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交流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9 06:36:29

统计交流材料

统计交流材料篇(1)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通过深入学习,我们认识到,只有彻底清除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全省计统工作乃至河北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引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才能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为此,我处对这次学习活动极为重视,除对规定的教材、省委和总局以及省局的动员大会精神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交流外,还多次召开讨论会,交流心得、查找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通过持久深入地学习、卓有成效地实践,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深入剖析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

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联系计统工作实际,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调研工作。目前来看,对调研工作重视不够,在机关查询数据的时候多,到实地调研的时候少,电话交流的多,当面交流的少,主要是主观上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意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计统业务专业性比较强,相应地对培训再教育的需求比较多,近年来,全省计统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但由于计统部门人员变动频繁,对新进人员的培训不够及时,培训的人员范围不够广,大部分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集中培训的时间、密度和人员范围不够充分。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计统工作发展,实现工作水平新提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着眼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把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并在工作实际中,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努力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加快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

针对我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查摆的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整改提高。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调研力度。今年以来开展了全省宏观税负分析、行业税负分析、欠税分析、亿元纳税企业季度分析、钢铁、铁矿石、电力等六大重点行业的税收分析,为准确把握经济税收规律,掌握税源变动,促进税收管理和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提供参考。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得经济税收关系更加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减收因素在明显增多,对我们深化经济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省局“提高年”、“跨越年”的工作部署,更加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变化,全面抓好税源调查,努力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新讯息,摸清税源底数,及时深入分析变动原因和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经济税收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分析预测水平,为保持全省国税收入的稳定,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加强与财政、国库、银行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明年在全省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计交流材料篇(2)

近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上级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我在工作上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外,重点是学习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纪律,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掌握了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及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大局观,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加强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我作为统计部门负责人,精心组织科内统计人员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统计理论水平与工作业务技能;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统计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学习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当前统计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统计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教育,有效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形成刻苦学习、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努力创新的良好风气,成为思想坚、作风硬、干劲足的统计人员,为我市(县)的统计工作上水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三、真抓实干,努力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在平时日常工作中,我对自己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也同样严格要求科内统计人员,及时布置安排好统计日常工作,要求大家认真、细致、按时完成,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自己认真、细致审核统计报表,确保每个数据正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对我自己和科内统计人员,要求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做到当日工作当日完成,当月工作决不延至次月,以优异成绩奉献统计事业。

四、认真细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准确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我切实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办法,以保证评估有理有据,切实可行。同时严格落实数据质量评估责任制,做到分级负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理顺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统计的指导和数据管理,规范统计数据的提供和使用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认真组织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提出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利用统计结果。

五、加强统计基层建设,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我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全市企业统计基层建设。一是加强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台帐平台。积极检查、督促企业按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完善统计资料的审核和交接管理制度,以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真正做到数出有据。二是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做到与企业“综合查询系统、质量动态分析系统、ERP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的作用。三是加强企业基层统计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业务培训,加强统计工作业务的指导,以提高企业基层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加强企业统计基层建设的基础上,我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树立真诚、优质服务思想,加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统计信息“快、精、准”的优势,在统计信息的提供上做到超前、及时。

统计交流材料篇(3)

统计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存在权威性、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统计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统计公信力建立在社会公众对统计部门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主体,也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据此,所谓公信力。认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是政府统计部门能够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公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客观的说,多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客观真实、优化统计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部门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承认。在计划考核中,各级大都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统计部门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在行风评议、有关测评等涉及民意调查的方面也多请调查队来开展,统计部门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信。然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制约统计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自身质量,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统计宣传等方面。

(一)真实客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前所未有的增加

首先,统计调查对象的情况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变化频繁,给搞全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统计调查对象的业态混合多元,成份多样,给搞准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上对统计部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时有提出。

其次,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有所降低。心存疑虑,怕如实上报会产生不利后果。搪塞推脱,不愿意承担法定的统计责任。

第三,统计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时间越来越早,指标越来越细,而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素质上都难以适应需要。

第四,统计制度难以充分支撑。先有定性的认识才有定量的反映。对于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于新经济的信息要求,统计部门有一个学习研究和认识的过程,才能制定出统计制度加以贯彻执行。例如,若对于“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便难以从量的角度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

第五,统计方法尚待不断优化。目前,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众多单位,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而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难以满足多目标和多层次的统计信息推断的要求。再加上抽样调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误差,因而,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估,但是,如果统计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第六,统计数据质量时常受到人为干扰。

(二)科学合理使用统计数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统计指标具有局限性。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方面问题。以偏概全的使用统计数据是造成统计数据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状况,不配套公布相应的离散系数,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

其次,考核数据需要确定性。在考核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中,有一些是通过核算产生的,就其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加工、推算成份,存在一定的误差区间。因此,不应该选择有较大推算、估算成份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相关数据存在匹配性。在使用统计数据时,必须要注意数据链的关联,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要在公布时即做出解释。如从全国范围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水泥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工业生产与电力供应存在相关关系等等,如果出现趋势不一,要及时进行说明。正如初建堂局长在内蒙古调研时所说的那样,“统计指标与指标之间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相互间有着高度的匹配性和协调性,统计数据就要符合这种匹配性和协调性。从本质上讲,统计数据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必然性,统计数据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统计规律,才能让人信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起来。我们的统计数据出来后,一定要先评估评估是否符合经济、自然和统计规律。如果不相符,就要深入查找原因,作出充分说明”。

第四,部门数据有着协调性。在公布不同部门数据时,必须注明是什么部门、为着什么目的、搞的什么时间和范围的数据,指标含义与统计部门的指标含义是否相一致,等等。以避免误导社会公众并进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三)切实有效宣传统计成果的力度亟需持续不断增大

当前,影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主观标准的评判因素。这个标准是个性化很强的尺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如对于平均工资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来自于自身的衡量标准,一旦差异较大,便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这种不信任感还具有波及效应,使得他们由于对一个指标怀疑而连带着对其他统计指标也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一方面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对统计数据的怀疑,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另外,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持人,或是由于对统计部门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对于统计指标不甚了解,在节目中,想当然的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确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统计宣传,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显得力度不够,无论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应对技巧和宣传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与提高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成果,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承载主体,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认同,一方面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质量和提供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感知有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从统计供给方(政府统计部门)和信息接受方(社会公众)两个角度来狠下功夫。

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

(1)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真实性是相对于虚假所说的。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的假信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统计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体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社会公众获得可资依赖的各项讯息。真实性原则要求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借助何种方式,的统计信息(包括数字的和文字的)应当是以客观事实或具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判断和意见为基础的、未曾被扭曲或修饰的方式再现或反映真实状况。它是用法律认可和统计制度要求的表达方式,“镜像”般的反映所要表述的客体的客观真相。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2)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前者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等;后者包括以统计指标为表达方式的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等。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就与社会公众对于“收入”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因为根据统计制度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1],也就是说,农民自产自吃的蔬菜也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而这些一般人是不理解的。因而时常产生误解,需要在社会公众正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细分。

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可能影响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准确性的非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已公开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动摇。

(3)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

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

(4)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

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

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1)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2]。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2)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不仅要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统计科学常识。不仅主动统计数据,还要主动解读统计数据。不仅主动面上指标,还要主动配套内部构成指标。不仅主动统计调查的结果,还要主动公布统计工作的过程。不仅主动纳入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信息,还要创造条件专项开展的热点调查信息。不仅主动统计横段面的状态,还要成因分析和趋势判断的分析。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

(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3]

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如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全面介绍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参加会议的,既有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最基层的采价员、居民记账户;既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对统计工作提出尖锐意见的各界人士,也有京城诸多媒体。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此项工作质疑最强烈的人士,如果详细研读这篇报导(指对于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的介绍,作者注),也应该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统计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公开透明,确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4]。

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

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可以使得国家统计局在作出重大统计决策时,进行更为慎重周密的考虑,更多的听取国际统计界、国内经济和统计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防止个人的价值判断、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主导决策,同时也防止搞封闭式、独断式的拍脑袋’决策。[5]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统计部门不能为了商业目的,去搞企业排名信息的;未经当事人许可也不得编辑出版涉及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资料汇编,等等。如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所谓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统计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凡统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资料事务时,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但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

(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

统计交流材料篇(4)

以考核的结果对干部晋优评先,是考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完善机制,形成网络至关重要。一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强化考核的重要性。年初,××县统计局下发专门的考核文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考核工作,召开考核专题会议,讲清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并提出具体要求,为考核工作营造氛围。二是明确目标,细化职责,强化考核的科学性。年初,根据现行岗位职责,对每个人分别拟定出年度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在年初核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时,采取个人申报、集中演讲、全员互评、领导审核的方法进行;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核定后的每个人的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进行张榜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和点评。三是全员参与,上下结合,强化考核的群众性。每次考核时,采用同一种考文秘杂烩网核表格,首先进行全员互评,第二进行中层干部对一般人员评分,第三进行分管领导对分管人员评分,最后进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全员的评分。分层次评分,统一进行汇总。通过参与评分的次数与体现评分的权重。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合理。

充实考核内容,为晋优评先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交流材料篇(5)

此外,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然要涉及国家秘密。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有些资料可以公开,有些资料则属于国家秘密,不能公开。但是,统计工作者若不履行保密义务,不负责任地将此泄露给他人,政府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就会对国家利益甚至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面对如此情况,各级统计部门要把保密工作作为保证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加强统计数据安全保密工作。

一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保密意识。加大保密知识宣传力度,明确保密范围,使每位干部职工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开展保密法知识和相关保密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掌握保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以重大泄密事件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增强保密意识和做好保密工作的自觉性,时刻绷紧保密之弦,提高做好保密工作的实际能力,做到懂保密、会保密、能保密。

统计交流材料篇(6)

工程项目物流较为复杂,需要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供应商、业主、设计商、承包商、分包商等各企业间的高度协同。因此,分析与研究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工程项目物流

工程项目物流的实践正在发展,形式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分别对工程项目物流进行定义,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或者被广泛使用的定义。

2.1工程项目物流的定义

A.Agapiou5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成为完工的建筑物一部分的物料流。JeanlucGuffond16和FredBorgesdaSilvei7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施工所需各种资源(原材料、产品、设备、

劳动力、技术以及相关信息)的流动,且在此过程中确保这些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被用来进行生产。显而易见,这些定义都过于零散,不全面。

通过综合已有专家、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施工现场所有物料、构配件、设备等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向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建筑材料,供应商向工程承包商提供订购的材料以及材料在现场被运送到施工地点等过程。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指通过施工活动之前及其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活动,寻求在合适的时间、正确的位置、以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质量保证:物料供应、存储、加工处理;计划控制;现场基础设施和设备位置;见场物料管理;以及所有与物流和服务流有关的信息管理。

2.2工程项目物流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物流,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讲,工程项目物流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是汇聚型的物流。它是一个单向、汇聚型的物流。所有的材料、设备最终被运送到建筑现场,建造成最终产品185。因而,通常只有材料流入物流却无产品流出物流。

(2) 物流计划不确定性大。工程项目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的不均匀性,使资源的需求和供应不均匀。资源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幅度起伏。这些因素使得建设体系不允许所有材料和构件定期供应。

(3) 不易确定库存和作业层材料。通常情况下,到达现场的材料按事先的布置堆放,并没有在任何系统中登记。有些施工现场,虽然有电子表格记录,但往往由于人工处理滞后于材料移动而有缺陷19Jo建筑工程施工期间,不同工种、不同工序的生产、加工几乎在同一施工现场完成,统计作业层材料情况也异常复杂。

另外,工程项目物流还具有约束性和一次性,其过程协调环节多、复杂,仓储成本高等特点。

3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

图2描述了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模型框架。工程项目物流的汇聚性特点决定现场物流是整个物流的核心。且工程项目物流中原材料供应商向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建筑物料这两个阶段的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相似。因此,本文将此部分省略。

Agapiou15]建立的物流管理框架模型包括材料协调员,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卸载计划四部分。SvenBertelsen等14J引入JIT的概念,采用总物流计划和日耗物料JIT交付计划这两个层级的物流计划方法,控制建筑现场的物流管理。笔者认为这些模型或者不符合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不能紧密结合整个物流的流程;或者只反映了某一部分,不全面。特点决定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应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3.1业主、设计商和承包商的三重角色

物流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服务,始于设计,终于工程现场安装。工程设计处于物流流程的开端,是物流的确定性因素。工程项目管理贯穿物流管理,同时也是物流的目标。因此,在物流过程中设计商、承包商和业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全过程中,他们任何一方都扮演着三个不同的角色:供应者、过程处理者和客户。如图2所示。业主是设计商的客户,为设计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设计商为他提供的服务,业主审核设计方案和材料需求计划,为承包商提供材料规格等信息。在此过程中,承包商成为设计商的客户,通过设计商的计划和要求,进行施工,为业主提供满意的建筑设施。

为保证工程按期完成设计商、承包商和业主必须高度协同分析在各个环节上的物流信息,合理制定和调节物料需求计划。

3.2物料需求计划

SvenBertelsen采用总物流计划和日耗物料JIT交付计划。本文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合实际运作。建筑工程的进度计划一般分为总进度计划、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年(季)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日施工计划。故本文采用三个层级的物料需求计划方法,即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

供应计划指整个项目所需材料、构配件等的计划交付日期,且包括对与每一个供应商材料协调的详细说明。此计划在详细设计阶段制定,并且要详述材料属于哪一个单独工序。制定计划时,设计师、承包商和供应商必须密切合作。因此,要求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参与。

需求计划是供应计划的详细版本预测近期所需物料,由所有分包商合作草拟。在施工阶段,承包商、供应商、物流管理小组等有关人员举行材料控制周例会。各方代表要识别提前三周的材料供应,确定提前两周的精确需求,对提前一周的材料供应提出申请,并根据周预测分解以识别每天的材料需求。在下次例会中,根据施工进度以及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依次提出后续的材料申请。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曰耗物料交付计划是对需求计划的补充,仅交付第二天所需的材料。在日耗物料交付计划中采用“组合单元”的概念11(0。一个组合单元就是一包材料,指在建筑现场某一位置、某一工种、一项作业所需材料的集合。因此,日耗物料交付计划就被分成很多个单元。某一组合单元计划由相应材料供应商与材料协调员协力制定。承包商详细说明组合单元数量、材料类型、供应商、接收的承包商,以及计划规定的交付时间、运输方法、交付所需设备和包装细节。由于包括单元的描述及其计划交付日期等所有的细节,承包商也可以在早期向供应商下订单。

供应商按不同的订单和作业及工作区域进行包装,按正确的顺序将组合单元装到准备好的集装箱内。同时为每一组合单元规定一个特定的号码以便识别。单元交付应尽量靠近工作区域。在整个项目材料交付过程中,最好雇用某些固定的司机装货和交付,使他们熟悉现场布置的变化,选择最好的卸货顺序。同时,要求任何错误被立刻、直接反馈给有关各方。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3.3库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准确确定库存非常复杂。文章借鉴制造业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跟踪现场仓库收到的材料和从仓库支出的材料建立材料库存信息。跟踪技术要求所有的材料交付都配备一个识别码,贴在交付的材料上。当材料到达或者从仓库取出时,这些识别码用一个跟踪系统来登记。然后,跟踪软件将识别码、库存地点和时间传送到跟踪

数据库。如图3所示。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由于此库存数据库建立在跟踪进货、出货基础上,还可以从中获得以下信息:某项作业所需各种物料的位置;某一特定位置的物料;某一次所发货物的位置以及材料在某一特定位置的停留时间。

3.4作业层物料流跟踪系统

由于有些材料直接交付到施工地点,理清库存时,也要确定作业层的材料。因此,要求在材料和作业之间也要有链接。本文引入材料清单(B0M)来解决此问题。一项作业所需材料可以被认为是该任务材料清单(BOM)。例如,某项目作业的B0M如图4所示。将所需信息输入库存信息跟踪系统构成完整的库存信息。

反过来,如果提供了所有作业材料的信息,可以决定项目作业的材料约束。图5表示某一单项工程周计划各项作业及其各自材料之间的链接。当项目作业具备了材料信息,可以发现那些仍然具有材料约束的作业,并且将它们重新计划至往后的日期,同时修改材料需求计划。

3.5供应商的主动交付

本文将物料需求计划分为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通过早期参与设计过程及局域网,供应商会清楚地看到这三种计划,因而了解即将交付的材料需求。因此,他们可以主动通知项目有关管理人员可能的交付问题,且根据已经发现的材料问题,调整生产计划。此方法使供应商可以被赋予按时交付现场每一作业所需材料的责任。

对主动交付,我们采用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参数一时间缓冲器,来确保某项作业所需材料不会耽误施工。这样,供应商有了材料需求计划,按照缓冲天数进行交付。如图6某一单项工程周计划。假定项目的时间缓冲器为2天,某供应商交付钢筋所需时间是两天,另一供应商交付砖的时间是一天。则对周五的作业,钢筋供应商应该在作业开始前四天发货,砖供应商则应提前三天发货。

3.6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

鉴于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复杂性,本文指出指定一个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经营整个物流的运作,作为现场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这个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由所有参与工程项目企业的高级管理代表组成,或者称为委员会。此委员会审视整个物流管理过程,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委员会制定每天的运作计划,提供所需材料,协调单个承包商的工作,跟踪与供应商的合作。其主要责任如下1451:

①准备现场计划,指示交付地点;

②组织计划材料交付的周例会;

③参与且帮助定义“组合单元’,确定需求;

④检查交付到现场的物料;

⑤与材料供应商保持每天碰头,监控材料的交付;

⑥协调普通材料处理设施的使用;

⑦评价供应计划的变更。若确实需要变更材料供应,采取相应措施;

⑧组织收集和归还可再度使用的材料;

⑨浪费处理;

统计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 材料管理;工作原理;身份验证;优势分析

Key words: materials management;working principle;authentication;advantag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27-02

0 引言

材料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管理环节,物流公司通过对过去人工领用方式的分析,建立了由计算机管理的材料管理系统,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人力资源,同时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出错率。本文详细介绍了材料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运行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使之成为适应企业管理的必要软件。

1 旧的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

1.1 材料备件申报领用工作流程

1.1.1 编制物资需求计划

班组根据生产、维修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库存,向车间材料员申报计划,车间材料员再结合自己的库存,向厂矿计划员报需求计划,厂矿计划员将各车间以及部室的物资需求进行平衡,结合库存,再向公司负有采购职能的处室申报计划,公司主管处室接到厂矿的计划后,再进行汇总,结合公司的库存,(按要求应该结合各厂矿单位的积压库存,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实际做到),处室的计划部门或岗位编制完后,再将计划下达到负有采购职权的部门或岗位交与招标采购。

1.1.2 填报物资收发存月、季、年度报表

最主要的数据就是库存报表,这是材料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以便于合理利用库存。

1.1.3 出具领料单

这是材料员的不得不做的非常枯燥的工作,每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1.2 运行模式的弊端

流程冗长复杂,计划在漫长的信息交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传递和理解,到货速度很慢。同时,计划的编制主观预测多,科学计算少业内人士面对大量的在用材料备件和库存,到底该申报什么?该报多少?很难有精准的计算依据,只靠经验,甚至是拍脑门,导致的结果是计划报多了造成积压,报少了、漏报了不得不匆忙申报紧急计划,紧急计划意味着采购成本的加大。

从全公司的高度看,库存不合理,报表不准确,重复库存和积压比较严重,材料的周转率低;各车间、厂矿上报的库存报表不准确。准确地讲,那些报表(包括ERP系统)只是库存报表制作当日的真实库存,而不能显示报表产生后每天随时变动的库存数量。

材料选型困难,效率低下。由于是通过网络和电话传递信息,采购人员又不是材料备件的使用人员,对所采购的物资不可能有特别准确的了解,这就需要频繁地和使用人员了解交换信息,或索要材料备件样品,或亲自到设备一线去看在装的材料备件设备,比如电器等。这样做既加大了工作量,样品还涉及到出门票的开具等诸多不方便因素,有些时候所提供的样品经过多次周转还容易造成丢失,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原理与实质,是找出材料备件管理要素间最基本的关系,用抽象的模式将其概括(运算),实现信息交换。其步骤是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即把员工的经验计算机化,修改业务流程,进行计算机编程;然后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管理要素的所有关系,尤其是复杂的数字关系交与计算机计算,实现信息交换和导出,让计算机当员工的“秘书”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或杜绝工作失误。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通过《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与《材料备件信息数据库》的配套使用可解决选型难、手工工作多易出错以及传递物料信息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库存定额”、“危险库存定额”、“积压库存定额”的设置与运算,可解决漏报计划影响生产和库存积压占用、浪费资金问题。

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材料需求计划, 可解决编制计划缺乏科学依据,申报不准,多报、少报、晚报、漏报影响生产或产生积压报废的问题;通过计算机原始计划和实际到货的运算而自动出具的领料单据,可解决材料员手工填写领料单据效率低下的问题。

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实施效果

①代替人工完成收发存报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出具领料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作失误。

②对低于安全库存的物资和超过规定库存期限的积压物资及时报警,或迅速补充库存以保障生产;或及时对积压库存进行横向调料,盘活资金。

③系统中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方便地查阅到每一种材料的技术数据甚至外型图片,免去了频繁提供样品和到设备安装现场看实物、抄数据之苦。实际上,该系统还有如下衍生的功能:

1)减少物资消耗,系统中没有的物资不得领用。系统中没有的物资,而生产又需要的,需说明用途和相关领导专门审批后方可申报,并及时在系统中登记。

2)为配置合理的库存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积压报废。不合理的库存常使企业气喘吁吁。一方面是急需的材料因为资金等原因不能及时到位;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背负着巨大的不合理库存而步履艰难。更另人心疼的是这些积压材料够一定年限就要按原值的百分比处理,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的制度一直没能确立,材料备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从技术和制度上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

3)确保采购计划的准确性。系统建立的物资数据库,可从技术层面杜绝漏报、错报和错误理解规格型号而造成错误采购。并且还利于各单位横向间的技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4)为公司采购部门招标采购时鉴别、对比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该系统的统计功能,将一种物资的平均寿命系数定为一个整数,以此鉴别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物资的质量,科学而准确。可以避免选择供货厂家时的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

5)促进和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这套系统可以计算统计出每一台设备中的每一种材料备件的消耗,根据物资平均寿命的大小以及更换的频率,分析确定与之同一台设备的其它物资的质量好坏,以及整台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供新的依据,使物资和设备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下有机结合。

6)所有物资做到来去有踪。系统实施后,所有物资来去都有明确的数量记载,替换下来的物资可以统一造册、管理、加工、修理、二次利用甚至由公司销售。屏弃低质量加频繁更换的做法,走高质量的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

4 结论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投入,实现了企业材料备件管理自动化,为企业降低了运行成本,成为企业自动化系统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统计交流材料篇(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27-02

0 引言

材料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管理环节,物流公司通过对过去人工领用方式的分析,建立了由计算机管理的材料管理系统,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人力资源,同时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出错率。本文详细介绍了材料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运行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使之成为适应企业管理的必要软件。

1 旧的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

1.1 材料备件申报领用工作流程

1.1.1 编制物资需求计划

班组根据生产、维修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库存,向车间材料员申报计划,车间材料员再结合自己的库存,向厂矿计划员报需求计划,厂矿计划员将各车间以及部室的物资需求进行平衡,结合库存,再向公司负有采购职能的处室申报计划,公司主管处室接到厂矿的计划后,再进行汇总,结合公司的库存,(按要求应该结合各厂矿单位的积压库存,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实际做到),处室的计划部门或岗位编制完后,再将计划下达到负有采购职权的部门或岗位交与招标采购。

1.1.2 填报物资收发存月、季、年度报表

最主要的数据就是库存报表,这是材料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以便于合理利用库存。

1.1.3 出具领料单

这是材料员的不得不做的非常枯燥的工作,每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1.2 运行模式的弊端

流程冗长复杂,计划在漫长的信息交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传递和理解,到货速度很慢。同时,计划的编制主观预测多,科学计算少业内人士面对大量的在用材料备件和库存,到底该申报什么?该报多少?很难有精准的计算依据,只靠经验,甚至是拍脑门,导致的结果是计划报多了造成积压,报少了、漏报了不得不匆忙申报紧急计划,紧急计划意味着采购成本的加大。

从全公司的高度看,库存不合理,报表不准确,重复库存和积压比较严重,材料的周转率低;各车间、厂矿上报的库存报表不准确。准确地讲,那些报表(包括ERP系统)只是库存报表制作当日的真实库存,而不能显示报表产生后每天随时变动的库存数量。

材料选型困难,效率低下。由于是通过网络和电话传递信息,采购人员又不是材料备件的使用人员,对所采购的物资不可能有特别准确的了解,这就需要频繁地和使用人员了解交换信息,或索要材料备件样品,或亲自到设备一线去看在装的材料备件设备,比如电器等。这样做既加大了工作量,样品还涉及到出门票的开具等诸多不方便因素,有些时候所提供的样品经过多次周转还容易造成丢失,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原理与实质,是找出材料备件管理要素间最基本的关系,用抽象的模式将其概括(运算),实现信息交换。其步骤是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即把员工的经验计算机化,修改业务流程,进行计算机编程;然后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管理要素的所有关系,尤其是复杂的数字关系交与计算机计算,实现信息交换和导出,让计算机当员工的“秘书”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或杜绝工作失误。

《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通过《材料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与《材料备件信息数据库》的配套使用可解决选型难、手工工作多易出错以及传递物料信息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库存定额”、“危险库存定额”、“积压库存定额”的设置与运算,可解决漏报计划影响生产和库存积压占用、浪费资金问题。

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材料需求计划, 可解决编制计划缺乏科学依据,申报不准,多报、少报、晚报、漏报影响生产或产生积压报废的问题;通过计算机原始计划和实际到货的运算而自动出具的领料单据,可解决材料员手工填写领料单据效率低下的问题。

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实施效果

①代替人工完成收发存报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出具领料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作失误。

②对低于安全库存的物资和超过规定库存期限的积压物资及时报警,或迅速补充库存以保障生产;或及时对积压库存进行横向调料,盘活资金。

③系统中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方便地查阅到每一种材料的技术数据甚至外型图片,免去了频繁提供样品和到设备安装现场看实物、抄数据之苦。实际上,该系统还有如下衍生的功能:

1)减少物资消耗,系统中没有的物资不得领用。系统中没有的物资,而生产又需要的,需说明用途和相关领导专门审批后方可申报,并及时在系统中登记。

2)为配置合理的库存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积压报废。不合理的库存常使企业气喘吁吁。一方面是急需的材料因为资金等原因不能及时到位;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背负着巨大的不合理库存而步履艰难。更另人心疼的是这些积压材料够一定年限就要按原值的百分比处理,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的制度一直没能确立,材料备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从技术和制度上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

3)确保采购计划的准确性。系统建立的物资数据库,可从技术层面杜绝漏报、错报和错误理解规格型号而造成错误采购。并且还利于各单位横向间的技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4)为公司采购部门招标采购时鉴别、对比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该系统的统计功能,将一种物资的平均寿命系数定为一个整数,以此鉴别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物资的质量,科学而准确。可以避免选择供货厂家时的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

5)促进和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这套系统可以计算统计出每一台设备中的每一种材料备件的消耗,根据物资平均寿命的大小以及更换的频率,分析确定与之同一台设备的其它物资的质量好坏,以及整台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供新的依据,使物资和设备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下有机结合。

统计交流材料篇(9)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别墅区傲湖峰的数据分析,将此与合同的工程量做出相关的比较,得出一个盈亏分析表格,这一项工作非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做数据分析之类的事情。但面对庞大的数据,一个表格就有7000多个项目的数据源进行分析汇总,是个很吃力的事情,还好有EXCEL表格的强大的功能使的数据筛选及汇总变的很轻松、容易。因为之前没有做详细的进度记录,所以数据也就只能从大的方向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单方含量、单方造价。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发觉对成本进行核算很大程度都要和现场的施工进度相结合的,否则数据的统计就缺乏真正的意义,所谓要跟现场进度结合,就是你要知道不同工序的交接处,例如市政附属跟主体结构的具体交接时间是什么时候,到了交接点后,你就需要把交接的过渡时期所发生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等进行记录,直到过渡阶段完成。这项工作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合同也是根据不同的节点、工序来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的。你只有知道了具体的工序交接时间,你才能够有的放矢,将其人、材、机的用量剔出来,对号入座。所以对过渡时间的数据统计记录好是很有必要的,否则难以对该分部工程的成本进行核算,也就很难对手头上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目前98区工程虽然已经完工,对以前没有做好进度记录我觉得非常的可惜,因为这是我们接的第一个由徐锦华施工队独立承包的一个项目。但亡羊补牢为为晚也。虽然101区、102区结构已经基本封顶,前期的数据没有记录,但要做好后期的数据分析,从现在起做好后期进度统计是必须的,每个节点的交接时间一定要记录好,涉及到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都要进行记录。小分项以栋为单位,涉及大的以街或以主管为单位。分项的范围不能过于大。否则就失去了统计的意义。

目前在实行的分项工程进度签证记录很有必要在施工队内部进行统一管理、留底的,把每个主管的签证单集中一起,按分项工程进场时间进行分类,夹在一个文件夹里,开工时间由主管填写,填写完成后,统一交于办公室资料管理员管理,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主管根据验收合格单,到资料员处登记分项工程的完成时间,并且将分部工程验收单进行备案。这些记录将会对日后成本数据的分析提供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觉得施工队内部要建立一个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的数据库,以方便日后对比,也方便再接到工程后在工程开工前对合同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得出盈亏的临界点(也就是所谓的临界数据),在成本的过程控制中,牢牢的把握好这个尺度,一旦发觉超出了临界数据的范围,要立马采取纠偏措施,制定纠偏方案(这个方案也可以在到达临界点前制定),并且予以实施,以便亏损得到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虽然这段时间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有点烦,不过给我带来的是很多的好处,也使我对成本的控制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对我有所启发,以上所说不能面面俱到,但如果我们施工队真的能够按上述方法这样子去做了,我相信成效迟早也会呈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只要这个举措能坚持下去,我们施工队以后将会更加的强大,可以放手去接更大的工程,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明细的数据支持,那当然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上面说到了进度与成本结合起来,那么如何规范成本的管理工作呢,下面我就材料的成本管理方面提几个观点:

首先,以往的材料管理模式没有明确材料的具体流向,施工队内部也没有做出材料出入的详细记录,导致了材料的过度浪费,到结算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材料浪费的如此之严重,但又找不出相关的原因,这归归结于施工队内部没有很明确材料流向记录导致的,关于加强材料流向管理我有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仓库管理要有明确材料进出记录,做好材料进出入统计,具体到哪一栋,哪个班组,哪个主管管辖。可以制定如下的表格:

二、

三、规范现场管理,对现场仓管进行相关材料调运的业绩考核

目前工地现场仓管员,没有明确的材料流通记录意识,二次运输单据没有详细的流通记录,材料流向标明不清。唯一解决方法就是要求仓管员,开单时标明材料的去向(材料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时间,材料名称。

以水泥调运为例,每个水泥仓做好标记,如1#水泥仓、2#水泥仓……..现在要从张三的1#水泥仓调运50包水泥到53#,记录单上因这样写:从1#水泥仓库调运水泥50包至53#。而不能这样写:金刚车调运水泥一车。

四、强化施工主管的材料管理意识,提前上报材料计划。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办公室设立材料登记制度,以施工主管为单位,以卡片的形式把材料种类列单,要求施工主管明确报料数量、时间、栋号。

示图如下:

材料管理卡片可以如此制定:

这样做的 好处是材料管理员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哪些栋号、哪个主管要报料,也方便日后对施工主管在材料管理这方面的业绩考核评分。

五、设置材料登记员,做好材料进出库的分类、统计管理、按月打印材料用量统计报表对主管进行成本业绩考核,并把这些数据提交给成本管理员进行成本分析。

材料登记员这个管理职位设置很有必要,主要负责工作为对主管的报料单据进行记录,以主管为单位进行分类,对报料单的数量与第二天材料到场数量进行登记,材料用量多除少补。

六、共材料难以登记的要班求主提供相关下料单,对下料单用量进行统计。

钢筋工程的成本管理一向都是由施工班主负责,我方对这方面的干涉很少,所以对钢筋管理这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经过数据的统计,在报料过程中就很难准确报料,所以要要求钢筋班组每栋的下料要提供材料下料单,我方对每栋的材料用量进行统计,明确现场每个型号的材料用量。这样就可以在报料中处于主动的地位,避免材料青黄不接和过多浪费。

统计交流材料篇(10)

纸张材料支出是出版社生产成本中的重要部分,而随着对信息化手段的不断重视,其在出版社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率、精细化和财务一体化的优势,不仅实现了对纸张材料利用的全面实时跟踪管理,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了纸张材料的循环利用,节省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出版社纸张材料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出版社纸张材料的利用存在着数量大,种类繁多等特点,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负责按照纸张材料的业务类型进行管理,而通常在出版部门是按照纸张的类型(平板纸、卷筒纸等)来进行管理的,所以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一般来说,纸张材料的查询十分困难,同时手工台账和流转记录的保存也十分困难,容易损失或者丢失,这给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造成了多方面的困难,所以寻求新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构建信息化的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体系主体是两个部分,分别是出版部和财务部,其主要职责是:一方面负责对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办法进行制定、检查和实施,另一方面负责对各个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建立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由3个系统、4个层面、5个模型组成。包括网络系统、存储系统、主机系统;数据层、物理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支撑模型、物理支撑模型、应用管理模型、决策管理模型和应用支撑模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对各个不同的纸张进行分类,且设置不同的数字代码以便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一般的,出版社纸张材料的管理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即纸张材料入库管理、移交管理、出库管理。分别管理着材料的入库、调配和出库。

二、出版社纸张材料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流程

出版社纸张材料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对库存的纸张进行实时的管理和监控,具体的分为三大板块,即材料入库管理、材料移交管理和材料出库管理,此外还有材料其他管理。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一)材料入库管理

首先,需要对各种不同的纸张材料进行分类,确认是否需要入库。对于无需入库的另行处理,对于需要入库的则分别进行代码设置,以便于后续操作。具体在纸张材料入库中可以分为预计入库和实际入库,预计入库指的是对已经确定了纸张品种、数量和金额的纸张但是尚未收到发票的进行提前预登记,等待后期审核后再进行直接入库。因为预计入库的纸张材料是已经确定的需要入库的,所以通过提前预登记能够及时的反应纸张采购的业务,而且在材料经过预计入库后会直接录入系统,等待审核后直接入库,这样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实际入库是指对实际的已经收到发票的纸张材料直接入库。对于实际入库的和预计入库纸张材料,出版部门都需要开具入库单,便于后期管理。需要指出的是,财务部门原来开具的预计入库单在纸张材料入库后需要取消,然后重新开具实际入库单,否则实际入库单预计入库单的差额将影响到纸张库存。且上述过程必须保证每天更新,以及一个月进行一次核对检查,防止出现错误。具体的路程图如图1。

(二)材料移交管理

纸张材料移交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纸张材料在印刷厂和库房、以及不同的印刷厂之间进行移交和调配。由于材料的移交只是在各个库存之间进行变化,本身纸张材料的总库存不变,所以只需要出版部门进行操作管理即可,同样需要出版部门开具移交单,且需要在系统进行实时管理、监督。具体操作流程见图2。

(三)材料出库管理

纸张材料出库指的是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纸张材料从库房调配给印刷厂使用。这同时关系到财务部门和出版部门,具体的包括出库纸张数量、类型和金额都需要开具体的出库单,并且在通过审核过后才可以进行出库。每月月底需要有财务部门编制纸张出库凭证,实时管理纸张材料在财务账上的金额,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四)材料其他管理

除了上述管理之外,还包括对纸张材料的借入借出管理、备用启用管理等管理项目,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总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所表现出的快捷性、灵活性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出版社来说,探讨信息化的新手段实现高效率、精细化和财务一体化的纸张材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信息化的出版社纸张管理中的参与主体、系统构架和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具体的介绍构建信息化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体系的内容。从材料入库管理、材料移交管理和材料出库管理三大板块详细的介绍了信息化纸张材料管理体系的操作流程。为实现高效率、精细化和财务一体化的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波,于志东,赵红秀,张裕科,王猛,孔娟娟,郑华. 以信息化手段构建财务报告体系的实践[A]. .2012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上)[C].:,2013:8.

[2]李世波,崔诗彬,刘坤,杨智杰. 材料循环利用闭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J]. 煤炭经济研究,2013,06:64-67.

[3]聂兆伟,刘菊青,黄振勇,韩清娥. 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科研生产“一本计划”管理[J]. 航天工业管理,2010,07:4-11.

上一篇: 车辆安全管理 下一篇: 监理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