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考察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1 07:28:19

博物院考察报告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1)

[18]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7-18.

[19]佚名.三辅黄图·陵墓[M/CD]//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宫殿簿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20]刘庆柱.西汉十一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57-161.

[21]阎根齐.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94-295.

[22]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

[23]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72.

[24]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M]//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25]陕西省文管会,等.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0):12-13.

[26]阎道衡.永城芒山柿园发现梁国国王壁画墓[J].文物天地,1990(1):32.

[27]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2):7.

[28]洛阳市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6):1.

[29]张卓远.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36.

[30]阎根齐,米景周,李俊山.商丘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20.

[3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襄城茨沟画像石墓[M].考古学报,1964(1):118-119.

[32]安丘县文化局,安丘县博物馆.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5-7.

[33]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3-9.

[34]蒲朝绂.武威汉墓的分期与年代[J].西北史地,1990(1):65,73.

[35]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J].文物,1979(6):2.

[36]戴春阳.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5.

[37]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J].考古,1974(3):192.

[38]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3(10):51-52.

[39]何晏.论语集解义疏·为政[M/CD]//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0]佚名.周礼·春官·冢人[M/CD]//四库全书·经部·礼类·周礼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1]王充.论衡·四讳篇[M/CD]//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

[42]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室壁画的再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71.

[4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J].考古学报,2005(1):112-117.

[4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J].考古学报,1974(2):90,图版贰:3.

[4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

[46]孙毅华,孙儒僩.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筑卷[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158.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2)

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组织了“浙江大学高校行政事务专题考察团”赴台湾考察调研,就高校行政管理事务专题向台湾兄弟高校学习取经。考察团一行15人,由来自学校机关各部门、基层院系和附属医院的行政人员组成。考察团走访了岛内的成功大学、东海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文化大学6所高校,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座谈、参观等形式,围绕高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行政人员管理以及继续教育等主题与兄弟高校同仁开展了学习和交流。考察团还重点参观了各高校的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台湾地区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教职员工真诚、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让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深度结合,教学平台宽广

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学平台,是台湾高校的很有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考察的多数高校均结合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特点和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访问成功大学的行程中,恰逢成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兰花研究中心与兰花生技产学联盟主办的“兰与禅生活”展览,不管是其展出的精品蝴蝶兰、兰科养生产品、书法作品等有形展品,还是会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展会文化底蕴营造等无形观感,均体现出学校“产、学、研”深度结合,全方位教学培养学生的丰硕办学成果。

二、全面推行“博雅”教育,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博雅教育是在台湾大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台湾系统的现代博雅教育开始于台湾大学,考察团所访问的东海大学推行的博雅书院很有特色。例如,东海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时事、社会分析及道德推理、科学与科技、外国文化与语言五个大类,博雅书院还定期举办“博雅夜谈”,通过多种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三、组织架构精简,重视建章立制

台湾高校组织架构精简,在管理上注重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不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既平稳运行又竞争向上的运行机制。例如,台湾大学进修推广部总共4个部门12个工作人员,以平衡计分卡为基本管理工具,通过绩效考核、业务电脑化、工作简化、机制创新等途径,使其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四、教职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卓越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3)

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组织了“浙江大学高校行政事务专题考察团”赴台湾考察调研,就高校行政管理事务专题向台湾兄弟高校学习取经。考察团一行15人,由来自学校机关各部门、基层院系和附属医院的行政人员组成。考察团走访了岛内的成功大学、东海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文化大学6所高校,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座谈、参观等形式,围绕高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行政人员管理以及继续教育等主题与兄弟高校同仁开展了学习和交流。考察团还重点参观了各高校的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台湾地区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教职员工真诚、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让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深度结合,教学平台宽广

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学平台,是台湾高校的很有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考察的多数高校均结合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特点和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访问成功大学的行程中,恰逢成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兰花研究中心与兰花生技产学联盟主办的“兰与禅生活”展览,不管是其展出的精品蝴蝶兰、兰科养生产品、书法作品等有形展品,还是会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展会文化底蕴营造等无形观感,均体现出学校“产、学、研”深度结合,全方位教学培养学生的丰硕办学成果。

二、全面推行“博雅”教育,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博雅教育是在台湾大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台湾系统的现代博雅教育开始于台湾大学,考察团所访问的东海大学推行的博雅书院很有特色。例如,东海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时事、社会分析及道德推理、科学与科技、外国文化与语言五个大类,博雅书院还定期举办“博雅夜谈”,通过多种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三、组织架构精简,重视建章立制

台湾高校组织架构精简,在管理上注重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不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既平稳运行又竞争向上的运行机制。例如,台湾大学进修推广部总共4个部门12个工作人员,以平衡计分卡为基本管理工具,通过绩效考核、业务电脑化、工作简化、机制创新等途径,使其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四、教职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卓越

台湾高校教职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卓越。他们有思想,有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责任心强,做事务实,以学校利益为重,处处体现了为学校着想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情都会做认真充分的准备,追求卓越。例如,考察团在清华大学校园参观期间,无意间进入一个艺术展览馆,虽然离开馆时间还相差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在不知道考察团是浙江大学来访客人的前提下,依然认真准备,热情接待,像正常开放时一样逐一介绍每一件展品,还开玩笑的把考察团的突然到访称作是一次上级的突击检查,给全体团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6天在台湾的学习交流考察已经结束,在台湾的交流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身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浙江大学虽然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与台湾兄弟高校相比,很多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全校教职员工更要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将台湾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用于工作中去,为学校世界一流发展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1-0081-07

2015年10月16日-18日,“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 国际人类学工作坊的工作报告会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此次国际人类学工作坊由中国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美国应用人类学会危机与灾难研究组三方共同主办,《民族学刊》编辑部、美国杜兰大学人类学系、他山人类学学社协办,并获得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15年度引智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灾害场景辨析的人类学研究”(FE2015-032)、“西南民族地区灾难应对机制的人类学研究”(FE2015-038),以及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藏彝走廊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灾难应对机制的建设”(NCET-12-0980)的支持。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张原副教授和汤芸副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卡嘉娜(Katiana le Mentec)研究员,以及美国应用人类学会危机与灾难研究组副组长张巧运博士是本次工作坊的学术召集人。这个由中、欧、美三个学术区域的学者共同召集参与的学术工作坊旨在成为跨社会文化之比较研究的学术平台,并试图基于民族志研究来促生有益的学术概念及理论框架,进而在深化灾难与激变的基础性学理研究之时,也期望能为人类社会有效应对生活可持续性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挑战做出贡献。为此,4位学术召集人邀请了一批国际上在灾难与激变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工作坊的研究工作中。在为期一个月(2015年9月23日至10月23日)的时间里,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的20位海外学者陆续汇聚于成都,在西南民族大学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其中包括公开的学术讲座20场、圆桌讨论会7场、田野报告会5场,并在汶川、北川等地进行了3次短期的田野走访调查。为深化合作交流与总结研究经验,本国际学术工作坊以“工作报告会”的形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召开了一场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活动,设立7个研究专题和两个特别活动,参与研讨的海内外学者共40人。

10月16日上午9点,本次国际人类学工作坊报告会正式开幕,主持人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院长张明善教授。首先,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丁克毅教授用英语作开幕致辞,向海内外专家学者介绍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情况,特别是在灾难人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期望借助这次国际学术工作坊,能促使西南民族大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更加国际化与前沿化;接着西南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肖琼副教授用英语简要地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外专引智项目;《民族学刊》作为本次国际人类学工作坊的协办单位之一,专门刊发了参与这次工作坊的多位国内外学者的论文,学刊编辑赵秀云老师用英语介绍了本期刊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之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卡嘉娜研究员代表工作坊的组织召集人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工作坊的主旨;最后,西南民族大学张原副教授代表工作坊的组织承办方作会议特别致谢。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至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楼前合影。

“人文视野下的灾难与激变”是本次报告会的第一个专题,于10月16日上午进行报道讨论,主持人为美国波特兰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米歇尔・甘本德(Michele Gamburd)教授,评议人为大英科学院院士、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大卫・帕金(David Parkin)。以“人类学者与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为题,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所所长大卫・盖尔纳(David Gellner)教授作了工作坊的第一个研究报告。他介绍了自己在和尼泊尔本地的几位人类学家对尼泊尔的地震灾后状况的考察,且初步认为,人类学家若要参与和帮助尼泊尔的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应该从人类学的地方感知角度出发来探讨灾后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并从社会和政治角度出发来分析灾难及其后果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有效利用媒体和互联网、加强对偏远村庄的救灾工作、评估鉴定易受灾地区、监测并考察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执行等几项人类家应该有责任义务参与的工作。接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凯布朗利博物馆馆长弗里德克・克可(Frédéric Keck)研究员以“禽流感的防预:禽流感病毒如何改变了中国的人与鸟关系”为题进行了报告。在简介禽流感及其破坏力后,克可研究员回顾了自己在香港两年的实地考察研究,指出作为环境预警哨兵的鸟类在今天与人类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生存境遇、文化象征和社会功能都在改变。通过思考当代人类社会可以从哪些方面感知鸟类的灾害风险与生物安全预警,他倡导应该加强人类与动物的多元自然主义关系这一人类学理论的建构和运用。之后,英国赫尔大学当代史研究所前所长格雷格瑞・班考夫(Gregory Bankoff)教授在其“减少灾难风险的历史路径”的报告中指出:人类在风险中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以及人类从生活、社会结构、身体和心理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往往是根据个人特点、知识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班考夫教授提出,脆弱的特殊性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问题,而在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学会适应了“常态化”的风险威胁,从而可更好地承受风险危机,所以展开一些关于脆弱性历史本质的反思,以及在当下对脆弱性的研究中去分析总结不同环境和不同经验的人群对风险的处理方式,这对整个人类社会减少灾害风险而言极为重要。本专题最后一个报告人为西南民族大学的汤芸副教授,在其“面向生活世界的灾难研究――灾难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定位”的报告中,她指出了不同的文化是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意义逻辑来感知灾难的,这使得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应该面向一个天然就充满主体交互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中。她提出当前灾难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人类脆弱性,但我们还更应该注意到社会弹韧性(resilience)这一概念。通过“灾”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内涵,以及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的经验研究,来强调灾难人类学研究的4个维度应为生态环境、文化观念、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而整体性、过程论和地方视角这是基本的考察路径。大卫・帕金教授在做该专题的总结评议时专门指出,人类学是一个跨社会和文化比较的学科,灾难研究需要这种比较性的考察视野和多元化的理论思考,而这个专题中的4位报道人用他们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思考很好地呈现了人类学灾难研究的旨趣与价值。

16日下午14:00-17:00,工作坊报告会进行了第二个专题“有关灾难与激变的理论反思”的报道讨论,中国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类学中心资深访问学者彭文斌先生为主持人,米歇尔・甘本德教授作评议人。本专题的第一位报道人为卡嘉娜研究员,她在“理解激变时代中的延续性:简论人类学中的争论”的报告发言中指出,东亚社会把异常事件的解决作为适应性的这一举动是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考察灾难时人类学必须注意比较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灾难反应。卡嘉娜研究员认为,激变所呈现的变迁之剧烈性虽然往往是超出人们通常的社会经验的,当其能够经由不同的理解框架得到社会文化性的阐释,并且外显的变迁之中总有一种“内在性”的延续。在“灾难阈限阶段的谣言与行为应对――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报告中,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杨正文教授指出,谣言的流行是与灾难相伴而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他以汶川地震为例提出灾难“阈限”正是谣言滋生的沃土,并认为谣言作为一种民意表达和民情宣泄方式实为灾难阈限中社会的一种反应,应将其视为非常时期的一种常态现象而加以应对。接下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的艾丽莎・雪格(Elisa Horhager)博士以“辨析灾难的能动性:关于自然灾害的定义之争议”为题做研究报告,围绕着如何处理“自然灾害”的动荡及评判其对社会建构的性质这一问题,她以2008年汶川灾难和2011年东日本海啸大灾难为例,运用比较框架来分析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应对中的资源动员和制度化过程,并提出公众对于造成灾难原因的不同讨论可以对灾难受害者的保护和形成制度化应对措施产生影响,所以灾难之中也有一种社会建构的能动性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李锦教授作了“羌寨空间的变迁与震后文化修复”的报告。她指出地震是一种会对人们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造成巨大破坏的灾难,而灾难过后地方文化的修复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则需要人类学家细致地关注。通过对阿坝州理县休溪寨近百年来空间变迁的田野调查,李锦教授强调羌寨的空间变迁一直以来是一个常态,但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与神圣空间的位置安排等空间格局的基本原则在变迁过程中有其延续性,即使受到了大地震的破坏以及灾后重建中政府的强力介入,羌寨的空间格局在深层的意义结构和文化逻辑上仍保持着较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因此当面对地震这一较为偶发但破坏性极大的灾难时,传统文化逻辑完全可以发挥文化修复的主导作用。本专题的最后一位发言人是美国应用人类学会危机与灾难研究组负责人、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副教授A. J・法思(A. J. Faas),他报道的题目是“灾难的纠葛:灾难应对、恢复与重建中的实践网络、记忆和文化”。基于对南美洲厄瓜多尔安第斯高地野火灾难的社会应对的田野经验研究,法思教授指出在人类和环境的复杂纠葛中文化生产的核心关系要素是记忆与实践,对于普通灾民而言是实践形塑记忆,而对于专业救援人员而言则是记忆指导实践。所以灾难中人们通常会利用现有的文化体验和记忆经验来复述和共享一些文化含义,并减少个体差异和特质的经验,以有效地形塑分享一种有效的同时又具有文化涵义的灾难应对行为和记忆体验。米歇尔・甘本德教授在总结评议时强调,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反思需要基于扎实的田野经验研究,而本专题的5位报道人在富有启发性地提出她们的理论观点之同时,也极为细致生动呈现了她们的田野个案,这样一种研究讨论风格值得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去坚持和发扬。

16日下午17:10-18:10,在卡嘉娜研究员的主持下,工作坊报告会开展了第一次特别活动“灾难历史研究国际项目介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皮埃尔・富勒(Pierre Fuller)作为“灾难历史网站”(Disaster )发起人,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这个由历史学家创建的专门为学者研究和公众利益服务的可供相互学习合作的专业网站。富勒副教授指出,中国有时间很长但鲜为人知的灾难管理历史,中国的学者可以加强对这个国际网站的利用,将其作为一个动态的国际合作研究和数据共享平台,从而让灾难历史研究超越学科区隔,扩大地理范围,并获得自己与全球的研究学者的合作机会。

10月17日上午9:00-12:00,“在灾难与激变中反思社会-政治关系”的报告专题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永祥博士的主持下进行,由A. J・法思任评议人。米歇尔・甘本德教授首先以“金浪:海啸后斯里兰卡的权力与礼物”为题做研究报告。她指出随着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爆发,斯里兰卡涌入了大量救灾物,因此观察大范围人道主义救助的社会影响是反思政治―权力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此外,在考察给予礼物和收到礼物的权力关系,以及对人道主义援助的话语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灾民在重建社会等级与社区关系中,“礼物”所具有的权力象征与文化意义。紧接着,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人类灾难与危机研究网络发起人、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玛拉・贝纳杜禧(Mara Benadusi)教授以“唤起灾难:印度洋海啸之后的真相与伪饰之机制”为题,报告了其对经历内战和海啸等灾难之后的斯里兰卡南部省份的一个佛教僧伽罗语地区的田野调查,她指出人们在显示灾难和揭示冲突时都采用一种类似的机制,即公布或隐藏特定类别的对象和主体,从而使得灾区的社会形象呈现出一种既脆弱又坚韧的特征,而这正是灾区获得外界援助时所采取的一种弹性策略。之后彭文斌教授在“环境/认同政治以及原住民对环太平洋油轮扩张的抵抗运动”的报告中,以2015年4月初一艘泄漏油轮驶入温哥华引起当地居民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原住民为其领土土地和水源受污染而抗议的事件,对全球地方化中灾难情景下的文化遗产和身份政治问题进行了讨论。以“等雨来:墨西哥气候变化中的政治、话语与物质生活”为题,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罗伯特・巴里奥斯(Robert Barrios)针对大部分墨西哥人口仍继续在高脆弱的水文气象灾害的影响下生存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发展实践产生有形影响,也是一种通过不同方式和语境来完成的具有政治诉求和经济目的的话语-政治现象,因而干旱并非一种纯粹的自然灾害,而是一种政治建构的风险景象。本专题的最后一位报道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郑少雄博士,他报道的题目是“当代内蒙古的草原政策及蒙古牧民的应对”。郑少雄博士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内蒙古草原社区所遭遇的种种灾害可视为一种空间改造过程的产物,其反映了国家空间生产与社会地方营造的一种紧张关系,而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力量平衡则决定着草原未来的发展。A. J・法思教授在总结评议时指出,灾难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这一专题的5位报道人用他们精彩的研究告诉我们,灾难的肇因还具有一种显现的政治性,因而从灾难的研究来反思权力、话语和社会行动,对于灾难的人类学研究而言是一个亟须加强的议题。

17日下午14:00-16:00,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施帝恩(Stéphane Gros)研究员的主持下,报告会进入第四个专题“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恢复与文化重塑”,该专题的评议人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的张亚辉副教授。以“灾后恢复重建与社区需求”为题,李永祥研究员介绍了他对云南省两个灾后恢复重建社区――盈江县傣族社区和姚安县彝族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他认为社区需求,包括社区连续性、文化功能、生产便利程度、安全感等方面都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核心内容,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居住条件下的不同,社区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统规统建”政策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社区需求,反而会导致社区产生更加复杂的社会脆弱性。接着,美国杜兰大学的张巧运博士在其“想象文化:汶川地震文化重建和抗灾能力塑造中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要想获得成功,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真正考虑“地方文化”的意义。以汶川地震后羌族村寨的文化重建为例,张博士反思了将羌族的“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开发资源的那些恢复重建项目对羌族村落社会生活的影响。最后张亚辉副教授在评议时总结道:在当前中国各种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由于外来行政和市场力量的强力介入下,日常生活展演的前台与后台之区隔被打破,这对于灾区居民的伤害是值得重视的,而两位报道人的研究都清晰地呈现了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反思。

报告会的第五个专题“关于灾难的记忆、叙述与情感”,于17日下午16:10-18:10在西南民族大学蒋彬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格雷格瑞・班考夫教授为本专题的评议人。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晓葵教授在其“灾难记忆与民间叙事”的报告中提出,中国近代的灾难是如何被表征叙述和记忆传承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1970年的通海大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王教授指出在现代中国关于地震灾难的记忆传承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其后面所依托的是不同时代社会意识和文化逻辑,而纪念物和纪念仪式的不断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灾难记忆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重构的范例,并呈现了中国社会灾难记忆多样化的趋势。接着,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陈学仁(Chris Courtney)作了题为“历经灾难:1931年汉口洪水的现象经验与情感经历”的报告。通过对20世纪初期汉口市民如何经历了洪水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当时相关部门和机构所制定的灾难应对策略不仅仅是理性地为了生存,也在通过显示悲伤、宗教仪式和慈善行为试图在逆境中寻找生活意义,甚至是追求一种“苦中作乐”的乐趣。虽然这些行为并不总是能增强了大众的生存机会,但在帮助社区应对灾难方面也显现了一种重要的功能。随后,西南民族大学的张原副教授以“沙粒中的世界:高寒湿地草原沙化灾害的地方叙述”为题进行了报告。张副教授指出干旱通常被认为是土地荒漠化灾害发生的主要前提条件,然而降雨充沛且拥有大片湿地的若尔盖草原的严重沙化灾害迫使我们应该从地方的视角重新认识什么是沙害?特别是要关注沙害在地方叙述中是什么样的灾难?以及沙化灾害的前提条件和诱发肇因是什么?他进而通过案例指出,在当地藏民看来,沙害是一种报应,其发生是因为一种跨界和过度的行为打破了生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行关系和边界秩序。而今天在若尔盖草原所发起的很多治沙工程在藏族牧民眼中,就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一场错误的仪式一样,除了制造更多的灾害之外并没有逆转当地的沙害。因此,理解灾难的地方叙述,人类学的灾难研究或许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灾难发生的社会文化机理及其应对方式。格雷格瑞・班考夫教授作总结评议时指出,三位报道人的研究表明,对于灾难的地方记忆、体验与叙述的考察可以让我们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景和文化价值逻辑来还原灾难的本来面貌。

17日晚上19:30-21:30,工作坊报告会的第二次特别活动“纪录片中的2008年汶川地震”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当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柯安娜(Anne Kerlan)主持下进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博士候选人邱月首先以“国家主导的灾后恢复中的个体”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北川县城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政府高度参与的重建过程中,个体被植入在这个由国家提供的新的社会结构中,进而地方个体的声音被响亮的官方叙述淹没了,不少关于这场灾难的纪录片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理解灾后个人生活感知的途径。接着与会学者观看了由马占冬导演的纪录片《五月一天》,观影结束后马占冬导演和学者们在现场围绕着灾难、生育、创伤、情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5)

神秘之旅 一条隐藏秘密的小道

2009年2月26日上午11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这份有关国宝大熊猫最珍贵的“出生证”终于“回家”了。正是这份“出生证”帮助大熊猫敲开了国际大门,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西方的“熊猫热”一直高烧不退,一个物种让世界持续“发烧”百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140年前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发现并命名了大熊猫。

“我们要把大熊猫‘出生证’放回那里,让世人知道大熊猫是从那里走向世界的。”成都不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的目标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邓池沟天主教堂。柯高浩、柯文夫妇在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助理孙雅俊、中国科学院专家何芬奇、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等人的陪同下,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的身影已出现在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宝兴县城。

“140年前的今天,戴维也走到了宝兴,但他走了8天时间。”何芬奇正在和胞兄一起翻译《戴维神甫传》,对于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1869年2月22日,戴维从成都出发,他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到了邛崃,经西河的马湖、油榨等场镇后,到了芦山县的三汇场(现名大川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翻越了海拔3000多米的大翁顶,来到了宝兴县盐井乡,随后到了邓池沟教堂,他整整走了8天时间。

戴维接替了原神甫的职位,成了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甫。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2005年,又一个叫戴维的人,他叫戴维・谢泊尔,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来实地考察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一年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正式列入《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而邓池沟天主教堂也已成为四川雅安市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

站在教堂所处的山腰向北望去,依稀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夹金山。教堂的背后,有一条时隐时现的小路,这里地势险要,是古时川人或马帮进藏和往返成都的必经之路。公元1771年,10万浩荡的清军也是从这里翻越夹金山,展开了持续6年之久的“辛卯之役”,清军铁骑踏遍大小金川,奋力平定叛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也同样经过了这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戴维走的,正是这条小路。

在柯高浩、柯文从成都到宝兴的途中,听说上世纪四十年代邓池沟天主教神甫易洪光神甫至今健在,住在邛崃市天主教堂时,他们执意要去拜访。

“戴维走过的路,我知道,我以前经常走。”邛崃天主教堂位于市中心正西街,门口不大,但里面庭院深深。在教堂后院,我们见到了易洪光老人。今年96年岁高龄的易洪光神甫,依然耳聪目明,只是手脚有些不便,起坐落坐之际需要有人搀扶。说起在邓池沟的岁月,他的兴致很高。

这条今日已荒芜的小路,正是戴维走进夹金山的路线,在西方人眼里成了一条东方的“神秘之旅”;他发现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便成了“上帝遗忘的后花园”。易洪光的讲述,让大家心驰神往,恨不得也去亲身体验一回。

是猫是熊一块“冰川活化石”横空出世

1839年,在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华大门的前夜,来自法兰西的传教士们,却已经在中国西部腹地的山谷里建起了教堂。

传教士们在这些地方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以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就学校而言,分三种类型:普通男校、普通女校、男女合校的普通学校。校长由中国人担任,聘请知名学者任教,经费由教会筹措。

1826年,戴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这个山里的孩子从小与大自然亲近,喜欢各式各样的动植物。22岁,戴维加入拉撒路教会。在戴维35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他生命中的贵人:法国科学院的汉学家儒莲先生,儒莲不仅向他介绍古老而神秘、富于刺激的东方国度―――中国,还为他引见了一些学术界的名流: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植物学家布朗夏尔等,此后,戴维便把能够到中国进行传教,作为求之不得的事。1862年2月,也就是清同治元年,36岁的戴维得到批准,同意他到中国传教。这才正式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从此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行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米勒・爱德华兹交给他一项任务: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

戴维神甫是一名学识渊博、具有狂热献身精神的法国人,寓神学于科学之中,他始终乐此不疲。他认为,科学也是对上帝的贡献和莫大荣誉,于是,他抱着“探索真理就是认知上帝”的神圣信条,来到了中国。

同年,戴维得到清朝政府同意,前往蒙古考察旅游。在此期间,他收集了不少标本,利用回国休假机会,把所有标本带回巴黎。凭借散布在中国各地的传教点,戴维的足迹,从内蒙阿拉善到北京南海子,从四川宝兴到福建挂墩,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当是在京南皇家猎苑目睹“四不像”、在西南丛林遇见大鲵、珙桐、金丝猴、绿尾虹雉……特别是在川藏山地,与魅力四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的不期而遇。戴维在中国西南腹地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作为世界木本植物分布中心、多种农业作物发源中心、特别是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结论,强调了中国生物区系发生的古老性和丰富性。

1868年11月,戴维经汉口、沙市、宜昌,进入四川,12月到达重庆。1869年2月出发,起程前往穆坪,这个令戴维成就丰功伟业的地方。

1869年3月11日,戴维记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他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3月23日,戴维终于等到了,猎户给他带来一只死去的黑白熊。戴维欣喜若狂,他确信,这是熊类的一个新种,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黑白熊”,并将动物标本和描述报告寄给远在巴黎的米勒・爱德华兹。这是熊猫实物第一次介绍到西方,其轰动可想而知。

1869年5月4日,“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今宝兴县东河一带)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六只仰鼻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当地的猎手们第一次为戴维捉到活体“黑白熊”,戴维很有可能就是在这里为被他称为“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称体重、量身材、检查健康状况。这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的动物,一定使戴维惊喜得不停地“感谢上帝”。当他仔细端详这只“竹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后,给它取名“黑白熊”。新的发现令戴维极度兴奋,他将这消息告诉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半途,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新闻公报》上发表,报告是这样叙述的:“‘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讲,其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张熊猫皮展出后,谁也不认识。人们从兽皮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皮是假的!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奇异的熊。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爱德华兹教授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熊猫’。”为什么给大熊猫命名为“Panda”,有两种说法。一说大卫神父的名字缩写为P.A.David,Panda恰好与其谐音。另一种说法称,在发现熊猫的宝兴地区,当地人亦操尼泊尔语。在尼泊尔语中,熊猫被称为“nigalya-ponya”,意为“吃竹子的熊”,而Panda就是它的变音。

2005年10月1日,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到雅安考察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首席专家、IUCN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主席谢泊尔・戴维专程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在阿尔芒・戴维像前,戴维・谢泊尔虔诚肃立,嘴唇颤动,久久无语。两个戴维是在通过冥冥时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最后,戴维・谢泊尔终于开口:“100多年前,你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100多年后,我到这里保护大熊猫,我们两个戴维在夹金山的百年之约,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发现和保护大熊猫……”言毕,他对阿尔芒・戴维的遗像三鞠躬。

戴维的成就不仅是发现了大熊猫,继发现大熊猫之后,冰川时代的“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也进入了他的视线。作为分类地位独树一帜的中国单型科植物珙桐,也是戴维首先在穆坪采得的,被西方园艺界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珙桐的拉丁学名由此得名(Davidia involucrata),其中属名即来自戴维的名字。在穆坪采集的植物还有榛、漆、冷杉、木兰、豆梨、贝母、大黄、栓皮栎、厚朴、红豆杉、白杉、侧杉,各种报春及数十种杜鹃……

当然,最重大的发现还是大熊猫。大熊猫的惊人发现,震惊了世界―――西方学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从此让世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辗转索求一纸“出生证”终于回家

1872年,戴维在中国病倒。两年后他退休回国,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从此,戴维再没有来过中国。

2001年11月,在戴维诞辰百年之际,他的故乡―――法国埃斯布莱特市亲友团在市长戴海杜的率领下,来到宝兴县邓池沟追思先贤。他们的到来,引起了时任副市长孙前的关注,一位法国市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四川宝兴邓池沟熊猫老家?一个法国人,跟中国的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

2002年11月,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并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陈列的宝兴大熊猫模式标本及相关资料,大熊猫模式标本,正是当年戴维神甫从宝兴带回的那只大熊猫标本,而且详细了解到了戴维在中国的神秘之旅。他萌发一个念头,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策源地,如果能把当年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报告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这两份文件送到大熊猫首发地的话,作为世界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夹金山,将赋予更加厚重的文化符号。

于是,孙前一有机会就辗转游说,四处央求,法国大使馆、法国驻成都领事馆、在法国工作的中国人、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然而他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回音。

后来,孙前卸任雅安市副市长,调任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但他求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08年,孙前的求索大熊猫“出生证”的故事感动了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专家何芬奇。在“鸟人”何芬奇的眼里,宝兴是个神奇的地方,简直是一个“动植物的天堂”,他认为凡是学生物的,都应该到宝兴考察。自1980年首次到雅安考察后,他像候鸟一样,常常从北京跑到宝兴考察鸟类。“我已记不得跑了多少次了,没有100次,也有七八十次。”

“老孙,你就别瞎撞了,我想办法帮你求回来!”最终,何芬奇找到了他的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柯高浩、柯文博士夫妇。经过他们的努力,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赶在了戴维发现大熊猫140周年之际,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取得了两份文件的复印件,并接受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委托,专程从法国飞到中国,代表博物馆把大熊猫的“出生证”送到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

消息传回成都,孙前兴奋不已,为了迎接“出生证”回归,孙前打算搞一个大型活动―――重走大熊猫发现之旅。2008年11月底,孙前按着戴维日记的记载,沿着戴维当年走过的路线,专程从成都走到了芦山县大川镇。从大川镇到邓池沟,横亘着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大瓮顶,考虑到柯高浩、柯文夫妇的身体状况,要徒步翻越大瓮顶,肯定困难重重。他决定取消这一活动,改为从成都直接坐车到宝兴。在考察线路时,孙前意外地获悉曾在邓池沟天主教堂任神甫的易洪光老人还健在的消息,于是,便出现在送“出生证”回家的途中,他们拜访易洪光的“神来之笔”。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处美丽的香山脚下,是我国开展植物科学综合研究和培养植物科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3年正式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其他、中科院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0余项。

植物研究所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博士培养点: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0人。

从2016年开始,植物研究所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目标

招收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报考条件。两年学制或两年半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需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具体报考要求请向研究生部咨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二)我所可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该专项计划考生报考条件及报名考试时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一致,需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入学考试,不适用“申请-审核”制博士考核。

(三)在高校取得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按直接攻博方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简称为直博生)。已被确定录取的直博生,必须参加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网上报名。

(四)下列情况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3.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五)我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植物所研究生部和导师说明。

三、报名方式

考生在报考前请与导师取得联系。所有考生必须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报名。

(一)网上报名时间:

2016年12月12日-2017年1月12日。

(二)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

四、植物所实行“申请-考核”制考核

2017年植物研究所普通招考实行“申请-考核”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不参与“申请-考核”制试点,需按国科大要求参加统一考试。

(一)材料提交

报名结束后,申请者须在2017年1月25日前将以下书面申请材料以EMS的方式寄(送)达植物所研究生部,快递只有顺丰快递到达;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并签字);

2.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单(须授课单位或档案保存单位盖章)、最后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3.往届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应届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学期间课程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

4.英语等级证书及成绩单,如国家大学英语4级、6级、雅思、托福以及其它英语水平证明材料;

5.个人陈述,3000字左右,介绍对所申请专业的认识,在该领域做过的科研工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进行的科研设想或计划,以及就业目标,要求个人如实反映并独立完成;

6.其他可以体现本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相关材料,如: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报告、获得的奖励或专利等;

7.两份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具有副教授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8.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申请者必须确保填写的信息和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填写虚假信息或提供虚假材料的申请者一经发现将随时取消其申请和录取资格。

五、审核

1.形式审查:植物所研究生部对申请者的报考资格进行初审,检查报考材料是否完整、规范。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者材料将被送至报考相关重点实验室进行学术审核。

2.学术审核:重点实验室负责对申请者材料进行集中审核。学术审核重点审查申请者的专家推荐书、学习成绩单、学位论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以及申请者的科研经历、研究兴趣、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综合审核申请者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水平为后续考核环节提供参考,并占总成绩1/3。

通过审核的申请者名单将在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招生信息栏目中公布。同时发送邮件通知。

六、考核

通过审核的申请者将进入“申请-考核”制考核阶段,考核形式为笔试、面试,择优录取。

(一)英语水平考核

植物所对“申请-考核”制考生进行英语水平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

专业基础笔试:专业课综合考试。植物所自命题考核,成绩按百分之打分。

(二)专家组面试环节

由植物所各重点实验室按学科方向组织若干“专家考核小组”,专家组主要考察申请者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对考核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打分。

1.面试形式:申请者须准备不少于20分钟的PPT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硕士期间学习和科研情况、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所报考专业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研究的设想等。专家组提问和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必要时,可增加实验操作等方式的考核。

2. 考核时间:3月初,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 成绩计算方法

英语笔试、专业综合笔试、面试考核(专业技能掌握能力、逻辑思维及创新等综合能力)三部分,录取总成绩=英语笔试成绩(申请审核制-外国语)×1/3+专业基础笔试成绩(申请-考核制业务一)×1/3+面试成绩(申请考核制业务课二)×1/3 。

七、体格检查

体检由各植物所组织考生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费用自理)。

植物所组织心里健康测评。

八、录取

根据申请者的考核总成绩,并结合其政审、体检等综合考察结果,审定拟录取名单。

九、公示与监督

拟录取名单将在植物所网站上公示并报国科大招办审核。

申请者在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经国科大审定后录取。植物所收到录取批件后,向申请者发放国科大统一印制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对在博士招考改革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徇私舞弊等违规违纪情况的导师,一经查实,取消招生资格;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取消录取资格,并计入考生诚信档案,三年之内不得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十、收费及待遇

植物所博士生费用及待遇按中国科学院大学收费及奖助政策执行。

十一、其它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无法被录取的,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100093

部门: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部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试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旨在通过科学与公正的选拔机制,强化对科研能力、学术潜质的考察,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

申请人须按照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我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学院统一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确定是否录取。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报名者须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6年(到录取年的9月1日),可按照同等学力资格报考。(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三名))。

3、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4、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二、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从2015年10月中旬开始,届时详见博士报名公告(网址:grs.pku.edu.cn/zsxx/wsbm/)。

2、纸质材料提交

按学校要求时间2016年1月8日17时前送达,请申请者按如下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1)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报名表:请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陆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admission.pku.edu.cn)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相关材料,并打印《报名表》(考生在提交纸质报名材料时可以在以下方式中择其一填报导师:1、填报导师并标注不接受调剂;2、填报导师并标注接受调剂;3、标注接受调剂不填报导师。上述信息请在报名表的首页手写注明);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如果学位是在国外获得,还需要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硕士课程成绩单的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同学须在复试时提交原件);

(4)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5)两位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专业方向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字左右,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7)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2013年1月1日以后获得的以下至少任何一项,须在复试时查验原件):

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合格标准另定)

②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480分及以上;

③TOEFL成绩85分及以上;

④雅思(学术类)成绩6.0及以上;

⑤WSK(PETS 5)考试合格;

⑥GRE成绩280分及以上;

⑦本科或硕士阶段为英语专业;

⑧相应的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并经教育部认证中心认证;

其他语种申请人只包括学校规定的俄语、日语、法语、德语,需提供语言水平证明,由院招生工作委员会评估和认可。若无相应外语能力证明,所有其他语种均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博士生招生入学考试。

(8)若有已发表或已被接受的论文,请提供复印件(已接受但未正式发表的论文须提供接收函复印件);

(9)能证明本人的科学研究及学习能力的其它相关材料;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务办公室教务老师收。联系电话:62765797。为保证材料准确送到,请使用 EMS 或顺丰速递。

三、审核程序

(一)材料初审

学院教务办公室根据上述报考条件要求,对申请人申报资格进行初审。通过后,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根据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组织招生专家组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选。按照不超过招生人数 300% 的比例筛选出优秀候选人,进入学科复试阶段。

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者名单预计于 2016年3月上旬在考古文博学院主页公布。

(二) 学科复核

学院将对申请者采取笔试与面试的考试方式进行差额复试,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学科复核时间另行通知。

1、笔试:按方向分类考试,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60分及格。考试科目如下: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宗教考古、陶瓷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等方向:中国考古学

博物馆学(含藏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科学、建筑考古等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2、根据笔试科目分两组进行面试,每位申请者的面试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面试满分100分, 60 分及格。面试时申请人须向面试小组作报告(建议10-15分钟),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3、笔试占40%、面试占6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文科加试科目为哲学,理科加试科目为自然辩证法)。

(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公示

1、由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在合格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2、拟录取名单报送学校研究生院审批,审批通过后将在考古文博学院主页公示10个工作日。

四、监督机制

我院成立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主席,院长、本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成员。

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委员会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统一管理,包括:制定“申请-考核制”的实施办法、确定招生名额使用方法、公布院系招生说明、确定院系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进程表、确认复试名单、组成复试小组成员以及监督检查本院系的博士生招生情况等。

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委员会确保招生过程科学有序、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五、其它事项

1、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我校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2、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考古文博学院学院网站《2016年考古文博学院导师目录》。

3、如发现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作弊及其它违纪行为,将根据学校规定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录取资格及学籍等。

4、各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等要求请及时关注研究生院和考古文博学院的网上通知,恕不另行通知。

六、招生咨询

我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archaeology.pku.edu.cn/)

招生咨询热线:(010)62765797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8)

同样是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与反贪污贿赂工作相比,长期以来公众似乎并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关注。经历了长期的默默耕耘,让渎职侵权检察人员感到欣慰的是,局面似乎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恰在上述研讨会开幕的10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专项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曹建明检察长坦言,虽然近年来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是检察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发现难、取证难、处理难、阻力大这“三难一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渎职侵权———同一天的专项工作报告和研讨会针对的都是这个长期不为公众所熟悉的名词,这似乎是一种巧合。而有研讨人员对记者表示,“同一天”确实是“凑巧”了,但由此反映出高层与基层、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重视,却绝不仅仅是“巧合”。

高层的重视,已经共睹。那么如何从理论上指导实践、解决基层难题?研讨会就此展开讨论,首当其冲的就是破解“三难一大”。

谋划侦查势:解决“发现难、取证难”

发现难、取证难,这从《报告》中的数据可见一斑。在20xx年至今年6月的四年半中,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1202件38754人,已侦结提起公诉17943件23308人。平均计算,一个基层检察院一年办理的此类案件很少。《人民检察》杂志社社长徐建波进一步提出,渎职犯罪具体存在多大的黑数不得而知,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比例至少为犯罪明数的一倍以上,确实需要关注。

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杨耀杰从整个职务犯罪侦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侦查势”的概念,试图破解上述难题。“势”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按照杨耀杰的说法,“侦查势”是指由侦查要素总和构成的能够作用影响司法主体及被侦查对象心理活动乃至行为抉择的信息集合或信息场,比如反腐败形势及刑事政策之势、科技手段及成果之势、侦查员素质之势、讯问调查场所之势等等。他强调,应当把谋划构建侦查势作为实现侦查力价值的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侦查力研究的是侦查主体发现、揭露、证实犯罪的能力,因此谋划侦查势将对解决渎职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有积极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谢鹏程进一步提出,侦查势应当分不同层次:低层级的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势,比如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要保持年龄、阅历等方面的位差;高层级的是类似孙子兵法中讲究的势,比如在某起案件中整体的侦查策略;最高层级的应是我国古代法家所讲究的“胜势”,其注重宏观方面,比如整个社会对查处此类案件的反应与声势以及执法环境等。

侦查势可以说是一种侦查艺术、侦查策略,但侦查人员更关心的可能是如何解决具体的侦查难题。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宗智主张,对侵权案要加强初查的运用,因为不经过初查,对渎职侵权这样的案件就很难知道其有无犯罪事实。但他提醒要注意初查手段的合法性,对举报线索进行立案前的初查不能使用强制措施,非强制性的秘密侦查(如跟踪调查)基本不影响当事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可以运用,但是诱惑侦查手段则不应在这类案件中使用。龙宗智还认为,初查所获得的物证与书证,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而且经过一个提取或移交的程序,其法律效力不应发生争议,而在立案之前采取调查询问等非强制侦查行为获取的人证也可以延续到立案后阶段使用,乃至作为审判中的定案依据。

对渎职犯罪关联案件的并案侦查问题,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王永金在多年实践中颇有心得。他认为,并案查处符合办案规律,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英辉指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并案管辖限定为“重特大”案件,因此要防止在实践中被滥用,只有对查处渎职、贪污案有重大关联的案件才可并案侦查。另外,宋英辉还认为,目前的并查规定针对的是公务人员,对非公务人员则没有相应规定,需要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也认为,有些渎职犯罪的认定需要有其他犯罪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即“原案”的认定问题,而检察机关对原案的管辖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加剧了检察机关对渎职犯罪的 查证和认定的难度。这涉及到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协调的问题。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发展应加强协调,寻求到一个结合点,在保障人权的同时又能做到高效和公正,并有效地实现刑法预防犯罪、防卫社会的目的。

处理难、阻力大:观念要转变,理论要跟上

“处理难、查办案件遇到的干扰和阻力大”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轻刑化。“20xx年检察机关查处的渎职犯罪中,犯罪人被判处免刑和缓刑的比例高达95.6%”,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洪宪引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于20xx年公布的这一数据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解决“处理难、阻力大”需要社会各方的观念要转变,不能因为“个人没得好处”就心生同情,道理其实很简单:姑且不论渎职案件中造成死亡、重伤的严重后果,《检察日报》有文章显示,检察机关从20xx年以来查办的渎职侵权犯罪造成的平均个案经济损失是贪污犯罪的17倍。

除了观念转变,宋英辉还提出要适当修改法律,比如在反渎职侵权办案工作中,为了排除办案干扰而使用的指定管辖,就和刑诉法规定的指定管辖适用于“管辖不明的案件”的规定不相符,这需要在刑诉法修改过程中予以考虑。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如何解决定罪量刑的一些难点,司法人员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李忠诚提到的“损失难计算,因果多间接,徇私看客观,选举新课题”,几乎都是影响案件查处的实践难题。他举例说,渎职案件中几乎都要求有“重大损失”,而一些案件中嫌疑人乱批土地造成土地被毁损,那么土地价值几何?土地的位置不同、性质不同,对价值影响极大,而土地管理部门有时还不愿提供评估价格,这让办案人员对损失的计算更加头疼。实践中,有的行为人多次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每一次所造成的损失都没有达到构罪的损失标准,但累计多次的损失则达到构罪标准,对此能否定罪处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希慧认为,对于这种行为,只要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应按犯罪处理。

在重大火灾事故、重大责任事故中,要确定过失责任,一般容易确定现场直接作业人员的责任,但通常因“地位越高、离现场越远,越没有责任”,而免除上层领导、监督者的过失责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亚刚介绍,为防止这种不合理现象,日本等国学者提出了“监督过失”理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文远提出,在渎职犯罪中,处于监督地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他们的过失与直接责任者的过失形成过失竞合。齐文远还认为,监督者与直接责任者不能进行按份归责,直接责任者应该因自己的过失行为对危害结果负完整的责任,监督者应该对自己疏于监督、教育单独承担责任,而且监督者与直接责任者可能因注意义务的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犯罪。

对“监督过失”理论,武汉大学终身教授马克昌认为这并非解决因果关系的理论,而因果关系实际上却在研讨中被屡屡提到。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检察院检察长孙应征注重从理论上研究、解决实践难题。他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司法人员对于渎职犯罪中存在偶然因果关系时是否应当追究渎职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没有把握。对此他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侧重强调渎职行为对于结果的发生是否起作用及其作用程度大小,而不在于区分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针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作用力大小而言的。不管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属于必然因果关系还是偶然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法律适用中的几个理论难题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9)

南古馆座落于风景优美的玄武湖南面,门前有一条布满樱花树的道路,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远离闹市的清新气息。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就仿佛走到了遥远史前世界的入口……

南古馆主要是向社会展示着大量、丰富和珍贵稀有的中国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宝库,并配有声、光、电高技术手段形象地揭示着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奥妙,其科学内涵较深、专业特色凸显,具有科普性和趣味性,是面向国内外科学界、高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不同层次人员开放的博物馆。

传统的博物馆正与离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们渐行渐远,传统的博物馆在展览上形式陈旧、布展单一、图解生硬、讲解说教……凡此种种,基本上渐失大众的喜爱和认可。南古馆馆长冯伟民研究员曾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道:“对青少年观众而言,博物馆缺乏吸引力也是很少去参观的重要原因。展览不够精彩,展览形式单一,更新速度过慢,缺乏互动设施。有的博物馆一年只有一两个展览,不可能让观众保持长期关注。”因此,如何由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向新型博物馆的互动教育模式转化是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课题。强调互动、参与、体验、感受、知识、趣味、差异是取得特色和成功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趋势。参与和互动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南古馆开发和研制出多媒体展示及互动设施,力求在展示手段上进一步创新,精彩的向人们讲述着“进化中的生命,演变中的地球”故事:早期生命起源、寒武纪大爆发、生物大灭绝、重要生物类群……。向社会传播地球和生命的奥秘,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增强馆内展示的效果,让来过的人们记忆深刻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一、《寒武纪乐园》互动体验设施

《寒武纪乐园》综合运用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影像合成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对奇虾等30 余种澄江动物群化石的保存状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和生态景观的虚拟复原,生动再现了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面貌。其中,奇虾、星口似水母、那罗虫、灰姑娘虫、海怪虫、谜虫、始莱德利基虫、微网虫、怪诞虫、云南虫、海口虫等多种澄江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明星动物同台演出。《寒武纪乐园》将观众带入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观众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寒武纪早期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在高2.3米,长9米的弧幕中与这些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们互动,与三叶虫同行,与奇虾共舞,甚至还可以看到自己的精彩表演。

二、3D科普电影放映厅

厅里播放的是集科普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两部3D影片—《白垩纪公园》、《重返二叠纪》,这两部影片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联手专业的影视公司合作推出的,影片运用3D技术写实地复原一亿多年前的古生物形象和生存故事,是首次将我国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搬上银幕。其中,《白垩纪公园》讲述了距今1.25亿年的热河生物群,它发现于我国东北的辽西、冀北及内蒙古东南部的一个化石宝库,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地球上的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第一种捕食的哺乳动物、最原始的羽毛……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现代类型的哺乳动物以及地球上最早的花都是从这里起源的。另一部影片《重返二叠纪》讲述了2.7亿年前二叠纪动植物进化的故事。讲述着地球正从一次漫长的大冰期中苏醒过来,早期爬行类动物渐露锋芒,在打斗竞争中繁衍生息;植物界也生机勃勃,最为繁盛的蕨类、松柏类和银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三、“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人机交互系统

多点触摸人机交互系统是通过人体动作捕捉设备识别用户手指动作控制高清显示画面,配合用户的动作进行变换。如画面的放大、缩小、移动、三维旋转、拖拽。新奇的动画效果让墙壁立刻生动起来。“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人机交互系统可以保证十个人同时在台面上进行操作,它免去了鼠标和键盘,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感应实现操作。整个系统被“一分为二”,有两种展示形式。一侧是由5.2亿年前的澄江动物群组成的壮观的3D古海洋生态场景。在“海洋”中,散布着一些感应点,只要用手去感应,就会显示出360°旋转的图像和介绍。另一侧,是由澄江动物群野外岩石剖面组成,分布着一系列的放大镜和感应点。“只要用手感应放大镜,并移动到含化石的感应点就可呈现出化石形态。”目前,交互系统展示出15种澄江动物群的动物。

四、年轻人在这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目前,社会上频频出现一些青年不珍惜生命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青少年处在青春期时逆反心理突出,特别是遭遇挫折后,来自家庭和其他方面的压力,使之难以招架极易做出过激行为,这就急需社会各界来给予重视和关注。除了家庭多给予关心和沟通外,还需要全社会多给予年轻人开展生命教育,来南古馆能让人们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在那里能让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释放出方方面面的压力,重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之感悟到人类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生命。而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失去后是不能复制的,它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最值得珍惜和热爱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它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让大家都来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美丽的生命,活出绚丽的人生,让有限的生命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南古馆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

南古馆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定位于服务社会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南古馆在冯伟民馆长的带领下,围绕着总体目标实现、探索和实践生命进化科学思想传播,开展着适应社会且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的举措,创建了以下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科普精品:

一、创建网络数字化博物馆

南古馆先后在网站上推出视频古生物博物馆、虚拟古生物博物馆、全景色3D古生物博物馆等栏目,搭建科普宣传和教育的新平台。

二、举行科普专题报告

博物馆领导经常为社会各界作科普专题报告,用丰富的图片、大量的事例以及通俗的科普语言,形象地讲述着众多生命进化过程中有关内容的各种专题报告……,科普报告内容生动、翔实、精彩,报告现场台上台下交流互动,每一场的报告都给到场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南古馆先后组织了十余次的“南京地质古生物考察之旅”,让参与者在野外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以及亲自动手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喜悦,提高崇尚自然、探索自然、珍惜生命、保护地球的自觉性。另外南古馆还举办了三届“奥妙的地球与奇特的生命”古生物绘画与征文大赛,推出了“热河生物群精品化石展”、“飞向天空的先驱———古昆虫特展”等多个科普特展等。

四、举办化石鉴赏会

迄今为止,南古馆共举办了六届化石鉴赏大会,由权威的古生物专家为化石爱好者免费鉴定化石的真伪,为其揭开化石的“身世”。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化石都是来自于民间,例如‘中华龙鸟’化石就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如果仅仅靠古生物专家和学者自己去野外发掘,不可能找到那么多化石。化石鉴赏会的举办激发了社会更多的人对古生物化石的爱好和兴趣。

编辑和制作了“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演化”、“澄江动物群三维立体科普图书”等,其中“远古的悸动”荣获2012年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佳作奖,2011年江苏省首届“陶风奖”和2010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由于南古馆工作成绩突出,社会效益显著,荣获了“2006-2010年度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南古馆为文化强省、强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古馆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于2005年12月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馆已成为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上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南京市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在文化历史悠久的江苏南京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博物馆开放以来,先后有国家和省市以及中科院的主要领导亲临博物馆参观和视察,并为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博物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重大发现以及科研成果和高级人才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物院考察报告篇(10)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遗传发育所申请-考核制

接收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为创新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力度,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申请-考核制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结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际情况,保证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开展,具体实施如下:

一、我所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报考考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三)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要求进行。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研究所的体检要求。

(五)有三名以上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至少两名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六)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名。

注意: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和直博生不适用此简章的方案,具体报考事宜请直接咨询研招办。

二、报名

时间:即日起——2017年1月12日

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同时需在2016年12月12日—2017年1月12日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进行博士生网上报名。(可以先提交纸质材料报名,待网报系统开放后再网上报名)

注意事项:

(一)报名前请查询《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招生导师情况后再进行报名。

(二)报名时考试科目请选择①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申请-考核制业务课一③申请-考核制业务课;具体业务课考试科目①生物化学②遗传学③生物信息学④计算机编程(4选2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中选择。

三、提交申请材料

报名材料作为考核和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保障初审工作的按时开展。请各位考生务必在2017年1月13日前请务必将以下材料提交或邮寄到研招办(已寄出邮戳为准),报考材料不予退还。

(一)电子版材料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填表要求:

①个人陈述:字数1000字左右,介绍你的学术背景、曾参与过的科研工作、科研学术兴趣、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其它特长以及你认为对于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②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总结:中文字数2000字左右,汇报硕士期间完成的学位论文工作内容。中英文各一份,并由其硕士指导教师签名确认。

2、成绩单扫描件

3、毕业论文摘要(应届生可以不提供)

4、发表文章首页(没发表的可以不提供)

将以上材料发送到yzb@genetics.ac.cn,邮件命名为:申请者姓名+硕士院校+申请导师。

(二)纸质版材料

1、三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书(推荐人不应全是同一实验室人员)。其中至少两名应为教授职称专家(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人中必须含有申请者硕士阶段的指导教师。推荐专家需将推荐书密封,并在信封封口处签名,交由申请人与其它材料一起提交。

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3、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交攻读学位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学位论文全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境外留学人员需提交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硕士学位证书材料。

4、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在学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在读证明(含攻读类型、专业、学制以及预计毕业年份),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能证明考生学术水平的其它材料,如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等。

6、能表明其它相关能力的证明。如:计算机、外语、获奖等成绩单或证书。

7、考生组织关系或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签名、盖章的思想品德鉴定表。

8、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如身份证或护照等复印件)。

9、在职考生提交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同意报考证明》。

四、审核

在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对考生网上报名信息和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分为形式审核和学术审核两部分。

形式审核: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定的招生工作人员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包括材料真实性、完备性、规范性等方面的审核。

学术审核: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请者的报考材料集中进行学术审核,重点审查其专家推荐书、学习成绩单、学位论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以及科研经历、研究兴趣、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全面衡量申请者的能力和培养潜力,确定参加考核人员名单。

五、考核

(时间预计为2017年2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提前做好准备)

研究所对通过审核的申请者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考核两个环节,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下:

(一)笔试(专业基础知识)

由研究所统一组织命题考试,申请者从以下考试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英语为必考科目)。

业务课可选考试科目①生物化学②遗传学③生物信息学④计算机编程(4选2),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中选择。

(二)面试

面试考核主要包括业务能力和现实表现两部分:

1、业务能力:

A.专业素质: ①先由申请者介绍本人自然情况、硕士期间学习和科研情况、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报考专业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博士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等(报告时间不超过 20分钟);②专家组就其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拟读博士期间将开展的研究计划等进行提问;③专业技能考察;④其它(与发展潜质相关的问题等考察)。

B.科技英语测试:全面考核申请者英语文献阅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2、现实表现:通过对申请者的现实表现,针对其学习(工作)态度、遵纪守法情况、举止和礼仪、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素质给予评价。

六、体检

体检由我所统一组织申请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 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执行。

体检费用申请者自理。

七、拟录取

汇总申请者的审核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导师评价成绩,得到申请者综合成绩。由研究所根据综合成绩,并结合政审和体检结果,按招生人数由高至低的顺序确定拟录取名单。

八、公示与监督

拟录取申请者名单须在研究所网站上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天。公示期结束后报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审核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进行二次网上公 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审核确定录取,发放录取批件,研究所收到录取批件后,即可向考生发放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印制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研究所设立监督举报电话:010-64806507。

中国科学院大学接受考生投诉电话:010-88256714,邮箱为ao@ucas.ac.cn。

经查属实的招生违规违纪行为,属于申请者的问题(如提供虚假材料、考场作弊等),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并计入考生诚信档案,三年之内不得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属于导师的问题,将视情节轻重,取消该导师相应年度的招生资格。

九、其它

(一)在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工作(即:自主招生)的试点过程中,本方案将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如遇争议或其它情况,由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裁决。

(二)需要了解相关信息的考生请浏览我所网页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招生-考研答疑,或联系我所研招办。

(三)本方案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四)如教育部和国科大有最新政策,以最新政策为准。

研招办联系方式

电话:010-64806523

联系人:郑老师,官老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号楼B402

上一篇: 采购部月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毕业学生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