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2 23:30:30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1)

1.绍兴市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较为重视。主要表现在:政府舍得出资办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并且加强政策宣传,使农民及时了解培训信息、经济发展信息以及培训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在回收的针对培训机构的105份调查表中,反映培训机构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且经费由财政拨款的有49个,占47.62%,属于国有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有45个,占42.86%,纯粹民办机构只有11个,占10.48%。绍兴市培训机构的单位性质和拨款方式决定着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经营方式具有服务性质,而只有小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盈利性质。这说明绍兴市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看作政府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一定程度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非排他性质。这一点在农民培训补助到位情况和培训补助标准合理情况中进一步加以反映,有74.29%的培训机构认为政府对农民培训补助能足额及时地拨付,只有2.86%的培训机构认为存在拖欠情况,且这些培训机构认为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助标准较为合理,其中69.52%的培训机构认为培训标准切合实际甚至偏高(见表1)。为了尽可能让农民了解培训信息、培训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政府积极进行信息、政策宣传、政策释义等工作。在对农民个人的调查中,65.99%的农民反映培训信息、就业信息能很方便获得,因为经常有人进村宣传;19.3%的农民反映去问村干部也能了解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94.28%的培训机构反映,它们的培训信息是经常有人进村宣传或通过镇、村干部进行的,只有5.71%的培训机构通过在本单位张贴通告的形式信息(见表2)。

2.立足广义农民视角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形式较为多样。农民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农民是指农村的所有劳动者,狭义农民单纯指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从农民分工、分业趋势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主体应是广义农民。绍兴市农民培训设置的项目、农民选择培训项目的情况反映了上述要求。[5][6]在调查中了解到,绍兴市农民培训的项目主要有: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等4项,参加这些培训项目的农民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4.73%、32.30%、21.60%、8.75%(见表3),另有12.62%的受调查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培训两项合计占农民总数的53.90%,超过了农民总数的一半,这符合绍兴市集聚经济发达的实际,农民为创办家庭工业、进行非农就业,积极、主动地要求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以适应发达地区农民分工、分业的发展趋势。绍兴市能从农民需求、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有利于推动农民分工、分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表4分别从培训对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培训对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对培训和转移服务的满意度、农民对培训项目设置的满意度等视角,来反映农民对培训的看法和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总体上认为绍兴市农民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满意度较高。

3.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追求形式载体和实际效果双重目标。农民培训是农民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素质的渠道。[7]参加培训有一定的形式载体,农民以此来证明培训效果,取得培训形式载体是农民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因此,对农民培训既要讲究过程,也要注重最后的形式载体———证书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能了解农民对培训形式载体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注重考核,对考核通过的农民颁发相关证书。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正是了解到了农民对培训证书的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抓培训合格率,以此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了解到,绍兴市农民培训的合格率较高,合格率在80%以上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71.43%,合格率在60%-80%之间的培训机构占比为26.67%,仅有1.90%的培训机构合格率在60%以下,这说明通过培训机构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参加培训的农民基本上都能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培训证书,这也是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组织部门对农民培训加强管理、监督取得较好效果的写照。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在于培训对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8]表4显示,87.74%的农民认为培训对就业和增加收入有作用,88.27%的农民认为培训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发现,绍兴市72.38%的培训机构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25.71%的培训机构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转移就业率达到60%-80%,仅有1.90%的培训机构转移就业率在60%以下。转移就业率是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改变工作岗位的人数占总培训劳动力的比值。转移就业率高,说明培训对农民岗位变换影响较大,说明培训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影响较大。[9]

4.农民培训机构已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不断完善培训工作。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在发达国家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经环节。很多国家已经将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贯彻实施。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刚刚展开,“尝试———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稳定培训机构相当重要。培训机构稳定,有利于培训工作进行经验积累,有利于培训机构扩大规模,降低培训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在调查中发现,绍兴市一些培训机构已初具规模,达到500人次以上规模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85.71%。

(二)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民培训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展开的,经历的时间较短,基本处在尝试阶段。在对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现阶段绍兴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存在一些不足。

1.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绍兴市农民愿意参加培训、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总体人数较多,但如果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不符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要求,会影响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调查中,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认为对就业和增加收入、对发展农业生产很有用的分别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2.84%、41.04%,并且分别有10.34%、9.28%的农民认为参加培训对就业和增加收入、发展农业生产作用不大。在对“农民培训项目设置”的评价中,有35.82%的农民认为农民培训项目设置只是一般符合农民实际需求,有7.15%的农民认为农民培训项目设置不符合农民实际需求(见表4)。

2.培训机构的服务性质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虽然有64.76%的培训机构认为,它们办培训班是在为农民办好事,但有30.48%的培训机构认为自己办培训班既为农民办好事,又赚钱,更有4.76%的培训机构直接认为自己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赚钱。在对农民的调查中,有34.22%的农民反映培训机构办培训班既为农民办好事,又为自己赚钱,3.94%的农民直接认为培训机构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赚钱(见表5)。具有盈利性质的培训机构占总培训机构的比重总计为35.24%,比例不高,但一旦出现了为盈利而培训农民的情况,培训的服务性质大大下降,农民一方面因为培训费用支付而降低培训欲望,另一方面因为培训效果低下失去了培训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弱化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延缓“三农”问题解决的进程。

3.对培训工作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当部分农民对培训的原因、内容、意义不甚了解,把培训当作一种政府强迫其从事的活动和义务,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应该发工资。在对农民的调查中,有63.00%的农民认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有关的政策只知道一些,有14.39%的农民认为不了解农民培训和转移的政策。受这些情况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就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对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还是本来不愿意参加培训后经劝说来参加培训的农民来讲,其培训效果都会受影响。

4.培训过程有待进一步加强沟通和管理。培训效果的取得是农民和培训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只有培训机构———供给方的努力,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方案,而培训机构又不了解农民的需求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导致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培训方案不适应需求,整个培训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农民和培训机构的信息沟通,协调培训的供求关系,就能够缓解上述问题。当然在协调培训供求关系前,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十分重要。这既要求培训机构有一个为农民办好事的心愿,也要求农民改变观念,把参加培训不再看作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且是最有获利空间、风险最小的投资形式,才会使集利润追逐型、风险规避型经济主体特点为一身的农民,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注重自身人力资本投资。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经济发达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换、农民分工、分业的重大任务,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段时间内通过政府努力、农民配合,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后,通过实施相关对策以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1.调整培训设置。在调查中,有农民认为农民培训对就业、增加收入、发展农业生产等作用不大;也有农民反映,在培训过程中,学员纪律松散、缺课现象比较严重。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较多,但其中与培训设置,包括课程、时间、实践环节等设置有密切关系。今后可以通过调整培训设置来推进培训工作。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在培训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增加有实用技术的培训项目,如电、焊、叉车、缝纫等。其次,调整培训时间、地点设置。增强培训时间的灵活性,缓解工学矛盾,尽可能安排在晚上和星期日进行培训,并尽可能安排在交通方便、农民就近的地点进行上课。再次,调整培训对象设置。在把失土农民作为培训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把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作为培训对象,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发挥大培训的“双联”作用

上联科研院所和专家技术,下联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承接和传向农村,把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实现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

(二)坚持发挥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科技明白纸等手段,重点围绕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结合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三)坚持发挥专业农民培训的主体作用

将承担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工程项目任务,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紧密结合,用工程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时机,深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职业教育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农业企业,把理论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衔接,吸引更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继续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深化“农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阳光工程等项目提质增效培训5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在校学员生产技能专项培训3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

(一)办好“空中课堂”

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农耕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栏目,以及各级农广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相关栏目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粮棉油高产优质及防灾稳产技术,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标准园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指导,以及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等。

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农业系统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农耕文化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与农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办好“村头课堂”

深入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行动,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结合,把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专学历教育等各种班次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闲田开发利用、冬春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办好“田间课堂”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在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中,注意发现和培植“土专家”、“田秀才”和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田间课堂”留下来、固定住。

(四)深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四、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定计划

各级农广校要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要求,摸准农民培训需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总体方案中。请各省(市、区)农广校于每年年底前向中央农广校报送年度工作方案。

(二)集中动员促行动

每年12月,中央农广校组织召开卫星视频会议,启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各级农广校要同时安排本地的启动会或现场培训会,做到同步启动、上下联动、迅速行动。

(三)明确责任抓落实

各级农广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形成大培训工作合力;要明确责任要求,建立考评机制和办法,把各项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大培训万村联系点”制度,中央农广校在每个省(区、市)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省级农广校在每个地(市、州)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地(市、州)农广校在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县(市、区)农广校按照产业布局或培训班次确定一批大培训联系村,使大培训联系村总数达到1万个。

(四)加强宣传造氛围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3)

今年,截止6月底,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其中,在县委党校集中培训20期,在镇、村就近集中培训26期,按照项目要求,每期培训3—4天,已总培训10380人,占总任务100%(不含市组织的创业培训500人)。其中培训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占任务的100%;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880人,占任务的100%;对参加农业专业技术和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发放物化技术补贴人均50—150元,开展技术指导4次以上,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现场指导100%;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已对100名技术指导员开展集中培训5天,对1400个示范户和辐射户培训指导4—6次,按照任务要求已完成100%,同时发放叶面肥示范户每人50袋、辐射户每人20袋。已累计支出资金近430余万元,已申请财政下拨到各培训基地补助资金435.76万元,应补资金全部到位,不含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在乡镇。

二、农民培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农委成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葛月光主任任组长,农委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工会主席、党组成员徐华具体分管并兼任办公室主任。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同时明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组织项目申报,组织招标确定培训基地并签订合同,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开展项目检查、督导、验收,对培训基地进行考核,总结汇报有关数据、材料,每月组织召开例会等。培训基地的主要职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签订并履行合同;选聘培训教师并保持相对稳定;公开遴选受训学员;规范培训和指导;开展跟踪回访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总结上报典型材料,留存培训过程文字记录及影像资料;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和验收申请报告;按规定要求使用培训补助资金,建立资金使用明细账。

(二)公开招标,确定培训基地。通过招标公告,公开公平公正考核,确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广校、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县农机事业发展中心、县菜蓝子工作办公室、县水产管理站、县三义高级职业中学、县范集中学成教部、县禾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单位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县高级职业中学、县农机成人中专学校等3个单位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县农广校为农民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基地;庄周职高为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市农委招标认定)。

(三)加强制度建设。除建立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台账制度、公示制度、管培分离制度、月报告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检查验收制度以外。重点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提前1-2天向办公室报告,并提供开班计划等有关材料。办公室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检查农民参训情况,听取学员意见和建议等。凡开班不上报者,其培训情况不予认可。二是百分之百电话回访制度。培训基地对已培训的学员必须进行100%电话回访,回访情况登记表每季度末上报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和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进行再回访。同时,办公室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等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参训学员联络畅通,政策知晓,满意度增强,支持度提高。培训基地电话回访情况登记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和具办人签字盖单位公章后,于每季度末上报县农委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三是例会调度制度。每月20日为全县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例会日,原则上各培训基地分管领导和举办人参加,遇节假日不后延。主要议程为调度工作、交流意见、审核台账等上报资料,部署下步工作。没有特殊情况,20日上午9点按时开会,迟到者罚款100元,无辜缺席者罚款200元,并限时补会。

(四)强化培训质量。每期开班,都必须上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指南,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授课教师、培训内容、作息时间。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却按照长训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办班。每人发教材2-3本,水笔一支,笔记一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行开班动员,结业总结,并检查学员笔记,进行全员考试。对参训学员登记造册,印发学员证,学员本人凭证进班,定位入座。坚持点名制、缺席补课或取消制,保障学时。坚持奖惩制,每期培训班都评出10%左右的优秀学员,由县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对不守信用,无故缺席2次的学员,取消学习资格,并列入农委“黑名单”,两年内不安排其培训,不向其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了培训质量。为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六个结合”。一是本地老师与省级专家授课相结合;二是严肃教学与快乐学习相结合。每期都利用1-2个小时,采取有奖答题式、师生互动式、讨论交流式,有时利用晚上穿插少量的文娱活动,引导学员学习,帮助学员消化领会,使学员在放松了身心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现场观摩相结合。如,依托3月22日在党校开幕的皖北()第六届农资产品展交会这个平台,组织学员现场观摩、鉴别,进一步学习农药、化肥、种子方面的知识,增强识假辨劣能力。再如农机大户培训,每期都要安排半天,选择待建场地,现场展示、操作;四是口头讲解与物化激励相结合。如对参训的农资从业人员,每人免费发给电子磅秤一台,寓意要秤足数量、秤出质量、要秤出良心、公平交易、秤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每人发了一台喷雾器;对农机大户每人发了一套维修工具等;五是集中大班培训与分散小班培训相形结合。对于学员分散范围广的专业,则在党校集中培训,每期培训都在300人以上。对于学员相对集中的专业则到乡进村就近培训,每期50-100人,同时利用村镇广播,现场直播,扩大了培训效果,如农机学校等。六是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师包保到片,指导到人,通过进村入户、电话、短信等形式开展培训指导。已向受训学员发送农技短信3条,2万人次。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4)

调研方式采取面上、点上和案头调研相结合,以面上调研为主。面上调研主要为问卷调研,重点是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1]。问卷可分为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背景、接受教育培训、农民科技素质等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6个部分,选项涉及多种类型,如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及数字题等,涉及的问题近40个。问卷抽样主要是依据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为排队顺序,采用随机起点、多阶段及对称等距等抽样方式,调查对象的确定可由市抽乡、乡抽村、村抽农户等来确定。全市有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根思)、288个村、6 311户农民参加了问卷调查。经过严格的审核、校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 926份,占计划调整问卷数量的93.9%,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对问卷进行认真地初步整理及校验,收集到的问卷信息总体上质量较好,可较好地反映出全市不同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调研以实地综合调研为主,重点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全市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投入、培训机构和农民培训的开展情况。

2调研的主要内容

2.1农民基础现状分析

2.1.1农业人口受教育情况。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文化程度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比例为4.3%;文化程度为高中(包括技校、中专)的比例为28.6%;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初中的比例为67.1%,其中小学程度的为5.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2.0%。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8.5年。农村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2.1.2农业人口就业情况。农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底,调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中,有4 01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 549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 463人,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3.0%、24.7%),占调查对象的67.7%;尚有1 914人从事农业生产(占调查对象的32.3%)。

2.1.3农业人口收入情况。目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组成是非农收入。平均常住的受访农户人口达到2.98人,平均外出劳动力为1.20人,劳动力人数为2.51人;受访农户的平均家庭总收入为27 827.2元,其中种养业为6 411.6元,占总数的23.04%,非农收入均值为21 415.6元,占总数的76.96%。

2.1.4农业人口科学素质情况。对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普遍具有较低的种养水平。对于种植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化肥、良种、农药等基本知识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知道一些”的分别占48.5%、42.6%、46.2%;选择“不知道”和“不太知道”的分别为7.3%、6.7%、8.1%。对于养殖业过程中最常见的疫病处理等方面的常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自己食用”、“赶紧出售”、“封锁消息”和“说不清”等方式的占11.7%,从绝对量来看,仍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2.1.5农业人口的组织化程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1 132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各种专业协会,比例仅为19.1%;4 794人尚未参加任何专业合作组织,占80.9%。由此可见,农村中宣传、组织及普及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2农业人口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2.2.1农业部门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科技信息和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中,受访的农民有87.6%选择了农业部门,说明农业科技信息在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农民选择报纸、电视、邻居、朋友、杂志、广播和协会的分别占42.1%、66.4%、34.5%、41.7%、13.9%。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其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仅为3.2%。

2.2.2短期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受访农户中,选择“短期培训”的农户为72.1%,选择“一事一训”的农户为59.1%,选择“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农户为17.0%。其中,科技示范户及经营大户一般愿意参加学历教育及证书培训。该结果表明种养规模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农民收入越高,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层次也越高。

2.2.3现场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地授课及现场实习,调查中选择的农户超过71.0%,选择听广播、看电视或多种方式学习的比例仅为30.4%;选择光盘进行学习的农民人数已达8.3%.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已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2.2.4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是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对于养殖业、种植业及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农民的需求较为强烈。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愿意接受粮食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69.4%;愿意接受蔬菜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53.4%,愿意接受特种经济作物、水果、苗木花卉、棚室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分别占23.4%、28.1%、7.8%、14.1%。表明农民具有较强的传统种植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特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棚室、苗木花卉生产等的教育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调研的农户中,选择“科学养猪”的达到67.4%,其他选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养鸡36.3%、养牛33.1%、养羊29.5%、养鸭10.4%、水产养殖10.0%。特种养殖的比例已超过15.2%。由此可看出,传统养殖仍然在农民教育培训期望中占有主导地位。

2.2.5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2~3 d。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 d的最多,达到43.0%;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4~7 d和1 d(或1 d以内)的农户分别占28.4%和29.2%。地点选择上,接受调研的农户基本上都选择在本乡本土,愿意在本村和本乡镇参加培训的农民分别占85.0%和56.5%。结果表明,应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及培训形式,时间安排上最好能够灵活,应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教育培训。

2.2.6“不方便”是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第一因素。在调研的农户中,选择“不方便”的比例为58%,主要包括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校舍及条件等的“不方便”。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没人管”和“内容不切实际”比例为29.0%,但该现象却在整个泰兴市普遍存在,说明农村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另外,选择“培训费用太高”的农户占22.0%以上,说明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经济因素。

3影响因素分析

3.1文化程度

3.1.1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时间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培训时间为1 d以内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选择培训时间为7 d、15~30 d、1~3个月、3个月以上系统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

3.1.2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地点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相反,选择在乡镇、县城和城市参加培训的农户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种植业及养殖业的相关培训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但选择的培训内容、培训顺序及比例趋势相同。

3.1.3文化程度对内容的影响。不管被调研的农户文化程度如何,其对种植业培训内容选择的总体顺序依次为粮食、蔬菜、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室生产和苗木花卉;养殖业培训的顺序依次为猪、鸡、羊、牛、鸭、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

3.2经济收入

3.2.1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影响。从调研结果看,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都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选择该种培训方式的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家庭年收入不到9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家庭年收入超过13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

3.2.2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地点的影响。不管是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如何,被调研的农户选择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先后顺序依次为本村、乡镇、县城和城市。

3.3区域条件

通过对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乡镇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要求的分析比较。就全市而言,目前农民对农村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地面积大小的限制、农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及农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外转移的作用程度,不同地区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大体可分成3类:第1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文化教育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泰兴、黄桥。第2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外出务工人数相对少、对教育培训需求表现中等的地区,如滨江、珊瑚、古溪。第3类,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面积中等偏上、平均受教育年数明显偏低、群众期盼科技文化教育快速提升的地区,如元竹、分界。这为不同文化、不同收入、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按类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

4政策和组织实施情况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央有关文件,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逐步深入,政策强度逐步增强。比较7年来的中央文件,可以明显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变化:一是政策从满足阶段性、局部工作的需要,变化为长期、全面的要求。二是政策从概括性的原则要求,变化为有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要求。三是政策从不带资金投入的号召性要求,变化为跟着资金投入的操作性要求。中央各部门积极行动,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而且更加重视多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好局面。但行动和计划过多,内容重复,目标和任务比较分散。各地方都立足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加大投入力度。主要是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针对留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针对转移农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工作重点明显偏向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但其认识、政策、投入和条件都很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到市级以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条件和能力就更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3]。

5对策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应在目标上实现5个转变:一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二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四是实现从受体型向主体型转变;五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思想上确定4个新理念:一是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四是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任务上这里建设5支队伍:一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二是培养优秀的村干部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五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

5.1强化组织领导

5.1.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对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稳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

5.1.2制定发展规划。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逐步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多元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4]。

5.1.3实行目标考核。将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实施。

5.1.4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对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组织管理,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及农民权益,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的进程。

5.2加大资金投入

5.2.1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运用信贷、金融及税收等手段,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进行支持。

5.2.2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在其经常性预算科目中纳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根据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投入。特别是对财政专项加大资金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5.2.3鼓励农民自发投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投入。借鉴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由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民参加教育培训发放小额的培训贷款,担保可由财政贴息或政府提供。

5.3加强基础建设

5.3.1建设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师资继续教育,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5.3.2建设知识和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中央(省)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媒体资源制作和传播能力,实现快捷传播和资源共享。建设全市农民科技培训辐射平台,以“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为重点,发挥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

5.3.3开发制作优质充足的教学媒体资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时将各种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媒体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健康生活、生态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5.4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5.4.1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应坚决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探索并总结培训媒体资源进村、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及实用人才进村等方式和方法。

5.4.2建立资金补贴机制。应不断扩大资金补贴的范围,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补贴;继续完善培训代金券的发放工作,降低收费标准等,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5.4.3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立村级农民联系员制度,及时反映农民的需求;利用电话热线及互联网等方式对需求动态进行了解;定期调查农民的实际需求,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5.4.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实行全程监督,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质量意识,真正让农民能学得会、用得上,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5.4.5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开放培训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确定教育培训机构,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国家投资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

6参考文献

[1] 王克务,黄龙兵,周元春,等.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对加快响水县农民职业培训的思考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J].种业导刊,2008(7):37-38.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34-02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区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是对新疆新型农民培训方面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调查范围是昌吉州的5个县市,以此作为调查样本的采集地,这5个县市分别是: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和五家渠市。调查的对象是这5个县市的农民。

本次调查所采取的调查方式有问卷式和访谈式。对所要调查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能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用访谈式加以辅助,以便更详细、更全面地收集信息。调查方法则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即从这次选定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随机式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还有与被调查者的访谈,以及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分别在昌吉州的五个县市各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总计发放了500 份调查问卷(附录),最终收回有效问卷 492 份,问卷有效率达 98.4%。男性占调查样本的比重为63.2%,女性占36.8%;汉族占调查总体的53.8%,少数民族占46.2%;年龄在 41―50 岁的人数最多,占45.2%。被调查样本中,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占到调查总体的74.6%。在收入方面,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果树、蔬菜栽培方面,其中养殖业所占的比重最多,达到了80.5%;整体上看年收入是相对较高的,9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都达到了 5 000 元以上,但是依然有27.4%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收入,只有17%的人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收入。

总之,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本总体呈现正态分布特征,且能够反映当前新疆农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培训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情况分析

1.获取培训信息渠道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信息,其渠道也会因为地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昌吉州所调查的5个县市中,获得培训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在这6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中,“村干部通知”占41.1%;通过“培训组织人员通知” 获取信息的有123人,占25%;通过“家人、亲戚朋友口头相传” 获取科技培训信息的有98人,占19.9%;通过“当地政府人员登门宣传”获取信息的有34人,占6.9%;通过“报纸、网络等传媒上的招生信息”获取培训信息的有23人,占4.7%;从“其他”方面获取培训信息的有12人,占2.4%。这说明目前农民获取科技培训的信息虽然广泛,但主要还是靠村干部的通知来获取信息的。

2.培训内容以养殖技术为主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养殖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占培训内容的35.1%;其次是种植知识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32.6%;法律知识所占的比例为23.5%;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为6.3%;管理金融等知识所占的比例为1.8%;外出务工技能仅占0.2%;其他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0.5%。这不仅说明了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较广泛,也间接证明了培训工作的实用性。

3.个因是导致没有参加培训的主因

导致农民没有参加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主要原因集中于“培训时间、地点不合适”和“培训费用较高”这两个方面。前者有198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40.2%;后者有179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36.4%。其次,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举办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有45人,占9.1%;选择“就是不想去,没有原因”的有32人,占6.5%;因“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参加培训的有15人,占3.1%;选择其他原因的有23人,占4.7%。调查分析结果说明了导致农民没有参加培训的主要还是培训方式的原因,与其他主体的原因关系不是很大。

4.专家在田间和课堂讲授是培训的主要形式

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调查,当前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下6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村委会组织的专家田间或课堂讲授”,这种形式的培训占49.7%;其次是“合作社(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占35.7%;“上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的占3.5;“在大中院校上的培训班”占2.4%;“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班”占1.5%;其他形式占6.8%。分析结果说明,由于集中上课式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所以培训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培训的动力

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政府帮您做的事情”这道问题中,农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对以下选项做出了排序,它们的顺序依次是:“B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A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D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修整村容村貌”;“H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F完善农民的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师资等)”;“C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其他农副业的积极性”;“E改善乡风民俗,提高农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G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水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分析

1.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这次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很显著。69.5%的人认为培训非常有效果;132人认为培训一般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26.8%;只有18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3.7%;没有人认为培训是完全没效果的。

此外,在通过培训后取得的证书方面,近85%的农民通过培训取得了各种培训证书。

2.增加农民收入

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开展了培训工作的县市农业经济形势多少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关的培训技术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甚至还能带动周边的农民得到收入增加。昌吉州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55 689名培训人员中接近一半的学员家庭收入都有所增长。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农民进入市场能够降低风险的前提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向上趋势。散户在获取市场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上的能力是不强的,因而就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不仅很容易造成农产品资源的浪费,还会给农户带来损失,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散户因为分散,所以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不能满足大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呼图壁县在培训中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向广大农民学员介绍和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

4.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

之所以在农民学员对于培训的方式满意度和培训效果上都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充分考虑到了农民每个学员的特殊性和需求性,在传授理论的前提下,以“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让学员在短期内就能够理解所学技能,为技术的更进一步掌握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培训的内容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致,培训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专家及相关部门考察后所定的。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最终起到了实用的效果,为当地农民的技能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6)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之后,研究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学者和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较少的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进行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涉及到这一模块,但是较多的也是选择了理论分析和文字分析,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将根据2010-2011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和广州市两个城市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做了调查,探讨作为三方利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

1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为辅,对武汉市和广州市的电子行业、服务行业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47份,回收率为82.33%。

1.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民工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总数的73.22%;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周岁,其样本数为232,占到总样本数的93.93%;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教育程度为高中的有14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8.7%。

1.2 被调查的就业培训意愿

从表1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培训和“非常需要”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5.31,即超过3/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

2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分析

2.1 被调查者实际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培训项目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其中关注职业技术的样本达到198人,占样本总数的80.16%;其次是劳动权益保障和法律常识,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02%和59.11%。这可能与私营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有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取舍;关注安全保障知识的样本量为130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2.63。(见表2)

2.2 被调查者培训需求的实际满足情况

被调查者的培训需求实际满足项目结构和内在需求类似,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详见下表2)。说明企业或政府与培训机构与劳动者所关注的项目大致相同,只是农民工的实际满足与内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相关机构做出一定的努力。

3 如何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基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经过调研发现,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使用问题,即培训的投入和培训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据调研结果表明,每名农民工接受一次就业培训的成本为600-800元,然而政府配套资金只有200元每人次。作为盈利企业的培训单位,要么选择向被培训人员收取培训费,要么选择减少培训内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比较低,尽管他们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然而却由于培训费用的限制,只能接受较少的培训。

3.1 个人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出生农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新生代农民工在培

训中应承担的责任仅仅可以归结为:全身心培训,为自己人

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3.2 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用工企业应该对使用的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一般都会进行培训。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对于不可能进入本企业或目前未进入本企业的潜在就业者,企业自然不会进行培训。用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人”,所以几乎不能奢望企业注资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况且即便是进行了培训,也很难规避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他们或许会把提供培训的企业当成跳板。所以由企业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不实际。

3.3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既然培训效果和预期直接的差距在企业和个人两方着手都是回天乏力,就只能依赖政府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投入和政策引导,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政府应从国民教育和国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加大培训投入,增加培训效果,增强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意味着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力。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由于其公共产品特征明显。再次,在当前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政府应是宏观的推动者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者。推动的含义在于,政府在发起和组织这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项工作的宏观推进,从政策的制定方面思考如何最大效率的动员和组合各类社会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实施各项工作。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利益三方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发挥各自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就业培训体系中,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政府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社会学视角中的三农问题及其出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62-05

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最主要途径[1]。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农民工职业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中职业教育的范畴,关系到全社会劳动力人口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政府、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组织和企业的角度看,引导和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素质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农民工个人角度看,职业培训与开发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农民工自己报告参加职业培训的满意度。采用里克特5点式设计,每个题目对应5个选项。

一、被调查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调查地点是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5个城市,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13份,有效问卷62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69.6%。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样本量较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被调查农民工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其中男性占样本总数的52.4%,女性占47.6%。样本的年龄分布以20~40岁居多,占全部样本的87.8%。也就是说,调查样本中有近九成农民工为青壮年。从婚姻状况看,被调查者以已婚人员居多,占样本总数的56.8%。本研究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偏高,被调查者中以高中/中专/技校人员居多,占样本总数的43.2%;其次为初中,占样本总数的35.5%。与全国及广东省相关调查相比,本研究报告的农民工收入水平偏高[2]。被调查者的月收入以1500~2000元居多,占样本总数的39.9%;其次为2000~2500元,占样本总数的33.8%;再次为1000~1500元,占样本总数的17.2%;月收入低于1000元或高于2500元的较少,分别为3.1%和6%。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近年来珠三角城市普遍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大多数在700元以上;二是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民工荒”现象促使企业普遍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三是被调查农民工加班现象极其普遍,其所报告的月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为超时加班工资。就从事的行业而言,被调查者以从事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居多,其中,制造业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6.6%;其次为运输业,占样本总数的22.4%;再次为服务业,占样本总数的21.2%。被调查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与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相匹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被调查农民工在10~500人的中小型企业工作,在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较少。近6成被调查农民工的打工时间超过3年。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现状

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是指农民工在参与培训时,个体需求或愿望实现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需求或愿望获得满足,个体感到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高;反之,如果需求或愿望未得到满足,个体感到不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低。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主要从培训设计维度进行考察,具体包括培训内容满意度、培训方法满意度、培训周期满意度、培训时间满意度、培训环境满意度、培训整体满意度等。

(一)培训内容满意度

关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60%的被调查者报告“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24.4%的被调查者报告“完全不符合”或“距离自己工作、生活的需要有些差距”,15.6%的被调查者报告“一般”符合。农民工对于培训内容实用程度的感受也不尽相同,62%的被调查者反映培训内容“比较实用”或“很实用”,23.8%的被调查者报告培训内容“很不实用”或“不太实用”,14.2%的被调查者报告“一般”实用。从调查数据看,超过6成的被调查农民工对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较为满意。

其中,培训内容需要度的平均值为3.44,标准差为1.015,表明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要程度基本满意,但不同被调查者的态度亦有所差异;培训内容实用度的平均值为3.60,标准差为1.131,表明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实用程度较为满意,但不同被访者的态度有所差异,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需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2.141,P=0.05)。Scheffe事后检验表明:比较文化素养培训、安全培训和能力培训,农民工认为所参加的技术培训更加符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因此对技术培训的需求更为强烈,见表2。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采用Scheffe检验

(二)培训方法满意度

关于培训方法,33.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培训“方法很单一”或“方法比较单一”,21.3%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还可以”,45.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方法比较丰富”或“方法很丰富”。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工对他们接受培训的培训方法基本满意,但被调查者的态度差异较大。关于培训者的授课水平,11.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很不好”或“不太好”,49.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一般”,39.8%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比较好”或“很好”。对培训者授课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31,标准差为0.806,见表1。可见,农民工对培训者的授课水平基本满意,且被调查者的态度差异不大。

(三)培训周期满意度

被调查者最近参加的培训以16~30天的周期最为普遍,其次为8~15天的周期。在被调查农民工之中,8.7%的人认为培训周期“太短”,15.6%的人认为培训周期“有点短”,24.4%的人认为培训周期“太长”,21.8%的人认为培训周期“有点长”,29.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培训周期“刚好”。培训周期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39,标准差为1.357,见表1。

(四)培训时间满意度

关于培训的时间段,被调查者选择在工作日下班后参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工作日。32.5%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上课时间段很不好”或“不太好”,20.9%的人认为“还可以”,46.6%的人认为“上课时间段比较好”或“很好”。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培训时间段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F=6.026,P=0.05)。Scheffe事后检验发现,工作日全天与工作日下班后在培训时间段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被调查农民工更喜欢在工作日全天参加培训,见表3。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采用Scheffe检验

(五)培训环境与设施满意度

关于培训地点或场所,31.1%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不理想”或“不太理想”,23.6%的人认为“还可以”,45.3%的人认为“比较理想”或“很理想”。关于培训的教学设备或设施,29.7%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设备或设施很差”或“比较差”,28.7%的人认为“一般”,41.6%的人认为“设备或设施比较好”或“很好”。培训地点或场所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099;培训设备或设施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094,见表1。数据显示,被调查农民工对培训场所或设施基本满意,但他们的态度有所差异。

(六)培训整体满意度

对被调查农民工参加培训整体感受的调查数据显示:46.4%的人“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所参加的培训,认为培训“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自己的期望;24.9%的人“很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所参加的培训,认为培训“不符合”或“不太符合”自己的期望;28.7%的人认为“一般”。在综合培训内容、师资、授课方式、组织安排等各项因素方面,40.2%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15.8%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不满意”或“不太满意”,44%的人对所参加的培训感觉“一般”。关于“如果有机会,您会推荐朋友或同事参加培训?”其中15.8%的人报告“不可能”或“不太可能”,29.8%的人报告“不一定”,54.4%的人报告“有点可能”或“一定会”。培训整体印象的平均值为3.26,标准差为1.105;培训整体感觉的平均值为3.24,标准差为0.807;培训推介度的平均值为3.49,标准差为0.995,见表1。

根据上述数据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以各因子的解释能力为权重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培训满意度的整体情况得分为M=3.31。被调查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指标均值介于3.24~3.60之间,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对所参加的培训基本满意。其中均值最大的是培训内容的实用程度(M=3.60),表明被调查者对于培训内容的实用度最为满意,而培训组织安排的均值较小,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对培训组织安排方面,如培训时间段(M=3.22)、培训地点(M=3.23)、培训设施(M=3.23)较不满意。但由于所参加的培训各有不同,被调查农民工的态度有所差异。

三、主要结论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农民工对其所参加的职业培训较为满意,好于本地区前些年的统计及内陆其他地区的情况,这体现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次数增多、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强(M=3.31)[3]。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政策,如“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二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的“民工荒”,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促使企业加大了培训力度;三是农民工自身在打工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技能的重要性,主观上参加职业培训的愿望增强。

但是,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开展。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农民工的访谈,珠三角地区城市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较为单调,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经商,农民工存在着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普遍需求,且这些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是,被调查农民工反映大多数培训内容不实用,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同时,当前无论是政府组织的培训,还是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培训方法普遍较为单一,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灵活性和针对性[4]。

(二)培训周期过短,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前农民工参与的职业培训主要以3个月内的短期培训为主,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比例极低。如此短的培训周期显然难以达到提高技能的预期目标,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从培训时间上看,被调查农民工选择在工作日晚上下班后参加培训的比例最高。但是,被调查农民工在工作中普遍存在超时加班现象,晚上培训时间很难保证,而且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身心疲惫,劳顿困乏,也会影响培训效果。

(三)培训环境和设施简陋,制约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果

调查显示,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设施、设备、教室、实践基地很不完善,导致一些必要的培训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一些科学的培训方法无法正常采用,极大制约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教材匮乏,考试与认证机制不健全

根据调查,农民工职业培训很少配备相应教材,尤其是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极低(占4.8%)。即使教师配备了讲义、课件或自编教材,也基本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需求,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且,农民工职业培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跟不上,使得农民工学无所用,培训与就业相脱节。

四、政策建议

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个范围极广、极其复杂的概念,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培训内容的安排、环境设施的建设、师资结构的组成、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等。针对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

(一)丰富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性培训,即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三是创业培训,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结合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就业岗位的开发来进行[5]。在具体培训中,必须针对农民工个体差异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不同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使其适应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

(二)创新农民工职业培训方法

农民工职业培训方法的创新包括培训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的更新。在培训方法上,要结合农民工的学习特点与知识背景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因材施教。在师资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对口的教师、专业人员从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农民工职业培训队伍,优化和更新师资力量。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教材建设

科学、规范、实用、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是提高农民工培训效果的重要工具。当前农民工培训教材要符合农民工的特点,编写应注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四)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评估体系

评估工作是农民工职业培训非常关键的一环。农民工职业培训评估包括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认定和对培训机构培训绩效的考核评估两个方面[6]。尤其是农民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要纳入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之中,认证工作要做到指标明确、机构完善、制度具体。

参考文献

[1]王德文,蔡日方,张国庆. 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8.

[2]Clarke N. Job/Work Environ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Transfer Within a Human Service Agency: Some Indicative Support for Baldwin and Ford’s Transfer Climate Constr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2, 6(3):146-162.

[3]广东省调研组.广东省万名农民工和千家企业抽样调查情况报告[M]//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50.

[4]丁煌,徐延辉,李金星.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效果评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8-56.

[5]黄乾.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4): 23-30.

[6]徐金海,蒋乃华. “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54-59.

Investigation o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in 5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E Jian-hua1,2

(1.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uhai Branch Campu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87;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8)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现状

一是留乡务农的劳动力中以妇女居多。据了解。如今许多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村里牲畜屠宰、老人丧葬等均由妇女操持。二是农村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三是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村出现青年夫妇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的现象。

(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劳务经济逐步壮大

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7%,农民收入年度增加额创新高。2007年,务农劳动力年均收入为1500元以下的占调查数的34.45%:年均收入水平以2000元左右居多,占47%,收入水平表现为中等偏下。如沧源县抽样的163名农村人口中,2007年年均收入1500~2000元的占40%,1500元以下的占43.3%,2000元以上的占16.7%。家庭总收入中,全省重点调查的480家农户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分别是67.44%和32.56%,其中澜沧、勐腊和沧源3个滇南县90家农户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高达96.97%。可见,农业是本省大多数农民的主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变。

(三)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民的需求差距较大

农民对生产技能、科技生产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上升。近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政府对农民加大了教育培训力度。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对农村骨干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100%的受访农民认为他们十分需要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只要有培训,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参加。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干了几十年都没有这样学习过,每年都能培训就好了!”

但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每年能参加的农业技能培训次数很少。调查显示:年参加培训三次以上的占17.9%,三次以内的占45.6%,一次没有参加的占36.5%。如嵩明县作为昆明市近郊的农业县。2008年全县大约有10万人参加农民培训,占总劳动力的30%永胜县永北镇灵源村委会作为该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比较好的行政村,全村2895名务农劳动力“年参加培训次数”的调查结果为:参加多次的占10%,三次以内的占75%,一次没有的占15%。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方式,参训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及重点户、种养大户,造成了培训面不大、科技普及率低的现象,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很多培训无法进村,很多农民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科技培训。

二、农村务农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受益面广、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而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期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议全省按照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6元的标准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对务农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农村骨干的学历教育。

(二)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为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底课题组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走访了县农业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农开办、就业局等政府部门,深入部分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河北省滦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滦南县现有17个镇、594个行政村、17.8082万户,总人口达58.18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3.382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0.9694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9.9772万人,占71.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3.5832万人。占12.7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4922万人。占5.30%,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4688万人。占5.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9458人,占3.36%。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687人。占2.38%。按滦南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估算。种植业、林业需劳动力8.90万人左右,畜牧养殖业需劳动力2.80万人左右。水产业需劳动力0.70万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共需要劳动力12.40万人。剩余劳动力7.60万人,去除其他相关因素,估计全县农村适宜外出劳动力应在5万人左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5.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万人左右,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2007年全县实际外出务工农民4.20万人,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1.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1685人。小学文化程度10.3621万人。占36.83%,初中文化程度14.1910万人,占50.44%。高中以上学历的3.2708万人。占11.62%,中专学历的2454人、大专以上673人。仅占1.1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7.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

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以滦南县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②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辐射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③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④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⑤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平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①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②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④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⑥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财政部门回报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政府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①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②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③

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⑤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①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②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③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④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⑤建立培训单位公平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六)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培训前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参训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文化素质状况,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和素质状况,再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有准备、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有收效。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因人而宜,分层培训。可把培训对象划分成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培训、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②因地制宜,开发培训教材。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和培训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3、确立结构合理、科学、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对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培训特色上下功夫,争取塑造自己的培训品牌。③注重科普培训和短缺技术培训。在搞好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科普培训,既要满足农民现阶段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短缺技术。诸如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农畜新品种应用技术等在农村中非常短缺。因而。农民培训工作更要注重短缺技术培训。④谋划导向性新兴产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兴起很多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农村工业、新型服务业等。要注重宣传引导,做好超前培训,为农村科技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观念意识导向工作。⑤加强政策知识培训。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培训,增强其政策意识,使之掌握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其政策水平和运用政策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空中课堂、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五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培训时间要适应农时、农事。积极开展定点、定单、定向、委培,鼓励校校、校企、校镇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5、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搞好网络、多媒体培训。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优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如:发挥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覆盖面广、喜闻乐见、培训成本低的优势。创办“农事直通车”、“农家乐”、“帮你致富”等农业栏目:建立“农村科技广播站”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通过卫星电视网建立村级远程农民学校。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是设立专柜。由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图书、资料、文件的整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专家个人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三是建立培训日志,随时记录培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篇(10)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之后,研究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学者和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较少的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进行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涉及到这一模块,但是较多的也是选择了理论分析和文字分析,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将根据2010-2011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和广州市两个城市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做了调查,探讨作为三方利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

1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为辅,对武汉市和广州市的电子行业、服务行业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47份,回收率为82.33%。

1.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民工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总数的73.22%;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周岁,其样本数为232,占到总样本数的93.93%;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教育程度为高中的有14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8.7%。

1.2被调查的就业培训意愿

从表1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培训和“非常需要”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5.31,即超过3/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

2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分析

2.1被调查者实际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培训项目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其中关注职业技术的样本达到198人,占样本总数的80.16%;其次是劳动权益保障和法律常识,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02%和59.11%。这可能与私营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有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取舍;关注安全保障知识的样本量为130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2.63。

2.2被调查者培训需求的实际满足情况

被调查者的培训需求实际满足项目结构和内在需求类似,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说明企业或政府与培训机构与劳动者所关注的项目大致相同,只是农民工的实际满足与内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相关机构做出一定的努力。

3如何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基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经过调研发现,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使用问题,即培训的投入和培训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据调研结果表明,每名农民工接受一次就业培训的成本为600-800元,然而政府配套资金只有200元每人次。作为盈利企业的培训单位,要么选择向被培训人员收取培训费,要么选择减少培训内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比较低,尽管他们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然而却由于培训费用的限制,只能接受较少的培训。

3.1个人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出生农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仅仅可以归结为:全身心培训,为自己人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3.2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用工企业应该对使用的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一般都会进行培训。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对于不可能进入本企业或目前未进入本企业的潜在就业者,企业自然不会进行培训。用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人”,所以几乎不能奢望企业注资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况且即便是进行了培训,也很难规避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他们或许会把提供培训的企业当成跳板。所以由企业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不实际。

3.3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既然培训效果和预期直接的差距在企业和个人两方着手都是回天乏力,就只能依赖政府解决。

上一篇: 无职党员述职报告 下一篇: 教育整顿自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