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0 01:18:07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1)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词上阕写眼前之景,景象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下阕抒写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情感婉约深沉。从画线句子的位置及内容来看,它是本词的主旨句,把词作情感推向了高潮。题目要求分析词句的表现手法,该句前问后答,极为巧妙,连用三个典型意象(这种表达从修辞角度来说叫列锦),让读者在感受意象中体味到作者深沉的情感。

参考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运用的手法具有多样性,大致来说,考生在鉴赏相关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五大方面: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比较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

二、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等。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顶真、互文等。一首诗有时可能兼用多种修辞手法。

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五、行文结构

古代诗歌中的结构手法主要包括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考生了解了这些常见手法,把握了相关鉴赏术语,有助于准确到位地整合答案。

具体来说,考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一首诗歌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所以命题者在命题时对手法都会加以限定为哪些方面,如有的在题干中加上“最突出”“最主要”等字眼,有的只是宽泛提出分析表现手法。但是对宽泛的要求,考生不可盲目答题,应抓住最典型的手法去分析。考生要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分析表现手法通常分四个步骤:一是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白描、虚实结合、工笔细画、动静结合、视觉转换等;二是说明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即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典型意象或关键词句找出运用该种手法的依据;三是分析该表现手法在刻画诗歌形象方面所收到的效果;四是指出该种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凸显出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最后用简明的答题范式表述,即“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明情感”。

【答题误区】

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评价是失分较多的一类试题,答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分析,轻易套用。对表现手法缺乏分析,生套或乱用相关术语。如看到诗歌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不管景与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概都是“借景抒情”。

2.不明内涵,误用术语。对一些相近的术语,不能明确区分。如把景物描写中的“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统统说成“动静结合”。

3.主次不分,分析失重。没有抓住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回答问题,而是对诗歌中次要的部分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不会得高分。

4.不顾实际,堆砌术语。如题目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便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等罗列在一起,不顾实际,一味堆砌。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注]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圣叹称本诗“托流莺以见意也”,说说你对本诗表现手法和情感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酹江月 淮城感兴[注]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作者作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这首词的上阕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桃红 杂咏

盍西村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说说这首小令是怎样描绘洞庭秋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中花 题画

李东阳

正爱月来云破,那更柳眠花卧。帘幕风微,秋千人静,酒尽春无那。

迢递高楼孤寂坐,缥缈笛声飞堕。恨曲短宵长,院深墙迥,凭仗风吹过。

简要说说本词在景物描写方面突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①如环,昔昔都成②。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③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④认取双栖蝶。

[注]①昔:通“夕”。②:有缺口的玉璧。③无那:无奈。④春丛:花丛。

1.这首悼念亡妻之词的前三句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强化词作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②。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③。

[注]①崇让宅:作者和妻子曾经的居所。②帘旌:这里指帘子。展转: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窗网:挂在窗外檐下以防鸟雀入室的丝织的网。③《起夜来》:乐府曲调名,为妻子思念丈夫之哀辞。

1.“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两句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悼念亡妻之作运用了什么手法?是怎样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贺新郎 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①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②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③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辽阳:泛指北方。②《梁州》:曲名。③贺老:贺怀智,唐开元、天宝间的琵琶高手。

1.这首词以琵琶为喻,抒写作者内心伤痛,你认为本词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通过琵琶女的形象,渲染悲伤哀怨的气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

第35期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之常见典故》

同步突击

1.本诗一开始就运用了“早觅为龙去”这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巧妙自然。作者运用了象征飞黄腾达的“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却另有新意:希望放生之鱼能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2.第五句用了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时的誓词“使河如带”,讽刺了贵族世代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像真要到了黄河变细才肯放手。作者明写黄河,暗讽封建王朝,用典、比喻都非常贴切。3.作者将前人诗句和事典进行了隐括,字句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和作者自身的开朗和诙谐。4.“青青麦”的典故与姜夔《扬州慢》的“荠麦青青”用了同一典故,透出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5.“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故事,以“行云归楚峡”喻往日恋情生活的消逝。联系“美人新上帘钩”来看,“飞梦到扬州”是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典故,梦本来可以超越时空局限,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而要“飞梦”,可见其追寻、找回往日恋情的心情是多么急切!6.“观汉宫”句化用了韩《寒食》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既点染寒食节气氛,也暗示本事发生地点在汴京。7.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功成身退。作者用范蠡的典故点出用意,不仅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8.结尾两句用典极贴切,用圆泽比文及,既赞美他道行高,又有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使人有语尽而情意无尽之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报告文学》

针对训练

一、1.B、E 2.艺术对他而言是一种寄托。对艺术有深沉的思考,并经受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有助于增添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3.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陈逸飞是在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的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并进行了艺术深思,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他顶住“西化”“颓废”的舆论压力,在作品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营养。4.(1)动乱冲击时对艺术的坚持;(2)为人的“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3)特定历史环境条件下,对艺术的深沉思考;(4)汲取西方绘画艺术(或“西方文化”)的营养。

二、1.(1)接机闹剧(2)喜迎奖励2.写袁隆平传授经验的过程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也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记录了袁隆平的两件“小”事情,是为了凸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3.示例: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写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态度,更贴近当时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更真实可靠。袁隆平“不好意思”是因为出国前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无法兑现,而“喜不自禁”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他凭科技成果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和奖励。这些都说明了袁隆平的淳朴和憨厚,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负面影响,而是将一个真实可亲的袁隆平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且更符合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人性奇葩爱之花》

选文1:

1.(1)铁匠初二时给同桌写情书被发现,他以为是同桌告的密,在随后而来的“”中对她进行了报复,并导致她最后双手被冻坏锯掉了。当他后来得知真相后忏悔不已。(2)同桌的父亲和女儿要报复铁匠,但是却只是让他做了十把喷壶,最终放弃了报复,并帮助了他。2.略

选文2: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2)

直抒胸臆是诗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中表现比较直接,通常有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词汇。例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怆然”“涕下”等词,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无助心情,由于用词简单、情感强烈,因此更具有感染力。事实上,多数古诗词的写作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感情,或欢乐或悲伤或忧愁,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是对诗人情感的一种体现。

二、寓情于景型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文人性格多含蓄,因此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多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物,以此排遣个人心绪。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被俘,在囚禁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物,即兴抒发了对国家破亡、身处他乡的哀怨和感慨。我们初读这首词时,此种所提到的春花、秋月、小楼、春水,似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是通过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表面事物,深刻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分析此类题型时,切忌停留于表层,而是要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诗中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义是美术专业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因以墨线勾勒为主,不施加各种绚丽色彩而得名。在文学创作领域,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要求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如实地刻画出人物、景物以及某种事件。白描手法虽然不加任何修饰,但是在给人以质朴、平实的基础上,更能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总共二十字,虽然从题目上看是叙述与友人间的情谊,但是整首诗中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或喜或悲的个人情感,仿佛友人就坐在诗人的对面,两者在进行普通的对话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到,白居易的诗作中多以言语浅显、平易近人为主,因此,在许多白诗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这与白居易的“闲适”思想有很大关系。

四、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因他的感慨主要是由周瑜而发。

五、欲扬先抑

在古诗词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诗人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分析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时,要着重分析“扬”“抑”间的比例和分量,做到准确分析。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3)

二、基础知识积累

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寓情于景: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寓于景物描写。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往往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感悟高考题

例1: (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①反衬手法;②以鸦归巢反衬人却不能归家;③表达了作者在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例2:(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清]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①“带”采用了拟人手法。②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③使画面具有动感。

例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鲜明;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典型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③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引出下句“出关争得不回头”。

例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③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3)运用此手法带来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要结合诗歌内容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将自己置于诗歌所描述的环境和历史大背景中,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上层次,要有美感(多加形容词),要体现高三学生的水平。

五、趁热打铁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两句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这又是什么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借画中________________(特点)的梅花来表达作者的志向。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宋]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用了对比的技巧,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令人耳目一新,顿显奇意。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诗歌画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4)

一、现代诗考题及鉴赏方法

现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评价范畴,是高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近五年,浙江省高职考大都以现代诗的题型出现:2012年的考题是覃子豪的《追求》、2013年的考题是卞之琳的《雨同我》、2015年的考题是梁宗岱的《散步》、2016年的考题是姚益强的《纤夫》。可以说现代诗鉴赏题型在浙江省语文高职考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型。

现代诗鉴赏题的考查内容有很多,但大多围绕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诗歌内容、炼字、诗歌情感、诗歌意境等展开。不同的诗歌鉴赏题中,学生通常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和题干要求作相应的解答。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现代诗鉴赏的研究,发现诗歌鉴赏题其实存在的一定的鉴赏规律:按不同诗歌类型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简单讲就是找准诗歌鉴赏的突破口,这样的鉴赏方法能有效提高鉴赏题的准确性。这些鉴赏方法主要有:语言突破法、意象突破法、情感突破法、表现突破法、修辞突破法等。

二、现代诗鉴赏方法例谈

按照上面介绍的鉴赏方法,笔者作这样的归类:叙事类诗歌因其内容丰富、意象深刻等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哲理类诗歌因其富含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情感)等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微型诗类因其简短精悍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即“语言突破法”、抒情类诗歌因其深沉地展示诗人的情感也可以运用“情感突破法”等等。需要指出,这里不同类型诗歌运用的不同鉴赏方法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一首现代诗歌可以多种鉴赏方法并用,主要还是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内容。

1.叙事类诗歌的鉴赏

先来看2013年浙江省语文高职考题《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放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题目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第一节不仅表明诗人乐意为两地的友人分忧,还为第三处的友人着想。B.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就喟然长叹“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表现了诗人对万物的关心。C.结尾,诗人突发奇想:把一只玻璃杯放在天井里,明天好知道普天下的雨落了几寸。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D.这首诗构思精巧,先由某一点说起,然后逐渐扩展,使要表达的意思不断推进。

这首现代诗从内容上分析,是一首叙事为主的诗。这种诗歌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对于这类诗歌的鉴赏通常可以运用“意象突破法”。“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从现代诗歌的表情达意看,意象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该鉴赏方法的直接依据。现代诗歌的作者多通过诗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人教版高一课本中郑愁予的《错误》(现代叙事诗)因意象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诗中运用“莲花”“东风”“柳絮”“春帷”等多个意象。通过意象内涵分析得知,这些意象具有“思念”“感伤”“愁绪”等特点。作者就是借助这些特征性的意象表达了闺中女子等盼归人的情怀。《雨同我》的鉴赏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作者在诗中以“雨”作为意象,这里的“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人世间的风雨――数不尽的磨难与烦扰的困顿,作者通过这一意象真切表达了对友人和事物的关心。答案C项中认为“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雨’就是指自然界的雨”这样的说法不正确。“意象突破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要学会善于分析诗歌的意象,它是一个很好的鉴赏突破口。

2.哲理类诗歌的鉴赏

哲理诗深蕴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他对生活和社会睿智的思索和深刻的体悟。2015年的高职考选择了梁宗岱的一首小诗《散步》在生命的路上,/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一刹那便模糊了。/只有忧郁时的脚印,/却沉重地永远地镌着。题目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一二两行把人的生命过程看做一条道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迹。这样“路”和“脚迹”就具有了象征意义。B.诗歌将“快乐时的脚迹”和“忧郁时的脚印”对照着写,流露出偏爱后者的感情,表明诗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认为“忧郁”比“快乐”更有价值。C.作者要否定的是轻佻虚浮的人生,主张珍视人生的苦痛和忧郁,充分感受生命的复杂和深度,让生命获得“分量”。D.“刹那”和“永远”“模糊”和“镌着”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主张人应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的人生观。

哲理诗蕴含诗人对人生或其他事物的看法,观点中深寓着诗人的情感。对这类诗的鉴赏可以从“情感突破法”入手。梁宗岱认为“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在诗中对轻佻虚浮的人生脚迹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只有忧郁时的脚印”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的脚印才能刻写不一样的人生。那么就应该思考,这里的“忧郁”是指意志消沉、颓废放弃,还是随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呢?作者已经在诗中表明了他对“忧郁”脚步的态度,“沉重地”但是可以永远地“镌着”。进一步思考,我们得出,他所认为的“忧郁的脚步”其实是要让自己进行深沉的思索和清醒的反省,在思索和反省中让人变得更加睿智,这样的人生脚步才能赢得人生的永远。

把握哲理诗中诗人的情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如汪国真的哲理诗《假如你不够快乐》,鉴赏时可以从把握诗句中乐观向上的情感入手,这首诗体现作者乐观向上情感的诗句比较明显。

3.微型诗类诗歌的鉴赏

2016年的高职考题选择了微型诗,姚益强的《纤夫》:一声高亢的呼喊/拉直了/嘉陵江曲折的岸/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以极其凝练的手法,写出了嘉陵江纤夫的形象,使诗达到了高度的真实、高度的浓缩。B.本文把嘉陵江号子的“呼喊”与“拉直”的纤绳链接起来,由听觉转换为视觉。C.本文把“拉直”与“曲折的岸”结合在一起,造成“紧绷的纤绳”与“拉直的岸”二者意向的叠加,通过想象的激发,已经跃然而出,诗趣奇妙。D.“拉直了/嘉陵江的岸”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尽了纤夫的艰辛,歌颂了纤夫的伟大力量和阳刚之美。

微型诗属于现代诗,字数极少,抽象程度很高,这类题型的解答可以从“语言突破法”角度入手。因为它的字数少,而作者要在极少的字数中表_自己的思想肯定有一些重点字词或句子,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好比诗歌的“诗眼”,简单讲,就是诗歌中最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言语或句子,而这个“诗眼”就可以作为鉴赏的突破口。如耳熟能详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通过“黑夜”“黑色”“光明”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强烈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这种鉴赏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中较为广泛,这也是诗歌本身的语言特点决定的。《纤夫》整首诗除标题外仅17个字,诗歌里塑造了恶劣环境中背负纤绳、艰辛劳作的纤夫形象。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让读者感受别样的言语或诗句,如“高亢”“拉直了”,“高亢”一词表现了纤夫们高昂的精神状态,“拉直了”是虚写,是一种艺术手法――夸张。仔细想想“嘉陵江曲折的岸”怎么可能通过人的力量去拉直呢?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主要目的是赞美纤夫的阳刚和力量之美。很显然,答案D中“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对,从语言突破法角度,我们得出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同类型诗歌的不同鉴赏

结合上文三种分析方法例谈,我们发现不同类型诗歌确实可以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但是同类型的诗歌鉴赏是否只能运用同一种鉴赏方法,或是可以与其他鉴赏方法并举?这要结合具体考题内容,如2012年的高职考题《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在苍茫的夜里/一个健伟的灵魂/跨上了时间的快马。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起首两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了现实境界。B.“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两句,对星斗临空的景象作了传神的静态描摹。C.“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两句,既是一幅诉之观赏的图画,也是一曲诉之听觉的音乐,留下了供人联想的广阔天地。D.“跨上了时间的快马”暗写一个“追”字,和前面的“一颗星追过去”的“追”,一起表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生命题: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覃子豪《追求》中的意象与《雨同我》不同,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大海、落日、夕阳、星、海风、黑夜等。按前面的叙事诗运用“意象突破法”,在这首诗歌分析时要注意对不同意象进行不同的鉴赏:ACD三项分别对应意象“落日”“海风”“快马”,并对这三种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作了解读,B选项中涉及“星”这一意象,“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动态描摹让寂静的夜空瞬间有了灵动之美,也让人感受到生生向上的力量,这里还暗含作者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追求的主题。所以B项“静态描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这是从“意象突破法”的角度解题。

再看B项,题干中有“静态描摹”,通常在诗句中出现“静态”“动态”或“动静结合”等,这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考查,我们在鉴赏时应考虑是否可以运用“表现突破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高中阶段常涉及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渲染、象征等等,这首诗的鉴赏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有时候同类型诗歌鉴赏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这也拓宽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再看2016年的语文高职考题,上文已经用“语言突破法”对该诗歌进行了分析,但是不是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呢?结合该题选项,我们发现D选项中“拉直了/嘉陵江的岸”题干表述为“比喻”的修辞方法,修辞方法也是诗歌鉴赏考查中常见的一项内容,现代诗除象征、对偶、双关、反复常用手法外,还有比喻、拟人、夸张、顶真等修辞方法。在答题时我们应灵活地联想到是否可以运用“修辞突破法”来解题。

三、小结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5)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新课改过程中,语文界积极呼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回归诗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做法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来说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诗歌鉴赏教学走上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提供了途径。

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仍然存在众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教学趋利化

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学逐渐趋利化,由此而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也逐渐流于功利化。主要表现之一是诗歌鉴赏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以高考押题为主,二是一味灌输诗歌鉴赏技巧,忽略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表面化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重在对诗歌本身写景写情、行文特点等文字方面的解析,而不去深入挖掘诗人作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保护等,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单一化

就教学方法而言,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非常单一,高中语文老师主要是通过板书和个人讲解,对诗歌进行单一化的理性分析,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诗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鉴赏教学的途径

1.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就诗歌鉴赏教学而言,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尚未形成或者尚未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给学生在语文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诗歌鉴赏必备的线索、预备知识等相关内容,给予学生启发,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形成完善成熟的诗歌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2.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学生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照本宣科的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单纯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诗歌,走入诗歌鉴赏学习的误区。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行为、性格、思想特点,以及学习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及预备知识,主动的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

(1)导入情境。所谓导入情境,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中,达到心神结合的境界。诗歌虽然是极短的文字,但其包含的情、景、物、思想、抱负却非常丰富,因此,每一首诗歌,即使再短,也可以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点,比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写作意图、个人魅力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加上故事性的情节,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美读法。著名学者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诗歌讲究押韵断句,断句方法、语气有所差别,都会使得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有所差别。诗歌鉴赏教学中通常存在的朗诵,只是重在将诗歌一字一句的诵读出来,往往会忽略诗歌内涵,常常会错误表达诗人当时想要抒发的情绪,因此,朗诵与美读有很大的差别。美读法强调学习者要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诗歌内涵,了解诗歌作者的内心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在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中。

联想法。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境的再现,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还原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要表达的情境。但是,学生的想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源自于诗歌文字的描述,将诗歌中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就如同诗人一样,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中,见到诗人当时所见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联想法是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文文本本,要将文字所表达的画面想象出来,通过这层层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的审美再创造才能逐渐趋于完成。

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来完成情境再现,特别是时下利用最广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甚至动画,来制作诗歌要表达的情境,辅之以语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描述,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有助于学生利用联想法加强诗歌鉴赏能力。

归纳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完全全的透彻理解诗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诗歌只是体系,比如诗歌的格律、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体裁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缺乏诗歌鉴赏经验。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就使得学生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解决方案便是及时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深入学习诗歌相关知识,通过大量诵读诗歌,深入思考,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味,丰富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5年10月.

[3]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6)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已然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密切关注的教学课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我认为,鉴赏诗歌时捕捉每个要素,无疑是强化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关键。

诗歌鉴赏教学不仅关系到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培养,而且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起始阶段第一专题就是诗歌教学。十年来,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头戏,由八分到十分,但得分率一直不高。对诗歌的大意一知半解,抓不住诗歌的要领,答题思路模糊不清,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众多学生一直在答题的误区苦恼、徘徊。

为了让学生喜爱诗歌,享受诗歌鉴赏的乐趣,轻松地阅读诗歌,高效解答诗歌鉴赏习题,不妨引导学生捕捉以下要素。

一、看诗歌的标题和注释

1.诗歌的线索——标题

读一首诗,先入眼的是醒目的标题,可见标题是打开一首诗歌大门的钥匙。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如,阅读鉴赏聂夷中的诗歌《伤田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解读标题“伤田家”,思索作者为何而伤,田家有何伤,并由此情感线索阅读诗歌,很容易把握揭露赋敛之毒、同情农民的疾苦、控诉封建统治者的诗歌主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伤田家》标题解读,也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到白居易《寄唐生》一文表达的改良现实的愿望和精神。

醒目的标题是整首诗歌的线索,捕捉住这个要素,是诗歌鉴赏事半功倍的高效之法。

2.诗歌阅读的暗示——注释

所谓“诗言志”“时势造英雄”,不同的社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用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时,千万不能忽略注释部分,它是理解这首诗的潜藏信息。

如,2010年安徽卷诗歌鉴赏的文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岁暮》,文题后就提供了两个注解: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两个注解,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局背景,交代了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综合思考,理解诗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就潜藏在诗歌的注解之中。而诗歌的注解,本意往往是降低诗歌的难度。接受、感激出题者的“善意”,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轻松地解答文后的试题。

二、析诗歌的象、境、情

有不少学生看到诗歌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的浓缩,理解诗歌就是把寥寥可数的几个字还原为散文化语言。诗歌就是象、境、情的浑然一体,是不容分割的。

如,2004年广东高考试题也选了杜甫的一首诗——《江汉》。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把我们带到了萧瑟的秋夜;“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作者在凄凉之中,也不乏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壮、豁达之感。

“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意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意境是意象的叠加组合。鉴赏诗歌的象、境、情,可以看作诗歌鉴赏三部曲。按照这“三部曲”解读诗歌文本,是理疗诗歌阅读“一头雾水”的良药。

三、审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型向来是一个难攻的堡垒。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号入座”。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歌内容,准确对应诗歌的表现手法,而准确对应的能力,来自于平时诗歌表现手法训练的精练,多思。

诗歌的表现手法众多,要掌握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真正将这些手法熟记于心,并能联系于诗歌文本。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多少豪杰”对周瑜烘托的作用,理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中五岳、天台对天姥山的衬托作用,并进一步思考烘托与衬托的表现手法的区别。烘托与衬托这两个表现手法一直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如此精练、多思,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诗歌内容“对号入座”,绝不是要求学生强记、硬记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而是要求学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审视。

总之,鉴赏诗歌时要做到一看,二析,三审,捕捉每个要素,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课堂上的指导要领,精讲精练,点拨启发,一定会让学生改变对诗歌的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随感,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敬请指导。

参考文献: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53-02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情况

诗歌鉴赏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诗歌鉴赏的教学也是百花齐放,有志的高中语文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界大力的呼吁高中的诗歌教学需要改革,要回归诗性,并给与和制定一定的相关措施,这些做法将对诗歌的鉴赏来说将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使得诗歌的鉴赏教学走上有效化,科学化的方向和道路上去,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诗歌方面仍然有很大的误区,表现的不尽如意:

1.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趋利化

由于我们的高中处于高考的指挥棒中,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趋利化,从而引发的高中语文鉴赏也渐渐的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的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流于对高考题目的押题的重视,只是求数量上的突破,不追求质量,强调和灌输诗歌的解题技巧,不能从真正诗歌的鉴赏能力出发。

2.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表面化

我们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一些写景写情、诗歌的结构等方面在文字上去解析,却不能深入的去体会和挖掘诗人背后在诗歌中所呈现和表达出的思想、心理、意志等方面的东西,对于诗歌的体会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式的简单化和单一化

关于诗歌鉴赏的教学来说,诗歌鉴赏教学的方式就目前的高中教学往往比较简单和单一,高中教师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板书和个人的一个讲解阐述,只是对诗歌进行一个单一化的简单的理性分析,源于这样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教学失去了原来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教学的有效鉴赏途径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对于诗歌鉴赏的这部分教学来说,我们的学生在审美意识和观念上还处于一个没有成熟的阶段,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就非常的重要和突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以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相关的背景和知识等内容,尽可能的给学生启发,这样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鉴赏能力和成熟的审美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明确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作用

高中的学生学习诗歌,他们作为诗歌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我们应该努力的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诗歌鉴赏的方式,培养他们处理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不能简单的去按照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做,那样的照本宣科的诗歌鉴赏以及死记硬背的模仿式鉴赏诗歌是诗歌学习中的一个误区。所以,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给与学生更多的信心、思想,并结合他们的行为特性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习到诗歌鉴赏的预备知识及方法,积极主动动地鉴赏诗歌,全力地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情境和联想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我们要明白诗歌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涵等等却非常的丰富,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诗人的写作意图,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个人魅力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资料进行拓展,再配合上相关的故事性情节,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让当时的情境再现,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的想象还原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情境,当然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学生的想象不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想象见到了诗人当时所见的画面,体会诗歌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层层的联想和思想的开拓,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的审美能力才能慢慢逐渐趋于完成。此外,对于高中诗歌的鉴赏还可以借助各种多媒体的帮助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动画、图片各种综合的表现来表达出各种场景,辅助语文教师的配合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讲解,提供给学生很多想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领悟诗歌的表达意境,从而提高能力。

总体上看诗歌的鉴赏,学生由于在鉴赏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去体会和理解诗歌,以及在诗歌中所表达出的诗歌涵义,学生缺乏对诗歌这个方面的体系的了解,比如诗歌的格律、诗歌的体裁问题、表现手法等等,因为这些使得他们在鉴赏的过程中有点力不从心,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及时总结和归纳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大量诗歌的诵读,深入思考,不断的去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品味和素养,提升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11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8)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

1.标题。诗歌的标题,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因此,通过对诗歌标题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某种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2.作者。《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诗人的“心”与“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的笔下就有了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的诗歌。因此,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释。在诗歌鉴赏中,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作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间接地告诉作者的感情……被注释的字词往往就是鉴赏的“拦路虎”,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这些信息,那么诗歌鉴赏就迎刃而解了。

标题、作者、注释是帮助学生作答诗歌鉴赏题的三个重要信息。在备考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这些信息,有效作答。

二、研读诗意,整体把握

学生认为诗歌鉴赏题难做,就因为他们觉得面对考题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研读诗意的指导尤为重要。诗歌鉴赏题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不外乎考查三方面内容: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表现手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表达效果解决“什么作用”的问题。一般地,我采用以下的表格指导学生研读诗意,整体把握诗歌。

具体指导步骤如下:(1)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2)精心研读诗歌,品味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填表;(4)归纳作答。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1)请赏析“江风引雨入舟凉”这句诗。

(2)诗歌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就其表现手法方面作具体分析。

很明显,问题(1)是综合题,考查了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方面;问题(2)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为此,在学生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后,我要求他们用上面的表格形式把整首诗歌条理化:

从上面的表格,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上面两题的答案:

(1)“引”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的送别环境描写,烘托了送别的悲凉心境。同时“凉”字一语双关,既表现出自然气候的“凉”,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境的“凉”。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后的心有不舍、心感悲凉之意。

(2)三、四两句诗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而是以“忆”虚构了友人旅夜孤寂难眠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挂念。这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更突出双方的不舍、互相挂念的情谊,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用表格的形式把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快速整体地把握诗意,有效作答。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训练,就能迅速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三、正确“踩点”,紧扣考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评改,历来都是“踩点给分”,因此,正确“踩点”很重要。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怎样正确“踩点”呢?

1.品味炼字。讲究炼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往往一字不同而境界迥异。中国古代诗人炼字多从动词、形容词、虚词等方面入手。了解诗歌的炼字艺术及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赏析能力。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的表述规律,可以归纳为:“字义—意境—感情”。

2.探析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体味意境就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把握诗中的意象,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主题。规范答题方法是:先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其次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两个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最后,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提炼观点。一般来说,古诗作者的态度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很多感情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某种手段含蓄地表达的。所以,在把握作者态度观点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的情感;分析诗句的隐晦意;辨析用典;分类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品味炼字—探析意境—提炼观点”是正确“踩点”的有效做法。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这些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反复揣摩,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备考指导,教给他们方法,反复训练,诗歌鉴赏题成绩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仁波.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广西教育,2004(33).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9)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

1.加强诗歌信息的把握

诗歌中所包括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信息进行共同关注。诗歌的标题或者注释中一般都饱含显性信息,通过诗歌的标题,读者一般可以分析出诗歌的内容类型以及情感类型。从标题这样的显性信息入手进行诗歌鉴赏,可以明确诗歌鉴赏行为的方向,大大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而诗歌的注释往往会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不同的诗歌背景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也会对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指向。而诗歌中的作者所选用的多种意象,就是诗歌的隐性信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进行诗歌鉴赏。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注释入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描述的主体是长沙,而作者是主席。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诗歌描述的大体方向以及主要的情感基调。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通过一点一点的探索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2.从特殊意象入手进行诗歌鉴赏

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都会积累一些意象。在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殊且较为固定的意义,这些意象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体,往往是某种情感的象征。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去选择诗歌中的意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意象积累的同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得到扩展,这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诗歌中,我们常见的意象有水与雨,这两个意象主要是表达愁绪,像李煜诗作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样的喻意。而柳树往往是惜别怀远的象征,松、竹、梅、菊往往象征着高尚的人格。

3.关注具有真实道理的诗句的鉴赏

诗歌鉴赏不只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说理诗的鉴赏。虽然说理诗的数量不多,但无论是对文学发展还是对于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李白、苏轼以及陆游的诗中,往往会出现具有哲理的诗句。教师要对这些诗句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可以将其进行积累与应用。像“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等。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46-02

与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同,诗歌鉴赏侧重的是能力的考查,因此即便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诗歌鉴赏仍是他们的“软肋”,而对于教师来说,或许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在复习中,可以根据考纲,紧扣“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对于各种常见题型的提问方式、重要术语、答题要点进行详细的解析,对于各种诗歌考查题型的答题步骤进行重复的讲解,以求达到让学生在答题技巧上尽量不失分的目的,但对于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很多教师通常都会在“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指导。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做到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

一、“入乎其内”是正确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情感的前提

所谓“入乎其内”,是学生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相关注解,再次融入诗歌的过程。学生应该从首联的第一个字词开始,随着内容的变化,逐层展开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淡化自己作为鉴赏者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诗人的位置,细细品味诗人的所见、所闻及所感,从而感悟诗歌的形象特征,正确把握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1.身临其境,把握意境特征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鉴赏题中必定会出现的一个考查点,而诗人情感的产生往往和其所见的景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多诗歌的首联或首句都以写景为主,这时候诗人所见景物的特征就非常重要。如果诗人看到的景物是生机勃勃的,通常诗人的情感就是喜悦的,至于是因为诗人看到景物产生欣喜之情,还是因为诗人遇到了喜事而心情愉悦,则可以结合注解或诗歌的标题来进行深一层的感悟。如果注解或题目中没有交代相关的背景,通常可以理解为诗人看到景物后产生喜悦之情,即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

相反如果诗中描写的景色是萧条的、凄凉的,就要看看这首诗中诗人的“愁”情是否与让人产生思乡怀亲、迟暮伤悲、亲朋分别的不舍之类悲伤情感的景物有关。诗歌语言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因此,根据诗歌内容产生合理的想象是学生学会正确把握诗歌内容的前提。

2.设身处地,体会情感变化

如果学生能迈好第一步的话,接下来赏析诗歌内容时带着一种或悲伤或喜悦的情感来感受诗歌的主体部分,就能更好地体悟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在赏析诗歌的主体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诗歌中诗人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即便同是送别诗,诗人想象的内容不同,情感差别就可能会很大。如果诗人的朋友要前往江南美景之地,诗人在诗歌中就会少一些伤感的气息,多一种欣慰之情。相反,如果友人要前往蛮荒之地,诗人往往会在诗歌中透露出对友人前途担忧之类的情感。诗歌鉴赏中,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一定要了解诗人的人生观,而诗人的人生观也是通过具体事件中的情感表现来加以展示的。因此,对于诗歌主体部分的赏析,学生只有自己设身处地去“经历”诗歌中诗人着力表现出来的那种经历,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体悟。

3.融会贯通,理解诗人胸臆

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有了前两步作为积累,很多学生的情感或对于人生中某些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是不谋而合了。尾句或尾联的作用通常是诗歌情感的总结或深化,因此鉴赏尾联或尾句的情感相比而言要容易些。但也要注意,如果作者只是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诗歌中心事件的主角的话,我们就应该结合诗歌中写诗人所见、所闻的内容来理解作者的感悟,这时我们要体悟的除了诗人自己对这件事的情感倾向外,还要体悟诗中事件主人公的情感。千万不要先入为主,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形象的特征,如果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对于形象的理解就更准确了。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先做到“入乎其内”,就相当于找到了开启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等就会容易很多。任何赏析的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先把握诗歌的写作内容,才能进行更深层的探究。

二、“出乎其外”是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关键

所谓“出乎其外”是在学生正确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赏析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美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让学生站在诗歌鉴赏者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技巧之妙。诗人在表达情感时,需借助一定的语言技巧,反复琢磨、推敲。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才会有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出现,才会有流传至今的诗作名篇。而在考查学生对这些名篇佳作的鉴赏能力时,除了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情感方面的理解外,出题者还会从语言或是技巧方面进行出题。

1.字斟句酌,推敲语言艺术

赏析诗歌的语言之美,首先要看准题目中涉及的答题范围,一般情况下,涉及语言美的以赏析中间两联居多,常见的题型有三种。一是炼字题,即问诗歌相关句子中哪个字或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遇到这类题型,答题时应该从表达诗歌内容、情感角度,看题目中考查的字词是否有丰富诗歌内容的作用,同时这些字词是否与表达技巧如运用某种修辞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诗歌在表达效果方面显得更妙如起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等效果。这时要注意的是,分析的重点是语言之美,而不是把情感赏析一通就完事。二是考查关键词,即诗歌中的某一个字或词是全诗的中心,为什么?遇到这类题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全诗复杂情感的基础上,从鉴赏者的角度学会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进行全面准确的小结,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答题。三是评价类题,这类题型中往往先出现前人对这首诗歌语言特点或是技巧方面的相关评论,然后询问考生的看法。对于这类题型,学生要先学会看他人的评论内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是否具有他人所评论的特点。

2.高屋建瓴,鉴赏表现手法

上一篇: 辅警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 大调研调研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