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1 22:54:59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1)

本次会议采取现场观摩、借鉴交流和座谈总结相结合的形式,认真总结全州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经验,重点研究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发展,防范市场风险等问题,是对全州粮食产业化建设的一次学习与交流,动员与部署。州粮食局为这次会议准备已久,一路上大家很劳累很辛苦,但学得也很实在,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抓好全州粮食产业化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促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全州粮食产业化的成效,进一步增强抓好粮食产业化的信心

近几年来,在省粮食局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下,通过各级粮食部门的努力工作,全州粮食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粮深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全州已拥有利川清江源、湖北希之源、金穗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技术设备先进的大米和杂粮加工企业,粮深加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8.3万吨,其中大米精深加工年生产能力24.6万吨,杂粮精深加工年生产能力3.7万吨。

粮油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全州已有8个粮食品牌的13个系列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巴山土家”小杂粮5个系列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利南坪”大米等3个品牌取得湖北省“放心粮油”称号;“木龙寨”富硒贡米等6个产品获得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金奖;“巴山土家”小杂粮、“硒旺”牌红小豆等4个产品分别获得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订单粮食基地建设迅速发展。从2004年开始,全州粮食部门着手发展订单粮食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粮食企业精深加工提供了优质粮源。几年来发展粮食订单基地面积每年平均在18万亩左右,农民每亩订单粮食可增收50-100元。

杂粮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土家人生产的“巴山土家”杂粮酥系列食品打进了北京、武汉等地的大型超市,还远销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建始县三友薯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运用新技术对原料进行精深加工,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及国内各省市。湖北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利用先进工艺生产出富硒玉米爽系列饮品,成为中国粗粮饮料的领跑者。

具有我州独特优势的杂粮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杂粮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在连续几届湖北省粮油精品展交会上,我州的特色杂粮系列产品受到国家粮食局和省领导的高度赞誉。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有18家粮食加工企业进入全州百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列,有12家粮食加工企业被列为州级规模以上企业。土家人、建始三友薯业、湖北希之源、利川清江源、金穗、鹤峰邬阳等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带动作用。

粮食产业效益初步显现。从今年上半年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情况来看,全州已完成粮食加工量3.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614万元,实现利税431.3万元,订单粮食带动农户73943户,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173万元,实现了农企双赢。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近几年对我州粮油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化扶持贷款贴息项目所给予的极大支持,2003年-2006年,省粮食局共安排我州技改项目21个,贷款额度5800万元,获得贴息资金321.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州粮食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分析全州粮食产业化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州粮食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同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存在着龙头企业块头小,带动能力不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浓,地方优势潜力发掘不够;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强;订单契约不规范,利益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我州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突出发展粮深加工,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延伸和粮食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

根据上述思路,当前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支持和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决定着粮食产业化的层次和水平,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依托和培植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根据我州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和品牌。国有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设备、技术、产品市场和仓容、收购网点等优势,与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联手经营,实行优势互补,共闯市场,共谋发展。各县市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组建一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州局要重点扶持2-3家,并争取挤进省和国家粮食局的重点企业“笼子”。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杂粮精深加工。我州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省粮食局在粮食产业化发展布局上,把我州列入杂粮产业群,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杂粮的精深加工作为全州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抓好做实。一是要大力扶持土家人、湖北希之源、建始三友薯业等现有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杂粮加工企业,帮助他们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全州杂粮产业化快速发展。二是要考虑开发新的特色产业项目,如马铃薯、油菜深加工等项目。三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粮深加工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粮深加工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研体系,使科技成为粮食产业化的助推器。

(三)切实抓好订单粮食生产和优质粮源基地建设。近几年来,订单粮食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户依据订单搞生产、闯市场,确实少走了很多弯路,订单已成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入的一把金钥匙。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必须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要鼓励企业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规模效益。

(四)以“绿色”、“富硒”为依托,努力创建粮品名牌。“绿色”、“富硒”是我州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紧紧利用好这个优势,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精品名牌。一是要积极推广优质粮油品种和绿色种植,确保企业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二是要切实推行粮食加工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三是要引导企业争创“放心粮油”,进一步争创“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品牌;四是要加强民族文化与特色产品的结合,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粮食购销网络体系建设。粮食购销网络,既是粮食系统开展经营的阵地,也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基础。一是要搞好现有购销网点的建设完善。各级粮食部门要在巩固现有网点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经营,搞好网点延伸,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扩大购销网点的覆盖面,拓展经营领域,提高服务功能。二是要加强中介组织和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要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为粮食生产、人民生活和粮食安全搞好服务。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2)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杂粮主产国之一,杂粮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杂粮产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致富。杂粮主产区多属贫困人口聚居地区,杂粮既是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杂粮具有生物多样性选择,是抗逆抗灾的先锋作物。三是传承 “五谷为养”的中华养生文化,杂粮不仅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具有“药食同源”作用,辅助降脂、降糖和调节人体机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杂粮养生保健功能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并得到开发利用,杂粮主食产品不断丰富了百姓餐桌,以谷子、高粱、芝麻、荞麦、燕麦、大麦(青稞)、绿豆、芸豆、小豆等各种小宗杂粮杂豆为原料的食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

我国杂粮主食加工刚刚兴起,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技术装备落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许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杂粮主食和制品,其生产技术装备多停留在小作坊、小规模,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品质难以保障,掺杂使假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我国传统杂粮食品产业的传承与发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实施为提升杂粮主食加工水平和能力提供了契机。目前,杂粮主食加工急需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和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杂粮主食独特配方及工艺,注重营养性、功能性产品开发,推进杂粮主食加工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

杂粮主食加工技术示范交流专题活动为全国各地杂粮主食加工企业、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参与研讨交流和技术成果推介示范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杂粮主食加工业产学研合作,为做大做强杂粮主食产业,带动杂粮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水平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示范交流推广活动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刘明国副局长结合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情况,重点从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及推进主食加工业的主要工作措施三个方面,与大家做了交流。

我国主食加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2年以来,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良好发展氛围逐步形成,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趋势显现,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的作用下,运行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增长态势明显,效益稳步提高。据统计,从事方便食品制造的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目前已经超过1150家,2013年前三季度的累计主营业务收入比2012年同期增长12.7%;上交税金比上年增长7.3%,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目前,我国杂粮年产量约1200万吨,涉及杂粮主食深加工的企业有千家左右。

二是领域不断拓展,产品趋向多元。为了适应主食消费的趋势性变化,主食加工业拓展生产领域,逐步实现以生产传统米面制品为主,向以生产多种类型主餐食品转变,工业化主食产品产销两旺,品种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市场上的主食产品主要有:面制类主食、米制类主食、带馅主食、调理制品和预制菜肴等等,品种花样日趋增多;杂粮主食也广受百姓亲睐,以谷子、高粱、芝麻、荞麦、燕麦、大麦(青稞)、绿豆、芸豆、小豆等各种小宗杂粮杂豆为原料的食品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形成了杂粮面食、杂粮米、粥羹、佐餐饮品、杂粮糕点和预制速冻杂粮制品等六大类产品。

三是领军企业发展壮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主食加工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工艺技术先进、加工标准化、配送连锁化、供应社会化的领军企业。在速冻食品行业,北方的瑞达、民乐、“狗不理”,南方的龙凤、安井、五羊,中部的三全、思念、科迪等等,已经成为引领主食加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杂粮及面制主食加工行业,山西六味斋、河南多福多、江西春丝、桂林西麦等发展很快。在一些上规模、上水平的大企业带动下,主食加工行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据分析,2012年行业内人均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21%。

四是产业加速聚集,布局不断优化。我国主食加工生产企业持续的向主要原料优势产区、大中城市的周边和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集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在河南、山西、四川、湖南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部分企业在发展主食加工业生产的同时,探索多种流通和销售业态。主食加工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少地区重要的民生工程。

五是产业链双向延伸,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主食加工企业为了保证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品质的一致性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近些年来,日益注重建立、健全自己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的产业链,企业的经营不断的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头向产前延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专用原料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带动农民增收,也缓解原料成本的上涨冲击,同时从源头上掌控质量安全;另外一头,向物流配送和销售终端市场延伸,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供应体系;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吸纳了更多的就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主食加工业潜力巨大

主食加工业是上游连“三农”,下游惠民生的基础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前景和潜力不可低估。

第一,发展主食加工业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业持续丰收,粮食、肉类、水产品等一批主要农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逐步由总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通过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主食加工业,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就业链的作用十分明显,一般可以使产品价值在原粮基础上提高3~10倍。我国杂粮主产区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发展速度慢的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以发展杂粮主食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强杂粮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规范有机、绿色杂粮生产基地,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主食加工业是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按照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往往也是食品消费结构快速变化期,这一时期居民对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多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家庭人口规模逐步缩小,主食消费方式正在由原来大量靠家庭自制,向大量依赖社会化生产供应转变。我国食品消费正处于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增长速度最为强劲,食品安全最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及食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等新特点。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摄入过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各种“富贵病”明显高发,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饮食观念,杂粮的养生保健功能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并得到开发利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杂粮及其他主食加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主食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发展主食加工业是促进食物安全,规范主体行为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现在城市居民大概70%、农村居民40%左右的米面类主食依赖于社会化供应。但是我国主食工业化水平很低,据专家估算在15%~20%之间,大量的主食产品,依赖于小作坊、小摊贩,甚至是部分黑窝点在供应,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无法得到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食物安全,亟待加快主食加工业发展,必须按照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技术现代化、组织制度化的工业化要求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

第四,发展主食加工业是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主食加工行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主食消费需求和主食加工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但是除了这个基本的矛盾以外,从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太合理,传统的主食产品的比例在现有的总量中还比较大,一些新兴的方便食品、冷冻食品、预制菜肴等,包括这些年市场上显露出强大需求的功能性杂粮主食等行业发展比较滞后,一般性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所以,急需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推进主食加工业的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顺应城乡居民对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关系老百姓一日三餐消费主食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两年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12个省市进行试点示范,加强引领带动,组织了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展示推介和研讨观摩交流,开展了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营销模式的推广和扶持政策研究等工作。同时,为了培育发展典型、推广先进经验,认定了两批共60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共识,营造了环境。主食加工业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发展正逢其时。

下一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实现“九个一”目标。一是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研发一批技术装备,四是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五是推动制订和修订一批行业标准,六是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七是推介一批主品,八是推介一批成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九是协调、争取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

201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计划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省区市,通过加强面上的引导推动,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广聚共识。

一是加强点面互动。采取全国性活动与区域性活动相结合,加强主食加工业面上的引导和重点区域推动,做好全国与省市地方的协同联动。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城市郊区推进主食加工现场交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有关省市开展区域性的主食加工提升行动主题活动。

二是组织主食加工技术装备和产品展示推介。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主食加工业精品之窗”网站等平台,开展主食加工业的技术、装备展示,宣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产品。

三是协调争取政策。针对主食加工企业反映突出的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将积极协调财税、金融部门,争取在政策上逐步突破。税收方面,争取在所得税、增值税优惠上有突破。投入方面,农业部正在推动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今后几年拟对主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及产加销产业链建设等固定资产投入给与重点支持,争取在利率、授信、贷款周期等方面有较多的优惠;同时,协调、争取对主食加工示范企业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示范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规程、品质控制等内部管理培训和企业标准升级,以及采用先进标准,促进示范企业标准化、规范化。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3)

考察组首先参加了在长春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随后到洮南市就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及工业园区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并与洮南市结为友好市县。

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吉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区域综合博览会。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专业国际会议及商务周(日)活动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参会客商5万多人,其中来自东北亚的俄、朝、韩、日、蒙及美、法、德、英等6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客商达7300多人,世界500强参展参会企业达81户,参观公众达32万多人次。博览会对外贸易成交额达4.5亿美元,其中出口成交额3.2亿美元、进口订货0.9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额12.7亿元人民币。博览会上,考察组重点参观了食品(农副产品)展区、高科技(电子)展区、投资洽谈区,深入细致地调查了各地小杂粮产品品种及价格,收集了招商引资的相关信息。

洮南市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大兴安岭脚下、科尔沁草原腹地的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510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万人。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有纺织服装、生物制药、有机食品、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粗精饲料和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七大重点产业集群。是部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细毛羊基地、吉林省奶牛大县,是全国有名的绿豆之乡、杂粮杂豆之乡、辣椒之乡、西瓜之乡、粉条之乡。在洮南市,考察组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对洮南工业经济的考察。参观了洮南恒威毛纺织有限公司、洮南香酒业有限公司等4家工业企业,重点考察了洮南市金升冶金产品有限公司和洮南香酒业有限公司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对洮南工业园区建设的考察。参观了洮南市工业园区,重点了解了洮南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对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和企业的考察。参观了洮南市物资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绿缘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5家实力比较雄厚的杂粮杂豆企业,了解了这些企业的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经营理念。四是对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发展进行了考察。参观了全国辣椒第一镇——洮南市福顺镇的辣椒生产基地和金塔、爱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辣椒初精深加工企业。

二、考察成果

一是与洮南市缔结为友好市县,建立了巴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招商引资的据点。县人民政府与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吉林洮南¡湖北巴东缔结友好市县协议书》,与洮南市结为友好市县。双方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洮南与我县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洮南将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协作,并为我县企业在该地区开拓市场、进行商贸活动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同时,协议还约定了双方领导不定期进行互访考察和各对口业务部门加强友好往来的机制,以两地政府间的交往、交流带动企业、民间的交往、交流,推动双方合作向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我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招商引资等经贸活动有了一个据点。

二是与洮南市在杂粮产业合作上达成了协议,为我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洮南市粮食局与巴东县粮食局签署了杂粮杂豆市场开拓合作协议,洮南市粮食收储公司与巴东县土家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巴东为洮南提供红竹豆等优良杂粮杂豆资源,洮南为巴东提供绿豆等优良杂粮杂豆资源;洮南利用杂粮杂豆集散中心的优势为巴东搭建杂粮杂豆贸易平台,巴东利用自己的市场网络优势为洮南杂粮杂豆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搭建贸易平台;双方在保证质量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种认证,在双边县市建立杂粮杂豆企业分公司或进行贴牌销售;同时,还约定双边粮食局积极为双边杂粮杂豆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共同开发、共同合作。协议的签订,使我县小杂粮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洮南市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和发展空间,不断做大做强。

三是学习了外地招商引资的工作经验,拓展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路。通过考察参观,考察组学到了很多招商引资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做法。在博览会上,考察组深入学习了解了博览会在会展筹备、展区布局、参展准入、布展施工以及安全保卫、卫生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和相关规定,为今后自行举办会展招商打下了基础;同时收集到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投资贸易信息,掌握了一部分市场前沿投资信息。在洮南市,学习了该市在工业园区建设上采取的“园区中建园区、客商建园区、客商招商入园区”等先进做法,了解了该市在招商引资上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给予客商的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进一步拓展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路。

四是在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方面,考察组学习了该地围绕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与组织领导、经营引导、前中后期政府服务与市场开拓,形成产业网、产业链的做法与经验。

三、考察体会

一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尤其是领导层要解放思想。洮南市的园区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洮南市在园区招商时最初也只是考虑招厂矿企业入驻园区,但通过走出去,与客商接触,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由招企业,发展到了招园区建设业主,由深圳的客商在其工业园区中单独开辟建设深圳园区,由客商来代替政府招商入园。如果洮南市领导层的思想不解放、不统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同时,洮南市对招商引资工作也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四大家领导共同抓招商。为了引进客商,在土地、税收、收费上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强、实实在在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是土地出让金向省缴纳部分由企业全额上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额返还企业;二是企业所得税给予“免三减二”政策(即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免三减二”期满后,可再议;三是建设期间,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企业投产后,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最低限,按年度一次性收取。除此之外,洮南市还对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建设过程中涉及地方的各项审批实行集中办理,正式投产后,对企业的各种检查实行准入制。在这些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的吸引下,目前已有新加坡来宝集团、深圳宝安集团、武汉马应龙集团等20余户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该市投资建厂。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出台这么多的优惠政策,更不可能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并吸引如此多的客商来投资。

对比洮南,我们还有许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尤其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在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单纯就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而言,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次博览会规格高,规模大,参会的国内外政要有71位,各国领导人包括联合国高官多达7位,参展的81户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区副总裁以上高管就有36人。吉林省在博览会上签订项目169个,项目总投资达774亿元,取得了巨大的收益。以后此类大型贸易投资博览会,我们都应努力争取,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参加,通过博览会加强学习,增强沟通,使巴东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氛围中去。

二是必须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规模效益。我县的小杂粮、高山蔬菜、柑桔、魔芋等产业独具特色,但在产业化程度上还比较低,规模效益不高。洮南市发展杂粮杂豆和辣椒等特色产业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

洮南市现在是全国著名、东北最大的杂粮杂豆集散中心,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区都有一定影响,年交易量50万吨,年交易额30多亿元。洮南杂粮杂豆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加强种植基地建设。该市气候条件干旱,土地盐碱含量高,主粮产量较低,而杂粮杂豆种植产量较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市就重点建设绿豆、西瓜、辣椒、芝麻、葵花、土豆、山杏、蓖麻等8个特色产业种植基地,不仅培育了一个个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也培育了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市场的规模发展。二是大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经营企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经营规模大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渠道,形成了影响力大的杂粮杂豆集散市场。该市现在共有杂粮经营业主120多户,其中年经营过万吨的大户就10多个。各杂粮杂豆企业共有各种收购车辆2000多台,触角涉及广大农村,辐射半径达300公里,可直接按客户要求挑选,收购各种品质的杂粮,极大方便了经营业主和广大种粮农民。一些公司还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对引导农民种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格局。三是加强仓储、收购加工和营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2002年以来,洮南相继开发建设了前店后厂式标准商业网点200处,其特点是前面是商店,对外收购和经营销售自己生产加工的产品,后面是厂房,对收购上来的杂粮杂豆进行精选、加工、包装,使其增值。四是大力发展外贸市场。该市杂粮杂豆企业,瞄准发达国家杂粮杂豆巨大市场,致力于杂粮杂豆出口贸易。目前该市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已达23户,每年直接或间接出口杂粮20万吨,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其中绿豆一项出口达15万吨,成为洮南对外贸易出口的免检产品和支柱产品。

全国辣椒第一镇洮南市福顺镇以辣椒产业闻名全国。该镇在发展壮大辣椒产业上,主要是采取稳定种植基地面积和发展壮大经销队伍两手并举的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500公顷以上,辣椒经销人队伍已由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上百人,仅贩运收购的车辆就有500多辆。经销队伍的壮大,带来了国内外辣椒加工和经销企业的光顾,使福顺辣椒不仅解决了卖椒难,而且也保证了价格的稳定,现在每市斤干椒稳定在5块钱以上。辣椒单项年产值超亿元,种植收入达7000万元,市场贸易4万吨,贸易总额突破3亿元,年深加工辣椒5000吨,加工增值500万元,车辆贩运收入1500万元。辣椒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着红辣椒贸易往来。辣椒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和城镇居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比之下,我县的特色农业就显得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没有规模效益。桑蚕、魔芋、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常年处于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状态。所以,我们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深加工需进一步突破,市场需进一步开拓,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在吉林考察期间,所到县市,无不建有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土地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洮南市也是如此。高目标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是洮南市建设工业园区的总体战略。洮南市工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重点规划了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医药保健品工业、皮革加工、纺织服装工业、建材加工和综合加工等7个小区。2006年该市投资5000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期工程,完成了6.05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热、通讯、绿化、美化以及工业用地平整“七通一平”基础设施任务,今年又继续投资2000万元启动实施了二期工程,已完成道路修筑1668米,地面铺装面积8.776万平方米。为解决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该市还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深圳客商在园区内圈地特辟深圳园区,由客商负责开发建设深圳园区,并由客商负责深圳园区的招商引资,而客商则利用其在深圳的广泛联系进行招商引资,以深圳人引深圳人,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这种“借腹生子”,“引种繁殖”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工业园区建设开发上认真学习和探讨。

四、落实措施

(一)迅速组织县粮食、农业、商务、质监等部门通报考察情况,研究我县小杂粮产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如何学习洮南市特色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积极做好与洮南杂粮杂豆营销平台的对接工作;深入探讨洮南在辣椒生产营销上的成功策略,指导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对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编发一期信息简讯,发掘其潜在价值。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4)

1 忻州市小杂粮生产现状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黄土高原区,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带,是一个以大秋作物和小杂粮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农业区。玉米和小杂粮是忻州最具生态资源优势的农作物,尤其是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泛、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目前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保持在280万亩以上,总产在3.5亿公斤以上。忻州主要杂粮产品可归为:“一薯、二麦、四米、五豆”。一薯即马铃薯;二麦即莜麦、荞麦;四米即小米、黄米、糜米、甜糯玉米;五豆即红芸豆、大豆、豌豆、蚕豆、绿豆。

2013年,忻州市农委实施了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目前,全市小杂粮加工企业总数已达600多个,这些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各类小杂粮5.8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很多产品在全国或省举办的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上获得奖励和优秀产品奖等称号。

2 我市发展小杂粮产业有几点优势

2.1 生产有条件优势――我市地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气候冷凉,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土地资源广阔,气候特点各异,具有适宜小杂粮种植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为小杂粮的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种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2 种植有传统优势――忻州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农民有传统种植习惯,高粱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麦和糜、黍、豆类等均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品种多,品质优,历史上小杂粮就有一定的市场和名气;

2.3 产品有市场优势――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消费多样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开拓,小杂粮以其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有特殊的医疗保健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为此,应把小杂粮作为忻州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导产业和一大突破口来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合理布局,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突出加工转化,使小杂粮产业尽快发展成为我市的一项特色优势产业。

3 进一步抓好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主要措施

我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品种多,产量少;珍品多,品牌少;粗品多,精品少。针对我市小杂粮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依据制定的小杂粮产业化开发战略,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了研讨论证,决心要把小杂粮做出大文章。我们初步确立了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合理布局,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主攻单产,优化品种,争创名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逐步形成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占领国内外市场。近期发展目标是:在5年内,小杂粮播种面积发展到300万亩,总产量增加到4.5亿公斤,并全力主攻加工转化,使加工转化率达到60%,农民人均从小杂粮产业化开发上增加纯收入500元。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立足科技进步,全力优化品种,提高小杂粮产量质量。一是根据我市地理、气候特点及小杂粮的生产习性,积极引进适宜我市种植的名优特新品种,逐步更新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传统品种;二是对传统特色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使传统特色品种提高质量和品质;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种植、间作复播等实用技术,增加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其品质、产量和效益。

3.2 坚持因地制宜,着力科学布局,实现小杂粮规模扩张。根据小杂粮生长特点、各县市的自然条件及种植习惯,进行合理布局,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生产。

3.3 突出加工增值,推进杂粮产业化经营。我市现有的一批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差,质量低的问题,下一步要引导企业从思想源头上树立“并肩作战”的观念,联合一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参与研究与杂粮产业相关的科研、种植、加工、贸易等方面的问题,把他们组合起来,走“产、供、销”相结合路子,发挥规模效益,做大做强我们的企业。在杂粮主产区逐步建立和扩大优质杂粮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形成杂粮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流通链、逐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推动全市小杂粮打入国内外大市场。

3.4 围绕产品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小杂粮市场开发。忻州市小杂粮市场开发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市场开发上下功夫。2004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正是给全国的杂粮生产者提供一个了解信息的平台,下一步一是要加大小杂粮及其加工产品的宣传力度;二是要加强小杂粮营销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小杂粮开发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等,支持鼓励农村各种流通服务组织的发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抓好出口创汇,形成大流通、大经贸、大市场格局,以流通促进生产,促进发展。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 TS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13-01

一、兰坪县杂粮产业现状

兰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属温带山地高原季风气候,年均降水174天,最低海拔为1360m,最高海拔为4435.4m。全县共有石登、河西、金顶、兔峨、中排、通甸、拉井、营盘8个乡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窄北宽的地貌,具备地形差异显著,土壤、气候、生物资源垂直分布明显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兰坪县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的总体布局。兰坪县总面积438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约为36340公顷,占总面积的8.28%。在农业用地中,单产在150公斤以下的耕地为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水田3.7万亩,坡度大于6°的耕地面积占农用面积的93%。

兰坪县是典型的旱粮生产区,杂粮主产玉米、小麦、水稻,其次为高粱、荞麦、青稞、燕麦等。兰坪县将小杂粮作为优质杂粮产业的发展重点,每年始终保持19万亩的种植面积,其中高粱600亩、大麦28000亩、燕麦9900亩、荞麦27000亩、豆类130000亩,年产量16600吨以上。尤其对于荞麦、燕麦而言,兰坪县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兰坪县高山小杂粮生产中的优质作物,与玉米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兰坪县大力发展优质食用豆产业,主要包括蚕豆、大豆、芸豆等,种植面积为13万亩,实现年产量3930吨,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在适应种植海拔在2200m以下的沿江四乡镇种植蚕豆,种植面积为20000亩,年均每亩产量250-300kg;在拉井、河西种植大豆,种植面积为40000亩,年均每亩产量200-250kg;在适应海拔2200m以上的冷凉地区种植芸豆,种植面积25000亩,平均每亩产量250-300kg。为了推动食用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兰坪县还在沿江半山区、山区种植绿豆、豌豆、架豆、四季豆等,种植面积为10000亩。

2013年,兰坪县根据上级部门安排,计划在四个乡镇开展10000亩杂粮高产创建,并实施了《兰坪县2013年杂粮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兰坪县已经完成含百亩区、千亩示范片、万亩辐射带在内的共11260亩杂粮高产创建,超额完成了杂粮高产计划任务。在杂粮种植技术上,做到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种植规格、统一用肥、统一病虫害防治,从而改变了传统以点播为主的播种方式。

二、兰坪县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 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

由于兰坪县山地多、耕地少,且具备立体气候特征,所以兰坪县不适合走大规模种植杂粮的农业生产路线,而是应从本地区的立体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状况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发展特色农业。兰坪县要以旱作农业为主,按照高、中、低山区划分特色农业发展层次,立体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分类型发展。尤其对于兰坪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因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落差大,使得作物品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为该地区发展小杂粮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兰坪县应将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作为发展小杂粮的重要产地,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一批小杂粮加工企业,带动全县农民增收,实现杂粮产业化发展。

2. 依靠科技提高杂粮产量和品质

兰坪县杂粮产业虽然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栽培管理落后、品种退化、种植技术更新慢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兰坪县可落实以下生产措施:首先,兰坪县应从建设种子基地入手,在原有杂粮品种基础上积极推广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逐步实现杂粮品种的更新换老,从而解决品种退化的问题。其次,兰坪县要加强栽培管理技术培训,转变农民传统粗耕滥种的生产方式,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杂粮产量和品质,为兰坪县做大做强杂粮产业奠定基础。

3. 推动杂粮加工业发展

当前,兰坪县杂粮多为山区人民食用,因消费不便使得城镇居民消费量不高。针对这一现状,兰坪县应走精品杂粮生产路线,寻求最佳的杂粮加工模式,实现杂粮消费加工化、大众化、便捷化,提升杂粮价值,扩大杂粮在城镇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同时,兰坪县还应当利用杂粮在医疗保健、营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开发营养型、功能型保健食品,创建杂粮绿色食品品牌,将优质杂粮加工品打入市场。此外,兰坪县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现状,构建农户、企业、基地的一条龙产销体系,优化小杂粮区域化布局,创新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化、高效化的杂粮加工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 完善杂粮产业运行机制

兰坪县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推进杂粮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应建立资本积聚扩张机制,将优质杂粮列入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引入专项资金促进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同时,采取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扩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降低龙头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兰坪县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杂粮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调动起农民杂粮生产的积极性。再次,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杂粮生产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杂粮产业化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兰坪县应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立体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状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并将优质杂粮发展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方向。新时期下,兰坪县要稳步扩大杂粮种植面积,提高杂粮产量和品质,延伸杂粮加工业链条,构建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推动杂粮产业化快速发展,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亦文.发挥杂粮特色优势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J].农产品加工.2010(1).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6)

1.1杂粮分布集中,品种齐全

建平杂粮主要分布在以朱碌科镇、建平镇、奎德素镇和喀喇沁镇等为中心的中东部乡镇,这些乡镇土地面积大、交通便利、海拔地势高,适合杂粮生长、加工和销售,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作用。全县杂粮共有十几个品种,主要有谷子、高梁、向日葵、黍子、芝麻、荞麦、薏米及各种豆类等。

1.2杂粮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县目前有杂粮加工购销户1000多家,投资超过500万元的企业3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建平小米”“建平红小豆”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提升了建平杂粮产业的档次和知名度。

1.3杂粮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建平县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是辽宁省政府确定的“有机杂粮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2发展优势及劣势

2.1发展优势

建平地处燕山山脉向辽沈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农半牧丘陵地区,全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平均气温7.6℃,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无霜期短,空气通透性好,病虫害轻,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平均在10~12克/公斤,这种土壤能够使杂粮品质突出、营养丰富、口感纯正。近些年,农业部门密切同各大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地膜覆盖、机械穴播、膜下滴灌、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防治、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杂粮逐渐实现了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2.2发展劣势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F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15-02

1 引 言

“五谷杂粮”的说法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便已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失衡的问题日渐突出,“精米精面”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富贵病”,于是人们又回归自然,追求天然食品。而小杂粮则以其丰富的营养和所具有的食疗保健功效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从昔日口感粗糙的食品变成了营养界的新宠,并且将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2 小杂粮的营养及保健价值

东方倡导“药食同源”、“饮食养生”原则,西方也有“食物就是最好的医药”之言。小杂粮之所以走俏21世纪,不仅仅是因为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如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保健功效明显。例如,荞麦、莜麦蛋白质含量高,多种氨基酸配比合理,被誉为“美容、健身、防病”保健食品原料;高粱面含有碳水化合物、磷、铁、钙、核黄素等,性味甘、涩、温具有健脾、和胃、止泄功能;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黑豆等食用豆类蛋白质含量比禾谷类高1~2倍,其氨基酸齐全,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小杂粮由于种类多、生育期长,多种植于无污染源、工业极不发达的地方,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空气清新、环境干净、不用农药化肥,因此被称为是“天然安全的食品”。

3 山西小杂粮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小杂粮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播种面积较大的有谷子、高粱等17种小杂粮作物,共计2012万亩,约为中国内地农业小杂粮种植面积的10%,年总产量约为27亿千克,为山西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5%,其中,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位。山西小米远有贡品“沁州黄”,近有“东方亮”、“汾州香”,而且“汾州香”小米蝉联1~5届全国农博会金奖。国际荞麦专家称寿阳荞麦是“世界上最好、最干净的荞麦”,右玉“盆儿洼”的甜荞饮誉日本,《中国荞麦》记有“全国75%的优质荞麦资源在山西”。然而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的山西,虽然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种类多、品质优良,有10多种杂粮产品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得过金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长期没有自己的品牌,“金牌”并没有转化为市场名牌,小杂粮种植已呈萎缩趋势。

山西小杂粮的资源优势为何不能变为经济优势?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长期以来,山西的小杂粮生产一直处于农户口粮调剂和农业生产的填空补缺状态,小杂粮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点多面广、产量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十分普遍。

(2)小杂粮中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比较匮乏,传统名牌产品也存在加工能力、开发力度、宣传的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小杂粮的发展后劲。小杂粮生产在山西省属于自然式、靠“天收”的种植模式,农民没有进行品种改良,有的品种已逐步退化,影响小杂粮现有品质和使用价值。即使一些大型的小杂粮加工企业也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对企业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重视不够,从产品的包装设计到市场推广,投入都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3)“龙头”企业在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不能形成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格局,因此形成原粮销售比例较大,深加工、精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虽有多家小杂粮加工企业星罗棋布于三晋大地,却没有一个能够主宰市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联合体。

(4)经济信息相对闭塞,观念陈旧落后。山西小杂粮由于生产地多分布于交通、通信不便的县镇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信息对生产和销售的指导作用不明显,许多农户还在低价位的传统产品上追求产量的丰收,而不知道调整品种结构,生产需求大、价位高的产品,对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缺乏了解。信息的闭塞也使许多小杂粮加工企业的市场观念陈旧落后,严重缺乏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质量观念和市场观念。许多企业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和销售的意识,不太在意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4 山西小杂粮品牌发展的思路

实施品牌战略是小杂粮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小杂粮产业化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它的首要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以创品牌为立足点,形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系统,以商品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让小杂粮产品在市场中实现最大价值,才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4.1 加强协调管理,用名牌战略带动小杂粮产业化的兴起

产业化离不开名牌产品。山西的小杂粮优势多为特色产品,但特色产品并不等于名牌产品。如果用名牌产品去拉动特色产品,必然会带来一项产业的兴起。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启动正是需要从创名牌、保名牌入手,扩大规模,扬优成势。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专业化生产,基地化经营的思路,努力构筑大规模的产品群,从品牌产品中进一步培植名牌产品。因此,各杂粮主产地、市或特产县、区,要根据大市场的需求与本地小杂粮的优势品种(产品)的资源特点,确定中、远期发展目标,抓好小杂粮的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能力的提高、改造。农业、粮食、经贸等部门则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让有实力、前景好的企业(集团)跨地区、跨部门兼并组合,加强综合开发能力,推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小杂粮主干品种的产业经济优势。此外,对国有、集体、私营企业都要有均等的倾斜政策,无论生产、加工、销售,只要具备开发产品、组织加工及营销服务的条件和能力,就应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构建有效的激励投入机制,引导人才、资金、项目的走向趋于小杂粮。如建立小杂粮专用开发基金、风险基金和奖励基金,设立小杂粮名牌产品开发奖。根据小杂粮名、优、特产县贫困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通过“产业扶贫”方式,发挥区域经济开发的优势和长处,让各级“扶贫办”增大扶贫投入力度,使小杂粮这一特色产品尽快变成优势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当地真正的支柱产业。

4.2 加大科技投入,改变营销理念

在小杂粮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上下工夫,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山西小杂粮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起步容易的“药食同源”食品做起,逐步提高技术含量。以科技为先导,加快产品、技术创新的步子,研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改进工艺、改进传统的土特产品的形态、改进营销理念,使传统的“土特食品”注入“保健”、“医疗”、“延年益寿”等新消费时尚理念,同时以全球化的需求为标准,起步要高。优化流通领域的机制,引导和适应新消费需要,走“专家策划、政府扶持、企业实施”的路,实现“越是地方的(产品)就越是世界的(产品)”的远大目标。

4.3 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消费市场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依据往往是产品的知名度。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成历史,好的产品只有加上好的宣传才能产生好的效益。因此山西小杂粮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围绕名特产品,加大宣传,塑造品牌,提升企业的外在知名度。提高知名度的途径、方法很多,其精髓就在于:根据产品的特点,让品牌出现在一切可以出现的地方,使其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山西小杂粮产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在各大媒体发放广告;赞助关于山西题材的电视、电影的拍摄;聘请营养学家和保健专家作一些专题讲座;在糖尿病专科医院设立小杂粮产品的专卖店;搭乘山西旅游业的快车,在各大旅游景点建立山西小杂粮餐饮店和产品专卖店;在大型超市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促销活动。此外,建立规范的营销体系、完善营销网络、理顺销售渠道,不但可以加强连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且可以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如集中各地特色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积极进行商贸洽谈等对外出口的营销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直销、、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逐步在在全国主要大城市建立小杂粮贸易网络,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4.4 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

(1)政策倾斜,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各地政府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制订当地小杂粮的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加强对小杂粮产业的引导。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同时,给予名特产品生产、企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及给企业的生产、销售开通绿色通道等,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小杂粮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管理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是品牌有形的资产。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小杂粮名特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小杂粮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因此,山西省作为“小杂粮王国”,要在产品竞争中捷足先登,就必须加快研究和制定小杂粮名特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与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接轨,为山西小杂粮走向国际市场铺路。同时,建立无公害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推广无公害优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优质无公害小杂粮质量的认证工作,确保优质小杂粮的安全上市。

(3)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权益,打击假冒伪劣

山西省小杂粮生产虽然有资源优势、种质优势和品质优势,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很多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从而无法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沁州黄”被河南某公司抢注,迫使品质居全国之冠的沁县小米不能使用本该属于自己的商标,直至获得原产地域保护。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山西小杂粮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步伐,加大企业及产品的注册力度。同时实施重奖的激励措施,对已获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和企业家,政府要大力褒奖他们,新闻舆论要弘扬他们,提供助力、扩大影响,使其声誉远播。

然而企业的知名度越高、品牌越响,搭便车者便越多。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于名牌企业及产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山西前几年发生的假酒案给汾酒集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品牌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侵权行为,为山西小杂粮的发展、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小杂粮王国”的质量、形象在国内外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山西的整体长远利益。

5 结 论

市场经济给小杂粮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和农业的大发展将使优质小杂粮出现更大的生机和活力。而要想把小杂粮做成大品牌,在小杂粮产业化开发上,既要着力于科技推动、机制推动、投资推动和行政推动,突出市场品牌,重点开发燕麦科技系列产品、珍品小米、苦荞产品、马铃薯系列产品、豆类系列产品五大系列产品,又要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新的名牌产品,带动全省小杂粮走向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籍增顺.关于山西小杂粮发展的几点反思[J].山西农业科学,2007(2):3-6.

[2]王虎.吕梁市离石区优质小杂粮产业开发探析[J].山西科技,2007(1).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8)

小杂粮生产面临的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逐渐换种其他大宗农产品。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对缺乏,农作物生产制约于干旱和生长期。在同地同期同等气候条件下小杂粮产投比远远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产投比。

二是外出务工多,农业生产能力降低。农民外出务工较多,农村劳力减少,由于务工收入远高于种植收入,再加上小杂粮多长于贫瘠山地、坡地,广大农户不愿再种植小杂粮,造成种植能力下降。

三是小杂粮加工能力弱,形不成产业规模。目前山西省小杂粮尽管品种多,但针对小杂粮的加工能力相对有限,大多在中、低档水平徘徊,品牌影响力差,缺乏有效带动,形不成产业规模。

四是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卖难问题依然存在。小杂粮市场变化快,尽管价格行情不错,但依然不能解决卖难和价格稳定的问题,难以摆脱丰年价滥、欠年价高的销售困境。

小杂粮产业发展机遇及对策

从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分析看,小杂粮的生产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尤其在山西省,由于品种多,适合小杂粮生长的区域多,适合小杂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该从生产、加工、销售和对外贸易等各个环节进行扶持,形成产业规模、创造产业品牌、占领产业市场。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资源转型跨越式发展期,为小杂粮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机遇,再加上近年来,小杂粮悄然走红中高端市场,为小杂粮做大做强提供了先决条件。

1.建立小杂粮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现阶段的小杂粮主要栽培技术简单粗放,通过建立高标准的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推广旱作栽培技术、有机农业技术等,增加小杂粮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小杂粮的单产水平,实现小杂粮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2.建立小杂粮加工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小杂粮只有经过加工转化才能显著增加效益。应扶持建立一批高科技含量的专业化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深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形成小型加工、粗加工、精深加工等不同层次和档次的加工体系。以提升小杂粮的产业优势,扩展消费市场,推动小杂粮生产的发展。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9)

杂粮是我们祖先最早的食物来源。先有杂粮,后有主粮,“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表明谷物为我们膳食结构的主体,也就是五谷是我们的主食。实际上,我们祖先食用的谷物是健康的全谷物食品,例如糙米、全麦面粉和谷子等等都是很好的全谷物食品。杂粮的概念是现代社会演变而来的。因为单产、种植比较效益、国家的宏观政策、老百姓对食物的喜好性(追求心理、口感)等等因素,导致种植结构的变化,现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外的粮食作物被统称为杂粮。这种演变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反映。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的消费日益增长,杂粮产业的发展逐步得到重视。但总体上杂粮在我国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普遍认为杂粮属于小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大宗粮食,因此,无论是在科技支持,还是在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发展手段。

1.我国杂粮主要品种分布情况

我国杂粮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干旱半干旱、高寒地区的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的老少边穷地区。谷物类杂粮有燕麦、荞麦、高粱、谷子、糜子、薏苡、青稞、籽粒苋等,豆类杂粮有豌豆、蚕豆、小扁豆、芸豆、红小豆、绿豆等。在我国发展杂粮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

2.我国杂粮生产面积及产量

目前,我国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呈下滑的局面。1962年杂粮产量5199.4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34%;2012年杂粮产量4584.6万t,在粮食总产量中占比不到8%。

2012年,杂粮种植面积1468.8万hm2,比上年减少12.7万hm2,减幅0.86%。除高粱的种植面积增加外,大部分品种的面积均为减少。虽然面积减少,但产量有所增加。2012年杂粮产量4584.6万t,比上年增加30.5万t,增幅0.67%。

3.杂粮是我国出口优势资源

2012年,我国杂粮出口到10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有15类38个品种,出口数量为153.1万t,比上年减少6.8万t,减幅4.2%。创汇金额12.8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25亿美元,减幅1.9%。这说明,杂粮是我国出口优势资源,相比之下,我国主粮大豆、小麦、玉米在国际竞争中并没有优势。

4.杂豆(淀粉质豆类)

杂豆属于低GI食品,高蛋白、高纤维、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升糖指数、高B族维生素与矿物元素、低致敏性,早已被认为是健康饮食中的一部分。在许多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都曾记载过杂豆的营养成分、其作为保健品及中草药的价值。

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非常具有优势,但受西方饮食的影响冲击较大。我们应该从国民的膳食结构的调整来看我国杂粮产业的发展,站在国家的高度,重新认识杂粮在国民健康、人类膳食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来看杂粮的主食产业化。

二、杂粮产业化发展机遇

特色杂粮富含各种保护性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功能,是很好的全谷物食品原料。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及谷物消费的日益精细化逐步成为老百姓健康的“双刃剑”。突破传统的“小”杂粮的认识,用全谷物的“大”思路来推动我国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寻求各种有利于杂粮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及产业政策的支持,将为特色杂粮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1.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2007~2011年,我国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5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26.63%,市场需求很大。杂粮食品在食品产业的大发展中具有重要位置。2007~2011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增长情况见表1。

2.我国产业经济及消费结构重大转型升级创造机遇

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7.3万亿元,国民总收入46.8万亿元,特别是国内人均收入超出了5000美元(接近6000美元),预示着我国产业经济及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转型。

3.“新四化”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发展创造巨大食品需求

过去的30年(1981~2012年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从17.9%增长为51.3%,未来5~10年在实现“新四化”的进程中,预计有3~4亿的农业人口进入城镇。这极大的增加了对食品产业的需求量,要求我国食品产业必须提值巨大的工业食品需求。

4.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不断攀升

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素质、民族竞争力和劳动能力以及医疗支出(慢病医疗支出占整个医疗费用的80%)。

5.健康消费的快速发展与巨大空间

2011年,美国人均健康消费8000多美元,而我国不到300美元。我国食品的健康消费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和机遇。

6.科学研究领域对谷物科学及健康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

人类对谷物加工及认识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过程,现在面临一种回归。目前,我国粮食加工还处于追求外观阶段,粮食还远远没有达到美味阶段。人类谷物加工、营养、消费的发展认识过程见图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做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谷物食品更有利于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谷物食品中的各种谷物对人体的健康作用是很重要的,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危害。谷物的营养组织结构见图2。

(1)精加工谷物。人们喜欢精加工谷物是因为精加工谷物易于蒸煮加工、易于储藏、口感与风味好以及对全谷物的好处尚缺乏足够认识。据测定,胚芽+麸皮约占籽粒重量的17%,80%的膳食纤维、部分热量、绝大多数的生理活性物质在碾米制粉的初级加工过程中被损失掉了。

(2)营养强化谷物。营养强化谷物食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天然完整的全谷物中所含有的各种微量营养素与抗氧化成分等植物化学素(生理活性成分)是很难通过强化实现重新构建的。

(3)全谷物。有人提出“中国人不缺乏膳食纤维,因为我们吃很多的蔬菜”。但是要清楚,全谷物不等于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只是全谷物的一部分,全谷物还包括生理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稻米、小麦、玉米、燕麦、荞麦、小米、高粱等是我国主要的谷物,这些谷物除了荞麦属于假谷物以外,都属于禾本科作物,所有谷物的结构均相似,主要由内层淀粉质胚乳、胚芽及外层种皮组成。其中外层种皮形成一个包裹种子的保护层。长期以来,膳食纤维被认为是全谷物主要的健康保护性组分。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全谷物中的许多其他物质具有健康保护作用,包括维生素E、B族维生素、铁、镁、锌、硒等各种矿物元素以及许多保护性植物活性物质(phytochemicals)。这些营养素以及活性物质组成的营养素包可以共同在一起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比各种单个营养素作用的总和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

全谷物(Whole Grain)的保护性作用——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危害。谷物是我国老百姓的主食,是我们膳食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与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稻米与小麦是我们最主要的主食谷物。但是我们目前通常食用的只是谷物内部的淀粉质胚乳,目前的主食主要是由白面(refined white flour)与白米( refined white rice)所构成的。然而,根据发达国家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所提供的有关全谷物食品对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强力保护性作用证据(心脏病的危害下降25%~36%,2型糖尿病的危害下降21%~27%,消化道癌症下降21%~43%,CVA下降37%),我们急需对目前粮食加工与消费的方式、理念、现状尤其是主食消费进行重新科学评价和思考。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全谷物食品定义,需要各个国家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通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全谷物食品定义。同时,我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范全谷物食品的定义。

全谷物食品日益受到关注。现在,国际上大力提倡发展全谷物食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营养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社会各界对全谷物的营养与健康的关注逐步加强。

(4)全谷物及杂粮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全谷物及杂粮食品的推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全谷物及杂粮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教案图3。

(5)全谷物食品加工的技术瓶颈。麸皮:对全谷物食品色泽、风味、质构产生重要影响;胚芽:在加工与流通过程中将对产品的货架期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精米白面的碾米制粉工艺多达100多项工序,不适合于全谷物的加工。不同谷物,尤其是杂粮的碾米制粉工艺差异甚大。高纤维的存在对现代谷物食品加工业及家庭食品制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7.国家有关政策、规划及科技支持带来的战略机遇

(1)国家领导人对杂粮及全谷物食品发展的关注。2013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国务院就“关于重视粮油食品营养健康问题”做出了重要批示:“目前国内存在粮食加工过精过细的倾向,不仅造成粮食浪费,而且不利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议制定相关产业和投入政策,推广全谷物和杂粮食品”。

(2)国家规划对杂粮及全谷物食品的关注。国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全谷物健康食品的开发”,“鼓励增加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的摄入,促进粮食科学健康消费”。粮食加工业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研发杂粮高效配粉技术、杂粮粉的挤压物理改性加工技术、蒸煮方便食品加工技术等。全谷物食品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也关系到粮食资源的节约与粮食安全。通过增加全谷物食品的消费,改变长期以来重口感、轻营养的精白谷物主食消费理念与方式,还将对我国粮食流通方式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情况。“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2006BAD02B00)”,共设8个课题,其中,7个课题属于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1个共性技术课题,即“主要杂粮加工品质评价系统及加工适用性研究”。针对问题:摸清家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宗粮食绿色加工技术与产品(2012BAD34B00)”,共设8个课题,其中,两个杂粮课题:粗粮及杂豆食用品质改良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杂粮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问题:“有营养、想吃、不方便、吃不上”——食用方便化。

(4)国家粮食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谷物食品加工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201413012),共设7个课题。针对问题:全谷物主食加工适宜性评价及食用品质改良。该项目已通过财政部预算评审,2014年启动。

三、对我国未来全谷物及杂粮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客观分析与把握杂粮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SWOT分析)

杂粮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SWOT分析)见表2。

2.向杂粮加工产业价值链高值端延伸

过去,杂粮产业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初级端、上游端),今后,应该往下游走,瞄准产业链的高端延伸进行开发发展。杂粮加工产业价值链见图4。

3.杂粮主食产业的现代化依赖于加工装备的现代化

杂粮行业产品开发的企业一定要和装备企业紧密结合,要关注装备企业的动态,装备企业要围绕行业的需求,与客户多交流,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就开发什么样的设备,这样真正的融合,才能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

杂粮专用初级加工装备:分级、脱壳、制粉、α化粉制备。

挤压加工成套装备与杂粮主食品:口感问题、营养活性保持、方便性、多机一体化、成本低、环境友好、无三废污染。

传统特色杂粮主食品工业化装备:熟化装备、蒸煮装备、成型装备等。

4.杂粮主食产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议逐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杂粮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杂粮主食产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见图5。

5.加强全谷物及杂粮产业科技创新

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篇(1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粮食生产效益较低。靖州县水稻生产以一季中稻为主,每公顷产量约7500kg,投入种子、农药、化肥等物化成本和劳务用工成本共约10500元,纯收入约为9900元,而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纯收入多达22500元以上。因此,种粮效益相对偏低,农民收入有限,种粮积极性不高,不愿从事粮食生产。22综合提质增效技术普及率低。受山区地形、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种粮效益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制约,靖州县粮食生产优质良种、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等综合提质、节本增效技术普及率偏低,粮食单产不高、品质难以提升、效益难以提高。23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靖州县粮食加工虽初具规模,但整体来看,还存在龙头企业偏弱、加工量少、产品单一、产值利税不多、附加值偏低等问题。24体制机制有障碍,集约化水平低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千家万户从事生产和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低,严重制约粮食产业效益的提升。

3提质增效措施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靖州县粮食生产要实现提质增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狠抓以下措施的落实。3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靖州县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断头渠”“断头路”问题,有些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已报废不能使用,有些水库、山塘和灌渠渗漏严重,部分耕地不能旱涝保收,不便机械化耕作。因此,靖州县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扶贫攻坚,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认真组织实施好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现代农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到2020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0hm2以上,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强根基、奠基础。32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7号)文件精神,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复垦抛荒闲置土地,把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落到实处,加快土地向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提高粮食产业效益。33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银行信贷、民间集资、项目扶持等方式,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帮助企业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企业现代管理体制。企业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经营范围,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要主动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和商家签订产销合同,确保企业原料供应和粮食市场平稳。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环境优美等资源优势,开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新“互联网+”销售新模式,让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效益。34实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工程。靖州县约60%的耕地的温光条件是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要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应实施以下工程:一是发展再生稻。根据2016年在渠阳镇二凉亭村68hm2‘Y两优9918’的示范结果,每公顷平均产量头季为10530kg,再生季4200kg,合计可达14730kg,比周围一季中稻增产5730kg,增加产值23271元,增加纯收入6105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二是发展籼粳杂交稻。2016年在甘棠镇乐群村示范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面积3773hm2,每公顷产量达12999kg,产值39000元,纯收入18450元,比普通一季杂交中稻增产约3750kg,纯收入多7950元,米质优,提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三是推广水稻—油菜、水稻—蔬菜、水稻—荸荠、西瓜—晚稻等两熟耕作制和稻鱼、稻虾、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推广经济林前期间作套种旱杂粮,把粮食生产与经作、油料、蔬菜、水果、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土地、温、光、水、热等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如湖北省潜江市大面积推广的稻虾共生模式,每公顷产稻谷7500kg以上、小龙虾3000kg左右,合计产值可达96000元、纯收入75000元,比一季中稻增收60000余元。四是推广优质良种、集中育秧、标准化栽培、设施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等综合提质增效技术,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35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靖州县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粮食总产中稻谷占比在80%以上,而消费者喜爱的优质稻占比不到60%;市场上货少价高的一些旱杂粮供不应求。因此,实施粮食生产品种结构调整,搞好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大力种植优质稻,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优质稻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二是发展特色旱杂粮,增加红薯(紫薯等)、马铃薯、玉米(甜玉米、糯玉米为主)、黄豆、绿豆等的种植面积,提高旱杂粮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增加旱杂粮的市场供应量;三是加工企业要拓宽经营渠道,开展旱杂粮加工,增加加工的花色和品种。36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硬件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粮食产业的科技含量、产量、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提质增效。要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展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服务提质增效。37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粮食产业与稻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的新业态,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粮食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农超对接、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经营模式,推广“产城融合、产业内部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等融合模式,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旅游景点+基地+农户”、“互联网+”等融合方式,不断创新利益连接机制,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使农民从融合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作者:黄定祥 杨红桃 石利婷 单位:靖州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81-95

上一篇: 食品企业履职报告 下一篇: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