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4 22:07:32

元素化学论文

元素化学论文篇(1)

 

一.“m/n定性”规律:

若主族元素族数为m,周期数为n,则:①m/n<1时为金属,m/n值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②m/n>1时是非金属。m/n越大,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③m/n=1时多为两性元素。例如:Na是第一主族元素,m/n=1/3<1为金属,Cl是第三周期第七主族元素,m/n=7/3>1为非金属。

二.“阴前阳下,径小序大”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与之同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及下一周期元素阳离子”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同时原子序数大的,其粒子半径反而小。例如:

r (Ca2+)<r(K+)<r(Ar)<r(Cl-)<r(S2-)。

三.序差“左上右下”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取决于其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果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ⅢB元素之左(或右),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差就是上(或下)面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个数。

四.主族中非金属元素个数规律:

除ⅠA族外,任何一主族中,非金属个数=族序数—2。

五.“对角”规律:

1.沿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方向(↖ ),对角相邻的两主族元素(都是金属或非金化学论文,性质(得、失电子能力)相近。

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右下(↖ )相邻的两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相近。

六.“奇偶数”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奇(或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的主序数及主要化学价也为奇(或偶)数(第Ⅷ族元素除外),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七.“序位互定”规律:

若n为奇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1)2/2;若n为偶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2)2/2。应用这一规律,不仅可求出任一周期所含元素种数(第七周期为排满除外),进而还可以“序位互定”,即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可确定其在表中的位置;已知某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可确定出其原子序数。

八.“分界”规律:

1.表中金属与非金属间有一分界线,分界线左边元属(金属元素)的单质为金属晶体,化合物为离子晶体。分界线左边元属(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相互间的化合物为,固态时多为分子晶体。

2.分界线附近的金属多数有两性,非金属及其某些化合物多数为原子晶体(如晶体硼、晶体硅、二氧化硅晶体、碳化硅晶体等);同时在分界线附近还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元素化学论文篇(2)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目的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职业英语教育也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和方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而当前随着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却令人堪忧。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英语能力:机械设备专业的学生看不懂机器设备的英文说明书,无法顺利进行操作与维修;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何谈接待外国游客;文秘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英文信函,更不用说亲自书写。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为必修课甚至专业的英语课,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如此重视之下,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却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容单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英语课堂引入了音频视频及课件等各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单一的课本内容,学生的兴趣也犹如昙花一现。同时,即使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寻求突破,但始终是围绕职场这一学生尚未真正涉足的领域。不管教师多少遍不厌其烦地强调其重要性,依然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真正身临其境因而始终不得要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英语水平有硬性的指标,导致英语的课堂教学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乃至教师为了满足学生毕业时对于英语水平要求的需要而增加练习以促成其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本来就稍嫌枯燥的英语课堂更归于沉闷。

2.学生英语基础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高专院校多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以理科生为主。这部分学生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过于平淡,教学内容与生活无关,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使他们兴趣缺缺。学生们希望教师的教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认为多文化的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学好英语的想法,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缺乏自信;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少,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希望英语学习能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有助于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面对如此现状,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文化元素

1.音乐元素的应用。欧美经典流行的歌曲,经久不衰,毕竟经典的歌曲总有它永恒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大多喜欢欣赏甚至模仿经典的英文歌曲,在一些学生活动中总有学生选择演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曲目,而大多数学生都会偶尔冒出一两句英文歌词。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课间得到放松,同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课上来,提醒他们为英语课做好准备。如果不考虑英语歌词中英语单词的节奏与发音,歌词中还有一些有助于英语教学的精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抓住学生记忆歌曲旋律和模仿歌词较快的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或词组。

2.新闻元素的应用。学生都是新闻的敏感者,而如今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个人包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现状,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由新闻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的主动评说者。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展示其事先准备的与话题相关的新闻,并进行评说。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最新时事,学习英语单词,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新闻的评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引入新课的话题,有助于新课的学习。

3.影视元素的应用。影视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出现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立体、直观、仿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的角色。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精准优美的遣词造句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所在。当他们对某一片段或某一章节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记忆、加工、模仿、利用,语言学习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流、交际,因此要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听力强化训练,这也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而原版的影视则最能带来地道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沉浸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促进语言学习记忆的深加工,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这一元素可以在新课进行中,结合话题适当穿行。教师也要作出正确的引导,使影视元素在课堂的应用中真正达到帮助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只起到娱乐作用。

总之,英语教学中多文化元素的应用,是以教师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为中心来营造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从有声、有形、有情的课堂中获取知识信息,从而学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潮流的文化元素来组织课堂进行英语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不仅记得牢,而且学的活,对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元素化学论文篇(3)

拉拉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在早—中元古代时期处于大陆裂谷环境。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中。落凼组地层是一套变质海相火山-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片岩类及钠长变粒岩类。黑云母片岩类包括黑云母片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及黑云母石英片岩,钠长变粒岩类包括钠长变粒岩、磁铁石英钠长变粒岩。矿床自西向东分为落凼、落东和石龙3个矿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目前已探明铜矿石量超过200Mt,Au、Mo、Co和REE等大量富集,以其中落凼矿区为例(矿石量60.61Mt):铁15.48%,铜0.95%,金0.16g/t,银1.88g/t,钼0.03%,钴0.02%,稀土0.14%[21]。稀土有2种赋存状态:其一为独立矿物,有独居石、磷钇矿、褐帘石、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及包裹于萤石中的针状磷钇矿等;其二呈包裹体存在于与磁铁矿伴生的磷灰石中。常见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条痕状、网脉状及角砾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和硅化等。成矿作用包括1712~1680Ma磁铁矿+富稀土磷灰石+黄铁矿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22]、1000Ma左右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萤石的变质热液主成矿期[16,23]及850Ma与地幔柱成因辉长岩入侵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20],其中变质热液成矿期分为早、晚2个阶段[22]。本矿床萤石主要有3种产状:①与黄铜矿共生,矿石中无辉钼矿,萤石呈孤立的立方体状或草莓状,粒径1~8mm,紫色或浅蓝色;黄铜矿呈网脉状(图1A、C)。②与黄铜矿、辉钼矿共同形成脉状或者块状-浸染状矿石,呈浅蓝色、浅紫色,粒径0.4~5mm;黄铜矿呈细脉状,辉钼矿呈细小鳞片状与萤石共生(图1B、D),矿床中辉钼矿只出现在该阶段矿石中;与萤石共生的辉钼矿与黄铜矿有共生现象(图1E),也有穿插交代黄铜矿现象(图1F),说明矿床中确有早、晚2个阶段的变质热液成矿期黄铜矿产出。③与方解石脉共生的紫色萤石,脉体穿插于萤石、辉钼矿和黄铜矿共生的黑云母片岩型矿石中,萤石呈立方体状晶型,粒径1~5mm,脉中有弱黄铜矿化,无辉钼矿(图1B);该类型萤石明显晚于与辉钼矿共生萤石。ChenandZhou[23]测得本矿床变质成矿期辉钼矿Re-Os年龄为1086±8Ma,Zhu和Sun[24]测得本矿床变质成矿期早阶段黄铜矿Re-Os年龄为1290±38Ma,可见辉钼矿成矿年龄稍晚于早阶段黄铜矿成矿年龄。结合萤石产状、矿物共生关系及成矿期,可将本矿床中萤石划分为变质期和热液期2个期次。变质期萤石与变质期黄铜矿、辉钼矿共生,又分为早、晚2个阶段:早阶段萤石为与变质期早阶段黄铜矿共生的孤立状萤石,晚阶段萤石为与辉钼矿、晚阶段黄铜矿共生的萤石;热液期萤石为与方解石黄铜矿脉共生的萤石。

2样品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对不同期次、不同阶段的萤石进行了代表性采样分析,样品及矿物组合见表1。萤石样品破碎后,用尼龙筛分选出30目和60目进行手工挑纯,纯度在99%左右;用超声波清洗挑纯后的萤石样品,自然晾干后再用玛瑙研钵研磨至200目,经过化学前处理后,稀土元素分析采用ICP-MS方法,测试在FinniganMAT公司Element型高分辨率等离子质谱仪上进行;分析数据相对误差小于10%,绝大多数小于5%;具体分析方法见文献[25]。测试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测试结果及特征参数见表1。

3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由表1可知,变质期早阶段萤石的稀土总量为1429×10-6~2667×10-6(不含Y),平均2185×10-6;变质期晚阶段萤石的稀土总量为683×10-6~1529×10-6(不含Y),平均1272×10-6。热液期的萤石稀土总量则相对较低,为51×10-6(不含Y)。从变质期早阶段变质期晚阶段热液期萤石,稀土总量由平均2185×10-61272×10-651×10-6,呈明显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变质期萤石为本矿床中主要的REE载体之一。变质期萤石La、Ce、Pr、Nd、Sm等LREE及Y含量很高,早阶段萤石LREE含量为1272×10-6~2531×10-6,平均:2021×10-6;晚阶段萤石LREE含量为:552×10-6~1334×10-6,平均:1085×10-6;变质期萤石Y含量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热液期萤石LREE及Y均含量相对较低,LREE为45×10-6。紫色萤石Y含量为113×10-6~457×10-6,平均262×10-6;淡紫色:451×10-6~711×10-6,平均581×10-6;浅蓝色萤石Y含量526×10-6~982×10-6,平均756×10-6;矿床中萤石为典型的钇萤石,且从深色至浅色萤石Y含量逐渐降低。萤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图2a、b)呈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陡峭,重稀土平坦。LREE/HREE:4.26~18.27,平均8.43;(La/Yb)N:7.80~51.34,平均17.05,说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Sm)N:3.23~8.62,平均4.99;(Gd/Yb)N:1.87~4.22,平均2.43,暗示LREE之间分馏显著,HREE之间分馏不显著。轻稀土相对富集,约占稀土总量的75%~95%,重稀土相对亏损。在稀土配分曲线上,Eu的变化最明显,按Eu的异常正负将稀土分为Eu富集型和Eu亏损型2种类型(图2a、b)。变质期早阶段萤石既有Eu亏损型又有Eu富集型;Eu亏损型δEu:0.693~0.722,平均0.708;Eu富集型δEu:1.61。变质期晚阶段萤石均为Eu亏损型,δEu:0.505~0.675,平均0.592。热液期萤石属于Eu富集型,强烈的正Eu异常,δEu:1.66。矿床中所有萤石均具有弱负Ce异常,δCe为0.89~0.96,平均0.91。

4讨论

4.1成矿温度指示意义将本矿床萤石数据投在Moller等[26]设计的Tb/Ca-Tb/La萤石成因判别图中(图3),可以发现:变质期萤石均位于伟晶岩(气成)区并逐渐向热液区过渡,2阶段萤石具有相近的高温成因特征;热液期萤石位于热液区,形成温度相对较低。说明矿区早期晚期萤石具有从中高温逐渐向中低温过渡的趋势。图3萤石Tb/Ca-Tb/La图Fig.3.DiagramforTb/Ca-Tb/Laoffluorite.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测得本矿床变质峰期温度为500~560℃[28],石英-磁铁矿地质温度计测得矿床变质成矿期温度为450~500℃,热液成矿期温度为200~420℃[29]。这表明变质期早阶段萤石形成于变质峰期之后的变质成矿早阶段,萤石从富含挥发分的高温热液流体中沉淀析出,具大颗粒、高均一温度特征;变质期晚阶段萤石形成于变质成矿晚阶段,沉淀温度略有降低,粒度相对较细;热液期萤石则沉淀于后期低温热液流体,形成温度低于变质期萤石。Bau和Dulski[3]通过对Tannenboden矿床、Beihilfe矿床和Frazer'sHush矿床研究认为,萤石的Y/Ho和La/Ho比值能有效的判别成矿流体是否同源。不同类型的萤石稀土元素在Y/Ho-La/Ho图解上呈现出水平分布的特征,则形成这些萤石的流体可能是同一流体体系不同阶段的产物。刘丛强等[6]的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与适用性。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矿床中变质期萤石呈大致水平分布,2阶段萤石可能为同源不同阶段产物;热液期萤石位于区别于变质期萤石的另一条水平线上,二者可能不同源。萤石在持续沉淀过程中,稀土元素发生分馏,早阶段萤石具有LREE富集的特征,晚阶段萤石则相对富集MREE和HREE,且早阶段形成萤石的Tb/La和Sm/Nd比值低于晚阶段形成的萤石[2,26]。本矿床中确有从早期到晚期LREE含量逐渐降低、MREE和HREE相对增高的事实,且变质期早阶段萤石Tb/La比值(0.008~0.016)小于晚阶段萤石Tb/La比值(0.02~0.049),即与黄铜矿共生的孤立状萤石为变质期早阶段萤石,与辉钼矿共生萤石为变质晚阶段萤石,地球化学证据支持萤石期次的划分;加之变质期2阶段萤石与变质成矿期黄铜矿、辉钼矿的共生关系,形成温度较高且比较接近(图3),二者应为同源不同阶段流体演化产物。而热液期萤石稀土总量较变质期低很多,萤石方解石脉穿插变质期矿石,明显的后期热液产物,且因其形成温度很低(图3),所以与变质期萤石不同源。

4.2REE配分模式的指示意义本矿床萤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陡峭、相对富集,重稀土平坦、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矿物中的REE配分模式,一方面受溶液中REE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30],另一方面受晶体化学因素的制约[31]。热力学研究表明[32-34]:在萤石发生沉淀的溶液体系中,REE主要以F的络合物形式存在,且这种REE-F络合物的稳定性随REE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对于成矿流体而言,萤石应相应的富集LREE,HREE则相对亏损,轻重稀土之间分馏明显。这显然与拉拉IOCG矿床萤石的REE配分模式相符,说明本矿床萤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受溶液体系中REE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变质期萤石为同源不同阶段产物,但是早阶段萤石既有正Eu异常也有负Eu异常(表1、图2a),晚阶段萤石均为负Eu异常(图2b);2阶段萤石均显示出弱负Ce异常(表1、图2),Ce并不表现出与Eu相对应的变化规律,即早阶段既有负Ce正异常也有正Ce异常,晚阶段均为正Ce异常,而是始终保持弱负Ce异常。同一期次成矿流体Eh不可能存在巨大区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原始成矿流体温度较高,Eu在高温条件下主要以Eu2+存在[35],流体中同时存在Eu3+和Eu2+[2],且具有负Ce异常特征。从图2中可以看出:①钠长岩(赋矿围岩)稀土配分模式具既有正Eu异常也有负Eu异常,负Ce或无Ce异常的特征;②变质期萤石REE配分模式与钠长岩基本一致。拉拉IOCG矿床变质热液成矿作用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作用过程中各地层岩石脱水形成的变质水[36],具有高温特征,继承了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的钠质火山岩的负Ce、或正或负Eu异常特征;变质期2阶段萤石形成于变质热液成矿作用不同阶段,成矿流体均为演化来源于钠质火山岩的变质水,所以继承其Ce、Eu异常特征。热液期萤石具显著的正Eu异常和负Ce异常特征(表1),反映成矿流体可能具较高氧逸度且温度较低;其REE配分模式与变质期萤石及钠质火山岩均不同,与矿区地幔柱成因辉长岩配分模式相似(图2b),但由于热液期萤石形成温度很低,其成矿流体与辉长岩不同源。

4.3萤石REE总量与流体演化关系

本矿床各期次萤石均具有较高REE总量特征,由于萤石中REE的含量可受成矿流体中REE浓度的控制[14],据此可以推测成矿流体中REE含量较高。随着成矿作用由早到晚,矿床中各世代萤石还具有REE总量逐渐降低的特征,这种变化规律,表明随结晶作用进行,成矿流体中REE配合物不断分解进入萤石,流体中REE含量逐渐降低,特别是LREE及Y,从而使早结晶的萤石比晚结晶的萤石具有更多的REE总量。在变质成矿作用过程中,含F-、CO32-和S2-等离子的变质热液在运移过程中,淋滤火山喷发-沉积期形成的岩石和矿物中的REE、Cu、Mo和Fe等成矿元素并以络合物形式搬运形成变质成矿流体。早期稀土过饱和,部分稀土络合物解体在岩石中结晶形成热液独居石、褐帘石及氟碳铈矿等独立稀土矿物;剩余部分则随变质成矿流体继续运移演化,到达变质峰期后的变质成矿早阶段,部分含Cu、Fe的络合物解体,与络阴离子S2-结合形成黄铜矿(CuFeS2)、黄铁矿(FeS2),大量稀土元素伴随着萤石的结晶而进入萤石晶格或晶体缺陷,形成含大量氟碳铈矿、磷钇矿包体的变质期早阶段钇萤石,但是由于温度较高,Y3+不易进入萤石晶格致使该阶段钇萤石中Y含量较低。随着变质成矿热液演化进入变质期晚阶段,温度降低,大量Mo及剩余的Cu、Fe络合物解体,形成共生的辉钼矿(MoS2)、黄铜矿、黄铁矿;流体中各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降低,但Y含量仍较高,形成含少量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等包体的含大量Y的变质期晚阶段钇萤石。热液期萤石稀土总量相比变质期低很多,所以热液期萤石成矿流体中稀土总量也比变质期低很多。

4.4萤石REE含量与颜色关系

拉拉IOCG矿床中萤石具有多种颜色。影响萤石颜色变化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3种:杂质元素的加入、晶体缺陷、沥青质的加入[37]。刘文均等[38]研究表明沥青质的加入会形成黑色萤石,但本矿床中并未发现黑色萤石,因此排除沥青质影响本矿床萤石颜色多样性的可能。REE是萤石中重要的杂质元素,大量研究表明,萤石中的稀土(尤其是Y)含量是引起萤石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深色萤石Y含量高,浅色萤石Y含量低,即颜色深浅与Y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0,37,39-40]。然而从表1和图5可以看出,拉拉IOCG矿床中不同颜色萤石的Y含量范围较宽且部分相互重叠,总体具有从深色到浅色Y含量增高的特征,也就是说本矿床萤石的颜色深浅与Y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从表1及图2a、b可以看出,矿区相同颜色萤石稀土含量及配分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第一、第三世代紫色萤石),部分不同颜色萤石REE含量和配分模式却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本矿床萤石颜色与其他稀土含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上述表明:Y的含量变化可能是引起本矿床萤石颜色变化的原因之一,其含量与颜色深浅呈负相关关系。

元素化学论文篇(4)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植入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元素化学论文篇(5)

二、分析高校素描中的“留”

1.坚持对造型基本规律的研究

我国高校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一直坚持研究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并对“结构”这一造型要素进行重点研究。结构于素描来说无异于骨骼于人的身体那么重要,它能够支配物象形状的本质特征,同时,结构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物象的组合秩序以及搭配关系。除此之外,它在分析和呈现“自然”方面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东方美术或者是西方美术,美学家们都会追求表现结构这样一个真理。当然,结构绝不仅限于自然事物的结构,同时也包含了艺术作品的结构。

2.坚持严格的素描训练

当代的素描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素描教学的风格多样以及个性化而导致其忽略掉素描教学应该严格训练这一关键点,进而陷入了一种教学上的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在现代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素描教学应该摒弃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反对机械化并不代表就可以否定掉传统的严格素描训练,只有做到严格训练,让学生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也就才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严格培训,有助于帮学生奠定坚实的素描基础,为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探索高校素描中的“变”

高校的素描教学中有我们值得留下和学习的东西,但同时我们要看到高校素描教学中存在着的弊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素描教学已慢慢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开始慢慢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素描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对素描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变革的以下若干点。

1.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训练的重要性,而教学内容基本比较枯燥和机械,一般只停留在笔触、明暗以及线条等这些名词的相关概念上,这样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无意中就让素描在学生心里减了分,以至于学生渐渐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一种长期的素描教学培养。所以,现代的素描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素描文化素养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首先要让学生对素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比如,素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史、素描风格形成的过程以及素描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联等。其次还要对学生讲解艺术家们都是如何成才的,这个可以根据不同流派的素描大师来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

2.对教学评价模式加以创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一般是在技术上,并且是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标准,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就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教学评价对素描教学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就显得十分困难。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就必须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及方式,不再一味地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来评判学生的素描成绩,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积极的保护学生在素描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描素质。

3.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教学内容一般被划定在写生上,而且教师在写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一般都离不开形体比例、形体结构、透视、明暗调子等这几项固有的内容,使得教学的内容陷入一种无限重复的死循环之中。但其实,如果改变素描教学的反复长周期练习的传统经验,而把素描教学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初级阶段学习内容以写生为主;中级阶段就以临写、改写、默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探索形式语言和绘画风格;高级阶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为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观念方面的表达能力。

4.加强引导学生的个性化

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从传统到现代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获得的艺术宝藏都是众多艺术家付出的心血。虽然说,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仅仅局限在传统素描的学习中那是绝对不够的,对于现代所讲究的素描教学而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现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努力将学生引导到个性化创作的路线,实现学生在素描学习上的个性化追求。最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艺术个性。

元素化学论文篇(6)

西游记文化从明代中叶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文化缩影。西游记文化表达了不畏艰难、惩恶扬善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西游记文化中所反映出的乐观顽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对西游记文化产生认同感及探究欲望。《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被赋予惩恶扬善、尊崇忠良的正义色彩,起到激励奋发的作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游记文化的冲击,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西游记文化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为西游记文化的赏识者和传承者。

二、泥塑教学与西游记文化的契合

泥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素有“瓷国”的美誉。泥塑由于兼具原始性、现代性和公众性,被世界认可。泥塑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此,笔者探索在继承西游记文化的同时,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西游记文化的认识,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和理解。经过多次的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熟悉的西游记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西游记文化与泥塑教学有机融合使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生机,师生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文化的生存状态、关注西游记文化在泥塑创作中的独特作用,探索有益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泥塑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泥塑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西游记文化的艺术特色上看:“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力求打破客观事物的约束。用现实的手法揭示貌似圣洁的神佛的隐私,使其真相毕露;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从西游记文化的内容上看,它是反映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其中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西游记文化的主要精髓,而要把握住西游记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共同学习、研究的合作交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将他们对西游记文化的认知从接受过渡到有机的契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表现。

三、西游记文化进泥塑课堂的实践

在泥塑教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挖掘西游记文化内涵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西游记文化的深厚情感,在教学中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实践。

传统的泥塑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笔者认为泥塑课堂上也应该尽量让学生“先学”,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泥塑,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如在学习《西游记瓦当》一课之前,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制陶的相关内容。学生学习得很主动,有人介绍:“陶瓷用英语说是china,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有的了解到泥塑最着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美术教育中教育导入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学习创作的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上,在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往往还没有准备好。这时要讲究导入的艺术,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和鼓舞学生。激励是一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泥塑教学过程中,当遇到“调皮”的学生,笔者总是密切地关注学生的不同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指导性、激励性的评价。生动的评价,如一个微笑、一个赞许,都能给被评价的学生以极大的满足感,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的信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

元素化学论文篇(7)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元素化学论文篇(8)

2 民族文化素养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所认知,有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服装设计院校大多数以培养学生的服装创意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设计技能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服装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学生缺乏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民族文化素养,设计出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服装即是商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要,唤起民族情感。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宽阔的民族文化知识面,能够设计出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学内容以突出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增加民族服装设计实践创新内容的比重。具体改革如下:

2.1 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论素养

民族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综合信息,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能动性。理论教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特征,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识别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差异,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阶段,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后,选择两种不同的民族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差异,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对分析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进行再设计。根据课堂观察、课后问卷反馈,学生在理论课时中学习兴趣很高,在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后,需要把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提取民族元素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由于民族文化元素众多,根据服装设计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民族元素进行专题教学,如民族服装图案提取、民族服装款式提取、民族色彩提取及民族特色服装工艺提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教学及探讨,让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民族元素方法,掌握把民族元素应用到服装中去的设计创新能力。

以民族服装图案提取专题教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设计类别中应用民族图案的案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线。以优秀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合理的把民族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这部分训练可分三个阶段:(一)民族元素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典型图案,建立民族文化数据资料库;(二)课堂演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提炼民族元素图案,并把图案进行设计应用到服装中去。让学生掌握从资料图片―提炼―设计等完整的过程及方法。(三)学生练习:教师课前做好准备,从世界各民族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40个民族,要求每个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民族进行民族元素调研,提取这民族的特色图案元素进行设计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课堂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的色彩、款式、工艺、图案等方面中,锻炼学生眼―脑―手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民族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图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书法元素进行创新 )。

2.3 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

元素化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N04;O6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2.010

Chinese Name Work about the Elements with Atomic Numbers Z=113,115,117,118//CAI Lei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ocess about Chinese naming work of the elements with atom numbers 113,115,117,118, and also introduces the naming reasons and final choice of Chinese names for the 4 elements.

Keywords: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Chinese names, atomic numbers of 113,115,117,118

收稿日期:2016-11-18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科技领域中专用汉字的信息化处理问题的研究”(WT135-2)

作者简介:才磊(1965―),女,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审,研究方向为名词审定、术语与规范等。通信方式:。

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确认人工合成了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4个新元素[1]。

2016年6月8日,IUPAC根据其于2016年4月1日公布的新版的元素命名指南,审核并试公布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发现者提出的推荐名[2]。

2016年11月30日,在经历近6个月的公众审查期后,IUPAC正式公布了113号元素、115号元素、117号元素、118号元素的英文命名及符号:113号元素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源于日本国(简称“日本”)的国名Nihon;115号元素名为moscovium,符号为Mc,源于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117号元素名为tennessine,符号为Ts,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号元素名为oganesson,符号为Og,源于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3]。

一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工作

(一)广泛征集新元素中文名

2016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以往新元素中文命名的工作,初步拟定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的工作方案。

2016年11月17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了向社会广泛征集4个新元素中文命名的工作。征集工作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

征集函通过中国科学院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全国科技名词委官网、官方微信,中国化学会官网、官方微信,中国核学会官方微信,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微信对外。虽然最初征集工作面向的是学科内专业人士,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在中国科学院的官方微信中科之声2016年11月的热点微信排名第一,而且很多大的网站如新浪、搜狐、凤凰网等网站的科技频道等都进行了转载。

截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电子邮件向全国科技名词委提交的命名建议有261封。命名建议者有物理学、化学的科研人员,语言学、翻译学、术语学的学者,信息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公司职员,高校教师、中学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另外还有很多未留下真实姓名与身份的网友。

(二)新元素中文名研讨会

2016年12月14日,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召开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讨论会。与会代表结合前期新元素中文名的征集结果,遵从IUPAC 2016年版元素命名建议,按照元素中文定名的原则,进行了热烈讨论。

鉴于元素的中文命名历经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命名原则:金属元素名称用“金”为形旁,在常温下为固、液、气态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分别以“石”“三点水”和“气字头”为偏旁,尽量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与会代表首先经讨论一致明确:尊重IUPAC在2016年关于新元素命名的补充修订[4],并根据元素中文命名的传统,确定113号、115号元素[属1~16族(包括f^),以“ium”结尾]中文名的汉字用“钅”字旁;117号元素(为17族的元素,以“ine”结尾)中文名的汉字用“石”字旁;118号元素(为18族的元素,以“on”结尾)中文名的汉字用“气”字头。

经充分讨论,会议最终投票选出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的候选提名,形成《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草案》。议案中提名列选的理据分析如下:

1.113号元素的中文命名

113号元素的中文命名,截至2016年12月12日,收到共计76种推荐中文名。经热烈讨论,投票结果为:20位参会代表中有11位提议“钅尔”,5位提议“钅骸保2位提议“钅匿”,2位提议“钅宏”作为113号元素的中文推荐名。

113号元素中文简体钅尔读音nǐ中文繁体b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体,有繁体。b原有三个读音nǐ、niě、xǐ。《汉语大字典》的解释[5]4188:

b(一)nǐ《手a》如Y反。络丝。《手a・金部》:“b,jz也。”同“()”。络丝工具。俗名络子。《字a・金部》:“b,c同。jz匆病!保ǘ)niě同:“”。《直音篇・金部》:“b”,同“”。(三)xǐ同“(c)t”。印章。王国维《匈奴相邦印跋》:“匈奴相邦玉印,藏皖中黄氏,其形制文字,均先秦古b。”鲁迅《书信・致许寿裳(一九一八年一月四日)》:“如明器、印b之类,俱有图录。”

入选理由1. 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3号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钅”。(2)“钅尔”的发音nǐ与nihonium的首音节接近。

2. “钅尔”的发音nǐ与41号元素铌(ní)不同音。3.“b”为繁体字,只需将其简化,而无需再造新字。4.“钅尔”同音类比于“你”,较易认易读。5. 发音与其他元素无重复,无歧义。6.“钅尔”结构简单,易书写。

存在问题由于“尔”单独读作ěr ,因此“钅尔”会造成读ěr的混淆。

113号元素中文简体钅憾烈ní中文繁体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繁体,属造字。

入选理由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3号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钅”。(2)采用“倪”“霓”等字的声符“骸保ní),“钅骸钡姆⒁ní与nihonium的首音节接近。

存在问题1.“钅骸毙柙熳帧2.“钅骸北驶较多,不易书写。3. 儿的繁体为海因此“钅骸被嵩斐啥哩r的混淆。4.“钅骸庇41号元素铌(ní)重音。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繁体,属造字。

入选理由1.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3号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钅”。(2)采用“匿”作为声符,其发音nì与nihonium的首音节接近。2.“匿”为常用字,因此“钅匿”易认易读。

存在问题1.需造字。2.“钅匿”笔画较多,不易书写。

简繁体字分析有简繁体,无需造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钅宏”:〈书〉(声音)宏大[6]540。《汉语大字典》的解释[5]4212:

fhóng《玉篇》户萌切。器。《玉篇・金部》:“f,器也。”宏大。《正字通・金部》:“f,俗v字。”清金之俊《游洞庭西山》:“有扣之若鼓,其f以逮者。”

入选理由1.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3号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钅”。(2)“钅宏”与nihonium的第二音节的发音接近。2.无需造字。3.“钅宏”的右边部首“宏”,易认易读。4.“钅宏”与其他元素发音不同。

存在问题元素周期表中,大多元素的中文命名发音取其外文名第一音节的发音而命名, 而“钅宏”与nihonium的第二音节的发音接近。

2.115号元素的中文命名

115号元素的中文命名,截至2016年12月12日,收到共计22种推荐中文名。经过讨论,20位参会代表一致提议“镆”作为115号元素的中文推荐名。具体分析见表5。

简繁体字分析有简繁体。

《汉语大字典》的解释:《说文》:“,X也。从金,莫。”《V》幕各切,入I明。I部。[X]也作“邪”“y”“U”。大戟,又宝剑名。《说文・金部》:“,X也。”《玉篇・金部》:“,X,名。”单用义同。《增a五方元音・》:“,名。”[5]4237-4238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镆铘】古代宝剑名,常跟“干将”并说,泛指宝剑。也作莫邪[6]918。

入选理由1.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3号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钅”。(2)“镆”的发音mò与moscovium的首音节接近。

2.115号元素推荐名为Moscovium,源于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故取和莫斯科市的“莫”字形相关的“镆”字。

3.简繁同体,无需造字。

存在问题无。

3.117号元素的中文命名

117号元素的中文命名,截至2016年12月12日,收到共计51种推荐中文名。经过热烈讨论,20位参会代表中14位提议“”,3位提议“k”作为117号元素的中文推荐名。还有3位提名各不相同,因此不再列为待选之列。

117号元素中文简体读音tián中文繁体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繁体,属造字。

入选理由1. 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5号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石”。(2)名称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为照应英文名称,考虑使用Tennessee中文译名“田纳西”中第一字“田”作为声旁。“”的发音tiánctennessine的首音节接近。

2. “”的字形和读音均区别于已有元素的中文名称,不易发生混淆。

3. “”为新造字,但字形简单,易读易写,有利于后续推广使用。同时,由于是新造字,也不涉及造成用字混乱的情况。

4. 繁简无差别,可便于海峡两岸和汉语圈科技术语的统一。

存在问题需造字。

简繁体字分析有简繁体。为已有古字,《汉语大字典》的解释[5]2446:k同“石w”。《正字通・石部》:“k。俗石w字。”

入选理由1.符合元素命名规则,即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1)115号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使用部首“石”。(2)“k”的发音tián与tennessine的首音节接近。

2.简繁同体,无需造字。

存在问题“k”作为已有古字,较为生僻,一般人易读为zhēn(真)或diān(滇、颠)。因此“k”不易认,不易读。

4.118号元素的中文命名

117号元素的中文命名,截至2016年12月12日,收到共计70种推荐中文名。经过热烈讨论,20位参会代表中15位提议“”,4位提议“”作为113号元素的中文推荐名。还有1位提名不再列为待选之列。具体内容见表8、表9。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繁体,属造字。

入选理由1.符合元素命名规则。(1)118号元素是惰性气体,部首从气。(2)将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的名字的缩写Og的读音“奥”作为声旁,也便于与人名的翻译统一,并使初学者很快了解118号元素英文定名的来源。2.根据形声字原则,“”易认易读,发音为ào,不会产生不一致的发音。3.与其他元素无同音。4简繁无差别,便于海峡两岸科技术语的统一。

存在问题需造字。

118号元素中文简体读音ào中文繁体

简繁体字分析无简繁体,属造字。

入选理由1. 118号元素是惰性气体,部首从气。2. “气”加“奥”较难书写,故用“区”代替。

存在问题1. 需造字。2. 由于“区”是多音字,发qū、ōu,而发qū较为常见(区别、区分),ōu的发音只用于姓氏,较为少见,因此“”不易认,不易读。

(三)征求学界意见

根据2016年12月14日新元素中文名研讨会的结果,笔者拟定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草案》,2016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学界内的意见征集工作。征求意见的范围为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核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及中国核学会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委员会、核物理分委员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辞书学会。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17年1月10日,其反馈意见统计见表10、表11。

(四) 新元素中文定名会

2017年1月15日,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化学、物理学、文字学等方面的专家召开了113号、115 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会。与会专家听取了前期关于4个元素中文定名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对定名建议和理据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会议对115号元素中文名定为“镆”(mò)、117号元素中文名定为“”(tián)没有异议。113号元素中文名的争论在于“钅尔”(nǐ)易误读为ěr,而“钅宏”(hóng)的发音接近nihonium的第二音节,不大符合大众的读音习惯。118号元素中文名的争论在于,“”较难书写,字形不美观。

除却“钅尔”“”之前入选的理由外,与会专家经充分讨论认为:“钅尔”“”符合元素中文定名的形声字的造字原t:“钅尔”的读音,源自“你”字的发音,只要告知“钅尔”读nǐ,还是容易为大众接受的。“钅尔”的另外两个读音xǐ和niě,由于是古字“b”的读音,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才了解,因此“钅尔”作为多音字,其发音不会引起混读;《康熙字典》里很难找出符合118号元素中文名的汉字,保留了其英文定名的原始含义,较易认读,虽然相对较难书写,字的构成不很美观,但在计算机科技发达的今天,“”字的应用不会有问题。

会议最后按照科学民主的方法,进行了投票。与会17位专家的投票结果为:113号元素――16位同意钅尔,1位同意钅宏;115号元素――17位同意“镆”;117号元素――17位同意“”;118号元素――16位同意“”,1位同意“”。

此次元素定名工作历时3个月。2017年2月22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定名意见钅尔(113号元素,读音nǐ)、“镆”(115号元素,读音mò)、“”(117号元素,读音tián)、“”(118号元素,读音ào)上报教育部,就新造汉字征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意见。2017年3月10日,这几个元素中文汉字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并纳入国家规范用字,现经全国科技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使用。

二海峡两岸新元素中文命名工作

2016年6月8日IUPAC公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推荐英文名后,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化学会负责元素命名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双方互通了彼此的工作进展情况。

2016年7月16日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经讨论决定在时间上与大陆一致,等IUPAC正式公布元素定名后,再对其中文名进行深入讨论。

2016年11月25日,笔者将IUPAC的相关资料以及对新元素命名的个人见解发给了台湾化学会。26日,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召开讨论会,会议的初步决议为:由于IUPAC尚未正式公布英文命名,中文译名将于IUPAC正式公布英文定名后再行确认,目前中文名暂译如表12:

2017年1月4日,笔者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4个新元素中文命名方面的工作与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再次进行了沟通,并将大陆方面的《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草案》发给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以供参考。1月12日,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召开讨论会,会议对4个新元素的命名进行第二次讨论,决议如表13:

决议中4个新元素的“中文暂译”均与大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命名草案》中第一推荐名一致。

2月18日,台湾化学名词委员会就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命名再次讨论并确认了上述决议。随后,台湾学术名词网予以公布,并将在公布一段时间后正式纳入。

三几点说明

(一)未将“钅日”(繁体为~)作为113号元素候选提名的原因

在进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期间,有约三分之一的读者来函中提出将“钅日”作为113元素的中文名。理由主要为:113号元素的发现者主要为日本科学家,113号元素具有金属特性,因此左边为“钅”,右边为“日”,很自然构成了“钅日”;其繁体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收录[5]4176,读音为rì。

以上提法虽有一定道理,但经两次专家的讨论会以及学界征求意见后,未将“钅日”作为113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其主要理由如下:

1.“钅日”未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繁体字~(rì)在《康熙字典》上查无此字,~曾是中国化学家造出来作为32号元素Germanium(锗)以及88号元素radium(镭)的译名。因此,为避免造成歧义,“钅日”不宜作为113元素候选名。

2.“钅日”发音为rì,违背了元素中文定名中很重要的原则之一:仿造西方读音造字的原则。

历史上以国家名称命名的元素,除了113号元素,还有7个元素:copper(铜,29号元素),源于塞浦路斯的国名Cyprus;gallium(镓,31号元素),源于法国古名Gallia;germanium(锗,32号元素),源于德国的国名German;ruthenium(钌,44号元素),源于俄国国名Russia的拉丁文Ruthenia;polonium(钋,84号元素),源于波兰的国名Poland;francium(钫,87号元素),源于法国国名France的拉丁文Francia;americium(镅,95号元素),源于美国的国名America。这7个元素的中文定名除铜是中国早已有的汉字外,其余元素的中文定名大都是根据其拉丁文定名的第一音节发音而造的字,并没有按照其国名加金属旁的方法去造字。

3.将~进行类推简化,成为简化字“钅日”,如选用“钅日”,将来还要在计算机的字库中加字,不便于今后的推广及运用。

4.“钅日”与42号元素钼字形相近,易引起混淆。

(二)关于新造汉字的主要原因

4个新元素的中文定名中,“钅尔”“”“”属于新造字,针对元素中文名采用新造汉字的主要原因如下:

1.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不能像印欧语系的各语言之间那样,在引进科技名词时可采用转写的方式。要从气、石、金部中寻找一个形声字而不与其他常用字重复是很困难的。

2.元素定名必须符合1932年以来的“元素命名原则”中关于元素用字的右半边为声旁的惯例。

3.复活一个古字,与创造一个新字,对于科技界和公众来说,其接受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同的。

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准确、唯一和便利使用,很难从已有汉字中选出。何况,新的元素发现的周期比之一般词汇增长的周期要长,因此并不会妨碍汉字规范。所以在选字未果的情况下,新造汉字是必要的。

(三)P于实现新造汉字信息化的问题

为了在计算机及电子装置内处理各国、各地区的字符,世界各地采用了不同的编码标准。例如香港及台湾地区使用繁体字,通常采用大五码;中国大陆使用简体字,通常采用国标码。由于不同的编码标准互不兼容,一个编码在不同的编码标准内可能代表不同的字符。

随着全世界信息交换需求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标准ISO/IEC 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提出对全世界古今文字统一编码。采用该标准后,世界上所有文字,可以在一个计算机平台上处理多种语言文本而不需转码。

就汉字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港、澳、台)、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汉字的主要使用者就积极加入到这个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并于1990年成立了汉字编码国际工作组(Ideographic Rapporteur Group,IRG)。

今天,无论是桌面系统(常见者如Windows、macOS、Linux)还是移动系统(常见者如Android、苹果的iOS),都采用了这个国际标准。

此次元素中文定名中的新造汉字,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在2017年5月,按照国际标准ISO/IEC 10646提案要求,进行属性标注,并配备合格的证明资料,争取尽快取得其在ISO/IEC 10646的区位码和字符集,从而实现新造汉字的全面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EB/OL].[2016-11-30].https:///discoveryandassignmentofelementswithatomicnumbers113-115-117-and-118.

[2] [EB/OL].[2017-02-20].http:///recommendations/underreviewbythepublic.

[3] [EB/OL].[2017-02-20].https:///iupacannouncesthenamesoftheelements113-115-117-and-118.

元素化学论文篇(10)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对综合应用此部分知识的能力作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学好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特别是主族元素知识,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科学学习方法。下面就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1 掌握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原则

我们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过程中必须贯彻教材的编排思想。新理念下高中教材的编排顺序安排为先学碱金属、卤族,然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再学氧族、碳族等。碱金属、卤族学习以实验讨论为主,而后面的学习则强调理论指导为主,因此在学习中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原则。其具体内容为:①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感性材料。②强化理论学习。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如元素周期律理论,是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金钥匙。③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这样才能把握方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 掌握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几个要素

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烦琐,很难把握。在此我建议联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学生分同周期和同主族分别进行探讨,会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能很好地把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2.1 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以研究递变性为主

在学习同周期元素时,首先应分析原子结构,并结合典型实验事实加以研究,然后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2.1.1 从结构分析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引力增强,从左到右元素性质表现明显的递变: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2.1.2 从实验事实证明递变性。用实验事实证明非金属性、金属性的强弱,符合认知规律。如通过F 、O 与H 反应的条件,F 与H O反应证明F 比O 活泼,通过比较Cl 、S与H 反应的条件,与Cu、Fe反应比较剧烈程度证明Cl 比S活泼;在比较Na、Mg、Al金属性强弱时,可比较它们与H O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证明它们金属性强弱关系为:Na>Mg>Al。

例1:已知同周期的X、Y、Z三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 >H YO >H XO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B、D)。

A)离子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减小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此题涉及从最高价含氧酸去判断它们在同周期内的相对位置,然后根据同周期的变化规律分析相关性质的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性质应以研究递变性为主。

2.2 学习同主族性质既要分析相似性又要分析递变性

2.2.1 从结构相同点研究元素相似性。由于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例如:碱金属均为活泼金属元素,卤族均为活泼非金属元素,氧族能得2个电子,碳族性质稳定,易形成共价键。所以学习同主族元素知识应掌握好它们的相似性。

2.2.2 从结构不同点讨论元素递变性。

同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多、半径增大,相应的性质出现递变的规律。因此在学习主族元素性质时,除研究相似性外,还要重视分析主族元素性质递变情况,这样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分析方向。例如,碱金属元素――金属性增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氧族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碳族元素――典型非金属递变到典型金属元素。由此可知:其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研究也应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研究。

2.2.3 根据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未知元素性质。

例2:现在发现原子序数为116号的元素X,如果知道它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B)。

A. X最低负价为-2价

B. X是金属元素

C. X能与钠化合成Na X

D. X是非金属元素

根据周期表结构,可知该元素为氧族元素钋的下一周期元素,此题目的是要求学生从相似性和递变性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3 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要注重特殊性

学习元素性质只注重相似性和递变性是不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碱金属中钠、钾密度反常;卤族中氟无正价,氟化银溶于水等;氧族中氧无正价,单质硫常温下与汞、银反应等;碳族中常温下,硅及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铅+2价化合物稳定,锡、铅溶点反常等。

3 抓好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几个关系

3.1 结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贯穿整个主族元素学习的线索为结构、位置、性质间的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是研究学习的关键,从上面几个例题分析可知,结构、位置、性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应始终贯穿以结构分析为主线的学习方法。

3.2 相似性、递变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既要注重和明确规律建立的先决条件,又要分析一般规律受影响的因素,还要特别强调特殊情况。培养学生既能运用规律去认识问题,又能在变化中灵活把握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既能举一反三,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X 与水反应,相似性为:H O+X =HX+HXO,递变性为:F >Cl >Br >I >At ,特殊性为:2F +2H O=4HF+O 。

3.3 典型、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通过抓典型元素学习,掌握一般规律,从而预言或推测其它元素的个别情况,达到以点带面、推理演绎、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学习IA以Na为代表,学习VIA以S为代表,学习VIIA以Cl为代表。这里以通过学习Cl 的化学性质为例,抽象出卤素“X ”也有五大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非金属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氧化其它化合物。再预言F 、Cl 、Br 、I 、At 及至(CN) 、(SCN) 等性质就能迎刃而解。

上一篇: 物业培训方案 下一篇: 高校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