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科普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2 10:29:32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1)

20世纪60年代,著名学者马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介绍了关于他一生所研究的风景园林生态规划工作,从此拉开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这一时代的帷幕。从此以后,广泛意义上的关于生态学的原理在风景园林生态规划中开始被人们所运用。这些原理包括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等,都被用作风景园林规划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然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从原来单纯的观景要求上升到更加多功能的观景要求,包括实用性、观赏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知,在科教机构的园林规划中,建设多功能园林景观设计已成为时代趋势,它应包括多方面的功能,即科普宣传、科研教育、旅游观赏以及生产示范。

1规划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无疑是思想和方法,因为思想和方法不仅指导整个设计过程,也对后期方案的发展以及实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此次园林设计规划的理念有两个,即“以人为本”和“硬、软景观相辅相成”,且在园林设计规划过程中坚持秉承“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及“和而不同”的设计原则,追求浑然天成的设计效果。设计者对我国传统的风水学进行综合借鉴与适当运用,利用一些柔性、阴性的线条将方直的环境平衡化。而在处理散漫的空间方面,设计者运用花草配置、植物造景以及园林小品达到调整效果。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秉承“俗则屏之,佳则收之”的理念和原则,为园区未来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在规划过程中,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追求健康和环保,营造出一种恬淡、舒适、幽雅、宁静的环境氛围。设计者还融入“对知识的追求”这一设计原则,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型园林,并坚持设计要“结合自然”,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依据药学文化和园林美化的交融,设计规则式局部景观和园中园景观,使游览者一踏入园林大门就能体会到美感统一的格局。园区坚持景观设计,追求视觉、听觉、嗅觉上的欣赏效果,使观赏者能够在观赏效果上有所愉悦,在身心感受上也能达到最高的享受。设计者还坚持以药园发展的丰富性、景观设计的系统性、植物造景的主体性作为园林的设计方案和蓝图,致力于打造出园区景观在平面上的整体性、时间上的系列性以及空间上的层次性。

2规划设计的构思

在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对科普和科研两者的关系有明确认识。建造一个知识型的观光旅游园区,旨在让药园特色园区的药用植物以及药园的悠久历史得到充分的介绍和展示,使药园的国内外影响力得到扩大,以获得今后更好的发展空间。整个设计将把重点放在突出药园所具备的1000多种药物种资源的优势,将旅游、科教和科普这3大功能充分发挥,将原生态作为主线,树立药园所在我国相关事业中的地位,促进药园的科研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规划设计的区域规划和功能分区

药用植物研究所位于云南省,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是云南省内少数专门从事云南白药的栽培、引种、资源保护以及开发等研究的中央级别单位。以药园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将药园建设成一个具备宣传科普、服务于科普、旅游观光功能的现代化园林景观系统。期望通过对园区的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园区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得到充分展现,提高人们对特色药用植物方面的了解,并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知识型植物园区。药园景观力求营造一个有利于药物研究的空间,致力于创造一种有活力的自然科研环境,坚持将生态意识作为设计的指导,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追求。景观设计可以将药学文化和园林美学融为一体,使地域文化充分展现,使整个设计朴素而生动、自然而清新。在设计过程中,药用植物是重要要素之一。园区内已经引种栽培的植物有199科,约170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20科24种,被子植物有160科1610种,裸子植物有7科21种。国外引进的进口传统药植物有33种,云南省特有植物42种,省内的药用植物有432种,省外的药用植物786种,白族药450种,珍稀植物87种,其他没有记载但是民间有使用的云南特有药用植物79种。园区内引种栽培和保存的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17种,主要有越南桂、槟郎、坡垒、龙血树、沉香、巴戟天、野荔枝、益智、胖大海、野龙眼、马钱子、大叶藤黄、催吐萝芙木、血龙树、肉豆蔻、萝芙木、青梅、猀罗。在园林规划时需要对植物园进行重新的分区,依照功能将其分为:本省特色园区、进口药园区、原生态园区、珍稀植物园区、繁育区、水生药湖、珍贵稀有濒临危药种区、棕榈药园区、珍贵稀有濒临危药种引种区等。对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不但可以满足科研需要,还可以提高游客观赏的便利性,充分展现药园种植资源的丰富性。其中,云南省的特色药园区主要种植云南特有的资源品种,以白药为主;原生态园区是受到人工影响比较大的种植区;进口药园区主要有引进栽培的药用植物;棕榈药园区有棕榈树以及槟郎等植物;繁育区用于引种栽培试验;珍贵稀有濒临危药园区的主要树种则是黄花梨。珍贵稀有濒临危药园区引种区主要种植沉香、巴戟天以及胖大海。

4规划设计的药用植物园林美化

对珍稀药用植物以及园区有特色的园林进行美化,利用挂牌、景观小品、周边清理的装饰以及修建生态湖等美化措施,突出树种的地位,放大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使该树种对外的影响力有所提高。还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团体以及知名人士到该药园进行参观考察的机会,建设相关联的园林小品,以此作为药园的宣传,提高该药园的知名度,这对于普及药园知识以及促进科研工作有重大意义。

5规划设计的观光道路设计

植物园道路的设计与普通公园的道路设计相比,必须要更具导游的功能。因为植物园内植物种类繁多,若导游工作没做好,则会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也不利于科普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助水体、地形以及少量的建筑物加强分区的效果。在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来实现,比如设计道路的进出口,以及结合该药园的科普教育、药用的资源生态环境、科研生产以及旅游观光等情况,量身打造一条具有特色的旅游观光行走路线。比如在办公区的主楼两侧选用美观、整齐、大方的层叠式绿化建设,象征着该药园职工奋发向上、精益求精的风貌和精神。园区内的小道采用药用资源的背景,以展示出各种风格迥异的效果。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湿地公园是指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截止到2009年1月,我国已经建设和获得批准建设的部级湿地公园达到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为38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30个。

城市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其次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湿地公园建设的总体布局

2.1湿地公园整体区域的规划

划定湿地公园的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制定科普、游览活动内容。将该湿地公园的南区划分为自然生态区、生活休闲区、服务管理区。自然生态区主要以生态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湿地景观和生态化植被作为具体的表现式形成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游憩区;生活休闲区主要为市区居民及游客提供较为集中的活动场地与空间,如观鸟、垂钓等活动的区域;服务管理区主要为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娱乐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

2.2湿地公园驳岸的建设

驳岸的处理对于以水为主题的景观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岸线根据地形等高线自然形成,对其做出适当修整、美化处理,考虑其丰水、常水和枯水的变化,对驳岸显现的景观,充分考虑。因此,大部分水岸以自然斜坡为主,根据功能与景观的要求分为:木桩驳岸、块石驳岸、平台驳岸等等,而部分在岸边设计栈道,作为三个功能区衔接“桥梁”。在栈道内及观赏亭安置长条凳、湿地功能的宣传牌及扩音器,这样既可以达到提供游人休憩的场所,还可以宣传湿地公园的休闲、娱乐、观光之意。在木栈道一侧旁规划一条湿地文化长廊(湿地科学知识、湿地演替历程、湿地植物种类、湿地在城市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等等各方面的宣传牌及雕塑)。

2.3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坚持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最小干预,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设计的结构要顺应自然环境结构: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显得朴实、自然,园区的各种建筑与湿地的地形地貌相顺应。

湿地公园要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与生物景观,结合人文景观,进行休闲体验的设计。在保护与恢复并举的同时,展示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营造绿色生态廊道。除了要继续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价值、保持其生态环境及水域景观的优美舒适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湿地的宣教功能,发挥其科普教育的价值。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应该有意识的结合科普教育功能,向游客传递湿地知识、生态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固定路线以及完善标识牌等解说系统建立完善的室内、室外体验系统,进一步挖掘景观的科普教育价值。比如室外可以建立湿地探索体验园、湿地宣教长廊、湿地文化长廊、湿地净化功能展示区;室内进一步完善湿地博物馆的设计,也可以借助声像、图片、实物等宣传资料。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3)

我国是最早的“食用花园”的实践者、改造者,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不难发现早期园林起源和菜园分不开。我国有很多美丽自然的“可食景观”,云南罗平的油菜花、元阳的梯田等。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园林都用到过“可食花园”的技艺。“食用花园”是一个具备观赏、种植、采摘及食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现代型花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活动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各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对田园梦的情感不断加深。不仅是因为餐桌的安全问题,也因为人们可以在食用花园种植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最终达到美化环境、获取健康食材和治愈身心的功效。

1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理念

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园林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建设集种植、观赏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小区食用花园。现今的园林景观大多只注重观赏性,缺乏参与性。21世纪的中国需要能够全面做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贡献的风景园林学,强调公众参与和公众环境教育,其目标是为人类营造兼具“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型”的风景园林地境[1]。食用花园的设计强调食用性、观赏性、参与性及科普教育性,通过种植区、观赏科普教育区的设置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康体恢复、社交娱乐、获取健康食材、景观欣赏和科普教育的机会。

2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原则

(1)经济适用:根据小区规模、档次、面积、所处位置、居住人群诸多因素,结合小区景观主题,既要低成本又要使用方便,又要更好的服务于业主。

主次分明:食用花园应是整个小区景观的点景既要起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又要突出主题、特色,但又不能“宾主不分”把小区园林景观分割开来。(3)协调统一:食用花园和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景观,不能和主体孤立。既要统一主题,又要与整体的平面、立面、色彩、季节的变化、整体意境相融合。(4)和谐美观:食用花园是一副花卷。不仅要与周围的景观呈现点线面的韵律感,还要相互衔接、相互融合色彩感,更应该有四季变幻的意境感。但并不是复杂烦乱的色彩差别大的不协调、不融合的景观。(5)回归自然:食用花园是围绕人为中心设计的产品。那么该产品不仅要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更应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出因修的精神内涵。

3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功能分区

在种植区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置不同的区块,为同龄段人群提供交流、协作的机会,为此可设置青少年区、成年区和老年区。青少年区提供青年参加劳动锻炼身体、降低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珍稀粮食的作用。成年区提供成年热爱运动、喜欢自然和绿色有机蔬菜的机会,减少肥胖、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兴趣。老年区为老年人锻炼身体、增加身体抵抗力,创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等。

科普教育园设计着重普及农业知识,介绍农业产品,推荐当地优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展示高端农作物。市民既能学习、教育,又能观赏、品尝,并且能提高市民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市民对“食用花园”的热情,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好更全面更贴近自然的科普教材。

3.2 园路规划

根据食用花园可食用、不宜踩踏的特殊性,并结合“食用花园”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小区环境卫生的和谐和美观。种植园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园路不宜太宽0.5m为适宜。观光园适宜在主园路周边便于观赏。

3.3 给排水工程规划

食用花园以生产可食用农产品为主,应多利用自然地形排水为宜,局部采用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避免破坏小区环境和园林景观。食用植物成熟期前应考虑灌溉大于排水,成熟期以排水为主。食用花园雨季主要考虑排水的问题,旱季则主要考虑灌溉的问题。生活污水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景观水体中污染食用花园的环境。

3.4 园区绿化设计

种植“食用花园”区周围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并且还需考虑某些植物的招虫性、有毒性、快速生长性、抗病性差等综合考虑,尽量运用花果观赏性强的果树,并且采用多年生观花、观叶花卉为主进行搭配,运用绿篱进行空间隔离,减少草坪或尽量不要运用草坪。

3.5 园区种植土的选择

可食用花园种植土应选择没有被污染的土壤,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在粘土、壤土、沙壤土、沙土中选出适宜的土壤进行种植,并且应酸碱度应在植物生长pH值范围内。

3.6 植物的选择

食用花园植物的运用以可食性植物为主,坚持蔬菜、果树搭配的原则,为增加美观效果可适当选用部分园林观赏植物辅助景观的营造。植物的选择可分为几个大类,分别为(1)藤本植物:葡萄、西红柿、葫芦、南瓜等。(2)水生植物:茭白、荷花、水芹菜等。(3)果树:石榴、樱桃、桃、枇杷等。果树可作为食用花园的主景树,同时也具备花果观赏性,提高园区的吸引力。(4)观赏植物:食用菊、茉莉、栀子、玫瑰等。

4 结语

食用花园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供健康食材,最重要的是通过食用植物种植活动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能很好地在居住区、公园绿地利用和推广,将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发挥食用花园的作用,最终使食用花园更多、更好的在城市生活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农业生态园)――可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的主体脉络,2013(6)

2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4)

植物园的起源和发展

植物园是从药用植物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的植物园,都是从种植草药开始的。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300年间,欧洲发展了一批植物园。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殖民主义对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家资源的获取和开发利用。

19世纪初欧美植物园从世界各地引种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为例,当时每年有数以千包计的植物运到伦敦,同时也有数千份植物分发到它的100多个殖民地植物园。现在世界上的一流植物园,大部分是在皇室和国家的特殊关注下,经过几百年,至少是几十年的经营才形成的。

现代工业和高消费的人类生活,过渡地消耗和浪费了自然资源,把全球的生态环境搞得千疮百孔,世界上的植物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但人类建立的植物园里却保存着大量的物种,总数约80000种,占全球植物1/3的物种保存在植物园里。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植物园在开发利用植物方面的步伐也慢了下来。一直到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才对享用发展中国家的植物资源提出了利益分享问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植物资源涵盖的面很广,植物园发掘利用植物的面也极其广阔。

当前我国植物园正处在发展的高潮,不仅是数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实际存在着的植物园只有数处。50年代是我国植物园发展的一个高潮,主要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使植物园有了一个迅速的增长。当时,植物园队伍主要属于中国科学院系统。60年代以后林业系统和城建系统的植物园增长迅速,以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到8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30余处。从80年代后期起,数量迅速增加,到1993 年已达100余处。到目前为止,我国植物园总数已达约140处。

上世纪80年代植物园的大发展像很多其他事业发展一样,带来了数量很多而质量较差的弊病。尤其是经济改革过程使多数植物园在经济上产生了诸多困难,因此质量的提高难以解决。到了9木0年代由于社会对植物园的需求更多,很多植物园在经营管理上对经济政策的适应能力也大为提高。因此,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一批植物园在经济上逐渐转入良性循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已经能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收入,并投入到建园甚至科研中去,这种情况从整体上说还会越来越好。

全国植物园应多功能全方位发展,就各植物园而言应各具特色。植物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至少公认的有五大功能,即保护物种、科学研究、普及教育、游憩、植物资源有关的生产活动。现代的植物园应积极保持生物多样性,并着重于迁地保护的研究,重视栽培和利用物种的研究。

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前提

植物园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规划应以植物取胜,突出本地特色,体现科研、科普、观赏和生产功能,具有科学的内容和园林艺术的外貌。

植物园以科研为主,又是科普的园地。从植物园发展的历史看来,其规划设计是从简单的整形式到比较复杂的自然式,从着重于实用和科研发展到需要满足科普与游览要求。近代的植物园,多以日益丰富的园景供群众参观休息。因此,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要求就比较高。

植物园与公园在性质、功能及其组成上都不同。它们虽然都有众多植物以及精心布置的庭园,但公园是为了公众的游览、休息、娱乐等而设置的园林,虽然也有花草树木,主要是为美化环境栽培的。而植物园是以活植物为对象,具有植物引种驯化、珍稀植物展示、科学普及等功能,一般分为树木园、植物分类展览区、植物地理展览区、应用植物展览区、花卉园艺展览区、植物生态展览区、庭园、苗圃、试验地等。植物园内栽植的植物要登记编号,有记载来源、名称、产地生态环境的挂牌,有详细的种植图、种植时间和地点记载,有完备的观察记载,有开花结果的蜡叶标本及其他标本,有适量的种子供播种和交换。

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其着眼点不能局限于一个园。在园景建设方面,植物园与公园一样,有很高的美学要求。不论采用何种美学流派,所有高水平的现代植物园都遵循同一个原则,那就是崇尚自然,切忌过多的所谓“园林小品”建筑。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前提。

植物和人文资源配置、景观建设、馆室设立、分区布置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技术,力求新、奇、异、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性;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当地珍贵、稀有、濒危植物的搜集、保存、展示和繁育方面,引进国内外适合本地生长的珍贵物种,宣传其保护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近期投入与远期回报相协调。园区设置及项目安排上,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规模,以社会公益性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园区建设与景观建设匹配和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无论植物安排还是景点布置,充分满足人们热爱自然的要求;做到仿效与创新相结合,把引进、繁育、保护、自然资源与相应的文化、历史资源相结合,努力维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现代植物园的选址要求

一个现代的植物园,在园址的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源有无是现代植物园规划及建园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植物都需要灌溉,水生、沼生植物更不能没有水面。水还可以调节气温和湿度,丰富园林景色。

植物园要求有比较丰富的地形地貌,以便合理安排不同分区,且可形成各种小气候条件,以利于引种驯化工作。

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因此,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多种多样,最好具有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性状,以便适应各种植物生长。在整个园地范围内,应有一半以上的土壤,土层深,排水良好。因此,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土壤条件,规划前要做好土壤普查工作,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

植物园多位于近郊,有时周围有工厂,选址时要注意避开大气、土壤及水源污染的地方,以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干扰科研工作进行,破坏园林景观。

园址内植被丰富说明其自然环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而且在建园初期即可形成一定的园林外貌。但是如果树木过多,建园过程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反而要大量砍伐后才能种植,则会造成浪费。因此最好有一定数量的树木,近期可达到绿化效果,以后逐步改造。

园址内如有古迹文物,应慎重保护,并可结合植物配置,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景区,组成不同的专类园。

植物园园址的选择,除本身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应考虑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植物园要经常进行科研工作,又有对外开放游览、进行科普教育的任务,不同于风景区或疗养地,更有别于自然保护区。因此,植物园距市区不宜过远,选址时要考虑城市规划的远景,使植物园在近期内既不过于偏僻,远期又不至于成为居民区或工厂区。

植物园的用地面积是根据该园的性质、任务,所设置的展览区,研究工作的项目,搜集植物的种类和株数,以及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植物园的投资、技术力量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现代植物园规划设计原则的构建

尊重现状,结合自然地形和周边环境,利用现有植被、水面适当整理地形,营造溪环水绕、低丘起伏、植被丰富、生态优越的环境,使休闲娱乐融入自然生活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生态平衡,形成完善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环境。

植物园在风格上最好能体现地方特色,展示当地园林艺术和园林植物的精华和魅力。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在植物造景上利用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适当种植特色珍贵树种,运用植物多样性和层次丰富的种植方式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以科学普及教育为目的,寓教于赏,使游赏者获得植物生态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在植物园内游玩休闲的人们提供接触自然、体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从而加强人们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建筑物体量宜小巧、造型简洁,硬地、园路采用生态环保、经济的地方材料,色调和谐。植物种植以自然为主,模仿自然生态植物群落,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做到质朴自然。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既满足近期景观使用要求,又符合远期调整规划的需要。规划时留有余地,从空间布局方面应充分考虑园区的分期建设和动态发展。

现代植物园基本功能区划分

按植物分类、观赏效果及使用功能,现代植物园一般划分为植物观赏区、植物专类区、科普试验区、管理服务区。

植物观赏区,包括入口区、展览温室等;植物专类区,包括水生植物园、蕨类植物园、仙人掌及多肉植物园等,可根据植物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科普试验区,包括引种试验区、科普教育区等。以科普试验为中心,向游客展示和普及知识;管理服务区,包括办公管理区、游客服务中心、服务网点等。

现代植物园在植物景观的营造和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新、奇的原则,充分展示千奇百态的植物多样性及和谐的景观布局一致性,同时还注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景观及植物配置创作理念,体现“虽自人工,宛若天开”的效果。

除了考虑植物的形态优美和季相变化和色、香搭配外,还应考虑乡土及野生植物的利用,体现适地适树的原则,既适合于本地生态的恢复,又方便于管养。速生树种与缓生树种合理结合利用,以丰富植物生态环境。

植物园的建筑分为展览演示、科研科普、服务管理三大类。各建筑类别应满足园区总体规划和设计,体现该植物园特色,满足园区功能需要;植物园的道路系统主要是联系园中各区、组织游人,起到导游的作用。园路应有主次之分,主路联系重要分区及主要建筑物,是道路系统的骨架,次路或小路位于各区内部,起辅助作用。在规划时,园路要借助地形、水体和少量的建筑物来加强分区效果;现代植物园的道路安排要有意识的引导游人进行参观,组织好参观路线;要有目的的利用园林景观引导游人进行参观;对道路旁边的植物和园路的铺装要进行区域性划分,以起到导游的作用;植物园的次路及小路应引导游人认识和鉴别植物;园路要随着植物的高低错落采取自然式配置,避免引导游人至不开放的试验区及生活区。

植物园是一个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它兼有物种保护、科研、科普、旅游的内容,又涉及资源开发和商品化。植物园的核心和灵魂是生物多样性,它集中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是人们认识、探索和研究利用植物多样性的科研阵地,又是提供人们欣赏、休闲、吸取知识以及接触自然的绿地。它同时肩负着保护物种和促进人类利用物种两方面的责任。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5)

1 基本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6)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1.2.1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1.2.2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1.2.3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1.2.4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规划设计原则

2.1.1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1.2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2.1.3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2.1.4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规划前期分析

2.2.1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2.2.2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2.2.3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农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2.3.2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2.3.3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2.3.4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览线路的规划,需围绕农业科技示范进行展开,将园区的科技示范项目有效合理规划在游览线路的周边,并形成主次合理、动静适宜的游览线路。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园区基地原有现状条件,根据旅游项目在园区的布置,合理规划园区的游览线路,使得道路系统和水体系统有序结合,形成丰富并富有变化的游览线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趣味性。

3结语

本文在总结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该类园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以科技先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园区建设的背景条件、基地资源及基地现状,并提出了该类园区的功能分区设计、绿化设计、道路水系设计及景观游憩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该类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娜 单位:卓越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参考文献: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7)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五”发展规划。根据市海洋旅游“五”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县海洋旅游发展“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旅游的品牌。今年与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8)

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地处扬州以东14 km的江都市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由4座大型电力排灌站和13座大中型水闸组成,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起点,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2001年被命名为“部级水利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具备走向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为更好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应该对风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1景区规划目标

以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支撑,以建设aaa级国家旅游区为规划目标;以自然景观、舒适服务和丰富的感知体验为设计原则;保护和改造景观特色,提高景观的品质和品味,以满足公众对游憩神秘感、新鲜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期待;梳理水系、激活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利用水、堤、树、桥、房等景观要素,形成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滨水景观。

2景区现状

风景区建设在几个人工岛上,自成体系,环境质量较好,水体、空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景区总占地面积160 hm2,绿地面积128.96 hm2,绿地率达80.6%,绿化率达86.6%,四面环水。景区内有丰富的植被以及河、山、林等自然景观,还有曲折多变的滨水岸线,站、闸等工程景观,同时拥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WwW.133229.COM较好的水源条件、优良的绿化基础,使景区建设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人工景区,南水北调纪念牌以其壮观的雄姿屹立在江都一站北侧,让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二站北侧的江石溪纪念碑亭,是景区内的人文景观。三站极具特色的“三面红旗”建筑映射出历史的印痕。“万树丛中一点红”的明珠阁背山临水,一览江都城市全貌。园中园内环境优美,曲径通幽,巧夺天工。这些景观建筑都如珍珠般嵌立于碧水蓝天之间,颇具魅力。在现阶段,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水利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一是风景区整体亲水性欠佳,缺少亲水性景点,没有很好地发挥临水的特色与优点;二是风景区的植被缺乏一定的秩序与层次,略显杂乱;三是各岛之间的景观功能分工不是很明确;四是建筑物整体风格有待协调。

3景区规划原则

3.1自然保护,生态保护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必须保护在先,利用在后,防止水质、大气等方面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综合效益,以改善景区总体环境质量为根本,同时弘扬水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水体质量不仅是整个景区的生命,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除去特定的亲水区,人工设施都尽量离开水岸线,以减少旅游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干扰。

3.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注重特色

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服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展以游览观光和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观光活动,寓教于乐,增加旅游情趣,使公众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来[1-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环境建设、参观教育与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依托周围城市,把环境建设与促进城市风貌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发展[3]。明确景区特色,结合南水北调源头工程的意义和江石溪碑亭等人文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综合整治。在发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涵的同时,赋予时代气息。

4景区规划设计

4.1景区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建设需要,将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划分为水利风采区、南水北调区、健身雕塑区、近水楼台区、古典园林区、山林野趣区、休闲垂钓区、叠泉探幽区8个功能区,分别建设以爱国教育、科普教育、娱乐、运动、休闲为主题的项目。

4.2景区道路规划

道路不仅是交通的媒介,更是引导游憩活动开展和联系景区景点的纽带,更能使公众在路途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景区魅力的存在,所以进行旅途景观的塑造也很重要。道路类型主要包括主干道、支干道和游道。主干道为车行道采用沥青材料,支干道和游道选用自然材料进行铺设,在临水和架空于水面的区域采用木质栈道式,在不妨碍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划游人路线,良好的弹性设计使公众获得愉悦的亲水体验。

4.3景区空间的规划

尽管空间只有2种类型:旷空间和奥空间,即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但是空间的形式、质地和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公众也就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受。利用疏林、密林、草地、水域、栈台等形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质感,时而疏、时而密、时而狭小、时而宽阔,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变换体验。

4.4景区设施规划

完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景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接待中心、迎宾馆、园中园、园中园西园、芒稻茶社、园林式公厕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建设景观廊、景观亭等景观设施,使游人即使是在阴雨绵绵或烈日炎炎的情况下也能安然享受别致的美景。建设路灯、园椅、踏步、挡土墙、驳岸、果壳箱、指路牌、汀步、小桥等风景设施,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4]。

4.5景区游憩规划

江都水利枢纽以工程景观为主,集中体现祖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江石溪纪念碑亭则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教育园地,游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水利工程的浩大和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教育。在游览中可以亲近花草和飞鸟虫鱼,充分接触水体。

4.6景区艺术规划

统一的基调是景区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整个景区的建筑风格要协调一致,运用乡土元素以增加景区的艺术品质和游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同。零星的小品均应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

4.7景区植被规划

在保护景区内现有植被的生态平衡和保护原有的古树名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植物种类,根据生态结构布置景观层次。加强水岸植物的种植和造景,以净化水质和增加景区自然古朴的特色。设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力求体现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5]。

5参考文献

[1] 谢维东.东山岛风动石景区绿化景观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2):42-45.

[2] 李晓文,肖笃宁,胡远满.辽东湾滨海湿地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24-232.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的概念

湿地(wetlands):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 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湿地、盐地、蓄水区、采掘区、废水处理场所、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等。

4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4.1安全原则

设计水位要符合湿地公园所在地的常水线,要考虑到洪水线的范围,以防百年一遇的大降水,设置防汛墙以保证湿地公园在高水量期不受到影响。保证驳岸的稳定性。

4.2适用性和多用性原则

设计系统是为了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多用性原则,因此我们在营建湿地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湿地功能最初的目标的完整性。使整个湿地演替进行正常的更替。

4.3综合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

4.4生态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应将人类作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湿地之外。

4.5地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地域的差异和特殊要求在湿地生态系统。要因地制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貌条件设计湿地生态系统。营造湿地溶入自然景观中。

4.6景观美学原则

设计的湿地系统一般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在湿地营建工程中,除考虑主要目标外,要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同时兼顾旅游和科研价值。景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和可观性等方面,是湿地价值的重要体现。

5湿地设计内容及功能分区

此区域暂定规划面积222081.4m2,属于人文景观湿地,在该区内设计水面、湿地、植被几个部分,并在高程上形成深水区、浅水区、裸地到植被覆盖区的由低到高的布局。可建设表流或潜流湿地,种植具有较强除污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采用成片栽种方式,以利用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在水陆交替带和陆地上可选种一些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根据功能我们设置了:①主入口及科普景观区、②休闲娱乐区域、③落雨杉景观区、④芦苇红滩区、⑤浅水景观区、⑥生态竹林区、⑦湖泊湿生植物区、⑧水边植物区、⑨生态保育区等9大区域。其中前4个区域为湿地公园的主景点,其他5个区域为次景点。

图1:方案总平面分区图

①主入口及科普景观区:该区为主入口广场和科普管结合的景观区域,其主要的功能是集散与休闲娱乐的作用。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同时运用空间开放的手法,设置游船码头和科普展览馆,通过这个码头将湿地公园的岛屿、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主入口,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而科普展览馆主要为游客接近自然,了解自然,提供科普教育的好场所。

②休闲娱乐区域:在这个区域设置了灯塔和木平台,以供游人浏览,而亲水木平台的作用是,可为人们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通道,在尽量不破坏湿地的自然环境的前题下,我们采用了木平台,让人工观景设施更能溶入湿地的天然环境。

③落雨杉景观区:这块主要以落雨杉为主题,运用植物的季性变化而出现的色相变化。其落雨杉的色叶景观别坚一格,独为一景。

④芦苇红滩区:在海堤外及岛屿两边可规划5-10m宽以上的红树林防护带,建造木栈道供旅人浏览,造林树种包括桐花树、秋茄、海榄、红海榄、榄李以及芦苇、茳芏和卤蕨等草本植物;堤内种植木麻黄及黄槿、海漆、海芒果、杨叶肖槿等半红树林植物。种用植物造景,形成芦苇红滩区。

⑤浅水景观区:湖中花景利用多种水生植物,如浅水、浮水、挺水植物等,形成水生花卉观赏区。

⑥生态竹林区:工业园区内种植竹林可减少噪声、大气环境的污染,可作为工业园区和生态公园的隔离区域,种植当地的青皮竹、毛竹为主,辅以其它种类。

⑦湖泊湿生植物区:在靠近人工湿地的周围,可种植一些耐水湿环境的植物种类,病营造一定的景观效果,如水杉、池杉、美丽异木棉、无忧树、柽柳、乌桕、水石榕、桑树、朴树、白千层、芒箕等。

⑧水边植物区及⑨生态保育区:这二个区域为都为生态保育区的范围,区域内引入体现岭南低于特色的植被,如莞香、落羽杉、水瓮、香樟、秋枫、凤眼果、芒果、荷花、小叶榕、蒲桃等。

6湿地公园生境的创造

6.1竖向设计

场地的竖向设计基于现状调查及规划用地情况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竖向设计暂时以相对标高考虑,各地块均以相邻道路人行道标高为零,整体控制水面标高为负1.5-2.0,园路、木栈道、亲水平台等亲水设施与水面高差控制在0.3-0.5m,充分满足游人的亲水要求,在水深部位局部设置栏杆,保证适用安全。河底设计成曲折的凹凸形式,水深变化不一,为各种水中生物、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觅食场所,更利于湿地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

6.2驳岸设计

景观湿地布局多以自然曲折的岸线、绿岛为主,驳岸亦相应采用自然驳岸设计,使得水陆生物自然过渡,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几种形式:自然缓坡、木桩驳岸、自然石驳岸、水生植物驳岸,几种方式可结合穿插使用,形成生态自然的景观。

6.3景观建筑小品设计

人工化的景观建筑小品根据的整体定位、布局设计,景观建筑小品均以满足人们使用为建设强度控制,尽可能以软质的水系、绿地、湿地、泡状绿岛为主,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穿插在绿荫、水面、湿地植物之中,形成具有较强整体感的生态湿地景观。景观建筑小品的整体风格控制尽可能与水系、湿地发生联系,多以木质、石材为主,造型以现代、新颖、轻巧为主控制。主要的景观建筑小品类别如下:

生态停车场、入口广场、喷泉水景、廊架、亭子、观景平台、亲水木平台、木栈道、景观小桥等。

6.4景观水系规划及绿地给水设计

湿地公园作为景观补水,在经过进一步的泡状湿地净化后通过闸门结合排洪蓄水的要求进行调控排放到湿地公园东面的立沙大运河。湿地公园水系可作为绿地灌溉的直接水源利用。各地块的绿地给水水源均以本地块湿地水系为直接水源,使用时直接抽取浇灌,不专门设置绿化给水管道,以节省投资。

7湿地公园主要的植物配置

7.1树种选择原则

7.1.1适地适树、选树适地的原则

7.1.2安全防护的原则

7.1.3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

7.1.4经济适用的原则

7.2整体构思

本项目三大块场地周边均以石化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为主,植物规划设计前提应以安全防护为主,通过多层次的生态防护林将地块与周边进行隔离、防护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将周边不良条件的危险降低,只有在安全的环境条件下,公园的建设才有现实的意义。由于三大地块均以水体为主要设计元素,应结合湿地绿岛的设计选择适半水陆条件的湿生水岸植物构建绿化整体骨架,加上湿地植物构成完整的绿化系统。整体绿化布局应结合实际的水位线、生态岸线进行系统设计。

生态防护林树种选择应以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为主,同时应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出立沙岛的地方特色。

7.2.1抗污染树种

① 抗二氧化硫(SO2)树种:主要有高山榕、樟树、芒果、厚皮香、蒲桃、法国冬青、苦楝、油茶、桂花、紫薇、山茶、海桐、红背桂、九里香、米兰、凤尾兰等。

② 抗氯气 (Cl2)树种:主要有假槟榔、棕榈、蒲葵、罗汉松、水杉、木麻黄、细叶榕、苦楝、广玉兰、山茶、重阳木、夹竹桃、九里香等。

③ 抗氟化氢(HF)树种:主要有棕榈、银桦、火力楠、橡胶榕、樟树、红花油茶、乌桕、珊瑚树、广玉兰、桑树、蓝桉、木芙蓉、夹竹桃、鸡蛋花、石榴、紫薇、含笑、海桐、小叶驳骨丹等。

④ 抗氯化氢(HCL)树种:主要有冬青、樟树、合欢、枇杷等。

⑤ 抗臭氧(O3)树种:主要有樟树、枇杷 冬青 夹竹桃等。

⑥ 吸收有害气体能力强的树种: 主要有桂花、夹竹桃、合欢、海桐、樟树、重阳木、冬青、紫薇、栀子花、石楠、乌桕等。

⑦ 吸滞粉尘能力强的树种:主要有竹类、紫薇、樟树、广玉兰、桑树、高山榕、小叶榕、刺桐、乌桕、黄槿、黄槐、夹竹桃、鸡蛋花等。

乡土乔木林带:

形成绿色背景、提供绿荫、减少水面蒸腾、吸收粉尘、降低噪音、改善陆地小气候。选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物种种植,恢复岭南特有植物群落,如莞香、木麻黄、南洋楹、白兰、广东润楠、候耳环、五月茶、藜蒴、山乌桕、枫香、榄仁树、假苹婆、柠檬桉、大叶相思、广东油桐等。

7.2.2湿生植物带(半水陆植物)

水陆过渡结合、为水陆动植物提供栖息、庇护场所。选种如:水松、落羽杉、池杉、小叶榕、蒲桃、串钱柳、水石榕等。

7.2.3挺水植物带

挺水植物根系发达、通过根系向沉积物输送氧气,改善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减少磷等营养盐的释放,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挺水植物的选择如:莞草、芦苇、荷花、菖蒲、水葱、千屈菜、水芋等浮水植物:

7.2.4漂浮植物

通过漂浮植物的快速生长和覆盖水面来营造强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的污染物厌氧分解和生物吸收、还可降低水流速度。浮水植物带除了增加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控制浮游植物发展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可选择:睡莲、荇菜、茨、萍蓬草等。

7.2.5沉水植物

水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藻类植物组成,对水中沉淀物、水中动植物、鱼类排泄物进行吸附、分解、吸收转化成水中动植物、鱼类的食物,构成生物链。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得泡状湿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主要沉水植物选择如:苦草、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林业出版社,2000

[2]陆健健《中国湿地》上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规划师,2003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06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ark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WEN Wen, LI Yao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try to put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closely together i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ystem engineering, improve overall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ark.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into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park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ecolog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农业知识、熟识农耕情趣的生态体验。

生态型观光农业建立在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经济功能,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结合,更加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1 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农田景观、生态资源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观光农业诞生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将路边的城堡或农场装修改造为饭店,用以留宿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又相继出现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荷兰的花卉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都为本国的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我国宝岛台湾将观光农业发扬光大,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至90年代已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阶段,他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农业政策和完善规划布局等方式来促进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将单一的观光果园拓展到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园等多种形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的观光农业园不仅范围愈加广泛、规模愈加成熟、类型愈加丰富,并且也逐步获取生态效益。但是大部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施和生态技术还没有得到切实应用。

2 依托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区总体生态协调的需求,把系统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完善的策略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联系起来,将观光农业园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设施、最优效益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六点。第一,实践性。系统工程方法使规划设施更具有实践性,能保证农民利益和园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二,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结合景区规划与游客体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第三,整体性。农业系统是一个大整体,其中观光农业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要用全面的眼光规划园区。第四,关联性。一个系统或个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第五,有序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有一定的秩序性,园内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体验和农民劳作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种上都各有区分。第六,最优性。系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后实现最优化,从多种规划设计方法中选优利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的研究,能使本研究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成果,也能使观光农业园区在最大程度上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终形成提高农业产量、提升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多样化的新型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3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以动态规划和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农业生产和地域资源3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娱乐性,而且能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以获得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环境。因此,必须以系统性的思维对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营造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园景观。

3.1 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园区中的生态位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及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恰当地选择适应农业生产、兼顾观赏种植的植物群落,以及观赏采摘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形成具有园林美的中国式古典结构。在不大兴土木、不破坏既有的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上才能保证园区农业景观的自然美、意境美、丰收美、体验美,使游客在享受观光活动时,地处于一片和谐的、绿色的农耕环境中,从而达到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美的体验感受。

3.2 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园内资源,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对观光农业园区的各系统的具体规划,是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原则从生产、生态、娱乐、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调整观光农业园区长久设施规划。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园区的选址,当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气温、水文与人文环境等条件都是选址的决定因素,例如会出现土地贫瘠则不适宜耕种;土壤盐碱性则要选择耐盐碱的农作物种植;水源缺失无法种植农作物;山体坡高陡峭修路成本过高;日照时间长不适宜人类居住活动;当地留守儿童、老人居多,缺乏劳动力;人文风俗排斥新鲜人等多种情况。

3.3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园发展依托之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国内愈是优秀的园区其地域资源特色愈是明显,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可以考虑从园区的选址、园区所处的民风民俗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等方面为园区营造鲜明的个性创造品牌文化,达到各个园区互不相同的效果,这样丰富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形式,加速农业转变实现效益互补。设施规划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居民习俗,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或少数民族展示交流活动,也可根据四季的变换或农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开展不同的采摘观光主题活动,使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和体验收获。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设施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参观者到园区放松心情、休闲游玩、体验农事、采摘收获、饱览农田景观的需求;满足经营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农业收益和游览收益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两者关系,恰当地安排经营者的日常生产和游览者的观光体验,实现两者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共赢。此外,我国大陆普遍的经营者为农民,他们熟悉劳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园区管理技能与游客服务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新型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应积极地转变提升配备管理者、服务人员或指导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尚不完善的农家乐质变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4 生态型观光园区的设施规划

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了解该地农业系统的特色和民俗,再考虑不同类型游客的观光需求,为他们提供易观、易动、易感受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农业观光园区。本研究从造景设施、观光体验设施、服务设施3方面入手,分析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造景设施规划

自然景观规划包括观赏植物景观、景观小品、水体景观等方面,经过规划增强农业设施的观赏艺术性,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打造园区的视觉美,使游客仿佛身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1)农作物景观规划:在生态位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农作物景观设计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设计者可以通过在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尽量选择可以在远处整体性观赏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接触也不会有危害性和农民受益稳定的作物,达到收获乐、采摘乐、观赏乐的综合效果;(2)观赏景观规划:在选择观赏景观物种时,须根据植物物质属性和季相变化达到的观赏效果进行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观赏作物与农作物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形式,比如用大面积的农作物达到“面”的形式,将特色观赏物种点缀在园区形成特色观赏“点”变幻无穷,再在沿路设置可随手采摘可近距离接触的物种,不仅使游客与自然更亲近,也起到了生态型的“线”形道路引导作用,增强了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观赏的层次效果;(3)景观小品规划:参照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将景观小品与游客的观赏活动相联系,起到为园区增加细节美,也为游客路线引导和休憩的作用。如设置水车、花廊(架)栈、观赏亭、汀步、观景窗等,丰富园区的景观层次和空间的引导及功能划分;(4)水体景观规划:首先,观察园区是否有自然的水系,如果临近灌溉水源或有湖塘就可在兼顾生产功能的同时种植水生作物达到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或亦可开设一些与水体有关的活动项目,如垂钓、踩水、捕鱼等项目丰富园区活动形式。

4.2 观光体验设施规划

观光体验设施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客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二是对公众进行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设施的所在是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游客活动的重点区域,属于动态区,也是园区中游客、景区、景观节点最集中的区域。农业体验规划以传统农业设施为载体,通过让游客亲历农业劳作感受体验收获成就感。农业文明的技能魅力为主的活动,园区可设置如蔬果采摘类、动物养殖类、儿童娱乐类等活动。体验设施设计方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提供观光便利,通过将儿童活动区特殊化,如地面铺装为柔软的沙地、草地并且远离湖塘和刺激性植物;对于老年人及部分残疾人,多设置休息或静态观赏区域,降低地面坡度和台阶高度。农业科普教育设施是向公众开展科技引导、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的区域,目的是体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和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本区域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业博物馆和农业科技实验室的多方面设计,它的建筑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手法,要展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展示形式主要以特色农用具实物陈列、新型农作物科研成果展示、动植物标识展示、二维码电子虚拟导游介绍和民俗节庆活动表演等为主。

4.3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与观光旅行相应而生,大到综合服务区小至园内卫生间、垃圾桶、引导牌等设施设计,它们通常设置在园区出入口附近,而小型服务设施可设置在园区内游客经过的地点,满足他们观光时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大型综合服务区要体现以农为本的文化原则,考虑到为游客提供极具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旅游服务,园区内的卫生间、垃圾桶、饮水器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也要与生态自然法则相协调,它们以分散式的形式进行设施布局,园内引导牌的要选择醒目易识别、易耐用和环保的材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的设计,它的规模应与游客流量、可接待能力相匹配。

5 结 论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种科学性、景观美学性、娱乐性的综合规划, 是符合游客观光需求的规划,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为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园的综合效益探索一条具有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兼备生产和观赏功能的生态型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12.

上一篇: 三年级教学教研 下一篇: 三年级数学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