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3 05:04:49

扶贫工作建议

扶贫工作建议篇(1)

过去的一年,全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组织、老干和建设扶贫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乡镇党委换届、古楼乡直选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发展女党员等工作有特色,得到了县委的充分肯定和上级组织部门的高度评价。在此,我代表县委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老干部工作者、建设扶贫工作队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组织工作,在志定同志讲话的基础上,我讲三点意见:

一、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组织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奋发有为、不辱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持续过程和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组织工作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宽广视野,寻找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开阔组织工作的思路,拓展组织工作的领域。要着眼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使组织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努力形成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工作新格局。要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锤炼干部、识别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舞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善于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促进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

第二,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领导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要求组织工作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注重把责任意识贯穿到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中去、落实到干部考察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内容、激励约束干部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突出考察重点,改进考察方式,延伸考察范围,量化细化考察内容,对干部的责任意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考察,既要看干部平时的德才和业绩,更要看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表现。要以责任意识看干部,凭工作实绩用干部,注重选拔那些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的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成事的人吃亏,切实做到用好的作风用作风好的人。要以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政绩考核、选拔任用、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行有错无为问责制,把干部的责任意识度作为问责的重要内容,改进问责办法,加大问责力度,以问责促进党员干部恪尽职守,干好工作。

二、以县乡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为契机,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今年,县乡人大政府政协要进行集中换届,这是全县政治建设中的大事,也是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换届工作,关乎全局,影响长远。要在确保换届选举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控制规模、增强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扎实有效地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突出重点,切实搞好县乡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一是在选人用人上,树立四个导向,真正把那些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要选用政治可靠、品行端正的人,树立讲政治、重品德的用人导向;选用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人,树立讲实干、重业绩的用人导向;选用不重名利、甘当公仆的人,树立讲奉献、重公论的用人导向;选用敢为人先、勇于改革的人,树立讲开拓、重创新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抓落实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主战场上出干部。二是要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力度选拔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合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以换届为契机,给干部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三是要严肃工作纪律。要教育干部讲政治、讲党性、顾大局,树立平常心态,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流转,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要严肃换届人事纪律,坚决防止和严厉查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搞非组织活动”等违法违纪行为,努力形成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二)坚持正确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突出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运用,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民主集中制教育、廉洁从政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在换届后及时把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转到思想政治建设上来,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特别是要抓好县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落实,使新班子从一开始就有新气象、新形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取信于民。二是通过用人导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对勤奋工作、落实有力、政绩突出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对工作务虚、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要坚决予以调整;对贻误工作、推诿扯皮、影响团结的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处理;对不干工作、跑官要官的,坚决不用。决不允许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积极营造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四是始终抓住干部作风建设不放。要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为标准,紧紧抓住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进行整改,努力使全县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有明显好转,最终达到班子和、政令畅、纪律严、工作实、服务优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坚持人才强县,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乡土实用技能人才四支队伍。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我县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矿产开发、小水电等优势产业所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三是努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机制创新,鼓励人才去干事、支持人才干成事、帮助人才干好事。

三、以提高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行“以村(社区)为主”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谋划基层组织工作,深化“三级联创”。要加强村干部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党员执行政策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带头致富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努力培养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双强型、廉洁型村干部队伍。

(二)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严格遵守、切实维护。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和省委6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深入探索对下岗职工中的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职工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途径,做好《流动党员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既重视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又注重在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尤其要把农村致富能手、企业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培养吸纳到党内,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的活力,提高基层组织凝聚群众、领导社会的能力。

(三)以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过去的一年,县委组织部在先进性教育、县乡党委换届、乡村干部培训等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战斗力。2007年,县委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要紧紧围绕“迎接、学习、贯彻十七大”,继续深化和拓展“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创建先进组织部门,争当优秀组织工作者”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曾庆红同志提出的组工干部“五个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组工干部队伍,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

关于老干部工作和建设扶贫工作,在建南同志所讲的基础上,我强调两个方面的意见。

扶贫工作建议篇(2)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缺陷与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经济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一)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二)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党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评议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形成对比优势。

扶贫工作建议篇(3)

在中央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脱贫户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脱贫意识极其缺乏。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主建房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没钱就找政府,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正常的现象。

三是少数政策不够连贯。住房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县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指标任务于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全县尚未脱贫人口中住房安全问题未得到保障的,若要脱贫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支撑。

四是扶贫队伍人心不稳。县扶贫办反映,该单位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牵头协调综合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清贫清苦,加之没有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扶贫办工作人员得不到公车改革及其他政策待遇,人心思走现象突出。

二、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把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干部轮训的重点内容,认真制定实施《2018—2020 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干部轮训规划》。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力争年内所有扶贫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扶贫工作建议篇(4)

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就提出了消费扶贫的理念,但从目前我县的情况看,消费扶贫的理念还主要限于扶贫体系内,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导致扶贫产品的销售量不是很好,个别乡镇为了打开扶贫产业的销售渠道就变相出台了一些强制消费扶贫产品的措施。

建议:要加强宣传推介消费扶贫,组织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扶贫产业推介农产品品牌。扩大宣传面,提高大众对消费扶贫的知晓率。同时坚持自愿原则,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消费扶贫这个“大家庭”中来,壮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

二、目前市场上多数扶贫产品不符合要求

扶贫工作建议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数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己从1978年的2. 5亿人减少到2004年底的261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30. 70%降为2. 8%左右。其中,1986 -1993年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 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共减少4500万,平均每年减少563万。19942000年的7年间,贫困人口由8000万人减少到3000万人,共减少5000万,平均每年减少714万。2001一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927万人减少到2610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317万,平均每年减少约80万。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在人类反贫困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

    但是,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曰不到100万人。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贫困农民与全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从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与全国农村比较看:2001年重点扶持贫困县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分别相当于全国 1985, 1987, 1985年的水平,落后15年左右。从全国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看:1992年,全国10%最低收入的农民“收入上限”是32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其2.45倍,2002年则扩大到3.95倍。

造成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扶贫工作难度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也有贫困人口自身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得贫困地区近几年在低水平上循环运行,扶贫工作没有较大进展。在诸多原因中,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发生;扶贫资金缺乏有效监管,难以确保扶贫资金合理高效使用;扶贫评定制度的缺失和不公,抵消部分扶贫效果;扶贫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与实际脱节,难以巩固扶贫成果等问题尤其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快农村扶贫工作进展,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防止返贫发生

农村出现返贫现象,多数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例如,2003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不降反增的一年,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900万,比2002年增加80万。由于2003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38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15.4%,其中成灾面积3251.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19%,绝收面积854.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30.3%,造成当年全国农村有1540万人返贫,占当年2900万贫困人口的53.3%。所以自然灾害严重是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增加80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农村贫困地区抗灾能力较弱也是造成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农村扶贫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抵御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返贫发生,巩固来之不易的农村扶贫成果。

二、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我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39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这么多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贫困地区是否做到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值得关注。

又根据国家审计署消息,2004年国家审计署审计21个省(区、市)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扶贫资金,发现用于平衡预算4.28亿元,用于买车和弥补行政经费等1.5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投向不合理,主要投向交通、工业、电力、通讯等基础性和竞争性行业,而扶持农户的小额贷款逐年减少。根据上文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却是逐年增加,也就是说,我国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首先,从管理机制上,各级政府要学习借鉴人民法院将立案、审查、执行、监督四分离的办案管理模式和农业银行审贷查三分离的贷款管理办法,要改变各地在扶贫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立项投放和监督检查融为一体的管理机制,把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职能和监督行政行为的职能完全分开,扭转自我监督的局面,从体制上切实强化对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其次,从管理步骤上,要把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贯彻于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的全过程,做到早介入、早防范、早纠正,扭转资金使用后出现问题才查处的被动局面,使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在保障扶贫资金合理使用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在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中,各地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扶贫资金的立项投放工作,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要使扶贫资金的立项投放和监管紧密结合,互相制约,逐步减少甚至避免扶贫资金的违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扶贫评定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05年9月2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因盛产煤炭而著名的内蒙古准格尔旗,预2005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23亿元,号称“内蒙古第一县”。然而这个“日进斗金”的首富县,从1993年以来至今仍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不仅如此,对诸多“国贫县”来说,摘掉“贫困帽”是傻子,保住“贫困帽”反而是政绩。如此咄咄怪事的背后,是我国扶贫制度的缺陷和不公。

目前国家评定“贫困县”的依据主要是贫困人口数量占乡村人口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评定原则是国家确定各省名额总量,具体贫困县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这种评定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既“视情而定”,缺乏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又缺乏动态的监控,缺乏及时有效的贫困状况评估体系和贫困资金绩效检测体系。因而,不能对贫困县的财政状况、脱贫状况进行准确评估,不能及时调整扶贫力度、并根据考评结果建立淘汰机制。结果自然是一些贫困县的帽子常常一戴数年无人过问,或者扶富不扶贫,导致扶贫制度性的社会不公。同时,也导致了扶贫资金的低效甚至挪用、贪污等腐败行为的不断发生。

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首先,国家扶贫评定标准的科学化、刚性化。要由国家制定科学的农村贫困状况评估体系,并通过统一的评估,重新确定国家重点扶贫县。既不能平分贫困县指标,也不能任由各省区视情况而定,否则,评定标准不科学,要实现扶贫制度的公平公正就很难。其次,要实现国家扶贫政策的公开化和监督的社会化,只有公开化才能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处于公众的监督制约之下,才能防止扶富不扶贫,防止扶贫资金的暗箱操作和违规挪用,提高扶贫的效果。再者现行国家扶贫政策要从政策制定的理念上加以更新,既加强对贫困地区与人口的救助和帮扶,又加强政策和舆论导向,反对不思进取和“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地区自立自强。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现行扶贫制度,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尽可能减少“富县”戴“贫困帽”的怪现象。

扶贫工作建议篇(6)

一、关于去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的简要回顾

去年是我县第五轮建设扶贫工作的开局年,根据省、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继续采取了“领导挂村、单位联村、队员驻村”的方式,从全县80多个单位抽调出170名干部分驻47个贫困村,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深入开展建设扶贫攻坚工作,由于组织严密、管理到位,全体扶贫工作队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建设扶贫工作全面推进、成效喜人,我县被评为“2005年度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先进县”。

(一)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去年是村级班子换届年,各工作组入村后,按照“五个好”的标准,紧紧抓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这个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通过“支持但不主持,参谋但不主谋,献策但不决策”的方式,积极配合乡镇选强配齐村级班子,积极扶持新任班子抓好自身建设和开展村级工作。二是通过“锁定目标,及时跟进”的方式,努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切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三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大力推行依法治村,实行村务党务公开,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一年中,全县49个扶贫村共发展新党员5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7名,调整村支书16人,村主任12人,确定后备干部28人,

20个村实现了“一肩挑”,28个村健全了支部阵地,村村都搞了村务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大大增强。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去年,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经济专业,户有生活支点”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立足自然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全年在贫困山区累计调整产业结构面积6120亩,其中种植药材1000亩,楠竹低扩改1200亩,反季节蔬菜800亩,杂交玉米2000亩,迟熟西瓜550亩,“比特179”番茄120亩(亩产盈利5000元),漆树、磨芋等450亩,基本形成了小桥的礼品西瓜、和木的天麻、白龙的腊制品等产业基地,使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多元,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增产增收。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由于措施得力,全年到村资金再创新高,累计帮扶、协调资金290余万元,为扶贫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保障。一年来共新修公路42.1公里,维修水利工程27处,新修水圳、河堤18

.5公里,改造电力设施26处,修复电力线路35千米,翻修村小7所,解决6300多群众饮水困难,完成了2个村农电网改造、4个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建成,12个村程控或无绳电话的开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四)“典型引路”工程进一步推进

去年,我县继续大力实施“市工作组领跑,领导办点示范,建设扶贫村推介”的典型引路工程,以市工作组带动县工作组,以富裕村带动贫困村,并对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设立长效帮带联系卡,采取“党员树样板,群众紧跟上,后进赶先进”的方式,进一步建立了“富帮穷、强帮弱、能帮庸”的长效帮扶机制,并利用每月一次的大小组工作会和工作简报及时总结经验,推介典型,基本达到了“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目的。同时,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抓发展促党建”的“双抓”工作来实现了“双促”“双赢”,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的目标。

去年我县的建设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喜人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带头示范。县委政府历来对建设扶贫工作都十分重视,从领导机构的设置,到大小组长的选定任命,从年初工作的动员部署,到年终工作的总结验收,县委政府领导都寄予厚望并亲临指导。特别是领导小组的同志,不仅在宏观上注重加强对全县建设扶贫工作的指导督促,而且带头深入各自的联系村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并致力把自己的联系点办成引导村民脱贫致富的示范点。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天锡去年两次到点上指导工作,为又兰镇金竹村解决通路、通电经费80万元。市政府副秘书长何志军亲自担任扶贫工作组长,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资金,也经常到驻点村指导发展生产,使点上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所有县级领导也多次深系点指导工作,为联系村的发展献策出力。据统计,全年县领导深村单位和下村现场办公520多人次,为贫困村解决问题26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82万元。二是得益于联村单位大力支持。大多数联村单位领导能自觉把建设扶贫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载体,切实做到领导重视到位、工作指导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绝大多数联村单位能按要求选派骨干力量驻村扶贫,其中有十来个单位都是“一把手”亲自挂点。根据县建设扶贫办抽查情况,全年联村单位领导到村指导累计超过了400人次,其中“一把手”亲自到联系村检查指导工作有202人次。县卫生局、广电局、政府办、检察院、电力公司、公安局、信用联社、教育局、局等单位“一把手”曾多次到所联系的贫困村了解情况、排忧解难。绝大多数联村单位的协调帮扶资金基本做到了“足额及时到位”或“超额提前到位,其中卫生局去年帮扶资金达4万6千余元,教育局、劳动局等单位的帮扶资金也在2万元以上。三是得益于工作队员真抓实干。在去年6个片的大组工作中,负责大屋片工作的大组长——县公安局工会主席徐光有和负责黄桥片工作的大组长——县人大办财经委副主任贺兴吾,一肩挑起本单位驻点村和本片10多个扶贫联系点的双重担子,他们白天为村里争项目、筹资金,晚上还得组织开会、走访村民,往往是单位、村里两头跑,既与队员共甘苦,又与村民同劳动。像上述这样的同志还有很多,他们以优良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树立了建设扶贫队员的良好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队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四是得益于工作方法不断创新。一方面,注重建设扶贫与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建设扶贫与构建和谐农村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扶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使之互联互动,互助互补,确保建设扶贫高效有序。

二、关于做好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几点意见

根据省、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今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我县被纳入湘西部扶贫开发区的契机,以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项目、产业、信息、生态和科技扶贫为手段,继续采取“领导挂村、单位联村、队员驻村”的方式,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战略,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完善基础设施,调优产业结构,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民主文明,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围绕主题,加强先进性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按照中央精神特别是曾庆红同志在长沙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化教育培训,致力提高贫困村干部和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一是提高科学发展、富民强村的本领。要引导村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职业技术培训,致力于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政策和法律,是村干部和党员建业兴村、律己为民之法宝,要认真组织村干部,学习并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按政策依法律办事,以政策和法律宣传群众,引导群众。三是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要通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四是提高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本领。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和引导贫困村的干部和党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精神,大力营造“能人创企业,农民创家业,党员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要把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事来抓,把农村中那些思想好、有文化、能致富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通过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发挥农村团支部、妇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贫困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二)紧扣中心,加强经济建设,确保村级经济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尽快致富

各单位和工作组要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基础设施项目扶贫为手段,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升扶贫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要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论证为前提,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把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开发的重点,走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要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全县要重点解决100户无房、危房贫困农户住房问题,解决10个贫困村路、水、电的通达和改造问题,扶持100个贫困农户发展畜牧业,建设50口沼气池。各工作组在抓基础设施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切实做到以下四条:第一条是要针对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选择建设项目。第二条是要集中力量,不留尾巴,不搞半截子工程。第三条是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第四条是要加大项目管护力度,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三是要狠抓实用致富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今年力争通过劳务培训输出贫困村劳动力200人,并使这200户一举脱贫;要帮助驻点村引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优良品种,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动和组织群众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努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农业技术员队伍”。四是要狠抓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推进发展、搞好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发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办各类服务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在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突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团结务实、朝气蓬勃的村民自治机制

要按照建设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三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创新村级组织制度。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提倡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级经济组织领导班子三位一体,主要负责人由一人担任,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通过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提高村党组织领导经济的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农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民利。二是完善村党组织各项制度。包括村组决定村内重大事项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运用培训基地和远程教育站点培训教育党员干部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和激励、监督制度,发展党员培训制、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形成基层党建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三是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过完善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等,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通过明确民主决策范围、形式、程序等,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通过建立民主理财制度、集体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四)狠抓根本,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是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增强创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能力。一要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要用新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经营组织形式,如组建专业协会,选择“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和股份制经营等合作经济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要着力抓项目建设,做到项目建一个成一个,管好一个,充分发挥项目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和发展驻点成果。要认真研究和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特别要重点组织抓好乡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工程、村庄规划建设和以植树造林、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不断增强发展农村民主政治的能力,使乡村治理有新变化。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既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更要注意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要深化“三级联创”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要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切实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为乡村治理有新变化创建平台。三要不断增强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能力,使乡风民俗有新改进。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重点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村卫生室和文化站改造、农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作,要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厉打击“黄、赌、毒”和非法宗教势力,要带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头扫除和抵制丑恶落后现象,促进乡风文明。

(五)强化责任,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完成建设扶贫工作各项任务

扶贫工作建议篇(7)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地区制定的产业扶贫规划,绝大多数谋划项目为棚膜经济、农机具和注入资金类,项目规划不到位。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部分乡镇扶贫产业项目多为租赁经营,租金收益低。随着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资产折旧率逐年大幅度递增,导致发电量逐年递减,造成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减半。

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类别不够全面。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租金,造成项目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三是扶贫产业带动发展不够平衡。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乡镇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同比之下,其他乡镇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四是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农牧业落实项目,但县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主体带贫益贫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应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明确工作思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在肉鸡、生猪、瓜果蔬菜、大米、籽粒玉米等产业上下功夫,积极谋划祖代基地、父母代种鸡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瓜果蔬菜园区和食用玉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二是推进因地施策,确保灵活高效。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措施。以农牧业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探索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闭环。

扶贫工作建议篇(8)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地区制定的产业扶贫规划,绝大多数谋划项目为棚膜经济、农机具和注入资金类,项目规划不到位。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部分乡镇扶贫产业项目多为租赁经营,租金收益低。随着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资产折旧率逐年大幅度递增,导致发电量逐年递减,造成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减半。

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类别不够全面。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租金,造成项目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三是扶贫产业带动发展不够平衡。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乡镇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同比之下,其他乡镇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部分贫困户因病、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四是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农牧业落实项目,但县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主体带贫益贫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应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明确工作思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在肉鸡、生猪、瓜果蔬菜、大米、籽粒玉米等产业上下功夫,积极谋划祖代基地、父母代种鸡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瓜果蔬菜园区和食用玉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二是推进因地施策,确保灵活高效。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措施。以农牧业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探索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闭环。

扶贫工作建议篇(9)

一、青州市扶贫工作现状

目前,青州市共有25个省定贫困村,这些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这些村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都需要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根据2016年青州市的扶贫工作计划,财政专项资金就是主要投入到对这25个省定贫困村的帮扶脱贫工作,主要包括贫困户建档立卡、产业发展、金融扶贫、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等方面。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青州市财政部门切实将扶贫工作做为财政工作重心,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扶贫项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财政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等各项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资金重复补贴,使用效率低下

精准扶贫工作不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农业、民政、水利、道路等多个部门单位,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需要统筹考虑,把钱用在刀刃上。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单位都有各自的扶贫资金和扶贫计划,部分部门单位只关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计划,与其他不同部门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不同单位同类型的项目存在重复补贴的问题。对同一个贫困村的同一类项目、同一批贫困户,由于不同单位资金的重复性补贴,既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又挤占了对其他扶贫项目的资金支持,无法对其他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及时进行补贴。

(二)补贴资金不足,脱贫难以长久

要想全面提高贫困村的居民生活水平,使贫困村、贫困户彻底脱贫不再返贫,需要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精准帮扶,每一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而仅靠财政专项资金的补贴额度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政资金的补贴额度有限,无疑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三)资金使用不严,资金管理缺失

在财政专项资金直补到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情形,例如,补贴户确实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故意申报为贫困户,前期确认为贫困户之后是否已经脱贫不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是否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等。如果相关部门未经核实或者核实管理不严便草率确定贫困户,势必会造成补贴目标不精准,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补助而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居民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的问题。

(四)项目“张冠李戴”,追求形象工程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为了在短期内做出看得见的业绩来,可能存在部分干部用扶贫专项资金做其他项目的现象,形象工程做好了,贫困村、贫困户的现状却没有改善,违背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初衷。

三、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问题的建议

要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在扶贫工作中的使用,确保资金能用的精、用的准,用在刀刃上,保障贫困村、贫困户能早日脱贫,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部署,统筹规划

青州市积极采取措施,于2016年初将扶贫开发办公室从农业局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部门,重点进行精准扶贫工作。为了避免资金重复补贴的问题,将每一分资金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建议各部门将各自负责的扶贫计划补贴项目进行统一归集,由扶贫办进行专门统计,将资金最大限度的用于最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并全方位的保障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缩小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上的差距,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二)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使贫困村、贫困户能从本质上脱贫,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一方面可以根据贫困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让居民守着家门就有收入来源,不至于只依靠财政低保资金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作用,积极创新金融扶贫开发机制,青州市扶贫办通过联合市农商行、市国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小额扶贫信贷担保业务合作,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全市小额扶贫信贷工作加快发展,切实增强贫困村、贫困农户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精准补贴

扶贫工作建议篇(10)

__村位于__县__乡西北部,座落在高黎贡山一偶,东临__流域,西与缅甸毗邻,南与本县古登乡接壤,北边本乡保邓村,海拔在1200m——1900m之间。

__村辖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现有476户1757人,其中:男性883人、女性874人。劳动力895人(其中:男劳动力490人,女劳动力405人):白族人口有1740人,占全村人口98%。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985亩,其中:旱地1835亩、水田150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到20__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40万元,粮食总产量为61.5万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1067元,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到目前为止,全村尚有284户121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1、党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5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3名。

2、妇女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个妇委会17个妇女小组17名妇女组长,共有妇女874人。

3、民兵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连2排6班53名民兵,有1名武装干部。

4、其他组织建设情况

有1个村委会5名村委委员,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名:有1个治保会,其中:主任1名、委员11名:有1个调解委员会,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委员21名,现有村主任助理1名。

5、农业生产情况

20__年末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700亩,科技推广项目4个,完成科技推广面积达3450亩。20__年末,全村大小牲畜存栏3140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150头、山羊存栏1350只、生猪存栏1640只;大小牲畜 出栏1001头(只),其中:大牲畜出栏21头,山羊出栏410只、生猪出栏510只。

6、林业生产情况

全村现有经济林木3410亩,其中:生漆1000亩、桐油1100亩、核桃1100亩,其他210亩。20__年完成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面积1720亩,其中:生漆670亩、核桃1050亩,全村已完成林权登记工作。

7、教育工作情况

全村现有2个校点9名教职员工,现有学龄儿童135人。在校学生135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6%、升学率达98%。

8、医疗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1个医疗点2名卫生员。20__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475户1757人。

9、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本村为州级文明村,县级文明单位,320户“星级”文明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210户、“九星级”文明户80户、“八星级”文明户30户。有1支业余文艺队,共由20名队员组成。

10、茅草房改造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村通过安居、温饱和茅草房改造工程项目,其实施完成茅草房改造210户,受益人口840人。尚需改造266户917人。

11、道路交通建设情况

全村共完成人马驿道建设工程7条,总长32千米。

1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及水利建设情况

历年来,全村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5件,受益386户1450人,尚需解决2件90户30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13、信息网络建设情况

全村原有可接收4个频道的电视接转台6架,电视覆盖率达48%。

14、能源建设情况

全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通电,受益391户1399人,通电率达85%,还需解决4个村名小组(目可局,俄基邓一、二组,孟基干)85户358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难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__村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

近年来,由于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显现出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较缓慢,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

__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粮食收入较低的乡村,种植业在全村的经济中没有主导地位。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虽然村里相继发展了中药材产业、养殖业等,部分农户收入相对较高,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没有抗市场风险能力,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收入不稳定。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7元,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__村脱贫致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乡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加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开发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州、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 ,以新村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节能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村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上一篇: 军人年终总结 下一篇: 音乐年度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