万林农的同时,也可对全县57种病虫害对症防治,如今年7月,临长高速公路平江段18公里路侧绿化通道患发杨扇舟蛾,该院在确诊之后,冒着高温酷暑,用高压喷雾器,烟雾机对其进行了药物防治,一周后,绿化通道再现绿色,给高速公路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林产化工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3-02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五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

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即以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学习任务。林业类高职院校使用的2007年版《森林营造技术》统编教材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过多、偏深,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相符;二是教学内容整合与序化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与工作过程融合。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优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造林更新工高级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广西林业建设的实际为依据,分析归纳出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项,将其转化为人工林营造概述、纯林营造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主要树种栽培技术、造林设计和造林工程监理等7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详见表1。

二、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

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即以生产中的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确定学习任务的实训项目,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确定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造林更新生产技能和造林工程监理技能两大部分,共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个分项,纯林营造又分7个小项,技能要求共11小项,详见图1。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了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11项实训项目,再以为服务于11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既加强技能训练,又强调必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

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即以生产中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程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每一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整合,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训项目、考核项目等,并以真实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使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详见表2、表3。

四、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

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即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各种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为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我们精心编制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学习指南、教学案例、课程试题库和参考答案(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制作多媒体课件,拍摄造林更新项目录像,用这些资源建立教学网站。

五、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即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在校内,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任务,以“产学一体”教学(承包生产项目)为主,课堂教学、实景仿真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校外,根据教学计划和生产单位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完成造林设计、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或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区直国有林场和外资造林公司顶岗实习,详见表4。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如下。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开展,采用讲授法、“头脑风暴”、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第二,实景仿真实训。即将造林设计等实训项目假设为林业生产项目,并模拟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第三,项目承包。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技术服务。广西各市、县和区直国有林场的不少生产任务与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相对应,学院有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可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达到课程实训的目的,在技术报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六,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完成造林项目开发、造林施工组织、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在此过程中熟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通过深入开展“五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珍,苏付保,冯立新.森林营造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玉芹.“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3]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高职教育校内工学结合探索——基于森林培育模块校内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12)

[4]隆卫革,冯昌信,苏付保.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5]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1)

[6]苏付保,黎健杏,朱丽清.《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9(1)

林产化工论文篇(7)

 

林业经营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承,林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循环经济是林业经营的最优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且湖南省是个林业大省。基于此,本文将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来研究我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1、国内外研究分析

18~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为了满足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对森林的掠夺和破坏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木材利用出现危机。这种现象首先在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森林的采伐与更新要相互依存,以实现永续利用,于是便产生了以木材永续利用为基础的“法正林”思想。从那时起至今,林业经营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和谐理论”、“船迹理论”、“近自然林业”、“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等,20世纪末又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准则到多效益利用准则再到主导利用准则,从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林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森林资源总体上仍趋减少,努力使森林资源达到消长平衡是世界各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共同目标;森林生态效益受到高度重视,森林利用逐渐从天然林向人工林转变以及从工业利用向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方向转变;世界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林产品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林产品生产正在向多次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森林认证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兴起,森林的兴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可循环、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逐渐兴起,并成为传统林业理论转向现代林业理论的重要标志。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1】。它是针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污染(废物)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来的,它倡导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都能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科技论文。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其主要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其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需发展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2、湖南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不同时期林业经营理论和方法,有其不同的特点,即各理论和方法要面对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林业经营是随着人们对林业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准则到多效益利用准则再到主导利用准则,从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湖南省林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条新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我省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矛头日益突出。循环经济能有效解决这种日益加深的矛盾,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2003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思想之一。2005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4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科技论文。“十一五规划”更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利用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2林业经营与循环经济密不可分

林业作为一个独特的循环经济体,是以空气资源循环、土地资源循环、水资源循环、环境资源循环、生物资源循环、能量资源循环等作为循环经济社会的基础和纽带,承担着维护和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圈的矛盾,是由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和激化。林业是涉及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多种自然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林业通过保护自然生物基因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留和创造利用机会,林业是大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依赖于森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林业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森林孕育了人类,人类需要绿色和自然的生活环境,森林是人类物质生活和情感的依托;林业是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林业具有的以上功能和作用,使它在生态经济循环圈和经济循环圈的双重转换机制中扮演着“中枢神经”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林业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社会。

2.3湖南省林业现状急需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全省有林地面积974.70万公顷,居全国第6位;森林覆盖率55.86%,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量3.6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9位;立竹为16.1亿株,居全国第2位。油茶林面积118.53万公顷,年产茶油1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林业产业总产值708.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3.8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19.7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15.11亿元。

目前,我省林业已经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在我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林业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过低【2】。据调查,我省林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发展方式往往是简单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同时受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林业企业资源开发率低、综合利用率差、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这些问题导致森林资源被破坏,后备资源枯竭,且大量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以废弃物的形式被随意地置之自然界,既污染了环境,又带来巨大的浪费。因此,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有助于缓解这种林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速森林资源的再生系统。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不仅是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的需要,更是我省林业科学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通过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能有效避免林业产业经营中的“高资源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投入”的恶性循环模式,使整个产业步入“低资源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投入”的良性循环。

3、湖南省走林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森林的巨大社会效益、科学地组织林业经营的重要,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使林业经营陷入困境,如何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及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林业作为承担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可进一步促进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从林业产业特性角度来看,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潜力很大。林业既有内部经济,又有外部经济,并且外部经济远远大于内部经济。因此,林业产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省林业经营主要存在林业经营较粗放、木材供求紧张等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我省目前林产加工每年需耗材1 300多万m3蓄积量,而我省《十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为1 283万m3,商品材仅360~400万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3】。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从林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林业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间协作和回收利用木质废料,可减少污染治理费用,降低能耗和物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是林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次,从木材供需角度来看,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减少木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废弃木材回收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很多国家都已把废弃木质原料的回收利用作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政策。

但是,林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社会与资源的复合系统。因此,要广泛深入宣传、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使广大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学经营林业就要走林业循环经济道路。其次,从战略层面把林业循环经济纳入到林业发展规划之中。科技论文。另外,实施林业循环经济过程中,需加大科技投入,以保证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朱玉林,陈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生态经济,2007(6)

2、尹少华,姜微,张慧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湖南林业产业结构预测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8.06

林产化工论文篇(8)

 

皖南地区虽然森林面积、蓄积都不断增长,但在资源的消长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林分生长率小于采伐量,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一直徘徊不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就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谈谈皖南地区林业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一、皖南地区资源消长的动态分析

1、林业用地的减少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林地与农田相接或小块穿插常被蚕食和挤占;二是林地经营不当,如采伐后不能更新或更新失败成为非林地。林业用地的增加也有2个因素, 一是原来的非林地用来营造林木,;二是原来农用地退耕还林或因外出打工的撂荒地用来造林。

2、疏林地有2种变化趋势:补植加密,加强抚育,进行改造,提高郁闭度,增加蓄积量,成为幼龄林或中龄林;反之,原来的林分过度采伐或经营不当就会退化成疏林地。在有林地中,疏林地越少越好。

3、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大小,是衡量森林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皖南地区林分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博士论文,现状。博士论文,现状。

4、林分林级的变化,在林分内部变换,如幼龄林的减少可以造成中龄林和近熟林的增加。新造林越多,幼龄林就增加;采伐越多,成熟林就越少。如果能少采伐、多抚育,林级自然就会提高,整个林分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就会上升。因此,林分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采伐非常重要。

5、灌木林地地不断增加,说明原有林分在不断退化,这是由于人为采伐、择伐或乱砍滥伐造成的。而未成林地的增加,则表示造林和更新的失败。

二、皖南地区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一)重视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不但增加了林地面积,也增加了林业用地面积,因为有些退耕还林地很长时间已作为农用地在经营,这样就弥补了皖南林业用地少的先天不足,给林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将可增加皖南地区森林覆盖率。

(二)搞好四旁绿化

皖南丘陵地区的四旁绿化大有可为,搞好四旁绿化不仅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也能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三)加强幼林抚育

搞好幼林抚育,加强管理改造,促进林木生长,提高郁闭度,增加蓄积量,可提升为中龄林、近熟林,同时生态效益良好。

(四)调整林种结构

皖南地区林种结构很不合理,很难发挥森林维护生态、改良环境、保水保土的作用。营造防护林,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

(五)保护天然林,多栽阔叶树

阔叶树主要是栎类、枫香、枫杨、杨树、楝树、檫树、楸树、桤木、木荷、刺槐、樟木、榆树等;针叶树主要是马尾松、黑松、火炬松、侧柏、杉木等。而天然林的组成,主要是阔叶树。天然林和人工林相比,以及阔叶树和针叶树相比,具有抗病虫能力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保水保土,特别是保肥能力强等优点。阔叶树越多,森林生态越好。近些年林木种苗站一改过去大量进口国外松种子的做法,立足国内,面对本省,调进大批枫香、桤木、楸树、榆树、合欢、木荷、南酸枣、枫杨、樟树等阔叶树种,推广到各县,皖南地区阔叶树比重已成逐年递增之势。

(六)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从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和绿化程度等方面看,皖南地区各地区林业资源和生产状况差异很大。博士论文,现状。丘陵区,主要是沿江的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及合肥市等30多个县(市)。这一地区气候多变,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差,造林比较困难,此地应营造大量防护林,多栽阔叶树,多种速生树种,尽快改变面貌。因交通发达,城市集中,还可发展绿色食品,如发展一些香椿、栎类、果树,这一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2%,是3个片中最大的一块,不可忽略。其中的省城合肥被称为园林绿化城市,应向外扩张,提高绿化率。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以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前提的。林业产业化必须以林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和不断强化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效益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有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择而渔。即使是商品林或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也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布局,还是资源基地的建设,都必须从区域林业可持续的角度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区域间密切协作和互补,共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博士论文,现状。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其他产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的参与,但这些部门或组织可能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或因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而使得这些部门或组织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过程。这就要求林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吸引相关部门的参与。同时,根据公平的原则,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组织模式,使各活动主体都能在长期经营中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博士论文,现状。

林业产业化要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必须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走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高技术水平化、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引入,并发挥其对林业各产业活动的扩散、辐射和长入作用。

四、小结

根据专家研究测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并且均匀分布时,就基本上起到了保水保土、维护生态、改良环境的作用。按发展趋势,在未来2~3年内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可能的,但分布很不均匀,山区早已超过30%,所以要抓后进,促先进,不断改善林相,提高森林质量。

林业周期性长,政策一定要稳,历史的教训是每次政策失误都造成森林的破坏。经过消灭荒山绿化达标和林业二次创业后,荒山基本消灭,关键是抚育、管护,各级行政部门和林业部门绝不可放松这一点。博士论文,现状。

森林资源的各主要因素都是动态的,是相互转换的,林业生产中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过量采伐和更新跟不上采伐,以致林分质量低下,三大效益不佳。限额采伐是国家早有规定的,但皖南计划外采伐现象普遍存在,这是森林的又一大敌。

参考文献

[1]赵鸣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2000,(10).

[2]夏自谦,滕秀玲.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林产化工论文篇(9)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林产化工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a83[文献标志码]a

斯大林是列宁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十分注重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从总体上对联共(布)理论创新进行了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当然,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他的个人崇拜和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以及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等,导致对党的理论创新路径的封闭和阻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僵化和崩溃。已有的斯大林研究多是从党的纲领理论、执政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等角度对斯大林及其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党的理论创新的视角切入,探讨斯大林对此的科学诠释及其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条件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新是在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下实现的。

1.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

斯大林能够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与斯大林优越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首先,斯大林勤奋好学,这为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条件,因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和认知。其次,斯大林在列宁身边“受到了第二次战斗的革命洗礼”,“成了革命事业中的一个帮工”,这无疑为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领导经验,让斯大林“懂得了做伟大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领导者是怎么一回事”[1]。最后,斯大林先后担任过《火炬报》《时报》《汽笛报》《真理报》《工人之路》等联共(布)重要报刊的主编,并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了能够有效地将党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进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能力。

2.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理论资源

斯大林对联共(布)的理论创新的探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首先,在斯大林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织起来并实施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对列宁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指出:“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2](p398-399)其次,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论列宁主义基础》《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等文章中,多次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为指导,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念推进党的建设,这充分地体现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也体现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强调:“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任务是:(1)把党的理论水平提到应有的高度;(2)在党的一切环节中加强思想工作;(3)在党的队伍中不倦地宣传列宁主义;(4)以列宁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党组织及其周围的非党积极分子;(5)不要掩饰而要大胆地批评某些同志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6)不断地揭露敌视列宁主义的派别的思想体系及其残余。”[3](p341-342)由这些论述

可以看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

3.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斯大林执政时期或者说斯大林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党的组织、纲领、制度等已初具规模,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有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自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党的建设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党的理论创新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提升。1927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一致赞同中央委员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批准了党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总方针,并责成中央委员会同一切破坏党的统一的企图进行坚决的斗争”[3](p438)。斯大林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强调:“党从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而我国的国内市场又是社会主义工业的基本市场出发,认为应当在不断改善基本农民群众(更不用说工人)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化,认为工业和农业间、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结合以及无产阶级在这个结合中的领导,是像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的始终和……建设胜利的全部。”[3](p529)可见,列宁时期党的建设实践、斯大林时期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执政实践等,都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此外,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还有着其他众多有利条件的支撑,譬如社会条件、制度条件以及时代条件等,可以说,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是各种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结果。

二、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无产阶级所以需要党,不仅是为了争得专政,而且更是为了保持专政,为了巩固专政并扩大专政,以求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2](p268)。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可以说,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献给联共(布)列宁格勒组织》《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著作中,科学地阐释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重点、方法及途径,总体上实现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将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1.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任何创新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的创新。基于此,斯大林强调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斯大林看来,党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最大实际。在这个意义上,从实际出发指的就是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者在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基础,因而他们的活动是脱离实际的,没有根基的。工人则没有领导者,没有组织者,因而他们的运动流为混乱的骚动。这就是社会主义者争取社会主义的英勇斗争没有结果和他们非凡的勇敢精神在专制制度的坚壁上碰得粉碎的主要原因。”[2](p2-3)由于社会主义者同劳动人民结合起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形成和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发展的途径差不多也和在西欧一样。在俄国,社会主义者也是盲目徘徊很久之后,才达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即科学的社会主义。”[3](p1)由此可知,党的理论创新是基于实际需要并从实际出发而推进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绝对不是在实验室中玩文字游戏就能够炮制出来的。对此,斯大林进行了深刻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宣扬摒弃文化遗产,鼓吹走脱离实际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他们以‘无产阶级文化’作幌子,贩卖哲学上的马

赫主义,艺术上的颓废主义和未来主义。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文化》等著作中批判了他们的错误理论。”[3](p522)可以看出,斯大林对党的理论创新的关注和重视,其根本立足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党的理论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讲,是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一条根本原则,那就是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和本本。“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知道,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不能不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因此,它的个别公式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能不被适应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公式和新结论所代替。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3](p534,p538)其二,必须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某一个国家内不可能胜利,它只有在所有的或大多数的文明国家里进行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这一结论后来成了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指导原理,但它并不适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出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完全可能胜利……因为在这些国家内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3](p533-534)。其三,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并不是要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3](p508),因为这是以反对经验主义和庸俗主义为前提的。在斯大林看来,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去引证马克思,而是以不深入问题实质的书呆子的习气去引证马克思。”[3](p509)从这些论断不难看出,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是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原则的。

3.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体现,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斯大林看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更应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列宁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直接实践问题,对俄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处在革命(我们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列宁却处在发达的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起来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在一个国家内获得了胜利、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开辟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纪元即苏维埃纪元的时期。”“列宁主义不仅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更进一步,在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p185-186)。斯大林进而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因为这个党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就是一个“战斗的党”、“革命的党”和“有充分的随机应变的本领”的“列宁主义的党”[2](p260-261)。所以,斯大林认为,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4.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而作出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尽管从实际出发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但党的理论创新不可能仅是第一手资料的简单堆积,因为党的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由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

进党内争论的过程中实现的。斯大林指出:“已经展开的争论不是党软弱的标志,更不是党瓦解或蜕化的标志,而是党有力的标志,党坚强的标志,党的成员质量改善的标志,党的积极性提高的标志。”[2](p145)这也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和党的理论创新有效实现的重要标志。当然,党内争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内民主。对此,斯大林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党内民主,指出:“有两种民主:一种是党员群众的民主,这些党员群众极愿意发挥主动性并积极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另一种是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这些党内要人认为民主的实质就是用一些人代替另一些人。党一定会赞成第一种民主,并且要坚决地实现这种民主。党一定会抛弃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因为它和真正的党内工人民主毫无共同之处。”[2](p164)在斯大林看来,在确保党员群众民主基础上的党内争论是党的活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1925年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4]在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党建模式,在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问题上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着惨痛的教训。

1.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其次,积极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的经验及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建设规范化、模式化,开创了具有苏联特色的党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党的合法性维护、执政地位巩固和领导权威提升。再次,斯大林十分注重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斯大林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5]。最后,斯大林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时注重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

2.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

首先,斯大林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概括上存在教条化、实用化的倾向。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与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斯大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却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套用于本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念作了教条式的照搬”[6]。这也背离了他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的初衷。其次,斯大林在实践中搞个人崇拜、追求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阻碍了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最后,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领导相适应,“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意识形态中的专制主义妨碍了正常的理论和学术探讨,严重混淆学术探讨与政治问题的界限”[7]。当然,这是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彼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尤其与当时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有关。

[参 考 文 献]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56.

[2]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吴东华.论斯大林对党的纲领理论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05(2):20.

上一篇: 工作情况报告 下一篇: 蔬菜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