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2 07:50:23

赛课心得体会

赛课心得体会篇(1)

刘文倩老师本身工作就忙,又要参赛,每天只能忙完事务工作再开始备课,常常加班到深夜。

王丽老师这次抽到的课题是参赛的四个课题中最难讲的课题,其它三个课题都已经设计好并试讲过三遍了,就是《折线统计图》没感觉,网上可参考的内容也不多。接到课题后虽然有些懵,但还是和李贺蕾老师调整情绪继续备课,中午时,一点食欲也没有,直到一点半要离校时才稍稍吃了几口。我知道,参赛前她们肯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今天李帅老师回了来,看着消瘦了很多的李帅,我说:“帅,吃点好的,今晚好好睡一觉。”李帅笑着说:“是该睡一觉了,好久没睡好了,感觉都补不过来了。”

赛课心得体会篇(2)

2018年6月20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安排我陪同李蓝兰老师赴昆明云南民族中学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说课比赛。

李蓝兰老师抽签到了小学二组,小学二组一共有22位老师参加说课比赛,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赛老师们的说课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们精美的课件制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

来自大理州实验小学的李秋慧老师的《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大理白族扎染》,她身着扎染布料制成的连衣裙,清新脱俗,让人眼前一亮,她首先出示了白族扎染艺术的图片和制作视频,引入了课题,接下来的说课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最后播放了学生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扎染制作的视频,让我有了想学习白族扎染的冲动。

来自玉溪第三小学的刘绍芬老师的《走进回乡》向我们介绍了回族的服饰、节日、饮食、清真寺建筑等图片,播放了回语教学视频,并介绍了玉溪大营回族乡,播放国家关心民族宗教信仰的新闻视频,最后出示了一幅孩子们的小手剪影围着中国地图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语言简练明了,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刘老师的这节说课让我充分了解了回族文化。

来自保山市施甸县示范小学的谢有荣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饕餮盛宴《别具风味的饮食》,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导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其中介绍了“契丹文化”、“清真文化”和“布朗族火烧肉制作”图片,并带孩子们参与调查回族饮食文化和契丹后裔饮食文化,让孩子们回家制作美食带到学校分享,课后的延伸呈现了一出舞台剧。谢老师的板书以一棵大树为形象:树根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风俗习惯;树干是尊重包容;枝叶为东南西北各地饮食。听完谢老师的说课,不禁觉得饥肠辘辘,馋涎欲滴。

来自丽江华坪县小学的叶丽姣老师以一身隆重的花傈僳服饰惊艳了说课舞台,以此引入了她的说课内容《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她的教学过程首先介绍了花傈僳的服饰,视频播放请花傈僳族学生入场展示了花傈僳服饰,讲关于花傈僳族故事,然后请学生观察课件里花傈僳服饰的图片,了解各部分的名称,游戏竞猜服饰名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介绍了民族服饰传承人、纺织原料、纺织工具并把实物带到说课现场。最后一场穿服装比赛视频把说课带入到了高潮,叶老师也跳起了花傈僳舞蹈结束了她的说课。

四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高,参赛教师都比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说课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在此次说课竞赛过程中,参赛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语言准确精炼、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的处理,知识的拓展和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创新,别具一格。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多采用先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补充一些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五、在学以致用方面,多数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参加本次说课比赛我的最大感受是:

说课赛场真可谓龙争虎斗,虽说这说课表面上看来仿佛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单打独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学校、一个区域集体教研活动的动态,前台展示的显然是后台的集体素质,无不凸显着各地教研的最新成果和教师所掌握的最新理念。

古人说,窥其一斑,可见全豹。说课赛场上有的选手采用了课后说课,渗透了教育反思,而且说课内容也在不断整合,生成性资源也在不断涌进这块神奇的处女地。绝大多数选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课件,信息技术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结合点,课堂教学视频也大胆地走进了说课程序,以教学课例解剖的方式在进行着微观分析;更精彩地是多位选手“无意”选用的同一课题,呈现的“同课异构”,精当地阐释了什么叫做“百家争鸣”,什么叫做匠心独运。而争鸣的结果是,燕啼莺歌,春曲婉转。

赛课心得体会篇(3)

我参加了市教育局安全科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安全说课大赛活动。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安全我知道》里面所涉及的中学生安全知识,课题由自己决定。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是自己决定说课内容,所以心里难免有些担心、紧张。

通过这次说课,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我自己的说课过程中,我觉得语言不够精炼,由于自己说课比赛不是很了解,所以总觉得心里没底。这些说明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我必须要从多方面去努力学习才可以。另外,我还要感谢卢小兵主任给我这次说课的机会,让我在以后的说课大赛中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应对。

通过这次说课比赛,我明白了:在说课中教学过程是很关键的,不仅要说全面,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教学过程要简明扼要,要讲清楚教学思路:即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课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理论依据是什么,以及主要教学环节。

经过了这次说课比赛,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我要以此为动力,刻苦钻研,积极向同组教师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在未来的日子里,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赛课心得体会篇(4)

一、酒店专业为什么要重视职业技能竞赛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观念指引下,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包括“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和“西餐宴会服务”项目,其中“中餐主题宴会设计”竞赛的内容包括接待方案创意设计、仪容仪表展示、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与制作、中餐宴会摆台、席间服务、现场互评、英语水平测试等环节。“西餐宴会服务”项目竞赛内容是以西餐宴会服务为主,调酒服务为辅,涵盖西餐宴会摆台、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制作、餐巾折花、斟酒、调酒、西餐服务英语运用等。

这两个赛项内容,紧扣酒店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通过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同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当前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是“为赛而赛”,或者说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而赛,基本上是“精英式”选拔,绝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重蹈“精英教育”的覆辙,违背了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初衷,丧失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一)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出发,是希望通过竞赛促进职业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教学与竞赛冲突。一是时间方面的冲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训练,这往往会与日常教学安排不一致;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_突。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与竞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会有较大差距,没有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也就没有把用于竞赛训练的实训设备用于平常的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竞赛最终成为“应赛教育”。

2.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非常辛苦的长期的工作,选拔学生、培训指导学生、备赛等等,无不挥洒着指导老师辛勤的汗水;而竞赛指导老师在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再加上指导竞赛,如果学校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使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工作中去,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竞赛的成绩。

(二)教师层面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指导老师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能力,特别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 型老师,但目前职业院校“双师” 型教师普遍不足。再一方面已经参与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又是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学和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工作方面任务繁重,无法平衡指导竞赛工作;而刚进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少,学校对于比赛成绩过于看重,往往会对竞赛成绩提出较高要求,面对比赛成绩的压力,年轻老师出现畏难退缩情绪,这种情况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生层面

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一是备赛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毅力,无法坚持,会出现学生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退出集训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竞赛是能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过程,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差,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动员做思想工作才肯答应参加比赛。

三、“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将竞赛“日常化、平民化”,把竞赛项目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学生人人参与、天天参与,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设计“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竞赛所需技能类课程的分类研究,对技能竞赛的课程模块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选取,再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围绕大赛技能要求为中心来进行。

(二)“课赛融合”的教学措施

将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有效衔接。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大都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努力把技能课程打造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教师根据竞赛要求制定实训课程标准,设计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学生参与的平台,将课程学习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反映特定职业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课程总目标结合“课赛融合”的特色,在上课时紧密结合赛点来讲解和实践,提出学生应达到的课程目标。课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鼓励课堂实训中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

(三)将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标准

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根据竞赛标准,将中、西餐技能竞赛的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设计了:托盘、折花、摆台、斟酒、席间服务、菜单设计等六大项目,《酒店英语》课程设计了餐厅服务用语,情景对话、模拟台面主题英语介绍;《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自创鸡尾酒调制;《宴会设计》课程安排学生设计宴会主题等实训项目,专业教师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将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实训教学计划中,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竞赛,成立技能竞赛兴趣小组

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与竞赛相关的课程,广泛开展课程竞赛。竞赛注重普及性,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近几年来每年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托盘、摆台操作、餐巾折花等项目技能竞赛,酒店英语口语,宴会主题设计竞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形式多样的课程竞赛,提升了学生技能锻炼兴趣,创造了技能训练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成立竞赛技能兴趣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现有教学资源,学生以老带新,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气氛,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为省市技能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奠定基础。

(五)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1.校内考试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尽量从竞赛内容中选取。对参加各级竞赛实训的学生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申请,可以取代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课程成绩,实施学分奖励。

2.注重应用考核。如实施项目考核、岗位技能考核。采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理论考核改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分阶段、分项目组织竞赛方式的考试。这些考核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要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在大赛现场展示个人技能。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刻苦练习,另一方也离不开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指导,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取得佳绩的关键所在。

我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进的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别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教研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外也抽空下酒店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每次的职业技能大赛,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到各个赛项活动中。熟悉大赛标准及要求,就大赛的考核标准进行研讨,讨论每个环节的评分点;指导学生的操作达到准确、标准、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大赛即提高了老师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辛苦的训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性格,比赛中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摆正心态,集中精力沉着应战,避免在紧张中出错。所以说技能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赛课心得体会篇(5)

我作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首次参加了全市的优质课教学大赛。比赛前的诚恐诚惶,比赛时的坦然面对,比赛后的深刻反思,整的过程的完整、流畅,给自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现浅谈自已的肤浅认识,和青年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共同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备课

比赛课不同于常规课,常规课往往是你把知识点讲解清楚给学生就达到了主要目的,但是比赛课要达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知识的清晰性、教学过程的顺畅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等,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整性。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应体现在有问题的提出、教学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控制,问题的解决、课中、课后小结、有质和量的作业布置等,并结合评分标准,增加相应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下质疑的空间,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课堂的所得和所失。内容的完整性体现在:要非常明确这节课是为了要解决哪些重点或难点而设计的,所举的事例、比喻都要围绕重、难点进行,不要在次要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否则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散乱。(2)亮点。优质课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亮点。毕竟人家讲这个课题,你也讲,你的特点在哪?优势在哪?一定要在课堂上凸显出来。如化学优质课的亮点可以是好的实验改进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创意的引入、知识的深挖和拓展等,在备课时确定好本节课的亮点后,就得在上面多花点心思进行思考和设计。(3)知识点的讲解要准确、精炼。我们常规课的讲解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在一个知识点上重点反复强调,但在比赛课中若一直纠结在一个问题上重复讲会显得罗嗦,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写详案,仔细推敲每一句话。(4)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层次。不要经常问“好不好?” 、“对不对?”等能简单回答的问题,你若这样做了,就会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幼稚了。你应该多问“为什么?” 、“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的思路是什么?” 等能促进学生形成理科思维的方法,而且问题解决后要有小结,提出“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思考方式解决”。(5)知识的承与延。我觉得优秀的理科大赛课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如化学的理论是怎么来的?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将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知识,都要在优质大赛课上进行穿插,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将来,才能体现出情感教育。(6)生动。现在的化学优质大赛课往往是设计成学生的研讨课,那怎么才上得生动活泼呢?我觉得可以设计使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影视片断、编排简短的情景剧、用姿态语言来回答问题等。但这些素材不是短时间能收集和编辑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收集和积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试讲

优质课大赛如其说是体现哪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体现哪个教研组的水平。为了在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正式大赛开始前,都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试讲,全组老师都会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不断地为最后的赛课花费精力和脑力。所以一节优秀的大赛课是集体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觉得在试讲时要注意:(1)当老师提出意见时不要只是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要的是好的建议和点子,因为只要一讲出好与不好自己心中就有数了,但是在大赛时,在时间短和心情紧张的条件下,确实是想不出别的方法来解决,这时需要的不是肯定或是否定,而是点子。(2)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是每个都适合自己,不要让太多的想法造成自己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别人的想法只是参考,合适的则用,不合适的就舍去,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3)第一次试讲结束后,马上要确定的是讲解内容的顺序,而且这个顺序一定要最先定下来,而且定下来后除非有科学性错误外,否则就不要改动了,因为一旦顺序要改动,花的时间很多,如果到大赛前的一天晚上才定好顺序,根本没时间去备熟教案,而且经常改动会产生“都要比赛了,我的方案还没定下来呢?” 的恐惧心理,会很影响临场发挥的,不如早一点定好顺序,再慢慢理顺连接和过渡关系,想出亮点,推敲语言,这样就显得从容和自在了。

3.赛课

赛课前会很紧张,可是上了讲台其实心就会平静下来,也就是一堂课而已。 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1)虽然有人说赛课是表演课,但也不能表演得太过分,太夸张的姿体语言反而会使得事与愿违,会给考官们觉得你是在做作和作秀,但也不能做得太死板,太死板的表情又会给人造成背教案的感觉。因此,教姿教态一定要好,冷静沉着,表情自然。(2)语速要慢,注意语调的跌宕起伏,这样听起来才生动。

4.赛后反思

赛课心得体会篇(6)

浙江树人大学是教学型本科高校。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以全省多媒体竞赛等各级科技竞赛为引领,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本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理念,构建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和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育,发现和汇聚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竞赛能力的优秀人才,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梯推进式三级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多媒体竞赛引领、专业交叉复合、项目学习驱动、虚拟学制组织”的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几年来我们紧密围绕我校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和构建。通过兄弟院校调研、企业走访和学生问卷调查,摸清了社会对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面向全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逐步增设为拓宽和延伸计算机应用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公共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上各领域对既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几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次修改完善,构建了“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基础类和程序类课程近10门为全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应用类课程结合科技竞赛划分成“影视、图像、动画、网页、机器人”5个模块近20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2.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学习需求。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设计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文稿。我们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由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专家讲堂等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为使学生能够多渠道获取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方便学生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搭建了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包括: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设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在线测试”、“BBS”等多个栏目;教师个人网页——学生随时可登录任课教师个人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数字媒体新技术介绍以及与新技术相配合的实践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作品资源库、学生作品库、专家点评及实验班的信息等。

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既达到学习课程知识的目的,也教会了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多媒体竞赛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竞赛能力

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我们本着“以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为龙头、以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开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交叉复合。

1.学科竞赛“课程化”

基础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定的课程竞赛项目,开展课程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和“VB程序设计竞赛”等课程竞赛。竞赛成绩可以替代课程成绩,参加竞赛的学生覆盖全校各专业。

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门课程都精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竞赛优秀作品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案例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变枯燥为生动,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竞赛通过教务处发文定期组织,制定比赛方案和选拔规则,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推荐到省和国家参加相关竞赛。如全校学生参加的“多媒体设计竞赛”等,竞赛成绩可以替代选修课程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2.组织全国和省级各类参赛团队

以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大赛等各级竞赛为龙头和导引,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汇聚大批具有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质的学生,构成科技竞赛的主力军。目前已经组织了十几个参赛团队。

参赛团队具体组织方式为:一是利用选修课进行挖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全校近20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从全校各专业的学生中挖掘具有新媒体设计潜质的学生。二是依托创作实验班进行培育。通过创作实验班招生,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三是组建科技社团。几年来先后成立了树人大学“青年电视艺术协会”、“心一创作室”、“WEB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组织,汇聚一批有兴趣的学生。对竞赛团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指导,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设备和场地。学生通过在社团里学习、协作和交流,培养和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各类多媒体竞赛为导引,围绕竞赛内容,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先后确立了50多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申请学校和省级相关课题,亦可作为教师教改项目的子项目。

导师一对一指导。每个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参加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动力。

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创新以及感受队员之间互相协作与帮助,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合作精神等品质的提高都是质的飞越。几年来,参加竞赛的学生团队已成功申请多项校级学生课题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学校的多个开放实验项目。

4.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从制度上要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竞赛队伍稳定和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教务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基地、筹措及使用资金等;现教中心负责多媒体竞赛的组织、选题、培训和指导,负责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形成由教务处统管、现教中心组织、竞赛项目指导教师负责的三级管理制度。

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几年来,我们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组建“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

1.科学定位

现教中心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没有专业学生。为了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们进行有序教学组织和培养。自2009年开始,教务处发文从全校各专业选拔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成立了“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以新媒体技术为学习载体,以弹性体制优化组织形式,进行“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的特色培育。目前为止已经组织招收并结业了2期。通过1~2年的培养训练,实验班学员掌握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交互式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上述新媒体的设计和开发。走向社会时既能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又能在媒体相关领域从事新媒体的设计、创作、开发和策划工作,为树人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学习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展开小组式学习。实验班学员选择导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导师与学习小组“一对一”进行指导。以中心教师为主体,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授和企业资深专家担任教学和指导教师,定期来实验班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展望”、“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机器人基础知识”等领域。

把竞赛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实验班是我校科技竞赛的主要基地,结合各类大学生多媒体竞赛进行实践训练,并以竞赛为评价标准。通过营造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班带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竞赛之中。

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主题班会上,获奖学生的谈亲身经历和赛后感受,激发了其他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在学生中起到起很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坚韧的品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竞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

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先后外出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韩美林艺术博物馆”及省属兄弟院校的“机器人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

校企合作、作品对接。让社会参与办学,学生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并承担企业的有关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发挥实验班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的思路。由实验班带动全校各专业的同学积极选课,主动进行训练,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作实验班的文化积累,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已结业的2届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共获40多个奖项;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软件著作权。

几年来我们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树人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近20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60多项。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赛课心得体会篇(7)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余载,经历了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但在学习应用各位专家的新教法时,或由于理解不透彻,或由于知识能力的差异,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受传统龙舟竞赛的启发,我逐渐在教学中渗透竞赛这一形式,多次尝试用“赛龙舟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在实施“赛龙舟式”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方法及体会。

一、个人竞赛你追我赶,点燃攀登山巅之激情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似乎成了人类的天性。在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中,人的挑战欲、征服欲变得非常激昂,学生也不例外。

在一次期中复习中,由于连续几天的练习及测试,学生显得有些疲惫甚至厌倦,课堂也变得沉闷起来。于是,我试着改变了一种方式,把原本要复习掌握的知识点设为竞赛题,结合课后的练习,再融入一些语文课外知识,仍然是采用竞赛题的形式,在赛前宣布规则及得分较高者的奖励。竞赛的方式以口答为主,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热情高涨,一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最后进行课堂总结,一方面总结本节课的重点、要点、基本知识点等,一方面对竞赛结果进行统计,对获胜者给出恰如其分的表扬。在后半阶段的教学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我的教学工作,课堂发言的人也越来越多。

“赛龙舟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在异性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胜者心情愉快、斗志昂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高,会尽力维持争先的局面;分数暂时落后者则会暗自下决心、认真学习,争取在下一节课中挽回劣势、争回面子。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团体竞赛相互扶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个人竞赛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而团体竞赛,让学生不仅仅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展现,更能够在竞赛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凝聚力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团体竞赛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更为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语文课堂实施团体竞赛,需要事先认真预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主要考虑这些问题:

首先,分组要均衡。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评比,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然一般考虑学生的座位,就近组合。

其次,内容要精选。必须做到精选小组竞赛的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竞赛的学习形式,如果选了一个没有竞赛价值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通过内容的选择和不同层次题型的设置,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欲,体现自我价值,又能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形式要多样。可以是一个题目的竞赛、一堂课的几个问题的总体竞赛,还可以是周竞赛、月竞赛、男女生对抗的竞赛,也可以是表现个人能力的个人对抗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全体学生的竞争热情,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赛课心得体会篇(8)

2、 开展好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做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及比赛工作。

3、 做好升中体育考试工作。

一:新教材、新课标的贯彻:

1、全体体育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及内部学习交流等形式,完成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和思想的贯彻落实。

2、 通过开展活动,使新课标落到实效。如举行体育教师新课程教学汇报课;新课程教学习会研究讨会;写新课程教学体会等形式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3、实行对全校学生新标准评价;通过教师讲座、广播、墙报、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全校师生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贯彻。对学生评价建立评价党案,实事求是关于客观的评价,并形成公布专栏,成绩上榜。使学生加强了认识,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培训,使部分学生熟悉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意义。成为体质测试的监督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能力。

5、 每学期选定一段时间为体质测评时间,对全校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评工作,既使测评工具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也使测评工作落入实处,形成贯例。对于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测评任务的,我们采取全体测试完毕后的一个星期进行补测工作。

6、 注意测量仪器及体育器材保管、维修、开发利用工作,做好器材的维护、消毒工作。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

1、为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掘学生的体育潜力。我校决定将体育单项活动结合经常运动会组成一个体育活动体系,具体项目是上学期乒乓球、跳绳、标枪、跨栏、毽球、篮球;下学期为田径运动会、毽球、足球、拔河、跳绳等体育项目比赛。

2、运动会安排情况:我校是一个有800多人的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用2天时间。为了使运动会能选拔人材,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我们将运动会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是个人的单项比赛,团体赛分设了4*100米接力和24*100米接力跑。为了安全和结合发现人才及升中体育考试的需要,我们取消了有较大安全隐患的铅球比赛,增设了跨栏、垒球、实心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24*100米接力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确定参赛人员。使全班同学能够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在耐力跑、跨栏、垒球等项目我们采用增加每个单位的参赛名额、增加比赛场次等办法,使体育尖子能得到锻炼和选拔。为2004年首届区运动会创造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为了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我们通过体育组+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参赛学生等环节。

由体育组定项目,比赛规则;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员对参赛运动员的培训;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负责比赛各个环节。如在篮球比赛中:我们聘请了张伟东、华远忠、黄上有等有经验员专长教师或社会人士对学生辅导。组织比赛时让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在足球比赛中,我们聘请了外校教师刘金文同志作为技术指导、培训了罗阳、华立强、李裕专等优秀运动员来帮助做好裁判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了学习和体会。使各项比赛得到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出一大批体育尖子。

为了组织做好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利用课堂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项目的基本技术及比赛规则。(如在上课进行跨栏、毽球、跳神等项目的教学),主要利用下午第三节及放学后3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般在大项目要占用第三节课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时间),小项目只利用第三节课后的30分内进行。如:在举行足球比赛中,我们因为场次多时间长,我利用第三节课时间,单依靠40分钟也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将单场比赛时间变短,将比赛的队伍变少。在2004校园足球赛中,我的采用24分钟一场、两班组合队进行比赛。只用了5天的下午第三节课及课后25分钟,我们就完成这项比赛。在赛制上,根据参赛人数也进行调整。如人少时,采用循环或小组循环加淘汰制。多人时采用淘汰别,缩小进行比赛比分进行。如在举行毽球个人对抗比赛中,有一百多人参加这一项目比赛,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我们采用男女分组。淘汰每球得比制,得7分为一局,三局两胜制进行比赛、男女进入前八名后再进行发球得分制的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当然,这些做法在我们的比赛过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当前,我校成立了田径、毽球项目的专业训练。主要采用早上、课间操及下午第三节或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训练。其它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加强与学校、班级、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运动员学习、生活的保障工作,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刻苦训练,在训练前做好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力争上游。在比赛后及时对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抓好初三体育考试工作

每年一次初三体育考试工作是检查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关系到广大学生前途及命运的考试。为抓好这一项工作,我们着重制定好教学及训练计划,利用体育教师、班主任及体育骨干做好常规工作,利用上课及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训练,同时利用课间操、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和训练。从提高学生的体质入手,加强考试项目的专项训练结合。

通过一年教学,我校取得较好成绩:

1、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共有3800多人次参加了各项体育比赛,有300多人次获得奖励。有40人在比赛中打破学校记录。

2、有29人次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前6名,并帮助团体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且有3人次打破区跨栏少年乙组最高记录和全能的大会记录。

3、参加初三升中体育考试,我校考生以优秀率和平均分排名全县第一。

4、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体会,2004年写得5篇体育教学心得,其中有朱文球老师写的《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获县论文评比2等奖。

当然,在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还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2、教学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完成。

3、对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力度不够,资金、时间及后勤补给不够。

今后的措施:

1、 加大对体育设备的补充和完善,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赛课心得体会篇(9)

1、 贯彻实施了新教材、新课标。

2、 开展好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做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及比赛工作。

3、 做好升中体育考试工作。

一:新教材、新课标的贯彻:

1、全体体育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及内部学习交流等形式,完成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和思想的贯彻落实。

2、 通过开展活动,使新课标落到实效。如举行体育教师新课程教学汇报课;新课程教学习会研究讨会;写新课程教学体会等形式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3、实行对全校学生新标准评价;通过教师讲座、广播、墙报、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全校师生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贯彻。对学生评价建立评价党案,实事求是关于客观的评价,并形成公布专栏,成绩上榜。使学生加强了认识,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培训,使部分学生熟悉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意义。成为体质测试的监督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能力。

5、 每学期选定一段时间为体质测评时间,对全校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评工作,既使测评工具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也使测评工作落入实处,形成贯例。对于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测评任务的,我们采取全体测试完毕后的一个星期进行补测工作。

6、 注意测量仪器及体育器材保管、维修、开发利用工作,做好器材的维护、消毒工作。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

1、为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掘学生的体育潜力。我校决定将体育单项活动结合经常运动会组成一个体育活动体系,具体项目是上学期乒乓球、跳绳、标枪、跨栏、毽球、篮球;下学期为田径运动会、毽球、足球、拔河、跳绳等体育项目比赛。

2、运动会安排情况:我校是一个有800多人的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用2天时间。为了使运动会能选拔人材,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我们将运动会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是个人的单项比赛,团体赛分设了4*100米接力和24*100米接力跑。为了安全和结合发现人才及升中体育考试的需要,我们取消了有较大安全隐患的铅球比赛,增设了跨栏、垒球、实心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24*100米接力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确定参赛人员。使全班同学能够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在耐力跑、跨栏、垒球等项目我们采用增加每个单位的参赛名额、增加比赛场次等办法,使体育尖子能得到锻炼和选拔。为2005年首届区运动会创造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为了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我们通过体育组+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参赛学生等环节。

由体育组定项目,比赛规则;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员对参赛运动员的培训;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负责比赛各个环节。如在篮球比赛中:我们聘请了张伟东、华远忠、黄上有等有经验员专长教师或社会人士对学生辅导。组织比赛时让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在足球比赛中,我们聘请了外校教师刘金文同志作为技术指导、培训了罗阳、华立强、李裕专等优秀运动员来帮助做好裁判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了学习和体会。使各项比赛得到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出一大批体育尖子。

为了组织做好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利用课堂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项目的基本技术及比赛规则。(如在上课进行跨栏、毽球、跳神等项目的教学),主要利用下午第三节及放学后3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般在大项目要占用第三节课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时间),小项目只利用第三节课后的30分内进行。如:在举行足球比赛中,我们因为场次多时间长,我利用第三节课时间,单依靠40分钟也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将单场比赛时间变短,将比赛的队伍变少。在2005校园足球赛中,我的采用24分钟一场、两班组合队进行比赛。只用了5天的下午第三节课及课后25分钟,我们就完成这项比赛。在赛制上,根据参赛人数也进行调整。如人少时,采用循环或小组循环加淘汰制。多人时采用淘汰别,缩小进行比赛比分进行。如在举行毽球个人对抗比赛中,有一百多人参加这一项目比赛,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我们采用男女分组。淘汰每球得比制,得7分为一局,三局两胜制进行比赛、男女进入前八名后再进行发球得分制的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当然,这些做法在我们的比赛过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当前,我校成立了田径、毽球项目的专业训练。主要采用早上、课间操及下午第三节或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训练。其它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加强与学校、班级、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运动员学习、生活的保障工作,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刻苦训练,在训练前做好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力争上游。在比赛后及时对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抓好初三体育考试工作

每年一次初三体育考试工作是检查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关系到广大学生前途及命运的考试。为抓好这一项工作,我们着重制定好教学及训练计划,利用体育教师、班主任及体育骨干做好常规工作,利用上课及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训练,同时利用课间操、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和训练。从提高学生的体质入手,加强考试项目的专项训练结合。

通过一年教学,我校取得较好成绩:

1、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共有3800多人次参加了各项体育比赛,有300多人次获得奖励。有40人在比赛中打破学校记录。

2、有29人次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前6名,并帮助团体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且有3人次打破区跨栏少年乙组最高记录和全能的大会记录。

3、参加初三升中体育考试,我校考生以优秀率和平均分排名全县第一。

4、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体会,2005年写得5篇体育教学心得,其中有朱文球老师写的《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获县论文评比2等奖。

当然,在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还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2、教学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完成。

3、对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力度不够,资金、时间及后勤补给不够。

今后的措施:

1、 加大对体育设备的补充和完善,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赛课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28-04

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拥有许多资深教授、教学名师,而且在教学中涌现大量获奖的青年教师,他们学识渊博,讲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个性风采,极受学生欢迎;但总体相对而言,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却很困乏。如何激励、引导、帮助教师,设计与制作出独特的课程教学资源,以辅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近几年来所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概况

去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子规划,针对教育信息化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在教育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软件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各种工具类资源、Internet资源等。

北京大学早在1989年就开始筹建校园网,酝酿规划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92年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93年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始实施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电教中心)被称为我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三架马车”,也是我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

图书馆建立起宏大的学科齐全的馆藏体系、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计算中心主要承担全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及集成、全校公共课程的上机实习机房的管理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传统业务是全校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实验室的技术支持、有线电视及天线的管理;课堂实录、视频制作等数字教学资源制作;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CAI工具软件及课件的研制等。

最近五年,本中心根据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及院系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支持的需求,增加并调整部分中心业务职责和范围,把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北京大学近10年教学信息化中课程资源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3年之前主要是院系教师自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起步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各部门及院系从80年代开始陆续为教学和管理配置了计算机和服务器。一部分教师首先应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放到院系提供的FTP服务器上,供学生课外下载;个别院系提供WEB服务器,极少数教师自行创建简单的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当时教学资源较少、制作技术落后;资源种类不多,无视频在线点播;院系无技术支持队伍,学校无资源管理平台,无面向教师的技术支持单位,是初级探索阶段。

2.2003-2010年是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阶段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北京大学由校领导带队、教务部组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支持的精品课程申报及建设工作模式。即教务部制定管理条例、激励政策、监督协调各部门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承担精品课程资源制作方面的任务,包括教学录像的录制剪辑、申报材料DVD光盘制作;自2005年开始又增加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器的更新和管理、教师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截止至2010年,北京大学已获准部级90门(校本部71门,医学部19门)课程;北京市级87门(校本部68门,医学部19门)课程,居全国精品课程前列,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我校教学资源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和动力。

虽然绝大多数教学视频由本中心录制,但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分散存储在各院系服务器上,性能不稳定、访问不流畅;课程资源技术标准、制作质量不一样;最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精品课程网站定位于申报材料的呈现和展示,不能很好地支持日后发展的实际互动教学的需要。

3.2009年至今网络交互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逐步成熟阶段

早在2004年,教务部和本中心合作研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只针对北大师生开放,分为教务系统(开课排课、人员管理)、教师系统(通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学生系统(提交作业、课后辅导、课程讨论等)。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纲要》中强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北京大学早在2008年开始选用基于“Blackboard”来建立“北大教学网”(http:///)。该系统的最大改进就是与学校教务选课系统、统一认证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接;教学资源分级(个人、课程、院系、教参)统一管理、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测试、调查、题库、成绩、协作等)、在线编辑排版功能强大(文字、图片、视频、公式等)、课程管理功能完善(人员、复制、备份、课程定制等),是更加成熟与稳定的商业化的教学管理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2009年开始,免费帮助教师在“北大教学网”移植或制作了校本部全部部级(本科)64门以及部分市级精品课程资源,教师只需在课程中添加交互教学活动,就可以快速建立起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特别是2009年通过策划承办“北京大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树立交互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典范,以引导、帮助教师灵活高效地使用教学网。

目前,“北大教学网”更新使用“Blackboard”9.0版本,是北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部、研究生院)推荐、院系和教师首选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正式运行5年,据统计,目前已有用户近5万名、课程近1万门;实际用户和课程的使用率近50%。

二、北京大学课件大赛组织管理及成效

为了推动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优秀课件制作与教学创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北京大学分别在2007、2009、2010、2011和2013年举办了五届校级“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

1.校级大赛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中心与学校相关部门多次联系协商,经主管校长同意,主办单位确定为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工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单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大赛各项组织管理及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校工会给予大赛部分资金支持。

2.学校对课件大赛的鼓励奖励政策

参加校级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单位,由北京大学统一签发荣誉证书、奖牌(杯)等;

参加校级和全国大赛的获奖成绩作为我校每三年举办的教学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评比指标之一;

所有对外参加课件大赛教师的评审费和会务费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报销;

所有参加校级大赛的教师将得到相应的奖金;

在学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由校领导宣布大赛获奖教师名单;

“北大新闻网”、“北大信息”、“北大教学网”、“大赛网站”大赛获奖信息;

全国大赛获奖教师可从教务部申请教改研究专项经费。

3.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大赛组织原则

大赛日程安排密切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又不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我们在每年2月一开学就做出宣传页和大赛网站,宣传推广并启动大赛;在3~4月开展一系列大赛免费培训课程;3~6月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指导教师改进作品;6月底(考试结束)进行作品征集、作品初审;7月初(放假前),进行校级大赛现场决赛;7~8月放假期间,技术支持教师改进作品;9月协助教师准备参赛资料;10月指导并技术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比赛;11月组织大赛工作研讨会;12月整理汇总大赛资料。

大赛组织管理处处体现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时时感受到我们的贴心服务。我们一贯坚持对参赛教师的技术支持服务是免费的。只要教师有创意灵感,或有全面改进课程资源的意愿,就可以报名参赛,我们技术支持团队会指导并帮助这些教师快速实现,从素材设计加工、视频编辑管理、教学设计改进以及参赛作品包装等。

针对每个教师的顾虑和压力,给予参赛教师各方面的的支持。我们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做好赛前指导、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与院系领导进行沟通。有的院系不仅在工作上支持教师,还拨专款奖励参赛教师,使得教师倍加鼓舞,更加专注参赛准备。

4.大赛组织规范评选结果公正

大赛作品分为多媒体课件组、网络课程组、微课程组,安排在同一场地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大赛聘请了主办单位领导、各院系知名教授(包括医学部)等十人担任评审工作。

大赛评选分为作品初评(技术人员)、赛前预评(专家评委)和现场决赛(专家评委)。专家评委在赛前需要登录大赛网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在线预评;在决赛时聆听每一个教师15分钟的现场讲解,针对每个教师提出1~3个问题,最后现场打分;工作人员现场核算(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八个评委的平均分为教师大赛成绩。

我们比赛现场完全开放,全校师生可临场观摩;我们录制参赛选手全程视频的同时,还进行网络直播工作。

5.校级大赛及全国比赛的成效

(1)培训情况

五年来,本中心面向所有北大教师免费开设课件制作类培训课程13门,包括音视频处理与转换技巧、图像处理与美化技巧、快速制作FLASH课件技巧、交互式网络课件制作技巧、高级PPT课件制作技巧、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技巧、校级大赛参赛指导、全国多媒体大赛参赛指导等。共138 学时,培训150 人(不重复计算),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2)参赛情况

校级大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越来越得到院系教师踊跃参与,五届大赛共提交72个参赛作品,参与人数为105人,覆盖校本部18个院系,医学部8个单位(第三医院、护理学院、人民医院等)。

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已四次组织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提交26个作品,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4个,教学设计奖2个,艺术效果奖1个,荣获两届的组织奖和个人奖。

(3)效果评价

自举办大赛以来,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我校副教务长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中多次对大赛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校工会也特别资助大赛的部分经费。参赛教师在赛后研讨会上发言,认为大赛是个“契机”,可以免费得到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能够系统地改进和更新课程网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快课程资源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荣誉及教学成果。这些反馈表明大赛的做法基本达成既定目标。

三、以赛促建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

我校举办课件大赛的核心宗旨是“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举办大赛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手段,更是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推力。我们通过五年的工作实践,形成较为合理的建设模式。

1.推荐教师参加课件培训课程,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技能

我们在春季一开学,就策划启动新一届大赛。由组委会向全校大赛通知(内含免费培训课程通知),教师(包括医学部)可以通过大赛网站在线报名选修课程;我们每周也定期培训通知,提醒教师补修课程。

我们也根据每一个教师的前期需求及技能水平,推荐一些选修课程,以便普及教师课件制作知识,开阔教师课件制作视野;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帮助教师确定实现方案、指导教师解决技术难题。

每学期都有几十个院系或个人报名参加培训,也为宣传推广课件大赛创造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新思路项目, 引导教师初步建立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新思路”从2009年开始,由学校出资、本中心组织实施、一线教师参与的一项教改项目,每人可获得学校4000~6000元课程建设经费。

由于项目要求起点低,我们鼓励院系教师参加此项目。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与制作他们在“北大教学网”上的网络课程,同时针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给予个别提高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建设,教师基本上搭建起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课程。

每期都有20人左右参加,也为培养挖掘参赛选手营造良好环境。

3.动员教师参加校级大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大赛举办初期,院系推荐或教师主动参赛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自己技能水平不够强,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动员参加过培训课程或教学新思路项目,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参赛;同时我们从“北大教学网”中精选一些学科特色课程及青年教师参赛。在一对一帮助教师课程建设的同时,深度挖掘教师创意潜力,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我们在学期末承办现场决赛,参赛教师在15分钟内完成讲解、演示及答辩。

大赛不仅起到“以赛促建、树立典范,加快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目的,而且为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国内外大赛奠定后备基础。

4.支持教师对外参赛,帮助教师树立学科课程资源应用典范

我们在校级大赛结束,就根据获奖作品特点和参赛要求,推荐教师对外参加不同大赛。

由于国内外大赛起点高、要求多、难度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指导教师进行参赛准备,包括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实现、教学资源完善与美化;参赛资料的准备指导、修改审核与加工制作;现场决赛的赛前培训与演练、现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尽最大可能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做好参赛教师的指导员和助手工作。

我们选派的对外参赛作品,不仅结构清晰、资源丰富,而且紧密配合课堂教学,设计出许多互动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课程独特性,是我校满足实际教学的应用典范。

5.组织教师赛后研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水平及改进大赛管理

我们在课件大赛结束后,组织召开全校范围内的课件大赛研讨会,聘请校内领导、评审专家、参赛教师和部分教师参加。会上,我们提交总结报告,获奖教师畅谈经验、评审专家点评大赛。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给出大赛发展建议。同时我们将全部参赛作品及现场视频整理后,放在大赛网站上,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同时作为培训课程的重点样例。

6.推送教师对外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及参与全国大赛工作

我校推送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大赛工作,我校教师编写了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TITT项)项目的教材《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 并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全国巡回培训;我校还有三名教育技术学者被聘请为全国大赛专家评委。这不仅使我校教师开阔视野,实时了解国内课件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

四、结语及未来发展规划

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刚刚初见成效。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大赛平稳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结合教师建议,改进大赛组织和管理方式,初步形成未来改进及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坚持赛前免费培训,即以实例讲解、问题解答、解析优秀课件为主、增加教师上机实习时间等;

二是继续支持教师参赛,组建专业队伍配合教师参赛,即购买国内外优秀课件制作工具、组织人力研究课件开发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教师需求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去,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参赛的团体;

三是形成学校常规赛事,申请学校专项资金支持,争取每届25个以上作品参赛,推荐和支持10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以及国际赛事Greenhouse 优秀课程设计大赛等;

上一篇: 会展毕业论文 下一篇: 五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