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年终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7 10:01:31

竞价年终总结

竞价年终总结篇(1)

一、经济效率目标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反垄断法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资源配置效率。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是社会总福利,即生产者福利加上消费者福利的总和。[1]经济福利是西方经济学界衡量一个产业好坏的标准,它包括经济领域中所有组织的总福利(或称总剩余)。总福利是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就是他愿意为某一件商品支付的价钱与这件商品实际应该支付的价钱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剩余就是社会上所有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单个生产者剩余则是一个生产者卖出某件产品所获得的利润,生产者总剩余就是全体生产者的利润总量。

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提高,生产者剩余就会相应提高,消费者剩余则相应减小。经济学家已经证明,价格升高之后,生产者所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并不能完全弥补消费者因此所承受的损失。所以,当商品价格接近垄断价格时,社会的总剩余(总福利)是最低的;而当商品价格接近边际成本时,社会总剩余是最高的。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先提出这种主张,他们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根据,认为提高社会总福利是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的惟一目标,在芝加哥学派看来,一个厂商的行为可能使得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生产者福利增加的幅度要高于消费者福利减少的幅度,使社会总福利上升。这样,尽管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但该行为不属于竞争政策所应当反对的,该行为是合法的。[2]

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种社会总福利(总剩余)的假设只能建立在静态条件下,如果放到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则并不会完全这样。如果竞争机关利用权利将价格固定在接近边际成本时,虽然这一时点社会总福利达到最高,但是由于投资于该行业变得无利可图,投资者就会大大地降低未来的投资,这种条件下可预期的未来的社会总福利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而且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将会下降。基于这些理由,有些学者认为,反垄断法不是作为一项增进国民总财富的工具来设计的,增加资源配置的效率从来都不是反垄断法的常规,也不是反垄断执法的先决条件,经济效率只不过是反垄断的副产品。[3]

二、保护消费者目标

认为反垄新法的首要目标在于保护消费者的主张也不在少数。如后芝加哥学派认为反垄断竞争政策应该以阻止垄断厂商将消费者福利转移为垄断福利为首要目标,而不是提高整个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厂商依靠自己的垄断实力抬高产品价格,就能实现财富转移,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财富可能反而增加了,但是它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强者更加富有,弱者更加贫穷最终危及社会的稳定。[4]

从各国的立法看,消费者福利应该是各国在制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的时侯都考虑到了的。在欧盟,欧共体条约的第81(3)条规定任何联合行为,或者合同如果能够促进生产的效率,促进科技的进步或者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允许消费者分享这一成果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或者合同都是合法的。欧盟的合并条例中也以法律原则的形式认定“消费者利益”是一个有效的合并辩护。但是“垂直限制指引”(theGuidel ines on Vertical Restraints)中则强调:对竞争的保护是欧盟竞争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会加强消费者的福利并创造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美国新的合并指南也指出执法者将会考虑一项合并是否能阻止合并者在相关市场上侵害消费者的潜能,比如在该市场上阻止价格的上升。[5]

澳大利亚贸易行为法第2条直接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竞争和公平交易及保护消费者,提高澳大利亚的福利。意大利竞争局认为,国会制定意大利竞争法的主要目的是:(1)培育和保护市场条件,即允许企业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进入市场的机会。(2)通过自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实现低价格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日本《禁止垄断法》也规定其目的在于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排除因为联合、协议等方法形成的生产、销售、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不正当限制,促进公平、自由的竞争,刺激企业家的创造性,繁荣经济,提高就业水平及国民实际收入水平,以确保一般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国民经济民主、健康的发展。

反垄断法最终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也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和福利作为目标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以此就认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竞争政策的终极目标,[6]那就误解了竞争政策的公共性。竞争政策所要考虑的当然是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并不就等于消费者利益。尽管我们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属于消费者,但是社会上的人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们还要工作,还要生产、销售和服务,所以他们也同时是生产者和服务者。竞争政策如果立足于经济整体,立足于社会的公共利益,就不能偏袒消费者一方。从历史上来看,实际上垄断的局面往往反而会使价格下降,消费者收益。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Company)在19世纪末期是一个十足的垄断组织,但是由于它的规模效应和创新机制,使石油的价格从1869年的每加仑30美分,下降到1897年的每加仑不到6美分。美国烟草公司在1911年被认定为“垄断”,但是该公司使香烟的价格从1895年的每千只2.77美元,下降到1911年的每千只2.2美元。[7]

三、保护小生产者目标

这主要是反垄断法实施初期一些立法者的主张。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农场主和小企业主对大托拉斯的控诉。1914年的《克莱顿法》和1936年的《鲁滨逊一帕特曼法》都有保护小工商业者的意图。在批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时,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些法律的共同目标是“使那些以小规模方式经营的人能和那

些大商人一样自由地获得成功”。《鲁滨逊一帕特曼法》保护小商人可以和大的批发商获得一样的折扣,这更显然是在有效率的竞争对手面前保护小工商业者。[8]直到1950年美国制定《塞勒一凯弗维尔法》(Celler-kefauver)时,[9]提案者参议员凯弗维尔发言说“……难道我们能让国家落入少数公司之手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小工商业者,那些在地方上经营、具有独立自主地位的企业吗?”[10]

保护小企业主是不是竞争政策的目标呢?当代社会保护竞争,并不代表保护每一个竞争者。大的连锁店利用规模效应,以及在同供货商谈判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得以用更低的价格来销售商品。而小的杂货店则无力承受以同样低的价格销售商品。最终,小的杂货店难免要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最终导致破产。这对于小竞争者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全体消费者来说,又是公平的。

四、保护竞争机制的终极目标

对于竞争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两种观念,即静态竞争观和动态竞争观,[11]静态竞争观将竞争看做是现实市场上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进行的争夺交易(对象)的活动。动态竞争观立足于市场演化,认为竞争不仅是现实市场上多人之间的争胜活动,而且存在着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将垄断看作是竞争取胜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竞争活动的诱因,并且受到潜在竞争的压力。我们所说的竞争机制主要指的是动态竞争。

健全的竞争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具有刺激与创新的功能。

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竞争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经济决策,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互协调为一体的。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反映着产品的稀缺程度,从而表明一定产品的需求程度,处于竞争之中的经济主体出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做出灵活、及时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产量、规模和结构。其结果保证了产品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不断适应着需求量和需求结构而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生产量和产品结构又会引至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这样,最终使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去。没有市场价格的信号显示作用,就无法获知产品的稀缺程度和结构适应要求而如果没有竞争的推动力和强制压力,也就无法促使经济主体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生产规模和结构适应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的这种合力作用,单个经济主体的生产与消费决策计划也就无法相互协调为一个总体,市场经济也就无法有效运行。[12]

竞价年终总结篇(2)

一、 引言

作为宏观经济数据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实际有效汇率(REERs)被设计用于估算价格变动对于产自每个来源国的产出的需求的影响。REERs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被普遍用于评估出口竞争力,判断为了减少外部失衡所需要的价格调整规模,以及测量名义汇率的失调等(Chinn,2006)。因此,科学测算REER对一国宏观经济研究和决策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中国传统的REERs进行介绍,包括其测算方程、主要缺陷和现有的改进之处;第三部分,我们引出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VAREER),包括其改进之处、测算方程。第四部分,对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经验上的应用,考察其与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最后是结论。

二、 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不再适用于测算国际竞争力

1. 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程。如前面所述,多个国际经济组织都定期公布范围不等的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尽管这些现已公布的REERs计算方法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①样本国选择范围不同;②竞争力权重结构构造不同;③贸易流构成不同;④平减指数选择不同;⑤对第三国市场竞争考虑不同;⑥直接、间接汇率选择不同; ⑦基期和频率不同等(巴曙松等,2007),但其理论基础和计算方程都大同小异。因此,本文选择应用最为广泛的IMF构建的标准的以CPI为基础的REER(Standard CPI-based REER,用REERStandard表示)作为传统REERs的代表进行考察。

在Armington模型基础之上,IMF的现有计算j国的REER的方程(Bayoumi,Lee,and Jayanthi,2005)为:

REERjStandard=■(■)■

其中Pj和Pk是消费者面临的价格(这里用CPI表示),Rj和Rk分别为j和k国相对于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以美元/本币表示),wjk是反映进口竞争(如在j国的竞争)、出口竞争(如在贸易伙伴k国的竞争)和第三市场竞争(如在其他所有市场,j和k之间的竞争)的总贸易权重。

2. 局限性――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不再适用于评估一国国际竞争力。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者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是的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题,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称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的“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

传统的REERStandard是建立在“贸易的产品都只是最终产品”的假设上,没有考虑中间品贸易,假定产品完全由国内要素生产,这与全球价值链不断发展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现实相背离。另外,由于旧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不考虑全球价值链,不考虑国际分工,不考虑零部件跨国生产和流动,不考虑中间产品对最终组装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从而扭曲和掩盖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真相。因此,基于旧的贸易格局测算的传统的实REER的方法也不再适用于评估一国的国家竞争力水平。

同时,REERStandard使用CPI代表产品价格,原因是其计量在国际上较成熟且有较一致的标准,具有可比较性, 大多数国家都以较高频率公布,数据易得。但它对可贸易商品而言并非一个特别好的价格指标,因为计量所包含的商品和服务多是不可贸易的,而许多重要的可贸易商品和服务(如资本贸易)则不在计量之列且有可能受到间接税收、价格管制等的影响(巴曙松,2007)。

总之,在一个具有全球价值链的世界中,传统的REERs并不能恰当的反映一国的真实竞争力。

3. 现有改进方法。基于上述REERStandard所存在的局限性,许多机构或者经济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首先是修正价格指数。Lipschitz和McDonald(1992),更近期的Bayoumi,Harmsen和Turunen(2011)、ángel,Galí和López-Salido(2012)指出,对产品价格的不同量(CPI、GDP平减指数、单位劳动成本(UCL))提供的信息不同。其中,用反映国内生产成本的差异的GDP平减指数(或UCL)测算的REER严重偏离标准的REER。②其次是结合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如前面所述,传统的REER假定不存在中间品贸易,严重脱离了现实。基于此Bems和Johnson(2012)就从一个“产品”的世界转向一个“附加值”的世界,构建了VAREER(附加值REER),以考察一国实际出口产品――附加值出口的竞争力。

三、 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VAREER)――结合全球价值链的REER测算新方法

1. VAREER改进之处――结合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如前面所述,结合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对传统REERs的一种改进方法就从一个“产品”的世界转向一个“附加值”的世界,从而测算“要素或者附加值(factors)”而非“产品(goods)”的竞争力。在传统的REERs中,假定每个国家的差异化“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在目标市场竞争,该差异化产品完全由国内生产。而Bems和Johnson (2012)则认为,在全球生产网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goods)”的竞争,而是“附加值(tasks)”的竞争。

我们iPhone为例来进一步解释这个观点。传统的REERs将iPhone作为中国的“产品”,并假定中国与其他智能电话供应商在国外市场上竞争。鉴于这个定义,竞争者的贬值必然意味着中国竞争力的损失。事实上,中国是iPhone最后的组装点,是遍布许多国家的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链接。因此,中国是直接与其他可能的iPhone的组装者竞争,而不是数码音乐播放器本身的供应商(Bems & Johnson,2012)。这意味着,在测算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对组装服务(中国附加值)的需求的变动如何随着这些服务的价格(中国的工资)而变动。换句话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中国的“产品”为iPhone在中国生产的附加值部分。供应链也重新定义了中国的竞争者。共享一个供应链的国家间的竞争更少,因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影响iPhone的最终价格,从而影响在供应链上的所有其他伙伴的竞争力。例如,供应链伙伴国的货币的名义贬值,通过降低了进口投入部件的价格,可以降低iPhone的最终价格,扩大其最终销售,进一步也扩大了中国的组装服务的出口。因此,全球价值链不仅重新定义了REER测算的对象,也重新定义了其竞争者。

总之,伴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传播,国家越来越专注于在生产的特定阶段增加价值,而不是生产整个产品。因此,国家间是在向国外市场提供附加值方面进行竞争,而不是最终产品或者甚至总出口本身。基于此,REER应该揭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的“附加值(tasks)”的竞争力,而非产品本身。

2. 测算方程。Bems和Johnson(2012)通过假定一个具有全球价值链结构的生产方程,在构建消费需求模型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中间投入品需求模型。当消费者偏好和生产技术具有和最初Armington所假定的相同的函数形式时,那么IMF的标准REER方程可以用来测算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VAREER)。既然“tasks”被作为产品的部分而贸易,则权重和价格需反映“tasks”而非产品。即权重应反映附加值贸易格局,价格应反映附加值的价格。由于Bems和Johnson(2012)提出的VAREER计算方程过于复杂,因此IMF对其公式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并用REERTasks表示(IMF,2013):

REERjTasks=■(■)■(2)

其中qj,qk是生产要素的价格,用GDP平减指数代表,该数据可以在中经网数据库获得。vij是建立在附加值贸易格局上的权重,使用附加值贸易数据计算。附加值贸易数据主要通过世界投入产出表和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四、 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和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的比较

为了考察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与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本文参考Bems和Johnson(2012),针对42个OECD国家和新兴市场(因为投入产出表可得)构建VAREER指数,并和传统的REER进行比较。数据来源:OECD投入―产出表,OECD双边贸易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世界经济展望和国际金融统计数据。

由前面公式可知,传统的REER与VAREER的差异主要源于两部分:一是价格指数的差异,即CPI价格指数和GDP价格指数的差异;二是贸易权重的差异,即总贸易权重和附加值贸易权重的差异。我们将对两部分差异分别进行比较,以考察造成两种REERs差异的主要来源。

1. 权重的差异。首先,我们对2005年每一来源国对不同目的地的VAREER权重和传统贸易权重的差异进行分析。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列出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描述。由于贸易权重都进行了标准化。在此情况下,可以捕捉了双边贸易伙伴之间的权重的重新分配。

我们发现,总双边贸易中附加值所占比例低的伙伴国之间的权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同属于一个贸易区的国家之间,由于中间产品贸易量大,附加值贸易相对传统总贸易量是下降的。例如,由于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的附加值贸易权重相对于传统总贸易权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而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权重则相应上升。同样,加拿大和墨西哥相对于美国的附加值贸易权重也明显下降。再如法国(属于欧元区),与欧元区贸易伙伴的附加值贸易权重相对于总贸易权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同时伴随的是对美国的附加值贸易权重的大幅的增加。而亚洲国家(例如日本,同韩国、中国等构成东亚贸易区),则与中国的贸易权重相对下降。所有这些例子中,由于生产共享,总贸易流和传统的REER的权重与附加值贸易流和附加值贸易权重相比,被夸大了。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区域内部的贸易权重的调整(VAREER权重相对于传统REER权重)要大于区域间的调整。对于每一个国家,通过加总其与地区(亚洲,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内的贸易伙伴们的权重,计算得到其与这些地区间的权重,然后对计算出的这些区域内各来源国的权重进行平均。结果显示,一个代表性的亚洲国家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权重相对下降5.7个百分点。同样的,欧元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与其区域内贸易伙伴国的权重也是下降的,分别约为6.4和5.5个百分点。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理位置对于权重的调整至关重要,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区域贸易协定与生产共享的增加、出口中的附加值比率降低相联系,因此也伴随权重的下降。数据表明,对于一个代表性国家,相对于那些与之没有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该国家与那些与之有贸易协定的国家的VAREER权重(相对于传统的REER的贸易权重)要下降4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第二,距离是跨境供应链发展的障碍。对于贸易伙伴,距离和VAREER与传统的REER权重之差(附加值权重减去传统贸易权重)正相关。这意味着,对于邻近的伙伴国来说,VAREER权重相对于传统REER权重,倾向于下降最多。

最后,从时间上看,相对于过去,权重的再分配变得越来越重要。1970年~1990年,再分配的程度增长缓慢,然而在2000年后上升很快。

2. 价格的差异。接下来我们从权重转向价格。我们比较附加值平减指数(在VAREER指数中使用)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在传统的REER指数中使用)。通过对几个重要国家如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0年~2009年期间加总的GDP平减指数和CPI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种价格指数的差异十分明显且持续存在。在日本、德国和美国,附加值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价格是在不断下降的。而对于中国,附加值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价格则是先下降后上升,尤其在2000年以后上升很快,这充分说明2000年后中国的附加值价格是在不断增长的,这与我国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是相一致。总之,这些差异意味着将消费者价值指数转换为附加值价格指数将会造成VAREER与传统的REER之间的重要差异。

3. REER指数的差异。结合权重和价格数据,我们可以计算VAREER和传统的REER指数。为了简化起见,本文仅对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进行重点讨论。通过比较1995年~2009年的VAREER和传统REER指数,我们发现,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和结合了全球价值链的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在样本期间,相对于标准REER,中国和日本的VAREER升值更多。对于中国,差异产生于2000年初期之后,反映了国内上成本的不断增加;同时对于日本,差异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并在2000年初期一定程度变窄。加总起来,中国和日本的VAREER均多升值27%(相对于传统REER)。对于美国,相对于传统REER,VAREER显示竞争力的逐步改善(约为15%)。而德国,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挤压,导致了VAREER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

五、 总结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兴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都开始意识到跨边境运输货物和这些货物中包含的附加值内容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因此,我们应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总量角度”转向一个“附加值角度”来测算国际相对价格。基于此,通过将传统的REER的理论基础――需求消费理论中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转化为对附加值的需求,我们可以仅仅依赖附加值贸易数据推到得到一个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方程。将该附加值REER与传统的REER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存在重要差异。其中,这种差异更多的源于价格水平,而非附加值贸易权重。对于中国个日本来说,相对于美国和德国,附加值REER比传统的REER升值更多(将近27个百分点),说明国内的生产成本是在不断上升的,这也意味着该国附加值出口竞争力是在不断恶化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吴博,朱元倩.关于实际有效汇率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述――兼论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构建.管理世界,2007,(5):24-29.

2.Armington, Paul S.,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 IMF Staff Papers,1969,(6):159-178.

3.Mika Saito, Michele Ruta,and Jarkko Turunen, TRADE INTERCONNECTEDNESS: THE WORLD WITH GLOBAL VALUE CHAIN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3.

竞价年终总结篇(3)

区域竞争力定义

假设前提。一是关于“分行”。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制,本文所讨论的分行是指商业银行一级或二级分行,考虑到现在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省会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已具备省分行的特性,与国有银行处于事实上的同一竞争平台,因此,这里的分行也包括省分行一级。二是关于“区域”。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具有高度相关性,导致银行机构的设立基本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同,因此,本文对区域假定为同一省域或同一计划单列市。

区域竞争力定义。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分行在同一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有效的控制管理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竞争对手更多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为更好地表达区域竞争力的这层内涵,借用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式,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的区域竞争力定义描述为:

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结果×区域竞争力过程

这里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即区域竞争力的过去表现,是一个时期内银行同业竞争的静态反映。根据商业银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要求,区域竞争力结果最终体现为商业银行分行的经营成果,具体包括利润的实现情况、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和不良贷款的增减情况。

区域竞争力过程指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即商业银行分行是通过何种措施和手段取得并维持目前的竞争地位,如何将潜在的各种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经营结果,它反映的是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背后的隐藏推动因素。

从上述定义可知,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果是过程中各种能力综合运作后的最终表现,过程是结果实现的必要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分行要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入手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

本文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围绕区域竞争力方程式中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区域竞争力过程两个方面,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区域竞争力的实际影响因素。

区域竞争力结果评价体系。根据区域竞争力结果的内在涵义,本文选取商业银行分行经营目标中的三个显性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即获利结果、市场份额结果和风险控制结果。其中前两个结果涵盖了分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最后一个结果反映了结果实现的质量状况。

区域竞争力过程评价体系。相对于区域竞争力结果的显性表现,区域竞争力过程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分行的各种能力,突出的是区域竞争力实现的背后推动因素。对此,本文将区域竞争力过程分解为获利能力、市场扩张能力、成长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五方面进行区别评价。

(1)获利能力。反映商业银行分行通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的能力。

(2)市场扩张能力。反映银行在同业竞争背景下,通过不断整合金融产品,完善营销渠道,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3)成长能力。反映分行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4)风险管理能力。反映分行在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技术、管理组织及管理机制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突出银行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等环节中的管控实力。

(5)自我控制能力。反映分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主动摒弃短期化经营行为,建立规模与能力相适应、管理和发展相协调、约束和激励相统一的综合能力。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概念及其评价体系,结合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两个评价体系,逐一分解各个能力单元,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总体思路。本文关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延续上文分析逻辑,将区域竞争力区分解为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银行经营成果指标和获利能力、市场扩张能力等五项能力指标逐一与市场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分项汇总相加后,得到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和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然后将两者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出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在对最后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时,本文将结合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在二维表格中描述各行所处位置,以检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本文所设计的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已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中所使用的IMD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数学综合判定法等方法相比,简单易操作,且适用性较强。此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权重分配设置困难的问题,通过利用数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分行在市场中相对位置,从而忽略了各指标间的权重关系,避免了人为干扰因素。克服了传统方法需大量数据才能进行评价的问题,此方法是建立在有限公开的数据基础上,且整个评价分析过程简单易懂,社会各界均能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过程。通过收集、处理、编制、分析、检验五个环节完成对商业银行分行的评价。

(1)原始数据收集。根据当地银监局及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报表、各家上市银行总行公布的年报、地方金融统计年鉴及区域内公开披露的各类信息,计算每个指标的实际值,并对实际值进行分类排名。

(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的经济意义和表现形式不同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每个指标值(包括市场平均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转化,形成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具体做法是,将每个指标值与分布的算术平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即实现了与市场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初衷,又方便统一运算。

(3)区域竞争力指数编制。按区域竞争力方程式,将标准化后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的内部指标值进行分类相加,分别形成各自区域竞争力指数。然后将两个指数相乘,最后得到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

(4)评价结果分析。在对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进行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借用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对分行的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并简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5)评价结果检验。通过收集现有评价主体对商业银行分行的评价内容,进一步检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区域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背景

宁波市是我国十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本文选取了宁波市十家股份制银行分行作为实证分析的客观对象,以检验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十家行中最早成立的是浦发,最晚是2006年成立的华夏。经过数年经营,各行都已顺利渡过了成立初期的适应发展阶段,现正处于稳定增长期,因此有了统一比较的客观基础。此外,十家行业务经营模式差异性不大,且经营背景基本相同,对比分析后更能说明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选取的评价年度为2010年,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宁波人民银行、宁波银监局的统计报表,各上市银行总行公布的年报和网站信息、《2010年度宁波金融统计年鉴》及宁波银行业各类公开的数据信息。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逐一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值,汇总相加形成区域竞争力指数,再按上文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结果评价体系中表示银行经营结果的三项显示性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计算,汇总相加后得到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如表2所示。浦发、中信、光大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值排在前三名,浙商、兴业、招商则处于后三名。

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按照区域竞争力过程评价的五个方面分项计算指标值,在形成获利、市场扩张、成长、风险管理、自我控制五个能力指标值后进行相加处理,得到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

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结果分析。为消除原始数据标准化过程中出现的负数情况,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本文按照通用统计方法分别对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和过程指数进行百分制转化,形成标准差为10,均值为90的百分制标准得分。即,

区域竞争力结果(过程)指数百分制得分=90+结果(过程)指数*10

百分制处理不影响原先评价结果的相对位置。然后,将两指数进行相乘,最终得到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如表8所示。

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检验。在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各行2010年度的业务发展情况,参考了年度监管评级、分行系统内排名等信息之后,本文认为对宁波市十家股份制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的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通过对部分行的综合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

(1)浦发。在所有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13项指标中,浦发有6项指标市场排名第一,最终得到的三个区域竞争力相关指数也排名第一,这与专家访问中得到信息完全一致,浦发确实是宁波区域内同类银行的领头羊。但值的注意的是该行的成长性指标排名不够理想,调查中也发现同样问题,这可能与该行的大中型客户定位有关系。

(2)中信。与浦发相比,该行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均处在辖内同类行第二位,这与实际市场情况基本吻合。该行的内部管理上较为稳健,企业文化较为温和,2010年度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和存量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部分竞争力指标排在市场前列。调查中也发现,该行在年度系统内排名上升较快。

(3)民生。从评价分析可知该行的区域竞争力过程好于结果,说明该行中小企业战略定位在宁波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商贷通”中小企业系列产品在2010年度发展情况良好;部分指标如资产收益率、净息差等均市场排名第一,反映该行的资产获利能力优势。但调查也发现该行部分业务的合规性问题较突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这从区域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中得到了验证。

(4)光大。综合区域竞争力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可知,该行当年的经营成果相对较好,尤其是风险把控能力和盈利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但由于2010年度不良贷款处置进程不是很理想,且存在存款波动问题相对突出等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这从2010年监管部门的各类公开通报信息中得到了验证。

(5)招商。根据国内《银行家》杂志2010年度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可知,招商银行总行在同类银行中排名第一,但本文的分析结果为第九,走访调查结果也显示该行名次未达到市场前几名,这可能与分行经营模式不够稳健、客户拓展力度相对不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竞价年终总结篇(4)

施工企业投标报价时应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及做好标前现场踏勘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目标,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投标项目的整体特点,按照工程类别、施工条件等确定成本价,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合理利润空间及市场情况,恰当运用投标报价策略和技巧,报出科学合理的报价。

1.投标报价策略分析

报价策略是投标人投标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投标工作的全过程。影响投标报价策略的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大,所以投标时投标企业必须做到理性分析投标目标,及时全面掌握投标动态信息,准确判断,取长补短;权衡利弊,掌握主动;随机应变,适应市场。除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强项软肋,还要分析投标项目的整体特点,按照工程的类别、施工条件、工期、工程款支付情况等确定投标报价策略。常用的投标报价策略有以下几种:

1.1高价赢利策略

高价赢利策略是在报价过程中以获得较大利润为投标目标的策略。这种策略通常用于以下情况:①施工条件差的工程(例如施工地点偏僻及气候恶劣、对既有线影响大、工期要求特别紧);②专业要求高、技术密集型工程,而公司在此方面有特长且声誉声望也很高;例如:2012年5月笔者负责编制中标的山西省××工程,本项目为上跨石太铁路和军用线而设,跨铁路处为减小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干扰,采用转体刚构结构型式。太原铁路局领导了解到我们在北京六环的施工业绩,目睹了我们在既有线上施工的实力-桃河大桥工程施工,前期主动要求以4亿元的价格协商中标,我们和以往施工过的类似项目做了指标对比分析,考虑到施工区域离既有铁路线很近,行车安全风险较大,以维持正常的线路运行,从线路加固入手找设计单位修改不合理的设计部分,在报价编制方面,因公路工费和市场价相比偏低,仅为49元/工日,经过多次和甲方及设计院协商,最终报价以编制期价执行市政工程59元/工日编制,最终以总价4.5亿元的价格确定了中标价,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③特殊工程;④竞争对手较少的工程;⑤支付条件不理想的工程;⑥总价较低的小工程,且自己不愿做而被邀请投标时,不便于不投标的工程。例如:2011年5月笔者负责编制的荆州××改造工程,属于荆州市渝海航运有限公司招标项目,平原二类码头,成本测算大约在390万元左右,预算编制了410万元。总价低,利润小,不投不合适,中标后也不好施工,因此就决定报高价420万,开标时甲方公布概算400万,未能中标。

1.2微利保本策略

微利保本策略是在报价过程中降低利润甚至不考虑利润的策略。由于铁道部近几年对工程取费的逐步下调,定额工费不涨,市场人工费大幅上涨而投资规模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利润空间普遍小,所以企业为了生存,经常采用的这种微利保本的低价策略。中标后,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取得良好的收益。这种策略通常用于以下情况:①工程内容较为简单,施工条件好,工作量大,如:大量的土方工程;②本公司在此地区有着多年的施工经验,在建工程即将结束而下一项工程还没有落实且有大量的设备处于闲置的情况;③竞争对手多,竞争力激烈的项目;④有可能在中标后,将工程的一部分以更低价格分包给某些专业施工队;⑤长时间未中标,希望拿下一个项目维持日常费用,可以支付开支,够本就行;⑥对该项目本身前景看好,想为本公司创建业绩。

1.3低价亏损策略

低价亏损策略是考虑一定的亏损后提出的报价策略。这种报价策略通常只用于:①竞争激烈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又想急于打入该市场创建业绩(同一标段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投标单位);②分期建设的工程,对第一期工程以低价中标,投入全力保证能以上乘质量赢得信誉,希望后期工程继续承包,补偿第一期低价损失;③对于一些新项目、新领域,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

总之,报价策略运用是否得当,不仅影响施工企业能否中标,而且影响到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生存和持久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投标报价策略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报价水平,在激烈的竞标市场舸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2.投标报价技巧分析

报价技巧是在投标报价中采取的手段和技巧,这些手段和技巧可以使业主接受投标,而且中标后投标企业又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投标活动中,投标企业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投标报价技巧,使其在投标报价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看投标项目最终能否中标,所以报价技巧是整个投标报价工作的关键所在。投标人在投标过程经常用到的报价技巧有以下几种:

2.1不平衡报价法

不平衡报价法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过程中,在总价基本确定后,利用前期和后期工程的不同,工程量变化趋势等因素调整某些项目的单价,以期既不提高总价,也不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经济效益。

常见的不平衡报价法有:能够早日收回资金的项目,如前期桩基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等单价可以报得高一些,后期设备安装、装饰工程等单价可适当降低;这样不仅可以使动态总价款增多,而且有利于资金周转和降低风险。经过工程量核算,预计今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单价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增加收入,而将工程量有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也不会太大。但是,这两种情况要统筹考虑,比如对于清单工程量有错误的早期工程,如果工程量不可能完成且有可能降低的项目,则不能盲目抬高单价,要具体分析后再确定。设计图纸不明确,估计修改后工程量要增加的项目可以提高单价;而工程内容说不清楚的,将来可能发生争议的项目,则可以降低一些单价。例如:2012年6月笔者负责编制中标的××工程,主墩钻孔桩基础的桩径,工程量清单中是φ2.2m,施工图纸中是φ2.5m,数量比工程量清单数量多421米,考虑到实际施工会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工程量也会增加,这一项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单价;钢箱梁没有详细的设计及涂装说明,不能确定实际施工中用什么材料涂装多少遍,这一项就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了单价;这样,在投标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不平衡报价法,以利于前期资金的回收、周转和利用,也不影响中标。后期工程发生变更,钢箱梁变更为钢桁梁,材质由Q345D变为Q345E,为索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总之,不平衡报价是反映一个施工企业在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定额标准、成本管控能力及投标技巧掌控水平高低的综合标准。不平衡报价必须要建立在对工程量清单表中的工程量风险仔细核对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降低单价的项目,如工程量一旦增多,将造成投标人的重大损失,同时一定要控制在合理幅度内,一般控制在15%以内,以免引起招标人反对,甚至导致个别清单项单价不合理而废标。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有时招标人会挑选出单价过高的项目,要求投标人进行单价分析,而围绕单价分析中过高的内容压价,以致投标人得不偿失。

2.2增加建议方案报价法

有时招标文件中规定,可以提出建议方案,即可以修改原设计方案,提出投标者的方案。投标者这时应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师,对原招标文件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仔细研究分析,提出更合理的方案以吸引业主,促成自己方案中标。这种新的建议方案可以降低总造价或提前竣工或使工程运用更合理。但要注意的是对原招标方案一定要标价,以供业主比较。增加建议方案时,不要将方案写得太具体,保留方案的技术关键,防止业主将此方案交给其他承包商,同时要强调的是,建议方案一定要比较成熟,或过去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因为投标时间不长,如果仅仅为了中标而匆忙提出一些没有把握的建议方案,可能引起很多后患。

2.3突然降价报价法

报价是一件保密的工作,但是对手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刺探情报,为迷惑对方,可在整个报价过程中,仍然按照一般情况进行,甚至有意泄露一些虚假情况,如宣扬自己对该工程兴趣不大,不打算参加投标(或准备投高标),表现出无利可图、不想干等假象,然后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内部管理、分析可能性降低的各项费用消耗,提出降低报价方案,到投标截止前几小时,突然前往投标,并压低投标价,从而使对手措手不及而败之。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在准备投标报价的过程中考虑好降价的幅度,在临近投标截止日期前,根据情报信息结合自己的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3.最终报价的分析

投标最终报价是投标单位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报价编制依据、定额采用及取费标准等编制的预算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预算价进一步修订的报价。现行的招投标多数采取复合标底或最低投标价的形式确定中标价,因此,最终报价必须以对业主的控制价、其他投标人的报价、自身成本价的分析后确定。业主控制价的分析主要是充分了解业主的习惯做法,特别是其评标、定标的方法。对其他投标人的报价分析主要根据以往的投标记录或有关的历史资料,结合本标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分析竞争对手的降价心里,预测各投标人的报价变化范围,确定其最可能出现的报价区段及对其中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办法,分别测算出相应的最佳报价区段,横纵向对比后,得出一个可能的最优报价区段,为领导确定最终报价提供强有利的依据。成本价的分析主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力量对投标项目投入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进行分析,再与已完工类似工程成本对比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确定工程的保本价。在保本价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利润率,确定本项目的最终报价。最终报价还要注意:如果在同一工程项目投有多个标段时,各标段的最终报价不要在一个标准水平上,要有一定的阶梯度。这样可保证其中一个标段的报价接近最优报价,不会出现整体“飞标”的现象。总之,测算、确定投标最终报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往往有很多因素无法确定,要靠不断积累的经验分析判断,以取得工程投标的更大成功。

4.结论

在当今招投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任何施工企业都必须重视对投标报价的策略和技巧的研究。特别是工程量清单实行后,投标人在投标报价时必须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核心优势,在报价降低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最大的利润是每个投标人关注的焦点。总的来说,投标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①在先进合理的技术方案和较低的投标价格上下功夫,对自己的报价多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后做出恰当的报价决策,选择适合的报价技巧;②应该着重研究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加强对市场的研究,以确定符合市场要求的、合理的分项单价和取费标准,并结合单价合同执行过程中,按照实际完成工程量结算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投标策略和技巧,提高企业的中标率,保证合理的高利润和在承包市场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竞价年终总结篇(5)

白酒企业在一片自我戒躁与务实的潜心修炼之后,开始由快速扩张向稳健经营软着陆,但面对注定不同凡响的2008年,食品安全管理更为严格、CPI指数上涨、消费环境变化、外资不断涌入、北京奥运会召开、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的开局之年等诸多新的市场环境变化,中国白酒营销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08年,白酒的产销总量仍然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总体趋向平稳

中国白酒的消费总量仍然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不会有大幅度的上升,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总体趋势上还是趋向平稳。

由于近几年白酒行业的洗牌,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自动出局,剩下来的白酒企业大部分都已经由快速扩张时期发展到相对稳定经营期,新品开发速度放缓、市场布局已经形成、网络覆盖基本到位、渠道库存相对充足等诸多因素导致08年白酒市场产销总量不会像前几年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企业更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的深度分销以及营销手段趋向精益化,因此在07年产销量的基础上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空间。

08年,白酒营销的品牌优势更加凸显,白酒消费向名优集中

我们看到,随着白酒市场的日益成熟,不论是全国性品牌还是区域品牌,白酒市场里的价格区间差异化竞争或者叫“价格插位”已经不复存在什么机会了,高中低端的价格带里都有了不同的白酒代名品牌。那么在不同的价格带,消费者选择谁家的酒,就要靠品牌驱动了,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在08年乃至以后的漫长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的影响力将随着市场的高度自由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白酒的消费群体也正在进行着“边缘化过渡”,即曾经的主力消费群体而如今已经是老龄化的消费者影响了现在的白酒消费主力军:28-50岁的中青年,而现在的消费主力军在各种不同的酒宴场合正影响着即将崛起目前还算低龄的潜在消费群体,比如现在俗称的“80后”。白酒消费群体的“边缘化过渡”一方面带来强大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她们对啤酒、红酒、洋酒的热爱程度更高于白酒,其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特点使得白酒消费面临挑战。只有善于与消费者沟通、不断传递品牌价值、进行消费心理感受的白酒品牌才能在新的消费群体中占据市场地位。如今,即使一些低档酒消费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以价选酒的心理,而是看看产品的牌子、产区及生产商。

从白酒消费档次看,08年高档白酒将呈现增长势头,抵挡白酒消费相对稳定,而中档白酒消费者流失的可能性最大。由于高档白酒具有明显的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处于白酒金字塔的顶端,竞争少,消费者忠诚度高,其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都十分喜人;低档酒由于消费人群广,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老百姓也形成了其口味喜好习惯,因此也能保持稳定。而中档酒的消费人群往往定位模糊,加上竞争品牌众多,市场格局还处于不断的调整状态,因此市场态势将变得不可琢磨。

今后白酒消费最肥沃的土壤仍然是商务、政务这一主流消费群体,从消费场所来看,自饮市场将继续缩水,小型聚会、政务与商务消费还将持续增强。因此,餐饮渠道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而商超、专卖店则更注重功能酒、保健酒、礼品酒的竞争。

08年,白酒企业将加快推出中高档产品步伐

近年来,由于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增加、粮食及其他原料涨价、流通费用增高等因素影响,使白酒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为增加盈利,白酒企业唯有加快推出中高档产品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

由于白酒行业同时具有生产资源的垄断性、储藏阶段的升值性、以及消费的奢侈性,这些独特消费特征构成了白酒较高的盈利能力,白酒特别是名优白酒,附加值更高。“古井坊”、“国窖1573”的高端运作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业界惊呼!有一次和浙北一家啤酒企业老板聊天时,该老板就感叹到:“啤酒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真羡慕那些搞白酒的,卖一瓶顶我卖好几箱甚至几十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白酒产品的主流价位总体保持上升趋势。无论是高档还是中、低档白酒,其价格体系也都将整体向上平移,整个白酒的价格架构,都将逐步升级,未来白酒的主流价位相对目前将会有所提升。

结合目前商超与餐饮渠道的白酒销售分析,88-188元这个价位区间,将会成为08年区域商务的主流价位区间,而400元以上的价位区间,将会成为高层次商务的主流价位区间,蕴涵着大量的机会。同时,无论是高档、中档,还是低档,每一个档次都有机会价位段,比如20元左右的优质光瓶酒,70-80元的中档酒,商超渠道100-150元、酒店150-200元的中高档酒,可能是未来白酒的主流区间。

08年,白酒市场将更为细分

新型消费群的崛起,将加速酒业消费分众化趋势。即同一桌人就餐,有的人会选择啤酒,有的人会选择黄酒,有的人会选择白酒,选择白酒,也会选择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度数、不同的香型。

实际上,白酒企业从产品上市之初就开始了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只是有的定位不准或是没有坚持住,后来产品不适销,而那些成功的往往都是定位精准且一贯坚持的。因此,对市场进行准确细分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是任何阶段都必须的。在产品档次与消费人群定位的基础上,白酒市场细分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香形细分:在浓香、酱香、清香、芝麻香等传统香形基础上作新的组合创意,比如董酒的奇香型、酒鬼酒的兼香型都是不错香形细分。但目前总的趋势是淡雅型的白酒逐渐成为消费热点,不管如何细分,把握这个大的趋势是最关键的。

2、渠道细分: 批发、商超、团购和餐饮是白酒销售的四大传统流通渠道。直控夜场终端的做法也被一些酒企在广东所采用。批发专供酒、餐饮专供酒、团购定制酒、夜场专供酒等将会在一些白酒中得到尝试。

3、功能细分:商务专供酒、政务专供酒、休闲专供酒、娱乐专供酒、保健养生酒、礼品酒、婚宴喜庆酒、庆功节庆酒等

08年,白酒营销资源向消费者倾斜

直到今天,各白酒厂家对风靡一时的“盘中盘”、“直营分销”模式仍痴迷不已,不惜砸下重金抢占终端资源,这样做固然对企业的销售业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带来短期的经营业绩,但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指望一招制胜,将大部分资源向基于深度分销的终端操作术倾斜,也很难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白酒一度争抢终端资源,还会导致行业营销成本高攀,“渠道为王、终端为主”之风日盛,结果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以至于流行起“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的感叹。很显然,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的营销模式难以持久的助推一个行业。

白酒行业生意的核心驱动因素,必将从终端竞争升华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品牌竞争上来。

白酒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不被渠道成员牵着鼻子走,就必须做好“消费者营销”这门功课,这一点将在08年的白酒营销中得到充分体现。消费者的地位将越发受到重视,厂商的营销手段进一步下沉,营销资源将向消费者倾斜,从“终端盘中盘”营销将演变为新一轮的“消费者盘中盘”营销。

我们看到“国窖1573”的“VIP团购营销”,“茅台”的“俱乐部营销”、“社区营销”,“金六福”的“节庆营销”、“街头路演”等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是直面消费者。正如河南仰韶酒业公司董事长侯建光说:“我们已不再硬拼终端,而是重新制定了渠道分配标准,尽量将价值让利于消费者。”

08年,白酒行业利润分配仍不稳定

一个行业的利润分配模式是行业发展变化的最深刻反映。从现在的情况看,不论企业愿不愿意,白酒利润分配都是全员得利模式。从商到终端到酒店服务员,均参与白酒销售的利润分配。

白酒厂商合作、经销商与分销商、经销商与终端的合作基本上处于阶段性的,合作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销商追逐利润,但利润来自于品牌,品牌被生产厂家掌控。”产品从经销商再往下分流时,由于厂家对指定零售价的控制,留给经销商可以操作的空间是有限的。如何跟下游进行利润分配只是细微差别,而这个差别也由同业竞争决定。固有的利润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小,经销商积极性会降低、市场秩序这时候也容易混乱。

如何在不损害价格体系的情况下,优化产品营销链条的利润分配,从而促进产品的又好又快销售将是08年的一个营销政策亮点。一个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厂家通过新品上市、包装更换、进店奖励、盖箱兑奖来重新调整其利润分配模式,给沉寂乏力的市场重新注入活力!

08年,全国性与区域性白酒品牌市场格局将继续僵持

目前,全国性品牌与区域性品牌两大阵营在区域市场的中、高档层面展开了激烈竞争,难分胜负。那么在未来一年,这种局面将如何演化呢?

从营销趋势分析,市场格局的形成应该是集中、统一与分化、细分同时进行。总体来看,一线品牌的变化不会太大,“五粮液”、“茅台”、“剑南春”几大巨头的交锋还会促进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只会上升不会下降。老名酒的价格不断提升,加上其他厂家开始推出中高档系列,会让占据超高端市场份额第一宝座的“水井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洋河”、“枝江”、“口子窖”等区域品牌以其后发制人优势有可能加入全国性强势品牌的队伍。

在区域市场的竞争中,全国性品牌和区域强势品牌会继续僵持,共同瓜分市场份额。具体到市场上,30-150元的价位区间的品牌,分化会越来越明显;而30元以下和200元以上价位的品牌,集中度会显著提高,强势白酒企业也许会通过资本手段,收购这些品牌,从而形成类似啤酒的全国统一或者区域统一的局面。而区域性品牌的中档价位白酒,仍然可以通过地缘优势与终端运作来提升销量,仍将保持百花齐放的状态,短时间不太可能被全国性一线品牌蚕食。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市场集中度提高是必然的,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下的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08年,白酒经销商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

靠产品的销售差价和返利来实现盈利,这是商贸企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一些有实力的经销商将其经营触角伸向上游链条,直接参与企业市场竞争。 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到这种苗头: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厂家和商合资成立营销公司;厂家吸纳经销商入股募集资金等已经见惯不怪。

竞价年终总结篇(6)

一场对手营垒分明、出价显赫的土地竞价交易,在35分钟内迅速结束。

2009年12月22日15时,广州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土地交易中心,以165亿元底价挂牌40天的广州亚运城项目用地(下称亚运城项目)进入公开竞价程序。

半个多小时后,以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02777.HK,下称富力地产)组成的竞价联合体以255亿元的出价最终竞得该地块,一举击败了由保利地产股份有限公司(600048.SH,下称保利地产)领衔的竞价联合体与单独竞价的中信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地产),后两方的出价分别止步于254亿元和180亿元。

富力联合体由三家广东本土民营房地产企业组成,分别为富力地产、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03383.HK,下称雅居乐)和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下称碧桂园)。保利联合体则由保利地产、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000002.SZ,下称万科)和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00688.HK,下称中国海外)组成。加上单独竞价的中信地产,上述七家公司总部均处于广东省,同时亦是中国地产军团的第一阵营。

亚运城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共有15宗地块(其中一宗已建成),大部分为居住类用地,规划用地263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这其中,已建成物业约106万平方米,该部分将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前投入使用。

此次创纪录的整体地块公开出让,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政府意在寻求一个稳健可靠的运营商以保证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顺利举办。在该地块于2009年11月11日挂牌后,不断有政府已内定保利地产的传闻,业内的看法也偏向“国企胜出概率很大”,但至结果公布, 此传言已不攻而破。

作为最终的胜出者,富力联合体成员均为在港上市的民企。而保利地产联合体三名成员中,保利地产和中国海外央企血统纯正,万科虽略显超脱,但其最大股东却为央企华润集团。正是在不同“出身”的背景刺激下,这场土地竞价尚未开局,便朝着“民企博弈国企”的舆论方向发酵,而最终的竞价结果,不仅没有扬汤止沸,更似为相关论战火上添薪。

无关“国进民退”

2009年12月23日,广州亚运城地王诞生十余小时后,央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建地产有限公司(下称中建地产)以37.2亿元拿下了上海新江湾城C6地块,楼面地价约为3.25万元/平方米,一举刷新了全国住宅用地单价地王纪录。

次日,中建地产转战北京大兴,联合同门兄弟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建国际),以30.05亿元拿下两幅用地。早在2009年12月初,中建国际分别以17.2亿元、14.7亿元和16.1亿元拿下了北京奥体文化商务园区三幅地块,耗资共计48亿元之巨。

在被问及缘何富力联合体能够最终摘得花魁时,富力地产华南区总经理朱荣斌认为,其中一个关键点是,三家公司的老板都是广东本土的企业家,私交甚笃,决策果断,行事风格一致。另外,碧桂园长于大盘运作,富力地产有商业地产运营经验,而雅居乐则在旅游地产和精品住宅方面拥有品牌。

“事实上,我也没有想到保利联合体会在这个价位上退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近来中央发出了央企不要争拿地王的信号,导致它们有出价顾虑;其二,在它们三家公司的出价中,可能有人拖了后腿。作为国企,它们对竞拍现场的价格变化,缺乏一种灵活的调价机制。”朱荣斌说。

在朱荣斌看来,这次整体出让的方式反而避免了地价更趋昂贵。他对记者称,假如14宗土地拆开拍卖,在当时的竞价氛围中,总价最终将会明显高于255亿元。

保利地产总经理宋广菊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称,“这次交易本身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与国企、民企的说法没有太多关系,并不能用来检讨所谓国进民退的现象。”

不过,在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83.SH,下称金地集团)总裁张华纲看来,富力联合体胜出,令人意外。“虽然短期内看还不是很明显,但从长期看,国企在获得资源方面的优势会体现出来,资源会朝国企集中。”

对于央企的来势汹汹,张华纲表示很担忧,他认为国企管理层并不是企业的终极所有人,不会把资产的核心收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对资源的错误配置将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

豪赌未来?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年刊《2010中国楼市高位运行》的分析显示,与历年数据相比,2009年标杆房地产企业购地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为52%,仅相当于2007年的一半水平,这显示出标杆房企在2009年的扩张远低于2007年。

同时,2009年标杆房企购地开支占融资金额的比例达89%,二者几乎相当,这意味着,充分利用难得的融资机会,换取优质土地保值增值是标杆房企的普遍心态。

投资银行机构华兴资本CEO包凡为此感到担忧。2009年12月底,他对记者表示,此次新地王诞生,正值楼市政策日益收紧,虽然地产企业在2009年预售很好,现金流也有很大改善,这也只意味着企业有能力吃下地王,但地王在市况转换下也完全有可能转为包袱。

“与2007年地价与股价可以顺利对赌不同,在2010年,房地产企业要将地王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转嫁或高位消化,难度很大。”包凡认为。

2009年12月23日晚,富力地产、碧桂园及雅居乐联合公告,宣布成立广州利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整个亚运城项目,三家公司各持股34%,33%和33%。公告称,三家开发商将以各自的内部资源支付购地款项。按照规定,三家公司将在三日内交付四成首付金,共约102亿元,而2010年12月10日前需交纳第二期30%的款项 76.5亿元,剩下的76.5亿元也应在2011年12月10日之前缴清。

竞价年终总结篇(7)

对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不仅可以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结果和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于是有了一系列的市场评价指标。

一对结果的评价。

区域市场总销量。与他相关的几个指标:区域市场销量增长量和增长率,这其实是我们很多公司评价业务人员一年来的成果的根本指标,销售量提升了那么,也许明年等待你的就是升职,销量下降了,也许明年等待你的就是走人。一切以结果为根本的评价标准。而不管你怎样去操作市场的,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你为什么销量下滑?而这在有些老板眼里不重要,他们只看结果,只看数据,你的销量是增长了还是下滑了,是否完成了公司的任务。才不管你是怎样完成的。

二是对过程的评价。这些指标就有些复杂了。这些指标囊括了你这一年的辛苦,囊括了你这一年的智慧。

1、渠道指标:客户开发数,这一年开发了多少客户,每个渠道开发了多少客户;客户重复进货数,这个指标是检验你的开发的客户的质量, 新渠道开发数,你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了新的渠道,原先不买我们产品的渠道现在销售我们的产品了。二批开发数,这个指标决定了你的货物的流通速度。

2、终端指标:铺货率,有销售我们公司产品的终端数量占总终端的比率,可以用抽样法去判断。重复进货率,重复进货的终端占铺货的终端的比率。消费者回头率,消费者是否产生回头消费,这个指标决定了一个产品是否真正的被消费者接受,也表明了产品推广的成功。排面率或者称之为货架比重,产品进店品项与单个品项排面的乘积,就是自己的产品所占货架与同类产品所占总货架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了业务人员的努力程度。

3、市场环境指标:价格稳定性指标,是否有乱价行为的出现,出现的次数。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指标,包括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品项、价格、市场力度等指标。这个指标主要是考察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可以考察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标。有相同的考察效果。

4、经销商合作指标:就是指经销商是否配合你的工作,你的市场操作方法是否能达到经销商的赞同和配合,这个指标重点考察你的沟通能力,能否说服经销商听你的市场操作思路。

竞价年终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55-03

产业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橡胶是我国稀缺型战略物资,与石油、钢铁、煤炭列居四大工业原料,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橡胶工业发展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即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和资本投入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

综合学者、专家的观点,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且根据可以获取的实际数据,权衡橡胶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了表1中的指标作为评价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2][3]。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见表1)。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出口密集度主要反映所评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研发人员强度,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研发经费投入程度,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是指调查单位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新产品产值,指报告期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的产值。固定资产原值指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它一般包括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固定资产净值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历年已提折旧额后的净额。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注:本文表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工业”指的是“橡胶工业”。

(二)数据基础

1.数据的来源

数据基本上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橡胶工业年鉴》。有些数据来自前人的统计结果,为了不影响数据分析,我们从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及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了一部分数据,有极少数的数值采用近似的数据代替。数据的来源渠道可能会对竞争力的最终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结果可能与一些实际统计情况有所出入。

2.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注:加下划线的数据中,2009年橡胶行业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8年的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橡胶工业年鉴2009-2010》,其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涉及两个基本变量:一是各指标的实际值,另一个是各指标的评价值。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物理含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这种异量纲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无量纲化,也称作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是一种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

本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比重法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比重法是将实际值转化为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公式为:

(三)综合评价分析

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导出一个合理的排序。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得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打分。

2.综合评价值计算

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和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无量纲化的数据与指标权重进行矩阵相乘,得到综合评价值。在指标无量纲化基础上,由各类指标按隶属关系综合得到目标层的综合分值。

式(2)中,为第 个指标实际值经换算后的定值系数。

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为评价对象的总评分,为第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且有公式:

运用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我国橡胶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见表5)。

由表5和图1可见,2005-2009年我国橡胶产业综合竞争力有上升的趋势,2008年略有下降,其中2007年的增幅最大。我国橡胶产业2005-2009年5年的年均竞争力提升幅度得分是0.2。

二、提升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思考[4]

(一)提高生产竞争力

生产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要提高生产竞争力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下手。从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橡胶产业的产量并不大,因此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不高,提高我国橡胶产业的产量势在必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相应地提高了产量;成本费用利润率常年较低表明我国的利润增长小于成本增长,因此,提高利润、减少成本也是我国橡胶产业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提高市场竞争力

出口密集度反映了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橡胶产业的出口密集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在0.2左右,说明了橡胶制品的出口不够,相应的国际市场占有力度不够,提高橡胶制品业的出口对提高我国橡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产品销售率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我国橡胶产业产品销售率很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橡胶制品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很低。提高产品销售率也可以扩大市场,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加大技术投入

竞价年终总结篇(9)

均势竞争是最佳竞争格局

其实,在苏宁基本谈定收购大中之前,也有一件发生在国美身上的事情颇耐人寻味。不久前,国美在广州宣布与格力签订2亿元销售大单,持续三年之久的“格国之争”终告一段落。双方握手言和。

也许,有人问,国美与格力和好,与苏宁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苏宁的存在,才有国美和格力的和好,至少可以说是提前和好。

从本质上说,国美与格力和好,是厂商双方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家电连锁与制造商的共生是一种必然,其争斗无非是利益分配格局没有找到均衡点,在经过双方较量和权衡之后,最终还是会获得双方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三年前格力和国美决裂时,就已经预示了它们总有一天会握手言和。

而苏宁的存在,给了博弈双方更多的选择。2006年,苏宁的一次空调采购招标大会上,对于苏宁电器提出的种种要求,格力总经理董明珠公开发难:“如果苏宁非要以这么低的价格进货,格力就退出本次的采购。”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只能苦笑:“如果中国家电业界还有第二个董明珠,我只能用奥运冠军刘翔的速度开店了。”而格力之所以如此强硬,一半是由于拥有自建渠道,一半也是由于拥有“第二个苏宁”,那就是国美。

如果对于很多制造商来说,“只有一个国美”,或者说是,“只有一个苏宁”,都将使利益的天平倾斜,无法达成利益平衡,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国美与苏宁的竞争均势,使厂商博弈有了更多选择,变数也更多。不仅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厂商关系,更由于竞争的存在,促使双方不断进步。

历史终结者:个人的胜利与时代的失败

当终结者出现的时候,也许正是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漫长黑暗时代的开始。正如历史上,独裁者的出现,个人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带来的是整个时代的暗淡无光。而群雄并起的时代,才是灿烂千古的黄金时代。先秦时代如此,罗马帝国之前的希腊也是如此。

2006年7月,国美并购永乐以来,在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国美、苏宁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南京)甚至超过70%。进入2007年,国美电器对外宣称本年度内门店数量将扩张至1000家,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紧随其后的苏宁不甘示弱,宣布其目标是2010年家电连锁门店总数能够达到1500家,在苏宁并购大中后,国美与苏宁相加,总体市场份额会更为恐怖。

试想一下国美吃掉苏宁,或者是苏宁在哪一天并购国美,那就产生一个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无敌霸主。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将拥有家电连锁行业的几乎整个版图,所有的家电厂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连锁终结者时,都将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不对等的博弈,将无法保证双方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严重倾斜。那时候,整个家电行业将被连锁渠道绑架在自己的裤腰上。

竞价年终总结篇(10)

[分类号] G353

1 中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总体状况

在世界反倾销中,最大受害国是中国。WTO成立后的1995―2008年,全球针对纺织品(包括服装,下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有271起,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为59起,占到全球的21.8%;全球针对纺织品实施的最终反倾销措施有183起,中国遭受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为41起,占到全球的22.4%,使我国成为纺织品遭受反倾销最为严重的国家。

纺织业是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行业之一,2005年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反倾销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主导贸易壁垒,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上升,同时纺织品反倾销涉及的产品种类大大扩展。反倾销严重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市场的开拓与维持遭受严重打击。图1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重几乎是逐年下降(1997年和2005年除外)。从1995年的24.13%降至2008年的12.97%。很明显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受到长期的抑制。另外,我国纺织品贸易虽然每年都保持了顺差,但近几年贸易顺差的增长却放缓了,如:2003年纺织品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为33.05%,2004年为22.96%,2005年剧降至7.67%。2005应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佳绩的时机,但却出现如此反常的表现,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外,与国外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是有密切关系的。

对于一国在出口上遭受的反倾销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反倾销强度指数(ADI:Anti-dumping Index)来表示。具体到中国纺织品反倾销强度指数可以表述为:

其中:AD(t,t+n)表示在[t,t+n]时期内针对我国在纺织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或采取的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数量,ADw(t,t+n)表示在[t,t+n]时期内世界针对纺织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或采取的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数量。EX(t,t+n)表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额,EXw(t,t+n)表示在[t,t+n]时期内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如果一国遭受的反倾销强度指数ADI>1,则该国相对于其在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受到反倾销行为的强烈影响;ADI

2 中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特征分析

2.1 对华纺织品案件的分布较为集中

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的成员中,除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成员外,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如印度、土耳其、秘鲁、南非、阿根廷、韩国、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韩国等。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又主要集中于三个成员:印度、土耳其、欧盟。该三个成员在反倾销调查和最终反倾销措施中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

2.2 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方式多样且税率差异较大

国外对华纺织品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具体方式多样化,主要有下列几种:①从价征收反倾销税,如印度对窄织布征收35.5%的反倾销税。②从量征收反倾销税,如土耳其对含金属纱线征收2.2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③混合征收反倾销税,如委内瑞拉对女式(男式)牛仔裤征收100%和1.46美元/件的混合反倾销税。④与进口价格相关联的征收反倾销税,如秘鲁对棉机织物征收反倾销税标准规定:如果出口价格FOB低于3.77美元/公斤,付0.89美元/公斤反倾销税;如果出口价格FOB高于3.77美元/公斤或与3.77美元/公斤一致和低于4.66美元/公斤,反倾销税将按4.66美元和出口价格FOB之间的差价支付;如果出口价格FOB高于4.66美元/公斤,将不支付反倾销税。

从1995―2008年,在国外对华纺织品反倾销中以反倾销结案的案件中,反倾销税率有较大的差异。反倾销税率最高的是欧盟对华的编织袋反倾销案件,税率达到102.4%;反倾销税率最低的是欧盟对华的聚酯短纤维反倾销案件,税率为4.9%。

2.3 遭受反倾销的纺织品种类多

中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种类非常多,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都有,如丝绸织物、艺术画布、聚酯长纤面料、桑蚕生丝、服装、尼龙长丝纱线、棉坯布、牛仔裤等,涉及面较广。按照HS的分类,税号开头的两位数字是50至63的14个大类的商品都是属于纺织品的,而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纺织品占到14个大类纺织品中的大部分。另外中国企业出口到国外的纺织品附加值还不是很高,半成品遭受反倾销最多。

2.4 终裁以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结案的比例偏高

在1995―2008年问,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中,以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结案占到80%以上;以无税或无损害结案的仅有几起,如2003年7月19日结案的秘鲁对华涤棉府绸案件,1997年3月16日结案的秘鲁对华服装案件,1998年9月24日结案的欧盟对华棉坯布案件,1998年5月15日结案的澳大利亚对华的棉毯案件以及欧盟对华的棉坯布案件等。

3 基于竞争情报的中国纺织品反倾销诱因分析

所谓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是指竞争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以了解所需要的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情报。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很复杂,本研究主要从竞争情报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纺织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主要诱因。

3.1 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竞争力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概念,竞争力的大小可用竞争力系数来度量。竞争力系数=(某类产品的出口值一进口值)/(该类产品的出口值+进口值)。一般而言,若竞争力系数≥0.8,则该产品具有强竞争力或高比较优势;若0.5≤竞争力系数

则该产品具有低比较优势。在1995―2008年期间,除了1996年外,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系数在不断地增长,而且从1999年开始竞争力系数就持续性地大于等于0.5,2008年达到最高的0.76,说明我国的纺织品整体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如表1所示:

在中国纺织品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出口量不断增长。在1995―2008年问,中国纺织品对世界的出口除1996年、1998年这两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出现了正增长,且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2000年增长达19.6%,2003年增长达26.8%,2006年增长达28.2%,可见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迅速。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双边贸易中出现长期的高速增长,这势必会给进口国以较大的压力,这是对方采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的一个重要诱因。

3.2 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

尽管1995年、1996年中国两次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也略有下降,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了迅速上升的势头,并于1995年起,一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近几年达到40%左右。欧盟、美国、日本是世界三大纺织品的进口国,在世界三大纺织品进口国市场上,中国一直占据着显著地位。如欧盟是我国化纤布出口重要供应市场,欧盟在2004年6月17日对我国的聚酯长纤面料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聚酯长纤面料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的18.2%上升至调查期的39.3%(具体数据见表2),欧盟于2005年3月16日对华终裁征收反倾销税。在这样的高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占有率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不引起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高度关注是非常困难的。

3.3 中国纺织品出口持续顺差,且占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比重较高

1995―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年都是顺差。除了1996年外,其余各个年份的顺差都是增长,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为1544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668%。另外,纺织品贸易顺差在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都超过100%,最高达到2003年的213%,最低的也有52%(2008年)。可见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对于我国出口创汇是及其重要的,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高额的纺织品贸易顺差给进口国造成高额的纺织品贸易逆差,从而造成高额的货物贸易逆差,因此进口国给予了中国纺织品更多的关注。

3.4 中国纺织品出口价格长期偏低

纺织品出口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低价竞争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我国出口纺织品过度集中于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高档、高品质产品比重低,价格持续走低。前面提到的欧盟对华聚酯长纤面料反倾销案件中,一方面我国聚酯长纤面料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增长,同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价格由2000年的1.41欧元/延米逐年下降,到调查期时只有1.08欧元/延米。如此一来更容易得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结论,从而裁定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存在倾销行为。

4 基于竞争情报的中国纺织品反倾销预警体系构建

要实现纺织品出口可持续发展并保护贸易利益,尽快基于竞争情报构建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是重要策略之一。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反倾销实践中,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预警体系,如“美国的扣动扳机制度”、“欧盟的进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和印度的“大宗产品进出口监测机制”、“巴西外贸出口预警机制”等。这些国家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基本上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依托,对国外贸易壁垒及贸易争端的监测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机制中竞争情报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学术领域就反倾销预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具体的行业或具体的产品(比如纺织品)的反倾销预警体系的研究非常少。由于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产品建立不同的预警体系,这样预警的有效程度会更高。

中国纺织品反倾销的预警体系是以上述分析的竞争情报诱因为基础进行构建,具体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4.1 基于竞争性情报建立警兆指标体系

经济预警的方法依据其机制可以分为:黑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白色预警方法。本文采用黄色预警方法,即依据警兆进行预警。

通过从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信息来发现潜在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预测竞争者的行动。正是基于竞争情报的这种功能,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印度的预警体系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和进出口相关的竞争情报基础之上的,因此,构建我国纺织品反倾销的预警体系仍需要依赖纺织品贸易中的竞争情报的收集和甄别。企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这类竞争情报指标的作用,需要持续性地关注和收集这些竞争情报,甄别出最有效的竞争情报指标,从而提高反倾销预警的敏感度与有效性。前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若干诱因,包括出口竞争力系数、市场占有率、顺差、顺差占比、出口价格等,可以将这些竞争情报指标作为初步的警兆指标,然后再对这些初步的警兆指标进行筛选。主要采用经济计量技术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一套有效的警兆指标。这里有两种经济计量方法可供选择:一是采用时差相关分析,之所以不采用一般的相关分析是考虑到无法事先确认到底是当期指标,还是前期指标对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有较高的关联程度,所以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办法,能甄别出到底是采用当期指标还是滞后若干期的指标作为警兆指标;另一个是采用负二项模型,国外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件数(AD)是非负的离散变量,属于计数数据,对此类数据的分析通常采用泊松分布或负二项分布进行拟合,实践中由于泊松的使用有较严格的约束条件,即均值需等于方差,但通常会出现过度离差,即方差常大于均值,因此对泊松模型的批评较多,据此普遍选择负二项模型,后者考虑了过度离差现象。通过负二项模型可将对纺织品反倾销有显著影响的指标甄别出来,并可进行回归方程的拟合。

4.2 确定警义指标的警限

本文选择中国纺织品反倾销立案数量作为警义指标。警度是对警情的定量刻画,它是判断警义指标变动是否有警,警情如何的参照系。警度分为5种,即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对应不同警度的警限可以分别称之为无警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巨警警限。

上一篇: 大学组织部工作计划 下一篇: 文艺评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